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2024-08-15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18篇)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经过实践,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泽民曾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号召教育要迅速从传统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要。

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战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选定了“创新意识培养”作为研究课题,经过实践,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 理论设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理解是: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质疑问题、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争辩主动把握时机,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敢于付诸于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具有积极地改变自己,积极地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具有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即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的因变量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

(1)使学生在不断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使学生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达到有创见质疑。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轻松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 实践过程

1、学习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认识

研究组确立以后,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我学习了《创新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和方法。首先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它使我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学生成才的需要。接着我学习了《关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创造力。知道了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只是水平不同罢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

创新意识的含义是什么?创新意识,自言其说,意识是一种意向,一种愿望。创新意识是指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因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边学习边对我选定的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论证,即包括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基础、起点,也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好研究者的能力,并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了设想。

2、设计研究方案

有了前面学习、讨论的基础,接下来就开始研究方案

四、实践的做法体验

1、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

式的过程中,我探求出了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年级常用游戏,故事导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教乐学,中年级教师常用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高年级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移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找规律”教案设计 大化县第三小学

覃翠淑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表演魔术[魔术盒](实物:红花——黄花)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魔术吗?现在老师表演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一看,你们注意观察,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生:红花——黄花——红花——黄花——红花——黄花„ 师:你们为什么说得这么快,这么准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因为它都是按照红花——黄花的顺序出现的。

2、像红花——黄花这样,一组事物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3次或3次以上,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把这串花贴在黑板上,并标出一组红花——黄花,第二组是依次重复出 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六一”节,小朋友们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有彩旗、灯笼和花朵。

师:这些彩旗、花朵和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生:不是,是有顺序的(有规律的)。师: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也就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2、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颜色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是黄色的。

生2:下一面旗是黄旗。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最后一面旗变为黄色,学生欢呼。)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是按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3、课件出示灯笼图。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思考,交流)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灯笼是按紫、红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回答得真好,表扬他(她)]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小朋友的队列,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先跟你的同桌讨论)

生1:我通过观察知道男孩的后面是女孩。(我们的小朋友真聪明,表扬他)[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击鼠标] 生2:小朋友是按女孩、男孩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下一个小朋友是女孩。

4、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红、绿”排列改为“绿——红——红”的颜色排列。)

师: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

师:猜一猜下朵花是什么颜色?

生:下一朵花是绿色的。[师点击鼠标](小朋友们真聪明!)

5、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列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就说,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板书)

三、动手操作,巩固拓展

1、涂一涂。

打开数学课本89页,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涂,教师巡视)实物投影教材89页。

师:谁愿意来展示你的作品?评议颜色(点击)[回答得真好!]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三题,你能告诉老师这个应涂什么颜色吗?

2、摆一摆,猜一猜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学生动手操作)

要求:

1、要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图形,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图案。

2、先选出一组,再按第一组的图形或颜色、图案顺序摆出来。

3、要求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三次。师:小朋友真会创造,别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大家愿不愿意猜一猜?猜对了我们全班表扬他(她)。生:(兴奋)愿意。

(请学生摆学具,指名上台摆)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这位小朋友按什么规律摆的吗?谁来试一试?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说说身边的规律

师:我们只用两三种学具就能创造出这么多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

师: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生:有,是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拍手的。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那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一说?(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我家的地板砖是有规律的,马路上的斑马线是有规律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窗帘布的图案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的美(课件出示图片)

3、创造规律 师:“六一”节准备到了,老师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忙设计学习园地的花边,课后交给

我,看谁设计的又有规律又漂亮,我们就用它来做学习园地的花边,好不好?

总结: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运用规律来美化生活,创造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二

一、营造宽松环境, 激发创新灵感

大家都知道, 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 看你画什么, 他就画什么。如果我们能时时、处处、事事为他们提供一种愉悦的心情, 一种和谐的气氛, 一种求新的思路, 也许他们的闪光点就能得到不断的闪现, 灵感就会不断飞溅。那么, 如何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呢?

首先应多给学生以鼓励、赞许。课堂上教师决不轻易地批评某个同学见解低下, 也不能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大家都知小学生“一捧三刁, 一逼三孬”, 即使答非所问, 也要让他们从容坐下, 决不能轻易批评。对于比较聪明伶俐, 可以以小牛顿、小高斯、小爱因斯坦等称呼他们, 让他们信心十足, 奇妙的答案也许会层出不穷。“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性的语言, 教师应作为口头禅。这样学生会群情激奋、激情高涨、斗志昂扬,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 建立探究、合作的和谐课堂。只有教师与自己的学生融为一体, 让彼此心与心零距离接触, 学生才会与你倾心交流, 才会想他所想, 行他所行。第一, 我们的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 有一定的亲和力, 学生才觉得听老师讲课是一种欣赏,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第二, 教师提问要有科学性, 甚至富有挑战性。例如, 在一个课后思维训练中, 老师提出一个正方形切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有的同学不假思索, 回答还有三个角。老师并不轻易表态, 而要学生动手操作。一段时间后, 不同的答案就会浮出水面, 有人说三个角, 有人说四个角, 有人说五个角, 老师适时让学生到黑板前把答案演示给大家看。不一会儿, 许多同学出现了一种诧异的目光。老师因势利导地说, 任何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 草率回答, 能动手的要先动手, 三思而后行。

二、培养求异思维, 开拓创新意识

目前新课改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广大教师如何从这些方面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第一, 教师鼓励学生不要模仿, 不抄袭, 不人云亦云, 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曾教学一道数学题:一艘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 每小时行24千米, 7小时后到达。如果要6小时到达, 平均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常规解答24×7÷6。可就有一个同学举手, 说他有另一种解法, 我让这位同学陈述自己的见解。他说, 可以这样列式24+24÷6, 当时, 其他同学在笑的同时, 也感到有些诧异。我叫他再说说其理由, 他说拿出一个24千米, 平均分给6小时, 不就行了吗?同学们顿时茅塞顿开, 都投出赞许的目光, 我也要求全班同学为他喝彩。第二, 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就是与前人不同, 站在前人观点的对立面来考虑问题。有一次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时, 我要求学生用一副三角板画一个15度的角。不一会, 同学们举的手像小红旗一样, 到处都是, 有的说:先画60度的角, 再在里面画45度的角。60度-45度=1 5度, 有的说:先画一个45度的角, 再在里面画30度的角, 45度-30度=15度, 有的说, 先画一个直角, 再把两个三角板拼起来画一个75度的角, 90度-75度=15度……答案较多。这时, 有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 我这种画法行吗?”老师立即让他到黑板前尝试。只见他不紧不慢地走到黑板前, 从容拿起一个30度的直角三角板, 先画了一个30度的角, 然后在平行于外框的里面的小三角形的30度角的顶点, 点一点, 然后放下三角板, 把两点轻松地连接起来, 其中一个就是15度。事后, 我反思, 也许他只是懵懵懂懂认为这是15度的角, 究其原因, 也许不一定能说出所以然, 然而他的思维就是一种变异, 一种打破常规思维。足见, 教师应当抓住孩子们的每一次机会, 并让他们的所想所为尽可能展示, 只有这样, 我们离目标才能越来越近。

三、提高实践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

实践动手能力, 其实, 我认为它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好诠释。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数学教师, 要把数学应用于实践, 让数学为实际生活服务。许多数学章节, 老师空洞的说教, 使学生似雾里看花, 似懂非懂。其实, 只有把数学知识联系到实践中去, 才会妙笔生花。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求周长一课时, 我让同学们试一下如何测量树叶、鞋底的周长, 不一会儿, 就有人说, 无法用直尺测量。但有人说, 我会测量。他说可以先用细线绕它们一周, 然后把细线拉直, 放在直尺上一量, 是多少就行了。同样, 在教学“千米”认识时, 如果我们说“千米”是长度中一个较大的单位, 但到底是多大呢, 同学们肯定是一头雾水, 于是, 我把全班同学带到操场上, 排好队, 开始向一千米的终点慢慢地跑去 (第一天教者就测量好1千米) , 叫一个同学计时, 发现要10分钟左右。啊, 学生终于明白“一千米”慢跑要这么长时间, 心中有一个明晰的印象。还有一次, 我在课后思维训练中, 提到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主人, 带着两头驴, 一头驴驮着一袋食盐, 另一只驴驮着一袋棉花, 正赶上下雨, 问哪头驴驮着的物体重?学生们思考片刻, 就有人回答, 肯定是驮棉花的那头驴驮得重。因为盐遇水则化, 棉花遇水则重。当我正表扬这位同学的时候, 有位同学提出反对意见, 我立即让他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说, 作为主人, 他不会希望他的盐溶化, 也不会让他的棉花受潮, 他会想办法用塑料袋给它们扎好。我认为驮盐的那头驴驮得重。话一说完, 同学们自觉地为他鼓掌, 认为他的见解独特。可见, 天才的灵感要联系实际, 要在动手中创新, 要在实践中领悟。

吕叔湘说, 人人有创新, 时时有创新, 处处有创新。广大教育工作者, 应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好的育人环境, 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 数学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强国之梦的实现也就不远了。

摘要:创新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 根据自己的目标显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特点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宽松环境, 激发创新灵感、培养求异思维, 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

3.小学数学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创新情境;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1 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2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

3 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 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 教师要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我们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6 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

内乡湍东牛铺村小学

4.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四

1.在教学目标上, 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3.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5.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五

江绍聪(广西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英石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主要指的是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而创新意识是一种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的物、人、事,这些物、人、事本身就产生了一种创新的感召力。如:物——世界上最古老的赵州桥,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适应变化的新型玻璃,功能齐全的电子计算机等;人——如草船借箭的诸葛亮,机智勇敢的小交通员,做风车的牛顿,弹钢琴的贝多芬等;事——如田忌赛马为什么会赢?毕升的印刷术是怎么发明的,铁牛是如何捞上来的,乌鸦又是怎么喝到水的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创新意识熏陶的好内容。如创造性转换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某些结构相似、相对匀称,能显示语言和谐统一美的句子,首先理解句子意思,领悟句子结构的基本规律,之后进行模仿性的转换练习。

在《桂林山水》一课中,学生领悟了对漓江“静”、“清”、“绿”的特点描写,每分句用“啊”来表达情不自禁的赞叹,春游公园后有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进公园我们就好像来到了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香啊,远远地就闻到了阵阵扑鼻的香味;公园里的花真美啊,阳光下花儿争奇斗艳,彩蝶飞舞,蜜蜂歌唱!”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自觉学习,主动参与,才有可能积极思考,进而创造性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首要的就是要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切实地经历自读、自悟、质疑、讨论、说写训练和自我或相互评价的过程。下面的教学片断,就很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坐井观天》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读了这个故事,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个故事讲了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到底有多大? 师:这么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演一演? 生:(情绪高昂)想!

师:想要演好戏,必须先读好剧本。下面,就请大家去找小伙伴分角色练习朗读。(学生自由结合,分角色练习朗读,师巡视,参与其中,关注学困生)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听,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生:我和A同学分角色朗读,我当小鸟,她当大青蛙。(学生读)

生评价:我认为他们读得流利,声音也洪亮,但是“你从哪里来?”没有读出大青蛙的疑问的语气。

生:我想请B同学读小鸟,请老师读旁白,我读大青蛙。师:我很乐意与你们合作。

生评价:我认为B同学读得好,因为他读出了天无边无际的感觉。

生评价:我觉得C同学读得好,尤其是读“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读出了青蛙自以为是、不相信别人的感觉。

再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最好能摆脱“情节分析”,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经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3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这个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依据事实去分析问题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比随课文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要好得多。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能留出更多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只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学生就能真正成为会学习、会思考、能创新的主人。

三、引导生疑,诱导质疑,善导释疑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

(1)引导生疑。如在教学《全神贯注》时,可让学生找出描写罗丹如何工作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如果你们经过努力做完一件事情后,会有什么表现?”学生议论纷纷,教师再通过读抓住“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呼了一气”等关键词,引导学生注意罗丹做完工作后的殿堂表现,最后引导学生生疑:“对罗丹的这些异常表现,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举起了手,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2)诱导质疑。如教学《中彩那天》时,有的学生提出“我”为什么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这样的问题,显然价值不大。教师可启发学生调整提问的角度:“这两句是写父亲如何表现的句子,请再想一想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学生恍然大悟,他们提出:“中彩后,父亲应该是很高兴的,可他为什么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为什么他咆哮着要我滚开?”等问题。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3)善导释疑。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这段时,教师归纳后可以抓住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一是课文中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面一次加了引号,而后面一次不加引号呢?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在理解句意、体会语境之后很快就弄明白了。二是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力气,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学生通过思考,经过教师点拨,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教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再深一层。这样的点拨,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材。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就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于成规,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育者还要做到包容多样性,鼓励独创性,支持求新求异、挑战权威,让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如教学《航天飞机》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语:“航天飞机的功能其实远不止这里提到的一些,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航天飞机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你们可以从网上或其它地方去寻找,把找到的资料拿到班上互相交流。”以此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知新的知识,获得新的信息。

对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意见,教师应该乐于接受。在学习《燕子》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燕子在水面上飞行时为什么点水?”教师从容不迫地回答:“燕子在水面上飞行用尾尖或翼尖点水是因为它在吃到水面上的小鱼小虾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不至于一头扎到水里去。”教师的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燕子吃小鱼、小虾是错误的。我在书上看过,也观察过,燕子不吃小鱼小虾。它在水面飞行时,吃的是小飞虫。”学生能对老师所说的“结论”提出带有挑战性的质疑,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正需要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文章的主旨以结论的形式告诉学生,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否则会损坏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总是用“揭露资本主义黑暗”之类的语言来揭示文章的主旨,处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他们能分清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吗?况且这种认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显得陈旧僵 化了。对大多数文学作品,最好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情感,以达到开阔视野和积累语言的目的。对作品的中心思想,不必“高度统一”,不妨让学生见仁见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领悟,给他们自由,让其各持己见,只要他们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妨给学生留些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感悟,切忌直陈其事、灌输结论、一听无余。只有那种“言有尽而意未穷”思之得之,才能使学生回味无穷,方能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欲望。

6.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六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复杂的特点,其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于数学内容丰富,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是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可塑性强,因此在小学阶段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意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还会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十分深远且积极的作用。

一、进行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意识是数学学习中的必备能力,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这样,遇到疑问、困惑时,学生才会激活创新思维,沿着思维方向,开拓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做每件事都是基于兴趣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通常情况下,我会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进行适当的思维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变换问题形式进行问题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注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因此很容易就勾起了他们的创新兴趣。这样,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开动脑筋,大胆思考。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创新意识得到了锻炼,而且很轻易地就能掌握一个问题的多种解答方式。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创新欲望

创新是一种能力,而自主探索是实现这种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在日常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学会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知识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内容也要有选择性,对于那些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掌握的学习内容,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互相讨论、互相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什么都不需要去做,而是应当注意观察、倾听,及时发现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要当众进行表扬,使他们的学习兴致更高;对于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渐学会在自主学习中进行创新。通过这样宽松愉悦的合作学习形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没有了老师的束缚,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凑在一起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解题方式,这也在无形中开阔了学生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创新 “思考是学习的开始,而疑问是思考的前提。”想要有创新,须得先有发现问题后敢于质疑的胆魄,所以要想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必须先鼓励学生对于自己发现的现象和问题有疑问时大胆去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思考和联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适当地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去进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引导学习方法,开发创新思维

要想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就一定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小学生由于自主意识较差,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往往不会去考虑到底哪种学习方法更适合自己并且更加的高效。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又往往只专注于自己课堂上“填鸭式”的对知识进行讲解,至于学生到底对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不是科学合理往往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这也就导致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了四十分钟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久而久之,老师与学生都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也往往只会麻木地做个旁观者,不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进行质疑。这是一个尴尬的教学现状,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去改变这种现状。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视角,结合数学思维,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迪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分析问题。

五、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7.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七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并辅之以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 对学生的没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可以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 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长、正方体表面积时, 摒弃传统的按教材授课的方式, 将这一课设计成为一节设计物品的包装盒课, 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某物品的外包装盒进行设计, 引导学生分组从材料节省、新颖美观、方便使用、利于环保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可以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及时地通过语言、眼神等予以鼓励, 学生的创新热情就可以被不断激发出来, 他们可以设计出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等多各种各样的外包装盒, 而设计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出来包装盒的过程, 就是深刻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 如此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创新能能力, 可谓是一举两得。因此, 教师应充分通过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 促进学生内在动机的发展, 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激发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习惯于采用新的思路、方法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在实际生活中, 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产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强烈的创造新欲望和创新勇气, 并善于以一般人想不到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 进而有效解决。爱迪生曾有句名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跟更重要。创造意识来自于对问题的质疑, 人才们产生创造冲动的源泉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掌握规律, 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去亲身体验创造酸甜苦辣, 更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例如,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 然后用要求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黑板面积, 此时问学生又怎样的感觉时, 他们当然会觉得这个面积单位很小, 不足以测量黑板的面积, 从而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被充分的激发出来。这是, 也不应该直接告给出现成的答案, 而是要求他们自己来创造出来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 那么就会刺激学生高涨的探究创造情热情, 许多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平方分米”。就此教师应该马上给予热情的语言赞扬。但是绝对不能就此停下来, 又而应该把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向更高点:“不用老师讲解, 同学们也不要看教材, 谁能说说1平方分米大致有多大吗?能举例说明一下吗?”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异常的活跃, 很快就能演示出来1平方分米的大致范围。教师姐此机会乘胜追击, 请学生研究1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以这样的方式和思路循序渐进地得出1平方分米的概念, 并应用于实际中。在这一探索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激发, 学生自主地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最终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利用, 而且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得知识的本身, 因为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会了创造。

3 通过探究数学规律, 培养创新意识

人们往往在数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规律的东西, 再通过科学的实践加以验证。同样, 学生也可以通过同样的实践活动, 发现并提出大胆的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进而总结出数学学习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得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后, 组织学生用橡皮泥或萝卜等材料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完成后, 适时提出进一步的问题:“要是将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 还剩几个角?”然后请学生继续亲自动手实践, 寻求答案, 因为学生各有不同的截法, 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不一样, 有剩10个角的、9个角的、8个角的, 还有剩7个角的。这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所有不同的截法中发现规律:截面不过顶点, 剩10个角;截面经过1个顶点剩9个角, 截面经过2个顶点剩8个角, 截面经过3个顶点剩7个角。如果学生这样经常进行一些亲自的动手操作训练, 就会增强他们手脑的协调性, 也能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在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制作材料、开展探究活动方面要注意有意识地留一点“空白”, 多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载体、条件和“资源”, 激发学生因地制宜地去进行探究创造,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通过强化实践操作, 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趣的规律、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但是学生很难单纯地从课本中领略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还应当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拓展书本知识。因为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能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 而且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还可以发展创造力。

在实践活动中, 教师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木板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 可以锯几块?”思维不活跃的学生可以通过用正方形面积除以圆形面积, 算出可以锯5块;思维活跃的学生考虑到实际情况, 通过摆圆片试验得出可以锯4块的结论。又如:在酒瓶的容积的测量计算中, 一般学生觉得酒瓶上半部既不是圆柱形又不是圆锥形, 因而认为无法计算, 而动脑筋的学生则会想到:先在瓶内装大半瓶水, 算出有水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 然后把瓶竖倒过来, 算出上面空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 这两部分的容积之和就是这个酒瓶的容积, 这种别出心裁的方法, 恰恰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必须要首先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赏识、相信学生, 采取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使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就感到快乐、需要和充实, 这是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至高的境界。因此,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 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使学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是为人的终生发展奠基的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然, 小学阶段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阶段。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人才, 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素质, 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喜欢自由思考问题”等。基于此, 就小学数学教育而言,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素质非常的关键。

8.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八

一、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基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多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计算“119+59”这道题,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大加赞赏,这样更能促进课堂气氛围的融洽。

二、注重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报刊上报导过这样的一则实例:在某次的素质教育研讨会上,某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这个问题就像一枚“炸弹”,使得在场的诸位老师顷刻间开始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惊。而授课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还赞扬了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9.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九

石芫中心小学

张才高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数学广角”(人教版三下)教学目标三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教学时,我从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引入,结合学生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问:参加比赛的动物有多少种?学生答案不一,分别是17种、15种、14种,由此激发学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于是我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整理好以后,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随后配合电脑演示,将小组整理好的表格有层次地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并在电脑的帮助下逐步呈现出韦思图的构造,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合理引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获得对韦思图的演变过程及其含义的体验,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10.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十

双流县棠湖小学王明强

丘区小学的学生大多都具有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积极进取、身体素质好等优良品质,充分发挥农村学生这一优势,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非常有意义。

一方面场地、器材上为学生创造练习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在活动时适当地留一些“空间”。这样可以激发他们自觉创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中年级(水平二)障碍跑时。首先,让学生掌握跨、钻、跳、绕、平衡等技能,然后给学生设置几个场地和相应的器材,最后放出欢快的音乐,让他们选择器材自己设计“回家”路线,思考怎样才能更快地回家。

又比如:高段(水平三)学习肩肘倒立时,学生先尝试,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让他们明确如何用力、怎样支持、怎样保护、怎样保持平衡,避免发生意外。在掌握平衡技巧,轻松完成整个动作后,个别学生便开始尝试如“头手倒立,双手对墙倒立、双手倒立”等“高难”动作,甚至玩出许多新花样来。这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相应的帮助,让他们从肩肘倒立中感悟出道理,给予足够的保护和鼓励,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更好地发挥。

通过这样的尝试,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也不断增强,满足了农村孩子的求知欲。课堂学习气氛活跃、积极向上。同时,也让农村孩子喜欢表现、争当第一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往往在一节游戏课后,通过尝试、规范、组合、创造了许多的游戏,学生之间你拼我比,课堂气氛既生动有活泼。

11.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一

一、优化方法手段,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机会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生活实践中提供的素材进行探究,主动构建新知识,使学生在亲身感受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的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如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前后”一课时,我以“上体育课排队”这个问题情境引入,接着结合主题图“森林运动会”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展示了观看运动会前排队买票、动物赛跑、卡丁车比赛、龟兔赛跑等情境.学生在激动人心的比赛情境中,深刻体会了前后的位置关系,然后设计了两个游戏,游戏一:面向黑板和背向黑板,你前面的同学有变化吗?游戏二:三名学生排成一纵队,让学生尝试说一说三个人的位置关系,讨论:为什么第二个学生的位置有时在前,有时又说在后呢?通过这两个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前后的位置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而决定的,整节课采用谈话、讨论、尝试、操作、探究、游戏等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实现了教法学法的优化,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培养创新意识创设了一种氛围,特别是利用多媒体创设的生活化的“森林运动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了机会。

二、鼓励质疑问难,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引发创新欲望,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主动质疑的现象并不多见,其个性发展受到扼制,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长此以往,必然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意识,究其原因,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学生主动质疑创造条件,忽略了创设质疑的情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由疑而思,追根寻底,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后,我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提出很多疑问,如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不是相等的两个圆?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去验证,结果学生纷纷地提出了几种不同的验证方法:将两个底面剪下看是否能重叠,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把圆柱形实物放在纸上描出底面,然后用另一个底面和描好的圆重合;还有学生提出了从侧面展开图来验证,这是多么有新意的想法,创新的火花在不经意间点燃,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应经常鼓励和提倡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

三、激励大胆猜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猜测,人们看见小鸟在高空自由飞翔,想象人也像小鸟一样飞上天空,从而发明了飞机,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想象、猜测、假设,鼓励学生“敢为天下先”,打破墨守成规的习惯,例如刚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时,学生认为要求圆的面积就必须知道半径这个条件,当不知道半径,而是知道边长与圆的半径相等的正方形面积,该怎么办?(很多学生的思维被卡住了)

例:已知正方形面积为10平方分米,求内接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图略)?

这时启发学生,正方形的面积与半径有什么关系?不求出圆的半径能计算圆的面积吗?学生通过画图、交流、讨论,提出大胆的假设,假设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则边长为2分米,圆的半径也就是2分米;假设正方形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则边长是3分米,圆的半径也就是3分米……通过假设得出一个结论: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半径的平方,因此,只要用正方形的面积10乘以3.14就可以求出这个圆的面积了,即以3,14×10=31.4(平方分米)。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多个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习了“求圆柱的表面积”后,学生就不会按部就班地被圆柱表面积的公式框死,而是想到了把圆柱的两个底面转化成长方形与展开的圆柱侧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方法:S=2πr×(h+r)。

1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开展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 能够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求知的过程, 应当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所谓创新意识即是人们结合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 激发出创造新事物的动机, 同时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反映出的个人意向、愿望以及设想。一直以来数学都属于一种相对抽象的课程, 这也从侧面上反映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良好的思维习惯往往表现于是否敢于质疑和思考, 这就让我们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与时间, 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 为其创新意识的提升创造更好的环境。我们必须要认识到, 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和学好知识的, 对于现阶段大多数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心理, 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数学教师应当从课堂教学方法着手, 寻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 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关键途径, 所谓求异思维即是教会学生不因循守旧、不死守教条形式, 能够具备自身独到的见解和独立的思维方式。比如说笔者在教学下面这样一个问题时:假设某圆锥体体积与棱长为3分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 已知圆锥底面积为27平方分米, 求圆锥的高?对于这样一道应用题, 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思考步骤是首先计算正方体体积:3×3×3=27, 再计算出圆锥体的高:27÷27÷1/3=3。这是比较传统的解题方法, 而我们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相互讨论, 能够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如:1÷1/3=3。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采取自己编写习题或者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说:修建一栋房屋, 前4天修建完成20%, 按照这一速度, 修完此水渠还需要几天?这道题学生使用一般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答案, 而我们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开动脑筋, 来寻求出更加简便的方法:4÷20%-4=16 (天) 。

(二) 注重实践教学活动

我们知道, 创新意识属于一种隐形的思维活动, 而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不但可以让学生收获知识, 同时还可以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 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爱玩好动, 所以我们应当设计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同时也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知识, 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加活泼有趣。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当创设一些实践活动, 让他们亲身去看、听、摸、数、说,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探索, 让学生自己来找出数学的规律。我们应当善于运用教学辅助工具, 给学生创设更多参与教学的空间, 尽可能的让学生手脑齐动, 在实践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比如说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部分知识时, 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形与三角形的框架, 然后让他们自己分别挤压两个框架, 学生会明显感觉到三角形框架更加坚固稳定, 而长方形框架却发生了变形。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这一数学知识。

(三) 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提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很多伟大的发明最开始也是源于疑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合理设疑, 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自由质疑和提问的良好环境, 鼓励和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比如说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使用自己的学具用“滚一滚” (用圆形模具从尺子上滚动一圈) 和“围一围” (用绳子围住圆一圈后测量绳的长度) 的办法得到圆的周长, 之后又向学生提问:大家能够使用这些办法测出地球的周长么?之后学生讨论得出上述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们再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思维:大家能否思考出圆形周长的计算规律呢?这一问题再次激发出了学生思维的欲望, 他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最终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得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我们借助于这种方式有效的激发出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很多的途径, 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心理, 科学的进行引导和启发, 让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激发, 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 让学生能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余玲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 2015 (04) .

1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十三

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武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课堂的建设与师资教学水平的提升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必经途径。本文结合笔者的自身实践,提出了下列两点措施: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课堂

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基本条件是和谐良好的教学课堂,因为只有在和谐的教学课堂中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足够的自信,积极思考,寻求自我表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和谐气氛的课堂就好像是一个根基,当这个根基做好,打扎实了,创新意识这种上层建筑才能更牢固稳妥的建设起来。如果说创新意识是一粒种子,那么和谐课堂就是这粒种子所需要的营养的土壤。只有这堆土有足够的营养,适宜的环境,种子才能萌芽生长。老师积极正面的态度是和谐课堂的主要构建因素。

一方面老师应鼓励学生在知道答案前先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换着思考,得到的答案或许与正确答案有所差异,但是这个思考的过程正是创新的发源地,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便在这当中鼓励、培养、赞赏、表扬,对有道理又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学生进行正面激励,给他们正面力量,增加其自信心。另一方面,老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机会,让不同思维的学生都能得到通过与众不同的思维而带来成功的快感和喜悦。每个学生都应公平对待,在肯定鼓励在创新过程中成功的孩子同时理解并尊重在此过程中失败的学生。要让创新气氛更加浓厚,在解放学生的思维束缚的前提下,对这种解放进行认可是最佳途径,而和谐课堂正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二、合理构建问题情景

在数学教学理论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为“解读――建模――解模”,而在这三个过程中,情境假设是最直接清晰的引导形式。故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合理的构建问题情境便成为主要方向,老师应明白学会主要的几种方式。

1.信息型情境假设。在数学课堂中,老师除了解答完课内的硬性答案外,应多提出一些生活化的,开放性的信息,让学生换个位置,作为出题者,根据老师的信息进行思考,提出并解决问题。2.探索型情境假设。中国学生缺乏的就是探索精神,没有经过一番“折腾”,仅根据现有模式进行解答,故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钻研能力。所以探讨情境是对中国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挑战性方式。老师应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讨兴趣作为出发点,钻研、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挖掘有价值的创新因素及学生无限的创新能力。3.求异型情境假设。求异思维指的是不同寻常的,从与正常角度不同的另一个角度出发,对问题行进分析解答的方式,与创新思维的本质基本相同,因而成为培养创新思维主要的形式。老师应细致的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得到一题多解的效果。4.猜想型情境假设。猜想方式是一种看到问题与某些事物的相似性,进而联想过去的方式。它主要是在面对问题时,寻找面临问题与自己知识系统及解决经验相类似的地方,经过分析考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类比推理得到结论的过程,让学生自觉进行问题联想,高效率的解决问题。老师认真做到以上的情境假设,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创新意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所倡导的不是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我们所培养的也不是生搬硬套的教学风格,我们寻求的是师生互动,积极向上,活力无限的教学课堂,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实践,从根源起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创新热情维持下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持久的能力之一。形成创新能力从宏观方面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从微观方面说,是为一个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每位老师都有责任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笔者希望此文能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迷茫的老师提供借鉴意义,对小学数学教学起一定的帮助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第七小学

14.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十四

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他们茁壮成长。我从实践体验者的角度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谈几点:

一、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表达出来,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要及时赞赏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例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满腔热情、语言清新,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这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生也就有了独立、自主思考和创新的机会。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敏锐地把握机会,并勇于付诸探索实践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并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若平铺直叙地见解,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对此毫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促使他们各个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他们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小游戏,老师先出示一些能被2、3、5整除的数,然后宣布游戏规则:“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哪些数能被5整除,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又能被2整除”。游戏结束,显然是教师获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老师为什么一下子就能判断出任意一个数能被2、3、5整除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就会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此时达到了教育的最佳时机。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盖房子用的铁架或者木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呢?固定东西时,为什么要钉成三角形呢?„„”这些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未知欲,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注重培养多种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使学生会创造。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其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精神的科学态度,就是促成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能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知识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学生从小肯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像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像开始。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先出示题目:25×72×4、99×99„„接着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打草稿、抄答案,足足忙了一阵子,有的还算错了。这时我却轻松地将各题的答案写在了等号后面,学生们一脸疑惑,猜不透老师是怎样“神机妙算”的。这时,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用新方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对这些题进行简便运算。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再加上教师语言鲜明的鼓励、评价,使学生一直处于情绪高涨的状态,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探索、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15.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十五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给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要多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 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更新教育观念, 要从“主导”转变为“引导”, 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 和学生一起学习, 鼓励学生真实地表现自己, 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在讲“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时, 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具有不变形的特性, 这时有学生提出:“三角形除了优点之外就没有缺点了吗?”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很善于思考, 应立即对他进行表扬。然后可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三角形缺点的例子, 经过分析探讨, 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时, 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 而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 再移动小数点, 一样能算出结果来。”老师首先应肯定他的创新精神, 表扬他这种能够独立思考的行为。这个同学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这种方法?”于是, 老师又出一题:5.47488÷1.2, 让大家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 这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在这种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满足了他们的发表欲、表现欲, 引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 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满自信, 主动探索, 勇于创新。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方式,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唤起其学习数学的热情。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 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起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比如, 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 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氛围;教师可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 采用放映幻灯片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教师可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 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来激励学生, 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 从而诱发学生体内的潜力, 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 让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

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一上课就说:“现在我们来做猜谜游戏。”同学们听了很高兴, “不论同学们说的是几位数, 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能不能被5整除。不信?试试看!”将老师回答的结果进行验证后, 大家惊奇不已, 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学生急于想知道其所以然, 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而且能够寓教于乐, 逐渐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给三年级小朋友讲四则混合运算前, 先做一个游戏:“任意想一个一位数, 把它乘以5, 积扩大2倍, 得数加上14, 从和中减去8, 把得数的十位数划去, 剩下的数字乘以7, 再除以2, 得数是多少?”大家齐声回答:都得21。老师再问几个学生:“你想的是几?”有的想的是2, 有的想的是5, 还有的想的是9。“想的数不同, 但得数相同, 这是为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听了, 个个情绪高涨, 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创新意识则孕育而生。

三、鼓励学生去动手操作, 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 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 自己去动手。”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通过学生自己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讲一讲来获取新知识, 同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的感性知识和得到的结论, 是他们心灵智慧碰撞出的火花, 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在“拼拼想想”的教学活动课中, 老师先用9根小棒拼了三个三角形, 教师问:“能不能用5根小棒也拼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拼想想, 用5根小棒搭成了两个三角形。教师又问:“为什么可以节省1根小棒呢?”学生争着回答:“因为两个三角形合用了一根小棒。”教师肯定了他们的想法之后, 又提出了新的疑问:“拼3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多少根小棒?拼4个呢?”于是,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动起手来。就这样, 学生在拼拼想想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凡合用一条公共边可以少用一根小棒, 合用两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两根小棒, 合用的公共边越多, 用的小棒就越少。这样让学生在拼拼、想想、剪剪、画画、说说等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 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 从而发现规律。这样一来, 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老师可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 这两组数都是两位数, 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 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 学生会产生疑问, 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 另一组却不能被3整除呢?老师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 看能表示出几个数, (3, 30, 300, 12, 120, 21, 210, 102, 201…) 再计算一下, 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 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 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 算一算。这时, 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 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 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 进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 应用于实际生活, 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有这样一个应用题:图书馆向某班发放一批图书, 若2本一人余22本, 3本一人缺28本, 问该班有多少个学生?这批图书共有多少本?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个题目放到班级里试验一下, “如果是在我们班, 2本一人余22本, 那么3本一人缺几本?”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全班有50人, 回答出缺50减22等于28本。那么这个题目该怎么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22加28等于全班学生数。于是, 这批图书的总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尝试、去猜想,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 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之后, 老师留给学生一个课后作业, 内容是调查一件按比例分配的事物, 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个作业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学们最少的编了两道题, 并且学生编的题的内容新颖独到。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提高了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6.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十六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

由于受家庭、社会的溺爱感化,儿童的信赖意识比較强,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再加上传统教育的养成,致使学生迷信老师的意识比较严重。这种现象,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创造欲望,更缺乏创造意识与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彻底消除依赖意识。因而:①生活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喜优厌差。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均匀地撒向他们,在他们心灵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对老师充满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激情;②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发表见解,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及时表扬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③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满腔热情、语言自然,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想创新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盖房子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

四、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出发,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1.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 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2.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 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

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地更新观念、改进教法、研究学法,并与同行交流学习。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要利用数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它没有速成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度贯穿于教学始终,同时也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趣、有效。

17.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篇十七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解题思路保守,不重视记录

数学教学中,思维模式保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大敌。而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这种保守的思维模式却一直占据着主流,比如固定的解题套路、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等,都不利于学生灵活主动地去创造。另外,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各异,所以要注意保持记录的好习惯,但实际上,学生们往往忽略这些,甚至懒于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突发的灵感及时记录,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不自信现象明显,害怕出错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自信的现象,他们对于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渴望被老师认可,但是由于怕出错引起老师和同学的笑话,所以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导致数学问题研究不深入,创新意识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影响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心中的胆怯情绪,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愉悦的学习之中。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保持好奇心,引导创造性活动

好奇心是人探究未知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心理趋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解决一些问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小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面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实践,积极参与各种新颖独特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二)发展想象力,提高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一项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背后,想象力和创新力也不容忽视,且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拓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并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尽情的去想象,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之逐渐朝着集中性思维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及时排除心理定势及消极性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学习完“米、分米、厘米”以及“直线、线段和射线”等概念后,教师不妨挖掘教材中的一切可比较的因素,让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比较认识,可以到操场上实际测量篮球场和跑道的长和宽,也可以用卷尺或步伐进行测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比较测量所得数据的准确性,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捕捉灵感,学会举一反三

灵感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在不断实践和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瞬间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路,是一种质的飞跃,它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捕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变换角度或者通过对比等方法去引导学生的数学灵感,让学生感受到解题的挑战和乐趣,并能举一反三,不断进行对比和联系,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全面灵活的运用数学技能,越过常规逻辑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比如这道题“将下列分数3/

5、7/

8、1/

9、2/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从题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个分数的分母进行通分比较,则显得比较麻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另辟蹊径,从同分子分数的角度出发,将这几个分数化简为具有相同分子的形式,然后再进行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恍然大悟,找出了更加简便的比较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四)认识教与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放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怀疑知识正确性的权利,以及阐述自己独到见解的权利,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在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用欣赏认可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人,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学困生,用对学生的热爱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克服太过单调的死记硬背,例如在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作业内容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应该适当配置一题多解的问题,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或者让学生把一道应用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改变条件,从一步应用题变为多步的发散性应用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18.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 篇十八

【摘 要】:实施科教兴国,关键是落实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创新,大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历史在前进,新的思想也层出不穷,在培养新世纪创造性人才的今天,更加需要创新的思想。学校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不仅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恰、宽松的教育环境,而且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字】: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思考 践行

当今社会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了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拥有了竞争力。我们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从学生的小学阶段开始着手。小学生处于知识的形成阶段,各种思想尚未成熟,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广大教者加倍努力。这里笔者就根据现阶段小学生的特点,谈谈自己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见解。

一、 抓好根基,稳战稳打

没有好的数学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就谈不上创新。因此,严格督

促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小学生知识面虽然不够广,但是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把握好这点,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如鱼得水。但是由于小学生各方面思想不够成熟,学生要系统的掌握知识就有很大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者,耐心指导,稳战稳打,安一营,扎一寨,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复的系统的总结,并争取从中悟出新的知识理念。抓好了根基,我们就可以着手下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培养信心,鼓励实践

要学生大胆创新,就必须要求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在掌握好牢固

的基础知识之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决定于教者的教学方式。

这里教师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又不能让学生骄傲自满。其次,必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不断获得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信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的学呢?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的“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十分注意“引”的设计。引导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再者,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很好平台。实践是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问学生为什么长江大桥上有那么多的三角形支架,在马路旁边的路标为什么也要选择用三角形等等,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如,在买房过程中知道了房子总价为30万元,首付10万元,剩下的分为十二个月分付,问剩下的十二个月,每个月应该付多少钱?经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最终也会明白一点:原来数学这么有用。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好基础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反复循环,则不难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注重交流,合作总结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交流合作是达到此目的最好的方式,教师应该给学生创建更多的平台,让学生交流合作。“探究活动”是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比较好的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设置比较合理的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又能发现什么?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共同探索中获得的知识更扎实、更容易理解、掌握。 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动手操作:

1.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

2.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

3.用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剪活动角的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进行交流合作,既可以发现自己不足,也可以探索新规律,突破难点,培养创新能力。

四、大胆求异,享受创新

求异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

要引导求异思维,就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要他们敢于从不同角度去想问题,突破思维定式,让他们反复地问自己:“这样就对了吗?”“是不是与此正相反呢?”“刚刚的结论对吗?”同时要向学生宣传哥白尼、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既尊重科学,又敢于向名家错误挑战、坚持真理的好品质,使学生认识求异与创新的关系。

其次,创新本身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新知识,获得新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不断创新,就必须让学生懂得这个道理。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中美妙的问题、思想、方法,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变抽象、枯燥的数学为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数学。

例如,采用生动活泼的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形象有趣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实践参与探索,用教材上学到的有关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从中来感受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学习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美、生活的美。这样,享受创新就成为了学生不断创新的源泉。

上一篇:镇冬防工作会议领导的讲话稿下一篇:描写山的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