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总结

2024-08-13

七年级科学总结(共11篇)(共11篇)

1.七年级科学总结 篇一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玩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实验 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 和 。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 用感官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借助工具准确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3.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

(1)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2)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3)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

(1)累积取平均值法: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例:测纸厚、细铁丝的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2)滚轮法

: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曲线从一端滚到时另一端时,记下轮了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 X 圈数。例:操场的周长。

1

2.七年级科学总结 篇二

一、立足科学教材, 提炼教材德育切入点

1. 利用科学知识的现实载体功能, 对学生进行环保公德教育

科学课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课程。环保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 可结合课程内容将更多环境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载体作用”、“渗透作用”。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教育,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让环境教育成为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例如, 在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区别时, 不仅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使人类和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发展, 而且引申植物的其他作用 (减少噪音、保持水土等) 以及保护绿色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在学习《太阳和月球》时, 介绍紫外光、大气污染物都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将有关臭氧层遭破坏、大气污染以及如何减少这些污染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中。在学习《物质的酸碱性》时, 展示被酸雨伤害的树木图片和盐碱地图片, 渗透环保教育。虽然在以后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 但是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要通过平时的渗透, 提高学生的环保公德意识。

2. 挖掘科学知识的积累继承功能, 对学生进行爱国奉献教育

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的继承。科学家们在对科学知识的追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勇气与开拓精神, 对新发现、新发明的坚定信念, 以及敢于坚持真理, 为真理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坚强斗志等, 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例如牛顿虽然对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他总是谦虚地说:“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 不过, 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 有幸拾到美丽的贝壳, 而真理的大海, 我还没有发现。”又如, 伽利略利用理想的斜面实验, 证实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还用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重的物体要比轻的物体坠落得快”这一错误观点。再如, 教材第一册《探索宇宙》的阅读材料:2008年9月25日, 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举世瞩目的盛举, 表明中国正在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所有这些都会给学生以启迪与教育。因此, 在科学教育中, 在以科学内容、科学方法为主的前提下, 联系科学史进行德育绝不是强加的“政治任务”, 而是教学教育工作中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

3. 运用科学知识的延伸内涵, 对学生进行敬业立志教育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穿插于课文间,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要求深入领会阅读材料的编写意图。阅读材料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知识, 了解科学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更会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以及其中所蕴藏着的科学家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的精神, 带给学生极大的启示和教育;有助于促使学生产生使命感, 留给了学生立志于科学探索研究的广阔空间, 培养学生为国为科学而努力工作的态度。

例如, 在教材第一册《探索宇宙》中的两个阅读材料———《哥白尼和日心说》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以科学家哥白尼不怕封建教会的专制独裁, 敢于提出正确的论断, 推翻了基督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 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 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的事例, 说明了立志目标和个人信仰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立志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坚韧不拔的意志。第二个阅读材料还说明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永无止境, 以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二、借助实践活动, 关注活动德育细节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德育教育忌空洞说教, 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教育是教一个人的道德习惯, 一个人有没有成就, 决定因素往往就是有没有一个好的习惯。科学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良好的科学实践习惯, 让学生进入活动情境中, 使学生感受活动的每个道德细节, 触动学生习以为常的思想情感, 领悟细节德育。

1. 凸现小组活动, 感悟合作德育

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 孑然一身, 我的生活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 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 也不能表现罪恶。”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在科学课堂创设更多更切合学生生活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 改变原来过分强调自身利益, 以个人为中心, 忽略集体主义, 忽略与他人的协作与交流的意识, 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改善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学生在一起学习时, 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 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在科学课中设计探究、合作的实践活动, 以活动实践为载体, 将德育与课堂的活动实践结合起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 关注实践过程, 落实生活德育

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一项长期工作, 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 不能急功近利, 我们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 从小处着手, 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身感受、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 设想活动的结果;启发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对实践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理性的思考, 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和公德意识。

例如, 在《生物和非生物》的实践中, 学生为了找到蜗牛, 就把学校厨房旁泥地上的石头翻了个遍, 为了找到蚯蚓又把土翻个底朝天。活动中学生把蚯蚓放入水中看它们会不会游泳, 把蚯蚓折成两段、三段, 看还能不能活;还有的学生用石头把蜗牛的壳敲碎, 看看里面究竟是怎样的……实验结束后, 有学生把实验用过的蚯蚓和蜗牛随便乱丢。当然学生的探究热情无可厚非, 但这些行为与“爱护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是相违背的。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珍爱生命, 从小做起”。在活动的细节中, 关注隐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内涵, 全面兼顾, 灵活选择, 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不良的倾向时, 恰到好处地选择时机渗透德育, 使实验材料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如, 在学生完成《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的实验之后, 我看到废料桶里有过多的实验材料——棉花、猪肉汁、面包, 说明做实验时学生浪费了很多实验材料。平时的班会课上, 我们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教育, 但在科学课上, 学生却丝毫没有节约实验材料的习惯, 如在实验结束后, 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食盐、米等实验用品都看成“废物”, 扔进废料桶。针对这种现象, 我教导学生实验时要“经济”一点, 不要用太多的实验材料, 只要能看到实验现象并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在做《物质的溶解性》实验时,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节约实验材料, 并在以后的实验中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3. 拓展实践功能, 内化德育教育

充分利用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根据课本提供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例如, 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 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 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 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 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观察, 向学生揭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通过利用桂花叶制作树叶书签、制作学具、实地考察等活动, 认识家乡, 了解家乡, 热爱家乡。利用废旧品制作学具, 增强学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把德育和实践活动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紧扣学生认知, 找寻德育智育结合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随着诗的因素。”真正的德育和真正的科学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在科学的教学中, 让严谨的科学知识、抽象的概念用诗意的语言, 形象、巧妙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理解, 在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知识提取中, 留给学生一个亮丽的启迪, 一个海阔天空的遐想。在知识的理解中, 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找到德育和智育的结合切入点。珍视与学生的每一次有效的结合, 把握每一个蕴含的教育契机, 并捕捉它, 使它成为最有效的德育资源。

1. 联系科学课本, 设计德育教育情境

我们在对某些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讲授中, 传递某种道理, 寄寓某种思想, 渗透某种观念。根据教育规律、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 自然而贴切地渗透德育因素。抓住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想教育的某些契机, 使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 在上《时间的测量》时, 我用《匆匆》这篇文章作为导言, 让学生感受时间, 在优美的朗诵中体验时间的宝贵, 体现生命的价值, 珍惜生命的意义。在讲到时间的时刻和时间间隔时, 安排学生说出自己每天大约几时起床, 穿衣、刷牙、吃早餐、到校大约是几点, 计算它们的间隔有多长, 养成不浪费宝贵时间的良好习惯。我就是这样见缝插针, 利用教材提供的教育素材不断地充实学生的头脑, 让学生在学科学的同时接受道德教育。

2. 依托科学课本, 设计德育教育问题

从知识论的观点来看, 个体经验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不具普遍性的。只有把科学的知识融入个体经验, 才真正能对个人的德性生成发生作用。让每个人都能基于自己的经验去建构他的道德生活。我依托科学课本知识设计教育问题,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使科学知识进入个体经验的结构, 启迪学生的德育构建。

例如, 学习《植物》时, 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我们用的纸张是用木材制造的, 谁知道一棵十米高的树大约能生产多少张纸?谁能够告诉我长成十米高的树要多少年?你一天要用多少张纸?全校一天要用多少纸?一棵这样的树能用多长时间?你看到这些数据有什么感想?随着问题的深入, 学生的情感、意识及各种价值观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点燃了内心深处美丽的思想火花, 唤醒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良知, 并自发地投入到思考和行动中。

3. 延伸科学课本、设计德育教育作业

科学课本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学科化的知识, 完整和全面的道德生活经验蕴藏在科学知识的背后, 我们延伸科学知识, 努力重构符合学生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景, 让学生从多种形态、较为完整的生活经验中去真正领悟生活, 体验生活中的道德。因此, 布置以科学知识为载体, 富含道德素养的作业, 让学生完成对道德的自我建构。

例如, 在学习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之后, 针对课文的知识内容, 布置学生写一篇《假如我是……》 (珍稀动物或植物) , 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个性, 提出自己对人类活动等的看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知道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在学了《地球》之后, 布置学生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文章, 提高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并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 德育教育是学生自我的教育, 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形成, 并不是靠教师传授和灌输完成的, 而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教育的结果。任何外在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内部活动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以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 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 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 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在依托课本, 挖掘课本内涵, 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德育情境的同时, 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 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 生活得到充实, 情感得到熏陶, 品德得到发展, 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课程标准研制组.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3]国家课程标准教学资源编写组.科学 (7~9年级) 教学资源 (上)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1.

3.七年级科学总结 篇三

一、什么是思維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思维导图的建立者是英国学者托尼·博赞。他首先将其应用于训练一群“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者, 结果这些问题学生变成了同年级的佼佼者。思维导图可以借助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利用图像、符号来帮助记忆枯燥的信息。它可以将学科知识像城市建设一样,由主干道延伸到辅道弯入小道,让知识要点循序渐进,分层递进地刻在学生的大脑中。

二、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

笔者任教学校的学生存在一个普遍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七年级的学生面对本堂课要学什么,如何提炼自己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难以下手。究其原因,七年级的学生面对如何区分已知—正确、已知—错误、未知三类知识界限区分的能力是不够的。这时通过引进思维导图的预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明确这堂课需要学什么,分哪几个层次去学,哪条线是自己在本堂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通过让学生画本课堂授课知识的思维导图,教师就能较为准确地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学生大脑中的认知程度,从而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区分他们大脑中已知—正确、已知—错误、未知三层次知识,并及时调整、优化自己的备课方向。

三、教会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学习及记录个性化课堂笔记

学生在预习新课题做出思维导图的中心图后,可以利用课堂的前10分钟通过学习合作小组进行头脑风暴,让组员间相互评价各自的课程思维导图,相互质疑、相互答疑,然后将学习小组内所有学生的思维导图合并并讨论,再决定哪些更为重要的知识点,同时在讨论的基础上加入对课程知识点新的理解,最后重组成一个基于学习合作小组的共同的思维导图。教师在融入学生小组讨论中时,留意观察具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投影学生的思维导图,利用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展开,这样既可以以学生的学习思路开展教学工作,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热情地投入到科学的学习中。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自身问题是不同的,学生利用各种颜色的笔对每条线的知识要点进行补充、扩展、删除。同时也可以对主、次中心进行调整,不断地刺激大脑的记忆,加深印象。传统的长文字性的记录比较费时费力,学生也索然无趣,利用思维导图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各类符号、图形,便于快速记录,跟上节奏。

四、教会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

七年级的学生在开始应用思维导图学习时进度会比较慢,用时也比较长,但随着对这种学习方式的不断强化学习和反复使用,学生的学习速度会慢慢提升,学生的思维也会日益活跃。加上每节课堂老师都会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整合各位学生的思维导图,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最终真正实现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大幅提升。利用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既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性,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了期末复习阶段,学生则可以通过之前的思维导图进行高效的复习和整理,将每一章节、每一节课的知识点都联系、贯通起来,形成自身的已知—正确的知识网络图。每个学生的问题是不同的,学生可以在期末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组内互助,完善知识结构,查漏补缺。通过这样的复习方式,也可以实现在同一课堂内的分层教学,让学生各取所需、各有进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五、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实际教学上看,七年级学生在接受并自如应用新的学习方法速度较慢,这直接导致了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刚开始时上课进度会比较慢,有时耗时较大,落后于学校整体的教学进度。但经过实践表明,通过两周左右的强化学习和反复练习,学生的学习速度有明显提升,并在后面的两周左右时间内赶上原来的教学进度。这期间对授课老师的毅力和授课老师对整体教学进度的把握力有较高的要求。

其次,利用学生的思维导图上课,对授课老师自身知识的广度和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授课老师对于课堂的掌控力也有不小的要求,授课老师需要在备课时就要利用学生思维导图式的预习笔记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学情分析。

托尼·博赞的思维导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与传统的预习、课堂笔记、复习整理相比,更具层次感,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将知识体系用逻辑关系构建起来,建立多条大脑的神经通道,扩大学生的记忆宫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呆板的复制、粘贴老师所讲内容,大大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老师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实现同一课堂的分层教学的最优局面。

实践表明,将思维导图用于现实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将原本所学的零散知识点构建成有机的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实现新课改后科学的合科教学。

参考文献:

[1][英]托尼·博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2004:4-5.

[2]王光荣,高世霞.思维导图及其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5(12):13-15.

[3]石茵.思维导图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2008(6):68-69.

[4]安代红.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07(7):40-41.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景芳中学)

4.七年级科学科学入门教案 篇四

第一章科学入门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等.可以这样说: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2.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5.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标准即长度单位,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6.长度的主单位是米,较大的还有千米,较小的还有分米厘米厘米等。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7.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或量杯.8.量筒的使用方法: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量液体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9.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在水中,两次读数的之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0.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程度,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1.实验室中常用的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它的规定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2.液体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测量范围的温度.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纪录读数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3.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符号kg表示,较大的单位有吨,较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等.4.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大小完全由物体本身决定.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5.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常见的是托盘天平.6.托盘天平的使用: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天平放水平.调平衡,用平衡螺母调节.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先放大砝码,再加小砝码,最后移游码.读数,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8.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检验假设交流和评价.第二章观察生物

.生物和非生物间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没有生命.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它具有生物结构,新陈代谢现象,生长发育现象,生殖,繁殖后代的能力遗传和变异等特征.2.判断动,植物的主要依据:一是生物体能否能否快速自由运动,二是是否能进行光合作用.3.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脊椎骨.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间的根本区别有: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4.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节肢动物,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动物.5.植物界里,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植物,最低等的植物是藻类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可用种子繁殖

植物类别

果实

种子(孢子)

代表植物

被子植物

种子

青菜

裸子植物

种子

银杏

蕨类

孢子

苔藓类

孢子

葫芦藓

藻类

孢子

海带

6.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动物名称

生活习性

呼吸

体表

体温

生殖、受精

代表动物

鱼类

终生水生

磷片

不恒定

卵生、水中受精

鲫鱼

两栖类

幼体水生成体两栖

幼体用鳃成体用肺

皮肤裸露

不恒定

卵生、水中受精

青蛙

爬行类

陆生

鳞片或甲

不恒定

卵生、外有硬壳

鸟类

陆上飞翔

被羽毛

恒定

卵生、外有硬壳

鸽子

哺乳类

水、陆

被毛

恒定

胎生、哺乳

7.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眼和口器,胸部长有两对翅,三对足,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8.具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植物是被子植物植物,也称是绿色开花植物植物;有根,茎,叶,种子,无花,无果实的植物是裸子植物植物;只有根,茎,叶的植物是蕨类植物;只有茎,叶的植物是苔藓类植物;生物体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直接构成的植物是藻类植物

9.等级分类的七个等级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1.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A、使用时操作步骤:A.取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放在体前略偏左.B.上镜:从镜盒取出物镜装在转换台上,取出目镜装在镜筒上.c.对光: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集光器,选取一个大小适宜的通光孔,左眼观察目镜,用手转动反光镜,当观察到一个明亮视野,对光完成.D.观察: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观察物对准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压住装片.眼看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和装片接近.眼看目镜,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观察到模糊的物像时停止.双手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象清晰为止.E.移像:反向移动装片。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倍数的乘积.2.生物体的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整体

3.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4.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细胞内有无细胞核

5.细胞的主要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保护作用的是细胞膜;具有遗传物质的是细胞核,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6.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间的不同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等,其中叶绿体是动,植物细胞间的主要区别.7.组织:定义: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动物体内的四大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植物体内的组织有:机械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等.生物体生长的原因:是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细胞在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而产生不同组织的原因是细胞分化的结果.8.细菌和真菌:统称微生物.细菌:属原核生物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形态.真菌有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食用菌食用部分是地上菌丝形成的子实体。

细胞名称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叶绿体

细胞质

液泡

属于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真核生物

真菌细胞

真核生物

细菌细胞

原核生物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左右,仅差0.33%。

2、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经纬网将地球分为若干个部分,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将地球对分成东西两半球。

3、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比例尺分类:方向表示方法:线段式、文字式、数字式

4、太阳是能发光发热的气体球体,他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10倍多,表面温度约为6000℃,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5、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1/400,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质量是地球的1/81,月球的直径是3476千米、为地球的3/

11、太阳的1/400。

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昼夜温差大,因此无生命,无天气变化,不能听到声音。

月球的表面布满了环形山(主要是陨石撞击而形成的),在地球上看到月球上亮的部分是高原或山脉,暗的部分是盆地或山谷。

由于月球质量小,所以月球对它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就小。

6、星座是为便于认识恒星,把全天分成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称星座。星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北极星在小熊座,织女星在天琴座,牛郎星在天鹰座,天狼星在大犬座,南天星空中天狼星是最亮的星,北极星总在北方。把北斗星斗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即可以找到北极星,斗柄指向随季节变化: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

7、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有太阳、九大行星、卫星、慧星等天体按一定轨道围绕_太阳公转而构成。日地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8、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XX亿多个,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9、月相(1)月球和地球一样不会发光,太阳总是把半个月球照亮,则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月相形成的原理:A.是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B.是由于日,地,月有规律地相对运动造成三者相对位置改变,使地球上看到月球的反射部分也有规律地变化.当月相出现上弦月和下弦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是成90度角;当看到新月,满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在成90度角.新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一,满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十五,十六,而初七,初八出现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出现下弦月.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0、日食和月食

地球上某地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日全食:月球挡住了全部太阳光时,就发生了日全食.日偏食是月球挡住了全部太阳光时,就发生了日偏食.日环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的中间部分就发生了日环食.日全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先后顺序是:太阳被月球遮掩是从日轮的西缘开始,东缘结束.原因是: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球发生月食时并非全黑,而呈古铜色,这是由于地球的反射光造成的。

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日,地,月位于一条直线上,月又位于日,地的一侧,当月球被地球的阴影逐渐遮掩,就发生了月食现象.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各种固体熔化的特点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叫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像硫代硫酸钠、明矾、金属、石膏、水晶等。另一类叫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像松香、玻璃、蜂蜡、橡胶、塑料等。

2。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之一,不同晶体熔点不同,冰熔点是0℃。硫代硫酸钠的的熔点是48℃。金属钨的熔点在金属中是最高的。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3。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一切液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界放热。

5.七年级科学阳光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阳光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之一。2.知道阳光给地球带来的光和热是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

3.通过棱镜的色散现象,知道阳光(或白光)的可见光谱中个色光的排列顺序。4.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探究反射规律,了解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能列举球面镜应用的实例。

重难点分析

1.阳光与生命之间的关系。2.阳光的性质。

第一课时:阳光与生命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我们都知道,绿色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但是也有一些生物如蘑菇、木耳等真菌是生活在阴暗的地方,那么它们也必须依赖阳光才能生存吗?人类现在已经可以制造很多人工光源,它们能代替阳光吗?

实验:P31阳光与植物幼苗生长的关系

分析与思考:1。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植物的生长___________(可以 / 不能)离开阳光,试举例说明。

3.种子在黑暗的地方萌发,___________(说明 / 不能说明)植物生长可以离开阳光。4.探究阳光与植物生长关系的方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1.在黑夜里活动的食肉动物,如猫头鹰等,可以离开阳光生存吗?

2.在超过1000m深的海水里终年不见阳光,却生活着一些奇特的深海动物,它们的存在是是否说明动物的生存也可以不需要阳光?

指导学生阅读P33阅读材料,然后讨论解决以上问题。

归纳:

1.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除供植物自身的需要之外,还直接或间接为动物提供食物,也为真菌(木耳、蘑菇等)提供养料。

虽然现在有很多的人造光源,但是这些光源还不能完全代替阳光,它们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波长、强度、光照时间等)可以代替阳光。

总结:没有阳光,人类及地球上的生物将无法生存。课堂小结

阳光与生命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2.1 阳光 阳光与生命

1.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除供植物自身的需要之外,还直接或间接为动物提供食物,也为真菌(木耳、蘑菇等)提供养料。

6.七年级科学备课组计划 篇六

一、备课组教师基本情况:

本备课组现有教师7名,其中年轻教师占了一半,整个备课组充满青春活力,其中4人多次担任初三毕业班教学工作,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

二、备课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积极投身课堂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加强教学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1)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检查。

1、认真做好备课、听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常规检查。

2、强调备课中撰写好教后反思,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堂课,实

实在在地听好每一堂课。

3、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质量关,通过备课、上课、作业、辅

导、考核,做好质量分析和监控。

(2)抓好备课组的建设,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整体功能。

1、加强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力量,有想法大家讨论,出了问题大家研究,对教材要全面分析了解。

2、重视作业、平时练习的质量: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作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批改作业时检查重点:作业习惯、书写整洁、正确率等。

3、按时开展培优补差活动,每周2次。培优主要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能力为主,包括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综合概括能力,使他们在提高成绩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补差的第一个目的是要增强他们的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其次使他们准确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使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有所提高。内容要精心设计,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4、做好演示实验以及积极开展实验课。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5、对教材有益的资料编写,对题目必须精选、积极拓宽资料来源的渠道。排除任务观察,加强审核,对质量不过关的绝不印刷,宁愿不布置。

6、认真去听同备课组及其他年级同学科教师的课。

7、对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备课组作定期检查,并及时反馈。

8、备课组应做好各种资料的积累和归档工作。

7.七年级科学总结 篇七

一、基础医学七年制学生的特点以及妇产科学教学现状

要摸索出适合基础医学七年制学生的教学方法,首先必须了解这个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共性。相对于医学院校五年制学生,基础七年制学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第一,七年制学生生源质量较好,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第二,思维相对活跃,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较强,知识面相对较广;第三,距毕业时间较长,不存在考研和就业压力,所受干扰少,学习环境单纯,学习积极性高;第四,有一定的优越感,相对自信或有些自负,心理状态时有不稳;第五,与临床课程相比,基础医学课程相对缺乏灵活性,较枯燥,操作性较差,导致基础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第六,因基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从事生命科学,因此,大部分基础医学学生不重视临床课程,甚至造成基础和临床脱节。针对上述特点以及妇产科教学所面临的病种多、信息量大、课时相对不足的情况,如何提高基础医学七年制学生妇产科教学质量,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妇产科学作为重要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主要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目前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相对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然而,在面对基础医学的教学上,妇产科教学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学工作者从多年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教学模式,以提高基础医学七年制的妇产科教学效果。

二、开展讨论式“模拟PBL”教学

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结合该特点,我们以“启发为辅,讨论为主”的启发、讨论式教学为基本教学原则,模拟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同时汲取知识,并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病例进行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其本质是通过解决某问题,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密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1]。针对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临床专业知识上,多数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方面较为生疏,且有无从着手之感,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查阅有质量的文献,如何为他们提供更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是与PBL的区别所在。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时,先行引导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方向,同时结合病例、引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解答,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得基础医学七年制学生对妇产科学这一临床学科兴趣增加,调动积极性,更利于其理解和掌握妇产科学知识。

三、双语教学及多学科知识的结合

合理适当地应用双语教学是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教学方式,将专业词汇和某些生僻的词汇融入到课堂的具体内容中学习,更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基础医学七年制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出国深造的计划,双语教学提前为他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学生如果仅仅接触本专业知识,也不利于思维多向发散性的培养,因此,对于妇产科这类临床学科,注重鼓励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认真学习,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使其认识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科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若能互相渗透、交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学过程中,针对基础医学学生的特点,在讲解妇产科临床知识时,重新组织编写教学大纲,突出重点,精讲强化。同时,多讲前沿性知识和最新科学动态,教材上有的可相对少讲,鼓励学生回去自学,教材上没有的而又很新颖,交叉性前沿性知识则相对多讲细讲,结合具体事例和最新成就,为学生呈现更为广阔的知识层面。这也为基础医学学生的科研埋下伏笔,这正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密不可分之处。

四、重视临床实习,开展特色实习

应调整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妇产科教学总教学时数中实习课的比例。五年制本科教学中实习课因为种种原因常常被忽视,而部分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导致有些高等医学院校难以开展有质量的实习课程,甚至取消实习课,这严重影响了理论的提高及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学生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针对这点,教育工作者应适度增加妇产科教学中小班实习课的比例,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6-8人,使每位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更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应用到临床当中。同时应借助教学模具,例如,骨盆模型,胎心听诊,分娩及转模型等,增强可操作性。同时鼓励开展标准化病人的储备,积攒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更好地实习作准备。

五、构建妇产科常见疾病典型病历及病历讨论库

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建立妇产科典型病例库,让学生在尽量多接触病人的情况下,对常见的妇产科疾病准典型病历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实习过程中穿插病例,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的模式进行病例讨论,同时教师有目的地总结,这样,对学生诊疗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校内、校外甚至国外的典型病例加以制作保存并能随时再现。此方法的采用对七年制临床医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医学科学的整体性、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潮流。其优点很多,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且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并且可以节省教师板书和绘图时间,从而加大教学信息量,把有限的时间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而互联网的应用也让医学教学得到更好的促进。目前网络教学模式有很多种,讲授式、辅导式、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等[2]。这些都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更具有交互性。而七年制学生尤其注重效率,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为同学节省了更多的时间,不必忙于记笔记,在课堂上可以紧跟教师的思路充分思考,从而使知识最大限度地被学生接收。

综上所述,针对七年制学生,在妇产科教学方面应从以上几方面着手,师生互动,提高效率,让双方有各自的空间,让学生更好更高效率地接受知识,并且自由地延展自己的思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摘要:基础医学七年制在医学生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其培养的特殊性导致基础医学七年制对临床学科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基础学科, 针对该现状, 医学教育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总结出一套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包括讨论式“模拟PBL”教学;双语授课;应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等, 该模式有利于教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与目标。

关键词:基础医学七年制,妇产科学,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张敏敏, 徐晓璐, 杨骅等.灵活运用POL/PBL模式优化内科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2) .

8.七年级科学总结 篇八

(1)关于医学的性质,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辞海》,一九七九)。这种说法没有正确而全面地反映医学的性质。一些著名的医学家例如魏尔啸、西格里斯等,都曾强调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西格里斯,一位极有影响的医史学家曾经这样说:“当我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地使医学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经常要应用科学的方法,但是最终目的仍然是社会的。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亨利·西格里斯论医学史》,一九五九)这一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表达方式上没有把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同时加以揭示,反而不利于人们接受。前些时候于光远同志对医学的学科性质作了一个很完善的表达:“很明显,医学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两大科学门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引者注)相结合的科学。因为医学的对象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界物质的人,另一方面这个人又是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的,他的健康和疾病受到社会环境的严重影响,有些疾病甚至完全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引起的。”(《关于科学分类的一点看法》)

(2)关于医学模式的转变,由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发展,“疾病谱”、“死因谱”、“人口(年龄)谱”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例如,白喉,在一九○一——一九一○年间,十五岁以下儿童每百万人口死亡五百七十一人,到一九六九年已降为零,结核病、烈性传染病等过去严重威胁人类的疾病已受到很好的控制,不再成为人类的主要死因,并且还由于营养的改善等因素,人类的平均寿命大为延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的健康不再受到威胁了,只是威胁的来源有所改变,细菌、病毒这些生物因素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而心理的、社会的因素则大大增高了。以目前前三位死因的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来说,都包含有心理紧张、吸烟、环境污染等因素在内,至于公害病、交通事故、自杀、吸毒、酗酒、犯罪、饮食过量、心因性疾患的广泛发生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是威胁人们健康的突出原因,则更是社会性、心理性损害了。因此,一些医学家已经呼吁要将现行的“生物医学模式”改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就是说,光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生物科学和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内小器官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来解释疾病和健康,来防治疾病,已经不够了,而必须把人作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水平来综合地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并采取综合的措施来防病、治病,增进人类的健康。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和医学的结合,就决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了。事实上,在一些国家的医院和其他医疗保健机构中,已有称为“社会工作者”、“临床心理学家”、“谘询心理学家”等人员参与工作,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开设了一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3)关于医学领域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现代医学科学领域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这些学科完全是对医学领域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例如,医学经济学:医疗保健服务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门,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显得很为突出,一九七八年美国医疗保健方面的金额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九点一,因此医学经济学的研究最近这些年很受重视,如何合理使用医疗保健经费,提高其效果,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经济问题;医学概论:日本主要在战后在许多医科大学开设了医学概论课程,对医学进行总的规律性的研究,很象我们说的“医学辩证法”课程;医学伦理学:虽然这一课程历史很悠久,但现在受到新的推动,得到更大的发展。六十年代以后,日、美等国都更为重视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和教学,甚至现在出现了一门包括内容更为广泛的新学科,叫做“生命伦理学”(bioethics,或译“生物伦理学”),现在的医学伦理学除了讨论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品质、职业义务等传统内容外,还随着医学的发展讨论新出现的诸如“无痛致死”(安乐死)、“抢救或人工维持生命的中止与继续”、死亡的定义和“摘取器官”的道德原则、人体试验的伦理学等很有现实意义的难题;医学逻辑学:虽然从形式逻辑方面对医学诊断思维的研究早已开始,但从一九五九年莱德里(R.S.Ledley)和拉斯特德(L.B.Lusted)发表《医学诊断的推理基础》,把数理逻辑和概率逻辑应用于医学诊断,提出以贝叶斯公式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诊断模型以来,电子计算机的自动诊断发展很快,医学逻辑学的研究也就更为必要而具有极其明显的实践价值;医学社会学:近年来美、日等国医学社会学的专门著作不断涌现,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学会组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病人、医生作个体的、群体的研究,对病人和医生相互关系的研究,对医院等机构作为社会组织进行研究,对医学团体、患者团体等等的医学社会学研究,都是有利于改进医疗保健服务,提高社会福利的;此外,医学未来学、医学法制学、医学政策学等近年在国外也得到很大发展。

(4)关于医学的分类和医学学,考虑到现代医学领域的扩大,我国目前通行的把医学分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三大类的做法,已不能反映医学领域的全貌。一九八○年我曾提出一种新的三分法,将医学分为基础医学、应用医学(实践医学)和医学学(理论医学)三大部类。基础医学除包括原有学科之外,还应列入正常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人类生态学等;应用医学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康复医学、法医学、医学工程学六个并列的次类;医学学则以医学、医务工作者和医药卫生工作本身为研究对象。医学学(science of medicine,或medicinology)是我新造的一个词,用以概括以医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学科分支,并曾试将这些分支归为四个并列的次类:把医学作为历史现象来研究的医学学分支有医学史、医学概论、医学未来学;把医学作为认识现象来研究的医学学分支有医学体系论、医学哲学、医学方法学、医学逻辑学;把医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职业来研究的医学学分支有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制学、医学政策学、医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医学教育学;把医学作为一种语言文字和情报信息现象来研究的医学学分支有医学术语学、医学辞书学、医学文献学、医学情报学。这里所列举的一些学科分支,不少即便在我国医学界也是很少为人所知的。然而,这只是说明我国在哲学社会科学与医学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方面十分落后于国际水平,还有许多空白急待填补。事实上,这些分支在国外有大量的著作出现,并不亚于人们熟知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领域。

9.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篇九

光合作用的意义:1.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

2.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制造有机物

3.对生物的进化起重要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有机物(如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自身体内。动物和阳光

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二歧分类是一种分类方法。它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先后选择某一特征的是与非进行层层分类。植物的分类

植物的分类:1.藻类2.苔藓3.蕨类4.种子(裸子,被子)动物的分类

动物的分类:1.无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动物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其中无脊椎动物占95%以上,但脊椎动物是更高等的类群。保护濒危生物

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地区,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方式。能量

能量的定义: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本领 各种能量:1.光能:发光物体对外释放的能量

2.声能:物体振动发声

3.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4.动能:物体运动具有能量

5.电能:使电器运动的能量

6.化学能:潜藏于生物体内的能量(燃料)

7.内能:物体内部具有能量

8.核能:原子核内的能量

能有多种形式:光能,声能,势能,动能,电能,化学能,内能,核能等。其中,势能和动能统称为机械能。

能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J)能的转化

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时可同时转化成多种其他形式的能,但能的总量始终是守恒的。

能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能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是自然界普遍遵循的规律之一,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常用的能的转化器

能的转化器:1.非生物能转化器

2.生物能的转化器 输出能量小于输入能量: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损耗,以热能或其他能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热传导

热量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或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称为热传导。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就热传导的快慢来进行比较,某些物质(或材料)善于传热,称为热的良导体;某些物质(或材料)不善于传热,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1.发生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温度

2.传递方向:从高温处转移到低温处

3.终止:温度相同

4.方式: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热辐射

热辐射的特点:1.可以传递任何物体

2.传递不需介质

3.温度越高,热辐射越强

物体因自身有较高的温度而向外沿直线发射能量的过程叫做热辐射。热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物体温度越高,热辐射越强。热辐射是远距离传热的主要方式。太阳的能量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传给地球的。对流

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方式叫做对流。

液体或气体一般都是热的不良导体,但它们却可以通过对流很好地进行热传递。热可以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种现象叫热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热传导,热辐射和对流。水和空气的热传导本领

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若能控制水的对流现象产生,则水的热传导本领是很差的。空气的热传导性质和水很相似,它也是热的不良导体。保温与散热

若能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尽可能避免,就达到了有效保温的目的。动物的保暖

动物皮毛的空间里藏有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少热的传导,而且动物的皮下脂肪也可以起到保暖作用。常用能源

常用能源:天然气,煤,石油,太阳能

能源:1.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从自然界获得直接使用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加工转代而成 2.不可再生能源:短时间内不可恢复补充能源 能源利用史:薪柴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 人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自然界的能源进行了分类。根据能源能否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来划分,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能够循环再生的,不会随开发利用而日益减少的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不能循环再生的能源,称为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自然界存在的柴薪等可以直接使用的能源,叫做一次能源;电能等是经过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叫做二次能源。能源危机和节能

常规能源也叫传统能源,是指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正在开发的能源

垃圾分类:1.可回收垃圾

2.不可回收垃圾:有害有毒垃圾,厨余垃圾,其余垃圾 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人体营养物质:1.糖类(碳水化合物)

2.蛋白质

3.脂肪

4.维生素

5.无机盐

6.水

营养素有六大类,包括糖类(如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如钙、铁)、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水。

第七营养素:粗纤维

日常必需食物五大类:1.谷类,主要提供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

2.蔬菜及水果,主要提供无机盐和维生素

3.动物性食物,如肉、禽、蛋、鱼虾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4.奶类、豆类及其制品,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

5.油脂类食物,包括动植物油脂等,主要提供脂肪 良好的饮食习惯

维生素A:胡萝卜,玉米,肝脏(视线明亮)维生素B:牛肉,豆制品,大米(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维生素C:水果(维持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维生素D:肝脏,蛋黄(促进吸收钙,磷和骨骼发育)科学的饮食原则是:1.食物种类要多样化

2.膳食的容量要适当

3.粗细要搭配

4.油脂要适量,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量

5.三餐要合理,一般早餐占全天总热量的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肝脏:分泌胆汁,消化脂肪 大肠: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 胃:消化蛋白质,吸收少量水和酒精

小肠: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转化为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胰脏:分泌胰液

消化系统: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肝(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肠腺(分泌肠液),胃腺(分泌胃液)

小肠特点:1.长度5~7米

2.绒毛加大了小肠的表面积

3.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

4.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管内分解成为能被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吸收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管壁进入血液的过程。食物中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部分,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

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感染,尿频,尿痛,肾结石,肾衰竭,尿毒症,肾炎,肾盂炎

泌尿系统:肾: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储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排泄主要途径:呼吸(二氧化碳,水蒸汽)

排尿(水,无机盐,尿素)排汗(水,无机盐,尿素)

排除代谢废物的过程称为排泄。排泄量最大、排泄物质种类最多的是肾脏生成的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96%是水,2.5%是尿素和尿酸,1.5%是氯化钠等盐类。皮肤的汗腺可排泄水、氯化钠和尿素等。另外,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从肺呼出。运动增强肺功能

呼吸系统: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呼吸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场所 肺泡特点:1.肺泡数目多,约有7亿个

2.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 3.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

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人体两肺约有3亿个肺泡,总面积可达90㎡左右。肺泡壁很薄,仅有一层细胞,上面布满毛细血管,使肺泡成为高效的气体交换器官。肺容积扩大:吸气 肺容积缩小:呼气 运动增强心脏功能

心脏和血管组成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心脏是一个肌肉质的动力器官,它能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全身的血管中不断流动,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部分,同时把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送到肺、肾等处,排出体外。

心脏一旦停止跳动,血液就不能循环,身体各处组织既得不到氧气和营养物质,也排不出二氧化碳和废物,生命活动就停止了。经常运动可以使肺泡数量增多,使肺活量加大,可以使呼吸肌更发达;可以使心脏容量增大,心肌的伸缩能力增强,使每次的血液输出量增大。休息、习惯与健康

睡眠是神经系统休整的过程,也是人体贮备能量的过程。睡眠时,血压下降,脉搏减慢,皮肤血管扩张,全身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初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要保证9小时。

烟酒对健康的影响

烟气中明显有害的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烟焦油。

酗酒的危害:1.少量饮酒有利于健康(调高食欲,消除紧张,提高心血管功能)

2.大量酗酒(会导致酒精中毒)药物与人体健康

药物都有副作用,既能治病,也会致病。世界上没有无副作用的药品。药品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危害,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科学用药很重要。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国际禁毒日:6/26 毒品的危害: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诱因:1.慕虚荣,赶时髦

2.盲目好奇

3.追求刺激和享乐

4.无知和轻信

5.赌气或逆反心理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的圈层:地壳(我们生活),地幔,地核

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由外向内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岩石与土壤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不同种类的岩石具有不同的颜色、形态和特征。岩石又是由更小的被称为矿物的颗粒组成的,具有利用价值。许多岩石本身还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土壤是由岩石在阳光、大气、水体和生物等综合因素长期作用下破碎风化,才最终形成的。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是由无机盐、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的。

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温度,大气,水,水结冰,生物影响

影响因素对岩石的作用:温度的变化:热胀冷缩不均造成岩石破裂

大气、水体的流动:对岩石的冲刷、侵蚀

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膨胀造成岩石破裂

植物根的生长:对岩石的冲刷、侵蚀

土地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衰退、环境退化而形成类似荒漠的过程。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1.植树种草

2.采取分区放牧的方法

3.退耕还林 认识矿物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硬度最大的矿石:金刚石 硬度最小的矿石:石墨 矿石是由元素组成的。矿石(混合物):单质矿,化合物矿

物质: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有用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矿石称为单质矿,有用物质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矿石称为化合物矿。

矿石还可以根据被利用的元素种类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开采的难易程度与矿石的品位高低和埋藏条件有关。我国的矿物资源

矿物资源的品位是指某种矿石中所含有用矿物的百分比,品位越高,越有利于开采和冶炼。我国有很多矿产资源品位低,总的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不利于开采和冶炼。如铁矿,全国平均品位只有34%,富矿不到5%。海水的特点

海水的特点:1.密度比淡水大

2.又苦又涩(水,盐类)导致海水咸的成分:氯化钠,氯化钾

导致海水苦的成分: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

海水中盐类含量与海水总量的百分比称为盐度。海水的盐度平均为3.5%(即100千克海水中约含有3.5千克盐类),但盐度会随地域、季节的变化稍有不同。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红海 水的盐度越大,浮力也就越大。

人类至今还不能到达所有的海底的原因:含氧低,压力大,温度低

液体内部存在压力,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叫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而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同的。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过分发展海洋捕捞业,就会导致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因此,世界各国纷纷重视发展海水增养殖业,建立海洋人工牧场。海洋能源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它们都是可以再生的,如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度能等。

潮汐是在月球、太阳等天体(主要是月球)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的升降或涨落运动。

海洋表层的海水,经常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海流(又叫洋流),它和陆地上的河流一样,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海洋能源的优点:环保,总量巨大,不枯竭

海洋能源的缺点:成本高,分散广,无法集中开发 海洋空间

人类已经能够利用海洋空间建造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机场、海底电缆光缆、现代化的海港。

海洋开发与保护

海洋开发项目:1.海洋矿物资源开发

2.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3.海洋能源资源开发

4.海洋化学资源开发

5.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6.海洋科技研究 海洋污染:1.河流携带污染物

2.石油污染

10.科学想象作文450字七年级 篇十

“我可以,我可以的,我这就去试。”

鸟宝宝因天吃虫,吃草对它来说太难了。

鸟宝宝遇到了熊猫。“熊猫,我学你好不好。”“可你不能吃竹子呀”熊猫说,“如果你能吃竹子就可以。”

“我可以,我一定能吃竹子的。”

可竹子硬绑绑的,鸟宝宝根本咬不动。

鸟宝宝遇到了猪。“猪,我学你好不好。”“可你会在泥潭里打滚吗?”猪说,“你又不会打滚呀!”

“我保证可以的。”

可鸟宝宝一进泥潭,翅膀就沾上了泥,非常重。

11.七年级科学总结 篇十一

一、论文征集情况和评审结果

本届科报会按照八大类80个研究专题(领域)征集论文,共收到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报送的论文1100篇。其中河南221篇、广东130篇、浙江113篇。

按报送论文第一作者的工作岗位区分分布:小学教师报送185篇,中学教师319篇,大学教师532篇,教研、科研人员30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1 1篇,校医、卫生保健人员8篇,其他人员5篇。基本格局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占46.45%(小学教师17.18%,中学教师29.27%);大学教师占48.64%;教研、科研人员占2.73%;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占1.0%;卫生保健人员占0.73%,其他人员占0.45%。

为办好这次科报会,科报会组委会专门成立了大会学术委员会和论文评审委员会。在结合当前学校体育科研的实际情况、总结上两届中运会(长沙、内蒙)论文评审经验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了本届科报会论文评审标准和论文评审办法,规定了论文评审基本原则和专家职责,明确了论文评审过程中“严把政治关,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程序,实行学术民主”的基本原则;统一了“选题有价值、方法适当、结构合理、数据真实可靠、过程规范、成果有创新”的评审尺度;规范了以专家“独立评审”为核心的评审程序,进一步完善了论文评审制度。本次科报会论文评审委员会由32名专家组成,共划分成9个评审小组。经过“小组预备——独立审读——集中会商——独立评分——提交结果——社会公示——确定入选名单”七个过程的评审,评审委员会从1100篇征集论文中评出入选论文598篇,占征文总数的54.55%。其中入选大会报告的论文55篇,占征文总数的5.0%;入选分会讨论或墙报交流的论文262篇,占征文总数的24.0%;入选书面交流的论文281篇,占征文总数的25.55%。按照第一作者工作岗位区分,入选论文中,中小学校教师有235人,占39.30%;大学教师321人,占53.68%;科研、教研人员24人,占4.01%;教育行政管理人员5人,占0.84%。

二、主要成果

作为两年一度的全国最大规模的学校体育科研盛会,入选本次科学大会的论文,总体上反映了近年来学校体育的研究动态、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学校体育的研究水平。

分析本次科报会的入选论文,不难发现,最近几年的研究,在以下七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有些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一)有关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与理论创新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注意了从历史角度分析学校体育的事件和问题的研究,探索了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从文化发展和跨文化比较的角度研究青少年运动行为,增强了对运动行为的理解;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研究体育作为一种权益对于学生的意义,深化了对学校体育本质、价值的认识。

通过总结体育课程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的课程改革提供历史借鉴,是本届科报会理论研究的一个特点。入选论文《中国学前体育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程及启示》、《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带着对当下体育课程改革中问题的思考来研究一百年以来的体育课程发展,为2001年以来体育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理论研究贴近现实、参与现实,是本届科报会理论研究又一个特点。入选论文《新健康理念下的我国西部五省市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取向研究》、《生命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等,运用或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体育学科中的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角度对体育教学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和综合,客观揭示学生运动行为的机制,丰富和发展了体育学科理论的内涵。

(二)有关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重点进一步由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向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问题转移,体育教育、教学的“实践”性选题占了60%以上;课程实施计划、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教材教法等,是本届科报会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主体内容。这些研究选题视野新,依据真实,在结合、吸收、借鉴当代课程教育新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进行探索研究,注重实证,来源实践,研究“接地气、有生气”,研究结果大大丰富了以新课标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自2001年以来,课程与教学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届科报会继续延续这种研究热度,共收到上报论文365篇,是所有领域论文中最多的,经过评审,入选的论文也最多,在报告会期间,围绕课程与教学的讨论也最为热烈。与上一届科报会相比,研究更加靠近实践,更加针对体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如何结合中国不同地区的实际,贯彻体育课程标准,使得课程标准能够“落地”、能够值得课标真正有用,不仅仅是课标制定者的责任,更是所有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责任。本届科报会,涌现很多基于省、区学校体育改革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入选论文《基于浙江省编教材实施背景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实践策略研究》、《新疆自治区中小学体育课堂观察与分析调查研究》、《民族自治州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分类指导策略研究》、《我国农村学校执行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难点与对策研究》等,从不同角度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策略。此类策略性研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的延续,是课程标准“可执行”的前提。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关于课程标准中“目标与内容哪个为主,两者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次科报会没有延续这种争论,却涌现出一批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学生学习体育技术、发展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研究,与以往研究不同,这些研究大多数基于人类动作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规律。尽管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增强了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充实了中小学体育教材体系。

(三)有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围绕“阳光体育”质量管理、成效分析、可持续机制建设等主题展开。通过研究,总结了有效开展“阳光体育”的经验,探索了保证“阳光体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和长效机制。

“阳光体育”实施整整五年,效果如何?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次科学大学的入选论文《实施阳光体育运动5周年成效探索(以重庆市为例)》,以详实的数据分析、规范的图表,对5年来阳光体育实施的历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总结了重庆市“阳光体育”主要成效,同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讨论与建议。

如何保证“阳光体育”的质量,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一直探索的问题。本次科学大学的入选论文《P DC A循环法(戴明循环)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将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应用于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中,这在学校体育研究中,是一个良好的、可以参考的研究范式。

“阳光体育”实施以来,随着实践的推进,研究的主题也不断变换,从开始的“阳光体育”概念、内涵,“阳光体育”的组织办法,“阳光体育”的时间保证等向“阳光体育”的实践创新转移、向“阳光体育”的质量和效益分析转移、向“阳光体育”制度建设转移,研究主题的不同,体现了本领域研究不断深化的态势。

(四)有关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出现了由对体育教师的配置、学历机构的分析向关注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专业化发展和生存状态的转向。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改善教师的工作境遇等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些建议有比较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是体育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与“国培计划”不断推进相对应,有关如何保证体育教师培训质量的论文大量出现在本次科学大会的征文中。入选论文《论影响“国培计划”体育教师培训有效性的七要素》全面分析了“国培计划”实施以来不同层次的培训,提炼了经验,构建了科学设计、合理分层、有效实施的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当下体育教师培训,尤其是“国培计划”体育教师培训中存在问题的思路。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是学校体育科研一个永恒的研究热点,与以往很多笼统的理论研究不同,本次科报会入选的相关论文,出现了新的研究倾向。如,新任体育教师成长、民办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等,分类研究了不同背景体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路径。这显示了研究的精细化与进步,丰富了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

从入选的论文看,本次科学大会关注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比较集中。体育职业倦怠、体育教师职业心理状态、体育教师职业风险、体育教师生存期等,进入研究视野,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对体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五)有关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研究领域广泛,二是研究内容新颖。在学校体育管理方面,入选论文涉及从体育教师、体育课教学评价到学校体育评估机制、评估方法和评估制度等问题,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体育课程标准中的不足;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研究方面,入选论文涉及了学生运动伤害与保险机制、体育课突发事件的处理、学校体育风险规避等内容,这些研究对于解决学校体育现实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有很大的启发。

本届科报会上报论文中,有一个研究热点值得关注,就是对体育考试的研究。这些论文,除了对中考体育的内容、方法及改进措施进行研究外,还对体育高考进行了研究。最终研究认为:在中国的考试背景下,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考都比不考好。现在关键的问题一是要继续研究体育进入高考的可行性,二是要进一步研究科学、完善、合理的体育考试方式。

本届科报会入选论文中,有不少论文将研究主题聚焦到学校之外的空间。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策略,社区体育设施、农村全民健身设施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合理配置及科学使用等,体现了学校体育研究向社会拓展的趋势。

本届科报会的研究内容,除了传统的研究内容外,不少论文的研究角度新颖独特。如《室外球场遮荫植物遮阴效果与生态布局探析》,论文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最常见的问题,对不同遮荫植物的遮阴效果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研究结论对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六)有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能够依据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围绕学校体育如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展开研究。与以往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以测试、统计、分析、建议为主体内容的研究不同,许多论文能够结合本学校、本地区的情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设计研究,这类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技术也逐步被引进到学生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如,《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个开放的数据平台,与体质监测结果相结合,探索建立全国学生体质监测GIS系统,以便实现学生体质监测管理的地域比较及年代比较的可视化。该研究对于学生体质监测的科学化管理以及建立预警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从入选的论文看,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开始关注“典型”群体的体质健康状态。如《中学优秀尖子生体质健康现状的研究》,该论文连续3年追踪研究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高三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研究发现,除2012年平均61分外,考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其余两年平均分均为57分。全部考生总分平均58.5分,不及格率56.8%,且肺活量和耐力素质最差,不及格率为44.3%。女生测试总分和各项素质评价等级均明显好于男生。尽管研究设计有待改进,但是,这项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近年来高三年级学生的体质状况,特别是中学优秀尖子生的体质状况,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结论对于改进高中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参考价值。

体质与健康的测试、分析、研究,其根本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了解现状、提出建议,更重要是要研究科学、可行、简便、高效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锻炼方法和手段。

本次科报会,出现了一批以“‘课课练’创新研究”为代表的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研究论文。如,《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课课练600米跑对乡村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的影响》、《按照体质水平分班的实验研究》等,研究本身容易操作,符合体育教师的实际,研究成果科学、可靠、实用,便于推广,是具有“生命力”的研究。

(七)有关校园体育文化、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从申报数量上看,大大超过了上两届科报会的数量,显示了这个领域的研究正从低谷中走出来。从整体研究看,有的论文从文化强国建设、大学精神传承、社团组织管理等角度审视校园体育文化培育和构建;有的论文,基于对先进的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的认识,将其应用到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和课余运动训练中。

从根本上说,体育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凝聚学生的精神,培养集体意识;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改善学生心智模式,促进交往、激发能力。入选论文《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现状及研究》、《文化强国视域下体育院校文化创新路径研究》、《大学精神视野下我国大学生体育运动会的责任与反思》、《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对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发展效应分析》等,集中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现状与发展道路,体现了论文作者宽广的视野和比较深邃的思考。

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一样,中国竞技体育也在飞速发展。一些新的训练理论、训练方法和竞赛制度也被引入到学校体育中来,出现了一批类似“核心力量训练对体育高考前掷实心球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常压低氧刺激训练对400米成绩的影响研究”的论文。本次科报会上,围绕某个特定运动项目(如网球、定向越野等的训练方法研究),成为研究新热点,反映了新兴运动项目在学校广泛推行的情况。

三、主要特点

(一)本届科报会,从论文的第一作者看,以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

本次科报会,尽管没有行政动员,全国31个省市却都有论文申报。西部地区的新疆、西藏,都有论文申报,并且都有论文入选,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本届科报会,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申报的论文,占总数的95%,是学校体育科研的主力军,这充分说明了广大体育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态度和热情。

(二)本届科报会,多数研究紧紧围绕学校体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

本届科报会,论文选题覆盖范围较广,包含了高校、高职、中学、小学、幼儿园所有层次的学校。从中观层面看,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课程与教学的实施策略、体育教师的培训质量是本次科报会申报论文研究的四大热点领域。这四个领域,也正是学校体育现实情景中的热点,研究与现实也是相互对应的。

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释现象、就是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智力支撑。

(三)本届科报会,研究的问题是发生在研究者身边的事,研究与改革实践紧密结合

本届科报会,论文研究,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论文研究,所涉及的“实践性”选题占了约60%,其中,直接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反应了研究者务实的研究动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论文,很多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开展的科研活动,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研究提出的许多新见解和论点,丰富了新时期学校体育实践体系。

人选的论文,既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又关注体育教师专业化和职业生涯发展。有的以促进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有的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研究教研体系的构建策略。这些研究,一方面着手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着眼于教师团队的集体成长。

四、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工作的问题

与第五届、第六届科报会与中运会合并举行不同,本次科报会单独举办。所以这次论文的申报数量,有明显的下降。

科报会与中运会合并举行,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是制度创新。借助行政的力量,可引起对学校体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但是,科研活动不是行政工作,科研是一项自觉的、主动的创新行动,是研究者思想自由的表现,科研不应该承担过度的外部压力,也不应该受行政的干预。从长远看,仅仅依靠行政的力量,不是久远之计。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将研究符合科研规律、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校体育科研组织体系。组委会将依托学会的二级组织、各地教(科)研组织、在学会立项的课题组,组织下一届科学大会。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本次科报会,尽管没有行政的强有力帮助,尽管时间紧,组织工作也不够严密,但是,学术委员会收到的论文总数,还是超过了预期。

(二)研究工作的问题

1. 理论研究方面。

缺乏有深度、有创新的基础性研究,这是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一直以来的问题。一是缺乏哲学层面的“元研究”,二是缺乏运动技能的学习原理与策略、运动干预的生理机制、运动学习的认知规律等的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的缺乏使得我国学校体育实践缺乏学理支撑和智力保障。

2. 研究领域方面。

分析本届科报会的论文,与上两届科报会相比,大部分论文研究的内容,更加集中在课程标准与教学等领域。一些重要领域,如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领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国外学校体育发展领域、特殊教育领域等,在这次论文报告会上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当然,这与本届科报会的数量少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与研究者的视野窄、知识积累差的基础背景有关。因此,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拓展体育教师的研究视野,任重而道远。

3. 研究方式方面。

整体来看,工作经验总结、现状调查与对策类研究多,实证性研究少;一般的调查多,干预的研究少;文字描述的多,用数据说明的少。大部分论文,一是没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个人心得、经验总结、教学感受、概念嫁接、理论移植性类的论文,还是占一定的比例;二是部分论文虽然采用了规范的研究方法,但是,在研究设计、实验控制、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等方面较为简单,显示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还比较低。

本届科报会,许多用以解决教育领域中复杂问题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质的研究,在学校体育的科研中,还很少见到,应用不多。高校教师论文与中小学教师论文相比,在质量上反映两个问题:中小学教师的论文,文体不规范、分析水平较低、研究过程不严谨等问题明显;高校教师的研究论文,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明显。

(三)学风问题

为了树立良好的学风,防止学术不端甚至学术腐败的现象发生,与上两届科报会一样,本次科报会学术委员会特别设置了多重程序,杜绝不良学风问题的发生。

论文初审结束后,一是全部上网公示,二是委托首都体育学院对入选大会报告的论文进行文献查伪。通过查伪,发现问题,其中发现的问题还是比较少的。以不超过30%的重合比例为限制,经过与作者核实,学术委员会“拿下”了两篇论文。对于学风问题,学术委员会的做法是“零容忍”。

会议认为,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规划了中国的改革蓝图。在这个蓝图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短短的二十三个字,让学校体育工作者培感鼓舞,也吹响了新一轮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号角。

学校体育如何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如何加快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学校体育如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是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所以,从总体上说,本届科报会是对科研工作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的会议。

上一篇:高一第一册第四单元作文:啊Q歪传下一篇: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