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2024-07-27

《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共13篇)(共13篇)

1.《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篇一

“儿童生活作文教学”探索方案

一、指导思想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生活和作文是息息相关的,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同时作文也是生活的需要。存在决定意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以《语文课程标准》为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习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构建以让生活走进习作,让习作回归生活为特征的作文教学新体系。

二、工作要点

1、深入学习新课标、学习有关本课题方面的理论,在其指导下,通过研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文教学新观点、新理念。

2、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密切结合,更新观念,形成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张扬,不断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

三、研究内容

本我们着力于习作课堂的教学研究:

1、着力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养成习作习惯。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学生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增加作文的素材,发挥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

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在课堂作文训练中,根据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缩小作文和生活的距离,实现“生活向作文的转化”,让作文成为儿童生活的有趣部分。作文内容要让学生想表达,要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作文,让学生渐渐喜欢习作。

改变传统的习作评价方式,如取消不及格分,作文实在不行的暂不打分等方式,实行自批互批,家长批,社会批,面批,重批等。

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这是我们的习作教学所要追求的。(2)在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上下功夫。良好的习惯有赖于长时间的培养,但一旦习惯养成就会接响一生。为了儿童一生的发展着想,在我们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要把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着重培养下列习惯:独立主动地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重谈、跳读、精读、猜读的习惯;将观察到的情况用一句话记录,作素材笔记的习惯;做资料卡式剪报等词句段积累的习惯;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限时作文、快速作文的习惯;让耳朵做“老师”,自己当堂修改,请别人修改的习惯;保存作文本重读整理的习惯;主动应用语言实践的习惯。

2、着力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强调生活化,发展学生语言。(1)习作指导课要研究一些新训练:如口语交际的训练、大胆的想象创作训练、序列作文的训练、实践应用的训练等。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多层次训练。(2)小学作文教学语言训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语言。因此,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不要强求儿童选材典型,结构独特严谨;不要希望全体学生的作文文句生动优美,但是必须要求学生作文文句具体清通。用儿童语言表达儿童生活和情感是顺畅的、自然的、优美的。

四、工作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随时将学习心得体会、教学随笔记记下来。把握教改动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向书本学习查阅、收集各种学习资料,更新教学观念,丰富作文教学的经验。

3、搜集作文素材。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内到课外,以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为出发点,选取作文素材。

4、重视课题过程资料的积累工作,包括实施计划、活动记录、理论学习材料、阶段性情况汇报、研讨课教案、专题总结等内容,使课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资料。

2.《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篇二

【本刊讯】“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课题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李玉顺博士团队负责实施的国家级教育科研 课题, 自2012年底启动以来, 为课题参与学校建立了教研、观摩和培训研讨的机制, 成为首都北京推动智能终端有效教育教学应用的高层次引领性平台。经过两年多的研究, 课题现已进入结题阶段。为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 交流各参与学校的发展计划, 以及总课题结题的需要, 2014年11月19日, “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课题校结题暨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会上, 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东城区史家小学、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等十余所课题学校对本校课题研究 进行了展示和汇报, 专家也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予以解答, 肯定了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建议。

参与研究 的各单位 在课题开 展过程中结合各校的发展需求及实际情况, 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应用研究、实践探索工作, 示范、引领了北京在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研究这一领域的开展, 其成果一方面促进了首都北京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的发展进程, 也影响、辐射到了全国, 形成了丰富的课题成果和实践经验, 将引领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走向。

3.《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篇三

关键词 教育技术装备;实验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53-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达州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积极推动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推进新技术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将促进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活动作为重要研究内容。

1 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5年9月23日,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交流研讨会在四川省泸州市举行。交流会强调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及《纲要》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承担着重要责任、扮演着重要角色。实验教学是中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是现代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内涵要求。

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有利于学校发展与办学理念的落实;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校内教师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学校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抓好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对开展达州市中小学实验教学各项实践研究活动工作具有推动和引领作用。

2 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观念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达州市辖区内有8个县市区,8个县市区分别设有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负责各中小学校实验室、图书室、各类功能用房、各类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管理,负责各中小学教育装备的硬件、软件的采购划拨,负责教学仪器设施设备质量检测等工作。一段时间其工作理念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认为教育装备部门就是以装备为主,对实验教学研究工作认识不够,认为研究工作是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事情,与教育装备部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

对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工作职能职责认识不清 他们认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工作就是为学校配置实验室及各个功能用房里面的各种教学仪器、图书馆(室)的各类图书等,帮助他们对实验室及功能用房建设进行规划、指导。他们对实验教学工作的概念理解很狭义,认为就是理化生实验课上教师和学生做实验而已。

对实验教学以及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概念模糊不清 有些学校和教师对实验教学与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认识不清;不开或者少开实验课,黑板上讲实验课和背实验比较常见;课堂传授与动手实验相互脱节,做实验仅满足于验证性实验,自主和探究性实验薄弱;不少教师实验技能不强。

教学课题研究工作起步晚,科研成果不明显 2004年底,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才引入达州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内容被明确提出来,由实验管理办公室负责。2005年底,召开一次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动员会,聘请专家做动员报告和现场培训。2006年,全市立项实验教学研究课题10项,能够结题的很少。2007—2010年,基本处于停滞阶段。直到2011年,对该项工作进行调整,才得以初步开展,选配了责任心强、有专业知识的高级实验师负责该项工作,全市立项11项,2013结题率达99%,有1项荣获达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全市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立项14项,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才步入正轨。

3 开展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思考

领导要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 首先是领导的工作观念必须更新。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职能职责转移,从以前对各中小学校硬件建设配备为重点,转移为政府集中采购;从以前的学校自主花钱建设配备到现在的由国家出钱集中采购配备为主(比如“农薄计划”“全面改薄”计划的实施)。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工作职能的转移,说明在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方面装备部门的职能职责已经被弱化,那么工作重心就应该转移为对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的管理、应用、研究、培训等方面。尤其对实验教师、实验管理人员的培训,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方面应该加强。

教育装备部门要积极宣传新的装备工作理念 让学校重新认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在新时期的工作职能职责,明白技术装备部门的具体工作范围、具体的工作重点以及为学校的具体服务项目等。实验教学工作的范围面很广,涉及学校开设的所有学科,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都离不开技术和器材、设施设备的支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不仅要建配、管理,而且要推动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还要推进新技术装备的研发与推广等,开展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要激发教师对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要帮助教师建立课题研究的信心,提高对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实验教学不像单纯的知识传授,记住了就马上能够见成效,实验的作用可能在将来的几年,甚至人的一生都会受益。教师要先转变观念,不要只为眼前的分数着想,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课内外结合,将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学习场景自发转移,适度地、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组建课题组,以实验课题研究的形式寻找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实验课题研究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习的边界。教师(学生)在实验教学实践活动中,对遇到的问题,会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进行自我反思,这个反思的过程和阶段,就是教师(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就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问题及课题。

其次,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活动,通过中小学实验教学评比、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示、实验技能比赛、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优秀实验室评比等交流平台,培养一支课堂教学与实验操作能力双优的理科教师队伍。

最后,建立一支专业指导和服务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研究队伍。实验技能是理科教师的基本能力,充分整合一线教师、教研队伍、专家学者等力量,开展实验教学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打造一支专业指导和服务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研究队伍。

加大对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的组织管理 由市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负责编制年度科研指南,组织课题申报立项;由市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和市级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组织人员参加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指导;由市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和市级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组织人员参加结题及成果宣传推广工作。

建立激励机制,共同搞好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实验教学课题的研究工作。制定系统的激励办法,充分发挥各县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积极作用,充分发动宣传,鼓励学校积极参与,激励教师踊跃申报立项。达州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在单位财政预算中单列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专项科研经费,主要用于课题的申报、论证指导、结题的奖励等。对于已经结题的实验教学研究课题,达州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可以直接推荐给达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参加达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的评比。同时将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各县市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校的实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4.《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篇四

陈仓区周原二中 强宏彬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编写的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我校作为一所农村普通初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学习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现状的要求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的感悟和知识建构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可是,教学过程中严重的划一性和同步性的缺陷,久而久之,会泯灭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教学目标,得出同样的结论,已经不适合当今多元化个性、创新的社会现实。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已势在必行。2.课程改革的要求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的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并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达到提高化学教学的教育质量,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提出: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我校属于农村中学,受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的限制,课程改革虽以开展

多年,但尚未有组织地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同时根据近几年我市的中考走向,实验探究题占分比例比较重,而我校学生在实验探究题丢分却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新教材,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开展探究性教学,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探究实验指导策略,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同时发展教师、发展学校。

二、课题的设计(一)概念的界定

实验教学:本课题探讨的是实验探究,是以“实验”为中心的教学,它包括了教师的课堂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的课外小实验。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把以往以结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到重视结论的形成过程,结论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中自己得到的。探究性学习的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基于以上认识,将本课题研究的内涵定位在:以现有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小实验为依据,运用教学论原理,将信息论与教育科研理论有机结合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思想、知识、方法,树立科学的实验态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通过师生沟通、对话、交往,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三)研究内容与措施 内容

1.对实验探究中“猜想与假设”能力策略的研究。2.对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3.对有效开展课堂实验探究教学课的研究。

4.对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多媒体手段”与化学实验有机整合的研究。

措施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图书、报刊、网络等进行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2.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让能力在课堂中彰显。

3.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环境和条件,开展学生实验操作、设计等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3.通过实验探究,让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让课堂变得更有生机、更和谐。

4.通过实验探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形成一些有效的实验探究教学策略。(五)研究对象:九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采用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调查法、总结法等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一年,2012年5月准备,2012年9月开题,2013年6月结题。

1.准备阶段: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专题理论知识,收集相关资料,提出研究课题,论证课题的可行性;进行科研立项;确定课题组成员及人员分工;研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2.实施阶段:

(1)2012年9月~2013年2月: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并撰写开题报告,研讨“猜

想与假设”能力的研究策略,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研讨、交流活动,展示一部分优秀教学设计、课件、研究心得体会,做好阶段总结。

(2)2013年3月~2013年5月:在继续学习、实践的基础上,研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并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研讨、交流活动,展示一部分优秀教学设计、课件、研究心得体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好阶段总结。

(3)2013年5月~2013年6月:撰写出相关的研究论文;初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各类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3.结题阶段:

整理课题材料,修改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进行成果汇编和展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学习、实践认识到: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让能力在课堂中彰显,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发展教师、发展学校。

(一)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积极性。课堂上将教师演示实验由学生代替完成,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完成学生“活动与探究”实验,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让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二)悄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当教师们面对了多年的教科书突然之间变的陌生时,当面对新教材中五颜六色精美的图片时,当看着所谓的“活动与探究”教学课题时。教师曾经茫然过:这样的化学该怎样上?探究性实验该怎样教?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学生的“学”代替了教师的“教”,学生的“主动探究”代替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代替了教师的“总结结论”„„师生双方相

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五、问题与思考

回顾一年来的实践,收获大,成果丰,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一,由于初中化学学习只有初三一年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第二,探究性实验的创设过程和实施过程,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三,探究性实验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虽然考虑了适当增加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探究实验,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到想做探究却苦于时间紧的无奈。同时,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的初三学生每年都在更新,虽然这在客观上为对比性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但同时也制约了本课题研究的深度。

六、结束语

5.《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篇五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施孝丹 边慧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设计许多问题,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事实上许多问题的设计缺乏科学性、有效性。教师的这些问题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整个课堂变成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而讨论往往也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否定学生的个性解读,最后,依然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师问生从”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师的“问导”,而对学生的“导问”重视不够;只关注教师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在这种“师问生从”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必然是消极的、被动的。

为了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使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充分发掘学生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我们提出这一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标

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思考,一是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化的过程,即通过课堂问题设计来达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利用课堂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生成新问题以及新问题的解决过程。简单来说这三个维度就是教师的预设、学生的需求、动态的生成。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而在这三个维度中,课程框架内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最核心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力求达到以下研究目标:

1.使教师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问题。

2.通过情景的创设,积极地引导、激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3.激发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的热情,并能自觉地应用新课程理论指导课堂教

学改革,提高教师问题设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三、研究内容

语文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主要分三大部分展开研究,一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情境的运用研究。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和指导学生生成问题,提出问题的策略研究。三是研究如何及时做好评价,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情境的运用研究。

1.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怎样设计问题?设计怎样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效?这些都是语文课堂问题设计过程需要十分关注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判断问题是否有效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问题的设计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为此我们将研究在立足文本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来设计问题,如何使我们设计的问题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同时判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是否有效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为此我们将研究如何增加问题设计的思维含量,使设计的问题更具有思想内涵,更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欲望。

2.问题设计的整体性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达成教学目标。但许多老师设计的问题往往是零散的、琐碎的,问题之间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性,不能构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问题设计的整体性研究要思考如何从整体上设计问题,使得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性、层次性,当然还要关注问题之间的序列性。在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是主要的,有些问题是围绕主要问题展开的,这就需要研究如何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创设次要问题,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主问题与次要问题之间的关系。3.问题设计的针对性研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问题的设计要特别关注学情。语文课堂问题设计过程中,需要按照课程要求,结合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思考,还要关注任教班级学生个性差异、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因素,以此来调整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先后顺序,数量多寡,设问方式。

4.语文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问题的设计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思考。情境创设还需要研究提问方式的“曲”与“直”。曲问能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直问,能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和指导学生生成问题,提出问题的策略研究。1.研究如何转变师生观念,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新课程要求老师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如何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如何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让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

2.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提问,提供和谐对话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还要避免学生提出低水平的问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研究如何对语文课堂进行有效监控,并且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三)研究如何及时做好评价,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难是易,是浅是深,教师都要研究如何进行恰当的评价,使学生能从提问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组织学生讨论,提问,靠集体的智慧解决了难题后,教师还要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激励,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

研究如何在学生突破自我,迸射出创造火花之后及时对他们进行评价。对优秀学生和后进生,教师的评价方式和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学生反馈的错误信息,要研究如何“艺术”地予以肯定,再婉转地指出问题。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有关科研成果,确定为本课题的研究起点,了解有关“新课程”“课堂设计”“问题教学”“情境教学”以及其他语

文教学研究的最新理论,以此指导课题研究及课题实验,为课题研究积累详实的资料。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研究目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教学对象、教学问题、教学体会、教学反思、教学成果确定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尽可能多地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下来,并进行详尽的个案分析,作为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3.观察法:相关老师开设实验教学观摩课,全组老师认真进行分析评议,找出其中的亮点和问题,积累第一手资料,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来调整、完善研究方案,使研究更切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4.跟踪调查法:凡有可能进行教学循环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观察研究方案实施之后,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

五、研究计划

本课题计划从2011年12月起到2014年12月,用近三年时间完成研究任务,达成预期目标。

1.准备阶段:2012年1月―2012年3月。成立课题组,确定22位老师为本课题研究的成员。收集材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根据课题总体设计方案,编制本项目研究行动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措施。召开开题会议,明确本课题研究的价值、目标、内容、方法及基本要求,并落实各成员任务。

2.理论研究阶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理论,如阅读《走进新课程》《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书刊杂志,做好读书笔记。梳理语文课堂问题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技术策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践探索。

3.行动研究阶段:2012年8月―2014年7月。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落实行动方案。开展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编制教案学案,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每人每学期开设一堂教学研究课,撰写一篇教学案例分析,撰写一篇教改论文或实验报告。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观察分析研讨活动。

4.分析总结推广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各成员在教学中继续

研究实践,认真总结前阶段研究成果和教改经验,进一步完善教改行动方案,收集有关课题研究的案例、论文、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推荐一些青年语文教师参加区级以上的研究和教学评比活动。依托校园网建设,本校语文教研组网页,宣传、推广研究成果。

六、研究组织

课题组成员分工如下:

盛建锋 潘少波 钱国雷 吴燕芬 施孝丹 边 慧 张同江 吴燕玉 戚燕玉 华秀红 冯丽亚 陆巧娣 周晓伟 袁莉娜 詹志清 潘建明 王

燕 陈玉宇 朱

莉 花爱琴 潘丽君 徐

静 审核项目设计、审核行动研究方案,指导各成员开展理论研究。审核项目设计、审核行动研究方案,指导各成员开展理论研究。审核项目设计、审核行动研究方案,指导各成员开展教学实践。审核项目设计、审核行动研究方案,指导各成员开展教学实践。负责项目设计、编制行动研究方案,组织开展学习研究和培训活动。协调成员之间的工作。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负责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

负责项目设计、编制行动研究方案,组织开展学习研究和培训活动。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收集有关学习材料,负责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并负责研究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并负责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并负责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负责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并负责研讨活动的摄影工作。

负责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并负责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负责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负责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及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

6.《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篇六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作为我们教师在平时数学教学中。从现实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并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魅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制约下,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寻求新的改革思路,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年级的升高,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是因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无意识的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为我们的学生只创设特定的问题,只讲授特定的解决方法,进行的只是“算法”的学习。忽略了甚至是排除了解决具有开放性、含糊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的需要更多创造性的问题,非单纯练习性的、鲜活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材内容生活化:①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在教学例题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这样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计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社区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学生的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三、研究的方法:

①比较法:对实验班中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操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运用适当的反馈对比进行研究。

②实践法:带学生自己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③调查、收集:师生平时去收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数学信息。带回到课堂中来学习数学。

④建立信息库:教师把自己、学生收集来的数学信息,分类整理成信息档案。

⑤案例研究法:这是在本研究中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及时收集整理个案,结合实验研究法,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个案中隐藏的规律。

四、研究的重点:

“师生共同提供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的数学教学材料,提供更具有丰富数学结构的数学教学材料”。通过对教学材料的合理重组,合理改变教学材料的呈现顺序等,引导学生向自主、实践、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方向发展。

五、研究的途径: ①重组教材内容

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调整、重组部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扣时代脉搏。②生活化课堂情境的创设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③、开展社区数学实践

培养学生从小用数学的方法去实践生活,感受生活的数学和数学的生活,沟通数学解题方法与生活问题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

六、研究的基础:

7.《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篇七

课题申报条件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以教研机构或学校为单位进行申报, 由课题负责人填报《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在外语教科研方面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中学外语教师、教研员, 原则上应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中级职称教师申报课题, 需2名中学高级教师推荐;

3.具有较丰富的教科研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所在的课题承担单位具有保证课题实验和研究顺利进行所必需的设备及其他物质条件;

4.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能够切实承担主要课题工作并组织、指导研究成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5.只能申报一项课题, 已申报外专委课题尚未结题的或已申报其他组织和学术团体相同名称或内容课题的, 不得申报本课题。

课题申报流程

1.申报单位填写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申请·评审书》 (一式四份) ;

2.将申报材料提交当地教育教研部门审核、盖章;

3.将申报材料快递至翼课网科研办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

4.翼课网科研办将材料提交总课题组审核、盖章;

5.总课题组向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管理办公室申报;

6.立项后, 翼课网科研办留存一份申报材料, 其余材料返回申报单位和主管单位存档;

7.申报单位收到返还的《课题申请·评审书》及相关批复文件之后方可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批复两个月内, 申报单位需提交书面《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组织开题。

翼课网科研办联系方式

联系人:易老师

联系电话:029-68811332 15249272804

电子邮箱:ekwjky@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沣路长安国际企业总部42号楼

邮编:710118

8.基于网络的“生活作文”教学研究 篇八

【关键词】网络 生活作文 教学理论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19-03

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带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本文通过基于网络的“生活作文”教学理论及其方法策略研究,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内涵,让作文与网络同行,改革作文教学;另一方面,在吸取世界各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生活作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作文重返富有童真、童趣的童年生活。

一、基于网络的“生活作文”理论探究

基于网络的“生活作文”教学研究的前提是对写作本质的认识以及对生活教育理念、生活作文内涵的理解。

(一)写作本质的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的本质就是表达、沟通与交流,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表达、沟通与交流。写作的意义在于写作主体的个性化的表达而不是公共表达。写作不但是语言表达活动,而且还是多视角的认识活动和复杂的思维活动。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写作教学离开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必然导致假话、空话、套话蔓延的结果,导致教育与生活分离的现象。

(二)“生活”与“生活作文”的内涵

《辞海》关于“生活”一词的注解有:各种活动;生存、活着;犹生涯、生计。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可见,“生活”是与人的生命存在密不可分的一切活动,生活的内核就是自然的本性与冲动。从写作的本质与生活的内涵出发,日本生活作文观认为作文是一种生活活动,是同日常生活相连的活动,是同人的成长相连的活动,是同劳动、认识、思维相连的活动,是一种儿童自身文化的创造活动。日本生活作文的倡导者们呼唤让作文走进儿童的生活,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作文“生活化”和“儿童化”观点。

提倡“生命”作文的田上新吉指出:“作文不是再现性的记录,不是那种机械的操作,作文是依据生命要求的独创活动,作文的目的是:一是内省、统一自己的生活,通过文章将其表达出来。二是通过写作真正地了解自己,提高、深化自己的生活。”富原义德也指出:“作文是由生活环境的刺激而内发的。用自己体验过的感受,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由生活力形成的自我的真实的心律就是作文生活。”方明生概括:“生活作文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在作文活动中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

综上所述,“生活作文”的内涵包括:生活作文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表现对象;生活作文尊重儿童的生命体验,让儿童发出自己的声音;生活作文通过写作使儿童反思、内省、统一和认识、提高、深化自己的生活;生活作文通过作文活动引领学生介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使儿童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健康、健全的完整的“社会的人”。

(三)“儿童生活”的分类

根据儿童生活活动的范围,“儿童生活”可以分为:自我的生活(包括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家庭生活(包括生活习惯、性格养成、情感的培养等)、校园生活(包括学习生活、个人成长的生活、人际交往的生活)、社区生活(通过关注与观察周围的生活、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分析与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对生活的认识)、社会生活(关注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如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战争问题、资源问题、自由与民主问题等)。

(四)“网络生活作文”的内涵

“网络生活作文”是指基于网络的“生活作文”。网络生活是现代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并非儿童生活的全部。网络是本课题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吸取信息、运用信息、表达和交流生活作文的媒介,虽然它对于“生活作文”有重要的意义,但网络教学不一定要事事在网上。教师在开展网络教学的时候要同时依托传统课堂。技术的选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要根据我们的教学要求、可供支配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具体情况合理应用。

二、方法策略研究与实践

(一)激发儿童表达、沟通的欲望和兴趣,增强作文的自信心

降低要求,以鼓励为主,打破“写作”的神话,让学生感受到表达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只有充分的尊重和鼓励,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和自信。

调动生活经验,开放的作文内容,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写,写真实的生活,让作文的形式多样化:写计划、写总结、写活动方案,写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学会搜集和整理资料,学会观察和感受生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写出独特体验,说真心话,表达真情实感,大胆地展开想象与联想。让学生作文像农作物一样,神态相似,但绝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本课题实验班二年级的孩子曾经以诗的形式,富有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生活: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小朋友背着重重的努力的壳/世界如果没有了努力该多好。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立教学内容

各年段教学目标策略见表1。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就是主客体不分,儿童的生活就是诗意的生活,所以这个年龄段作文教学的主要策略就是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以激发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为主。从作文训练的形式来看以口语交际、写话训练、童话、诗歌写作为主,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写自己的话,表达自我的生活。

本年度没有文体要求和修辞、写法的要求,重点在于让孩子感受到写作就是表达,就是交流,从而让孩子体会到表达的快乐,与人沟通和交往的快乐,进而达到乐于写作、不畏惧写作的目的。

中高年级逐步引导孩子关注现实生活,进行应用文体写作,与各门学科研究性学习结合记录学习过程、写计划、写总结、写活动方案、写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写生活的认识和体会等。

高年段适当可以进行谋篇布局的点拨,但要注意形式为内容服务,不要为了追求形式而追求形式。

(三)培养“生活作文”的基本技能

写作的发生阶段:观察与发现、阅读与联想、灵感与感悟。写作的构思阶段: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综合与分析。写作的物化阶段:组织、表达与修改。

习作的发生源于生活的观察、发现与灵感,人类文化的阅读、想象与感悟。“生活作文”通过“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激发与调动儿童的写作动机,让写作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在写作中通过观察、感受、搜集、交流、讨论、选材、立意、思考与创造,提高感受与思维的能力,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与对自我的认识,通过组织、表达与修改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网络生活作文”通过网络发表、交流与多元评价,满足孩子的成就感,满足孩子表达和交流的欲望,从而进一步促进儿童写作动机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激发与调动儿童的写作动机问题。

在众多技能中“发现”的能力是生活作文的核心。包括对生活经验的发现/对真实的发现/对社会的发现/对自然的发现/对自我及其对自我成长的发现/对人生的发现/结合书本知识对知识的体验性发现,对问题和问题解决方法的发现/对思想的发现/对学习方法的发现,对作文价值的发现/对集体和环境的发现/对道德和人格的发现/对自由的发现,等等。发现的方法有: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人手去观察和体验;结合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在问题解决中发现;随时记录和发展性的记录,在记录整理中梳理过程的轨迹,从中感悟式的发现;反思发现;以主题的方式研究生活的方式发现;对细节的关注的发现;选择、提炼、排除、寻找意义和重点的发现;综合性的思考发现;积累和思考发现;与他人交流和借鉴时发现,等等。

(四)引领学生反思、内省、统一、认识、提高、深化自我的生活

要保持学生作文的兴趣,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指导写作,在写作中引领生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

在我们编写的作文系列指导丛书《作文金钥匙》第二册教材里,我们选编了两首同题材的儿歌。第一单元选编了《蜗牛》,第二单元选编了《不快乐的想法》。

蜗牛

蜗牛出门串门子,

背着一座小房子。

雷声隆隆下大雨,

蜗牛拍拍小肚子。

雨点来了我不怕,

我会躲进小房子。

不快乐的想法

蜗牛不快乐

埋怨自己每天背着

一栋又笨又重的房子

实在太累了

寄居蟹也不快乐

每天埋怨自己没有房子

一年到头忙着找房子换房子

实在太累了

寄居蟹羡慕蜗牛

有一栋那么大的房子

蜗牛也羡慕寄居蟹

常常可以换新房子

他们一直这样想:

我实在太累了

我很不快乐

在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和反思中,我们设计下列问题进行仿写与改写训练,引导孩子变换视角发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朋友,你能体会蜗牛和寄居蟹的不快乐吗?结合上个单元学过的儿歌《蜗牛》,你能把这首儿歌改一改,改成《快乐的想法》,并把它写下来,读给爸爸妈妈或小朋友们听吗?

(五)引领儿童介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写生活,到生活中去写

生活作文不仅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包括社会生活。网络是个开放的环境,也方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认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中明辨是非曲直,有利于培养真正完整的人,健全的人,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六)“生活作文”教学形式参考

儿童诗创作:儿童诗教育的重点在于发展儿童的感性,对自然、人与人的交往的感受,以及通过儿童诗的创作发展想象能力、形象化能力等。要求用坦率、自然的语言写诗,将感动用语言表达出来。

调查作文:与各门学科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写作,有观察日记、参观记录、课题调查等。调查作文的过程包括自我定题、收集材料(观察、记录)、查阅资料、总结、讨论等步骤。方法上包括做笔记的项目、方面、查阅资料的方法,图、表的应用,内容归纳的条理化等方法的学习。

集体作文:自编书籍、刊物的集体作文、内含矛盾的课题的讨论及其作文、创造性活动中的集体作文。

自我成长史作文:生活记录、作文文集、从家庭认识走向社会认识,在阅读同龄人的经历中反观自我的作文。

(七)多元评价与沟通式评价激励学生乐于表达

评价作文的标准注重生活的标准,只要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教师就应该给予及时地肯定和鼓励,而不要以作家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作文。把作家的创作和学生的习作混为一谈只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令学生不知所措。

9.《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篇九

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然而农民工子女入学后的学习状况却同样让人忧虑,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校地处城区边缘,农民工子女在我校学生中比例非常高,由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等的差异,使处于同一个班的城乡孩子的家庭教育、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别,在与同学的交往中经常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热讽,导致农民工子女自卑、自闭、心理不平衡、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给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业、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带来诸多困难,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明显低于城市学生,给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我校提出农民工子女教育策略研究课题,本课题拟通过对产生这些差异和问题的原因的研究,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更好地发挥学校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拟从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学习差异入手,分析研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研究探寻消除农民工子女心理障碍的方法,研究探寻培养农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探寻提高农民工子女学业水平的措施。

本课题拟设置如下子课题,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课题的研究:(1)杨柳街小学生源结构及特征研究;(2)城市学生与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比较研究;(3)城市学生与农民工子女学习现状比较研究;(4)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策略研究;(5)农民工子女心理辅导策略研究;(6)农民工子女课堂教学策略研究;(7)农民工子女课外辅导策略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1、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改进。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

(1)调查我校农民工子女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

(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农民工子女学生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

(3)调查开展课题研究后的农民工子女学生发展情况,为以后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实际操作。

3、实验观察研究法: 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策略举措进行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实验研究。

4、经验总结法: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得失经验,在实验发展的契机中推动自身质的发展。通过操作变量,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阶段性目标和预期成果(1)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及阶段性目标

题研究时间从2012年3月——2015年6月,历时三年多,经历准备、实践研究、总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8月)提出课题,建立课题组;开展主研人员培训;设计研究方案,组织有关人员,制定研究计划;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做好课题开题准备。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4年8月)

①、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②、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③、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④、根据研究方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体实施,同时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

⑤、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⑥、每半年召开一次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⑦、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写好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4年9月——2015年6月)①、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②、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③、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2)预期成果

①、课题研究的方案、结题报告。

②、展示研究成果的论文、教育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等文集。

③、教育教学实践中展示研究成果——举办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形 式的观摩活动。

④、整理活动档案(主要包括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文字、数据、图片和音像资料等)。

五、课题的组织机构;

(一)成立课题研究指导组

邀请市教科院、区教科所的领导、专家建立课题研究指导组,组织指导教师的理论学习、集中培训,指导各课题小组建立学习共同体,扎实开展理论研讨、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指导参与教师撰写研究论文、教育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课例、教育叙事等文章,促进教师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不断发展,实现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进而全面提高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之目标。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成立课题研究领导组

组 长:廖明侠

副组长:张眠宬

成 员:青 松 周永红 肖红梅 施世萍 李 颖 唐均华

陈贵明 杨 雪

领导组职责

组 长:负责课题研究全面工作,统领、指导、督查课题研究工作具体落实。

副组长:协助组长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计划、制度及必要的经费落实;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带领并指导理论学习和相关培训工作。

成员:在组长、副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参与教师共同学习,深入探讨,不断反思,积极实践。

(三)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第一小组:组长 青 松 成员: 杨柳街小学生源结构及特征研究子课题组教师;

第二小组:组长 周永红 成员:农民工子女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组教师;

第三小组:组长 肖红梅 成员:城市学生与农民工子女学习现状比较研究子课题组教师;

第四小组:组长 李 颖 成员:城市学生与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比较研究子课题组教师;

第五小组:组长 唐均华 成员:农民工子女心理辅导策略研究子课题组教师; 第六小组:组长 施世萍 成员: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策略研究子课题组教师;

第七小组:组长 陈贵明 成员;农民工子女课外辅导策略研究子课题组教师;

第八小组:组长 杨雪 成员:课题秘书组教师。

职责:在课题研究指导组的指导和学校课题研究领导组下,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计划、制度,认真、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和教育教学实践,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六、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首先是组织领导的保障。课题实验要由校领导挂帅,并成立相应的课题组,课题实验工作要纳入学校的管理之中,尤其是教学管理和名师工程的管理,把课题实验工作作为科研兴校的主要载体。

其次是师资队伍的保障。本课题采取全员参与的模式,同时精心挑选课题组成员,选择那些观念新、功底厚、热爱教育事业、有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教师为课题组成员,努力探索“研训一体化”的队伍培养模式。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着力培训教师队伍,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养。本课题主研教师20 人,其中本科学历 15 人,专科5人;50 岁以上有经验的老教师 1 人,35-49 岁中层骨干13人,35 岁以下年青教师6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区级骨干教师10人;获得过区级以上赛课一等奖的12人;主研人员均为我校教师中的精英,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绝大多数都主持和参加过课题研究,经验丰富,参与研究活动的内在动机很强,有利于克服困难,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均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均有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擅长将研究发现提炼出研究成果;参研人员年龄都在中青年,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完成此项研究。廖明侠,中学高级教师,合川区骨干校长,曾组织指导过十余个市区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十余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张眠宬,小学高级教师,合川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组织指导主研过十余个市区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主研的《立足素质教育,推荐乡村教改》、《以生活为中心,寓教于乐》获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二、三等奖,十余篇论文市级奖励;周永红,重庆市骨干教师,区优秀教师、区课改先进个人,组织参与过多个区市级课题研究;周丽萍,合川区骨干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对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差生辅导、学困生转化很有研究。

第三建立制度保障,健全相关制度。

(1)学习研讨制度。要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相关书目,围绕承担的课题做好学习笔记,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实验研究会并做好记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验工作。

(2)通报例会制度。要及时填写“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表”,及时掌握、分析、研究、实验的情况,课题组成员要定期召开例会,通报每个阶段课题研究情况。

(3)专题调研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到子课题组进行专题调研(原则上每学期一次),通过听汇报、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

(4)协作交流制度。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要大力倡导协作的风气,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形成科研合力,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各子课题组要不断输入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和阶段成果。

(5)评比表彰制度。要对课题实验的理论分析、数据整理、实验案例、论文总结和物化成果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评价,并对实验成果突出者和单位予以表彰。拟设课题实验论文奖、课题实验贡献奖、课题著书发表奖、课题软件制作奖、课题资源开发奖、优秀实验课例奖等。

10.《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篇十

一、概述

《小学数学四环七步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对学生授予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以“思”为核心组织各项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学探求,相机给以适时适适度的指点引导,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环”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紧扣的四个环节,即“激学导思——引议释题——点拨提高——精练强化”。这四个环节不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而且非常灵活。

“七步”是针对数学过程而言,是课堂教学程序设计的七个基本步骤,即“①激发兴趣,引旧探新;②明确目标,指点学路;③设置疑问,讨论探索;④点破关键;⑤拨明规律;⑥实践巩固;⑦提高发展”。这是一个以旧引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掌握基础知识到提高分析和运用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这一教改实验摒弃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优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的讲授统治课堂,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教师老怕学生听不懂,反反复复地讲,讲得筋疲力尽,喉干舌苦;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听得模模糊糊,课外加以题课战术,费时费力,学习效率低,效果差。课堂教学 2008年9月—2009年9月:完善模式并推广 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全校推广

2010年9月—2010年12月:总结经验,写出实验报告

七、成果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的物化形式为:

1、论文

2、研究报告

3、案例课件,包括优秀教案、课堂教学实录、多媒体课件等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成立课题组,确立研究成员名单 课题组组长:

副组长:

主要组员:

参与人员:

公 开 课 教 案

2009—2010年度班主任工作总结

汨罗市城关一小张玲

一年来,我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本班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就一年来的班级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促进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面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指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通过班会课的讨论、已懂得哪些言行是学生应该有的,哪些言行是学生不觉地端正自己的言行。同时,通过个别谈话等途径思想动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及时修正学生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倾向,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形成了一种学生有困难找老师,有问题找老师,有心事找老师的局面,学生已经把班主任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当作自己可以倾诉的对象。这样一来,班级工作就很容易开甩,而且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阻力,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学生

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城关一小张玲

一、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1人,少先队员40人,上学期班级目标管理居全乡第一,班级中有一支得力的班队干部队伍,班级目标管理正趋于完善、合理,公正、公平、民主,被班级全体同学所接受,班级正向一个好的趋势发展。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宗旨,认真落实54321德育工程,遵循教学规律,加强法制教育,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安全教育,注重工作特色,强化班班目标管理,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三、工作目标:

1、进一步加强礼仪规范教育,倡导“八荣”“八耻”,树文明新风。

2、进一步加强落实班级目标管理,强化班级育人功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3、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使学生懂法守法。

4、进一步加强热爱科学教育,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为科学献身的 2009年—2010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汨罗市城关一小张玲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本着献身教育,矢志不渝的信念,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潜心教育教学,用实际行动忠实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奏响了一曲苦与乐交织的乐章。任教三年级一班的数学、美术,担任21班班主任工作中,并兼任低年级数学教研组长,满负荷工作,虽然牺牲了很多的休息时间,但我却从中感受到教师职业的高尚和丰收带来的喜悦。

一、教学中——勇挑重担创佳绩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本学年度我所任教的三年级一班学生教学基础不太好,是学校有名的乱班,无人愿接手这两个班。我想作为低年级数学教研组长,应该勇于挑重担,于是主动承担这两个班的教学工作,兼这两个班美术课程的数学。为了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苏霍姆林期基教育思想概述》、《同步数学教学》、《协同教学》等书籍,并从《中小学教师》、《湖南教育》等专业刊物,学习同行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学、思、乐”的原则,《对称图形》说课稿

汨罗市城关一小 张玲

一、说教材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本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发现、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

11.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作文;生活化;实验;研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新课程语文教学以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为理念,为作文生活化教学知名了导向。“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都有知识,生活处处都是作文教学的课堂。封闭守旧的教育模式,技能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不能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和作文的热情,学生体验不了写作的乐趣,自然谈不上习作的提高。

一、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小学生习作最苦恼的莫过于“无米下锅”,是呀!没有米怎么能做饭呢?没有内容怎么习作呢?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广阔天地。生活中可写的事情多着呢!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捕捉生活中的习作材料呢?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丰富家庭生活。如新课改的六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习作前我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特别布置学生在课余时帮妈妈做些家务活,如洗碗煮饭,整理房间,整理书包等等。然后每节课前让学生进行两分钟自由式的口头作文,轮流让学生把自己怎样做家务以及做家务活后的收获和感受说给同学听,没想到只是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说得条条是道,有的说帮妈妈煮饭,有的说怎样洗碗,有的同学还帮同学做补充。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所说的写在日记里,强调怎么说就怎么写。到了习作课时,学生就不用惧怕“没什么事可写了”。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生活天地,也为学生作文训练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如组织诗文朗读比赛,口头作文,演讲比赛,游戏活动等。如在“记一次有趣的活动”习作课前,针对学生素材贫乏的问题,我先带领学生玩“贴鼻子”游戏。游戏过后,只需稍微点拨,点明游戏意图,指导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讲清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这些活动,搜集了有关素材,所以作文中能畅谈自己经历和感受,写起文章来也得心应手。

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访问,郊游,这是解决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办法。有一次习作要求“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我带领学生参观了果园,事先我布置了写游记的任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点,回校后组织他们谈感受,把自己身边的事讲出来让同学们进行评论,由于同学们参与了这些活动

二、表现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素材,不是就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了。不能只谈生活,不谈技巧,如何让学生用习作来表现生活?以随笔为突破口,让学生随时随地尝试用随笔来表现生活,描绘生活,既可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收效甚多。

首先,让学生勤于动笔。不拘形式,不设条件,自由自在地把见闻和想象倾注于笔端,抒发灵感。可以是短句,可以是洋洋洒洒上千言;无论是片段无论是心中闪过的灵光。无形之中,一切都在成长。其次,让学生善于表达。除了注重素材收集整理,一词一句,布局谋划方面的指导。还要改变过去以教师分析为主的作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手、动口,确立以体验为主的作文教学。创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构思写作。最后,学生写随记时。充分体现层次性,既有“扶着走”的方法,也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对于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要求,使学生都不畏困难,快乐习作。

三、感悟生活,活跃思维

以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理解作文生活化的意义,让写作来反映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继而又深入生活,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让习作走进生活,生活就是作文。作文是学生心理功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作文总是一个“物”(客观事物)——“情”、(观念情感)——“辞”(语言文字)的双重转化过程。作文生活化强调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自我表现、是生活真实写照与学生生活的空间相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情感的大海就有壮丽的浪涛,需要感悟,需要激活。只有生动感人的语言找到火热的情感,所写之作才有血有肉。因此,平时应抓拄契机,丰富的积累,让学生领悟生活之美,有强烈的写作冲动,顿生“一写为快”之念。活跃思维,给学生以自由命题的空间, 在实践中,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互改→誊写→再改……”,不受时空限制完成习作,大胆张扬其个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秘诀。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话,正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屠丽琴.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9(04).

12.《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篇十二

当前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 是网络技术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结果, 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 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学习”为全面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创造了技术可能。著名咨询师王磊的《无边界:互联网+教育》 (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 从全球互联网教育市场、我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两个层面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的性质、形式、成功案例、可能危机等, 不过主要是基于技术的分析, 而不是基于教育、学习的分析。“互联网+教育”的相关论文非常多, 部分与本项目研究相关。东南大学王乔峰等在《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15期发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一文, 提出要从教育理念创新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 建议宏观政策引导发展, 在互联网课程、教师、课程定价和行业准入机制方面进行调控, 并提出“互联网×教育”发展方向。该文对“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讨论较为系统, 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的理念, 具有显著意义。清华大学王继龙在《中国教育网络》2015年第7期发表《课联网——网络空间时代的“互联网+教育”》, 提出互联网新技术升级教育手段, 带来颠覆性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使教育和学习更加高效和便捷, 从而形成“课联网”。该文深度说明了“互联网+学习”的课程形态, 对本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成果甚为丰富, 对本课题有具体基础性价值, 此处不赘述。

关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已经有相当广泛、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是本课题的重要基础。学生的学习优势研究也已经具有相当显著的成果, 而且形成了多种学习优势分析工具。但适性发展研究尚属空白, 三者结合更是尚无系统研究。这是本课题的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课题不仅将进行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而且将开展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发展进行实验研究, 从而形成相应的教育实践方案, 这是本课题的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是课题研究与实验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委员会中的英语教育教学专家、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英语教研员, 以及各地优秀的英语教师是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全过程中的学术理论和实践指导者。课题研究与实验以英语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信息技术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核心领导团队, 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技术和资源开发、实施指导和相关评价总结等。总课题下各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实验省、市和实验基地分别组成以专家引领、骨干教师参与的各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

1.总课题核心领导团队成员

负责人:鲁子问:教育部教师教育资源委员会专家,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专家, 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库”专家,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上海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伦敦三一学院中国学术代表, 美国Pioneer Academic学术顾问等。

成员:刘兆义、孙毅、黄自成、许时升、付蕾、李成、张鲲、张雪莲、张小海。

2.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 (地区、州) 、县 (市、区) 实验区、实验基地承担本课题的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和成员若干组成。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中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的学生适性发展为研究对象, 即本课题不仅关注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还关注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学生学习优势的适应性, 与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2.本课题的总体框架

本课题首先将学生的各种学习优势融入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创造出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然后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的适性发展。

3.本课题的重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创造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则是研究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适性发展。

4.本课题的主要目标

本课题的理论目标是: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创设, 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适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态与方法。

本课题的实践目标是:通过教育实验, 发现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特性, 发现通过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

5.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6.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 文献研究:本课题将对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学习优势、适性发展进行文献研究, 发现已有研究的价值及其不足, 形成本课题整合与创新的基础。

(2) 设计研究:本课题将对“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设计研究, 包括对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

(3) 实验研究:为发现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适性发展的可能方式与形态, 本课题将开展实验研究。

本课题将在教育实验中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多维迭代研究。

A.网络环境维度迭代研究。本课题通过实验, 不断优化基于学习优势的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 从而探索真正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B.学科迭代研究。本课题教育实验先从中小学英语学科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在初中英语学科取得成效后, 进入小学、高中阶段, 在后续实验研究中不断完善之前的学科实验。

C.区域迭代研究。本课题先从东部省、市互联网环境较好的学校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取得成效后, 进入中西部网络环境较好、东部互联网环境发展中地区进行实验研究, 然后进入中西部互联网环境发展中地区进行实验研究, 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之前地区的实验。

7.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1) 本课题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特色和创新

本课题认为, 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本身非常丰富、多元, 使学习者可以进行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都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只有适合学习者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才能促进学习。而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能显著促进适性发展。应该说, 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适性发展的研究尚属空白, 填补这一空白, 乃是本课题的创新。

(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特色和创新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特色是:本课题将在教育实验中对设计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多维迭代研究, 在教育实验中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维度、学科维度、区域维度进行迭代研究, 并不断完善, 从而探索形成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适性发展的多维迭代研究是对迭代研究方法运用的新探索。

四、课题重点探究的方向

1.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研究与实验;

2.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态与方法研究与实验;

3.通过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4.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迭代研究与实验;

5.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初中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6.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高中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7.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8.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较好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9.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一般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10.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较弱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本课题各实验区、实验校 (实验基地) 单位可选择上述所列研究与实验的方向申报实验课题, 开展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拟定具有校本特色的实验课题内容。

五、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本课题将分为三阶段进行研究:

13.《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篇十三

第一部分: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一大难题。一是学生无话可写。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偏多,有意注意偏少,每天经历的事物虽说很多,但往往是一闪而过,并未去仔细观察和思考,这样,本来有限的人生经历能提供给他们写作的内容就更加贫乏。

二是对写作的目标不大明确。一般的小学生总认为一定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去写,才能写出价值和趣味等;又总认为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完成的作文肯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隐隐约约好象非常遥远,甚至于难于登月,因此望而生畏。

三是无“欲”而写。小学生做事,都是重在一个“趣”字,有了前面两个“拦路虎”,他们自然觉得写作是一种无趣的事情,从而很不情愿去做,因此其作文总是难免“干巴”,毫无生趣,全不像他们平时游戏娱乐中生动活泼的神情相貌。

因为无话可写,无“欲”而写,加之写作目标不大明确,因此学生是谈“作”色变,望“文”生畏。

和许多科目的教学一样,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模式,轻个性;重灌输,轻自主;重接受,轻探究;重课内,轻课外等,甚至个别教师强制学生背作文选以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学生的考分或许上来了,但学生的个性被抹杀,激情被浇灭,幻想被扼杀„„因此,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中,我们经常看到千篇一律、万文一腔的“雷同文”,即使没有雷同,也大多是没有真情实感的假话、套话、空话,全不见少年儿童真实生活中的五彩斑斓和无边遐想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多年来,我校语文教师积极尝试作文教学改革,但由于缺乏系统、广泛、深入的研究,散兵游勇式的探索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甚至还有个别教师还停留在“指导——批改——讲评”的传统模式上。

无源之水终将成为死水,无本之木终将成为朽木。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应当从根本上着手,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内容和欲望,才为我们培养学生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们提出通过情景体验,摄取学生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或某一景物,引导学生变平时的“跑马观花”为“牵”马观花,甚至“丢”马观花,从而使他们觉得其实这个世界每日每时都是那么的有趣,每桩每件都是那么耐人寻味,从而觉得有趣而作,有话可写。自然而然,他们会觉得作文原来只不过是如此而已。从而我们的作文课堂就能滋润起来、鲜活起来。一个孩子刚刚尝试写作无异于在寻找神话传说中的“蟠桃”,与其让他那么徒劳无功地反复求索以至几欲灰心丧气,我们无妨让他仔细品味每天就在他眼前的、那地道的杏桃苹梨等,让他知道人间美味到处都是,让他知道眼前的山河冰雪就是人间仙境。

二、课题概念

情景,亦名“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其构词方式为联合式:情+景。而所谓情景作文,可以理解为某种具体的情形、景象、境地等,激活作者联想和想象写下的文章。

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情景体验或再现生活的某一片段,或移植自然造物的一个细节„„是唤醒学生灵动记忆的过程,是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发现及其认识的过程,是调动学生兴趣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漫天想像的过程,是学生反复体验成功的过程„„

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以观察情境为基础,激发情趣为核心;以教师创设的情景唤起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或使学生曾经的体验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它把作文教学与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智力开发、性情陶冶、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课堂到课外,从封闭到开放,引导学生树立大作文思想,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写作情境,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三、课题理论

新大纲、新课标为“情景体验”的教学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五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特别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符合文艺的基本原理,符合课程改革的新思想。

四、课题背景

1、现实背景

著名语文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一针见血指出我国语文教育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为了打破这一令人心痛的局面,不知有多少有志之士励精图治。国内的教育者从来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甚至先后出现了许多派系,如,包全仁的序列作文;周一惯的儿童化作文,吴立岗的层次性作文,最近一些教育专家提出生活作文,等等。这些学说或正面或侧面地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情境作文训练,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其操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步:①创设情境(生活再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现,语言描述等)②观察情境(指导学生选取观察目标、安排观察顺序、启发学生想像等)③审美体验(感知美的表象、领悟美的实质)④开拓思路(启发学生拟题、拟好作文提纲、抓住重点指导)。

深圳市北斗小学探索创建了小学情境作文教学模式:①训练要求(明确作文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②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或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视听系统及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作文教学并能帮助其意义建构的图象、声音、动画、活动影象等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③指导观察(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地指导学生观察.)④说写训练(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口头写作练习)⑤评价调控(学生扮演老师角色,评价同学口头作文,教师点拨)⑥写作(让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写出一段话或写出一篇短文。)

五、课题目标

(一)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其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每次写作追求‘语言的自然生成’。学生无须去考虑教师和教材的要求,他在一定的情景中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表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而不是为了给教师评分,接受老师的圈圈点点。学生们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属于自己的快乐,努力使学生再也不害怕作文,不少学生不用老师布置就能自觉地写起主题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在一个自然情景的体验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自然表达”。学生由此能悟到作文真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次“主题式作文教学”,许多同学能写三篇以上的习作,从其个人来看,前后作文能没有一篇相同。就全班来说,每一次几十篇作文竟然找不到雷同的痕迹。每篇习作都是一个鲜活的思想,每篇习作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每篇习作都跃动着个性的灵光。

(三)使教师不再为教作文发愁

以前“怕教作文,怕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通病,在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深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是违背学生书面言语生成的自然规律的。因此,作前教师无须进行详细的写作指导,作后无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和同学们一样,是参与者,是听众,是读者。只须认真倾听,平等对话,于不经意中点拨写作技法,把评改的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教师就不会感觉教作文很累。相反,学生们充满个性和真情实感的表达能使教师们更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使教作文成为一种快乐。

六、课题内容

(一)、生活体验

1、自然生活。远足活动、参观游览、体验美好、探索奥秘。杜甫《望岳》诗说:“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好的精华。学生有意识地走入自然,观察馥郁的山谷,五彩缤纷的原野;观赏蔷薇色的春天,玫瑰色的夏天,金黄色的秋天,鹅毛色的冬天„„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培养他们的情趣。

2、家园生活。开展“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爸爸”等摸拟扮演角色,体验长辈的甘苦,领悟真实的生活.3、校园生活。举行小发明、小制作、小考察等活动,参加田径运动会,进行升旗仪式,设立小小辩论会等;接触现代科技,学习和应用电脑,网络等技术,了解科技成果,体验巨大的科研力量,进行对话交流,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应用的能力,升华创新意识。

4、社会生活。走进社会,走进村坊街道,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社会热点,扩大信息汇量,让源头活水滋润他们的心田。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调查访问。清扫卫生,服务社会,了解劳动的含义,体验劳动的价值。平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这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言描述

在情境出现时,老师或学生伴以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以增强立体感,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三)、听声想象

提供各种音响,钩连思维,引发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产生表达欲望。可先说故事,再想象构思。

(四)、扮演体验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活动,表演是学生的本能使然,让学生进入游戏,课本剧等角色,激发情绪,增加亲切感,看演唱,细观察,增强趣味性。

(五)、实物演示 以实物为主,配置必要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出某一特定的情景。如出示“一张照片”,进行横向联想,想象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图画

用课文插图、挂图、简笔画等图画形式再现写作情境,可用几幅图组成不同形状的图案,或用几根小棒随意组图,再编造一个生动的故事,这样既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创造能力。以上六种是立体式,多维式的情景体验活动,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让其在“生活空间”中眼、耳、手、脑各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地培养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并极大地丰富写作素材,拓展写作思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要写”为“我乐写”。

七、研究措施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作文教学课题管理的文件。

2、对国内外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座谈、访谈、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之现状,确立课题研究的起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发展理论。

3、邀请有关专家作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4、建立课题研究博客,开辟理论学习与教师培训、教学论文、案例及教学设计、反思感悟、美文荐读、学生优秀习作、活动简讯、照片等栏目,以便实验教师网上交流。

5、及时总结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成果、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建构新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打好基础。八、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检测与情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整体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探索阶段以调查法为主,对实验班进行全员调查;实施阶段以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为主,将课题研究稳步稳扎的步步推进;结题阶段主要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将研究经验形成理论。

2、研究过程中的作文教学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实践操作层面逐步感悟,积累经验,总结升华经验,形成系统理论,以点带面,将辐射面逐步扩大——由实验班辐射到每一班,由精品课辐射到每一堂课。

九、研究原则

1、全员性原则

课题研究关键在于提升全体教师专业素质,只有全体语文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价值才会含金量更高。光“听”不“练”,就不能形成课题之风,就不能达到全面改善我校作文教学之现状。

2、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是教育艺术的灵魂所在。实践证明,教学过程缺乏创新,必然流于僵化、枯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又将失去新鲜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学“先进”但不模式化;学经验,但不失去个性。从个人的课题研究历程来看,要写历史,但不被历史所束缚,要不断在过去的历史上刷新自己。在进行“创新”教育时,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实践性原则

体验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坚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加体验、多加感受,学生才会有较多的真情实感,才会不由自主地放飞心灵,从而自由、自主地快乐写作。

4、整体性原则

研究实施过程中,要准许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能要求他们“人人达优”。对于受教育的每个个体不能厚此薄彼,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从而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十、课题步骤

本课题四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探索阶段:

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读探讨;制定阶段性目标。

2、实施阶段:

学生优秀习作评选。明确具体操作策略。

3、结题阶段: 准备结题鉴定。

十一、检测手段

1、检测项目

⑴学生情景体验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情况; ⑵情景体验作文教学研究课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 ⑶情景体验作文教学质量综合测评情况。

2、检测方式

⑴观察记录:各班将学生的作文情况分个案和整体作出详细记录; ⑵制定情景体验能力书面测试卷,分低、中、高三套,分阶段检测

⑶设计评价量表,各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外评、教师总评的方式进行检测; ⑸全校进行作文竞赛,将作品逐期逐年装订成册,检测学生成长过程中情景体验的能力及其写作能力的随之成长。

十二、预期成果

本课题拟于2012年底进行课题鉴定,并提交

六大问题行动研究:自主、合作学习有效性差

第一部分: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一大难题。一是学生无话可写。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偏多,有意注意偏少,每天经历的事物虽说很多,但往往是一闪而过,并未去仔细观察和思考,这样,本来有限的人生经历能提供给他们写作的内容就更加贫乏。

二是对写作的目标不大明确。一般的小学生总认为一定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去写,才能写出价值和趣味等;又总认为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完成的作文肯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隐隐约约好象非常遥远,甚至于难于登月,因此望而生畏。

三是无“欲”而写。小学生做事,都是重在一个“趣”字,有了前面两个“拦路虎”,他们自然觉得写作是一种无趣的事情,从而很不情愿去做,因此其作文总是难免“干巴”,毫无生趣,全不像他们平时游戏娱乐中生动活泼的神情相貌。

因为无话可写,无“欲”而写,加之写作目标不大明确,因此学生是谈“作”色变,望“文”生畏。

和许多科目的教学一样,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模式,轻个性;重灌输,轻自主;重接受,轻探究;重课内,轻课外等,甚至个别教师强制学生背作文选以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学生的考分或许上来了,但学生的个性被抹杀,激情被浇灭,幻想被扼杀„„因此,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中,我们经常看到千篇一律、万文一腔的“雷同文”,即使没有雷同,也大多是没有真情实感的假话、套话、空话,全不见少年儿童真实生活中的五彩斑斓和无边遐想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多年来,我校语文教师积极尝试作文教学改革,但由于缺乏系统、广泛、深入的研究,散兵游勇式的探索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甚至还有个别教师还停留在“指导——批改——讲评”的传统模式上。

无源之水终将成为死水,无本之木终将成为朽木。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应当从根本上着手,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内容和欲望,才为我们培养学生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们提出通过情景体验,摄取学生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或某一景物,引导学生变平时的“跑马观花”为“牵”马观花,甚至“丢”马观花,从而使他们觉得其实这个世界每日每时都是那么的有趣,每桩每件都是那么耐人寻味,从而觉得有趣而作,有话可写。自然而然,他们会觉得作文原来只不过是如此而已。从而我们的作文课堂就能滋润起来、鲜活起来。一个孩子刚刚尝试写作无异于在寻找神话传说中的“蟠桃”,与其让他那么徒劳无功地反复求索以至几欲灰心丧气,我们无妨让他仔细品味每天就在他眼前的、那地道的杏桃苹梨等,让他知道人间美味到处都是,让他知道眼前的山河冰雪就是人间仙境。

二、课题概念

情景,亦名“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其构词方式为联合式:情+景。而所谓情景作文,可以理解为某种具体的情形、景象、境地等,激活作者联想和想象写下的文章。

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

情景体验或再现生活的某一片段,或移植自然造物的一个细节„„是唤醒学生灵动记忆的过程,是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发现及其认识的过程,是调动学生兴趣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漫天想像的过程,是学生反复体验成功的过程„„

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以观察情境为基础,激发情趣为核心;以教师创设的情景唤起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或使学生曾经的体验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它把作文教学与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智力开发、性情陶冶、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课堂到课外,从封闭到开放,引导学生树立大作文思想,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写作情境,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三、课题理论

新大纲、新课标为“情景体验”的教学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五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特别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符合文艺的基本原理,符合课程改革的新思想。

四、课题背景

1、现实背景

著名语文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一针见血指出我国语文教育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为了打破这一令人心痛的局面,不知有多少有志之士励精图治。国内的教育者从来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甚至先后出现了许多派系,如,包全仁的序列作文;周一惯的儿童化作文,吴立岗的层次性作文,最近一些教育专家提出生活作文,等等。这些学说或正面或侧面地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情境作文训练,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其操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步:①创设情境(生活再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现,语言描述等)②观察情境(指导学生选取观察目标、安排观察顺序、启发学生想像等)③审美体验(感知美的表象、领悟美的实质)④开拓思路(启发学生拟题、拟好作文提纲、抓住重点指导)。

深圳市北斗小学探索创建了小学情境作文教学模式:①训练要求(明确作文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②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或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视听系统及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作文教学并能帮助其意义建构的图象、声音、动画、活动影象等生动有趣的教学信息.)③指导观察(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地指导学生观察.)④说写训练(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口头写作练习)⑤评价调控(学生扮演老师角色,评价同学口头作文,教师点拨)⑥写作(让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写出一段话或写出一篇短文。)

五、课题目标

(一)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其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每次写作追求‘语言的自然生成’。学生无须去考虑教师和教材的要求,他在一定的情景中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表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而不是为了给教师评分,接受老师的圈圈点点。学生们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属于自己的快乐,努力使学生再也不害怕作文,不少学生不用老师布置就能自觉地写起主题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在一个自然情景的体验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自然表达”。学生由此能悟到作文真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次“主题式作文教学”,许多同学能写三篇以上的习作,从其个人来看,前后作文能没有一篇相同。就全班来说,每一次几十篇作文竟然找不到雷同的痕迹。每篇习作都是一个鲜活的思想,每篇习作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每篇习作都跃动着个性的灵光。

(三)使教师不再为教作文发愁

以前“怕教作文,怕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通病,在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深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是违背学生书面言语生成的自然规律的。因此,作前教师无须进行详细的写作指导,作后无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和同学们一样,是参与者,是听众,是读者。只须认真倾听,平等对话,于不经意中点拨写作技法,把评改的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教师就不会感觉教作文很累。相反,学生们充满个性和真情实感的表达能使教师们更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使教作文成为一种快乐。

六、课题内容

(一)、生活体验

1、自然生活。远足活动、参观游览、体验美好、探索奥秘。杜甫《望岳》诗说:“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好的精华。学生有意识地走入自然,观察馥郁的山谷,五彩缤纷的原野;观赏蔷薇色的春天,玫瑰色的夏天,金黄色的秋天,鹅毛色的冬天„„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培养他们的情趣。

2、家园生活。开展“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爸爸”等摸拟扮演角色,体验长辈的甘苦,领悟真实的生活.3、校园生活。举行小发明、小制作、小考察等活动,参加田径运动会,进行升旗仪式,设立小小辩论会等;接触现代科技,学习和应用电脑,网络等技术,了解科技成果,体验巨大的科研力量,进行对话交流,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应用的能力,升华创新意识。

4、社会生活。走进社会,走进村坊街道,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社会热点,扩大信息汇量,让源头活水滋润他们的心田。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调查访问。清扫卫生,服务社会,了解劳动的含义,体验劳动的价值。平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这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言描述

在情境出现时,老师或学生伴以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以增强立体感,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三)、听声想象

提供各种音响,钩连思维,引发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产生表达欲望。可先说故事,再想象构思。

(四)、扮演体验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活动,表演是学生的本能使然,让学生进入游戏,课本剧等角色,激发情绪,增加亲切感,看演唱,细观察,增强趣味性。

(五)、实物演示

以实物为主,配置必要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出某一特定的情景。如出示“一张照片”,进行横向联想,想象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图画

用课文插图、挂图、简笔画等图画形式再现写作情境,可用几幅图组成不同形状的图案,或用几根小棒随意组图,再编造一个生动的故事,这样既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创造能力。以上六种是立体式,多维式的情景体验活动,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让其在“生活空间”中眼、耳、手、脑各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地培养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并极大地丰富写作素材,拓展写作思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要写”为“我乐写”。

七、研究措施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作文教学课题管理的文件。

2、对国内外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座谈、访谈、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之现状,确立课题研究的起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发展理论。

3、邀请有关专家作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4、建立课题研究博客,开辟理论学习与教师培训、教学论文、案例及教学设计、反思感悟、美文荐读、学生优秀习作、活动简讯、照片等栏目,以便实验教师网上交流。

5、及时总结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成果、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建构新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打好基础。八、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检测与情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整体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探索阶段以调查法为主,对实验班进行全员调查;实施阶段以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为主,将课题研究稳步稳扎的步步推进;结题阶段主要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将研究经验形成理论。

2、研究过程中的作文教学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实践操作层面逐步感悟,积累经验,总结升华经验,形成系统理论,以点带面,将辐射面逐步扩大——由实验班辐射到每一班,由精品课辐射到每一堂课。

九、研究原则

1、全员性原则

课题研究关键在于提升全体教师专业素质,只有全体语文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价值才会含金量更高。光“听”不“练”,就不能形成课题之风,就不能达到全面改善我校作文教学之现状。

2、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是教育艺术的灵魂所在。实践证明,教学过程缺乏创新,必然流于僵化、枯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又将失去新鲜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学“先进”但不模式化;学经验,但不失去个性。从个人的课题研究历程来看,要写历史,但不被历史所束缚,要不断在过去的历史上刷新自己。在进行“创新”教育时,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实践性原则

体验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坚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加体验、多加感受,学生才会有较多的真情实感,才会不由自主地放飞心灵,从而自由、自主地快乐写作。

4、整体性原则

研究实施过程中,要准许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能要求他们“人人达优”。对于受教育的每个个体不能厚此薄彼,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从而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十、课题步骤

本课题四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探索阶段:

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读探讨;制定阶段性目标。

2、实施阶段:

学生优秀习作评选。明确具体操作策略。

3、结题阶段: 准备结题鉴定。

十一、检测手段

1、检测项目

⑴学生情景体验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情况; ⑵情景体验作文教学研究课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 ⑶情景体验作文教学质量综合测评情况。

2、检测方式

⑴观察记录:各班将学生的作文情况分个案和整体作出详细记录; ⑵制定情景体验能力书面测试卷,分低、中、高三套,分阶段检测

⑶设计评价量表,各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外评、教师总评的方式进行检测; ⑸全校进行作文竞赛,将作品逐期逐年装订成册,检测学生成长过程中情景体验的能力及其写作能力的随之成长。

十二、预期成果

上一篇:社区服刑人员各项制度下一篇:看妈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