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卓越人才培养(精选8篇)
1.基础教育卓越人才培养 篇一
论文摘要: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下,分析了高等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培养模式上的缺陷、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以技术类课程为核心、加强“校企共建”模式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内容。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xx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xx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建设行业和施工企业的欢迎,所以,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因此,改革教学思路,加速方法革新,充实和完善专业教学的内容,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应用全新的教学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总之,各高校应尽快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2.基础教育卓越人才培养 篇二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 是着眼当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 接轨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最低要求,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培养新型高水平、人性化医生。卓越医生之所以卓越, 并非专业知识胜人一筹, 也非临床技能高人一等, 关键在于综合素质更高。高等教育造就的不是卓越医生, 而是为未来成就卓越医生打下基础, 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 以临床技能培养为核心, 更加注重通识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是侧重于职业化而不是科学研究能力, 是要能让绝大多数毕业生顺利通过医师资格考试, 顺利成为临床职业医生, 这也是应对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发展挑战, 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医疗专业人才, 提高卫生服务质量的现实需求。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通过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四类进行分类实施[1]。无论何种类型, 各高校都应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和服务面向, 制定出体现学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的个性化、特色化学校标准, 探索可行性较强的管理运行模式。学校要成立由分管校长任组长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医学院负责人及附属医院、医学实践基地知名医生、带教医师为成员, 负责研究实施办法, 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医学院要成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学院领导、教授、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为成员, 具体负责医学培养方案调整和计划的执行,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 及时沟通信息, 研究解决问题。
通过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着力注重解决医学生医德素养和诚信, 关注病人、关注生命, 具备临床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医学英语能力, 胜任职业医师岗位, 得到社会认可和国际承认。
二培养模式的变革
能否培养出符合标准人才的关键是要构建起与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传统的“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 讲授多、实践少、学科横向联系少造成内容重复、基础与临床脱节、学生专业意识形成滞后等诸多问题。现行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 医学人才培养需要打破既有模式和传统思维, 进行全方位改革:整合各阶段学习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贯穿医德教育和创新训练、接轨国际。
坚持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 按照育人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 优化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结构, 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临床实践力。整合医学基础与临床学习阶段的课程, 精简教学内容, 减少重复信息, 压缩总学时, 打破学科界限, 强化学科对专业的支撑, 实现课程间的交叉渗透。融入医学教育新主题, 如医患关系、法律与医学、移植医学、药物选择等;引入PBL、CBL、案例教学法, 变课堂单一讲授的被动教学为以学生为本, 师生互动的自主学习, 加强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联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构建网上教学体系, 使课堂与网络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 激发学生自学潜能, 自觉获取知识、积累知识、整合知识、分析知识, 促进双向互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立足文化与教育传统, 加强校内人文科学与医学的交叉渗透, 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与统一[2], 培养医学生理解人文背景并树立人文关怀的临床实践理念, 同时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生涯规划和第二课堂计划, 尤其注重团结协作和责任感的培养。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严格确保课程实验、医学见习、毕业实习等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较早地让学生进入医生角色, 亲临感受, 培养他们的专业意识, 增强社会适应力, 较多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建立PBL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为医学生创造一个模拟近似的临床环境, 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加大对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投入, 改善条件, 紧密联系全国临床技能训练大赛, 增加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 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仿真模拟训练、真实环境训练”教学模块, 形成多层次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强化打结训练、穿刺训练、专科检查、气管插管、吸痰、吸氧术、导尿术、心肺复苏、包扎固定术等相关训练, 手把手统一规范, 一对一检查考核;仿真模拟训练模块采用先进的医学仿真教具、模拟病人、标准化病人以及对模拟病人的问诊、查体和制定医疗方案等进行临床情景的模拟训练, 积极利用现代辅助教学, 精心选择贴近临床实际的术式, 用高质量的教学指导录像调动学生视听功能,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真实环境训练模块利用附属医院的资源和优势, 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到门诊、病房见习, 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理念。鼓励学生开展自学, 制定阶段性学习计划,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学会学习。立足于发挥现有医学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效益, 开展实习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研究, 对原有实习基地进行清理和重新认定, 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与基地开展校院全面合作。
重视医德教育和实践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鼓励学生早期接触社会, 早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社会调查、科普宣传、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加深对医生职业的责任、使命理解, 提高职业坚定性和自身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活动, 实施“导师制”, 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训练竞赛要为实践、实习工作注入活力, 实践、实习工作要为训练竞赛提供平台。充分利用、发挥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 帮助、鼓励大学生争取项目, 参与项目, 拓宽广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想象力、洞察力、创造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鼓励学生形成项目研究成果, 全面提高实践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工作的成效。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医学教育, 提升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教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广大教师要积极推进中外交流与合作, 引入国际高水平教育资源, 努力推进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推动以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为标志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学生大学英语基础教育。同时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校内英语学习环境, 提供更多的双语实践机会,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听、说、读、写基础。邀请知名教授、学者、医生来校讲座, 介绍学科前沿知识;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组织学生走出去, 参与国际交流, 拓展国际视野, 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合作能力, 申请国际互认,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一切教学要素的核心, 高校教学改革大都先有理论而后实践, 教育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育观念变革的程度。[3]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改革工程, 涉及到理念、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 因此要统一思想, 建设一支具有全新医学教学改革理念、适应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加大教师在岗培训的力度, 有计划分阶段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通过青蓝工程、讲课竞赛、同行评课、集体备课等形式提升教师的讲课技能和专业水平;加强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增加教师国内外校际培训交流的机会, 促进双语教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积极培养或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优化队伍结构, 提升团队综合素质, 逐渐形成教学改革研究型的教学团队。
建立有效的培训、考核、激励机制, 吸引和鼓励优秀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从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工作, 坚持院内与院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积极开展专、兼职实验教师培训工作;调动实验教师进行教学科研,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增强带教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责任感和紧迫感, 严格临床教师职称聘任制度, 把教学水平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和聘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条件, 彻底解决临床教师重职称晋升、轻临床带教的矛盾[4]。开展各类师资培训工作, 通过示范教学、督导检查, 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四评价的瓶颈
教育评价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机制, 也是引导师生的指挥棒。传统的评价考核体系仅是单调有限的终结性评价, 大都采用闭卷考试。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国际认证医学人才提供了有效的评价参照标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要拓宽教育评价的途径, 完善评价考核方法, 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进行多元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
要加大平时成绩比例, 增加小测验、课程论文、实习资格认定考核、毕业资格认定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试、标准化病人评价考核等环节, 学校、医院共同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更为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教育结果。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与反馈机制, 从组织机构、政策和条件支持、管理与运行制度等方面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包括校内和校外信息采集与反馈, 校内包括学生思想、学习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 校外信息来源包括实习医院、用人单位、校友等, 信息内容包括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对毕业生知识及各方面素质的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建议等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2012
[2]郭昊龙.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争衡[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2 (3) :6.
[3]李发伸.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10) .
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研究 篇三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本文研究了当下卓越工程师的开展情况,并找到了培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B-4;G642
Abstract: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is a major reform of China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was presented. The developing problems in this program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 teaching reform;solution
1.引言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始于2010年6月,清华大学
等61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实施高校,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并批准了133所高校为第二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1],2011年9月,昆明理工大学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该计划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改革促进并引导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2]。“卓越计划”的实施,可以密切结合高等教育与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卓越计划”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2.卓越工程师开展情况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河南理工大学的薛铜龙[4]等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培养要求为指导思想,针对“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和考核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武汉理工大学的陆宁[2]从精简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完善实验内容,教学资源网络共享,改革考核模式五个方面提出了“电工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河北科技大学的杨文玲[5]等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对“化工热力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讨,对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化工热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加强实践教育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济南大学的彭亚萍[3]等认为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卓越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加强作业试验设计等环节的教学,点滴渗透,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弄懂原理学会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同济大学的周雪梅[6]等还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在课程体系、创新性教学和教材、创新性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3.卓越工程师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卓越工程师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培养定位不明确;理论多于实际;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程度不够;师资水平严重不足等[7]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不用以传统方法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平时的作业可以考虑3-5人合作,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想法的融合完成。期末考试不要比重太大,平时的训练更重要。
教学和相关的科研相结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时,可以把相关老师的科研情况带入到其中,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以致用。
多与相关企业联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是应用创新型人才。所以,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应该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推送自己的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或者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课堂上为学生进行讲解。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最开始听知识来源是老师,老师队伍强大了,才能在水平高的学生。所以,多派相关的老师出去调研、学习。
4.结束语
工程师是未来世界的开创者。我国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应用及创新型工程人才; 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同时,更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这是卓越工程师所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韩新才,闫福安,王存文,余响林,喻发全,王凯,陈启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体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
[2] 陆宁.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
[3] 彭亚萍,谢群.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增刊.
[4] 薛铜龙王小林巩琦.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3).
[5] 杨文玲,于奕峰,戎欣玉,赵瑞红,李小云.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化工热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2(4).
[6] 周雪,梅滕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研究,2011(5).
4.苏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篇四
工作进展报告
(2013年1月)
一、总体概况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目前全校共有117个专业,其中工科类专业占30%。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心、苏南地区工业中心,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精心谋划,积极行动,有效整合学校的学科人才优势和企业的技术设备工艺优势,一方面与有实力的企业共建一批应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和战略性新兴专业,另一方面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对现有的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内涵改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了大批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2011年10月,苏州大学正式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高校。到目前为止,学校已有“纺织工程”和“软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专业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评审。
苏州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充分发挥苏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资源配置比较全面的综合优势,结合苏州大学“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办学定位,依托苏州市较为发达的传统与现代以及新兴产业实力,将学科集聚和科研以及外部环境优势有效转化为工程教育的优质资源,走产学研教一体化发展之路,以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苏州大学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
二、主要举措和工作进展
1.成立校级组织机构以加强顶层设计
学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负责审定“卓越计划”的重要政策与规章制度,监督评估各试点专业进展与成效;成立了“卓越计划”项目工作组,教务部部长担任项目协调人,有关职能部门和工科类学院(部)参与,负责制定具体政策与协调项目实施;各试点专业成立工作小组和校企专家委员会,指导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保障各项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2.出台政策措施以保障方案顺利实施
为规范试点工作,项目组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苏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意见》、《苏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管理规定》、《苏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双师型”教师管理条例》、《苏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以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同时,各试点专业所在学院也在学生遴选、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例如各试点专业都制定了“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遴选方案;在试点班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大学一年级为每位学生配备校内导师,三年级开始为学生安排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课题研究;试点专业每年会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知名企业挂职或担任兼职工程技术人员,以增加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试点专业按照学校出台的“双师制”管理条例,聘用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来校担任校企共建课程的授课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
3.加强经验交流以推动方案全面落实
为有效推进“卓越计划”各项具体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各试点工科专业的相互交流和经验借鉴,2012年5月,学校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推进会,各学院(部)分管教学领导和试点专业负责人就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的编写、试点学生的选拔、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经验交流,反馈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就激励考核机制建设等事项向学校提出了宝贵建议。
4.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指导下,参照相关行业标准,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我校相关学科的发展特色,各试点专业确立了专业培养标准。同时联合来自企业的工程实践领域专家,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改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标准实现矩阵”、“企业阶段学习方案”等主要模块,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程领域实际工作要求。
(1)纺织工程专业创新分段培养模式
纺织工程专业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以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纺织产业支撑平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创新研发基地和各类专业实验室为载体,采取课堂理论教学、工程实践教学、国际课程班相结合的模式,创建多元化、立体化、开放创新性的纺织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在该专业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1.5+1.5+1”的分段培养模式——前3个学期着重加强与纺织科学有关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实践类课程的学习;第4-6学期,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开始进入企业学习计划阶段,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平车实习和挡车实习;第7-8学期,学生完全进入企业,完成综合产品的设计开发、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为保证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学院还制定了详尽的企业学习监督考核措施。确定“机织学”、“针织学”、“纺织品设计学”、“纹织设计”、“纺织品检验”、“纺织市场营销”、“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等7门理论教学课程和“试纺试织”、“平车实习”等2门实践教学课程为校企共建课程,每门课程成立由企业“双师型”教师和本校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并承担教学任务。
(2)软件工程专业建立“分层递进、兴趣优先、角色轮换、全程指导”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软件工程专业利用区域产业优势,联合知名信息企业,成立了IT专业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活动。在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下,软件工程专业不断优化、整合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充分反映软件工程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逐步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并将选修课程划分为若干模块,以适应软件外包服务的特点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
近年来,软件工程专业与AMD、中创、旺宏、用友集团等一些国内大中型IT企业广泛开展深入合作,建设了一大批校外实习基地群、创新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软件服务外包实训基地。依托这些资源,软件工程专业以“分层递进、兴趣优先、角色轮换、全程指导”为指导思想,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将实践环节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与课堂案例同步推进的课程作业;第二层是每个课程模块邻近结束时布置的课程实践;第三层是综合性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第四层是面向高年级本科生,鼓励他们参与学科竞赛以及校内和企业导师指导下的创新实践和探索性课题研究。学院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组建课程建设小组,负责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更新、技术发展跟踪和人才需求调研等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工程方向)工程硕士专业探索“4+M”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工程方向)工程硕士专业吸取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改变过去从课堂教学到论文撰写的单线条教学模式,规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至少连续半年的工程实践项目,着重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专业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基础,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名师和教学团队为保障,创建以“4+M”本-硕-企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课堂教学链,以校企联盟、实践基地、创新研发基地为创新实践链,以“双学位”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为交流合作链的全方位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在“4+M”培养模式中,4代表本科4年,M代表两种的硕士培养模式,一种是“4+2”:苏州大学本-硕一体培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知识应用、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另一种是“4+2.5”:其他高校本科生攻读苏州大学“卓越计划”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由于未施行本-硕一体知识体系学习,学制延长0.5年,专门用于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5.制定学生遴选方案,启动学生选拔工作
根据“卓越计划”实施方案,本科层次各试点专业在二年级的秋季或春季学期完成学生的选拔工作,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两个本科专业均制定了学生遴选具体实施方案,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院组织专家小组进行面试,并将面试成绩与前两年的学业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得出其综合成绩,根据综合成绩排名确定“卓越计划试点班”人选。对于入选试点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择优进入和退出机制。每学年结束后进行考核,原则上末位淘汰一定比例的学生,同时从非试点班学生中择优选择计划人数进入试点班,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已经完成了首届软件工程“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的遴选工作,2011级软件工程专业共有学生139人,进入“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有31人,覆盖面为23%,计划从第二届开始覆盖面达到50%。纺织工程专业首届试点班学生人数确定为20人,其遴选工作将于2012-2013学年春季学期举行。
参加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工程方向)工程硕士“4+M”计划的学生选拔工作是在本科第三学年结束之后,本校学生平均课程绩点达到3.5以上并且英语成绩满足要求可自愿申请,参加复试考核,合格后加入“4+2”培养计划,并选报导师;外校学生通过本科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或全国统招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方式选拔。
6.深化校企合作,多模式联合培养
从2000年起,苏州大学就全面开始了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后,各试点专业在整合原有校外实习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多个联系紧密的实习基地联盟,以订单培养、定向培养、联合培养等多种模式培养学生,不断深化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对外合作办公室,建立长效、常态的管理机制,不断发掘、深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路径和合作空间。目前,学院已建立了二十多家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并将这些实习基地进行优化和组合,先后组建了苏州工业园区实习基地群、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实习基地群和昆山软件园实习基地群,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有机会到实习基地开展活动,受益面达70%以上。2012年学校与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教育部“苏州大学-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方正国际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中国软件出口示范企业、中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品牌之星、2011中国软件行业最具影响力企业等。该学院还计划与老牌实习基地如中软国际有限公司、新宇软件(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等重新签订专门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双方在创新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院与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飞思卡尔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同时面向本科、硕士层次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开放。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对近几年本校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分析,结合行业实际,初步确定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在三类单位开展:(a)纺织产品设计开发类,(b)纺织品检验检测类,(c)纺织服装贸易类。学院将已拥有的三十多家实习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进行分组,每次选择8-10个纺织生产链齐全、产品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学生受益面高达100%。学院已初步遴选出4-5家在苏州市、上海市及周边地区与学院有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育中心。目前学校已与国内最大的丝绸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之一——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建协议。其他意向企业的签约工作将于2013年上半年完成。
7.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之路
多年来我校一直把扩大开放作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构建了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通过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大学生暑期海外研修项目、参加国际会议以及与国外知名大学之间互派教师、互认学分、学生交换、合作办学等方式,不断创造条件让更大比例的学生具有国际学习的经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1)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
近年来苏州地区软件外包服务发展迅速,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IT职业教育模式,与NIIT(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探索一种新的合作机制——嵌入式合作培养机制,充分利用NIIT在软件开发领域的实际经验和外包业务流程方面的优势,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软件工程人才。不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比例,常年聘请外籍教师,在配备高校助教的前提下采用全英文教学。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学院聘请企业外籍工程师或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工程师,开设专业文档阅读、IT标准文档写作等课程。
(2)纺织工程国际实验班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签署了2+2双学位本科生培养协议,开设纺织工程国际实验班,联合培养纺织工程专业人才,每年招收本科生60名。学生在入学第二年可以提出申请,学习成绩达到双方要求即可在第三学年到英国继续学习,双方学分互认。完成四年本科学习后,可获得双方学士学位,并可申请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8.“卓越计划”的辐射效应
学校“卓越计划”项目的实施与学校正在进行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本科课程改革与建设、国际国内带薪实习项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工作相互依托,有机结合。
(1)为非试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是实施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下的通识教育、分类培养,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制定了学术型、国际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发展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子方案,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对培养方案多类型、个性化的需求。试点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其它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产生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各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可参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设计能力。
(2)将“带薪实习”与“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合 学校不断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与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区合作,围绕该区产业发展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借鉴国外大学“带薪实习”合作教育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按需培养、按需培训,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培训机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训体系。同时,学校还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展国际学生带薪实习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带薪实习”有机融入各试点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可作为试点专业实施实习、实践教学的资源平台,另一方面又可借助国家、学校对于“卓越计划”的支持政策,深化校企合作,使双方在产品研发、人才培训、科研项目申报、专利转化等方面形成双赢局面,使二者合作进入可持续良性发展轨道。
三、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学校将组织教务部、人事处、财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有关部门,制定面向“卓越计划”师资培养的激励措施。对试点工科专业的教师职务聘任标准以及业绩考核指标进行调整,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制定政策文件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和接受训练,对参与“卓越计划”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要给予专项奖励。制定关于学生在企业实习培训的安全、保险及权利保障等实施细则。2.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
学校将多渠道筹措经费,进一步提高参与“卓越计划”教师的待遇,对试点专业加大经费投入,全力支持试点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验设备购置、学生国际交流和企业“双师型”教师聘任等。除高校从办学经费中单独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卓越计划”外,迫切希望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加大对“卓越计划”的财政拨款力度,以支持该项目能够稳定、持续地进行下去。
3.改革教学方法,加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力度
5.基础教育卓越人才培养 篇五
历史悠久,专注考研,成就学员,成功率高!
1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
试点项目名单公布
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
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办)、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农业局、林业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教育部直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经研究,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有关高校根据《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4]13号)的要求,提出了改革试点申请,并递交了项目申报书。根据地方教育、农业、林业行政部门的初审意见,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专家对提交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核并提出了修改意见,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其中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3项,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0项,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7项。具体名单见附件。
请有关高校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及专家组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本校实施方案,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做好计划的实施工作,确保人才教育培养质量。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适时组织改革试点的交流和总结工作。
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辅导课程:魔鬼集训营
来源:教育
凯程考研
历史悠久,专注考研,成就学员,成功率高!
部
发布时间:2014-10-17 09:47:27
[摘要]以下内容是教育部发布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供大家参考。考研步入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取得最好的复习效果。
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
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办)、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农业局、林业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教育部直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经研究,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有关高校根据《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4]13号)的要求,提出了改革试点申请,并递交了项目申报书。根据地方教育、农业、林业行政部门的初审意见,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专家对提交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核并提出了修改意见,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其中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3项,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0项,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7项。具体名单见附件。
6.基础教育卓越人才培养 篇六
一、总体概况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面向工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遵循“三创”教育的办学思想,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建立现代工程教育体系,引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三创”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总体思路
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工程实际为背景,通过密切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目标定位
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师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实现“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校本科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性,以强化工程 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优异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级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参与专业
武汉大学主要是在水利电力类、测绘科技类、电子信息类、动力机械类、土建资环类等工科专业中选择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层次以本科为主,硕士、博士为辅。2012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7号)发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武汉大学共有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与水利部联合共建。
(五)培养层次
在水利电力类、测绘科技类、电子信息类、动力机械类、土建资环类等工科专业中选择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层次以本科为主,硕士、博士为辅。
(六)学生情况
本科层次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从高考招生或在校生中选拔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志于从事工程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学生进入该计划所辖专业。2012年,水利水电学院从当年武警国防生中优选了35名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共优录了30名2012级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到卓越工程师班学习;测绘学院择优选拔2012级40 名学生进入“测绘工程卓越班”;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共选拔有2011级30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组班。
二、组织管理
(一)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以李晓红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工作的李斐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部、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人事部、学工部、实验设备处、财务部、国际交流部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项工作的领导、统筹和协调。
(二)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
成立以宁津生院士为主任,李斐副校长、谈广鸣副校长为副主任,万幼川、万晓霞、王久辉、王丽娜、王国恩、田茂、石端伟、向海平、杨启贵、何志方、杜清运、查晓明、梅亚东、彭华、董红斌相关学科专业和行业专家为成员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全面负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和评价工作。
(三)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
成立以各有关学院(系)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学科专业专家、管理干部为成员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以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政策措施
(一)激励方案
对具有开展推免生工作资格的学院,在推荐生名额安排上重点支持专业学位的发展。该计划学院可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可以保留入学资格1-2年,到企业实习或就业,再继续研究生阶段学习。
该计划学院申请新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予以优先支持。优先支持该计划学院参与专业的学生国际合作交流,包括公派出国留学、进修、实习、交换学生等;优先支持该计划学院参与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到跨国公司研修;对具备条件的参与学院申请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支持该计划企业的工程师继续教育。支持企业在职工程师培训,提高在职工程师的理论水平,协助企业掌握新技术、新装备。
(二)典型措施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比较显著的做法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卓越计划学生选拔办法。2012年3月,根据学院制定的《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班学员选拔方案》,采取自愿的形式,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学生共有107人提交了申报表,占学生总数的45 %。学院审核报名学生资格,公布入围学生名单,并组织专家评委面试,考察了解学生职业倾向以及学生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和人际沟通、协作意识及管理潜能。最终按面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了30名学生到卓越工程师班学习。另外,学院还举办了首届卓越工程师班开班仪式对相关政策进行了宣传。
2.管理与学习指导方式。学院为加强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为卓越工程师班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每5名学生配备2名校内学习导师,并多次组织试点班管理人员、学习导师进行座谈、研讨集中解决试点班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另外,为拓宽卓越班学生的视野、感知科技前沿,学院邀请了相关专家举办讲座并安排卓越班学生参与座谈交流。
3.动态考核方法。该班实行动态管理及淘汰机制,选拔进入“卓 4 越工程师培养”班学习学生在大三下学期要组织第二次考核,不能达到学习要求的学生将自动回归自然班学习,再次遴选优秀生源补充。
4.制定和论证卓越计划实施方案。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具有工科教育和优秀工程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组织研讨会积极制定学院的实施方案。并邀请清华大学赵红蕊教授、姜挺教授、西安煤航信息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何占国、北京吉威时代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扬、东方道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鸿来我院就“卓越计划”具体实施步骤与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充实完善了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总体思路,论证通过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5.培训教师。为了高效深入地实施卓越计划,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安排相关人员外出到西安、厦门、昆明和郑州等地参加研讨会和在当地高校开展调研工作。学院为师生开办了一系列讲座,邀请相关企事业单位专家到学院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专题讲座。
6.经费保障。学院设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企业工程实践联合培养;聘请校外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教学或指导学生实践;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支持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进行研究以及日常教学运行支出等。另外,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的实践教学改革所需的消耗性经费,均通过提前预算,列入专项经费,以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培养模式
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总框架下,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工程训练课程四位一体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校设臵范围内共享;专业基础课程除指定相关学院统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应增加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相关课程;专业课程除各专业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外,还应增加反映学科专业前沿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工程专业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了解;工程训练课程除要求学生进行的工程技能训练外,还必须到企业,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进行创新意识、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着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管理、主动实践的自觉性,着力推动“基于工程实际”、“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企业培养方案,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通过一年左右在企业学习、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安排安排3位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企业安排学校教师到与课程相关性强的工程进行学习,今后还会陆续安排专业课程教师到企业挂职。同时,学院还制定了详细的企业培养方案,从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 6 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单位聘请兼职教授14人,其他企业教师56人参与到该计划中来。
水利水电学院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必要的工程设计方法、施工管理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
(1)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英语、政治、历史、法律、道德修养等课程;(2)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环境等课程;(3)工程技术知识课程:制图、测量、地质、水文学、水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4)经济管理知识课程:工程经济、水利水电工程管理、资源管理等课程;(5)专业知识课程: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电站等课程;
主要实验包括:力学实验、水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水工模型实验、水电站实验等。
集中实践性教学包括测量实习、地质实习、专业实习(认识实习、生产与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其中每门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毕业设计一般安排14周。
测绘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比较突出的做法:
1.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针对已有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吸收“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的成功经验,在淡化专业方向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将现在按“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工程与工业测量、航天 7 航空测绘、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四个专业方向制定的培养方案,按照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重组专业课程,界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通过研讨达成共识,并重新修定了教学大纲。这样,不仅保证了专业知识点教学的全覆盖,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性和前后衔接关系问题。
在“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两类。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包括:测绘学概论、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GPS原理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应用;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物理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图学基础、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工程项目管理。
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之外,将实践环节课程划分为工程基础实习、工程专业实习、工程综合实习三类。工程基础实习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计算与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地图编制实习;工程专业实习包括: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工程综合实习包括: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实习、工程项目设计与实践、管理与市场开发实习、专题研究。
2.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测绘学院针对“测绘工程卓越班”,将采取“学生走出去,企业进校园”的教学模式,学生深入工业企业生产第一线学习,企业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进校园讲台授课,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直接接触生产一线。
五、师资队伍
学校将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工程教师队伍。选聘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担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职教师。通过有计划地选送专职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5年内使50%以上的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保证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在企业工作的有5年以上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学校将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等任务。
水利水电学院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开展。
(1)提升现有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
通过以下具体措施对现有教师的工程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从而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鼓励教师与企业单位合作开展面向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开发,鼓励教师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结合工程项目开展教学。鼓励教师进行相关领域注册执业资格的认证考试,逐步加强教师的工程专业背景的建设,力争达到30%以上的教师具有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增强现有教师的国际工程视野,每年专门安排有计划选派不同专业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的工程设计单位、咨询单位以及技术开发单位进行交流和学习。对新入校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要求到相关水电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或至少进行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培训,精选重大工程项目,派出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提升其工程能力。
与专业实践基地全面展开合作,进一步加强教师参与实际项目的引导与管理,建立教学与项目相结合的准入教学管理制度,把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工程实践项目纳入教师绩效评估体系。针对实践教学设 9 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测评,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标准。组织广大教师开设工程教学研究活动,定期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学成果。
(2)聘任校外企业中高水平兼职教师或联合指导教师 结合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聘任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或联合指导教师,参与授课和研究生培养。拟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包括大型工程设计施工企业的院长、总工程师、国家勘察大师作为兼职教授。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合指导教师专家库,建立完善联合指导教师的资质标准及认证制度。
(3)引进具有实际工程经历的师资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教师具备从事实际工程的经历。优先引进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并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专设工程实践教学主管,由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和较高管理水平的专职教师担任。
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的高层次师资,鼓励引进具有国际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师资,鼓励引进具有较高声誉的资深工程专家。
六、校企合作与国际化
2012年,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多次与企业沟通,研究讨论制定了校企联合企业阶段的培养方案,并初步确定了四维图新、中测新图、吉威等联合培养企业,针对不同企业特点开设关于企业及行业认识、工程项目实践、综合设计实践、创新研发实践、管理与市场营销实践、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并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联合开设。学院还与企业联合改扩建校内实习基地,引进企业标准、规范、环境,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开展使更多的学 10 生受益。北京天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捐赠PCI Geomatica 教育版全模块60个许可数、北京世纪安图数码科技发展公司捐赠FME for Oracle和FME Server2012软件50套、北京吉威数源有限公司捐赠Geoway软件200套等。武汉适普公司除捐赠Virtuozo NT软件50套并提供免费升级服务外,还捐赠教育基金10万元用于实验室设备的更新。
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进展,2012年,测绘学院与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拓普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东方道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城市测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测绘仪器实践教育中心”、“航空航天测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卫星导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空间信息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方面,实施了武汉大学与北京东方道迩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北京东方道迩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条件建设进行了协商,分别在校内和企业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武汉大学新建图像工程实验室和东方道迩创新研发基地,购买配套的教学用计算机和软件平台,学院投入50万元,开展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产学研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东方道迩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加强软硬件平台建设,确保企业培养计划切实有效的实施,能从决策、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习辅导和技术支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与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年,湖北省人民政府 11 授予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为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和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在国际化培养方面,学校主要通过广泛调研、学习借鉴世界著名大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逐步形成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高级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有计划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外国留学生接受工程教育。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2013年,武汉大学会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重点和学院实际情况,重点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工作,以确保该计划平稳、健康、有效运行。
(一)主要工作计划
1.征求企业代表的意见,组织相关学院举办教学工作研讨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2.制定“学生走出去,企业进校园” 教学的管理模式和保障机制。
3.推进国际化培养的进程。参加留学基金委组织的2000名选派计划,与国外大学、企业联合进行交流学生计划。
4.提供卓越计划学生交流场所,正式启用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
5.进一步完善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跟踪调查机制。
(二)问题与建议
1.建议教育部出台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参与该计划的积极性。
7.基础教育卓越人才培养 篇七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这项工作的积极参与者, 在项目开始之初, 就召开主题为“统筹优质教学资源, 构建良好运行机制—北京联合大学支持北京市小学开展学校特色发展项目 (即手牵手项目) ”的推进会, 决定推进项目有序高效开展。此项工作由师范学院牵头, 相关学院全力配合, 与7 所小学开展有效合作, 针对小学需求开展教学实践, 支持各小学特色发展, 同时从中探索出卓越师范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学生实践教学体系, 不断摸索教育教学共同育人规律。
一、支持小学特色建设的教学实践
一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全面落实高等学校支持北京市中小学特色发展工程, 全方位、多样化和深层次地推进7所小学的体育和美育工作, 全力支持他们的特色建设。
首先, 对各个小学进行认真分析, 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 进行规划, 形成校园文化品位。例如, 针对朝阳区黄胄艺术实验小学的艺术特点, 选派优质师资, 对美术类的国画课程进行重点打造, 通过重点教学、专项培训、请名师交流指导、开展教学观摩和学生作品展示等一系列教学实践, 该校国画课程渐入佳境, 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校艺术设计系教师和学校教师也很欣喜, 在2015年6月的成果展演中, 大部分参展的国画作品是黄胄小学学生的, 这是在我们专业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已收到很好的效果, 得到小学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其次, 将各小学的体育美育、校本课程和艺术展演等深度融合, 拓宽小学教学渠道和内容。一般情况下, 受学校条件所限, 小学校本课程相对单一。在支持小学特色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充分利用高校教学优势, 把小学体育美育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积极参与艺术展演等活动, 加以宣传和提升。各个小学领导纷纷表示, 这项工作既丰富了校本课程, 又使小学生得到高水平的体育美育教育, 并在文艺展演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是小学、学生、家长和高校的“多赢”战略。
最后, 进行一年的教学工作试点后, 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 规范课程体系。2015 年6 月, 通过对前段教学工作的认真总结和教学论证, 我们果断减掉教学实践中不受欢迎和效果不好的一些课程, 将针对各小学的课程规范成7 大类 (体育类、音乐类、舞蹈类、科技类、美术类、心理类和国学类) 25 门课。每类课程都有2~8门课程供小学选择, 教学形式包括自然班授课和社团两种。各小学可按照需求和条件与我们协商选定课程, 统一排定课表, 认真按照课表进行教学。本学期, 我们每周会组织各专业优秀教师和师范学生300余人次, 进行约120 门次的课程及教学活动, 为学生提供特色课程达5 000 多课时, 认真做好小学生的体育美育教学工作。同时, 我们即将出版“高参小”系列教材11本, 不断巩固教学成果。
二、探索基础教育卓越师资培养规律
卓越师资是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是广大人民的期盼, 在“高参小”项目运作的过程中, 我们深深体会到:高校与小学形成合力, 即联合育人机制, 一方面对这7所小学来说, 高校教师和师范学生认真教学, 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提高他们的体育美育素养。在这个深入教学一线的实践环节, 我们将锻炼和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和掌握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规律的卓越师范人才, 因此, 我们要在这项工作中善于学习和总结, 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卓越师资培养的规律, 总结提升。
8.基础教育卓越人才培养 篇八
关键词:工程师;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工程师认证
作者简介:杨平(1954-),男,浙江诸暨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上海?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52-02
根据文献[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中国现有工程师210万人,大学生中有35%学工科,“现役”和“后备”工程师的数量目前都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在瑞士洛桑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仅列第48位。可见,我国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根据文献[2],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失准”。主要表现在我国高校在学校类型和办学层次上片面追求“高、大、全”。大量工科院校追求学科专业齐全,争办新学科、新专业,热衷于转型为综合性大学。这不仅使这些院校办学目标趋同、工程特色淡化、办学层次不明,更使得原有的优势和特色丢失。
因此,为解决当前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失准问题,先明确工程人才培养的分类型和分层次问题,再建立恰当的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无疑是正确的工作思路。以下专门探讨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按照文献[3]的标准体系设计理念,以下探讨的培养目标内容属于: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中的通用标准层面,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通用标准中的本科层次,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中的基本标准类型。
一、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人才分类
对于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那么,工程师类型的划分就直接关系到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首先应当确定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工程师分类方法。
根据文献[3],可把目前的英国、美国和中国的工程师分类方法归纳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国外的普遍做法是把工程师分为两类:注册的和非注册的。英国注册工程师还细分为三种类型:工程技术员、技术工程师和特许工程师。这个分类注重的是工程技术角度的难度和分工。正像文献[3]提出的工程师分类建议那种区别:服务工程师主要从事运行、维护与管理,或营销、维修与服务;生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建造,产品制造;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设计与开发;研发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咨询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其中,工程技术员就相当于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相当于设计工程师,而特许工程师相当于研发工程师。美国注册工程师只有两类,其注册工程师与英国的工程技术员和技术工程师相对应,职业工程师与特许工程师相对应。我国工程师职称系列虽然是原先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与英美的注册工程师系列缺乏可比性,但在衡量工程师的专业能力上还是相似的和具有参照性的。
文献[2]提出了四个工程师类型划分原则:生命周期原则(工业产品和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运行、服务与管理);成长过程原则(工程任务的胜任能力的提升过程);学历层次原则(本科、硕士、博士);粗细适中原则(工程师的职责要求具体、分工明确、考核指标细化)。文献[3]所提出的工程师分类(服务、生产、设计和研发)依据的是生命周期原则。而英美注册工程师的分类法和我国工程师职称分类依据的是成长过程原则。
文献[1]还提出了四个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原则:服务面向原则;办学层次原则;自身优势原则;未来需求原则。如按照办学层次原则定位:各类型院校与培养工程人才定位的关系为研究型院校培养研发工程师;研究教学型院校培养研发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教学研究型院校培养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本科教学型院校培养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专科教学型院校培养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各类工程师的后备工程师,或者说毛坯工程师。这一点与英美国家的大学相同,而与德法国家的大学不同。差别就在于,同一工程师标准培养,但培养的结果要求不同,一个是毛坯,一个是成品。
二、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目标内涵
在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人才分类问题解决后,就可按照具体的人才类型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或者说培养标准。这个培养目标的内涵应该是概念明确、定义清楚、易于把握和应用的。
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新近制定的对学士工程师(Graduate Engineer)的认证标准,对我国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很有参考价值。表2列出其三类工程师(应用科学工程师、工程师、工程技术师)的认证标准。
仔细比较这三种认证标准,可以发现,还是相同点多。提炼三者的共性,可把三种标准的11条归纳为三个意识和八个能力:职业道德、全球影响和当代意识;知识应用、实验、设计、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交流、自学和利用工具能力。应用科学工程师标准和工程师标准的差异主要在第3条,应用科学工程师只要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就可以了,而工程师则要求不但设计系统,还要设计组件,并且还要考虑诸如经济、环境、社会、政治、道德、健康和安全、可制造性及可持续性的现实约束条件。工程技术师标准与应用科学工程师和工程师标准的差异主要在多了工程服务方面的要求,诸如有对质量、时效和持续改进的承担,有运用写作、口述和图形表达的交流能力。
与美国学士工程师(Graduate Engineer)的认证标准相对应的是我国的标准。表3列出了三种培养目标:由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8]、文献[3]提出的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和文献[9]所提出的工程师素质要求。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相比内涵更多一些,增加了危机处理能力的条目。这两个我国标准与美国的工程师认证标准相比,大致的内容相近,但含义既多又广,并且有表示程度差别的词汇,显得很复杂。诸如,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危机处理能力、经济管理知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这些内容列入培养标准将可能造成培养和认证上的不确定性。此外,美国的工程师认证标准对三类工程师有区分,而我国的这两个标准对工程师不分类。正因为如此,这两个标准对于研究型院校可能偏宽,而对本科教学型院校可能偏严。例如,要求研究型院校毕业生有生产维护能力或是要求本科教学型院校毕业生有研发能力都是不合理的。
从更通用和更简练的角度看,文献[8]所提出的工程师素质的要求值得借鉴。文献[8]指出:工程师的专业素质可分为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知识素质由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构成。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知识,综合知识包括人文、经济、法律、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由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组成。工作能力主要指除工作中所需的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其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方面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局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简言之,工程师的专业素质可用两种知识和八种能力来衡量。
三、结束语
如上所述,针对我国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目标内涵确定问题,比较了英国、美国和中国的工程师分类方法和美国与中国的工程师培养标准以后,倾向性的结论是:各高校的各本科专业应当按照服务面向、办学层次、自身优势和未来需求四原则进行培养人才的类型定位;工程师人才按科学工程师、工程师和工程技术师分三类;培养标准主要参照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新制定的学士工程师认证标准来制订。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
2011,(7):25-27,29.
[2]李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
(5):11-17,88.
[3]李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李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
31(1):51-60.
[5] 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ABET).2012-2013 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Applied Science Programs[EB/OL].http://www.abet.org/uploadedFiles/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_Process/Accreditation_Documents/Current/asac-criteria-2012-2013.pdf.
[6] 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ABET).2012-2013 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Programs[EB/OL]. http://www.abet.org/uploadedFiles/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_Process/Accreditation_Documents/Current/eac-criteria-2012-2013.pdf.
[7] 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ABET).2012-2013 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grams[EB/OL]. http://www.abet.org/uploadedFiles/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_Process/Accreditation_Documents/Current/tac-criteria-2012-2013.pdf.
[8]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 http://see.bit.edu.cn/uploadfiles/201003/20100326150751765.doc.
[9]程森成.面向21世纪工程师专业素质要求分析[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1998,20(4):88-92.
【基础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推荐阅读:
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0-27
浅议基础教育与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07-24
卓越教育工作者10-08
培养语感 夯实基础01-02
人才测评基础理论知识06-29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10-17
基础教育为学生打基础10-20
基础教育期刊11-09
中学基础教育12-14
探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