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几何证明题(共13篇)
1.初二上几何证明题 篇一
初二上几何证明题004
1.C如图,B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AE∥BD,交CB的延长线于点E,F为AE的中点. 求证:BD⊥BF.
A
D
EBC
2.C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C=DC.求证:AC垂直平分BD.
A
BD
C
3.C如图,已知AE∥BF,AE=BF,AC=BD.你能判断ED与CF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E
DB
AC
4.C如图,AB=CD,AE=FD,BF=EC.求证:AF=ED. F B
A
E C
5.C如图,PA=PB,PC是△PAB的中线,∠A=55°,求:∠B的度数.
A
C6.C如图:在△ABC中,AD = AE,点D、E在BC上,CE = BD,写出AB = AC的说理过程.A
BDEC 1
2.初二上几何证明题 篇二
中学数学新课标将原初中平面几何中的部分内容, 移到高中作为选讲内容.其中有些是现行初中课标教材删减的内容, 如: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 圆的弦切角、相交弦、切割线定理.查阅2009年实施课标高考的各省平面几何选作题, 发现初中生也都能做.
例1 (2009年广东文) 如图1, 点A、B、C是圆O上的点, 且AB=4, ∠ACB=30°, 则圆O的面积等于__.
解法1: (利用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连结OA、OB, 因为∠ACB=30°, 所以∠AOB=60°, △AOB为等边三角形.因此圆O半径 r=OB=AB=4, 从而圆O的面积S=πr2=16π.
解法2: (用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 设△ABC外接圆圆O半径为 r, 则由正弦定理有
得 r=4.故圆O面积S=πr2=16π.
例2 (2009年广东理) 如图2, 点A、B、C是圆O上的点, 且AB=4, ∠ACB=45°, 则圆O的面积等于__.
简析:可参考例1的两种解法, 求得圆O的半径
点评:以上两例, 在初中平面几何中也属于基本题.可见高考题中的题目也有简单题, 甚至连初中生也很容易做出.
例3 (2009年江苏卷) 如图3, 在四边形ABCD中, △ABC≌△BAD.求证:AB//CD.
证明1:由△ABC≌△BAD, 得∠ACB=∠BDA, 则A、B、C、D四点共圆, 因而∠CAB=∠CDB.
再由△ABC≌△BAD, 又得∠CAB=∠DBA.
所以∠CDB=∠DBA, 从而AB//CD.
证明2:同上证得A、B、C、D四点共圆, 得∠ADC+∠ABC=180°.
又由全等三角形得∠DAB=∠ABC,
则∠ADC+∠DAB=180°, 所以AB//CD.
点评:证明1和证明2的关键是利用了四点共圆, 则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再由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方法证得两线平行.实际上, 本例还有多种证法, 如分别由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顶点C、D作底边AB上的高, 由高相等, 立得结论;又如过对角线的交点作AB的垂线, 可证四边形关于这条垂线成轴对称.
例4 (2009年宁夏海南) 如图4, 已知△ABC的两条角平分线AD和CE相交于H, ∠B=60°, F在AC上, 且AE=AF. (1) 证明:B、D、H、E四点共圆; (2) 证明:CE平分∠DEF.
证明: (1) 在△ABC中, 由∠B=60°, 知
∠BAC+∠ACB=120°.
又AD、CE是角平分线, 所以∠HAC+∠ACH=60°, 则∠AHC=120°.
于是∠EHD=∠AHC=120°.
因为∠EHD+∠B=180°, 所以B、D、H、E四点共圆.
(2) 由B、D、H、E四点共圆, 得∠AHE=∠B=60°.
再连结BH, 知BH平分∠B, 则
∠HED=∠HBD=30°.
又由AE=AF, AH平分∠EAF, 得AH⊥EF, 则∠HEF=30°.
可见∠HED=∠HEF=30°, 所以CE平分∠DEF.
点评:对于 (1) 小题, 也可利用三角形的外角关系来证∠BDH+∠BEH=180°.另外, (1) 小题的结论为 (2) 小题的证明提供了重要条件, 这是系列问中常见的情形.应注意在解证后一小题时, 不要忽视前一小题的结论.
例5 (2009年辽宁省) 如图5, 已知△ABC中, AB=AC, D是△ABC外接圆劣弧
解: (1) 由条件知ABCD是圆内接四边形, 则∠CDF=∠ABC, ∠EDF=∠ADB=∠ACB.
又AB=AC, 知∠ABC=∠ACB, 故∠CDF=∠EDF, 从而AD的延长线DF平分∠CDE.
(2) 如图6, 设△ABC外接圆的圆心为O, 连结AO并延长交BC于H.由AB=AC, 知AH⊥BC.连结OC, 则∠OCA=∠OAC=15°.又∠ACB=75°, 则∠OCH=60°.设圆半径为 r, 则
评析:上述各例都与圆有关.这是因为圆可与全等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 四边形等知识交汇, 构建成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从而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探究、综合归纳、逻辑推理能力.下面一组高考题供研习.
1. (2008年广东) 已知PA是圆O的切线, 切点为A, PA=2, AC是圆O的直径, PC与圆O交于点B, PB=1, 则圆O的半径R=__.
2. (2008年宁夏、海南) 如图7, 过圆O外一点M作它的一条切线, 切点为A, 过点A作直线AP垂直直线OM, 垂足为P. (1) 证明:OM·OP=OA2; (2) N为线段AP上一点, 直线NB垂直直线ON, 且交圆O于点B.过点B的切线交直线ON于K.证明:∠OKM=90°.
3. (2008年江苏) 如图8, 设△ABC的外接圆的切线AE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E, ∠BAC的平分线与BC交于点D.求证:ED2=EC·EB.
4. (2007年广东) 如图9, 圆O的直径AB=6, C为圆周上一点, BC=3.过C作圆的切线 l, 过A作 l 的垂线AD, AD分别与直线 l、圆交于点D、E, 则∠DAC=__, 线段AE的长为__.
5. (2007年宁夏、海南) 如图10, 已知AP是⊙O的切线, P为切点, AC是⊙O的割线, 与⊙O交于B、C两点, 圆心O在∠PAC内部, 点M是BC的中点. (1) 证明A, P, O, M四点共圆; (2) 求∠OAM+∠APM的大小.
练习题提示与答案:
1.连AB, 用特殊直角三角形;也可用切割线定理.答:
2.用直角三角形中射影定理.
3.用切割线定理.
4.用Rt△AEB≌Rt△BAC, 30°, 3.
5. (1) 连OP、OM, 用对角互补; (2) 90°.
3.几何证明题添加辅助线索引 篇三
证明几何题一般需添加辅助线,所以我们在分析思考一道几何题的证明方法时,也就要考虑添加什么样的辅助线的问题(辅助线的类型分为直线型和圆型两种)。我们知道,添加有用的辅助线,能使命题的条件与结论有机联系起来,便于由此及彼。或改造原题图形,以应用某一定理;或造成新的等量,借以得到欲证的等量。那么怎样添加有用的辅助线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几何题目繁多,辅助线的添加法也多种多样,没有一定成规。为了探求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我们不妨把常见的几何题按所需证明的结论分为若干类,一旦你决定用哪种方法来证,你就按照这种方法的要求添加辅助线。比如你要用全等三角形来证两线段(或两角)相等,你就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你要用“两平行线被第三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来证两角相等,你就要添加平行线。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对某一几何题,我们一时还不知道该用哪种方法来证,或者也知道需用某种方法,但走了几步后,走不下去了,该怎么办呢?这时你仔细检查一下题设条件,或许能从中得到某种启发,因为题设条件常常暗示了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比如有以下几种情况:1.题设条件有线段的中点,常作中位线中线或弦心距;2.题设条件中有三角形的中线,常作平行四边形(只需将中线延长一倍或三分之一);3.题设条件中有直径,常作出直径上的圆周角(是直角);4.两圆相交,常作公共弦(此公共线把两圆联系起来,便于找到等量关系,比如说,在两圆内可找到这弦所对的圆周角);5.两圆相切,常作连心线(它通过切点)和公切线(可在两圆内找到等于弦切角的圆周角);6.给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常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7.给了角平分线,常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8.给了切线,常作过切点的半径(它垂直于切线);9.多边形常用的辅助线是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若干三角形,然后应用三角形有关的定理去解决;10.有关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是由小底两端作大底的垂线,或由小底一端作一腰的平行线;或作另一对角线的平行线等。
只要我们熟练地掌握了所学过的定义、公理和定理,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并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就可以从中体会到添加“辅助线”的规律性。当然这种规律性是无法用三言两语概括起来的。是不是添加辅助线就可以万事大吉?其实,也不是这样,添加辅助线只是打开了我们的解题思路。只要我们大家多多交流各自的点滴体会,就可使点滴之水汇成江河,突破中学数学中平面几何这个薄弱的环节。
4.初二几何证明 篇四
(2)如图(2),Rt△ABC中,∠B=90°,M、N分别是AB、BC上的点,且AMBC,BMCN,连接AN、CM相交于点P.请你猜想∠APM=°,并写出你的推理过程.24.如图1,将三角板放在正方形ABCD上,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E与正方形ABCD的顶点A重合.三角板的一边交CD于点F,另一边交CB的延长线于点G.(1)求证:EFEG;
(2)如图2,移动三角板,使顶点E始终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将(2)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矩形ABCD”,且使三角板的一边经过点B,其他条件不变,若ABa,BCb,求
EF的值. EG
24.问题1: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BC=CD,点M,N分别在AD,CD上,若∠MBN=1∠ABC,试探究线段MN,AM,CN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用证明;
21∠ABC仍然成立,请你进一步探究线段MN,AM,CN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2问题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BC,∠ABC+∠ADC=180°,点M,N分别在DA,CD的延长线上,若∠MBN=
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5.(丰台区)在Rt△ABC中,AB=BC,∠B=90°,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O放在斜边AC上,将三角板绕点O旋转.
(1)当点O为AC中点时,①如图1,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BC于E、F两点,连接EF,猜想线段AE、CF与EF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无需证明);
②如图2,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BC延长线于E、F两点,连接EF,判断①中的猜想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当点O不是AC中点时,如图3,,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BC于E、F两点,若AO1,AC
4求OE的值.
OF
E
B F C 图1 图2 图3 F B F CA A
24. 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在CD边上,点F在AD边上,且AF=DE.
(1)如图1,判断AE与B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写出你的结果,并加以证明;
(2)如图2,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 BD,AC分别与AE,BF交于点G,点H.
①求证:OG=OH;
②连接OP,若AP=4,OP
AB的长.
图
1(1)答:
证明:
9.(房山区)(1)如图1,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且满足BE=CF,联结AE、BF交于点H..请直接写出线段AE与BF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如图2,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联结BF,过点E作EG⊥BF于点H,交AD于点G,试判断线段BF与GE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联结GF、HD.求证:①FG+BE
②∠HGF=∠HDF.图2 B AGDG
B
第24题图1 FB
E第24题图2 F
B
5.初一几何证明题 篇五
(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角C=90度,BD是角B的平分线,交AC于D,CE垂直AB于E,交BD于O,过O作FG平行AB,交BC于F,交AC于G。求证CD=GA。
延长AE至F,使AE=EF。BE=ED,对顶角。证明ABE全等于DEF。=》AB=DF,角B=角EDF角ADB=角BAD=》AB=BD,CD=AB=》CD=DF。角ADE=BAD+B=ADB+EDF。AD=AD=》三角形ADF全等于ADC=》AC=AF=2AE。
题干中可能有笔误地方:第一题右边的E点应为C点,第二题求证的CD不可能等于GA,是否是求证CD=FA或CD=CO。如上猜测准确,证法如下:第一题证明:设F是AB边上中点,连接EF角ADB=角BAD,则三角形ABD为等腰三角形,AB=BD;∵AE是三角形ABD的中线,F是AB边上中点。∴EF为三角形ABD对应DA边的中位线,EF∥DA,则∠FED=∠ADC,且EF=1/2DA。∵∠FED=∠ADC,且EF=1/2DA,AF=1/2AB=1/2CD∴△AFE∽△CDA∴AE:CA=FE:DA=AF:CD=1:2AC=2AE得证第二题:证明:过D点作DH⊥AB交AB于H,连接OH,则∠DHB=90°;∵∠ACB=90°=∠DHB,且BD是角B的平分线,则∠DBC=∠DBH,直角△DBC与直角△DBH有公共边DB;∴△DBC≌△DBH,得∠CDB=∠HDB,CD=HD;∵DH⊥AB,CE⊥AB;∴DH∥CE,得∠HDB=∠COD=∠CDB,△CDO为等腰三角形,CD=CO=DH;四边形CDHO中CO与DH两边平行且相等,则四边形CDHO为平行四边形,HO∥CD且HO=CD∵GF∥AB,四边形AHOF中,AH∥OF,HO∥AF,则四边形AHOF为平行四边形,HO=FA∴CD=FA得证
有很多题
1.已知在三角形ABC中,BE,CF分别是角平分线,D是EF中点,若D到三角形三边BC,AB,AC的距离分别为x,y,z,求证:x=y+z
证明;过E点分别作AB,BC上的高交AB,BC于M,N点.过F点分别作AC,BC上的高交于p,Q点.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2边距离相等可以知道FQ=Fp,EM=EN.过D点做BC上的高交BC于O点.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B于H点,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C于J点.则X=DO,Y=HY,Z=DJ.因为D是中点,角ANE=角AHD=90度.所以HD平行ME,ME=2HD
同理可证Fp=2DJ。
又因为FQ=Fp,EM=EN.FQ=2DJ,EN=2HD。
又因为角FQC,DOC,ENC都是90度,所以四边形FQNE是直角梯形,而D是中点,所以2DO=FQ+EN
又因为
FQ=2DJ,EN=2HD。所以DO=HD+JD。
因为X=DO,Y=HY,Z=DJ.所以x=y+z。
2.在正五边形ABCDE中,M、N分别是DE、EA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108°,请问结论BM=CN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当∠BON=108°时。BM=CN还成立
证明;如图5连结BD、CE.在△BCI)和△CDE中
∵BC=CD,∠BCD=∠CDE=108°,CD=DE
∴ΔBCD≌ΔCDE
∴BD=CE,∠BDC=∠CED,∠DBC=∠CEN
∵∠CDE=∠DEC=108°,∴∠BDM=∠CEN
∵∠OBC+∠ECD=108°,∠OCB+∠OCD=108°
∴∠MBC=∠NCD
又∵∠DBC=∠ECD=36°,∴∠DBM=∠ECN
∴ΔBDM≌ΔCNE∴BM=CN
3.三角形ABC中,AB=AC,角A=58°,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与N,则角NBC=()
3°
因为AB=AC,∠A=58°,所以∠B=61°,∠C=61°。
因为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N,设交AB于点D,一个角相等,两个边相等。所以,Rt△ADN全等于Rt△BDN
所以∠NBD=58°,所以∠NBC=61°-58°=3°
4.在正方形ABCD中,p,Q分别为BC,CD边上的点。且角pAQ=45°,求证:pQ=pB+DQ
延长CB到M,使BM=DQ,连接MA
∵MB=DQAB=AD∠ABM=∠D=RT∠
∴三角形AMB≌三角形AQD
∴AM=AQ∠MAB=∠DAQ
∴∠MAp=∠MAB+∠pAB=45度=∠pAQ
∵∠MAp=∠pAQ
AM=AQAp为公共边
∴三角形AMp≌三角形AQp
∴Mp=pQ
∴MB+pB=pQ
∴pQ=pB+DQ
5.正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AB,BC上,且BM=BN,Bp⊥MC于点p,求证Dp⊥Np
∵直角△BMp∽△CBp
∴pB/pC=MB/BC
∵MB=BN
正方形BC=DC
∴pB/pC=BN/CD
∵∠pBC=∠pCD
∴△pBN∽△pCD
∴∠BpN=∠CpD
∵Bp⊥MC
∴∠BpN+∠NpC=90°
∴∠CpD+∠NpC=90°
6.谈初中几何证明题的入门 篇六
关键词:初中;几何;证明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56-01
大家都知道初一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关键期。要学好几何证明题,关键是顺利闯过几何证明题入门这一关。如果能把握好了这一步,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几何这门学科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过好这一关呢?
一、强心理攻势——闯畏难情绪关
初一、初二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十三、十四岁,从心理学角度看,正是自觉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因此,几何证明的入门,也就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起步。这种思维方式学生才接触,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有的学生在这时“跌倒了”,就丧失了信心,以至于几何越学越糟,最终成了几何“门外汉”。但有的学生,在这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失败了,却信心十足,不断地去总结,认真思考,最后越学越有兴趣。因此我让每名学生明白初一、初二正是学习几何证明的一个契机,只要能学好,代数部分也会有所提高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药剂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是学生对学习几何产生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二、小梯度递进——闯层层技能关
学好几何证明,起步要稳,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几何时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掌握好几何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牢记几何语言
几何证明题,要使用几何语言,这对于刚学几何的学生来说,仅当又学一门“外语”,并努力尽快地掌握这门“外语”的语言使用和表达能力。首先,从几何第一课起,就应该特别注意几何语言的规范性,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规范性的几何语句。如:“延长线段AB到点C,使AC=2AB”,“过点C作CD⊥AB,垂足为点D”,“过点A作l∥CD”等,每一句通过上课的教学,课后的辅导,手把手的作图,表达几何语言;表达几何语言后作图,反复多次,让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看得懂题意。其次,要注意对几何语言的理解,几何语言表达要确切。例如:钝角的意义是“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叫钝角”,“大于直角或小于平角的角叫钝角”,把“而”字说成了“或”字,这就是学习对几何语言理解不佳,造成的表达不确切。“一字之差”意思各异,在辅导时,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对其犯的错误反复更正,做到学习之初要严谨。
2、规范推理格式
数学中推理证明的书写格式有许多种,但最基本的是演绎法,也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已经学过的数学概念、公理、定理等知识,顺着推理,由“已知”得“推知”,由“推知”得“未知”,逐步地推出求证的结论来。这种证题格式一般叫“演绎法”,课本上的定理证明,例题的证明,多数是采用这种格式。它的书写形式表达常用语言是“因为…,所以…”特别是一开始学习几何证明,首先要掌握好这种推理格式,做到规范化。通过反复、不同形式的填写,让学生掌握基本性质的表达格式,体会图形与题目存在的依存关系。同时通过从定义、性质、判定出发,由简到难,逐步深入,让学生提高对几何证明的信心。
3、积累证明思路
“几何证明难”最难莫过于没有思路。怎样积累证明思路呢?这主要靠听讲,看书时积极思考,不仅弄明白题目是“如何证明?”,还要进一步追究一下,“证明题方法是如何想出来的?”。只有经常这样独立思考,才会使自己的思路开阔灵活。随着证明题难度的增加,还要教会学生用“两头凑”的方法,即在同一个证明题的分析过程中,分析法与综合法并用,来缩短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距离,在教学安排时,要给其足够的时间思考,而且重复证明思路,提高对解题思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经过学生之间的互学互教进一步掌握方法和解题格式,再通过变式训练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
通过反复操练解题思路,在注重解题格式的要求下,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积累一个解题思想,学到一点新知识,都有所收获增强对学习几何的信心。
4、培养书写证明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的学生写出的证明过程,条理清楚,逻辑性强,但有的学生写出的证明过程逻辑混乱,没有条理性,表达不清楚,这种情况,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一开始学习几何,一定要在书写证明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调由哪个条件才能得出什么结论,不要根据初三数学对几何证明的要求,忽略中间的条件的描述。在描述中不要漏了条件的大括号,判定依据等,检验在写的过程中是否符合所写的几何命题的格式等注意思维的严密性。 其次,在书写证明过程时,要逐步培养学生书写证明过程中的整体逻辑性,即通过分析,这个证明过程可分几大段来写,每一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哪些段应先写,哪些段应后写。例如在几何证明过程中,提醒注意段与段之间的逻辑性,在搞清楚了这些之后,然后再分段书写证明过程,前面已证明的结论,在后面的证明过程中直接应用应把条件在写一次,体现其逻辑性。这样写出来的证明过程才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三、善于总结经验——把好思维总结关
随着几何课程的进展,几何证明题的内容和难度都会不断地增加。因此,学习了一段之后,要回顾一下,看看已学了哪些知识点?自己在审题,推理、思路分析,证明过程等的书写方面掌握了没有,熟练的程度如何?如果在某些方面掌握得还不很好,就要在该方面多作一些练习,多想多问,使自己达到即熟练,又会“巧用”的程度。
7.初三几何证明题 篇七
(三)一、填空题
1、用一把刻度尺来判定一个零件是矩形的方法是
(2)
(1)(3)
2.如果边长分别为4cm和5cm的矩形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cm.
3.已知菱形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5cm和8cm,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cm2.
4.如图1,DE∥BC,DF∥AC,EF∥AB,图中共有_______个平行四边形.
5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请补充条件(写一个即可),使四边形ABCD是菱形.
6.图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ABO的周长为17,AB=6,那么对角线AC+BD=
7、以正方形ABCD的边BC 为边做等边△BCE,则∠AED的度数
为。
8.如图3,延长正方形ABCD的边AB到E,使BE=AC,(4)则∠E=°
9.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6,∠A=60°,如果点P是菱形内一点,且PB
=PD=2,那么AP的长为.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C的坐标分别是A(-2,5),B(-3,-1),C(1,-1),在第一象限内找一点D,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那么点D的坐标是.
E
二、选择题 B11.如图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110°,延长AD至F,延长CD至
E,连结EF,则∠E+∠F=()
A.110°B.30°C.50°D.70°
12.菱形具有而矩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对角相等B.四边相等
C.对角线互相平分D.四角相等
(5)D G F(6)C
13.如图5,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E是BC的中点.若OE=3 cm,则AB的长为()
A.3 cmB.6 cmC.9 cmD.12 cm
14.已知:如图6,在矩形ABCD中,E、F、G、H分别为边
AB、BC、CD、DA的中点.若AB=2,AD=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8B.6C.4D.
315.将两块能完全重合的两张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下列图形:①平行四边形(不包括菱形、矩形、正方形)②矩形③正方形④等边三角形⑤等腰直角三角形()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②③D.①③④⑤
19、四边形ABCD,仅从下列条件中任取两个加以组合,使得ABCD是平行四边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
AB∥CDBC∥ADAB=CDBC=AD
(A)2组(B)3组(C)4组(D)6组
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每组邻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图8
(D)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三、阅读理解题
21、如图8,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边上的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连结AC、BD,由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可证四边形 EFGH是。⑵对角线AC、BD满足条件时,四边形 EFGH是矩形。
⑶对角线AC、BD满足条件时,四边形 EFGH是菱形。
⑷对角线AC、BD满足条件时,四边形 EFGH是正方形。
22、如图9,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8 cm ,BD=6cm,DH⊥AB于H,求:DH的长
23、已知:如图10,菱形ABCD的周长为16cm,∠ABC=60°,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求AC和BD的长。
四、证明题
24、如图11,在正方形ABCD中,P为对角线BD上一点,PE⊥BC,垂足为E,PF⊥CD,垂足为F,求证:EF=AP25、如图12,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DE⊥AB, DF⊥AC,垂足分别是E,F.⑴试说明:DE=DF
⑵只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EDFA是正方形.请你至少写出两种不同的添加方法.(不另外
添加辅助线,无需证明
26.如图13,E,F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的点,CEAF.请你猜想:BE与D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并对你的猜想加以证明:
8.初一下册几何证明题 篇八
证明;过E点分别作AB,BC上的高交AB,BC于M,N点.过F点分别作AC,BC上的高交于p,Q点.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2边距离相等可以知道FQ=Fp,EM=EN.过D点做BC上的高交BC于O点.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B于H点,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C于J点.则X=DO,Y=HY,Z=DJ.因为D是中点,角ANE=角AHD=90度.所以HD平行ME,ME=2HD
同理可证Fp=2DJ。
又因为FQ=Fp,EM=EN.FQ=2DJ,EN=2HD。
又因为角FQC,DOC,ENC都是90度,所以四边形FQNE是直角梯形,而D是中点,所以2DO=FQ+EN
又因为
FQ=2DJ,EN=2HD。所以DO=HD+JD。
因为X=DO,Y=HY,Z=DJ.所以x=y+z。
2.在正五边形ABCDE中,M、N分别是DE、EA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108°,请问结论BM=CN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当∠BON=108°时。BM=CN还成立
证明;如图5连结BD、CE.在△BCI)和△CDE中
∵BC=CD,∠BCD=∠CDE=108°,CD=DE
∴ΔBCD≌ΔCDE
∴BD=CE,∠BDC=∠CED,∠DBC=∠CEN
∵∠CDE=∠DEC=108°,∴∠BDM=∠CEN
∵∠OBC+∠ECD=108°,∠OCB+∠OCD=108°
∴∠MBC=∠NCD
又∵∠DBC=∠ECD=36°,∴∠DBM=∠ECN
∴ΔBDM≌ΔCNE∴BM=CN
3.三角形ABC中,AB=AC,角A=58°,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与N,则角NBC=()
3°
因为AB=AC,∠A=58°,所以∠B=61°,∠C=61°。
因为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N,设交AB于点D,一个角相等,两个边相等。所以,Rt△ADN全等于Rt△BDN
所以∠NBD=58°,所以∠NBC=61°-58°=3°
4.在正方形ABCD中,p,Q分别为BC,CD边上的点。且角pAQ=45°,求证:pQ=pB+DQ
延长CB到M,使BM=DQ,连接MA
∵MB=DQAB=AD∠ABM=∠D=RT∠
∴三角形AMB≌三角形AQD
∴AM=AQ∠MAB=∠DAQ
∴∠MAp=∠MAB+∠pAB=45度=∠pAQ
∵∠MAp=∠pAQ
AM=AQAp为公共边
∴三角形AMp≌三角形AQp
∴Mp=pQ
∴MB+pB=pQ
∴pQ=pB+DQ
5.正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AB,BC上,且BM=BN,Bp⊥MC于点p,求证Dp⊥Np
∵直角△BMp∽△CBp
∴pB/pC=MB/BC
∵MB=BN
正方形BC=DC
∴pB/pC=BN/CD
∵∠pBC=∠pCD
∴△pBN∽△pCD
∴∠BpN=∠CpD
∵Bp⊥MC
∴∠BpN+∠NpC=90°
∴∠CpD+∠NpC=90°
9.切线在圆几何证明题中的作用 篇九
一、锁定切线与直径垂直关系,寻找解题方法
切线是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在解有关题目时用到的知识点比较多,难度比较大,灵活性比较强。教师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反复强调重点,归纳总结思维方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在题目中如果有切线,就会有垂直,进而勾股定理在解题过程中是运用比较多的。
例1:已知: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过点O作弦AD的垂线交切线AC于点C,OC与半圆O交于点E,连接BE,DE。
(1)求证:∠CAD=2∠D;(2)若AB=5,AD=4,求AC的长。
分析:(1)由切线的性质得CA⊥AB,即∠1+∠2=90°;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到∠1=∠AOC。由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知∠D=∠ABE,由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知∠AOC=2∠ABE故∠CAD=2∠D;
(2)连接BD,由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ADB=90°,由勾股定理求得BD=3。
由△OAC∽△BDA得OA︰BD=AC︰DA,从而求得AC的值。
解:(1)证明:∵AC是⊙O的切线,AB是⊙O直径,
∴AB⊥AC。则∠1+∠2=90°,又∵OC⊥AD,∴∠2+∠AOC=90°,∴∠1=∠AOC,∵OE=OB ∴∠OBE=∠OEB ∵∠AOC=∠OBE+∠OEB=2∠OBE ∴∠1=2∠OBE;∵∠D=∠ABE ∴∠1=2∠D即∠CAD=2∠D;
(2)解:连接BD,∵AB是⊙O直径,
∴∠ADB=90°,∵AB=5,AD=4 ∴BD=3,∵∠CAO=∠ADB=90°,∠2=∠C ∴△OAC∽△BDA,∴OA︰BD=AC︰DA,即2.5︰3=AC︰4,∴AC=10/3 。
这是一条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很多知识点,有切线的性质,勾股定理,同角的余角相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这就要求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仔细讲解分析,强调重点,分解难点,使学生能把新旧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
二、利用切线巧建直角三角形,解决相应问题
圆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而切线又是圆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熟练掌握切线的性质,能为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有切线就有垂直,所以勾股定理是解决切线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加以强调。
例2:已知如图,⊙O的直经为4,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3,点P是直线l上任意一点,PQ是⊙O的切线,切点为Q,求PQ的最小值是多少·
分析:因为PQ为
切线,由于切线与半径
垂直,所以△OPQ是直
角三角形。又OQ为半
径是确定的,所以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直角边确定,斜边最小时,另一直角边也最小。根据垂线段最短,知OP=3时PQ最小。所以运用勾股定理即可解答。
解:作OP⊥l于P点,则OP=3。
∵OQ=2
在Rt△OPQ中,
由勾股定理得PQ=
√32-22 = √5。
这条题目看似简
单,实则很有难度。动点问题一直是学生感觉难以下手的题型,教师在分析问题时要作适当的引导,并强调在运动的过程中寻找不变的量。切线与半径垂直是切线最重要的特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结合勾股定理灵活解答。
三、利用直角关系,巧判切线存在
切线的判定是切线性质的逆运用,判定方法的归类可以参照性质得到,有切线就有直角,反之有直角才有切线。教师需强调证明的方法有多种,但只要抓住本质,那就万变不离其中。
例3:已知如图,AB是⊙O的直径,D是圆周上一点,连接BD并延长至点C,连接AC,过点D作 DE⊥AC于点E,请你补充一条件 ,求证DE是⊙O的切线。
分析:连接AD,若DE为⊙O的切线,则D为切点,所以只需证到∠EDO=90°即可。根据现有的已知条件,最简单的方法是补充AC∥OD,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EDO=90°,可以证明DE是⊙O的切线。还可补充D是BC中点,由中位线性质定理可得AC∥OD,即得到∠EDO=90°。也可补充AB=AC利用圆周角定理和三线合一可以得到点D是BC的中点,OD是△ABC的中位线,OD∥AC,然后由DE⊥AC,得到∠ODE=90°。
解:当AC∥OD时,∠CED=∠EDO
∵DE⊥AC,
∴∠CED=90°
∴∠EDO=90°
∴DE是⊙O的切线。
当D是BC中点时,
∴CD=BD。
∵AO=BO
∴OD是△ABC的中位线
∴OD∥AC
∴DE是⊙O的切线。
当AB=AC时,如图:连接AD
∵AB是⊙O的直径,∴∠ADB=90°,∴CD=BD
∵AO=BO∴OD是△ABC的中位线,
∴DE是⊙O的切线。
本题是一条灵活性极强的综合题,它考查了如何判定切线,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只要过半径的外端点且与半径垂直,即为圆的切线。由此可见当切点明确时,只要找到夹角为直角即可。这题介绍了三种补充条件的方法,用到了平行线的判定,中位线性质定理,三线合一等知识点。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重点是对解题的思维方式的总结,利用一题多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简单给出结果。
10.中考数学几何证明题 篇十
一、证明两线段相等
1、真题再现
18.如图3,在梯形ABCD中,AD∥BC,EA⊥AD,M是AE上一点,2.如图,在△ABC中,点P是边AC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直线MN∥BC,设MN交
∠BCA的平分线于点E,交∠BCA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1)求证:PE=PF;
(2)*当点P在边AC上运动时,四边形BCFE可能是菱形吗?说明理由;
AP
3(3)*若在AC边上存在点P,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且.求此时∠A
BC
2的大小.
C
二、证明两角相等、三角形相似及全等
1、真题再现
∠BAE∠MCE,∠MBE45.
(1)求证:BEME.(2)若AB7,求MC的长.
B
N
E
图
321、(8分)如图11,一张矩形纸片ABCD,其中AD=8cm,AB=6cm,先沿对角线BD折叠,点C落在点C′的位置,BC′交AD于点G.(1)求证:AG=C′G;
(2)如图12,再折叠一次,使点D与点A重合,的折痕EN,EN角AD于M,求EM的长.2、类题演练
1、如图,分别以Rt△ABC的直角边AC及斜边AB向外作等边△ACD、等边△ABE.已知∠BAC=30º,EF⊥AB,垂足为F,连结DF. E(1)试说明AC=EF;
(2)求证:四边形ADFE是平行四边形.
22、(9分)AB是⊙O的直径,点E是半圆上一动点(点E与点A、B都不重合),点C是BE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D⊥AB,垂足为D,CD与AE交于点H,点H与点A不重合。
(1)(5分)求证:△AHD∽△CBD
(2)(4分)连HB,若CD=AB=2,求HD+HO的值。
A
O D
B
E 20.如图9,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BF,BE=BF,EF与BC交于点G。(1)求证:△ABE≌△CBF;(4分)
(2)若∠ABE=50º,求∠EGC的大小。(4分)
C
B
图9
第20题图
如图8,△AOB和△CO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º,D在AB上.(1)求证:△AOC≌△BOD;(4分)(2)若AD=1,BD=2,求CD的长.(3分)
O
图8
2、类题演练
1、(肇庆2010)(8分)如图,已知∠ACB=90°,AC=BC,BE⊥CE于E,AD⊥CE于D,CE与AB相交于F.(1)求证:△CEB≌△ADC; E(2)若AD=9cm,DE=6cm,求BE及EF的长.
AC
BC、CD、DA上的2、(佛山2010)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点,且AE=CG,BF=DH,求证:AEH≌CGF
B F
C3、(茂名2010)如图,已知OA⊥OB,OA=4,OB=3,以AB为边作矩形C ABCD,使
AD=a,过点D作DE垂直OA的延长线交于点E.(1)证明:△OAB∽△EDA; BD(2)当a为何值时,△OAB≌△EDA?*请说明理由,并求此时点 C到OE的距离. O A E
图
1三、证明两直线平行
1、真题再现
(2006年)22.(10分)如图10-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M在x轴的正半轴上,⊙M交x轴于 A、B两点,交y轴于C、D两点,且C为AE的中点,AE交y轴于G点,若点A的坐标为(-2,0),AE8(1)(3分)求点C的坐标.(2)(3分)连结MG、BC,求证:MG∥BC
图10-
12、类题演练
1、(湛江2010)(10分)如图,在□ABCD中,点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且BE=DF.
D
求证:(1)△ABE≌△CDF;(2)AE∥CF.C
四、证明两直线互相垂直
1、真题再现
18.(7分)如图7,在梯形ABCD中,AD∥BC, ABDCAD,ADC120.
(1)(3分)求证:BDDC
B
C
BD(2)(4分)若AB4,求梯形ABCD的面积
图7
O A
E 图
22、类题演练
1.已知:如图,在△ABC中,D是AB边上一点,⊙O过D、B、C三点,DOC2ACD90.
(1)求证:直线AC是⊙O的切线;
(2)如果ACB75,⊙O的半径为2,求BD的长.
2、如图,以△ABC的一边AB为直径作⊙O,⊙O与BC边的交点D恰好为BC的中点.过点D作⊙O的切线交AC边于点E.(1)求证:DE⊥AC;
(2)若∠ABC=30°,求tan∠BCO的值.(第2题图)3.(2011年深圳二模)如图所示,矩形ABCD中,点E在CB的延长线上,使CE=AC,连结AE,点F是AE的中点,连结BF、DF,求证:BF⊥
DF
CD于F,若⊙O的半径为R求证:AE·AF=2 R2、类题演练
1.在△ABC中,AC=BC,∠ACB=90°,D、E是直线AB上两点.∠DCE=45°(1)当CE⊥AB时,点D与点A重合,显然DE=AD+BE(不必证明)(2)如图,当点D不与点A重合时,求证:DE=AD+BE
(3)当点D在BA的延长线上时,(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画出图形,说明理由.
2.(本小题满分10分)
如图,已知△ABC,∠ACB=90º,AC=BC,点E、F在AB上,∠ECF=45º,(1)求证:△ACF∽△BEC(5分)
(2)设△ABC的面积为S,求证:AF·BE=2S(3)
3.(2)如图,AB为⊙O的直径,BC切⊙O于B,AC交⊙O于D.①求证:AB=AD·AC.A ②当点D运动到半圆AB什么位置时,△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为什么?
五、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
1、真题再现
1.已知⊙O的直径AB、CD互相垂直,弦AE交
第3题图
B
第3(2)题图
C4、(本小题满分9分)
如图,AB为⊙O的直径,劣弧BCBE,BD∥CE,连接AE并延长交BD于D.
求证:(1)BD是⊙O的切线;
2、类题演练
1、如图5,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
求证:∠A+∠C=180°
·AD.(2)ABAC
B
第4题图
5.如图所示,⊙O中,弦AC、BD交于E,BD2AB。
2ABAE·AC;(1)求证:,2、如图,在Rt△ABC中,C90°点E在斜边AB上,以AE为直径的⊙O与BC相切于点D.(1)求证:AD平分BAC.(2)若AC3,AE4.①求AD的值;②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3、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在BA的延长线上,直
线CD与⊙O相切于点D,弦DF⊥AB于点E,线段CD10,连接BD.(1)求证:CDE2B;
(2)若BD:AB2,求⊙O的半径及DF的长.七、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
1、真题再现
22、(9分)AB是⊙O的直径,点E是半圆上一动点(点E与点A、B都不重合),点C是BE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D⊥AB,垂足为D,CD与AE交于点H,点H与
(2)延长EB到F,使EF=CF,试判断CF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六、证明角的和、差、倍、分
1、真题再现
21.(本题8分)如图10,AB是⊙O的直径,AB=10,DC切⊙O于点C,AD⊥DC,垂足为D,AD交⊙O于点E。(1)求证:AC平分∠BAD;(4分)
3(2)若sin∠BEC=,求DC的长。(4分)
第3题图
点A不重合。
(1)(5分)求证:△AHD∽△CBD
(2)(4分)连HB,若CD=AB=2,求HD+HO的值。
图10
C2、类题演练
1.(1)如图1,已知矩形ABCD中,点E是BC上的一动点,过点E作EF⊥BD于点
F,EG⊥AC于点G,CH⊥BD于点H,试证明CH=EF+EG;
图
1D
G
图
3(2)若点E在BC的延长线上,如图2,过点E作EF⊥BD于点F,EG⊥AC的延长线于点G,CH⊥BD于点H,则EF、EG、CH三者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3)如图3,BD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L在BD上,且BL=BC, 连结CL,点E是
CL上任一点, EF⊥BD于点F,EG⊥BC于点G,猜想EF、EG、BD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4)观察图
1、图
2、图3的特性,请你根据这一特性构造一个图形,使它仍然
具有EF、EG、CH这样的线段,并满足(1)或(2)的结论,写出相关题设的条件和结论.2.设点E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B的中点,F是BC边上一点,线段DE和AF相交于点P,点Q在线段DE上,且AQ∥PC.(1)证明:PC=2AQ.
(2)当点F为BC的中点时,试比较△PFC和梯形APCQ
面积的大小关系,并对你的结论加以证明.
八、其他
1、真题再现
如图5,在梯形ABCD中,AB∥DC,DB平分∠ADC,过点A作AE∥BD,交CD的延长线于点E,且∠C=2∠E. AB(1)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2)若∠BDC=30°,AD=5,求CD的长. D DC2、类题演练 图
51.(肇庆2010)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BD交于点O,∠1=∠2.
(1)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2)若∠BOC=120°,AB=4cm,求四边形ABCDDC
2..如图(2),AB是⊙O的直径,D是圆上一点,AD=DC,连结AC,过点D作弦AC的平行线MN.(1)求证:MN是⊙O的切线;(2)已知AB10,AD6,求弦BC的长.图(2)
3.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以AB为直径的⊙O经过点D,E是⊙O上
.一点,且AED45°
(1)试判断C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11.几何证明题的方法 篇十一
1.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12.初中几何基础证明题(初一) 篇十二
1.如图,AD∥BC,∠B=∠D,求证:AB∥CD。
A
D
C
2.如图CD⊥AB,EF⊥AB,∠1=∠2,求证:∠AGD=∠ACB。
A
D
/
F
2BG BE
3.已知∠1=∠2,∠1=∠3,求证:CD∥OB。
A
PC 3D /2 BO
4.如图,已知∠1=∠2,∠C=∠CDO,求证:CD∥OP。
D P
/2
CBO
3C
5.已知∠1=∠2,∠2=∠3,求证:CD∥EB。
C3D / BOE6.如图∠1=∠2,求证:∠3=∠4。
/3BA
DC42
7.已知∠A=∠E,FG∥DE,求证:∠CFG=∠B。
AB
CG F ED
8.已知,如图,∠1=∠2,∠2+∠3=1800,求证:a∥b,c∥d。
cd a
b32
9.如图,AC∥DE,DC∥EF,CD平分∠BCA,求证:EF平分∠BED。
A
D
F
EBC
10、已知,如图,∠1=450,∠2=1450,∠3=450,∠4=1350,求证:l1∥l2,l3∥l5,l3l2∥l4。
l11
l22
344 l5
11、如图,∠1=∠2,∠3=∠4,∠E=900,求证:AB∥CD。
BA 12
E CD
12、如图,∠A=2∠B,∠D=2∠C,求证:AB∥CD。
CD
O
AB
13、如图,EF∥GH,AB、AD、CB、CD是∠EAC、∠FAC、∠GCA、∠HCA的平分线,求证:∠BAD=∠B=∠C=∠D。
A
FE
BD
GHC
14、已知,如图,B、E、C在同一直线上,∠A=∠DEC,∠D=∠BEA,∠A+∠D=900,求证:AE⊥DE,AB∥CD。
A
D
CEB
15、如图,已知,BE平分∠ABC,∠CBF=∠CFB=650,∠EDF=500,求证:BC∥AE。
E
CD
BA
16、已知,∠D=900,∠1=∠2,EF⊥CD,求证:∠3=∠B。
AD1
E3F
BC17、如图,AB∥CD,∠1=∠2,∠B=∠3,AC∥DE,求证:AD∥BC。
DA 312
13.初一几何证明题 篇十三
1.如图,AD∥BC,∠B=∠D,求证:AB∥CD。
A
B
D
C
2.如图CD⊥AB,EF⊥AB,∠1=∠2,求证:∠AGD=∠ACB。
A
D
G
/
F
BEC
3.如图,已知∠1=∠2,∠C=∠CDO,求证:CD∥OP。
D
P
/
C
OB
4.如图∠1=∠2,求证:∠3=∠4。
A
/
B
C
D
5.已知∠A=∠E,FG∥DE,求证:∠CFG=∠B。
A
B
C F D
E
6.已知,如图,∠1=∠2,∠2+∠3=1800,求证:a∥b,c∥d。
cd
a
b
7.如图,AC∥DE,DC∥EF,CD平分∠BCA,求
A
证:EF平分∠BED。
D
F
B
E
C8、已知,如图,∠1=450,∠2=1450,∠3=450,∠4=1350,求证:l1∥l2,l3∥l5,l2∥l4。
l3
l11 l2
4l59、如图,∠A=2∠B,∠D=2∠C,求证:AB∥CD。
C
A
B10、如图,EF∥GH,AB、AD、CB、CD是∠EAC、∠FAC、∠GCA、∠HCA的平分线,求证:∠BAD=∠B=∠C=∠D。
A
E
F
B G
C
H11、已知,如图,B、E、C在同一直线上,∠A=∠DEC,∠D=∠BEA,∠A+∠D=900,求证:AE⊥DE,AB∥CD。
A
D
【初二上几何证明题】推荐阅读:
初二期末几何证明题复习08-30
初二数学几何题及答案08-22
初一几何证明题练习10-13
立体几何题证明方法11-22
初二几何空间与图形知识点08-31
三角形几何证明压轴题10-09
如何进行初中几何证明题的教学10-31
初二数学经典证明题10-29
七下几何证明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