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8章 传记

2024-07-20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8章 传记(共4篇)

1.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8章 传记 篇一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1 了解传记的文体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明确《考试大纲》对传记阅读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传记的文体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点

依据近三年高考传记阅读试题,吃透考纲,掌握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

了解传记的文体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四、预习要求

课前做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传记阅读试题,认真思考如何读懂文章, 思考传记阅读的解读方法。

五、学情及命题分析

①在选材上,仍将以传记类文本阅读为主,能力要求及设问方式不会有太大变化。

②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命题点,尤其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

③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题,将更注重综合,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概括后得出答案。④探究题将进一步受到青睐,探究题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要求评价贴近文本。

六、教学方法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七、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方法介绍,1课时习题训练

八、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研透全国卷】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 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答案:BE

解析:A项,“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过于绝对,文中表述的是“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C项,拔高了人物形象。D项,不认同的是“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一、了解文体特点,明确阅读重点 1.知文体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2.明特点 3.抓重点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其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阅读传记,要善于提取四要素、八问题,抓重点内容。

二、传记的阅读技巧

阅读传记,可以采用“五步十字”真诀:

第一步:画“线”:就是在阅读传记文本时画出关于传主的人生成长经历或轨迹的相关语句,这是文章的线索。

第二步:筛“事”:就是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行为”“经验”等。

第三步:找“境”:就是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找出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并体会其意图。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第四步:品“细”:就是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体会其作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关注这些,在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的同时,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第五步:想“旨”: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想一想作者传达了传主怎样的思想、性格、观点等,这需要结合传主的事迹思考。二)是想一想传记中的评论性语句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作者评论的传记一般称之为评传,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要害。因此,读懂这类文章必须注意分析作者的评论性语言。

三)是想一想除了传主之外的人物作用及相关链接内容的作用。

(三)、[范文阅读示例] 例文 读文示范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第一步:画“线”

请用横线标出陈忠实文学创作成长经历的时间性语句。第二步:筛“事”

读赵树理、柳青作品,萌发文学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信任》获奖,确立文学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篇小说《白鹿原》成为文学经典。第三步:找“境”

请用着重号标示交代陈忠实的生活时代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对塑造传主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品“细”

1.脱下中山装意识到自己________→面对世界,他痛感________________→对各种新近读过的作品有困惑,又有启发,他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多年后回忆往事,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想“旨”

1.陈忠实是从哪些地方剥离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文学巨著《白鹿原》。

答案:第二步:在家乡,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散文《夜过流沙沟》发表,文学生涯正式开始 加入中国作协 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成为专业作家 将剥离的愿望写进《蓝袍先生》,出访泰国

第三步:陕西农村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陈忠实出生于陕西农村,这是他能从赵树理、柳青的作品中获取文学滋养的原因之一,中山装换成西装,让他的思想有了转变,面对社会环境,这种剥离的愿望更强烈,要从思想上打开自己。第四步:

1.答案:就是蓝袍先生

要从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有要剥离的愿望

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确立在文学上的地位 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 2.答案:“陈忠实的句子”应指陈忠实的文学成就,而“永留人间”是指他的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第五步 1.答案: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④从自身的文学成就中剥离。

2.答案: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 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答案:AD 解析:B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说法不准确,文中“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只是他个人的感觉。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错误,这是陈忠实受到刺激后的真实体验,是一种正确的判断。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是有曲折的。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的。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题目的对应信息。细读全文可以发现,文中第3自然段中说“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然后可以以此为基点从上下文中寻找关键信息。这里的小说指的是《蓝袍先生》,陈忠实在《蓝袍先生》中表达了要从赵树理、柳青的作品特色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的愿望;1985年,他出访泰国,第4自然段中明确地说他“痛感自己需要„„打开自己”。由此即可得出答案。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解析:回答此题,重点要理解这个句子。结合文章来看,“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指的应该是陈忠实的作品;“永留人间”指的是虽然陈忠实去世了,但他的作品却永留人间。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考虑陈忠实作品的重要性。细读原文可以发现,对于陈忠实作品重要性的评价主要在相关链接①中。筛选其中的重要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解析:回答第一问,应注重分析“剥离”和“寻找”在文中的意思和具体表现。如“剥离”指陈忠实想把自己的作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即褪去赵树理、柳青文学特征的影响;“寻找”指陈忠实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特色,创作一部有自己特色的小说。然后可以发现“剥离”和“寻找”存在着辩证关系。第二问,从文中筛选出“剥离”的相关内容,即可得出具体答案。

(四)、方法总结: 阅读传记,可以采用“五步十字”真诀:

第一步:画“线”。第二步:筛“事”。第三步:找“境”。第四步:品“细”。第五步:想“旨”。

(五)、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p151-152

九、板书设计:

“五步十字”真诀: 第一步:画“线”。第二步:筛“事”。第三步:找“境”。第四步:品“细”。第五步:想“旨”。

教学反思: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2 传记常见题型(一)——筛选整合信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传记阅读方法,筛选整合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三大题型:“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和“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点:

研习高考传记阅读试题,吃透考纲,掌握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三大题型:“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和“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四、预习要求:

认真思考如何读懂文章, 思考传记阅读的解读方法。

五、学情分析

筛选整合信息,是传记阅读最常考的考点,传记是以写人为主的一种文体,因此筛选整合信息常常围绕“传主”来命题,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型,这方面体现在传记这一文体中有三大题型:“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和“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概括与分析”。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和训练。

六、教学方法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七、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方法介绍,1课时习题训练

八、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型,这方面体现在传记这一文体中有三大题型:“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和“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二)题型1 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

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的主体,直接对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该围绕传主的事迹来进行梳理,看看写了有关传主的哪些事迹,再进行概括归纳。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题干中有“如何”“形成”“成为”“事迹”“人生经历”等字样;(2)在辨别时学会转换问法,如“如何形成”可以变换为“经历了哪些事件形成的”。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的事迹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2)文中写了有关传主的哪几件事?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介绍)×××的?

“四出”法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1.“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传主的事迹可能不止一处,不同时间的事迹要分别列出。2.“画出”地点变化的语句。地点的变化也有可能标志着传主事迹的变化,概括传主事迹需要注意地点的变化。3.“标出”称谓(职位)变化的语句。对传主称谓的变化,标志着传主身份、官职、工作情况的变化,也体现出传主事迹的变化。4.“析出”工作的内容与性质的变化。传主的工作是其事迹的具体体现,概括传主事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传主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性质的变化。【答题模板】

第一步,浏览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找出答题区域。

第二步,切分层次。对传主事迹的概括,要注意根据时间、地点、称谓、工作的内容将其事迹合理切分为若干点,并用简要的语言归纳概括。

第三步,调整组合。对内容相同的工作,要注意整合;对内容相近的工作,要注意区分。

例1

[2017•河北省邯郸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①2016年1月13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11岁大寿。这位文化名人一生的经历可谓充满传奇色彩,精彩异常。11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②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的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③1925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一同前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于光华大学。在此后十多年的时 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解放后,他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

④在周有光的工作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或许就是他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工作。有资料称,是周有光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的,他也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⑤1955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就这样,周有光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⑥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订《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在三年的时间内,周有光认认真真工作,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下,该方案最终于1958年正式公布。之后,周有光又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对汉字文字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⑦在周有光的传奇人生中,还有这样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趣事,他曾经做过爱因斯坦的“陪聊”,他们见过两次。周有光是极少见的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

⑧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中,周有光这样描述:“打完仗,何廉到美国,我也到美国,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他跟我说:‘爱因斯坦现在空闲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高兴跟他聊天吗?’我说:‘当然很高兴。’这样,就两次去访问爱因斯坦。我们是一般的谈话,就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美国发生的情况,随便讲讲。为什么我会把这个事情忘掉呢?因为谈话内容没有特点。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也不可能有特点,因为他的研究方向跟我不一样。我跟爱因斯坦谈过两次,只是随便的聊天,没有学术性的,所以我就不放在心上„„”

⑨到了晚年,乃至年过百岁之后,周有光仍然精神健旺,没有停止思考,先后出版《朝闻道集》《拾贝集》《周有光文集》等作品,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曾这样评价道:“他达到了勇者无惧的境界。”

⑩在叶芳的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宽厚待人的老人:“他过生日,有很多人去看望他。他现在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

⑪“周老先生自己说过,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记住的都是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叶芳说,“周有光对世界新奇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心,他很多次提到高铁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也非常想坐一次高铁回常州老家,但他心里知道,再也不可能做这样的长途旅行了。”

⑫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晶报》也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选自中国新闻网,有改动)【相关链接】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他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 学领域发表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汉字改革概论》《世界字母简史》等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百度百科)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领域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请简要说明。[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在语言文字学领域”限定了范围,“哪些突出贡献”实际就是包含突出事迹,由此可知此题为“事迹概括”题型。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答题前指出时间词,画出地点词,标出职位词,再根据题干“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寻找相关区域。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第④段 在工作经历中,周有光为人熟知的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周有光做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⑨段 周有光晚年做的事: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

相关链接 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领域的成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工作

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

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又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 他在语言文字学„„专著30多部„„广泛影响

[尝试答题] ①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参与制订《汉语拼音方案》,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②总结文字发展规律,提出“文字三相分类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③著作等身,发表的30多部专著、300多篇论文,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题型2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又一个热点题型。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人物。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应该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题干中有“人”“性格”“形象”“特点”等字样。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

[2011•广东省卷]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通过文章可以看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通过×××事件,反映出传主怎样的性格?(3)从文中可看出×××是一位怎样的人?

“三步”概括传主形象 第一步:梳理事件

1.梳理出文中的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性格)。2.区分文本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第二步:思考细节

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和形象(性格)。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主要人物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第三步:关注关系

关注主要人物与各方面的关系,即要从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事迹和形象(性格)。“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类文本的经纬。

1.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主要人物。要理解主要人物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因素。

2.理解关系网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别要注意其他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

例2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①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②《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③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④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 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治学有什么特点”,这一字眼已界定要回答顾炎武在治学方面的形象特点。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有关《日知录》的成书过程的叙述,集中在文本第②段。本题主要是对事件的梳理。第一句是评价总说,下文用事迹来阐述。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评价概括性词语 第②段第1句是作者对《日知录》的评价。评价的关键语句是_____________。

重要事迹(梳理事件)“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体现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成长经历(思考细节)“从小读书,‘每有所得„„时复改定’。一旦发现„„一律删去”体现出顾炎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书的命名(关注关系)《日知录》取《论语》子夏之言,“供后人研讨”,可知他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的________的风格。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

积少成多,不断增改,求真务实

治学求真务实、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

实事求是,做事严谨

[尝试答题] 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四)题型3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原因的分析概括是指传主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分析概括,因为任何人的成功或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与个人的天赋、良好的性格、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努力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高考也常常在这方面设题。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1)题干中有“原因”“因为”“理由”“为什么”等字样;(2)题干中往往提到传主某一方面的突出特性或特殊事件。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吴文俊的教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从全文看,×××为什么会坚持×××?(2)是什么原因让传主走上了×××路?(3)结合全文,分析×××成为×××的原因。

分析概括传主贡献、成就、个性成因,注意“3联系”

分析概括传主作出贡献、成就的原因或者其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具体思考时应注意“3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

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

例3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传记《一代通儒顾炎武》(文本见本专题学案2[例2]),完 成下面题目。

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有“经学大师”“世人楷模”“为什么”,由此可知此题属于“分析传主成就的原因”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时代背景和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中“遍游华北„„都有研究”可知他________,为人敬佩;“晚年治经侧重______,开清代朴学风气”,提倡“________”的实际学问,不愧为经学大师。

传主和他人关系 在交友过程中,他被人称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

(心路历程)他是经学大师源于他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______”“________”。可见他谦虚谨慎,严于律己。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学问广博

考证

经世致用

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

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

[尝试答题] 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五)归纳总结:

题型1 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

“四出”法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1.“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传主的事迹可能不止一处,不同时间的事迹要分别列出。2.“画出”地点变化的语句。地点的变化也有可能标志着传主事迹的变化,概括传主事迹需要注意地点的变化。3.“标出”称谓(职位)变化的语句。对传主称谓的变化,标志着传主身份、官职、工作情况的变化,也体现出传主事迹的变化。4.“析出”工作的内容与性质的变化。传主的工作是其事迹的具体体现,概括传主事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传主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性质的变化。【答题模板】

第一步,浏览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找出答题区域。第二步,切分层次。对传主事迹的概括,要注意根据时间、地点、称谓、工作的内容将其事迹合理切分为若干点,并用简要的语言归纳概括。

第三步,调整组合。对内容相同的工作,要注意整合;对内容相近的工作,要注意区分。题型2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三步”概括传主形象 第一步:梳理事件

1.梳理出文中的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性格)。2.区分文本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抓评议性、概括性的词句。第二步:思考细节

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和形象(性格)。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主要人物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第三步:关注关系

关注主要人物与各方面的关系,即要从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事迹和形象(性格)。“主要人物与时代”“主要人物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类文本的经纬。

1.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主要人物。要理解主要人物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因素。

2.理解关系网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别要注意其他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

题型3 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分析概括传主贡献、成就、个性成因,注意“3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专题设计三十二

九、板书设计:

题型1 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

“四出”法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1.“找出”时间变化的语句。2.“画出”地点变化的语句。3.“标出”称谓(职位)变化的语句。4.“析出”工作的内容与性质的变化。题型2 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三步”概括传主形象 第一步:梳理事件 第二步:思考细节 第三步:关注关系 题型3 原因的概括与分析

分析概括传主贡献、成就、个性成因,注意“3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教学反思: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3

传记常见题型(二)——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传记常见题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传记常见题型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点:了解传记常见题型。

三、教学难点:了解传记常见题型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四、预习要求

了解传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物的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五、学情分析

建议考生复习时要善于借鉴小说和散文的知识与经验,同时抓住传记的主旨、构思以及语言特征来解答问题。

六、教学方法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七、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方法介绍,1课时习题训练

八、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实用类文本都有其鲜明的文体特征,传记的文体特征体现为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传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物的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在实际考查中,对传记中段落作用、细节描写、人物陪衬以及环境描写设题较多,对于材料的选择与组织也常有涉及。

考生复习时要善于借鉴小说和散文的知识与经验,同时抓住传记的主旨、构思以及语言特征来解答问题。

(二)题型1分析文体特征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笫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1)题干中有“特点”“特色”“特征”等字样;(2)题干中有“组织”“安排”“顺序”等字样。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色。

(2)本传记选取事件多、事件跨度大,文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3)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分清题目类型,选准答题角度

1.从凸显人物的角度分析选材。传记的材料是为传主服务的,有关传主的材料要能体现传主的品格和性情,要真实和典型。

2.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分析选材。作者为传主作传,有其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旨,一个人物一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之所以选这些材料,与要表现的主题密切相关。

3.从表现手法及语言的角度分析选材。传记不是流水账,需要讲求一定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因此作者常常采用对比、映衬、点面结合、详略结合等手法,这些手法在选材上都有体现。语言方面,可从语言风格、句式等角度分析。

例1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 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 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明确了“文本有什么特点”,所以本题考查文章的文体特征。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根据题干中的“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可从内容(传主、主旨)、行文脉络、语言特色等角度分析。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行文结构(表现主题角度)这篇自传共有11个段落,分为五个层次:第1~3自然段,介绍朱东润先生的家境、任职情况及献身传记文学的原因;第4~5自然段,讲述古代文学作品对近代传记文学的影响;第6自然段,讲述别传对传记文学的影响;第7~9自然段,讲述国外传记文学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影响;第10~11自然段,讲述的是朱东润先生自己对传记文学的认识体会和给明代张居正写传的创作实践。所以文本偏重________,介绍了传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主角度(凸显人物角度)文章前三段及相关链接,体现了传主的________,也使其生平经历和学术二者交融。

表现手法及语言角度 行文中“掺沙子”“穿新鞋走老路”等口语,使文章读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学术经历 传记文学观及形成过程 家国情怀 通俗易懂,平易自然 [尝试答题] 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三)题型2分析表现手法 角度一

把握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 照应、开头与结尾等。

传记,多用顺叙的手法。一般是按传主的成长经历去安排的,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或几个侧面来表现人物的魅力。背景材料通常会灵活穿插、巧妙安排在文中。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4•辽宁省卷]本文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题干中常有“某段”“某句”“作用”“用意”等字样。

[2013•广东省卷]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013•辽宁省卷]本文第6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常见的设问方式:

(1)×××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2)文中反复强调××这一××特点,请从结构安排方面对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内容+结构+手法”

解答这类句段结构作用分析题要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角度去答。不过,必须要扣住传记的文体特征去答。如内容作用,则要指向表现传主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构作用,则要与传记的结构特征联系在一起。另外,术语使用不可混乱。不能使用如“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之类的文学类文本术语,最好用一些通用术语,如引出下文、照应开头等,再适当地突出传记术语,如“传主”“真实性”等。

例2 [2014•辽宁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 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串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本文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明确“第①段有何作用”,可知此题属于“句段作用”题。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句段作用题可从内容(传主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构和文体特点等角度去回答。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内容 第①段写了:侯仁之放弃医学,投考历史专业,是要给社会治病,表现了传主______________的品质,使人物形象________。

结构 第③段写了:侯仁之在英国,逐渐接受历史地理学概念,并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对许多城市充满热爱,这都和他是为________分不开的,为下文的____________作铺垫。文体特点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也体现了传记的________。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关注国家命运

更丰满

社会治病

研究和成就

真实性

[尝试答题] 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

角度二 赏析传记中的细节描写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1•湖北省卷]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价。题干中一般有“细节”“小事”“写法”“手法”等字样。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追述×××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2)×××细节对刻画传主形象有何作用?请分析。细节描写作用及答题模板

思考角度

1.传主角度: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 主的特征。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2.读者角度: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符合读者的心理需要。

3.艺术效果角度:让人物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描写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答题模板

(1)写人细节

①思维趋向: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

②答题句式:通过描写„„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2)场面细节

①思维趋向: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②答题句式:通过对„„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

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可爱梁宗岱 梅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界,梁宗岱算是浪尖上的人物。

他祖籍广东新会,聪颖早慧。有一次,一群记者登门访问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诗人梁宗岱,前来开门的是一个小孩,问:“你们找谁?”“找你爸爸梁宗岱。”“我就是梁宗岱。”开门的小孩说。此时梁宗岱十六岁,还是个中学生呢。

梁宗岱1923年被保送岭南大学文科,第二年赴法国留学。留法期间,他与法国象征派诗歌大师瓦雷里的相识相知,以及从罗曼•罗兰口中所获的赞誉,成为他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梁宗岱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法文系主任兼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讲师,年方二十八岁。1941年至1944年受聘于复旦大学,任外国文学系主任,跻身于著名教授、学者行列。

梁宗岱性情放达可爱。梁宗岱的可爱,主要缘于他的好辩,而且他与人争辩的缘由,多是纯粹的理论问题。1931年1月,徐志摩等人创办的《诗刊》创刊,上海新月书店发行。创刊号发行不久,远在柏林的梁宗岱写信给徐志摩,谈论他对《诗刊》的看法。信末,梁宗岱说:“这种问题(即诗)永久是累人累物的。你还记得吗?两年前在巴黎卢森堡公园旁边,一碰头便不住口地啰唆了三天三夜,连你游览的时间都没有了。”

20世纪30年代的北大教授温源宁,曾对梁宗岱与人争辩的情景做过生动描述:“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起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 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题目呢,恐怕最难对付的就是朗弗罗和丁尼孙这两位诗人的功过如何。要是不跟宗岱谈,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梁宗岱与人争辩甚至会“动武”。著名学者、教授、古希腊文学翻译家罗念生先生曾在文章中回忆道:“1935年我和宗岱在北京第二次见面,两人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过一场辩论,因各不相让竟打了起来,他把我按在地上,我又翻过身来压倒他,终使他动弹不得。”而梁宗岱任教于复旦大学时的一位学生,在回忆文章中也记录了梁宗岱与一位中文系老教授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直至交手的场面:“两人从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当间,终于一齐滚进了一个水坑;两人水淋淋爬了起来,彼此相觑一下,又一齐放声大笑„„这两位师长放

浪形骸的潇洒风度,令一些讶然旁观的学生永远忘不了。”

梁宗岱教授上课的时候,讲到忘我处,经常捋起衣袖,露出上臂肌肉,“炫耀”自己的强壮,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学生被他的这种亲切所感染,整个课堂气氛让人如沐春风。

1944年秋天,正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梁宗岱刚刚完成一个学期的授课任务,正赶上蒋介石物色“智囊团”人选,他看中了在知识界有影响的梁宗岱,就派人持他的亲笔信来召见梁宗岱,前后三次召见都被梁宗岱婉言拒绝了。第四次,由徐道麟坐蒋介石的轿车来到重庆北碚,要亲自接他去见蒋介石。徐是梁宗岱留欧时的同学,又是蒋介石的亲信。他来之前曾先打电话通知复旦大学校长章益,梁宗岱知道这一次走脱不了,只得出面周旋。他见到徐道麟后便说:“老同学,我刚下课,肚子饿得叫了,咱们先上馆子吃一顿再说。”于是他拉上章益校长一同下饭馆。在餐桌上,梁宗岱不断饮酒,并装出一副醉态,摇摇晃晃地对徐道麟说:“今天不能去拜见蒋总裁了,改天再去吧。在北碚兜兜风,就送我们回学校好不好?”就这样,他巧妙地躲过了蒋介石的“召见”。(有删改)有人认为,传记最后一段与主题无关,应该删去,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联系文本,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理解。[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关键词“最后一段”“删去”,看似是考“句段作用”题型,细看是写了梁宗岱谢绝蒋介石“召见”的场景,实际是考结尾“细节描写作用”题型。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尾段内容(细节内容)________描写,即梁宗岱谢绝“蒋总裁”“召见”的场景。独特形象(传主角度)________描写,“假装喝醉”“摇摇晃晃”表现了梁宗岱________的性情,折射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骨。

表现主题+读者心理(读者角度)让读者了解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书生本色形象。让人物真实可信(可答可不答)。画龙点睛,提升人物精神境界。

结构上(从句段作用考虑)和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呼应。[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场景

细节

机智幽默

不屈从权贵 不为功名折腰

放浪不羁

笑傲王侯

浪尖上的人物

[尝试答题] 不能删。传记收束段主要描写梁宗岱第四次谢绝“蒋总裁”“召见”的场景,是传记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凸显了梁宗岱放浪不羁、笑傲王侯的书生本色,展现其灵活机智、幽默风趣的性情,折射出梁宗岱不屈从权贵、不为功名折腰的风骨;二是与传记开头“浪尖上的人物”相呼应,既圆合首尾,也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人物的精神境界的作用。

角度三

赏析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7•河北省石家庄市二检]文中的两处引用(画线句)在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两处引用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题干中一般有“引用”“援引”“写法”“手法”等字样。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文中大量引用了×××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2)传记的最后援引了×××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一、明类型

引用类型 引用效果: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 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 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 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续表

引用类型 引用效果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文字以及传主的话 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引用他人的话 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

二、明角度:对传记的引用手法及作用,要注意从四个角度分析:

1.传主角度: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2.文本角度: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文化底蕴。

3.结构角度: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映衬,总结上文,深化主旨,彰显品格。

4.读者角度: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答题模板】

特点+作用①+作用②+作用③

例4 [2017•河北省石家庄市二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之后,他又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黄德鸿师从卓炯老师,卓炯既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可是,“当时经济凋敞、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做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

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应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华南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问题,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现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世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又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可以鉴照世人。(2015年6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文中的两处引用(画线句)在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两处引用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引用”已明确本题属于“引用”类题型,而且是引用传主的话的作用。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题干中已限定“在内容上”“在表达上”的作用,这揭示了答题方向。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文本角度 第一处“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说明了________的原因。第二处“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传主角度 第一处报考社会学,表达了他希望________的理想。

第二处放弃优厚的工作,要改变国家现状,表现了他的____________之情。读者角度 引用传主的话,能使读者多角度了解黄德鸿,使人物更_____,内容更有________。结构角度 两处引用都照应题目,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黄德鸿报考社会学

黄德鸿放弃到联合国工作

改造社会

爱国

真实说服力

[尝试答题] 作用:第一处引用交代了黄德鸿报考社会学的原因,体现了他求学“改造社会”的理想与责任感。第二处引用交代了他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的原因,为了建设国家而选择放弃,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

好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语言,使文章更鲜活,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角度四 赏析传记中的侧面描写

传记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在传记中,常常用以次要人物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方法来达到刻画传主的目的。通过众多人物烘云托月般地衬托传主,使传主形象更加鲜明,传主性格更加突出。这些人物虽然属于次要人物,但对于表现传主的品质与精神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除了次要人物的衬托以外,运用别人对传主的评价等也对传主具有侧面衬托作用。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1•福建省卷]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1)题干中有传主,还会提到另一位人物;(2)题干中还有“为什么”“作用”“效果”等字样。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另一人物×××?

(2)“自传”顾名思义应该写自己,为什么还写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的材料? 从两个方面分析侧面描写(映衬传主的人物)在传记中的作用 1.内容方面

(1)从侧面表现传主。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写传主本人,但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事、物,从侧面表现传主的性格、特点、品性等。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丰满的传主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事、物,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表现传主。只有把传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显现其合理性。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内涵和文化底蕴等。

(3)由点及面,揭示除传主之外更深的主题。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借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就必须拓展,除了写传主

之外,还要写其他的人、事、物。这样传主再加其他的人、事、物,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2.表达方面

(1)结构表达:有的需要先明确手法对比(映衬),或者明确从结构上的作用,如引起下文、总领下文、承上启下等。

(2)其他效果表达: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给人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等。

例5 [2011•福建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吗?”“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的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

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有传主“朱启钤”,还提到了另一位人物“梁思成”,并且还有“作用”,已经明确本题属于“赏析映衬题”。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主要从对传主和文章结构表达两方面入手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第③段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表第⑤段 内容: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________,这间接反映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 内容: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________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表明朱启钤不为人熟知

点明题旨,引出下文

朱启钤

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

照应题目

梁思成 朱启钤的贡献

以他人直接评价的方式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最令人信服

[尝试答题](作用)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35 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四)课堂小结: 题型1分析文体特征

(1)题干中有“特点”“特色”“特征”等字样;(2)题干中有“组织”“安排”“顺序”等字样。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色。

(2)本传记选取事件多、事件跨度大,文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3)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分清题目类型,选准答题角度 1.从凸显人物的角度分析选材。2.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分析选材。3.从表现手法及语言的角度分析选材。题型2分析表现手法

角度一

把握文章结构: “内容+结构+手法”

角度二 赏析传记中的细节描写:1.传主角度。2.读者角度。3.艺术效果角度。答题模板

(1)写人细节

①思维趋向:细节内容+独特形象+表现主题+读者心理。

②答题句式:通过描写„„细节,„„地刻画出一个„„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给读者„„感受。(2)场面细节

①思维趋向:细节内容+读者感受+表现主题。

②答题句式:通过对„„的描写,传神地写出在场人„„的心情,烘托了一种„„的现场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真实地反映了„„,表达了„„的情感倾向。

角度三

赏析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一、明类型

二、明角度:对传记的引用手法及作用,要注意从四个角度分析: 1.传主角度。2.文本角度。3.结构角度。4.读者角度。【答题模板】特点+作用①+作用②+作用③ 角度四 赏析传记中的侧面描写

从两个方面分析侧面描写(映衬传主的人物)在传记中的作用1.内容方面2.表达方面

(五)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专项训练三十三

九、板书设计:

题型1分析文体特征 分清题目类型,选准答题角度 1.从凸显人物的角度分析选材。2.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分析选材。3.从表现手法及语言的角度分析选材。

题型2分析表现手法 角度一

把握文章结构 角度二 赏析传记中的细节描写 角度三

赏析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角度四 赏析传记中的侧面描写

教学反思: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4

传记常见题型(三)——传记文本探究两大考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从历年高考题型看,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点: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四、预习要求:

从历年高考题型看,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五、学情及命题分析

与文学类文本不同,实用类文本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缺失的是这方面的具体方法。

六、教学方法: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七、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方法介绍,1课时习题训练

八、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与文学类文本不同,实用类文本对探究能力的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历年高考题型看,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1)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2)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二)题型

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写作意图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1)题干中有“观点”“主张”等字样;(2)题干中还有“评价”“评论”“看法”等字样。[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13•辽宁省卷]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

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结合×××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2)结合全文评价×××的形象或行为。

评价文本观点和倾向的答题四步骤 步骤 分析

1、梳理成长历程 全面梳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从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2、捕捉主要材料 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传主精神实质的材料,不可以在无关紧要的枝节性的材料上大做文章。依赖枝节性材料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不能代表文本的主体意思的,是有失偏颇的。

3、由浅入深解读 了解传主其人其事,是浅层面的;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获得个性化理解,就深了一层;还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和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更宽广的普遍意义。

4、选择审视角度 对同一篇传记,我们完全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等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

例1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①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②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

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③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④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⑤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⑥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从题干“哪些突出表现”“你的理解”等关键信息看,本题是

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的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由题干“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可知,选文的主要观点是表现邓叔群在科学事业方面对国家的贡献,由此可选定答题区间。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从文本入手体现传主对科学事业的贡献 在真菌科学方面:

第②段,回国后十年中,搜集第一手真菌资料,向世界宣告中国有了自己的真菌科学。由第②段可以看出,邓叔群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在林业方面:

第③段,抗战开始不久,为国计民生转向林业研究,绘制早期林型图为大后方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可知邓叔群是为了________。第⑤段,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完成建校任务。邓叔群是为了________。第⑥段,1960年,举办培训班,培养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邓叔群是为了________。[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为中国在学术领域争一席之地

改变中国落后面貌

国计民生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

[尝试答题] 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三)题型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题干中经常有“认识”“见解”“看法”等字样。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常见设问方式:

(1)对文中某句话,谈谈你的认识。

(2)文中就某问题,有人这样评价,有人那样评价,谈谈你的认识。(3)文中某点内容或写作方法可能存在不足,提出你的见解。

一、探究问题、表达见解应遵循的步骤 步骤 分析

1、研究探究对象 所探究的问题可能是题目规定的,也可能是探究者自己确定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形,我们都必须了解这个将要探究的问题存有什么样的“疑”或有什么“难”,并明确问题的实质和范畴,也为下一步的探究作铺垫。

2、寻求文本依据 整体阅读文本,了解问题在文本中的语境,并搜集相关线索,为明确个

人观点打下基础。

3、提出探究设想 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大致看法,并且应该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说明自己探究的路径和凭据。

4、展示探究过程 组织答案时要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出探究过程(有时也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的排列顺序),在展示过程中要让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最后还要有一个简练的结语。

掌握答题捷径(1)文章的选材或结构安排是否恰当——多从真实性和是否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作答。

(2)某句话有什么含义——多从揭示人物精神、事件意义等角度分析。

(3)某人在某件事上的做法或看法是否得当——多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个人观点等层面切入。

二、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的答题要领

1.明确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一是明确选择性观点,即题干已提供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只要择其一种“赞同”或“不赞同”即可;二是明确亮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题干并没有给出观点以供选择,只是给出“启示”等一些关键词语,这时必须明确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2.引据论述: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3.联系现实: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要合理联系生活现实。“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4.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例2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传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文本见本专题学案1[范文阅读示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从题干中“是什么关系”这一关键信息可知,此题属于“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解答此题应先理解“剥离”“寻找”的意义及具体表现。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

研究探究对象 看题目。由“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可知“寻找”指_________。第3自然段第一次出现“剥离”一词,指___________,即褪去赵树理、柳青文学特征的影响。提出探究设想 研究探究对象发现,没有寻找的愿望就没有剥离,没有剥离最终也不能寻找到愿望,二者是________关系。

寻找文本依据 第4自然段,面对世界,他痛感自己要剥离的不仅是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

第5自然段,陈忠实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寻找到“_______”学说。第6自然段,陈忠实在功成名就后继续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________问世。[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陈忠实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特色,创作一部有自己特色的小说

陈忠实想把自己的作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

辩证

在思想上,从而寻找面对世界的机会

文化心理结构

《白鹿原》

[尝试答题]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四)课堂小结:从历年高考题型看,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1)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题四步骤:

1、梳理成长历程。

2、捕捉主要材料。

3、由浅入深解读。

4、选择审视角度。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2)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一、探究问题、表达见解应遵循的步骤

1、研究探究对象。

2、寻求文本依据。

3、提出探究设想。

4、展示探究过程。

掌握答题捷径 :(1)文章的选材或结构安排是否恰当——多从真实性和是否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作答。

(2)某句话有什么含义——多从揭示人物精神、事件意义等角度分析。

(3)某人在某件事上的做法或看法是否得当——多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个人观点等层面切入。

二、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的答题要领

1.明确观点。2.引据论述。3.联系现实。4.回扣观点,简要作结。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五)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专项训练三十四

九、板书设计:

探究题主要有两种类型:(1)评价文本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题四步骤:

1、梳理成长历程。

2、捕捉主要材料。

3、由浅入深解读。

4、选择审视角度。

(2)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1、研究探究对象。

2、寻求文本依据。

3、提出探究设想。

4、展示探究过程。课后反思:

2018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传记阅读》

学案5 传记常见题型(四)——综合性选择题(“4选1”和“5选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传记常见题型——综合性选择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更加耐心解题,并学会从优秀的传记篇目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点:培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学会在五个选项中快速准确地选出两个正确的选项。

四、预习要求:课前做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传记阅读试题,认真思考如何读懂文章, 思考传记阅读的解读方法。

五、学情分析: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考生容易产生判断正误。

六、教学方法:

探究

讨论

提问

讲解

质疑

总结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全国新课标卷传记阅读的题目中有一题采用5选2的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怎样才能在五个选项中快速准确地选出两个正确的选项呢?本学案会助你一臂之力。

(二)了解设题陷阱 设题陷阱 应对方法

1、以偏概全 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全部的、普遍的、整体的、所有的。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是特称还是全称。

2、混淆是非 选项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表扬与批评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与事实不符。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阐述观点、明确是非、陈述有无的句子。

3、夸大缩小 ①描述或陈述性语句,程度、情状与原文不符,故意加重或减轻;②条件、范围、分寸与原文不符,故意扩大或遗漏。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寸、条件的词句。

4、无中生有 ①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②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无此暗示或根据,属主观臆断。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此说法的充足依据。

5、张冠李戴 ①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或把甲的事迹、言论、成绩说成是乙的;②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乙方面,如把某一时间、地点、事件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核对,注意所牵涉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6、混淆时间 此类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实(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当考生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时态类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7、偷换概念 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他内容。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符,有无漏掉或交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8、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例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传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文本见本专题学案1[范文阅读示例]),回答下面问题。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教你分析]选项细分 原文信息 比对分析

A.①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②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①对应第1自然段中的“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②则对应第3自然段中的“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分析对应的文本信息可以发现,选项将“剥离出来”换成了“必须突破的对象”,根据文意,不难发现文本中的“剥离”与选项中的“突破”是同义的,故而此选项应是正确的。但是,因“突破”前面有限制词“必须”,表述过于肯定,故而赋分2分。

B.①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②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对应的答题区间是原文第2自然段。该项①与文中“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意思一致;而②说的是《信任》这一小说对陈忠实的影响,对应文中“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第②句和原文的说法不一致,从原文看重要转折应是小说集《乡村》的出版。说法和原文不完全相符,故而赋分1分。C.①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②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对应的答题区间是原文第4自然段。该项①中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与文本中“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对应。②中的“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与文本中“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打开自己”对应。①和原文说法一致,而②与原文不符。从文本来看,作者表达的是肯定陈忠实的“剥离”是一种觉悟、觉醒,故而“错误判断”的说法是错误的,该项赋分0分。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对应的答题区间是文后的“相关链接②”。该项与文本材料吻合度最高,故而赋分3分。

E.①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②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对应的答题区间是原文第2自然段和“相关链接②”。①与文本第2自然段中“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意思一致,“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与“相关链接②”意思一致,而②“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则与文本中“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等内容不符,故而该项中的“一帆风顺”表述错误,赋分0分。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AD

(三)课堂小结:

设题陷阱

1、以偏概全: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

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是特称还是全称。

2、混淆是非: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阐述观点、明确是非、陈述有无的句子。

3、夸大缩小: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寸、条件的词句。

4、无中生有: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此说法的充足依据。

5、张冠李戴: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核对,注意所牵涉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6、混淆时间:当考生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时态类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7、偷换概念: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符,有无漏掉或交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8、因果混乱: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四)布置作业:完成《创意课堂》专项训练三十五

九、板书设计:设题陷阱

1、以偏概全

2、混淆是非

3、夸大缩小

4、无中生有

5、张冠李戴

6、混淆时间

7、偷换概念

8、因果混乱

课后反思:

2.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8章 传记 篇二

考点阐释

作文,是高中生跨进大学校门的一道坎儿。它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着半壁河山,决定着语文科目考试的成功与否。高考作文分值是60,考查题型有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看图作文.话题作文四种。从整体来看,作文的主要类型是材料作文和新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由于“三自原则”削弱了审题和文体的要求,逐渐被人们所疏远。材料和新命题作文受命题人的青睐,各位考生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审题方法。

09年高考材料作文和新命题作文是主要的考查题型,考生打好基础,突破材料作文和新命题作文的审题瓶颈。例如,07年和08年的高考作文,一般对诗歌文体做限制,考生要做好议论文.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的文题训练。关于2010年高考的作文命题方向,考生要关注科技的自主创新.金融危机.社会民生.网络流行语.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等方面的话题。

知识点考查

09年18套试卷中,考查到材料作文的试卷有全国卷1.2.安徽卷.江西卷.浙江卷.宁夏卷.辽宁卷.上海卷.广东卷共9套,考查命题作文的试卷有北京卷.江苏卷.山东卷.四川卷.福建卷.重庆卷.湖北卷.湖南卷共8套,只有天津卷考到了话题作文,可见09年高考材料作文和新命题作文是主要的考查题型。选材富含时代气息,如天津卷.江西卷.山东卷等选材新颖,引导学生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热点,命题多与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科学发展观等密切联系,赋分固定,除江苏卷为70分外,其余均为60分。

真题精析

一.(全国卷1)(6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21.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虽长,提示语却很明确,因此审题难度不是很大。本题的审题方法是审材料提示语。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从野鸭的话来看,可以提取成功来自于勤奋的观点。但是材料的倾向持否定态度,因此可以逆向立意。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从青蛙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发展长处下笔。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从仙鹤的角度来看,应该多方面发展。

综合小动物的故事情节。笔者认为,此文可以有以下几种立意。1.从管理局的角度看,要正确引导,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发展长处。

2.从小兔子的角度看,要正确定位,挖掘潜力,刻苦努力,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注:如果从刻苦勤奋这个角度去写的话,一定要有个前提就是,正确定位。弄清立意后,可以从“长处”的内涵入手,揭示长处具体指什么。“长处”指某个方面的优点,特长或优势。它可以指某个人某个方面的思维品质.特长等,也可以写某个团体.国家.民族等的优点.特长或优势。

除此之外,也可以从“怎么办”入手,分析如何发展长处,如何正确定位,如何引导,如何努力等,列出几个分论点,这样立意就可以写成并列式议论文。

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立意,这样写正反对照式较合适。当然,也可以选择写成记叙文,构思几个人物或集体,通过故事情节去揭示发展长处的益处或弊端。在虚构故事时,如果能塑造出两个人物.企业.民族等,采用对比的手法,效果会更好些。【作文点评】

这篇材料作文出得耐人寻味,可谓用心良苦。08年全国Ⅰ卷的作文类型是材料作文,材料是关于地震的,关注了社会热点,明确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有很强的人文关怀意味。09年全国Ⅰ卷的作文材料虽采用了寓言故事,看似与与现实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却字字句句切中现实的。而此作文暗切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等现实问题,且也包含较强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它考查了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注程度,给考生提供了较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真知灼见可谈,切实落实了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新课标精神。二.(安徽卷)(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旁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超越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文解析】

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应该说是预料之中的事,从全省各地的二模.三模试卷就可看出大家都在猜测今年的高考作文应该是材料作文,现在,这个猜想终于成为现实。

从命题形式来看,今年安徽高考作文题的命题者,跳出了连续两年“标题作文”样式,从内容看,跳出了以往对较为空泛话题关注,注重引发考生从生活.从社会经验出发,注重让考生从生活中提炼对生活的看法,使考生由感而发.有话可说,这是一个很出彩的地方。

材料先以赛车弯道为喻,说明了赛车弯道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弯道的时候,本来落后的可能超越,本来领先的可能被超越。”,接着又加以引申,联系金融.政治等领域,这就注意到了引导考生去发散思维。这样考生在立意上考生就有了比较大的自由空间。不难看出这一材料的命题立意是要引导考生对生活中那些“充满困难却又蕴含机遇和挑战的时刻”体会.反思 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关于审题,考生要先注意读懂“弯道超越”本来的含义,在此之后,要重点咀嚼“弯道”被引申赋予的新的意义即,“充满困难却又蕴含机遇和挑战的时刻”。做好前两步才能真正理解材料的最后一句话——“要把握好了这一时刻,就能超越对手,超越自己”。“这一时刻”所指的是什么时刻是写作切入的关键。

关于立意,考生切忌拔高,主要要结合自身的体会来写,这样写得有血有肉,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写出高分作文。关于时下热点,如金融海啸,全球各国这时也进入了一个弯道,哪国有足够智慧就能重新领跑世界经济,这个可以写,但是对于我们的考生来说却难有足够的能力来驾御,易滑向空洞的议论,最好不要写。

有人说材料作文较难把握,但是今年安徽高考的这篇材料却恰到好处,易理解.易把握,考生写走题.偏题的可能性很小。

但同时,今年的命题也还是有一些缺憾的。比如,材料中提到的“弯道超越”.“赛车运动”,很多农村孩子可能根本就没有见到过赛车道,也很难理解“弯”和“直”对于赛车“超越”到底存在怎样的风险,等等。而对于材料中关于“弯道”和“直道”的寓意,一定要有辩证思维,并非是“弯道”就一定“充满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和挑战”,这种变化.风险和挑战同样应是生活的常态;而“直道”就一定是“一帆风顺”,因为“直道”可能会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考生也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进行立意和阐述。

知识储备

一.正确认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关系。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评分的评分方法,我个人认为,其目的在于强化写作的基础,同时引导考生追求“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高中毕业生的写作水平。可是,有人盲目鼓吹发展等极,一味引导考生追求发展等级,这对高三同学有某种程度的误导。我们认为首先应重视发展等级。

首先,基础等级是50分,发展等级只有10分,孰轻轻重,不言自明。

其次,基础等级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是否就能拿到发展分?虽然在具体的评分上各省市有所不同,有的省就明确规定,基础等级得不到相当的分数,就不给发展分。

第三,就多数高中毕业生的写作实际来说,“基础等级”的要求并没有真正达到,或者说写的基础功并没有过关。

因此,我认为对那些还没有达到基础等级要求的同学来说,首先应提高基本的写作能力,力求在基础等级上有较大的“发展”;同时,尽可能地去争取发展分。在这一点上,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逐末”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写作基本功好的,另当别论。

二.基础等级的要求

基础等级的要求共有六项,分别说明如下:

1.符合题意

这是应试作文的第一道关口,也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第一把尺子。如果不合题意,文章写得再好,也是不行的。一般说来,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是平时练就的,但考试作文的得分未必与平时水平完全一致,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题意的理解。一道作文题往往包括“命意”和“要求”两部分。“命意”部分,或出示材料,或出示标题,或出示话题;“要求“部分提出若干限制条件。写作前,要对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地审读和理解。要正确理解材料的寓意,要扣住关键词,把握标题或话题或材料的内涵;要用好相关的提示语,划定构思范围,确立中心和写作内容;要在文体.表达.字数方面做到“令行禁止”。

譬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莱特兄弟完成第一架飞机试飞任务以后,到欧洲去旅行。在法国的一次欢迎酒会上,主持者请莱特兄弟讲话。莱特兄弟只讲了一句话:“拓我所知,世界上会说话的鸟儿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领会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是“少说多干“吗?有道理,因为材料中有“只讲了一句话”。但它不是“基本精神”,基本精神在莱特兄弟的话中。鹦鹉“会说话”,但只是“学话”.“人云亦云”而已。所谓“飞不高”,是指不会有大作为。换言之,基本精神是反对“鹦鹉学舌”,而要有创新精神。据此立论,符合题意。其他如“联系实际”.“议论文”,“800字”也要一一落实。

自从考话题作文以来,不断有人鼓吹“淡化审题”,甚至有人说“想跑题也不容易”。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要求,这是事实,但“淡化审题”之说,却没有根据,也是不太负责的说法。于是要求写“心灵的选择”,有不少人不去按照题意写心灵的冲突,而将题意泛化,只写“选择”,这就不在符合题意。2003年的试题一再提示“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识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文章,“类似”.“不同”.“相反”都可以写。可是,相当多的考生对“关系”视而不见.或只定“感情亲疏”,或只写“认知”,甚至有另设话题的。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2.符合文体要求

高考作文有“文体自选”的要求,“自选”是为了扬长避短。从评分的角度说,你“自选”了什么文体,就按该文体评分。也就是说你选定何种文体,就要写得“像”——体现出文体的规范。可是,近几年有人鼓吹“淡化文体”“淡化”的结果是“四不像”的文章大量涌现,这样的文章在评分中大受影响。

“符合文体要求”,就考先来说,你写记叙文,就要写人叙事为主;你写议论文,就要注重发表自己的看法,注重议论,注重说理;你写类叙来议的文章,就要注意叙议的结合。《考试说明》在写作部分首句就说“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在具体的写作中,就要适当强化“文体感”,不要写那种非驴非马的东西。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是文章的生命。它旗帜鲜明地反对虚假的.造作的.苍白的乃至庸俗.颓废的文章。所谓“真挚”,就是真诚恳切。它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无论写人.叙事.描景.还是说理,都应渗入作者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的真挚感情。人们说,写作是生命的运动。感情虚假的文章,给人的只能是虚假,而不可能动人。有一名考生定《外婆的选择》,写外婆身患癌症,拒绝治疗,其理由有两条:一是外婆一生都爱美,如果化疗.放疗.头发.眉毛都掉光了,“死后孩子们梦见我,还不吓得半死”;二是子女的经济都不宽裕,“把仅有的一点钱留给孩子们作教育费用吧”。看了这样的文章,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会潜然泪下,也会对这位外婆肃然起敬。这便是感情真挚的力量,这是那些胡编乱造的文字不可比拟的。

虽然有的考试题目可以写“故事新编”之类,即便是这样的文章也写出真情实感。“思想健康”,是指文章的内容具有正确的思想。它惩恶习扬善,表现出对符合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认识.理想.愿望等,透射出真善美的光辉,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鼓舞力量。它的底线是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这个底线是不能超越的。

“感情真挚”与“思想健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文章的精髓。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指文章的材料翔实.具体,能为“中心明确”服务。内容不充实,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没有鲜活.丰满的血肉,写记叙文形象不具体,没有意境,写议论文空喊口号或堆砌事实论据。这样的文章自然不能算较好的文章。

“中心明确”是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来写人叙事或议论,否则就会散乱而不知所云。现在一般考生易犯的毛病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的文章没有明显的写作意图,没有明确的写作目标,自然不可能成为好文章。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是高考评分的又一把重要尺子,在这一点上达不到基本要求,也就是文章内容不合要求,得分只能比较低。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包括“通”和“顺”两个层面的要求。通,指文句表达要合乎规范,合手含乎所写的内容,不出现明显的语病;顺,指句子连贯,符合所写事物的自然流程,符合一般的思维规律。用词不当,造句不规范,文句之间不贯通,是若干语言基本功不过关的考生的通病。对这些同学来说,最应努力的是把每一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顺着一定的思路说需要说的话,不要“东一概头西一棒”。

“结构完整”,从历年高考来看,绝大多数考生是不存在问题的,除非有的人不能完卷。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全文思路不清晰,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明确。这是应当注意的。所谓“内在联系”是指各段落之间内容上的联系。是并列.承接,还是递进?写作前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考虑。

6.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首先要写字规范.正确,不写错别字,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繁体字;不漏用.错用标点符号;其次是字体美观端正,清晰易辨识;再次是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修改要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不随意涂沫。

高考阅卷在赋分方面受阅卷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尽管我的评分标准在尽量缩小赋分的误 差,但书写.卷面毕竟是给阅卷者造成的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客观地说,那些书写.潦草,文面脏乱.难以卒读的文章,“暗中”所失之分远不止“标准”规定的几分。

对书写文面提出下列建议:

①拟一个较详细的写作提纲.避免盲目行文,乱涂乱画;②不会写的字可用意思相同的字替换;③正确使用删除.增补.颠倒.移位.连接等修改符号;④掌握标题.分段以及应用的行款格式;⑤认真使用标点符号,防止“一逗到底”;⑥墨色浓淡,粗细适中。三.高考对发展等级的要求

高考对发展等级的要求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四项。下面分别作说明。1.深刻

深刻,是对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怎样达到深刻呢?(1)透过现象看本质

纷繁芜杂的事物无不具有各自外部的表象和内在的本质。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有了若干这样的过程,才能达于事物的本质。

这种深刻不是靠引用一两句话或“灵机一动”所能奏效的。譬如2003年全国卷有一名考生写了一篇《拨开感情的迷雾》的思辨说理的文字。该文在反思感情和认知的关系时,在社会.历史.人生的大背景下,“将人的目光投向更深处”,进行了反复的追问和求索,并且时时观照现实,最后得出结论。“让我们跳出心灵的依托和贪欢,用灵魂和良知去判断。每一次打破感情的樊笼,必将带给我们一片绿树一片春天,每一次对感情的反抗,必将给我们带来一股甘泉一丝甘甜。”这个看法是比较深刻的。(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果索因法,是作文立意式分析论证的常用方法。一个矛盾的产生,一种现象的出现,总是有前因的。分析它,发现它,弄清来龙去脉,就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矛盾的主次关系,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到某种原因,比不揭示原因深刻;找到根本原因,比找到一般原因深刻。(3)观点具有启发性

这是指文章所透射出来的思想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而有所顿悟。写议论文,能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易被人们忽视的“边角”问题,激浊扬清,拨乱反正,充满对社会进步的真诚关注,表现出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思考,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写记叙文,取材鲜活,小中见大,微中寓著,充满情感,从而催人感奋,使人联想,在关注周围人事上产生共鸣。这些都是富有启发性的。讲“深刻”,一般指议论文字而言。使文章深刻,当然不止这三方面,但主要是这三方面。追求深刻,不是用大话.套话所能奏效的。我们应该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运用实践认识.内因外因.量变质变.发展变化.局部整体等基本的哲学原理去看世界.辨事理:

2.丰富

丰富,是就文章的内容而言的,它比“内容充实”的要求更高一层。它对文章内容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有限的文字中提供更精要的东西。(1)材料丰富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丰富,指文章的人.事.情.理,丰盈饱满,具有多向多

层面的特点。具体说来,写议论文能旁征博引,揭示诸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论辩力。写记叙文,故事复杂.情节曲折,画面纷呈,线索分明。写人能主次映衬,叙事能跌宕起伏。但不要认为材料丰富,就是罗列事实。材料贵在精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目标可视为丰富。

(2)形象饱满

形象,就是指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包括人物以及为塑造人物而写的景物等。记叙文中,人物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就可称为形象丰满。朱自清《景影》里的父亲形象,就是一个丰满的形象。不要把丰满误解为“写的多”,主要是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3)意境深远

意境,指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情感等。这里所说的意境深远,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有情景;②有形象;③有活动,又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景.形象和人物情态的作品,就有意境。作文时,营造好“情景”,塑造好“形象”,展示发人物的“活动”,使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当是我们孜孜以求的。3.有文采

“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所谓“有文采”,就是语言美,富有感染力.震慑力.穿透力。文采从哪里来?从生动的用语.灵活的句式.漂亮的修辞等方面来。(1)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在选用词语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具体.生动.形象.鲜明,内涵丰富的,能调动人感官体验的词语,而少用那些抽象.概括,不疼不痒的词语。句子有长短.整散之别;语气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之异;结构有常式.变式之不同。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选用句式,不能呆板地运用一.二种句式。(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我们学习各种修辞方法,学了就要用。比喻.拟人。可使表达形象生动;对偶.排比,可使语句容量大,有气势,且有整齐美;设问.反问,可引人思考.增强穿透力。等等。(3)文句有意蕴

文句凝炼.含蕴,有丰富的内涵,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可营造深邃的意境,可富含 深刻的哲理,这就叫“有意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有意蕴;“夜正长,路也正长„„”这也是有意蕴的。

请看一名考生写的《放下感情的叶片》的开头:“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殒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与疾病殊死搏斗时,我们才咒写病魔的猖獗;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我们才会正视社会年的毒瘤„„”这是运用整齐的排比句陈述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感情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蕴含着浓浓的反思的情味,这样的句子可以说是有意蕴的。

优秀的作文应该让语言“亮”起来,调动尽可能多的语言手段,争取尽可能显著的表达效果,语言就会“亮”起来,具有视觉的冲击力。4.有创新

“有创新”与“深刻”.“丰富”.“有文采”不是并立关系,而是交叉关系。设置“有创新”这一发展等级的评分点,意在培养创新意识。从写作说,就是强调文章的“新”和“个性”色彩。什么是“有创新”呢?(1)见解新颖,材料新鲜

写议论文,观点要新,例证要新,不能人云亦云;写记叙文,故事要新,立意要新,而不能因循守常。新的见解,新的材料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个人的感悟中来,而不能照搬照套。当着成千上万的考生都要移植爱因斯坦的“记忆”时,有考生想到将普通人的记忆移植给爱因斯坦,这一思考的角度就很“新”;当着成千上万的人从正面或反面说感情对认知的影响时,有考生有理有据地论说“认知不应受感情的左右”。这样的见解未尝不“新”。(2)构思新巧

同样的题材,因构思之巧,就会各领风骚。同是《咏梅》,毛泽东与陆游迥异;同是写“灯”,巴金与柯罗连科各异其趣;同是写《乡愁》,余光中与席慕蓉各有不同。构思无定法,但以下几点要注意:①要刻意开掘事物内涵,追求立意高远;②要学会“蓄势”,写出引人入胜,欲舍不能的开头;③要写出“落地生根”.余音缭绕的结尾;④学会运用抑扬,张弛,正侧.起伏等手法。

(3)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想象是创造的开始,是腾飞的双翼。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描述,就是一种独到之处。推理,也只有抛弃人云亦云,才会有“独到”。独到,是根植现实而又有超越,因而它不是违反生活逻辑的“瞎说”或荒诞。(4)有个性特征

写作是一种生命运动,是最富有个性色彩的劳动。承认个性.张扬个性,是一种人本的回归。要写出有个性特征的文章,依据我个人数十年教学和写作的经验,似乎可以归结为一句:这就是用自己的言语写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抛开这一点,很难有个性特征可言。四.怎样对待发展等级 1.积极追求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是追求,应试作文尤其如此。对于发展等级,每名考生,不论原来水平高低,都应该追求到一定的发展等级分,不应放弃。2.有所侧重

发展等级的四个方面的要求都能达到,固然很好,但就多数人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从某一.二个方面去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评分的角度来说,即使给10分的作文,也不是四个方面都特别好的。

专项达标测试

一.材料作文:

1.拳王阿里33岁那年与挑战者弗雷泽进行第3次较量。在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筋疲力尽,几乎再无丝毫力气迎战第15回合了。然而他拼命坚持着,因为他心里知道,对方肯定和自己一样,如果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就有胜出的可能。于是他竭力保持坚毅的表情和永不低头的气势,双目如电,令弗雷泽不寒而栗,以为阿里还存有旺盛的体力,阿里的教练发现弗雷泽已有放弃的念头,便使眼色暗示阿里。阿里精神一振,更加顽强地坚持着,果然在关键时刻,对手认输了。卫冕成功的阿里还未走到擂台中央,便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上。弗雷泽见此情景,如遭雷击,并为此抱憾终生。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2.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文。

阅读漫画,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主题不能脱离漫画,题目自拟,文体自选。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流传甚广的“人生幸福三诀”说:第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第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第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了这三条,人生就不会太累了。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明代作家涨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涧边听瀑布,觉耳中别有不同。

读了上述文字,你或许也有类似的体验,或者领悟到某个道理,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你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个字。④不得抄袭。

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些篮球水平基本相同的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投篮技巧训练。第一组:20天,每天练习投篮,天天记录,但顺其自然对每天的练习不提任何要求;第二组:时间同上,只要求每天花20分钟的时间想象投篮,投篮不中时,要求在想象中对此做出相应的纠正;第三组:只记录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但在其余时间不再作任何要求。结果,第一组进球率增加24%,第二组进球率增加26%,第三组基本没有改变。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伊辛巴耶娃从小就非常喜欢体操,她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世界冠军。她挥汉如雨地练习着,严冬酷暑,舍不得荒废丝毫时间。然而,没练习几年,一块阴云开始漫上她的心头:她的个子越长越高。在体操队里,人长高,意味着土豆发芽,是要被除数“扔掉”的,想一想,本来你可以在空中翻四个跟头,长得太高,只剩两个半了,怎么去和他人竞争?伊辛巴

耶娃落寞地离开了体操队,但内心里的那个世界冠军梦却依然燃烧着。她开始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到另一处运动上——撑杆跳高。这是一个身高越高优势越大的运动项目。

今天的伊辛巴耶娃不仅获得了奥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等各种大赛的冠军,而且多次刷新了女子撑杆跳高的世界纪录。

请根据你对上述故事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8.依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文体不限。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要求:读懂关键语句的寓意,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字迹.卷面5分,错别字扣到3分为止。9.依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文体不限。海龟和老鹰

有个好心人在海边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出爬,这时过来一只老鹰要抓小海龟,游客把小海龟护送到大海,把老鹰赶走。这时一群海龟从沙穴里爬出来,爬向海里,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等好心人走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

根据此发表议论,自拟题目,字数700字左右。10.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没有不下台的演员

也没有不散场的观众

鼓掌一百零一次

还是有一百零二次的落幕

走吧,雨点在无声飘落

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

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走吧

读完此诗,你一定有很多联想,请就诗中某一方面的话语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二.话题作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以“沉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拿破仑曾豪气冲天地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说出这样的话,不仅仅因为他身后有千军万马,更因为他是一位勇者——勇者无畏!孔子也曾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勇者不惧”。但孔子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请以“勇与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平常心是一种情愫,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百姓拥有平常心,会得到幸福;名人拥有平常心,会得到超脱;官员拥有平常心,会得到尊敬。对平常心,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请以“平常心”为话题,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4.写作:

追求.追逐.追随,都是“追”。请以“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三.标题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世界知名作家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度日如年,在获得一本棋谱后,他整天研究棋谱,并在脑子里对弈,于是日子过得飞快。

可是生活中有人因为自卑而与成功擦肩而过,有人因为嫉妒而与友谊背道而驰,也有人因为紧张而与从容缘悭一面„„

请以“放飞心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请以“为生命着色”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圆明园兽首铜像,又称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圆明园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现仅有少量得以收回,因此已经成为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的象征。

2009年2月25日晚8时,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办的“伊夫·圣罗兰与皮埃尔·贝尔热珍藏”专场拍卖会上,佳士得拍卖行将圆明园鼠首.兔首分别以1400万欧元“天价”拍出。这个事件,不由得让中国人回想了旧中国的那段屈辱的历史。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那些感悟和体会?请以“历史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西方哲人奥古斯丁说:人们赞美山岳的崇高,大海的波涛,海岸的逶迤,星辰的运行,却把自身置于脑后„„请以“发现自己”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上,有一群人叫波西米亚人,与其他劳动人民一样,他们勤劳.勇敢,但有一点不同,他们总是热情高涨,把劳动看成是快乐,而不是压迫。一天,一位德国旅行家行走在沙漠上,迎面就碰到这样一队人。另他不解的是,为什么每走一小段路,他们就要放下行李休息一会儿。于是,他上前问原因。回答声不很响亮,却很清楚:“因为我们走得快,而我们的灵魂走得慢,我们要停下来等待灵魂赶上我们,不至于让他落在后头„„”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展开联想,自选角度,以“带着灵魂上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1.这是一道“聚合式”的“新材料作文题”,也就是说,考生务必从材料的中心意思出发立意。应该说,这本是不太难审题立意的。材料中像“拼命坚持”“精神上压倒对方”“保持坚毅的表情和永不低头的气势”“更加顽强地坚持着”等词句,一个接一个扑面而来,可以有下面的立意:“坚持就是胜利”,这是最简单的着想,同时也容易人云亦云;“坚持,便要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困难或敌人)”,“振作精神便能顽强坚持”,这两种立意便有点不简单了;而主要从弗雷泽的角度立意:“本是旗鼓相当,但一念之间的放弃意味着失败”,就或许有些与众不同;结合两个人的角度立意恐怕更少了吧?殊不知新意也便在此了:“胜利与失败原来是近邻,就在于坚持还是放弃”。然而不管怎样立意,总不能绕开“坚持”。

2.漫画家把烟囱冒出的黑烟,形象化地拟为紧紧缠绕地球的锁链。一道一道,密密匝匝,几近把地球捆死。借以比喻人类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废烟,污染环境严重.生态惨遭破坏,致使整个地球变暖.变色.变质。几乎把个正常运行的地球推向绝境。从而揭示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故把这个重大主题取题为“自缚”,故有作茧自缚之意。令人读后油然叹惋。从画中惨景不难看出,倘使这种自缚任其发展,无限延伸,作为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必然陷入自缚困境。客观上说就是自杀.自灭.自绝与世。

人类,是自缚的制造者,有是自缚的受害者。找到了主动与被动的规律所在,既然是自缚,当然,也就能找出合理的.自我解脱的途径。欲免除自缚之苦.解脱自缚之危,就要顺藤摸瓜.沿“链”追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长远之计。

要消除画面中的惨痛结局,就要全民动员.齐心协力,人人动手.献计献策。爱护.珍惜美丽的世界,还地球一个洁净.蔚蓝的天空。生存自救,实行能源利用革新,调用高科技手段,实施污染消除,当是积极有效措施。

3.“第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是说,对待万事万物要坦然,保持一颗平常心。“第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是说,不怨天尤人,不推诿责任,切实负起责任。“第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是说,对待别人要宽容。因此,文题可以从三个角度立意:

坦然和人生;二责任和人生;三.宽容和人生。任何一个立意,如果脱离了人生就偏离了文题的中心。

4.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必须详细研读材料,把握材料传达的含义和思想。材料中提到的三种味道:果汁是甜的,咖啡是苦且甜的,矿泉水是无味的。在题目中这三种意象并置,无论选择哪种饮料,你的选择体现出的就是你的人生态度。甜,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好.享受.安逸.知足;苦且甜,容易让人联想到奋斗与幸福.汗水与成功.生活中的美好场景与感受;无味,容易让人联想到超逸平淡的生活观。孟子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一色也,有同美焉。”所谓“口之于味也有同嗜”,译成现代充语就是“人们的嘴巴对于食物味道有共同的取舍”。但现实生活却不然,一个喜欢吃的,其他人却不一定喜欢吃;一个人不喜欢吃的,其他人也不一定不喜欢吃。只要自己的嘴巴吃满意了,就断定天下人都能满意,这就不辩证了。因此,考生可以从人生的酸甜苦辣,各种人不同的性格爱好,对生活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追求,以及尊重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尊重个性的多样性等角度来立意,如:生活的滋味;享受生活;经历风雨见彩虹,是一种生活态度; 甘于平凡,平平淡淡才是真;人,各有所好;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味是人生的特点;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酸甜苦辣;要学会体验多种味道的生活;培养多种喜好,等等。

5.从材料来看,一年四季.白天黑夜.山中涧边,均可听到动听的声音,感受生活的变化。能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发现生活的不同景致,那是因为作家涨潮有一个空灵.坦然的心胸,能够贴近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此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一.要有保持坦然.乐观的心态。四季有优点有缺点,生活有起有落,人生有坦途有坎坷,面对这些,应该保持坦然.乐观的心态。

二.要和自然和谐相处。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住的是拥挤的楼房,吃的是各种转基因粮食和蔬菜,喝的是化工产品处理过的水,呼吸的是污浊的空气,等等。人们在追逐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不断地破坏环境。考生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分析。6.可以从以下角度参考立意: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第三组之所以没有长进,是因为在训练的过程中没有明确有效的训练要求;第二组正事因为有明确有效的训练要求,所以长进最大;第一组的要求不是很明确,但每天的记录具有暗示性,所以也取得较大的长进。联系工作.学习中的管理,也要有一定得规章制度,而不能放任个人主义流行。

二.用“心”方能事半功倍。第二组的长进优于其他两组,主要取决于每天20分钟的想象投篮,说明在训练过程中,用“心”的重要性。推而广之,要相取得成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然要用“心”,以巧取胜而不是一味蛮干。7.成功的人生并不是每一方面都很出色,只是他们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挖掘内在的潜能。当我们在一条路上走了许久却看不到未来时,也许换个思路,人生就会柳暗花明!

本题参考立意:人生的选择很多时候很难一先即准,有时候往往拐个弯,恰恰就会让你成功。因此,你必须学会放弃,而又要学会选择。

8.这个故事让人明白:欲无必有,欲有必无。那么,要心中有真善美,必远离假恶丑。这必须经过选择.鉴别和心灵的“巷战”,才会让一个退出,另一个占据。提示“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材料中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一来,思路就开阔了。如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自己的心灵等。关键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9.这个题目也属于“新材料作文”,属于一个寓言故事,也属于有关系性作文,这个故事的含义比较浅显:人的动机和结果有时可能不一致。即有些人是抱着好心去帮助别人,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比如教育问题,父母教育孩子可以出于好心,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顾及到个人的需要和想法,没有顾及到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有位诗人曾对这种情况有一句精彩的描述:世界上最大的伤害往往是以爱的名义。所以人做事,不能光靠爱心,考一腔热情,还要顾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要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

立意原则:遵照事物发展规律,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如缘木求鱼杀鸡取卵,相对于时代材料是赈灾的科技,而不能蛮干硬干。

10.通览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诗的主旨是任何事物总有它的结束,没有不下台的演员,没有不散场的观众,由此我们可以引出许多类似的联想:没有不败的花朵,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即将到来的终点呢?诗的最后两句作出了很好地解说,“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走吧”。这是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基于此态度,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①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人就都是演员。而任何表演,总有收场的时候,正如演员总有下台的时候一样。②“落幕”并不意味着结束,也可能是新的开始。③世界和人生总是在永恒的变化和运动。④生活是一本“可爱的书”,一条真实的路。⑤呼唤人们,乐观地去生活,执著地去追求,不断开拓人生新的舞台。二.话题作文: 1.“沉潜”“蓄积与勃发”有三个层次含义:一是指一种策略,一种权宜之计,一种智慧,属于谋略层面意义;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是指一种“忍”“韧”的哲学理念,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理素养,一种收敛.内向.自省,锻造灵魂的手段。它当然可以指具体的人或物,可以写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指抽象的哲学思辨。可以写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更可以写果断出手一鸣惊人。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何不学学企鹅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筋疲力竭。

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企鹅的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主要问题]:分论点设置不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论点角度失当。例如论点:沉潜具有强大力量。

分论点:1)写文章,讲求的是一种让人喟叹的气势。

2)搞学术研究的人尤其需要注意沉潜。分论点只有两个,不完整;句式随意,不匀称;仅从写文章.搞学术研究两个方面来阐述,视野欠开阔,缺乏代表性。

2.分论点重心偏移。例如论点:美丽的弧线来自沉潜。

分论点:1)沉潜之后的弧线,是最完美的弧线。2)沉潜之后的弧线,是最具魅力的弧线。3)沉潜之后的弧线,是创造奇迹的弧线。分论点的重心偏向了弧线,而不是“沉潜”。

3.分论点杂乱无章。例如论点:沉潜重要分论点:1)沉潜,是为了下一次还能够爆发。

2)沉潜,是为了下一次有力的爆发。3)沉潜,是为了掩藏自己的爆发行为。精彩分论点]: 1.《为人生蓄势》: 为人生蓄势,要有足够的勇气;为人生蓄势,要有坚强的信念;为人生蓄势,要有恒久的耐心。2.《沉潜,为成功蓄势》:沉潜能够历练我们的意志;沉潜能够积聚我们的实力;沉潜使我们准备得更完善;沉潜使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2.“勇与畏”是一个二元关系类的话题,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链接点。这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进行开掘:一是外显的——“勇与畏”抉择的标准是什么?对缺点的解剖.正义的维护.真理的捍卫我们要“勇”,畏缩退避只会成为“一介懦夫”,遭来唾弃;而对自然的法则.事物的规律.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则要“畏”,逆流而上只会成为“一介莽夫”,遭到惩罚。二是内隐的——“勇与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动因会使人作出不同的抉择。如面对人格遭受侮辱,韩信为了“将以有为”而选择了“畏”—— 受胯下之辱;孙天帅为了“维护人格.国格”而选择了“勇”——坚决不下跪。为此,对“勇与 畏”的抉择和评价,我们要因时.因地.因势.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我们的思辨才能全面.客观.深入.辩证,从而在“立意深刻”的高原上去展示自己夺目的才情.才思和才华。3.其实「平常心」,就是日常用事中无取.无舍.无骄.无求.无执著的心行。第一.为善不执是平常心,第二.老死不惧是平常心,第三.吃亏不计是平常心,第四.逆境不烦是平常心。

4.第一,要写好这个话题,须坚持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做到“思想健康”。虽然说追求什么是个人的事,是他自己的权利,但写文章还是应该有积极向上的主题的,要引人向真.向善.向美。高尚的追求是有标准的。简而言之,就是追求真.善.美。

第二,为了能有更好.更适合自己发挥的角度,还需要就这个话题进行全方位的拓展,做到“思路开阔”。1.可以写为什么要追求。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追求,追求是人们积极进取的动力。人类正是在不断追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创造.完善。历史的车轮正是在追梦过程中飞速地向前发展的。2.可以写追求什么。追求的目标是因人而异的,是个性化的。然而,追求也应该有一般的标准:符合正义.公理和良心,这样的追求是有意义的.高尚的。追求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凡是对真.善.美不懈的追求,都将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更彰显人性的光辉;追求是一种无上的快乐,凡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他人.心系天下的人都将感受到追求中蕴含的无穷乐趣。3.可以写追求要注意什么。(1)确定所追求的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2)选择一个恰当的目标。这个目标要切合实际,为一个切合实际的.正确的目标而奋斗,即使过程很艰辛,也总有实现目标的可能。若因“好高骛远”却“锲而不舍”,到头来只能是浪费生命。(3)追求需要执著.坚忍不拔的精神。否则,一事无成。(4)追求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提高效率。三.标题作文

1.这个作文题切合新课标中“认识自我”“关注人生”的要求,关涉“人和自我”这个向度。写作本题,一般要确立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推崇励志自强的品质,呼唤对卓越的不懈追求,促进自我发展等。2.【立意指导一】 色即颜色,颜色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意义的。色彩的象征意义,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 „生命里可以有一种颜色,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生命里缺少色泽,一声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生命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生命里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 „为生命着色,就是让生命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就是渴望自己对生命有个性化的感悟„ „

审题立意的角度可以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的色彩,他为其奋斗的思想历程结局;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生命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可以写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素材,屈原为生命抹上汨罗江一样的色彩,司马迁为生命抹上黄土地一样的色彩,陶渊明为生命抹上秋菊一样的色彩„ „ 【立意指导二】

“色彩”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上的释意是(1)颜色;(2)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那么,按照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考生选择它的本意与引申意思来写作文都是不跑题的。事实上,基本上是没有考生跑题的!然而,在立意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最好的立意一定是在话题的比喻意或引申意上展开,而在本意上做文章则是其次了。这一点很像话题“天空”与“我与空间”的立意角度。下面将本次作文中较好的立意列举如下,仅供各位老师与考生参考。1.从“色彩”的释意(2)出发,来写人的诸多优良品质,比如珍爱生命.博爱善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奋斗不止.刚强不屈.淡泊名利等真善美的一面,来抨击强权政治.自私自利.趋炎附势.欺师灭祖等假丑恶的一面。在具体写作中,将“色彩”巧妙的融合在各种品质中,“拉来”历史英雄.文化名人助阵,将自己对生命意思的理解(强调“大我”)作了很具体的诠释。2.与以上立意相反,主张不要给生命着色,保持生命本来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实际上,只是立意角度不同,而主题还是殊途同归,与以上立意一致,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与世俗同流。例如:一杯清水,来自高山,没有任何色彩。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迎合客人的口味,往这杯水中加入各种“调味剂”,使之失却本来的纯净。而我们想要恢复它的纯洁,却是万分困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呢?

3.一件文物承载着历史,我们无法隔断历史和当今生活的历史。历史的启示是对过去的分析和感悟,但是必须落实在当今的行动上,脱离行动谈启示是片面肤浅的。考生可以根据这个思路,可以阐发议论,也可以叙述事件。

4.作文以“发现自己”为题目,已经很明确地要求,要写一篇命题作文。即便是命题作文,命题人提供的材料也须认真阅读,深入领会其命题意旨。“人们赞美山岳的崇高,大海的波涛,海岸的逶迤,星辰的运行,却把自己置于脑后„„”中,“却把自己置于脑后”就须仔细斟酌,并在作文中有所体现。发现是什么?发现是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或别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自己则可以指自身的个性禀赋.精神特质.优势短板.价值实现等等。发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地认识自己,解剖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过程。当然,这里的“自己”,可以是“小我”,也可以上升到“大我”境界。

思路点拨 ⑴.发现自己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现今这个纷繁复杂.色彩斑斓的世界。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做真正的自我就更难。

⑵.一个人如果能发现自己,能正确对待自己存在的问题,去想合理的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生活中去注意这些细小的环节,一定会成为更优秀的人。

⑶.成功者是在不断实践中发现成功道路的,因此,我们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⑷.发现自己,才能选择最正确的道路,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上少走弯路,才能确定最优化的目标,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从而走向成功。

5.这是一个短语式,观点式标题,其中“上路”有隐喻意义。

灵魂,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中,有四个意义,第2点“心灵,思想”,第3点“人格,良心”,可以成为思考的切入点。

上路,可以指人生之路,也可以具体化,指奋斗之路,追求之路。带着灵魂上路,立论角度可以考虑如下;

(1)关注物质生活的发展,追求成功的目标的同时,应该同时关注心灵生活,精神生活的发展。保有宁静,澄澈 的心灵世界,才能在 追求中不会迷失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拥有洁净的人生境界,享受生活的点滴精彩。

(2)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尊严,人云亦云,没有正确的理想,没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之路,追求奋斗之路上可能就走不远。

(3)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有人格与良知,道德的底线不能丧失。

(4)工作,追求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因为急迫的得到,反而失去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宁静与快乐,不可取。

1.一个是华丽短暂的梦,一个是残酷漫长的现实。

2.逝去的岁月,怎么找得回来?你曾经的微笑,在回忆里却散不开。

3.从前的我没学会哭泣,现在的我时常泪流满面。

4.怀表里那张陈旧的照片上,有一个说要在天堂和我见面的女人。我把她的笑容放在离时间最近的地方。我只想让我的时光中有她的笑容,一直都有。

5.我只是和星星一起闪亮和黑夜一起寂寞的孩子

6.向往天空的,都是寂寞的。

7.喜欢童话,是因为把它当成了童年。

8.当风筝厌倦了天空,是否就会义无返顾的坠入大海?

9.当我最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往往也是我最沉默的时候。

10.夕阳下,童话一般的世界。

11.当你真正去等待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永远都不会出现

12.如果天堂太拥挤,那我们就一起去地狱猖獗

13.等到天放晴的时候,也许我会好好再爱你一遍

14.和寂寞对话,只是不愿意相信你已经离开

15.我决定不再流泪,就像你决定要离开我一般地坚定。

16.只是一天离开了你,你就狼狈得像是一个只需要我安慰的孩子.17.岁月从指间流淌着,我感觉到自己的星宿从轨迹中缓缓陨落。

18.没有快乐,微笑还在。没有童话,童年还在。

19.当你越想挽留些什么的时候,就越容易失去些什么

20.在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整个世界崩溃在我的面前。废墟中那一片片的瓦砖都刻有鲜活的记忆,现在安静地贴在大地上,即便我有多小心保持行走的安静,终究会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被记忆放逐的人。

21.流泪,是为了想起一个人,努力去想一个人,是为了提醒自己,至少有一个值得你哭泣的人。

22.谁又可以反抗生命随波逐流的离合

23.刻在记忆里的那个夏天,是我们一起在阳光下流下的泪水。

24.谁带我回到只有童话的日子里?

25.当你真正去做些什么的时候,往往也是很多事都无法回头的时候。

26.当你真正想去忘记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已经刻在心里。

27.没有经历过的人,没有对于他的意义.

28.说自己是现实主义者的人,往往是因为理想已经深化成现实一般的模样

29.有时候说不喜欢,是为了让自己说喜欢的时候会显得非常珍贵。

30.是我太在乎她了么?又或许,只是她不在乎我而已.

31.我们都存在彼此的回忆里。

32.浅和深又能代表什么?只是早一点忘记和迟一点忘记而已.

33.有些人存在。是因为宿命。所以他不应该抱怨什么。34.就算是醉生梦死,也是记忆的一种,因为你始终不能忘记什么。

35.当我已经不能离开你的时候,你已经离开我。

36.我们在彼此中遗忘彼此.37.因为不曾相识,所以也不曾悲伤。更不曾快乐过。

38.你用冰冷的指尖,在我的手心里轻轻写下依赖。

39.即便是流泪,也是一种纪念。就算是流泪,也回不到童年。

40.冰冷的誓言沉睡在童话中

41.破碎不是最残酷的事.最残酷的是踩着这些碎片假装着不疼痛固执地寻找着„„.42.一个人的存在往往在消失很久以后才体现得出来

43.有时候,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一些什么,得到了以后又想再得到放弃的那些.44.她教会了我微笑,他教会了我珍惜,又是谁教会了我遗忘?

45.寂寞只是一场华丽的虚张声势.46.没有你烦我,我就开始烦我自己。

47.很多事都被慢慢拆下来拼凑在心里 然后物是人非.48.我把你遗忘在我们曾经相识的地方。

49.有些话,你想说自然会说,不想说,听到的也只是假话。

50.你连叹息都可以美得像是在微笑.这样要我怎么画出悲伤的你.51.其实醉生梦死也只不过是和遗忘开的一个玩笑,当你认为自己已经忘记一个人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比记得她的时候更加痛苦

52错过的,都是想要的。没有错过的,都是可以平静接受的.53.我是应该和星星一起数着你的心事,还是应该和你一起数着天上的星星。

54.当我真正想要保护一个人的时候,我才会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被那个人默默守护着。

55.我总是不懂你的表情,就连你在微笑,我都会感到很忧伤。56.谁的微笑消失在谁的视线以后谁才懂得幸福?

57.小夕说,她看见明媚的阳光照耀在山上。我只是对着她微笑,没有说我看见整片悲伤的轮廓压在突兀的群山绿影中.58.我流泪的时候,你也在流泪。我认为你没我孤独。我微笑的时候,你还在流泪。原来你比我寂寞。

59.快乐,难过都是讲给自己听的故事。

60.心情已经习惯和候鸟一起迁徙只是有些仓惶而已。

61.当每个人都说着自己有多寂寞的时候,我会认为他们是快乐的。

62.说他们都离开了,是想在自己最孤独的时候,让他们一个个都回来。

63.说自己失去勇气,是为了等待一个人给自己力量。

64.迷失了自己一次,是为了让自己以后更好认清前方的路

65.一个受过伤的女生,唯一学会的就是坚强。

66.因为要生存,我开始学会放弃.67最寂寞的人,应该就是在记忆中被遗忘的人.68.并不是只有眼泪才代表伤心并不是只有你才代表爱情.69.如果你认为自己忘记一个人,那么你就不会笨到用忘记来提起她.70.说忘记的人,往往还是记得的.71.快乐停在纸上苍白停在脸上

72.要三个人去痛苦,不如就让一个人更痛苦。

73.微笑,不是因为快乐的太久,是太久的时间里忘记去悲伤。

74.一个寂寞的人,你永远都感觉不到他有多寂寞,他只是很简单的在你的生命中出现过,又很简单的消失.75.保护一个人,并不是因为喜欢一个人。

76.我怀着期待和好奇,很认真地学着小四教的用纯洁的45度角仰望天空,当我真正做到的时候,却没有流下泪水。

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8章 传记 篇三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宋)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四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先写风涛迅疾,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气概。

【参考答案】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题岳阳楼

(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

元丰中张舜民从高遵裕征西夏,掌机密文字,做诗讥议边事,于元丰五年冬十月,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南行途经岳阳。

此词开头、结尾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任选一处试作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参考答案】 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①开头呈现的是幅萧疏的景象: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洞庭湖水天一色,烟波浩渺,茫茫无际。写出了词人失意惆怅的心情。②结尾处作者回首远望,夕阳西下,天边一片残红。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眷恋。(开头或结尾选答一处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摸鱼儿

(宋)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

②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

①此词作于1179年,此时辛弃疾南归宋朝已17年了。②长门:汉代宫殿名,汉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禁于此,据说陈皇后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重金,求解愁辞赋,得《长门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全诗”分析,所以分析表现手法需联系诗歌的主旨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考虑作答。

【参考答案】 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

五湖,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试从句法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分析。

【解析】 句法是指句子的结构特征,此句为倒装句;分析表现手法必须结合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考虑作答。

【参考答案】 就句法的角度,是倒装(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是用典(暗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的典故,我能够回去,却不回去,要学范蠡归隐)。诗人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深刻反映自己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进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9.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昭君怨梅花

(宋)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的下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

【解析】 虚实相生,相互映衬,运用对比手法彰显梅花的高洁。

【参考答案】 对比。下片描写山野之中这户人家的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衬: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4.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8章 传记 篇四

单项训练专场Ⅰ

(一)(2012·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薛寿鱼书 [清]袁 牧

②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③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

⑤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⑥⑦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岂不惜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1.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A.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B.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C.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D.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B.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了他的价值。D.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

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之事,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二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验,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难遇”,一方面表明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4.第三段“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中欧阳修所寄之“意”具体指什么?

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单项训练专场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稼说送张琥 苏 轼

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①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②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注】①锄耰(yōu)铚(zhì)艾(yì):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

1.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

2.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4.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请对此加以分析。

5.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

整体阅读训练专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 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家灵壁

家:安家 .

B.岸谷隐然

隐:隐约 .C.舟车冠盖之冲

冲:行驶 .D.则跬步市朝之上

跬步:行走出入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深可以隐①其.A.②其孰能讥之乎.

与其子孙游①以.B.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怪石①取山之.C.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久也①信其用力之多且.D.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赴任途中,经过汴水边的灵壁张氏园亭时,应张硕的请求而作的一篇游园记。

B.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C.张家世代显赫,张氏先人不仅为个人计,而且为子孙计,构筑了张氏园亭,其后五十多年,规模日益扩大。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4.从上面的文言文中筛选出能说明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的理由的语句。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盖其先君子之泽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节 分析综合 阶段训练一

1.B。B选项意为“丞相借助平民的颂扬来抬高自己,名声就高雅;然而平民依仗丞相的地位来使自己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这与“重理学、轻技艺”无关。

2.D。痛惜的应该是薛雪的后人竟然“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

3.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

4.欧阳修寄意于醒心亭者,是更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5.(1)交代醒心亭命名的由来。

(2)赞颂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以醒世人。(3)表达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4)含蓄地抨击当权者,并借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

阶段训练二

1.更休

2.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 3.C 4.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

5.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

阶段训练三

1.C。冲:要冲,交通要道。

2.C。结构助词,的。A项,①代词,代指灵壁张氏园;②副词,表反诘,难道。B项,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并列。D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

3.D。“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有误,从原文“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可以看出,作者对张氏子孙的出仕与隐退都是赞赏的,D项只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因此属以偏概全的错误。

4.①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②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③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5.(1)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2)这都是他们先人的恩泽。

上一篇:通告和公告的区别下一篇:职业教育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