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2024-10-02

社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精选11篇)

1.社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篇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公正 道德 道德建设

[论文摘要]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社会不公正现象严重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应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公民公正意识等方面来改善社会公正的环境,促进公民道德水准的提高。

“从现代伦理学意义讲,社会公正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公平分配,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秩序的公平合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公正要求和行为规范。”(李萍:《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可见,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因而,探讨社会公正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公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多个领域,就公正类别来看,有政治公正、经济公正、法律公正、道德公正等。但任何一个公正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究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尼布尔认为:“社会将公正而不是无私作为它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它的目标是为所有人寻找机会的均等。”(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公正看成是社会的第一德性。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者库柏认为:“公民的品德的总则是‘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广泛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不可能仅仅是一种道德境界的倡导,也不是对自我利益的简单超越和否定,而是一种在恰当的机制下达成的公共和个人的‘双赢’。”(王云萍:《库柏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而麦金太尔则直接把公正理解为是一种美德。从上述理论路径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社会公正乃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公正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形成和社会美德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公正观念一开始就塑造着人们是非善恶的观念。一个缺乏公正观念的人,也必然缺乏是非善恶观念,没有友谊、情感和信赖,往往唯利是图,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道德人格的基础。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的力量和道德力量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一种纠正和激励,作为观念的社会公正并不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它对人们的生存世界常常具有扳道者的功能,它对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选择和道德目标的达成是有直接的浸润作用。现实生活诸多事例已经表明,由公正体现的正义感,是道德人格的脊梁。其实,公正不仅是人们道德观念的生长点,同时也是建立社会道德新秩序,即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纵观人类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伦理的秩序往往因公正的衰退而式微,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始终与公正观念的确立和公正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可见,从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角度看,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

二、社会不公正现象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公正程度以及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可程度与社会成员普遍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如果说社会公正最能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的话,人们的道德水准就是社会公正及其文明程度在人们心灵上的投射和印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公正的物质文化基础大大提高,但社会不公正问题也以更加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刺激和影响下,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评价、道德水准出现不稳定、迷乱、失衡甚至扭曲。许多典型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仇富心理、求官骂官心态、借名人一夜成名的动机、以暴露个人隐私来自我表现的欲念,以及平均主义情结、恋旧于计划经济的心态等,无不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刺激作用的结果。至于那些因社会不公而报复发泄、因生活压力而抱怨敌视社会、因贫困而堕落等负面道德反映,更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在道德领域的极端反映。可见,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广泛存在正严重侵袭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领域,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的顺利实施。当然,我们不能把消极的或负面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出现,都归结为社会不公,还必须分析和探究其他因素和根源。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并重视社会不公对人们的道德心理的挫伤和不良刺激。

2.社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篇二

一、形成行业不正之风的道德因素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的发展还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人们的需要不能顺利地得到满足时, 他们就可能突破原有的道德界限而采取某些可以达到目的的行动, 从而使不正之风的产生有了可能性。应该说, 形成行业不正之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道德的角度看, 产生行业不正之风的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德观念的变化使行业不正之风有机可乘。改革的大潮, 推动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荡涤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随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发生的显著改变。相应地, 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过去信守的一些道德条律开始被抛弃, 新的道德观念正在树起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与不道德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从而为人们采取不道德行为创造了某种条件或提供了某些温床。

二是行为者个体价值取向的变化是行业不正之风产生的内在条件。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务虚转向务实的过程中, 个体的价值取向也从重名位向重实利转变。过去尊奉的洁身自好、名声清白的道德信条虽然没有完全丢弃, 但更多地注意行为的功利性, 已经成为人们新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行为功利性的过程中, 有的人在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驱动下, 便不顾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 搞起了不正之风。

三是职业道德规范的不完善以及制度、政策等方面存在某些漏洞, 是行业不正之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在改革中, 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而新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加之一时难以革除的体制上的弊端和在具体政策上的某些失误, 给了一些人及单位以可乘之机。他们无视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 使行业不正之风由可能变为现实。

四是道德舆论导向的偏差和道德舆论环境的变化是行业不正之风得以形成的外部因素。从前众口皆碑的美德, 如团结互助、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很少听到赞扬声, 而原先众口皆贬的劣行也很少听到批评声。舆论的倾向性无疑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的助推作用。“个人自扫门前雪, 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各顾各的处世思想, 不论是非, 也使得道德评价失落, 道德环境走样。某些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和相互仿效, 不能说与舆论倾向的偏差没有关系。

五是封建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是行业不正之风形成的历史根源。封建道德在我国影响很深, 今天我们社会关系中存在的特权思想、专制作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以权谋私, 本质上都是封建遗毒的反映。资本主义“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在我国也有很深的影响。这就使社会干群中某些意志薄弱者成为腐朽道德的俘虏和金钱的奴隶。

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道德手段

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就在于, 它既是行业控制的辛勤使者, 又是播种行业新风的光明使者。它通过对人的心灵的感召而整治各行业乃至社会, 又在各行业乃至社会的整治中净化人的灵魂。克服和纠正职业活动中的不正常关系和行业不正之风, 是促成社会新风尚的重要环节。因此, 应当从道德方面着手“正风”, 并认真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第一,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从思想上消除导致行业不正之风的因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对从业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道德影响, 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的过程。它是影响职业道德风尚发展、变化的直接因素, 使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职业道德得以转化为从业人员的内在品质。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把提高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还应同各行业、各单位以至各部门的内部改革结合起来, 保持经常化、制度化。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人们懂得自己从事职业的社会意义, 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自己, 对待他人和社会。这样, 在道德法庭和“心灵审判官”的监督下, 使更多的人遵守道德规范, 自觉地克服不道德行为, 抵制行业不正之风, 使我们电力企业的职工解决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问题, 把“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

第二, 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规范, 约束从业人员, 防范行业不正之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道德关系时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 贯穿其中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 在我们电力企业来说就是为用户服务, 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职业劳动和社会主义的团结协作。在这个原则下, 各行各业应针对行业特点, 结合自己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传统和职业责任, 从本行业的要求出发, 制定和发展各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建设是群众的“自我改造”和“自觉锻炼”, 要注意发动职工总结经验教训, 对照正反典型, 使职工真正认识到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 并将其概括成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易记易行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成为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自我约束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道德效应, 起到行政和法律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

第三, 开展道德评价活动, 弘扬道德楷模, 抨击不正之风, 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舆论的导向作用。职业道德舆论是对人们职业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一种社会舆论, 凡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 就会受到它的支持、鼓励、赞扬, 从而强化人们的道德信念, 巩固这种好行为;凡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 就要受到它的批评、指责、鞭挞, 给人造成一种强大的精神上的压力, 促使他改变不道德行为。这种外在的强制对于遏制和消除行业不正之风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使一切不文明、反社会的行为和行业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或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职业道德舆论有多种表现形式, 最常见的是人们的议论, 单位内的表彰或批评, 以及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手段。要正确合理地引导道德舆论, 净化舆论中的杂质, 要创造一种敢于直言、公正评价人们的职业活动, 扬善贬恶, 扶正抑邪, 以监督和保证人们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 符合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符合时代的要求。

第四, 克服职业道德淡漠现象, 形成一个讲究职业道德, 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良好职业风尚。一个时期以来, 在一些地方和单位, 职业道德观念淡漠, 以权谋利、以职谋私的行业不正之风盛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有“拜金主义”及某些政策失控产生的利益导向偏差, 是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淡漠致使一些人丧失了职业道德。因此, 要从人的心理需要和利益引导入手, 把他们的信念真空充实起来, 造成一个尊重和赞许职业道德行为的工作环境, 提倡一种切实可行的不局限在物质需要上的更充实的生活观念。要从根本上扭转忽视职业道德的倾向, 把职业道德强化为纪律, 使从业人员培养健全的劳动观, 形成牢固的服务意识,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理直气壮地宣传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 理直气壮地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气, 要发挥领导和党政机关的模范作用, 领导不仅要重视本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 还应带头遵守道德规范, 带头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克服腐败现象, 做到勤政、廉政、优政, 成为各行各业讲究职业道德的楷模。

3.社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个人品德修养;社会道德建设

一、个人品德修养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道德是人们做人处世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行为规范,道德首先是通过对个人的作用来实现其社会作用的。

作为个人,只能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而有社会关系就必然有维护这种关系、要求个人予以遵守的行为准则,道德便是其中最为普遍、最为基本的行为准则。这就是说,道德是以规范的形式表现着人所特有的社会关系,表现着人的社会本质。一个人有无道德,是其是否由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化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的标志;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必要的道德素养,才能为社会所认同、接纳,才能取得扮演特定社会角色的资格。所以,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之一,是人之成为社会的人的主体性资格之一。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观念表现,凡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道德的存在,道德规范这一“应然之则”依据于社会的“必然之理”。因而,把握了道德,也就从一个方面把握了社会和人生。因此,个人品德修养,也是个人认识和把握社会的重要方法。

个人从来都不只是孤立的个体,他总是生活在特定人际关系的网络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道德原本就产生于调节人们关系的需要,因而,调节和融洽人际关系是道德的根本职能。正是基于此,人们将道德通俗地理解为“处世之道”。掌握这一“处世之道”,即修养个人品德,人便可以在人际关系的调节中,化干戈为玉帛,化紧张为宽松,进而建立起和谐、融洽、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道德不仅对个人具有约束性,即“不应当做什么”,同时,道德对个人还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即“应当做什么”。个人品德修养正是以“应当如何”的独特方式为个人提供社会价值观的指导,为个人指明正确的人生目标。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这一主体的能动发展过程,就是在道德“应当”的感召和推动下,个人品德不断提升的过程。

二、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能动作用

道德与其他社会现象的重大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个人的道德心理并形成相应的义务感和良心来发挥作用的。没有大多数社会成员个人的道德自觉,没有人们的自我完善活动,就难以为社会的有序运行提供道德上的保证,更不可能有社会的道德进步。个人的品德修养,既是实现社会道德价值的实践,又推动着社会道德的更新与进步,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一)社会道德价值的实现只能依赖于个人的品德修养

社会道德价值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扬弃社会道德的抽象性,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道德规范同特定的道德情境结合起来,实现对个人行为活动的操作、调控,将社会道德具体化;二是在超越道德冲突时,在相互矛盾的社会价值中,区分其道德性及其价值等级,以进行行为选择,把社会道德价值现实化。这两个条件的创造都要靠个人的道德活动来承担和实践。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怎样,一种群体的道德状况如何,不在于它们有多少道德规范和准则,而在于这个社会或群体中的个体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遵循和实践这些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广度和深度。而个体要在自己的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具体化、现实化,就既要认清个人的利益同这种道德规范要求的一致性,扬弃个体需要的盲目性和偏执性,实现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又要分析具体道德情境的各种条件、扬弃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主观性、随意性,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同时,还要面对不同道德体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同一道德体系在特定情境中不同准则及其价值的冲突和两难境地,确定自己行为选择的价值方向和价值等级,解决或超越各种道德的矛盾和道德冲突,实现理和情的交融、意志和信念的统一。所以,社会道德价值的实现,绝不是一种照章办事的刻板过程,而是个人进行积极活动的能动过程。这是个人品德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二)个人品德的修养也推动着社会道德的进步

社会道德的进步,包括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在一定社会道德体系总体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根据社会现实利益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在自己的道德活动中创造部分新的道德成分,如开创新的道德领域,建立新的道德关系,形成新的道德规范,达到新的道德境界等等,以发展和完善已有的社会道德体系。后者是指当某种社会道德体系成为社会前进的阻碍时,个人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和认识,把握社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的发展趋势,扬弃旧的道德,创造符合发展需要的新的道德体系。

三、个人品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个人品德包括许多构成因素,有着复杂的结构。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情感到意志的过程,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必须遵循道德养成的基本规律。当前,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智育至上的误区中走出来,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人是社会的产物,更是教育的产物。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形成与统治阶级加强道德教育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等,还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其核心内容都是伦理道德思想。当前,我国社会片面重视智育的现象尤为突出,尤其是以考试为基础的教育使知识教育事实上成为了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杠杆。必须真正扭转观念,重视品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也就是要有具体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也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规定的正是一个人整体的道德要求,对于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助互爱、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将具有根本性作用。

(三)以榜样作用来带动全社会个人品德修养

首先,党政领导干部是个人品德修养的示范群体,要带头加强党性修养,提升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以自身良好形象走在品德建设的前列。

其次,从公务员队伍来说,加强公务员个人品德修养就是旨在通过修养个人品德,使我们的公务员既是一名称职的人民公仆,又是一名受到公民学习、模仿、关注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也就是公务员群体个人品德修养的好坏,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4.当前社会公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 篇四

【作 者】焦国成/王易

【作者简介】焦国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王易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公民道德水平相对低下,就是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本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的精神,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审视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寻找出推进公民道德的切实有力的措施。一

道德总是同时代的演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建立新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首先必须弄清我们国家目前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性质。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和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和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从封闭、落后向开放、振兴的转型和发展。无疑,这些重大的基础性变化必将引起三大相互关联的社会深层次的转化,即深刻的普遍的社会重组;社会规范、社会评判标准的重新确认;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三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世界到精神领域的变化又必然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在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上表现出来。应当说,我们国家的伦理道德状况也相应地正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阶段上。

要转型、要发展,就必然先要有一个痛苦的长时间的蜕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国家现在正处在伦理精神的蜕变过程中。这个过程,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是新旧两种道德价值观念相互交替、冲突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的道德文化及道德现象出现结构性失调、社会道德秩序发生较大混乱的过程:原先一些被人们所接受并一直公认的道德观念渐渐远离现实生活,显得陈旧、不合时宜;另一些原来看上去是难以接受的新观念却逐渐被人们所承认并成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便面临着两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其中任何一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都没有达到对全社会进行整合,为全社会所共同接受的程度,但同时又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这种情况表现在人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一些领域中,传统道德起着主导的支配作用,而在另一些领域,现代道德则起着主导作用;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还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念,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已经接受了现代的价值观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她)也是传统与现代组合的矛盾体,存在着脑子里的现代意识与骨子里的传统观念的冲突,并常常陷入自我矛盾的激烈斗争之中。可以说,当前我们在道德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双重价值标准的冲突和双重评价标准的冲突。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活动、现象常常会因为价值标准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价,许许多多的道德行为也往往因为面临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评价而获得不同的价值意义。面对这样一种道德上的两难境地,人们常常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从而陷入道德观念与道德价值的尖锐冲突之中。

人们在道德价值观上的混乱以及由此造成的道德评价上的失范,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非道德现象:一些领域中的道德准则松弛失效,社会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突出表现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正当竞争,产品的假冒伪劣等严重问题上;社会正义感和羞耻感、责任感和义务感淡化,荣辱感、是非观、善恶观混乱,社会道德心态近乎麻木与失调,一人受害众人围观而无一人上前相助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救人者反成为众人嘲笑、打击的对象,以至我们不得不用“见义勇为基金”来唤起人们似乎已趋泯灭的良知;藐 1

视社会集体利益和社会生活准则的极端个人主义泛滥,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盗卖国家资财,泄露国家机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丑恶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日益激起民愤;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和道德教育迟滞低效并发生萎缩和扭曲,道德评价与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发挥无力,人们普遍感到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并对当前的一切发生怀疑,造成自信心与理想信念的失落以及道德观念上的错位。

上述一系列不道德现象,的确是一种社会现实,而且相当严重,对于某些行业、某些单位来讲,对于某些地区、某些个人来讲,不能不承认其道德水平是下降了,我们的执政党和政府的某些高级干部严重腐败,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说明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显然,我们不能说局部的道德水平下降是不存在的,更不能说这些不良现象是一种可以不必挂怀和忧虑的“表面现象”。勇于承认现实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良现象,才是实是求是的态度。粉饰现实、否认不良道德现象泛滥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腐蚀,就会使人们变得麻木不仁,最终酿成大祸。

但是,我们反对不顾社会实际状况而把现实道德说得一团糟的观点。道德观点陈旧,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所带来的新的道德的萌芽,就必然会觉得自己与现实格格不入,从而得出否定性的结论。纵观中国历史,各个时代的道德家们无一不是把夏、商、周三代乃至尧舜、神农的原始时代看作是道德的最理想的时代,几乎是在每一个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一些道德家们都会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哀叹。但是,人类的道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天不如一天了吗?显然不是,历史上的道德家们在认识上有一个共同的误区,就是要么拿历史上某一阶段所达到的最好的道德状况与现实社会最不如人意的道德状况相比,要么拿自己幻想中的古代道德状况与现实道德状况相比,这样比来比去,“今不如昔”的结论也就再所难免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时代必然要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既然要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肯定和认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包括:企业自主自立观念、带动致富观念、守法经营观念、公平竞争观念、诚实守信观念、经济效益观念、时间效率观念,以及在不损害集体与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正当利益的观念等等。现在,中国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谈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压抑自己的个性和合理欲望,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并非道德的退步,而是道德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

审视和认识现实,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未来;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这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根据上述对我国当前现实道德状况的分析与认识,我们认为,就公民道德建设来说,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和制定出一整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规范。

上面提到,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各种新旧道德观念纷至沓来、相互激荡,造成了人们在道德上的普遍困惑。其实归根结底,这种困惑是由于善恶界限与道德标准不明确所致。不知则不能行,这是一个基本常识。这在道德领域也是一样,当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时,自然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去为善、去实践正义。多年以来,我们批判和抛弃了数千年形成的传统道德规范,而建国后所建立起来的新的道德规范又不健全,难以适应丰富多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现实,从而造成了人们在道德上无所适从的局面。因此,构建当代完整严格的道德规范体系,是推进道德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我们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因而适应这个社会的道德也必须是社会主义道德。本着这一基本思路,首先要确立并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一个大纲,纲举而目张;如果抛弃了它,整个道德规范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必将在根本上改变。当然,对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这原则,仍需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研究总结,以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道德心理。

既然要构建道德规范体系,只有一个道德原则当然是不够的,社会有多个领域,存在着多方面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要调整和理顺多方面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就要建构严整周密的适应社会生活各领域需要的伦理规范。我们知道,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传统道德对于调整人们的道德关系,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有“纲”、有“常”、有“目”的完整的规范体系。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规范体系上是相当贫乏和不完善的,需要认真吸取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积极成果,使之不仅完整严密,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个道德规范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具有理想性,要给人们指出什么是至善和理想意义上的高尚,道德更需具有现实性,即要有较低层次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以适应公民日常的生活和道德要求。也就是说,要提出适合民众人伦日用的道德标准,告诉每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事实已无数次地证明,道德愈是贴近大众生活,就愈能为人们所接受,也就愈能发挥其作用;相反,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只能为少数人所实行的道德,则因缺乏现实的群众基础而变为无用的说教。

第二,建立健全保证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的社会机制。

一套好的道德规范,如果没有健全的实施与保障机制,只能说是一种美妙而空洞的设想。道德要从设想变为现实,从规范化为实践,至少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配套措施:

其一,法律的认可和支持。道德与法律的最大不同点在于道德的非强制性,即从根本上说,它是依靠人们内在的自觉性与意志的力量发挥作用的。正因为道德偏重于自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法律的支持,否则,它就是软弱无力的。因此,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政治家们无一不是把德与法相结合,发挥软硬两手的作用。道德与法律的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法律要认可和肯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二是法律条文的制定要体现道德规范的内在精神。只有这样,法律与道德相互配合,道德“禁于未然之前”,法律“禁于已然之后”,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其二,形成强大而健康的社会舆论。道德发生社会作用的外在机制,是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没有这种客观的“势”或风气,道德就不仅得不到重视,反而会受到嘲笑与贬低。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舆论传媒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宣扬“痞子”意识和个人主义思想,严重败坏了人们的道德水平,混乱了人们的道德认识。其实,思想的解放,不应该更不必然以摧毁高尚的道德为前提,分辨是非、扬善抑恶、移风易俗,把社会引向真善美和光明,才是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的基本使命。在这一方面,我们尚须进一步端正观念,做出持久的努力。其三,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带头提倡。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如何,该社会的领导阶层的实际作风及提倡是极其重要的方面。上面往哪个方面“领”,下面就会往哪个方向走;上面往哪里“导”,下面就会往哪里趋。孔子曾讲,“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国自古便有“以吏为师”的传统,领导阶层的正与邪、善与恶,对民众的影响是巨大的,上好德而下好善、上浮夸而下做假,已成为一条不可更易的规律。因此,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思想行为如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如果说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因需要各方面的能人而较重“才”的话,那么现在的社会形势更需要我们“德才”并重、以德为本了。如果我们国家在选拔和任用干部时加强对其道德品质的考核,使其能够 3

成为公民的表率,那必将有益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未来的持续发展,它应当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更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

5.浅析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 篇五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和谐社会”最早始见于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充满了对道德方面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又是我们奋斗的过程。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为基础,一方面要以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保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离不开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已成为时代的呼唤、事业的要求、人民的企盼。

二、公民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本质意义上的公民道德,就是思考人自身各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和谐。“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主要表现在:

(一)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每一个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是所有人组成的人类社会的和谐的细胞或基本单元,人与社会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是人自身的各方面之间要和谐。任何个人,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才能较为理性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融入社会,融入自然,为建设和谐社会尽力。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换言之,也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总的来说是指人的身体与精神、能力与品德、言论与行为等的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还必须实现人的身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能力、创造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精神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身体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能力与精神全面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全面自由发展又可以促进人的身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支撑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则集中体现和实现着人的价值[2]。总之,人的身体、能力和精力的和谐发展或全面自由发展,是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的最高表现,也是人类争取自我完善,进而成为人类自身的主人和美好理想的最终目标。

(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所谓“和谐社会”,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社会内部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益冲突。和谐社会构想强调的是社会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及各子系统内部和谐,无疑是和谐社会构想的核心内容[3]。和谐自古以来既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目标,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没有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都会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不但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团结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创造活力迸发,而且使社会矛盾和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就是指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必须维护自然界的平衡,确保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要实现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重要的条件和保障是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仁爱万物”思想、“道法自然”思想、“与天地参”思想,现代西方的尊重生命伦理学、大地伦理学、尊重感觉的伦理学、地球伦理学等等,都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但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过多地强调对自然的索取而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一度遭到过自然的报复。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在一些干部的思想上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即重经济建设、轻思想道德建设的倾向,抓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上面热、中间温、基层冷”的现象;在互联网和文娱场所传播的一些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严重腐蚀青少年的心灵,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衔接,亟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经费投入不足;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手段和必要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活动场所少,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难以维持,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还缺乏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形式、创新的工作方法和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工作骨干队伍,等等。

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道德,是基于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一系列价值评价而形成并加以维持的柔性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道德主要通过造成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内心信念等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调节和规范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持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和谐的理念和精神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4]。必须按照“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进行,切忌一阵风走过场。

(一)要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树立和谐理念。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讲话等有关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广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增强道德观念。

(二)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揭露和批判有损社会伦理道德的现象和行为,让人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使抽象的道德理论“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的心里”,让枯燥的信条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激发公民的道德情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建和谐”的文明风尚。

(三)引导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实践中,用正确的道德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区分善恶,明辨是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不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知行统一,引导人们把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

(四)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促进和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

(五)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创造的优秀实践成果,注重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要。

(六)要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机制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各种措施,逐步形成引导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制度约束,提倡和奖励道德高尚的行为,防止和避免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6.社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篇六

(一)提高全党、全社会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提高全党、全社会的认识是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只有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全党思想统一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有希望和可能。党员干部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和中坚力量。

(二)突出加强党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由党来集中统一领导。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党长期执政的根本。要认真吸取忽视、轻视和放松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深刻教训,重塑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执政理念,切实加强党对思想道德建设的绝对领导。首先,各级党委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制定操作性、制约性较强的政策和制度,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其次,要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三是要在培养、使用干部上向这些同志倾斜,要形成聚集从事思想道德工作人才的导向,以促进此项工作尽快扭转被动局面。

(三)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的体系建设。在党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和反复试点,建成一个既具有权威的指导性,又有便于操作的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切实实施。从整体而言,思想道德建设可分为内容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三部分。内容体系。新建立的内容体系要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鲜明的方向性,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针,以培养社会主义中国的合格公民。

二、便捷的操作性,即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取向与内容体系基本能够达到对号入座、具体明确、容易操作。

7.论和谐社会下的道德建设 篇七

1 道德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由共同的道德价值观而形成的广大人民精神上的和谐, 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 面对重重矛盾和利益冲突, 只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 通过相互的沟通和理解, 为了达成共识, 协调行动, 去化解矛盾、解决冲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 它不仅表现为公民的行为规范, 还表现为公民的价值信仰与精神追求。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或国家同样也要有价值理想和精神信仰。道德精神的缺乏, 既会导致公民的成员意识和团结精神的匮乏, 还会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 影响社会的稳定, 使整个国家失去了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严重情况下甚至将会出现一个社会或者民族的冲突与分裂。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的本质, 也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方向。为促成我们社会矛盾的化解, 为提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正确的价值导向, 强化社会主义道建设十分必要。基于道德观念的认同和行为的协调, 使社会上形成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的优良的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 这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内容, 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2我国道德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道德滑坡。我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间, 道德出现了和社会发展要求并不一致的现象。如, 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唯利是图, 假冒伪劣;在政治生活中的权钱交易, 贪污腐败;日常生活中人情淡漠, 见死不救等。

对于我国道德的现状, 以下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1.1 人与自然的道德困境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以人为中心”的认识, 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存在错误。人们认为大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 是人类发展的工具, 人是自然界的主导力量和绝对主体。在这种错误观点的驱使下, 出现了人们为了自生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 违背大自然的发展规律, 过度的盲目使用自然资源的现象, 造成资源浪费, 环境恶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例如, 人们对森林滥砍滥伐, 不仅使地球的森林资源大幅减少, 还因此出现了甚至逐步加剧了山区的山体滑坡,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对动物的大肆捕杀, 使许多珍稀物种数量逐步减少, 濒临灭绝, 甚至有些物种由于人类的捕杀已经灭亡;人们滥用资源, 不仅造成可用资源量的大幅减少, 并且因不环保地使用资源造成环境恶化, 水污染, 大气污染, 土地污染。

1.2 人际关系的道德失范

1.2.1 诚信缺失。

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之一, 也是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诚信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也是公民个人良好道德的体现。在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诚信缺失、欺骗欺诈的事件, 这些道德失范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必然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 影响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造成如此问题之根源:一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对人们的诚信理念造成冲击;二是公民个人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愿望驱使下, 选择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能带来短期经济利益的方式。这些都对当今社会的诚信水平造成破坏, 对社会道德建设带来挑战, 对社会文明带来消极影响。

1.2.2 利己主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整体经济水平逐步上升,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人们对社会国家利益为主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以往传统的道德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正在悄然消逝, 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观念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凡事以自己的事为主, 凡事以自身利益为先, 这样的利己主义观念不利于人们正常健康的交往, 也不利于社会国家的长期向前发展。

1.2.3 人情淡漠。

在利己主义观念的影响下, 在社会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 在物质利益逐步占据重要的地位的当今社会, 人们越来越只关注自身的发展, 自身的利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开始出现人们沉迷于虚拟的世界, 忽视现实生活的交流的现象。人们对他人、集体、社会的关心关注逐渐减少, 人情淡漠, 互帮互助的传统道德被冷酷现实所打击。受助老人讹人事件, “小悦悦”事件, “碰瓷”场面, 围观不救助的场面在这个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不断发生着, 这多么让人失望。

1.3 个人与社会的道德价值失衡

1.3.1 集体利益绝对至上。

这是以强调集体利益最大化的观点, 这种观点忽视人们的自身发展, 看似以国家集体的利益为主, 是爱国爱集体的行为, 然而人们自身生存生活条件不能得到满足, 长期以往必然会引发对社会的不安, 容易产生社会冲突, 激化社会矛盾。例如我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代, 人们用自家钢铁器具用于大炼钢铁, 人们集体耕作却忽视个人效率, 盲目夸大忽视社会自然规律, 结果, 经济水平不仅没有提高, 个人温饱也没有解决。

1.3.2 个人利益至上。

与集体利益绝对至上相反, 强调个人利益至上, 绝对的利己主义, 忽视社会整体的利益。这种观点在贪污受贿, 不诚信经营中有明显体现, 以个人利益的获得来危害社会集体利益, 以不正当手段获得非法财物等等。这些不仅危害了社会利益, 还污染了社会风气, 对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腐败之风。

3 和谐社会下的道德建设的措施

3.1 社会角度

3.1.1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

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还需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包括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外部灌输内容,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地道德观念, 合理的处理各种关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民族精神, 诚实守信, 团结互助, 服务人民, 为规范社会秩序, 缓解社会矛盾, 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强化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 提升公民的良好道德自觉性, 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系统的道德建设, 促进形成和谐社会的社会道德。

3.1.2 加强道德规范的法治化建设。

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仅仅依靠道德规范仍是不够的, 道德规范的约束性有限, 必须将其法制化。加强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建设能从根本上保证和谐社会的建设。正如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法律具备道德所不具备的强制性, 道德规范需要以法制化来使其加强强制性、约束性, 在道德建设中才能更好的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如今强调“依法治国”, 若将中华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予以法治化, 一方面是利用法律的强制性手段来促进人们重视道德规范, 另一方面也对社会道德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3.1.3 建立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体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优越于其他道德的重要标志, 集体主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进行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等的要求。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 我们提倡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的道德规范之中, 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反对个人主义、损人利己。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有助于道德建设系统化、体系化, 有助于社会和谐。

3.1.4 宣传优秀的道德楷模。

道德楷模是我们在道德上应仿效的榜样, 是一种理想化道德的集中体现。他们的榜样事迹包括忠心爱国, 敬业奉献, 敬老爱幼, 助人为乐, 见义勇为等等, 在关键时刻, 他们能够毅然决然的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以实际行动捍卫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为公众树立了光辉的模范形象。他们所捍卫的不仅是社会公共利益, 还是由这种公共利益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公共道德精神。任何利益都是短暂易逝的, 精神却拥有永恒的继承发扬的价值。所以, 尽管道德楷模的事迹是个别的, 但是他们的这种集体主义精神, 却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同。所以说每个时代都需要道德楷模。宣传优秀的道德楷模, 使广大群众不仅从行为上更要从心灵上学习道德楷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3.2 公民角度

3.2.1 增强社会主义道德意识, 提升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其中,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公民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热潮下, 应从自身做起, 在一点一滴中注意自己的行为, 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平。一个人的行为体现着他的道德和文化水平, 品德优秀的人, 他一定拥有良好的道德意识, 能分清自己所做事情的善恶后果;同时他也应具备良好的知识文化水平, 能树立大局观念, 具有多方面思考的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公民个人要增强道德意识, 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这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良好品质修养的形成, 也有利于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3.2.2 自觉主动地向道德楷模学习。

道德楷模的优秀事迹和高尚行为不仅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有重要推动作用。公民个人对于优秀的道德楷模要自觉主动的学习, 将优良的传统道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习并用于自身, 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还可以为社会的健康和谐文明发展尽一份力量。

3.3 教育机构

3.3.1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 学校, 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工作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可塑性很高, 学生时代所获得的知识对其一生都有重要意义和影响。所以, 教育机构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 要在教学工作中宣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学习理念, 突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宣扬助人为乐的品质, 加强学生提升自我道德的意识, 引导学生跟随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3.3.2 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和谐社会理念。

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为基础, 宣传和谐的社会理念,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端正的道德品行, 提升自身修养, 加强个人文明道德意识,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3.3 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道德意识, 引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学生日常行为中, 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 纠正学生的不良道德意识, 以良好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学校教育中, 发现学生不良行为就要批评指正, 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以高尚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要求自身, 将身教施于学生。教师和学生同样都是学习者, 在道德修养的学习上, 互相监督互相学习是提升人与人、人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水平的良好方式。

4 结束语

道德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道德建设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从自身做起, 加强各自的道德建设, 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将个人力量凝聚起来, 促进社会道德发展。

摘要:良好的道德对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因此在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在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等客观因素发展的同时, 不能忽视道德建设的作用。实施道德建设, 首先要把握道德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再结合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现状与所反映的当下道德建设的特点, 采取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 为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使道德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有利方式。

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郭庆涛.试论道德与构建和谐社会[J].商情, 2008 (5) .

[2]张云杰.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道德建设[J].科技信息, 2007 (12) .

[3]刘云山.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J].党建, 2003 (1) .

[4]罗栋.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J].中国果菜, 2010 (7) .

8.社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简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061—02

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笔者就收到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杨业华教授寄来的专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并受嘱托,为此书写一书评。本来在今年署期就计划拜读并写一书评的,由于种种原因,整个署期未能静下心来潜心拜读这部著作,更谈不上去写书评。可能久未读书之故,大脑有些迟钝,一见到大部头的书籍就顿生敬畏之心而远之。也可能近几年来,与迷上网络文字有关,笔者对网络文字有兴趣浏览,但对书籍文字尤学术专著几乎少有兴趣或耐力去看。最近闲来之时,大致浏览了杨业华教授的这部专著,当然有些章节是认真看了的,有些章节只大致浏览了一下。实在是太忙,也是多年疏于看书的懒惰的缘故,固没有从头到尾地认真的看完,所以本文只能是简评,难免存在不妥之处。

一、内容简介

杨业华教授的这部专著共分八个章节,全书26万多字,于2007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是比较多的,杨业华的这部专著主要是选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理论探索和创新的一些主要问题来展开专题研究的。说实话,读完本书后,心中无形中滋生了一种莫名的愉快感觉,心中也仿佛升起了一盏明灯,暖融融、亮堂堂的,眼睛也为之一亮,似乎让人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这种感觉似乎多年未见,大有拔开迷雾见青天的感觉。还是闲话少讲,书归正卷吧。

杨业华教授这部专著的第一章主要是介绍、分析和总结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构过程、主要贡献及基本要求。重点介绍、分析了基本要求,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这三个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本章提纲契领,脉络清晰。

第二章主要介绍、分析和总结思想道德建设新境界。这个新境界就是“八荣八耻”。作者高度评价了“胡锦涛同志阐述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概括,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理念的新提升,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途径的新拓展。”[1]“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1]、“指明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1],并提出“领导干部要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 [1]。本章观点鲜明,立论高远。

第三章主要介绍、分析和总结和谐思想道德建设。分析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了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动性的意义和途径及方法,提出要破除旧的思想道德建设观念,树立现代思想道德建设观念,同时分析介绍了思想道德建设观念现代化的中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并澄清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种种认识误区。读后颇受启发。

第四章主要研究了“以德治国”方略。分析了德法并重思想,指出“以德治国”,要借鉴吸收人类“以德治国”的文明成果,强调“以德治国,要重视官德修养,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分析了“以德治校”思想。指出要“以德育人”,“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德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强调“以德治校”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本章也分析介绍了公民道德建设内容。分析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科学指导思想,提出要“努力培养公民道德的主体意识”,同时介绍了法国公民道德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读后,深有感触。

第五章分析介绍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强爱国主义思想的研究和教育,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工程。”另一基础工程就是艰苦奋斗精神研究。本章共占63页,占全书320页的19.69%,接近1/5。作者重点分析和介绍了这两个方面内容,的确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没有爱国主义思想和艰苦奋斗精神,则一切无从谈起,尤其是对于初级阶段的中国更需要强调这两个方面工作。作者不无遗力地分析、介绍和比较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精神,对于当今中国人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作者也强调了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忧患精神教育,使他们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中华崛起而发愤学习,为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1] 作者也同样不遗余力地分析介绍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尤其是重点分析介绍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阐述。这对当今中国人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

第六章和第七章重点阐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第六章主要是介绍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及我党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经验及其基本原则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即诚信道德教育。该章共占43页,占全书320页的13.44%,接近1/ 7。第七章主要是分析、介绍思想道德课程建设问题。本章介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即“思想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主体性原则”。指出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间环境建设”,主要要求高校各级领导“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数”、“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间”、“要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时间环境,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的落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时间素质,优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的时间环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时间的利用率”、“要善于运用网络时间即时性、灵活性的特点,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间环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1]作者也分析、介绍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成果。同时结合实际,分析、介绍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策略。该章共占38页,占全书320页的11.88%。两章共占80页,占全书320页的25%,即1/4。两章内容可谓本书的重中之重。

第八章主要是分析介绍思想道德建设环境有关内容。作者分析介绍了思想道德建设环境的内涵、研究角度及其研究的复杂性;分析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道德建设环境思想及其意义;分析、探讨了思想道德建设环境的层次性及其优化原则、方法和评价原则、标准及其方法。这一章内容讲的实际上也是个基础工作。但论述颇有新意。

二、学术地位

从笔者目前所看到的书刊杂志等媒体上来看,能如此系统地全面地分析、介绍、研究、探讨和总结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文章、书籍是很少的,所以笔者静下心来看完之后,我深深感到本书的学术份量与价值,起码让我大开了眼界,充实我的思想,提高了我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理性认识水平,的确使我受益非浅。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但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与我们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相比较,显得十分薄弱。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但是,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进行理论探讨的学术文章比较少,学术专著更是‘稀少’。”作者可谓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及其前沿问题熟谙于心,加上多年的从教经验,尤其是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素养,所以才能写出如此煌煌大作,此书的出版发行,堪称学术界一大喜事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领域里的重要成果,值得向广大同仁和社会推荐。

三、结语

当然,本书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字句的校正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失误。还有个别说法没有统一起来。另外,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似乎在内容上还嫌过窄,对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分析介绍上似乎没有突现出来,如能在这方面进行系统挖掘与研究,并进行系统分析、比较研究,可能更能让读者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脉络和与时俱进的理论成就。因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个课题相当大,理所当然不能忽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曾出现的有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和重要观点。这样才能让人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过程及其成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整体感,也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虽然作品当中提到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是对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但在书中没有明确具体展示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成果,即使提到,也是在介绍中穿插进去的,没有突现出来,如能单独突现出来,那就给人一个很深的印象了。当然这也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未必妥当。即使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毕竟瑕不掩瑜。

参考文献:

9.社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篇九

近期,处支部组织学习习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家风正民风纯等重要论述,开展自查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学习、自查,使我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洗礼,并获得许多心得体会。

一、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道德规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与人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秩序、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日益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倡导遵纪守法,公正廉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助人为乐、敢于担当、尊老爱幼、团结互助、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让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模范公民。

二、职业道德是爱岗敬业的必然要求。就殡葬业职业道德而言,既具有其他职业道德的共性,也具有特殊行业职业道德的特性,是其他职业道德的重要补充,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殡葬业服务的“两个世界”的人,既要“让逝者安息”,也要“让生者慰藉”,殡葬业职业道德内涵便多了一重内容,这是一般职业道德所不能比拟的;二是殡葬业所从事的工作是人生终点站的工作,当今社会对此行业的接受程度还具有局限性,很多风俗习惯仍然根深蒂固,难以冲破,因此,殡葬业职业道德还要适应这些习俗和习惯。移风易俗虽然倡导多年,但几千年来形成的习俗靠一朝一夕难以改变的。

三、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家庭美德涵盖夫妻、父母、子女,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有着密切的关系,培育家庭美德有助于社会公德的建设和发展,相反,失去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就存在严重缺陷和短板,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家庭成员共同培养家庭美德,做到夫妻恩爱和睦,长幼亲情甜蜜,邻里友善互助,共同遵纪守法,这样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培养优秀个人品德为家庭和谐、干事创业、社会建设作贡献。我认为:只有具备优秀的个人品德,才有和谐的家庭美德;只有建设千万个美好和谐家庭,才能营造更加美好的社会公德。同样,培养了优秀个人品德,集合单位所有员工的优秀个人品德,才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四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努力培育优秀个人品德;加强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四德”的建设者、遵守者和维护者,为社会事业发展作贡献。

10.社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篇十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对中华民族正确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它内涵深刻,寓意深远,顺乎民意,切中要害。“八荣八耻”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又赋予其全新的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

导向。“八荣八耻”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新形势下要广泛宣传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要在广大干部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官气正则民风清,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对社会道德等都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摒弃头脑中存在的各种错误认识,在思想上做到与时俱进,在行动上做到勤政为民。要做维护法纪的表率,不仅自身要带头遵守党纪国法,更要自觉履行好党章赋予的职责,严格执纪执法,带头倡导社会新风。

二是要在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当前应广泛组建青少年思想道德讲师团,深入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及热爱劳动的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八荣八耻”的教育应进课堂、入教材,做到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细节化。通过开展多种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建立起广泛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和工作网络。

三要在社区群众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充分发挥市民文明学校、礼仪培训学校的阵地作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社会实践活动,如十万市民进课堂、文明公约大家行、市民道德档案等,全面掀起市民社会公德教育的高潮。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要抓好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时尚文化、社区文化的活动,把“八荣八耻”的内容融入到各种文化活动当中,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道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德之行,必有大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只要每一个公民都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一定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社会道德建设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 市场经济;医务人员;职业道德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27-02

在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生产要素的组合,医院和社会之间的联系等都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因此,利润金钱成为企业和人们直接的追求目标和行动杠杆,生产方式的这种变化使传统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至上原则和“重工轻商"的价值观念遭到了人们的摒弃,人们从过去羞于谈钱,不敢言利变为公开大胆地谈论赚钱求利,可以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人们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又一次解放,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市场经济的道德产生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同时市场经济也会对道德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只遵循等价交换、利益至上的原则。只认钱不认人,因而它也会使人们在敢于谈钱言利的同时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为了牟取利润,不惜采取损人利已、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竞争手段,从而使社会道德沦丧。医院也不例外,职业道德建设也是很重要的,现论述如下:

1 加强医院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已经引起了我国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革,也对社会各阶层人士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医院的干部职工也不例外,确有少数人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滋生了不良的倾向,败坏了医院的风气,但绝大多数卫技人员和职工面对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仍然守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抵制不正之风,保持着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医务人员本身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约束,这种道德是与群众的信赖共生的,治病救人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卫生部1988年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成为改革开放时期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的行为规范,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然损害患者的利益。卫生执法部门与被监督对象的关系也是如此,执法人员如果用手中的审批权、验证发证权、监督检测权、处罚权刁难勒索被监督对象,他们有苦说不出不敢举报,我们的执法队伍如果不加强自身建设,必然处于被动地位,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才能无愧于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和秉公执法的公务人员。少数人钻体制改革中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供需矛盾突出等空子搞不正之风的现象也会出现。特别是在当前卫生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出台了一些新政策、新措施,例如创办医疗集团、社会办医、开展特需服务,多渠道筹集资金,购置设备、调整收费标准,卫生监督部门对一些项目开展有偿服务等等,这些措施对于缓解医疗供需矛盾突出,解决困扰医疗、卫生执法人员待遇偏低问题,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改革的主流,应该肯定,但由于一些配套措施没有跟上,管理制度不严格,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单位内部和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一方面要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高工资、高奖金对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不是万能的,人总要有一点精神支柱,而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都是被实践证实了的真理,所以我们决不能轻视职业道德建设在卫生工作和改革中的作用,在卫生系统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 要把纠风和行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职业道德建设是开展反腐败斗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治本措施之一,既着眼于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又要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还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这就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全部内容,使“关口前移”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同时实行标本兼治,加大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行为。这样才能全方位上和深层次上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反腐纠风的预防机制,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纠风的治本之策,也是行业管理的重要基本建设,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可以这样说,建设是长期任务,纠风是近期目标,在当前形势下,二者都不可忽视和放松。

3 要切实加强领导

要继续深入地抓好职业道德建设,行风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的认识,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认识是关键,单位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克服畏难情绪,下决心去抓,切实加强对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的领导,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自律到位,我们要以孔繁森同志为光辉榜样,树立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这样一种信念理想与追求,这样的一种人生观和道德观,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管理好单位、搞好风气、办好卫生事业。

4 要重视宣传工作

职业道德建设,既要对内宣传,又要对外宣传,使职业道德建设形成浓厚的氛围,如召开职业道德建设动员大会,党政领导到会动员干部职工到会参加,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电子档案,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以职工为对象,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为重点,以“社会诚信、和睦、友善”为核心,明确“七个一”的基本流程:一是做一番省身,二是唱一首歌曲,三是看一部好人短片,四是诵一段经典,五是讲一个身边的感人故事,六是做一番点评,七是送一份吉祥。同时还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如报告会、演讲、座谈会、看电影、录相、短信平台、电视台等广泛宣传教育,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弘扬正气鞭挞歪风邪气,造成一种声势,形成一个气侯。有力地推动职业道德建设。

上一篇:诗歌伴我成长的作文400字下一篇:感谢信资助我的人爱心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