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14篇)
1.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篇一
――草河口镇中心学校 孙晓乐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第二节。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入手,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环节,使学生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厘米及其意义。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及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会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问题引导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 活动导入:
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板书测量结果) 观测测量结果,说一说为什么测量同样长的课桌,可是得到的结果却不同呢?
二、 认一认。
1、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2、 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它们是在什么地方用到的。
三、 认识厘米。
1、 出示直尺,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自读提示。
2、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 课件演示cm与厘米的关系。
4、 找出在我们身边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
四、 量一量。
1、 小组讨论测量物体的方法。
2、 小组派代表上台边演示边讲解测量物体的方法。
3、 老师小结,白板演示测量物体的方法及过程。
4、 学生动手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全班订正。
五、 画一画。
1、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
2、 在线的两端加上小点,防止它逃跑。认识线段。
3、 同志互相检查画得师傅准确。
六、 练习巩固。
1、 填空题。
2、 刮奖游戏(判断题)。
3、 估一估,量一量。
七、课堂总结。
2.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篇二
“半晌”出现在苏教版第八册课文《三顾茅庐》中, 原文如下:“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 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 自己轻轻地走进去, 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 诸葛亮翻了一个身, 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 诸葛亮才悠然醒来。”那么这个“半晌”到底有多长时间呢?这对理解刘备诚心邀请诸葛亮出山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 一开始, 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是:“方言, 数量词, 半天。”根据课文的意思理解, 我觉得应该没有这么长时间。课文中没有出现刘备顾不上吃中午饭还在等诸葛亮醒来, 如果半天工夫的话, 加上又等了一个时辰, 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那么早就过了中午, 所以根本不现实。我又查各种工具书, 终于, 在《应用汉语词典》中找到了答案, 词典中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名词, 北京话, 半天。二是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觉得第二种解释更加符合语境。“半晌”起码要大于一个时辰, 而不大于半天的时间。加上这之后刘备又等了两个小时, 那就是四个小时以上。当时刘备怎么说也是首领级人物, 如此等一个正在睡午觉的草民, 足以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和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
3.爱有多长,前戏就有多长 篇三
现在的人既聪明、也见识多了,有好多机会都能帮你免费接受房中术训练,因此,目前不KISS就“那个”的,怕也只能出现在强奸现场。有人说,做爱就是玩,会玩的人讲究前戏,名堂很多;不会玩的人,才和那老黄牛一样,只知埋头苦干,干出什么样,能不能让女人和自己都心满意足,还真两说。
★女人都想有前戏,要前戏等于要男人的爱。
是女人就想有前戏,因为前戏能让女人有受宠的感觉。但前戏的内容是因人而异的,女人的爱好也千差万别。
有女人不想前戏的,只能是她对你没性趣。而男人不想前戏的,除了急赤白蜡旱太久了,就是不得不给老婆交公粮的。现在男人也不喜欢猛张飞头衔,都想让女人在床上忘不了自己,所以,与其出力不讨好,不如先服务好女人,自己爽不爽的事,早晚能解决,女士优先吧。前戏也因此成了男人哄女人的特效糖豆。
★前戏可不是当下才流行的
其实,中国传统性文化很讲究前戏,老百姓通过口碑相传或字字手抄的途径,继续在民间研究包括前戏在内的床上事。诸如《素女经》等古典文献里,都有关于前戏的释义。可考的前戏研究,最早能挖掘到马王堆出土的汉简《天下至道谈》。前戏那时还叫“戏道”,在另一部中国古代性典《玉房指要》里,总结了一系列“戏道”方法,并指出,“戏道”即不违背人之常情,又可益寿延年。看看,前戏竟然任重道远。
最原始的前戏如早年的黑椰子糖,咸甜中还带着苦头儿,但也不等于没人好这一口。前些天看电视剧《金婚》,蒋雯丽和张国立年轻时很火热,张国立甚至有“佟六次”的外号,但那时人都住筒子楼,洗漱不方便,“佟六次”再有劲,怕也不能和有洁癖的文丽玩得太出格。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父辈们之所以没有前戏这名堂,还是和生存环境有关的。
★前戏的重点是“会玩”
像西门庆和潘金莲那样花样翻新、技巧复杂的前戏,也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需要胆量、气魄,更需要双方好性致和体能合格。
所以,还是需要学问,需要认知的提高。我们在《素女经》或《玉房指要》里看到的,往往是相当公式化的“技术术语”,只谈“性”不谈“爱”的专业做法,追求简炼精赅、避免拖泥带水的科学特点,容易叫人晕乎:到底什么样的前戏才是最好玩的呢?想来想去,最省事的方法,还是去看艳情小说。幸好咱们有一部专抠细节的《金瓶梅》,从中可窥探到被教科书简略掉的一切“戏道”。
现在关注前戏质量,尤其是男人们,有“让女人开心才光荣”之美德的爷们越来越多,找会玩的男人嘿咻是上天享受,找不会玩儿的男人嘿咻是下地干粗活儿——这是某男的原话。这大概是新时期的性爱特点,和汉朝那会相似:以满足女人为荣耀。
没有前戏的做爱,如同没抹脸没套行头就站在聚光灯下的男旦,再依依呀呀唱得好,也是怪模怪样。不过,有人说,只要正戏水平高,前戏怎样无所谓。可也有人质疑,一点前戏也没有,那男人得多大本事啊?
PS:
不前戏的性事完美吗?
前戏调查尽管参与者多半是女性,但已然通过问卷得到以下事实——
男人对前戏的态度,虽比较积极,但不如女人坚定;
女人认为“没有前戏就不痛快”,或“怀疑对方不爱自己”;
婚姻内的前戏明显少于婚姻外,和固定配偶的前戏明显少于一夜情或多夜情;
4.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篇四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第51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会正确使用刻度尺中的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 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教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教具准备:直尺,铅笔、数学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是吗?
今天呀,奇思和妙想利用咱们所学的知识,也在忙着测量呢?(出示情景)
同学们快看看,奇思妙想在量什么呢? 生:课桌
师:今天我们就和奇思妙想一起来研究:课桌有多长(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互动新授、探索交流
1、活动一:说一说为什么同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不同?
师:同学们奇思妙想是怎样测量的?他们的方法你看懂了吗?同桌说一说!生1:奇思是用手量的,她量的结果是6拃长。生2:妙想是用铅笔量的,他量的结果是4支铅笔长。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同学们她们的课桌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量的结果却不同呢? 生:因为用的工具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
师:同样的桌子,怎样才能使我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呢? 小组交流,讨论。
2、活动二:认识厘米。
师:看来呀,用不同的东西量,不好交流,因此呢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通常呢人们统一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短。(1)认识刻度尺。
师:同学们尺子上都有什么呢?把你的尺子拿出来看一看,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师巡视)
师:同学们瞧,陈老师这里也有一把尺子,它是尺子的一部分,快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停留1分钟学生进行观察)——课件出示直尺。师:谁来说一说,在尺上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看到尺子上有数字。
师:有哪些数字呢?我们看一下,(用课件演示数字1、2、3、、、)谁和他的发现不同? 生:我看到尺子上有CM。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cm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当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师:谁还想说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尺子上有0,师:嗯,0在尺子的最左端,是吗?那它在尺子上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起点。师:还有什么呢? 生:尺子上还有许多长短不一的直线。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他发现了尺子上有很多长短不一的小线,我们看看,(课件演示)这长短不一的线叫刻度线。
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观察,在尺子上能找到这么多的小秘密。表扬一下自己。(2)介绍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从刻度0到刻度1中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呢? 生试说。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师:同学们快来找一找自己的尺子上,还有刻度几到刻度几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指名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同学们快来看看发现什么了? 生回答
师:同学们的意思我明白了,也就是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是吗?(课件演示1厘米的长度)(3)体会1厘米的长度
师:同学们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试着用拇指和食指比画一下1厘米的长度?
生相互讨论,并做手势比画。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用手指比画1厘米的长度,有的大约是这么长,有的大约是这么长?究竟1厘米有多长呢?老师给大家每人准备了1段1厘米长的小棒,请同学们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老师发的小棒,再把小棒轻轻的抽出来,那么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师:同桌之间相互比一比,看看你们的1厘米长度一样吗? 生回答
(4)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请同学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的身边或在自己的身体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可能回答:学生的手指一节大约是1厘米,电灯的开关按钮的宽大约是1厘米,订书针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5)在尺子上找2厘米、3厘米?
师:同学们除了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之外,你还能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是2厘米?从哪到哪是3厘米?赶快找一找,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找,并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生1:从0到2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 生2:从0到3之间的长度是3厘米
师:同学们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小组内说一说)
生回答: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这几厘米就有几个1厘米。
3、活动3:学生测量铅笔的长 师:同学们写作业时都会用到什么呢? 生:铅笔
师:没错,那你能估一估你的铅笔的长大约是几厘米吗? 生回答(2位同学回答)
师:到底是几厘米呢,大家赶快量一量。学生动手量一量。
(这一环节,学生在测量的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和书中一样的错误的几种情况,教师组织孩子进行讨论。)
师总结:谁能说一说在测量铅笔的长度时,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我们在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4、活动4:说一说它们这样量对吗?
师:听说呀动物学校的小熊,也在学着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呢?你们想不想看?(出示课件)师:同学们认真看看她们谁量的对呢?小组讨论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哪副图测量的是对的,哪副图测量的是错的,为什么? 生汇报:2和4是对的
生:因为第二副图他的一端对准了尺子的0刻度,就是5厘米。而第4副图没有对准0刻度,但从1到6一共有5个大格,所以就是5厘米。师: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谁和他的发现不同? 生:第1副是错的,因为一段没有和0刻度线对齐。师:还有那位同学和他的发现不同?
生:我发现第3副是错的,因为从1开始最后到6,应该是5厘米,从1到6中间有5个大格,应该是5厘米。
5、活动5:量一量,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51页上的练习,量一量下面的线有多长,并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师巡视并指导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怎样量和画的
师总结:孩子们我们在测量和画线时,要注意什么呀?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一端要对准尺子的0刻度,并且要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就画到尺子上几厘米的地方。
三、挑战新知 提升能力(1)基础练习图
第1题:教师可让学生估计,再组织学生实际测量,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孩子的估测能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师可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二)变式练习图
第3题:本题体现了学科整合,既可以学习测量的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4题:做题时,教师要让生注意到积木的高度不同,组合摆放后就出现了不同的高度,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判断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的。
(三)拓展练习
第5题:此题是一道拓展题,通过用断尺画线,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回馈 课后延伸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货和体会吗? 生: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生:还知道了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
生:直尺上从0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生:我们在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不错,看来我们不但帮助我们学校解决了定做课桌的问题,而且还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1、1cm =1厘米
5.花边有多长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花边有多长》。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是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了解了长方形的特点,学会了测量,了解了一些测量单位并对周长有初步的认识;在此之后,学生要继续学习其他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因此,本课的学习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我们班上的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测量的相关知识以及周长的含义,多边形周长的计算等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他们中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动手实践,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会进行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数学交流与表达的能力比较强。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情境,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长方形纸、三角形纸、照片(学生)、直尺。学习方法:情境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操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出示几种平面图形,复习周长概念。
要求学生指出图形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周长。
2、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出示三角形纸和长方形纸)怎么计算它的周长?(学生汇
报)
二、探索新知,获得体验。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今天开始,孙老师想从我们班选出每周的数学之星,发言积极、独立思考、作业认真的同学都可以入选,并且将你们的照片贴在数学之星光荣榜上,可是照片直接贴上,不太美观,怎么办?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给照片装饰一下呢? 我们得准备多长的花边才能既够用又不浪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知道的花边有多长。板书(花边有多长)
我们要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就是求什么?(照片一周的长,花边的周长)这实际上是求一个什么图形的周长?板书(长方形的周长)
2、动手实践,探求方法
(1)估一估
谁来估一估刚才这张照片的花边大约有多长?(学生汇报,教
师板书)
(2)验一验
他们谁估计的最接近花边的长度呢?怎么来验证呢?(用尺量)
师小结:对,用尺先量一量,再算一算,同桌合作,一个量,一个做记录,再列出算式。同桌互相说说你怎样想的?(3)学生汇报:
师:说说你先量了什么,再说你怎样算的想法。算法1:
15+15+10+10=50(厘米)
板书:长+长+宽+宽=长方形的周长
算法2:
2×15+2×10=50(厘米)
板书: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算法3:
15×2+10+10=50(厘米)
算法4:
10×2+15+15=50(厘米)算法5
(15+10)×2=50(厘米)
板书:(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当学生说算法5时,(边指边说)可以把长方形的边分成两组,每组都有一条长和一条宽,所以可以用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再乘以2。师:同学们看这几种方法,无论你用其中的哪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长和宽)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求四条边的总和)
(4)电脑展示各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5)优化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一些?为什么?(最后一种简便,因为只用两步就算出来了)同学们说的对,虽然这些方法都对,可我们在计算时还要考虑实际,选择一些省时、省力、科学的方法。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必须知道长和宽。
三、分层练习,逐步深化
1、利用长方形周长公式来求书47页的做一做。(学生分组完成)
2、求出黑板花边的长(长方形的周长)3|、长方形周长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一块长方形菜地,一面靠墙,已知菜地长10米,宽6米,给这块
菜地围上栅栏,需要多少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花边有多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1)34+12+34+12 = 92(分米)2)34×2+12×2 = 92(分米)3)(34+12)×2 = 92(分米)
6.《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篇六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习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五毛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习,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习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习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在学《铅笔有多长》的过程中,其中在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四只小熊都在量这只铅笔的长度,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后,第1个图中,学生很容易就判断没有对准0刻度。第2个图是正确的。到第三个图中和第4个图放一块观察,学生有了不同的意见,有认为都不正确。第3个是没有对准0刻度,第四个没有对准0额度,但结果正确。学生还是根据刚刚讲的对准0刻度观察,没有别的办法了。看着学生都想不出来办法,我思考后,重新回到看这把直尺,让学生重新观察和回忆
问:从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我接着让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习是有小猫跳格,小青蛙跳格,他们跳格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很快告诉我跳的格一样长
接着我追问:他们跳格的图像不像我们今天学习的直尺。
学生联想后大声告诉我很像。重新再看这把直尺,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大格都是一样长的。
师:1-2表示几厘米?2-3,3-4,4-5呢?
生:1-2是1厘米,2-3也是1厘米......师:现在知道了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那么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接下来,重新回到小熊量铅笔的题中,用查格的方法试试,从1开始量就从1开始查格。学生很快告诉了我是5格,就是5厘米。
在新授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普遍性的会有一种思维方法,但是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其实教师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把方法直接告诉,数学知识都是有纵向联系的,后面的新知,在前面的学习中都是有渗透的,数学学习就是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融汇贯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很重要。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长度单位的教学,教材先安排了学生认识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学生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或听到。特别是厘米的认识,学生用的尺子就是厘米为单位的尺子,所以这两个单位安排学生先学习,确实相对于其它长度单位,这两个单位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铅笔有多长》主要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毫米的认识是难点,因为毫米单位太小,学生平时接触也不多,教学这部分内容,要靠实际测量和估算来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估算和测量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本子的厚度,书的厚度……从估算和测量中感受毫米单位的大小。
分米的认识,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分米做单位的物品,不局限1分米。课堂上学生说了有的同学直尺20厘米是2分米,30厘米就是3分米,还有的是50厘米就是5分米,老师的尺子1米刚好10分米。1米等于10分米的进率就在学生观察和探索中发现了。
这课教学学生说重要,用手比画更重要,学生每说一个长度,都要配合一个动作把长度比画出来,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对各种长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形象思维远比口头表述记忆深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7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没搞懂,正因为担心学生没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我进行了反复的感知体验,以至于精心准备的一些环节来不及让学生品味,如“数学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个小遗憾。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8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创造的使用教材,本课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准备大量长一分米的铅笔太费时,而且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孩子通过在纸条剪出一分米和两分米和测量磁卡的宽两个活动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进行认知
教学前许多孩子对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生的知识,即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念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长。
四、教学环节紧凑,知识出现自然流畅
通过思考“书桌高约7()”,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导入长度单位分米。在老是和学生猜磁卡的宽是多长的争论中,学生通过测量验证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让学生猜猜衣架和筷子的长度,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六、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利用同桌估测比赛,小组比赛找一找,说一说活动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互助培养孩子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9在 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1米和1 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我课前已经准备了4根 长约10厘米的铅笔,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小组汇报,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合作点。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 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分米”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这一课的第 二个合作点是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我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当学生测量出橡皮有6厘米多一点时,我说:“多一点,你们 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能!”学生们抢着回答,此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 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0《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游戏情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5、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6、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1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习。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你,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2《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3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4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平,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5《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平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习毫米再学习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习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7.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篇七
10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三十六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 将我国网络强国战略提升到综合施策的新高度, 对网络强国建设提出了6个“加快”的要求: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加快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不懈努力。
10月20日, 在“2016年第三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发布会”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表示, 网络强国战略是长期的、宏大的战略部署, 立意深远、内涵丰富。工信部将对网络强国战略进一步深入研究, 细化落实, 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 立足工信部的职责, 扎实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目前, 我国虽然在宽带网络整体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但是距离网络强国的目标仍有差距, 在自主创新方面相对落后, 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 各种网络攻击不断, 我国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因此, 我国可以称为“网络大国”, 但远不能称作“网络强国”。
而网络强国不仅是互联网时代赋予国人的使命, 也是国人立足现在、面向未来适应新时代的追求。
打造经济新引擎互联网大有可为
近年来,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 寻求新的发展增长点已经成为全球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首要课题。当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经济异军突起, 网络强国战略不仅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大趋势做出的战略抉择, 更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培育经济新引擎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要有新动力, 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信息经济发展白皮书 (2016年) 》显示, 2015年中国信息经济总量达到18.6万亿元, 同比增长超过17.5%, 明显高于当年GDP增速, 占GDP的比重达到27.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专家吕新杰分析, 信息经济已成为近年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并且其所取得的成绩将有利于后续发展。此外, 目前迅速兴起的AR/VR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夯实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保障措施、激励政策和发展环境等都将构成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力条件。
吕新杰指出, 在经济“新常态”下, 发展数字经济利好明显。一方面, 发展数字经济可以有效提升供给能力, 通过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 实现企业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可以助力传统产业化解供给过剩和降低供给成本等。此外, 还可以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另一方面, 发展数字经济还可以适度扩大总需求。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挖掘各领域“长尾市场”, 使小规模、个性化的传统需求得以被满足, 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更细分、更专业、更便利的服务, 还可以不断丰富需求内容、促进需求升级。
网络强国依旧任重道远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长期以来, 我国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这也是建设网络强国的短板。
据业内人士分析, 目前, 虽然华为、中兴等企业已经在全球电信设备、终端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PCT专利申请位居世界前列, 但是面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制裁, 相关核心元器件受制于人的现象仍难以改变。
此外, 部分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例如高端路由器的可靠性和寿命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光器件、高端FPGA等主要依赖进口。
虽然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已被全世界所公认, 但是在国际互联网空间治理方面, 我国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话语劣势。建设网络强国, 很大的一个目的就是改变我国相对弱势的话语权地位,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 并为未来引领全球治理打下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程度有待提高
我国网络基础设施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与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和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 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仍存在突出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能力和普及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二是立体布局有待完善, 地面基础设施发展较快, 但海洋、天空、太空立体覆盖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尚未形成, 国际通信网络不够完善;三是“数字鸿沟”问题仍然突出, 农村宽带人口普及率还不及城市地区的一半, 接入速率普遍偏低, 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道阻且长。
网络安全状况仍需改善
8.埃及 千年有多长 篇八
尼罗河我就是一切
尼罗河,一条穿越了千里沙漠的大河,竟能保持如此的清澈!
放眼望去,青蓝色的平静河水,两岸是苍翠的绿洲,远处是金黄的沙漠。沙漠的狂躁似乎被河水驯服了。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埃及人敬它如神明。尼罗河畔,一座神像的基座上刻写着:“我就是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近5 000年的岁月在金字塔上留下斑驳的痕迹,却没能在尼罗河上留下些许印迹。
位于东非高原的维多利亚湖是尼罗河水的源头,白尼罗河从这里曲折而下,绵延数千千米,流入地中海。埃及诗圣艾哈迈德·肖基曾写下“尼罗河水白天降”的不朽诗句。
有人曾这样描绘尼罗河:“河谷里有灿烂的阳光,肥沃的土地,温暖的气候和美丽的风景。”如果不是尼罗河,埃及本应是一片大荒漠,是一片红土地,而不是现在狭长的绿洲。由于尼罗河慷慨的馈赠,农业一直是埃及经济的重要支柱。人们在河谷种植大麦、亚麻、小麦、各种蔬菜和葡萄。纸莎草、睡莲、芦苇、刺槐遍布埃及。在尼罗河里,生存着河马、鳄鱼、羚羊、瞪羚,以及各式各样的鱼和鸟类。
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是埃及最富饶的地方,被称为“鱼米之乡”。三角洲的面积仅占埃及全国总面积的2.4%,但却生活着全国90%以上的人口。埃及的城市、村落、久负盛名的历史古迹,绝大部分都分布在这一带。
古埃及时期,每逢仲夏和初秋,尼罗河就会泛滥,洪水过后留下肥沃的淤泥,农业因此而发达。关于尼罗河的泛滥流传着许多神话。相传,女神伊西斯的丈夫遇难身亡,伊西斯悲痛欲绝,泪水落入尼罗河中,使河水上涨,引起泛滥。所以,每年6月,当尼罗河水开始变绿,预示河水即将泛滥时,埃及人就举行一次欢庆,称为“落泪夜”。
开罗定格在历史的征途上
“未见过开罗的人就未见过世界,她的土地是黄金,她的尼罗河是奇迹,她的妇女就像天堂里的黑眼睛圣女,她的房子就是宫殿,她的空气柔软得像芦荟般香甜好闻”这是《天方夜谭》里所描绘的开罗。
9.《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篇九
《铅笔有多长》主要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毫米的认识是难点,因为毫米单位太小,学生平时接触也不多,教学这部分内容,要靠实际测量和估算来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估算和测量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本子的厚度,书的厚度……从估算和测量中感受毫米单位的大小。
分米的认识,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分米做单位的物品,不局限1分米。课堂上学生说了有的同学直尺20厘米是2分米,30厘米就是3分米,还有的是50厘米就是5分米,老师的尺子1米刚好10分米。1米等于10分米的进率就在学生观察和探索中发现了。
10.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篇十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平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习毫米再学习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习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11.人的DNA有多长 篇十一
人体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汇聚为细胞核中的46条染色体。作为一种天然呈螺旋状的分子,DNA在酶的作用下处于超螺旋状态,以此节省存储空间。什么是超螺旋状态?当你握住一条绳子的一头,旋转另一头,随着旋转圈数的增多,绳子也变成了一圈一圈的麻花状结构,最终变成了很多个圈。DNA就是这样圈上加圈,使得每个细胞中的30亿个碱基对能够容纳在只有6微米宽的空间内。如果把一个细胞中的DNA拉直,其长度约为两米;如果把人体内所有细胞中的DNA拉直后依次连接在一起,其长度差不多是太阳系直径的两倍。
人的血管有多长
人的血液就像人类生命的长河,在人体纵横交错的血管内奔流不息。人体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部分。突出于人体表面和四肢皮肤的、呈青紫色的、不能跳动的血管是静脉,静脉是由很多小静脉汇集成中静脉,然后形成大静脉的,大静脉把血液送回心脏;而触摸身体表面,能感到跳动的血管是动脉,动脉把血液输往全身。动脉有无数的支流,支流越分越细,越分越多,最后形成比头发丝还细得多的血管,那就是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的毛细血管。通过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把糖、氧气、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每个组织,以保障全身组织细胞生长、繁殖的需要。
成年人的血管总长度约为99200千米,地球沿赤道一周的长度约为40000千米,也就是说,如果把人体的所有血管依次连接起来,其长度可以绕地球2.5圈。
人体内有多少种微生物
科学家已经查明,一个健康人可以让1万多种微生物共享自己的身体。它们存在于你的皮肤上、鼻子中和消化道内。对于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而言,你的皮肤就像是一片雨林,而你的肠道则像海洋一样包容着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尽管它们是如此微小,但如果集合在一起,其总重量竟然能够不可思议地达到数千克之多。
先不要觉得恶心,实际上,这些微生物中有许多是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某些有害的细菌类型,即那些已知的会导致特定感染的病原体,在几乎每一个人的体内都有少量存在。但是如果你的身体是健康的,那么这些病原体可以与人体内的有益微生物相安无事,甚至可能受到了后者的抑制。
人体内共有大约2.2万种人类基因。而据科学家的最新估计,人体内微生物基因的种类则是这个数字的数百倍,共有约800万种。这些细菌基因制造出执行特定功能的物质,其中有些对人类的机体健康和发育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人体有多少血液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血液总量大约是体重的8%,这意味着一个成年人约有4000~5000毫升的血液。一次献血200毫升,仅占总血量的4%~5%,不会损害人体健康。一般说来,男子的血量要比女子多一些。肥胖的人由于脂肪较多,其每千克体重所含的血量要少于正常人。
人体血液的80%在血管中流动,维持生命,其余20%储存在肝、脾等脏器内,那里是人体“小血库”。人体内的血液主要由骨髓制造,一部分淋巴结也参与其中。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约有40毫升的血液衰老死亡,同时也有相应数量的血液新生。
人体有多少细胞
细胞是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据科学家粗略估计,人体共有约40万亿至60万亿个细胞。绝大多数的人体细胞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个部分。人体细胞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像圆饼,如血液中的红细胞;有的像柱子,如某种上皮细胞;有的呈纤维状,如肌细胞等等。人体细胞的大小差别也很大。比较大的如成熟的卵细胞,直径在0.1毫米以上;比较小的淋巴细胞,直径只有6微米。人体细胞的平均直径在10~20微米之间。
在人体细胞中,肠黏膜细胞能活3天;肝细胞的寿命为500天;而脑与骨髓里的神经细胞的寿命则有几十年,与人的寿命几乎相同。有科学家相信,由于人体细胞每2.4年更新一代,而在实验室的培养条件下,人体细胞平均可培养50代。以每一代相当于2.4年计算,人的平均寿命应该可以达到2.4年的50倍即120岁。
据统计,人脑有上千亿个细胞,仅大脑皮层这一部分的神经细胞,就有100亿个之多。但人脑细胞中的98.5%~99%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大约1%~1.5%的细胞参与了脑的神经功能活动。人脑中活动的脑细胞数量多少,决定着每个人的聪明与记忆程度。所谓活动的脑细胞,是指一个神经细胞和另一个神经细胞由“神经键”连接起来,形成神经回路,成为庞大的信息储存库。凭着信息储存库的记忆,人类才有了语言、文字、创造发明,以及意识、情绪、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
人体有多少块骨头
医学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共有206块骨头,分为头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个部分。儿童的骨头比成人多,因为儿童的骶骨有5块,长大成人后就合为1块了。儿童的尾骨有4~5块,长大后也合成了1块。儿童有两块髂骨、两块坐骨和两块耻骨,成人后就合并成两块髋骨了。由此可见,儿童的骨头要比成人多11~12块,也就是说,儿童实际上有217~218块骨头。医学书上说,初生婴儿的骨头多达305块。
说成人有206块骨头也不是绝对的,这是就全球人类的“总体”而言的,不同的人群存在着差异。1985年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人的骨头要比欧美人少。大多数中国人只有204块骨头,在日本调查的情况也是如此。而在欧美,绝大多数人都有206块骨头,仅少数人为204块。中国人和日本人比欧美人少了哪两块骨头呢?原来,通常认为第5趾骨有3块骨头,而中国人和日本人大多为两块。由于每只脚少1块骨头,所以就只有204块了。
随着现代解剖学和医学检查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发现人体内的某些骨头会额外再生出“副骨”或“子骨”来,如果将这些“副骨”或“子骨”算进去,成人的骨头就远不止206块了。只是这些“额外的小骨头”的意义不大,我们只要知道成人有206块骨头就行了。
人的头发有多少根
人类的头发依种族和发色的不同,数量也略有差异。黑发的黄种人约有10万根;金发的白种人头发较细,约有12万根;红色头发略粗,有8~9万根;棕色头发的也有10万根。
不同人种的头发强韧度也不同,亚洲人的最强韧,1根头发可吊起140克物体,欧洲人以111克次之,非洲人头发最脆弱,只能吊起70克物体。世界上头发最长的女士来自中国桂林,她的头发长度为5.627米,于2004年5月8日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地球人有多重
最近,英国科学家首次为地球人口“称重”。他们给出的数据显示,目前,地球人的总重量为2.87亿吨。
他们按国民平均体重编制了全球胖人国和瘦人国排行榜。高居胖人国榜首的是美国,全球成年人平均体重为62千克,而美国则要高出1/3,达到80.7千克。除了美国,位于胖人国排行榜前几位的还有科威特、克罗地亚、卡塔尔和埃及。不过,肥胖不只是胖人国的烦恼,它正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主持此项研究的科学家警告说:“我们所有人都在发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汽车的普及,人们更习惯于以车代步,疏于活动,导致体重直线上升。
12.1分有多长教学设计 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分针、秒针的转动,让学生建立1分和1秒的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知道1分=60秒。亲身体验1分的长短、估计1分有多长,从而感受时间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活动中,充分表达情感、体验,并展示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建立1分的概念,掌握分与秒的关系。教学难点:尝试经历1分有多长时间。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是体验时间的长度和学习分、秒之间的换算。为此,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认识秒针。第二个问题是观察秒针走动,借助数秒活动,直观感受1分的长短。第三个问题是记录1分内自己能做的事情,为辨别1分的长短积累活动经验。第四个问题则通过比较数“60下”和60秒的结果,增强学生对1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试一试”中的第一个问题借助画图、推理等方式学习由小的时间单位转换成大的时间单位,第二个问题以同样方式学习由大的时间单位转换成小的时间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趣促学 复习:
1、填空
2、指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追问:你是怎么认的。师:你们的时间知识真多啊,老师奖励你们听一首好听的歌
(放一分钟《读书郎》的音乐,同时课件出示钟面分针、秒针的走动情况。)
师:同学们,你知道刚才这段音乐放了多长时间吗?
[生:这段音乐放了1分,因为刚才放音乐的时候,我看见秒针走了1个小格就是1秒;秒针走了一圈就是一分钟、分针走了一个格就是一分钟……]
(板书:一分钟)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秒针:
师:我们再一起来跟着秒针走一圈吧,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看到了秒针走了一圈。
师:哪根针是秒针?
生:又细又长的那根针是秒针。
师:对,最细最长的那根针是秒针。师:秒针走的时候你有没有听到什么?
生:我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
师:是啊,秒针滴答一声走过一小格是一秒。(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这是1秒的长度?听,“嘀嗒”一声是1秒。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住一秒。(数数的方法来记住一秒。甩一下头是1秒,跳一下是1秒,跺1下脚是1秒……])好,我们一起有你喜欢的方式来数5秒。开始:1,2,3,4、5。
那刚才同学们看到秒针走了一圈,那是走了几秒呢?请大家再看一次钟面,轻声的数一数秒针一圈走过几小格?(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师: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远呢?一分钟和60秒哪个时间更长一些?
生:分针走一小格,所以一分等于60秒。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师板书: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1分=60秒)(板书: 1分等于60秒 有多长)
师:请大家把它读一遍。
2、一分究竟能干什么呢?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一分钟,那么一分钟能干什么呢?(师板书:一分钟能干什么)
2.反复体验,1分能干什么。活动一:做一做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活动,有口算题,数数、读课文、写生字、背口决,画画。请大家选择你最喜欢做的一件事,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请喜欢读书的人数数看你一分钟大约读多少个字;喜欢写字的人看看你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喜欢数数的看看你一分钟能数到几;喜欢做口算 题的做做看你一分钟能算几道题。学生选择,师:准备好了吗?开始!(师计时)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在这一分钟内做了什么?做了多少?
生自由发言。
活动二:估一估1分钟的长短
大家说得很好,确实不能小看一分,一分能干很多事,请大家闭上眼睛来感觉一下一分钟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轻松一下,你们向后转,不看表,跟着音乐想怎么想怎么扭就怎么扭,估计到了1分钟就转身坐下,比比看,谁估计得最准。(放音乐,老师发口令“开始”,学生随音乐跳扭,教师记住估计比较准的学生名单)
公布估计准确的同学名单。
我们请他们谈谈是怎么感觉这一分的。
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我慢慢的数到60下,估计就是一分了。
生2:我是用写字的方法,我写了25个字估计要一分钟。师小结:他们的经验很好,大家也可以试试 一分钟还可以做许多事ppt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练习
(二):帮助小糊涂虫修改日记:大家好!我是文文。我每天晚上睡9分钟,早晨6:30起床,然后做运动,我跳跃10下用了7分钟。这时候,妈妈已经做好饭了,吃饭只用了10小时。我背上书包和妈妈说声再见,高高兴兴的上学了。
四、拓展延伸,珍惜时间
师:大家说得很好,一分钟在生活中能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一分钟,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一分有多长
13.一分钟有多长教学反思 篇十三
我将活动目标定位:
1、在游戏和操作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2、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活动重难点为: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活动准备有:
1、PPT,时钟一口。
2、幼儿操作材料:如珠子和绳子,橡皮泥,积木,纸和小框子等。
活动的第一环节以游戏:木头人和扎马步来比较一分钟的长短,活动第二环节首先我出示出示PPT,时钟,提问:这三枚针分别是什么针?哪一枚是分针(时针、秒针)?哪一枚针转一圈就能告诉我们一分钟到了?孩子们都能准确地回答。我紧接着问:那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让小朋友认真地看,仔细地听,在心里默默地数,小朋友能数出一分钟有60秒。随后也让孩子们说说我们一分钟里能穿多少颗珠子?接着是操作体验。幼儿第一次操作,每组使用的是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活动第三环节我让幼儿体验一分钟能做几件事情,随后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操作。有的人真的进步了,我就小结:这说明只要我们抓紧时间,加快速度,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以后小朋友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结束了活动。
14.遗体捐献,路有多长? 篇十四
——(印度)泰戈尔”
27岁的重庆小伙子小马没有想到自己在网上的一个呼吁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2006年6月30日,小马在“天涯社区”重庆版和北京版各发了一篇帖子,名为《遗体捐献俱乐部,善良的人请加入》。他在帖中呼吁人们捐献自己的遗体,“相信科学、热爱生活、富于爱心的人,能够摒弃传统落后的观念,在离开人世以后,把自己最后的、有价值的东西回报给社会。”他留下了俱乐部的QQ群号,并给QQ群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爱心仓库”。不到一周时间,重庆QQ群已有98个志愿者加入。7月11日,重庆的第一批志愿者去当地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申请表。现在加入的志愿者有警察、医生、学生、公务员、工人、教师,在年龄上以年轻人居多。
令他想不到的是,这份倡议迅速传播到北京,并吸引了百余名北京志愿者加入遗体捐献俱乐部,其中年纪最大的64岁,最小的才18岁。
在北京的郭英网名叫“泪儿”,现在是“爱心仓库”的北京负责人。郭英最初是通过媒体了解到遗体捐献俱乐部的事,她带着三分好奇加入了QQ群,慢慢地被感染了。当小马在QQ群里问:“谁是北京的,谁愿意组织活动?”在家养病的郭英便站出来和小马一起创建了号码为15822157的北京“爱心仓库”QQ群。
2006年7月23日,郭英带着定做的横幅来到集合地点朝阳公园南门,横幅上写着“爱心仓库——京城圆梦第一站”。出乎郭英的预料,这天来了20多个志愿者,有从天津特地驱车赶来的,还有从内蒙古来京出差顺道过来的,“爱心仓库”再次掀起遗体捐献的热潮……
尽管“入土为安”仍是多数中国人对待遗体的传统观念,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坦然讨论遗体的处置问题,并勇敢地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行列。同时,居民对遗体、器官捐献的认同度被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无偿、自愿捐献遗体是一项崇高的行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50年代,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下,我国实行了火葬,这是殡葬的一大变革;80年代,杨尚昆、胡乔木等20多位老同志倡议把遗体捐献给医学界利用,是殡葬改革的一大飞跃;90年代,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把角膜捐献给了医学事业。
目前我国遗体、器官供求严重失调,遗体、器官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器官移植救治和移植学的发展。近年来,医学界有识之士多次呼吁:制定相关法律,推动遗体器官移植医学发展。
遗体器官捐献立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遗体、器官移植是人类的一种自愿互救行为,体现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立法,我们可以进一步规范遗体、器官移植行为,严格规定遗体、器官捐赠对象,禁止买卖遗体、器官行为,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医学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依法鼓励遗体、器官捐赠,可以扩大遗体、器官来源,推动遗体、器官移植医学的进步,从而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遗体器官捐献遇尴尬
新闻回放一:
法律真空让捐赠遗愿落空
2006年9月,襄樊襄阳区程河镇一老干部杨某病逝。在其弥留之际,他向医院提出了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残盲儿童的愿望。但是,杨某的遗愿并没有得以实现。
杨某捐赠眼角膜的遗愿为何会落空呢?
[现状]
原来,虽然遗体器官的捐献,北京、深圳、武汉等一些大城市已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而襄樊市人大还没有立法,如何执行遗体器官捐献,在襄樊是一个法律真空。目前,我国还没出台遗体器官捐献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办理捐献、哪些人可以捐献、捐献时需要履行哪些法律手续等都没有规范,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捐献执行的困难。
该市红十字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捐献,“最大的问题就是关于对脑死亡的认识问题。”
据介绍,人体死亡后,器官摘取时间越快越好,一般遗体器官要在人死后六个小时内摘除,太迟了就没有价值了。
但是,现在人们对死亡的标准,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现实生活中,一般都认为心跳、呼吸都停止后,才是死亡,这种认识会延迟人体器官摘取的时间,从而降低了临床使用价值。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捐献者大多期望是有偿捐献,即对捐献有附带条件。
据介绍,红十字会接受遗体捐献,必须经过两步:一是必须是无偿的,不能添加任何附带条件;二是要有合法的程序,即捐献人死亡前写下遗嘱,并选好处理后事的委托人,然后经所有直系亲属签字同意,最后经过法律公证后,方可实行。
新闻回放二:
老人去世要捐遗体遭冷遇 遗体捐献急需畅通渠道
2006年1月29日凌晨,薛女士的父亲在一家医院去世。老人在1985年曾立了一个遗嘱,表明要在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当天凌晨老人去世后,薛女士的弟弟立刻找到医院说要捐献老人的遗体。当薛女士及其家人提出要捐献老人的遗体时,医院却备感为难,因为该医院没有资格接收遗体,最终他们只是取走了遗体的部分器官。
[现状]
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开始自愿捐献遗体,却面临着一个比较尴尬的处境:很可能去世时遗体无法被医学充分利用。据悉,1999年开始,北京市有三家单位可以接收遗体捐赠。三家单位分别是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和首都医科大学。其他医院的确不具备接收捐献遗体的资格,他们对于哪家医院能接收也不太了解。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遗体捐献库”,如果突然出现一个捐献者,相关医疗单位却无法及时掌握信息。
在遗体捐献问题上,目前还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矛盾。首先,我国对遗体捐献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除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部分地方在遗体捐献的法律法规方面还是一个空白。其次,我国遗体捐献要经过什么样的程序,需要办理什么样的手续等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使不少愿意捐献遗体的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第三,捐献遗体,找什么单位或什么部门,人们都不知道。我国现在似乎还没有哪一个部门是明确管这事的。由此可见,国家应该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捐献遗体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还要设立或明确一个部门来主管这事。别再让那些希望捐献遗体的人“跑烦了”。
有了供方,却不知道需方在哪里。中国的遗体捐献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来掌握全面的信息,需要建立一个类似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遗体捐献库”,才能真正了却遗体捐献志愿者生前的愿望。
新闻回放三:
家属不签字不具法律效力
家住湖南长沙麓山南路的周玉林今年58岁,是一名普通退休工人,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这一年多来,她总共接受了4次手术,医疗费用花去了将近20万元。正因为自己生病期间倍受煎熬,她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其实我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反正人死后烧也烧掉了,为什么不能捐出来为别人做点贡献呢?”她希望医生通过遗体解剖研究,能在结肠癌治疗方面有新的突破,从而解救更多的患者。接下来的时间里,她通过电话、信件与相关部门联系。最后,湖南省惟一一家能接收遗体捐献的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遗体捐献接收站给她寄来了4份“个人遗体捐献申请表”。
然而,周玉林的想法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周玉林向记者展示了她签下的申请表,只是上面没有她丈夫、女儿的签字。周玉林表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会尽量去说服家人。如果还不行的话,她将去长沙市公证处公证。
[现状]
据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遗体捐献办公室何伟民老师介绍,从1998年至今,在他们办公室登记愿意捐献遗体的人共有七八百人,但实际上真正被送到医学院的遗体只有30具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因为申请者死后遭遇了家人的反对最后不了了之。
据长沙市司法局公证处工作人员介绍,进行遗体捐献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捐献人与遗体接收单位取得联系;在该接收单位同意接收遗体后领取申请表,申请表上必须有当事人与直系亲属的签字;当事人应委托一名执行人(可为直系亲属,也可为单位或居委会有关负责人)负责捐赠人死后的各项捐献事宜;最后由当事人和委托执行人一起到公证处进行公证(如果当事人行动不方便的,可由公证处派人直接上门进行现场公证)。
捐献窘境成医学发展“瓶颈”
遗体作为医学教研上的“活教材”,是提高医术、延续生命的保障前提,而在中国,因为受到道德的束缚,更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遗体火化后安葬,真正将遗体捐献用于医学解剖的屈指可数。中国医科大学向记者透露的事实令人惊讶,因为遗体捐献的紧张,大多数医学院的本科生都没有接触过人体解剖,学生只能通过对人体模型的观察,完成医学学习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解剖学课程。
近年来,虽然各地的遗体捐献条例陆续出台,但全国还没有关遗体捐献的统一法规,遗体捐献依然没有走出伦理、法律等因素的制约,遗体来源极其有限,已成为制约医疗单位、医学院校发展的一个“瓶颈”,特别是自从大学扩招后,医科大学目前拥有的遗体数量更是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一位眼科专家告诉记者,眼科医生在真正走上手术台前,起码应该有50次眼睛解剖的实践。
可记者了解到,每年招生近2000名的中国医科大学用于教学的遗体少得可怜。由于缺乏人体标本,许多医学院校不得不减少解剖实践的课时,有的院校只能让学生看教授解剖尸体,或者只能放录像片进行教学。
而有的医学院校甚至退而求其次,干脆靠人体挂图和模型来教学,但挂图毕竟是二维平面的,没有立体感;教学模型虽有立体感,可是和人体标本有着质的区别,人体内错综复杂的组织结构是教学模型根本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
在国外的医学院,医学本科的学生都是2~3人实习解剖一具尸体。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说,人体标本是最完美的教具,对于培养医学接班人,对于促进我国医学教育和科研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院校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体研究,而从事人体研究首先要了解人体的结构。
另外,遗体作为最直接、最真实的教学道具,疑难杂症患者留下的遗体更是具有极大的病理研究价值,而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病理解剖的验证,一直是影响我国医学研究向深层发展的“症结”。
民间公益组织遭遇遗体捐献之困
“遗体捐献”理念,与中国人“厚葬”的传统意识大相径庭,因而捐献遗体的人屈指可数,直接制约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更减少了无数病人康复的可能性。
2004年12月26日,中国首家由遗体捐献志愿者自发组织的俱乐部在沈阳正式成立。该俱乐部是继德国捐献遗体志愿者俱乐部之后世界第二家此种类型的俱乐部。其成员是几位耄耋老人,他们用开明的观念冲击着传统礼教对人们的桎梏。但这个公益组织却遭遇了一个个令人难以想像的困惑。
被誉为“沈阳倡导遗体捐献第一人”的于佐良老人退休前是沈阳一家机械厂的工程师。2000年,已经退休多年的于老来到医院办理遗体捐献手续,但被告知需要家属签字才能办理。于是他开始做子女的思想工作,可是于老的儿子坚决反对父亲的想法。
最终儿女们被老父亲的执着所感动,三个儿女郑重地在父亲的申请遗体捐献表上签了字。
谁知第一个有望捐献遗体的,竟然不是于老。2002年10月,于老46岁的大女儿肺癌已经到了晚期,于老竟然在病床前建议女儿捐献遗体。当时,周围朋友纷纷指责他这个父亲太残忍了!他铭记着女儿临终前的遗言:“爸,我知道你的心思,我献遗体,还献角膜。”
带着女儿悲恸的嘱托,于老来到相关部门办理捐献手续。遗憾的是由于当天是休息日,于老连续走了两家大医院,相关医生都未能在病人死亡八小时内赶到,角膜死亡不能再作移植手术。
“爸爸不能让你如愿,都怪我耽误时间了,你的角膜没用上……”于老在女儿面前失声痛哭。送走大女儿后,于老又到医院为自己办理了捐献角膜的手续。如今,于老四处呼吁捐献遗体,女儿的故事是他以理服人的佐证。
为了这项事业,老人们付出的不仅仅是心血,甚至还受到过人格的侮辱。辽中县茨榆坨镇有位农民患脑血栓,多次和俱乐部联系,想捐献遗体,但孩子就是不同意。一天,老人突然来电话说孩子工作做通了,让于老赶紧过去办手续。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于老和81岁的金诚大爷坐了两个多小时长途车赶到了。两位老人还用自己的退休金给对方买了一大篮水果,可没想到对方的子女出于对两位老人的不信任,恶语相加:“我们不能办手续。你们是做什么的?动员捐遗体,是不是在其中得好处啊?你们赶紧给我滚!”没办法,二老只好提着沉重的水果,又坐了两个多小时车回了沈阳。
俱乐部代办志愿者捐献遗体登记手续以来,有数千人来函来电咨询或表达捐献意愿,但在正式办理登记手续的100多人中,有大多数人在公证环节上遇到了麻烦。
根据遗体捐献的五个程序:捐献人与遗体接收单位取得联系后到俱乐部拿申请表——写遗嘱——直系亲属签字——公证处公证——志愿者临终时亲属通知接收单位。显然,如果没有公证,捐献登记表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效力,能否最终完成遗体捐献就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但还有更深一层的问题亟待解决,就是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遗体捐献的法规,捐献者顾虑重重。捐献遗体是一件天大的事,这么大的事情却没有相关的法规,自然让人放心不下。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严格意义上讲,遗体捐献是一种赠与行为,其继承人应当遵照被继承人的遗愿履行捐献协议。但协议捐献的是特殊物,且协议须等捐赠一方主体消失后,由第三方履行,所以不能认为遗体捐赠协议具有公益性或已经公证,就有强制力。
遗体捐献首先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不能强制执行,只能通过加强宣传力度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来逐步实现。由于缺乏法律规范,遗体捐献与接收方的权利和义务难以界定,不少志愿捐献者最后退却,因为他们担心遗体捐献后不能真正用于医疗教学、病理解剖和器官移植。
因为没有法律依据,有些医学院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捐献者与接收单位签订了捐献协议,并进行了公证,但捐献者去世后,其直系亲属却又反悔,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此外,捐献的遗体是否有人格权,家属对捐献者遗体的去向、具体用途及使用情况等是否有知情权等,均涉及到伦理及法律问题。
民间公益组织遇到困境的原因是,国家没有鼓励性的、完善的法律和长期的资金保障。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致使一些以“非营利”为名谋私利之徒钻空子,甚至出现一些丑闻,使得一般公众对此类组织和活动缺乏信任,不敢贸然捐赠。好的文化和社会心理要依靠民间组织通过有规律的行动帮助人们完成。文化基础的形成更不是一蹴而就,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有过遗体捐献念头的人,大多有这样的顾虑:“医学院会怎么对待尸体,解剖后在哪里火化?到底有没有祭奠的地方。”据了解,上海是全国进行遗体捐献工作起步最早、实施最好的地区。上海等地已经为捐献者设立纪念林。在南京,一名年轻护士于璐因车祸早逝,其父母捐献女儿的角膜和肝脏,救治了3个陌生的病人,市民自发为于璐雕造了一尊铜像,伫立于南京雨花台的功德园中。
在国外,日本每年对捐献者都有公祭活动,医学院学生使用遗体前,都要鞠躬,态度毕恭毕敬。
目前,遗体捐献俱乐部的成立得到了沈阳一些医学院的积极响应,在俱乐部的建议下,这些接收单位分别制定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使遗体解剖更加文明化。有几个遗体接收单位在解剖室设置了灵堂,方便家属悼念捐献遗体的亲人。接收单位还许诺,遗体解剖后保证将各个器官重新放在一起,然后火化,最后将骨灰交给其亲属。
沈阳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刘喜成认为,遗体捐献俱乐部在推动人们观念的改变上功不可没,但还有更深一层的问题亟待解决,就是国家对于遗体捐献法规的出台。因为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遗体捐献法规,使得遗体捐赠双方权利和义务往往难以界定。同时,缺乏法律规范也将不少的志愿捐献者挡在门外,因为他们多数因没有立法而心存顾虑,担心遗体捐献后不能真正用于医疗教学、病理解剖和器官移植。还有不少志愿者前来咨询时,首先是问立法了没有,要等到立法了再来。
与此同时,因为没有法律依据,有些医学院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捐献者与接收单位签订了捐献协议,并进行了公证,但捐献者去世后,其直系亲属却又反悔,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此类问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此外,捐献的遗体是否有人格权,家属对捐献者遗体的去向、具体用途及使用情况等是否有知情权等,涉及伦理及法律问题。由于无法可依,给接收捐献者的相关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刘喜成认为,遗体捐献最终需要相关立法,以保证捐献真正实现,保护捐赠接收单位和个人的权益。
(据东方法眼 文/李 欣)
他山之石
■广州
2001年1月5日下午,第一批60多名志愿者在中山医科大学签下了《广州市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中山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军医大学、广州市红十字会等四单位成为指定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前来登记捐献遗体的市民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只有26岁。
新出台的《广州市志愿捐献遗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志愿捐献遗体后,家属或亲友不得提出额外条件,遗体捐献后将不保留骨灰。
■上海
《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已于2001年3月1日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遗体捐献的法规。
《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规定,自然人生前有意愿的,可委托执行人遗体捐献。执行人可以是捐献人的近亲属或者同事、好友等,也可以是捐献人生前所在单位或街道等机构。对生前未明确表示不同意捐献遗体的死者,其近亲属可全部或部分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科学事业。如果近亲属之间意见不统一,登记机构不得办理捐献手续。
■香港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定的《1999年人体器官移植(修订)条例》规定,任何人买卖器官均属违法,首次定罪可判罚5万港元及监禁3个月。
器官捐献:让生命得到延续
遗体捐献可分为部分器官捐献和整体捐献两个方面。捐献器官的如角膜、眼球、脏器、皮肤、骨髓、毛发等;捐献整体指的是无条件地将遗体捐献给医疗科研单位,供病理解剖或制作标本。遗体捐献从殡葬改革的角度讲,应该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捐献遗体的多少和尸解率(尸体解剖例数和死亡人数之比)的高低,往往是一个国家公民文明程度和国家卫生状况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文明程度高的国家,一般都有法律规定,在医院去世的一律要做尸体解剖。前苏联的尸解率每年均在90%以上,美国每年尸体解剖也在35万例左右,就连香港也有“死者未经尸解不得下葬”的规定。所以,在国外死后捐献遗体(或器官)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如美国密执安眼库,一年提供给各州的角膜就达1.5万个;仅1988年美国就做角膜移植手术3.7万例;英国每年也实行手术1500例。就连笃信宗教的斯里兰卡也有3万多人登记捐献角膜。医学界曾流传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美国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在意大利旅游时,他们的儿子不幸被枪杀了。这位母亲捐献了儿子的遗体,医生利用遗体上的有用器官,曾经救活了7个人。这位母亲虽然悲痛但很自豪他说:“我的儿子现在活在7个人的生命里。”
和世界上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既有浓厚的封建愚昧意识,又有立法上的缺憾。因而,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有资料表明:全世界有4600万盲人,我国占有700万,现有400~500万人因角膜病而失明,虽然我国的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率已达90%以上,但在1993年以前,每年仅能手术700例左右。原因是什么呢?没有角膜!北京同仁医院于1990年建立眼库,到1995年为止,前来登记志愿身后捐献眼球者也仅有3000多人!拥有6000万人的广东省,到目前为止也仅有几百人登记捐献角膜。上海市自1983年正式接受公民报名登记到1995年底止,共有5140人登记志愿捐献遗体,目前已有1041人已经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固守“入土为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观念几千年的中国人,能够接受“捐献遗体(或器官)”、“奉献到永远”吗?我们可以说“捐献”的未来不是梦,只不过既需要耐心和等待,更需要配套服务和广泛宣传。从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看,最早提出在实行火化之前赞成“捐献遗体,供医学解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陈云同志。1956年4月27日倡导火葬时,陈云同志因工作外出不在北京,没能参加倡导火葬签名。1959年2月20日,他专门致函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前几年在一次中央委员全体会议上,志愿签名死后火葬。那一次我未出席会议,所以没有签字。我是赞成火葬的,特补此信,作为我的补签字。同时,我还赞成尸体解剖,因为这无损于死者而有益于医学。因此,如果我死后医生觉得哪些器官需要解剖来证实一下当时诊断医疗是否正确,请让医生解剖。”
较早提出并志愿捐献遗体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科学家及文学艺术家有杨尚昆、胡乔木、余秋里、谷牧、陈丕显、钱学森、贺敬之等24位老同志。他们于1983年8月1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一文。文章说:“人的遗体的解剖和其它利用,对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关系很大。可惜由于种种旧思想的影响,在中国至今还很不流行,致使大量有用之物弃于无用之地,深为可惜。现在医学界和其它方面的先进人士已为遗体利用作出榜样,但毕竟还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们在下面签名的共产党员,志愿学习他们这种真正为人民服务直到死后的高尚品格,特向全国志同道合之士发出倡议。遗体利用方面很广,包括病理解剖、制作标本、教学人体解剖、向病人移植所必需的尚属健全的组织,等等。”
我国每年死亡人数在800万左右,假设每年有半数的遗体或器官捐献出来,那也将是一笔可观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能使500万左右的失明者重见光明,而且能挽救许许多多因某些器官残缺损坏而难免一死者的生命!病理解剖可以验证病理诊断,提高诊断及手术的成功率,使许多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免受误诊之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平同志在后事处理上率先垂范,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引起强烈反响。在全国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83岁的北京医科大学教授严仁英及胡亚美两位代表发出倡议,希望更多的人能在死后捐献出器官或遗体,既可直接造福于他人,又有助于我国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严仁英教授说,这种捐献是社会文明进步与个人奉献精神的一种体现。小平同志捐献角膜并献出遗体供解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人民的奉献精神。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08-16
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10-26
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10-02
二年级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1-19
桌子有多长课件01-08
《铅笔有多长》修改教案09-11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2014秋)09-22
课堂反思《铅笔有多长》总结01-15
怀孕期多长06-30
公共基础考试多长时间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