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反思

2024-12-16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反思(精选8篇)

1.《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反思 篇一

(板书)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从细胞水平看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

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

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讲述:实际上,包括“花”在内,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机物”,以上我们讨论了有机物是怎样构建植物体的。那么,为什么又说“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板书)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放热,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

1.甲暖水瓶的温度为什么高出很多?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种子萌发时,它所含有的有机物发生了分解,释放出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能量变化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点燃枝条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发。说明:枝条中含有的有机物在燃烧中释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发。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组同学认真观察。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的是什么气体?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于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或列举事例),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处一段时间后,检验袋中的气体。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这是因为甲瓶里缺少氧气。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还需要氧的参与。甲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演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简单过程,以活的植物为背景,指明细胞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述: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萌发的种子当中,而且发生在所有植物细胞的内部。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提问:你能说出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吗?

(回答:线粒体)

提问:你能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吗?

(回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板书: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展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某食物链中有机物的传递,并由点到面展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提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回答: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些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与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讲述:请阅读书126页“技能训练”,并回答下面问题: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请将推理过程有顺序地写下来,并相互交流。

(回答: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因为:

1.甜瓜的品种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生物体内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4.因为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复述一下“演示实验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请一位同学谈谈“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要适当做出相应归纳。

达标检测:课本126页,1.2.3

课后实践:给栽培植物松土。

2.植物对钾吸收及利用的研究进展 篇二

陈佳广

(义县植物保护站,辽宁 锦州 121100)

摘要:从植物对钾的吸收及利用差异、植物对钾吸收效率的遗传特性、植物对钾高效基因型筛选3个方面,探讨植物对钾吸收及利用的研究进展,为充分利用植物对环境的遗传多样性开展钾高效植物基因型筛选、解决我国钾素缺乏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钾;植物;吸收;利用;遗传

中图分类号:S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1-0005-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农田钾素收支严重不平衡。钾肥供应不足,有机肥用量下降,秸秆还田比例太小以及高产新品种的推广使用,增加了作物对钾素的需要量和移出量,导致土壤中钾素耗竭日趋严重,土壤缺钾面积逐渐扩大,在部分地区成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使植物适应环境是缓解我国钾肥资源短缺的新对策之一。我国具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充分利用植物对环境的遗传多样性,广泛开展钾高效植物基因型筛选,同时建立钾高效植物基因库,运用常规育种和现代育种技术、酶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培育出新的钾高效优良品种,是解决我国钾素缺乏问题的有效途径。

1 植物对钾的吸收及利用差异研究

早在20个世纪70年代,研究者就发现不同种类植物对K+的吸收和利用存在很大差异。Wild等采用流动培养和砂培法观察不同种类植物在吸钾效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植物种类间保持最大生长速率所需的最低K+浓度相差1.5倍。Dessougi等对春小麦、大麦和糖用甜菜进行钾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钾缺乏条件下,小麦比大麦和甜菜有较高的钾效率。但是,这种不同种类植物对钾吸收和利用差异的研究对实际的指导作用不大,而同种植物不同品种间钾效率吸收差异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早在1968年,Shea等就发现大豆基因型间吸钾能力在低钾条件下相近,而在高钾下相差2倍。Dunlop和Tomkins的研究表明,黑麦草不同基因型植株的K+转运速率差异可达200%~250%,这主要由K+吸收速率不同所致。Makmur等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156个番茄品系在K+为5 mg/株的胁迫条件下的钾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高效品系98比低效品系94的干物质产量多79%,供钾充足时(200 mg/株)产量相近;在低钾胁迫条件下,2个高效品系和2个低效品系的K+吸收量没有明显差异,但一定量的钾所产生的干物质在高效系与低效系之间差异明显,钾高效系的相对平均钾利用效率为310,而钾低效系相对钾利用效率为156。Gerloff和Gabelman对菜豆不同基因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钾条件下能正常生长的品种对体内K+的利用效率比不能正常生长的品种高,而在K+吸收与转运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2 植物对钾吸收效率的遗传学研究

Epstein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植物钾效率是可遗传性状。Shea在低钾条件下对菜豆品系进行钾高效筛选,然后对高效品种和低效品种杂交后代分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钾高效品种和低效品种之间只有单基因差异,即用Ke代表有效位点,钾高效菜豆基因型之间杂交F1代有同型结合的隐性的2个有效位点(KeKe)。随后,Shea等将在低钾下筛选得到的2个钾高效品系和2个钾低效品系进行杂交,其狭义遗传力大于60%。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钾效率是具有数量性状的特征。用Gamble方法评估各基因型效应,表明番茄品种之间耐低钾营养差异主要由加性和显性基因控制。Makmur等认为,番茄钾效率受多基因控制,基因间存在加性效应。Andonova和Kovacevic的研究表明,玉米杂交种吸收积累钾的能力受其亲本遗传影响,其子代穗叶中钾含量主要受父本遗传控制,但其遗传规律仍是相当复杂的。

倪晋山和安林昇分析杂交稻(F1)及其亲本幼苗K+吸收的动力学参数,发现杂交水稻吸收K+的最大速率均大于亲本,而养分吸收速率达最大吸收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则低于亲本,由此说明杂交稻吸钾效率表现出杂种优势。

李共福的研究表明,水稻耐低钾具有数量遗传特征。以产量为耐低钾指标时,其广义遗传力为20.0%~50.0%,以苗期干物质量为耐低钾指标时,其广义遗传力为16.2%~46.5%,狭义遗传力为18.0%~43.7%。

Figdore等应用番茄的F1、F2和回交群体分析钾利用效率,发现其属于多基因遗传,且遗传力很低,存在着加性、显性以及加性×加性等上位效应。

3 植物对钾高效基因型筛选的研究

研究者在进行植物钾高效基因型筛选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及评定标准不尽相同。

周贤芬等对54个晚稻品种进行对比鉴定,认为品种对低钾的耐性有明显差异。在同样的缺钾条件下,耐性好的品种不施钾肥产量变化不大,耐性差的则减产基至严重减产。在此基础上,根据品种丰产性和耐低钾性,将试验品种分成高产耐低钾、高产不耐低钾、耐性好但丰产性不理想、丰产性好但耐性不好4种类型。关于筛选方法,研究认为以产量结果为评定主要依据即简单又可靠,适用于基层对现有品种的筛选鉴定。并认为苗期缺钾症状如斑点、苗高等虽与耐性有一定联系,但没有达到显著相关,不能作为筛选的依据。植株含钾率与品种耐性有一定的相关,当缺钾时,植株含钾率低的,一般耐性较差,而含钾量高的耐性较好,故植株含钾量可作为评价品种耐性的一项指标。

王永锐等的研究结果认为,采用Yoshida营养液培养,以分蘖期植株形态、干物质量为指标,是准确筛选高耐低钾基因水稻品种的有效方法;由抽穗、结实状况分析测定结果,可确认采用矿质营养水培法筛选高耐低钾品种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唐劲驰等将52个不同基因型大豆在低钾土壤上种植,发现大豆对低钾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不同基因型大豆在缺钾症状上表现出正常、轻、中、重的差异,而不同基因型不同生育时期对低钾的耐性亦明显不同,其中苗期差异最大。

nlc202309040040

郭强等对60个杂交玉米组合钾素的吸收利用进行分析,确认不同玉米基因型对钾素营养吸收、利用的差异很大,且钾吸收效率高是获得高产的原因之一。

王娇爱等的研究表明,在供钾不足时,不同小麦基因型对钾的吸收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供钾充足时吸收钾的能力差异较小。由此认为在缺钾土壤中,不同小麦基因型吸收矿物钾的量是筛选其耐低钾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与Shea的研究结论相反。可见,研究的作物不同,结果有时会不一样。

刘国栋等在籼型杂交稻耐低钾基因型筛选试验中发现,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在吸钾速率和生物量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但在钾素利用效率方面却基本没有优势。此外,杂交组合的高效利用钾素还与亲本之间的配合力密切相关。

项虹艳采用盆栽法在缺钾和施钾条件下对50个早稻品种和47个晚稻品种进行耐低钾筛选试验。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耐低钾能力差异很大,低钾条件下产量性状好,吸钾量、钾利用指数、钾经济效率比高的品种属于较耐低钾品种。

赵学强等对不同基因型小麦钾离子吸收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钾营养状况小麦K+吸收动力学参数Km和Imax对不同基因型小麦钾效率分类,结果与筛选不同基因型小麦的钾效率特征相一致,Km和Imax可用来评价和筛选高效吸钾基因型小麦。

参考文献

[1] DESSOUGI H E, CLAASSEN N, STEINGROBE B. Potassium efficiency mechanisms of wheat, barley and sugar beet grown on a K fixing soil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2002,165(6):732-737.

[2] 安林昇,倪晋山.耐低钾水稻的钾营养特性[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5,31(4):257-259.

[3] 赵学强,介晓磊,李有田,等.不同基因型小麦钾离子吸收动力学分析[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3):307-312.

[4] 项虹艳,丁洪,郑金贵,等.耐低钾水稻品种的筛选[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3):338-344.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search of the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lants to kalium from 3 aspects: plants’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difference to kalium, genetic properties of plants’ absorption efficiency to kalium and plants’ efficient genotype screening to kalium,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lacking kalium in China by fully utilizing plants’ genetic diversity towards environment to carry out the screening of kalium high efficient plants genotype.

Key words: kalium; plants; absorption; utilization; genetic

3.《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反思 篇三

本节课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在活动中完成的教学活动,以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首先从学生已经知道的细菌和真菌的种类入手:你知道的哪些细菌和真菌是对人体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同学们想到的往往是害处,然后锋头一转,细菌和真菌对人类还是有好处的,本节课的引入简洁明快,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由于我们是农村的学校,馒头的制作在家都见过父母操作的过程,所以比较积极、活跃,上起来较轻松。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包装袋,先从准备的包装袋入手,有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在学生介绍其它保存食品的`方法时,如冷冻、冷藏、紫外线、防腐剂,可以让学生讨论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不利于人类的健康,还可充分利用学生所带的包装袋,看看包装袋上的配料里,是不是含有常见的防腐剂,并提醒学生尽量少吃含有防腐剂的食品,达到关爱人类健康的情感目标。

4.《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反思 篇四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5.有机物及重金属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篇五

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治理技术,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对植物修复的类型,植物修复土壤、水体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某些放射性核素的过程、机理及可能影响因子作了概括和详尽讨论,并就国内外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环境中的应用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作 者:旷远文 温达志 周国逸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 刊 名:生态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年,卷(期): 23(1) 分类号:X592 关键词:植物修复   重金属   有机物   污染土壤和水体  

6.绿色有机食品推广口号 篇六

一、天然有机,粒粒健康。

二、珍湘莲,我的美妙回味。

三、粒粒珍湘莲,真情永相牵。

四、粒粒珍湘莲,颗颗味香甜。

五、藕断丝连,情系健康。

六、粒粒珍湘莲,味道真特别。

七、粒粒真品,袋袋相传。

八、粒粒湘莲,颗颗浓情。

九、楚地(赋)有源缘,湘莲粒粒珍。

十、真情送好礼,湖南粒粒珍。

十一、粒粒珍湘莲,绵绵情无限。

十二、有机食品,莲动你我。

十三、精品传承,静在粒珍。

十四、健康粒粒珍,绿色好湘莲。

十五、吃出健康,吃出时尚。

十六、滴滴晨曦露,粒粒珍湘莲。

十七、日日相依偎,粒粒珍湘莲。

十八、莲花清香远,粒粒珍香莲

十九、粒粒珍湘莲,粒粒皆珍贵。

二十、粒粒珍贵,常尝香伴。

二十一、粒粒珍湘莲,绿色更健康。

二十二、天然莲子粒粒甜湘莲粒粒珍,美味见真心(芯)。

二十三、粒粒珍,莲情深粒粒珍湘莲,粒粒见真情。

二十四、粒粒珍贵,有情湘莲。

二十五、幸福好时刻,粒粒珍湘莲。

二十六、粒如珍珠入口香湘莲粒粒珍,有机品人生。

二十七、美食美刻,来粒珍湘莲。

二十八、湘莲有机品,当属粒粒珍。

二十九、粒粒珍湘莲,心心永相连。

三十、播种粒粒珍品,收获香香湘莲。

三十一、粒粒珍湘,世界品尝。

三十二、湘莲粒粒珍,生活好味道。

三十三、粒粒天然,粒粒酥甜。

三十四、粒粒珍品,口口香纯。

三十五、绿色清新,回味无穷。

三十六、健康时时享,湘莲粒粒珍。

三十七、粒粒珍湘莲,人人健身心。

三十八、粒粒珍,珍惜每一丝绿意。

三十九、粒粒皆营养,绿色珍湘莲。

四十、湘莲粒粒珍,香酥天天尝。

四十一、粒粒珍湘莲,心心印香甜。

四十二、鲜享粒粒珍,颗颗莲我心。

四十三、粒粒珍,爱湘莲一世情缘,粒粒相连。

四十四、莲之味,粒粒珍(真)滋味。

四十五、粒粒珍香莲,健康永相连。

四十六、珍湘莲,珍品味养生粒粒珍,健康心湘莲。

四十七、爱无界,粒粒珍用心品尝,用爱回味。

四十八、粒粒珍湘莲,心心印香连。

四十九、粒粒珍湘莲,颗颗皆美味。

五十、品质粒粒珍,湘莲顶呱呱。

五十一、传情时刻,分享珍湘莲。

五十二、粒粒珍湘莲,休闲又保健。

五十三、粒粒珍湘莲,颗颗意饱满。

7.《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反思 篇七

王鸿雁

香港国际安全食品认证中心

内容提要:例举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迟缓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近几年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在农村生态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目前有机食品认证存在很大隐患和问题。我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检测认证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声誉。只有大力扶持有机食品产业,加大发展力度,引入第三方检测认证协助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才能有效解决我国有机食品面临的问题,推动有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需要根据有关部门检测且达到要求的食品才可称为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实践证明 ,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适应了未来农业和食品业的发展 , 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良好载体。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 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 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 , 增强人民身体健康 ,增加农民收入 ,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测认证不严格,监管体系不合理。我国绿色食品近年来频繁出现问题,很多拥有绿色标识的企业反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让我国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产生了怀疑,而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检测认证的不严格监管体系不合理,在检测认证中出现企业“明星效应”,知名企业在检测认证过程中享受了“优惠”,监管体系中出现了互相推诿的问题,如此检测认证和监管体系导致了我国绿色市场发展迟缓,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失去信心。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不规范 , 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 假冒绿色食品现象时有发生 , 扰乱了绿色食品市场秩序 绿色食品商标标志是经国家商标局注册的质量证明商标 , 其商标专用权受我国 “商标法” 的保护。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包括 “绿色食品” 中文、绿色食品英文(GreenFood)、绿色食品标志图形及三者的组合体。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 , 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 , 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 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擅自扩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范围;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超期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更有一些不法之徒 , 假冒绿色食品商标标志 , 欺骗消费者 , 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的市场整体形象。某权威单位曾对北京某果品批发市场进行调查 , 发现市场批发的果品中 , 有近20 % 的产品包装上印有 “绿色食品” 字样 , 其中有 80 % 的产品系假冒绿色食品。此外 , 绿色食品良莠不齐的产品质量 , 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按照消费者购买行为心理学说 , 认知只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基础(如消费者听说“绿色食品”),只有当消费者较全面感知了某种产品或某种消费确能极大化地满足其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时 , 才能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由于绿色食品整体宣传不够 ,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价值缺乏进一步的感知 , 未能形成稳定的绿色食品消费信念 , 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据广州市统计局今年 3 月份的一项调查表明 , 市民对 “绿色食品” 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 , 但相当市民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在调查的人群中 , 有 78.5 %的人听说过 “绿色食品” 这个名词 , 其中有 24.1 %的人未听说过 “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 , 而具备识别标志能力的人只有 21.9 %。“无污染、安全”是绿色食品的主要特征 , 即使在买过的人群中 ,也只有 48.8 % 的人意识到这一点 , 而 62.4 % 的人由于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认识而未购买绿色食品。调查中 , 有相当部分的人对绿色食品不甚了解 , 以为绿颜色的食品或纯天然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 还有人认为保健食品就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较高的价格也影响着消费。现代农业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产量 , 绿色食品由于禁止或限用化肥和农药而引起产量下降 , 其生产和管理成本高于普通产品 , 价格理应高些 , 但目前有些企业没有正确分析产品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 , 为追求高额利润盲目提高价格 ,造成供求价格不平衡 , 影响消费。据调查 , 北京市某超市经营的绿色食品蔬菜(礼品装)价格比普通蔬菜高 200 % 以上 , 绿色食品鸡蛋价格比普通鸡蛋价格高 120 % 以上。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分散 , 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 , 产品跨地区经营困难 绿色食品区域化生产虽初见雏形 , 但总体上分布仍很分散。如按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 ,1999 年东部 12 个省、市绿色食品产品数为 572 个 , 占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的 42 % , 中部 9 个省、自治区产品数为533 个 , 占产品总数的 39 % , 而西部 10 个省、市、自治区的产品数为 248 个 , 占总数的 19 %。而且 , 由于对产地环境的特殊要求 , 绿色食品产地主要分布在辽阔的农村和边远山区。据统计 , 在1999 年的 742 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 , 有近70 % 的企业分布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边远地区。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空间距离增加了绿色食品供货困难 , 造成产供销脱节 , 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绿色食品企业及其产品尚未形成进入市场的合力 , 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扩张规模。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产品分布全国各地 ,市场的发育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 , 缺乏较强劲的经纪人队伍 , 并受流通领域条块分割、行业封闭体制的惯性影响 , 产品跨地区经营比较困难 ,产品供给没有规模 , 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同样 , 绿色食品经营企业也相对分散 , 企业与企业间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 , 企业难以形成合力。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过分依赖于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 , 与绿色食品营销企业缺乏必要的联系 , 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此外 , 部分企业还存在 “重申报 , 轻市场” 的观念 , 有些企业还过分依赖政府行为 , 如此等等 , 都是影 响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的重要因素。

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小 , 产品结构不合理 ,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育 市场的发育 , 需要一定规模的产品。绿色食品经过 10 年的发展 , 产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绿色食品产品数由 1990 年的 127 个增加到1999 年的 1353 个 , 绿色食品实物产量由 1990年的 35 万吨增加到 1999 年的 1105.8 万吨 , 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由 1990 年的 15 万公顷增加到 1999 年的 337.6 万公顷。但是 , 相对于普通食品 , 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 , 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 1 %。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 , 所占的比例也很小。1999 年 , 绿色食品粮油产量仅占全国普通粮油类产量的 2.44 % , 绿色食品饮料类产量仅占全国普通饮料类产量的 3.01 %。绿色食品粮油作物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国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的 0.61 % , 绿色食品蔬菜种植面积仅占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的 1.59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 产品品种单调 , 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 ,2000 年 , 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 , 粮油类产品占 28 % , 蔬菜类占 17 % , 饮料类占 15 % , 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 , 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按一般商业标准 , 商店每平方米经营的食品品种一般应有 15 — 20 个 , 规模100平方米的商店 , 其经营的品种至少要达到1500 — 2000 个。而我国绿色食品产品数 1998年仅 1018 个 , 目前也仅 1831 个 , 如除去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及一些由于地区消费习惯、口味等原因只适合本地区销售的产品外 , 真正能跨地区经营的产品还不到 1000 个 , 这么少的产品无法进行绿色食品专营 , 也无法形成独特— 4 2 —张志华 :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绿色食品市场。我国有机食品市场出现的主要问题

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自身的难度较大。有机食品生产是一项集管理、技术、诚信和环保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有机生产倡导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相对于其他传统安全食品认证特别重视终端产品的认证而言,有机食品则强调从育种、播种、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监控,并通过完整的记录体系来实施追踪审查。因有机食品生产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造成了有机食品认证的工作量大、难度系数和风险性相对较高。

部分有机食品生产企业重认证、轻贯标和咨询。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目前,我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企业的农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更高。而农业生产者特别是农民,在质量体系文件编制方面的力量很薄弱,且受有机农产品咨询专家数量和咨询费用的限制,部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单位重认证结果、轻咨询工作,仅邀请质量认证咨询专家编写质量管理文件,却很少向生产和加工技术专家咨询,结果造成“两张皮”:写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导致真正的有机生产技术水平并不高。

有机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当前,一些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重认证、轻监督,导致一些获证单位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加上有机食品执法监管还没完全到位,这将影响我国有机食品的质量、认证市场的声誉和认证的有效性。

认证机构差异较大。认证机构的诚信和自律是提高认证有效性的关键。当前,国家认监委根据统一的有机食品认证规章和标准,对全国有机食品认证活动进行统一管理。自1995年以来,除少数国外有机认证机构进入中国开展有机食品的出口认证外,国内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不断增多,经国家认监委批准注册的有近30家,少数认证机构在尚未得到国家认可资质的情况下就开展有机认证业务,这将影响认证的有效性。

有机食品认证的诚信问题。与其他认证一样,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行业的信誉。自GB/T19630-2005《有机产品》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对标准宣贯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有机食品行业保持着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但强劲的市场拉动也有可能使极少数认证机构只顾眼前利益,仅看重数量的增长,使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

发展我国有机食品建议

(一)严格检测认证、监管程序。

由于通过绿色认证的企业频繁出现问题,消费者对绿色认证产生了质疑,所以要加大力度搞好检测认证和监管程序,积极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进行检测认证,应引入国外的先进检测技术和认证体系,例如香港国际安全食品认证中心,犹太检测等第三方机构来协助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出现问题的企业应严格处理,对于真正绿色健康的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扶持政策。

(二)扩大生产规模 , 调整产品结构 , 扩大市场容量 , 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多样化的需求 “质量与发展” 是绿色食品的两大主题。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 , 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 , 各地要稳步扩大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 , 扩大市场的供给能力。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 , 将发展绿色食品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 把绿色食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 坚持以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为导向 ,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部门的职能作用 , 把扶持绿色食品开发作为资金投放的重点 , 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地要依照本地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 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 “拳头” 产品 ,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 鼓励并支持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的龙头企业将特定区域内中小企业的相关产品纳入其品牌 ,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 , 提高产品质量 , 扩大产品在生产上的容量。积极筛选、研制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生产资料 , 包括绿色食品生产所需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兽药、水产养殖用药等。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 人们对肉、蛋、水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陆居民的肉、蛋、水海产品消费量与 90 年代初比分别提高了19.4 %、76.8 % 和 55.1 %。目前 , 在畜禽、水产品养殖过程中 , 一些生产者为了增加产量 , 获取更高效益 , 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兴奋剂和避孕药等药物 , 肉、蛋、水产品质量令人担忧。市场呼唤绿色畜禽、水海产品。但是 , 我国目前的绿色肉、蛋、水海产品很少 , 其所占比例还不到所有绿色食品产品数的 3 % , 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各地要认识到开发绿色肉、蛋、水海产品的市场前景 , 加快绿色肉、蛋和水海产品的开发。绿色食品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 《绿色食品畜禽(水产)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绿色食品畜禽(水产)兽药使用准则》 等标准文件。这是绿色食品市场发育和发展的需要 , 也是人们食物结构调整的要求。(三)强化宣传教育 , 营造绿色食品消费潮流

作为商品 ,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 但更多地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 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 , 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 , 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在宣传层面上 , 不仅要对政府和企业宣传 , 还要向科研院校、社会团体和普通消费者宣传。在宣传内容上 , 不仅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特性 , 还要宣传绿色食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绿色食品的整体宣传和教育 , 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 , 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明确消费绿色食品既能保障人体健康 ,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 使绿色食品消费意识深入人心 ,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需求。

(四)分区域、有组织地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 , 形成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

目前 , 大多数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 , 市场聚集效应不显著 , 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发挥绿色食品的规模效益和整合效应 , 应有计划、有组织 , 分区域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通过专业批发市场 , 聚集绿色食品 , 建立集散地。专业批发市场作为具有足够资金的绿色食品中间商 , 可承担绿色食品零售网络体系及电子商务建设的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店。一定规模的连锁店 , 具有降低成本、控制价格、促进销售和强化服务的作用。通过专业批发市场 , 动员社会力量 ,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店。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对专业批发市场和连锁店进行统一设计 , 并综合考虑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 结合绿色食品标志、颜色 , 综合设计绿色食品统一的销售图案。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连锁店 , 首先可考虑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批发市场可分区域建立东部批发市场、西部批发市场、南部批发市场和中部批发市场。连锁店不能过多 , 大城市 3 — 5 家 ,中等城市 2 — 3 家。2 1 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交易平台 , 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准确度高、更新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交易平台 , 开展 “ BtoB ” 和 “ BtoC ”电子商务 , 构建高效率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体系。利用 “ BtoB ”平台 , 实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绿色食品原料企业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绿色食品营销企业间的网上订购;通过 “ BtoC ”平台 ,并依靠绿色食品连锁店和配送队伍 , 实现 “网上购物”。对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体系的基础条件 ,政府要给予政策优惠 , 加大资金投入 , 发挥社会力量 , 合力搞活绿色食品流通。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制定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及连锁店认证管理办法 , 施行 “绿色食品准入制度” , 加强对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连锁店的监督和管理 , 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五)加强宏观调控 , 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加快绿色食品立法工作 , 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建议政府加快绿色食品的立法工作 , 尽快出台 “绿色食品管理条例” , 为切实保证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 规范和发展绿色食品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实践证明 , 黑龙江省出台的地方性 “绿色食品管理条例” , 对保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加快绿色食品标准、认证准则、贸易准则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 为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AA 级绿色食品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 , 其出口潜力巨大。我国即将加入 WTO ,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面临大量出口的机遇。我们应加快标准建设 , 加快标准、认证程序和相关法则与国际接轨 , 为进一步建立国际市场创造条件。3 1 加大打击假冒绿色食品产品的力度 , 维护绿色食品市场主体利益。政府要组织协调技术监督、工商等有关部门 ,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 , 加大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保护力度。4 1 制定合理的绿色食品价格。制定合理的价格是绿色食品营销中的新概念。由于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成本高于普通食品 , 生产价格高于普通食品 , 同时融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 应将环境成本计入价格。如芬兰政府允许绿色食品价格比普通食品高 30 % 以上 , 而日本政府允许高出 20 % 左右。5 1 加强管理 , 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绿色食品主管部门要加强绿色食品认证中的监督管理 , 保证认证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加强绿色食品生产质量管理 , 全面落实全程质量控制措施;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产品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加强绿色食品推荐生产资料工作等 , 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

发展有机食品认证建议

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自身的难度较大。有机食品生产是一项集管理、技术、诚信和环保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有机生产倡导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相对于其他传统安全食品认证特别重视终端产品的认证而言,有机食品则强调从育种、播种、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监控,并通过完整的记录体系来实施追踪审查。因有机食品生产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造成了有机食品认证的工作量大、难度系数和风险性相对较高。

部分有机食品生产企业重认证、轻贯标和咨询。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目前,我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企业的农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更高。而农业生产者特别是农民,在质量体系文件编制方面的力量很薄弱,且受有机农产品咨询专家数量和咨询费用的限制,部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单位重认证结果、轻咨询工作,仅邀请质量认证咨询专家编写质量管理文件,却很少向生产和加工技术专家咨询,结果造成“两张皮”:写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导致真正的有机生产技术水平并不高。

有机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当前,一些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重认证、轻监督,导致一些获证单位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加上有机食品执法监管还没完全到位,这将影响我国有机食品的质量、认证市场的声誉和认证的有效性。

认证机构差异较大。认证机构的诚信和自律是提高认证有效性的关键。当前,国家认监委根据统一的有机食品认证规章和标准,对全国有机食品认证活动进行统一管理。自1995年以来,除少数国外有机认证机构进入中国开展有机食品的出口认证外,国内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不断增多,经国家认监委批准注册的有近30家,少数认证机构在尚未得到国家认可资质的情况下就开展有机认证业务,这将影响认证的有效性。

有机食品认证的诚信问题。与其他认证一样,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行业的信誉。自GB/T19630-2005《有机产品》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对标准宣贯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有机食品行业保持着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但强劲的市场拉动也有可能使极少数认证机构只顾眼前利益,仅看重数量的增长,使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

为了促进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有机食品认证,应完善体系编制,建立诚信体制,重视有效性和规范性。并遵循国家政策,引进国外第三方检测机构,例如香港国际安全食品认证中心和犹太认证以及美国FDA认证等检测机构,协助规范有机食品企业,重新建立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认知。

参考文献

8.绿色有机食品广告语 篇八

二、粒粒皆精选,清心珍湘莲。

三、粒粒珍湘莲,美味入心田。

四、粒粒珍贵,贡品湘莲。

五、粒粒珍湘莲,颗颗香莲甜。

六、有机绿色莲,粒粒珍湘莲。

七、珍珍湘莲真真意,粒粒莲心丽丽情。

八、粒粒珍湘莲,甜蜜到永远。

九、粒粒珍湘莲,粒粒皆辛苦。

十、粒粒臻品,莲动天下。

十一、粒粒珍湘莲,美味常相伴。

十二、粒粒珍贵,真心对味。

十三、酥心酥口莲,即食美食香。

十四、粒粒珍湘莲,点点湖南情。

十五、粒粒珍湘莲,味美在心田。

十六、滴滴甘泉露,粒粒珍湘莲。

十七、甜美滋味,舒心润胃。

十八、粒粒珍湘莲,颗颗有机心。

十九、粒粒珍湘莲,颗颗溢香甜。

二十、粒粒珍(真)湘莲,浓浓湘水情。

二十一、健康的`保卫者粒粒珍馐,贡品湘莲。

二十二、粒粒珍湘莲,健康心相连。

二十三、粒粒珍湘莲,绿色味香甜。

二十四、湘莲“粒粒珍”,粒粒皆珍品。

二十五、优取湘莲精华,汇聚粒粒珍品。

二十六、美味粒粒珍,健康爱湘莲。

二十七、古时皇家贡品,今朝送礼佳品。

二十八、粒粒浓香,自然健康。

二十九、堪比粒粒珍珠,唯独珍品湘莲。

三十、粒粒珍湘莲,岁岁真香甜。

三十一、粒粒珍湘莲,颗颗香又甜。

三十二、江南莲似锦,湘莲粒粒珍。

三十三、想要粒粒珍?这还不简单。

三十四、精选粒粒珍,生活更甜蜜。

三十五、粒粒珍湘莲,天天润心田。

三十六、一粒一珍香,一酥一湘莲。

三十七、绿色原生态,香飘全世界。

三十八、天下第一莲,粒粒珍湘莲。

三十九、一往情深,粒粒真心。

四十、粒粒珍湘莲,美味留心田。

四十一、粒粒珍湘莲,美味镇香甜。

四十二、湘莲有爱意,粒粒有珍情。

四十三、心湘莲,爱相随粒粒珍湘莲,真的好滋味。

四十四、礼中见真情,粒粒珍湘莲。

四十五、真心湘莲,健康相伴。

四十六、粒粒珍湘莲,红白美香甜。

四十七、健康有我在,粒粒珍湘莲。

四十八、酥香爽口,使我留“莲”忘返。

四十九、粒粒源天然,绿色珍湘莲。

五十、粒粒珍情到永远粒粒珍,心相连莲子有心,情谊无价。

五十一、爱莲,当然更爱有机莲。

五十二、粒粒珍湘莲,爱与心相连。

五十三、粒粒珍湘,莲子莲福。

五十四、健康有机品,湘莲粒粒珍。

五十五、贡品寸三莲,营养长相伴。

五十六、粒粒香浓,湘味风情。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学情分析下一篇:项目监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