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精选11篇)
1.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
有幸参加南岗区第29届百花奖并执教《7的乘法口诀》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我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历练了自己的教学技能。
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编制7的乘法口诀并非难事,学生基本上知道了如何归纳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较短的教学时间,较大的思维空间,充裕的展示机会,多向的交流互动,轻松的学习氛围,高涨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拼摆的七巧板。去发现七巧板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造成认知冲突,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计算得数太过麻烦,还会影响准确率,这就造成了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
2、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
为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我放手让学生结合统计表和乘法算式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秘密,去积极尝试自编口诀,有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学生基本知道如何去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只不过是速度快慢的问题,方法优劣的问题。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句口诀师怎么编的。为后续的记忆口诀做铺垫。
3、让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介绍每一句口诀是怎么得来和怎样记忆口诀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学生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是根据乘法的意义一个一个相加得来的,还有的同学是运用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再加上1个7而得出下一句口诀的得数,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用2个7加3个7得出5个7的得数,也有的说可以用7个7减去1个7得到6个7的得数。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怎样提高编制的速度。为了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他们也会应用别的同学的经验,使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快。4、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学习的素材,并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不足的是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夯实基础,在编制口诀和记忆口诀环节用时过长,以至于在巩固练习阶段时间不足,练习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加强课堂上的及时调控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二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3.二年级数学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三
1、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讨论、对话、游戏中思考,把七句抽象的口诀为具体化的生活场景图,把枯燥的口诀记忆为有趣的认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限的生活情景中,对于过程性目标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组织形式的开放:就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景,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这些多样化的练习,借助于开放的形式,除了教师对学生的信息传递,还有学生之间的交流反馈,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互动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有教师指导下的口诀记忆,也有学生独立的抢答问题,有集体解决,也有小组讨论商量,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交流探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营造了人人主动参与学习的喜人局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
4.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8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7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8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让学生自主参与编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在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应将学生所发现的条件简单板书,避免其他学生在分析时记不清数据和题意。
5.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
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 教学难点: 记口诀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口算卡片
一、创设动画情景,复旧引新
1.师:同学们,今天公园正举行数学游艺活动,智慧爷爷邀请你们一起参加,愿意去吗?
首先,我们到“聪明屋”去,你们会做聪明屋上的题目吗?(电脑出示聪明屋及题目)3×4 6×3 6×4 4×5 二四()三五()五()三十()六 三十()六 二十四
学生回答后,智慧爷爷及时表扬或订正。
2.师:智慧爷爷从刚才的活动中知道小朋友“2—6的乘法口诀”学的真棒,现在他要带大家去看看大海。电脑出示大海上的帆船。师讲述:帆船把大海点缀得多美 呀!现在老师用△摆了一 只小船。(电脑出示)
3.提问:数一数,一只小船用了几个 △?(7个)。
动手操作: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小 △,看看谁能用7个 △ 摆一只漂亮的小船。思考问题:摆一只小船用7个 △,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 △ ?摆3只、4只、5只、6只、7只这样的小船各要用多少个呢? 你是怎样想的,请你填写课本52页表格。4.指名汇报,师同时把表格板书完整。5.提问:28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可能会有:⑴ 7+7+7+7=28;⑵ 21+7=28; ⑶ 4个7是28等。6.谈话:智慧爷爷看大家这么爱动脑筋,今天他想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7 的乘法口诀,学得好的同学奖励智慧星,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一)编口诀
1.提问: 摆一只小船用了7个 △,是几个几呢?(板书:1个7)乘法算式怎么写?编一句乘法口诀?(板书:7×1=7 一七得七)一七得七表示什么?
2.提问:摆二只小船用了几个△,请同学们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闭上眼想想,并列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指名汇报,并说说你是怎样编出二七十四的? 3.谈话:从表中我们已经知道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你能根据“几个7相加”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吗?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52页中的乘法算式及口诀的填空。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指导纠正。
4.指名回答, 你是怎样编出来的?
(二)总结规律,记口诀
1.全班齐读口诀,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2.汇报。如:7的口诀有7句;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7等。
3.小组讨论交流:你用什么方法来记忆口诀?你觉得哪句口诀最难记,用什么方法能记住难记的口诀?然后全班交流。
4.提问:如果忘了其中一句,如“三七二十一”你有什么好方法记?
5.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7的乘法口诀,知道了它的特征,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些特征来记口诀,看谁记得快。
6.记口诀。①全班读;②自由读;③师生对口令;④同桌对口令;⑤全班背;⑥个别背;⑦看卡片把口诀补充完整等。
三、巩固深化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说会背啦,现在智慧爷爷要考考大家,看谁能得到智慧星。1.1个星期有7天,你能很快说出2星期有多少天?3、4、5、6、7个星期各有多少天?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第52页“想一想”的题目 1×7=□ 2×7=□ 3×7=□ 4×7=□ 5×7=□ 6×7=□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学生每说一个答案,马上说出相应的口诀。3.谈话:小明也想考考大家 ①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7×3+7= 7×4+7= 7×5+7= 7×4= 7×5= 7×6= 4×7= 5×7= 6×7= ② 订正后,提问:每组上下三题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观察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是对第一题的总结和归纳)。6个7比5个7多(),比7个7少()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看图理解题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也就是求7个2是多少)列算式,并说说说你是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
6.数学游戏(可根据“想想做做”的3、4、6题设计)。①找朋友
规则:每人一张卡片,根据内容,找到与你有联系的朋友,站在一起。如:7×2=14、2×7=14,二七十四。又如:7×5=35 五七三十五 5个7连加是35等。(可以让其中一组说说为什么站在一起?)②猜一猜(抢答)
规则:师出示苹果卡片,猜一猜苹果后面的答案,谁最快猜对,就送给谁。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6.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六
xiaoxue.xuekeedu.com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善于营造温馨、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归纳起来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创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小矮人气球上数字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气球上的数,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来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综合应用中还创设了“玩转盘”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根据数字和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而且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根据口诀的得数学生很快就编出7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在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观察比较各句口诀的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交流讨论理清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说说哪些口诀比较好记,使学生明白即使忘记了哪一句口诀,也是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结果。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
xiaoxue.xuekeedu.com
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整个学习过程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7.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七
教材简析:
《7的乘法口诀》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教材以七巧板拼图通过操作填表呈现用7连加的结果,使学生建立“1个7,2个7,3个7,……,7个7”与“7、14、21……49”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编出7的乘法口诀做好准备。学生根据已有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随后的“想一想”让学生应用编出的口诀进行计算。教材在安排上述内容时,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
2、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验7的乘法口诀来源,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熟记口诀,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本节课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完成新的学习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这些练习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设计思路: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喜羊羊入手,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参观羊村的环节。通过挑战喜羊羊的习题入手,复习了1-6的乘法口诀。在进入羊村后,由美羊羊的作品“小船”作为例题,紧接着,根据图形和表格,半扶半放地编出“一七得七”“二七十四”这两句口诀。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环节。
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独立编口诀。同时让学生读、背自己编出来的口诀,师通过提问“哪几句口诀不好背?谁能有好方法能记住这句口诀?”进一步教给学生记忆口诀的方法。最后通过师生对口令、集体背口诀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口诀的实际应用价值。此环节以计算为主,又不失趣味性。以救懒羊羊为线,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想去羊村瞧一瞧吗?喜羊羊说:“同学们,你们只有把这些题做对了,才可以来参观我们羊村哦!”
课件呈现:4×5= 6×3= 4×3= 2×6=
5×1= 3×3= 2×5= 6×6=
学生开小火车完成。师:你们真棒!喜羊羊说“欢迎你们”
【设计意图】复习1-6的乘法计算,有效的帮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乘法口诀,唤起学生的旧知。
2、师:你们看谁来了,(美羊羊)。为了欢迎大家,她给我们带来一个她自己做的手工作品,什么呀?(帆船)它用什么拼成的,(三角形)。这样一只船用几个三角形拼成的,学生数。(7个)
两只船呢?用了几个三角形?(14)
三只船呢?四只呢?......(其实就是每只船的基础上加几个?)7个
3、完成作业纸上的表格。交流。
4、了解几个7是多少
师:7是怎么得来的?(1个7)表示1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14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2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21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3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28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4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35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5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42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6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49怎么得来的?几个7相加?表示7个7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师:我们一起看表格里的数说1个7是7、2个7是14、3个7是21、4个7是28……
师:这些数字都与哪个数字有关啊?(指着表格右边的数字问)
(生:和7有关)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乘法口诀那就是-----(学生回答)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船需要多少个 的问题,组织学生计算几个7相加是多少,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记忆“几个7”相加的结果,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具体感知得到的这些和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学生编制和记忆口诀作准备。
二、创编口诀
1、师: 1×7=7我们可以编出那句口诀?(一七得七)
2×7呢?我们还可以根据求3个7是多少的乘法算式编出口诀,4个7,5个7等等,请小朋友打开书70页自己试着编完以下的口诀。(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编制2-6乘法口诀的经验和几个7相加是多少的知识准备,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制口诀,交流口诀的排列规律,探讨记忆口诀的方法。通过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的数学交流机会,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 、学生独立记口诀。
师:这里一共有几句口诀?(7句)
师: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学生观察、回答)
师: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
练习:3个7比2个7多,比4个7少()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7的乘法口诀规律,可以为下面的背口诀部分打下基础
3、师:这些口诀你觉得哪些容易记,哪些难记?(学生说)
有什么办法可以记住难的,听听孙悟空怎么说的: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两句话中有哪些口诀?(学生说)
我们先记住三七二十一,加上七就记住了四七二十八,再加上七就记住了五七三十五,再加上七就记住了六七四十二,最后再加上七就记住了七七四十九。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也可以先记住七七四十九,减去一个七就记住了六七四十二,再减去一个七就记住了五七三十五,再减去一个七就记住了四七二十八。
师:用这种方法记是不是简单多了呢。现在请大家用这种方法把口诀记到脑子里。
学生背口诀。
齐背。
【设计意图】通过《西游记》片段中的两句话,找到7的乘法口诀中重要的两句,通过层层剖析,帮助学生找到便于记忆的方法.
4、师:下面美羊羊想和全班小朋友做个游戏--对口令。美羊羊说前半句,请你先思考,等她说“开始”,你们才能说后半句。听清楚了吗?我们来试一试。
一七( ) 开始-- 二七( )开始-- 四七( )开始--
三七( )开始--你们怎么记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五七( )开始--
七七( )开始--孙悟空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六七( )
美羊羊说:你们真棒!
5、学了乘法口诀,我们可以用它来进行计算。根据“一七得七”这句口诀,我们可以算哪两道乘法算式呢?那根据其他几句口诀,又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呢?
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有一道算式呢?
三、应用口诀,巩固练习。(10分钟)
1、口算。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我们记住了这些口诀,你们能利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吗?
7×2= 7×1= 7×3=
师:你想的是哪句口诀?
2、3×7+7= 4×7+7= 5×7+7=
4×7= 5×7= 6×7=
7×4= 7×5= 7×6=
生计算,师:填写然后比较每组上下三题,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每组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左右观察对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3、师:听,谁在喊救命啊?(懒羊羊)
灰太狼抓走了它,它说只有算出了以下这些题,才可以救出懒羊羊。你们有信心救出懒羊羊吗?
3×7= 7×7= 6×7= 1×7=
7×5= 2×7= 5×7= 7×4=
“谢谢聪明的小朋友们”(课件呈现)
4、这是什么?(七星瓢虫),它的身上有几个点?(7个)
那4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点呢?
学生计算,交流。
5、一幢楼房有7层,每层住6户,一共住多少户?
学生计算,交流。
四、巩固总结,大胆延伸
1、“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难解之缘。
屏幕出示唐诗《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家看到的这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诗,我们三年级即将学习。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
师小结: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2、医生提示:人每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几杯水?
学生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熟记口诀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促进记忆。
五、总结
8.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八
羊尾镇中心小学张吉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7的乘法口诀》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2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学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策略及方法:
针对本节课知识教学的特点、教学内容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预设采用创设情境法、类推教学法、引导教学法、观察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预设按照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总结收获,回顾提高的模式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新知的学习来说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导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心理特征进行,利用答题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即是对学生已掌握的2--6的乘法口诀的再次温习,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整体猜想--编口诀--验证口诀--记忆口诀这几个步骤来完成的。 推导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之后,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编制口诀的思路与方法。对于7的乘法口诀,我不再做过多讲述,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迁移,大胆实践,尝试着自己编写口诀。教师从中抓住学生汇报的契机,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说出所思、所想,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进行知识的互补、沉积与积累。观察比较,记忆口诀。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去记忆口诀时,就不会在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口诀记忆之后,采用全班一起背、开火车背、对口令等形式,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各种数学活动,及时内化对知识的理解。首先,我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练习,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乐趣,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积极、愉快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接着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个环节体现了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其应用意识的培养。
4、总结收获,回顾提高。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和遗憾,使学习的氛围和谐,在和谐中发展。
9.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6人,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加之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生动教学情境的创设,他们将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经历体验中产生需求,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7的乘法口诀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掌握了一些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节课是口诀教学的延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找出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能用规律记忆口诀。
3、能用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4、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并应用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尝试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2、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
3、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教师追问是怎样想的。
学生读7、14、21、28、35、42、49。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板书:7)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
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设计理念: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学生们更是对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大家能编7的乘法口诀吗?相信大家!我们每位小朋友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乘法口诀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一列数,再编口诀。
2、学生小组活动。
师:现在请各小组先汇报你们编写了几句乘法口诀。
视频展示其中一个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口诀卡片。
师:小朋友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发现一些规律了吗?
3、学生读、记七的乘法口诀。
在背的时候,感觉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我们小朋友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屏幕出示《西游记》图片和相关文字
师:这段文字中有两句乘法口诀,你发现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上段文字中的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闪烁后由黑色变为红色。
大家刚才交流的记口诀的方法很多,我们多读读、多动脑筋,一定能记熟口诀。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
三、游戏巩固,主体发展
1、大家看着气球上的数,一起说口诀。
教师随机指屏幕上气球中的数,学生根据得数说口诀。接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学生填写课本例题中的口诀。
2、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根据口诀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我们做一个游戏送算式回家。
教师将17、2777、71、7276等13张算式卡片分发给各小组,学生把它们贴到相应的乘法口诀后面。
3、接下来我们一起再参加一则游戏转转盘。算对了,转盘才能转动。我们用抢答的方式。算式出示后,算好了就站,站起来就说。
转盘出示73、74、76学生抢答。
(〖设计理念〗练习中先设计了师生对口令的游戏,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设计了转盘的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
四、巩固总结,大胆延伸 1、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难解之缘。
屏幕出示唐诗《枫桥夜泊》。
大家看到的这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诗,我们三年级即将学习。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
师小结: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2、课件出示:我国古代医学上认为7与女性的成长有关的内容。
3、屏幕出示由五副七巧板拼成的图。
师:小朋友继续看,这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图,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4、课件出示:7只七星瓢虫图让学生用口诀算出一共有几个黑点?
5、医生提示:人每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几杯水?
6、课件出示:一架电子琴,问:白键一共有多少个?师: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
(〖设计理念〗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拓展练习环节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及学科之间的整合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
五、课后延伸
10.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教学难点
突出“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诀。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
口诀卡片及写有6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算式:5×2=
3×1=
3×3=
4×2=
4×3= 口诀: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出示口诀卡片,指名回答。)
三五十五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3.教学准备题。
①写数。第一排学生在准备好的卡片上写6,第二排同学加6,把得数写在自己的卡片上,第三排同学继续加6......一直加到36。
②填数。翻开教科书33页,将每次加6 的结果填在准备题的空格里。(学生独立完成。)
③说数。指名回答:1个6是多少?2个6相加是多少?3个6呢?4个6、5个6、6个6呢?(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依次将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指名口答:18是几个6连加?30是几个6连加?12、24、36呢?
④读数。按顺序齐读这6个数,然后指出:后面一个数总比前面一个数多6,前面一个数总比后面一个数少6。
4.揭示课题,几个6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乘法要用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 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1)看图写算式。(出示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观察:树上有几只蝉?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6?列出乘法算式。(6×1=6)
(贴图:又飞来一只蝉)观察:现在有几只蝉?两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课件显示:6×2=12)
如果树上现在有3只,4只,5只,6只蝉,你能按照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吧!(学生独立把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2)看式说意义。
你能说出每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吗?(6×1=6表示1个6是6,6×2=12表示2个6是12,6×3=18表示3个6是18......)(3)看式试编口诀。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4人一组互相讨论,口头编口诀。)
(4)汇报。
你编了几句口诀?请你任选一句说说看。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口诀卡片。(5)排序。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口诀排列起来吗?你为什么这样排列? 学生读自己所编出的6的乘法口诀。(6)交流。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的第一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
哪几句难记一些?你用什么方法记呢?怎样记住“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说、想出不同记口诀的方法。(7)应用
“做一做”第1题(学生半独立完成):①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②摆2个六边形要用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想的?(想口诀“二六十二”。)③运用所学的口诀口答摆4个、6个、3个、5个六边形所需要向小棒数。
“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①将第2题改为填空题,在圆圈内填写正确的积;②口答得数,并说一说所用口诀。
5 1 4 6 2
○
○ ○ ○ ○ ○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说明根据第一个算式可以推出第二个算式的得数,根据前句口诀可以推出后一句口诀。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2题。
直接说得数,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3.实践题。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6的乘法口诀很快算出积?(学生思考,互相提问。)
如:小朋友一天上6节课,二天上几节课?三天呢?四天……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的乘法口诀,共有()句。(2)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
(3)还学会了用一句口诀计算()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1.教学例10。(1)看图写算式。(出示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观察:树上有几只蝉?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6?列出乘法算式。(6×1=6)
(贴图:又飞来一只蝉)观察:现在有几只蝉?两只蝉有几条腿?表示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课件显示:6×2=12)
如果树上现在有3只,4只,5只,6只蝉,你能按照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吧!(学生独立把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2)看式说意义。
你能说出每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吗?(6×1=6表示1个6是6,6×2=12表示2个6是12,6×3=18表示3个6是18......)(3)看式试编口诀。
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4人一组互相讨论,口头编口诀。)
(4)汇报。
你编了几句口诀?请你任选一句说说看。学生口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口诀卡片。(5)排序。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口诀排列起来吗?你为什么这样排列? 学生读自己所编出的6的乘法口诀。(6)交流。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的第一个因数相同,表示什么?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
哪几句难记一些?你用什么方法记呢?怎样记住“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两句口诀?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说、想出不同记口诀的方法。(7)应用
“做一做”第1题(学生半独立完成):①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②摆2个六边形要用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想的?(想口诀“二六十二”。)③运用所学的口诀口答摆4个、6个、3个、5个六边形所需要向小棒数。
“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①将第2题改为填空题,在圆圈内填写正确的积;②口答得数,并说一说所用口诀。
5 1 4 6 2
○
○ ○ ○ ○ ○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说明根据第一个算式可以推出第二个算式的得数,根据前句口诀可以推出后一句口诀。2.独立完成练习十第2题。
直接说得数,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3.实践题。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用6的乘法口诀很快算出积?(学生思考,互相提问。)
如:小朋友一天上6节课,二天上几节课?三天呢?四天……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的乘法口诀,共有()句。(2)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
(3)还学会了用一句口诀计算()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反思: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不少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案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案,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课时安排)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内容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内容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
3、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11.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自编乘法口诀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叫“智慧小博士”,你们想认识它吗?瞧,它来了(播放课件)
二、闯关
同学们的声音这么响亮,看来你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先去闯第一关吧!
(注意小博士的话没说完就要点下一步,让表格出现。)
1、第一关----准备题(1)、一个星期有几天?两个星期有几天?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星期各有多少天?
(2)、指名说并说说14你是怎么想出来的?21、28、35、42、49各是怎么想出来的?
(3)、小结:一个七是七,两个七相加是十四,三个七相加是21,四个七„„
2、第二关----推导
这么快小朋友们就闯过了第一关,快去看看第二关小博士给我们出什么难题了?
(1)、摆一条小鱼用了几个三角形?你会列式和编乘法口诀吗?摆两条、三条、四条、五条、六条、七条小鱼分别用了几个三角形?
指名说,课件依次展示(2)、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同桌可以相互帮助
3、第三关----找规律(重点)(1)、学生观察、讨论“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2)、交流 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 哪几句难记一些?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
(3)、记忆
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7的乘法口诀”。
三、小博士乐园
小博士乐园里好热闹呀,你们想和他们一起玩吗?
1、对口令
这里有二个小朋友在做对口令的游戏,我们也去玩玩吧!教师说学生对
同桌互对
试着根据一句口诀编两道乘法算式
2、采蘑菇
做完了对口令的游戏,我们再去帮小兔子采蘑菇,好吗? 秋天真是收获的季节,小兔挎竹篮出来采蘑菇。(小兔说完后)你喜欢帮助它算哪一个就算哪一个。(学生说一个后)你是用了哪句口诀?
3、应用题
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刚才我进教室的的时候,白雪公主告诉我他也碰到麻烦了,咱们一起去帮帮白雪公主好吗?(1)、冬天来了,白雪公主给七个小矮人每人做了一双袜子,问白雪公主一共要做几只袜子?
(注意听清楚哟,白雪公主不知道到底要做多少只袜子)(2)、七个小矮人为了感谢白雪公主,每人做了四朵花送给白雪公主,问白雪公主一共收到了几朵花?
4、开花
你们真了不起,智慧乐园里有一盆花想请你们给帮帮忙,行吗? 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想请你们帮一个忙,原意帮帮教师吗? 这些花虽然开了,可花瓣上没有颜色,请你来想一想哪些数字相乘得到花瓣中心的数,花瓣上才能出现颜色。通过你们的辛勤劳动,美丽的花开出了漂亮的颜色,智慧乐园里的其他小朋友一定会感谢你们的。你想把这盆花送给谁啊?(渗透德育教育)
四、小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12-04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口诀表》教案分析08-21
数学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教学反思07-10
乘法口诀数学二年级上学期说课稿12-04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的说课稿08-27
二年级《6的乘法口诀》教案和反思10-23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