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整治工作总结

2024-10-10

村庄整治工作总结(9篇)

1.村庄整治工作总结 篇一

前马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总结

前马村位于开发区中心地段,东邻姜堰市政府,西邻扬州路、化肥厂,穿庄道路为“二横四纵”,二横为前马路、马厂路,四纵为南京路、杭州路、溱湖大道、扬州路,交通非常便利,村庄现有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0多人。根据全市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要求,在开发区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之下,我村认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迅速掀起一股村庄环境整治的热潮。全村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遍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规划建设更加合理、公共服务更加配套的整改目标,形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为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前马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村自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至今,已实现村庄环境整治全覆盖,达到全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基本标准,现在重点突出以村庄保洁、河道保洁、道路保洁、垃圾收集等为重点的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到目前为止,我村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的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领导

村党支部、村委会自今年开展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以来,把管理工作始终作为村中心工作来抓,将提高群众卫生意识,列入全村的重点工作之中。

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为切实做好工作,我村成立了村庄环境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并制定了长效管理的各项制度。环境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由村书记任组长,村主任、村支部和村委相关人员为组员。村党支部和村委班子坚强有力,勇于开拓,每个村干部也各负其责、团结协作,真正起到带领群众的作用。同时,我村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和卫生管理办法,设立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和村庄环境保洁、养护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各项工作顺利的实施和整治成果的巩固。

2、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广泛宣传发动是开展好各项群众性活动的前提,我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我村利用发放卫生工作要点资料、横幅、各种大小会议等形式进行强调及宣传,并设立了专门的宣传栏,定时更新宣传内容,定期走家访户宣传,按时发放宣传资料,同时多次组织集中清理卫生死角活动,比如:两委班子成员带队,带领党员干部捡拾白色垃圾;村团支部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义务宣传、义务劳动;与农户签订卫生协议书,评选卫生合格户上牌等

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在全村形成了层层动员、多方位宣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1、厕所三格式改造工程。原村民私人厕所都是半拉围墙露天厕所,臭气熏天,蚊蝇横生。遇雨天,粪水横流,污染严重。鉴于此类情况,我村强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标语横幅、板报画廊、政务公开栏等宣传载体,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营造良好的改厕工作氛围,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改厕工作中来。同时,发挥健康教育的先导作用,全面普及卫生知识,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切实提高他们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通过摸底排查,统计出了我村尚未进行改造的露天厕所,然后依据上级的改造标准,组织专人进行了改造,现在我村已经基本将露天厕所改造到位。

2、道路硬质化改造工程。原来我村除了主干道是水泥路以外,村庄内部道路以泥土路为主。道路坑坑洼洼,遇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村民出行非常不方便。在这次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我村对这些泥土路进行了硬质化改造,全部改造成水泥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美化了村庄环境。

3、绿化带和村庄路道的管护工程。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村对辖区内的绿化带和村庄道路两侧的垃圾、杂草堆等进行清理并清扫,并安排人员进行长效管理,确保道路的干净整洁,给大家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通过开展以上工作,我村的村庄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容村

貌大有改观,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要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班子的凝聚力强了,威信更高了。为了这次整治活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深入农户知社情,积极为民办实事,与村民的沟通多了,感情密切了,距离拉近了,关系融洽了。村民对村干部的情绪也没了,抱怨也少了,感情也更亲切了。

二是群众的环境意识提高了,生活习惯不一样了。通过这次村庄整治的大力宣传,村民一改“只要室内一尘不染,不管室外尘土飞扬”的观念,开始注重村庄环境建设。大部分村民在实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后及时将垃圾倒入垃圾箱中,出现在道路上的垃圾少了,长期的堆积物没了,卫生死角也消除了。此外,不少村民还自觉的投入到村部组织的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参与到卫生保洁和卫生监督的行列队伍中。

总的来说是,村庄整治来得好,农村旧容换新貌,康庄大道条条通,红花绿树四周绕,人们脸颜尽欢笑,精神生活很丰富,生活质量大提高,小康生活早来到。

2.村庄整治工作总结 篇二

为全面提升安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着力打造中国竹乡新农村建设第一县, 安吉县委、县政府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人民日报》也于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关于《浙江省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长篇通讯。

村庄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对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村庄整治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基于农村经济建设目标, 遵循农民意愿, 整合资源, 节约土地, 优化农村综合体系, 合理化村庄规模和数量, 从而实现农村全面进步及可持续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村庄整治涉及面广, 不仅包括村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还包括景观设计甚至单体建筑设计。

近些年,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 建设具有新房舍、新农民、新风尚、新环境和新设施的新农村建设任务一直在执行中, 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对村庄开展的综合整治。本文针对安吉县天荒坪镇白水湾村庄整治规划的项目概况、设计思想和存在的问题及整治措施进行了论述。

二、项目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 项目概况

天荒坪镇位于安吉县南端, 境内生态环境优美, 山川秀丽, 民风淳朴。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奥斯卡获奖影片《卧虎藏龙》中的竹景采拍地———大竹海、冯小刚导演的《夜宴》的拍摄地———天下银坑均位于天荒坪境内。

白水湾村位于天荒坪镇的北侧, 西、北与上墅乡接壤, 东与递铺镇相邻, 南侧为井村, 对外交通便利。作为天荒坪镇的北部门户, 白水湾村是各方游客前往天荒坪景区游览的必经之地, 更是向外界充分展示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关键之地。

(二) 存在的问题

白水湾村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缺乏统一规划指导。村庄的建设布局, 缺乏统一指导, 往往由居民自发而成, 局部地段建筑密度较高, 布局混乱。

第二, 未形成统一的街道界面。几条重要交通道路沿线的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建筑色彩、形式各异, 广告等道路沿线设施设置杂乱, 严重影响道路界面的景观协调。

第三, 基础设施落后, 环境污染严重。现状村庄缺乏集中供水、排水的设施, 村民的生活用水由其自发解决, 这往往造成对村庄水资源的污染, 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在村庄内部的建筑拐角处、围墙外、断头浜的四周等局部区域仍存在垃圾随意堆积, 环境脏、乱、差的情况。

第四, 缺乏公共绿地休闲空间。现状村庄入口、道路交叉口、滨水节点的景观塑造仍然不足, 缺乏足够的公共绿地, 供居民休憩娱乐的场所较少。

三、村庄整治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 规划思想和原则

白水湾村庄整治始终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思想, 切实加强对村庄风貌的改造, 安排好村庄各类用地的布局,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 提升村庄的环境质量, 展现生态、自然、优美的山村人居风貌。

在整治过程中遵循下面三个原则:因地制宜、鄣显地方特色的原则, 总体控制、重点突出的原则和切实可行, 体现实际操作性的原则。规划整治的过程需结合当地现状情况和周边自然特色, 突出村庄自身特有的风貌, 打造一村一品、千村千貌的整体形象。规划在明确村庄的产业导向、用地功能布局以及对村庄总体风貌加以控制的基础上, 对村庄重要轴线、重要节点内的建筑及绿化形式加以整治与设计, 提升村庄整体环境。规划以“不大动、少花钱、出效果”为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对村庄进行逐步的整治与改造, 由主到次, 由外到里, 从而突出规划的实际可操作性。

(二) 村庄发展规划

在村庄产业发展的总体导向上, 通过对村庄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确立了“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适度发展工业、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业”的产业发展目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即规划白水湾村积极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农业产品, 特别是绿色无公害产品的培育, 如高山蔬菜、特色苗木、桑蚕种养、吊瓜子、白茶等产品;适度发展工业, 即利用其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及当地的毛竹资源, 继续发展及壮大以竹制品加工为代表的第二产业, 以竹地板、竹凉席、竹椅、竹工艺品等为主打品牌, 打造特色拳头工业产品;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业, 即凭借白水湾村现状拥有的完善配套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 随着天荒坪景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重点发展以餐饮住宿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业, 使其逐步成为天荒坪景区北部的配套服务基地。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 将规划确定白水湾村总体用地布局结构为:两带、三轴、四组团, 布局图如图1所示:

针对村庄现状存在的问题, 本次项目倡导政府主导, 尊重村民意愿;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整体规划, 分期实施;合理分区, 优化配置;保护生态, 维护乡土特色;简洁规范, 通俗易懂的整治原则。

具体村庄整治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 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发动群众, 共同参与。建设指挥部统一领导村庄的整治工作, 协调建设个中关系, 对村庄整治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 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村庄整治专家咨询机构, 为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焦点问题提供咨询, 同时发动、组织人民群众参与整治工作, 建立群众性的工作方式。

第二,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实际情况, 完善村庄整治工作的相关政策, 对村庄整治工作中涉及到的居民拆迁安置、房屋修缮等问题, 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 依法管理。

第三, 严格按照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整治工作。对村庄重点整治区域及道路沿线建筑的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等进行改造, 对村庄重要地段节点进行景观塑造, 对严重影响村庄整体风貌与格局、占用或破坏绿地水系或是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拆除或整改。

四、总结

通过整治规划, 改善了白水湾村的人居环境, 保护了农村生态资源, 彻底解决了存在已久的“脏、乱、差”问题, 树立美丽乡村的良好风貌, 建立起城乡和谐社会。白水湾村的整治规划实践表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 村庄整治是前提条件与基础。村庄整治规划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 深入细致调查, 解决村民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问题, 因地制宜, 抓住特色, 让规划走进平民百姓家。惟有如此, 美丽乡村建设才能真正给村民带来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不断促进村庄发展。

摘要:文章以安吉县天荒坪镇白水湾村的整治规划为例, 以实例现状为基础, 结合村庄整治的理论依据, 综合分析了村庄整治的主要原则和思想, 并针对在村庄整治中遇到的问题, 提出应对措施, 最后对村庄整治的前景作综合分析。

关键词:中国美丽乡村,村庄整治,规划特色,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余国庆, 朱霞.淳安县山区河道整治规划与设计探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8 (3) .

[2].崔莉.村庄整治规划设计探讨——以八景镇上保蔡家村整治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6) .

[3].徐秋实, 陈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整治规划探讨——以商丘市葛岗村为例[J].科技信息, 2009 (2) .

[4].卢毓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 2011 (7) .

3.村庄废弃地的类型与规划整治 篇三

关键词:村庄废弃地;类型;规划整治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51-2

基金项目:徐州师范大学环境与发展创新实验室研究课题(HJ201008Z)——村庄废弃地整理与规划调控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全球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原因,引起的土地利用、耕地减少和人地矛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土地资源始终是一种稀缺的资源[2]。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3]。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居民点空心化现象,大量农民住房废弃等问题,村庄废弃地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农村居民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8.1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33.6平方米以上[4],农村居民点用地高达16.4万hm2,人均建设用地185平方米,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6倍,用地布局散乱、粗放利用现象严重[5],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突出,村庄废弃地的规划整理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迫在眉睫。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力推进阶段,新时期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问题,已由单纯的学术性研究逐渐上升为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1 村庄废弃地的概念与分类

废弃地是指在各种类型土地的利用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的停止而使得已经使用或已开发的土地目前处于闲置、遗弃或未被完全使用的特殊状态且该类土地需要经过一定的治理才能投入将来的再次利用[6]。根据我们对江苏省泰州市乡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将村庄废弃地定义为:在各类农村土地利用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对村庄范围内及其周边相关地区因各种不同的人类的建设活动造成的开发土地目前处于闲置、遗弃或未被使用的建设用地和因污染致使不能被利用的水域部分。这些村庄废弃地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得紧缺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土地拮据情况加剧,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威胁。

根据调查研究,村庄废弃地可根据其原有土地利用的功能,分为废弃宅基地、废弃工厂和乡镇企业用地、废弃养殖场用地、受污染的废弃河沟四类。

1.1 废弃宅基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工”的潮流不断涌现,工业经济主导的社会已使种田耕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造成村庄里只剩下年迈老人、妇女和儿童,更有不少家庭全部搬迁并长期居住在城市,这样农村就有很多长期无人居住的、废弃的旧宅。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对住房要求越来越高,建房理念和住房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弃老宅、划新宅、占耕地”的建房浪潮席卷全国农村,既造成大量农田被占,耕地日益减少;又致使大量旧宅基地被废弃,造成土地资源浪费[8]。因此废弃宅基地成为村庄废弃地中最大一部分。村庄废弃宅基地呈点状分布,极不规律。

1.2 废弃工厂和乡镇企业用地

“废弃地”一词源于brownfield或brown land的意译,可直译为“棕地”或“褐地”[9],最初是工业化的产物,废弃地问题是工业后时代的土地中最大问题。我国早在1959年农村就开始出现乡镇企业,当时称之为社办工业。在这52年的发展历程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新,不少乡镇企业倒闭或搬迁到工业集中区,因而在村庄废弃地中,废弃工厂和乡镇企业用地所占比重也较大;并且企业废弃建筑、构筑物也很难再利用,造成了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巨大浪费。

1.3 废弃养殖场用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鼓励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不少农村居民利用现有土地进行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在距离村民居住边缘地区办置场房进行大规模的生猪、鸡、鸭等家禽养殖。然而由于遭受禽流感染、经营不善或受市场变化影响等原因导致破产倒闭,或养殖主转业经营,从而致使建设的场房处于闲置或不可进行其他用途的土地废弃现象。这些废弃地一般距离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点边缘,同样属于村庄废弃地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造成土地废弃的面积也不容小视。

1.4 受污染的废弃河沟

我国东部农村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随着流水侵蚀、农民不断填埋河沟,致使不少河流、沟壑面积越来越小,不少河沟逐渐变成了死水,而且不少河沟成为了附近居民的垃圾倾倒处,这些都加剧了河沟的污染,使之变得又脏又臭,因而都遭到了废弃。这些不光造成了村庄土地的浪费而且带来了周边地区水源、空气等的污染,成为迫切需要整治的村庄废弃地。

2 案例调查——江苏省泰兴市顾庄寺村

顾庄寺村位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长江北岸泰兴市的东北角,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庄总面积3.2km²,总建设面积为2.4km²,453户居民,1764人。随着近20年来农村建设的改革和调整,居住人口发生大幅变动,居住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因而出现了不少废弃住宅和受污染的河沟等废弃用地;该村近10年来注重发展乡镇企业和养殖基地,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小型乡村企业和养殖场倒闭,而所建厂房也没能得到再利用,也变成了现在的村庄废弃用地。我们通过对顾庄寺村的实际调研现将村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整理划分(表1,图1)。

表1 江苏省泰兴市顾庄寺村各类土地利用状况 单位:km²

用地类型村庄总用地建设用地废弃工厂及乡镇企业用地废弃宅基地废弃养殖场用地受污染的废弃河沟

面积3.22.42560.17280.26560.2560.08

图1

3 村庄废弃地的规划整治

村庄废弃地整治的宏观处理的原则是退废还耕、还湖,积极开展土地的循环再利用和复垦工作。各种类型废弃土地也应因地制宜,采取专门的废弃地整治方法,用最低的成本换取废弃地重新利用的最大效益,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表2 村庄废弃地的规划整治 村庄废弃地类型 规划整治方法

废弃宅基地新村建设、旧村复垦;宅基地权属转移,土地再利用

废弃工厂和乡镇企业用地产权置换;控制建设用地合理还耕复垦

废弃养殖场用地合理再利用,注意养殖适应市场需求

受污染的废弃河沟治理污水绿化堤坝,进行经济水产养殖

3.1 废弃宅基地以及废弃工厂和乡镇企业用地

废弃宅基地以及废弃工厂和乡镇企业用地的整治都应采取相同的手段,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将可以利用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进行修缮、保护,将无法利用的工厂企业和居民废弃建设用地进行复垦。这样有效地保障农民基本农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

3.2 废弃养殖场用地

废弃养殖场用地由于其用地类型的特殊性,还造成了周边地区大气、水等的环境污染,因此对于这类废弃地,我们应不可忽视对周边的大气、水域的治理,应采用生物与化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周边水源进行净化,采用植树造林的方法对周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对于荒废而还可继续利用的养殖场房应该继续进行生态养殖,但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提供市场分析援助,使村民养殖市场所需的生物品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对于不可利用的废弃场房应鼓励进行复垦种植。

3.3 受污染的废弃河沟

对于受污染的废弃河沟的整治,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治理原则,对河沟进行污水治理,并进行养鱼、蟹等增加经济收入的手段,并对堤坝上采用营造防护林、种草、开发基本农田等措施,实现废弃河沟的综合再利用[10]。治理中可以采用责任制的方法,集合全村农民的力量,让他们参与其中,既能得到不小的经济收入,还增加了环保意识,有效防止其日后对治理好的河沟中排污、倒垃圾的行为,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4 结语

村庄废弃地的种类多样,针对各种废弃地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有效地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减少农村土地的不断流失,使废弃土地能够再次实现其原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同时也希望通过废弃地的整理、治理要注重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参考文献

[1] Chen Liding,Wang Jun,Fu Bojie,et al.Land-use Change in a Small catchment of Northern Loess Plateau China[J].Agriculture,Ecosystem & Environment,2001,(02).

[2] 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京ICP备06034670号.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线访谈文字实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1,5.

[5] 陈韶英.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问题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7.

[6] 张丽芳,濮励杰,涂晓松.废弃地的内涵分类及成因探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02).

[7] 张艾蕊.“空心村”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2008,(05).

[8] 伍齐良,殷建旗,侯宪东.澄城县废弃宅基地复垦引发的问题思考.陕西农业科学,2011,(02).

[9] 王绍增.废弃地改造与复建[J].中国园林,2008,(02).

[10] 何可.臭河沟小流域防护措施及效益.中国水土保持,1988,(07).

4.村庄环境整治总结汇报 篇四

一、主要工作成效

通过多管齐下,我区的农村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组道路保持了常态化清扫,路面及两侧基本没有垃圾。许多陈年垃圾及卫生死角得到清除。二是取缔马路市场。我区认真组织开展国、省道两侧马路市场取缔工作,今年以来共取缔占道马路市场2座。三是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爱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加强参与农村环境综治逐渐变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四是水体质量得到改善,通过一年的整治,现在所有水塘内基本都没有了漂浮垃圾,同时结合20__年的农村环境连片治理项目,开展畜禽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水塘、水渠水质得到较大改善。化肥养鱼得到全面控制。

二、工作措施

我区按照“党委领导、全民参与、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突出重点、全面覆盖、健全机制、长效管理”的原则,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一)抓组织保障

为顺利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我区在组织领导方面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我区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始终把该项工作作为民生实事来办,将其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专班专抓,定期调度,高效推进。二是组织到位。区政府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唐学石任政委、区委副书记、区长周建任组长,区委副书记陈礼洋任常务副组长,全体常委、副区长任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办主任颜新华任办公室主任。全区上下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一把手”抓“一把手”,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区按照从严、从高、从细、从实的要求,全力保障城乡同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城乡同治各项具体工作的大开展和大落实。三是责任到位。区政府建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总负责人,各相关单位行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我区年内召开了三次区长办公会议和五次专题办公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出台了《雁峰区城乡同治工作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责任。

(二)抓机制保障

今年我区把城乡同治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出台《雁峰区城乡同治考核办法》和《雁峰区城乡同治考核细则》,成立专门考核机构,采取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结合,公众举报与督察督办相结合的原则,对各乡镇、村(管委会)按照月检查排名、季考核奖惩、年度总体表彰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体现考核工作的公正公平性,我区的日常检查由农办组织人员进行,月底检查由上个月前三名及后三名的书记参加。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各村(管委会)的评比意识和积极性,进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局面。

(三)抓协调保障

城乡同治牵涉面广,我区严格实行责任分工、互相配合。区政府办、区城市工作办负责城乡同治的专项资金计划安排,各项工作协调、督促、检查及考核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区农办负责牵头抓总和日常组织工作,负责向上争取资金和协调相关资金,指导各村(管委会)工作开展的责任。区环卫局负责村民垃圾收集设施的规划定位工作。区水利农机局落实水源保护责任,负责村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规划、选址工作。负责示范区内村民饮用水设施建设的招、投标、施工和质量监管工作。区委宣传部负责城乡同治宣传资料的印制发放,进行宣传教化,组织电视、广播集中宣传报道活动。区财政局统筹区本级专项资金,确保各项建设工作正常开展。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区发改局负责村级公路及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区住建局负责各项工程建设的日常施工质量监管;组织技术人员参与工程验收。规划雁峰分局负责指导全区城乡同治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的制订和实施等具体工作。环保雁峰分局负责加大环境污染源监测力度。制订农村环境监测方案,确定监测范围、监测点位、监测指标和监测频次,会同市级监测部门广泛开展环境监测等工作。通过明确职责、具体分工,全区形成了上下密切配合、互相补充、齐心工作、全面参与的良好局面。

(四)抓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硬件设施、专业的管理团队和群众鼎力参与是保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序推进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我区共兴建11处安全饮水工程、1215口四池净化池,21座垃圾中转站,4所环保公厕,5000余组垃圾果皮箱、63台垃圾工作车。全区共成立村级环卫清扫专业队伍21支,聘用环卫清扫人员173人。

(五)抓投入保障

区财政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160万元,下拨各乡镇、街道、村(管委会),积极多方筹措经费,确保环境整治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需要。整合项目资金,各村在村级财务相当吃紧的情况下安排一定的经费投入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据统计各村平均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费月10万元。并积极探索创新资金投入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共同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六)抓宣传劝导

各街道、乡镇,区直各有关部门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大力开展教育教化宣传活动。共做宣传报板21块,横幅60余条,并在各村部门口及交通要道张贴、悬挂。特别是文昌村在主要交通要道制作了大型的宣传牌,大大提高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影响力,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人心。乡镇、街道组织宣传车辆在辖区内流动宣传,做到人人皆知。各村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发放《致广大市民(村民)的一封公开信》,并在显要位置张贴。各单位还制定了“全民卫生日活动方案”和“三个一”活动方案。各街道、乡镇、村成立了志愿劝导员队伍,由街道、乡镇干部、村干部分别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化劝导活动。各村还制定并实施了“五星农户”、“不文明农户”大评比活动方案,力求通过树立正反两面典型,以先进带后进。

三、存在问题和打算

虽然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整体推进,一年的工作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村民素质有待提升、经费投入有待加大、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等困难和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我区将继续以“五抓五促”为抓手,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实现基础设施的全覆盖、管理网格的大完善、督查考核高密度和各项资源的大整合,全力以赴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持续有效的开展,真正实现全区近郊农村环境的彻底改观,具体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着力强化教育劝导。针对村民思想认识、参与积极性和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状,继续公开信、宣传标语、宣传横幅、宣传板报、劝导教育为手段,在全区进行继续深入细致的宣传和教育,同时,全面加大与村民面对面思想教育和经济处罚工作力度,力争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教化工作,全面提升市民的素质和参与积极性。

(二)着力发展生态农业。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生态、循环、高效农业,我区将继续按照“围绕城市、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造城市的菜篮子、果盘子、花钵子和休闲地”的工作思路,想方设法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大力发展立体种植、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促进全区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农业方向发展。

(三)着力整治环境卫生。要在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效的基础上,以乡镇、涉农街道为主体,以村(管委会)为主抓,以村民为主力,继续加大农村垃圾卫生死角和暴露垃圾的清理清运清除力度,进一步净化农村环境。清理后,要重点加强周边村民教育和后续管理力度,能绿化的尽量绿化,能美化的尽量美化,要全面加强监管,全面确保不反弹。

5.村庄整治工作总结 篇五

柘岱口乡2009年列为村庄整治的村有5个,分别为坑西村、毛阳村、占庄村、岙头村和北洋村,其中坑西村作为村庄整治提升村。目前全部项目村已完成整治任务,在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道路硬化及其他方面共投入资金93.2万元,5个整治村整治建设情况良好。现将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在县里召开了村庄整治工作会议后,乡党委政府迅速成立了柘岱口乡村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5个村都建立了村庄整治工作班子。我们多次召开村庄整治工作专题会议,督促各整治村制定整治村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分别编制完成了各村村庄建设规划。明确工作职责,特别加强了相关行政村在“村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和“污水治理”等方面责任落实,我乡切实把村庄整治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二、深入宣传,营造氛围

有分管领导牵头,多次召开村庄整治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部署具体工作。驻村干部下村组织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会议,强化干部群众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的决心和责任心,并结合各整治村实际情况,明确分工职责,落实具体任务。利用各村工作汇报会,开展整治工作经验交流,取长补短。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橱窗展览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整治工作中来,为新农村建设营造浓厚的氛围。

三、综合治理,常抓不懈

把开展村庄整治工作与“微笑遂昌、洁净乡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检查硬件建设和日常督察查管理工作两手抓,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检查和宣传教育工作。根据各整治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环卫保洁公约,建立保洁队伍,根据本村人口数量多少,配备1—2名卫生保洁人员,逐步健全农村村庄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垃圾收集处理和卫生改厕治理脏乱差问题上,5村分别投入资金7.3万元和5万元。其中配置固定垃圾箱47个,清运车辆6辆。

四、稳步推进,扎实有效

除垃圾收集处理项目与卫生改厕项目顺利完成外,各整治村在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以及污水治理项目方面也按照上级规定要求稳步实施。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检查和督查相结合,把疑难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工作来抓,一一进行攻破。

6.武冈市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研究 篇六

关键词: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武冈市

村庄土地整治是指通过采取工程、生物技术及经济、社会、行政等措施对现行农村村庄土地进行整理、复垦、归并和再利用, 调整土地产权, 完善基础设施水平, 开发复垦节余土地, 达到节约、集约利用村庄土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目标[1]。村庄土地整治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地区、不同地貌类型、不同历史发展的村庄, 其村庄分布和规模不同, 村庄内土地利用的结构不同, 村庄内基础设施完善度不同, 农民对村庄整治的认识和支持率也不同, 因而其整治模式也各不相同。本文以湖南省武冈市为例对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一、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内涵

模式是对现实世界的间接化、抽象化表达, 它以客观存在为基础, 在一定假设条件下, 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 做出主观式的抽象概括与逻辑判断[2]。村庄土地整治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推行村庄土地整治过程中所采取的典型意义的组织、方法、机制、程序和筹资等方面的实施和运作方式。

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 农村地区地广人稀。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因此不同地区开展村庄土地整治在村庄发展前景定位、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结构的具体配置、整治方法、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操作程序、实现途径和筹资渠道等方面表现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即是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差异。

1. 农民意愿。

农民愿意接受哪一种整治模式以及对这种模式的支持程度如何直接决定了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选择, 决定了这一模式推行的难度大小。农民对某一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接受程度越大, 该模式推行的阻力就越小。

2. 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对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选择影响很大, 农民收入水平越高, 改善住房的条件意愿就越大, 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就越强烈, 村庄整治整体搬迁模式越容易被接受。

3. 国家政策和法律。

国家政策和法律对村庄土地整治的支持力度越大, 某些需要高投资、整治力度大的整治模式越能够被选用。中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治”为土地整治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2010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 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土地整治, 继续增加农村土地整治投入等政策有利于加大村庄土地整治力度;国家规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更是为村庄土地整治的推行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这些都对村庄土地整治模式的选取具有重要影响。

4. 投资资金。

投资资金对土地整治模式的选择起关键作用, 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广、数量多、力度大的整治模式就会易于被选用, 推行起来也越容易, 村庄整治力度也就越大。如果缺少投资资金, 土地整治难度就大, 也就只能选择村庄内部小范围的整治, 力度就会小。

二、各地村庄土地整治模式分析评价

当前, 全国各地实践的村庄土地整治模式概括起来有四种, 即迁村并点型、整体搬迁建新型、内部整治型、城镇聚合型, 四种整治模式各有特点。

1. 迁村并点型利用现有中心村或者大村庄集聚点的发展

优势, 可着力建设好现有中心村, 从内部挖潜,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在此基础上, 引导周围零散村落迁入其中。这种模式可促使农民的集聚, 形成集聚效应, 有利于村庄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提高村庄土地的集约度;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规模利用效率和村庄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和集镇化;有利于节省投资。但是矛盾大, 权属调整难, 拆迁难度大。迁村并点型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 也可以由村集体和个人适当配套投资。

2. 整体搬迁建新型主要适用于位于边远地方、交通不便、

居住人口稀少或处地质灾害频发区、风景名胜敏感区等生产生活条件差, 经济发展落后的村庄。其优点是建新村从零开始进行, 容易规划, 实施阻力小, 矛盾少, 见效快;旧村的土地适宜整体重新规划利用;迁入的新村可按照城镇规划标准合理布局和建设。缺点是初次投资巨大, 新村建设成本高。这种模式按照“谁收益, 谁投资”的原则, 国家、地方政府、集体、个人及社会等多方投资, 动员各界力量予以支持, 财力雄厚的地方可以全部由政府财政负责。

3. 内部整治型主要适用于聚居规模面积大、人口多、区位条件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的村庄。

通过整治出村庄内的废弃宅基地、空闲未利用地、拆除废弃及闲置房屋, 充分挖掘村庄集约利用潜力, 合理高效使用土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解决村庄内土地占而未用, 房屋闲而未用, 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的问题, 有利于提高村庄集约利用度, 房屋拆迁少, 投资相对较少。因牵涉户数和人数颇多, 实施矛盾和难度也大, 权属调整麻烦, 见效慢。内部整治型资金来源可以由政府支农资金投入, 也可按照“政府、集体、农户”三方共同出资。

4. 城镇聚合型便于农村城镇化, 充分利用现有城镇经济

发达、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 便于整合各种资源为农民服务。进一步扩大集聚规模, 产生规模效益,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和途径, 农民可以更多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 享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模式的投资资金来源有:政府投资型;政府与市场结合型、市场主导型、村集体和农户个人自主型。这种类型也可在政府指导监督下,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作为整治实施主体, 集体投资, 集体组织开发, 但必须要求集体经济实力强大, 村委会凝聚力强。

上述四种整治模式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比如迁村并点和整体搬迁都含有对零星村庄的拆迁, 不同在于一个是并入其他村, 一个为建新村, 城镇聚合型也可能含有拆旧村;迁村并点型也含有中心村的内部整治等。在具体实施村庄整治项目实践中, 根据具体情况, 一般同时采取一种模式或几种模式相结合进行。

三、武冈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分析

1. 武冈村庄土地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武冈地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农村人口占80%, 是典型的农业市,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土地权属的限制、农村陋习的影响等, 其村庄分布结构具有自己的特点, 存在许多问题:村庄分布范围大, 布局零乱分散;农民建房成本高, 建房缺乏统一规划, 用地规模大, 土地浪费较多, 耕地破坏比较严重;村庄内外基础设施欠缺,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 村容不整洁, 人畜杂居, 卫生条件很差;宅基地纠纷多, 争风水、争权属、争进出道路的现象十分普遍, 严重影响农村的安定团结;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道路硬化、电视、电信、电力改造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增加, 而且难以惠及各家各户。鉴于武冈村庄土地的特点和问题, 开展村庄土地整治非常必要, 在推行村庄土地整治时, 应从这些特点和问题出发以及武冈的社会经济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整治模式。

2. 武冈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原则。

村庄土地整治不仅能够挖掘出村庄内无序、低效利用的土地以及废弃、闲置的土地重新加以利用, 提高村庄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优化村庄内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而且能够提高农村村庄内基础设施水平, 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 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村庄土地整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 提高村庄内用地效率和集约化程度, 促进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应该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理念指导下, 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整体效益原则。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必须从全局出发, 综合考虑, 全面谋划, 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整体利益, 着眼长远和全局利益, 兼顾当前局部利益。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 控制建新拆旧规模, 引导村庄内土地用途布局和结构调整。 (2) 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村庄土地整治的目的之一就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因此, 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应该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适当集中、适度规模发展、功能配套完备原则, 实现村庄内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功能完备配套、用地结构合理, 促进人口和村庄合理布局, 发挥土地整治的重塑功能。因此在整治过程中, 必须十分注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坚持“珍惜每一寸土地,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的思想。应以不占或少占耕地为原则, 通过整治, 退宅还耕, 有效增加耕地, 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 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村庄实施土地整治, 其模式必然受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 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理人文特征相适应, 因地制宜地选择恰当的整治模式, 不得照搬照抄外地模式。选择的模式必须具有典型性, 能代表本地区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由于各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气候条件、社会人文环境等的不同, 村庄发展历史不同, 类型各异, 因此在整治时, 采取的政策措施、整治模式、村庄布局、容积率等要素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整治模式。 (4) 适度规模原则。村庄适度规模即适度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既包括村庄本身土地面积的增大的适度, 也包括因人口规模增加后引起人均占用土地面积下降, 基础设施配置成本降低, 土地得以合理利用等方面带来的规模经济。武冈村庄用地存在规模偏小且分散, 而且在农村人口不断下降的基础上土地面积不断扩张, 基础设施配套成本高, 导致村庄土地规模不经济。所以我们在选择村庄土地整治模式时时要根据农村村庄发展的特点合理确定村庄规模 (面积、人口) , 适当的进行村庄整治, 以实现规模效益, 达到规模经济。 (5) 公众参与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原则。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必须尊重农民群众意愿, 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选择的整治模式要有利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 方便农民生产经营和生活。要明确农民的权益, 鼓励农户参与决策, 即坚持公众参与原则, 同农民进行恰当的双向交流与沟通, 提高项目的可行性、群众的可接受性, 保证整治的有效开展和预期效果的实现。其核心思想是公开、公平、公正, 通过公众参与赋予公众知情权, 增加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更好地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达到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的目的。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 切实维护农民个人、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单位、个人的合法权益。

3. 武冈选择的村庄土地整治模式分析。

(1) 集中成片建新村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先在各村规划一至两个集中成片建房点, 然后由政府进行征地及报批、并进行“七通一平”等开发, 再由政府统一向本村村民供地并收取开发成本价, 同时, 禁止农民在规划区外建房, 规定认购新村内的住宅用地的, 必须与村集体签订原宅基地退还协议, 由村集体对原宅基地统一管理和临时利用, 待原村庄内土地空置达到一定比率时, 对原村土地进行整体开垦为耕地, 或进行统一规划后作为新的村庄建设点或改作他用。这种模式实施时间长, 时间跨度大, 见效慢, 但实施难度低, 矛盾少。集中成片建新村模式实际是整体搬迁建新村模式的一种, 是整体搬迁建新村模式在武冈的具体应用, 其特点是渐次推进村庄整治。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土部门出让金等专项资金投资以及农民适当自主筹资相结合。武冈从2001年开始在全市推行集中成片建新村模式, 渐次推进村庄土地整治, 至2009年底已在17个乡镇的48个村实施了48个集中成片新村建设,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整体搬迁建新村模式。这一模式思路是:由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统一规划选址、统一开发建设新村庄、然后将零星村庄、地质灾害频发村庄、矿山采空区村庄等整体拆除搬迁到新村庄, 原有村庄开垦为耕地。这种模式与集中成片建新村模式相似, 都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集中成片建房, 所不同的是, 这种模式是一次性完成, 全部投资由政府负责, 村集体及农民不需负责土地开发成本, 只负责自己建房费用, 政府对农民建房费用还进行部分补贴。武冈市荆竹镇谢必太村因山体滑坡全部无偿迁入了国土资源局建设的新村中;文坪镇作为采煤大镇, 其个别村庄因土地蹋陷而整体迁入新村中;此外, 在实施农田整理或整治项目时将项目区内部分小村庄进行整体拆除复垦搬迁到新村中。至目前为止, 武冈共整体搬迁建新村5个, 开发复垦耕地50亩,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3) 迁村并点模式。迁村并点模式在武冈的应用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实施差不多, 但武冈对该模式的推行力度不大, 没有独立开展该项工作, 主要实施是捆绑在农田整理项目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思路是:对国家或省市投资的土地整理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治区域内的不符合规划的小村庄进行拆除开垦 (复垦) 为耕地, 农户搬迁到中心村按规划重新建房, 费用由开发复垦整治项目专项资金提供。武冈在实施农田整理和整治项目时采取迁村并点模式撤销村庄10余个, 开发复垦耕地100余亩。 (4) 内部整治模式。内部整治模式牵涉面宽, 实施难度大, 武冈市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探索, 2010年3月—7月, 武冈市国土资源局对该市邓元泰镇渡头桥村、赤塘村的部分村庄进行了内部整治, 整治内容包括村庄土地整理、道路硬化、供排水设施建设、路街亮化、村庄绿化、村容美化、拆除废弃和不符合规划建筑、土地复垦等。资金来源采取政府负担70%, 农户个人负担30%的方式解决, 政府投资的资金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从建新区的土地出让收益金中解决。整治规模面积55亩, 共开发复垦耕地15亩, 整治后村庄基础设施完善, 路街漂亮美观, 环境优美, 功能齐全, 生产生活方便, 其功能和效果不亚于城市。

四、结论和建议

武冈市农村村庄具有土地分布零散、用地规模大、基础设施欠缺、居住环境差的特点, 对武冈农村进行村庄整治十分必要。从武冈农村村庄所处自然地理特征和武冈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出发, 在坚持村庄土地整治模式选择的原则下, 根据已有的整治模式, 探索创新适合当地特色的模式。由于武冈财政贫穷, 基本上属吃财政饭, 因此在推行村庄土地整治时不可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 进行大拆大建, 应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创新土地整治的模式与机制。笔者建议充分利用“占一补一”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精神, 建立城镇建设用地项目“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增减挂钩”机制, 创新村庄土地整治新模式和运行保障机制。为推行村庄土地整治提供资金动力机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石磊.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研究——以惠民县胡集镇为例[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 2008:16-17.

[2]高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模式及政策选择[D].杭州:浙江大学, 2004:63.

[3]陈雪骅.土地整治模式纵览[J].国土资源导刊, 2009, (8) :20.

7.县大力开展村庄河塘整治工作纪实 篇七

乍暖还寒,期待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县乡村大地上到处涌动着一股春潮,这股春潮让广大农民提前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连日来,一场声势浩大、涉及全县所有村庄的河塘整治行动使农民兄弟们欣喜万分:“没要我们花一分钱,党员干部就带领大家把多年想做而未能做的事做好了,现在河塘清了,环境好了,村庄美了,大伙心情也顺畅了!”昨天,笔者下乡采访时惊喜地发现,许多昔日杂草丛生、淤污满塘的农村河塘已面貌一新,千万农户家前屋后塘变深了,水变清了,岸变绿了,家园变得更加洁净了。农民们为县委、县政府整治河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亮出高分。

顺应民意,强力推进“民心工程”

“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浇水灌溉,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垃圾成灾。”八滩、滨淮等乡镇的农民这样描述家前屋后的河塘。

农民们的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我县农村河塘几十年来的演变历程。村庄河塘处于农村水系的末梢,既承担农业灌溉与排涝的重要功能,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20多年来,我县农村河塘一直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疏浚整治,有的淤积堵塞,水系破坏,严重削弱了引排功能;有的垃圾成堆,水草丛生,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有的河水污染,水体发臭,严重危害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多年来,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要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呼声不断。这次,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作出整治农村河塘、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决策,得到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拥护和支持!

2月1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农村村庄河塘整治动员大会,擂响了河塘整治的战鼓。县长张礼祥在会上明确提出,我县在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同时,将集中对全县296个村的村庄河道进行疏浚,河道总长410.9公里,预计疏浚土方220.25万立方米,以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县计划从2月17日开始突击一个月,3月底前每个行政村平均完成村庄河塘疏浚土方6000方以上。为保证村庄河道疏浚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省、市、县三级安排专项资金,财政以2.6元/方进行补助,不需要群众花一分钱。各乡镇、县各有关单位要坚持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挪用、截留,要真正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3月17日晚,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对河塘整治工作又提出具体要求。3月20日,县委、县政府再次召开全县村庄河塘整治工作会议,要求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群积极投身村庄河塘整治工作,迅速掀起村庄河塘整治热潮,突击一个星期,确保完成河塘整治任务。县委书记王斌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要求把村庄河塘整治工作作为新一届党委体恤民情、凝聚民心的实事工程,作为检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为确保按时保质全面完成村庄河塘疏浚整治任务,我县还采取措施强力推进村庄河塘整治工作。县里成立村庄河塘整治工作总督查组和15个分督查组,深入乡村督查,利用专题简报、电视等媒介,通报情况,公布进度,介绍典型,曝光后进,推动工作。县四套班子领导指导联系到乡镇,机关单位落实到村,机关干部进村督促检查,乡村党员干部包干到具体河塘,实行“捆绑式”考核。县里从3月27日起开始验收,经验收未完成任务和未整改到位的乡镇、村(居),有关责任人将受到严肃处理。

身先士卒,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

这次河塘整治,恰逢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县农村开展,县委书记王斌明确提出要把其作为检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县农村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全都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清疏河塘,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细化方案,狠抓落实,把村庄河塘整治工作作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体现先进性的具体行动,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1个多月来,全县广大党员、群众战风雨、抗严寒,掀起了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的一个又一个热潮。农村党员干部们把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强大动力,身先士卒,带领群众清淤泥、运垃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形成了县、乡、村“三位一体”,干部、党员、群众一起参与,合力推进村庄河塘整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3月21日,县委书记王斌等县领导来到八滩镇八滩村河塘整治现场,同当地群众一起挥锹挖土,平整路面。王斌还兴致勃勃的抄起车把,用独轮小推车运送河泥,干得满身大汗。在他的影响下,现场干部群众的劳动热情分外高涨。

3月22日,县长张礼祥等县领导来到正红镇朱集村河塘整治现场,带头参加劳动。张礼祥将衣服的拉

链拉开,熟练地挥起铁锨,将一块块泥土挖到旁边拖拉机的车厢里。他一边挖土,一边与村民交流,嘱咐大家将这个惠及千家万户的工程搞好。

大套乡夹堆村79岁高龄的老党员陈法锦从电视新闻中得知县委、县政府实施河塘整治工程的消息后,当即扛着铁锨,找到村支部书记于雷,要求参加本村河塘整治义务劳动。于雷考虑到陈法锦年事已高,便劝他不要参加

劳动了。但陈法锦动情地说:“党和政府亲民爱民,为我们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如今家家吃上了自来水,水泥路道铺到家门口,现在又进行村庄河塘整治,改善我们农民的生活。作为一名建国前老党员,我参加河塘整治义务劳动,也是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最诚心的响应!”于是,在夹堆村河塘整治工地上,又多了一位老人的身影。他和年轻人一样精神抖擞,清淤挖土,平整河堤,刷白树木,忙得不亦乐乎。

县广电局组织50多名党员干部,到滨淮镇参加整治南干渠双舍段义务劳动。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大家不怕脏,不怕累,争先恐后的捞水草、清杂物、平整河堤,劳动的号子传出好远。

党员的先锋模范行为,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的同时,也给群众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普通群众也纷纷参加到村庄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中去。南干渠是滨淮、樊集、滨海港等乡镇的主要河道,由于河内水生植物多,河道堵塞严重,造成排灌困难,河道整治工作一发动,广大村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迅速投身其中。3月22日下午,在滨淮镇地段,笔者看到72岁的王怀亮老人不顾年事已高,身穿塑胶衣裤,像年轻人一样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清理水草和杂物,一双手已在水里沤得发白,指甲里尽是污泥,让人十分感动。县委书记王斌对王怀亮老人的事迹专门提出了表扬。

综合整治,全面打造新农村

村庄河塘整治不仅是个单一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我县农村人居环境还比较差,面临的问题很多,在解决上也存在轻重缓急的不同。各乡镇在村庄河塘疏浚整治项目的选择与实施上,不是脱离农民的实际需要,简单地由政府或个别领导决定整治项目,而是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充分考虑农民的传统习惯和生活生产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河塘整治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把河塘疏浚与土地复垦、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和植树造林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疏浚一条河道,复垦一块土地,增加一片林地,整治一村环境,充分发挥农村河塘疏浚整治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蔡桥镇将河塘整治与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结合,做到一土多用,积肥造地,小河塘变大河塘,多河塘变少河塘,清淤扩容,增加塘坝河沟调蓄、复蓄能力,改善水质,改善环境。

在河塘整治实施过程中,各乡镇严格按照“两清一建”的标准,即清理淤泥,拆除坝埂,疏浚水系,改善水质;清理垃圾,清除杂物,整治河坡,改善环境;建立制度,长效管理,巩固成果,群众满意。他们严把工程质量关,使经过整治的河塘达到“水清、流畅、岸绿”的效果,真正把这件惠及广大农民实际利益的实事办好。各有关部门还密切配合,和各乡镇共同做好河塘整治工作。水利部门做好村庄河塘整治工程规划方案编制和任务的分解落实,指导面上建设与管理,抓好工程质量,把好验收关。林业部门做好工程所涉及的林木清理砍伐及整治后农宅周边、路边、河塘边的绿化工作。农工部门做好农村政策的宣传,矛盾化解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落实到位和使用管理工作。国土部门做好村庄河塘整治工程所涉土地及土地复垦等协调工作。大家齐下一盘棋,使整个河塘整治工作迅速推进。

河塘清淤只是治标之策,清淤之后如何建立长清、长净、长效管理机制才是治本之道。本着“疏浚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的理念,我县创新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解决“边疏浚、边治理、边污染”的问题,真正使“村庄河塘疏浚整治”成为一项惠民工程,达到“疏浚一条、管理一条、巩固一条”的目标。许多乡镇建立了河塘管护责任区,明确每个责任区由1名党员负总责,2至3名党员配合,实行竖牌公示,责任到人,接受群众的监督。还采取“淤泥挖光、垃圾清光、障碍拆光、内外水系分清、建筑物配套、河塘坡岸栽树种草”的措施,整治河塘与美化环境有机结合,实行长效管理。通榆镇经过群众反复讨论,指定出“不得往引排河排粪便、倒垃圾、抛秸草;不得在河里打坝和乱搭堆堤;村庄堆堤不得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村庄前不得堆放草堆;收割季节不得在沟河和田埂堆放禾草”等村庄、沟河和田容环境管理十项制度。为了把制度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该镇把十项制度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考核到村。同时,对各农户落实“包河道无污染、路边无垃圾、门前无乱建”的三包责任制。

青青河边草,悠悠水中波。我县的村庄河塘正一条条干净起来,河塘中的水正一天天清澈起来,“水清、流畅、岸绿”的美丽景象又重现在人们面前。

8.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工作报告 篇八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思想重视,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也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综合性战略举措,是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迫切需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一项具体举措,我镇牢牢把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正确方向,学习借鉴全县先进经验,充分利用春节前后的两个时间阶段,开展一次农村环境卫生集中大整治,为全镇人民群众过一个祥和春节营造清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二)宣传到位,抓营造浓厚春节氛围。根据我镇春节前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活动推进会会议安排,各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召开村组会议,安排部署此次活动具体工作,利用微信工作群及时发布工作动态,曝光不文明行为,充分发动群众全员参与到全镇春节前后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活动中,营造浓厚春节氛围。

(三)突出重点,抓农村人居环境整体形象。本次集中整治活动紧紧围绕落实中央部署的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编制六大专项行动,突出乡镇村庄、城郊周边、景区周边、交通河渠沿线四个重点区域,紧盯农村垃圾清运、污水治理、人畜科学分离、建筑材料和生活生产资料有序堆放四个治理重点,开展以清理垃圾堆、清理柴草堆、清理粪堆、清除残墙断壁、清除白色污染和治脏、治污、治乱、治建为主要内容的“五清四治”整治活动,全面洁净美化乡村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一是全面清理村庄内外、城镇郊区、景区周边、交通河渠沿线的垃圾粪草、废杂物料及各种污染物、污染点,治理垃圾粪草乱丢乱弃、乱堆乱放,疏浚沟河渠道,清理交通沿线及水源地污染,实现乡村环境面上干净整洁。二是全面清除残墙断壁、违章建筑、临时搭建彩钢房、各类棚舍、违规广告牌语,治理村镇各种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拉乱接,实现乡村空间环境整洁有序。三是全面清理公共场所,治理车辆乱停、物料乱放、市场混乱、交通秩序零乱,实现公共场所干净整洁、秩序井然。四是全面整治农户庭院,实现户内生产生活资料堆放有序,院落干净整洁。五是全面清洁乡村田间塑料废膜和各种农业废弃物,治理秸秆垃圾露天焚烧和农田耕地污染,推进人畜(禽)科学分离,实现田园清洁。

(四)明确责任,抓整治活动实效。各村各单位切实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组织保障,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各村切实担负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领导责任,抓好部署、抓好落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强督促检查。督察小组对各村开展整治活动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及时树立正面典型,指出问题、督促改进,对重视不够、落实不力、不及时改进的要予以通报问责。三是强化宣传引导。立足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全县兄弟乡镇经验做法,积极探索适宜本地推广的做法经验;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有效的宣传形式,宣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进展效果,营造人人关心、户户参与的良好氛围,动员各级各层面和社会各界力量、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整治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全域无垃圾整治成效方面:一是部分村组依然存在垃圾清理不及时不彻底现象。全域无垃圾综合整治工作常态化氛围不浓厚,环境卫生督查前搞突击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户环保意识淡薄。个别农户将回收的农作物秸秆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杂乱无章,没有做到合理摆放,整洁有序。

畜禽无害化养殖方面:一是部分养殖户畜禽粪便露天堆放,未压土进行覆盖,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二是环保意识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强,只片面追求养殖效益,忽略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重养殖轻治理,没有做到环境污染治理与养殖持续发展的相协调,导致粪污量增多、粪污处理不彻底。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一是农膜使用后破碎,造成田间捡拾困难,个别地块的农膜连续使用两年,破碎严重,“白色污染”依然存在。二是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对地块中的废旧农膜听之任之,部分收集的废旧农膜任意丟弃在地头田埂,对土壤造成污染。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主体。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县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全面推进田园清洁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同时做好技术指导和推广应用,加大农作物秸秆禁烧、废旧农膜回收、畜禽粪污处理工作力度,加强日常监管。

(二)加强组织引导,提高环保意识。一是进一步加强力量,强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组织农民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二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微信等新媒体和广告栏、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加大对秸秆禁烧、畜禽粪污处理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工作的宣传力度。

(三)细化工作措施,强化追责问责。对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力、环境问题严重的行政村,要严格追责问责,彻底做到真抓、真管、真问责,坚决刹住和扭转全镇全域无垃圾综合整治工作被动局面。

9.村庄整治工作总结 篇九

一、村庄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

(一) 村庄现状特点

方巾牛村现状村民居住点1处, 集中布置于乡道两侧。总体特征为:人均用地指标偏高, 环境脏乱差, 设施不配套, 农民生活质量不高。农房建筑质量较差, 按3类建筑标准分析如下:一类, 主体结构完整, 采用砖石以上的混合结构, 建筑外观装饰完整, 占总体比例的27.3%。二类, 主体结构比较完整, 一般采用砖木以上结构, 建筑外观略有破坏, 占总体比例的47.2%。三类, 主体结构有较明显破坏, 采用砖木结构以下的结构建筑, 外观陈旧, 占总体比例的25.5%。现状村庄中除南部入口处为2栋5层住宅楼外, 其余住宅均为单层平房。其他建筑如村部、消防站、计划生育指导站、集贸市场、科技活动站为新建建筑;幼儿园和小学为二类建筑, 沿路商店建筑质量较差。

(二) 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1. 饮用水安全标准低

村内浅层地下水已遭受污染, 无论是自备井分散供水, 还是集中供水, 饮用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均不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85) , 集中供水的深井水铁、锰含量超标, 不宜饮用, 易污染衣物、器皿。

2. 道路状况较差、硬化路面较少

该村只有两条硬化路面, 道路铺装不足10%, 多硬弯, 且断头路较多, 错位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尺度不满足要求, 无道路排水设施, 道路主次不清, 功能不明, 道路系统不完善。无停车场及路灯等设施。

3. 禽畜圈舍用地与居民区混杂, 居住与种植用地混杂, 环境较差

各类用地布局混乱。该村禽畜饲养业比较发达, 鸡舍、猪圈等均与民宅为伴, 且家禽家畜产生的粪便随处可见, 严重污染村庄环境, 影响村民健康。

现状居住用地与种植用地相互混杂, 居住用地之间夹杂着大量的使用效率较低的种植用地, 导致居住用地的分散、浪费、无序, 同时土地利用低效。

村内既无公共绿地又无公共活动场所, 绿化树木较少, 村民社会生活单调;破损的围墙、路障、堆肥都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村中的环境。居民分散取暖, 燃料主要以柴草、煤粉为主, 利用不合理, 没有达到节能的目的, 同时燃烧后排放的气体对环境影响较大。

4. 坑塘、排水干渠污染严重, 环卫设施匮乏

污水自然排放, 雨水仅靠南北两侧沟渠及少量坑塘排放, 雨天泥污, 夏日蚊蝇滋生, 水域不成体系多为死水, 水源无必要的防护措施。由于村内没有污水收集排放系统, 地面污染又很严重, 因此, 村内大部分污染物都随地面雨水径流到村内的坑塘和水体。污染物的流入, 破坏了坑塘内的水环境。村内两条排水干渠中到处都是杂物, 渠内排水不畅, 水质污染严重, 两岸环境卫生也较差。

村中无固定垃圾收集点且清理不及时;无公共厕所, 给人们带来不便。

5. 宅基地面积偏大

村庄以原有的12个小队为基础聚拢发展形成, 住户庭院较大, 建筑密度低, 间杂大量园地、闲置地、空置房及畜舍, 布局自然无序, 功能混杂, 结构不明, 人均建设用地300.25平方米/人。

二、整治规划目标与定位

(一) 规划基本目标

把村庄建设成为住房实用美观、设施配套完备、环境整洁优美、体现乡村特色的全面小康新农村, 成为全国文明村、沈阳市村镇环境整治“标兵村”。具体目标: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到位;村镇等级道路铺装率100%;自来水普及率100%;桔杆燃气推广率90%;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污水集中处理率30%;收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

(二) 规划定位

把村庄建设成为辽宁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示范窗口、沈阳市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沈阳市农村经济互动经济模式的实验地、现代新农村人居环境适宜区。

三、村庄整治规划思路

(一) 尊重村民意愿, 遵循村镇建设规律

强调村民参与原则, 对规划每一步成果征求村民意见;农民自愿, 因地制宜。深入宣传实施整治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自觉投入工程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做到量力而行, 因地制宜。

(二) 规划先行, 统筹安排

按照统一规划中心村和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村庄规划编制要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 贯彻生态理念, 体现文化内涵, 反映区域特色, 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的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 体现乡村特点, 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规划一经确定, 必须严格执行, 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批。

(三) 保护生态, 协调发展

村庄整治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 集约利用土地;与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 改善投资环境,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 以民为本, 整体推进

以人为本, 重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 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 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 整体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

(五) 各方支持, 密切协作

建立以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 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也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外来投资参与建设。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任务, 整合各方力量, 加大扶持力度。与村庄改造相结合, 与国家引导性资金政策相结合。

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按照“四清四改” (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 改路、改水、改厕、改灶) 为基本标准, 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规划建设新村庄, 发展壮大新产业, 建立健全新组织, 培育造就新农民, 建设树立新作风,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以建设全面体现小康水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 通过环境整治和村庄整理, 使该村面貌取得显著改观。

四、整治规划举措

(一) 用地整治规划

考虑城乡统筹发展, 基础设施综合配套,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化需要, 以节约用地、适当集中的原则, 综合考虑, 将部分危旧房进行拆除, 整治予以拆除21户, 拆除率为2%, 拆除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同时对宅间大块空置地进行改造, 成为园田地。用地由现状84.37公顷降至规划的70公顷, 人均建设用地由300.25平方米降至249.11平方米。节约用地14.37公顷, 折合215.6亩土地。

实现人畜分离。由于现状多数农户人畜混住现象比较严重, 根据畜禽养殖密度, 规划在村庄东北部距村庄居住地1公里以外设立集中畜禽养殖场, 总占地面积96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为32000平方米。合理配置饲养种类, 妥善安排, 严格管理, 与村庄保持合理的距离, 为村民创造健康良好的居住环境 (见图1、图2) 。

(二) 道路整治规划

针对该村道路不成系统、交通不畅等现状问题, 对现有道路进行整修。充分利用现状条件, 结合功能分区, 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道路网格。整治措施如下:

改枝状道路结构为局部网状结构。将现状尽端路规划连接成环形路。

在乡路的北部将转弯半径几近直角弯曲的道路截弯取直, 使道路面积降低, 从而节约用地面积, 保障行车安全, 使道路通畅便捷。将乡路6处弯道减少至3处, 转弯半径控制为100—200米, 在交叉口增设汽车视距区, 将建筑红线退至16米, 增设边沟盖板、人行道和路灯。

提高村内道路标准。将等级道路路面分别拓宽至7米、6米和3.5米, 建筑红线拓宽至10—16米, 宅前道路满足消防通道要求, 等级道路铺装率100%, 三级路硬化铺装率100%。

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在集贸市场、水塘公园、村部等车辆集中处设置3处停车场, 总面积2200平方米 (见图3、图4) 。

(三) 公共设施整治规划

整治村委会、计划生育指导站:村委会为新建单层建筑, 包括计划生育指导站等, 周边设有公厕, 规划配以广场、绿地等配套环境设施。同时要完善场地功能, 改善场地形象, 提升场地品位, 包括铺装地面、配置广告橱窗、阅报栏、旗杆、灯光和讲台等。

整治科技活动站:科技活动站为村民文化生活集中地, 应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结合公共活动场地统一建设, 建设电教室等。

整治幼儿园、小学:保留现状小学, 适度增加其规模, 完善设施。增强幼儿园投资建设。

整治集贸市场:体现蔬菜集贸市场特色, 并配套停车场、公厕等建设。

整治消防站:消防站周边要确保道路畅通。

(四) 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1. 绿地系统

针对公共绿地缺乏的现状, 在该村西部新建水塘公园, 并在村中利用零星闲置地规划建设5块街头绿地, 分别布置在合理的服务半径范围内, 并辅以娱乐、休闲设施, 为村民提供休憩场所, 丰富村民生活。

完成北部干渠部分绿地建设, 在等级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在沿河沿路两侧增加带状绿地;提高绿化覆盖率;选择杨柳、刺槐等适宜北方气候的树种花卉。

2. 水体保护

清除西部水塘和北部干渠污泥、垃圾, 疏浚水流, 整理水塘、干渠坡岸。原坑塘水系不成体系, 且均为不流动的死水, 污染比较严重, 现将其连成一体, 通过水的循环, 并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 治理水污染, 辅以绿化小品等, 提高环境品质。

3. 改厕

现状厕所一般位于庭院的西南角或西北角, 砖混结构建造, 单坑, 大多露天无盖, 气味难闻, 环境污染严重, 影响农民生活质量。

规划将民居旱厕改为“双坑交替盖板”卫生厕所, 两坑交替使用, 便后加细土覆盖。依据固定粪便流线轮流使用双坑, 使其某一个坑保持发酵风化状态, 按固定流程处理粪便, 净化环境。地面以上采用石砖和空心砖, 地下部分采用实心砖。在小学校设置高压水冲节水厕所。并在人群流动较快的村委会、广场和公园等三处增设公厕, 为村民提供方便。

4. 垃圾处理

规划在村内道路两侧每间隔200米设置1处小型垃圾收集点, 实行集中倾倒, 日产日清。定时定点收集, 密闭储存、运输, 最终由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公害化处理。

将位于辽河滩地的垃圾排放场迁至村庄以东距村庄2公里的低洼地, 位于侧风口、下水头, 属于黏土质, 设计规模4.5万平方米。采取填埋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 建筑整治规划

1. 农房整治

对农房进行分类, 对三类建筑进行修缮, 对破损的门窗进行拆换, 通过庭院设计, 使农房内外环境优化, 功能流线明晰, 布局合理。通过典型分析, 调整厕所位置、整合室内外空间, 集约使用土地。

庭院整治规划主要从功能布局入手, 针对庭院空间利用率低, 功能分区不明确, 布局混乱, 环境质量差等问题, 把庭院空间明确划分为居住空间、附属空间、交通休闲空间、绿化空间, 丰富了庭院的空间层次, 提升了空间质量;增加庭院绿化, 修缮围墙大门, 改进庭院铺地, 使之成为环境优美, 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农村庭院 (见图5) 。

2. 围墙、大门整治

现状村庄中大部分围墙大门破损, 形式和风格与环境不协调, 围墙大门材料单一, 饰面粗糙, 缺少图饰。

整治依据该村大门、围墙的现状, 对其进行修复和改造。遵循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 围墙大门采用半通透式和封闭式砖混结构的做法, 保持围墙1.2—1.5米的高度, 加以图案符号装饰, 改善大门景观特质, 增加夜间照明 (见图6) 。

3. 重要节点整治

对村庄主要入口、沿街、沿河、公共场所等处作为环境整治的重点对象。搞好村庄入口形象建设, 结合方巾牛村蔬菜种植的文化特征设计入口标志。

4. 清理整顿

清理沿街粪肥堆、垃圾堆、柴草堆、杂物堆、污泥, 整顿马路仓库、马路工场、马路场院、马路牌幌、散放散养家畜家禽。

如何能使好的规划得以实施, 好的措施是必备的良药。首先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即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 同时, 细化分解整治建设任务, 建立市镇村三级整治建设目标考核机制, 层层落实责任, 并与干部的年终奖金挂钩, 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其次, 分阶段实施。根据方巾牛村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潜力, 在具体工作中, 按照“先易后难、逐个突破”的原则, 每年确定一批启动实施的工程, 同时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第三, 规范化操作。专门制定资金管理、用地审批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建设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制度, 明确补助范围和标准, 规范审批程序和支付方式。用地指标实行核拨使用制度, 按实核拨, 严格审批,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第四, 大规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重点补助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按经济条件, 降低农村建设成本。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同时,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五、结语

文章通过对沈阳市周边村庄深入调研, 收集详实的基础资料。分析村庄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 提出整治规划的目标与定位, 然后总结出村庄整治规划的思路和规划举措。通过整治规划, 力求探索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构建和谐优美的新农村提供示范和榜样。同时拓宽视野, 透析农村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整合和协调农民、政府各方面利益,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综合协调, 创造东北地区实施整治规划的良好环境。力求有效改善村容村貌, 提升整体人居环境。

摘要:村庄整治规划, 旨在走出一条“综合整治、改善村貌、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整治规划一般采取政府组织、农民自主选择、整村整治的方式实施, 力求较大的改善村庄面貌和整体提升人居环境。本文以沈阳市方巾牛村村庄整治规则为例, 通过对村庄深入调研, 收集详实的基础资料, 对其进行全面分析, 宽视野透析农村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综合协调各方利益, 创造东北地区实施村庄整治规划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晴.农村社区"第三场所"研究.小城镇建设, 2011 (9) .

[2]耿虹, 罗毅.以小城镇建设为基点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以武汉市汉南区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 2006 (12) .

[3]杨贵庆, 庞磊, 宋代军, 等.我国农村住区空间样本类型区划谱系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10 (1) .

[4]杨贵庆, 韩倩倩, 林森.我国农村住区选址影响因素类型与评价分析方法[J].小城镇建设, 2011 (10) .

上一篇: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下一篇:瑜伽公开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