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微博激发社会管理活力

2024-09-10

公安微博激发社会管理活力(8篇)

1.公安微博激发社会管理活力 篇一

发展社会组织 激发社会活力

陈光金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成为一个重大课题。社会组织发展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社会组织建设,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对于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方式和组织机制发生了并且继续发生着重大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单位组织管理社会生活的模式日益失去存在的条件,新的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起来。按照有关规范界定,我国社会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组成。2007年,全国有各类社会组织共计38.7万多个,到2012年增至49.9万多个。这些社会组织活跃于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激发社会活力、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的作用,为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客观地说,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得还不充分,水平不够高。在一些社会组织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每十万人口拥有的社会组织成百上千,而我国2012年每十万人口拥有的注册登记社会组织不到38个。对照起来,差距显著,但也表明我国社会组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制约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问题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资源困境。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许多社会组织尤其是民间社会组织都严重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撑,难以有效开展活动。二是人才困境。从制度上看,社会组织的人才管理和待遇管理都缺乏规范,许多社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待遇较低。

解决好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改革社会管理体制,从而加快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激发社会活力。首先,在政府职能转变上有新突破。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凡是社会组织能够办理和提供的社会事务和社会服务,尽可能以适当方式由各种社会组织承担,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大包大揽的格局,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其次,在社会组织规范上有新突破。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要尽快从注重入口管理转移到注重过程监管,坚持分类指导、有序发展,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第三,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上有新突破。探索建立以政府采购、定向委托等不同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机制,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第四,打破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某些垄断现象。政府在向社会组织转移公共资源时应引进竞争机制,减少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干预,在完善政府监管的同时强化社会监督,从而保证各种资源在社会组织之间合理有效配置。第五,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按照新的理念加快社会组织立法,在社会组织准入、社会组织行为、社会组织治理、社会组织人才待遇、社会组织资源获取以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和社会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等方面提供合理有效的法律规范,保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公安微博激发社会管理活力 篇二

上述问题产生的核心原因是人们经常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而时间却是一个有限的资源, 总有用完的一天。精力虽然也是一个有限资源, 但它不同于时间的原因在于他加入了有关人的因素。这个因素如果可以被科学利用的话, 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将会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首先, 我们要先认识一点, 我们曾经过于重视索取, 而忽视了投资。所以我们在进精力管理的时候先要转换一个观念, 那就是积极的去“投资”。基于此, 我们要将精力管理与物流管理结合起来。

在精力管理中, 我们将从身体, 情绪, 思维方式和精神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使精力的合理的运用的物流管理中去, 以提高我的我们的工作高效率。

一、身体素质的提高

营养不足, 缺乏体育锻炼, 睡眠不足, 这些都会使一个人的精力水平降低, 当然这会影响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 以及注意力。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管理组织的情绪

情绪的稳定与否, 将直接决定你的精力水平, 当一个人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时候,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 他都可以将自己的能量水平发挥到最大.那么, 应该如何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首先, 管理者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对工作中每个环节的做一些统计, 找到什么时候是自己组织内总员工精力最旺盛的时间, 效率最高时候.然后可以根据精力状况, 合理安排工作。

另一点就是时刻鼓励自己及员工, 防止任何负面情绪在组织中蔓延。我们都有体会, 当我们处在一种积极心态的时候, 工作能力会大幅度的提升.这里我们有另一种减少负面情绪的方法就是“消费时间”.让员工放松下来做深呼吸是一种方法;而另一种就是表示感激之情, 据有关资料显示, 大多数成功的人们, 包括管理者, 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同样, 当我们心态积极的时候, 往往会出现超过平常水平的能量。所以我们要在潜意识中改变自己的想法, 引导自己, 这样整个组织都可以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

三、集中最有效的精力最有价值的事情.

当一个企业管理面临繁重的物流任务时, 他们往往会对员工下达多重任务,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会让工作效率大大的降低。有一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时间转换”, 就是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去做另一件, 事实上分散注意力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因为它抬升了我们工作的成本。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 什么事情于个人、于组织才是最有意义的, 才最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 这一点很重要。

当我们明白了核心价值观以后, 接下来就要规划我们的物流工作。主要就是把重心放在会对未来起扛杆作用的长远活动上来。这些工作往往充满挑战性, 而且更加有“意义”。所以在执行的时候, 我们必须强调这一点, 每一个人需要集中精力来做这件事。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 那就是不会把一件事情很用心的从头到尾做好, 经常会在最后时刻草草结束。所以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 始终要明确投资未来, 强调工作的意义。调动每一个人的精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能量投入意义和目的所在

每个人都有体会, 当我们明白自己从事的事情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比不过且意义重大时候, 我们往往会更加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 自然也会有更好效果。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工作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时候, 那他的工作能力绝不可小视。物流管理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为了能够获取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建议采用三个方法:

1. 做那些人们能做好的, 而且最能够使人们得到满足感的工作。

我们首先要明确区分一点, 做有些事会给你带来很多利益, 但却并不一定是你所热爱的事情;而有些事情是你所热爱的, 符合你的价值观, 但却可能不会带来令你满意的收益.这时我们就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把自己的精力投到最符合自己价值观, 而且最能让你感到兴奋的地方.

2. 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的精力合理的分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去, 如工作, 家庭, 健康, 以及为他人和社会服务。

但一定要确定这些事情是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3. 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保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很多时候人类生活在一个高度紧张的环境中, 以至于没有时间来停下来问问自己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以致自己经常被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困扰着, 而没有使自己的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自己认为有最价值的事情中去。

在物流管理中, 精力管理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 集中力量, 将优势资源贡献于物流管理的核心工作中来, 如物流设计、物流安排等, 而不必将精力过分集中于一些表面的东西,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要使这种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并使其在我们的组织中能够在有效的推进。我们认为物流管理的领导者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精力管理中, 我们要将这种观念彻底转换, 以精力为导向, 为自己、为员工投资, 并且将这种理念应用于物流管理中来, 将二者相结合, 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精力管理, 激发物流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原.经营管理者.2007年01期.优化你的时间管理

[2]潘劲松、刘德瑜.管理者必须具备时间管理的素质.管理现代化.1984年04期

[3]段顺利、黄远水.饭店员工压力管理研究.企业家天地.2008年01

3.纵向流动:中国社会活力再激发 篇三

“纵向流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非偶然。事实上,李克强担任总理两年间,在多个场合频频论及“纵向流动”。“纵向流动”,已走出社会学的理论范畴,进入高层决策施政视野,成为中央政府回应社会关切和统筹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探寻公平正义价值的新路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图景在转型期的中国上演。然而,与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横向流动相比,人群在社会地位上的纵向流动尚不尽合理、充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该如何预防和遏制社会结构板结现象和阶层固化趋向?

流动改变中国,流动激活社会。公平的纵向流动机制、畅通的纵向流动渠道,成为当前社会各群体的新期待。

高频词彰显中央政府的底层关切

早在两年前,刚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答中外记者问时,就首次提出把“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作为施政目标之一。他特别举例说:“现在高等学校里农村的学生比例偏少,我们要逐步提高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感受到希望。”

李克强总理的这种底层关切,在当年8月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又得到凸显,并付诸决策。李克强在主持这次会议时表示:“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

同年11月,在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开幕式演讲中,李克强进一步拓展“纵向流动”的内涵外延:“我们正在加快制度建设,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创业公平,促进社会纵向流动,保障每个人的发展权利,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记者注意到,尤其是进入2015年以来,“纵向流动”成为中央政府文件和讲话高频使用的关键词之一。今年2月9日,在与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馆馆员座谈时,李克强希望参事、馆员们多提惠民利民的新建议,“使政府更好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促进纵向流动等方面推出更多有效举措”。这里,“纵向流动”与其他常规民生领域相提并论,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着力点。

随着“纵向流动”新理念的提出,多个底层群体的处境和命运引起本届中央政府的特别关注。今年元旦后,李克强来到广州,实地察看外来务工人员危房改造情况。他说,我们要的是包容性发展,必须改善农民工、城市困难群体生活条件,努力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他们纵向流动提供公平机会,让他们生活有希望,奋斗有回报。

上升通道遇堵,纵向流动不畅

政府提出“纵向流动”新理念,针对的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我国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底层人群向中间阶层以及更高阶层的纵向流动动力不足,渠道变窄,成本增高,难度加大。

西方社会学家韦伯曾提出三维分层的经典理论,他以经济标准(财富)、社会标准(声望)和政治标准(权力),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每个人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奋斗而改变命运,甚至由最底层的‘口丝’变成一个头面人物。”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坦言,“近年流行的所谓‘口丝’,其实就是一部分边缘青年人群对上升无望的自嘲。”

深圳坠楼青年许立志生前打工时曾发出不平之鸣:“我咽下一枚铁作的月亮/他们把它叫作螺丝/我咽下流离失所/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对此,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感慨道:“活生生的青春生命,在枯燥的流水线上,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他们看不到前景和未来。富士康发生的‘十三连跳’,发人深省。”

施芝鸿对记者表示:“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产生了既得利益群体,把社会成员的上升通道堵塞了,有人称之为上升‘堰塞湖’现象。”

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提到社会阶层固化现象。民盟中央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表示,利益固化会导致阶层固化,纵向流动不畅、上升渠道逼仄。他很看好80后、90后,“如果国家和社会使用得好,他们完全可以成为主宰未来的创新一代,比前几代人更具创造性”。

对于这一代的当下状况,温思美则不无忧虑。“当前在不是很透明、很完善的竞争机制下,在规则扭曲、规则公平缺失下,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通过竞争方式实现纵向流动遭遇阻碍,从而对未来发展预期充满不确定性,就会造成一个群体的不安、郁闷、失衡。”

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流动,我国社会学界大体形成了四种判断,即以陆学艺为代表的“层化论”、以李强为代表的“碎片论”、以李路路为代表的“结构化论”和以孙立平为代表的“断裂论”。四者视角和结论虽然不尽相同,但大都存在一个基本共识,即: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实现向上流动的力量明显弱化,呈固化趋向。

固化趋向突出表现在青年群体的社会流动之中。近年来网络舆论不断衍生的各种“二代”说和仇官仇富心态,尽管带有贴标签的绝对化倾向,但也折射出不同社会群体的隔阂。

相对贫富差距来说,阶层流动性是衡量社会善治更好的尺度。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对记者说:“有时贫富差距大一点还不要紧,最怕的是穷人失去向上流动的希望和信心。”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促进纵向流动清障突围

社会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社会和谐的稳定器。从根本方向看,促进纵向流动有赖于改革的全面深化。既得利益者利用非公平竞争的手段和方式,借助公共权力和政策资源获取了巨额利益,已经成为改革最大的风险和阻力。

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针对此,当前尤其需要拿出勇气,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和公共资源垄断局面,通过社会改革和制度改革重构利益格局,重建社会流动机制。

温思美委员建议完善社会竞争机制和游戏规则,提升透明度和公平性,让社会成员增强认知预期,认识到哪些是只要付出努力和奋斗就可以达到的,从而降低行动风险和焦虑感。在他看来,“一个良知、良性的社会,应当具备四性:透明性、问责性、参与性和可预期性”。

中国社会迄今尚未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结构,中等收入者群体总体比例较小,亟待扩面。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必须纠正被某些权贵资本扭曲的利益分配格局,切入居民收入内部结构中差距过大、规则紊乱的症结,削减权力寻租和灰色收入的空间,让财富更多地向劳动者倾斜,并最终形成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成长的制度环境。

与此同时,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兜住兜牢民生底线,避免弱势群体失去流动能力。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李克强主持召开本次会议时指出,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既有利于促进人口纵向流动、增强社会安全感,也有利于使群众对民生改善有稳定的预期。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改革箭在弦上。全国人大代表陈雪萍等多人建议,加快落实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新市民融入城市培训。

人事制度改革也是促进流动、深化改革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这显示出我们党对解决社会成员发展问题的重视和决心。”施芝鸿呼吁,切实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不问出身,不拘一格,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撬动三大支点: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创业公平

教育是主导现代社会流动的最重要机制,是推动纵向流动的第一支点。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教育的公平性恶化,其结果也同样恶化了社会流动趋势。现行教育体制逐渐无力承载纵向流动的职能,因而要促进纵向流动,就必须切实扭转教育去公平化趋势。

学校被誉为使人从社会底层向上层流动的电梯,而中国社科院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城市孩子上大学比例是农村孩子的3倍,本世纪以来这一差距扩大到4.9倍。

“我有个梦想,如果说我们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梦还有点远,把中国义务教育整体搞上去,则可以做到。这既事关教育,也关乎信仰。”今年3月5日下午,在全国政协教育界第40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现场说“梦”。

今年春节前,葛剑雄随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的考察小组去广东、广西农村调研,看了一圈下来,发现教学质量很糟,教师待遇太低,没人来。“要成倍地提高偏远农村教师待遇,而不是给多少津贴了事。在最艰苦的地方,小学教师拿的钱即使跟我们大学教授一样,也不过分。”

记者了解到,各地近年大都出台了教师定期流动的政策,支教、对口支援、名师走出名校、教育联盟等成为重要模式。河北邯郸打造“无择校城市”,400多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与强校深度联盟,穷乡僻壤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最近两年间,国家密集出台举措惠及寒门子弟,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

在此基础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给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这是教育资源的再平衡,从起点缩小中国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和区域这两个最大的差距,遏制贫富分化。

“我们大学毛入学率目标就是40%,如果80%的人都想上大学,那么这个压力怎么消除?政府应合理分流人才,引导多种出路,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衔接沟通。”葛剑雄坦言,“全世界那么多职业教育,为什么人家乐观,我们就不乐观了呢?”

如何补上现代职业教育这块短板?代表们呼吁,关键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就业公平作为促进纵向流动的第二支点,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是:拼能力还是拼背景。就业过程中背景的排他性作用成为不断抬高的隐形门槛,高校毕业生中的农民和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明显处于弱势。

如果人们的社会地位一味取决于先天性的身份,而非后致性的努力,这个社会就会陷入“身份社会”的陷阱。因此,亟待破除垄断行业、权力部门的就业壁垒,治理近亲繁殖、萝卜招聘,将反就业特权纳入反“四风”的大格局中。

在传统的教育和就业两大支点之外,本届中央政府还创造性地提出促进纵向流动的新支点——创业,在两会上引起极大关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委员表示,创业的意义通常局限于扩大就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讲鼓励创业时,则上升到“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层面。因为纵向流动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创业,创业的人通常白手起家。

“我本身是创业投资人,当然希望中国创业人多多益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委员表示,鼓励大众创业,会激活社会活跃度,使人们在各种机会中比对择优。中国教育从中小学就应植入创新型课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维答案的能力。

在全社会厚植创业创新文化,久之势必撼动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通过去官本位、去行政化,引导年青一代到市场和社会去探索“草根”创新,而不是削尖脑袋争着进官场和垄断性企事业单位。“在许多先进国家,一流的人才创业兴业,二流人才当公务员。”刘志彪说,“用财富的创造来代表一个人的地位,比起官本位,是一种更可取的现代价值取向。”

4.公安微博激发社会管理活力 篇四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加快社会组织建设,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政府行政改革,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时代,是“依靠社会组织治天下”的时代,尤其要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要通过管理模式和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和增强社会组织的责任感,将社会组织的的要求和愿望转变为有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实际行动,实现城镇的组织管理、高效管理、优质管理。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强调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不仅体现了党对各社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而且对做好新时期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新的契机,提供了新的舞台,拓展了新空间,也是对如何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提出了新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社区管理服务站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中,把参与社会管理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联系在一起,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联系在一起,找准工作定位,抓住密切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实施参与,发挥优势,充分发挥好社区组织的网格化职能,促进社会组织全面发展。

(一)、找好切入点,拓展组织化管理,建设广大社区之和谐家园。

紧紧抓住党群共建契机,按照归属地划分原则,不断扩大社会组织的覆盖面。

1、强“社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基础牢固、覆盖广泛、充满活力、有感召力、有凝聚力、有创造力的社会组织。开展楼宇党小组建设,实现有牌管理、有制度上墙、有册模式等硬件措施,社区共有楼栋长42个,分别管理城镇4361户居民。

2、推进新经济领域社会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楼宇党小组的要求。把组建工作纳入党组织建设的整体规划,通过采取“建、靠”的组建模式、建立楼宇党小组服务社区工作的方式,在社区中,共建23个楼宇党小组。

3、搭建推动社区居民参加社会管理的平台,提高社会组织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在社区居民中设立义务监督员16名,联合居民委、环卫队等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检查、共同落实的“四个共同”联动机制,带动更多的广大居民都参与到社会管理的活动中来。

(二)、找好结合点,搭建就业平台,建设广大社区之人文家园 紧紧围绕上级党委的中心工作,精心选择工作载体,细心搭建参与平台,组织、凝聚广大社区居民投身经济社会建设,既为居民激发活力,实现自身发展创造条件,也为自主创业提供了机会。

1、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以及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统筹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及未来的趋势,重点选择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科技创新基础较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色突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示范引领作用方面的发展进行布局,抓住重点项目进行培训,加强科技示范、服务建设,邀请农业生产技术部负责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0余期,培训广大大棚种植户近50人次。

2、以“创业就业促进行动”为载体,推动居民创业就业。积极配合好相关单位做好下岗居民再就业工作,协调社会力量,贴近劳务需求,有针对性的做好政策引导性培训、择业观念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居民再就业,自立创业。通过联系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也有居民走向了自主创业的道路。目前已使辖区近百余人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三)、抓好借力点,深化扶贫帮困,建设广大社区之温馨家园

扶贫帮扶重在精准,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五年工作时指出,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社区管理服务站紧紧围绕社会民生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帮助弱势群体方面的组织优势,协助上级党委开展的一系列惠民服务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主动参与帮扶工作。精心打造志愿者队伍服务品牌,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着力壮大志愿者队伍,逐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保障制度,让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中来,让他们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切实为社区贫困家庭做实事,关注留守、流动、贫困群体,帮助此类特殊人群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带领他们走出生活的阴霾。

2、以各类资助平台为服务载体,以面向贫困献爱心为主线,充分调动辖区志愿者、广大社区居民开展金秋助学等相关爱心救助工作,共募集资金2千余元,救助学生近10余名。

二、存在问题

当时,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各个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中的不利因素和被动地位也充分暴露出来,如何使各个社会组织更好的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我们的工作还面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职能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现在各个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定位比较模糊。作为社区党工委领导下的基层团体,各个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只能是有限的,只能起到协助的作用。

(二)、组织基础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个社会组织的覆盖与新时期的开放性、社会性、灵活性、多样性的要求还有差距,各个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并没有完全扩大到各个领域当中。

三、思路和建议

在新形式下,主动承接上级党委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积极拓展各个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空间。

(一)、找准参与定位。各个组织要准确把握其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避免“无所作为”和“大包大揽”两种倾向。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要主动协助上级党委把惠民政策、利民措施落实到实处,现时要注意抓住重点,量力而行。要以广大居民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提升参与社会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各个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各个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不平,加强各个组织的队伍建设,激发组织活力,使各个组织充满生活力与创造力。积极构建多维、立体的组织网络,引导各类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参与社会组织工作中来,巩固和扩展基层社会组织,扩大其覆盖面。努力把各个社会组织建设成为深受群众拥护和信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组织。

5.公安微博激发社会管理活力 篇五

激发工会活力

晋华宫矿供电科

文建 二〇一五年三月

浅谈如何加强工会人才管理及激发工会活力

摘要:对于一个工会来说人才的培养,人才的管理显得至关的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这个工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满足职工的需求。

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工会组织成立的主要意图是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为了突出和强调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2001年10月27日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即新《工会法》,新《工会法》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以保障工会组织切实发挥作用,保护、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一个工会的强大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代替了广大职工的利益是否有可靠地保障,而工会的职能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一定的程度上又体现在工会的工作人员的能力的高低上。因此可见对于一个工会来说人才的培养,人才的管理显得至关的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这个工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满足职工的需求。而如何对工会的“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呢?

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系统进行控制的活动。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反映这门工作的学科知识,既有管理科学,又有管理艺术。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管理者要做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管理艺术水平。提高管理艺术水平,是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直接要求,是管理者实现管理职责的重要保证,是管理者的要诀。因此,工会学习、研究管理艺术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人才的管理首先得从基层的领导做起,如何使基层领导具有管理人才的能力,如何培养基层领导的管理才能,这是第一位的。一支军队的强大不是士兵强就有用的,一个好将军是军队战无不胜的关键因素。对于工会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基层工会干部必须着眼于实现工作创新,应着重提升自身的能力,突出维护重点,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切实提升工会组织的创新活力,实现工会重点工作的突破和自身建设的加强。当前,基层工会干部要着重培养和提升五种能力,即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要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只有工会干部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学习力才能得以聚积。二是提升工会干部的组织能力,要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加大源头参与力度,用源头参与来实现有效的源头维护。三是要变活动型为服务型,将主要力量和精力用在重点工作的突破上,用在对基层工会的服务上。四是要加大工作的创新力度,以有为争有位。要在工会理论上进行创新,只有理论创新,才有思路创新、工作创新。五要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时机与条件成熟时,各级工会要推进以组织形式产业化、机构设置效能化、干部管理职业化、素质要求专业化为内容的工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会抵御社会系统风险的能力,保持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团结和统一,为工会持续生存与永久发展赢得先机和填充动力。

对于工会这个组织来说,为了使其职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员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特长,能否各尽其所能,这是摆在工会领导面前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是仅仅依靠某种方式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过程,得一步一步的进行。

第一,积极推行基层工会主席直选制。拉近工会组织与职工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工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推进工会组织的民主化进程,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合理分权、代表职工民意的工会组织架构,形成科学民主、富有效率的决策管理体制,是提高工会决策能力和管理效能的基本方法。前面也说到了,只有一个好的领导是工会这个整体的效能发挥最大的前提,也是进行人才管理的前提。

第二,创建人才管理机制。一要有动力机制。因为每个人到一个组织去工作,都有很大的潜能,但是制度建设能不能把这个人的能力发挥出来,这就要有动力机制。二要有评价机制。做好了没有,做得怎么样,要有正确的评价,评价机制如果不对头就会打击人,削减人的动力。三要有分配机制。我们鼓励职工多做贡献,但不能忽视正常的回报。要让公会的人员有一个正常的、合理的回报,就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分配机制。四要有激励机制。这是激励职工工作的一个必要的部分。四个机制是一个循环,哪个环节出问题,这个循环就出问题,就形不成良性循环。因此可见对于工会的人才管理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

第三,在加快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实行改革对信息人才的使用机制。工会和政府需要努力建立健全的人才使用的政策和法规,敢于从民间搜集素质一流、技术精炼的信息安全人才,来充实自己的管理队伍。各个单位需要勇于推荐、大胆使用和予以重任,使得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第四,工会应该引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的理念,加快推进职工队伍的知识更新。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树立先进典型,不断推动“创争”活动深入持久开展。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爱护和培养一切为企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人才。努力营造学习劳模、尊重劳动、争当先进的企业氛围,充分发挥先进的示范导向作用。

企业应如何加强工会建设,激发企业工会活力

一、要健全完善工会领导组织体系,促进工会的组织活力工会的组织体系是工会开展各项工作和履行职能的组织基础。

首先,要按照《工会法》第十条之规定,在企业25人以上的车间、队、站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在厂(公司)、处级单位建立工会委员会,形成自下而上多级别、多层次的企业工会组织。要重点对重组改制单位工会组织进行重建或改建,实现工会组织横到边、竖到底的网络构架。其次,在健全组织的同时,要发挥工会协管干部的职责,积极与各级党组织协商,按照精干高效、德才兼备和“四化”的标准,大力选拔那些年轻有为、热心工会工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或复合人才充实到工会干部队伍中来,为完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作任务提供良好的人才保证。第三,要完善企业工会接受地方工会和同级党委领导的有效机制,注重体现企业工会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好企业工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的自主权,这样更有利于突出维护职能;企业工会要坚持双重领导、各有侧重、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以形成任务明确、各负其责、自主高效、协调运转的科学组织领导体系。第四,要按照“三个最大限度”的要求,将企业内部聘用的临时工、季节工、农民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充实工会组织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工会组织的基础,为工会提高凝聚力和影响力补充新鲜血液。

二、要不断提高工会干部自身素质,促进工会的人才活力。

面对企业工会职能拓展,任务加重,人员较少、难度加大的客观现实。首先,工会组织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改变过去形成的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培养开放、创新、务实的思维方式,用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取代不合事宜的旧观念,勇于开拓工会干部提高素质的外部环境。要坚持工会干部岗位培训制度,做到在各级工会年年有培训,工会干部时时有学习的机会。其次,是充分利用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契机,要求工会干部自觉加强学习。主要加强工会理论、法律法规、文字表达、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向陈规陋习、传统观念挑战,敢于提出新假设、新观点、新方法,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监督有关法律的执行。从而使工会干部成为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的有用人才。第三,要注重调查研究。要经常开展工会工作研究活动,要激发广大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的热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坚持用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把握形势的能力,认真做好工会工作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精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促进工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要转变、创新工会工作方法,促进工会的整体活力。

第一,工会工作要“求变”。在当前企业为了不断发展,经济结构日益多样化,工会要在多样化经济格局中发挥作用,必须在复杂的客观环境中,以变应变,找准位置,寻求最佳结合点,体现出变化的态势。要学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确立工会的工作内容、活动方式、工作重点,体现出针对性、特色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第二,工会工作要“做专”。当前,企业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独立性显著提高,工作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展和延伸,比如,代表职工与行政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等工作,涉及的领域广,专业知识强,工会要想完成这些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快工会干部队伍专业化进程,更好地把握工作的主动性,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第三,工会工作要“依法”。工会要承担起维护客观上处于弱势地位的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必须运用法律武器,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建会、依法治会、依法维权。要求工会干部要学深、学透《工会法》、《劳动法》,达到每一条款都能够熟悉运用,成为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专家。

第四,工会工作要“干实”。“干实”工会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与讲求实效,这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突出重点就是常说的“牵牛鼻子”、抓关键点。重点工作需要集中人力、财力和时间,全力以赴突破之,以达到以重点带动一般的良好效果。求实效就是要明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职工,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向党政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干党政所需、职工所求、工会所能的实事。

最后再次强调的就是,对于工会人才的管理及激发工会活力是一项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审视工会的前行目标,有一个整体的方向,然后才能够保证工会人才的管理是在预定的轨道上前行的。

晋华宫矿供电科

文建

6.公安微博激发社会管理活力 篇六

新华网北京8月19日电 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兰州主持召开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

李克强指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是本届政府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为此,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当前国际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凸显。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转型期,需要着力提高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从根本上说,这还是要靠着力释放改革的最大红利,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此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7.公安微博建设研究 篇七

摘要:公安微博是公安机关或者民警已真实身份开设的网络平台,它改善了警民关系,提升了警务工作效率,开辟新的便民利民服务渠道。公安微博在服务公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存在着一些制约着公安微博健康发展的因素,诸如微博的内容和质量较差、微博的传播效应不高等。因此公安微博要长远发展,需要更新观念,始终把微博作为一个服务的平台,辩证地对待网民的评论,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微博警察队伍。公安微博要真正成为警务公开新平台,一定是把握公安微博的基本原则、明确公安微博的发展方向、提高公安微博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公安微博;公安机关;网络平台

近些年来,互联网兴起一股“微博”热潮,“微博”现象的出现作为个人或群体表达存在方式的一种虚拟过程,人们致力于挖掘并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通过微博打造公众形象、企业文化和个人网络发言阵地。各大门户网站“微博”数量激增,也不乏“名博”的出现,随之带给公安机关很大的启示。随着“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各省、地、县级公安机关相继开通网上“微博”,希望藉此平台展示公安形象、发布案件和预警信息、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随着公安“微博”现象的出现,在公安机关开通“微博”成为新时期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一个有效平台,也受到了众多网民的青睐。但从长远来看,公安微博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运用当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存在微博的内容和质量较差、微博的传播效应不高、公安微博命名缺乏规范性、公安微博建设处于无序状态、公安微博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安微博作为新型媒介在警务工作中的实际效能。

因此开展公安微博在信息警务时代下的建设研究,对解决公安微博在实际工作中问题,提高公安微博的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安微博在新时期下的发展现状

公安微博是指公安机关或者民警以真实身份在网站上开设的,基于粉丝关系,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它具有微博主体真实公开的公安身份、微博内容以公安业务为主及在网络上利用微博与网民活动等特点。公安微博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始于有“公安微博”元年之称的2010年,其标志是该年2月广东肇庆市公安局开办的“平安肇庆”在新浪微博上诞生,它成为中国首个公安微博,也是首个政务微博。为推动公安微博的健康发展,2011年9月26日,公安部在北京举办“公安微博:实践与前景”研讨会,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会上提:“要积极构建以省级公安政务微博为龙头、以地市公安政务微博为主干、省市县三级公安政务微博优势互补,政务微博与民警个人工作微博相互补充,具有鲜明公安工作特色的微博群。”

据了解,作为最早成系统开通微博的政府机关,公安微博至今仍处于全国政务微博发展的第一梯队。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为例,截至2014年5月,新浪微博中的公安微博认证用户已达19800余个,腾讯微博的公安微博认证用户达10327个,从公安部、各省市公安机关到基层派出所,皆形成了完整的梯级微博集群。透明化问政、舆情监测、加深与网民互动、提升政府公信力方面做着自己“微”的贡献,对于促进政府政务公开、加强与公众互动、提升政府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公安微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微博的内容和质量较差

微博的内容最多不超过140字,这种精短的信息表达形式使公安微博的更新次数较多,每天发布十几条微博的不在少数。虽然数量较多,但质量和内容往往较差。转发多,原创少,往往是千篇一律形式单一。即使是原创的也多是语言刻板生硬官味浓厚。这样数量庞大的公安微博极易引发公众的反感降低网友互动的积极性。二是公安机关或民警个人在发布微博时没有经过审核,内容较随意,多的是民警个人自发牢骚,而非以公安工作为主要内容。三是由于微博的即时性,使得公安机关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时来不及统一宣传口径就发布信息,这不利于网友对于事件的发生进行判断。

(二)微博的传播效应不高

一方面与许多名人明星相比,公安微博的粉丝群体还是比较小;另一方面微博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利用粉丝传播信息,而只有成为别人的粉丝后才能接受他所发布的消息,这两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安微博的传播范围。此外粉丝人数并不代表关注人数,关注也不代表关心,有效的关注应是网友对于微博的有效评论和转发次数。目前的许多公安微博都存在这个问题,微博无人问津,博主自唱自说。

(三)公安微博命名缺乏规范性

微博命名总的来说处于一种无序自由的状态,只要不重名即可通过审核。有的公安微博会以机构名称命名,而事实上大多数的公安微博的名称与其机构名称并无相关性。名称的混乱不利于网友进行识别,真实性权威性大打折扣。致使许多网友查不到相关公安微博,不利于公安微博的宣传推广。

(四)公安微博建设处于无序状态

一是我国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公安机关及民警个人是否一定要开通微博,开通微博的公安机关和民警处于自发状态,一般与本部门的工作性质及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有密切关系。二是由于各个网站上的微博用户无法进行信息联通,公安机关同一个部门的不同分支在不同的网站上注册微博,不仅不利于信息共享,也不利于统一答复网友问题和对外提供服务。三是各级公安机关纷纷建立公安微博,其中不乏盲目跟风和充数的。公安微博对于许多公安机关来说反倒成为了一种形象工程,有的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指令才开通的。这遍产生了“空壳微博”,仅是开通之后就无人问津了。

(五)公安微博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难度大

公安微博的运行往往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限制,一是信息发布不及时; 二是对于网友的评论意见不能及时解决,搪塞应付多,真诚沟通少。实际上只有一部分较早开通的且影响力和人气较大的公安微博才由专人维护,更多的公安微博则自顾不暇,民警除了要更新微博之外还要处理其他日常公安工作,加大了民警的工作量。此外由于微博上的网友鱼龙混杂随意性较大,公安微博成为他们宣泄不满无礼谩骂的平台,还有一些网友则通过公安微博进行虚假报案。民警除了要回答网友各种问题,还要对此类情况进行解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警的工作难度。

三、公安微博的建设策略

(一)把握公安微博的基本原则

1.公安微博要体现公信力。公安微博作为一名特殊形式的博客,存在于网络虚拟世界,但公安微博之所以特殊,概因微博之前标注了“公安”二字。公安微博一般均设置在门户网站,以增加浏览率,公安微博经过网站认证,会成为一个实名微博,即代表了开通公安机关的外部形象。所以,该“微博”的公信力,即相当于公安机关的名片,微博上发布的言论也同时代表了公安机关的意见,其上传内容和表达方式既要达到公安机关将相关内容上传“微博”的目的,又要兼顾网友的观感,需要审慎发布。

2.公安微博要体现严肃性。当前公安机关“微博”开通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公安机关形象的问题,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和关注。此现象的出现,有多种形成原因,可能是网站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发布审核不严;抑或是微博被黑客侵入发布不良信息所致。无论是上述那种原因,都彰显了管理微博的公安机关没有正确认识公安微博的严肃性,对“微博”这一特殊宣传形式缺乏基本了解,盲目跟风、准备不足,才导致了上述问题的发生。3.公安“微博”要体现保密性。公安微博在使用过程中,其宣传报道的作用是其非常强大的,除代表开通公安机关发布权威信息之外,更兼具了引导网民正确认识和提高自身防范能力的目的。其最主要的发布形式就是通过还原案件侦查过程,达到让网民更直观的了解侦查发展过程和民警侦破过程,以直观感受带来心灵震撼。公安机关当前发布的案例,基本来源于真实的工作过程,与网络虚拟构造有很大不同。但在还原真实案件,发布案件侦破过程中,对相关案件、侦查过程和侦查手段的发布应严格审核,避免为公安机关服务的“特殊人群”和特殊侦查手段暴露,避免为违法犯罪分子提供了解公安机关侦查手段的便利,防止案件侦查工作陷入被动。

4.公安“微博”要体现使用性。公安“微博”的广泛使用,带给公安机关一个与群众直接交流的平台,多数公安“微博”开通了网友与“博主”交流的栏目。这一栏目的使用,使公安机关更多的倾听到网友对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不同意见,也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公安微博在现基础上,可以更加突出公安机关的服务职能,比如警务公开项目、办事程序和时限,可以最大限度增加公安机关的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

5.公安“微博”要体现人性化。公安“微博”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对其正确掌握,其能否高效、有序的使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上级领导的正确导向;二是“微博”实际使用人的高超语言能力和处变能力。我们在浏览公安“微博”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微博”的使用人在与网友交流时,或恪守一名警察的身份特点,缺乏网络语言特有的幽默性;或迷失在网络世界的虚幻中,忘记了自己的言谈代表公安机关的特性。这两者能否充分结合,既人性化与严肃性的结合点掌握是否充分,是公安“微博”能否引发网友共鸣的重要因素,也是公安机关在选择“微博”使用人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明确公安微博的发展方向

1.树立正确的公安微博的发展理念。公安微博要突出公正公开平等理念和服务意识,微博的实用性并不仅仅在于其工具性本身,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使用者。公安微博最需要的不是娴熟的微博使用技巧,而是平易近人、尊重民众的服务意识。社会的良性发展要求信息对称,与公众互动之后,信息就会达到对称,从而公众觉得受到尊重,有公平感,不再是单方面的信息灌输。警民之间的 “微距离”沟通交流,让执法变得人性化,警察以自己的真诚互动换取了老百姓的笑脸。微博虽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多了一种沟通的渠道,借助微博平台,可让公安更深入了解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矛盾,也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了解警察的心理等等,有助于双方联络感情,通过沟通来完善警察行为和政府行为,促进警民关系发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2.加强公安微博执政制度化建设。公安微博如何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规范,目前大多公安机构、官员微博成为“死博”或者问政后效果平平。值得学习的是,近日南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这对于解决目前存在的有些公安微博流于形式、网络问政的渠道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对网络民意的敷衍和懈怠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所谓,没有制度作保障,公安微博建设有可能成为走过场。面对日益增多的网民参与,网络问政亟待制度化和长效机制。

3.理性应对待非理性的网民舆论和社会情绪。公安微博的博主们要提升与网友沟通的技巧,经常与博友交流,避免与网友激烈争辩,用自己的一片真情换来网民的真知灼见。能开设微博,并将自己的信息公开于网上,这本身就会赢得网民的好感。所以,即使有些时候党政机关和官员微博与网友发生争辩,只要坚持理性,网民一般也会觉得该机构或领导已经把姿态放低,愿意与之进行辩论。因此,机构和官员大可不必有“与网友辩论有失身份”的傲慢态度。当发现无法说明白问题时,要主动“休战”、和解,求同存异。对于个别网友长期恶意纠缠,也可以采取网络上的一些方法处置,比如“拉黑”,让他无法对你发言。

4.正确及时处理网民的合理诉求。很多网民会利用党政机关和官员微博这一平台,表达对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诉求,通过微博举报,投诉,申诉来替自己维权,通过党政机关和官员微博进行是一种更加理性和善意的举措,也是媒体舆论监督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党政机关预防和打击贪污腐化和不正之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要考虑是否符合现行相关规定,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所以,要慎重处理网民对现实问题的诉求,要积极面对,努力引导网民通过现实中正常的渠道解决问题。对于网友个性化的利益诉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并告知利益表达和维权的现实途径。博主可以在微博的“自我介绍”中,对相关机构的职能、联系方式和办事流程予以公布。现实问题可以在网上反映,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得回到现实行政程序中去,以期得到网民的理解,避免博友过高的网络期待。

5.加强公安微博常态化经营管理。公安在使用微博过程当中,要定期更新微博内容,及时查看并回复博友留言,不可一看了之、一笑了之,使实名微博成为一副空壳,失去网民的信任和支持,落得个华而不实的骂名。同时,微博操作要谨慎。微博使用是一种透明化行为,微博的“关注”和访问都会留下痕迹。所以,党政机构与官员微博加粉丝、加关注,需要考虑公共形象。对于明显有色情、暴力、商业广告等违反法律或功利性质的人物或机构微博,不适宜添加关注。要加强微博的日常维护。在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中,如果出现商业广告的跟帖,以及含有色情、暴力等违法内容的跟帖,要及时删除,一旦情况比较明确,可以直接转给相关部门或进行调查处理。这种必要的维护举动,能体现党政机构和官员对微博这个公共言论空间的重视。

6.建立多层次的专业公安微博队伍体系。公安微博是围绕公安工作而开设的,其发布内容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发布人职业也特定。这也是公安微博在诞生之初就引来众多博友关注,甚至比一些明星微博还具有轰动效应的主要原因。用快速、准确、权威、透明的信息及时回应网民关注,积极构建以省级公安微博为龙头、以地市公安微博为主干、省市县三级公安微博优势互补,机关微博与民警个人工作微博相互补充,具有鲜明公安工作特色的微博队伍系统。

(三)提高公安微博的业务水平

1.能办事。这是责任政府、为民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我们的宗旨所决定的。如果整天在那里风花雪月、不务正业,面对矛盾和问题顾左右而言他,不仅不利于公安政府的好形象,还会损害公安的公信力。政务微博该办什么事?一是办该办的事;二是办能办的事。宣传法律政策,普及防范知识,发布工作动态,答复网友咨询,接受群众报警求助,等等,都是我们该办也能办的事。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当中,政务微博是不可缺位的。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群众正在面临危难,有关部门十分尽责,政务微博彻夜直播救援情况,深得网友好评,但也有个别公安微博一言不发,被称为“石佛面孔”,显然是一种讽刺。

2.够专业。政务微博要做恪守“七条底线”的表率,最重要的是必须保证信息真实。作为政府机构的自媒体,政务微博发出的声音、传递的信息一定要真实、可靠,拿不准的话不说,不负责的态不表。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信息优势、专业优势,及时对各类虚假信息进行辟谣、澄清,给网民以正确的引导。

3.会表达。作为政府部门,“既要把工作做好,又要让人知晓。”然而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效果差之千里。能否创作出高质量的微博,坚持说真话、说有营养的话、说老百姓的贴心话、代表主流说权威的话,是对政务微博管理人员的一大考验。说真话、说权威的话相对容易,可要说有策略的话、有营养的话、网民听得进的话,有时是需要千锤百炼的。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们不是回避矛盾,真要出了“坏事”,一定要有责任担当;但事实证明,一件好事表达好了,一样能够传扬天下。这就是放大正能量。

4.重互动。微博的本来名称是“社交网络”,交流互动是应有之义,不能光顾着自说自话,也不宜成天板着面孔,一副“黑脸包公”形象。互动有很多种方式,比方在发布信息后,可以把一些精彩、有益的评论转发出来,推出一些“神最右”,“粉丝”参与的积极性会得到激发,博主与“粉丝”之间的距离会大大拉近。在轻松和缓的气氛下,博主说话自然也会更加自信。重互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政务微博相互之间、政务微博与媒体微博之间,也要加强联动、优势互补,在正面舆论引导上形成共振效应。

5.高修养。增强政务微博亲和力,关键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管理维护人员队伍。政务微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语代表所在的党政机构,肩负重大责任,因此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实的政策理论修养,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时,要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在全国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公安微博既新兴媒体又是新生事物,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本文立足于我国目前公安微博实际情况做出分析提出对策,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然而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新的问题也将出现,因此公安机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微博建设研究和实践操作,同时进一步开拓思路,跟上时代,利用好公安微博这个的新平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打造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安新形象。

参考文献

8.公安微博激发社会管理活力 篇八

发党员队伍活力

党员教育发言稿:从严从实教育管理激发党员队伍活力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党员队伍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按照部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完善处置不合格党员机制问题”的课题安排,我们采取与宝鸡、咸阳、汉中、商洛等市委组织部和城固县、商州区委组织部联合调研攻关的方式开展工作,先后深入8个省直部门、7个市16个县区、33个乡镇街道、35个村组社区、6户国有企业、5所高校、3所科研院所和12个两新组织,召开座谈会13场次,问卷调查2148份,访谈党员160多名,经过“面”上广泛调研、“线”上条分缕析、“点”上解剖麻雀,对全省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改进党员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建立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机制,不断纯洁党员队伍,在建设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上取得明显成效,夯实了党执政组织基础。

(一)各级党组织把党员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从严管党治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明显增强

一是牢固树立从严管理党员思想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坚持把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作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之策和抓基层打基础的核心任务,各级党委(党组)“主业”意识明显增强,突出问题导向,破解党员队伍建设中的难题,抓常抓长、久久为功的措施有效落实,一段时间以来党员管理是“软指标”、“看不见”、“不好抓”的问题得到纠正,党员管理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明显增强。

二是健全完善从严管理党员责任体系。各级党组织统筹推进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推动党员管理经常化、系统化和长效化。突出抓责任制、抓第一责任人、抓联述联评联考,把党员管理作为党建工作述评考的重要内容,严格评议考核,强化结果运用。渭南市建立党员管理工作考核督查制度,坚持平时督查与定期考核相结合,使党员管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三是不断提升党组织有效覆盖面和影响力。各地结合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在镇村综合改革中合理设置村、社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坚持组织链条与产业链条协调发展,扩大非公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等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优化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设置,提高党组织辐射力和对党员的管理约束力,形成了党员人人都在组织、常常参加活动、时时发挥作用良好格局。三年来,全省共新组建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12450个、社会组织党组织2824个,按照“谁批准、谁管理”的原则,全面理顺党组织和党员隶属关系,党组织在各个领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二)日常教育管理扎实有效,党员党性观念和素质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扎实开展党性教育和经常性培训。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四有”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意识、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以上率下、由内及外、锤炼党性、践行宗旨的浓厚氛围。各级针对不同类型、层次、岗位党员需求,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能提升、新党员党性观念教育、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能力培训六大工程,提升了党员党性观念、政策理论水平、道德法纪意识和干事创业能力。三年来,全省各级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5.83万期、培训党员184.2万人次。

二是狠抓党内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级突出严格发展党员、严肃党内组织生活、严管组织关系、严明组织纪律“四个重点”,狠抓制度落实,从严管理党员。XX年全省发展党员7.54万名,较好地完成了调控计划指标,新发展党员素质明显提高。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加“三会一课”规定》,促进党内组织生活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省委高教工委指导各高校细化了《高校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管理办法》,规范了党员组织关系管理。

三是着力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坚持一手抓党组织覆盖,一手抓跟踪管理,各地通过整合组织、统战、民政、工商等部门力量,全面排查摸底,建立了流动党员信息库,全省累计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371个、对1.23万名流动党员实现了双向管理。一些基层党组织依托党建网、远程教育网开设专栏,并通过电话联系、短信、微信、易信等方式“帮学、送学、邮学”,强化对流动党员的基层党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教育培训。扶风县召公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定期召开流动党员视频会,建立起“美丽召公”微信,把党员和党组织紧紧联系起来。该乡青年党员刘青山说,我在榆林打工,但通过视频和微信时时了解家乡变化,重新感知党组织温暖,也找到了心灵的“家”。

四是积极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继续在城固、华县、雁塔3个县区开展处置不合格党员试点,通过界定不合格党员,完善处置办法,落实帮教措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中央《关于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通知》要求,严肃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及时有序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健全完善了不合格党员认定、处置、帮教等配套机制,不合格党员处置力度不断加大,党员队伍出口进一步畅通。截至目前,全省共确认不合格党员3101人,组织处置2877人,其中限期整改2584人、劝退173人、除名120人(自行脱党108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

一是统筹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省委紧扣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总体要求,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全省“好”和“较好”类村党组织占总数的50%以上;深化“文明社区、和谐家园”创建,全面提升了社区“三有一化”建设和服务群众水平;创新开展非公企业“评星晋级、争创双强”活动,将非公党组织建设分为五个星级,实行一企一策指导、分类包抓推进、多方协调扶持,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扎实推进机关党组织“对标定位、晋级争星”活动,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服务型党员队伍建设上收效明显。

二是有效激发各领域党员队伍活力。近年来,各地贴近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党员实际,分类设计载体,引导党员发挥作用。在农村,以设岗定责为重点,深入推进党员承诺制、党员积分制等制度;在社区,以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为重点,深入推进“党员做义工、服务当先锋”活动;在机关事业单位,以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作风效能为重点,深入推进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党员亮身份、树形象、比贡献为重点,深入推进党员先锋岗活动。西安市从市县乡选派6835名在职党员干部担任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在扩大“两个覆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洛川县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通过对党员履行义务、发挥作用情况进行精准考评,有力激发了党员队伍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

三是不断提高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能力水平。各级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重点,深化“三问三解”活动,持续开展干部下基层驻村联户、包点扶贫工作,着力解决农村党员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听取意见建议,反映群众诉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先后探索形成了党代表工作室、民情直通车、“千帮千”、农村党员中心岗、广场问政、民心墙晾晒评议在职党员等一系列有效做法,构建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四)注重宏观指导和综合施策,党员管理与作用发挥的保障机制逐步完善

一是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经常性指导。各级根据形势任务发展变化和党员教育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认真制定落实党员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和计划,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同时,坚持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经常性督查指导,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实行组织、宣传、纪检、科技、教育、农业等部门齐抓共管,定期召开党员管理联席会、党员教育培训经验交流会,实地调研指导,保证了党员管理工作不偏不倚、稳步推进。咸阳市制定了《党员干部基础理论知识考试管理制度》,采取“以考促学”办法,增强了党员管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加大党员激励关爱力度。各级坚持在教育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教育管理,大力开展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关爱救助活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畅通党员利益表达渠道,激发党员队伍活力。省委高教工委制定了《加强高等学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政治、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党员,加强对青年师生党员的心理疏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汉中城固县探索建立了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引领、无职党员创业帮扶、困难党员帮扶救助“三位一体”关怀帮扶机制,建立党员帮扶基金560多万元,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员生产生活困难,增强了党员归宿感和荣誉感。

三是建立稳定的党员管理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把党员教育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通过财政支持、党费划拨、企业捐赠等方式,加大党员管理工作投入力度,有效解决了党员教育培训和党组织活动经费不足、保障乏力等问题。一些地方还建立了统筹党组织活动、党员教育、基层党组织书记待遇等经费保障机制,市县两级将党员管理投入保障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延安市从XX年以来,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实施党员“双千计划”,极大助推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1.部分党组织执行制度不力,党内活动不够严格规范。一是日常教育管理松散。少数党组织对党员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党内基本制度不到位,党员日常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一些党组织组织生活内容单

一、形式僵化、方法落后,缺乏吸引力,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一些党组织负责人不重视组织生活的开展,活动时断时续;一些地方党组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严肃,个别领导班子执行民主集中制不够好。在收回的2148份调查问卷中,65%的调查对象认为党内制度执行不好、党员管理责任落得不实。二是党员管理方式滞后。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出现诸多新情况,一些党组织管理党员的方式跟不上形势需要,特别是流动党员双向管理不到位,出现“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全省82256名流动党员中流出党员62627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仅20690名,占33%;流入党员19629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仅2237名,占11.3%。61%的党务工作者认为流动党员管理联系困难,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对党组织活动不热心、不支持。三是不合格党员处置难。少数基层党务工作者仍然存在不想、不愿、不敢处置的顾虑;部分党组织对不合格党员认定标准、处置程序把握不准、执行不到位,一些党组织以考核代替民主评议党员;有的被评议处置的不合格党员思想认识不深刻,甚至有抵触情绪。调研中发现,67%左右的被处置不合格党员属违法违纪违规的“硬伤”党员,一些党员意识不强、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等“软伤”党员难以准确认定、处置尺度难掌握;一些党组织重处置、轻帮教转化,影响了处置工作严肃性。

2.少数党员自我要求不严,作用发挥不好。一是党性观念滑坡。少数党员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立场不坚定;一些党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精神空虚;一些党员干部在利益面前丧失了党性原则,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35%的调查对象认为党员理想信念不牢,41%的认为党员管理的关键是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示范。二是宗旨意识淡漠。少数党员群众观念淡漠,服务意识不强,作风漂浮,甚至与群众争名争利;部分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强,作用发挥不好;个别党员自我要求不严,不能抵御权利、金钱、美色诱惑,甚至腐化堕落,形成“破窗效应”。35%的调查对象认为部分党员致富本领和带头作用不强;38%的认为清除腐败是当前党员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三是作用发挥不好。有的党员干部对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利多多干、利少少干、无利不干”;有的党员在关键时刻和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能挺身而出、不敢碰硬,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调查显示,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危急关头表现一般的党员占8.6%、较差的占5.3%。

3.党组织活动与党员需求结合不紧,党员队伍活力不足。一是党员权利保障不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执行党内民主制度不到位,有的地方和单位党务公开项目、内容、形式不明确,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和党员群众关心的党内热点问题,向党员公开不及时、听取党员意见不广泛、党员参与率不高;部分基层党组织片面强调党员义务,忽视了为党员行使正当权利创造必要条件,影响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6.8%的人认为党员主体地位受尊重程度不够、党员权利流于形式。二是党内激励关怀不够。少数基层组织对党员服务形式单一,“不问党员啥需求,一律都送米面油”;少数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关爱不够,尤其是对一些年龄偏大、无专业技能或困难党员,缺少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有的基层党组织对困难党员、老党员仅提供临时救助,没有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党员归宿感和荣誉感不强。三是活动与实际结合不紧密。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不准、关注不够,组织开展的活动与党员需求结合不紧,党员积极性不高;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党员管理上一味追求创新、花样翻新,在激发党员队伍活力方面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调研中,53%的人认为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的方式不对路,27%的人认为一些党建载体不够合理。

三、对策和建议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总方针,牢牢把握思想建党这个根本点,不断强化制度治党这个重要保障,切实做到“五个坚持”,着力在源头上高标准、在教育上下功夫、在管理上抓规范、在关爱上出实招、在处置上下硬茬,持续激发党员队伍整体活力。

(一)坚持经常教育与从严管理相结合,切实增强党员队伍素质能力

一是深化党性教育和能力培养。深入开展“三学一做”专题教育,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学习党纪,做“三严三实”的合格党员。突出陕西特色,用好和弘扬延安精神这个“压舱之宝”,着力强化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切实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集中、最迫切的问题;着力强化党员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改革意识,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为同步够格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深入学习《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增强党员规矩意识和纪律观念。

二是创新党员教育方式。认真贯彻《全国党员教育XX—2018年规划》和即将出台的《党员教育工作条例》,对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各级组织部门统筹,农业、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广泛采用新兴的媒介手段,通过短信、远程教育、网络学院、远教电视频道、博客、电邮、党建网站、学习园地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教育的节奏、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并充分彰显教育的现代优势,把理论转换为身边可触及可感知的事物,时时处处让党员感受到教育就在身边,促进“要我学”自觉转换为“我要学”,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抓好正面典型引领、反面典型警示,提高教育工作实效。

三是严格党内组织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组织)生活会,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坚决纠正党内生活不认真、不严肃、不经常问题。深化主题党日、党组织书记讲党课、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做法,探索开放式、互动式、多维度组织生活,推行党员组织关系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模式,引导党员适应党内组织生活新常态。

四是抓好流动党员精细化管理。以农村流动党员、高校毕业生党员、非公企业党员和流动人才党员为重点,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库,逐人建档,对流动党员去向、职业、生活等动态信息全掌握、全覆盖。继续抓好流动党员党组织组建和规范化建设,构建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辅的双向管理体系,规范《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和查验,实现管理上的“无缝衔接”。突出“人性化、亲情化和小型、业余、务实”原则,健全完善集培训、帮扶、维权、沟通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平台,开展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的主题活动,增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凝聚力。

五是从严从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把“入口”是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继续积极稳妥做好发展党员总量调控工作,在从严调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领域和薄弱环节党员队伍建设实际,把调控指标适当向农村、基层一线和非公企业倾斜,做到合理把握、科学调控,保证党员队伍健康持续发展。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择优发展,针对不同群体、行业、岗位特点,建立发展党员质量标准体系。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全面推行预审、公示、票决、责任追究和全程纪实,按照“谁介绍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原则,从严问责追责,从源头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坚持载体创新与服务群众相一致,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创新党员发挥作用平台。根据各领域、各层次、各类型党员特点,大胆创新一批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富有生命力的载体活动,特别是在高等院校、非公企业、社会组织搭建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引导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和运用好各类成熟管用的党建活动载体,如党员承诺践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民情报告制、为民服务代理制等,促进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长效化。

二是健全完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体系。紧扣创新服务理念、服务载体、服务机制要求,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下基层蹲点调研、挂职任职、定期接待群众、谈心谈话等制度。加强党代表工作室建设,探索推进党员服务室建设,完善党代表直接联系群众、党员干部驻村联户、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等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察民情、听民诉、化民怨、解民难,让党员干部真正融入群众、服务群众,构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三是探索建立党员履职考核评价机制。差异化设置党员履职和发挥作用的评价指标,把党员承诺践诺、履行工作职责、发挥作用情况与民主评议党员、干部考核等结合起来,采取平时登记、定期考评、综合评价办法,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树模、兑现奖惩的重要依据,逐步形成党员干部自觉履职、发挥作用、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作用发挥与激励关爱相统一,持续激发党员队伍整体活力

一是尊重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将党务公开与政务事务公开有机统一起来,规范党务公开的项目、内容、形式、时限等,保障党员知情权;稳步推进基层党组织直选,充分尊重党员意愿,有效落实党员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推行基层党代表任期制和乡镇党代表年会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征求党员意见建议,保障党员参与权;健全完善党员信访举报、党员申诉等制度,有效保障党员的监督权。

二是进一步完善激励关怀机制。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上全方位关心党员,做到“平时有人访、惑时有人解、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探”。建立困难党员登记制度,多渠道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基金,有针对性开展帮扶救助,实现党内关爱全覆盖和长效化。强化人文关怀,坚持党内探访、慰问、谈心谈话等制度,开展党员心理疏导。实施创业帮扶,鼓励支持党员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新创业创优。

三是深入开展党内互帮互助。建立健全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帮扶制度,深化连心共建、党员中心户、承诺践诺等活动,探索开展流动党员结对管理,引导党员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增进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感情,形成上级关心基层、组织关心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生动局面。

(四)坚持分析评议与从严处置相衔接,不断纯洁党员队伍

一方面,完善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制度。既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道德品行、遵纪守法、工作作风、发挥作用等共性方面查摆剖析,又根据不同党员个性剖析,突出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履行领导责任、为民务实清廉、改革创新担当等情况分析评议。把个人自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民主测评、组织点评结合起来,做到定性分析与量化考评相结合,将评议结果作为对党员进行奖惩、认定处置不合格党员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从严管理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机制。以从严管理党员为主线,依据《党章》、《纪律处分条例》和党内有关规定,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农村、社区、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在职党员、无职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分类,细化量化不合格党员具体认定标准,实行差别化评价管理。严格不合格党员处置程序,按照先因后果、教育在先、区别对待、化解矛盾的原则,做到综合分析、准确定性、稳妥处置。实施结对帮教、思想汇报、定期考察,促使教育转化提高。继续深化城固、华县、雁塔从严管理党员试点,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五)坚持责任落实与配套保障相协调,进一步提升党员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夯实“书记抓、抓书记”责任。进一步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机制,明确和细化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员管理工作职责,夯实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和基层党组织书记“直接责任”,做到“履职表彰激励”与“失职问责追究”有机结合,夯实各级抓好党员管理工作的责任。

二是建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立健全组织员机构和相关制度,从实际出发设置、聘请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组织员,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组织员队伍。落实编制、职级、待遇等,发挥好组织员和党务工作者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下一篇:个人护士转正申请书简短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