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024-10-1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共9篇)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篇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释义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

王维(698-759,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平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画迹有《青枫树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件,著录于《宣和画谱》。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著有《王右丞集》。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情感,体会王维思乡、思亲之情。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验王维思乡、思亲之情。教具准备:

1、幻灯片。

2、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解释佳节。同学们知道哪些节日?有什么习俗?(指名3人回答)节日能带给我们很多欢乐、美好、所以又称作佳节。

2.了解重阳节:(板书九月九日)农历九月九日是个佳节,知道这个节日叫什么吗?(重阳节)你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下重阳节吗?

小结:古人掰着手指数数,认为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两个最大的阳数重合,定为重阳。这一天人们头插茱萸,登上高山,一家人一起喝饮菊花酒,以此来祝愿家人健康长寿。

3.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就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写的。(1)先齐读课题。

(2)认识“忆”。题目中有个生字“忆”,书写时注意右边是“横折弯钩”。请你查查字典,看看“忆”是什么意思?

(3)看看第36页下面的注释,题目中的山东是指哪里?(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4)题目是古诗的眼睛,谁能说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题目中的关键字是(忆)。我们称题目中的关键字为题眼。

二、认识王维,了解古诗的背景。

教师读王维的简介。

三、初读正确,读出节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多读几遍,读正确字音。

(可以轻声读、大声读)

2.同桌互相读一读古诗,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

3.指名读古诗(注音),读正确。(3人)

提醒读音:逢 倍 插

4.读出节奏。(1)古诗我们已经读正确了,谁能再挑战下,读出古诗的节奏?(2-3人)点评:谁愿意再来读读,读得再„„

或者你读得抑扬顿挫,都能当小老师了。请你带着全班同学朗读。(2)(出示古诗节奏,去拼音)同学先来划一划,再全班齐读。

三、自主学习,交流指导

1.自主学习古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同桌两个交流对古诗的理解,然后说说自己不懂的地方。3.全班交流。

(1)学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①(指名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预设: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背景补充。异乡就是外乡,别的地方;异客是说外地人,本课指王维。②理解“倍”

A “倍”是什么意思?说明王维(非常、格外、特别)亲人?

B想象补白。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离开爸妈,离开兄弟姐妹和熟悉的家乡,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想象)

是啊,平时王维也思念着家乡,思念着亲人。偏偏又到重阳节了,长安街上十分热闹。看着别的家庭一家人团团圆圆,庆祝重阳节,他(更加)思念亲人。所以作者在思亲的前面加了一个“倍”字。

③释义。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解释这两句诗? 出示答案,请同学抄在课堂作业本上。

④情感朗读。说的真好!这句诗表达了王维对家乡浓浓的思念!谁来当当王维,替他读出这句古诗?(指名读)

⑤运用。同学们,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句。

假如你在外面,不能陪家人春节,你可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元宵节到了,卜老师已经到杭州来上班了。我给爸妈打电话时,也可以引用这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什么时候,也可以引用这句古诗?(2)学习三四两句。

①王维想起了亲人,想到了家里的兄弟。哪几句写出了诗人的想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回答)②你觉得作者在想象什么? 哪些地方不理解,需要老师帮忙? 预设:遍 每个人都插上了茱萸 ③老师也有个问题,“少一人”是少了谁?

这说明,不仅王维思念着兄弟,兄弟也在思念着(王维)④想象补白。兄弟们想起王维时,会对他说什么?(学生想象)

头上插着茱萸,哥哥想起王维在长安读书,已经两年没回家了。“王维,__________?”他()地说。“________________!”弟弟一边(),一边()。“祝你金榜题名!”王维的朋友们喝着菊花酒,说,“早日回家团圆!”

⑤情感朗读。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吧!(学生齐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1.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首诗。(配乐朗读古诗)

2.古诗我们学完了,你可以向你的同桌背诵一下吗?

3.拓展:古时候,人们在外学习、工作,由于交通条件较差,不能及时回家,所以经常写思乡诗,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出示《泊船瓜洲》、《除夜作》,指名读,齐读。

课下,请同学们也搜集一些思乡诗,然后我们一起来分享。

六、会写字的学习。1.诗句填空。

2.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

①出示“忆、倍、插、佳”左右结构的字,重点示范“插”,注意笔顺。②出示“异”,上扁下长、宽。上面的字封口。③出示“遍、遥、逢”

七、复习

记忆 异乡 回忆 异常 逢年过节 重逢 佳节 加倍 事倍功半 遥远 遥控器 普遍 遍布 插翅难逃 插曲 作业:搜集3句思乡诗句或者一首思乡诗。

七、资料袋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篇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独:独自一个人。倍:加倍,越犮。知:想象。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口:美好的节日。登高: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拼音解读: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相关翻译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会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

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们。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

相关赏析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广诗人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诗的第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也会因为少了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外地,举目无亲,常常思念家人,两个“异”字并列出现,可见诗人一个人客居他乡的孤独。第二句中的“每”和“倍”说明了思亲的频次之多和程度之深,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第三四句釆用了“以彼写己”的艺术手法,从兄弟们那一方面来写“倍思亲”的感情,这使得感情更加深厚。字里行间,把“我”思亲人,亲人忆“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诗人。通音乐、工&則。其山水丨1丨园诗恬淡、高远,讲究意境。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称五维的诗和画是“诗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四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指导描红“佳”、“倍”。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4、了解文包诗的题材特点,以及大致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区分多音字,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时间已经进入12月了,我们很快就要迎接好几个节日的到来,圣诞节、元旦还有春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节日如此美好,难怪被人们称为“佳节”呢。(板书:佳节),指导书写“佳”。 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一读?指导正音。

2、这句话出自——(出示诗)指导朗读

3、你能读懂这句话吗?(“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导感情朗读。

二、了解文包诗,通过读文,理解诗句意思

1、你是怎么知道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重阳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的?(指名读)

(2)“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3)“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4)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2、大街上这么热闹,王维应该开心才对,他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独在异乡为异客

(1)指名读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2)前两句都能从文章中找到意思,后两句,能不能找到呢?课文哪里说了他们的意思?

3)发现有没有课文和诗句的关系啊?简单介绍文包诗以及阅读方法

3、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异乡指的是——?(板书:异)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体会:“独”。(板书:独)独仅仅是指独自一人吗?

你考试得了100分,最想告诉谁?受了委屈呢?作为孩子,我们的喜怒哀乐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妈妈分享,王维离开家时,也才15岁,还是个孩子呢,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他是多么的——孤独啊!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导读)

(再出示第二段)体会:”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的“又”。 别人欢欢喜喜,而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他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

4、他会想些什么呢?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他“思亲”思的仅仅是兄弟吗?也许,他还会思念——

他思念的其实是他所有的亲人,和他的家乡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独”、“忆”。

2、学生描红。

板书: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佳节 倍 思亲

异 独

教后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包诗”,而且是学生初次接触到“文包诗”这种体裁的课文,课文中生字比较简单,学生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所以我在本课设计时,尝试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教学以检查为主,留出时间让学生通过老师帮一帮、扶一扶,明白“文包诗”的体裁特点,以及阅读方法,这样以后遇到“文包诗”体裁文章时,学生就掌握来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愿望是美好的,不过由于推翻了已经定稿的教案,时间紧迫下,新的教案思考并不完善,在实施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1、随文识字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记了强调。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 篇五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

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

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二)

《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可谓千古名篇。写这首诗时王维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都市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诗的开头直接以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而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因此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6.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3.有表情地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师生配乐背诵《静夜思》)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思》的意思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师板书课题)3.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质疑课题

1.齐读课题。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不知道)好,请同学们按照自学

提示相互讨论: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2)“忆”是什么意思?(3)“山东”“山东”是山东省吗?这里指的是?(4)兄弟——此处的“兄弟”指的是什么意思?(5)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2.小组代表汇报。3.齐读课题。

过渡句:你们读得太好了,那作者王维究竟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 一首千古绝唱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的背景。(出示课件)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齐读古诗,想想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诗人很孤独?

2.自由读第一句话,想想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用三角形表示出来(独、异)

3.重点体会“独”。

(1)请同学们说说“独”是什么意思?

(2)指导朗读(感受作者那种寂寞的心情)。

(3)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请你用“独”字来说一句话。

A同学们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B下课了,同学们都去操场做游戏了,只有他。4.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过渡句:作者感觉很孤独,是因为(异乡为异客)。(1)“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2)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 5.指导朗读,(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想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 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用三角形表示出来(倍)

2.抽读,思考“倍”字是什么意思? 对,那么“倍思亲”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话中“逢”是什么意思。(抽生说。)4.齐读句子,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这句话说明王维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现在你对这个“倍”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请你用“倍”字来说一句话: A我们住在学校里,平日里常常,每逢佳节时,____

B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6.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7.指导诵读:指名读,小组读,(三)感受兄弟情深。

过渡语: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出示句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合作探究。

(1)生读句子,把不懂的词语圈出来。

(2)请同学们相互讨论,或查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3)同桌读读这两句诗,想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汇报

3.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四、情景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说整首诗的意思)

3.配乐背诵: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在不知不觉间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六、作业布置: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作文 篇七

走在大街上,随处都能看见儿孙围在老人的身旁,老人笑嘻嘻的对儿孙说话,我刚来这,看到这一幕,不禁想起了我的兄弟。他们过的好吗?生活的怎么样?我真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去看看自己的兄弟。

我一个人慢慢的走着走着,走出了热闹的大街,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高大的山前。我知道,此刻我的兄弟正在努力爬上山顶,望向远方,想象着我们还像以往一样,一起插上茱萸,登高望远。可如今一切已经成为了不可能,我孤零零地走上这座青山。越往上走,越觉得孤单,无数个瞬间都觉得兄弟就在我的身边,可刚想跟他们说话,他们就跟着风飞走了,只留下一片红色的枫叶。我想他们一定是飞到山东去了,我多么希望自己能也飞到家乡呀。

我继续往上走,终于到达山顶了,我从袖子里拿出一枝从街市买来的茱萸,把它插在山顶端的缝上,估计,远方的兄弟们也已经插上了,同一个时间,我们却分隔两地。我望着远方,心里百感交集,感叹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的泪从脸上流在了地下,“滴答”,“滴答”的……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篇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诗人王维是怎样呢?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再齐读、指名读,读后让学生说说体会。

第二步:感悟古诗。指导学生抓重点字词体会诗意和作者的情感。比如重点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第三步:配乐诵读。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教师范读,使学生纷纷随乐而诵。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从而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文 篇九

Cosplay场景:

我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人地生疏,感到寂寞。每遇到节日的时候,我更加思念家里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着兄弟姐妹一定登上每一座高山。我好希望我也能登上每一座高山呀!看见兄弟们都插着美丽的茱萸,站在高高的地方,可是就缺少了我一人,兄弟们高高兴兴的登上了高处。

重阳节到了,许多人和亲友一起爬山,佩戴漂亮的茱萸,喝着菊花酒,开开心心的过着节日。而我在一家小店住了下来,我坐在书桌旁,看着外面皎洁的月亮,心中想起了一幕幕去年我与哥哥弟弟过节的景象写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心里有点伤感,泪水沿着我的脸往下流,滴落在我的纸上,留下了泪痕,这时我多么希望我的兄弟们能出现在我的眼前啊!

上一篇:高血压日公益活动下一篇:牛津中小学英语网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