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

2024-10-30

运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精选14篇)

1.运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 篇一

甘肃省临泽县鸭暖学区华强小学晋建花

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语文学习需要培养和激发个人多方面的潜能,需要一个人多种能力的协同配合,哪一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都会影响语文学习的质量,都会影响语文能力提高的进程。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如何全面、直观、形象地获取这些知识,使他们能够平衡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极为重要。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央电化教育馆联合编制了各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多媒体资源库”教学光盘。这些光盘的合理运用,使我在新课程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课堂。下面我谈谈自己运用教学光盘激活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大家相互交流。

一、合理运用光盘,激活学生的热情。

有效地利用光盘,能够极大地激活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声、光、电的有机融合所营造的情境中以一种忘我的状态进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例如:我们在上《我家住在大海边》这一课时,过去总是局限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的讲述对于从未见过大海的西北乡村孩子来说,要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利用光盘课件里的动画及配乐朗诵,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大海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将学生融入教学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诸如此类的教学设计,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和教师更好的融合。

二、合理运用光盘,激活教学双边活动。

教学互动的效果决定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和结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想了许多办法促进教学的双边互动,如卡片式、游戏式等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互动,无疑会因其单调性而被逐渐否定。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光盘来促进这种互动,则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多元化。如教学《热带鱼》这一课时,通过光盘里的课件,向学生出示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热带鱼图片和大海里热带鱼情景,让学生观察、感受,很容易渲染学生的感情。在此同时我抓住教学契机,适时地提出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媒体、教师之间的三边互动,极大地丰富教学内涵,延伸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更开阔的眼界,更活跃的思维。

三、合理运用光盘,激活教材内容。

光盘资源的活化、细化、具体化、形象化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堂语文课离不开教学载体--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存于教学内容展开。课堂中光盘的合理应用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的表达形式,使原来仅靠教材文字和图片来表达的教学内容变成能够引起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光盘声像材料来展示给学生。如教学《锄禾》这首诗时,学生对诗中的精炼词句可能很难达到透彻理解,虽然教材中有一张图片,但是区区一张静止的图片又怎么能够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描述得呼之欲出呢?这时,我们不妨试用光盘中的课件来演示这首精彩的古诗吧!

四、合理运用光盘,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充分发展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深度、广度、活跃度的过程。对于激活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激活就多了一条光明大道。如:在教学《字与画》时,我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好光盘中的动画课件,让学生通过视觉感观寻找造字规律,并提出要求,你们也能再“造”出几个像这样的字吗?让学生在欣赏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在创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最终使学生能够热爱和尊重祖国的语言文字。

成然,光盘播放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流于形式,不见实效。只有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合理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合理运用教学光盘激活语文课堂]

2.运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 篇二

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 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都在进行改革, 但有些老师为了显示自己与传统教学方法决裂, 刻意追求个性化教学。这些所谓的个性化教学, 有的脱离文本, 有的标新立异, 有的只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热闹, 这对激活阅读教学课堂是不利的。

1. 偏离文本中心, 进行所谓“个性化解读”

比如有学生在读蒲松龄的《狼》这一课文时, 认为屠夫过于残忍, 对狼斩尽杀绝, 这不利于保护环境, 认为人与动物要和谐共处, 不要彼此伤害;有学生读《王几何》这篇课文, 认为老师一堂课就让学生画圆和三角形, 没有教一点有用的知识, 从头到尾读完, 就只记住王几何的笑;还有学生在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课文时, 认为共工心胸狭隘, 报复心强, 争不过黄帝, 就拿头撞山, 是无能或自欺欺人的表现。

针对这些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有些老师大加赞赏, 认为学生质疑得有道理, 课堂就应该这样畅所欲言。其实, 这些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都脱离了文本, 看似有道理, 其实都是错误的解读。因此, 创造性阅读并不是“创造性乱读”, 固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哈姆雷特也还必须是哈姆雷特, 而绝不能是哈利·波特”。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 运用“文本细读法”认真深入地理解文本所传递出来的内涵和意义。

2.“合而不作”“探而不究”, 自主学习徒有其表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教学理念肯定是正确的, 但如果忽略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必须围绕阅读文本展开, 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如果脱离了文本, 合作和探究就只能是形式主义的东西。此外, 有些知识点, 教师讲授可以解决, 就没有必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有些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就可以明确, 就不需要再进行深入探究。总之, 无论怎样的阅读教学, 都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展开。

3. 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

有些课堂片面追求 “热闹”, 仿佛学生都“动起来了”就是成功的教学。而有些学校的管理者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还到教室“掐秒表”, 限定教师一节课讲授不超过15 分钟, 余下的时间必须交给学生活动,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的教学”。这种让教师“戴着镣铐跳舞”的做法, 让广大教师情何以堪!

其实,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围绕文本展开, 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绝不能强求一个标准。有的老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 以为热闹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 学生都“活动开了”, 教学效果就体现出来了。其实这是一种误判。对于那些需要教师深入讲解的重点篇目, 如果也像自读课文那样随意处理, 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差。

比如我听过的一堂公开课——《皇帝的新装》, 开课老师在公开课前让学生准备道具服装, 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本剧, 课堂上点名上台表演, 三个小组的学生一一上台表演, 虽然表演很精彩, 课堂很热闹, 但一堂课下来, 学生除了了解了课文内容, 其他什么也没有学到。

所以, 课堂教学不能追求表面形式的“热闹”, 公开课不是表演课, 必须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像课本剧之类的小组合作活动, 也必须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部分, 切不可喧宾夺主, 冲淡主题, 沦为“为表演而表演”的活动道具。

二、运用“文本细读法”激活阅读教学课堂

1. 文本细读教学要寻找突破口

比如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 应抓住“愧怍”一词, 由表及里 (从“文象”到“文脉”) 、由内而外 (从“文本之中”到“文本之外”) 展开细读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愧怍”一词, 然后让大家思考:既然“愧怍”, 作者又为何自称“幸运的人”?这是文本细读的突破口。其实, 杨绛一家人又何曾幸运, 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是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遇到的, 下放五七干校劳动, 对于这两位文坛大家来说, 对心灵的摧残和打击更是难以形容的。而当他们看到比自己更悲惨的老王时, 出于善良的本意, 主动照顾老王的生意, 但老王的“田螺眼”还是让“我”害怕, 老王的生活窘境, 还是让“我”吃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失群落伍、没有亲人依靠的人, 临死前还想着给作者一家送来平时舍不得吃的唯一值钱的鸡蛋, 老王进门, 第一句话“我不吃”, 第二句话“我不是要钱”, 他仅仅是预见到自己要死了, 特地来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做最后的告别, 表达对作者一家人长期照顾他的谢意。然而作者却没能理解老王的来意, 仍旧像以前一样对待他, 以为他是要钱, 这伤了一个垂死者的心, 这也正是“愧怍”的缘由。

在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寻找“我”对老王从同情、关心, 再到对他人品的赞赏, 再到愧怍的心理描写的词语, 教会学生体悟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除了“平等观念、人道精神、对劳动者的同情”这些主题外的一个更深刻的主题, 那就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 对那个疯狂年代的人性的反思。

所以说, 找准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就等于找到了打开大门的钥匙, 如果教学时在突破口上多下功夫, 那么就可以做到“入文、入情、入境、入心”, 就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文本, 超越文本。

2. 文本细读教学要指导学生捕捉关键而有意义的词语

关键性的词语, 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比如诗眼和文眼。

我在教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 》这首诗时, 就按照文本细读的方法, 让学生从“不足惜”三字入手去理解诗歌的内涵。“不足惜”意指“不值得珍惜、不值得遗憾”。在诗人看来, 官场生活是不足惜的, 陶渊明宁愿“种豆南山下”, 哪怕“草盛豆苗稀”, 他也毫不介意, 因为他种的是“豆”, 得的是“趣”, 是“自由”, 是“洁身自好”。这样, 在找准诗眼的基础上, 就能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会学生把握诗歌主旨, 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新突破。

再如教南宋诗人陈与义的《登岳阳楼》, 可以从“悲”字入手, 因为只有读懂了“悲”字, 才能读懂诗歌的情境和诗人的情怀。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中的“悲”字, 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内心痛苦。以“悲”字为核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了解金兵南下, 北宋灭亡整个历史事件, 让学生对作者的内心世界有切身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逐句赏析诗歌, 一起感受“帘旌不动夕阳迟”的孤独和冷清:四下没有一丝风, 天地间仿佛凝固了一般, 给人一种压抑灰暗之感。再体会“登临吴蜀横分地”的“横”字, 感受那种亲人不能相见的分离, 让学生想象三国时吴蜀两国征战杀伐的情景, 体会一种悲壮苍凉之感。再从“徙倚湖山欲暮时”的“徙”字, 引导学生揣摩人民四处迁徙, 徘徊不定, 居无定所之感。所以, 一连串的关键字的捕捉, 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加以引导, 就能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 “文本细读法”关键在于从细部入手, 切忌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教师要巧妙引导, 学生要能自主找出答案, 切忌直接给出答案, 让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 否则, 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 激活课堂也就无从谈起。

3. 文本细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惜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将课本资源弃之不用, 比如课本的插图, 很多老师往往视而不见, 课堂上提都没有提。

其实插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教学资源, 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插图, 画面上游子孤单落寞的景象, 以及画面背景荒凉萧索的场景, 互相映衬。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幅画, 把握画面所呈现出来的九个意象, 就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再如八年级上册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一文, 老妇人的形象, 以及风中颤抖的蜡烛, 给人无限的启发,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本插图进行再创作, 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表现出来。学生可以动笔, 给插图添上色彩, 或者补充炮火纷飞而老妇人屹然不动的表情。学生一边画, 一边了解课文的内容, 一边揣摩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文中的细节描写一一呈现出来, 这就做到了“长文短教”。

此外, 像《故宫博物院》这课提供的故宫布局图, 在讲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非常好用, 学生一看就明白。故宫建筑群是沿着中轴线分布的, 作者沿着参观路线, 以天安门为起点, 穿端门, 进午门, 过汉白玉石桥, 来到前三殿, 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写作顺序, 清楚明白, 有条有理。教师可以利用插图作为教学环节的切入点, 也可以启发学生据图想象, 从而将插图作为激趣的素材,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课本中的插图, 其实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也为师生间的对话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课本中的资源非常丰富, 除插图外, 还有每篇文章中的导读、课后习题、课下注解、单元综合训练、口语交际、写作训练等, 甚至书本最后的名著导读、语法知识归纳, 以及书法作品欣赏等, 这些教学资源都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运, 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 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3.运用阅读期待点亮语文课堂 篇三

一、导入悬念,调动阅读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好奇心强以及求知欲旺盛等特点,按照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改变教学气氛,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阅读期待,点亮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看不见的爱》一课时,教师就可设计导入悬念,向学生提问:“既然是盲孩子,看不见,但盲人的听力是最好的,那么母亲为什么不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她对孩子的爱呢?”在此种悬念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期待就能够被点燃,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当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男孩母亲的理解,如此便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教学目标也能够有效的实现。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一些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好奇心,而小学生的好奇心更强,教师在课堂上导入悬念,就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自己的视野。

二、创设情境,制造期待氛围

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满足后,就无法激发新的阅读期待,此时课堂就会出现乏味的阅读状态,针对此种情况,假如教师能够按照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制造期待氛围,使学生进入新的阅读阶段。例如在学习《科罗拉多大峡谷》时,学生提前就做过预习,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再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在此种情况下,假如教师能够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课堂上,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按照教材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同学们,假如我们今天来到了科罗拉多大峡谷,而你是一名导游,你们会怎么向游客介绍科罗拉多大峡谷呢?请大家在仔细阅读课文,尽量把文章中的语文变成自己的语言,阅读完毕后,同桌间可以相互介绍。”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在阅读期待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够深入探究课文,带着目的进行阅读,在与同桌一起学习的过程中,课堂的氛围就会越来越好。

三、提出问题,激发阅读期待

在阅读课堂上,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重点语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如此便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带领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吸取知识,进入教学情境中,使学生能够带着任务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军需处长》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也是全文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可选择一些较为关键的语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为什么说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吧。”以文章的中心句来提出问题,就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四、自主阅读,延续阅读期待

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在教学中,并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一一解决,而语文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与其他学科也有一定的关联,针对此种特点,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将阅读期待延伸到课外,由此扩展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开展自主阅读活动,通过自主阅读来感受祖国的变化,感受民族的繁荣。在布置自主阅读活动时,教师可让学生收集与爱国相关的诗词与格言,或者举办以“祖国建设新成就”为主题的板报,安排“我爱祖国”的演讲,由此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阅读期待。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上,灵活的使用“阅读期待”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关注“阅读期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由此提高阅读质量。

4.“阅读期待”在语文教学中的运 篇四

“阅读期待”在语文教学中的运

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复习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和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等方面,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作业题进行训练,现举例如下:

思维方法方面的训练

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训练

例1:“装卸”的“卸”应该先查( )部,再查( )画。“装”是( )意思,“卸”是( )意思,两字合起来是( )意思。海港岸边大吊车有如密林正在( )货物。(《大海的歌》)

例2:默读课文思考“找碴儿”是什么意思?谁故意找碴儿?找谁的碴儿?它为啥要故意找碴儿?课文中哪些语句说明它是故意找碴儿?(《狼和小羊》)

例3:《我爱故乡的杨梅》是采用( )结构形式来写的,文章紧扣题目由( )到( )由( ),合理组织安排材料。在介绍杨梅果时按照杨梅的特点,先写( ),再写( ),最后写( ),文章的重点是( )。

例4:“一个球的输赢,不仅仅关系到个人颜面,而且关系到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啊!不但要打出个人风格,而且要打出我们的国格,胜利不是为个人出风头,而是为祖国争光荣!”每句话都分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从( )和( )两个方面来写的`,说明打球不只是关系( )的小事,而是关系到( )的大事。

二、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训练

例1:“周总理让邓妈妈给小郭送雨衣”这件事说明周总理( )。(《送雨衣》)

例2:“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例3:“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按的什么心?”;“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说我的坏话!”“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这三句话说明狼( )。(《狼和小羊》)

三、判断与推理的思维训练

例1:因为( ),所以大雁飞得( ),因为( ),所以大雁叫得( ),因为( )所以大雁拼命( )。(《惊弓之鸟》)

例2:老人看见路上骆驼的脚印,左边一边深,右边一个浅,就知道( );老人又看见路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便知道( );老人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了牙齿印,所以他就知道( )。(《找骆驼》)

例3:明明在上学的路上玩是不对的,但是他没有( ),因为他认真改正了( ),所以他仍然是个( )。(《明明上学》)

例4:列宁想,蜜蜂采了蜜一定飞回( )养峰人一定住在( ),所以( )。(《蜜蜂引路》)

四、比较与归类的思维训练

例1:比一比,再组词

骄( ) 园( ) 睁( ) 渴( )

桥( ) 圆( ) 挣( ) 喝( )

例2:把下列词语分四类写下来

镰刀、毛驴、月亮、白云、铁锨、山羊、星星、骡子、小狗、太阳、锄头、地球、风、雨、雷

例3:比较下面三句话,它们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海里的动物有三万种。

海里的动物大约有三万种。

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

(《海底世界》)

例4:把不正确的词划去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句话是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望见瀑布全身的心情十分(激动、害怕、喜悦、惊奇)(《瀑布》)

五、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训练

例1:照样子组词 又大又圆

又( ) 又( ) 又( ) 又( )

例2:填空

青蛙捉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猫头鹰捉( ),七星瓢虫爱吃( ),赤眼蜂能消灭( ),它们都是( )。(《庄稼的好朋友》)

做一个好猎手必须( )叔叔不但( )而且,所以叔叔是( )。(《打猎》)

我并不比别人( )。别人能办到的事,我也( ),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 ),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中国人( )。(《一定要争气》)

六、形象化概念化的思维训练

例1:图文结合思考

从图上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深夜,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总理还在紧张地工作?(《送雨衣》)

例2:把句子写得具体形象些

我们是花工,老师是园丁。

五壮士完成了任务。

例3填空

陈秉正的手( ),什么棘针蒺藜都刺不破它。

5.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篇五

[作者]  孙杰

[内容]

关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至少有下列几种策略方法。

一、情境激活情境激活是一种加诸学习者非理性领域而推之于理性领域的教学积极化策略。

它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再现型,二是再造型。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风格,结合教师、学生的兴趣优势和习惯,运用语言、动作、音乐、美术、声像、扮饰、模拟、表演等手段,艺术地再现课文内容情境,由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情趣和情感,进而促其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种再现型情境激活,适用于除议论文以外的各种文体,尤其适宜文学性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教学对象则以低年级学生为好。再造型情境激活是凭借课文提供的局部内容(如事件的起因或结局),运用适当手段,重新设想或设计其余内容,或根据课文材料逻辑地推想、想象其前(补)其后(续)的情形,通过呈现新的、前所未有、各不相同的情境的对比和比较,激活学生思维和想象热情。此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性课文。

二、矛盾激活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学习的需要源于学生内在矛盾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探求欲望和参与积极性则源于认识活动的矛盾性,即新的认识对象同已有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或称智力冲突。认识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认识中有所不通,即出现矛盾,吸引心理能量向矛盾方向倾趋和聚集。没有矛盾就没有认识的需要,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的动力。活化语文教学的一大策略就是“无中生有”,造出矛盾,形成冲突,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矛盾激活也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设计矛盾激活,二是利用矛盾激活。前者是指教者在对课文进行教学化处理时,有意避开教学过程的直指目标和一步到位,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足以刺激心智兴奋的矛盾性问题,使教学的终极结论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延长和曲化教学结论的获得过程,使教学成为以思维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的训练,即变“直通”为“曲致”。这个教学过程矛盾化处理的关键是“问”的设计:既要问得“刺激”(有挑战性),又要有难度(切近“最近发展区”),还要形成逻辑系列(环环相扣)。如通过学习《愚公移山》一文,运用矛盾化方法学习本文,则可设计如下问题:愚公是移山对还是搬家对?山最后是被神仙背走的而不是由愚公移走的,能说明愚公的做法是正确的吗?本文是在提倡一种不讲究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傻干精神吗?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智不智?有人说智叟的话合情而不合理,愚公的话不合情而合理,你同意吗?为什么?体现愚公观点的哪句话最有说服力和逻辑力量?如果没有神仙帮助,山到底能否移走?有什么根据?四用“七百里”和“万仞”来具体写二山有必要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会被指为“移山乃是错举”的证明吗?删去如何?“操蛇之神闻之”而“惧”,它惧什么?这“惧”说明了什么?天帝之“感”说明什么?命神仙背走二山能否说明愚公移山的成功?神话结尾是对愚公移山的肯定还是否定?换一种结尾如何?……上述问题没有一个直指目标却无不紧扣目标,如果教师具备调控和因势利导的技艺,经过课堂上唇枪舌剑的论争和辩难,那么,不但上述目标必然被“逼”出来,学生还会真正受到一次语文能力的训练。利用矛盾激活是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出现的有思维探讨价值的矛盾性问题激活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实施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课堂中常常出现教者设想和意料之外的情况,还会遇到学生的质疑和问难。这些问题有的是教者备课时忽略的,有的是教学深化过程中产生的,其中必不乏智慧的火花、独到的见地。教者应凭借对教材的通透了解和对教学活动的熟练驾驭,机智地随机判断、选择、调拨,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适时利用,以推动教学向深度广度演进。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杨修之死》一 文时,不以“才”字为线索(“才”----有才与忌才----乃是一条性格线,直通教学重点),而偏以“死”字为轴心(环境教学重点)展开讨论,扩大了讨论空间和训练容量。当探讨逐渐趋于“身死因才误”(杨修有才与曹操忌才乃杨修死因)结论时,一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个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他说,曹操一 向爱才重才,为了留住关羽不惜一个个大将被杀却不肯将其伤害;徐庶有才,进曹营后虽一言不发也未遭杀戮。由于曹操广泛罗致收纳人才,曹营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说曹操是因为忌恨杨修有才而将其杀害是说不通的。这个将怀疑直指教参的分析和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质疑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十分具有挑战意味!

对此,教师当机立断,顺势把讨论推向一个新的矛盾漩涡:曹操到底忌才还是爱才?如系爱才,那么爱才的曹操为什么杀死有才的杨修?杨修身死是因为有才吗?

……经教师如此一番点火煽风,推波助澜,课堂讨论异常活跃,不惟作为教学重点的人物性格瓜熟蒂落,而且事实上等于完成了作为训练重点的故事复述,效果很好,而且是多方面的。

三、创造激活语文教材的自身特点使语文学科具有可参与、可挖掘、可发散、可创造的优越性,而学生又是聪明的,学生集体的智慧更是难以估量的,当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上的创造主体时,常会有非凡的表现,教学也将因此而充满生机和活力。这表明,语文教学可由学生积极求异创新而激活。它要求教师提供条件和机会,建立学生充分参与创造性活动的机制。这个机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参与教学设计,二是参与教学过程。现实语文教学的取向在文章知识,多数教师依据现成材料设计教学,口径一致,内容一统。事实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丰富多采性就在于: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可以凭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对其做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如果教师肯于将学生纳入这个队伍,同样经历一番参与理解、设计的过程,其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受到了高水平脑力劳动的训练,智慧之刃将被磨得更快。具体做法是:学习新课前,教师将理解、剖析、评价新课的任务交给学生,要求他们对课文从内容到形式独立地提出至少一条看法,并以文字形式交给教师。由于学生完全是以一种新鲜感接触课文,认识不受现成结论和他人的影响,因此,提出的见解往往是十分独特和出人意料的。教师及时对这些看法加以挑癣梳理、归纳、排队,并在课上当众宣布“产品”的创造者,将其中最具价值的看法组织进教学设计,到课堂上展开思维论战,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是第一层面激活。教学动力学认为,教学作为有机系统,是通过教与学的能量交换才获得活力和形成高度组织的。教在释放能量的同时,必须能够从学那里吸收能量;学在吸收能量的同时,也要能够对教释放能量。否则就是教学的静寂、萎缩和僵化。这表明,教学生机源于教与学的交互作用和运动,教学及其“活”性是教与学共同创造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有创造性的表现,作为一种能量,必将激活教学从而强化教的热情、信心、愉快的体验和更高更强更精的自我要求。为让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教者一要改换观念,有胆识开放教学,坚信“非平衡乃有序之源”的道理,鼓励标新立异,让新奇的思想和创见在碰撞、交锋中发生;二要提供条件和机会给学生,造成求异创新的土壤和气候,在时空上予以保证;三要讲究艺术技巧,要善于将而激之、难而困之、强而道之、引而不发使跃如,开而弗达令奋然,达到钩深致远发人所未见,纵横捭阖敢卓然不群。

四、竞赛激活任何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学习积极化和教学积极化首先是动机问题。这种动机可以因为对学习材料和教学内容有兴趣而产生,也可以由于对参与活动的人和活动结果的评价而引起。运用竞赛就是依据后者采取的激活策略。

竞赛激活有两种形式:一是贯穿于课堂教学机制中的经常性比赛活动,二是专门组织的竞赛评比。前者意在造成一种氛围,把教学调控为具有竞逐比试特点的能动表现过程。它又有两种方式:一是随机方式,即根据教学内容和进程随时展开竞赛活动;二是预定方式,即在备课时预先设计竞赛,使之同时成为教学检测环节和反馈手段。专门竞赛评比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的,竞赛项目和内容可以是“小语文”(课本内),也可以是“大语文”(课本内外)。实践证明,在某些不需要系统前提知识和熟练技能的.领域,诸如记忆性(识记、背诵)、观察性、猜测性、判断性、发现性、思辨性、想象性等竞赛,各种水平的学生,包括“双基”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都可能取胜,以至成为喜爱语文、学好语文的契机和开端。组织这类竞赛也有两种方式:一是群体赛,二是个人赛。群体赛可以激发和增强集体竞争意识,是一种没有负面效应的竞赛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个人赛是一种最具刺激性的竞赛形式,可以把学生的能动性极大地激发出来。组织个人赛如能邀请家长到场观看,效果会更加显著。

五、手段激活手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创造以“活”为表征的教学动态艺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较有普遍意义的是下面几种。

1.悬念法

悬念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语文本身的文学性、广博性、认识切入的多角度性、结论答案的非唯一性,使语文教学可以运用悬念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对教学保持饶有兴致的关切心情。悬念激活一要聚焦,所设悬念应是教学内容的“核”和“结”,具有牵动和辐射意义;二要巧施,即悬念本身要新颖、巧妙,富有启迪性和艺术性,施用要选好时机,或用以导入,或用以造成高潮,或用于需要集中学习注意力之时。

2.对垒法

少年天性好说好动,有锐气不服输,愿意表现自己,接受挑战和与人较量。

现实教学中的消极与冷淡本不是他们想有的态度,运用对垒法不但可以改变知识的产生方式,还可以消除学习者的被动心态,激发出一争高低的青春热情。运用对垒法是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如男女生各为一方,或按组、按座次划分),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开展课堂辩论。交锋双方各自推举组织者和发言代表,并安排轮流发言或被对方指定发言。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双方成员充分“开动机器”,为驳倒和战胜对方而积极投入高速高效的思考和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3.换位法

课堂教学沉闷板滞常常是因为教与学两种心理层面存在反差,学不理解教,觉得教总是不能真正拨动他们的心弦;教也不理解学,认为学采取的是不合作态度。这样,教与学总是难以形成心理同位同步的统一的“潮。用换位法是变换教与学的规定角色,由学生尝试教,教师体验学。具体做法是推选语文读说听写能力较强的学生独立备课,然后当众说明教学设计,征求意见和补充修改;上课时,教师作为普通一员坐在学生座位上,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结束后组织评议。

其效应是:由于角色的改换,所有成员都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亲切感,对教学活动有兴味;由于角色体验的变化,教与学均有上好课的愿望和内驱力,执教者为此将十分重视对备课、上课的每一个内容和环节的推敲、斟酌,以便赢得好评和支持;学习者会因为上课人同时代表着自己,而积极帮助执教者把课上圆满;教也是学,而且是更高水平的学,为教者将因此把课真正学通弄透,学的方面作为教的合作者和挑剔者,也一定会十分重视对课文的学习和掌握。

4.指误法

在一些课堂上,名义上是主体的学生只有让老师指错挑毛病的份儿,而宣称为学生服务的老师则一贯正确,甚至有目共睹的错误也为学生所讳言,这是学生学习消极的根源之一。所有生动活泼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无不以教学民主为前提,为条件。指误法便是要真正还学生一个主人的名分和权利,由学生来指说教的过失、错误和不足。被指之误既可以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当然包括对课本和教参的指误和质疑),也可以是教学行为方面的问题。为使这种方法更有效果,教师还可在教学设计中有意置误。方式有二:一是随时指误,即教学进程中允许学生随时指出问题;二是集中指误,即规定每课结束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集中提出问题。其效应是:第一,学生的心理地位提高了,他们不再是只配接受教诲的消极被动角色,而是在人格、知识上同教者完全平等的人,因此心理开放、自由、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第二,学生为了能够适时、准确地指误,不但要积极参与,还要认真思考,学习效率必定会提高;第三,课堂将因此充满浓厚的民主气氛和探讨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6.运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 篇六

摘要: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着用创设语文教学情景的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也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景;情趣;激活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于学生想象和智慧的课程,而语文知识则是学生进行一切想象、创造活动的前提。“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结合新《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出发,学着创设适合学生知识能力相应的教学场景,采用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议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知识教学接受的瞬间,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创新的欲望,让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真正被激发出来,思维的认知也会被不断刷新。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每堂课都存在着个体认知领域的新发现,因此,学生在发现中就潜藏着创新的可能,而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用创设语文教学情景的合适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在与学生的融融交流中使语文教学手段的应用得到了锻炼。

一、投之一石,溅出一池涟漪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语文课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也学得用心。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联系八年级所学的《变色龙》一文,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那我们为什么称他为变色龙?当学生回答之后,又适时提出让他们找找我们今天所学的文章中有没有类似于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变色龙”?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又如,在讲授名著专题《水浒传》时,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刘欢唱的主题曲《好汉歌》,随着高亢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学生们情绪激昂,有的甚至跟着“吼”起来,显然他们已沉浸在歌曲的旋律中,思绪已飞向那充满侠肝义胆的剧情当中,这就创造了一种情境。播放之后,笔者故意发问:知道这是什么歌吗?它出自哪里?谁唱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淹没了笔者的话语,显然他们已被带入情境当中了。这样就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气氛的活跃就可想而知了。

二、倾之声情,感动几多情愫

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常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笔者在教授课文《三峡》时,首先通过观看三峡的记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三峡的壮美风光,产生一种心灵的愉悦和自豪。再通过与学生提前课下搜集的一首郭沫若的诗《蜀道奇》相对比:“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由此也让学生更深切领会到课文中有关三峡绵长、陡峭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这样一来,学生由对三峡壮美风光的喜爱、向往进而产生了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学习效果相对于一上来就由教师来对文段进行泛泛的串讲、分析而言要好得多。又如教《听潮》,预习前,笔者让学生请教音乐老师,搜集以大海为主题的音乐资料,欣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海之恋》;在教《狼》这一课时,笔者叫了几位学生在教室里表演,收到了异想不到的效果;在教授《愚公移山》时,笔者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编写一个课本剧,同样学生也非常乐意参与其中。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携之试水,徜徉无边学海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其实效果可想而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种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

在学习《白鹭》一文时,笔者准备一幅白鹭图,先让学生欣赏白鹭图,并说说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七嘴八舌地在下面说开了,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郭沫若笔下白鹭的美。优美的散文自然要多读,学生深情地朗读,用心品读,找出自己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同学的优美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白鹭“被人忘却的美”。教师引领学生的灵魂沉浮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思路与情感,让心灵浸染墨韵书香,与作者互动,激起学生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激发学习的欲望与热情。于是,学生争先恐后抢读,好不热闹。再让学生分成小组互动品析课文,从不同角度赏析,探寻美在哪里?这样,整个课堂始终把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仅做课堂的驾驭者,一切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四、敢试牛刀,享受创新快意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绿》等写景优美的文章时,笔者就让学生动手画出文章中所描写的“春”,学生有些画的是草,有些画的是花……有些学生就从网上搜集符合文章描写的优美图画,再配上文字,真可谓“春意盎然”。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现有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抽象美,又可以通过图片欣赏来领略直观美,这样就使文章内容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另外,对有些“电脑小高手”,鼓励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在学习《都市精灵》这一课时,笔者就让班级中的一位学生制作了相应的课件,在班上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学生反响热烈,且都跃跃欲试。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为语文教学烘托了扎实的基础。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学生的学习中,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现代教育涌现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不断实践过程中,笔者尝试着让学生享受在愉快教学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也使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着师生和谐教学交流带来的充实人生。参考文献:

7.巧用阅读期待 构建语文灵动课堂 篇七

一、巧妙导入, 激发阅读期待

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在课堂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使学生迫切想要深入文本, 体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教师的课堂导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或情境导入, 或悬念导入, 因文而异, 巧妙导入,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鼎湖山听泉》一课时,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由于缺乏在鼎湖山听泉的亲身体验, 所以很难对文本描写的情境有极其迫切的阅读期待。我在教学这一课时,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采取了情境导入的方法, 首先向学生展示从网上下载的鼎湖山泉的录像资料, 我和学生一起观看、欣赏, 然后再引导学生:“多么美好的自然风光, 多么美妙的泉声, 那么作者是如何把自己听泉的感受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呢?就让我们深入文本, 仔细阅读感受一下吧!”这样一来, 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 为提高阅读效果奠定了基础。

这个课例通过直观形象的录像资料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描述很自然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使学生迫切想进入新课的学习, 因而教学效果显著。

二、灵活设疑, 调整阅读期待

在语文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生活经验不同, 对文本产生的期待也就不同。有的学生会觉得课文中没有什么是自己可期待的,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采用灵活设疑的教学方法, 调整阅读期待, 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 学生在阅读几遍课文以后, 已经知道了百草园的样子和三味书屋的陈设, 如果教师此时再以这些问题进行提问,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设疑, 询问学生“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百草园风光?”“美女蛇的故事在这儿能不能省去?”“作者对私塾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些问题将能有效地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进而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在这个课例中, 当学生对文本缺乏阅读兴趣时, 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适时调整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这样一来, 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 思路更加清晰, 阅读更加深入, 提高了阅读效果。

三、注重反思, 深化阅读期待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这种再创造的过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深化学生的阅读期待, 让学生在期待中对文本的体验感受更加深刻,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阅读的基础上, 我让他们根据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反思, 有学生说:“皇帝、王公、大臣们真是愚不可及, 被一个骗子耍得团团转。”针对学生的反思情况, 我进行追问, 他们是真的愚蠢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再次深入文本进行深层阅读, 感悟到正是因为皇帝及大臣们的虚伪、自私、自欺欺人, 才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再如, 还有学生反思到:“这个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 他的结局会如何?”以及“如果我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 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态”等等, 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反思中, 阅读期待会更加深入。

在这个课例中,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反思, 可以就人物形象进行反思, 可以就文中细节进行反思, 也可以自我反思……在阅读反思中, 有效深化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受也更加深刻。

四、内外结合, 延续阅读期待

语文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许多文本的教学内容或是节选的某些片段和有些事物的联系比较紧密, 教师要找准恰当的时机, 通过合适的方式, 把课内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 延续阅读期待。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端午日》一课时, 文中主要介绍了湘西地区过端午的习俗,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及民俗风光给民众带来的快乐, 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时,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并有效拓展文本, 我是这样引发学生阅读期待的:“同学们, 我国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习惯,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看到了湘西人民在端午日到来这天是如何庆祝节日的, 感受到了他们的欢乐气氛, 那么其他地区的人民又是怎样过端午日呢?请大家课后通过网上查资料了解一下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 比一比谁知道的最多。”

在这个课例中, 结合文本特点和网络资源信息共享的特点, 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 有效地把学生的阅读期待延续到课外, 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而且让学生在期待中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8.运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 篇八

【关键词】期待视野理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校为满足时代要求开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聚焦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期待视野理论应运而生,并在学科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一、期待视野理论

期待视野理论属于接受美学的范畴,最早由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提出,他觉得一本完成好的书,如果没有人进行阅读,那么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不完整的,由此可见期待视野理论是将接受方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上,甚至决定了作品的意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方,运用期待视野理论将会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差异性的个性特点进一步的放大,使学生带着各自的经验、知识储备、情感变化进入到阅读的环境中,带着自身的某种期待通过作者的故事塑造、情感脉络和背景建设,对文章产生属于学生的新的认识[1]。

二、期待视野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相融合

现阶段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使学生可以根据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对新接触的阅读产生正确的理解,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文章进行客观的鉴赏评价,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讲究循序渐进,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逐渐提升阅读能力,而期待视野理论也着重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期待与文章相融合产生属于学生自己的判断,由此可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期待视野理论的过程,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得到丰富。

2.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中融入期待视野理论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教学活动,所以教师为达到教学效果应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有目的的安排,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例如学生阅读《黄花岗烈士》时,如果教师掌握学生在历史课上已经学过了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引入林觉民、方声洞等人的作品和作为,激活学生的期待视野,从而使新的阅读由陌生转化为熟悉,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期待视野被激活,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教学课堂乃至课后的阅读质量[2]。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积极发挥期待视野理论的教学效应

高中生生理和心理都接近成熟,拥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思维模式,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阅读体验与文章阅读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最大化的将推动式的阅读心得得到分享,是学生可以积极的总结他人阅读过程中值得借鉴的思考方式,认清自己思维模式中的盲点,从而使学生整体的阅读分析、理解、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4.通过情境设置,合理安排课堂

不同的学生对于阅读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安排创设出一种符合大部分学生期待视野的情景,使教学课堂的整体氛围轻松活跃,这样才能够促使阅读教学课堂真正的起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力的目的。

三、期待视野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后的反思

1.教师方面

在运用期待视野理论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转化成总方向的引领和脉络把控的调解地位,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化思想观念,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并扩展自身的期待视野,从而对学生期待视野做出正确全面的把控。

2.学生方面

期待视野理论强调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强调将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与阅读紧密结合,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所产生的期待视野并不相同,从而对文章的理解层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有些同学可能只感受到微风凉月下的池塘景色,有些理解能力稍强的学生可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加入教师对当时国民政府时代背景的讲解,就能够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作者在战争前期的无奈,使文章的阅读更加深入。由此可见在期待视野教学模式中既不能否定学生的自主性,也不能够完全凭借学生的自主性进行学习[3]。

四、结论

期待视野理论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兴趣进行阅读,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新接触的知识有机结合,使阅读的效果更好,而且期待视野教学应用的时间越长,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就会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会越透彻,从而达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晓萍,红梅.接受理论与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2010,05(23):72-75.

[2]张清芳.激发引领拓展——谈谈高中语文阅读“期待视野”的培养策略[J].教育界,2012,03(19):36-39.

9.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九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变学生不愿学,苦学为想学,爱学,乐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 选择教法 处理教材 特色课堂设计

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精心选择教法,激活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1.巧置悬念,以疑激趣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2.创设情境,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3.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 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②”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③”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④”。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论述,《我与地坛》对生与死的思考,《我的空中楼阁》中“动与静”、“大与小”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的阐释,《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与完美探讨……无一不染上强烈辩证思维和理性色彩,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不断思 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吗?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借助对联激活语文课 中国的诗文多,对联也同样不少。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对联搜集、整理,甚至撰写的有心人。说句实在话,当年喜欢语文,不就是因为喜欢对联么。今天,自己教了语文,那岂能冷落了它!鲁迅先生的《祝福》,写到鲁四老爷书房一对联时,只上联在:“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下联脱落松松地卷了置于桌上。下联到底是什么?此时,就可以大大地激趣学生:拿起你们的笔,据作者刻画的鲁四老爷其人,拟对之。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屏气凝思。稍后有对:“诗书饱读性格稳重”;有对:“礼教固守厌弃寡妇”……虽然同学们对得千奇百怪,甚至驴头马嘴,但是课堂气氛是不言而喻的。最后明示下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作者何以故意让其脱落?这与下联的内容有关吗?,鲁四老爷“品节详明”吗?有“品节”吗?“德性坚定”吗?有“德性” 吗?鲁四老爷配谈这些吗?这一连珠爆式的扔给学生,果真“炸”醒了他们,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人物和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良苦用心。

切合课文学习的对联可谓不少,教师的搜集、整理,甚至撰写是一种;学生们的搜集、整理,甚至撰写也是一种。总之,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联。

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 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我们再紧闭大门,让学生钻“故纸堆”,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能怪人家说“误尽苍生是语文”么?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 “神五”的飞天;2008的北京奥运;伊拉克战争;中东的多事之地;“9•11”恐袭;伊朗核问题;海地内乱;中、美、朝、韩、日、俄的六方会谈…… 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

10.如何激活初中语文阅读课堂 篇十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50-01

在现代的课堂中,我们只对教师的教法进行了重视,而却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忽视,最后导致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成绩一再下滑。所以,对于初中的语文课堂,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能不断得配合老师讲课,让整个课堂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我们以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为例,在对其进行实际的调查和分析中,总结出了以下激活学生学习活力的方法。

一、对学生的所需进行了解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擅长进行讲解,讲一些他们喜欢听的,这是因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结果。所以,老师要对学生的特长爱好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达到一个活力的效果。与此同时,老师在了解学生特长的时候还要对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行了解,根据他们各自的基础进行合适的教学,最后让基础稍差的同学能够进一步掌握书本知识,让基础好的同学更能扩充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如果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他们就会提高学习的速度。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将默读课文变成大声朗读课文,最后变成单独阅读,自己领会,再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这样就会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以及阅读观,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生。对于老师的正确指导,主要体现在: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老师要指导他们如果在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出现时要做出标记,在老师讲解时并要重点听讲。同时还要指导学生们正确积累好词好句,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拥有平等相处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大胆发言。

三、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加强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中,教师不能就仅仅只关注学生的兴趣,同时对他们的其他方面还要进行关注,譬如课堂表现和生活习惯等。如果老师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满活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仅让学生积极学生,同时还要让他们永远远离课堂纪律。在《论语》中,孔子曾将讲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于“乐”,的确如此,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基础,然后再进行教学,要让学生们自觉的与老师配合,对阅读课充满学习的兴趣。

四、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进行重视

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是互相影响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核心,能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实现手与大脑的并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补充。而对于这些的方案实现的最好办法就是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例如开展分组学习,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进行开拓,能够在以后生活中完善自己;开展实践体验学习,实现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热爱大自然。

五、老师要拥有平常心

对于老师的平常心,意思就是无论面对怎样的班级怎样的学生,老师都会用平常心进行讲课,并同时还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因此,平常心是一位老师走向成功的基本所在。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在课后进行思考,思考用什么样的教学心态来实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能够积极得配合老师,让整个课堂都充满活力。

六、对教学策略进行提高

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充满活力,提高教学策略是必不可少的,而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策略呢,这已经成为老师教学中的重点难题了。通过对各大高校课堂的分析,我们对提高教学策略总结出了以下方面:对于老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在课堂上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的相互配合效果,而不能只重视应试教育,老师主动教与学生被动学,应该不断的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老师还要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能力和教学经验,并在课堂上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想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其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实现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得配合老师,还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老师的正确教学方法中对学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徐兆荣.浅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于都教学的时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93;

[2] 童久银.基于合作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实证研究[J].成功(教育),2013,23:47;

[3] 杨秀国.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上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3:48;

11.运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 篇十一

如何合理、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呢?下面我就谈谈个人从教十几年来积累的一些做法。

一、化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语言、图片和易于准备的实物进行教学。书中插图画面小,景物模糊不清且静止不动,缺乏生动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智障孩子对课文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不够透彻。此时如果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全日制培智学校语文第十三册《骆驼和羊》这篇课文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现骆驼和羊争辩髙好还是矮好的问题。此时通过观看动画,学生对课文的情节描述有了生动地感知,适时出现幻灯片,展示骆驼和羊高矮对比的图片让学生讨论:你觉得髙好还是矮好?这样老牛的评理“各有各的好处”就不难理解了。当动画、声音、色彩同时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时,把羊的“举、扒、伸”,骆驼的“跪、低、钻”等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使学生学习兴趣横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激活了语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科学证明: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取决于大脑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信息传播的强弱。反复地说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多媒体的运用,能将无声的文字和视频结合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了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渠道,把难点化难为易,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第十六册《小马过河》时,小马遇到一条小河,老牛说水很浅,刚没过小腿,而松鼠却说水很深。看完动画,让学生讨论老牛和松鼠说得对不对?为什么?教师适时地画面展示老牛和松鼠同时站在河里的对比画面,从而得出结论:因为老牛身材高大,所以说水很浅;因为松鼠身材矮小,所以说水很深。再显示小马站在河里画面,理解妈妈的话: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是不行的。教学中,图文同步,声形一体,把抽象枯燥的文字以直观形象及动态的方式呈现,充分发挥了智障学生的视听功能,课文难点迎刃而解,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智障学生因为自身语文素养的局限性,到了中高年级对于课文情感地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教师在课堂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辅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春姑娘的日记》时,我用幻灯片展示柳树发芽、鲜花盛开、嫩绿的小草、明媚的阳光——课前带领学生感受了春天的景象,此时结合课文体会春天就像一位美丽的小姑娘。她用彩色的笔,在湖边、草原、树林——写下了许多篇日记。同时让学生聆听《春天在哪里》的儿歌,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色之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加热爱大自然。多媒体的运用帮助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感知,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四、高效利用课堂,节省时间

多媒体方便于教师组织和讲授教学内容,操作简单,免除了教师大篇幅板演的时间,节省出更多课堂时间,向学生传递更多有效的信息,利于学习效率地提高。例如:在学《桂林山水》时,我先制作好课件,图片与文本相结合,课上提问: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边默读边划出相应地句子。然后请学生上讲台,用电脑上的荧光笔在大课文上划出答案,诸如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句子。山“奇、秀、险”特点的句子,方便全班同学对照自己的答案对错与否。同时,在做课堂巩固练习时,多媒体的高效性也可见一斑。传统的模式是老师问学生答,或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答案。而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轻击电脑鼠标即可显示答案。在同样的课时里,学生接受了比以往更多、更易消化理解的知识,增加了学生操练的时间,学习效率大大提升,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实践证明,多媒体是辅助培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先进手段之一。作为特校的老师,我们要适度、有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让它为我们提供丰富、生动、多彩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成效,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从而激活培智的语文课堂!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特点能将学生带进一个直观、生动、丰富的知识世界。在教学中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表现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有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化静态为动态、突破难点、创设情境、节省时间、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培智语文教学,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闰翠芹.坚持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南京特师学报,1995(2).

[2]潘雅萍.弱智儿童语文课的直观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1995(3).

[3]邝瑞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培智语文教学效果[J].现代特殊教育,2012(3).

12.探究性阅读激活语文课堂的尝试 篇十二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 意义 激活课堂 尝试

探究性阅读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

探究性阅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探究性阅读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接受性阅读相比较,探究性阅读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探究性阅读,可使小学生加深对阅读对象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里,不再是让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现成的教师或他人的阅读成果,而是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无疑,这样的阅读成果是自己的、独特的,学生在其中不仅仅收获阅读的知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变接受性阅读教学法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文章的学生更需如此,只有让学生带着感情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接受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探究性阅读正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在听、说、读、写的真正实践中(不是老师口头重视的听、说、读、写)去学习、运用语文。

二、以探究性阅读激活语文课堂的尝试

1、确立研究点,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小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是针对非探究的接受性阅读提出来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参与阅读学习活动,更是带着强烈探究意识的投入,所以教师不是给学生提问,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与探究氛围,让学生自主的探究。

“学贵有疑” 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究的愿望与动力,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初知内容、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让学生封闭的自学、泛泛探索,而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小学生身心特征,指导学生在“有疑”之中确立恰当的研究点,然后针对研究点,质疑文本、主动探究,以平等的身份去审视教材,并与同学、教师、集体交流。这样,确定的研究点便于学生腾出较多时间,围绕专题集中的自主研读,教师则巡回指导,反馈学情,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辅导。如:学习小学语文第八册《西门豹》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读通课文之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的问题很多:西门豹是怎么了解实际情况的?巫婆和官绅是怎么害人的?西门豹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处死?……最后我让学生探究其中之一: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方法妙吗?为什么?学生针对这个研究点,仔细读文、主动提问、合作求答,从而理解了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的全过程,还认识到西门豹的方法既惩治了恶人,又帮百姓认清了巫婆骗人钱财的实质,体会到西门豹不仅为官清廉正直,而且智慧过人。

2、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离开了开放的情境,学生将无法主动获得新体会、新见解,也就谈不上探究。整个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的选择,教师只是伙伴、参与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创性,但又要引导学生吸取他人(包括教师、学生、书本等)的已有成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课堂环境中深入地探究。

首先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要充分,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或体会,只有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才会有话可说,而不是千人一面的人云亦云。其次,生生、师生、生与集体间的交流要引导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的发言中吸取别人的成功之处。

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注意发扬民主,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评价,而且应该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如教学《西湖的“绿”》时,我抓住学生想了解杭州西湖的心理,让学生自读课文、想象画面、畅谈感受,把阅读的时间和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中,想象西湖的美景,畅谈读后的独特感受。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点主动探究、重新建构文本的新意。集中交流阶段,有的学生朗诵最喜欢的段落,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想象画,有的学生畅谈对西湖的印象……发挥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每个研究点都具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13.运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 篇十三

杨 禹 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连山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接近于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通过我们几年来课堂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获得了经验性的结论,那就是,在小学课文教学时,适时、恰当、巧妙运用多媒体,可以改变阅读教学的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成学生情感的飞跃,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灵动的活力。本文就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激活语文阅读教学方面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多媒体 激活 阅读教学

随着信息教学的不断普及,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多媒体这种辅助教学手段,尤其在小学课文教学时,恰当运用多媒体来改变阅读教学的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识体系的快速建构,从而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感悟、体验,让课堂焕发出灵动的活力。

现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利用多媒体激活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激活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习过程是促进学生不断“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学习的效果,则取决于学习主体――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态度与趋向程度。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身心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特点,恰当运用直观、新颖、感染力浓、可见性强的多媒体课件,去调动学生读、思、想智力因素和意、情等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以饱满的情绪,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教学语文S版第九册《海上日出》一课。课文主要描写海上日出前后的景色。教学中,我们利用CAI课件依次打出日出前、日出中、日出后的景色,辅之以课文相关段落的展示与朗诵,创造出较真实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学习情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巧妙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智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小学生正处在思维的转型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这种过渡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直观形象的认知水平,而多媒体课件显现出的图、文、声、像,动、静、快、慢的特色,反应出的知识性、形象性、科学性、情感性为一体的.知识体现模式,正好是适合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口味”促进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有机形成和发展。

1、变难为易,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通常以浅显有趣的故事形式显现。尽管如此,学生对某些科普知识理解起来仍存在较大的难度,这时,巧妙运用多媒体,就能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二年级语文《回声》一课,“了解声波与水波的关系,懂得回声形成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可以将文中的图,制成动画片,可以让学生观察:在河里扔石子时,出现一圈圈的波纹扩散,碰到河岸又返回来的情景。同时播放配乐朗诵的文本内容,这样既强化了学生语感,又让课件的直观性与语文的工具性有机融为一机,让学生由表象到思维,由形象到具体,有效的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2、以“实”补“虚”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学生思维的广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认识事物的丰富程度,而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范文,为了达到精练,含蓄等艺术目的,通常存在许多唤起读想象与思考的“虚”的地方,学习起来似乎颇费周折,那么,多媒体在这时就能助我们一臂之力,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虚”和“白”的地方利用课件,将它们补实,以充实学生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思考、描述,达到拓展学生思维广阔性的目的。

如:S 版第六册《珍贵的教科书》一课,在叙述敌机轰炸后写到:“当我醒来时,发现指导员他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不动,那捆书竟完好无损地压在他的身下,已被鲜血当红了。”教学时,如果用多媒体,演示出指导员护书的经过,同时引导学生有序而细致的观察、感悟,以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以消除学生因与课文所描述的事情相隔时远而产生的隔阂,这样,对于课文前后的跨度大、跳跃性强的情形,利用多媒体较强的演示功能,以“实”补“虚”,让学生在丰富文本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适时运用多媒体,促成学生情感的飞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与传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而,它是变化的、曲折的、起伏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师生走入到“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呢”笔者认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使用声音、动画、图片等多媒体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学习情境,使学生受到情感上的潜移默化,将身心投入到具体的对象之中,达到物我两忘、主客双会的境界。

例如:学习《可爱的草塘》一文,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走进去就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展示草塘美景,采用“静景”与“动景”相结合,彩色与黑白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你眼前的草塘什么地方像“大海”,分别体会出草塘的颜色美动态美,再配以朗诵文本的旁白,这样,声音和图像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将学生带入到了草海绿浪的情境之中,如此,学生也就不难体会到作者由衷发出感叹“这草塘真美呀!”让学生在情景之融中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达到了情感的升华和飞跃。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能起到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升华情感的作用,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心理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让“平淡”“枯燥”的语文课,焕发出旺盛的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李 燕 《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运用中出现的误区及对策》《教育信息技术》4月;

胡 健 《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教育信息技术》205月;

14.运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 篇十四

【关键词】体态语言 藏语文 课堂教学

有声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而无声的体态语言在藏语文教学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藏语文教学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因此,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藏语文交流量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用藏语文思维的能力,在口语、书面语不能表达、不易表达或表达不清时,体态语言有它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藏语文提倡的是任务型教学法,更加强调“双主”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场戏的话,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的教师,便是这场戏的导演。藏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上准确、熟练地运用体态语言,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来辅助教学,定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此時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运用眼神语言 激活藏语文课堂

眼睛为心灵之窗。教学的高层次是心灵的交流与和谐。教师的眼神要使学生感到亲切中有严肃、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容忍中有警告。

长期的教学与教研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讲课时,教师要尽量扩大目光的视区,始终把全班学生置于自己的视幅内。要用广角度的环视表达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让全体学生都感觉到你在对他讲课。要注意用眼神交流来组织教学、捕捉反馈信息。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目光点视。例如,对听课认真、思想活跃、回答问题正确无误的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并伴有点头动作;对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的学生可投去制止的目光并拌有摇头动作;对于回答问题胆怯的学生可以投去鼓励的目光。教师要始终保持目光明亮、神采奕奕。丰富明快的眼神能使口语表达生动传神。教师切忌眼神暗淡无光、昏昏欲睡;切忌双目望着天花板、望着讲义或窗外;切忌视角频繁更换、飘忽不定,以免给学生心不在焉的感觉。

记得一次抽查听课,当上课铃响时,教室还是闹哄哄的时候,授课教师慢慢地走进教室,静静地站在讲台前,用目光扫视一下全班学生,学生们便即刻安静下来。这样,教师不费一言一舌,就开始正式上课。教师的眼神运用效果非常好,使当时在座的听课教师受益匪浅。又如,在讲课的过程中,当你发现有个别学生讲话或做小动作时,不是停下来训斥、批评,而是用眼光注视他片刻。当这位学生注意到你在注视他时,他便会马上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了。这种眼神的局部专注是最有实效、最富内涵的,它既保持了课的正常进行,又不会“语惊四座”而干扰甚至于打乱教学计划;既能督促学生听讲,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自尊心强的学生。例如,在让学生们做藏文朗诵时,你会站在讲台上,用目光环视整个教室,确保人人都积极地投入操练之中。同时,还能通过学生的眼神及表情,及时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走向他们并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藏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还要仔细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为此,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边讲边观察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大部分学生跟不上,就放慢速度;反之,则加快速度。调整教学进度的目的,无非是适应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面向全体,让他们都能跟上学习进程。至于那些程度较好,即所谓“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思考或课后去完成。这样,经过课堂的仔细观察,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并分层次地布置作业,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 、运用表情语言 激活藏语文课堂

表情,是体态语言中最基本的一种。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脸就是心灵的镜子,它以最灵敏的特点,把具有各种复杂变化的内心世界,如高兴、悲哀、畏惧、愤怒、失望、忧虑、烦恼等情绪,最迅捷,最充分地反映出来。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情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常规性表情,二是变化性表情。前一类要求教师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面带微笑。教师的微笑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对学生不仅是一种鼓舞,还是一种督促,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变化性表情是指随教学内容而产生的喜、怒、哀、乐,随教学情境与学生发生的感情共鸣。这种表情可以使课堂效果丰富生动而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教师的表情变化要适度,不能过分夸张,以避哗众取宠之嫌。教师的笑容应是含笑、微笑、轻声笑;不能捧腹大笑、嘻嘻哈哈或嘿嘿冷笑。教师更不能板着面孔毫无生气地讲课。从心理健康的观点来考虑,教师应把学生从惧怕权威、缺乏自信或自卑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不仅允许而且鼓励学生自我提高、自我表现,以利于培养创造性。

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就可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就可以充分运用体态语:学生答对了,老师极为高兴,笑若桃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赞许;学生答错了,老师也以微笑鼓励,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相反,如果脸部表情僵硬,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微笑的运用确实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藏语文这一门外语是较困难、枯燥、难以理解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神效。一些教育家曾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到学藏语文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

三、运用手势语言 激活藏语文课堂

手势语言是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和强化,是通过手指,手掌和手臂等活动传递信息的,灵活多变的手势是体态语言当之无愧的主角。因此,手势语言运用好与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态语言运用是否成功。藏语文老师应当会做课堂中的舞蹈家,用自己优美的手势或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我们藏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手势进行教学,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里、手上、手下、手后、手前、手旁创设一种更有利学生理解的更直观的教学情境,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在一边玩的过程中一边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运用走动语言 激活藏语文课堂

走动是老师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教师讲课不能用同一种姿势站在同一个地方,这样就会使整个课堂呆板僵化。当需要描述、阐述或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时,应稍离讲桌,或轻松自然地走动,使学生感到老师既稳重又亲切。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身体应稍稍往前倾。这种倾听的姿势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对自己的回答感兴趣,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也增加了教师的亲切感。在组织一些课堂活动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当中去,使学生感到老师并不是一个“旁观者”,从而更有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

上一篇:认识一下学习对称作文下一篇:文化苦旅读书感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