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精选13篇)
1.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 篇一
暑期教育信息化培训心得体会
张 璇
今年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由红兴隆管理局教育局举办的教育信息化培训,聆听了许新德、廖辉、王柏松、孙文芳、张艳凤、吉喆等几位专家讲师的讲座,让我对教育信息化有了新的认识。
其中,许新德主任针对《教学设计、关联表、细目表》的制作进行的讲解,为我们今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制作关联表和细目表,我们能一目了然的掌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能轻松自如的驾驭教材和课堂,实现课标的要求。廖辉书记《浅谈小课题的实践研究》一课,指出了小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孙文芳老师讲授的《微课制作与教学研究》针对了时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听过之后我了解到了很多有关微课的知识,可谓受益匪浅。王柏松老师主要讲授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明晰的几个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如何才能用好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普遍存在的误区。张燕凤老师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实践与应用》一课同样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我们学校本学期也即将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通过张老师的讲解,我对电子白板的使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吉喆老师主要讲解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支撑环境及案例分享,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体现了不同学科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我执教的英语学科而言,对于各种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掌握十分必要,从吉喆老师的一些案例中,我也受到了很多的启发。
具有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本知识课件的制作上。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把它们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我深深的体会到:
一、理念上应更新
1、这次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作为一名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还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化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专业知识方面
1、此次培训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老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化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了解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教育的实质是通过传播、交流信息,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五大感官对信息的获取,并按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一定的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载体把经验,知识,方法传给学生。发挥信息传递视角的六大功能,方可创造情境,变静为动,变可见为不可见,变抽象为直观,模拟场景,转化信息,课堂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3、利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目的的那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和影响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哪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是整合点的不同定义。正确运用整合点的诊断方法,才能在现代教学设计中,找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
4、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发展为本。”作为教师要尊重终身教育观,做好解析者,示范者,组织者,启迪者,指导者,给渔者,促进者。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观。做到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交互,合作,会学习,会活用。要以优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支撑创新,因材施教。处理好尊重鼓励,民主平等,学会合作的师生关系。
三、细节上的渗透
本次培训注重细节上的教学渗透,各位专家和名师通过专题讲座与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在一些细节的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各学科的常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真正的学有所获。
通过本次培训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站在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的角度,教育信息化在两个课堂的建设中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把两个课堂的建设做好做实,使教育信息化能力不断提升,真正达到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也要时代化,要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之中,融入到这个信息的时代,这个信息的社会。
2.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 篇二
我们第一线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反应都被教师看在眼里。在持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 没用教育信息技术的班级对物理课表现得比较冷漠, 体现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低, 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不高, 对教师不太喜爱。而用了教育信息技术的班级, 明显对物理课比较喜爱, 体现在学生上课时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欢呼和热爱, 对物理教学直观明了的喜欢和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只要很好地应用教育信息技术, 就可以让枯燥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一目了然, 就可以让死板的课堂变得神奇有趣, 就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度加分。
一、视频的应用
教育信息技术中, 视频是我们新一代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喜爱我们的一大法宝。有了好的视频, 上课时教师和学生都轻松, 而且学生可以直观地去了解许多教师无论怎么描述都描述不清的知识, 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教学中, 教师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进行详细的描述, 并对其特点进行解说, 或许在以前的年代中教师会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仔细了。而有了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现实视频, 只要在讲台上一放, 效果就来了, 不耐烦听教师解说的学生起兴致了, 不用再听枯燥的解说, 看看视频中有什么新奇的东西, 认真听的学生也想看看视频中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以前每个学生脑海里都有一个自己的模型, 只要一看, 以前模糊的东西和猜测变得明了, 直观的观察结合教师的解说, 多种角度让学生接触同一个知识,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更全面地了解。
二、课件的应用
课件, 是物理教学中黑板的助手。用黑板的话, 教师就会每天尘里来尘里去, 对自己身体不好, 会得呼吸病。对学生也不好, 只要是教师就会发现每次教师在擦黑板的时候学生就在下面扇扇子和捂鼻子, 让人不禁尴尬和恼怒。这还不算, 教师每天在黑板上写字写得比较慢浪费时间, 特别是文字特别多的时候。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黑板的问题, 找个好的课件, 再经过自己的加工, 就能用了。找不到的话, 就自己亲自动手丰衣足食, 让课堂的信息量大增。
三、投影仪的应用
投影仪是我们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工具, 用途很广。投影仪常常是我们教师用来出小测的, 或者上课直接用来投影课本习题之类。投影仪进行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以静态的方式表现事物的瞬间特性, 能够让学生详细地、清晰地观察事物的细部, 能够放映出较大较稳定的画面, 图像的点与线条细腻、清晰、鲜艳。特点有以下四点。
(一) 提供清晰、鲜艳的视觉形象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与制作有关讲解重点、难点的光学投影媒体, 加上教师生动的解说, 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 建立和强化认知固定点, 提高记忆效果。比如, 像小学的英语和语文课, 教师都可以利用投影图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画面,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又可以让全班学生都看得清晰明了。我记得, 我们小学上英语的时候, 教师拿着一张卡片需要绕着教室走一圈才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 但是那样既浪费时间, 又给了一些学生捣乱的机会, 如果教师用投影放出来后再去问学生, 这使全班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
(二) 实验演示教学
在特定的条件下, 把投影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不仅能够提高可见度, 增加可信度, 而且对于加深印象, 增强教学效果, 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说到这里, 我想起初中学习生物的时候, 教师拿着动物或植物标本在讲台上面晃来晃去的, 我当时由于比较矮小坐在教室前面的位置, 都看得有点辛苦, 现在想想后面的学生怎么可能看得到?要是当时学校教室配有投影仪, 教师直接把标本拿到投影仪下面就是了, 哪里还需要学生个个像长颈鹿一样张望呢?
(三) 代替黑板, 提高教学效率
说到投影仪的这个优点, 我这次讲解练习, 它可是帮了不少忙啊!我记得以前我的老师要教两个以上的班, 他每次布置作业或抄写练习都要写两三遍以上, 但是现在, 不管是练习还是听写句子, 我只要写一遍, 然后四个班都可以用, 方便快捷, 既节约时间, 减轻劳动强度, 又使教师的表达更充分, 改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信号,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四) 引导学生的行为参与
在教学中, 教师在适当的时机, 采用抽查的方式将学生在玻璃或透明胶片上做的作业映射到银幕上, 师生共同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既可以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节约时间, 又可以加大课堂练习密度, 增加课堂面批作业的数量。
少了教育信息技术, 教师将会再一次回到一支粉笔打天下的状况, 既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维度, 又会降低学生对科目的喜爱, 还会降低学科的丰富程度。教育信息技术不仅仅在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 而且在学校中, 在学校和家长之间都起着重要的信息传输作用。
四、校讯通的应用
校讯通既能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又能让教师很好地将家长拉近到学生的教育中来。学校教育有了家长作为后盾, 而且还送话费。这些好处让教师越来越喜欢校讯通, 如果没了校讯通, 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校讯通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了, 举个例子, 比如, 我班的某位家长的校讯通没了, 家长就立刻怒气冲冲地打电话给我:“为何我的校讯通没了, 是不是我儿子不用你们关心了?”说实在, 真的冤枉了教师哪, 不过也从侧面说明校讯通对家长的重要性。又如, 很多家长会很关注校讯通, 如果有反面事例通过校讯通传达, 家长就会立刻询问子女并进行一定的教育。这些事经常发生在各个家庭里, 小学中的校讯通更像家长的“宝贝”似的, 对校讯通中的信息特别关注。现在教师跟家长的沟通渠道主要通过校讯通, 校讯通在学校教师成员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校讯通来传达信息, 无论是学生的事情还是教师的事情都需要校讯通。
参考文献
[1]张景中, 王继新, 张屹, 彭翕成.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1) :13-18.
[2]董向东.教育信息技术有效性应用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1 (6) :5-7.
[3]周忆陶.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6) :128-130.
[4]穆玲芝, 丁满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法学学科教学整合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6) :21-22.
3.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 篇三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产品、网络技术产品、移动技术产品、数字技术产品等新型资源、工具以及服务等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了相关流程优化与再造,变革了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和引领了教育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成为了共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当然,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仅仅是教育的技术手段和装备的现代化,它实际上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
针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刘延东副总理在2015年11月的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教育素质,推进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就必须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的作用,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引擎,全面带动教育现代化。”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内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必将加大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和教师信息化培养,必将从以硬件建设为核心转变为以发展应用为核心;必将从注重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注重信息化设施应用的效能;必将从注重信息技术的表面应用转变为注重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必将从注重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变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规模应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革命性”的目的。
但是,从目前区域地区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受基础研究、人才编制、师资培训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制约。企业来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标准导致了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兼容以及大量的同质化重复建设情况,在很多方面难以达成共识。为此,“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这家由国内教育信息化产业内具有一定代表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产学研单位组成的,具有国内社会团体法人资质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创新合作组织”和“教育信息化服务机构”的正式成立就成为了一种选择和必然。据了解,该联盟本着“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信息化产业”的核心理念,坚持“融合、应用、创新”的方针,依据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组织会员单位共同编制了“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实施服务,为区域中小学用户提供更加数字化、系统化、智慧化的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和服务”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联盟成立后的主要工作
1.标准研发
目前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核心是在教学,教学的核心在于资源支撑。鉴于目前各区域使用教材的版本不同,造成了整体上的资源研究不够深入、资源体系性不强。另外资源的颗粒度及标引体系也需要标准,为未来的基于知识服务的知识体系建设及互相连接做积累。为此,联盟成立后的主要工作是:以编制“团体标准”方式,组织研究和制定学校的资源应用参考标准和各企业资源提供的参考标准,通过构建基础资源平台和资源架构,实现初步的资源可管理和资源可交换分享并能做到初步的资源深度应用。
2.标准化用户体系平台研究
目前由于教育信息化属于战线比较长的产业,不可能由一家企业来完成所有信息化的建设,所以各区域和学校需要多家企业的系统配合来完成教育信息系统的构建。为此,联盟将组织研发统一标准用户接口体系,争取第一步做到联盟内的企业产品之间能统一用户接口,从而为用户无障碍使用各家产品提供服务。
3.资源和课程体系研发
依据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联盟将组织业内的产学研机构,根据用户的课程开设需求,研发素质提升类课程,通过为用户提供标准课程,降低课程开设对于教师的依赖,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联盟对区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服务
1.提供教育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
针对各区域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少从架构和应用层面进行开放性设计,导致了在区域范围内大而全,反而造成相对封闭的局面,联盟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和产学研机构,提供开放性平台设计以及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咨询服务,为后续的建设扫清障碍。
2.教师、教育管理者信息素养提升培训
联盟与区域教育研究部门合作,组织全国一线知名的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专家的专题讲座,为区域教育管理者和中小学教师提供从理论到观摩到实践的培训,帮助形成教育信息化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途径,使之乐于、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管理等。
3.地方课程体系研发
联盟联合相关研究机构,为区域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提供咨询服务和开发服务。力争让每个地方课程能覆盖到每所学校,让每个学校任何教师都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完整授课,降低课程对于教师的依赖。
4.推动“区域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
“名师工作室建设”是区域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举措,借助联盟学术委员会的力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区域开发建立“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名师工作室”,开展课程研讨,课程听评课及备课服务,建设符合区域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优质数字资源,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针对各学科做针对性的专家咨询服务。
5.“区域中小学智慧校园学校”课题服务
联盟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相关课题研究,给予学校专家指导和技术服务,帮助学校建设数字校园数据中心,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智能化数据采集与统一管理。
6.基于出版资源的数字内容整合服务
依托国家的出版科研机构,联盟组织集合本联盟的出版企业会员,通过数字资源开发和标准统一,为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里面注入专业的出版资源,建设K12数字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包含“图书资源展示平台、学生个性化数字书房、学校数字图书馆以及教师书店”等四部分,以达到中小学用户学会通过各种客户端等方式,判别、获取、评价和选择所需求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效果,实现资源精品化,并打通资源和应用之间的鸿沟,为老师快捷应用资源扫清障碍。
三、联盟服务单个中小学校用户
1.网校通项目
可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海量内容资源下载,解决学校在资源建设方面投入巨大、服务器维护不便、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目前拥有数百万套教育教学资源,每日可更新资料近数千套,可以帮助学校快速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
2. e卷通项目
可为教师打造的智能在线组卷产品,智能组卷系统与数百万道题库资源的巧妙融合,帮助教师随时随地在线搜题、组卷、出卷,减轻日常教学负担,提升教学效率。
3.云服务项目
可为教育行业主管部门打造的一套云服务平台,这是一套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和管理应用的服务体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平台级服务。
4.精品课项目
可为教师、学校提供精品视频课程的服务平台,由中高考研究专家团队参与制作,集合国内百强重点学校一线优秀教师,重磅推出的“微而高效”的精品课程,以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高授课技巧,让普通中学共享名校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
5.酷口语项目
可为中小学生提供的移动端口语同步练习及语音评测APP,内置多版本中小学生英语教材内容及丰富的课外拓展内容,通过人机交互式跟读练习,进行发音准确度智能评分,成为中小学生贴身又贴心的口语私人教练。
6.直播课项目
可为教师提供在线的直播交流分享平台,并结合阶段教育热点,推出了高考改革名家讲坛,共同探讨高考改革方案、学校改革措施和预测高考命题方向。
7.智能硬件项目
可为学生定制开发的智能手表、手环,可以随时知道学生的具体位置、健康情况和学习情况等,佩戴时尚、传递关爱,学校省心,家长放心。
8.咨询服务项目
联盟随时接受区域内的中小学校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咨询,提供“一对一”式的定制服务。
面对“十三五”,面对“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秉承开放的姿态,通过“社会组织”的服务模式,整合专家研究,企业开发,资源服务的资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运用、完善机制”建设目标做出贡献。
4.园长信息化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早在教育部印发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已经提出了要加强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使得学前教育被广泛关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中提出了幼儿园园长要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突出园长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在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建设智能化校园,协调综合智能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平台。国内很多地区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虽然被广泛关注,也取得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但也有很多不足,因此进行幼儿园园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方面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论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S大学幼儿园园长国培项目为例,对参加培训的200名幼儿园园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放回收问卷、对相关信息化培训课程的文本进行总结和非结构式访谈等方式,获取研究数据,通过录入数据、数据分析、制作图表、总结文本等步骤,对幼儿园园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进行总结,形成报告。结果显示,幼儿园园长自身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幼儿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幼儿园信息化的发展与规划制定有待明确;幼儿园信息化的应用有待增强。针对幼儿园园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更新理念提升园长自身信息素养;加大投入建设学校信息化环境;全面规划制定学校信息化章程;积极推动全校师生的信息化应用。
5.教育信息技术心得体会 篇五
教育信息技术对实施素质教育来说非常重要,想要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过硬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师更愿意给学生呈现更多的材料,帮助学生去思考。为了让老师们更广泛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局领导特意委托了申志伟老师专门为我们讲了一晌教育信息技术课。
下午申志伟老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的课程如期开讲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大量信息技术产品引入课堂,这对大部分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申老师的课犹如雪中送炭,给我们带来了“实用的温暖”。申老师讲课内容广泛且详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是来自他平常的工作经验,这让我们很受启发。
首先,申老师先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教育教学常用的网站和客户端。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此网站上有许多优秀的课件、教案、视频等资源可供我们学习或观看。同时,现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也在这个网站上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除了这个网站还给我们介绍了华师慕课等录微课的软件,华师慕课在做微课这一方面非常突出,不仅可以录微课,还可以进行编辑,是教师的一个非常实用的好帮手。之后还给我们介绍了人教网、一起作业考试网、硕鼠、洋葱数学、猿题库、纳米盒等网站和客户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育研究所,还很认真的给我们学员介绍每个网址。其次,申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同屏软件这个功能,同屏软件或许我们并不陌生,但能实际操作这个软件的老师还真不多,之前我也只是耳闻,没有真正去研究过这个功能。今天看到申老师运用这个软件我感到很新鲜,心想,如果课堂上能用到同屏,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也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申老师讲解时我听的很认真,希望以后可以用到课堂中。
再次,申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360云盘和百度云盘的运用,还介绍了火狐浏览器里的一些小插件。从申老师的讲解中我还学到了“打开开始栏—点开程序—选择附件—找到截屏—拉到桌面”这种快速截屏的方法,学到这里我不禁有种跃跃欲试地冲动。
最后,申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处理图片、PPT插PPT,插表格邮件合并的方法。此外,申老师还重点给我们讲解了怎样在幻灯片中插入音频。
听了申老师的课,我知道了更多的网站。虽然申老师讲的内容有些深奥,实践起来也需要下些功夫,但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慢慢摸索,慢慢去实践。为教育信息化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
南乐县福堪镇西肖家中心小学
6.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篇六
5月16日,我们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朱玉民教授作的专题讲座《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会》,朱教授主要通过各门课堂教学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教育信息化的优势。通过对这次教育技术的培训,我受益匪浅。能灵活运用计算机做课件、教学计划。了解现在的教育不能单单停留在粉笔与黑板中,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电子教学等)与教学充分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习更容易。下面是我在这次教育技术培训中的体会。
现阶段我们国家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必须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渗入了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教育系统,虽然也有了电脑,可教师的利用程度、了解程度还比较低。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文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必须在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社会的形势下肩负起传播现代文化和科技的职责。所以,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可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在被动地位的局面。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学得更直观,更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可充分实现学校教育的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本次培训共教授了八个模块,有培训准备、初识教育技术、教学多媒体与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及资源的收集与开发等。
1、认清了“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教学设计: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设计”的特征。
2、明白了以课程为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定位,即“三促进”:⑴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⑵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⑶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3、弄清了整合的技术选择原则,应该是“量课程之体,裁技术之衣”。不应该是课程顺应信息技术,而应该是课程同化信息技术,应该是“课程本位”,而不能是“科技本位”。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三方面的要求:⑴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必须适合利用信息技术教和学的内容;⑵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多样化需求;⑶学科领域的不同特点,不同学科培养目标与认知规律的不同应该是技术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
4、让我们明白了网络教学的优势所在:⑴能满足多主题、分层次的教学任务;⑵可以预设和提供学习支持功能;⑶或以支持全员成果展示或全参与式的互评;⑷具有动态信息发布功能,使教师搜集过程性评价信息成为可能。还有就是网站的持续存在性和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7.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篇七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伴随着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伴随着国家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 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将逐步构建, 终端设施将逐步普及, 数字化校园将伫立在我们面前, 而伴随着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引进, 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 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将逐步建立……[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会更加深远, 在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的优势会愈加突显。然而, 面对着奔涌而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 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 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 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 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推动课程改革, 特别是教学结构的改革, 将课改推向更深层次,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更要践行的课题。
一、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改革创设了无限的可能性
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时代的教育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有了太多变化的可能: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的表示形式异彩纷呈, 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 能够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或提供帮助, 个性化教学孕育而生;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分布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 信息由不对称逐步趋向对称, 引起教师权威的削弱, 从而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学校不再是系统学习的唯一场所,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或通过大规模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改变了时空结构, 资源全球化, 形成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 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 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信息化助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强调“双基”内涵的时代特色,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界定要与时俱进;强调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整合;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结果, 更注重体验;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注重学科内在逻辑的同时, 强调根据学生的经验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建立促进教师、学生、课程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推广面向应用教学及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强调发挥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在重视“双基”的同时, 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为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最佳手段。新型教学模式包括:计算机支持的讲授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Web Quest网络探究学习、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等等。大量实验表明, 这些教学模式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而实验也同样表明, 这些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信息化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环境之上, 即要有必要的信息化环境的支撑。信息化环境包括丰富的网络资源、工具以及交流与合作平台等等。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 教学就是通过提供一定的刺激来激起预期的学生反应, 可以说利用任何媒体都可以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刺激。教学中起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 这是以科拉克 (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 为代表的学媒无关说的重要观点。但是, 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 没有适当的媒体很难创设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建构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3]。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与我国倡导的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信息化是不容置疑的。
三、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任何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无不经过教师的践行。作为教育思想与教育现实的纽带,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以教师自身理念与方法的更新为前提。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育信息化浪潮中, 加强学习, 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
自20世纪末计算机走进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 到今天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已历经10余年, 经历了单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计算机辅助“学习” (CAL) , 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 利用电子学档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等等, 可以说在以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革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不得不承认, 我们也经常看到:不少教师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 信息意识薄弱, 信息的敏感度低, 不能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无法开展信息化教学。很多教师手中的媒体仅仅是知识展示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如既往地充斥着讲授与演示, 少见的是学生的探究和实践。“人灌”变成了“电灌”, 不少教师被戏称为“拉洋片儿的”, 技术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或过度使用技术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教师信息素养低下, 很多设备被闲置的现象也绝不是个例。以上种种, 究其原因:一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不少学校信息化环境不健全, 甚至缺乏信息化环境;二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陈旧, 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认识;三是教师、学生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不具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信息化环境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来实现, 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 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此, 必须从信息化视野的框架下关注教师教育。2002年, 教育部下达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 包含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能, 在此过程中了解技术的优势, 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了解信息技术对个体在信息化社会生存的价值、发展的价值、享受的价值, 以及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以及情感与态度, 了解信息技术在弥合数字鸿沟、构建信息文化、适应知识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才能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技术的挑战, 并主动将其作为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判断能力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 一是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 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二是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在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中, 能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 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发送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四是能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准确地进行信息的表达与呈现, 能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五是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六是能将信息技术手段灵活地应用于自己的终身学习。七是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等[4]。
从以上七个方面的内容来看, 信息素养指的不仅仅是在技术和操作层面上的素养, 技术素养仅仅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信息素养更强调人们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态度, 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表达、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人文色彩。在信息时代, 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 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四、教育信息化需要加快全民信息技术的普及及应用
伴随着信息化浪潮, 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社会各方面。能够自信地、有创造性地并富有成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成为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信息技术能力不仅包括对于技术技能与技巧的精通, 还包括了正确地、安全地、负责任地将这些技能应用于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人参加、参与现代社会的基础。因此, 教育信息化需要全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 公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深化来逐步实现。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我国明确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但现实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 信息技术课开设状况不容乐观,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课时不能保证, 教学质量偏低;同时, 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整体上仍处于较低层次, 如不加以扭转, 长此以往, 学生信息素养、乃至全民信息素养偏低的问题将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
技术是人类丰富的、充满魅力的伟大智慧的结晶。不仅如此, 在应用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以及实现的方案和步骤。因此, 要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更要让他们体验技术的思想与方法, 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 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认识它对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意义, 认识到它对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意义, 要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成长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和价值。
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即将来临, 此刻我们正站在下一次技术革命的门槛上。我们要认清形势, 加快步伐, 迎接技术革命的挑战。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 必须进一步提升教师并普及到全民的信息素养, 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深化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 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需求,探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8) .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3]祝智庭.信息技术改变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6, (7) .
8.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应急管理;教育差距;区域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07—04
引言
互联网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学习革命,促进信息飞速传播。多媒体在线课堂、数字化实验室、远程网络教学、E—book、新媒体招生广告发布等,在引发创新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带来新式具有爆破力的社会突发事件传播效应。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信息化、全球化进程在加速。教育领域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扩大。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导致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差距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区域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分析区域教育信息发展不平衡现状,认识教育发展不均衡实质上内联着信息发展不均衡,以此导致社会突发事件频发。为更好地加强教育领域突发应急管理、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本文将以基础教育为例,就信息化和教育差距与日益需要的教育领域突发应急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浅的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探索适合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教育应急管理模式,更好地预测和服务于我国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概述
1.信息化与教育发展差距分析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所选原始数据均取自2000年至2006年公开出版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信息年鉴》。从中选取了有关基础教育发展和信息化普及率方面11项指标所发布的窗口统计数据进行测算。采用窗口统计数据分析有助于认识我国区域之间信息化与教育发展差距的相互关系。
2.研究方法概述
本文采用了4种有关差距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为:①线性相关分析法;②极差分析法;③环比率法,测算一定长时段内变量增长的速度;④标准差分析法,计算数据分布离散程度。如此选择统计分析方法旨在比较客观全面多角度地认识信息化与教育差距之间的关系。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差距的特征
1.学校数减少引发学校规模布局调整,学校承受应急情况能力下降,教育安全成为问题
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总体看,采取的教育政策调控集中了教育资源,教育信息聚合功能加强,中小学校数量在减少,未来多元化的主流信息教育方式变得单一化。学生存在差异性,数量在逐年稳步增长。由于教育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在下降,这些地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紧迫问题。
2001—2005年间我国普通中小学的学校数量从2001年的571705所减少到2005年的444190所,总体数量逐年呈现减少趋势。伴随着学校数量减少,学校的承载能力在增强,“名校效应”在扩大,校中校、网校、分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优质教育资源竞争所引发的择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的安全、校园突发事件防范应急管理成为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中重大有影响力的社会议题。
2.信息化影响学校承载能力和毕业率
信息化在提升中小学校承载能力的同时,网络文化开始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信息化教育改革对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率产生重要的影响。新课改的实施方案中包含了一些基本的网络应用知识教学,与日新月异的IT文化发展相比较,有关信息化教育亟待加强。
3.与时俱进,调整信息化教育理念利于提高学校应急管理能力
所示毕业率与信息化相关性看,在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初级阶段,信息化教育可以促进教学方式改变,提高学生毕业率。随着信息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由于政策调整、财力投入的变化因素,出现“单峰投票”以至信息不对称现象,学校会固守旧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的信息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学生对传统知识教学方法产生识别疲劳或“审美疲劳”,如此效应累积会影响到学生对主流课业知识的认知,结果导致毕业率下滑。这就如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普遍面对突发的艰苦条件时忍受力下降一样,采取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探索引入新的学习理论,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学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均成为现阶段城市教育发展当务之急。
4.加强专业化教师培训,促进信息传播,提高校园突发应急处置能力
师生比与信息化相关性来看,信息化促使教师规模扩大,其东、中、西部2005年环比增长速度3.15%、3.93%、2.08%,比2004年有较大提高。但专任教师随着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导致专业师资紧缺。信息化下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出现了结构性转变,补充教师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突发问题进行应急管理的专业教师稀缺。在教育不发达地区,一旦发生校园内部突发事件,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酿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路径选择至关重要,是通过内部系统化培训,抑或是外在引进人才来积累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规模?满足信息化条件下扩大专任教师队伍的需求,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具体结合实际来实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政策调整。
东部地区的专任教师数量环比增长速度相对平稳减速,从2004年的0.19%降低到2005年的0.09%;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仍然保持着以扩大规模促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粗犷经营方式,其中西部地区专任教师队伍环比增长速度从2004年的0.36%增长到2005年的0.40%。西部地区绝大多数信息化发展较匮乏,仅仅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难以实现,现阶段只能以引进大量信息化教师、扩大队伍来完成现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初步建设。
5.利用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决策能力和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教育政策宏观调控促进了信息化均衡发展,促进了不同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向均衡布局方向发展。图4表示了中小学专任教师比逐年分区域极差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专任教师比例差距在缩小。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科教优先政策及相关中央财力持续支持的结果。目前需要进行后续政策持续支持,以稳固西部大开发前10年的成果。然随着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流动人口格局变化,基础教育进入突发应急管理的高峰时期,需要引入知识管理,转变信息化管理方式,尤其要注意对师资流失、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生源质量进行及时的监控。
所示,我国在2001至2005年基础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差距正在扩大,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发展所遵循的基尔法则和摩尔定律导致信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速度加快、信息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速度缓慢,两者差距拉大。教育应急管理需要注意教育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影响。
三、结论与探讨
1.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将会牵制教育发展速度,影响教育领域突发应急管理方式选取
面对日益频发的校车交通安全事件以及其它形式复杂、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教育领域突发事件,教育行政部门通常出于官僚层级汇报制度、需要会商决定的时滞效益,往往是习惯选择“一堵、二捂、三被动”的说辞来搪塞敷衍,以延缓事态过激发展,或者持保守态度,违法封闭信息,做被动处置;事实上完全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正确姿态,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采取开放科学民主的协商方式,以先进的话语权和客观上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方式处置问题,避免事态扩大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不同的策略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这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不仅要建设切合实际的应急管理预案和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加强营造开放宽容、透明的信息流通环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采取应急管理措施会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
2.基础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需要加强,以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信息化发达程度高低,取决于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加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中小学校教师应用计算机网络能力的培训,对提高中小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有针对性地优化选择应急管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有关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亟需立法规范保护
9.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 篇九
根据学校安排,10月24日至25日我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届论坛围绕“互联网+教育”的主题,全面探讨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管理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2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及学校教师等前来参观交流。
通过学习交流,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认识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我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的认识上,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通过学习使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学习,我更深地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对中学的学科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科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 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 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 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四、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五、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会加强业务上的学习,多进行一些实际操作,争取让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我会把这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身的工作和学习中,通过学习和实践巩固学到的知识,利用学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不断开拓,为信息技术教育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10.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 篇十
------信息化教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寨里总校西三小学 李 秀 珍
摘要一:
传统的教育手段主要是教师将知识或技能填鸭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营养不良”,甚至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更不用说学习中去创新……
摘要二:
信息技术教学尽管不能取代教师的全部作用,但在某些方面它确实超越了人类教师的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关键词:
多媒体 信息化 兴趣 应试教育----------------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农村
在现代社会,“创新教育”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应试教育”,近几年来已经被人们所重视,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手段更有效的体现出“创新”这种新教育思想,在今后的道路上这种手段还将是必须的。
我教学有将近十年了,在最初几年教学中我和老教师学习经验,由于我是比较年轻的教师,相比之下所具有的活力也让学生很喜欢,但时间慢慢的过去,学生也就失去了新鲜感,在农村每个教师的教学手段也都差不多,黑板,粉笔,课本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当我讲课时面对那些无精打采的学生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苦。传统的教育手段主要是教师将知识或技能填鸭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营养不良”,甚至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更不用说学习中去创新。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以很快的速度普及时,这对于我们一直苦恼“如何教”----------------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的老师们来说,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信息技术教学通过文本、声音、图形和动画等信息载体的相结合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用更快捷、更方便、更灵活、更新颖的方式影响着人类。
我学生时代是计算机专业,现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让我更深的体会到它来的及时,来的重要。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几点多媒体对于教学发展的几方面的作用,现在进行探讨一下。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使计算机具备了模拟教学行为的能力。
首先,多媒体教学中能让学生变强迫学习为自愿学习。作为教师角色的它让学生进行学习时是轻松愉快的;其次,作为学生的它能提供一种场景,随着交互的进行不断创建新的内容。学生遇到的不再是狭窄的、只有单一正确答案的世界,而是随不同模式出现时所表示的一系列选择,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得到充----------------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分的发挥。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帮助。最后,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技术能作为工具尽可能让学生使用它来完成各种任务,为学生创造性活动提供机会。
11.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 篇十一
一、城乡教育信息化鸿沟引发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1]。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公平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因为,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使教学过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教学法手段的创新,课堂中可以大量采用CD-ROM光盘、BBS、E-MAIL、ICQ、网上点播(VOD)、专家博客、卫星数据广播、甚至数字电视等现代化的实时或非实时交互技术,保证了远程学习、讨论、答疑等教学环节的进行,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独霸”讲台,填鸭式的教学程式。继而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引导着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和兴趣学习。也可以说,优质资源的共享缩小了教育质量的差距,有利于减少地区之间的教育的不平衡状态。
但是,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新的社会分化与社会不公被引发。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地区间差异特征显著,并且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城乡经济差距,国家教育经费投资长期集中于高等教育和城市居民,城乡中小学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在1993—2002年间不断扩大,中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由1993年的1.40和1.42都扩大到1.60左右,这表明城市中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要高于农村的60%左右。[2]因而,必然出现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资源配置不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教育公平滞后等问题。而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多,信息基础设施将会得到完善建设。所以,城市的校园变成一个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拥有全新的学习环境,拥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拥有优质的学习资源。而落后地区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是“E”缺乏或者跟“E”无缘。教学只能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里,缺少信息素养的关怀,成为“技术盲”。[3]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和发达地区因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成为良性循环的“优势群体”,而农村和落后地区会因为教育信息化技术的缺失成为恶循环的“弱势群体”。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但起不到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反而会加剧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功机率。机会的不等普遍存在,谁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资源,谁就会赢在起跑线上。因此,社会对教育收费、教育投入、择校风反映强烈,从而加大了社会人员的流动性,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公平也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城乡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1.教育政策的偏颇
教育的不公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教育制度的缺失和教育制度、政策本身的不公平所造成的。由于我国长期市场经济的影响,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造就了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即城乡教育等级制,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城市为主,城市成为发展的重点和中心。其次,法律监督监察机制不健全,造成农村教育经费不到位、浪费等现象。再加上农村教师的待遇远不如城市教师,并且还时常拖欠他们的工资,使农村教师队伍极不稳定。许多不利因素造成教育资源、资金、产品、人才的分配不公,使原本处于弱势群体由于分享不到与优势群体同等的教育资源,二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是在所难免的。
2.教学应用水平的局限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先行”。但是事实上由于城乡教育环境、水平的不平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地方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和技术指导,在系统的兼容性与功能方面都缺乏学习,因此,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从事教学难度大,导致设备使用率低,教育功能不足,在信息应用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农村中小学由于“E”缺乏或“E”无缘,学生还是在固定的空间、时间内,接受“黑板+粉笔+课本”的学习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死板,思维禁锢,个个成为背书的机器,高分低能现象严重,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缺失。
3.运行成本担负能力的瓶颈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学校信息化建设效益评价体系不健全,管理部门缺乏对学校办学效益评价指标的绩效考核。学校注重硬件投入,轻成本核算,效益意识不强,使得学校信息化建设出现不切实际的超前消费,超出实际能力的借贷,增加了学校设备运行的负担,加大了信息化设备运行的成本。根据目前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能否足额保障其要持续运转成为问题。
三、教育信息化下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1.国家层面上宏观调控差距
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近几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政策,强调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财政困难县、贫困边远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国家还相继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有效缓解农村学校信息化装备运行维护经费不足等问题,为信息化设备的更新、软硬件的补充打开了发展空间。到目前为止,国家“农远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备光盘播放设备401028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44566套,卫星教学接收系统278737套,已覆盖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学点78080个,农村初中2972所,农村小学250552所。[4]全国“农远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但同时,在教育经费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经费监督体系。不仅要有内部监督还要有外部监管,要接受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将义务教育资源情况公之于众,接受广大人民的监督。避免教育经费在层层下发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挪用、浪费现象。确保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有法可依,落实到位。
2.师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的运用使教学在传播与交互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任何学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接受教育,使教育的公平得以最大化的体现。因此,师生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的培训尤为重要。首先,注重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一是依托省市教育部门及电教单位,依靠所在地高等学校,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基地,抓好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教育信息证书的通过率。二是加强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三是加强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工作和学科教研究工作,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开展全新的教学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其次,营造学生自主化学习氛围。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学生的自我学习主要依靠两个工具,一个是字典,一个是图书馆。而今天,互联网这个学习工具将会给自我学习带来新的视域。学生学会掌握信息网络及技术的运用,可以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探索知识。在网络上进行资源型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彰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一代新人。
3.校企联合形成优势互补
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重要的基础工作。学校需要加大信息化教学多媒体资金投入,让教室和图书馆连上信息高速公路,实现“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金投入一是靠政府支持,二是联合企业共同经营。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其实是校企优势的互补,通过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形成一套校企合作的产业模式。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农村初中工程和正在论证的一系列学校建设工程,都把信息化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升温,也为近几年来低迷的IT市场带来新的亮点。教育信息化市场空间巨大,对于教育信息化这一庞大工程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这就需要IT企业能够提供针对性的方案,准确、科学的需求定位(产品供应、售后跟踪服务等),有效的项目运营能力和产品开发,使我国的网络教育拥有更多的优点:丰富的网络资源,多重导航的搜索机制、多网校的网联合机制以及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等,保证边远地区信息化进程得到落实,并真正地掌握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吴春霞.中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教育科学,2007(6).
[3] 刘磊.城乡教育公平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信息化,2005(7).
[4] 陈瑞.“农远工程”建设与应用的对策研究.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C/CD],2007.
(责任编辑 任洪钺)
12.教育科研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服务 篇十二
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展、国际竞争非常激烈的时期。信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 信息是一种资源, 也是一种生产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 我们认为, 在现阶段, 我们的教育科研, 更要为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好服务工作。近几年来, 我们就是这样做的。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校的教育科研是如何为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的。
●通过二级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服务
大家都知道, 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一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师哪里来, 单靠引进是不够的, 更主要的是要做好在职培训。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 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些, 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 我校领导教师也深深地知道, 不掌握教育技术, 不懂信息化, 即使勤奋工作, 也会落伍, 也会跟不上教育的飞速发展。在推进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中, 我们教科室会同校长室、教技室经充分讨论研究, 认为教育之本在于教师。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素质好、观念新、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我们现在首先要狠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于是, 我校在2006年制定了教师教育技术二级五年培训计划。具体做法是这样的:1.选派教技骨干教师参加市、省的教育技术培训;2.教技骨干教师回校对本校中青年教师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 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 渗透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让教师树立起现代教育思想。让大家明白, 教育的信息化是追求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和教育质量的最优化的基础, 是适应新世纪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校组织了多期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课件、网页制作等校本培训。以点带面, 通过培训, 我校45周岁以下的教师全部顺利通过了苏州市中级办公自动化;45周岁以下教师都能自行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制作网页。
在具体培训操作中, 我们重点抓的是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力, 使他们成为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熟悉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 并能够根据信息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和技术发展要求, 实现知识、技能自我更新的新型的教育工作者。
●立项信息技术课题,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教育信息化必须走科研先导之路。信息技术课题的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使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少走弯路, 具有科学性, 用最少的钱, 办更多的事, 我校早在2005年就申报立项了市级课题《农村普通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此课题分别从“机房构建, 学科建设, 兴趣培养, 上网教学, 培养能力”五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2007年申报立项了省级课题《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 此课题分别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1.利用信息技术平台, 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活动。2.丰富学生的学习教育和养成教育。3.利用家校路路通, 紧密开展家校联系。4.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教学过程。5.提升教师在网络环境教育中的主导能力。6.开展各种“文明上网”活动, 抵制、纠正不良上网行为。
与此同时, 我们以教技骨干教师带一般普通教师的形式分别立项了四个信息技术区级课题。他们分别是《网络与语文课的整合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研究》、《画笔教学在低年级电脑教学中的实施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研究》, 并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在这几年中, 我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主要论文有:《网络教室的初期建设和软硬兼施》、《试谈网络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作用》、《网络之手教学的几大利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使电教媒体不再成为摆设》、《小学计算和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创设经济型网络学习环境》等。
通过信息技术课题的研究, 我们认识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是使学校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途径, 是创出特色的手段, 是培养教师的捷径。只有不断推进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的发展才有后劲, 学校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 不能急于求成, 要量力而行。要在巩固中求发展, 在探索中求深化。要把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要使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特点和谐统一起来。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也促进了教育科研的深化
“十一五”期间, 我们学校立项的市级课题是《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实践的研究》。在这个校主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网络, 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发现, 当学生遇到心理障碍时, 往往不愿与身边的老师或父母谈心,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本身就来自于教师或父母。网络有不可知的特点, 在网络里无法知道你真正的身份。我们就利用这个特点在校园网站里设置了“开心姐姐”栏目,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完全没有顾虑地、随时随地进行心理咨询。
在教育科研过程中运用最多的方法是调查法。我们在运用一般调查方法的同时, 运用了网络调查。网络调查有着很多优势:迅速、简洁, 能及时知道调查结果, 并且能提供各种详尽的数据。同时在调查时, 因网络的不可知性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中, 学生能够填写出比较真实的调查情况。
信息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信息化将以更快的速度在校园内推进。但是正像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一虽然我们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素质教育的工作已经卓有成效, 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然而, 如何进一步利用样, 网络的出现, 教学设备的现代化, 有其积极的一面:教学手段丰富了, 教学空间扩展了。还有其不可否认的负面影响。今后, 我们还会以科学的态度, 对其进行研究, 克服其中的负面影响, 以期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更快地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
13.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 篇十三
1、提高了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
培训使我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要做的还远远不只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2、课堂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再者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便又成了“满堂问”的形式。我深深的体会到,在教学中,我们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在使用远教资源时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合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方式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认识程度,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地知道很多知识,扩大知识面,使他们增长见识。远教资源是学生萌发创新思维、创新精神,走向世界的窗口,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可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学习虽然已经结束,来自导师的谆谆教诲,来自同行们的倾情相助,汇成了一股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汇成了一阵阵催人奋进的号角,支持、激励着我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停留。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
3、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这次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不断地提高。
4、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远程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如鱼得水、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在培训期间,老师们组织我们分小组研讨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使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们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发现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
“教学的道路还很长”。我一定把这些感悟用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并不断的完善它。把教育技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中小学数学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
培训心得体会
一.思想意识得以提高
参训心得之一就是使我的思想意识有了提高。众所周知,做一个普通教师容易,但是,要做一个好老师则很难。尽管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既然以教育事业为生,就得竭尽心力搞好本职工作,并尽可能地体现出自己的精神价值。同时,我们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才能是一个真正的教师。
二.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策略有了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一些不恰当的方式方法,不能较好地组织教学,而是简单地教授课本上已有的知识或者稍微补充一点课外材料。这就是一种普遍的教学观和教学现象。之所以这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们缺乏对课堂教学内涵的认识、缺乏组织课堂教学策略的表现。
三、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它使人将数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令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2.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四、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 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
1.增加平移、旋转与对称、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方向和路线图、测量不规则图形等知识。
2.削弱单纯的求积计算、减少计算的量、控制计算的数,并允许学生适当使用计算工具。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五、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与培养
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历收集、整理,增加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这样就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一直将运算作为主要内容,运算能力是我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数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有别于《标准(实验稿)》,这次《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课程标准修订时新增加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我们的老师,一直抱怨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差了。我们甚至把原因归结为教材中的习题量不足。似乎,题量大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提高了。其实我们分析其原因会发现:有些小学生不明算理,机械地照搬公式;有的则是不顾运算结果,盲目推演;也有学生对提高运算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总是以“粗心”“马虎”作为借口,也有相当多的老师只注重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引导,而忽视对运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捷性的必要知道。
七、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统计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其次,把推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标准(2011版)》的四个内容领域之中。
八、大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策略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科学、恰当地处理好一些问题,才能教学有效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要正确处理教师的主体与学生的主体的关系。新课程理念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也就是要以生为本。即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此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自然就是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势。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因此,教师的主体地位主要应体现为“如何导”,即课堂教学的组织、思维的启发引导、问题的点拨、质疑和解答、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恰当的表扬与鼓励等;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怎样学”,即能否自主思考、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勇于质疑等,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接受者、被灌输者。我们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的主体与学生的主体的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与研的关系。“教而不研终觉浅”。然而,在当前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只教不研或只研不教。也就是说,教与研脱节。这都不利于我们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与研的关系,努力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在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后,我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接受了一次洗礼;同时,也应该点燃我思想的火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尽我所能,学以致用
中小学数学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
培训心得体会
南
桥
完
小
王
福
【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教育信息化国培培训心得体会08-11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能力08-07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10-06
教育信息化专项教育自查报告201611012-30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08-02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新教材暨新教法培训”心得体会07-01
山西教育信息化12-22
更新教育信息化观念 助推教育现代化步伐08-08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策略研究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