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

2024-09-03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精选14篇)

1.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 篇一

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学校: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姓名:岳荣亮

专业:行政管理

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是否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社团组织是否调动了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社团是否会有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社团的有效管理。行为科学阐述了影响组织效能的关键因素,本文仅从行为科学视角提出增强高校社团管理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中组织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行为科学 高校 社团

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主要三大学派之一的行为科学自20世纪40年代末诞生以来,给美国、日本、瑞典、中国等很多国家的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以人为中心的基础。高校社团作为一个组织,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行为科学理论可以给高校社团的管理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健康迅速地发展。

一、行为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对于行为科学的概念,国内外各学术界(如学界、学界、管界等)有不同的解释,综合起来主要分广义行为科学和狭义行为科学。广义行为科学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科学,它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包括研究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三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此外,学的知识对行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重要贡献,它们也是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而是基础中的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行为科学注重研究人力资源因素对组织的影响,强调人的需要、动机、认知、情绪、态度、群体关系、领导行为、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科学的主要原理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产生动机的原因,一是内在条件,即需要,二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的刺激,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根据需要动机理论,在设计组织的目标时充分考虑成员的需要,把组织利益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激发动机,才能使人们努力追求组织目标,这就是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著名的家法约尔和利克特都认为激励是管理的核心;人们在群体中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群体环境会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一个组织兴衰的关键因素在于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有效的领导行为能够使成员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工作,相反,团队成员会出现消极倦怠的情绪。具有有效领导行为的组织能够合理地协调人们的活动,实现高效的组织效能,无论从目标的实现还是从社会影响度和成员满意度的提升方面,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高校社团管理的启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认为人类行为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内在需要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Behavior)代表“行为”,P(Person)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代表函数符号。

影响人的行为因素一是内因,二是外因,内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因素,外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与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群体、领导和组织)。高校社团是一个由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构成的系统,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调整的组织结构。

(一)把握社团成员的不同心理需要是社团有效管理的基础

需要,作为人的“内心意向”,构成了人们活动的原动力,是形成价值的“始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其产生的心理动力也就越大,对人们行为的支配力量就越强。在社团管理中,首先要了解社团成员的成长环境、生活和社会经历、目前状况和未来追求,正确地分析每一位成员目前的迫切需要层次,才能根据不同成员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才能激发成员的热情、形成高效的组织效能,因为不同的社团成员在同一时期的需要可能不尽相同,同一个成员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马斯洛又补充了两个需要层次: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把人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我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提出“一项需要在获得满足后便不再成为行为的激素”的观点。而每一个需要层次又有它的细分类别,如食物的需要、休息的需要、运动的需要、保护的需要等属于生理的需要;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对熟悉或已知食物的选择等属于安全需要;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属于爱的需要;归属需要、结社需要、被他人接受和接纳友谊等属于社会需要;希望自己有信心、有实力、能胜任、独立、自由是自我需要的一方面体现,另一方面体现在希望被尊重、被关心、被赏识;个人潜在能力的发挥、自我的不断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一个成员也可能同时有几项需要,所以对社团成员的有效信息方式是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沟通、了解机制;建立个性,并随时更新。

(二)激励原理的应用是调动社团成员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高校社团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成员的动机,诱导他们的行为,广泛倾听成员意见,实施授权式管理和参与管理,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使每个人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激励的方法是实施激励过程的具体形式。对大学生激励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目标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竞争激励法等。

在高校社团管理中,要选择能够调动成员积极性的激励因素,如选择富有挑战性、发展前途、成就感和责任感等的任务交予成员来完成,而不能误把非激励因素(如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当成激励因素,否则就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社团组织增强激励效用的生命力的有效办法是对激励进行正强化。美国哈佛大学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指出:人的行为随着外部条件的刺激而变化,通过不断改变外部的刺激因素可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效果。正确地评判社团成员的成功或失败,能防止因误判而导致的对成员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的影响,从而防止误判影响成员的后续行为和绩效。美国心家海德等人提出的归因理论,把人的绩效、成功或失败归因为: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另外,防止社团成员积极性降低的另一个原则是公平公正地对待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无论是奖励、惩罚还是表扬、批评,或者升职或降职等。如果成员(回报/贡献)比率与他人(回报/贡献)比率相等,他就会认为公平合理,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因为感觉不公平而影响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发挥社团成员主观能动性的推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伏隆提出“期望理论”,即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效价是指目标的价值,期望值是指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高校社团目标管理可以遵循确立目标、授权并明确职责范围、有效激励和客观评价这样的步骤。其中,确立目标时,要同时兼顾总目标的制定和各级子目标的制定,并尽量实现子目标与总目标的协调统一,实现共赢。

(四)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社团和谐发展的保障

行为科学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除了正式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外,还有一种没有隶属关系的群体关系,即由兴趣相投、比较合得来的人们形成的一种关系。这两种群体关系对个体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高校社团管理中要注重增强群体的积极作用、减弱或消除群体的消极影响。

高校社团可以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促进群体成员交流思想、互息、建立友谊、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各部门之间的各类竞赛、各部门内部的管理等形式。

(五)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是社团保持凝聚力的前提

高校社团要保持凝聚力,就要做好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选拔时要关注候选人的素质、技能、领导风格、领导等因素。优秀的社团领导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能够保持有效的时间管理、建立高效的工作秩序;

(2)注重满足成员的高层次需要,即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注重激励;

(4)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

(5)能够做到民主管理和有效决策。

(六)社团组织的高效能是社团发展的必备条件

组织发展是指组织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扩大的要求,从组织结构、工作设计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调整,改善组织中人的因素,以达到组织的最佳化和高效化。组织发展有两个目标:一是提高组织效能,二是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度。

高校提高社团组织的效能可以通过对组织结构和体系的再设计(如工作范围的扩大化、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工作时间的弹性化等)使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发挥到最大。衡量高校社团组织的效能的一个方面是要考察效益,社会效益又分为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团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度。高校社团组织具有开放性,它是一个“输入一培养—输出”系统,输入的是新成员,新成员经过社团组织理念的熏陶、其他社团成员的影响、组织内部的培训、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成长为具有某种特质的人才,社团组织也完成了输出的过程。

个体是群体、组织的最小单元,它是群体、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高校社团管理中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重视考虑成员的需求、重视激励对行为的影响、重视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重视领导行为的影响、重视组织结构的改进、重视组织的发展才能提高社团的效能、切实增强高校社团的活力。

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工作任务,完成预定目的的组织活动。相关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员、研讨人员而言,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从事非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行政机关,其成员是各级各类机构的管理者和执行者。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形式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端,如机构收缩,人员臃肿;部门间缺乏亲密配合;行政管理人员效劳认识不到位;缺乏开辟进取肉体;行政权益挤占学术权益等等。鉴于此,笔者以为,当前要鼎力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体高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以及行政管理,而行政管理在整个高校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高校的行政管理是相关于高校教育、科研活动而言的辅助性的但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完成学校教育工作的目的,依托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腕,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率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沛应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制的变革与创新。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以德行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气之源,坚持以德行政,对理论“三个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高校的行政管理做到坚持以德行政,能够强化高校民认识,使学校的行政管理以教员、职工、学生等的意志为中心,能够理顺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以实行科学管理,不时进步效率,促进学校开展。其二,以德行政包括“行德政”和“施德教”两个方面。“行德政”是社会主义国度管理中公仆请求的表现。它请求管理要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劳,要契合人民的利益和请求。管理者特别是指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行政干部不只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行政竹理才能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程度。要擅长、纯熟地运用现代化办公方式办公,进步工作效率。只的这样,才可能在理论中贯彻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劳的目标,才干正确地实行职责,完成好管理任务。“施德教”是用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进步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程度。因而,在“施德教”过程中,要把对教员、职工、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充沛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作用,以先进性带动普遍性,又经过普遍性进一步推进先进性,使高校的整个行政管理工作不时推向新境地。

(二)、高校行政管理变革与创新要有利于营造调和高校

社会主义调和社会与高校调和校园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调和社会的构建离不开调和高校的开展,构建调和高校也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高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正面临着一些有待处理的矛盾和问题。详细表如今: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反映到高校使得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的扩展,给贫穷生带来宏大的心理落差,使局部学生构成自卑、自暴或叛变的复杂心理;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展和就业制度的变革,一局部学生毕业等于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高校的稳定添加了新的变数;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学生必然遭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别性明显加强。高校要稳定,必需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风险,谐和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鼎力促进校园调和。

高校指导要高度注重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进步,拓宽各种渠道有方案的做好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鼎力进步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其六,以人为本,强调行政管理的效劳功用。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从最广阔师生的合理需求动身,进步工作效率,缩短办事程序,精简办事机构,为教学和科研效劳,为师生效劳。同时,指导者也要采取有效的鼓励措施,充沛发挥行政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明性等潜能。

(三)、改良高校行政管理绩效应用

对高校行政办公施行绩效管理,既是打破旧的管理形式,增加学校本身竞争力的需求,也是进步整个高校行政管理办公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最终能够促使和引导学校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开展到达双赢的状态。管理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绩效管理亦是如此;而绩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中心内容,将高校行政管理的绩效管理持续改良;绩效问责作为对绩效管理整个项目的监视,更是提升整体提升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整体程度。其一,坚持效劳第一。在施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在岗位剖析、制定绩效阶段,必需正本清源,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劳职能摆在根本职能的首要位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效劳理念。其二,动态绩效管理。动态管理是一种基于辩证思想的管理观和办法论,是最能发掘组织潜力和应对外界应战的新管理哲学。高校行政管理的动态管理是值得进一步认识的重要方面。动态管理为当今高校管理目的的完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三,绩效沟通。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中心。要使绩效管理获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犹为重要。其四,绩效问责。高校问责制是指以绩效为中心,对高校权利停止监视以及对差错权利停止义务追查。高校问责不只是高校稳定与开展的一项保证制度,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完成高校公共效劳以及加强高校回应外界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要走出上述窘境,必需健全、落实高校行政管理绩效问责制度。绩效问责结果不只是关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担负各项任务的监视,而且关于维持现状和有差错的高校行政管理者应予以追查,从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组织和人员的整体业务程度。其五,持续改良。由于当前绩效管理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向,特别是绩效管理的非连续性问题多有发作,改善这一问题的详细措施就是改动原有的工作思绪,用继续改良的准绳来施行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设计成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工作环,这样才干使得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程度取得不时地提升,而不是阶段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M].北京:出版社,1987.[2]高惠珠.马克思需要理论与价值创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1).[3]郝其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因及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分析[J].思想研究,2009,(8).[4]王易,张莉.试论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2.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 篇二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人性化管理

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发展历史久远。从最早的孔家学院, 到汉代的“经馆”、宋元明清的“书院”, 民办高等教育都曾发挥重要作用。到建国之前, 民办高校发展已比较普遍, 1949年, 全国有大专院校205所, 其中民办高校81所, 占39.5%。2003年9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后, 民办高校开始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5月, 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共1851所, 其中国家承认学历民办高校295所。但在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着对学生管理上的瓶颈, 如何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采用人性化管理学生的重要性

(一) 尊重学生人权的需要。

所谓人权, 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 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或者说, 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在民办高校这个特殊的社会实体单位, 作为主体之一的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主宰着学校的发展。实施人性化管理, 保障学生的人权, 肯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是新形式下教育制度改革的新理论和新思想的重要体现。实施人性化管理有利于学校切实履行宪法人权保障的精神, 有利于对学生人权的保障。

(二) 民办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稳定是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立发展完善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曾强调:没有稳定, 什么事都办不成。而重中之重之一就是确保民办高校的稳定。民办高校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阵地之一, 民办高校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稳定。近年来, 随着教育的改革, 许多民办高校尽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但由于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学校基础设施的改善还不能完全跟上学生人数的增长;并且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地拉大, 这些都很容易在学生中间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另外, 现在几乎所有的民办高校和所有的专业都向学生收取学费, 而许多来自农村或者下岗家庭的学生, 在支付学费以及生活费用上有很大的压力。不仅在经济上, 即使在精神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压力。由于学生家庭收入有一定的差异, 于是会带来许多学生在生活方式上、生活习惯上以及消费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一旦处理不好, 小到一个宿舍、班级, 大到一个学校都有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 对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 缓解和弱化学校和学生的矛盾, 维护学校的稳定, 保障民办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人性化管理的实施途径

民办高校学生人性化管理其实是学校在管理学生时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管理。民办高校学生人性化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也是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形态进行有序组织和改造的过程。人性化管理的实施途径大体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 具有人性化管理思想的辅导员是实施的根本。

学生的管理主要来源于学校辅导员的管理, 建立一支专职的学生管理队伍, 是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民办高校自学考试与学历文凭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的模式, 学生在学习上有较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但是, 民办高校的学生由于自律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 容易在考试中受挫, 出现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倾向。这就需要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比如专职班主任, 通过与学生交流、谈心,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民办高校专职的学生管理人员, 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是学生的向导, 更是学生的朋友。

(二) 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实施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人性化管理不等同于“人情管理”。制度是管理者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 制度建设是民办高校稳定和发展的根本, 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例如:通过入学教育, 鼓励学生重新树立远大理想, 走出高考落榜的阴影, 使学生入学伊始就有集体意识和归属感;通过法制教育, 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如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来勉励、鞭策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活动, 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现自我的机会, 使学生旺盛的精力和能量得到合理的释放。而要使这些措施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就必须以制度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同时, 针对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 学校也要制订相应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奖惩细则。此外, 学校其余各部门也都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考评细则, 以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配合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学生质量参差不齐, 学生的思想意识不一样, 而可能出现混乱和冲突, 因此在这个阶段应建立统一的行为规范, 并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 促使学生服从学校管理。

(三) 情感管理、以人为本是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实施人性化的学生管理重要的是学校真诚地对待学生, 关键从以下两点做起:

1.突出情感管理, 注重理解信任。民办高校的学生大部分经历过高考落榜, 他们有过悲伤、有过迷茫, 也有过彷徨和失落。要管好这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要正确地认识他们。应当看到:高考落榜不等于各方面的素质就低, 高考落榜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是因地域差异落榜的, 有的是因专业限制落榜的, 有的是填报志愿不得法落榜的, 还有的是受心理、身体等素质影响落榜的, 等等。这就要求在管理工作中, 用正常的心态看待他们, 不能冷眼相待, 更不能讽刺、挖苦和歧视, 要有宽容之心, 要通过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帮助他们, 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另一方面要理解信任他们, 使他们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这一点在管理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理解信任可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 增强其自信心。理解信任关键是放手让他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 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克服失落感和自卑感, 真正体会到只有努力才能成功, 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信任, 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而找回自信, 扬起追求进取之帆。只要管理教育者有细心说服、点滴引导的耐心, 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诚心,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2.要善于管好学生的思想、生活和行为。学生管理工作, 重点是对人、物、事和时间、空间的管理, 在这五个要素中, 对人的管理更为重要, 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在管理中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管人, 重点是管好思想、生活和行为。管好思想主要是做到“四个了解”:一是通过各种谈心活动进行直接了解, 掌握每个学生的特征、年龄、民族、专长、籍贯等情况;二是查看各种相关资料进行间接了解, 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情况;三是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情况进行细微了解, 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心理、情绪变化等情况;四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渐进了解, 以排除表面的、虚假的、片面的信息, 掌握真实的、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和熟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把握其思想脉搏, 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管好生活就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 通过各种形式关心每个学生的冷暖疾苦, 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师生之情, 产生向心力与亲和力, 建立起和谐、信任的管理关系。管好行为就是要多查、多看、多说、多转, 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在什么位置、在做什么事情, 使每个学生的言行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 对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劝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员不失控、行为不失控, 把各种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和事发之初。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人性化管理的目标

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学习经历、个人素质的不一致性, 管理中切忌采取单一式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应该讲, 对学生实施统一管理是必要的。但统一管理只是学校总的管理要求, 并不是管理方法, 如果把管理要求当作管理方法来使用, 是不可能达到管理目的。科学管理认为:管理对象决定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适应管理对象, 若管理工作不能根据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管理对象就会反作用于管理方法, 从而阻碍管理工作的正常运作, 影响管理效果。一个学校的学生或一个教学班的学生, 其思想、性格、爱好、智商、习惯是千差万别的。所以, 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因人而异, 分层次管理。实行分层次管理, 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 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 做到因人而管、因事而管。如:对自尊心强的学生要采取疏导、委婉的管教方法;对性格开朗的学生要采取开门见山的管教方法;对领悟差的学生要采取通俗、易懂的管教方法;对态度傲慢的学生要采取点其要害的管教方法等等, 使各类学生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以提高管理的整体效果。实行分层次管理不是不要统一管理, 而是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分层次管理。管理中要坚持统、分结合的原则, 该统一管理就要按要求进行统一管理, 该分层管理就要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分层管理, 这样才能提高管理工作的适应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浅谈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 篇三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 严格管理 学生管理 人格教育

一、人性化管理的概念

“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至于其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要素,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等等。人性化管理本质上更多的是要求对人性的释放与发挥,具体说来应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一)人性化管理应当重视管理对象——“人”

人性化管理,是在管理的全过程中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高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性化管理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尊重人的本性,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激发人的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

(二)人性化管理尊重“人”的价值

人性化管理强调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彰显和睦温馨和人文关怀。说得更彻底一些,人性化管理就是尊重人格和自我价值。相对于过去把个人人格弱化的管理方式,是显著的进步。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不同的人,不同环境中的人,不同际遇的人,都会有他最直接和最高层次的需求,但无论怎样,获得尊重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永远会处于最高层面。

总之,人性化管理就是重视管理内外最重要的资源——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二、人性化管理在我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

(一)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突出管理的主体——学生地位和作用

我院在学生管理方面一直都遵循着传统意义上的“严格管理”,“严格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只告知学生应该“做什么”,偶尔告知学生“怎样做”,基本不告知学生“为什么做”。这样的模式,虽然在短期内,会使管理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等到学生变“油”了,这样管理的效果就十分有限了。

(二)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我们老师多有在公共场合批评学生的习惯,当然我自己也不能免俗,偶尔气到极点,也会发作。无论如何,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当众训斥学生的教育方式是不合适的。

在一年多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家常便饭。现在学生的个性非常强,且极看重面子。一般来说,一个学生犯错后,把他批评得再厉害,只要在众人面前给他留个面子,给个台阶下,他都会诚心认错,并且努力改正;如果反之,采用“不问缘由的当众严厉训斥”之类的方式,往往没有作用,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通过不断总结,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贴近学生,想学生所想,放下管理者的高姿态,通过相互尊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达到师生双方心灵的互动,学生才会从情感上接纳老师的思想,老师才能成功地了解其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从而将许多可能发生的潜在不良事件根除于萌芽中。

三、人性化管理思想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人性化管理”与“严格管理”的关系

从辩证法的观点和矛盾的统一性原理来看,人性化管理是“以人为本”同“社会效应”两方面结合的管理方式。在学生管理方面来讲,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更要注重管理的实效,两者不能偏废。“人性化”并不是要放松管理的要求,而是要在标准不变甚至提升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将过去的“要求学生怎样做”转变为“让学生理解为何做”,即将教育方式转变为引导式;通过教育方式和理念的转变,使管理效果提升并产生质的飞跃。

(二)人性化管理要渗透“感恩教育”

我们在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同时,不要忘记对学生灌输“感恩思想”,要让学生明白,学校无论采用任何制度、老师无论采用任何教育方式都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走向社会。只有具备感恩思想的学生,才能在毕业后,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立足。

(三)人性化管理要加强“人格道德教育”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应当更加富有创新性,应当由以前培养合格的“干活机器”,转向培养合格的公民以及优秀的企业员工。这就要求将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平台。将人性化管理思想、传统的严格管理机制与先进的德育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培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只有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人格道德教育”,学生在毕业时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具备一定道德修养的人。而社会也将对我院毕业生的素质和办学水平更加认可,从而由正面推动我院的发展。

四、结论

通过人性化管理思想理论应用于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工作实践,结合对人性化管理思想的思考,我得出以下结论:

4.高校人性化教学管理改革探讨论文 篇四

1.1 重视对人的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学校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学校方针政策的制定、计划的实施都要以人为基点,一切管理活动围绕人展开。因此人性化管理成为衡量学校管理成效高低的关键。一个学校办得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其是否有一支强劲有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只有知道怎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热情,才能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也才能使“教”取得最大功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个性差异,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培养,也才能使“学”取得最大功效;只有善用人才选择合适的领导,给予高度自由,使其能力得到最大发挥,才能使“管”取得最大功效。

1.2 协调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条件

有效的管理不是隔离的个别管理,而是有机的团体管理。学校中的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之间等有着复杂的关系网。这些管理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的成效与运作。因此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就必须重视改变工作人员的气质,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如果各成员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就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积极主动性,形成一股强大的有战斗力的集体力量,管理会变得更为有效。

1.3 重视人性的非理性管理是管理的新趋向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尊重、理解、沟通与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理性管理因索如定量指标、规章制度等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服从和惩罚等为基础的,方式直接但效果短暂而且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精神。非理性主义理论认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应该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的长期培养,从而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实施人性化教学管理的策略

2.1 教学管理全员主体化

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转变是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先导。高校教学管理思想的变革,要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立足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全面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确立教学管理的全员主体化,明确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即管理主体)都具有管理主体性,教学管理者,师和学生共同来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教学活动。使教学管理者认真进行管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以充分调动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彻底改变以往的随机管理和行为管理。实施以目标为动力并通过目标的分解来推动目标管理,提高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推进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形成。

3.2 教学管理专业化和科学化

首先,充分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进行校院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以学院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按学科组建学院。针对权力过分集中的现状,分解教学管理职能,实行纵向权力结构的调整。使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责下放。健全校、院级两个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确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主体地位。学院层面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院级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基层自主适应舱力和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学校层面强化目标管理,配套责任考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实施、教学评价等目标管理上,不断加强宏脱调控监督和决策、指导功能。实现高效、优质、有序的教学管理目标。第二,高饺的教学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它还承担着学校教学工作的学术性管理职能,教务处(部)作为校级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树立管理不仅是服务,“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是生产力”的理念,加强专业化管理,管理职能上,实行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相结合,重视和强化教学管理的学术功能,坚持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大众化背景下的多样化的人才质量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术性研究和管理。以引导和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第三,以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教育教学法规为依据,以反映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特点为原则。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实施科学化管理。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制定、修订、废除,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可行性和连续性,为制度的严格执行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良好基础。

第四,高校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搭建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教学管理信息子系统,使数据的兼容性、共享性更好,形成具有先进性、可操作性的现代化教学信息服务系统和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运行工作网络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3 教学管理人性化,首先,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依据我校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有特色”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扭转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选择性机制,把教育的选择权和参与权交还给学生,推动学生独立、自主和探索性地学习,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建立适合校情的学分制,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为其组合制度的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自我设计和自我成才的平台和发展空间,让学生按照自身特点在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业进程、学习年限、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第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特点制定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强化学习过程考核。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和学生学业测评办法,建立重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化。

2.4 质量管理全程化

5.浅谈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篇五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革新提出了理论依据,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做好服务.

作 者:肖瑾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科学化  

6.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 篇六

首先,高校学生管理民主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进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入,并日益延伸至各所高校之中。除了全面改变高校硬性管理的运行机制外,市场经济在高校的渗透还引发了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性质等一系列的变化:大学生思想观念日益独立,自主择业越发盛行,学生管理工作由管理向服务全面转型,学生素质考评标准焕然一新。这些变化都无一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向民主化方向转型。

其次,高校学生管理民主化是素质教育现代化和完善的有效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和完善,“以生为本”等先进教育理念铺天盖地而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尊重学生,还原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打破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的樊笼,充当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协调者已成为共识。而这种共识的践行,必然以学生诉求为核心,也就无法绕离民主化这一主题。

再次,高校学生管理民主化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旨归。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拓宽了学生诉求表达的渠道,而且大幅提升了交流空间和效率。网络群策群力,献言献计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利于集思广益,寻找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益于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促进和谐校园的建构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7.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 篇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人性化

中国管理文化源远流长, 其特征之一就是“以人为本”, 高度重视人在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它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抑制人性弱点,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性优点, 使人在创造社会财富实现效益的同时, 实现自身的价值。

高校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就是以师生作为主要读者为根本, 以师生作为主要读者为中心, 尊重读者, 研究读者, 方便读者, 为读者进入知识殿堂给足储备、保驾护航。

一、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原则和体制构建

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尊重人的发展需求规律, 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 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因此, 能让员工在最佳的状态下工作以实现其最终目标, 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尊重个性化发展

自我实现是员工的最高动机。它的表现是对事业发展的忘我献身。因此, 高校图书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上要极大地发挥员工的才智, 要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条件和环境, 为他们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创造空间。让员工以自身的发展为出发点, 在员工的岗位安排、教育培训等方面都以有利于他们的特性潜质发挥和根据个性特点、特长进行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2、引导协调性管理

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 主要指在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的运作中采取富于人情味的管理方式, 注重对员工进行情感管理, 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把每一个员工的利益通过有机整合, 成为集体利益, 使员工形成合力, 从而达到图书馆预期的管理目标。

3、创设和谐环境

创设一个能让员工全面发展的环境, 引导他们发挥潜能。这样的环境对组织内部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 包括工作条件、设施、设备、文化娱乐条件、生活空间安排等;二是文化环境, 即图书馆拥有的独特的文化氛围。三是研究环境, 即定期和不定期召开研讨会、聘请专家学者讲学、学历和非学历进修、校际交流、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科研工作制度等。

要有效地进行人性化管理, 还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制, 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激励员工奋发向上、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的创新

由于我国图书馆管理理念的错位, 大部分岗位成为领导安置家属, 接收退休人员的地方。有的馆员甚至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 这给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带来了障碍, 影响了服务质量。还有传统的人事编制体制也导致了图书馆员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 人员素质的不平衡, 这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可见创新体制, 大胆改革, 实现竟聘制度, 公开公正进行考核和选拔, 实行激励和奖惩制度, 也可以大胆引进或“租赁”人才, 激发馆员的主观能动性, 使员工的热情与创新精神得到最大的释放。

另外一部分人认为图书馆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均不高, 学习、进修、晋职以及从事学术研究的机会和条件远不如人, 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相当狭小。这种图书馆职业理论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反差, 对社会的贡献和他们所获取的待遇、报酬的反差, 造成部分馆员心浮气燥。要么跳槽另谋出路, 要么抱着混日子态度, 被动应付工作。导致迟到早退频繁, 工作时间干私活, 串岗现象严重。还有些馆员把图书馆当作“养老院”, 工作墨守成规, 缺乏应有的时代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不具备深层次文献资源开发的能力, 难以适应读者对二次, 三次文献利用的需求。这些问题要解决就必须加大人事管理, 一方面大量引进专业人才, 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工作模式, 另一方面要规范管理制度, 严格考核标准。只有加强员工的危机感才会激发其能动性, 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业务水平。使馆员有饱满的热情十足的自信面对读者。

在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是馆员的基本职责。我们必须想读者所想、备读者所需, 加强馆内设施、技术能源、人员素质、社会形象的全方面建设。以此实现图书馆更大的社会价值。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利用网上信息资源。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信息资源的多样化和高度共享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 使知识信息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对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信息来说, 充分利用网上的免费资源, 订购一些电子图书、期刊, 不失为节省经费的有效途径。

二是创建虚拟图书馆。虚拟馆藏的建设在新形势下已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是图书馆能否在网络环境下为读者提供全、新、快、准的信息服务的基础, 也是评价一个图书馆实力和特色的重要标志。虚拟馆藏是由图书馆员将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目的收集, 整理, 编辑, 再发布到本馆图书馆网站成为本馆馆藏。它是搜索引擎、专业指南系统以及指引库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有明显的针对性。

三是以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数字图书馆。发挥“特色”优势是能有效利用馆藏资源, 是现代图书馆管理观念更新的体现。高校图书馆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 结合本校读者的特点, 加强学科特色文献的收藏, 使其更适应本学校学科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高校的不断发展, 作为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 任重道远, 只有不断探索, 开拓创新, 才能保证图书馆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 紧跟历史的潮流, 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管理理念, 管理模式, 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上不断创新, 才能在知识经济中立足和发展。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高校图书馆管理又有其特殊性, 因而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应始终重视管理的人本化。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 为实现高校图书馆总体管理目标, 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功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兴山, 于静.国内高校分馆比较与创新策略研究[J].图书馆杂志, 2008, (6) .

[2]张叔娘.我国学科馆员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情报探索, 2009, (1) .

8.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 篇八

关键词:人本管理理论;高校学生管理;人本管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171-02

“人本管理理论”是随着管理学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80年代受到了东西方企业的高度重视。“人本管理”主张管理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一切管理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本管理”重视人的中心地位,是以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为核心,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条件,同时以个人的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望为引擎的一套管理模式。

一、“人本管理理论”的理论依据

“人本管理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在《1844年政治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设置了自己思想体系中的人道主义追求。在那里,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人向真正的人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又等于自然主义。虽然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人主要是消灭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各部门自由流动的人,但它已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完全解决。按照人本主义发展的层次,它应该属于超越自然本位和人伦本位之后的“以人为本”层次。由此可见,“人本管理理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的。

“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论作为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的最高层次,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人类主体地位的确立、科学主义精神的弘扬;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合理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三是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包括人自身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协调发展。

二、“人本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1.实现人的现代化,高校应建立“以生为本”的模式

“人本管理”强调人的主体性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康德说:“教育隐含着人性完善的重大秘密。”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它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根本目的的。早在一千多年前《礼记》的《大学》篇中,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是否达到了这个教育目标了呢?综观当今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我们很难得出乐观的结论。当人们在论及教育所遭遇的种种困惑时,道德教育,尤其是学校的道德教育成为今日论争最为激烈的教育问题之一。第一,把“以生为本”的人本管理模式运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中,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第二,把“以生为本”的人本管理模式引进到高校德育中并把它作为一种理念,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由学校德育本身的性质和实践特点决定的。我们知道,近几年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已逐渐为企业界所认同,而作为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学校就更没有理由去拒绝和摒弃它。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视个体主体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性;反对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强化的外在教育,主张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内在教育;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主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传统的教育方法把学生视为“问题”,对学生进行单方面教育,未能做到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动,从而使学生难以形成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人格。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主体精神、积极个性、良好品性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2.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和核心。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发展教育事业、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遵循的价值观。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目的也是围绕中考、高考作准备,科目的安排、时间的分配与社会实践相脱节,使得各个学习科目、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老师与校领导,甚至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的现象,高等教育则带有很强的“工具理性”,往往塑造的是“单面人”,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弊端日益暴露和凸显,需要我们对现实教育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不尊重人的现象和做法进行反思和纠正,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以生为本”的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对个体主体性的肯定和社会性原则统一起来,既要发挥个体主体性,又要反对个体主体性的极度膨胀;既要提倡集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应确立“以生为本”的目标,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处理好价值取向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并在两者的相互联结中促进其价值实现。只有高校的学生管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发展要求相匹配,并把不断创新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同大学生用心交流、真诚对话、深入沟通之中,师生共同感受时代的变化、培养高尚的情操,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中,实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大学生个体性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突破。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如何落实“人本管理理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最终效果的获得必须经过学生的自身活动及其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离开了内因,外因再大也是枉然。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强化人本意识,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落实“人本管理理论”主要有三点:

1.坚决贯彻“三贴近”原则,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学生第一、为学生发展服务、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学生摆在第一的位置,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和理解学生,坚决贯彻16号文件的“三贴近”原则,——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贴近大学生的情感、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高校坚持“以生为本”的内涵就是要把学生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广大青年学生的多层次需要。其次,学校要强调学生具有自身尊严和人格,重视感情因素的作用,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心、体贴,教育者应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后,教育要贴近实际,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把教育内化为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高校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得道德尊严和道德价值感,不仅要完善人的人格,还要丰富人的内在世界、充实人的文化生活、确立人的理想信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完成自己特殊而神圣的使命。

2.利用目标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生为本”的学校管理,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然后再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管理激励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目标决定的,目标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激励目标,激发行为的内驱力,产生新的更高的成就动机。利用目标激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个好的目标既要振奋人心,又要有实现的可能,才能鼓舞上进。实现目标激励,在步骤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设定目标,让学生根据总的培养目标,定出个人目标,即在校期间所应达到的目标。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进取成才的愿望落实在勤学敏思的实际行动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努力实现目标。第三阶段是对达到的结果进行预定的评价和奖励,激发他们实现更高的目标要求。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文化内涵、精神底蕴的重要表现,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高校要以突出的个性化、鲜明的区域特色、浓郁的文化气息、完美的整体性为原则,努力营造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的氛围,充分体现大学生特有的人文关怀,着力营造书卷气息、儒雅氛围的科学精神,使其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为此,要重视品位高雅的人文环境建设,一是校园建筑物、道路等的命名要有鮮明的文化意蕴,要彰显大学的文化气息;二是在校门、办公楼、教室以及学生经常出入活动的地方,要有体现办学宗旨的人文特色的内容;三是要加强教学过程的人文知识方面的修养;四是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五是经常开展国内或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聘请知名学者、专家作专题报告,使大学生们增强信息量,开阔眼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少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三峡大学:人文社科版,2005,(1).

9.人本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 篇九

人本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

人本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直接体现就是“依靠学生,以学生为本”,将它具体实践于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具体内容就是:正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正确认识并重视当代大学生,正确有效地激励学生,正确灵活地管理学生,以及全方位地服务于学生.只有将人本管理贯穿于高校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构建高校教育管理的全新模式.

作 者:任超 吕守华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64关键词:人本管理 高校学生工作 运用

10.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 篇十

摘 要:在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使教学管理的结构体系得到全面性的优化,在层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管理的方案让整体的教学体系得到相应的优化。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措施

从整体上来说,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能够使整体的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但在实际性的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想要教学管理的整体层面结构得到相应的拓展,需要在全方位的管理中,进行管理结构的创新,使高校教学管理的效果更加显著。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从整体的教学管理理念出发,很多高校的管理体系并不完善。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并没有做出很大的创新,依旧延续传统的管理手段进行标注化的管理,这在主观意识上完全抹杀了管理者的主观需求。因此,在标准化的管理中,要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引导,并结合新的管理方式,让落后的管理思想得到全面性的进步。

2.教?W管理模式单一

为使整体教学模式更加丰富,需要摆脱传统的单一性的教学管理方式。很多教师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封闭式及严格化的管理,这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极大的束缚,使其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会有极大的压力。因此,单一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难有寸进。

例如:在高校的管理中,某学生不遵守学校的管理规定。很多教师采用强硬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在思想及行动上受到惩罚,这不仅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来说,具有诸多的不适应性。

3.教学质量考核机制不够科学

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考核机制较为死板。尤其是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其通过对教师质量管理的监督,使整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因此,在教学的目标控制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基础教学水平;在考核指标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设定相应的考核机制。这样,在整体考核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其整体的执行力在不断提升,使其制度化的管理结构层次更加清晰。

二、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相应措施

1.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创新应结合传统教学观念,使教学管理体系得到初步的完善;同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使整体的管理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进行初步性的结构管理中,需要根据管理策略的实施,让综合管理体系的结构层次得到相应的优化。这样,在管理的意识上,教师就能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教学管理,从而使得教学管理层次逐渐趋于完美。

2.推行多样化教学管理模式

在全面性的管理过程中,应不断推行多重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的层次逐渐清晰。在优化层次的管理中,还要采用多行并举的管理模式,让整体的管理结构趋于合理化。

例如,某高校的学生由于考试作弊而被发现,教师不宜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或是在全校公布,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性格,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进行循循善诱,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好学力行,臻于至善;对于十分调皮、性格外向的学生,教师则需要与其父母进行沟通,共同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因此,从多样化的管理层次上来看,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推行多样化的管理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教学管理中健康成长。

3.完善教学质量考核机制

在进行质量考核的过程中,需对整体的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性的完善。尤其是在教学体制的控制上,要结合不同的管理方式让教学方法得到相应的创新。同时,在考核机制上,应根据教学的整体方向,对其进行考核的创新,让教学质量的考核与管理的考核机制能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在考核内容上,要公平公正,并针对学科的差异性进行多样化的考核及评价指标的控制,最终使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得到完善。

三、结语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其通常具备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但在具体的管理中,同样会面临诸多问题。因此,为了使整体的教学管理得到相应的创新,在基础教学管理中,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使教学方案、教学质量及教学体系得到优化改革,最终使高校教学体系得到全面性的完善。

参考文献:

11.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 篇十一

【摘要】 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至于其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要素,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企业与个人的双赢战略,制订员工的生涯规划,等等。本文从民办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民办学校运营机制的特点,探讨人性化管理在现代民办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提出了利用情感激励来管理员工,以及利用自身的机智灵活的运作机制的优势吸引人才的问题。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民办学校;激励;机制;吸引

【中圖分类号】G6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16-01

民办学校教师作为特定的群体,有其特殊的职业特点,管理人员的流动性和管理的灵活性都是惟一的需求,民办学校更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尤其需要一种升华的超越职业本身的人性化管理。一句问候、一声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使人心存感激,从而实现了人本管理的优越性。

所以,正因为这样,民办学校管理者需要科学地利用情感激励来管理员工,笔者认为,要把握下面几种艺术方式:

1. 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沟通。尊重人格是民办学校现代管理中极为宝贵、极为丰富、急需高度重视、亟待强化开发的情感“资源”,国务委员吴仪说:“协调、融合的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真是一语中的。就民办学校而言,管理者与教师如果情感融合,则可以提升学校发展力。民办学校尊重教师的人格具体表现在领导者始终尊重、信任、关心、爱护每一位教师,达到“相识满天下,到处是知已”的境界,这也是激励艺术的最高境界。

2. 沟通方式的垂直性。一些民办学校实行企业化管理,在沟通上最常见的是书面报告及口头传达,但前者最容易掉进层层报表、文山文海,层级壁垒里而失去沟通的时效性;后者则易为个人主观意识所左右或是信息失真,无法客观地传达沟通内容。这样很难将领导者的决策转化为教师的行动。沟通方式应是垂直的,

领导者尽可能直接与教师沟通,比如茶余饭后、家庭探访、同室办公、共同教研、假日郊游、个别交流、圆桌座谈会等等都是垂直沟通的方式。

3. 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学校与教师的诸方面存在认同感的差异,只有善于运用沟通的力量,及时调整双方利益,才能够使双方更好地发展,互为推动。如果沟通只是单向的,即只是领导者向教师传达要求和指令,教师只是象征性地反馈意见,或领导者只是垂直询问,教师只是一问一答,这样的沟通不仅无助于

决策层的监督与管理,也无助于领导者与教师们的情感融合,时间长了,必然挫伤教师们的积极性及归属感。所以单向的沟通必须变为双向沟通。双向沟通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关键的是领导者要尊重教师的意见表达,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切忌公开批评,即使不能采纳甚至要纠正错误,也要肯定其主动性,如果建议是正确的,可行的,则要公开表扬、奖励以示鼓劲。管理者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环境。这样一来,教师们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就是要紧紧围绕“人”作文章。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学会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依靠人,使管理多一点人情味,多一分亲切感,多一丝微笑,多一层体贴。如何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长期研究的课题。

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民办学校如何利用自身灵活的运作机

制吸引人才。

1. 环境待遇吸引人。敢于下海弄潮,站在浪尖上的部分教师开始挥手向昨天告别,一心一意奔向民办学校,图的就是民办学校有着公办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待遇与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与人际环境是吸引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普遍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特别注意社会公平。一个芳草鲜美、绿树成阴、功能齐

全、设备超前、宽松舒适的校园环境,一个弘扬正气、树立典型、榜样带路、领导身体力行、同事团结协作融洽相处的健康和谐的人际环境,正是教师心目中的理想之地,怎能不心驰神往?一般上规模的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都比较高,若是学校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福利后勤保障制度

均较为完善,且能兑现招聘教师时的承诺,解除应聘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心情舒畅地放手在学校里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上,那么前来应聘的教师肯定会数不胜数。这一方面,某所私立学校就是个极好的例子。由于该校办学规模扩大,各学科均需要老师。当他们把招聘启事登报后,寄来求聘的材料如雪花般飞来,竞争极为激烈。学校创设的上述诸条件吸引了众多教师,反之,众多教师也为学校提供了选择的广阔空间。

2. 管理情感吸引人。民办学校首先应把民主原则引入教师管理工作中去,在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提倡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之间交流思想、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努力做到用制度来引导人,用纪律来教育人,用目标来激励人,用事业来吸引人,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这与民办学校教师较高的民主意识,强烈

追求自我,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心态相符,因而能吸引优秀教师。再者,民办学校的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管理层的利益,领导者在管理中自然就会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距离感,多一点亲切感;少一点命令与颐指气使,多一点协商与民主争议。这样,教师自然会感到集体的温暖、领导的看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情感上的投入更是吸引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一点,上文提及的学校也做得比较好。比如,该校了解登记每个教职工的生日,及时赠送生日蛋糕;逢年过节,组织各种晚会,组织外出旅游,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比赛等,事情虽小,但情暖人心,让老师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和集体的温馨。

12.浅谈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本思想 篇十二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人本思想,以人为本

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就是指一切管理活动要以人为中心, 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发挥和提高人的创造力为根本, 这已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高校是为大学生而创立, 学校中绝大部分活动的目的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果说管理的核心是人, 那么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应是学生, 以学生为本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思想。这对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发挥学生的才能, 实现学生的基本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本思想的内涵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 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其基本内容就是要通过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培养学生、服务学生来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目标。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本思想, 就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以学生为落脚点, 以学生为最终目的, 竭诚尽力为学生谋利益,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千方百计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 学生工作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充分反映他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依靠学生。高校学生工作的人本思想, 就要学生工作者不要认为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 而应将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 多为学生服务, 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 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2.1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应注重人本思想。

我们知道, 近几年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已逐渐为企业界所认同, 而作为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学校就更没有理由去拒绝和摒弃它。所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指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和充分发展。大学生只有全面发展才能自由、自主地发展, 也才能造就具有综合素质的本领。从根本上讲, 学生工作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 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要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 把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 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学生管理应注重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和核心。“和谐”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相安, 谐调。而和谐校园, 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师生的和谐建康发展。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体是学生, 因此, 学生的日常的思想行为, 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师生关系都将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弊端日益暴露和凸显, 需要我们对现实教育中对一切违背人性发展、不尊重人的现象和做法进行反思和纠正, 要注重人本思想, 尊重学生,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 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 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主管理中, 积累经验, 磨炼心志, 提高耐挫折能力, 正视困难并敢于接受挑战的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 真正使学生在民主氛围中, 达到知、情、意、行的完善与协调发展。

3 高校学生管理中落实人本思想的具体措施

3.1 理解学生, 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所谓人格塑造, 是指采取一定的文化对现有的不同类型、不同特质的人格进行取舍, 建构、培养、优化、创新, 从而削弱人格的弱质和消极因素, 扩充其优良品质和积极的成分, 培育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人格模式。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则要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出发, 紧紧围绕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工作, 人本思想, 就是要理解学生的个性和思想, 保护每个人的自尊心, 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 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与独立健康的人格。

3.2 尊重学生, 发挥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尊重学生, 牢固树立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人本思想, 就是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者, 在新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 平等与学生的地位。学生在教育管理中不应当是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 而应当是日常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和主要承担者。对于在校大学生这样的群体, 如果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 仅靠铁一般的纪律来严格管理, 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因此,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近年来, 不少高校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积累了一些的经验, 其中心内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学生为教育管理的主体, 通过学生自律组织的建设,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实现自主教育。

3.3 服务学生, 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坚持人本思想, 高校学生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必须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氛围, 既体现了管理者对学生真诚的尊重、理解、关怀与信任, 也能更好地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感化教育作用, 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大学生在校期间涉及最广泛的两个方面就是学习和校园生活, 学生管理工作要从这两个方面利用人本思想教育学生服务学生, 为大学生贡献社会奠定基础。

3.3.1 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好时光, 尽可能多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管理者服务于学生的学业, 就是要引导他们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 努力构筑具有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各个要素中, 通过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引导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 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

3.3.2 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大学生中有许多贫困学生, 其中不乏意志顽强者, 但是也有不少意志薄弱, 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他们抱怨社会, 抱怨家庭, 消极地看待人生和社会。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密切关注学生的情况, 提倡勤劳节俭、扶危济困、艰苦奋斗的精神, 弘扬正气, 推动健康文明的校园风气乃至社会风气形成。人的心理是复杂的, 由于各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 除了以上贫困生问题之外, 还有家庭的离异变故, 以及个人恋爱的不顺, 因为个人性格问题导致的宿舍问题等等。因此, 学生工作者要热爱学生, 对心理问题学生要及时发现, 尤为关怀。

坚持人本思想, 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障碍和生活困难, 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职责。通过建设和谐校园环境, 学生在充满爱的校园氛围内, 增进身心愉悦, 拓展视野, 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 高校的学生管理, 是高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学生管理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 乃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学生工作者一定要站在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 切实做到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服务学生, 多为学生着想, 真正对学生负责, 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 不断开创新时期学生工作, 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成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朝辉, 范琛.以人为本,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8) .

[2]何独明.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5) .

[3]雒文虎, 李方圆.浅谈“人本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12) .

13.浅谈学校制度建设和人性化管理 篇十三

——浅谈学校制度建设和人性化管理

梓潼县潼江初级中学校

赵德志

学校制度建设和学校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和管理,二是针对教职工的工作制度建设和管理。作为校长,首先要抓的是学校教职工工作制度建设和管理。在这里,我结合个人浅陋的管理经验和理论水平来谈一谈学校教职工工作制度建设和管理,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指正。

一、以人为本、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加强学校管理,构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

管理与被管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你去管理他,就是约束他的个性和自由,他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对抗情绪,这样就出现了矛盾。对于一个学校的校长来说,良性矛盾需要调和,而恶性的矛盾则需要斗争。在学校实际管理中,作为学校管理核心的校长要尽一切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加强学校管理。这样,学校管理就不必繁文缛节、也不会劳心劳力,而是可以成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的动力系统。

二、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加强学校管理。

(一)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加强学校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各行各业按章办事。中国要融入世界,首先要成为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要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江泽民总书记在谈到依法治国时是指出,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各行各业都按章办事。学校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学校是文明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学校又是一个社会的基础行业,涉及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时间延续最长。学校按章办事、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加强学校管理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

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从我国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滞后于经济发展。从教育本身来看,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人们呼吁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是忧心忡忡。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人代会”和十一届“政协会”上,教育仍然是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过去主要是在“三乱”问题上的讨论,这是停留在对正常教育次序的渴望层面上;而如今已上升到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探究,这是寻求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复旦大学副校长在谈到高校教育时指出:高校教育不是培养学生如何就业,而是教育学生如何去创业,干自己愿干的、能干的事。可见,教育就是为了要服务社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要完成这一使命,学校管理就应该为之而展开。

所以,我本人认为教育的深入改革,就是要重视和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以人为本,构建系统的、科学的学校制度文化和人性文化,把学校 工作加以规范、让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得以规范,从而实现学校发展的规范。

(三)与时俱进,建设系统的、科学的学校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制度是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保证。正所谓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

1、广泛的民主性是制度有效性的基础。

学校制度建设应是学校意志和教师意志的统一。如果忽视了广大教师的利益,学校制度就只能代表校长的个人意志或是少数几个领导的意志。无论校长有多高明,该制度最终也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学校制度建设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利益,竭尽所能谋取教师利益的最大化,把学校制度建设成能代表绝大多数教师意志和利益的科学化、合理化的制度。

在学校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支部大会、教代会的职能。教代会反映的是教师的呼声、代表着广大教师的意志,充分发挥教代会的职能,使学校制度建设具有坚实而广泛的民主基础。支部大会是学校发展方向性的保证,支部大会的党内民主保证了制度的正确性,支部大会的集中,则保证了党的组织原则性。

2、依法建设和完善学校制度,使学校制度更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学校制度要具有广泛的约束力,才能推进学校管理。因此,学校制度必须与法律法规、政策一致。有法律依据的学校制度,不仅具有行业内部的组织约束力,还有广泛的法律约束力,有了这两种力量的保障,学校制度才能真正起到规范学校管理和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作用。

3、加强和完善学校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学校制度建设应该是运动中求发展。社会在发展、教师的观念和素质在发展、教育本身也在发展,学校制度也应该随之而发展。总之,学校要在各个岗位的考核中找一个固定的平衡点很难,例如在积极性普遍高、工作和谐时,我们应加大福利分配、缩小分配差距;反之,加大考核力度、通过缩小工作差距来达到缩小分配差距的目的。

4、加强和完善学校制度建设要注意连续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能给人已享受;制度来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能给管理以规范。

制度作为一种理论层次上的管理文化,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用学校制度来指导和规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这是学校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作用。因此,我们在制定制度的时候,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把问题看深刻一些、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充分一些、把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认识的更清楚一些。这样,学校制度就可以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否则就会朝令夕改。

同时,学校制度的完善要基于以往的制度,删除不合实际情况的条款,增补现实工作和管理需要的条款。我们既不能拘泥于过去的制度,也忌讳新校长上来之后就对以前的东西全盘否定。

5、把“制”和“度”分开建设,保证学校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如果把学校的“制”理解为对教师行为的约束,那么“度”就是一种衡量,既是对教师行为的衡量。我们应该把“制”和“度”分开来建设,以保证学校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在学校“制”的建设中,要把制度当成办事指南,要从正面上对教师行为加以引导,包括工作方向的指导和工作方法的指导。这样的制度会让教师感到舒心而不乏纪律、既能保证教师的能动创造又不会导致散漫。站在这个意义上,学校的制度建设就不是限制和要求教师做什么,而是指导教师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或建议教师可以怎么做,别人都用了什么方法,收到那些效果。

在学校“度” 的建设中,要立足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现实可行性,要严肃、严格,条款要明细、层次要清晰,度的衡量要精确,要做的一丝不苟。这样才能体现公平工正,否则就会事后打折扣或朝令夕改。

三、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促进学校管理现代化。

(一)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是社会和谐的需要。

上至整个社会、下至百姓家庭,都在追求一种和谐。这种和谐说到底就是多一些协调、少一些杂音,在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多一点共识、少一点分歧,以至于达到“三和”。即人心“合”顺、人情“和”睦、人力资源“活”跃。“人”的因素是和谐的唯一基础,前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完善学校制度建设和加强学校管理的同时,还要把“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作为加强学校管理的必要补充。

(二)、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1、教师的基本需要。我经常给班子成员讲:你需要什么,教职工就需要什么。这是我们管理者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 第一是生理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第三是被尊重的需要、第四是人际交往的需要、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需要遵循递增规律,即前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产生后一个层次的需要。前三个层次的需要属于生存本能需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只有当人们最基本的低层次的生存本能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才能出现,人们才会安心工作、全心付出、完成自我管理和自我道德形象的塑造,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从当前教师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虽然已经满足,但是,教育内部竞争加剧、教育人事改革使人困惑、独生子女难教而家长又希望过高,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安全需要和被尊重需要上得不到满足,自然就谈不上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这就导致了不少教师在工作上缺乏上进心、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过去,对于评选先进、入党等事情都会令人砰然心动;而现在大家对于这类事情表现出的激情却大大减少,更不用说工作状态。过去,我们利用节假日、星期天上课,不发一分钱的补助大家也会争着上课; 早晚辅导没有排到教师人头,大家抢着去给学生辅导。过去教师的工资虽然不高,但自己花钱订几种教学杂志、买许多教学参考书,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寄希望于学校。之所以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较高层次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工作动机水平不高。

2、教师的“人性”分析。

人有与生俱来的本性,如惰性、趋利避害、享受快乐等等。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应当顺其自然的引导利用。

常言说:性格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而人的性格则更多的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上。一位敬业的教师,做事勤快、尊老爱幼,家庭关系必定和睦;团结协作精神强、虚心好学,与同事相处必定豁达和气、工作业绩必定优秀。反之,成天嘻嘻哈哈、做事马虎的教师,在家庭中缺乏责任感、家庭关系也不易协调;在同事中我行我素、玩世不恭,工作上很容易一塌糊涂。因此,在教师行为习惯的塑造上应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切不可贪功急进。

人不仅依靠本性求生存,而且依靠人类群体的共通习俗和文化求生存,习俗和文化也左右着人的一部分行为。就教师特有的工作环境、交际圈子、成长历程来看,实实在在是一个单纯而幼稚的群体,其习俗和文化大多来自教科书,比较理想化。这一点是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成为人类文明殿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应当加以改造和利用的。

人的群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创新演化、具有很强的创造力,能够能动的适时的改变行为习惯和文化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在创新方面,教师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更具有优势潜力,这是我们学校得以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学校人性化管理中,重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人的创造潜能是我们应该首先要考虑的最基本的内容。

总之,立足教师的“人性”,学校人性化管理必须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是尊重人的本性,顺其自然加以引导; 第二是进行行为塑造,利用习惯进行管理; 第三是建设学校文化,利用文化规范行为; 第四是注重人的创造力,利用创新推动发展。

3、教师的“个性”分析。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因其工作环境的单纯性、工作内容的理想化、工作理念与生活理念的反差等因素而形成特殊的教师“个性”心理。大致来说,教师的个性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孤芳自赏”,不愿接受直接意见; “尊重饥渴”心理,被尊重能激发潜能; 良心超越责任、情感超越利益的“士”气;

因此,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应该充分考虑实事求是的针对性。

(三)教师人性因素需要整合。

学校人性化管理不是任性化管理,更不是任意化管理,应遵从“人性”但不能完全服从“人性”。整合教师人性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教师的需要层次、提高教师的工作动机水平。一个人的需要除了要遵循递增规律外,还与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工作氛围有关。思想认识水平越高、工作氛围越和谐越积极向上,越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需要层次。我们要从校园文化建设上、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上引导教师多关注人的社会价值和道德形象塑造,从而达到提升需要层次、提高动机水平的目的。例如,积极向上的良好校风能引起教师的成功焦虑,优美的工作环境能引导教师自觉注意道德形象的自我塑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能让教师在满足安全需要的同时渴望自我实现。犹如“孟母择邻”。

2、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教师的思想观念是社会现实和文化历史的产物,在吸取文化历史精髓的同时还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发生变化,这就是“与时俱进”。我们常说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其基础工作便是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正所谓“观念支配着行为”。

3、调和校长和教师的情感。

校长和教师不是敌对的,他们在工作上是协作的伙伴,在生活上是有着共同语言的朋友。在一个学校的发展中,校长和教师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是分工不同罢了。校长要放低姿态与教师为伍、与教师为友,要重视教师的存在和作用,要关心教师的疾苦,还要与教师同甘共苦、祸福与共。从而减少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分歧和隔膜,达到情感上的调和。

四、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加强学校管理。

(一)严格执行制度是学校工作有序运转的根本保证。制度是一种工作纪律,是教职工的办事指南,也是规范学校工作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标准,有了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就必须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切实加强学校管理。有了制度不逗硬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决不能为了所谓的“和谐”而放弃制度和原则,为了“和谐”而“和谐”是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和谐。制度无情人有情,但不是变通制度,而是严格执行制度后的关心与抚慰。

1、学校制度管理要严格逗硬。

学校制度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需要科学的、系统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最需要讲原则、讲纪律。严格、逗硬的学校制度管理是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只有严格、逗硬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才能有效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顺利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和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学校规章制度切忌朝令夕改、切忌打折扣和碍于情面。任何一项规则制度都应有明确的执行日期,决不追溯以前,也决不因为某些人有意见而推迟执行。在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执行者要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原则性要强,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条款来执行。对于教职工的违规行为要一丝不苟的用条款来度量其违规的性质和违规的程度;对于需要表彰的教师,也要将其好的行为、态度和敬业精神纳入学校规章制度的明细条款,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严格评估、严肃表彰。奖惩有依据、管理有规矩,不仅让教职工对已受到的奖或罚无话可说,也能让教职工明白今后应该怎样去做。决不能当问题出现后再去制定制度或修改制度,也决不能针对某一些人来临时制定制度或修改制度。虽然在学校制度管理中不可生搬硬 套,但必须保证学校规章制度的方向性和原则性不能变,必须保证基本立场和角度不能变。把制度管理做到严肃、严格,做到一丝不苟,学校管理才能有效推进。

2、校长要敢于下决断、敢于在遇到问题时当断即断。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校长就是家长。校长要有独立决断事情、评判是非的气魄和能力,因为校长处理事情所处的角度和所站的高度应该是学校所有教职工的制高点。所谓民主集中制就是既要民主也要集中。一个学校无论如何都有少数人总爱站在有利于自己的角度来评判是非,学校也很难制定一个让每一个人都满意的制度。即使给每一个教师发放一万元的高额年终奖,也无法做到人人满意。事实上,任何一项制度,必然有人拥护、有人反对,没有反对的制度,只能是回避矛盾的自欺欺人。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校长要看谁在反对、有多少人反对,谁在拥护、有多少人拥护。校长就要像足球裁判员那样,在禁区内的手球,如果对攻方有利可以不判罚。对于这一点,校长决不能优柔寡断。如果一味的“和稀泥”、回避矛盾,最终的结果是矛盾更多、内部纷争更激烈,到时候,学校必然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

3、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一视同仁。

公平、公正是严肃学校制度管理的基础。在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教职工,一视同仁,决不因人而异。这样才能体现学校制度管理的公平和公正,才能体现校长的正派和正气。试想一个浑身正气、正直无私的校长的管理有谁不服,有谁会自找没趣?试想一项对所有人都公平、公正的制度有谁会不去遵守?当然,绝对的公平、公 正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校长没有私心杂念、要把学校制度管理做到让绝大多数教职工满意还是可以的。

4、学校制度管理必须公开透明,把学校制度管理置于广大教职工的民主监督之下。

学校规章制度的公开透明、学校制度管理的公开透明是管理能服众的基础,也是校长能服众的基础。任何一项新出台的规章制度都应该张贴在最醒目的地方、教职工经常路过随时能看到的地方,这样就能让教职工熟悉规章制度的具体条款,教职工也就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的按章办事。任何一项管理(或惩或奖)决定,也都应该在全体教职工会议上当众宣读,并且将书面材料张贴在公示栏内,这样就能把当事人的行为教给广大教职工来评判,让广大教职工或以为警戒、或以为激励,不仅对当事人来说是一种公平和公正,而且扩大了管理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量。

5、校长在学校制度管理中率先垂范。

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行。在工作中,校长是制度的执行者,也是制度的被执行者。无论是学校的制度,还是上级的制度,校长都应该模范遵守。特别是对上级的制度,一定要一丝不苟的遵守,决不能阳奉阴违,否则就会上行下效。

(二)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是学校制度全面落实、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保证。

学校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教职工不仅有工作行为的表现,而且还有思想和情感。学校管理应该以人为本,不仅要管理好教职工的行 为,还要对其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加以引导,使学校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这就要校长充分发挥管理艺术和人格魅力。

1、学校制度建设要保护教师权益、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激发教师创造潜力。

真正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的是学校中的人——教师。所以,学校制度应该保护教师权益、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激发教师创造潜力。教育教学岗位需要教师有一种愉悦的心境,否则很难有酣畅淋漓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更不要说教育教学质量了。

2、相互尊重,共建和谐。

相对而言,教师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校长应该主动尊重教师。校长对教师的尊重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尊重教师的个性特质; 二是尊重教师的人格; 三是尊重教师的发展; 四是尊重教师的生活隐私;

五是尊重教师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

六是尊重教师的智力创造尤其是学术和科研成果。

3、因时因地,把“人情”作为按章办事的必要补充。

在按章办事的同时把人情关怀作为补充,不仅能让当事人消除误解、增进共识,而且能彰显校长的人格魅力、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4、校长要宽容,遇事要举重若轻,把制度处理放在最后。

在学校具体制度的执行上,教师在理解上和理解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别,时常会听到各种抱怨和意见。对于这些抱怨和意见,校长要胸怀宽容,要举重若轻,不能上纲上线的拿制度来处理。就是对于那些行为不是很检点的教师,也要肯定他们的本质不坏,要就事论事,不要一棍子打死。

5、多说服,少威服。

从工作本质上讲,校长与教师都是为社会服务;从人的社会地位上讲,校长和教师是平等的。因而当校长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要以商量的口吻、探讨式的交流达成一致;当校长给教师安排工作的时候要有商量的余地、要让当事人觉得这项工作他能做而且应该做。能不动用制度的时候决不动用制度。

6、校长要用人格魅力营造学校人性氛围。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校长都要树“君子”风度、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校长言行举止要文明谦和而又不失大家风范、兴趣爱好要健康高雅、论辩说辞要睿智深刻,如此等等,正如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爱莲说》中所说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严谨的作风和“君子”风度,是校长人格魅力的彰显,对一个学校的教师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五、当前学校管理中的困惑。

管理需要考核,考核就必然要与利益挂钩。所谓利益,就是经济利益上的奖金福利分配和政治利益上的先进评选、职称评定和聘任等。先进、职称的名额和指标有限。根据考核来评、聘职称,就只能惠顾精英 而无法兼顾大家,然而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需要精英而且需要全体教师的敬业和奉献。尤其是今天的教育收费改革,使学校经费捉襟见肘,几乎无法利用经济杠杆来调控。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势下,学校固然要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和职业道德”来教育引导教师,但人是社会动物,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的影响。这就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14.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 篇十四

2.1树立诚信档案观念

各地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档案诚信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充分了解和认识诚信档案的重要性,积极提高管理人员在学生档案管理方面的诚信意识,牢固树立诚信档案观念,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政治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诚信原则真正贯彻落实到整个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去,从而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诚信水平。

2.2改革大学生档案内容

各级高校在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大力加强对学生档案归档材料的改革和优化,积极改变和摒弃传统教条化、模式化的归档模式,提高学生档案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原有资料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诚信、思想、道德、个性、素质、特长、技能、潜质、心理以及综合能力等内容纳入到归档材料中来,扩大学生档案的材料内容。同时,还要严把材料审核关,坚决贯彻事实就是的.管理原则,严明材料真伪,坚决杜绝虚假文件,从而真正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可信度。

2.3加强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

各地高校应该大力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建设工作,让大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对其在校期间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品行表现以及经济状况等进行追踪记录,并在学生档案中将其结果材料进行定时更新。同时,还要积极提高诚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健全和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征询系统,并将其同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并联,实现两者之间高度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从而更加全面、及时、真实的反映大学生的诚信情况。

2.4加强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历查询系统的应用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查询系统是目前我国各类大学通用的学生档案查询管理系统,而其中的“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档案”也是我国目前最权威的惟一全国性人才数据库。因此,各地高校应该积极加强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历查询系统的应用,将学生诚信档案并入该数据库中,从而有效丰富了大学生的电子档案信息,也使得高等院校及社会用人单位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查询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真实的情况。

结语

总之,高校应该顺应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积极加强学生档案管理中的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机制,提高学生档案诚信水平,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使之能够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进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高校教育办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小华.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渗透诚信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4):53-54.

[2]崔国富,袁冬梅.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1):25-30.

[3]赵华龙.大学生诚信档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07):78-79.

[4]尹恒宁.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与诚信教育[J].兰台世界,(08):66-67.

上一篇: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下一篇:高考英语议论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