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主观题训练

2024-11-13

中考历史主观题训练(精选8篇)

1.中考历史主观题训练 篇一

2005年历史中考试题整理主观题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二)

作者:杨倩整理

文章来源:中学历史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7 2005年四川省中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课改实验区)

二、比一比,看谁列举得又快又好。(6分)26、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创业的年代,我国涌现出了一批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模范人物,强烈影响着我们得社会,震撼着人们得心灵。请你举出这一时期三位这样得典型人物。(3分)

2005年武汉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政治、历史试卷(课改实验区)历史部分

二、学用结合 探究问题 [关注我们的社会]

32、新闻报道一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谈。两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等共同体认下,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远景”的新闻公报。新闻报道二

新华网发表:“连主席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读新闻,回答问题

(1)国共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一步”的迈出意味着什么?(2)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2005年玉溪历史中考题(课改实验区)

22、阅读下列材料: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 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三大报告 请回答:

(1)说一说中共十三大召开的时间。(1分)请回想,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哪一事件作为标志的?(1分)(2)材料中谈到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请你说一说“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什么?(1.5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作出的?(1.5分)(1)答:1987年。(1分)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分)(2)答:共产党的领导是核心。(1.5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1.5分)

200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政治(课改实验区)22.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亲切会见,是国共两党继近代史上两次合作后最高层的又一次亲密接触。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史上国共两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是革命统一战线和

统一战线。(2分)(2)这两次国共合作对当时的中国革命各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4分)

(3)2005年4月国共两党最高层的亲密接触,对发展两岸关系有何积极影响?(3分)23.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图略,是日本)

(1)图中的A国是

,现在属于

(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根据上图分析,该国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4分)

十九世纪,A国和中国都遭到了列强侵略。为挽救民族危亡,两国都进行了改革。(2)两国政府进行了哪些改革?(2分)这些改革对两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改革后的A国,曾先后对中国发动过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是,当前A国右翼势力却

否认、歪曲、美化过去的侵略历史,把侵略中国说成是“进入”中国,甚至把其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大屠杀都说成是“资料上尚存疑点”……

(3)请根据材料拟定一个小论文的题目。(3分)

(1)日本

发达国家(2分)海岸线长,多优良港口。(2分)(2)中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答出其中一个即给分)(1分)日本:明治维新。(1分)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当时亚洲唯一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命运的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4分)(3)要求:所拟定的题目①应符合材料意思;②应反映一个明确的主题;③应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分)

湖北省十堰市2005年城区(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17小题5分,18小题4分。共9分)

17、材料一:1919年北洋政府派代表出席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等合理要求,但遭到帝国主义的拒绝。1921年北洋政府派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在人民反帝运动的压力下提出“十大原则”,包括取消外国在中国境内的一切特别权和优越权等,但华盛顿会议却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二:1971年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仰天开怀大笑。(图)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与中国有关的文件分别是什么?(2)乔冠华为何事而仰天开怀大笑?

(3)结合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谈谈你的感想?(1)《凡尔赛和约》(1分)《九国公约》(1分)(2)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分)

(3)感受:要求学生要从中国近代外交史和现代外交史谈感受,观点正确,语句通顺,可难2分,观点正确,语言表达不顺1分,观点错误不给分。

18、材料一:2005年4月29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来祖国大陆访问,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实现了跨越60年的握手。材料二:截止2001年底,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文化交流、旅游、探亲的累计已达2400万人次,赴台探亲和从事文化活动的大陆居民也有60万人次。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的企业达5万多家。两岸间接贸易额达到2300亿美元。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想一想,6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会谈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你认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1)重庆谈判(1分)(2)“一国两制,和平统一”(1分)(3)两岸人民血浓于水,都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1分);党和政府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1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2小题,第19小题4分,第20小题5分,共9分)

19、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史的两件事例,并简要评说这两个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任写两条给2分)

洋务运动:是一次先进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民,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针对写出的两个事例进行评说,观点与上述一点相同或相似,各得1分,共2分)2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什么?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分)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分),坚持改革开放(1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分)

济南市200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课改区)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1)台湾是怎样被“贵国所踞”的?(2分)“余既来索”的最终结果如何?(2分)材料二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2)“去年今日割台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台湾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2分)材料三

诗人余光中《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3)“一湾浅浅的海峡”使“我”和“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2分)这一现状与材料一“贵国所踞”及材料二“割台湾”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2分)

34、(12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西汉初期统治者是如何重农的?(3分)结果如何?(1分)

(2)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土地政策是什么?(2分)对当时的革命运动有何影响?(2分)(3)1950年凤阳花鼓词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土地还家”指的是什么?(2分)有何意义?(2分)

六盘水市2005年课改实验区初中升学考试试卷 15、识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红军长征途中在何地召开了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1分)(2)、红军三大主力在何地会师?(1分)(3)、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至少答出2种困难)(2分)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1分)(1)遵义。(2)会宁。(3)

1、恶劣的自然环境。少粮食给养。敌人的围攻堵截,沿途的民族问题等。

2、长征精神

四、简答题(8分)

17:关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请回答下列题:(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5分)(2)、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1分)有什么作用?(2分)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方针:“求同存异”的方针。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对和合作。

五、综合题(20分)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5年3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号召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共同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奋斗!

材料二:

2005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胡主席强调:讨论两岸关系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必须以宽广的眼光审视当今世界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顺历史潮流而动,应人民要求而行,两岸共同发展繁荣正面临着历史性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携手合作,开创未来,为台湾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回答问题:

(1)针对台湾问题,我国于何年何月制定了一部什么样的法律?(2分)(2)、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是什么?(2分)采取这种方式的意义是什么?(3分)(3)、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3分)(4)、近代史上,台湾何时被哪个殖民地侵占过?(2分)请计算,2005年是中国收回台湾多少周年?(1分)(5)、1950年,美国用什么方式阻止我国解放台湾?(1分)(6)、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哪些努力?(6分)(1)“2005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2)“一国两制”

意义:第一、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发展。

(3)坚决拥护和积极宣传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热爱祖国,努力学习,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同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4)1895年,日本 60年

(5)派海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6)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2、不久,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3、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一些开族措施。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4、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5、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6、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入协议,达成开展两岸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共识。7、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作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8、2005年3月,我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以上八点只答出6点就可给满分)

山西省2005年试验区中考文科综合试题

三、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材料: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请回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邓小平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党和政府在农村开始实行以

为主的责任制。(2分)

(2)袁隆平在农业科技上的突出贡献是什么(2分)(3)你从材料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1)家庭联产承包(2)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或东方魔稻、杂交水稻、籼型水稻)(3)启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既要靠党的富民政策(2分)又要靠科学技术。(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5年课改试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3、14、16小题各10分;第15小题6分,共36分。13.请结合图例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简要表述历史写出五条即可。(10)

例:中英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4.希望中学的几位同学以“建国后我国农村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询资料和采访等,他们得出结论:生产关系的调整对农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假如你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0分)(1)1950年我国农村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三大改造完成后,在农村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1958年在我国农村发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2分)(4)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农村的生产关系做出了怎样的调整?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

枣庄2005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新课标卷)

21.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一:转战陕北示意图,图二: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中原形势图,图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1)分别说出三幅图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3分)(2)从图一到图三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向?(2分)

(3)结合图片反映的史实,请 你谈谈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4分)

2005年福建省宁德市中考历史试卷

二、辨析题 22、1870年,英国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福州销售,清政府官员决定收取英商20%的税款。同年,日本人在福州开办了许多工厂。(4分)(1)错误: 理由:

(2)错误: 理由: 23、1955年,亚非欧国家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4分)(1)错误: 理由:

(2)错误: 理由:

四、问答题(共20分)

28、回答下列对外开放的有关问题。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春天的故事》的歌词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指出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相关(2分)(2)歌词中的那位“老人”指的是谁?(1分)

(3)结合图5,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特区分布在哪三个省份?(3分)

(4)分别指出我国现代的对外开放与鸦片战争以后的“开放”有何不同影响?(4分)

2005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二、判断正误题 2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4、“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6、福州地处沿海,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34、(9分)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 相关链接: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1)(2分)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年”处在哪个世纪哪个年代?(2)(4分)请你写出长征途中的两件事。(3)(3分)各抒己见:谈谈你心目中的长征精神。(1)20世纪30年代(2)飞夺泸定桥;会宁会师等。(3)为了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等。

35、(9分)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问题:(1)(3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展开,请你写出该文件的名称。(2)(3分)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什么?(3)(3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3)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05年广东中山市历史中考试卷

一、识图题

观察组图回答问题:(中学历史在线注:南京大屠杀的四幅图片)(1)该组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简述该事件。

(3)你认为日本小泉首相参拜供奉着对中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犯下滔天罪行的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反映了日本政府对待“过去侵略战争”罪行持什么立场?

(4)我们为什么要坚决反对日本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

三、问答题

今年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作为伟人故乡的学生,请根据课本有关内容设计一段介绍伟人孙中山的文字,以作纪念。

2005年广丰县优质高中实验班招生考试历史样卷

二、读图识图题(共10分)(一)、读图一,回答下列问题。(5分)

26、在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中,德国强迫租借哪一地区?(1分)胶州湾

27、在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和德国矛盾最大的国家是哪个?(1分)英国

28、美国于哪年提出了什么政策,使自己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了?(2分)图一 这幅《时局图》是十九世纪末

图二

1945年8月9日

一们爱国者画的。图上的虎代表英国,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

熊代表俄国,肠代表德国,蛙代表法国,太阳代表日本,鹰代表美国。

1899年(1分)

门户开放政策(1分)

29、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导致的最大后果是什么?(1分)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材料分析题。(共10分)(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33、“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是何时何地召开的?(2分)1946年 重庆

3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何时召开?会议通过了哪一文献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分)1949年(1分)

《共同纲领》

35、请你举出一项会议通过的内容。(1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上内容学生只要答出任一点即可得分。1分)

四、简答题(共15分)

39、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请简述西汉初期统治者或新中国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重大措施是什么?效果如何?(6分)重大措施:(3分)西汉初: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几代皇帝吸取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释放奴婢、安定农民、奖励生产。

新中国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效果:(3分)

西汉初:农业经济得到持续。形成“文景之治”。

新中国建国初期: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2005年广西贵港市钦州市来宾市中考历史题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中英国商定。材料二: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材料三:中法战争的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材料四: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请回答:

⑴材料一、二分别出自哪两个不平等条约?(2分)

⑵中法战争后,法国的侵略势力深入到我国哪一地区?(1分)

⑶从日本割占台湾到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日本割占台湾共多少年?(1分)⑴《南京条约》、《北京条约》。(2分)⑵西南。(1分)⑶50。(1分)

三、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29.解放初期,有些国家机关和企业的工作人员进城后,经不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犯了哪些错误?(3分)针对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1951年底,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开展什么运动?(2分)有什么历史意义?(3分)

错误:贪污、浪费、官僚主义。(3分)运动:三反。(2分)

意义:打退了资产阶级的进攻,挽救了一批干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2005年湖北黄石中考历史试题

13.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以下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某些方面。

材料一: 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

京师同文馆

1862生

中国第一个近代兵工厂

安庆军械所

1861点

中国第一个近代交通企业

轮船招商局

1872上

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工业

汉阳铁厂

1890上

——《中国历史》第3册53页

材料二:中央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

——《中国历史》第3册71页

材料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劫总统的权力。

——《中国历史》第3册93页

回答:①材料一反映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1分)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近代化进程中生产方式方面的什么显著变化?(1分)

②依据材料二;,简析法令的颁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2分)

③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它体现了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哆译享覃的哪些主要进步?

(2分)①洋务派(1分)采用机器生产(1分)

②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1分)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分)

③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各民族自由平等(1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法律意识的增强。(1分)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本是一九三五年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歌词如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请回答:①国歌名称是什么?什么时间被正式定为国歌?(1分)②歌词中“最危险的时候”的含义是什么?(3分)

③举出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史实。(2分)

①《义勇军进行曲》1982年(1分)

②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策划华北五省自治等侵略活动;(1分)国民政府妥协退让,同日本签订《何梅协定》;(1分)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分)

③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分);“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初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17.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史。回答: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遭受过哪几次最重大挫折?(3分)从“革命道路”、“生死攸关会议”、“建国后的伟大转折”三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从幼稚走向成熟?(3分)

挫折: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国民革命失败;王明的“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损失;十年文革**,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遭受重大损失。(以上四点答对三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革命道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1分)

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分)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1分)

2005年湖南省益阳市普通初中毕业(升学)会考试卷

27、材料一:1982年9月,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态度强硬:中英谈判只有在承认”三项条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下去.邓小平在会见这位以强硬著称的”铁娘子”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到时英国必须下旗归去。材料二:香港地区示意图 请回答:

(1)代表香港岛的是图中字母,代表新界的是图中字母

。(2分)

(2)与香港问题相关的“三个条约”中,规定割让香港岛的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2分)(3)到今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已有

周年。(2分)30、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第三次握手”。请问:

(1)国共两党第一、二次合作正式实现的时间和标志各是什么?(6分)(2)这两次合作对两次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请写出这两次战争的名称。(2分)(3)你认为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握手”将对中华民族产生什么积极影响?(2分)

江苏省宿迁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政治历史试题

六、请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棋的____________运动在全国开(1分)(2)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____。(1分)(3)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运动。(2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_________________。(1分)分析对比

(1)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2分)(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2分)历史认识

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2分)

八、材料一: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

材料二:2005年3月28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团汾问大险,开始其对大陆的“破冰之旅”,这是五十六年来国民党首次组团访问大陆。继此之后,国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又于4月26日开始了对大险的“和平之旅”。这一系列访问为国共两党的和解和海峡两岸进一步沟通送来了娄娄春风。

(1)历史上,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分别形成了什么统一战线?(4分)

(2)有人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大人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5分)(3)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请分别针对台湾人民和“台独”分子写句心里话。(2分)我想对台湾人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台独”分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江苏扬州中考题

33、学史明智

2003年12月13日,由旅日华侨捐资50万元铸造的重6.6吨主题为“铭记历史教训、祈祷世界和平”的“和平大钟”,在南京撞响66声。结合材料和你对历史的学习回答: ① “和平大钟”为什么撞响66声?(2分)② 谈谈你的感想。(5分)(要求不少于35字)南京大屠杀“万人坑”中遇难者遗骨

① “和平大钟”撞响66声,是因为从1937年南京大屠杀到2003年是66周年。(2分)② 感想:A.不忘历史,铭记历史教训,是我们奋起的动力;B.纵观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不是靠祈祷来赢得和平的;C.“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真正需要撞响的,应该是警世之钟,是自强之钟。(以上三个方面任一方面或其他方面谈,只要言之有理且层次清晰,都可得4分,如能联系实际且较为深刻可得1-2分)

2.中考历史主观题训练 篇二

攻略一:未雨绸缪, 提高认识

对思想品德中考开卷考试, 一方面, 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提高学科能力是成功应试的关键。思想品德实行开卷考试后, 许多学生想当然地认为题目很容易, 就是翻翻书, 抄抄答案就行了, 平时用不着花时间去学习思想品德, 这是对思想品德开卷考试的误解, 必须予以摒弃。实际上, 纵观南京市2001年以来中考政治主观题部分的试题, 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综合性和灵活性, 比较注重考查考生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学科能力, 这就要求考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有阅读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运用政治术语表达观点的能力以及尝试实践操作的能力,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 才能成功应试。另一方面, 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解答好主观题是中考思想品德取得高分的前提条件。初中思想品德中考试卷分为第Ⅰ卷 (选择题) 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卷面满分60分, 主观性试题35分, 占试题总分近六成。主观题在中考思想品德中的份量决定了答好主观题的重要性。

攻略二: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首先必须对考生在初中思想品德中考主观题答题失分的原因进行分析。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 (1) 基础知识掌握较差, 答题时大段抄书, 没有一个总结提炼的过程; (2) 忽视思维的过程, 往往拿到题目就写, 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 (3) 欠缺良好的思维习惯, 审题不清, 读不懂问题, 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4) 分辩材料时思路狭窄, 只看点, 不看面, 不能多角度、多层面、辩证地理解材料, 分析问题; (5) 政治术语运用能力较差, 回答问题“口语化”较重, 答案组织混乱, 不能将材料和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解了这些原因, 我们就可以对疹下药, 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其次要帮助学生明确评分标准。主观题评分标准分为A、B、C、D四种等级:即A、优秀类:有创意, 有观点, 能按照试题设问, 结合所给材料进行较好分析, 学科术语运用恰当;B、较好类:有观点, 能按照试题设问, 结合所给材料进行分析, 学科术语运用一般;C、一般类:能回答问题, 表述基本正确;D、不合格类:分析错误, 答非所问, 不作回答等。现在中考评卷对主观题主要采取“采意给分”的方式, 即对考生答案的评价着眼于考生政治立场、观点是否正确, 运用知识是否得当, 阐述是否合乎逻辑, 文字表达是否准确, 而不是死扣要点, 死抠字眼。考生回答只要言之有理, 持之有据就酌情给分;即使要点不够齐全, 只要某些要点分析相当透彻, 富有创造性, 在不突破满分的情况下, 还可以酌情加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将自己所做试题同A类答案标准相对照, 找出差距, 并进行总结, 防止由于解题的不规范而失分, 保证会做的试题不失分。

攻略三:大处着眼, 理清思路

解答主观题不能随心所欲, 想到什么就答什么, 而要形成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只有形成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 主观题大都给出一定的材料 (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等。涉及范围广泛, 可以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层次的生活) , 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主观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要仔细审题, 弄清题意和要求。读懂题目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 如果这一步搞错了, 就往往答非所问。要像做几何证明题一样, 将问题中的每一个信息都考虑到。否则就不可能拿到满分。二要回归教材, 寻找知识的落脚点。从设问入手, 多问几个为什么, 向课本知识逐渐靠拢、找出其解答问题的知识落脚点, 思考与哪些所学知识有关。关键考虑要用到哪些学科术语。三要结合材料, 多角度回答问题。从知识体系 (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 寻找知识, 综合思考问题, 还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综合思考。在综合思考时, 须一分为二看问题, 即能看到事物积极与消极的两面。四要组织好语言, 科学答题。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 根据一定的逻辑 (并列、递进、总分或分总等) 进行排列。可尝试分点回答, 注意分值, 有几分就答几点。

攻略四:有的放矢, 各个击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观题的类型多样, 主要包括简析题、图表题、关系题和活动探究题等, 主观题的类型不一样, 解题的方法与策略也应也所区别。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

简析题:是针对具体言行、具体事件或具体观点进行的评析、判断、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可分为三步:1.作出判断 (注意辩证地看待问题) 。2.分析理由。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 有针对性分析试题中的观点, 无论题中观点是对是错, 都要分析其对或错的理由。3.得出结论。如果题中观点错误, 就提出一个正确的观点作为结论、以及对自己的启示等。例如: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3624亿元, 1997年/74772亿元, 2001年/95933亿元, 2004年/136515亿元。材料二:截至2002年, 每10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 我国为454人, 而日本为4909人, 美国为3676人。在科技工人中, 我国高级技工仅占3.5%, 而发达国家为40%左右;2000年美国硅谷的产值是5000亿美元, 相当于我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 而我国企业500强的收入总额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3名之和的80%。问:面对我国的快速发展, 有些西方人惊呼:“中国强大了, 中国的社会主义已不再是初级阶段了。”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答:这个观点是片面的。认为“中国强大了”有一定的道理, 从材料一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不再是初级阶段”是错误的。从材料二看, 同发达国家相比, 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还比较低,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还不高, 这些说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 是建设特色主义的首要问题。

关系题:根据所学知识, 谈谈A与B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回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是: (1) 总述, 用一句话介绍两者关系密切; (2) 坚持 (做到、实施、发展……) A对B的好处; (3) 坚持 (做到、实施、发展……) B对A的好处; (4) 小结, 强调两者缺一不可。例:2005年3月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2896票赞成, 2票弃权的结果, 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表示完全支持和理解, 全国各地群众和海外华人华侨纷纷表示支持和拥护, 普遍认为这部法律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问:“国家统一与青少年成长关系密切”, 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 (1) 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也是青少年的神圣职责。 (2) 国家统一有助于国家发展, 能为青少年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3) 青少年维护国家统一, 同分裂国家行为作斗争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

图表题:其内容的构成一般有三部分:标题、数据、设问, 主要是对图表信息进行分析。图表题的解题步骤:1.浏览图表的所有数据, 特别是图表的题目、注释等附加信息;2.横向、纵向对比图表数据, 描述图表;3.解读图表反映的问题及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4.小结, 为解决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等。如:

问:该图表说明了什么?答: (1) 说明了该市2004年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 该市2004年经济发展速度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 (3)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4) 城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活动探究题:依据教材设计的活动课的内容, 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实际, 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考察而设计的创意活动。该类题型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写倡议书、小论文、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设计等。对此类试题的一般解答要求是: (1) 熟悉并掌握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的程序和方法; (2) 结合主题, 设计步骤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 答案组织要符合逻辑, 条理清楚, 多元开放。如: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 学校要求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一次调查, 请你设计一个调查方案。调查方案可这样设计:⑴调查课题:学校周围环境问题。 (2) 调查目的:认清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危害, 提高环保意识, 自觉养成环境保护的习惯。 (3) 调查内容:环境问题有哪些?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这些环境问题的危害性。 (4) 调查对象:学校周边工厂、居民、中学生、环保部门等。 (5)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 (6) 调查结果。 (7) 调查建议。

3.如何做好初中历史主观题 篇三

1.文字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首先是读,这是解题的前提。先读没问,后读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一般的材料题信息量大,比较耗费时间,如果一上来就盲目地先看材料,对材料的意思大概也有一定了解,但是再看问题的设置,就会发现已获得的与问题相关的指向性信息不够明确、充分,这样就得回过头再看材料,这种习惯很浪费时间。同时,阅读材料时要注意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往往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价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其次是找,这是解题的关键。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设问,但都是要求学生“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千变万化的试题要么是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进行设置,要么是它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回答或确定大方向。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从材料与课本的链接处找出相似点。只需确定了材料与课本某方面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但是答案的组织一定要结合材料所给的环境,千万不要自顾地表演,而忽略了材料要求。

最后是答,这是解题的归宿,答题时要注意看分数,低分值的一般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分值大的则要深入分析,详加说明;落笔时文字表达要言简意赅,用语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书写答案时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图片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近年来,图片与材料相结合的题型出现在历史中考的史材释意中,该类型试题不仅丰富了试卷题材的表现形式,使卷面生动清新,时代感强,而且使历史试题的学科特色更加鲜明,能力考省的空间更为广阔和适宜。

该类型试题答题的思路一般是

①根据设问多解度、多层次观察图像,提取历史有效信息。

②依把教材相关知识把图像信息与历史事实相结合。

3.历史体验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题型是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中,亲身去体验历史、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语言描述历史,用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用亲身体会感悟历史,把握历史的真谛。

常见的题型有:

①新闻记者报道,导游人员解说

②模仿当事人出点子,做策划,统治政策。

③书信型

④材料分析型

解题思路及方法:

①以第一人叙述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及结果(影响)

②不同类型的体验题有不同的格式。哪新闻记者报道、导游人员的解说要有开场白、结束语;书信型的要用书信的格式书写。

4.历史探究题的解题方法

此类题型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基础上,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具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该题型解题方法与要求:

①抓住主题,联系已学知道解答

②理解概念,避免混淆

③语言准确,做到史论结合

④形式上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语,序号代,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子标出不同的序号。

4.中考政治主观题分类答题技巧及 篇四

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点题

一、评析类:(最关键因素:运用所学知识(关键词或短语),结合材料)

(一)观点简析

答题步骤:

(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正确的,错误的)

(2)是正确的,因为,(教材中的观点,结合材料)。但是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教材中的观点,结合材料)。

(3)总结表态。所以我们既要……,又要……

例题略

(二)不限定知识评析

特点:材料限定,知识不限定

提示:此类题目考察知识广度,答题的关键是用准关键词(短语)结合材料分点作答即可,一般不需要过多阐述。

答题样式: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点题(表态或者回到题目中提问)

(三)限定知识分析

1.限定范围:

特点:材料限定,知识限定

提示:此类题目考察某个范围的知识,作答此题只需运用限定范围内的知识,其余知识不会成为得分点。

答题范式: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点题(表态或者回到题目中提问)

2.限定具体知识

(1)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并写出来。

(2)按照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总结(表态或者回到题目中提问)格式进行回答

二、联系题:

(一)双向联系:

答题步骤

(1)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2)A对B的影响:材料一___________(和材料二___________)体现了A观点,A观点的实施可以(有助于)作用(教材中的知识、材料中的作用),这促进了(有助于、有利于)B观点。

B对A的影响:材料一___________(和材料二___________)体现了B观点,B观点的实施可以(有助于)作用(教材中的知识、材料中的作用),这促进了(有助于、有利于)A观点。

(3)总结:所以……

(二)单向联系题

思路: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相应关键词,再联系到问题中所限定的观点。

方法:对于这类观点并非来源于书本所学知识的,直接用“材料+观点+解释(作用)+这一观点”方法答题即可。

注意:一个材料可能对应两个或以上关键词,也可能两个以上材料对应同一关键词,注意合并同类项。

(三)多个知识间的联系:

答题步骤:

(1)总述三者的共同点及共同作用

(2)分别论述一个方面对另外两个方面的作用(一般三个方面)。材料+观点A+A观点的作用(解释)+有助于(促进了)观点B和C;材料+观点B+B观点的作用(解释)+有助于(促进了)观点A和C;材料+观点C+A观点的作用(解释)+有助于(促进了)观点A和B;

(四)知识结构解读

答题步骤:答题时一方面要准确,同时力求全面。

(1)整体概述。从大括号到小括号;(2)分别叙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3)解读时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感受启示类

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总结表态

主观题重要题型分类

类别

 

二级分类

 

提问方式

 

答案构成要素

 

评析类

 

言行评析

 

不限定知识

 

评析、谈谈看法、感想、意义、如何看待、如何劝说……

 

材料+关键词(观点)+阐述

……

 

限定知识

 

运用某某知识或相关知识评析(谈谈看法、感想、意义、如何看待、劝说……);结合材料谈谈对某知识的认识等。

 

限定范围:材料+关键词(对应材料的有用知识)+阐述

 

限定具体知识:(1)知识概括;

(2)材料+关键词(观点)+阐述

 

观点简析

 

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你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认为……

 

(1)判断; (2)理由; (3)总结

 

联系类

 

双向联系

 

A和B之间的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关联;……

 

1.知识A与知识B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材料+知识A+过渡语+联系到(有利于、促进)B;

3.材料+知识B+过渡语+联系到(有利于、促进)A;

3.总结

 

单向联系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观点的?

 

1.材料一+关键词+过渡语+体现了某某观点;

2.材料二+关键词+过渡语+体现了某某观点;……

3.总结

 

上述材料对某某有什么作用?

 

1.材料一+关键词+过渡语+有利于(不利于)某知识或某观点;

2.材料二+关键词+过渡语+有利于(不利于)某知识或某观点;……

3.总结

 

材料一、二对材料三有什么作用?

 

1.材料一+关键词+过渡语+有利于(不利于)材料三体现的知识C

2.材料二+关键词+过渡语+有利于(不利于)材料三体现的知识C

3.总结

 

多个知识联系

 

谈谈某几个知识间的联系;谈谈某几个材料间的联系

 

见后面例题详述

 

框架结构解读

 

给你一个知识的框架结构,让你分析结构内部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题目力求全面:做法: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从大括号到小括号的顺序进行解读。

 

感受

启示类

 

 

“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谈谈你的体会”、“你有什么感想”

 

材料+观点+总结(做法)

 

实践

探究类

 

结合实际简答

 

结合自身(社会、学校、家庭等)实际说说……

 

某知识+自身例子

 

动题

 

简单活动

 

列举题、建议、宣传格言、广告等

 

(1)句子完整;(2)符合题意;(3)内容具体可操作,角度不能单一。

 

综合活动

 

详细见后面的说明

 

(1)读懂题干。

这是常识,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骤。通常表现在对题干粗略一看,还一知半解时,就开始看题肢,一旦对选项拿不准时,再回头看题干。不仅浪费了时间,还会造成越分析越糊涂。

所谓弄清题干就是要通过阅读,弄清题干中心思想。要在读题时联想学过的原理,概括出题目的中心大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抓住中心词和中心句。这是理解题意的关键。

第二、长题干要读短--概括大意;短题干要读长--精析内涵。深刻、准确的把握题干,才能在选择题肢中不被迷惑。只这样,面对大量信息才能不迷失方向,面对有限的信息才能从容不迫。

(2)抓住设问中的引导词。

所谓“引导词”就是,题中决定和影响对题意理解和决定着答题方向的词语,它是将题干和题肢有机联系起来的部分。主要存在于题干的设问中:如“这说明”、“由此可见”、“因此”、“根本原因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下列说法不符合题意的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这些词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在答题时,如何判断题干和题肢的关系;决定了题肢对题干的依存度。只有抓住了“引导词”才能实现题干和题肢有机结合。

(3)对号入坐要仔细。

前面两个步骤虽然重要,最后的结果还要选择符合题意的答案。方法无非是两种:直选法和排除法,我们对此都比较熟悉。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答非所问。一般来讲,只要是不应该选题肢,都是答非所问。但是容易导致选择失误的是这样一种情况:题肢本身正确,但不是题干要求的选项,这类题目注要考察学生审题是不是认真。

②以错对错。题干本身是错误的或荒谬的,题肢的设计符合题干中某个荒谬的观点,但本身是错误的,这个题肢也应选。这一类题虽不多,但也应引起重视。

③偷梁换柱。对已有的原理用于题干或题肢时改变一些条件,主要是通过“添枝加叶”-增加条件或限制语;或者是“缺斤短两”--减少条件或限制语,以考察学生对概念或原理把握的是否准确。

其它如“声东击西”--设问和题干的材料设计几乎没有关系。题肢只与设问有关。“正话反说”---通常题目考察正确的认识,但这里问你错误的看法。

可见,以上的选择题的干扰方法没有什么特别,只要细心都可以应付。

5、排除干扰巧检查

对于一些有疑问,但又拿不准的题目,可以采取“代入法”进行。即将题肢和题干用设问中的引导连接为一体,形成一句话。看一看这句话是不是语句通顺,有道理。一般来讲,只需要一次代入,就可以使思路清晰起来。此外:A“表明”B可以换成B“会导致”A。这个过程看起来复杂,实际上思考中只需要十几秒或更少时间。重要的平时是养成这样的习惯。

经济生活方面的可以答: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贯彻科学发展观(可以写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国家实行宏观调控

政治生活:提到政府可以答: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我国政府工作原则是对人民负责(还可以加上政府工作的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我国政府的四个职能(一般如果材料题提到哪个说哪个)

提到党可以答: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和政府的区分开)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三个执政方式

提到民族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到领导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构建一个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民族关系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原则.

中考政治辨析题答题技巧

1、辨析题的四个类型:

A、完全肯定型

解题方法:(1)指出观点的正确或科学性。(2)说明理由。(3)作出结论。

B、完全否定型

解题方法:(1)首先指出观点的不科学之处或作出判断。(2)说明理由和危害、本质,并提出正确的观点。

C、命题片面型

常见的形式是“只有--------就--------”。命题内容总体上正确但其中包含有欠妥的因素或者总体上错误但其中包含有若干合理的成分。解答此类题目不能简单地全面地否定或者肯定。

解答步骤可以按照“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补充什么”的思路进行。

解题方法:(1)错对原因都要分析。 (2)除了题目的给的方法外,还要作出补充。 (3)下结论。

D、正误混杂型

这种题型的辨析题有三种形式:(1)命题内容总体上正确,但其中包含有错误或不合理的因素。(2)命题内容总体上错误,但其中包含有合理的因素。(3)命题的前提正确,但结论却错误,或前提错误,但结论正确。

解题关键是:分清观点的正误部分,并且能分别说明理由。

解题步骤:(1)指出题目中观点正确或合理的部分,并说明理由。(2)指出题目中观点错误或不合理的部分,说明理由。(3)提出正确的观点或补充完整观点,进行总结。(解答的步骤可以按照“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小结——对的意义和错的危害。)

2、做辨析题可按以下几个步骤:

(1)、找辩点(即认真审题后确定题目要辨别分析的观点)。

(2)、作分析(即结合课本知识对观点进行逐层分析)。正确----- 肯定并说明原因或合理之处;错误------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并补充正确的是什么。

(3)、下结论(结论必须是在分析完一个层次或一个辩题之后加上)。

3、注意事项:

(1)、一般不表态,不判断。有理有据地具体分析题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为什么错误或在具体分析题目中的问题时加以肯定或者否定。

(2)、审准辨点,根据辨点分条做答。

(3)、如果题目用古汉语、格言、俗语或书本中的定义等作材料,先分析其含义,明确题中所述概念。

(4)、运用教材中正确的原理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也就是指出理论依据。指明坚持正确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或危害。

(5)、答题要有条理化,层次要表上①②③④。

在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小编为大家编辑了中考政治之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欢迎阅读!

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往往通过一个(或几个),案例、一组(或几组)数据、一段(或几段)材料的展现,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从提取的信息中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启迪。设问方式: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启发”;②“谈谈你的看法、体会、认识”;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④“如何认识……、如何看待……”;⑤“如何分析这一现象”等等。

题型特点:看法、认识、启示类题型往往通过一个(或几个),案例、一组(或几组)数据、一段(或几段)材料的展现,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从提取的信息中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启迪。

设问方式: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启发”;②“谈谈你的看法、体会、认识”;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④“如何认识……、如何看待……”;⑤“如何分析这一现象”等等。

例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以其对“炭/炭复合材料”发明的杰出贡献,荣获了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当实验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时,他不退缩。在科研经费有限和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肯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他从心里迸发出一个誓言:“中国人不仅应自行研发新产品,而且在技术上要争第一。”凝聚的心血,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

(1)请你列举黄伯云艰苦创业的两个表现。

(2)请你谈谈对上述材料中“誓言”的认识。

(3)你打算怎样用实际行动向黄伯云学习?

解题思路:理解、认识、启示类的题目可按照“示—理—启”的解题思路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作答。

1、“示”即展示(是什么)。主要是指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点,也就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主要通过“读”来完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二是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的启示。

2、“理”即道理(为什么)。即“材料反映的内容”的依据、原因、重要性(必要性)、不做的危害性等。

①依据。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的理论根据(包括路线、方针、政策、国策、战略、原则、原理、法律、法规等)。

②重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③必要性。是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④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导致的消极后果。

3、“启”即启发(怎么办)。即政府、社会、学校、公民、青少年等准备怎么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主要通过“提”完成。“提”就是根据所找出的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在这方面应该怎么做。这是解好试题的落脚点。解答时,应注意运用“应”、“要”、“坚持”、“必须”等词语,以体现答题的针对性。

按照这样的解题思路,在回答本题第一问时应注重“示”(是什么),分析黄伯云艰苦创业的表现;第二问注重“理”(为什么),应找出黄伯云发出自行研发新产品“誓言”的依据;第三问从“启”的角度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参考答案:(1)黄伯云艰苦创业的精神表在现:①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②当实验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时,他不退缩。③科研经费有限和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肯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2)从“誓言”可看出: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科技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5.初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式 篇五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统一强盛,社会稳定。

经济:小农经济繁荣,工商业不断发展。

思想: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的传统道德。

对外:对外交往频繁,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科技:四大发明领先于世界。

古代不好的事的原因

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腐化。

②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③思想文化上:科学技术出现停滞趋势;传统思想禁锢人的思想。政府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科举考试八股取士禁锢人的思想。

④对外关系:由开放转向闭关锁国。

近代好事的原因

政治:民族危机严重,内忧外患,中国人逐渐觉醒。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政治的发展。

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不断传播。

近代坏事的原因

政治:民族危机严重、政府腐败。

经济: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

外: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思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50-70年代新中国有利建设的因素

内部:

政治: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经济: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1960年八字方针对经济进行调整。

思想:双百方针的提出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对外:50年代一边倒有利于巩固政权,利用苏联援助。60年代加强与第三世界的联系,迎来第二次建交高潮。70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缓和,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

外部:

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

60年代第三世界对中国的支持。

70年代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减轻了对中国的敌视。多极化趋势影响。

50-70年代新中国不利建设的因素

内部:

政治:民主法治不健全,左倾错误不断;。

经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计划经济体制僵化。

对外:对国际形势判断失误,中国与美苏关系在60年代恶化。

外部:

冷战,两大阵营对立,国际关系紧张。60年代苏联美国对中国敌视。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利因素

内部:

政治: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稳定。

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外交:实行不结盟外交,开展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外部:

政治:冷战结束,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经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利因素

内部:

政治:腐败现象的存在

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外部:

政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的存在。

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旧有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主政治不断进步的原因

经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政治:党中央和政府不断推进民主政治改革进程。

思想文化: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参政意识增强。

欧洲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表现在(16-19世纪)

内部:

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社会环境宽松稳定。

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海外贸易发展以及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宣传西方人文精神,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打击了封建神学和专制思想。

科技上:欧洲是近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外部: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掠夺,两次工业革命后最终确立了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殖民体系。

美国(西方国家)近代以来好的原因

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社会环境宽松稳定。

经济上:海外贸易发展以及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上:启蒙运动宣传西方人文精神,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二战后美国领先世界的原因

内部:

政治上:完善民主政治,社会稳定。

经济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经济政策适应经济发展。

科技上:美国率先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

★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

★ 事业单位 范文

★ 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总结

★ 事业单位面试范文

★ 事业单位合同制

6.历史主观题怎样提高成绩 篇六

历史主观题怎样提高成绩

分层面答历史主观题

对于历史主观题来说想要能够得高分,那么答案一定要全,照顾到试题的方方面面,多角度答题,比如在回答原因类的试题,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多角度答题,这样在面上覆盖的全了,该有的点都有了,即使是在文字表述上有什么漏洞,该得的分也能够得全,因为评卷老师在评卷的时候只要看得分点是否有写出来,至于表述的上内容可能只会适当的扣一两分,或者直接是满分,所以即使是在我们平时备考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背得分的点,这样才能更好的答题。

注意联系历史材料

在历史答题过程中,很多考试试题都是应该结合历史材料来作答的,其实这样的试题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分析历史材料,然后将历史材料和历史知识点相结合,做到二者更好的结合,这就要求大家在平时备考的时候注意对史料的积累,然后通过历史材料去记忆知识点,将历史材料和历史知识点能够更好的融合,这样在备考的过程中才能够将知识点理解透彻,考试的时候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注意历史主观题答题规范

一般高考的时候都是比较热的时候,评卷老师面对众多的试题答案,肯定是心情比较烦躁,要想在众多的答案中脱颖而出,那么一定要规范作答,给评卷老师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那就要求各位考生在作答历史试题的时候首先学会分点,分点作答能够分步骤得分,然后最重要的就是规范书写,字写得可以不好看,但是一定要规范大方清晰,把自己能够得分的点都能够展示出来。

怎样提高历史选择题的正确率

在做历史选择题的时候想要提高历史选择题的正确率,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听课只做为学习的一部分,并且在听课的时候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将自己不会的内容及时问老师,然后在课下的时候及时做题加以练习,对于出现问题的历史选择题,先自己分析错误原因,然后如果还是存在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者历史比较好的同学。第二个要改变的就是历史的做题习惯,在做历史试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限时做题,在规定的时间去做题,然后对于不会的试题标记出来,课下的时候回归书本再次复习,并且在做历史选择题的时候可以利用一定的技巧,比如排除法对比法等等提高历史选择题的正确率。

提高高中文综成绩的方法有哪些

1、高考文科综合中,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的准备最终的目的都是能分析热点和解决热点问题。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热点分析先弄清近年,尤其本年度有什么重大热点,然后弄清每个热点可能的命题角度,再以这些角度为线索归纳整理相关书本知识,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热点,最后是拿一些“重点预测”来训练自己的应试能力和检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

2、研究真题: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是我们所见到的所有高中试题中信度最高的试题。要有计划地逐题深钻细研,对各类题型题目,不同的设问方式等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归类。研究标准答案、试题背景材料和考试要求间的关系,总结出命题人构思答案的方法。答题时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概念的表达要准确,史实的表述要准确。而且要善于利用材料,有很多答案都可以在题目所给材料中直接找到,而这点却容易被许多考生忽视。

文综是一门弹性很大的科目,在高三阶段的提高幅度也相当大。所以,绝对要给予它更多的复习时间。历史要进行笔记,这是必不可少的。历史知识点繁杂,如果单靠阅读教材,不但费时,而且记忆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进行笔记。笔记要记两次,上课时,对老师的讲解和板书进行笔记,课后要整理笔记,在整理的过程中,又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复习。

3、政治主要是对课本上的黑体字部分进行熟记。因为这样可以掌握知识框架,而且在答题时,这些黑体字部分是主观题答题的关键和中心,是采分点。相信熟练背诵黑体字部分并不是难事。

7.中考历史主观题训练 篇七

一、主观题形式之新的显要表现:历史习作成为命题的热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评价建议指出:“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纵观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历史试卷,不难发现,这一理念和评价建议在主观题中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要求考生对某一历史现象发表评论(史论)或撰写史论性小论文。尤其是上海试卷,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2003年上海卷首次推出历史小论文,此后几乎每年都会有史论题出现。但“岁岁年年人不同”,从材料到图片、从史实论文到观点立意,年年都有新意,丝毫没有重复单调之感。可以说上海卷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省市的高考命题起到了导向作用。

反观江苏试卷,长期以来一直在谨慎地探索之中,但从近两年的试卷来看,这一命题趋向已初露端倪,特别是2011年试卷第22题已有明显体现。试题如下: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略)

请回答:(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本题是新高考以来在江苏卷中出现的最完整的一道历史习作题,尽管分值不算太高,但史学研究色彩却非常浓厚,给学生运用知识、发散思维、感悟历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显然,此类试题的出现会很自然地让所有有经验的高三老师对今后的历史高考进行揣摩和遐想。

总之,历史习作题因为兼具学术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点,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评价建议结合度相当高,所以很受命题专家的青睐。可以说,就江苏历史高考来看,试题变革的序幕才刚刚拉开,一场更大变革的到来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二、基于试题形式之变化的应对策略

1. 战略上:谨慎处理好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备考中的常态应对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才能转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如何得以提高?固然,因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将对这一转变起着主导作用,但显然,评价方式的变革才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那么评价方式的变革在高考中又如何体现呢?毫无疑问,在目前的高考条件下,探究性成果的展示,而且以历史习作的形式呈现应是较理想的模式。《江苏高考历史考试说明》也提出了相应的考核目标和要求:论证和探讨问题。这一能级目标要求学生应具备下列能力: (1)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既然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指南,考试说明又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这就要求广大高三一线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吃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不能空喊“狼来了”。只有早研究、早思考、早定位,才有可能在未来的高考中占领制高点。

然而,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根据与校内外同行的交流,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这一类题型的认识失之偏颇,大有谈之色变、草木皆兵的感觉。平时花了大量的时间,既讲又练且评,日复一日,甚至与语文学科的作文训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一模后,有的老师干脆暂停了常规复习,转而一心一意大打史论题的攻坚战,似乎决胜高考就靠这一招鲜。其实,从目前来看,大可不必如此。对这一类题型的高度重视固然十分必要,但并不意味着要打破复习常规,也无需改变既定的复习计划和复习节奏。在备考过程中应坚持常态应对的原则。因为考试说明对广大考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和要求。除了“论证和探讨问题”外,还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等。尽管这四个能级要求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我们也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且在高考试题中,这四个方面也总是相互渗透、互为表里的,但毕竟这四个能级要求的存在决定了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之一是面向全体考生,要求试题有层次性,有区分度。因此,论证和探讨类试题在目前的考试评价体系中还无法成为主角,即使将来试题改革的步子迈得再大,常规试题也依然会占据高考试卷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在高三教学中还应以平常的心态和正常的模式开展复习备考工作,避免因此而打乱正常的复习节奏。建议可以2011年试卷中同类试题的分值标准为参照,“量入而出”,复习的投入要适度,否则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2. 战术上:训练指导中遵循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原则。

因为只经历过2011年试题的轻微冲击和短暂阵痛,所以广大教师和考生对真正的史论题还处在一个相对模糊的认识阶段,在未来的高考中,此类试题到底会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它的出现又会带来怎样的震荡,我们都不得而知。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只有功课做足了,将来才能从容应对。但如何准备,却需要慎重思考、合理规划。历史习作题的首要特征是它的“历史性”,即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论点要源于史实。也就是说学生在写历史小论文前首先必须掌握大量的史料,“肚中有货”。根据这一特征,结合高三教学的实际,我认为在训练学生解答历史习作题的技能时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坚持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来说,可坚持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储备;第二步,指导学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处理和应用,形成习作成果。

一般来说,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主要应渗透在一轮和二轮的课堂复习过程中。因为一轮的最大特点是知识梳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此轮过后,学生掌握的论据材料已较为丰富,也具备了论证的初步基础。那么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以小专题为切口,并以问题模拟的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例如,在复习完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探索后,可以这样设问:近代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提出了怎样的诉求?并以史实加以论证。在复习完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后,可以这样设计:在近代化征程中,伴随着历史的阵痛,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也不断破旧立新,并逐渐走向科学化。请以史实论证。这两道题切口很小,时间跨度不大,需要调动的论据材料也不多,只要审清题目,上手应非常容易。再如,针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可以这样命题:有人说,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出生之日起,就被看做是一个营养缺乏的怪胎,但这个怪胎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并曾数次让人看到其发展壮大的希望。但最终,这个怪胎却只能在阵阵绝望的悲啼声中销蚀着本就弱小的生命……请结合所学,对上述说法进行论证。本题时间跨度大,相关史料也很丰富,但难点在于对题干关键信息的解读,如对“营养缺乏的怪胎”“数次……希望”“阵阵绝望的悲啼”“销蚀……生命”等分别隐含的历史信息要能够准确把握。由于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建立起专题知识体系,因此对于渗透于课堂中的史论题,论证起来就会比较容易。而通过史实论证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对专题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再者,通过这一阶段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开放性、论证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等学科素养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历史习作的撰写做好铺垫。

显然,对完整的历史习作的指导与训练应渗透在三轮(二轮和三轮的划分要因校而定、因人而异)的复习过程中。通过本轮复习,学生已初步建立起大专题意识,不同模块间知识的横向迁移和联系的能力也已初步具备,立体式网络状的知识体系已经建立起来,思维也被进一步激活。因此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选题的形式进行训练和强化。当然,这一阶段的选题必须更具思维空间,更具探究性和开放性。如复习完近代化探索后可以这样命题: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西方坚船利炮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屈辱,它还促进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精神的觉醒。正是在西方炮口的逼迫下,苦难的中华民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一步一步,尽管艰难,却很实在,在挫折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请就以上评述,根据你的理解,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理解准确;论点鲜明;逻辑严密;表述清楚;500字左右)。这一道史论题,主题很好把握,即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被动地走上了近代化的探索之路。但中国近代化的场面非常宏大,有关史料也非常丰富,试题的开放性较高,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把握近代化的特征,对学生的史料把握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但学生经过这一轮的大专题的复习之后,处理起来就不会觉得太难,老师进行写作技巧上的点拨即可。而且这一轮同类史论题的训练,对学生的大专题意识的巩固和强化,以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大有裨益的。

相信通过这种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由小及大、由线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历史习作能力定会有所提高,在高考中也会游刃有余、从容应对。

总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试题形式的变革之风已扑面而来。广大高三历史老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智慧,沉着应对,合理规划课堂教学,既要坚持既定的复习节奏,又要适当地加强有关能力的培养和渗透。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未来的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 江苏历史高考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近两年, 主观题的命题形式正在悄然之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历史习作 (史论性小论文) 已成为命题的热点。面对巨大的变革, 高三历史教师应积极寻求对策, 把史论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

8.历史主观题解答“三步走”策略 篇八

第一步:阅问,即审题

当看到材料解析题时,不要先大段通读材料,而是要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了解每个问题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题目所设问题之间有何层次关系。然后,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材料,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1.认清主观题问题设计类型

①“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这类型的问题一般表述为“根据材料归纳、概括、分析、说明”等,凡是此类问题不需要回忆课本及教师的讲述,答案几乎均来自对材料的加工提炼。

②“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 这类问题的设计已明确指出,材料只是提供情境,真正的答案来源于课本。因而我们只需要针对所提问题,联系相关课本知识加以回答,而无须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阅读、分析、解读材料上。

③“综合……给我们的启示”: 这种启示性的问题往往是材料解析题中的最后一问。一般而言,前面的材料或问题已经为此提供了铺垫,所以,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注意问题与问题、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2.注意把握问题中的关键词

题目的类型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一般而言,问题结构包括四部分: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限定语。例如:“依据所学知识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重庆市2011文综39题)。其中“两次战争”是主干语,它告诉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问的。这是问题的主体,是试题的核心,试题的其余各成分都围绕它展开。“影响”是答项语,也就是求答项目,它往往位于试题的最后,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归纳”是提示语,它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个别试题的提示语融合在答项语之中),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常用的词语有:“归纳”“概括”“评述”“比较”“说明”等。这些词语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试题的类型,提示我们应对的方法。“依据所学知识”“分别”“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是限定语,它是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在时间、空间、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而这是我们把握问题的关键,准确理解了限定语就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从而保证把有限的考试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第二步:阅读材料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一般由材料内容与材料出处两部分构成。阅读历史材料首先要以扎实的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但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又决定其有特殊要求和侧重角度,它不必像语文阅读那样突出强调段落大意、修辞限制、字词句读等,而是更加注重学科内容,如基本史实、理论观点。

1.概略阅读,总揽全局。就是要快速扫视,一读到底,不放过文字所提供的任何信息。在这一步中,我个人认为要充分重视标点符号的运用技巧。阅读历史文字材料我们要格外关注的是句号、省略号以及破折号的作用。句号提示我们这段材料一共由几句话构成,这为我们下一步理清材料中的层次关系作出铺垫。破折号一般出现在文字材料结束部分,提示本段材料的出处,同时也给我们暗示答题内容的知识范围。省略号在历史文字材料中也经常使用,因为试题受考试时间的限制,所选用的材料往往对原文有所删略,而保留下来的文字自然与命题者的考查方向紧密相关。

2.根据题意,整合材料。这为回答“根据材料归纳、概括”“根据材料指出”“材料反映了”这类问题的解答做好铺垫。在这一步中可充分使用语文阅读中划分多重复句、理清分句关系的方法,迅速理清材料信息的总分关系,从而将材料信息条理化、要点化。

3.横向联系,把握方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扎实掌握教材基础知识,这样才能用所学知识去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关的问题。我们必须将材料信息与教材内容建立联系,因为材料所叙述的历史现象,往往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若即若离,一般都能在历史教材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

第三步:规范答案,整理作答

答案的规范是解答主观题的最终保证。如何让学生的答案做到尽可能规范?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主要强调以下三点:

1.格式规范。首先做到“看菜吃饭,看分答题”,分值的分布实际上给我们提示题目所答内容的主次;其次如果一题中有两个以上的小问题,必须写明提示语,让阅卷教师明确知道所答的问题;同时答案要注意“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这样组织出的答案就能与历史阅卷教师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为他们顺利地阅读、评判试题创造便利条件。

2.语言规范。组织答案必须注意使用历史学科语言,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考生的思想。如此,才能充分显示出考生的历史功底,从而赢得阅卷教师的好感。

上一篇:乡镇农业局年度农安办工作总结下一篇:感恩,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