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新闻报道中(精选12篇)
1.怎样在新闻报道中 篇一
新闻专题报道怎样写(2007-11-20 22:18:48)所谓专题新闻,它既不是对一个固定人物的描述,也不是对一个独立事件的阐述,而是围绕一个主题,综合一个较大范围(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点面结合,反映全局。这种形式适用宣传各条战线的形势,某项工作的成就或者反映群众运动的声势、规模、特点、趋向。它纵览全局,有事实有分析,具有鲜明主题和指导性。
专题新闻在电视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在写作上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主要是由报道的内容和宣传形势的需要来决定。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专题新闻呢?
一、要善于分析材料。由于综合性新闻不受某一具体事物发展的局限,可以在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里,广泛地选用材料,游刃空间较大,所以,对大量的材料,作者一定要善于分析。如何进行分析?一是把杂乱纷繁的素材系统化。综合消息涉及的范围广、方面多,材料也就非常丰富。面对这大量的材料,作者一定要善于分析。恩格斯说过:“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我们写综合消息,要把材料分类排队,然后加以分析,弄清楚这材料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说明本质的,哪些是只说明现象的;哪些是新鲜的,哪些是陈旧的。要分析出这些材料之间有些什么联系,能够说明一些什么问题,然后进行归纳、综合,提炼出大观点、小观点,使繁多的素材系统化。二是把报道的事实与全局联系起来。在分析材料的时候,把这些材料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起来,既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报道局部,又从报道局部反映全局。这里讲的局部,对综合消息所报道的范围来说,又是一个“全局”。比如说,我们综合一个我县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对这个县来说,是报道它的全局,但对全地区、全省来说,它又是一个局部。报道时不能只看到本县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在更大范围内的地位与作用,这样才能知道选择什么,突出什么,使报道具有针对性。也就避免了就农田水利建设谈农田水利建设,而要联系整个形势、任务等来报道。三是把好的和一般的各类事实进行归纳比较。在分析综合材料时,要突出综合性。专题新闻既不是对一人一事的报道,也不是面对庞杂的材料有闻必录,统统写进消息中,而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件,归纳综合成一个有机体。当然,这种综合,必须是围绕分析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对众多的单位或众多的事实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把好的和一般的各类事实进行归纳比较,实事求是地选材用材,使人们对事物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使之具有启发、提高受众认知作用。
二、要善于精选典型事例。专题新闻对事实的选择,应力求有个性,有代表性,有视角冲击力。只有这样,才能有说服力,有可看性,有指导性。一是在选择事实的时候,既要着重客观实际,又要对实际工作的艰苦性、复杂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既要抓住新问题,又要防止片面性;既要顾及事实的典型意义,又要考虑社会的客观效果。做到这些,就要认真做好采访工作,选择最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二是通过采访提炼出新颖的主题。专题新闻对事实的选择不同于事件性新闻,专题新闻时间跨度较长,空间跨度也较大,加上报道范围广、容易给人以陈旧之感。这就要在提炼新颖的主题上下功夫,巧妙地衔接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力求以新的事实和数字为由头,使背景介绍、事实的综合能有一个最近距离的新闻依据,起到以新带旧的作用,使人有亲近感和新鲜感。当然不是把旧材料贴上新标签,换上新提法,对准新口径。这就是说既要选好典型材料,又要选好主题,才能用线索把珍珠串起来。三是写作专题新闻时,一定要考虑到如何把它写,拍得耐看,耐听一点,吸引人一点。由于专题新闻材料繁多,跨度较大,加之要竭力为表述比较抽象的观点服务,所以,很容易写得枯燥乏味。要对所写的事物有个透彻的了解,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这是写好专题新闻的基础。还要尽力把文字写得生动活泼一点,以求把抽象的观点在生动形象的文字表述下,增强其可看性,使受众过目不忘.三、要善于概括材料。综合消息反映的内容比较丰富,范围比较广阔,因此材料就特别多,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才能对事物作全面、高度的概括。概括事实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准确。即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全貌、特点、意义,不能轻率、浮夸,以点代面。语言要贴切,分寸要得当。还要中肯,不含含糊糊。二是要形象。有的事实一经作者概括,就变得干干巴巴,没有什么感染力。要给人以具体、实在的感觉,有时可以以小见大,由近及远地反映全局,其时还可以用见闻式、感受式的写法来介绍全局的情况。三是要全面。专题新闻最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出现思想方法上片面性、绝对化,从而影响新闻的真实性。这是由于我们对材料的理解角度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也许我们主观上并不想说假话、说绝话,甚至选取的某一具体材料也确是客观的真实的,但由于思想方法上缺乏辩证法,所以说好一切都好,说坏一切都坏,结果导致以偏概全。因此,在写稿时,既要以事实概括,又不能以现象代替本质。说好的不可写成“足赤”、“完人”,坏的也不能概括为一无是处
二、要善于精选典型事例。专题新闻对事实的选择,应力求有个性,有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有说服力,有指导性。一是在选择事实的时候,既要着重客观实际,又要对实际工作的艰苦性、复杂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既要抓住新问题,又要防止片面性;既要顾及事实的典型意义,又要考虑社会的客观效果。做到这些,通讯员写稿之前,就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反复分析比较,选择最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二是通过综合分析,提炼出新颖的主题。专题新闻对事实的选择不同于事件性新闻,专题新闻时间跨度较长,空间跨度也较大,加上报道范围广、容易给人以陈旧之感。这就要在提炼新颖的主题上下功夫,巧妙地衔接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力求以新的事实和数字为由头,使背景介绍、事实的综合能有一个最近距离的新闻依据,起到以新带旧的作用,使人有亲近感和新鲜感。当然不是把旧材料贴上新标签,换上新提法,对准新口径。有的通讯员写的综合新闻,给人一种东拉西扯、牵强附会的感觉,原因就在于没能选准一条线索(主题),像珍珠串成项链那样串起来。这就是说既要选好典型材料,又要选好主题,才能用线索把珍珠串起来。三是写作综合新闻时,一定要考虑到如何把它写得耐读一点,吸引人一点。由于综合性新闻材料繁多,跨度较大,加之要竭力为表述比较抽象的观点服务,所以,很容易写得枯燥乏味。我们看到一些通讯员写的综合新闻,常见的毛病是摆出一副指导的面孔,观点加例子,贴标签戴帽子,使读者不愿看,这种情况应当尽力避免。要对所写的事物有个透彻的了解,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这是写好综合新闻的基础。还要尽力把文字写得生动活泼一点,以求把抽象的观点在生动形象的文字表述下,增强其可读性。
2.怎样在新闻报道中 篇二
扬民生新闻之长
新闻界一直提倡的“三贴近”原则, 是写好民生新闻的基本原则, 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将平民意识融入到采访和编播过程中, 以关心群众为出发点, 围绕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来设计选题。在具体报道中体现为:
平民化。有专家将民生新闻概括为:平民视角, 人文关怀。平民视角是新闻民本意识的要求, 也是新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向新闻本质的切入与回归。人文关怀 (humanitarianism) , 是指对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及其存在方式的关怀, 对人的本性、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尊见、人的权利、人的发展、人的自由等各个方面的唤醒保护和推崇。对人的理智与感情、意志与需要、理性与非理性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理解和尊重。
记者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 换位思考,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反映群众疾苦, 敢于触及群众特别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 全面展现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
口语化。民生新闻主持人多以平等、亲切的主持风格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口语化的报道方式让观众感到亲切自然, 主持人在说新闻的过程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观众与主持人之间就像亲戚朋友一样闲话家常。
服务化。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电视媒体, 理所应当地要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摆到头等重要的位置, 这也是电视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百姓利益无小事”, 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提供给观众所需要的动态新闻。民生新闻是以新闻为本, 以服务见长的一类新闻节目, 其内容涉及百姓生活中的工作就业、人居环境、消费问题、医疗卫生、法律事务等常见问题。黑龙江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新闻夜航》组织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 比如, 援建夜航希望小学、联合企业为偏远农村小学捐赠体育设施、邀请北京“丑小鸭”艺术团做公益演出, 为一名意外受伤的男孩捐款、发动观众捐献造血干细胞, 为白血病患者增加生的希望。
娱乐化。民生新闻娱乐化首先表现在新闻报道内容上的选奇猎趣, 娱乐化扩大了新闻的范围。其次, 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体现在表现形式上的娱乐化。语言的嬉笑、镜头的夸张、音乐的跳跃、时空的跳转给电视新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娱乐化新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新闻信息, 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改变了新闻节目只注重社会效益不谈经济效益的传统。安徽经视《第一时间》在去年春节时将“趣味串串秀”特别节目改版成“刘兰芳趣味书场”, 以评书的方式播报新闻, 观众好评如潮。
避民生新闻之短
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各地兴起后, 民生新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大部分的电视民生栏目将民生新闻狭隘理解为煽情与猎奇。一些媒体以事故、婚外情、凶杀、扫黄打非等充满色情暴力的新闻为主, 甚至将凶杀、卖淫等情节进行细致描写, 还有通过宣传片来炒作某些重大案件题材报道, 煽情意味十足。而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在改版后惨遭失败也让我们看清一味地“快乐新闻”并不能让受众满足对新闻的要求, 无论怎样让受众快乐, 它的本质必须还是新闻。一些民生新闻节目在新闻线索和题材的选择上, 越来越注重生活琐事, 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 这些只是“小民生”并不能涵盖民生新闻的全部。
民生新闻有着广泛坚定的收视群体, 为使民生新闻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改善创新势在必行。
(1)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抵制媚俗和迎合。我国电视宣传的各种节目都应紧密配合当前国家的中心任务,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 热情讴歌先进事物和社会积极因素, 激发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 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曾经说过:一档优秀的电视新闻栏目首先它应该是主流的、大气的, 把握时代脉动的, 有一种大境界大智慧。民生新闻节目应该避免为追逐收视率而造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的缺失, 歪曲民情, 误导民众。坚持以人为本, 以正确、健康的观点激励群众。黑龙江电视台台长曾说:《新闻夜航》是名牌栏目, 十年来一直实行三贴近原则, 立足于民生新闻, 坚持亲民视角, 关注冷暖, 富裕大众和社会生活, 《新闻夜航》的工作组始终牢记责任在先的历史使命感, 始终坚持舆论监督的情怀。
3.怎样在面试中采取主动 篇三
在面试时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给未来的雇主留下什么印象,其实他给你的印象对你也同样重要。注意察言观色可使你在面试中采取主动。请留意以下细节:1、他如何向你提问;2、他听你回答时的.表情;3、他对你的提问和评论作何反应。
不失时机地向他提问是争取主动的关键,不妨用以下的问题也面试面试他:1、您在公司工作多久了?2、您以前在何处贵干?3、您喜欢以何种方式进行工作上的交流,是开会还是传递备忘录?(这时,你可以暗自盘算:他会在此职位上呆多久?他的职位变动是否会影响到我?)4、您是否经常有机会解答我的疑问?5、我会有多长时间的培训期?5、您对新员工有何期待与要求?
同时请你环顾他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是井井有条还是象个垃圾堆?上面是否堆有许多未完成的项目文件和未回复的电话留言条?通过这种观察,你可知道你是否将要应付由于资料丢失和项目超期引起的紧急事件。
面试者是否体恤你的时间?他是否打断你的讲话?他记不记笔记?最后,在面试结束前,建议你问两个问题:1、您还想知道什么有关我的情况吗?2、您对这次面试评价如何?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清除误解,明白你自己所处的位置。
★ 怎样在面试中“出彩”?
★ 面试技巧:怎样在面试中“出彩”?
★ 在小组面试中出彩的几个技巧
★ 怎样在面试中做自我介绍?
★ 面试如何让自我介绍更加出彩
★ 在面试中的自我介绍
★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信息技术
★ 面试应怎样自我介绍
★ 面试怎样谈薪资
4.企业宣传报道怎样写 篇四
1、多看多记。看报纸,掌握大政方针、舆论导向,丰富公文写作词汇量。看范文:选定一个文章全面、质量高、更新及时的公文网站如“大秘书网”,按自己所在部门或按文章类型多看多琢磨,记住各类公文结构、措辞等,尤其是一些套话,掌握各种文体开头与结尾处的不同等。对于初写公文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照着原来的文件来,他怎样你就怎样。
2、多抄多写。公文语言讲求严谨、简洁,多写多练习会进步很快。真正的写作天才并不多见,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其实不难,但是要会抄就不那么容易了。我的经验是:先根据写作主旨拟出一个公文提纲,再根据每部分的需要,抄一些内容来充实。借鉴与整合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相信你的写作水平会快速提高!
正文: 企业宣传报道怎样写
企业宣传报道是新闻媒体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就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借以宣传产品,展示形象,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宣传报道的内容大多属于软新闻,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报道什么,怎么报道,何时报道要精心策划。策划得不好就会有“新闻广告化,广告新闻化”之嫌,宣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实,企业宣传报道策划的关键是要找好生发点,生发点找好了,不但能淡化其功利性,还能激发受众的阅知兴趣,增强新闻的自主传播能力,从而实现宣传报道效用的最大化。
要找准这个生发点,其核心是通过策划让“软”的新闻事实“硬”起来,凸现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及其与受众心理的趋同性。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紧跟党和政府工作步伐,找准企业活动与政府工作的结合点
党和政府在某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决策。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也是人民群众目光的聚集点,是产生新闻的地方。企业宣传工作与党和政府工作的结合就是要求企业以自己的方式去宣传、支持它,为其落实献计献策、出资出力。只要企业下力气这样做了,就会吸引媒体报道的注意,受众在关心政府工作的同时也了解了企业的相关信息。对企业而言,既传播了信息,又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可谓一箭双雕。利用这种方法进行企业宣传的成功事例很能多。近几年来,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提出要聚集各方面的力量来培养技术人才。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先后向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捐赠该公司生产的汽车发动机作学生实验器材,引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交通报》、人民网等数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人民网在报道中称赞该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发动机工厂之一”;千龙网报道该公司捐赠的“发动机均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电喷技术,代表了国产发动机的最高技术水平”; 深圳热线则评论说“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在自身快速成长的同时,没有忘记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不仅体现了一个优秀企业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更彰显了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取信于民、取胜于民’的良好经营理念。”这些报道让该公司借媒体的公信力达到了传播产品信息,博取受众好感的良好宣传效果,值得借鉴。
二、巧借热点新闻,切入受众的兴奋点
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都知道,对大众传媒而言,不同的时段会出现一些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新闻。这些热点新闻之所以能在众多的新闻信息中凸显出来,成为受众关心的宠儿,绝不是人为炒作的结果,而是由新闻事实本身具有的重要性、显著性的贴近性决定的,是真正的“硬新闻”。高明的宣传工作者要善于发现与本行业、本单位相关的热点新闻并对其进行延伸和嫁接,找到宣传本单位的切入点,实现受众关注点由热点新闻本身向特定的宣传目标迁移,从而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
同仁堂是我国医药界的老字号,但真正让其走出北京,让全国人民耳熟能详则得力于对一则热点新闻的精心策划。1988年初,我国南方一些城市出现了甲肝流行疫情,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一时间,对该病有较好预防作用的板蓝根冲剂需求量猛增,一些地方开始以劣充优,甚至趁机抬价,到北京同仁堂拉该药的汽车也排起了长队。同仁堂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很好的经营机遇也是一次绝好的展示企业形象机会。同仁堂人决定不发危难财,不仅没有抬高价格,反而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放弃休假,加班加点,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板蓝根冲剂,组织专门车队把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到疫区。同仁堂的这种为热点新闻报道提供延伸性报道的做法,为自已的企业形象宣传找到了良好的载体。海内外媒体对此作了大量的深度报道,对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经营信念进行了充分发掘。这家百年老号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三、推介先进人物,引出新闻的源发点
事物述情理,人物现精神。企业宣传离不开对人和事的报道,但如何叙事,如何写人则是有讲究的。对企业而言,各种与本单位、本行业有关的正面报道,不管是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对消费者的尊重与关爱,还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注等都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但如果没有人物的参与,这样的报道难免给人以平板、肤浅之感,缺乏灵魂,不利于受众记忆的长久保持。
事实上,以人帅事,以事显人是我国古典文论中处理人与事关系上的经验之谈。新闻报道虽不同于一般文章的写法,但先进人物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精神在其身上能得到体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许多事情都能在他的身上找到交汇点,通过推介先进人物来为企业做宣传,有利于对新闻事实的延伸报道,有利于灵活的发掘新闻的本源,有利于保持人们的长期记忆与关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企业宣传报道方法。
这方面的成功经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宣传的王府井百货大楼劳模张秉贵“一抓准”“一口清”的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历久弥新,已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东风汽车公司宣传的王涛也是成功的一例。王涛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机械工业职工楷模”,固然有他自己努力的成份,也离不开他成长的大环境,大气候。东风人明白,宣传王涛就是宣传自己,就是宣传公司。王涛“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就是东风人的职业观;王涛的拼搏和开拓创新精神反映的是东风人的精神面貌。为此,《人民日报》专门发表社论《让千万个王涛涌现出来》,称赞“王涛所在的东风汽车公司并非一花独放,而是万紫千红———这里,有一个争学先进的浓厚氛围,有一股奋发向上的强劲东风”。号召每一个工人同志,都应当向王涛同志学习,每一个国有企业,都应当向东风汽车公司学习。可以说,王涛已经成为东风汽车公司的一张靓丽名片。
四、精心策划意外事件,凸现企业的闪光点
这里所说的意外事件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突然发生并对经营活动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有两种类型,一是指由企业的某一经营举措而可能带来正面影响的事件;二是指由于企业自身工作失误或外界影响而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事件。意外事件的最大特点是其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也正是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可策划性,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对企业而言,忽视前者,失去的不仅是一次良好的宣传机会,也包含着其后隐藏的巨大
商机;而后者的巨大杀伤力,可谓企业的不测之“难”,处理不好,会带来重大损失。相反,难中显情、难中现性,如果我们高度重视,精心策划也可能变损为益,对企业的宣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某品牌电视机的生产厂家曾收到一封来自大连的消费者来信,反映由于家中不慎失火,导致家里的彩电被烤得变形,在灭火时又进了水,但电视机功能正常,图像清晰,声音响亮,要求换个外壳。厂家没有视之为“无理”要求,意识到这台电视机历经火烤水浸,依然图像清晰,声音响亮,充分说明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乃是是无价之宝。安排一名副厂长带队赶到大连,将一台崭新的彩电送到这位用户家中,同时收回了旧彩电。与此同时,他们主动与新闻界联系,让新闻媒介了解事件经过,使其成为引起轰动的热门话题。促使该品牌彩电在大连的销量成倍增加。
不仅如此,危难方能显本性,有负面影响的意外事件也可以策划,借以展示企业的品质。这几年,关于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一波接一波,一些知名品牌、知名企业由于公关策划不到位,没能及时发布信息,做好宣传报道工作,使消费者对其产生了不信任感,最终黯然退出市场。2004年,中国百胜餐饮集团旗下的肯德基的部分食品也不慎卷入“苏丹红事件”,遭遇重创。但由于管理者精心策划,做好了三个方面的宣似报道工作,一是针对媒体的报道,及时公布调查结果;二是真诚向消费者致歉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三是连续报道改进情况。通过这些手段,满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达到了与公众借助媒体对话的目的,树立了诚信、负责的社会形象,帮助企业很快走出了因境。
五、参与公益活动,满足受众的希望点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人民群众希望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用不同的方式反哺社会。许多聪明的企业家不仅把满足受众的这一要求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也将其视为宣传企业,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的重要机会,以达到增强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忠诚度的目的。
在这方面,可可口可乐公司是做得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其管理者明确提出“让每个可口可乐的业务单位都成为当地模范企业公民,让可口可乐业务所及的每一个人都能受益”“ 将公益事业视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纵观可口可乐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无论是产品营销还是品牌推广,社会公益活动都是可口可乐重要的途径之一。以其在中国的表现为例,可口可乐已参与了涉及我国教育、体育、环保、救灾、扶贫、就业等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公益项目,捐资总额近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社会公益事业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之一。仅就支持教育而言,从1993年开始,可口可乐15年来始终如一坚持赞助“希望工程”,已在中国捐建了52所希望小学,100多个希望书库,使6万多名儿童重返校园;还在江西成立了可口可乐希望之星高中班,并捐赠800万元支持家庭贫困的农村大学生完成学业。
付出终有回报,媒体并没有忘记可口可乐,对其公益活动作了大量报道。通过赞助公益事业,可口可乐成功地在众多饮料品牌中率先树立起“认真、积极、负责”的企业形象,增强了受众对企业、对品牌、对商品的认同感。根据央视调查数据中心通过全国消费城市调查报告,可口可乐在中国同类产品中多次高居榜首。
5.电视新闻采编怎样接地气 篇五
[摘要]本文基于接地气内涵,探讨了电视新闻接地气重要性,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提升电视新闻节目形象,优化采编水平,使其更加贴近受众,赢得全面认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电视新闻 ;采编 ;接地气
1、接地气内涵
由表面层次来讲,接地气也就是应广泛联系群众,同他们打成一片,进而反应百姓人民诉求与愿望,体现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不应高高在上,这样只会与群众渐行渐远。同时也不应停留在表面形式,而应踏实细致,全面深入人心,把握自然规律,避免盲从进行。
接地气始终是衡量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是否优秀的核心标志,为获取受众的全面认可,其中一个重要标准便是接地气。如果电视节目没有接地气,而是与现实距离较远,则会备受观众指责。这只能说明采编人员没有深入生活,而是闭门造车,报道的节目毫无生气,将无法体现人文关怀,势必无法受到观众的喜爱。
2、新闻采编接地气必要性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积极下基层才能做到接地气,并快速的找到灵感。当前,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均积极鼓励采编工作人员脱离演播台,同百姓人民进行深入交流,参与至现场采访之中,这样不但可提升节目亲和力,还利于采编人员以及自身节目能够接上线,成为真正的新闻人。接地气也就是应走进生活生产的第一线,方能够增加感受,不断的学习实践,把握新闻源头,了解百姓日常的困苦以及艰辛,使得节目反映出真实的生活,最终赢得受众的全面认可。
一个具有感染力的新闻节目,同新闻人对于整个事件的了解程度息息相关,因而,采编工作人员应以新闻眼看待周遭事物、把握社会习惯以及时代脉搏,形成战略意识,方能够夯实基础。众多优秀的电视节目无一不对我们形成了深刻的启示,即创作节目应脱离虚假以及戏谑,摆脱空中楼阁,踏实从现实生活入手,通过独特的观点视角、热点话题对受众形成有效引导,同他们共同面对日常生活之中的课题,并积极探讨如何解决困难。应通过亲情、充满爱情、建立友情真正的温暖受众内心,构成大众传播以及同观众公平对话的良好环境,进而真正的拉拢人心、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3、新闻采编怎样接地气3、1积极发觉真善美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积极深入群众之中发觉真善美。例如,一位工作人员在采访精神病院这一较易被大众忽视的特殊环境时,体会到了医护人员这一特殊工种在常年点滴工作之中付出的辛苦。其对病人进行细心照顾,经常被病人抓伤。而他们朴实的话语却深深感染了我们。完成采访,此工作人员感慨万千,倘若并非亲身采访,将永远无法体会这些常年工作医护人员的艰辛,他们所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坚守着何其重要的责任。
一些新闻采编的新人,在负责纪实栏目的过程中,深入大山深处对普通工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天天暴露在尘土飞扬之中,空气中充斥着机器轰鸣的声音。这些场景无一不说明,只有真正的走基层、接地气,方能令新闻采编人员全面打开思路,真正的在群众之中体会到他们的感受、想法以及生活体验,并快速的察觉问题。在该过程之中,新闻采编人员不仅应转变身份,还应更新审视的角度以及具体的思维方法。在接地气之后,新闻采编人员在剪辑中心进行工作时,将明显的体会到对自身带来的变化,即我到达这里、我看见了并知道了要怎样说、具体说什么、还要进行什么工作等。通过接地气,将真正的挖掘出来那些不同行业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人们在经历着怎样默默付出的过程。只有在路途之中用勇于发掘真善美,方能使节目展现新的亮点、体现勃勃生机,进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效果。
3、2与百姓闲话家常
家常话始终为百姓熟悉并喜爱的用语,这是由于寻常话语通常能渗透出最真实的情感。与百姓闲话家常,便不会高高在上,渐渐变成百姓心目之中的朋友、兄弟。而受众在与你成为朋友之时,其观看的早已不是节目本身,而是同新闻采编人员实现了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该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方能够成为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最终制胜的法宝。当然,该过程之中,我们应把握的问题是,并非单纯的唠家常磕。我们所说的家常话,通常应是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源自真实生活之中的鲜活词语。该类话语凸显百姓心中情、充满了爱意、反映了现实生活。虽然词语并不华丽亦不做做,却能够反映出活泼生动的一面,真正的体现朴实无华性,因此渗透着新闻采编工作人员针对受众?o予的全面理解以及真诚挚爱。
目前,新型媒体环境之中,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积极尝试创建家常社群。利用同百姓深入的情感交流,使他们对于电视新闻节目?o予更多的情感投入。该层面之上,传统电视新闻树立的品牌形象以及具备的传播理念均需要不断更新升级。也就是应承担更高的价值信誉度,还应确保节目的质量,方能令电视新闻节目适应新型环境,体现新媒体时代特征,在激烈的环境之中长久生存。这不但是灵魂、同时也是一类品牌与信誉,承担着较大的责任,架设起了受众同电视媒体之间的稳固桥梁,形成了电视新闻节目贴近民生的良好形象。3、3体会百姓情
当前,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并非简单的在制作中心之中从事粘贴以及复制任务,而是应掌握更为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争取成为一名记者型采编人员,真正的深入生活、靠近百姓。该过程之中应体会百姓人民的情与爱。采编工作人员就好比浸润于现实生活内的海绵,仅有持续的由生活之中吸满水分,方能确保自身有足够的弹性以及强大的实力。走进生活之中绝非单纯的停留在表面形式或是走过场,而应持久的坚持,做到同百姓交心、成为他们的朋友,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表达百姓意愿,这样才能使老百姓更有盼头。针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来讲,在负责党与政府单位口舌工作的基础之上应深入生活之中,通过镜头更好的对准百姓群众,贴近他们。通过多维度的思维、大众接受的语言、他们习惯的视角编辑制作新闻节目,报道采访相关人物、播出有关事迹,进而映射百姓人群心声,对他们的期盼与需求进行有效的回应。只有如此,电视新闻节目才能更具真实性、提升影响力,充满吸引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明显的亲和力,凸显核心价值。
4、结语
总之,众多新闻采编人员之中,一些人虽然外表并不华丽、且没有通过夸张的言论搏出位,却能够令大众深刻的记住其制作的新闻节目。例如,白岩松、杨澜等。从中不难看出,其节目接地气、充满了爱与情感,才是成功的关键。只有真正接地气方能使受众产生愉悦之感,并心怀感动,内心愉悦。因此,电视新闻采编应合理的接地气、回归大众、体现本真、深入生活,积极发觉真善美、与百姓闲话家常、体会百姓情,方能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6.怎样在新闻报道中 篇六
关键词:全媒体,电视新闻报道,定位,发展策略
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它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从媒体角度看,全媒体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态,更是媒体在业务运作上的整体模式和策略的一次变革,对媒体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的影响极其深远。
1 当前电视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展十分迅猛,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同时,在媒体行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整个媒介环境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全媒体化时代。在全媒体冲击下,电视新闻报道的问题愈加突出,不得不加大关注力度。当前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新闻娱乐化
当下电视新闻报道却日渐趋于娱乐化,少了一些严肃性,即使是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报道也会参杂一些娱乐性元素。虽然增添娱乐性元素能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可看性,但这并不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
1.2 失真问题严重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其最本质特征。可是当下的电视新闻报道却面临着失真问题,为整个电视媒体带来了诚信危机。
1.3 内容同质化
国内电视台虽多,但是电视新闻节目却相对较少,加之生产的内容又少,所以,新闻内容重播次数较多,不同地方的电视新闻节目往往会播放同样的新闻,新闻稿甚至都一字不差。
1.4 报道手段单一
由于受到某些客观因素影响,我国电视新闻报道一般只重视正面的报道,对负面的新闻始终持着不报或少报的态度。同时,一直采用“画面+旁白”的报道形式,加之新闻语言的匮乏,使得电视新闻报道有失新颖,传播效果不太理想。
1.5 舆论监督不足
电视新闻承担着舆论监督的重责,但是,现实中能够承担舆论监督的电视新闻栏目少之又少,即使有能够承担舆论监督的电视新闻栏目,舆论监督也十分不到位,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功能。
2 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针对当前电视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并使其大放异彩是广大的新闻工作者最迫切思考的问题。下面将从几方面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2.1 找准角色定位
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受众需求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重现审视电视新闻报道的角色定位。从生产角度看,从新闻线索和素材的选择,到前期策划、采访,再到后期编排和制作,都要站在全媒体层面考虑,只有将电视与新媒体深度整合才能实现资源共享,节目共存;从传播角度看,要从传统的单向向多向、立体、全方位互动转变,同时,互动方式也要从技巧化向体验式转变,构建跨媒体、跨终端的节目传播;从社会责任看,电视新闻不仅保障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更要肩负起舆论导向、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2.2 改善报道模式
在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报道更强调传播的及时性、题材的显微性、情感的贴近性、内容的有用性、观点的多元性等,只有做到这些,电视新闻报道才能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相抗衡。在过去,电视新闻报道采用的是宣讲语态,单向传播,有固定的时长,但在全媒体下,应采用对话语态,互动的双向转播,由固定时长的有限播出向深广兼备的无限链接转变,以满足当下受众的全新需求。
2.3 提高传播效果
当下电视屏幕之比有两种,即4:3与16:9,电视新闻节目编导要在这固定比例画面中进行合理构图,为了增强画面的可看性和传播效果,要在合理范围内多视窗切割画面,同时注意画面切割时机,不可胡乱转换。另外,也可多设置一些现场连线,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新闻信息,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从而吸引受众。
2.4 注重节目包装
处在一个包装时代下,即使是电视新闻节目也需要注重节目的包装效果。在包装上,要与频道定位结合起来,对节目的片头、片花、片尾进行统一风格的包装,同时注意色彩、音乐的搭配,以增强视听效果。
3 结束语
在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报道要由过去的单向传播向互动的双向转变,由固定时长的有限播出向深广兼备的无限链接转变,以声画兼备、现场感强之优势赢得观众,逐渐形成全媒体时代下的优势,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在新、旧媒体环境里突围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成良.“多媒体融合”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J].传媒,2006(7).
[2]张君昌,曾文莉.超媒体时代的传媒创新与人才升级[J].现代传播,2012(4).
7.怎样写好宣传报道 篇七
人各有所好,物各有其妙。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大都有这样的喟叹:搞宣传工作,太累了!静心细想起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的情况,又岂止一个“累”字了得!就个人的身感体受而言,宣传报道是苦了一些,累了一些,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苦中有乐,累中也有收获。每当把单位的成功经验、先进人物事迹加以总结归纳或提炼升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时候,每我把个人工作中的得与失、工作中的苦与乐、学习中的思与感统统变成了文字材料的时候,当自己的工作成绩受到领导嘉许的时候,心里自然会涌起许多的幸福和甜蜜。结合自己从事宣传工作的认识,权谈一下做好宣传工作的体会,与各位朋友共勉。
一、要加强学习,扩大内存,练好宣传报道的基本功 人生有涯学无涯。一个宣传工作者,如果不能具备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生产经营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时事政治知识等,是绝对无法胜任宣传工作的。为了练就宣传工作扎实的基本功,从事宣传工作就要为定下严格的标准,即:做到“四多”“三坚持”“过好三关”。
“四多”即:多调研。沉到基层,了解企业在干什么,职工在想什么,研究企业发展规律,探寻现代企业发展之路,遇到突发事件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为写好文章打好素材基础;多请教。三人行,必有吾师。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放下架子,多交良师益友,不耻下问,增长才干;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对工作中的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把握分析,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再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通到特殊,在反复中找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形成系统观点和认识;多写文章。学以致用,思想观点认识再好、再充分,若不把他们归纳整理出来,总是纸上谈兵,在工作中不仅要主动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而且还要自己善于选题,笔耕不辍,通过写作把自己的思想认识、理论观点系统化、理论化。
“三坚持”是:坚持读报。多读些短评快的消息类文章,多读些经验总结类的文章,多读些理论研究性的文章,扩大视野,努力提高专业写作水平;坚持定时学习。每天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1-2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养成习惯,象电脑扩大内存一样不断存储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皮,实践是毛,皮毛结合,才能写出有份量的文章,在做某项工作时,要带着问题去学理论,然后再反过来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力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过好三关”即:一是过好写字关。力争字体端正清晰,漂亮得体;二是过好构思关。意识决定物质,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构思新颖巧妙,视角独特,为文才能下笔如有神助;三是过好文章关。文章不论大小、题题材不论杂细,都要细致考虑谋篇布局、结构体式、精构细酿,力争做到真美简洁,张弛有度,尽量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日久天长,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二、要站高一些,看远一些,勤奋一些,坚强一些 所谓站高一些,看远一些,就是做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既要立身本单位、本系统工作,又要把眼界从本单位、本系统中拓展开来,提升起来,运用全局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局部工作,把局部的变革、发展与油田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与国企的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时刻关心政治、关心大局、关心时事政策动向,关心周围的一切新生事物、新的思想、新的变革,研究时事,把握政策,吃透精神,探索预测事物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提高新闻敏感度,创新有为、服务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内鼓士气,外树形象,为企业发展进一步竭尽勉薄之力。比如,从事宣传工作时,要善于敏锐地抓住企业发展的新思维、闪光点,先进模范身上表现出来的敬业态度和感人精神,及时进行采访、提炼、加工、升华,迅速成文,宣传企业,褒扬先进,推动单位发展等。
8.老师在教学中遇到怎样的困难 篇八
署名:(王皓然、陈钦华、张棣森)
一.摘要
我们三人研究的是《老师在教学中遇到怎样的困难、采取怎样的解决方法与对学生有怎样的期望》。我们使用的是调查问卷的方式,将我们相知道与想调查的关于老师教学、与同学关系的问题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方式写于调查问卷上,分发给我们的调查对象,老师。请他们毫无保留大胆地填写,并将对填写者的姓名和填写内容予以保密。再对每一个选项进行统计(使用百分比),制作出符合我们调查目标的论文。
我们得出了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怎样看待学生的上课情况与采取的办法、对学生的期望等一系列问题……并得出了配合老师的相应对策。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并与老师沟通,也可以将老师的愿望带给同学。此次的研究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同学们可以以此作为借鉴,与老师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关键词
学生的悟性
学生的纪律
课外的拓展
两极的分化
对学生期望
三.正文 1)引言
为什么要调查关于老师的一系列问题呢?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里学好知识,传授我们知识的便是我们的老师。每个老师与我们一样都是有喜怒哀乐的,如果今天我们的纪律特别不好,而老师的心情也一定不会好,那样上课的质量就会差,学不到我们应该会的知识。这样长年累月我们就会想一个雪球一样,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样怎么行呢?
所以我们调查老师教学中的困难,老师对上课采取的一系列办法,对学生的期望等,了解每一个老师教学的模式方法与习惯,尽量配合老师。我们还研究了响应的方法,与老师更好的沟通,将老师的愿望带给学生,使师生的关系更融洽。使大家在学习中学得更快乐更轻松,与老师很好的配合。大家可以此为鉴,更多地了解老师。
2)研究方法
我们此次的研究对象是老师,因为能力有限,我们研究的老师都是在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西部的老师,而且老师的年龄不限,性别也不限,只要是老师都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使用的是调查问卷的方式,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请我们的研究对象填写。我们是请老师们毫无保留地填写,并对填写者的姓名和填写内容予以保密。收回调查问卷后,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在选择题方面用选该选项的人的人数除以总人数,在乘以100%(选题人数÷总人数×100%),得出百分比。(除不进的,四舍五入保留整数)在问答题方面,整理答案归纳大致意思,这就是我们的研究方法。
3)结果图表显示
1.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A.纪律差
B.学生悟性不高
C.成绩不好
D.其它
43%
24%
0%
33%(D大致有:发言不够积极、不够自觉,专心、提高学习兴趣)45%40%35%30%25%20%15%10%5%0%ABCD
2.上课时,在什么情况下最开心? A.纪律好
B.学生踊跃发言
C.其它
14%
67%
19%(C大致有:学生被课吸引、积极参与,有所收获)70%60%50%40%30%20%10%0%ABC
3.怎么看待成绩不好的学生?
A.放弃
B 帮助他
C 无所谓
D 其它
0%
86%
0%
14%(D大致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0100ABCD
4.怎么帮助好同学更上一层楼?
A.帮助他在课外之余继续拓展
B 让他自己学 C 不管 D 其它
52%
24%
0%
24%(D大致是:课堂上或课堂后的点拨、鼓动其参加名次竞赛)
60%50%40%30%20%10%0%ABCD 在上课的时候,有同学在做与这堂课无关的事情,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你会点他的名吗?
A.会
B 不会
C其它 71%
24%
5%(C大致有:看情况、稍微提醒他,引起他的注意)80%70%60%50%40%30%20%10%0%
6. 你最希望教到什么样的班级?
A 既安静又活跃 B 一般,但学生悟性很高
C 安静但不发言,67%
19%
0% 成绩好
D 其它
14%(D大致有:思想活跃,能有自己的想法,能大家踊跃讨论)
70%60%50%40%30%20%10%0%ABCD 当班级纪律非常不好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A 停课不上 B 等安静下来在上 C 让同学们自修 D 讲大道理
0%
72%
0%
14%
E 其它
14%(E大致有:讲几句幽默的话调节一下气氛)
80%70%60%50%40%30%20%10%0%ABCDE
(选择题)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两极分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整理)
(1)分层教学
(2)好的学生因自身勤奋刻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此应该鼓励,同时也不会放松对成绩差的同学的帮助。
(3)努力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缩小两极分化的趋势。(4)抓中间,带两头(5)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6)学会影响到身边的人,互帮互助,共同进步。(7)我不认为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9你对现在的学生有什么期望?(整理)
(1)对自己有更高的目标有学习地积极主动性
(2)希望同学认真踏实的完成作业,课堂上更踊跃的回答问题,学会聆听同学的发言积极的配合老师。(3)发展个人的特长,将学习作为一种兴趣。(4)做品学兼优的绅士、淑女。(5)先学做人在做学问。
(6)不要拘泥于教学上的内容,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方法。(7)少一些浮躁,少一些自我,目光更远一些。(8)愉快有效的学习,善于交往,关爱集体。
(问答题)
4)分析与讨论
此次我们的调查问卷共有七道选择题,两道问答题。我们可从我们整理的数据与统计图上可以得到很多信息。现在做一下具体地分析讨论。
第一题我们所问的是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我们给出了四个选项,选择率最高的是A.纪律差,43%,其次是D.其它33%(发言不够积极、不够自觉,专心、提高学习兴趣),再是B.学生悟性不高24%,C.成绩不好的是0%。由此可见,老师在教学方面的最大障碍是同学们的纪律问题和上课的质量问题。我们必须改善课堂的纪律,在此基础上保证上课质量。
第二题我们所问的是老师在什么情况下最开心?我们给出了三个选项。选择率最高的是B.学生踊跃发言67%,其次是C.其它19%(学生被课吸引、积极参与,有所收获),最后是A.纪律好14%。由此可见老师最希望的是同学们喜欢他的课,踊跃发言,如果同学们做到这一点,可与老师配合的更好。
第三题我们所问的是怎样看待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给出了四个选项。选择率最高的是B帮助他86%,其次是D其它14%(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A.放弃,C 无所谓都是百分之零。由此可见老师对同学都是非常负责任的,都是持帮助的态度。
第四题我们所问的是怎么帮助好同学更上一层楼?选择率最高的是A.帮助他在课外之余继续拓展52%,其次是B 让他自己学,D 其它
(课堂上或课堂后的点拨、鼓动其参加名次竞赛)都是24%,C不管 0%。老师们都是非常希望好同学更上一层楼的,大多数采取的是在课外继续拓展,学习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有老师采取点拨与鼓动参加竞赛的方法来帮助。所以好同学应该不负老师期望。
第五题我们所问的是在上课的时候,有同学在做与这堂课无关的事情,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你会点他的名吗?选择率最高的是。A会 71%,其次是B 不会24%,最后是C 5%(看情况、稍微提醒他,引起他的注意)。由此可见,上课时候如果你影响了别人,老师一般会点你的名,或者稍微的提醒你,这时你就应该不要再影响别人,其实也是影响你自己。
第六题我们所问的是你最希望教到什么样的班级?选择率最高的是A既安静又活跃 67%,其次是B一般,但学生悟性很高19%,再是D其它(思想活跃,能有自己的想法,能大家踊跃讨论)14%,而C安静但不发言成绩好,是0%。由此可见,老师喜欢上课时非常安静,但不是冷冷清清,上课时非常活跃,主动与老师配合。老师不仅仅是看重我们的悟性与成绩。可以努力与此靠近。
第七题我们所问的是当班级纪律非常不好的时候,你会怎么做?选择率最高的是B 等安静下来在上 72%,其次是D 讲大道理,E 其它(讲几句幽默的话调节一下气氛)都是14%,而A 停课不上, C 让同学们自修都是0%。由此可见,当纪律不好时老师大多都是等安静下来再上课,如果老师突然停下来,同学们就该注意一下了,不要再吵了。
第八题是一道问答题,问的是老师怎样看待两极分化这个问题,也就是对待好同学与坏同学的态度与办法。多数老师采取的是让学习上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课外拓展,同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缩小两极分化的趋势。也有老师采取让同学学会影响到身边的人,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看来老师们都是非常有办法的,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非常负责,有自己的想法。
第九题是一道问答题,问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老师提出了在学习态度和做人方面的期望,老师希望同学提高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好的配合老师,将学习作为一种兴趣去对待。在做人方面做品学兼优的绅士、淑女,少一些浮躁,少一些自我,目光更远一些。
5)结论
① 老师在教学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同学纪律不够好,上课质量不能保证。
②老师在同学喜欢他的课,上课踊跃发言,有所收获时最开心。
③老师对成绩差的同学采取的态度是帮助他。
④老师会帮助好同学在课外之余拓展,并在上课与课余时帮助他点播。
⑤如果有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老师会点他的名,或者稍微提醒一下。
⑥老师喜欢教到上课非常安静,但又非常活跃与老师配合得很好的班级。不单单看重成绩与悟性。
⑦当班级纪律不好的时候,老师一般都会选择安静下来再上课。⑧对待两极分化,老师不但会帮助好同学越学越好,还努力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缩小两极分化的趋势。
⑨老师希望现在的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做品学兼优的绅士、淑女。
四.注视与参考
此论文与调查问卷为陈钦华,王皓然,张棣森,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五.分工
王皓然:设计调查问卷,并打印。张棣森:分发调查问卷,并回收。陈钦华:统计整理数据,制作论文。
六.附录部分
9.怎样做好现场报道 篇九
现场报道具有一般普通的新闻报道的特点, 但比一般普通的新闻报道更有优势, 更加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1.现场报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为借助现在高科技传播技术和卫星传播手段, 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同时完成述说、采写、播音和录制工作。这比一般普通的新闻报道来说, 省去了记者写稿、播音员播稿、编辑后期制作等工序, 达到了与事件发生同步地报道。
2.更强的真实感、现场感。现场报道的记者是在现场面对观众进行新闻报道, 让观众身临其境, 亲眼直接目睹现场事件的发生, 这就使新闻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同时, 记者在现场进行现场报道, 记者的个人情感, 或喜或怒或悲或欢, 直接传达给电视机前的观众, 观众直接感到了记者的情绪。这跟一些普通报道的稿件由播音员播读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由于现场报道中情景可以让观众触景生情, 可以激起观众感情的波涛, 现场报道更具有感染力。2008年, 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举国欢庆。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各项比赛的实况, 每当我国运动员获得一个比赛项目的奥运会冠军时, 现场观众都会情绪激动, 欢呼雀跃等现场的画面使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但是, 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能用现场报道。这种报道有题材的限制, 现场的限制以及记者本人素质条件的限制。例如, 一次20分钟的项目开工仪式, 可用现场报道;一个持续一个季度的工程就不宜用现场报道。因为前者时间集中, 场面小, 内容单一, 事件展开有层次, 记者容易把握, 在现场可以完成“录采播”;后者场面大, 内容庞杂、分散, 记者不易把握, 很难一次完成采录播。
一、要选择适宜的题材。
适合用现场报道这种形式的题材是:内容单一而有层次, 场面比较集中, 新闻发生的时间跨度小。这种题材便于记者边观察、边述说、过录像, 采录播在现场一次完成。在经济报道方面, 一个工程的竣工剪彩, 一艘巨轮下水航行, 可用现场报道的形式, 因为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时间短, 内容集中、有层次。而一项重大的工程从头至尾的建设直至投产过程的报道就不宜用现场报道, 有的甚至不能用录音报道, 因为除了时间长、场面大外, 许多音响稍瞬即搬家, 记者没有捕捉下来, 就不好用录音方式报道。
二、要有合适的现场。
如果现场不适合, 现场报道就搞不成。什么样的新闻现场适合采用这种报道形式呢?一般说来,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现场要有新闻价值。有新闻价值的现场记者借助它进行采、录、播, 可增强宣传效果, 现场的新闻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场的重要性、显著性和人们所关心的程度。如中国的天安门广场、美国的白宫、日本的岚山风景区等。当新闻五要素中需要特别强调“何地”时, 就要考虑用现场报道这种形式。如报道国王访问农民家庭, 一个普通的农民家, 不如总书记家那样显要, 但由于国王的来访, 它成了引人注目的场所, 对这样的题材作现场报道, 效果会很好。
(2) 现场要有典型画面。画面是进行一切报道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典型的现场画面, 就搞不好现场报道。《祖国在我心中》这则现场报道所以生动感人, 重要原因之一是得益于现场的典型画面:5·12汶川大地震中战士们舍身忘我的救灾抢险的场面, 有力地表现了战士们奉献精神的典型环境, 突出了报道的主题。
这样的现场, 事件的展开不是多点而是单点, 记者能在现场统观全局并作流动采访。如体育活动的现场、重要节日活动的现场、一些外宾访问活动的现场。有的时候, 新闻事件本身需要报道, 现场又有新闻价值, 但这个现场是不宜记者出声的, 就不能用现场报道这种形式。
三、记者现场的口述要好。
现场报道中, 记者的口述是很重要的, 它是整个报道的血肉。记者通过口述把观众引到现场, 使观众了解、认识现场, 对现场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记者现场口述的主要作用在于更好地表现主题, 完成段落之间、画面之间衔接和过渡, 使现场报道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所以录好记者口述是搞好现场报道的关键。对于记者的现场报道的要求, 总的来说要注意“景、情、声”的协调配合, 使三者各具特色, 互为补充, 融为一体, 以发挥表现主题的作用。
总之, 在当下的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 媒体之间为了争夺新闻的首发权, 都加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因此, 现场报道这种形式也被广泛应用。可见, 现场报道有着广阔的前景, 随着记者报道水平的提高和传播技术的发展, 现场报道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 丰富多彩。■
10.今天高校怎样培养新闻传播人才 篇十
作者: 《光明日报》(2016年07月16日 06版)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都在大力培养学生的融合报道能力。资料图片
【融媒时代·毕业季】
今年2月19日,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并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作为为国家培养新闻后备人才的前沿阵地,迫切需要创新新闻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策略,以应对当下媒介融合浪潮带来的新挑战。在本系列第三篇中,我们特邀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尹明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探讨高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话题,敬请关注。
推进新闻传播教育的改变
作者:尹明华 《光明日报》(2016年07月16日 06版)
随着当今媒体整个大环境发生变化,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也要更新。我们开始从媒介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的传播教育者,而后者涵盖的内容、理念远远大于前者,它包含媒介教育。具体而言,过去基于传统媒介,我们培养学生强调其新闻采编等能力,现在我们开始注重延展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变单一知识结构为复合知识结构,宽口径、厚基础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具有优秀的采编能力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传播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技术的掌握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和表达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要是围绕“2+2”专业和媒体融合课程体系进行改革。“2+2”的课程体系改革是从2012年开始进行的,即本科教育的前两年是非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学习,后两年按照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学习。“2+2”课程体系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力。此外,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设计了两门课:《媒体融合概论》和《媒体融合报道》。近两年来,结合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对媒体融合课程又进行了升级设计,重新丰富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体系。
2001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签署协议共建新闻学院,首创了部校共建模式,这有利于促进学界、业界的深度互动,突破新闻传播教育“内河循环”的路径依赖。而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从2015年起,我们为学生实习提供“志愿菜单”,学生在“志愿菜单”上可选择的实习单位多样化,既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传统的新闻实习单位,也有澎湃新闻等新兴媒体的实习的平台。
从教学层面来说,我们要注意的是,需要保持对新技术的领悟和运用能力,但也不能盲目地为了适应新的变化而放弃教育的核心目的。一流的教育不是只看到眼前的50米或者100米,而是更加长远地意识到应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能力。
(尹明华)(光明网记者张紫璇、郭佳采访整理)
结合融合时代特点注重实践教学
作者:胡正荣 《光明日报》(2016年07月16日 06版)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原有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革的媒体发展需要。面对这种情况,所有新闻传播专业院校都应该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结合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科交叉,坚持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融合技能,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传媒大学是较早进行全媒体尝试和探索的专业传媒院校。在培养目标上,我们注重人才类型的多样化,不仅具有业务型,还有技术型、经营型和创新型等人才。从明年起,我们将每两年修订一次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传媒业最新的变化,将最新的技术、理念、手段形式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同时通过三个具体措施,使我们的校内课程学习与时俱进:一是改造传统专业,加进新课程,融入新内容,如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编导等传统专业,加入新媒体、融媒体的知识;二是开设新专业,设置全新的课程,例如我们在全国首开的数字新闻专业;三是专业复合,辅修双学位,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辅修其他专业,培养复合型知识和能力。
此外,我们积极实行部校共建,通过人才互派,优化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师资结构,加强业界和学校的沟通合作。而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实习机会,我们在校内搭建实践平台,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最前沿的操作体验,例如我们今年毕业典礼就实现了全球首次全4k全媒体直播;同时我们也与业界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全国广电系统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院系还面临很严峻的挑战。首先,从师资队伍上看,很多老师具有高学位和教研能力,但对业界欠缺了解,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与最新传媒业的发展有所脱节。其次,目前高校在技术教学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如何把新媒体技术转化成教学内容还是个考验。最后,整个传媒学科体系目前从教学内容到人才培养体系,还缺乏多学科交融的支撑。
(胡正荣,光明网记者张紫璇采访整理)
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培养国际视野
作者:史安斌 《光明日报》(2016年07月16日 06版)
纵观当下国内外新闻教育的探索,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教学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全球新闻学院大量开设与技术有关的课程。第二是增加大量国际化课程,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国际新闻记者和跨文化传播专业人才。第三是新闻学院与媒体机构加深融合,采用“教学医院”模式,也就是把媒体请到学院里来,学生们可以在学校里同时完成“专业学习+实践操作”。第四是在当下“全民传播”的时代,新闻教育由之前的专业教育转变成公民教育或素养教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新闻教育领域有诸多创新,其中在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上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中外师生共同探索新闻传播的“全球议题”是清华新闻学院的特色。除此之外,自2002年建院起我们就已经确立媒介融合式的教育,不是按照媒介形态来分院系,只在本科专业设立了一个新闻系,所有新闻系的学生都要学习“采写编频播录”全技能。
课程设置上,我们要求所有学生都要选修1/3的英语或双语授课课程,另外1/3是实践业务课程,包括大数据、信息处理等最前沿的技术课程,还有1/3是人文素质课程,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课程。同时我们还聘请其他专业系的教授和副教授为学生开办讲座,开拓学生的跨学科视野。
当下,国内很多院校都增开了大量的业务课,广泛聘请有经验的新闻从业者、媒体一线采编人员参与到教学。我们也与国外主流媒体进行了深度合作,其中彭博新闻社专门为我们特派了1名具有财经新闻从业经验的资深主编作为访问教授,同时他们还赞助了清华财经新闻的实验室。
目前业界媒体机构与新闻高校合作对接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有经验的一线记者因为缺乏相应的学位难以被学校聘为正式的教职。而实际上在新闻教育体系中,承担史论课程和实务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不同的资质,前者要求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后者强调具有更高的实务操作经验,但目前国内高校却还缺少像国外“实践教授”这样的专设岗位。
11.在教学中怎样用好化学用语 篇十一
辛集中学 高艳丽
化学用语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向学生传播化学知识的媒介,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也是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一种手段。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符号。它具有简明直观,概括力强的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理解力。因此,化学教师如何深入理解化学用语的概念内涵,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化学用语,掌握化学用语的教学规律、方法和特点是实现双基教学的关键。道尔顿在化学中首先开始使用基于原子论观点的、表示元素原子和化合物的符号,即所谓道尔顿符号。随后,柏齐里乌斯倡议并开始使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表示元素,他建议:用简单的字母表示主要的非金属元素,用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的办法来区分那些第一个字母相同的金属或其它非金属元素。至今使用的化学符号就是在柏齐里乌斯倡议的原则基础上形成的符号体系。为了便于国际交流,进行规定和统一化学用语的工作,多年来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开展了大量工作;我国化学会和科学院均设立专门机构,从事化学名词的翻译和规定工作。中学化学课本中的元素符号都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统一的。在中学化学中,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图式四个部分。它是按现行中学化学课本知识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的。在初中阶段初步形成体系,在高中阶段得到充分提高。化学用语作为一种语言,要让学生掌握好,老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从化学教学起始阶段就要不断渗透有关化学用语的知识内容。对于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学生过去从没接触过,但又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感觉枯燥无味,认为记元素符号是一种“苦差事”,教师不妨采取一些教学的超前措施,在教学伊始就有意识的给学生灌输一些元素符号,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一开始接触就对化学符号产生兴趣,避免学到后面《元素》一节内容时,大量元素符号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要求他们一下子熟记,以至挫伤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银白色金属镁带,点燃后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白色粉末状物质氧化镁。在课本中用文字表示如下:镁+氧气氧化镁 在教学中可告知学生:在化学中,镁用符号Mg表示,氧气用符号O2表示,氧化镁用MgO表示。那么这个化学变化就可表示为:Mg+O2→MgO(这里不要求配平),并说明这种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化学书面语言。促使学生学习行为的有的性。习读成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在这个反应里,我们认识了二个元素符号Mg和O,二个化学式O2和MgO,紧接着在第一章空气、氧气中,我们又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又 认识了氮N、碳C、硫S、铁Fe、磷P、铜Cu、铝Al等元素符号。同时又认识了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四氧化三铁Fe3O4、五氧化二磷P2O5、氮气N2等化学式。并会写出碳、硫、铁、磷与氧气反应的式子,为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了基础。
这样,从一开始学习化学就渗透化学用语,学生容易接受,不吃力,反而很感兴趣,了解到化学中的这些符号成为化学这门课的特点,是学习化学的工具。
这种在起始课就开始渗透化学用语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为后面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奠定了基础。
2.教会学生了解化学用语表示的意义,是学好化学用语的关键。学生不但要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化学用语的意义。如:要让学生见到CO2这个分子式时,要知道它表示的意义应有以下10个方面:(1)表示二氧化碳(2)表示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3)表示碳、氧元素质量比为3∶8。(4)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5)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里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6)表示二氧化碳的分子量是44。这样,就使枯燥的二氧化碳分子式变成了活生生的,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事实了。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含义后,不论再做概念判断,还是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找到了依据,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适当的取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体明确学习化学用语的目的,意义和要求。
3、注意化学用语的综合复习
在化学总复习时,要对学过的化学用语通过具体实例做一全面的复习。例如通过对同一微粒的不同表示方法,从而明确它们所代表的不同意义。
12.电视新闻采编怎样接地气 篇十二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编,接地气
1 接地气内涵
由表面层次来讲, 接地气也就是应广泛联系群众, 同他们打成一片, 进而反映百姓人民诉求与愿望, 体现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不应高高在上, 这样只会与群众渐行渐远。同时也不应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而应踏实细致, 全面深入人心, 把握自然规律, 避免盲从。
接地气始终是衡量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是否优秀的核心标志, 为获取受众的全面认可, 其中一个重要标准便是接地气。如果电视节目没有接地气, 而是与现实距离较远, 则会备受观众指责。这只能说明采编人员没有深入生活, 而是闭门造车, 报道的节目毫无生气, 将无法体现人文关怀, 势必无法受到观众的喜爱。
2 新闻采编接地气必要性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 应积极下基层才能做到接地气, 并快速地找到灵感。当前, 无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 均积极鼓励采编工作人员脱离演播台, 同百姓进行深入交流, 参与至现场采访之中, 这样不但可提升节目亲和力, 还利于采编人员以及自身节目能够接地气, 成为真正的新闻人。接地气也就是应走进生活生产的第一线, 方能够增加感受, 不断地学习实践, 把握新闻源头, 了解百姓日常的困苦以及艰辛, 使得节目反映出真实的生活, 最终赢得受众的全面认可。
一个具有感染力的新闻节目, 同新闻人对于整个事件的了解程度息息相关, 因而, 采编工作人员应以新闻眼看待周遭事物、把握社会习惯以及时代脉搏, 形成战略意识, 方能够夯实基础。众多优秀的电视节目无一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即创作节目应脱离虚假以及戏谑, 摆脱空中楼阁, 踏实从现实生活入手, 通过独特的观点视角、热点话题对受众形成有效引导, 同他们共同面对日常生活之中的问题, 并积极探讨如何解决困难。应通过亲情, 充满感情, 建立友情真正地温暖受众内心, 构成大众传播以及同观众公平对话的良好环境, 进而真正的拉拢人心, 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3 新闻采编怎样接地气
3.1 积极发觉真善美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积极深入群众之中发觉真善美。例如, 一位工作人员在采访到精神病院这一较易被大众忽视的特殊环境时, 体会到了医护人员这一特殊工种在常年点滴工作之中付出的辛苦, 其对病人进行细心照顾, 却经常被病人抓伤。而他们朴实的话语却深深感染了采访者。完成采访, 此工作人员感慨万千, 倘若并非亲身采访, 将永远无法体会这些常年工作医护人员的艰辛, 他们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坚守着何其重要的责任。
一些新闻采编的新人, 在负责纪实栏目的过程中, 深入大山深处对普通工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 天天暴露在尘土飞扬之中, 空气中充斥着机器轰鸣的声音。这些场景无一不说明, 只有真正地走基层、接地气, 方能令新闻采编人员全面打开思路, 真正地在群众之中体会到他们的感受、想法以及生活, 并快速地察觉问题。在该过程之中, 新闻采编人员不仅应转变身份, 还应更新审视的角度以及具体的思维方法。在接地气之后, 新闻采编人员在剪辑中心进行工作时, 将明显地体会到对自身带来的变化, 即我到达这里、我看见了并知道了要怎样说、具体说什么、还要进行什么工作等。通过接地气, 将真正地挖掘出那些不同行业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人们在经历着怎样默默付出的过程。只有在路途之中勇于发掘真善美, 方能使节目展现新的亮点, 体现勃勃生机, 进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效果。
3.2 与百姓闲话家常
家常话是始终为百姓熟悉并喜爱的用语, 这是由于寻常话语通常能渗透出最真实的情感。与百姓闲话家常, 便不会高高在上, 渐渐变成百姓心目之中的朋友、兄弟。而受众在与你成为朋友之时, 其观看的早已不是节目本身, 而是同新闻采编人员实现了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该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方能够成为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最终制胜的法宝。当然, 该过程之中, 应把握的问题是, 并非单纯的唠家常磕。我们所说的家常话, 通常应是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 源自真实生活之中的鲜活词语。该类话语凸显百姓心中情, 充满了爱意, 反映了现实生活。虽然词语并不华丽亦不做作, 却能够反映出活泼生动的一面, 真正的体现朴实无华性, 因此渗透着新闻采编工作人员针对受众给予的全面理解以及真诚挚爱。
目前, 新型媒体环境之中,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积极尝试创建家常社群。利用同百姓深入的情感交流, 使他们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给予更多的情感投入。该层面之上, 传统电视新闻树立的品牌形象以及具备的传播理念均需要不断更新升级。也就是不仅承担更高的价值信誉度, 还应确保节目的质量, 方能令电视新闻节目适应新型环境, 体现新媒体时代特征, 在激烈的环境之中长久生存。这不但是灵魂、同时也是一类品牌与信誉, 承担着较大的责任, 架设起了受众同电视媒体之间的稳固桥梁, 形成了电视新闻节目贴近民生的良好形象。
3.3 体会百姓情
当前,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并非简单的在制作中心之中从事粘贴以及复制任务, 而是应掌握更为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 争取成为一名记者型采编人员, 真正地深入生活、靠近百姓。该过程之中应体会人民的情与爱。采编工作人员就好比浸润于现实生活内的海绵, 只有持续从生活之中吸满水分, 方能确保自身有足够的弹性以及强大的实力。走进生活之中绝非单纯的停留在表面形式或是走过场, 而应持久的坚持, 做到同百姓交心, 成为他们的朋友, 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表达百姓意愿, 这样才能使老百姓更有盼头。针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来讲, 在负责党与政府单位喉舌工作的基础之上应深入生活之中, 通过镜头更好地对准百姓群众, 贴近他们。通过多维度的思维、大众接受的语言以及他们习惯的视角编辑制作新闻节目, 报道采访相关人物、播出有关事迹, 进而映射百姓人群心声, 对他们的期盼与需求进行有效的回应。只有如此, 电视新闻节目才能更具真实性, 并提升影响力, 充满吸引力,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明显的亲和力, 凸显核心价值。
4 结语
总之, 众多新闻采编人员之中, 一些人虽然外表并不华丽, 且没有通过夸张的言论搏出位, 却能够令大众深刻地记住其制作的新闻节目。例如, 白岩松、杨澜等, 从中不难看出, 其节目接地气、充满了爱与情感, 才是成功的关键。只有真正接地气方能使受众产生愉悦之感, 并心怀感动, 内心愉悦。因此, 电视新闻采编应合理的接地气、回归大众、体现本真、深入生活, 积极发觉真善美, 与百姓闲话家常, 体会百姓情, 方能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美权.“新闻富矿”在基层[J].声屏世界, 2012 (3) .
[2]孙蕾.“走转改”活动对新闻媒体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J].青春岁月, 2012 (4) .
[3]徐桢.当前媒体“走转改”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记者, 2011 (12) .
[4]高璐.浅谈节目新闻采编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价值工程, 2011 (30) .
【怎样在新闻报道中】推荐阅读:
怎样看待新闻写作06-13
新闻宣传工作计划怎样写09-06
怎样在工作中做到“三不伤害”01-08
浅谈新闻档案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09-28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信息技术08-06
论文 怎样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08-20
职工家属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怎样发挥作用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