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2024-09-28

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精选15篇)

1.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一

《初中生物教学导入技巧的探究》课题

准备阶段心得体会

自申报以来,学校领导给予大力支持,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课题的准备顺利进行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准备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主体,而要想让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合作、探究,需要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只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而一堂高效课的评价标准有多个方面的标尺。其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更是重中之重。因为课堂导入设计得好,它能优化知识结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我课题组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为研究课题。想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掌握一些好的导入方法,能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适当的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课题研究中的实施方案,并做一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思考,了解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和方法,熟悉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为下阶段的顺利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以课程理论和先进的研究经验为指导,学习先进的、前沿的课改理论,以教育教学类专著为主要理论学习内容,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生物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另外查阅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目的性地阅读一些书籍、论文和案例,进一步拓展了自身的认知视野、拓深了研究视角、拓宽了研究范围。坚持“借鉴、有效、改进”的研究思想,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做到了加强学习、认真思考、积极行动、自觉反思、主动改进、初见成效;坚持学习理论知识,课题研究知识;坚持每学期学习一本有关教育理论书籍,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2.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1.个性概念

个性是指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个性是个体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再经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教育对个性的形成发展影响很大。因此,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2.同类研究的现状与本课题基本构想

学生个性发展问题, 国内外教育界均有所研究。国外的相关研究, 由于与我国文化、教育环境不同, 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同, 所以国外的教育模式不太适合我国实际情况;国内的有关研究, 大多从心理层面或教育层面进行, 而从教学过程入手, 结合教学方法改革, 研究培养学生良好个性还显不够, 更缺乏能够普遍推广的成果。本课题针对同类研究不足, 着重从教学改革的新角度探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方式, 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当今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 具有时代特征和本校特色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 让学生既能提高学业成绩, 又使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2) 通过研究, 促进生物教学方法改革, 形成一套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且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

2.研究内容:调查分析学生个性发展水平及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索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相关生物教学方法的运作模式。

三、研究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实验班:初二 (2) 班;对照班:初二 (3) 班。

2.研究方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

(1) 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的调查, 针对性地设计实验方案。

(2) 个案法:对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认识其个性特点, 通过实验, 使研究对象个性得到发展, 并归纳出具体方法, 为实验的全面铺开提供依据。

(3) 经验总结法:分析、总结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形成一套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且操作性强的方法。

四、研究步骤

(一) 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是建立课题组和确定实验班, 课题组由教务处黄主任担任组长, 本人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 负责生物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确定初二 (2) 班为实验班, 初二 (3) 班为对照班。

(二) 实施阶段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了解和收集学生对生物教学方法的看法, 研究学生个性, 探索生物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实施, 收集整理各种相关研究资料, 总结整个课题研究成果, 形成终结性报告。

五、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 了解和收集初中学生对生物教学方法的看法

根据《学生个性发展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与研究》之《生物教学方法改革问卷调查分析报告》的调查分析, 我们发现:探究式教学法、演示讲授法、实践观察法、讨论法、复习法这几种教学方法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其中, 认为好的:探究式教学法占63.1%, 演示讲授法占65.1%, 实践观察法占76.7%, 讨论法占62.6%, 复习法占65%。而自学法和谈话法这两种教学方法认为好的学生不及半数, 分别为47.3%和30.8%。

调查表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既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进行自主学习, 又由于受旧教育模式“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影响, 习惯于依赖教师知识的灌输来满足对知识的需求, 这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就学生个体而言, 教育功能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 这种发展从本质上说包含个性化和社会化两方面, 旨在培养个体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 对社会化过程要求越单一, 对个性化的抑制就越强烈。在目前社会大背景下, 中学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突出表现为: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 而生物学科作为不参加中考的科目, 必定不被学生重视。因此, 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的途径或简单地谈话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 是不可能的, 要使他们在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发展他们的个性, 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培养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他们才会长期、主动地学习, 而不会觉得学习是种沉重的负担。

(二) 探索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教学方法

针对调查表中学生乐于接受的几种方法, 本人在教学中结合课程需要, 具体实施了实践观察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复习法、演示讲授法, 具体做法如下。

1. 实践观察法

这里所说的观察是指用眼睛或借助生物仪器观察生物的状态、结构、特征、态度变化等。在生物教学中, 显微镜是个必不可少的实验仪器, 通过实验观察, 可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领会所观察的材料, 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 可通过如下步骤完成: (1) 复述显微镜的操作过程; (2) 复述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3) 让学生预测显微镜下洋葱表皮细胞是什么样子的; (4) 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把观察结果画出来, 并记下观察感想; (5) 口头描述自己的学习体验。通过实验观察, 可显著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但是实验教学目的, 如果仅限于巩固知识, 培养技能和提高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实验习惯和态度, 是远不够的,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发现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而不应以告诫方式嘱咐学生完成。

2. 探究式教学法

该教学法是指通过探究“为什么”“怎么样”或“有什么”的方式进行的。在教学中可将探究式与讨论法结合一起, 让学生先探索, 后讨论交流。

探究式教学法,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础探索内容,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质疑、探讨机会, 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 通过个别探索, 让学生自由阅读、观察、探索,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通过小组讨论, 不仅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张扬个性, 释放个体潜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 通过组间对话、争论、答辩等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问题结论更清楚、准确。同时也使学生养成谦虚、好学、乐于合作的良好品质。

探究式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更广阔, 但这并不是要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因此, 适当指导是必要的。

探究式课堂教学结构程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评价、反思。

3. 复习法

宜采用分组竞赛复习法, 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复习生物知识。

小组竞赛学习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力, 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以小组为单位, 有利于发挥集体优势、互帮互教, 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协调交往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可采取的教学程序是:复习准备→宣布规则→分组竞赛→总结评比。复习准备阶段, 设计的试题应生动有趣, 简短明了, 形式多样, 有:必答题、抢答题, 还有:找同类、比绘图、比识图、抽签演说, 同时要注意突出重难点, 试题难度适中。

小组竞赛复习法优点是师生互动性好, 学生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反应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竞争意识, 集体荣誉感, 不足之处为知识系统化不够突出。因此, 竞赛结束后, 宜进行总结归纳, 强化知识间的联系, 优化知识结构。

六、研究的成果

经过两年研究和实验, 各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收获。

在实验班初二 (2) 班用探究式教学法、实践观察法和复习法进行教学, 在对照班———初二 (3) 班, 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 经调查反馈表明,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率、流畅率、独创率皆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七、还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我们感到还有问题, 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3.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 生物 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38-01

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在开放情境中,自己确定研究方法,自主地开展研究,通过多种渠道主动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并加以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而生物学的课程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作为生物学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呢?

教师首先要明确生物课题主要的研究方向:

1) 一般问题上升到研究课题:教师怎样指导?怎样围绕主题确定选题内容?学生的任务清楚吗?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比如老师不必大包大揽来确定题目,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等。

2) 学生实践活动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怎样让学生积极进行?教师怎样指导,具体指导方法?

根据学生情况,课题研究步骤如下:

一、确定主题和子课题

1. 确定问题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小组选择主题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问题,而且,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丰富的联想能力。有了问题,课题研究活动才有动力和创造性。

好素材原则:新颖性、可操作性、实用性。

当然,老师需要限定课题的大范围,比如参考选题:克隆技术、遗传与育种、与生活相关的基因工程新事物、饮食与健康等研究课题。子课题还需要考虑目标明不明确,是否符合主课题,范围大小,实现条件难度大小,学生研究过程中的难度大小等等。

2. 问题转化

问题提出后,可以进行归类。通过归类,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研究活动主题。将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方面来归类,对于回答“是什么?”这一层次的问题,因为目标明确,所以解决比较容易。而对于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一层次的问题,难度较大,研究比较复杂,研究的时间也较长,可作为研究活动的主题,再引出子课题。

3. 子课题关联及小组人员分配

1)公开评选各子课题,通过比较差别来精心选择子课题。分析各个子课题与主题的关系进行排序。2)小组人员分配:学生自愿与教师微调相结合。

二、研究过程实施指导

1. 活动过程引导

教师要掌握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尤其是研究过程中每次活动的记录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要保证记录的严谨和资料的完整,必要时可以采用录像、拍照和语音记录等方式,便于后期总结归纳;负责协调落实好课题研究所需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申请电教、实验、图书等器材和资料,确保研究按时、按要求进行;指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2. 具体方法指导

教师需要提前培训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阶段中,需要使用但又未学过的,某些学生容易忽略的资料、数据记录也要特别提醒,并结合实践进一步设计修改。

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在一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一般会用到两种以上的方法。

资料选定:报刊书籍还是网络资料等。

实验或调查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咨询谈话方法、调查问卷设计。

例如:遗传方式调查问卷要注意:1)题目选择;2)沟通方式;3)对象确定;4)调查内容;5)呈现方式:表格还是系谱图;

3. 结果处理

处理结果要让学生进行,使其由感性认知上升至理性认知。课题结果的处理一般是分析整理资料、撰写论文与研究报告。教师要根据调查结果和实验数据、提取有效信息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统计分析和判断。

三、成果展示和推广

学生分组汇报后,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将活动过程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并给予指导与支持。

1. 成果展示

要选择好的方式,进行交流。比如辩论赛。对优秀成果进行展示,这样有利于与其他班级学生之间增进了解、互相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相互启发,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活动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保障,是树立信心、保持对活动兴趣的最好办法。

2. 宣传和推广

教师还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好的研究成果,做好宣传和推广。将较为突出的优秀成果送交有关部门,参加评比,或交有关报刊,予以正式公开发表。学校根据情况,给予一定奖励。

3. 相关技术参考

拍照、录像、语音记录、PPT制作、视频、多媒体展示设计。

总之,教师有步骤的组织好学生进行生物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学生研究课题有时需要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贴近自然。既提高了学生相互合作,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了可观严谨的态度,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谓是一举多得。

4.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篇四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更加重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贯穿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等改革逐年深入,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广,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素质教育在学校的不断推进。

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具体要做到:

一、创设学习情景

“情景创设”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生物情境教学” :生物情境教学就是在课程目标的要求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形成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有关实验事实和实验过程提供给学生,或者把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相关活动、现象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环境中去感悟知识,去主动建构知识,达到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心理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

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

二、有效问题设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生物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过程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因此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思维才开始活跃。

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带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不但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诱发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扩展思维。教师设置的问题是联系教师讲授和学生能动思考的桥梁,将教师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思考的内容问题式教学。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生物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以“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问题设置的情景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够尝试,接触,最终接受和灵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加适应中学生物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在现代教育手段下重视学习过程,既重视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习过程的动静结合,学习起来轻松愉快,兴趣大增。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恰当生动地提出设疑,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有重要意义。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和获得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形成共鸣的重要渠道。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气氛,意义巨大。

三、用图、表提高初中学生生物学习效率

生物学科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含有大量的课本插图,且图像内容十分丰富,直观性很强。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生物知识的规律性及知识之间的可比性很强,完全可以化语言文字为图表纲要。因此,图、表在生物教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生物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定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物课本插图、图表,复习课中的知识归纳表及练习中出现的典型图像、图表或直接让学生观察进行生物绘图等方法,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提高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生物教学信息的接受方式来看,图表教学将教师传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教法的程式框框,一扫课堂沉闷气氛,课堂活动异常活跃。老师不用繁琐地分析、讲解,只要略加引导,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因此,图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传授与学习并举,知识与能力并重,结论由过程推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法长期以来灌输知识的弊端,符合新课改需要。

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看,图表教学能促进学生有意识的将文字叙述简化为图表,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图形来阐述课本中文字信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所迁移和升华。因此通过图表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绘图能力、想象力,创新精神及综合分析能力。当然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

生物学科要求学生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图表具有直观、形象、简明生动等特点,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知识传播手段。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特点。用图表的形式描述生物知识,生理过程,不仅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近几年生物考试中考察能力的一种重要题型,每年中考都要通过各种题型考查学生的理解、读图表、识图形、阅读并获取信息、科学探究、审题、语言表达等能力。因而中考试题中相关生物学信息常常以图、表形式出现居多。由此可见,生物信息以图、文、表相互转换是何等重要。而每年的试卷分析表明:图表题是学生失分率最高的题,也是最难的题,可见学生读图表,解图表及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图表教学。通过图表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绘图能力、想象力,创新精神及综合分析能力。

于学生而言,可以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之内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学起来更轻松,对生物更有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的设置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主渠道,课堂作业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引导学生“描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课前进行预习准备,经过课堂教学后,及时做课堂作业,对巩固学习内容,形成能力迁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堂作业并进行扎实有效的练习,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在生物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库、课件、网络等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获得关于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六、学生实践

5.高中生物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五

课题题目: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

由XX老师申报的课题《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经XX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XX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现根据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县教研室对课题立项开题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审议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校情、学情的分析

按照我校高中部在我县中招录取中的批次状况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学校应该当之无愧的算作普通高中中的普通高中了。

在别的学校不起眼甚至说瞧不上的学生,换作在我们学校可能都要被当成宝了。

我们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有待培养,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习成就感不强,自我效能感意识不强,学习中的求助意识缺失等现象普遍存在。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也做了深入地思考,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比如,在高一新生军训期间,就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翻一翻,看一看。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走进教室,跟学生介绍学科学习的情况,给学生鼓舞士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们把九月份看作新生心理调适月,学校组织迎新生的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以使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做好适应高中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我们一贯强调,现在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坚持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学习一定能上新台阶。正所谓:“今日事今日毕”,今天学习的问题今天处理完。不让学习问题无限积累和放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设想的都是很美好的,但结果却是很现实的。

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转变岂是一日之功。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增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越来越多,不断打压着学生的士气。再加上他们不能正确的归因,有些学生甚至就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就把学习落下了。可这一落不得了,等什么时候悔悟过来了,再想赶上来,又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喽。

这种消极的情绪会不断蔓延、传播,传染给周边的学生,甚至会传染给教师。时间一长,有的教师,就给学生磨的,没脾气了,也没斗志了。有一些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就断定这个学生不行了没希望,也不管不问他了。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皮革马利翁效应”的现象,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样一来,学生自己便更自暴自弃了,如此下去,就会走向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2.作业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结合县局开展了几届岗位业务大练兵活动,常抓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加强各教学环节的检查落实情况,成效显著,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想法坚定不移。

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那就是我们给学生使用的作业或者说练习,一直以统一订购的同步作业为主。经过多年的使用,我们一致认为,对我们学校的学生不大适用,难度较大。教师讲解也没有针对性,容易的一点就过,把那些相对难一些的题反复讲,那些我们心目中的“好生”才勉强领会,大多数学生简直就在听天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知道练习作为教学过程五个环节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的重要性,尤其对于理科的学习更甚。练习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

我们曾经也鼓励学生自己去书店选购一些练习。尽管市面上的辅导资料十分丰富,但真正适合我们学生的真的很少。有的学生买了一本,却也很少看。

总之,普通高中教学课业繁重,学生课外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占据。而且很多都是机械的、重复的作业。导致学生厌学怕做怕听,作业抄袭成为常态,学业成就低下,严重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甚可以说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渐渐地,受不了的辍学了。坚持坐下来的,还有一部分要为全县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垫底,每年都有一些学生无法顺利学业达标。

(二)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紧密联系学校、教师、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实践研究,遵从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务求实效、从小处着手,认真研究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教师在实践中主动反思,从局部入手,从当前入手,研究实际问题,提出课题。在困惑中学习,在迷茫时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1.通过作业分层的设计研究,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加大备作业环节的份量,促进教师有效备课、有效上课。

2.对作业布置从关注量、关注批改次数到关注作业目的、关注作业质量的转变,让学生有效的、及时的巩固知识。通过作业分层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自己能吃下的、爱吃的“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3.通过作业分层的实践研究,促成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畏难情绪减弱,学习进取心增强,学业成就提高,最终必将反映在学业考试达标情况上。

通过作业分层设计实践与研究,有针对性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作业,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充分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有效的学习参与度,进而促成学困生顺利学业达标的同时,亦不至挫伤优等生的进取心,给予我们的全体学生都能留下一段美好的学习经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摸底实验各班学生生物作业情况及学生学力情况,并梳理分类。研究每课时布置作业的数量、质量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时间量。

2.研究作业布置与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

6.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六

学校: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 教师:周霞 曹刚

陈明雪 王金林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

现在很多研究表明人类健康、人口素质和遗传性疾病均受遗传影响,遗传决定了人类个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个体的健康状况和后代的遗传素质。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疾病类型在不断增加,一些危害严重的常见病现已证明与遗传有关。遗传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导致胚胎流产以及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和老人不能颐养天年的主要因素,学生对这个遗传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研究的内容比较倾向于生活,或者说来源于大众生活才好,要真正做到能让学生学之有用,学以致用。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人类遗传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5章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这三种可遗传的变异这些理论知识后,继续了解遗传病的类型与预防。人类遗传病大则关乎社会稳定,小则关于家庭幸福和自身健康。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际中深入了解遗传病,寻找遗传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努力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信念。

此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进行人类遗传病的研究,让学生的生物知识从课堂走向课外,从理论深入实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3、课题介绍

本内容知识目标简单,主要是能力和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调查和查找资料,可以更详细、全面地了解遗传病。其内容有:

(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二)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

1、遗传咨询

2、产前诊断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②概述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原因、监测和预防的方法。

③简述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

①调查某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②搜集和交流人类基因组计划或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方面的资料。

3.情感目标

①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②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认同遗传学研究的新成就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积极思考遗传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联系,为普及遗传学知识做出贡献。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

高三学生男生比例重,学习活跃,对课外活动感兴趣,但较缺乏耐心和细心。分组进行研究学习时可以进行男女同组以进行互补。学生存在地域差异,三分之一的学生生活在乡镇,其他的居住城市,生活条件、家庭背景不同,对于科学的认识和了解稍有差异。比如城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方便快捷查找资料。在乡镇和城市进行遗传病调查时,不同区域人们对科学认识存在差异,可能给调查带来一些不便,因此设置分组时可以考虑乡镇学生和城市学生结合。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了解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和特点;

2、调查几个常见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如高度近视、红绿色盲等;

3、探讨遗传病检测和预防的手段、其重要性与社会伦理的关系;

4、某些遗传病的治疗方法;

5、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

6、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过程和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调查分析的实践能力。

(二)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目标:

1、合理的分组分工协作,分配好每一环节;

2、第一小组通过阅读课本,网上搜索,区分遗传病、传染病和先天性疾病,了解人类遗传病的概念;

3、第二小组通过相关书籍、网站、电子阅览室的资料利用,对比,分析,列举出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类型及其危害;

4、第三、四小组编写调查表,随机调查高度近视和红绿色盲的发病率,走访有遗传病史家族,了解该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5、第五小组通过网络、书籍或者咨询临床医生,了解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并探讨通过基因诊断来检测遗传病存在哪些社会争议问题;

6、第六小组搜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资料,讨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人体健康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正面和反面效应。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小组合作收集并归纳总结资料。

1.每个小组通过制作ppt和实验报告方式展现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

2.每个小组在课堂有5-8分钟的时间进行展示和讨论。

3.展示成果包括:研究性学习内容、学习中碰到的问题、4.小组调查报告,学习体会。5.写一份小论文

六、资源准备

1、学校多媒体教室、图书馆以及电子阅览室;

2、教师准备的相关主题材料、几个相关网站链接;

3、相关制作调查表、课件等的软件;

4、学生自带笔跟纸;

5、相关临床医生电话号码;

6、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如何克服困难。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了解本次活动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的要求、任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究目的、研究方法。

了解每个课题的任务。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

引导学生,回

忆生活中与遗传病

相关的内容,引起

一天

学生兴趣。简说研究性学习的步骤、方法与要求。

提出和选择课题

1、讨论课题的意义和鼓励学生提出

价值;

课题,与学生一起

2、酝酿适合自己的课讨论,分析其可行

性。

题。

两天

1、学生个人选择

课题;

2、选择同课题的成立小组;个别人员适当调整。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1、小组共同制定研究

目标和计划;

2、小组内确定个人分工。

1、各小组根据本组的课题和任务,搜索、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有些小组自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大概确定每组 的任务,指导学生分工合作,鼓励发挥每一个组员的长处,让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确定具体负责人。

1、听取各小组的 研究目标和计划,提出意见和总结。

2、了解各小组研究进程。

在过程中经常与学生联系,询问进度,提供意见和问题给学生作为参

第四阶段:结题

主设计调查问卷,考。

开展走访调查,询指导学生正确问相关临床医生,查找资料,辩证地整理资料,做出总看问题,整合材料。

结。

2、由组长或者负责人利用PPT展示小组成果并进行相关讨论。

3、小组间互相点评学习,以求共同进步。

写论文

七天

指导学生正确查七天

找资料,写论文。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本次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在查阅资料时,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体会实践的重要性。在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时,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7.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作为高校重要的实践环节,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有些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 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两种实验教学模式

过去常规的实验教学一般是以知识的巩固验证以及实验技术的学习掌握为目的,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项目验证理论知识, 获得感性认识, 学习实验方法, 掌握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使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

把科学研究成果移植到实验教学中, 设计综合性的实验课题项目, 将教学内容更新重组, 融入课题项目之中, 使学生带着需要探究的问题开展实验, 此种实验教学模式可称为“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战”中得以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学习创新。

二、课题引导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一)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概况

分子生物学是二十一世纪的前沿学科, 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实验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均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 一般包括几个相对独立的实验项目, 每周完成一个实验项目, 学习质粒提取、PCR、DNA重组、转化、电泳检测等实验技术以及离心机、微量移液器、PCR仪、电泳系统等仪器的使用。

(二) 用于实验教学的课题设计

用于实验教学的课题要符合大纲要求、与教师科研结合、综合性强、难度适中。例如, 课题“目的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目的蛋白诱导表达和检测”, 所需教学课时为32学时, 内容包括:目的基因及载体的获得与检测、DNA酶切与连接、感受态制备与重组DNA转化、阳性克隆筛选与鉴定、目的蛋白诱导表达与检测等, 约十几个分项目连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课题中, 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分子生物学实验。

课题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关联, 学生进行的每一步实验都是为下一步打基础。课题包含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基础内容 (基因工程中的基因操作和产物检测) 和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沿性知识 (研究项目中涉及到的背景知识) , 强调了实验的综合性、连贯性和探索性, 也便于教师根据实验室条件、计划教学课时、学生情况等在每个分项目中添加实验新的技术、扩充实验内容。

(三) “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组织方式

1.每组一题。

为了丰富研究内容, 将学生按20人左右分成大组, 每个大组的课题题目有所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载体, 不同的目的基因, 不同的酶切位点, 不同的重组载体的检测方法等。例如, 目的基因可为白细胞介素基因或丙肝病毒C抗原基因;载体可选用温度诱导型的表达载体pBV220、化学诱导型表达载体pQE-30及用于目的基因测序的T 载体;鉴定重组质粒可用菌体PCR检测、酶切检测或蓝白斑检测。除此之外, 还可以进一步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功能鉴定等深入研究。每组完成一个完整课题, 但是遇到的问题不完全相同, 有了更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每个大组中, 2~4名同学组成实验小组进行实验, 分工协作。

2.集中实验。

每组用连续几天 (如4天、32学时或更多) 集中完成整个课题。集中实验与课题研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相配合。改变以往每周完成一个实验项目, 学习一个单一实验技术的分散教学模式。

3.编写配套教材。

编写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包含常规实验操作方法、常用仪器使用、常用试剂配制、实验注意事项、问题思考等内容, 科学和全面地反映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要求, 可为学生进行实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参考。

4.教学辅助系统的建设。

制作实验教学课件、利用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分子生物学实验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平台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教师答疑、网上讨论等几个模块, 并提供动画、图表和视频等素材, 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课堂外学习条件,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拓展视野和相互交流。

5.撰写科技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 教师指导学生就整个课题研究写一份标准论文格式的实验报告。通过写论文, 学会科学规范地阐述和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而不是以往一样在每个项目后仅写一份简单实验报告。

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表明, 新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同学交出了不错的论文, 从中可以看到学生认真扎实的实验过程和深入细致的思考。

三、“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与“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的比较

(一) 两种实验教学模式凸显不同的教学理念

“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其特点是实验项目大多是验证性的、相互孤立的、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而去做实验。探究和创新的成分较少, 前后项目没有因果联系, 实验过程和结果非常明确, 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也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被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模式中, 学生需要根据具体的课题自己或与小组成员一起设计具体实验流程或判定实验流程的合理性, 为完成课题学习新的实验方法, 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 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对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和讨论, 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主动求知。突出实验教学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 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始终围绕课题的解决进行。

(二) 两种实验教学模式达成不同教学效果

“知识引导的实验教学”和“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两种模式所用的教学课时相同或相似, 但是:前者教学的主体是教师, 学生围绕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 后者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围绕探究的课题主动展开研究和学习, 教师只起辅助指导作用。

前者教学内容往往是一成不变的, 几个实验项目可能教几届甚至几十届学生, 后者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兴趣等灵活变换不同的课题题目或探究方向。

前者的教学过程由于缺乏探究的实战训练, 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怎样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而后者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实践过程中技术方法的掌握及能力的养成往往是非常牢固的。

前者以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为教学目标和终点, 而后者以课题的解决为目标,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然会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引发深入的思考、产生更多思想火花, 甚至学生会把探究的习惯延伸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课堂上的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创新能力的引导, 是创新和探究的起点。

四、“课题引导的实验教学”要点和展望

(1) 精心设计。

课题选择应限定在教学大纲要求、教学课时和学生实际能力范围之内, 同时, 提出实验时间安排的建议。不能盲目和随意, 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2) 过程把握。

备课阶段要分析学生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 并做好充分准备, 避免因一个实验环节出问题影响后续实验。准备好相应的备份材料, 以补救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失败。

(3) 组织有序。

教师随时了解、指导各个小组的实验进度, 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组织一部分学生参与前期准备, 培养熟悉实验室工作的骨干, 使他们在课题研究中起到教学助手的作用。

(4) 不断创新。

鼓励学生勇于置疑、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习惯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探索、引导创新, 在探究实践中学习是新的教学模式的精髓。

五、结语

生物学发展迅速, 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 实验教学应当跟上学科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课题引导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把大学的专业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有机结合, 增加了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解决了新知识新技术进课堂的问题, 同时在建立新的实验教育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曹华, 裴鹏, 王松梅, 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1) :59-62.

[2]王丹, 宋海星, 何浪.分子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6) :119-121.

[3]蒋曹德, 廖志华, 杨应斌, 等.分子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7 (2) :200-202.

[4]郭洁.大学专业课实验教学法改革与效果分析.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11) :75-76.

[5]魏群.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7.

[6]宋晓国, 凌世淦, 张贺秋, 等.高效原核表达载体 (pBVIL1) 的构建及其在HCV抗原表达应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1, 17 (3) :231-333.

[7]刘文, 胡巍, 凌世淦.HCV蛋白酶抑制肽的构建表达及活性的初步鉴定.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 2008, 22 (2) :119-122.

[8]胡巍, 刘文, 凌世淦, 宋晓国, 等.丙型肝炎病毒蛋白酶底物NS5A-B融合片段的原核表达和活性研究.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6, 22 (1) .

8.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教学实际;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91-01

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在课题研究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尤其是“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课题研究”方面,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更是有深切感受,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一、开展课题研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要求务实,能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不是所有的有价值的课题都对我们有价值,因为再有价值的课题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胜任,其实用价值也会落空,还有可能华而不实,养成急功近利的坏习惯,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来说毫无意义。因此,研究的课题要从实际教学中入手,从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入手,不要贪大求远,使选题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让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多一点实在的关注。对一线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课题的级别和类型,而在于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是课题研究的灵魂。

我们这次研究的课题是《家园携手,共助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乌申斯基说: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劳动可以创造一切,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品质,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幼儿园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幼儿进行劳动方面的教育。但现在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家人过多的照顾和溺爱,养成了不少幼儿任性、懒惰、自私、娇气、不爱劳动的不良习性,所以,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独立自理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劳动习惯的培养正是针对这种现状,纠正幼儿不良习性的有效手段。

刚开始着手研究时,我利用了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收集和学习了许多与课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在对相关背景资料的梳理过程中,我不断自我反思:现在很多孩子不爱劳动,为什么?作为一线教师,我能否在教学实际中设计一些孩子们喜欢又简单易行的劳动游戏?如何让幼儿快速掌握简单实用的劳动技能?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学习氛围?……

带着这些反思和疑问,我尝试着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如:用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能洗脸来会梳头,会刷牙、会穿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育孩子学会自我服务;“小牙刷,手中拿;挤点儿牙膏,把牙刷;上面刷,下面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牙齿刷得白花花”。此首歌曲内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歌词简洁,便于幼儿理解,孩子们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也学会了正确的刷牙方法。

游戏是幼儿最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送玩具回家》这个游戏,老师以“玩具哭了”来换取孩子的同情心,孩子听后,真的把玩具当成了好朋友,收拾整理,排放整齐。这样坚持做,幼儿逐渐学会了各种玩具的取、玩、收、放。

利用手工活动对孩子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效果也不错。泥工活动时,让幼儿学习炊事员做馒头、饼干、点心等,孩子们可高兴了。

利用折纸、撕纸、剪纸、粘贴活动,教幼儿表现自己喜爱的各种东西,活动中幼儿也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

二、注重研究过程中原始资料的收集。

这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需要研究者在平日中注重资料的积累,例如案例跟踪记录、阶段性总结等,这些东西大部分是在课堂上产生出来的思绪和感受,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到需要的时候才去追忆、记录就有点“亡羊补牢”,甚至不完善。况且,一个课题的研究必须要有文字资料进行记录,而所有这些也为自己以后的论文提供了生动有力的真实素材。幼儿时期的孩子对童谣特别感兴趣,因此我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收集、自编了一些有趣的童谣,并配上相应的照片,制作成主题墙饰“劳动最光荣”。(附图如下)

儿歌(一)会做的事情真不少

老师,老师,我长大了,

会做的事情真不少。

能拣菜,会洗衣,

整理床铺快又好。

(女孩子们在清洗自己的舞鞋)

儿歌(二)我爱我的幼儿园

幼儿园像我家

花草树木真漂亮

器械玩具乐趣多,

老师教我们学本领,

我们人人都爱它。

器械玩具脏了,我们来擦一擦。

同时我也特别注重个案的观察记录,在研究初期我就准备了一个专门的跟踪记录本,每页记录一个研究对象,活动过程中我会有意识的观察;平时我也会刻意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做,并关注他们的完成情况;有时我也会抽时间和一些孩子们聊聊有关劳动的话题,一分钟,两分钟,不需要太久的时间,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记录本中的文字仿佛变成了一张张生动活泼的面孔,让我能及时掌握这些孩子的情况,并反馈到我的教学与课题研究中来,能让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研究方式。

9.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九

课题阶段性工作报告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立项工作的扎实展开

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方案,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申报课题、撰写实施方案,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多媒体课的开发和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基本理清了多媒体课件开发的思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抽象变具体,静态变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宏观物体缩微处理,化枯燥为生动。有利于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突破难点。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加大教学密度,加快教学进度,优化教学过程。

2、课题实施的稳步推进

利用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其优越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不能完全改变以往的学习形式。而我们如果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本课题的网络教学实验活动遵循行动研究的要求,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许多学科教师从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开始,制定研究计划,通过实践教学进行行动研究,在行动中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和反省,找到问题改进的方法,并进入下一个行动研究过程。在众多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之下,形成了二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

二、取得的阶段成果

1、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共同为教学服务。

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物教学要体现学科特点,坚持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实物性”原则,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的服务性,及技术的运用要为学科教学服务,符合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规律,使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但有些教师喜欢在课件上插入一些活动的青蛙和一些不断变化的声响来增加动感,这样的课件常常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达不到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还有一些教师则在传统的教学框架下,依赖一些生物 教学软件即兴制作,使课本搬家、挂图搬家、实验搬家,我认为,我们所制作的课件应注重简捷性、实效性和必要性,必须考虑生物教学特点,才能与信息技术形成有效的融合。例如初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根毛吸水过程和细胞吸水原理,但它们既看不到,也摸不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靠详实的语言、几幅挂图和几个静态的模型来进行,很难表达清楚,内容抽象而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假如教学前,我们从网上下载一个“细胞吸水、失水过程”的flash动画和一个“根毛吸水过程”的三维立体动画整合到教学课件中。教学时,大屏幕上的flash动画形象细致地模拟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三维立体动画更是将“根毛吸水过程”表达得清晰有趣。活泼的动画一定会感染学生,一组组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再适时发问:“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根毛细胞是如何吸水的?水分又是如何到达植物体内各部分的?”„„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能激活课堂气氛,大家情绪很快会高涨,纷纷参与到教学中去。创设情景,使原本微观、抽象、看不到、摸不着的生理过程被转化为宏观、形象、有趣的运动过程,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学生易于掌握,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兴趣。

2、注重学生实践,通过多边互动,调动积极性,突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是生物学教学的必由之路,但信息技术并不能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直接来源,必须亲自观察到生物学现象的演示及亲自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才能将所学的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实验性学科的生物学,要不断加大实验教学的总量,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活动,只有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学生才有发现和创新的舞台,认知才能深入发展。如在“环境保护”一节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环境保护”这一内容,在局域网和因特网中搜寻有关环境污染事件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信息。很快,学生在网上就会了解到“日本水俣病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和“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震惊世界的的公害事件;还会获得环境保护的文字资料、图片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各 小组可以马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做成幻灯片在网上展示、交流,教师及时进行辅导和点评。所有的学生都会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各有所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利用网络充分交流,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学习的过程也由消极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观察、探索与思考,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课余和双休日,教师可以指导校生物兴趣小组成员,进行了《一次性筷子的调查及建议》活动。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学生知道,现代化生活中充斥着许多一次性用品,虽然它们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它们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垃圾灾难。提醒学生为遏止这一势头发展,恢复和维护应有的森林生态,如何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大家确定详细的调查项目和具体的调查方法,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设计各项调查表,分组实地开展调查。

3、根据学生差异,分层教学,依靠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学习。

利用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步异步的交流方式,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途径等特点,充分体现个人的自主性,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在“蒸腾作用”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制作资源丰富的课件,学生们带着 “什么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部位在哪里呢?”“为什么气孔能完成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蒸腾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应用?”等问题投入学习,每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借助“气孔的开放和关闭”、“植物体内水分蒸腾全过程”等flash和叶的蒸腾作用对照实验,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讨论,让每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这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不明白或不太好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调看所需内容,尽量帮助他们完成教学目标;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目前学校大部分树木的叶子都在脱落,这对树木有何意义?校园绿化管理最佳模式应是„„。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了分层教学,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得到帮助,不以致于越来越差,失去信心,原本的长处,也可以得到发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力得到满足和培养,不以致停留在一般水平上,造成人才浪费,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

4、在课程资源应用中,发挥老师集体智慧,集体合作开发课件。

教学媒体是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与中介,各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能产生一定的教学作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的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音像资料、录像、投影等等,对于展示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开花结果等不能真实地有规律的展现出来。而我们所制作的课件则能弥补这些不足,但课件的可塑性很大,不同的人在开发课件时所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是不同的,且教师教学任务重、技术水平欠缺,因此我们可以发挥教师集体智慧,让教师分工合作,通过校际不断优化形成课件素材库,让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生物教学服务。

课题研究实绩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昆虫”一节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胡艳秋 《种子的萌发》课件设计

范春英; 《开花和结果》

金保奎;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设计

范春英;

《生物的分类》教学课件

李飞; 《〈人的性别遗传〉教案设计》

胡艳秋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全体课题组成员在时间和精力上还不够充裕,理论水平还十分有限,我们对许多方面如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心理等的研究还不十分深入,有的还比较肤浅,有的甚至还未涉及。

2网络在史地生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带来的变化我们还只是作了较浅的尝试,还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推广。

3在某些方面课题组成员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工作滞后于研究活动的进展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4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是一种形式,要注意适时、适量,并非每堂课强求整合,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效益,“取长补短”和“嫁接”,提高教学效率。

5、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容易忽略个别学生,教师应充分面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的互动式,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和鼓励,形成以学生探讨为主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

6、课件的操作性、交互性要强,在适当的时候应有适当的操作提示,要能任意地进入各个环节,便于人机交互。使用时要适可而止,留有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已的思维和想象。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虽然存在着很大空间,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功能、交流功能、支架功能和评价功能,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在前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思考,深化课题研究,把教师的生成与学生的生成有效地融合起来。

2、开设一些高质量整合课,改革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融合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向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转变。

3、把研究性课程与校本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以校本课程内容开发为中心的开展网络资源建设,通过开设研究性课程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

4、由点到面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5、课题组成员加强反思意识,用报告和论文的形式对课题进行总结,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作准备。

10.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篇十

一、学会自己选题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就存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教师要时时关注教育教学情境,寻找具体问题。

1、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问题。我们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特长爱好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来源。

2、在反思中提炼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可以为自己提供研究材料的有效途径,反思每天中自己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

3、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解决问题。在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中,可以发现自己未曾注意的问题,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激发自己的研究意识,将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来源。

二、教师素质与课题研究的关系

1、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是前提。教师的研究意识越强烈,就越有可能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如果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就会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有价值的问题熟视无睹,错失提升教育教学的认识深度和研究能力的大好时机。当然研究意识并不会凭空而生,除了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之外,还要真正体验到课题研究带来的自身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是基础。一个总感到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并能很好地进行研究的教师,往往是教育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教师。教师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则会很快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本课题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题“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与其口语表达能力关系研究”,就其名称分析,我作为一名参研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积累知识,丰富语汇。在口语交际课和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灵活应对,顺畅表达的能力,努力探索口语表达训练方法、策略,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二)

研究性学习法课题研究中,我辅导了《语文自主学习法》课题的研究成功取得了课题计划的预期结果,现将我个人辅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法课题的体会总结出来,以便与其他研究课题的辅导教师共同探讨。

一、明确“研究性学习法”的目的。

如果辅导教师连“研究性学习法”的目的是什么都不清楚的话,研究性学习法的课题研究就可能变成一种“形式运动”。我是这么认为的,“研究性学习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方法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独立思考、信息分析处理等多项能力。研究性学习法的研究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如何定课题。

定课题与写论文可以说是同出一辙,课题定得好就可以说你的课题研究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任教科目结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或本学科与其它边缘学科的结合等多种方法来议出一个课题,在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后再定出课题名称。例如我们计算机学科就可以定出一些诸如:利用玩游戏进行学习,破坏学习法等一系列的充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性学习法。

三、分阶段有条不絮的完成课题研究。

一个课题一般可以自己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1、议题阶段

定课题、做计划,设计出有关统计资料的表格,课题进展情况登记表等。

2、开题阶段

让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目的,研究方法,布置以时间细化的计划课题任务,必须完成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等。

3、研究阶段

课题组成员按阶段,按时间完成阶段性课题任务,形成有关(信息)数据处理报告,填写有关表格。进行阶段性课题总结。

4、结题阶段

收集整理开题以来的各项成果和资料,进行有关的数据统计处理,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形成结题报告。邀请有关权威部门,有关专家组成员召开结题会,并由权威部门或专家组对本课题作出科学的评价。

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法的课题研究,以上的体会纯属个人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总结出的不成经验的所谓经验。不足之处有请多多指导。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三)

3月11日我参加了乡组织的课题研究培训,感受颇多。在培训会上,县教研室范主任,周主任作了精彩的报告,我乡王校长也做了报告。现在将心得体会写出来。

范主任的《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我知道了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愿景、主题,课题研究是科学研究最常见最基本的方式。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等。

我们就行课题研究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教师成长的需要。课题的原则一共有8个,那就是: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推广性原则。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有选题、论证、成立课题组、申请立项、开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按计划实施研究、结题鉴定。

课题的来源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选题一共有四个方面:

1、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2、从教育教学实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提出问题。

3、从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中提出问题。

4、从有关部门发布的课题指南中得到问题。选题注意事项一是从实际出发,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二是不攀高、不求大、不贪多,提倡小课题。课题论证是对已初步确定的课题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是课题确定的深化。

我认为搞一个课题研究真不容易,要有一个业务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团队,踏踏实实干事的人。现在,我们乡就缺少这样一个团队、一个核心人物,领导者、组织者谁会是这个人呢?我也同样坚信认识比行动更重要,我们要进行课题研究,一定要首先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改变自己,然后落实到行动上。我们要全身心的投入,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新的挑战。我们要见了一个规范的团队,不断学习,要科学、有一定的策略。

周主任的《把教研做在课堂上》的报告使我知道了教育应该是一种幸福而完整的生活,我们要然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堂好课,一共有五个基本要求,那就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型、常态性(为学生为孩子上课)、有待完善,扎实、充实、丰实、平时、真实,组成了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我认为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答案,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爱上课堂。我们要给孩子学习的动力,我们教师自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一定要挖掘好。我们要面带微笑、满怀激情的上好每一堂课。我认为我们课堂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结果轻过程。

我们教学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让学生去经历、探究,我们当老师一定要的帮助学生去学习、探究,而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我们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学得愉快。环境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人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能改变自己。从想在开始我要接纳我不能改变,努力改变我能改变的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11.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英语 英文歌曲学习 做法和体会

一、背景

《高中英语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情感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自信心可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基于高中英语标准的理念,以及本校目前正在进行的与“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相关的《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校本微课题实践研究》,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的学习和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巩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笔者尝试了《运用英文歌曲提高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校本微课题实践研究》。

二、做法

本次研究对象是本校高二理科班的48位学生,研究意图就是通过学习英语歌曲来提高和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最终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该课题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推荐欣赏歌曲。(1)课外准备。教师将班级同学按每4人一小组分为12组,由教师提供英文歌曲曲目,每位学生负责下载歌曲一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对所下载歌曲进行细听、推荐、剪辑、制作PPT,为英语歌曲推荐欣赏课做好课前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2)课内推荐欣赏。开设英语歌曲推荐欣赏课,课堂设计主要以推荐欣赏英语歌曲为活动中心,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去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为指导来设计和开发课堂活动。基于本次英语课堂设计,活动步骤如下:

步骤一:播放教师推荐歌曲,感受英语歌曲魅力,引入活动课题。

步骤二:每组学生推荐一名同学上台展示本组推荐英语歌曲,给出推荐理由,介绍歌曲背景,并播放歌曲片段与在场师生共同欣赏。

步骤三:师生共同给推荐英语歌曲进行打分,优化英语歌曲学习曲目,为下一次的英语歌曲表演比赛做好铺垫和准备。同时,教师提供另外50首英语歌曲的欣赏推荐任务;每位同学模仿至少一首英文歌曲,为下阶段英文歌曲表演比赛——Song Show做准备。

2.演唱竞赛歌曲。(1)课外准备。由教师提名、班级同学推荐,挑选出8名英语基础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由组长决定英文歌曲表演方式:独唱、合唱、串唱等,班级全体同学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不同的英文歌曲表演组,准备时间为一个月。(2)课内演唱竞赛。开设英语歌曲演唱竞赛课——Song Show,课堂设计主要以英语歌曲演唱为活动中心,让学生真正理解英语其实也可通过英文歌曲来学习,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基于本次英语课堂设计,活动步骤如下:

步骤一:引入活动课题。学生主持说明本次英文歌曲演唱竞赛的规则,介绍参加本次活动的评委老师。

步骤二:同学们按事先安排的顺序上台展示,评委老师在下面打分。

步骤三:教师做点评并提出希望,同时提议将同学们最喜爱的英文歌曲存放到班级电脑中,并将歌词印成小册子,形成校本教材供学生课外欣赏学习。

三、体会

1.英文歌曲可培养兴趣、增强自信,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是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总会感觉枯燥乏味,甚至有抵制的情绪,不利于兴趣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取。只有学生对其感兴趣,才能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习,并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而听英语歌曲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在音乐的熏陶中,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英语学习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英文歌曲可改善发音、增强记忆,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对学生来说英语是外语而不是母语,很多学生发音不好,甚至不愿意开口说,学习英语信心不足。这时如果通过听唱、模仿英语歌曲,不仅可以纠正英语听力和发音,还能增加词汇量。英语歌曲里面优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想象力能够帮助人们记忆,有提高记忆力和记忆效果,通过欢乐愉快的歌曲记住歌曲里面的词汇,对于扩大词汇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英语歌曲,还可以增强语感,利于口语的学习,也能熟练地掌握住各种各样的英语句型,从而让学生脱离出死记硬背的窘境,能够使英语脱口而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

3.英文歌曲可增强文化知识、素养,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英語歌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它有利于知识的快速学习,有利于深入地了解异国他乡的人文和地理、思想和历史等背景知识,有助于英语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同时,英语歌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美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部分。

12.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十二

其实, 我们每个人的教学生涯就是一个科研课题。我们在多年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有过太多的感受, 太多的案例, 太多的经验, 只是我们平时不注重收集、研究、整理和编纂罢了。

从教十九年来, 我目睹了学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我们也从疲惫的满堂灌中抽身出来。但是, 如果我们仔细盘点一下素质教育以来学生的语文水平, 不难看出, 大凡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具备读和写的能力。这里的读重点指的是会读课外书。而且, 喜欢读课外书, 能大量阅读课外书的学生自然识的字就多, 积累的好词、好段就多, 知识面就广, 分析能力就强, 相应的作文也就写得好。写的重点是会写一篇能打动读者的优秀作文。素质教育以来, 不管是中考, 还是高考中的语文试卷, 作文分的比重越来越高, 以至于今年的张掖市中考语文试卷改变为150分, 其中作文60分。一篇缺乏好的题目, 新颖的构思, 热门的话题的作文是难以打动阅卷教师的。由此可见, 读和写的关系不仅密不可分, 而且是一个学生学好语文必备的能力。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 在几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我大力从读和写这两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于是, 学生读书的动态, 兴趣的培养, 读书方法的指导激发了我的课题的诞生。2007年年初, 书香校园创建工作刚刚起步, 我市、区教育部门率先启动了读书工程。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 我的《创建书香校园的零起点模式》课题被市教育局批准立项。从此, 我开始了研究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推进读书工程的路漫长而艰巨。刚开始, 学生的读书意识淡薄, 手头没有经典的课外书, 喜欢传阅动漫、科幻、穿越甚至是色情暴力小说。针对学生这种情况, 我从介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开始。推荐一本好书时, 我只讲述书中一个精彩的片段, 首先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然后逐渐规范到要求他们做读书卡片, 做读书笔记, 写读书心得, 办读书手抄报, 参加演讲, 作文竞赛等。这样使得学生逐步在日常学习中养成了自觉读课外书的习惯。

通过三年的实验探索, 我总结出了一些有效方法, 如做个性化读书书签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好书在我脑中”抢答竞赛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读书;读书日等系列活动不仅展示了学生的读书收获, 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不断成长的同时, 我也有了许多收获和进步。为了给学生讲一个精彩的片段, 我首先泛读好书, 然后精心挑选。三年来, 我们课题组成员精诚团结, 努力从学生阅读不足之处入手, 对症下药。结题之时, 我们终于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学生的读书模式。我们的课题也获得市级课题一等奖。师生的共同成长, 激发了我省级立项课题《阅读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实验与探究》。这次, 我和学生共同编写了校园系列校本课程《飘香的中国味》———走进传统节日, 《泣血的中国爱》———走进感动中国人物, 《血染的中国红》———走进中国红色历史。我们课题组坚守的信条是:只要行动, 就有收获。我校实验班的行动宣言是:每周读一本书。我们把这一具有操作意义和目标意义的口号, 悬挂在教室最醒目的地方, 时时提醒师生不忘读书。在这一行动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在促进教师读书和学生读书方面, 分别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这一课题同样丰富了学生的脑袋, 增强了教师的才干。在市级一等奖和通过省级鉴定的光环后面, 是我们不懈的努力。同时, 我对课题选择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我认为, 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正确的选题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决定了研究价值的大小, 决定了研究能否取得成功, 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导致研究失败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选题不当。

教育内部矛盾纷繁复杂, 且教育现象和过程多姿多彩、千变万化, 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 我们应该注意,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有意义的科学问题, 并非每个科学问题都值得研究。要发挥教育研究的效益, 我们必须根据人力、物力、时间等情况, 选择带有全局意义的规律性问题, 选择急需解决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 并在把握教育内在关系和联系上取得突破。正确选题是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研究者必须善于对理论本身、理论与实际之间、现状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种种矛盾进行透彻分析, 才能发现、提出和形成一个有意义、有创见的问题。所以, 研究课题的确定综合反映了研究人员的洞察力、对形势的判断力和胆识。

虽然我主持的好几个课题都结题并获奖, 但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如校本课程开发不够, 学生资料欠缺, 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没有保证。但这也给我们指明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我们将继续从学生问题入手, 进一步探索完善。

当然, 课题研究也不能流于表面形式, 要努力和提高课堂效率结合起来。新改革的实施和推广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 没有现成的结论。这就需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加以探究。

科研能解放我们的思想, 能激发我们的灵感, 能挖掘我们的潜能, 能增强我们的自信, 能提高课堂效率。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给教师的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如今, 我们强调教育只有让学生“乐学”, 教育才有生机和活力。其实, 我们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教师发展了, 教师“乐教”了, 教师的幸福感强了, 我们的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今天, 我校科研工作已蔚然成风, 我希望我们每位课题组成员都能继续从学生身上找到自己发展的轨迹, 使我校科研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科教兴国, 科研兴教”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教育科研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 每位学科 (如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 教师都有可能成为教育专家。“教育家”与“教书匠”只有一“墙”之隔, 这堵“墙”就是教育教学研究及其论著的撰写。本论文将从课题研究的选择、设计、实施、评价、收获等方面, 对语文学科课题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概述。

关键词:教学质量,科研工作,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8) .

[2]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语文学习, 2009 (12) .

[3]张行涛李玉平.走进校本教研.开明出版社, 2003.

[4]宋明镜.为学习设计教学.

13.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篇十三

赤矶中学信息教研组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生产的方式与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素质、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被提到教育的重要位置。因此,重视在教学中使学生自觉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现代教师来说是刻不容缓的。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和这次课题研究中得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一些心得体会,供大家一起参与。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教给学生通过网络和通讯工具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能过Internet网这个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直接访问教学专线上的网址来请教有关学科方面的问题,通过百度查找网站来查资料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过程,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重视正确地运用各种知识、合乎逻辑地进行各种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上机实践,上机内容力求充满乐趣、形式多样。上机时教师既不能撒手不管,又不能完全包办,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自己去探索、去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能力面对形形色色的软件,逐步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的基础以会为主,在会的基础上求快、求合理、简捷、正确,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首先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是动手的依据,只有正确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功能特点等,才能为动手打下基础,才会为快而准的动手操作提供可能性。

教学中我们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和动手技能分不开的,只有掌握了常用的命令、软件、语言等基本技能才能为动手由慢到快、提高正确率提供可行的路径。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课堂教学必须从维持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换。

建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单纯的记忆学习转换到学生的发现、探索;从统一的标准化,转换为个性化操作;教师单向灌输,转换为教和学的协作式学习;从学生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的角色扮演。这种创造性活动是建立在教师新的教育观基础之上的,教师必须从学生适应教学的学习观念转变到教师适应学生的教学观念中来。

指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创造的飞跃指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创造的飞跃指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创造的飞跃指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创造的飞跃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活动进行的创造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与模仿的基础上,在这里基础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模仿去体会各类图形,在计算机中是如何画出来的。通过这种模仿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熟练模仿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己学的画图方法创造出新的图形,即便在大同小异也给予肯定。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教学条件,对学生的创造性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引导学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在碰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不断地在创造活动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人类已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是飞速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不会很快被淘汰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传统知识更为重要。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在教学中提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提高思维训练水平。我在教给学生画图软件在基本使用方法后,让他们自由作画,并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创造性地思维。他们在没有约束的练习中想象非常丰富、构思非常奇妙,使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人,不仅要求他们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要求他们具有创造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是面对信息社会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简言之,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质,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社会的成员一一我们称之为信息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方面:

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地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特性,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对信息科学的理解不是单纯理论上的,知识内容上的理解,应能通过信息科学的理解,指导信息活用时,合理地选择信息手段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并能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评价,用以完善信息活用和信息处理的过程。对信息科学的理解是信息活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解,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活用。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完善是指导信息科学基础学习的重要根据。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题目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器、信息设备,例如:计算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其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高度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来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信息。包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对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的道德与伦理、对信息的责任与态度以及信息安全与信息犯罪的认识与态度。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主体的、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于信息,不仅是接受者,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主动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及其发展的态度和能力,应特别重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14.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篇十四

家长观念要转变:

要让家长明确孩子虽小,但也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吃饭、穿简单的衣服等,作为家长要坚持引导孩子自己去完成,给孩子充裕的时间,切莫代劳。

要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家长面对幼儿不可避免的失败,千万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以免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要以鼓励、引导、示范等正面的方式进行,用榜样法、提示法、表扬法、示范法等方法进行教育。

教师工作要积极:

教师积极的语言暗示帮助幼儿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心。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是建立在成人对他的评价的基础上,教师的评价对他们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至深。在幼儿行为没有发生时,给予一个正确、积极的暗示,幼儿的行为会向着这一暗示的指向去做。

用积极的评价,强化幼儿的行为。在培养幼儿自理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幼儿以积极的鼓励和表扬,不断地肯定他们,使其形成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建立起自信,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实践。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通过集体表扬、物质(小红花)奖励、家庭宣扬等形式进行鼓励,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意识。我想在这样反复培养的`过程中,孩子的自理意识会不断的增强,从而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行为。

15.生物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十五

问题的提出

从2001年起,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几十年来,信息技术(包含多媒体和通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CAL)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三个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用的阶段。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改革,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过程——课程教学整合阶段,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然而,信息技术硬件大量的投入,并未在课程特别是自然科学(生物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中达到预期效果。

2006年,我校开通了校园网和每口教室都设置了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目前这些设备不能真正高效应用于生物等学科教学、建立新型教学结构的生物学教师也不占多数。我对我们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能熟练使用ppt等课件上课的老师不到90%,而能够开展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的教师更少。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校又有实力雄厚的多媒体硬件设施,而且生物学这门学科在初中阶段涉及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这一特点。作初中生物学科的一线教师,我选择了在教学论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内容。目的是既能够帮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更好的学习生物学这门功课,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把静止的关系动态化,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可运用计算机参与试验操作,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从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另一方面探索一种教学模式,使我校生物教研组的老师都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整合中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融合为整体。整合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指导课程的教学设计,在经历了整合实践后,认识到“整合”实质上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生物学科课程的各个方面去。同时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使教学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三

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4.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5.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方案。

研究的对象

初中学生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 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本人曾参与研究徐州市的十一五课题(已结题)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2.学校每个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设施,并且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所以有一定的研究条件。

3.我本人已经在省市级的不同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的评比中获奖,其中数篇是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文章,因此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写作基础。4.学校每个教室、办公室拥有多媒体和计算机上网系统,随时随地能够上网查阅资料,浏览最新的信息,学校图书管和阅览室拥有数十万册图书、资料和最新的期刊,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最新的信息来源。八

读书学习计划

第一阶段:2008-11~12 1.《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 韩保来 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2.《中学生物教学建模——学科教学建模丛书》 贺建 等.广西教育出版社 第二阶段: 2009-1~2 3.《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美)里德利等著.沈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计算机网络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吴宜功编著。第三阶段: 2009-3~4 5.《中学生物学教学理论 》刘恩山.高等教育出版社 6.《Flash MX 多媒体教程》 第四阶段: 2009-5~6 7.《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美黛安娜.罗曼斯 8.《Dreamweaver CS3多媒体教学风暴》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第五阶段 2009-7~9 9.《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 10.《Photoshop多媒体系统教程 》 九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8-11~12)

1.查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2.调查目前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9-1~6)

第一阶段:2009-1~2 1 针对现状策划出干预措施

2.设计出3个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 2009-3~5 1.再次调查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后学生的学习状况 2.收集相关数据 第三阶段: 2009-6~7 1.对数据整理、分析

2.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总结阶段(2009-8~10)第一阶段:2009-8~9 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 第二阶段:2009-10 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09-11~12)十 预期研究成果

1.撰写系列实验论文汇编成册

2.形成个案研究案例

上一篇:室内设计装修材料地面调查报告下一篇:英文翻译及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