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细则(精选8篇)
1.红旗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细则 篇一
河南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督导评估实施细则(试行)
发布时间:2014-04-09
河南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细则(试行)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豫政办〔2012〕131号)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关于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申报和验收
(一)申报条件
1、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2015年以前(含2015年)的评估验收,按豫政办〔2012〕131号文件中《河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办学条件基本标准执行,2015年之后的,按《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豫教基〔2011〕162号)执行。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评估实行综合评分的办法进行,具体评估内容、标准和评分办法见《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评估表(试行)》(附件1,2015年之后,此评估表按要求进行调整),总分在85分以上的学校为办学基本标准达标学校。
2、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均衡状况达到《实施办法》要求,即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的差异系数,小学、初中的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和0.55(小学、初中的综合差异系数分别是小学、初中8项指标差异系数的平均值,差异系数计算方法见附件4)。以上有关教育统计数据,均采用上年度教育事业统计年报数据。
3、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达到《实施办法》要求,即从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评估得分在85分以上。具体评分办法见《河南省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评估表(试行)》(附件2)。
4、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较高。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县域内学校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县域内校际间教师队伍的差距、县域内义务教育择校情况以及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努力程度等方面。
公众满意度调查由省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组织进行。调查的对象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人员,其中学生家长要占调查人员总数的半数以上;调查的数量按被评估县常驻人口的1.5‰确定,常驻人口在40万人以下的县,调查问卷不少于600份。
(二)申报程序
1、县级自评。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计划,列入当年接受评估验收的县(市、区),县级政府在组织对所辖义务教育学校逐项评估均达到办学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对本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均衡状况进行自查、自评。县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相关档案。自评工作应于次年的1月底前完成。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达到85分以上、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均衡状况在本实施细则规定标准之内的,在1月底前由县级政府向省辖市政府提出复核申请。
2、省辖市复核。省辖市政府接到县级政府复核申请之后,应于4月底前完成复核任务。在复核前,省辖市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组织对申报县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情况逐校进行评估、核查,并就是否都能达到《实施办法》和本实施细则规定的办学基本标准作出评估结论。经复核达到规定要求的,向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申请接受省级评估验收。
省直管试点县直接向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提出省级评估验收的申请。
(三)评估验收
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于5--6月份组织督导评估组对申报县进行评估验收。评估验收组由省督学及有关人员组成。评估采取听、看、查、访等形式进行,随机抽查若干乡镇和中小学校,查阅县级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的相关档案及账册,查阅中心校和学校自评档案资料;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对部分师生及家长进行访谈。
在评估验收前,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将对拟申报县组织开展过程督导。
省教育督导团利用省级媒体,在评估验收前进行公告,并对评估验收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通过评估验收的县,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报经省政府同意后,统一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申请认定,并接受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的实地检查。
二、关于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申报材料及要求
(一)申报材料
1、省辖市政府关于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验收的申请报告。
2、省辖市政府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具体实施方案。
3、省辖市政府对通过复核的县(市、区)的评估报告,其中包括省辖市对被评估县(市、区)的总体评估结论和对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我省办学基本标准、政府工作、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均衡状况三个方面的评估结论。
4、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申报表(见附件3)。
5、申请评估验收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相关政策文件汇编。以上材料一式三份,同时报送电子版。
(二)报送时间及要求
省辖市报送材料的截止时间为每年的4月底。
申请省级评估验收材料须经省辖市政府主管教育领导同意,由省辖市政府加盖公章报送,申报表也须加盖省辖市政府公章。省直管试点县直接向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报送材料。
三、关于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监测和复查
我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复查制度。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并对已认定的基本均衡县进行复查。监测工作主要依据教育事业统计年报、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和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情况,系统分析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对已通过评估认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适时组织进行复查,重点复查通过监测发现存在严重问题的县(市、区),促其整改。复查时,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将按豫教基〔2011〕162号文件执行。经复查或者监测,连续三年不能达到本实施细则标准要求的县,将依据有关规定报请教育部取消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
2.红旗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细则 篇二
从学理上讲, 均衡发展的实质在于资源的均衡配置和享有。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设施、师资水平和生源素质等要素, 所以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就要围绕这三个要素来考虑。第一, 保证并加大区域内教育经费投入, 制定生均最低保障标准、办学条件标准和教师工资标准, 是实现均衡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这就需要制定经费保障政策;第二, 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 使区域内所有的学校和学生都能使用大体相当的现代化设备资源、信息资源、师资资源等, 这就需要制定资源共享政策;第三,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备除了硬件设施外, 最核心的资源就是师资, 没有相对均衡的师资配备, 必然拉开学校之间的差距产生不公平的择校现象, 这就需要均衡配置师资并制定师资交流政策;第四, 生源不容忽视, 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学校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从学生的角度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这就需要制定生源调配政策;第五, 只有帮助弱势群体受到最基本的教育保障, 获得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均衡发展才真正具有实际意义, 应特别关心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的教育需求, 这就需要制定扶贫济弱政策;第六,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监督和评估, 应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 并把均衡发展列为工作考核的内容, 各项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这就需要制定监督评估政策。有学者也持同样的看法, 认为“当务之急是在区域内部特别是在县 (市、区) 域范围内, 通过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师资交流机制’‘生源调配机制’‘扶贫济弱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 率先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1]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学理分析在浙江省慈溪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化推进中得到了证实。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 (2005) 指出, “2004年, 城乡差距较小且农村生均水平在本地区较高的省, 东部地区有北京、辽宁和浙江”。浙江的慈溪市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慈溪市是浙东沿海经济发达的一个县级市, 其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宁波市乃至浙江省的前列。近几年,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政府制定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政策和措施, 统一实施城乡教育发展和教育布局规划, 统一学校建设标准与设备设施, 统一城乡教师福利待遇政策等,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不仅确保“人人能上学、能读书”, 而且争取“人人上好学、读好书”, 义务教育均衡化程度得到全面提升。课题组最初采用《国家教育督导报告》 (2005) 中的教育投入、教学条件、教师队伍三大指标来评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情况的做法, 设计了慈溪市城镇、农村的义务教育均衡状况调查表, 但在多次赴慈溪调研后, 发现慈溪市不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 普遍认为慈溪市城镇和农村的界限很模糊。慈溪市分为3个街道和17个镇, 都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 城区中心浒山街道发达程度更高, 公办中小学皆按照标准化条件规范配置, 生均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津贴规定统一标准并由市财政保障, 义务教育均衡化程度较高。城镇和农村教育的唯一区别就是教师编制分为城镇和农村, 按照省教育厅规定城镇和农村的师生比是不一样的。因此, 调研中改变了区分城镇和农村的划分假设, 以市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来理解城乡概念。另外, 慈溪市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异常发达, 国家“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在慈溪市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变革, 基础教育依然是“分级管理, 乡镇办学”, 教育经费除市级财政拨款外, 很大部分通过分税制由乡镇财政负担, 这样, 一些项目如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2006年统计数字为小学314.81元, 初中357.18元, 与慈溪市规定的最低保障线有一定距离, 但实际上各个乡镇财政补贴了缺额, 有的镇甚至超过了规定标准, 因此单从统计数据上无法真正显示慈溪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鉴于以上两点, 本研究采用质性描述和政策归类分析的方法, 来反映慈溪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
1. 均衡发展与经费保障
2007年, 慈溪市制定了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年最低拨款标准, 小学500元, 初中700元, 确保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获得大体相当的经费;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工资标准, 除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外, 津贴福利也规定了统一的发放标准, 2004年为27 500元, 2005年为28 900元, 2007年预算为33 900元, 逐年上升, 由市会计中心统一管理, 保证慈溪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职工享有大体相当的工资水平;制定了慈溪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 所有地区的教育设施均规范化配置, 不同区域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等条件大体相当。
2. 均衡发展与资源共享
调整学校布局, 建立教育园区, 实现物质资源的优化均衡配置;大力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 让城乡中小学生通过网络接受同质、同步的高水平教育;建立“校校通”和中小学教学资源平台, 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已全部纳入千兆主干的教育数码桥, 率先在全省开通了第一个县 (市) 区中小学教学资源平台, 让城乡教师能同享先进的教育信息和备课资料。
3. 均衡发展与师资交流
面向农村学校加大支教力度。规定城区学校必须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 凡未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一律不得晋升高级职务;对偏远地区学校在职公办教师发放特殊津贴;组建特级教师和名师组成的讲师团到农村送教, 以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4. 均衡发展与生源调配
在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基础上, 慈溪市改革完善招生政策, 合理调配生源。初中招生限制择校生;高中面向全市招生;扩大省级重点中学 (慈溪中学) 分配生名额, 规定45%为统招生, 55%为分配生;实施综合素质测评, 从2006年开始改变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衡量初中毕业生水平和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增加了综合素质测评项目, 并参考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 再按照考分从高到低录取, 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质量的优化。
5. 均衡发展与扶贫济弱
慈溪市教育在扶贫济弱政策方面彰显特色。中小学从学校经费总额中切出一定比例的经费, 专项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对经济发达地区“低保”家庭和特困家庭孩子以及经济欠发达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仅免收学杂费, 还免收午餐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 并给予一定补助;切实解决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除公办学校大量接纳民工子女入学外, 还开办了21所民工子女学校, 按照“流入地管理为主和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的原则, 创办了慈溪市民工子女学校“政府主办、教办承办、骨干公派、民营运作”的“镇办民营”新模式和规范的管理制度, 使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制定《关于慈溪义务教育段学校“四项工程”实施办法》, 自2006年1月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免收学杂费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同时全面实施“农村初中教育振兴计划”。
6. 均衡发展与监督评估
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督和评估, 并把均衡发展列为工作考核的内容。在达标评估的同时鼓励创优, 设立“绿色学校”、省“示范学校”并进行考评, 出台了有利于学校依法自主发展的星级评估制, 同时自2006年开始, 首次把优质学校和省标准化学校所占比例两个指标列入社会事业发展先进镇 (街道) 的考评内容。对全市各镇 (街道) 校均名牌学科数、多媒体进教室达到率等重要教育指标进行通报, 保证慈溪市不仅“有书读”更要“读好书”的政策得到切实落实。
上述政策措施在推进慈溪市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中确实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虽然措施本身及其执行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城乡之间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差距依然存在, 但从总体上看, 慈溪市义务教育均衡化程度相对于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对于同类地区走在了前列。这些政策措施体现了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关注了区域内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平等享有教育资源的内在追求, 尽可能地给予了每个孩子平等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不管他生活在城区还是农村, 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 努力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平等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关注中小学生的素质发展和个性培养, 从受教育者身心全面成长的需要出发, 不断丰富充实教育的内涵优化教育质量, 重视维护受教育者的尊严、权利与个性;体现了合法性和效益追求的价值判断标准, 保障各种政策基本执行到位并获得预期效益。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制定需要的条件
优良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慈溪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化走在前列, 而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依赖于慈溪市既具普遍性又具独特性的环境条件。第一, 正确的观念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区域内均衡发展关键并不在于城市大小金钱多少, 而转变观念则是前提。”[2]观念领先, 是慈溪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时代前列的可贵经验。慈溪市教育领导不仅认识到均衡发展的公平价值, 而且秉持“造峰扬谷”而非“削峰填谷”的共同发展观念, 明确指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落脚点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是‘扬长避短’, 而不是‘削峰填谷’。要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立足于统筹发展, 要把新增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教育倾斜。”[3]这足以证明了慈溪市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观念和勇气决心。第二, 因地制宜的个性化决策推动了政府制定适应地方特色和教育实际的均衡发展政策。针对慈溪市乡镇企业十分发达, 调动乡镇积极性更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要全面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下, 慈溪市根据本地的特点, 创造性地运行了了义务教育“乡镇主管”的体制, 在对弱势群体民工子女的教育上, 创办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镇办民营”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了乡镇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三, 发达的经济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撑。慈溪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 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亿元,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民营经济特别发达, 全市工业企业总资产631亿元, 民营企业占97%;民营经济在慈溪市经济中已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并带动慈溪市经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全新发展阶段。发达的经济为慈溪市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财力后盾, 2006年慈溪市教育经费总支出达12亿元, 其中市级财政拨款5亿元, 其余部分由镇财政负担, 这部分投入的巨大数额弥补了政府投入的不足。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 慈溪人很快改变了本地的教育面貌。第四, 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慈溪市的民办教育比较发达, 2006年, 民办教育资产达7亿元, 全市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349家, 其中民办小学23所, 民办初中4所, 民办高中4所, 初步建成了以个人办学、股份制办学、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民办教育格局, 涌现了一批教育质量较高、办学条件和社会声誉较好的学校。慈溪市蓬勃发展的民办教育撑起了慈溪教育事业的一方新天地, 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状况, 有力地促进了慈溪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五, 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推动政府不断出台教育发展的新政策。慈溪人历来有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 崇尚读书, 尊师重教, 人文荟萃, 名人辈出。这种尊重教育的风尚推动慈溪人的教育需求日益高涨, 近年来, 市民教育消费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大幅上升, 2002年慈溪市农村家庭教育类消费支出只占总消费的8.57%, 2006年跃升到15.4%。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 慈溪市政府切合实际适时调整政策, 努力提升教育资源的优质化程度,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第六, 扶贫济困的慈善风气惠及弱势群体。慈溪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还得益于慈溪市发达的慈善事业。慈溪市的爱心善举蔚然成风, 2006年, 全市汇集慈善款计4 500万元, 全年救助支出达2 190万元, 救助项目增加, 救助力度加大, 受惠面不断扩大, 惠及困难群众近2万人, 其中助学3 600人, 助困9 300余人, 及时帮助贫困学生继续完成学业, 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努力。这种慈善风尚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更加关注贫困学生, 制定了种种扶贫政策, 政府政策与市民慈善共举, 推动着慈溪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前列。
三、几点认识
首先, 教育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 并不是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自组织”, 它的发展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是教育与经济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一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存在着阶段性规律, 一般是由低水平均衡阶段 (普及教育) 到初级均衡阶段 (公民就学平等和受教育条件均等) , 再到高级均衡阶段 (创办学校特色、发挥个性潜能) , 最后到高水平均衡阶段 (资源丰富、教育均等、潜能发挥、学业成功) 。目前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正在进行“两基”攻坚, 尚处于低水平均衡阶段, 而我国东部有些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慈溪市已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 进入了初级教育均衡阶段, 有的正在努力向高级阶段迈进。东西部教育的巨大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条件决定的, 所以不发展经济, 不增加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 教育的均衡发展只能是空想。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突出的问题是, 受教育人口众多, 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投入不足。高水平教育均衡发展, 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必须确保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经费投入, 否则很难确保教育均衡顺利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为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优质化配置提供财力支撑。慈溪模式就充分展示了经济对于教育均衡推进的重要作用。
其次, 秉持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 制定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是政府的责任。从慈溪个案的启示中, 我们首先强调经济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但经济的发达并不必然带来教育的均衡, 很多发达地区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十分巨大, 同时也要看到,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不够发达甚至处于贫困状态, 其教育投入十分有限, 那么, 在有限财力的前提下经济因素对于教育的均衡推进就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教育均衡发展一定要和地方的经济社会相协调, 以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 既要有需求又要有前提条件, 超前和滞后都是不恰当的。推进教育均衡内在隐含的是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 政府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选择与取舍先决性地依赖于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公平的本质是合理性, 体现质的特性的教育公平不同于体现量的特性的教育平等,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平均分配教育资源和绝对的教育机会均等都不是合理的因而也是不公平的。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 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5]这三项原则具有丰富的教育政策含义, 政府只有按照这三项原则来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才是合理的、公平的, 所出台的政策才真正有助于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慈溪市政府勇于承担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责任, 切实保证适龄儿童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力, 同时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正视历史积累的差距, 以提升薄弱学校而不是忽视或限制优质学校的发展来达到均衡, 都是可资借鉴的。毕竟, 均衡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有满足社会、家长、学生个性发展的合理需求才是理性的政策。这不只是慈溪市的经验, 更是所有地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 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 大力支持和发展民办教育, 以弥补公办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 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出路。慈溪市作为经济发达地区, 教育发展中面临着“高水平均衡陷阱”问题, 70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激化了人口众多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膨胀了农村对优质教育的旺盛需求。一面是握有雄厚资本有待而发的教育消费者, 一面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有限和缺乏, 在这一尖锐冲突中, 政府把部分办学资源让渡给民间办学市场, 通过对民办教育机构在办学许可、发展规划、土地使用、教师待遇等政策方面的鼓励, 使慈溪市的民办教育兴旺发达起来, 不仅兼并、改造了一些薄弱学校, 增强了这些学校的造血功能, 良好的办学条件还吸引了一批优秀教师加盟民办学校, 优化了城乡学校的教师结构, 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 而且其高效实务的管理机制也刺激了公办学校, 促进公办学校在竞争中努力以质量取胜。民办教育的兴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政府发展教育的能力, 使政府能够集中精力发展公办教育。因此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化, 需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参考文献
[1]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及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0) .
[2]铜陵市教育局.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EB/OL].http://www.tljy.tledu.cn.
[3]沈百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和谐教育——在2007年度慈溪市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7-02-08.
[4]翟博.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明确哪些理论问题[N].中国教育报, 2006-07-29.
3.让教育均衡发展 篇三
科学规划徐庄教育发展战略
中心校作为区域教育的管理机构,需要重点做好全镇教育规划。我们理清徐庄教育总体办学思路,即让农村孩子也要享受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优质教育一定能够让学校资源的配置富有效率和效益,学校生活中充满了对所有学生的深切关注,没有人被忽视和被遗弃。优质教育从其目标追求来说,那就是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一个好的社会培养好的公民。优质教育从其教育过程的品质来说,就是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是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是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
优质教育总体目标:要使徐庄教育的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创农村教育的先锋。
优质教育总体办学思路:幼儿教育要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协调发展,达到市级管理水平;小学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使综合办学水平进入全市前列;初中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大面积提高中招成绩的同时狠抓优秀率,为高中“抓质量”提供生源保证,争做农村初中教育的标兵。
为准确实施质量总体目标,我们提出了徐庄镇教育发展的“一、二、三、五”战略目标,即一年树形象,二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五年创特色,并将此目标广泛宣传解读,让目标深入人心。
抓好队伍建设,塑造良好形象
抓领导班子建设 镇中心学校修订完善了领导工作管理机制:中心学校包校人员“二三工作制”;实行领导听评课审查制度;创建学习型团队;倡导六勤型校长,即眼勤、脑勤、手勤、嘴勤、腿勤、心勤。
建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我们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道德素养。构建出立规矩学年,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初见成效。我们还举办了“师德教育报告会”“让教育充满爱”演讲比赛、“我为徐庄教育添光彩”征文比赛,制订《教师忌语》《教师行为规范》,拍摄优秀教师师德录像片,表彰具有良好师德的优秀教师。我们创造条件培养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加强自我修养,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在职进修,从各方面予以引导和支持。我校每年都将一批懂业务、善管理、能创新、会干事的教育人才纳入管理团队。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第一个平台:为学校之间搭建常规管理交流平台。一是镇中心校在全镇建立统一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实行中心校人员包校周常规检查制度;二是让校长述职;三是适时组织召开现场会;四是坚持质量分析制,以过程管理促质量。
第二个平台:搭建课堂教学改革交流平台,以协作区教研为载体,提高课堂效益。中心校确立了课堂教学改革年。以“请进来”的方式让农村教师更多地听到城里的优质课,看到这些教师所教学生的学情,给农村教师教育启迪。
第三个平台:以班级管理为基础,建立德育管理交流平台。为推行市局提出的“二、三、三、一”德育模式,落实中小学德育规程,加强落实登封市班主任常规,坚持三个示范校建设工作。中心校积极开展德育系列活动,在全镇范围内定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研讨班务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少先队员在国旗下演讲征文比赛活动;定期召开学生行为习惯评比交流。
推进素质教育,扎实开展六个好活动
为了满足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我们在全镇中小学开展“六个好活动”,即“做好操、扫好地、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做好人”,让校园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学校经常举行红歌传唱和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受到市教育局领导、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全镇积极贯彻落实市局中小学学校综合评价精神,提出“每校确保一个特色,徐庄小学的泥塑、写字等要形成规模,其他学校也要高规格,形成各自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校园物质建设向班级文化和处室文化建设转移,让徐庄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中力争全市前列前五名”的具体要求。上学年我镇中小学综合评价在全市名列前茅,彰显了我们徐庄教育的正确育人观。
未来的征途中,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将坚定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奏响登封教育最强音,为建设美好登封做出更大的贡献!
4.学校流动红旗评比细则 篇四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特制订“文明班评比细则”。
一.评比内容
(一)遵章守纪
1.行走时轻声慢步,礼让右行。在教学楼内急跑、打闹,隔台阶上下跳、爬、滑楼梯的,每人每次减0.1分。
2.准时静校。(放学二十分钟)无故不按时静校者,每人每次减0.1分。(如班级有事留人,需向带班领导提前说明情况,但时间不宜过长,如排练节目等)
3.举止文明,不打架,不骂人。违反者每人每次减0.1分。聚众斗殴者,所在班级减2分。
4.卫生清扫时应安静有序,喧哗、打闹者,每人每次减0.1分。
5.去各专用教室上课或返回教室,应安静有序,礼让慢行,不跑、不闹、不喧哗,违反者,每人每次减0.1分,若全班性整体混乱,减2分。
6.集会站队要做到快、静、齐,凡有说笑、起哄、推搡、吃零食者,每人每次减0.1分。若全班不整齐,减2分。
7.参加社会性公益活动,应服从分配,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装整齐。不按规定执行者,每人每次减0.1分。
8.遵纪守法,不许有偷窃、向他人所要财物、武力威胁他人等违法行为。凡有此类情况发生,所在班级减2分。
9.遵守各类规章制度及公共秩序。在校外违反公共秩序造成影响的,所在班级减3分。
10.在校学生不得带手机进入校园,如被发现,每人每次减1分。
11.进楼不迅速,在排尾乱窜者,每人每次减0.1分。
12.午间按时在指定地点吃东西,不许在操场、大门口及两侧扔垃圾袋、饭盒等。违反者一次减0.5分。
(二)爱护公物
1.爱护学校所有公共设施,不乱涂乱刻,不乱画墙壁、门窗、玻璃、桌椅、后窗、东门等,发现此类行为,每人每次减0.1分,情节严重的,班级减2分。
2.开关门窗要小心,轻开轻关,爱护门锁,不准用脚踢门。教室、卫生分担区的门窗在放学前必须关好,风大时班级门窗不能同开对流。发现教学楼内不按时关窗锁门的,每扇减0.1分。用力关门者,每人每次减0.1分。因用力关门窗或忘记关门窗造成损坏的,每班每次减2分。
3.爱护宣传橱窗、字画、展牌等,故意破坏者,每人每次减1分。
4.爱护花草树木,做到不踩、不攀、不拆、不摘。踩草坪,每人每次减0.1分。摘花折树,每人每次减2分。
5.爱护、合理使用相关器材及仪器设施。损害、故意不按规定操作情节严重的,每人每次减1分。
(三)礼仪礼貌
1.要求:
(1)穿着打扮得体。提倡穿校服。不留怪异发型,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不穿露体服装、拖鞋。
(2)语言要文明
① 上学时,见到老师行个礼,问声“老师好!”,遇到同学问声“早上好!”或者“你好!”。
② 集会时对报告人或演讲人要适时鼓掌,表示欢迎和感谢,上台发言前后都要向听众敬礼。③ 放学时,师生间、同学间应互说“再见!”。
④ 请别人帮忙前,应先说“对不起,打扰一下”或“麻烦”。得到别人帮助后,应说“谢谢”。
⑤ 不小心影响别人休息或工作时,应说“对不起,请原谅”。
⑥ 别人不小心影响了你,并诚恳向你道歉时,就宽容地说声“没关系”。
⑦ 与人交往时,态度要诚恳,说话要和气,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语。
(3)行为举止要文明
① 在公共场合,不要有挖鼻孔、抓痒、赤足、打哈欠、伸懒腰等不文明行为。
② 没有得到主人的同意,不要随意乱翻别人的东西。
③ 借用别人的东西,要注意爱惜,并按时归还,做到“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④ 损坏别人的东西,应主动向别人道歉,并照价格赔偿。
⑤ 遇见来宾要行礼问好,让来宾先行。
⑥ 不得直呼老师的姓名。
(4)全体学生上学、参加集体活动,必须按要求佩戴红领巾(胸卡), 红领巾应干净、整洁、无破损。
2.评比
(1)骂人,说脏话,说污言秽语,每人每次减0.2分。
(2)给别人起绰号,每人每次减0.2分。
(3)穿奇装异服,留怪异发型,戴首饰,每人每次减0.2分。经教育不改者,每人每次减2分。
(4)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随地大小便,每人每次减0.2分。
(5)红领巾发现不合要求,每人每次减0.2分。
(6)积极配合少先队值勤同学工作,有问必答,以礼相待。问姓名、班级不说或说谎、辱骂执勤学生者,每人每次减0.2分。殴打报复执勤学生,所在班级减2分。
(四)路队
1.在教室或楼道集合站排应快、静、齐。说话打闹者,每人每次减0.1分。整体混乱,班级减2分。
2.放学队伍应排列适当,有路队长,打好路队旗。无路队长或不打路队旗,减0.1分。
3.班主任护送到学校大门口,不送到的,减0.1分。
4.集体整队离校,有1人掉队减0.1分。(值周生除外)
5.队伍应整齐,无讲话声和追打吵闹的现象。说话打闹者,每人每次减0.1分。
6.放学在楼内等人,每人每次减0.1分。
7.遵守交通规则,在道路右侧行走,违反者每人每次减0.1分。
(五)安全健康
1.到校后不许无故离校,上学期间不许私自走出校门,私自出校门者,每人每次减2分。
2.在校内不许到有危险的场地玩耍,违反者每人每次减0.2分。
3.不许带、玩水果刀等威胁健康的管制刀具,不许带易燃易爆品,违反者每人每次减0.2分。如被领导发现有学生带上述物品,则取消当月该生所在班级文明班评比资格。产生严重后果的,取消该生所在班级本学期文明班评比资格。
4.上下课、课间操出入教学楼,严格按行走路线,不喧哗吵闹,违反者每人每次减0.1分。故意拥挤起哄者,每人每次减0.1分。
二、加分项:
1.礼仪礼貌:做好人好事,校内范围加1分;校外且收到表扬信,加2分;获得锦旗加10分。
2.班级建设:圆满完成学校临时交办的较大型任务,每次加2分。
3.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个人加0.2分,班级加2分。
4.勤奋学习: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校级加0.5分,县级加2分,市级加5分,省级加8分。同项比赛不累加,取最高级别。
三.评比办法: 由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值周学生等相关部门结合赋分评比。
5.红旗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细则 篇五
(2018至2019学年度上学期)
为了促进学校“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更好完善班级激励竞争机制,树立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八荣八耻”“十九大精神”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师生的思想素质,在教育及管理上实现师生齐抓共管,促进学校“三风”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评比内容
流动红旗评比内容包括:
1、班级教师职责
2、各班学生的出勤情况;
3、各班的早读情况;
4、各班列队及课间操、眼保健操情况;
5、各班包干区卫生工作及学生讲卫生情况;
6、学生守纪情况及文明礼仪情况,附奖励分。
三、评比分组设置、评比方式和奖励办法
1、评比分组。为了充分考虑到评比工作相对公平、公开、公正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管理难度,结合我校班级情况,流动红旗采取分年级组进行评比。每个组最多设两面流动红旗,流动红旗每周评比一次,评奖在组内进行,红旗在组内流动,每组总分在第一、第二名为红旗先进班。
2、评比方式。采用师生合评的方式进行,少先队大队部从各班班干部中及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招募组织成学校值周队干检查组,并按低中高年级搭配方式分成5个小组,分别负责每周的值勤和检查工作。当天值日教师要负责指导并带领当天值周检查小组队员开展好当天的流动红旗评比各项工作,并于下午上自修前由各组组长收集交给行政值周领导统计汇总。每周行政值周领导负责在下周一前填好流动红旗获得的统计表及值周记录本,统计表再交到周清清干事处并在文化长廊中公布,值周记录本、值牌如数(注意不能损坏和丢失,否则就赔偿及扣班级5分)移给下一周值周行政。
3、本校流动红旗评比分年组进行互评,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奖金奖励为辅。评比办法:各组总分为第一、第二的班级将获得当周流动红旗,并奖励50元,满分奖励40元作为班级班主任津贴。学校将在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完后,进行全校公开表彰,授流动红旗。
四、评分标准及评比细则(此评比办法每星期每班基分为100分)
(一)班级教师职责
1、各班主任每学期必须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政教处布置的任务即:制订好工作计划、填写好家访记录、班务日志、后进生转变措施,期末写工作总结,学期末如实并及时填写完成学籍卡、成绩报告手册等,缺一项扣10分。
2、各班每周必须利用班队课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并有班会记录,少一次扣5分,值周行政领导必须下到班级检查。
3、各班教室后面的黑板每月办一期专刊(内容自选,与学习、教学相关),月底评比;学校板报由五、六年级负责。完成不及时扣10分,根本没动的扣20分。
4、四、五、六年级每月上交广播稿,稿子能反映校园新人、新事、新风貌且文句优美。切记抄稿,一经发现扣10分(每月初评一次);如没有按时完成,每次扣15分。
5、班主任必须提前十分钟到校,负责督促本班值日工作,未到者每人次扣5分。
6、班主任必须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各种临时性工作,否则每人次扣5分。
7、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能评优秀班主任:
①、班级中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②、因失职、渎职造成班级较大事故(含人身与财务安全事故)③、因工作不努力、不负责而导致班风、学风差或者不服从学校安排而导致班级工作无法开展的。④、有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
⑤、学期末考核不合格
(二)各班学生的出勤情况。下一星期可累计扣分
1、各班有学生旷课,扣3分/人次;迟到、早退,扣2分/人次,请病事假扣1分/人次。行政值周必须及时查岗并如实登记。
2、如有学生请假,须持当事人当天请假条,特殊情况当天没请假事后要及时补假,并经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签字准假,否则一律按旷课论处。
3、各班在早读课没有老师到班指导或督促学生早读,扣3分/人次;
4、早读课,纪律差,不能认真、专心读书的,学生有随便走动、喧哗、吵闹等现象,扣3分/人次;
(三)各班列队及课间操、眼保健操情况
1、班级列队下楼或做操时不能做到“快、静、齐”的,有学生吵闹现象或队列不整齐扣3分;班级列队有学生迟到入场的,扣3分/人次;发现班级里有超过3名学生没有参加做操的扣3分/人次。
2、各班做眼保健操不整齐、不认真或不做的,有说小话或做其他事的,扣3分/人次,整班没做眼保健操每次扣10分。
3、做操,学生有不做操、打闹现象的,扣3分/人次;放学和出操时下楼班级队形不整齐扣5-10分
4、午休纪律差扣5—10分,出现个别现象(晚睡,讲话、打闹)每人次扣3分。
(四)各班清洁卫生工作及学生讲卫生情况。(扣分细则及标准)
1、班级没有安排值日生,不打扫的班级扣5到10分/次;教室有废纸、果皮等垃圾,每处扣5分/次;扫把和拖把摆放不整齐,扣5分/次;教室放学后不擦洗黑板,扣5分/次;课桌椅摆放不整齐,扣2分/组,教室护拦或窗台不干净,扣5分/次;讲台不收拾整齐干净,扣3分/次;教室天花板有蜘蛛网较明显的,扣3分/处。
2、清洁卫生区,无人打扫,扣10分/次;扫不干净,扣5分/次;扫得部分没扫完扣5分/次;扫完没倒垃圾(包括垃圾桶内),扣3分/处;清洁卫生区地面上有垃圾,扣3分/处。
3、厕所不冲洗扣5分/次;冲洗不干净的,扣3分/次。
4、有学生故意把垃圾丢在别班包干区,致使被扣分的,扣当事人班级卫生分5分/次,并通报批评;有学生不讲卫生随手丢包装袋、废纸、果皮等,扣3分/人次;有学生随地乱吐痰(口水)、拉鼻涕等,扣3分/人次;班级值日生倒垃圾不倒进垃圾箱内倒在外面的或有大量泼在垃圾箱外不清理的,扣5分/次。
5、随地大小便都每人次扣8分,在墙壁、板报上乱涂乱画的扣10分,特别是故意破坏黑板报者每人次扣20分;班上的桌凳如有刻画的每件扣3分。
6、寝室被子、毛巾摆放不整齐、地面打扫不干净、垃圾桶没倒或寝室整理不好的扣值日生所在班级5分/次。
7、带小零食进校园或去校园周边的小卖部买零食者,每人次扣5分。
(五)学生守纪情况及文明礼貌情况。
1、随间踩踏学校绿化树苗及损坏学校花草树木的,扣5分/人次;
2、攀爬篮球架、翻爬栏杆及教室外护拦、树等,扣5分/人次;
3、学生进网吧或进入游戏厅等场所游玩,一经查实,一次扣10分/人次。
4、学生进入学校必须戴校牌、红领巾、小红帽、穿校服,缺一项每人次扣3分,未站路队或不遵守路队纪律扣5-10分分/人次;校牌上冒用别的班级或姓名扣10分。
5、中午或课间随意进入别的班级教室玩耍的,在校园内追逐打闹,猛追猛跑,攀爬高处,大声喧哗扣3分/人次;
6、讲文明讲仪容,穿衣不拉好拉链或扣好扣子、穿拖鞋、打赤脚,男孩留长发、染发,影响学生仪容形象和校容的,扣5分/人次。
7、学生打架每人按主次扣10分、8分;在校内做坏事(偷东西、踩草坪、花坛,打人等)一旦查出扣10分。
8、损坏学校财物(花草树木、门窗、玻璃)按情节轻重分别扣10分、8分、5分。
9、住宿生不按学校规定到校(该到未到,不该到却到了)或就寝期间擅自离开宿舍的扣该生所在班级10分。
10、在学校进行赌博或变相赌博,或有偷盗行为每人次扣10分。
11、住宿生在食堂里吃饭乱倒饭菜扣8分,把饭菜端出食堂吃的扣5分,在寝室里违反规章制度的每人次扣5分。
12、上学要家长陪同进校园或放学家长进校园接的扣所在学生班级每人次5分,13、课间做危险游戏、玩危险品(火、电、鞭炮、烟花、小刀等)扣10分。
14、私自到危险地带玩耍(下河、下塘洗澡、到施工场地、河边、假期钓鱼,钓龙虾、;乱穿公路或在公路上玩耍,每人次扣20分;攀围墙、栏杆、树木、跳楼梯或在楼道、玩耍等扣10分。)
15、学生到校后,不得随意走出校门,必须做到有事向老师请假,违反者每人次扣10分。
五、当天值日教师职责
当天值日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全校师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流动红旗评比工作,指导并带领当天纠查小组完成好当天流动红旗评比各项工作,(注:值日教师主要是检查:早读出勤、放晚学后的卫生及当天学生文明守纪情况,其于细节都由少先大队部分配学生来完成)。如发生重大事故,值日教师要第一时间如实向值周领导和校长汇报,并第一时间尽已全力做好处理和协调工作。
六、先进班集一票否决制
1、聚众打架,造成严重后果的,一票否决;
2、住校生夜不归宿去上黑网吧的,一票否决;
3、上课期间私自离校并做违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一票否决;
4、谩骂老师的,一票否决;
5、除上述四条以外,其他事故由校行政商定后另行决定。
七、奖励加分
1、广播稿每月评出前5名,分别可加10分、8分、6分、4分、3分。
2、每月板报专刊完成出色、书写好、题材新颖、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板书设计科学可分四个档次分别加10、8、6、4分。
3、学校所开展的各项集体竞赛活动(学科竞赛、文体活动,不包括集体组织的作文阅读和奥数)学生个人荣获第一名加20分,第二名15分,第三名10分,优秀奖6分,集体奖翻倍。乡县市级以此类翻。
4、捡到钱上交学校,5—9元加2分,10—50元分别加3、4、5、6分,50元以上加8分,如当场被人认领或在本班教室、寝室拾到的不加分。做其它好事相应加1—5分不等。没人认领上缴到政教处造册登记,期末统一上交学校。
5、好人好事(随手捡起校园内除本班包干区以外的垃圾,以任何人看到为依据)每人次加2分。
6、全班集体做好事,奖励8分/件;8人以上小组做好事,奖励5分/件;8人以下小组做好事,奖励2分/件。
7、全校师生要以此活动为契机,提高认识、广泛宣传,积极参与,严格要求,共同做好流动红旗评比各项工作,共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快速发展,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广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服务。
测算办法:考核分数按星期计算,每月一统计;每个星期100分,扣完为止。津贴总数(每班津贴150元×班级)÷ 总得分==每分合多少钱,每分合多少钱×各班得分数==各班得多少津贴,然后按正、付班主任2:1的比例进行计算,最后班主任再多加50元作为班主任津贴
八、本方案为试行,如有待完善之处,将在今后工作中不断修正与完善。
九、本方案由鲁溪镇中心小学小学政教处起草,交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经教师会表决通过。
十、本方案最终解释权鲁溪镇小学政教处所有,由行政值周领导及少先队大队部负责贯彻执行,自2018年9月10日起执行。
6.教育集团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篇六
紧随时代脉动 服务社会发展
2009年秋,台城初中成立教育集团后,形成了一校三区的格局,开始了把初中教育统一在实验中学的旗帜下,实施教育均衡的尝试与探索,由此台城初中教育将在成功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实施等方面推行一体化。这是近年来响应教育改革,呼应社会需要,回应过度择校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当下打破校际沟壑,放**校效应,一促进教师流动,共享优质资源的最佳选择。
一、激发活力,让教师流动起来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名师及名师群体的影响推动着一个学校的教育发展,决定着一个学校的教风走向,教风影响着学风,而教风和学风则决定着校风。
打造以名师为核心的教师团队,让----------------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名师在校区之间有序流动和定期示范,才能有效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然而,由于学校差异的客观存在,在以往的师资流动中多是“人往高处走”,越是薄弱的学校,越是留不住师资,越是薄弱的学校,也越难淬炼出名师。
在传统的眼光里,不同档次的学校,教师受家长尊重的程度,在学校的福利待遇是有区别的,名也好,利也罢,如果是教师调动交流时,往薄弱学校去,对教师来说会有一种情感冲击和心理失衡。
集团化以后,学校之间的屏障被拆除,沟壑被填平。统一的领导和管理,让教师对校区间的认识逐渐认同,让同事间的交流更加轻松。特别随着义务教育层面绩效工资的实施,划区招生的推行,原来学校之间的津贴差距不再,生源状况趋平,教师对同城异校的互动也就相应地少有排斥了。
与此同时,站在人本的角度,考虑到教职工对集团急难险重工作的支持,----------------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集团在推优,出新,职评等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对当事人给予了明显的倾斜,由于各项激励措施到位,教师们是被列在学校光荣册和功劳薄上参与交流的,因此,甚至是出现了主动报名到分校区的感人场景。
让教师动起来,让教育活起来,让辐射带动功能在教育集团内优先合理地展现,这种有益的尝试必将把台城的初中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必将能为均衡教育的探索闯出一条新路。
二、淡看常态,让生源稳定下来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均衡推进的核心要素。如何让学生不再舍近求远,如何让家长少受择校困惑,是现有机制下急于解决好的问题。
2009年秋,台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招生全部免考,学校采用了自主报名,电脑派位的方法对三个校区进行了招生,2010年,随着市委市政府对校区设置的调整,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对小学毕业年级生源状况做了大量的前期摸底工----------------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作,在教师队伍集团内顺畅交流的前提下,对现有的生源作了划区招生、就近入学的布局规划,即按学校周边生源的饱和量以及学生家庭的居住地,选择最合理的方案实施划区,使各校区生源相对固定。
划区招生,生源常态了,教育集团化会不会像牛奶掺水一样稀释掉原有的味道?学校是可以一朝更名的,但是校风的传承与积淀也是一朝一夕的事吗?
家长的疑惑是可以理解的,但正如正常人在适当献血后,可以激发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新陈代谢一样。早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有过改造薄弱学校成功经验的实验中学就已经用实践证明了她的兼容、继承和创新能力。
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实施校区均衡发展,集团领导集体制定“强化东校区,巩固南校区,打造新校区”的发展战略,在确保毕业班级师资不受影响,确保东校区与南校区教师优先交流的前提下,对南校区和新校区的师资力量做了均衡----------------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配置,而新校区的管理力量更是重点得到了加强。
在集团的旗帜下,新融入的教师很快适应了要求,并迅速成长为骨干;在集团的旗帜下,新加盟的学生明显感到了变化,并尽快调整了自己……于是,家长在犹疑中平静下来,更多的则是给予了过程的关注。
常态不是问题,心态才是问题。让家长静下来,让生源定下来,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每一个学生全面成长本身,而不是关注教育以外的个体差异,这样就少了家长对学校概念选择的纷争,少了教师对生源人为差异的抱怨;这也让学校、学生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教育之旅,让所有关注教育的人都开始了一段美好的期待。
三、勇担责任,让社会参与进来
社会是教育的终极归宿,良性的社会需求是有效推动教育发展的基本元素。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发展,要培养出对社会有----------------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用的人,既要着眼未来,也要适应时代发展,集团化模式是当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学校做大了不等于就能做强,集团化后的学校要想“平而不贫”,要想做优做强,不仅自身需要扬长避短,不断净化,更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家长的理解。
新校区的建设和启用,开创了台城初中教育划区招生的新局面,同时也给交通安全,家长接送等常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校区在建,家长希望能尽早建成一个**的校园,营造一片适合学生学习成长的内部环境;校园变远,群众则呼唤及时方便的城市公交,能创设一个安全迅捷的外部交通。为此,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管理,积极联系公安部门在新校区附近设置醒目的交通标志,配合交巡部门严厉打击黑车拉客,而城建部门也正积极努力打通并改建学校周围的道路交通。
“安全、质量、满意”,是集团的三大目标,更是立身之本。集团密切关注----------------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家长,社会,媒体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在坚持理想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着学校的管理。一段时间内,由于择校成为过去,有部分家长在课堂以外给自己的孩子寻求了补差提优的途径,这本是可以理解的事,但,这使我们个别教师被动地卷入了其中,让学校抵制有偿家教的管理受到了冲击。收到反馈后,集团领导立即了解情况,查清事实真相,有理有利有效地作了妥善的处理。
让社会参与,让人民满意,紧跟时代脉动,服务社会发展。学校在集团化后,坚持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学生及学生家长民主评议,校长信箱,年级部信箱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沟通渠道,为集团的发展装上了顺风耳,千里眼。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规范的管理,敬业的投入,社会的支持……
集团化教育作为一个新生模式,对我们来说还在尝试和探索中,集团化后,东校区作为**省法制教育先进校区;南校区作为**市文明单位,新校区作为省----------------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内现代化教育设备先进校区各有所长。能够知道的是:集团化模式有利于内部优势的横向借鉴,也有利于外部监督的统一扎口。然而并不是一次整合就能解决所有的矛盾,我们在看到优势的基础上,也明白会有若干未知的因素在干扰着我们的发展。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敢于在传统的基础上扬弃创新,在崭新的征途上开进取拓,集团化模式的对义务教育均衡推进的贡献是可以预见的。
教育集团教育均衡发展纪实可完全免费阅读或下载全文。淘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复制或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下载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7.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七
关键词: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育人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内涵
什么是教育公平。历史上教育公平一直被人们提倡, 在中国教育公平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孔子, 当时他便提出“有教无类”这一观点即不应因为受教育者的个人差异、家庭环境、智商高低等等原因使某个人、某类人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到十八世纪末一些欧洲国家也把教育公平立法, 确定了教育公平的法律地位。我国在2010年的7月也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通过分析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政策不难发现教育公平就是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的一种趋于合理、公平的配置规则。这种合理、公平要配适的是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及稳定, 要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 要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的发展需求。即教育公平所涵盖的三个层次:确保所有人都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 也就是教育结果的公平。
二、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教育公平观点提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它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而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让每公民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教育发展的核心, 把发展人的教育贯穿于教育的目标、过程和结果的始终,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事业, 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 更能够使教育事业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 真正实现教育为民。而教育公平的推进也需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指导思想,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对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是由于种种限制, 相当一部分地区都存在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因此要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就必须遵循规律, 坚持用科学的统筹方法作为理论指导, 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的、有序的解决教育公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最终全面协调地实现全地区、全社会的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有序的推进教育公平, 是与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这样的发展目标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乌托邦, 它是建立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等等物质条件不断稳步发展的现实基础上的。一方面, 它是建立在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居民生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基础之上, 这些都为教育公平的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战略目标, 主要源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条件供给的差异性。因此, 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革新的重要基础, 教育质量的提升、人民素质的提高, 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升我国在国际间的综合竞争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把教育放在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民生问题之首。推进教育公平, 直接关乎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教育公平统筹协调发展, 才能使得各地区的、城乡间的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到适时的、适需的教育产品及相关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从根本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三是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教育公平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平等的公共服务, 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使之成为公平正义坚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现阶段推进教育公平的几点建议
首先, 把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确立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点。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体现, 而只有教育公平了, 才能为人才成长提供公平环境, 才能使社会公平成为可能。当前, 我们要着力推进教育公平并使之成为一项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飞速发展, 我们更要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 更加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 把均衡发展的重点放在边远地区、留守儿童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 把我们关注的焦点落在弱势群体身上。
其次, 让政府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责任人”。使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到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教育产品、教育机会, 是政府部门不容推辞的责任。在不断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主要政策措施都由政府决策, 离开政府教育公平无从谈起。因此, 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大财政投入, 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相关的教育立法、执法日臻完善, 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构建教育公平发展评估体系, 把教育中存在的城乡间的差异、区域间的差异、不同校际间存在的差异量化起来, 使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科学的数字保障。
8.红旗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细则 篇八
从2006年开始,我们“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围绕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教师交流及支教、教师工资规范化和农村教师培训与专业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山东泰安市泰山区、宁阳县,山东潍坊市潍城区、寿光市,四川成都市及其青羊区、蒲江县,北京市和辽宁沈阳市等地区,分别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源配置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探索,推动了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近几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迅速由理念层面上升到政策层面,又由政策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2005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政府文件。2006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次从法律上得到强制性规定。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教育列为民生和社会建设的第一条,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后的主要任务。
教师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对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可以产生决定性影响。近些年来,各地在缩小义务教育师资的城乡差距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但是,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不均衡分布的状况依然比较明显。2005年的首份《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和本课题组的专项调查看,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对口、教学水平等五个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同时,在教师晋升机会、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教师工资待遇、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等四个方面,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
普遍存在着的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学校在配置教师时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优质教师资源向城区、向强校单向流动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基于此,本课题把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和制度创新作为主要的研究目标。
根据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状况产生的原因,本课题提出了“一手抓配置,一手抓提高,主要靠制度和机制”的实验思路,期望通过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配置政策、工资待遇和培训机会,促进城乡间教师的良性流动,促进农村教师的能力建设,缩小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差距。
1、建立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
由于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现有教师资源的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差距,因此建立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成为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必须。
(1)“人走关系动”,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
长期以来,教师是“学校人”,资源在学校之间的配置具有极大的刚性,这是制约教师流动的最主要的制度因素。这一约束能否被打破?2006年暑期,辽宁沈阳市正式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建立规范性的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每年都有15%的专任教师在各区的“大学区”内交流,其中80%的教师是“人走关系动”,实现了在职教师资源的二次配置。这种大面积的“人走关系动”式的教师流动方式,打破了教师在一所学校从教终身的旧有格局,是教师交流中难度最大、力度最大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启迪价值。
(2)建立区域“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教师由“单位人”成为“系统人”
为了进一步消除制约教师流动的制度性障碍,2007年,四川成都市青羊区专门成立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管理机构——青羊区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在全区范围内统筹配置人才资源。全区教职工的人事关系纳入中心统一管理,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内共享。
(3)建立城区学校流动编制,探索支教的有效模式
相对于“人走关系动”的定期流动和教师转向“系统人”的人事管理改革而言,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进行一定期限的支教策略,因其较少涉及体制问题而率先被提出,成为较为常见的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水平的一种方式。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此就已经有了相应的规定。
但在过去,这种支教形式常受到编制的限制,虽早有政策规定但不能制度化,各地实施情况也不平衡。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把探索落实优秀教师支教的保障策略作为研究内容之一。比如:山东寿光市教育局建立了定周期、定编制的定向流动编制制度,使城乡教师交流有了更为制度化的保障。
(4)“青蒲对流”,建立跨区县的支教模式
在四川成都市,蒲江县与青羊区建立了“青蒲对流模式”,积极推动蒲江县与青羊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两地的研究培训机构、学校积极互动:青羊区的著名教师和专家到蒲江县开设专题讲座;蒲江县组织教育干部到青羊区参加“先进教育理念培训会”,派学校干部到青羊区的学校挂职锻炼等。通过互动,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蒲江,弥补了蒲江教育的“短板”。
2、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促进资源柔性和良性流动
为了实现学校间、教师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许多地区在实践中认识到,需要建立学校间合
作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平台。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发展共同体成为各地逐渐重视的一种形式。这也是一种以评价促均衡、以共享促均衡的重要思路。
(1)城乡教师师徒结对制度
四川成都市在城区确定18所省级以上示范中学、22所窗口小学为农村教师进城跟岗培训学校,每年组织3600名农村骨干教师到进城跟岗培训学校进行不少于25个学时的观摩教学,并确定进城跟岗培训学校的600名骨干教师作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引领者,结成以城区教师辐射农村教师为主、城乡教师共同成长的研修团队。
(2)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在特定的区域中,将独立的城区学校与农村一个或几个相对薄弱的学校联合起来,把各自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实行发展水平捆绑式评价,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建立荣辱共担、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联合体。城区学校的校长为共同体的第一责任人,农村学校的校长为第二责任人。
四川成都市青羊区将区内54所中小学校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组建成7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分别开展学校层面、校长层面和教师层面的活动,实现了城乡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3)城乡教育科研共同体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构建“教育科研共同体”,成员由教科研人员、城区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构成,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进行沟通,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
3、一手抓配置,一手抓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对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有效培训
近年来,北京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硬件条件都已得到极大改善,但教师素质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北京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但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村教师很少因此而受益。北京农村教师的年轻化程度是空前的,35岁以下的教师约占2/3,明显高于城区。当前是对年轻化的农村教师进行优质培训的最佳时机,其边际效益也最明显。因此,北京市通过实施“绿色耕耘行动”,对农村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优质有效的培训,并进行了相应的培训制度创新和培训模式创新。
(2)打破时空界限,实现网络培训与交流
山东泰安市泰山区通过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教研系统、学科教研博客网、视频直播系统等方式,打破了城乡教研活动、教师交流的时空限制,保证了城乡区域互动教研活动的开展。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建立了“潍城教研网”,进行“网上互动教研机制和平台优化研究”,开发网络教研指导、交流和研讨功能,在全区城乡学校之间搭建了互动教研平台,促进了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4、提高教师待遇,关注教师的精神需要与生活需要
(1)推进校长、教师工资管理的规范化
城乡校长、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与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密切关系。为了引导教师良性流动,需要把推进校长、教师工资管理的规范化作为一项前提性的基础工程。①试行校长职级制,校长的工资待遇与职级挂钩。四川成都市青羊区率先在涉农学校进行校长职级制的试点,评定出校长职级,校长工资待遇与职级工资挂钩。这一举措为全区推开校长职级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吸引优秀管理人才到涉农学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②推进教师工资规范化,统一县域内的教师工资标准。教师应该同工同酬,但由于种种现实的因素,全国各地教师工资标准还不统一,甚至一个县内也存在多种工资标准。这就阻碍了教师的交流和流动。尽管山东泰安市宁阳县是国家级财政困难县,经济基础薄弱,但他们还是制定了调整、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系列政策,通过县域内统一发放工资、逐步提高乡镇教师工资水平等措施,缩小了县乡教师的工资差距。
(2)满足教师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需要
为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各地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在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的住房问题上,成都市各区(市)县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在中心城镇集中修建教师公寓,并以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优惠卖给教师。蒲江县2007年财政投入1200万元,征地60亩,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山东的一些实验区把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公积金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教师的情感与心理状况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流动教师的增加,实验区逐渐开始关注教师心理和职业幸福感等问题。如四川成都市青羊区将2005年和2006年分别定为“教师关爱年”和“教师发展年”,实施关爱教师工程。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涉农地区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稳步提升。
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配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成体系的和相互补充的问题解决策略,需要教育系统内外协同努力、多管齐下,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保障条件。
1、观念转变和领导保障是前提
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首先要转变观念。例如:有人认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会降低某些地方的教育质量,又有人认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难以实施。其实,均衡发展类似“为学”,“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如沈阳市的教师交流,当初有人认为难以推动,但他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定支持下,不仅做到了,而且运作比较平稳。
教师问题涉及人事、组织、财政等多个部门,各实验地区的各项改革举措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是因为当地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这一工作,并注意加强相关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统筹和协调。如前所述,山东宁阳县经济基础薄弱,但县委、县政府对统一全县教师工资标准工作非常重视。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就乡镇教师工资统筹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县里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多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教师工资规范化项目课题实验研究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山东泰山区,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参与农村教师成长的统筹规划,并把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纳入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议事日程,全面启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工程。各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口联系1~2所学校,定期深入学校了解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工程的实施情况。
2、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是根本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基础是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从全国一些地方的情况看,这一改革尚未完全落实到位。一是教师工资标准不统一,二是教师工资
没有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致使教师不能在县域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同时,教师人事管理没有真正归口到县教育行政部门,导致促进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政策无法落实。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开辟道路,就要消除城乡学校在编制上的不同标准政策和城乡教师在工资上的倒挂现象。
要把改革的成效充分地积累起来,就要把成功的改革举措因时制宜地转化为有效支撑的制度。无论是成都青羊区的校长职级制、建立教育人才管理中心,还是沈阳市的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或是寿光市建立的教师流动编制,都得益于规范的制度创新。为了使制度改革的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适时推进成果的法制化。目前,沈阳市拟启动“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将对教师交流轮换制度作出规定,以从法制上保障此项政策的实施。
3、共同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杠杆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等实验区的城乡教育共同体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们都建立了共同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
在激励机制方面,辽宁沈阳市教育局在分配职称指标时,非交流教师的晋升机率为15%,而交流教师的晋升机率则达到60%。此外还有其他各种评先评优的激励措施。这些措施发挥了很好的杠杆作用。
各地在激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方面,还普遍建立了高级职称评审与农村工作经历挂钩的机制。
4、财政保障是物质基础
推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各种保障性和物质激励性措施都需要财政方面的支持。例如:沈阳市为恢复全市35所民办公助学校的公办性质,以保障各校之间的教师工资大体相当,财政专项投入达1.7亿元。山东省宁阳县在推进教师工资规范化过程中,仅2006年的经费缺口就达5848万元。对于像宁阳县这样的国家级财政困难县,亟需进一步加大县级教育财政投入和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5、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是有效手段
【红旗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细则】推荐阅读:
巴南区红旗小学2014主持词09-01
杨红旗:见证中国工程机械发展60年09-01
红旗社区文化教育工作计划06-12
小学均衡发展情况汇报07-08
小学均衡发展工作方案08-20
交通小学均衡发展汇报材料08-29
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资料08-29
中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档案目录10-02
2024年土门小学均衡发展工作总结07-03
太平寨小学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