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子欲养而亲不待(精选3篇)
1.现代诗歌:子欲养而亲不待 篇一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成语故事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2.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待时 篇二
人的一生有不同的追求。金榜题名时,那是莘莘学子的梦想;洞房花烛夜,那是新婚夫妇的殿堂;久旱遇甘露,那是广大人民的喜悦。同样,孟子也有崇尚的人生之乐,而其中一乐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亲情之乐。
都说血浓于水,亲情是这世间最纯粹的情感,是永恒不变的。友情会因世俗遭到背叛,爱情也会随着时空的推移而变质,唯有亲情可以经受住一切考验,固若磐石。
《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分。自古以来,我们先人就奉行“百事孝为先”的为人准则。不论是人,卧冰求鲤,还是动物,羔羊跪乳,侍奉父母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今,人们追求名利地位,对物质的贪婪也让他们忘记了孝道。或许有人说:“我努力赚钱,是为了父母以后有更好的生活。”但你是否真正地想过父母到底需要什么?是车子?是房子?还是优质的生活?我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儿女的关心与陪伴。正如《孝经》中所言“夫孝,始于事亲,中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能在父母身边陪伴他们就是在行最大的孝道了。孝心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感恩,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孝心无价。
多少人在父母已作古时才流下遗憾的泪水,多少人在孑然一身时才回味家的温暖,为何要让人生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残缺?
回家吧,是电视中歌手深情的呼唤,更是家中亲人的企盼,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后知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已悄然离你而去。
为人子女,饮水要思源。圆满生命,尽孝无愧意。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儿女心,无论在何地,给双亲,一生感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回家吧,不要被一晌贪欢的短暂欢乐所满足;回家吧,回到并不华丽的家中,那里有久违的欢笑,有不变的亲情。那里是最真实温馨的港湾。
回家吧,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3.子欲养而亲不待高三优秀作文 篇三
——题记
儿时的我总仗着爷爷对我的关爱恣意妄为,常常惹是生非。
炎热的夏季,老家院里的那棵绿树生长得枝繁叶茂,我喜欢坐在树荫下乘凉,爷爷坐在一旁陪着我,或清洗水果蔬菜,或手摇扇子为我扇风。而我会拉着爷爷的手,拿着画笔在他手掌心上涂鸦。爷爷的手久经岁月洗礼,早已变得黝黑,掌心留着因长期工作所长出的老茧,又厚又硬。除开老茧,还有着几道或深或浅的伤疤。
在老家的时光太安逸,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所以我便拉着爷爷的手,进入了老家周边的小树林里。
树林里生长着和院里一样的大树,枝繁叶茂,阳光穿过层层树枝叶只洒下几丝斑驳光影。微风轻轻吹,立在枝头的鲜嫩果子散发着清香,萦绕在鼻尖,引诱着我一步一步走上前。我看向爷爷,指了指果子,撒娇着,爷爷会心一笑,拾起地上的长杆,连带着树枝一起打落在地上。爷爷把长杆丢在地上,欲捡起地上的果子,却被那锋利的树枝所划伤,尖锐地在手掌心划出一条口子,血液从伤口慢慢渗出来,滴落在地面上,可爷爷却毫不在意,继续捡果实,用纸巾仔细地擦净了后把果子放在了我的手上。我瞧着手中的果子,鲜艳美丽,红透了,像爷爷手上逐渐渗出的血一样红。
阳光逐渐隐去,走出树林,胭脂似的绸缎洒满天穹,却被明晰的天光一点点绞碎,化成说不出口的悲伤,散落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