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共建社区工作制度(精选8篇)
1.军民共建社区工作制度 篇一
大桥社区共建制度
为切实做好社区共建工作,充分发挥各共建单位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结合社区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成立社区共建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共建工作由共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指导。
二、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共建工作会议。时间根据工作实际,由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协商确定。主要内容:通报前一节阶段共建情况;各单位汇报交流共建体会,为社区共建献计献策;部署下一阶段共建工作。
三、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应经常组织各单位干部参加社区工作和有关活动,在活动中善于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拿出新措施,不断推动共建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共建工作检查,将各单位参与共建情况进行通报、交流,以达到相互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制订共建工作考核办法。在年终时按照考核办法认真进行考核,在考核的基础上评出适当的共建先进单位和个人,并作为向上级党组织推荐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
大桥社区共建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陈XX 副组长:顾XX 杨XX 组
员:倪
XX 吴XX 杨XX
大桥社区2010年共建工作计划
200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年,四路社区共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共驻共建”,以创城为契机,以提供优质服务为抓手,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区、街的中心工作,创特色、打品牌、争一流,推动社区各项活动深入开展,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有新突破,社区各项建设有新进步。计划如下:
一、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社区文明程度。
社区共建工作要以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文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将社区建设成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道德风尚良好、管理规范有序的文明社区。
1、以市民文明学校为载体,加强社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做好宣传贯彻十七大的工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三德教育”、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居民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切实把反邪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工作中;经常开展“六提倡、六反对”移风易俗活动,努力做到无封建迷信、铺张浪费陋习等现象。
2、以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为宗旨,以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为重点,建立完善的学习体系和学习网络,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不断增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效,争
创省级学习型文明社区。
3、充分利用社区老协文体活动队,共建单位等社区资源,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群众性的科普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打造社区服务精品。
社区共建工作要以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开展以关注民生,服务居民,繁荣社区经济为主题的活动,推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事业的开展。巩固充分就业社区成果,加强社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努力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争创“星级优质服务社区”。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以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退休人员管理制度,规范退休人员资料台帐,开展退休人员服务活动,积极引导社区老人走出家门,加入到社区建设的行列中来,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在社区这个大舞台再展夕阳风采。争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示范社区”。大力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随着“庆丰花园”的交付使用,在业主陆续搬迁入住后,适时协助三纺有限公司成立庆丰花园业主委员会,规范小区管理。引导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目标,理顺居委会与物业、业主等组织的关系。
争创“文明和谐魅力小区”。
三、加强社区党建,继续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等八个方面作用。
在加强社区党建的共建工作中,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廉洁从政意识,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群团组织生力军等八个方面的作用,开展好各项服务。要发挥社区党建联席会的龙头作用,共同促进社区全面发展。采取不同
形式,运用各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拟建立四路社区党建网,为党建工作网络化、党建教育远程化、党员联系便捷化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讯息交流平台。最大限度调动党建联席会成员单位和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举办党建知识竞赛活动、开展庆“七一”系列活动等,充分发挥党
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加大综治工作力度,维护社区安定稳定。
社区共建工作要不断深化“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为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和综治领导责任制,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邻里纠纷等问题,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重点整治等活动,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营造普法、学法、懂法氛围。使社区的综治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方便居民群众生活
一要夯实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社区服务站、社区文体活动室等服务设施为社区服务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二要拓展社区服务项目。要立足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开展多层次、全方位、上档次的服务,要特别重视对困难群众的服务,把“低保”、“一帮一”结对帮扶等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登记等活动,实现“小病不出社区”,提高对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三要拓宽为民服务的渠道。要积极推行社区公共事务、自治事务和社区服务“一站式”服务窗口,为居民提供方便、便捷的服务;鼓励、吸收驻社区单位和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加快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会化、多样化进程。四要实现共驻共建,结对帮扶。以梅列区政府入驻为契机,为辖区单位做好服务工作,和驻区单位结成帮扶对子,为辖区弱势群体与政府搭建一助一帮扶平台。五是继续做好“邻里节”活动,开展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丰富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真抓实干,落实责任,夯实计生工作
社区共建工作要以巩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为目标,积极开展计生优质服务,把计生工作创新、创特,重点抓好育龄妇女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继续落实好社情民意记事本、自管会和楼栋长制度,减少政策外怀孕。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充分发挥共建单位和计生协会作用,努力增强协会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努力探索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进一步加强计生与公安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以上是我们四路社区在2008年共建工作的总体设想。我们将整合社区资源,采取各种手段,努力构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同时以创建“和谐社区”为抓手,全面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不断丰富文明社区创建内涵,努力做到贴近居民生活、满足居民需求,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
2.军民共建社区工作制度 篇二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城市的“细胞”,也是一个“大家庭”。社区生活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社区作为社会基本单元和重要细胞的特征愈发显现,社区建设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构筑更加良好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成为开展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
为了加强社区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管理体系,2016年8月15日,DB14/T 1211-2016《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和DB14/T 1212-2016《社区环境管理要求》两项山西省地方标准开始实施。标准的实施将会加快全省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我们每一位市民也应积极配合社区管理人员,携手共建美好社区,改善生活环境。
3.关注弱势群体,共建和谐社区 篇三
5月30日,局党组成员贾尔肯带领局机关有关处室领导前往我局共建单位天山区建国北路社区进行慰问活动。此次活动主要是在自治区第31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及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本着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注民生,关心弱势群体,共建和谐社区,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的一次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进一步了解社区动态、解决社区困难进行的一次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受帮扶对象共计15户,主要是辖区内民族团结模范家庭,社区“三老”人员代表,家庭生活困难的少年儿童、身体残疾的青少年学生、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生活贫困的少数民族居民等困难群体,送去了慰问金,表达了体育局广大党员和干部一点关爱之心。
贾尔肯同志代表自治区体育局讲了话,表示自治区体育局党组高度重视社区共建工作,始终把社区党政建设和各族居民的民生挂在心里,积极从各方面支持社区工作。这次来,是对辖区内各类困难群体进行了深切的慰问,他代表体育局向他们发放了慰问金。同时,他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少年儿童、身体残疾的青少年学生也提出希望,希望他们自强不息,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生活状况,回报社会。他说,扶贫帮围不只是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帮扶,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扶持,只有精神富有了才能最终改变生活,奋斗改变命运。
自治区体育局自2009年9月与建国北路社区结成共建单位以来,我们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开展共建工作,每年对社区的困难群体进行送温暖活动,并对社区居委会在“软件”和“硬件”上的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为社区的发展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富民社区共建活动记录制度 篇四
一、每月组织共驻共建单位开展一次共驻共建活动。驻区单位以座谈会、联谊会、经验交流会、举办就业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便民,利民活动。这包括驻区单位以每年的体育健身运动会、科学普及、百日广场文化活动、教育读书等公益活动为依托,通过组织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活动,以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推进科教、文化、法律、卫生进社区活动。
二、要充分利用驻区单位的场地、设施、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协助支持社区共建工作。驻区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向社区至少要做两件实事。
5.军民共建社区工作制度 篇五
工作汇报
2011年,沿河社区在街关工委的指导下,按市区关工委提出的有组织、有队伍、有制度、有阵地、有活动要求,围绕科学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大局,围绕培养青少年茁壮成长的重任,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有计划、分步骤的开展了“老少共建星级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基本情况
沿河社区地处汉阳琴断口上首,东起琴断口河闸,西邻黄金口村,南望米粮仙女二山,北靠江汉大堤。辖区总面积为0.7平方公里,总户数2109户,现住总人口5192人,41个单元门栋。有党员139人,“五老”成员105人,金晖志愿者35人,青少年志愿者114人,设有“五老志愿者”、“金晖志愿者”、“青少年志愿者”三支队伍。“五老”人员占老人总数的20%,“金晖志愿者”占“五老”人员的33%。
二、创建工作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就近就地,重在实践,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巩固、提高、延伸、辐射”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五老”队伍的育人优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把社区建设成环境优美、道德风尚良好、文化生活丰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安居乐园。
三、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有组织地开展创建工作
“老少共建”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证。我们以提高青少年素质和促进社区文明为目标,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己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基层、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紧扣时代脉搏,把握青少年成长规律,创新工作载体,充分发挥“五老”经验丰富,信念坚定的优势,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言传身教,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切实抓好这一工作,我们成立了以社区主任梁霄为组长、以团支部书记、管段民警、社区老委专干、“五老”优秀代表为成员的沿河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还相应建立了社区团组织、少先队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在社区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联合社区共青团、妇联、老龄委、深入开展“老少共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并协同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全面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在共建中不断加强“五老”队伍建设,有力促进了我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四、强化制度建设,加强制度落实,使工作规范化。
社区关工委始终把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沿河社区关工委章程、关工委工作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关工委工作职责、关工委主任工作职责,青少年法律教学制度,社区宣传教育与培训制度、青少年维权工作职责、青少年学校学员活动制度、家长学校工作职责、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多功能活动室管理制度、图书室管理制度、图书室阅览制度、文化体育活动室管理制度等,各种制度公布上墙,使日常工作有章可循,真正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总结,关工委的工作,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良好工作机制。
五、着力抓好队伍建设,建有一支充满活力的老少共建队伍
我社区拥有一大批老教师、老干部、老战士、老党员、老劳模,这“五老”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都曾在革命和建设年代奉献了青春,付出了智慧和汗水,是我社区的宝贵财富。我们通过摸底、走访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对“五老”和各类能工巧手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资源库。目前登记在册的“五老”人员有105人,以“爱心助成长”为主要内容的“金晖志愿者”服务队伍35人,他们是“五老”中的积极和活跃份子,是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一支中竖力量。
六、根据现有条件,加强活动场所、宣传阵地建设。
沿河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主体是惠民苑小区,这是一个新搬迁的小区,有近千平米的户外活动广场,1500平米的绿草坪,安装了2套共14件健身器材。社区建有20平米的图书室、18平米的档案室,90平米的多功能活动室,有近千册图书可供阅览,有电视,电脑等多媒体电教设施,建有青少年学校、家长学校、老年学校、人口学校、居民活动中心等学习场所。有户外宣传栏4块,宣传厨窗一个,这些活动场所和设施为共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既是“大手牵小手,老少共娱共建”的大舞台,也是党群联系、思想交流的大平台。
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老少同心,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十个一”青少年教育活动。
1、紧扣时代发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社区关工委采取演讲、知识竞赛、报告会、读书活动、百名党员唱红歌、观看革命传统电影等形式,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0余次,还开展了“美丽新沿河、和谐老社区”活动,在青少年中唱响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60年来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的时代主旋律,感受时代发展。
2、紧扣历史节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青教组织充分发挥辖区“五老”队伍的育人优势,围绕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社区关工委在社区综合活动室举办第二十四届革命传统教育周,邀请原百威啤酒厂退休老干部韩方超作了以“弘扬‘五四’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为题的专场报告会。7月份社区团委组织青少年参加在汉阳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办的“汉阳树下经领巾”少年教育,使少年们接受了一次革命洗礼,并参观了科技展览馆,激励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树立远大理想。
3、加强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2011年8月24日,社区团委、青教组织带领社区青少年及其家长参加了由汉阳区法院主讲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专场报告会,以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述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加深了同学们对现实社会的了解,提高了自我防范和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家和学校是对青少年影响最深两个的地方,社会则是一个大家庭,有阳光也有阴暗,有坦途也有陷井,使青少年认识到如果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免疫力,就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扯线娃娃,甚至成为他们的帮凶。这场及时的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及其家长们很受振动,教育深刻。
4、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社会感恩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革命前辈,懂亲情、知友情、感恩情,孝行为本、励志报国。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人有了感恩之心,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绝不是简单的知恩图报的问题,而更是一种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自立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懂得感恩,才会自觉付出,自觉回报。为此,我们在暑期开展了以“孝敬父母,感恩社会”为主题的青少年教育活动。赵星是今年录取的大学新生,前十几年的衣食住行都是依赖父母操持,不会半点家务,参加暑期感恩活动后,她花了几天时间跑菜场,上网找资料,刻苦学习烹饪知识,终于在开学离家的前几天,为父母做了几道菜,体验了家长的艰辛,领悟了父母的养育之情。
5、关爱弱势群体,营造服务育人的社会环境。
社区关工委成立以来,小组成员经常到门栋走访,为困难家庭送温暖。辖区残疾青年段昌权父亲去世,母亲离走,至今一人。由于眼盲看不见,生活不便,情绪悲观,社区关工委小组成员徐汉银经常帮他买菜、洗衣服、晒被子,与他交心谈心,鼓励他不要自暴自弃,还帮他安排了就业。社区关工委、民政每年上门送物、慰问,他深受感动,立志努力工作,回报社会。
6、开展网吧监督工作,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社区关工委积极开展网吧监督工作,组建了沿河社区“金晖志愿者”网吧监督队。李佳龙现年15岁,是个很爱玩的中学生,父母离异后又分别再婚,并长年在外地打工,身边只有年迈的爷爷,学习无人监督,染上了无节制上网的不良习惯,有时还逃课,经常连生活费也都投在了网吧里,连中学毕业都成了问题。社区“金晖志愿者” 网吧监督员陈金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顾自己年老多病,多次去网吧守候,苦口婆心的劝导,并把他带到家中,为他做可口的饭菜,关心他的人,温暖他的心,终于换来了浪子回头,他戒掉了网隐,考取了武汉一轻工业学校。我们的“金晖志愿者”为青少年不文明上网筑起了防火墙。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2011年社区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金晖志愿者”的作用,开展了一系列青少年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状大“五老”队伍,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搭建老少共建平台,把双创“五好”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6.xx社区党群共建工作总结 篇六
xx社区党总支
一、基本情况
xx巷社区是于2007年10整合后成立的新社区,现在辖区东起前进巷,西至呼伦南路, 北依新建西街,南到鄂尔多斯大街,辖区面积0.38平方公里,社区办公用房314平方米,社区干部7名,社工10名,辖区在册党员72人。驻区单位有呼和浩特市农机管理站、赛罕区检察院、赛罕区林业局、赛罕区乡镇企业局、赛罕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赛罕区农机管理站、赛罕区幼儿园、赛罕区青年艺术团、工行呼伦南路分理处、赛罕区国税局共10家。
现有人口2758户7224人。少数民族有625户1639人,其中蒙古族512户,1325人;满族53户135人;回族41户131人;达斡尔族11户30人;维吾尔族1户3人;藏族1户2人;朝鲜族2户5人;土家族2户6人;锡伯族1户1人;壮族1户1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2.76%,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
二、社区特色工作
针对少数民族居民相对集中,内蒙古民委自2005年开始就与社区结成结对共建单位,联系社区这一特点,定位社区以打造少数民族工作为重点的特色社区,而且内蒙古自治区民委自结对之初,为了更好的完成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区直属机关党工委的部署和要求的工作任务,机关党委各处室就经常深入社区开展各类活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突出服务群众这个重点,为社区和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经常下社区对社区的党建工作进行指导,使社区的党建工作和先进性教育活动能够正确健康的开展,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服务中。民委机关党工委组织机关的各支部先后深入社区与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党员共同交流学习,深入领会十七大精神,多次组织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议,举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知识的讲座,并利用重大节日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为载体向社区居民进行民族政策理论的宣传,使社区党组织建设更上了新的台阶,并协助社区先后开展了多项具有特色内容的专项工作。
第一,社区建立了少数民族居民档案卡,对每户少数民族的家庭信息进行登记造册,并建立为少数民族专项服务的少数民族工作联络站,为辖区内各族居民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为他们中的下岗人员提供再就业信息和岗位,给他们以政策和思想上的引导。(我社区居民大多为下岗职工,生活比较贫困,社区在一些民生问题如享受低保上,对少数民族家庭优先办理。目前我社区共有低保户209户,其中少数民族低保家庭56户)。今年我社区又重点建立起了流动人口中的少数民族档案卡,掌握其基本情况,对其家庭生活、就业等方面给予帮助,动员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创建活动。
第二,成立少数民族文化协会,下设三个部.a、少数民族文化学习部,每月一期对社区的学生、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进行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学习、民族风情的介绍了解,民族文字的学习鉴赏等。b、书法绘画研讨部,组织社区书画爱好者定期在社区多功能活动大厅里进行交流研讨鉴赏学习,既陶冶情操也丰富了居民的生活,使居民在工作生活之余能情有所依。c、民族文体娱乐部,为体现社区居民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并活跃社区居民的民族文化生活,我们组织社区中老年人成立了文体娱乐部,除每天早晨在金地文化 商城活动外,一些重大活动中我们协会的文化队伍积极参与,进行各民族的歌舞和秧歌演出。
第三,组建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我社区有1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他们各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婚丧嫁娶,饮食起居都有独特的讲究,我们成立了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旨在充分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为社区少数民族中的残疾人、低保户、空巢老人、困难户、军烈属提供切实的帮助,也帮助解决邻里之间的一些矛盾,互相尊重,互相接纳,让十一个民族的人们能和谐共处。
第四、建立社区信息服务站,包括的业务有:职业介绍、陪护服务、家政服务、运输信息、房屋中介等便民信息服务,既方便社区群众生活需要,也给辖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机会。
三、内蒙古民委结对帮扶情况
三年来,在内蒙古民委的帮扶下,我社区的少数民族工作开展的成效显著,对少数民族中的下岗人员、贫困户、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帮扶,收效很大,居民一心向党的凝聚力提高。对社区建设也给予了较大的投入,提升了社区服务居民的力度,为我们的城市少数民族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首先对社区的基础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资助社区10万元使社区由原来的不足20平米的办公室迁至300多平米的办公楼。捐助社区两套会议桌,两台电脑,改善了社区办公条件。2007年捐助社区3万元用于社区建设,2008年又捐助社区5万元打造了现在的少数民族特色显明的社区环境。
在对社区贫困家庭救助方面,从结对一开始,内蒙古民委就与社区的贫困学生户、特困户、少数民族特困户结成“一帮一”结对长期帮扶,解决社区的现实困难,多次对社区的贫困家庭和大学生进行帮扶和救助。在2005年捐赠社区70支免疫球蛋白,救助12户贫困家庭。2006年救助14户,2007年救助30户,2008年救助6户,共救助72户贫困家庭,共计5万余元。通过帮扶,使社区的服务理念增强,社区服务在居民心中的地位也大大提升。
其次,为进一步搞好社区民族特色社区的建设,开阔了眼界,2007年7月,内蒙民委机关党组带领社区干部共同参观了湖北百步亭社区的建设,2009年8月带社区干部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学习参观,使社区干部拓展了社区工作的思路,在创新社区服务中注入了极大的生机。
为了使社区干部更多地掌握少数民族政策和了解少数民族的风情、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本社区的少数民族,内蒙古民委组织机关各部室成员为社区捐助图书500余册,并给社区征订了《民族宗教》报,使我们自身的素质增强,为民服务的技能也不断增加。
四、驻区单位共驻共建情况
多年来,驻区单位始终保持与社区的共驻共建,对社区建设出谋划策,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中,为社区建设的各项活动出资出力,如远宵节的文艺赞助、社区综合治理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各项工作的支持,尤其在今年的“创卫”工作的开展中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配合社区大力宣传创卫知识,配合社区把本辖区的创卫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使社区的创卫工作有了成效。
五、社区其它工作开展情况:
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立着领导核心作用,带动社区各项工作都在围绕社区特色建设开展。对于城市低收入家庭,我社区尽量多地把贫困家庭纳入到低保范围,尤其是少数民族家庭,我们采取优先办理的政策,让他们尽旱地享受到党对他们的关怀。我社区共有低保户209户,A类26户,B类88户,C类95户。保障人口490人。其中少数民族享受低保的有56户,下岗职工162户。对残疾人,除了在民政救助上给予帮扶外,对于那些有康复需求的。而对于残疾人申请低保,我们不是等他们来,而是主动帮助他们申请,现已有42户残疾家庭享受低保。另外,还积极帮助其学技能,以达到就业(如电脑培训、插花技术培训、手语培训等)。
再就业方面,社区通过社区的信息服务部和上级再就业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多方寻找就业机会,尽社区最大的力量为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
在上级各极领导和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社区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统战工作等都围绕社区的特色开展良好,尤其是今年的“创卫”工作,在社区特色活动的开展宣传下,使各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到创卫的积极性和主动增强,为城市的创卫工作做出了成绩。
今后,希望驻区单位与我社区共同努力,为xx社区的建设,争取创设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社区氛围,使社区在为民服务的各项内容中更加突出和有成效。
社区党总支
7.军民共建社区工作制度 篇七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园区,农业产业化,城乡统筹,产城结合
新型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 (以下简称“两区共建”) 即在建设农村新社区的同时, 也规划配套经济园区, 统筹安排社区化条件下的农民生产和生活。它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也有利于农业现代化顺利实施, 是以农村特色经济园区建设为载体, 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村社区化, 农民居民化”三位一体的有效尝试。从农业产业化角度看, “两区共建”也有利于扩大土地集约化经营范围, 将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创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建设高效现代化农业区。
“两区共建”的有益探索
“两区共建”的主要做法是指通过农村居住社区和经济园区共同建设, 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 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 增强社区发展后劲, 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同步变革, 进而加快提高农村社区化水平, 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小康生活。纵观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可以发现凡是园区经济发达的地方, 社区化水平都高。这说明, 以特色经济园区发展促进农村社区化的建设, 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有效途径。
在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同时, 同步建好特色经济园区, 是很多地方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有了特色园区产业的支撑, 农村社区化才拥有底气。农民入住社区后, 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 可以逐步变成职业农民或一定规模的农场经营者;愿意从事二三产业的, 可以就近就业创业, 并将原承包土地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 获得财产性收入, 促进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做到了社区三次产业并举。产业园为支撑, 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打工增加收入。“上楼”的农民可以实现在家门口上班、增加收入的同时, 也能过上市民般的生活。
农村经济园区应当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专业化特色园区。农村社区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核心是要有产业作支撑, 实现产城融合。通过经济园区建设, 可以让农业生产向园区集中, 工业项目、农产品物流向经济园区安排, 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加快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两区共建”的内在机理
从总体上讲, “两区共建”的目的是为了适应集约式发展的要求, 促进农村社区化与产业化同步发展。很明显, 社区内的广大农民搬进新居后, 必须能够稳定就业并有持续的收入来源, 这就需要同步配套建设经济园区作支撑, 否则新建社区就会形成新的“空心村”。有了产业支撑, 才能产生就业岗位, 社区里的农民才能够安居乐业。经验表明, 在农村新社区发展中, 凡是附近就业机会多的社区, 入住率一般都比较高, 社区的公共服务也比较好;而凡是周围没有或很少有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的社区, 入住率就低, 相应地公共服务条件也比较差。
(一) 新型社区与特色经济园区的耦合
不论农村社区建设还是经济园区建设, 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两区共建工作必须坚持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依托产业建园区、围绕园区建社区, 做到安居与富民齐头并进。园区建设应依托当地传统、资源、区位和现有的特定产业优势,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做到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农村社区化过程主要体现在城镇人口集中、闲散资金集中、农田耕地集中 (建设用地的节约高效、基础设施的完善系统等) , 与园区建设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者具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二) “两区共建”的良性互动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但推进农民居住方式的变化, 也必然会带动生产方式的变化。社区化是解决农业生产人口相对过剩的一种有效途径, 目的是要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加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步伐。经济园区这种集约化的产业组织形式集聚了各种社会资源, 为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石。因此说, 园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社区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园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对农村社区化水平的提升作用越大。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 对新型社区建设中村庄整治和土地整理后新增的土地实行集约经营, 既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 也能够带动农村社区化发展, 实现居住环境改善、农民增收、社会保障优化的协调共进。经济园区建设是在农村社区化条件下农村经济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既可以解决农民就地城镇化, 又可以促进城镇产业转移、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园区是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 可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 从而推动实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实践表明, 新型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 是农村社区化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和前提, 既可以合理调节城乡产业和人口的聚散, 又可以增强社区化建设的后劲, 还可以带来耦合效应, 促进社区与经济园区协同发展。
(三) “两区共建”的社会经济效应
其一, “两区共建”能够依托优势农业, 通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策, 吸引企业和业主的入驻, 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和经济园区两区共建、互促共进的新局面;能够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 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其二, “两区共建”能够提高农村经济集聚集约发展水平, 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促进居住向社区集中、就业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三, “两区共建”能够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分工分业, 引导规模经营和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形式, 促进农民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变化。其四, “两区共建”能够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新型农村社区比起过去农民单户居住的条件, 基础设施更加齐全、公共服务更加配套, 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生产生活服务, 彻底改变了传统农村房屋破旧矮小、村庄脏乱差的状况。其五, “两区共建”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社区和园区建设为城市产业转移提供了承接载体, 更有利于城乡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越来越多的农民入园创业、就近就业, 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农村社区建设盘活了农村建设用地, 可以节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能有效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
一言以蔽之, “两区共建”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 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升级, 有利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 开辟了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新途径, 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两区共建”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
第一, 统筹安排, 建好硬件。在社区选址方面, 不仅要考虑到社区管理所要求的集中性, 而且要考虑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经济的发展、园区建设的需要、公共服务提供的集中性等因素。农民集中居住以后, 一些服务行业也将随之集中起来, 对此应当有所考虑。另一方面, 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硬件设施的投入, 这不仅有利于方便居民生活, 更有利于园区经济发展。应当由上级政府指导, 地方政府根据未来农村人口非农化趋势和城镇化发展趋势, 制定农村让土地利用、小城镇发展、农村产业布局等规划相衔接的村镇建设规划, 在规划范围内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镇村进行试点。
第二, 因地制宜, 分类规划。“两区共建”要因地制宜, 不宜搞一刀切。社区建设规模、主导产业选择等要根据其区位条件、已有基础、资源状况等因素,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一般情况下, 远郊社区的建设规模规划宜为500户左右, 靠近城镇、产业集中区、商贸集散中心的社区建设规模可规划为1000户左右。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还要考虑现有村庄建制, 原有的行政村建制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打乱, 而且最好与园区管理衔接起来。
第三, 适度超前, 分步推进。应当以园区核心区为中心, 促进园区周边相关地区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改善园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农村新型社区布点和经济园区建设既要着眼当前, 更要着眼长远。要按照现代化和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建设, 标准适度超前, 又要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农民住宅要注重舒适实用。
第四, 规模适宜, 突出特色。新型社区与经济园区建设规模要适中, 既要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降低建设成本, 最大限度节约土地资源, 又要有利于社区管理、符合农村发展实际和要求。从国内一些地区试点情况看, 不少地方规划布局不适应这一要求,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布点多、规模小, 这种布局必然会抬高社区建设成本, 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会使公共服务资源利用不足, 从而造成浪费。也有少数地方规划的农村新型社区规模过大, 过多行政村合并, 这样不便于社区管理。
第五, 搞好试点, 梯度推进。应先在靠近县城、中心镇、工业集中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方选址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一般来说, 在这些地方选点交通条件好, 村级经济有基础, 农民收入较高, 产业有支撑, 试点的条件比较成熟, 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之后, 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再逐步向纯农业地区延伸试点, 根据具体条件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逐步实现农村人口集中居住、集聚发展。
第六, 生态优先, 注重环保。社区建设要按照绿色、低碳、生态、智慧化的要求, 建设绿色生态社区。园区选址要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 有利于环境综合整治的污染集中治理;园区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注重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入区企业生产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坚决杜绝重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入园。排污系统除了日常生活需要之外, 还要提前考虑园区生产需要。
第七, 产城结合, 城乡互动。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经济园区建设, 促进城乡资源相互流动、优势互补、均衡配置。一方面应采取积极政策措施, 着力推动和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富余地区的人口, 向城市群、大中城市适度集中和集聚;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 着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强化产业支撑, 不断提高农村新型社区的承载吸纳能力, 通过经济园区载体, 承接城市产业链环节的转移。
第八, 多管齐下, 优化服务。应当充分整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后扶、标准粮田建设、通达通畅工程等项目,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围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 实行“多村一社区”的社区建设模式, 近距离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在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设立社区服务中心, 将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 近距离为农民提供服务。
“两区共建”的发展路径
(一) “两区共建”的运行机制
第一, 同步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经济园区。使各个社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以园区建设带动社区发展, 以园区产业发展推动新型社区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旧村复垦等方式, 同步建设社区和园区。
第二, 推动农村发展。一是以园区为载体, 推进农业集约发展。社区居民可以有打工收入、地租收入、分红收入三份收入。二是以园区为载体, 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 为农村大批“4050”劳力就业提供条件。三是以商贸旅游园区为载体,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特点, 在乡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批发市场、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服务业类园区。吸纳商户入园经营, 提供就业岗位。
第三,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一是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利用土地级差收益, 解决社区建设资金制约。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产业为依托、以社区为基点, 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 实行“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 由企业出资为农民贷款担保, 向农民提供系列化赊销服务, 村企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二) “两区共建”模式下经济园区建设的主要模式
第一, 村企合一模式。优势在于便于解决企业生产与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种种矛盾。具体做法是:村庄以土地入股, 支持企业发展, 参与分红, 村民经培训后到企业上班, 使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以当地龙头企业、股份合作公司或通过吸引中心城区企业搬迁进入等途径, 整合村庄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农业、加工农业和品牌农业, 也可规划建设工业园区、配套发展服务业。最终使村庄与企业成为一体, 实现生产现代化、管理企业化、村庄城市化, 实现共同发展。在村党委统一领导下, 村民委员会和企业集团之间保持“三个统一”, 即:村企重大发展项目统一决策、规划;村企资源互动共享;村企干部统一调配使用、报酬待遇统一考核、发放。“村企合一”的运作机制, 使企业和农村在相互协调中寻求互动式发展, 在相互整合中求得共赢:一是理顺了村企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是实现了资源共享;三是可以有效缓解村企矛盾, 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的增长。
第二, 一村一品模式。以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特色农业或服务业为重点, 形成产业主导型经济, 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 形成一批特色工业专业村。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村庄, 可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并辅之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等必要手段,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形成以特色农产品以及专业批发市场等为主导的专业村, 促进村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城市近郊村和镇街周边村可发挥地缘优势, 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 提供面向城镇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 也发挥城郊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以休闲观光和历史文化旅游为特色, 整合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名牌。
第三, 社区联合模式。几个社区联合建设特色经济园区, 避免资源浪费。联合与合并的目的在于实现土地节约、资源整合和集约发展。这一模式的主要实现途径有:一是弱村并入强村, 小村并入大村;二是村庄向镇集中;三是改造城中村, 村庄变社区, 村民变市民。
第四, 村庄改造模式。根据城市农村自然分布状况, 尊重农民住房习惯, 按中心城区、次中心区、中心小城镇、中心村以及自然村的总体布局, 因地制宜设计建设风格。按照“改出一片新居, 改出一批产业, 改出一片景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以拆迁新建、整理改造、保留治理等模式, 有计划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产业园。逐步实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的目标。
第五, 资源开发模式。以村庄自然资源开发为重点, 以土地资源引进资本或企业集团, 加快山、水、土地、矿产资源和“四荒”资源的开发利用, 增强村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村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 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自然资源的集约开发。大力发展与村庄资源优势相适宜的产业开发, 带动村庄经济发展。
第六, 城乡合作模式。寻找城市资本与农村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实现城乡资源利用最大化。组建方式有:产业发展联合式, 就是选择产业相同或相近的村居, 以组织整合推动产业对接;优势互补联合式, 就是将城区居委会的资本优势与外围村的资源优势相对接;后进转化联合式, 从城区选择部分组织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进驻部分后进村, 帮助后进村转化提高。
第七, 迁村腾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 将集体资产和土地以股份形式量化到人, 以利于农村人口流动和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农村宅基地复垦后的耕地要分配给农民, 并适当增加村集体留用地。需要注意的是, 只有在迁村腾地过程中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 妥善解决其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才能在发挥土地整理潜力的同时, 消除其潜在风险。
(三) 促进“两区共建”的对策措施
钱从哪里来, 人往哪里去, 民生怎么办?这些都是做好两区共建工作的难点所在。建成后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是新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两区共建”应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 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社会资本向农村流转、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转, 促进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 做到产业与市场、业主与农民、种植与养殖、生产与生态、园区与社区建设相结合, 把新型社区建设成宜居地带, 把园区打造成为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民致富的增收样板区。
第一, 多渠道融资, 解决“两区共建”资金来源。钱从哪里来?伴随着新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两区共建”面临的最大瓶颈制约是资金不足, 引进企业参与是决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对此, 可以通过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四权”担保融资、集中利用涉农专项扶持资金、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参与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筹资, 还要动员企业参与新社区建设。具体说来, 一是可以在财政扶持方面, 争取财政扶持。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 支持农村社区建设。还应进一步加大上级政策性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的争取力度, 创造性地开展专项资金争取工作, 用足用尽政策性和金融资金。将现有涉农资金集中打捆整合使用, 向社区和经济园区建设倾斜。二是积极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建设资金。公共服务设施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 由经营业主投资建设, 招引企业垫资建设社区和园区基础设施, 或用其他地块土地出让金支付企业垫资。三是可以动员社会各界、企业和在外本土人员进行帮扶, 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 人往哪里去?总体说, 就是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规模大户、农民合作社、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流转, 让“想种田的有田种、不想种田的有人种”, 从而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合作化、产业化、职业化。具体说, 一是每个社区附近的经济园区吸纳社区群众就地就业;二是通过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到工业集聚区, 用于哪个企业发展, 必须吸纳当地群众到企业打工;三是社区服务业要全部使用社区群众;四是通过土地流转, 农业公司和农业合作社要吸纳部分群众作为农业产业工人, 在公司从事农业生产;五是结合全民创业政策, 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创业增加收入。
第三, 民生怎么办?一是通过务工薪金、土地流转租金、入股股金和惠农补贴等方式, 千方百计提高群众收入;二是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群众办理集体土地房产证, 责任田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切实维护群众的产权,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其中房产证允许在本县范围内交易、转让、互换、抵押、继承) ;三是通过组织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 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优质、高效的服务;四是全面做好群众的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工作。
第四, 规划发展好特色经济园区。推进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 推进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 为农村社区化提供产业支撑。承接城区内企业“退城进园”。立足区域实际, 发挥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着力规划发展好社区范围内的一、二、三经济园区;支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 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利用社区现有的基础条件, 合理规划一批规模适度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就地消化农产品, 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园区建设要树立新形象, 充分搞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按照“产业立园、标准建园、旅游兴园“的总体思路,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做到“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 尝试开发农业旅游功能, 力求使园区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示范、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科技推广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
第五, 产业规模要谋求新发展。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科技化、集约化要求, 规划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以规模化提升特色产业能级, 以专业化、标准化、科技化拓展特色产业内涵, 以集约化提高特色。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生产生活现代化, 走社区化的建设道路, 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道路必然会增加农业投入需求和农业产出, 开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建立代理销售组织则很容易形成初级的农业产业链。这一方面可带动服务于农业的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制定适合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政策,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现实的选择。为此, 应当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拓展农民就业渠道, 组织农民就近到园区企业或市场就工。
第六, 产业经营要探索新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家庭农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重点发展新型农民股份合作社, 引导农民以土地、资产、资金入股加入合作社, 按股分红,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应当扶持发展新型农民股份合作社,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实现互利共赢。还要引导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集中。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现代公司制企业等模式, 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七, 要做大做强涉农龙头企业。应当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 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加工基地和特色农业园区。要围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通过基层组织推动、产业大户带动、营销大户联动等方式, 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引导合作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 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第八, 延伸区域产业链。推动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应鼓励城区企业向农村投资, 使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农民增收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联系着国内外市场, 一头联系着千家万户,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所以必须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促进龙头企业集聚带头作用的形成。通过全力发展工业经济, 夯实以工补农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依托雄厚的工业实力、强大的工业经济保障, 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坚实基础,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九, 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有效解决农业增效困难与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为此, 应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积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同时着力推进农业管理服务创新。做到产业与市场、业主与农民、种植与养殖、生产与生态、园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 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并举, 把园区打造成富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区和农民致富的增收样板区。
第十, 开辟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要通过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城区企业向农村社区延伸产业链条, 在镇街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通过引导城区商贸企业到农村社区发展联营、连锁门店, 带动农村社区发展商贸园区、商贸经营业户等措施, 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消化富余劳动力开辟就业渠道。还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推动城乡生活方式对接, 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使农村社区也要同样享有城镇化的生活条件。
农村经济园区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农村社区化则是城市功能在农村的拓展延伸, 农村社区化与农业产业化一样, 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村社区化与农业产业化在新型农村社区与特色经济园区共建过程中实现了内在统一, 目标指向就是城乡发展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 2007, (01) :57-59.
[2].袁定明, 熊晓梅, 周长春.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 2007, (09) :45-46.
[3].冯海发.论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河北学刊, 2001, (05) :19-23.
[4].王立胜.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J].科学社会主义, 2006, (04) :94-98.
[5].高伟.社区主导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03) :36-42.
[6].杨世芳, 文会中, 苏正芳.非农化: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 2001, (08) :26-28.
[7].刘蓉, 刘楠楠.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的多维提供模式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3, (05) :126-133.
[8].黄汉权.农村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动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40) :2-13.
[9].蔡勇志, 郭铁民.我国农村社区化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0, (10) :20-25.
8.军民共建社区工作制度 篇八
【关键词】幼儿园 社区 互动策略 资源共建
在大课程资源观的指导下,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幼儿园课程资源也需要引进社区资源,并对社区资源科学地整合,将社区有利于幼儿园发展的课程资源发挥教育职能,坚持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两手抓,加速幼儿园与社区的有效互动,最终实现资源的共建融合与重组。本文将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与社区有效互动的成功尝试,分享给各位同仁,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依托社区资源,培养幼儿参与能力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结识了很多同龄伙伴,告别了家里的专宠独爱,便于对幼儿的自信心,自理能力的培养。但光依靠幼儿园,这一“封闭净土”教育天地还是远远不够,需要社区资源的引进。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对幼儿教育的活教材。广州市白云区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周边社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富力半岛花园内,东临珠江,南面半岛广场,西靠胜佳超市,北依富力半岛足球场,这一城区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以“给孩子妈妈般的关爱”为宗旨,培养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同伴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环境,分工合作。用唱歌、舞蹈、绘画、手工、表演、游戏等形式,让幼儿体验美、感受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园以体育、阅读为特色教育,受到社区活动的青睐,幼儿被邀参加社区活动的机会很多。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社区资源,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发展。每逢松洲街半岛社区有社区活动,我园以班为单位,全员参与,让每个幼儿都有感知社区,在社区学习交往、表现自己的机会。每次社区活动,孩子们都可以得到热诚的欢迎,对于小的失误也是宽容。这样就使得向胆怯的幼儿得到了锻炼,不在腼腆,他们感到自己是勇敢和受欢迎的。一些在园里表现率性的幼儿,在得社区成员的重视下,变得心里不再只有自我,通过社区活动自制力明显加强。在社区活动中,幼儿的艺术活动整体行很强,尽可能达到完美,幼儿在活动中都需要融入集体,忘掉自我,共同的成就感增强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学习空间
我园不断的学习思考、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将社区与幼儿园紧密联系,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打开社区的大门,一起与幼儿徜徉在红瓦绿树之间,共同学习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本“教科书”。
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地处风景秀丽的松洲街半岛社区,社区里空气清新,风景宜人,美丽的珠江在小区旁流过。优美的自然资源,是幼儿最好的教科书。一年四季,我们都会让幼儿与社区亲密接触。盎然的春天,讓幼儿走进社区,鼓励幼儿“发现春天”,寻找春天的影子,回到园内进行报告交流、表达出自己看到的春天。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发现,都能在自己的探究中捕捉到春来到的气息。明丽的夏日,最吸引幼儿的莫过于知了的叫声了,它是谁?家住哪里?让幼儿议论,个别的幼儿偶尔在树干上捡到“蝉蜕”。它们也有性别吗?是怎么脱壳的呢?幼儿在一次次好奇中找到了答案,回家还会发现秘密一样讲给爸爸妈妈听。金色的秋天充满变化,但风光无限美好。带幼儿到社区爬山、看树、寻草进行秋游远足活动,捡回你认为特别的落叶制成标本,在草丛中寻找昆虫,收获多多,幼儿们个个流连忘返。秋游过后回园都会举办绘画活动----“树叶娃娃会跳舞”,从颜色、心态等方面激发幼儿想象力,最终作品个个栩栩如生,可见,他们眼中的秋天是如此灵动灵。小区静谧的冬日,在幼儿的眼中不是苍白,尤其是大班幼儿,他们能看到常绿的松柏想象到时冬天的卫士,在守护着小区。未来让教师内也有绿色,自己在一次性纸杯中种上花草的种子,记录发芽长叶的时间。
在教学中,自然界的每次改变,我园都会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让幼儿在听看、触摸中体会和了解大自然。
三、生活就是教育,社区也是课堂
《纲要》中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挖掘抓住“社区工作人员”这一宝贵的资源,进行重组和利用,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我院的幼儿开展教育活动。
如,邀请松洲街半岛社区医生,来园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讲座,邀请松洲街半岛社区警察,来园与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游戏;邀请街边收藏古币的老人,来园为幼儿大班讲授货币知识。在一些我国的传统的节日,让幼儿与社区的老人一起度过,从小让幼儿就接受感恩教育。如,开展了“小社区,大家庭”的活动。在中秋节和社区老人一起学作月饼,在重阳节组织幼儿慰问社区的老人。在劳动节,为社区的清洁工叔叔阿姨送上一杯水活动。雨季清洁工用手抓路边排水孔中的污泥烂叶,跳到下水井中清淤,全身被汗水湿透,和幼儿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讨论,教育幼儿从小要尊敬爱戴身边的辛苦的劳动工作者,感知并感谢他们为社区所做出的奉献。
同时,我园还积极合松洲街半岛社区街道、居委会的规划,带领幼儿走向街头,用诗、琴、歌、舞等形式,热情地为保护环境及爱国卫生等工作宣传呐喊。组织幼儿参加广州市区“扶贫济困慈善”活动,把自己在幼儿园学到的技艺表现出来,鼓励幼儿捐出自己的旧衣物和多余的文具,支援贫困地区幼儿园的同龄伙伴。在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开放公开教育活动或家园联谊活动过程中,我园让幼儿承担简单的接待工作、让幼儿承担主持工作,为来园的社区客人和爸爸妈妈做向导,全方位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社会、家庭建立起合作、互补关系,在互动中,共育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大势所趋。幼儿园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发挥社区中利于幼儿园发展的人力、物质、财力、文化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可以使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提升办园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幼儿园、家庭、社会的互动,形成全方位、系列化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培养幼儿从小具有同情心、爱心,以及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基本意识。
【参考文献】
[ 1]李生兰.教师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时扮演的多重角色[J]. 幼儿教育. 2011(Z3)
[2]吴秀婷,郭月霞.利用社区资源建构园本课程的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 2012(11)
[3]何媛.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基本视角:儿童的经验[J]. 学前教育研究. 2012(07)
[4]张斌,虞永平. 让“儿童意识”融入公众意识[J]. 幼儿教育. 2011(27)
[5]陈红梅.幼儿园与社区互动行为类型及其推进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 2013(05)
[6]沈丽华.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社区资源的整合[J]. 学前教育研究. 2010(05)
[7]杨志仙,万小懿. 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 2010(03)
【军民共建社区工作制度】推荐阅读:
军民共建和谐社区方案07-25
社区军民共建活动计划08-28
军民共建经验11-27
医院军民共建协议10-29
社区共建议事会制度06-23
街道XX社区和谐共建会工作汇报09-01
“创文明社区共建和谐社会”工作汇报07-31
市社区结对共建经验08-07
学校与社区共建活动11-22
学校社区共建文明总结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