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优质服务方案(精选12篇)
1.基层医疗优质服务方案 篇一
急诊与基层医疗机构转接服务制度
一、转接程序 急诊科接基层医疗机构急诊转诊电话,询问并记录转诊患者数量、所在地点、一般情况、初步诊断及大概到达我院时间,以便我院急诊科做好相应准备,如需开通绿色通道需报道院总值班室、医教科及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并告知相应急诊值班医生及护士,当班医生护士做好接诊准备。
二、转接条件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
2、疾病诊治超出本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因技术、设备限制或其他原因不能处理的病例。
三、加强管理与监督
1、宣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转接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沟通协调:全院各部门互相配合、沟通协调,作好转诊衔接工作,确保转入方及被转者满意。
3、开展督促检查: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转接工作的督促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将检查考核情况于全院医疗质量会上反馈。
2.基层医疗优质服务方案 篇二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服务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在国家政策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卫生工作中的实践能力以及在满足居民需求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仍旧存在很大的不足和困难。
1 主要现状及成因分析
1.1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方面
(1) 运作机制不健全。从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上来讲,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职能, 从而挤压了社区内部日常的医疗工作。 (2) 社区卫生服务定位不准确。长期混同于医院医疗服务系统中的社区医疗卫生难以对自身准确定位, 服务机构因缺乏政策支持, 服务设备短缺陈旧, 只能提供较少的服务项目。社区卫生服务对象因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 仍然倾心于到大医院看病。 (3) 专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少, 每名服务者承担的任务繁重且细致, 执业呈现出“超范围”的特征, 因此无法满足居民对于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1]。此外, 导致社会医疗卫生不能够满足患者需求以及服务质量不高的原因还有:医护人员老龄化、知识结构老化、人员的素质偏低, 多以中级初级为主等。 (4) 资源动员能力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投资主体单一, 社区医疗机构吸纳民间资本的力量不足, 缺乏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政策支持系统, 难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功能。此外, 居民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意识不强, 志愿者群体的发展成效微弱, 资源动员能力的缺陷使得社区卫生服务难以长久持续地发展。 (5) 双向转诊的制度困境。由于双向转诊制度设计中缺乏统一有效的双向转诊程序和监督管理办法, 目前主要表现为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医院的“单向转诊”占大多数, 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并不多见。
1.2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方面
(1) 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为业务用房陈旧、常用设备短缺和服务可及性差。据调查, 省级贫困县、边境县和少数民族县的县医院、县中医院业务用房缺口达40%, 危房比例平均达到20%。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基本不具备传染性疾病的接诊隔离、转运条件, 水、电、暖设施不配套。根据2008年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显示, 四类 (边远贫困) 农村地区6.3%的家庭距最近医疗点距离超过5公里, 14.5%的家庭到达医疗点的时间超过20分钟[2]。 (2) 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匮乏。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 中专及以下和没有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63%, 村级卫生组织中这一比例高达90%, 其中1/3村医没有学历[2]。人才下不去、也留不住, 没有真正形成为农村基层培养适宜人才的有效途径。 (3) 农民缺乏医疗保障制度。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升, 农民负担过重, 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村居民应就诊而未就诊、因住院而未住院。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 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差距较大。 (4) 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落实乡镇卫生院划归县级管理的步伐较慢, 多元化投资、有序竞争的办医格局尚未形成, 农村卫生机构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也缺乏活力, 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滞后, 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尚未形成。
2 有关对策及改革思路
2.1 回归公益性
当前,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重新构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实践, 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突破口, 通过综合改革的办法, 包括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药品采购供应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来彻底破除以药补医的机制, 同时又避免回到“大锅饭”, 建立一个全新的、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机制。
2.2 强化政府职责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 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改革实施主体的责任, 统筹组织和协调基层医药卫生改革工作, 切实保障改革所需资金, 确保各项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规范运行, 在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稳定工作,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2.3 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 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根据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任务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人员编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严格界定功能、任务、编制人员以及标准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核定的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行。 (2) 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应当由县级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公开、公平以及竞争择优的原则采用招考或民主推荐的方式聘用乡镇卫生院的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职务, 并且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 科学合理设置岗位, 实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竞争上岗, 按岗聘用, 合同管理, 定期考核, 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 (3) 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在核定承担的工作任务时应当根据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进行。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 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 同时经费的补助应当参考绩效考核的结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制定内部分配管理办法时应当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管理岗位任务和绩效工资制定来确定, 同时定期对职工进行绩效考核, 职工的个人收入与考核结果相联系。 (4) 建立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取消药品加成, 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执行国家和省确定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有关规定。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由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取消药品加成, 实行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零差率销售。 (5) 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支出, 由县 (市、区) 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3]。同时, 探索发挥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作用, 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 (6) 建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 负责履行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 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 承担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职能;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等工作。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取消药品加成, 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给予补助。
参考文献
[1]饶克勤, 陈玲, 陈育德.中国基层卫生服务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
[2]陈文玲, 易利华.2011年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1.9.
3.基层医疗优质服务方案 篇三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职能为承担社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但随着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不断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基层医疗机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服务能力的提升,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服务能力进行探讨。
一、影响和制约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人才存量不足,业务发展受限。就我单位而言,缺编人员占总编制近1/5,聘用人员占在岗人员的近30%.总量不足、职称偏低、聘用比例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阻碍了玄武卫生的可持续发展。
2.公卫任务渐多,质与量成矛盾。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不断增加,目前的十二大类45项任务中的指标要求还在不断提高,基层单位公卫医生数量和人员素质无法适应公卫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导致基本公共卫生服務能力与指标要求有一定差距。
3.中医项目局限,发展后劲不足。特色中医药服务深受居民欢迎和认可,但中医药事业发展上也还存在人才薄弱、项目局限、专家缺乏、单位之间发展不均衡等现象,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体制机制制约,内生活力欠缺。实行绩效工资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工的工资得到法定保障,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再为基本收入发愁。通过几年的实施,现行的绩效工资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出现了新的大锅饭现象,没有从根本上起到调节作用。
二、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推进人才培养工程,提升服务能力。加大力度推进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立足自身培养,注重长远规划;立足岗位培训,注重实际需求;立足学科建设,注重一专多能。一是尽快建立制度化的编制补充和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解决急需岗位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从根本上扭转卫生人才短缺的不利局面 。二是充分利用继续教育、进修、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更多能力强、业务精的专业技术骨干,有意识地在全科医师中培养专科专长人员,用专科带全科,全科带全面。三是继续施行在编制、职称晋升和业务学习方面给予相应政策,鼓励学习,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加大奖励机制。
2.强化监管,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控制管理组织,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办法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核心制度,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和操作规程。结合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力度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程序,把质量监控作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的主要手段。
3.拓展项目提升,服务能力。由全科诊室医生担任社区团队长,负责所在团队的部署、开展、团队成员的培训、工作指导,居民健康档案、随访表信息查对、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及管辖社区居民的出诊、健康教育等工作,并兼任门诊居民的咨询、随访、健教、免费体检等公卫工作。依托社区慢病管理,深入调研,了解社区需求,积极开展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社区居民能够接受和方便使用的检查和治疗项目,比如24小时动态血压、24小时动态心电图、便携式血糖仪等。对不同慢病患者还可以采用小型设备租用的方式,提高慢病患者管理效率。如糖尿病人的全年血糖监测,可以采取年度合约方式给予优惠,对病人而言降低了费用,完善了监测,对中心而言既提高了设备使用,又为健康档案管理提供了便利。
4.改变考核模式,提高公卫管理。规范管理,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质和量。抓重点,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我区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寻求破解公共卫生工作瓶颈的办法;抓考核,改全面考核向重点关键指标考核转变、改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改纯业务考核向工作质量与经费挂钩注重绩效转变;抓培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5.推进家庭医生签约,转变服务方式。通过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通过绩效考核,进一步明确团队与团队之间、团队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目标任务,加强考核,规范服务;通过完善公共卫生督查制度,确保服务到位、考核到位、奖惩到位,不断提高家庭责任医生签约率和规范管理率。
6.做优中医特色,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市场巨大,前景广阔。中医药事业仍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发展,有更深的潜力可以挖掘,打造服务品牌。一是培养中医药人才梯队,通过引进或招录中青年中医药人才,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精湛的人才队伍。二是拓展中医药服务内容,开展慢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季节性保健等让居民感兴趣、易接受的项目,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医药项目,用特色专科和特色项目带动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
4.基层医疗优质服务方案 篇四
20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国家和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决定自年5月起,在我区开展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以下简称集中整顿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整顿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科学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整顿对象
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医务室、卫生所、诊所等。
三、整顿内容
(一)依法执业情况
1、执业许可:包括《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管理、诊疗科目设置管理等。
2、人员资质: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执业地点、专业等信息是否相符。
3、执业行为:母婴保健管理、医疗广告、放射防护(放射诊疗许可、放射源使用安全情况等)、处方管理、传染病防治及疫情报告等。
(二)消毒隔离管理
1、重点科室管理:主要是手术室、口腔科、妇检室、换药室、消毒供应室、注射室等重点部门管理。
2、重点环节管理: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并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严格注射操作规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一次性使用的医疗机械、器具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剂、消毒器械等进货验收登记制度和使用管理制度落实,应向无菌器械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索取、验明相关许可证明(包括加盖公章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产品合格证、销售人员的身份证等),并复印留存。
3、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存放、标识;医疗废物暂存场所选址合理,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建立医疗废物处置登记本,并做好登记工作(交接时间、种类、重量等),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按规定作毁形处理;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机构的协议(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有医疗废物过渡处置方案)、交接登记,禁止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三)基础制度建设
1、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健全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
2、加强处方、病历质量管理;健全完善门诊记录制度,对所有门、急诊病人必须规范书写门诊病历,进行门诊日志登记,确保门诊病人诊疗情况的可追溯性。
3、遵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严格把握药品适应症、禁忌症等,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重点规范抗生素、激素等药品的使用,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掌握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指征,严禁滥用抗生素、激素,严禁使用过期药品。
4、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
四、工作安排
本次集中整顿工作分五个阶段实施。
(一)工作部署阶段(2013年5月30日前)
区卫生局成立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由高锦耀任领导小组组长,李侃、毛建勋任领导小组副组长,高关法、鲍寄宏、楼忠明、贾和祥、汪芬娟、李清、孙晖、王富良、李建祥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集中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宣传、部署集中整顿工作,组织人员开展现场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并作出相应处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毛建勋兼任办公室主任,高关法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本方案现场检查表的要求进行自查(附件1.1-1.6),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并于5月30日前上报《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信息表》(附件2)。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信息由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医务室、卫生所的信息由区企事业医疗机构协会负责收集,门诊部、诊所的信息由民营医疗机构协会负责收集。收集的信息于5月30日前上报至局医政科(联系人:钱蓉,联系电话:82622229,电子邮箱:xswsyz@126.com)。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6月- 8月)
区卫生局将组织人员对有关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具体安排如下:
1、由区卫生监督所牵头组织,区疾控中心、区级医院配合,组成检查组,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按《萧山区基层医疗机构整顿现场检查表》(附件1.1-1.2)进行全面的现场考核检查。
2、由区卫生监督所牵头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合,分片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医务室、卫生所、诊所按《萧山区基层医疗机构整顿现场检查表》(附件1.3-1.6)进行全面的现场考核检查。
3、局医政科负责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校验管理工作开展全面复核清理,由区办事服务中心卫生窗口负责将相关信息统一录入“国家基层医疗机构电子信息档案系统”。认真查找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夯实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基础,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4、其他要求:为配合本次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检查工作,便于安排工作组,请各区级医院(皮防院除外)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5月30日前上报负责院感或护理、医疗业务和公共卫生的工作人员各1名(附件3)。上报邮箱yjk82717957@126.com;联系人:李建祥,项建霞;联系电话:82717957。
各工作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检查结束后局将对本次检查总体情况进行通报,对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医疗机构,将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或不良执业行为记分。
(三)抽查核实阶段(2013年9月)
区卫生局将组织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医务室、卫生所、诊所等进行现场抽查核实,重点检查各工作组工作开展、各基层医疗机构整改措施落实等方面的情况。对检查、整顿工作走过场,不认真做好落实工作职责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主管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迎接督查阶段(2013年10月)
在全区集中整顿工作的基础上,各基层医疗机构要做好迎接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明察暗访工作,以巩固工作成果。因工作不到位被上级通报批评或扣分的单位,将与年终考核进行挂钩。
(五)总结评估阶段(2013年11月15前)
局医政科要在11月15日前,完成我区集中整顿工作的总结评估,并将集中整顿情况汇总表(附件4)及工作总结上报市卫生局。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各基层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本次集中整顿工作,一把手要负总责,按照本方案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扎实开展工作,及时准确的上报机构信息和数据,确保如期完成各项任务。区卫生监督所要认真履行监管责任,明确主管科室,落实工作职责,对违法违规单位要依法进行查处,确保工作成效。
本次现场考核检查,得分≥90分为规范级,70~89分为合格级,<70分为不合格级。不合格级的医疗机构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我局依法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医疗机构,但又未达到吊(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情形的,将要求其重新申请,降低医疗机构类别。
(二)科学设置规划,强化队伍建设
严格按照《杭州市萧山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萧山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区卫生监督所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建设,充实力量,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和执法工作人员,安排专人负责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和集中整顿工作。
(三)探索长效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区卫生监督所要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现常态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监管,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要强化与工商、宣传、公安、药监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监管长效机制。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督监管力度,同时强化社会监督,及时受理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
(四)加强教育培训,营造舆论氛围
5.基层医疗优质服务方案 篇五
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制度》的实施方案,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本人圆满完成在马鞍山市雨山区平湖街道西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期一年对口医疗服务的任务。在为期一年的工作中,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常见病、多发病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和卫生服务站同行进行深入交流,交换了对于这些常见疾病的诊治心得,并亲身感受了医疗卫生的现状,收获、体会颇多。
以有限的药物和检查手段,尽量给予病人满意的治疗。在临床工作中注重随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增加群众的健康知识及防病、治病的意识。将一些国内外领域学科新进展带到基层;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交流业务心得。将病历书写、查房制度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切实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们从基层医务工作者身上学到了如何与患者更好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患者的依从性更好,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他们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一年中,患者及家属对我们的服务态度及医疗水平给予了肯定,受到了当地基层医务工作者及院领导的一致好评。大家相互交流经验及教训,做到边学习,边交流,边思考,在相互学习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6.基层医疗优质服务方案 篇六
为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根据《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郑发〔2010〕5号),现就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综合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强化政府责任,实行全市统一领导,地方分级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多方共同参与,正确处理政府、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实现改革成果共享。
2.坚持公益性质,注重社会效益。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放在首位,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明显的实惠。
3.坚持从市情出发,统筹兼顾。结合我市实际,用好现有的各项政策,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解决好改革中的各种问题,推进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财政补偿、药物制度、保障制度和管理体制等综合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
(三)总体目标
到2011年6月底前,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和高效规范的运行机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公平性和可及性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医药费用负担有效减轻。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是落实补偿机制和推进综合改革的前提条件。要坚持公益性方向,把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明确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政府负责保障乡镇卫生院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各县(市、区)要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对政府投资所建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实行行政、业务、人员、药品、财产“五统一”一体化管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要逐步实行一体化管理。鼓励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覆盖区域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委托非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任务,满足本辖区人民群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依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结合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及辖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情况,由编制部门分类核定所需要的人员编制。乡镇卫生院编制按照《河南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试行)》(豫编办〔2010〕20号)规定,实行总量控制,统筹调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郑政〔2007〕5号),按照工作需要实行定编定岗。各县(市、区)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工作人员,在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的岗位设置,组织实行全员聘用,竞聘上岗,择优录取,合同管理,并要对未聘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
(三)推进分配机制改革
根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科学核定承担的工作任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根据承担服务的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核定;基本医疗服务任务根据前三年医疗服务平均人次数、收入情况,并综合考虑影响医疗服务任务的特殊因素核定。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为基础的绩效综合考核和激励制度,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财政、人社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考核工作要做到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据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岗位任务制定内部分配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对职工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
(四)推进政府补偿机制改革
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格界定功能和工作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政府负责保障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确保其正常运行。其中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各县(市、区)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政府对核定的收支差额给予全额补助。各县(市、区)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县(市、区)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所需经费的主要责任。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任务,政府对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偿。政府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给予适当补助。
(五)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
继续在乡镇卫生院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和我省增补的非目录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政策,确保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在我市开展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规范基本药物招标配送,按照河南省规定,基本药物以省为单位招品种规格、招数量、招价格、招厂家,逐步实现基本药物全市统一价,保障基本药物的质量和供应。密切跟踪监测基本药物市场价格和供应变化,根据全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情况和价格调整情况,适时调整销售价格。
(六)推进人才保障机制改革
制定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优惠政策,选拔优秀的医科院校毕业生,并采取措施吸引省内外医疗卫生人才充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等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依托医学院校或专门培训机构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通过建立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制度,使市、县级公立医院的中高级专业人才定期到基层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三、实施步骤
(一)筹备启动(2011年1月1日-2011年4月30日)
市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员单位制定《郑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广泛征求省、市相关部门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正式下发实施。要求市医改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制定细化包括编制核定、人员分流安置、绩效考核、收支核定等改革措施实施细则,并层层动员,全面安排部署。
(二)全面实施(2011年5月1日-2011年6月30日)
各县(市、区)组织完成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方案的制订工作;组织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员聘用工作;妥善安置在编、在册未聘富余人员,落实相关政策;完成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核定工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实行绩效工资。要求各县(市、区)要突出基层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分配、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县(市、区)作为此次改革的责任主体,要抓紧制订改革方案,用好现有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解决好改革中的各种问题,确保改革工作平稳、顺利实施。
(三)督导考核(2011年7月1日-2011年12月31日)
2011年下半年,市医改领导小组组织各相关委局制定督导考核方案,成立督导检查队伍,分赴各县(市、区)开展专项检查指导和集中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市级补助经费分配依据。要求各县(市、区)要加大力度,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综合改革措施工作指标贯彻落实,并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防止工作滑坡、回潮。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部门协作。市医改领导小组统一指导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亲自挂帅,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把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各级发展改革、卫生、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制等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突破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加强财力保障,严格资金管理。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优先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所需资金,确保各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要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公开制度,加强监管,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三)加强督导监管,确保规范运行。市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各县(市、区)
综合改革推进情况的综合督查,市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对职责范围内医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及时处理违规行为,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要责令限期整改;违纪违规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7.基层医疗优质服务方案 篇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阐述了医疗卫生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抓好基层建设, 夯实基础工作, 完善基本职能仍然是当前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是从群众健康需求出发, 群众需要的是一个能承担健康教育、预防和医疗、保健功能的卫生服务机构, 目前, 这一任务主要是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中心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完成。
承德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机构被推向市场, 国家对卫生事业投入不足, 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多种所有制并存, 有乡办乡管、有个人承包、有私人投资。村级卫生组织基本是个人经营, 为了生存普遍追求经济收入。基础设施设备多集中在城市或大医院, 使基层的基础设施差、设备陈旧落后;一些技术骨干苦于没有施展才能的空间, 纷纷到县以上医疗机构寻求发展, 造成基层人才匮乏、队伍技术水平较低。乡镇卫生院1/3瘫痪、1/3勉强维持、1/3正常运转, 形成基层卫生机构发展举步维艰的局面。针对这一现状, 2002年我们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 在全面提高基层卫生组织服务能力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开展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经过5年的努力, 全市204所乡镇卫生院达到或基本达到了建设标准, 并有157所达到了省级标准, 在解决农民健康需求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距基本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特别是农村卫生问题还很突出, 城乡居民健康差距大, 农民健康水平较低, 传染病、地方病仍然严重威胁着农村居民健康, 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服务能力较弱。因此, 筑牢卫生事业发展的根基, 必须抓实抓好“三基”工作。
1 抓好基层建设, 提高协调发展能力
“上边千条线, 下边一根针”, 党和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省、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都贯彻在基层、落实在基层, 基层卫生组织承担着农民群众和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任。基层卫生工作做好了, 能够缩小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能够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1.1 加强基层组织机构建设
建设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 就抓住了基层建设的关键。2007年3月承德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在解决制约我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上有了突破。全市204所乡镇卫生院实行了改革, 完成了152所, 提高了卫生服务水平, 加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 乡镇卫生院门诊就诊人数达到了394.37万人, 增长了31.00%, 住院病人达到了12.07万人, 增长了305.00%, 住院病人医疗费用增长幅度为1.18%, 远远低于全省平均增长幅度, 减轻了农民就医负担。2007年11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和《2007—2010承德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设置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提出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2008年, 深入落实《决定》和《规划》, 有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完成改革任务, 全市204所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或基本达到省级标准;有90%以上的村卫生室达到省规范化标准。通过整合、改建、延伸等多种途径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达到90%以上。
1.2 加强队伍建设和思想建设
在队伍建设上重点落实好我市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科技教育工作意见》和《2008—2012年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 力争到2012年使全市基层卫生队伍规模、结构更加合理, 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 打造一支能够用得上、留得住的较高素质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思想建设贯彻“以人为本”、“以文化育人”的人文管理理念, 推进卫生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的管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营造一个良好的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的服务氛围。
1.3 加强项目建设
近5年我们争取了6亿多元资金, 主要用于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增强了基层卫生发展实力。2008年继续完成7个县级卫生机构建设、36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和79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与微软、GE公司合作, 推进丰宁、围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试点项目进程, 运用远程会诊技术扩大农村居民受益面。逐步创造条件, 在其他区 (县) 建立网络, 全面实现我市卫生工作信息化。
2 夯实基础工作,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1 注重制度建设
继续完善“四个机制”。政策机制, 针对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及时制定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 吸引大学生到基层;保障机制, 拿出一定的资金扶持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学习, 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设立各种奖项, 激发医务人员钻研业务、争先创优的积极性;监督管理机制, 实行目标责任制, 引导各单位以人为本, 重视人才培养, 发展卫生事业。
2.2 抓紧人才培养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培养人才要多渠道、多层次进行人才培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定》, 鼓励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每所乡镇卫生院每年要引进1~2名大学本科毕业生, 鼓励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室服务, 到2010年引进大学毕业生300~400名, 改善乡镇卫生院人才结构;继续实施“卫生人才提升工程”, 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利用市、县培训基地, 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技术骨干的培养力度, 着力培养具有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卫生管理等综合技能的复合型卫生人才;加大基层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 实施“名医”工程, 扩大名医培养覆盖面, 到2010年培养基层名医100名;加强继续医学教育, 加大在职人员培养教育力度, 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建立和发展城市全科医师队伍, 利用国债项目开展社区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2.3 强化技术普及
落实《承德市基层卫生基本专业技术普及计划》, 普及基本专业技术。建立卫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 巩固和更新医疗卫生知识, 提高服务水平。卫生行政部门每2年组织一次技术水平综合考核, 与专业技术人员聘任挂钩。建立逐级进修学习制度, 要求乡镇卫生院每年安排1/5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和短训, 5年内轮流1次;乡村医生每年不少于15天接受乡镇卫生院免费培训和业务指导;落实对口支援、城市医务人员晋升前到基层服务、定期到农村巡回医疗等制度, 通过定点支持、联合手术、学术交流、为基层带教专业人员等方式, 提高乡村人才队伍素质和医护技术水平。
3 完善基本职能, 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3.1 优化管理
新的卫生服务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工作方式、服务模式、管理理念, 准确定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职能, 充分发挥防、保、治、管四大体系的作用, 运用系统管理方法, 实现基层卫生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几年来, 我们系统培训了乡镇卫生院院长400多名, 通过培训提高, 在防治非典、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中显现了较好的效果。
3.2 发挥职能
承德市卫生局在落实《决定》的指导意见中, 明确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 尤其对乡镇卫生院提出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一般卫生院提供以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基本医疗、急诊急救、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服务, 临床服务要具备儿科常见病的诊治、正常产接生及开展下腹部手术能力;中心卫生院除具备一般卫生院的职能外, 还要具备产科急诊急救和难产处置能力, 能够开展腹部手术和四肢骨折复位固定手术。到2007年年底, 我市204所乡镇卫生院有44所还不能开展下腹部手术, 有29所不能开展正常产接生, 66所中心卫生院有29所不能开展上腹部手术。2008年我们把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作为重点突破, 要求年内达到标准要求。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 强化“六位一体”职能, 开展多样化、方便化和家庭化服务, 使其真正承担起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任务, 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形成“预防保健在社区, 疑难重症到医院”的医疗服务格局。只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增强了, 才能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 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 大病不出县”, “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才能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3 建立机制
8.培养“种子”医生 立足基层医疗 篇八
据王临虹介绍,该项目第一年度在北京、上海、杭州、青岛、重庆五个城市率先展开。计划覆盖5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1000名医生。这些医生通过考核后,从中选拔出200名“种子”医生进行高级培训。培训出来的“种子”医生,将以他们为核心逐步在以上5个城市设立25个“社区糖尿病综合管理示范点”。
为了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项目组开发设计了适于基层应用的“适宜技术工具包”,其中包含针对社区医生开发的初级和高级教材,医生日常糖尿病诊疗工具包,患者教育立体挂图和血糖自我管理科普资料,社区糖尿病综合管理示范点专用的课件和教育软件等,全面而丰富地涵盖了在基层开展糖尿病防治的必备工具。同时该项目还针对慢性病适宜技术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以对现有适宜技术进行科学评价及管理。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表示:“该项目立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广糖尿病防治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医生糖尿病管理水平,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医疗卫生改革的方向。”
9.基层医疗优质服务方案 篇九
按照省医保局、潍坊市政府统一部署,为全面排查整治基层医疗机构在医保基金使用方面存在的违规违法问题,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基金监管,维护基金安全,决定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检查范围
纳入医保协议定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镇(街道)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学校卫生室(所)、单位医务室等。
二、检查重点
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涉及医保基金使用的医疗服务行为和管理方面,包括实名制就医、疾病诊断录入、诊疗检查、处方开具等;二是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功能方面,包括患者身份信息读取核验、疾病名称录入核准、费用明细上传等;三是医保基金结算审核监管方面,包括医保协议签订、医疗费用明细异常信息核对、医保基金结算审核监管等;四是医保基金违法违规使用方面,包括违反诊疗规范和医疗服务价格法规使用医保基金,留存、盗刷参保人员医保凭证以及“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欺诈骗保行为等。具体包括以下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不执行实名制就医购药管理规定,不读取核验患者就医凭证(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身份证等)即可就医购药进行医保结算的情形;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不据实或错误录入疾病诊断、患者疾病信息,不规范、不准确上传患者诊疗信息及通过简单操作(如击空格键、回车键等)由系统自动默认生成疾病名称,或使用拼音首字母输入,不加选择由系统自动默认生成疾病名称的情形;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冒用死亡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及其他参保人员身份信息,或通过留存、盗刷参保人员医保凭证以及通过“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套取骗取医保门诊统筹金的行为;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违反诊疗规范过度诊疗、过度检查、分解处方、超量开药、重复开药,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分解项目收费,串换药品、医用耗材、诊疗项目,以及为参保人员利用其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通过转卖药品,接受返还现金、实物提供便利等行为;
5.镇(街道)卫生院是否存在对其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等)上传的就医信息(包括人、症、医、药、量、额)不审核或审核不严格、不到位的情况;
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未按规定准确上传诊疗信息、费用明细等医保基金使用相关数据,以及是否存在未经实行一体化管理的镇(街道)卫生院审核确认就上传至医保结算信息系统的情形;
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未向或未如实向患者出具费用单据、诊疗信息等相关资料的情形;
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未按规定保管财务账目、会计凭证、处方、病历、治疗检查记录、费用明细、药品和医用耗材出入库记录等资料的情形;
9.医保经办机构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传的费用明细进行医保结算时,是否存在对费用明细不审核、或审核不严格、不到位(包括初审和复审),对患者疾病名称、疾病诊断、用药、费用、频次异常不审核、不进行数据比对的情形;
10.医保部门每年是否做到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使用监督检查(稽核检查)全覆盖;
11.其他不符合诊疗规范和医保基金使用规定的行为。
三、检查方式
从10月21日起到12月31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分为自查自纠、全面检查、整改提升三个阶段。按照上级部署,专项整治时间将适时延长。
第一阶段:自查自纠(从10月21日起至11月25日)。针对上述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对自身管理和信息系统功能、漏洞及医保基金使用监管存在的问题开展自查自纠,边查边改,即查即改,务必彻底。通过前期医保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来看,目前主要存在参保人员死亡之后发生医疗费用、疾病诊断与治疗不符、电脑库存与实际库存不符、病人实际支付金额与结算单金额不符、未发生诊疗行为收取一般诊疗费、分解一般诊疗费、未打印结算单、结算单未签字确认、超量取药、报销未公示、家人共用一张医保卡取药、不输入具体疾病名称,通过简单操作就可生成疾病名称、不凭社保卡、身份证、密码、签名等(只在信息系统中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等)识别验证,即可实现就医购药和医保结算等问题,各基层医疗机构抓紧对照以上问题做好自查整改。
第二阶段:全面检查(11月25日-12月10日)。医保、公安、卫健、审计、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全面检查。要对照问题逐一排查,全面建立问题排查整改台账。对检查发现问题按照“零容忍”要求,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整改一起,确保问题排查整改落实到位。
全面检查的同时做好潍坊市的交叉检查和飞行检查迎查准备。重点检查存在问题是否已查出,整改措施是否已落实,长效监管机制是否已建立。
第三阶段:整改提升(12月10日-12月31日)。对前期自查自纠、全面检查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分析评估,建立台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和总结提升。同时结合全面检查中发现的其它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方案,细化措施,明确整改目标要求、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账销号。各镇街卫生院要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医保办、临床、药学、护理、财务人员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定期对院内门诊及辖区内村卫生室的就诊和报销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建立死亡人员即时核查减员和合理诊断倒查机制,确保从源头上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诊疗规范开展诊疗服务,依法依规使用医保基金。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XX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医保局、卫健局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纪委监委、宣传部、公安局、财政局、审计局、卫健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医保局、大数据中心等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专班。(二)坚持立查立改。
认真实施三个阶段的检查,做到应查尽查、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对自查不到位、违规性质严重的,依据《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医保服务协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并依纪依法追责问责。(三)建立长效机制。
1、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制度,规范诊疗服务行为。严格监督医保协议定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等法规开展医疗服务,落实实名制就医购药,遵循临床诊疗和技术规范,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如实书写医疗文书,规范费用明细,及时、真实、准确填写、录入和传输疾病诊断和费用明细等医疗信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就诊人员或受托人员身份的核验机制,做到人证相符;完善知情确认制度,据实提供医药费用单据和明细,由参保人员签字确认;建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医疗规范、医保基金使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培训,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
2、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和医保结算及智能监控系统建设与升级改造,提升信息化水平。严格监督并督促医保协议定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完善功能,将参保人员身份验证、疾病诊断、开具处方、费用明细、医保结算等业务功能纳入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坚决堵塞不经参保人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或身份证读取验证,可就医购药并进行医保结算的管理漏洞;坚决堵塞通过任何方式由计算机系统自动默认生成疾病名称的管理漏洞;增加参保人就医购药情况和费用明细查询功能,供参保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学校卫生室(所)、单位医务室等查询。医保部门统一推进医保结算系统升级,增加医保基金结算初审、复审功能和明细查询功能,做好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对接。加快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向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延伸覆盖,全面提升医保费用智能审核和实时监控水平。
3、强化医保基金监管,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实行一体化管理的镇(街道)卫生院作为医保协议的履行主体,要严格落实对所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等)的管理责任,对村卫生室等上传的费用明细进行全面审核。医保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申报的费用明细建立严格规范的全面初审、不低于5%复审两级审核机制,并严格审核疾病名称、用药、费用、就医频次等异常情况,建立日常稽核、重点稽核、专项稽核制度,做到基金使用稽核检查常态化、制度化。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加强医保、公安、卫健、审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合协同,形成监管合力,做到医保基金使用监督检查(稽核检查)全覆盖,保持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在各级医保定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布张贴医保基金使用监管服务电话,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附件:1、XX市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行动工作专班成员名单
2、XX市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使用情况自查表
附件1
XX市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使用情况
专项检查行动工作专班成员名单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专班办公室设在医保局,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分别确定1名联络员,便于协调沟通工作。工作专班要坚持日调度分析研判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保证专项检查行动健康有序进行。工作专班为临时性议事协调机构,任务完成后自行撤销。工作专班如有人员调整,以工作专班办公室名义按程序自行发文公布。
附件2
XX市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使用情况自查表
单位(公章):
时间:
****年**月**日
卫生室名称
负责人
所在地址
联系电话
自查内容
自查整改情况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不执行实名制就医购药管理规定,不读取核验患者就医凭证(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身份证等)即可就医购药进行医保结算的情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不据实或错误录入疾病诊断、患者疾病信息,不规范、不准确上传患者诊疗信息及通过简单操作(如击空格键、回车键等)由系统自动默认生成疾病名称,或使用拼音首字母输入,不加选择由系统自动默认生成疾病名称的情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冒用死亡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及其他参保人员身份信息,或通过留存、盗刷参保人员医保凭证以及通过“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套取骗取医保门诊统筹金的行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违反诊疗规范过度诊疗、过度检查、分解处方、超量开药、重复开药,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分解项目收费,串换药品、医用耗材、诊疗项目,以及为参保人员利用其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通过转卖药品,接受返还现金、实物提供便利等行为;
镇(街道)卫生院是否存在对其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等)上传的就医信息(包括人、症、医、药、量、额)不审核或审核不严格、不到位的情况;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未按规定准确上传诊疗信息、费用明细等医保基金使用相关数据,以及是否存在未经实行一体化管理的镇(街道)卫生院审核确认就上传至医保结算信息系统的情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未向或未如实向患者出具费用单据、诊疗信息等相关资料的情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存在未按规定保管财务账目、会计凭证、处方、病历、治疗检查记录、费用明细、药品和医用耗材出入库记录等资料的情形;
10.基层医疗优质服务方案 篇十
卫生机构准备材料说明
一、项目进展报告:根据材料要求,逐项说明2011每项目开展的情况,数据要与本单位负责数据上报人员沟通,保证一致。制作PPT材料。
二、项目组织实施材料:包括本镇办制定或转发县局的201
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服务规范等文件材料,动员或部署会议图片材料,各项目开展的工作记录情况。
三、项目绩效考核: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责任医生)的每次
考核的资料,包括考核通知、原始记录、考核成绩等;2011年上半年1次,7月份左右;2011年下半年2次,10月、12月各1次。
四、项目培训:主要是县卫生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镇办
卫生院、乡村医生的培训、技术指导等。
五、项目督导:主要是县卫生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镇办
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督导检查和整改意见等。
六、项目协作建设机制:一是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技术指
导工作记录;二是镇办卫生院对乡村医生、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培训;三是镇办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督导及整改意见(每月均有对村卫生
室督导记录、图片、督导反馈意见),督导、考核记录上有日期、督导人员签名。
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系统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信息系统、信息录入系统的数据,并演示信息系统运行和应用情况。
八、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档案和活动: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服务项目工作统计底册,重点人群登记信息,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协管、卫生应急等相关报表、记录、印刷材料。
九、财务凭证材料。
十、财务管理材料。
十一、准备报表《附件3-2 201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项目业务执行统计表》(盖章),一份交卫生局,一份留存备查,并根据总数分解到每个村卫生室。
另外:
一、所有材料按4-4表顺序分类制定卷内目录(样本见附件),放置到档案盒中。
二、提供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照片,装订相册。
三、设置健康教育室,并挂牌;健康教育室内悬挂健康教育
工作制度、2012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室内摆放健康教育摆放架,并摆放宣传材料、手册、折页、光盘等。
附样本:
11.基层医疗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基层医疗 人才现状 人才需求
一、我国基层医疗人才现状
(一)基层医疗人才引入问题
1.医学院没有给毕业学生进行正确的基层就业观念引导。我国医学院过于重视对人才的医疗技术培养,忽视了对就业观念的灌输。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疏于传播国家对基层医疗的政策,没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医疗就业观念。毕业学生宁愿选择进入医疗器械和医疗药品销售行业也不愿意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更多的选择留在城市,不愿意进入偏远的乡村服务于人民。
2.基层医疗财政投入影响人才稳定。我国城乡医疗条件差距大,这样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医疗环境和医疗设备配置上,更是存在于医疗人才技术水平上,医疗的执行者是人,人员编制不够,人员医疗水平差等都影响了医生对伤病者的救治。在我们国家,由于国家对基层医疗的财政投入不够,基层医疗机构环境差,待遇低,严重影响人才的引进,基层医疗事业发展速度变缓。
(二)基层医疗人才培育问题
基层医疗人才培育包括医学院校培养和医疗单位培养两个方面,我国在这两方面的基层医疗人才培养都存在明显不足。
1.人员技术培训和服务素质培训不足。我国基层医疗人员无论在医疗水平上,还是对在对病人的服务水平上都存在严重缺陷。基层的医疗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人才断层等问题,人员编制不科学,老医务人员面临退休,新人进不来,非专业人员存在于编制中,有的甚至无证上岗;在对病人服务时,出现服务人员为大的情况,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为病人服务,在实际医患关系中,往往出现是病人不了解医疗制度,他们认为自己花钱看病就该得到好的服务,因而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 期望值过高,情绪有点躁,当然不排除某些医护人员的素质问题.病人作为弱势群体,医护人员应该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
2.基层医疗人才培育模式不适宜基层医疗发展情况。目前,我国医疗人才培育机构包括医学院校和医院。在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中,医学院校教学设备技术不够先进,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学生毕业后在医院实习,医院则担当着医学人才二次培养重任,可在实际情况中,毕业生想要进入好的医院实习,往往需要自己联系实习医院,在顺利进入医院后,各部门主任医师根本没有尽到对毕业生的实际案例教学职责,为了不承担医疗事故风险,毕业生几乎很少临床试验,医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不合格,在实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选择留任医院或者在城市安逸的生活,基层医疗人才极度匮乏。
3.全科医师的教育培训体制不完善。全科医生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最紧缺的人才,也是解决基层医疗水平问题的关键力量。目前我国基层医疗迫切需要高质高量的全科医生,然而由于医学难度大,学生很少选择全科学习,学校对全科医生的教育也达不到要求,关键是教学老师的医疗水平有待提高。
(三)基层医疗用人问题
优秀的医疗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运用,一样很难拉动基层医疗的发展。我国在基层医疗人员的绩效考核和薪资设计方面不科学,出现了基层医疗用人难的问题。
1.考核体制与薪资分配不合理。考核体制、薪资分配不合理,人员就难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他们缺乏对医务人员平时工作的表现考核和实际医疗技术水平考核,薪资分配过于考虑医疗职位,基层医疗应该是“医”“护”平等的,医护人员相互之间职责不同,不应该存在歧视,尤其在薪资方面,不要过于强调职位的高低。
2.评聘体制和晋升体制不科学。现在的医疗评聘体制和晋升体制倾向于二三级医疗机构,基层医护人员很难实现在医疗、护理、药剂、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专业职务晋升,严重打击了他们提高业务能力的积极性,使基层医疗人员的职业生涯受到发展限制。
二、如何解决基层医疗人才需求问题
(一)制定相关政策首先满足基层医疗对全科医生的需求
基层医疗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量是最大,2012年国家颁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人才体制的政策,要求实现每两到三万人要有一名全科医生服务,而医疗环境,晋升通道,薪酬制度是全科医生对留任基层医疗机构最大的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适应地方基层医疗发展的制度,合理分配财政投入,为基层医生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和科学的晋升通道,培养新的全科医生人才,留住现有的全科医生,保障基层医疗全科医生需求量基本达标。
(二)完善全科医生培育模式
完善全科医生培育模式需要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完善的全科医生培育模式能够使基层医疗全科医生实现从量的飞跃到质的提升。学校方面,要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医学水平,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国外医院进行合作,把大量的学生输送到国外医院进行深造,实现医护人员走出去,医疗技术引进来良好局面;医院方面,要让实习生尽量把学校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重视对实习生的医疗技术培育,改革实习生留任方案,把更多更好的人才放到最需要的地方。
(三)加强医德培养
医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素质好的医生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安心服务于基层。这要求社会、学校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打击贪污腐败现象,加强国家卫计委制定的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要求,传播优良的医疗传统。
三、结语
上文从实际工作出发,总结了我国基层医疗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并在工作中有效实施,我国基层医疗才能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0/07.
12.基层医疗优质服务方案 篇十二
1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 系统性不强
基层医疗系统作为卫生服务体系的子系统,要促使其发展,不能只看到该系统本身,而必须考虑其与医院系统之间的关系,从构建医疗服务体系的高度和整体进行思考。
我国医疗服务系统的资源结构呈“倒三角”模式,医院系统集中了绝大部分医疗服务资源。这种“倒三角”结构及医院系统自身的优势,使医院系统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通过市场调节,在争取卫生资源配置时都比基层医疗系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加之在现有机制运行的惯性及居民就医观念的影响下,卫生资源仍将大量流入医院系统,推动其扩张。如果仅注意加大对基层医疗系统绝对额的投入,而忽略对其投入占卫生资源配置的比例大小,忽略或低估医院系统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已有的优势,就会很容易出现基层医疗系统的卫生资源增速比不上医院系统的增速,基层医疗系统所占卫生资源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比重下降的局面。
注:(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数字,本表未包含该数据。
注:(1)其他包括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临床检验中心(所、站)。
从表1、表2可见,尽管政府提出要构建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但基层医疗系统的总资产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总资产的比例并未呈稳步上升态势,而是有所反复。在新医改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2009年基层医疗系统总资产比例比2008年提高3.2%,幅度较大,但2010年,又下降了2%。此外,还有不少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获准在同一座城市开设分院,有的甚至在同一所城市有2~3家分院。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乃至新医改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卫生资源配置的过程。如果基层医疗系统与医院系统的卫生资源总量差距不断扩大,其卫生资源总量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卫生资源总量的比例持续下降,那么基层医疗系统的人才流失将加剧,从而导致其医疗水平与医院系统间的差距愈演愈烈,更多的患者将涌向医院,医院系统将获得更多卫生资源,并将进一步扩张,而扩张过程中的基建项目、设备购买等的成本又将引发更多、更大的诱导需求,推动医疗费用的进一步上涨,而基层医疗系统将进一步萎缩,给改革增加更多困难。
1.2 增量配置和存量优化的效率有待提高
各地在基层医疗系统的卫生资源配置上都采取增量和存量调整的方式,但效率有待提高。以医疗设备为例,据医改方案《实施方案》,2009~2011三年内重点建设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新增医疗设备中的一部分由地方主管部门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置。但这些由财政统一采购、统一配置的医疗设备平均20%被闲置。如,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委托做的一份以血细胞分析仪为主的调研显示,调研的北京地区80家乡镇医院每家配一台,装机率100%,但其中21台闲置;社区站自采装机15台,集中配备13台,总装机率47%,其中有5台闲置,占18%[2]。另一方面,大中型医院中也有不少医疗设备闲置,这些医疗设备是否有进入到基层医疗系统并被有效利用?对这一问题,有些地方采取对口医院帮扶的方式,有些地方采取由政府收回重新进行调配的方式。如,江西省卫生厅制定的《江西省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管理办法(暂行)》规定“设备闲置半年以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可调剂使用。”但这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其成效取决于政府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医院主动上报闲置医疗设备积极性不高。因此该方式成本高,但有效性不高,使得医院中这些闲置的医疗设备未能有效进入基层医疗系统[3]。
2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的建议
2.1 理顺医院系统与基层医疗系统的关系,增强卫生资源配置的系统性
各级政府不仅要重视对基层医疗系统投入的绝对额,还要重视提高基层医疗系统卫生资源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卫生资源中的比重,协调好各个子系统的关系,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进行卫生资源配置。
2.1.1 对医院系统建设的着力点应是其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的改良,而非卫生资源投入的扩大
公立医院在医院系统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讨论医院系统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讨论公立医院。根据2011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年,公立医院数量占医院系统数量的66%,其中,三级公立医院占三级医院的98%,二级公立医院占二级医院的94.3%,一级公立医院占一级医院的58.5%。可见,公立医院具有市场垄断地位(见表3)。
医院系统,尤其是公立医院建设的关键并不是对其加大资源,而是改革其运行的制度环境使其逐步回归公益性。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与政府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公立医院的逐利行为并不是加大财政投入、医药分开、推行法人治理所能消除的。尽管目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数额并不高,但在目前的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下,公立医院自身具有很强的自我配置能力,说白了就是公立医院有能力、有渠道赚钱。
在医院能够进行诱导需求的制度环境未有改变之前,盲目扩大对医院系统的投入并不能使医疗费用下降,因为作为理性经济人,公立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并不会拒绝诱导需求带来的额外经济效益。相反,公立医院会因为财政投入的加大而获得更多卫生资源,扩张速度加快,而扩张必然牵涉到基建项目和购买医疗设备,为了尽快收回这过程产生的利息成本、人力成本等等,诱导需求又将增加[4]。医院系统的扩张必将进一步压缩基层医疗系统的空间,倒三角的结构将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医院系统建设的着力点应当是其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的改良,而非卫生资源投入的扩大。
2.1.2 基层医疗系统是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理想切入点
公立医院改革和其公益性回归涉及体制性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为庞大而强势的既得利益者,公立医院并没有动力去进行此种改革,反而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理想切入点是基层医疗系统。一是基层医疗系统自身较薄弱,改革阻力小。二是其发展后,利于引导更多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进而逐渐削弱公立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同时,在这过程中,通过组合拳引导医院系统医务人员流入基层医疗系统,通过此消彼长,医疗服务体系改革更易取得成功。
2.2 提高卫生资源增量的利用率,优化卫生资源存量
2.2.1 积极探索一、二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合作的多种形式
目前,不少地方的二级医院已不能实现其在三级医疗网络中的功能,且发展受到极大限制。首先,在医疗资源的竞争上,与三级医院相比,二级医院完全处于劣势,门诊量与三级医院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病床设备也无法相比。但在评级上又要保持相当比例的人才配备,设较全的科室,要引进设备,政府补贴又很少,造成二级医院发展成本很高。再有,新医改已明确将加大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如果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和双向转诊,那二级医院的服务量将更少[5]。另一方面,受制于财政能力,单纯依靠新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方式是无法快速、高质的完成这一任务的。应当将一、二级医院纳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尤其是二级医院的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水平可以迅速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力量。
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区以二级医院为核心,联合周边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纵向医疗卫生联合体,并将村卫生室纳入了公共卫生体系,转化为联合体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派出机构。组建纵向医疗卫生联合体后,外高桥医疗卫生联合体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市七院专家下社区810人次,查房、诊治约2500人次,培训与指导1525人次。同时,联合体中的社区医院门急诊人次显著增长,2008年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资源的使用率明显提高,凌桥社区提高了67%;高桥社区收治的康复病人占住院人数的70%。有的地方如辽宁、福建、南京、银川,计划将部分一、二级医院直接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这些都是利用存量卫生资源的有益尝试,应当对这些方式进行追踪以进行经验总结。
2.2.2 提高已投入财政资金利用率及新投入财政资金利用率
基层医疗系统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应从提高已投入财政资金利用率及新投入财政资金利用率两个方面着手。以医疗设备为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短缺与医疗设备闲置并存。对于闲置的医疗设备,应通过多种方式将其盘活,使沉淀下来的资金流转起来,并设计出自下而上的方式让医疗机构愿意披露和拿出自己闲置的医疗设备,建议参考家电以旧换新的做法盘活闲置医疗设备。以旧换新,能给有闲置设备的医疗机构带来利益,可以调动其积极性。对新配置的医疗设备,加强配置环节的论证工作,将采购论证工作和闲置情况纳入对卫生行政部门主管领导的考核内容。一刀切的方式容易导致新配置的设备不符合医疗机构的需求而被闲置,并且要注意单纯使用财政资金配置的方式易引发“不要白不要”的道德风险。建议借鉴家电下乡政策的做法,重点结合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确定财政补贴下基层的医疗设备的种类,对于购买补贴范围内的医疗设备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这种方式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医疗设备配置的选择权,避免一刀切。此外,采用政府补贴一部分费用的方式可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论证的科学性,降低道德风险[2]。
2.2.3 制定政策引导人力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
居民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是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双向转诊制度顺利运行的的重要原因之一。政策上要引导人力资源下沉到基层。除了继续推行目前的对口支援、培训、定点培养医学生的政策之外,还可以返聘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以及考虑将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满一定年限作为医师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7]。
摘要:在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不能仅着眼于该体系自身,必须处理好其与医院系统间的关系,认识到医院系统已有强大的自我配置优势,避免出现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加大投入,但其在整个医务服务体系资源的比重却不断下降的局面。建议以基层医疗卫生服体系为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切入点,处理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院系统间的关系,重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卫生资源增量的利用率和优化卫生资源存量。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系统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王丽平.如何避免闲置和浪费?—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白知朋访谈[J].中国卫生产业,2009(7):59-62.
[3]陈小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短缺解决方案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7):495-505.
[4]罗力.中国公立医院改革——关注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邢少文.定位尴尬二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03月15日02版.
[6]南京主城区二级医院将全部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EB/OL].(2011-05-22).[2011-12-27]http://www.gov.cn/jrzg/2011-05/22/content_1868933.htm
【基层医疗优质服务方案】推荐阅读:
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方案07-0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情况调查报告06-15
东平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员竞聘上岗方案07-03
基层医疗适宜技术09-13
人民群众满意基层医疗卫生单位06-29
2023基层医疗机构整顿自查报告11-08
基层医疗机构护患纠纷25例分析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