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How many?》教学反思

2024-06-17

三年级《How many?》教学反思(6篇)

1.三年级《How many?》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是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一册第六模块第一单元。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数字1-10,句型Howmany…?

因为我教的这些孩子是新入学的孩子,他们都是刚开始接触英语,所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是很高,他们对于英语充满了好奇心,乐于学习英语,这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一个优点,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都是六七岁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所以就造就了他们生性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比较短暂而且容易分散,根本没有耐心坐好一节课。因此,在组织教授这堂课时,我根据他们的优缺点充分利用了现代媒体教育的特点,针对本课所学的知识,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动画图片,制作了本课的教学课件。在导课环节出示了他们喜欢的熊猫盼盼,通过盼盼给大家介绍朋友来学习1-10的数字,因为这些图片会动,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同时我又将每次出现的熊猫与相对应的数字做了超链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而且还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所要学习的数字。

在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他们生性好动、注意力短暂的特点我还设置了以下环节,如:听音猜数字、抽卡片猜数字、猜盒子里有几个乒乓球、幻灯片里的快速闪烁、唱韵句等等活动。每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而服务的,整堂课力求体现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模式,让学生们不仅体验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而且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比较轻松地学习到了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学习气氛热烈,师生之间互动自然,学生学得其乐融融。但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在导课环节一直采用出示熊猫来展示数字,如果仅仅是五个数字,用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但是一共有十个数字,这种方法显得有些单一,最后的感觉是有点拖沓冗长,因此今后在这方面还得多下功夫,要尽量使每个环节都有最大的时效性。

2.“三反思”谈初中数学教学 篇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反思,就教师的“教”的反思来说,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及教学后的反思三个反思阶段。就学生的“学”的反思来说,主要包括作业的反思及测后的反思。所谓作业反思就是指要求学生针对做题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去反思自己在课堂、课后的学习行为。所谓的测后反思就是指在测验之后根据学生测验的成绩和答卷情况来测验范围内教学的得失。下面笔者就如何做好“教学”反思谈谈几点看法。

一是教学前的反思

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行为的一种关键方法就是对在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编排者的编排意图,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使自己所写的教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搜集有关图案、数据及资料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的束缚,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前应创设情境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比如:假设要探究“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想到用最简单而又最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有的想到把升旗绳拉成斜线后构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有的学生想到的是用立小棍及阴影和旗杆及阴影的比例关系来进行求解。学生求法各异,各有想法,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他的职能在教学中积极与学生探索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承接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来,从而进行完美衔接。创设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使学生自己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

二是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及时、自动地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虽然在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但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换句话说,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如果发生学生未按教师设计的思路走这种事时,教师强行打断学生而推出自己的思路,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得后果,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就必然会影响听课效率,时间一长就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热情,导致出现学生上课能听懂但是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学生没有主见就更谈不上创新,只能被动接受。比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y=1/x,当x1 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进行讲解就会发现当讲完这道题目时,很多同学都会用迷茫的眼神看老师,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思路,采用特殊值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顿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也能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有真正的理解。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思维,做到以一反三,不仅会做这一题,而且会做这一类型的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后反思

1、是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从“得”的方面来说,重点要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从“失”的方面,也要去审视去查找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是否是哪一环节设计的不合理或者哪一个问题设计的不科学等等;除此之外也要思考如何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的问题等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2、是比较反思。

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要经常去听同行们的课,尤其有必要听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以此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升自己。

3、是学生“学”的反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使学生自己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并从中得到启发。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平时在布置作业时,除了书本上的习题之外,可适度加上一至两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做,从而达到让学生多思考的目的。

总之,作为教师应在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花点时间静下心来仔细回顾这一节课或者一天的教学任务,反思自己的这节课的总体设计是否恰当,讲授内容是否清晰,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教学环节是否合理等;反思自己一节课或者一天的教学任务中有哪些行为是做的还好的,哪些是做得还不够好的,或者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的;最后反思在这一节课中是否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的是否愉快,自己教的是否愉快,学生还存在什么困惑等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作一总结并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资借鉴经验。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

3.三年级《How many?》教学反思 篇三

“三阶段”教学模式并没有实质上的新意,其实就是我们说了千万遍的预习一学习一复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此有过探索,有着收获的快乐,同时也有几许困惑和质疑。下面针对有效的课堂教学,谈一点肤浅的想法:

近两年,我校的教育教学设备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改善,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一学期二十多节语文课听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节语文课不用多媒体教学。在我校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听觉与视觉的盛宴。比如教朱自清《背影》时播放的《父亲》,教《我的老师》时播放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教《石榴》时播放的《我的中国心》等,不一而足。朗读课文时,各种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让人为之心颤。用声音来传递情感,对于听者而言,无疑是一次妙不可言的享受,对于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释放?然而,语文学习和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知识的积累、文义的理析和答题技巧的提高,更要帮助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寻求情感的丰盈、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满足,而朗读又是实现此目的的最好方式。有感情的朗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一场契合的心灵对话,是作者情感思想的完美呈现,也是读者自我情感和价值观的再塑造。遗憾的是,我们深信这一点,却又为了一个个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这一点。

我也经常在深思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节的语文课都要这样进行教学呢?难道语文课就不能简简单单地教吗?是不是每一节课从头到尾都需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我认为,语文教学重在有效性,而不是观赏性。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授《匆匆》一文时,将读贯穿课堂始终,整节课有70%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在读中感悟到时间的宝贵、生命的短暂,懂得了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并声情并茂地把这种情读出来,培养了语感,最后有感而发,笔端流淌出一句句精警的格言,字字珠玑。没有华丽的手段,只是简简单单地读、真真切切地悟、最终淋漓尽致地写。这里并不是要否认现代教学媒介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不是拒绝现代教学媒介,而是提倡恰当而适度地使用教学媒介,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学生多感官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学媒介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更好地悟,而不是代替语文本身。如果一味追求现代教学媒介,喧宾夺主、本末倒置,那就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方向。

我在每听完一节课后,内心总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理智的声音,一种是情感的声音。很多时候,这两种声音的碰撞让我左右为难。比如,我校成老师在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一开始就用他富有磁性的标准的男中音将我这个听课教师吸引住了,而后那一番动情的朗读和娓娓的讲解更是使我的思绪沉浸在了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中。然而,从学生的整体反应看,整个课堂仍然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于是,我的理智提醒自己:如何将自己的品悟用更好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让他们也一起感受着你的感受?这种教学的智慧与艺术应是语文教师执著一生所要追求的。再如我听王老师讲授《藤野先生》一课后的感受。《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留学日本经历的一篇散文,文中除了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外,还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王老师讲授本文时,将学习目标定为两个方面:一是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二是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以及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通过四件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第二板块,通过地点的转换,引导学生探究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学习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三板块,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和拓展训练。各个环节完成得都不错,学生也似乎读懂了鲁迅,然而,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学生对文本是理解透彻了,可是在他们心上留下的似乎也仅此而已,这样想来,一堂情理兼美的语文课还只能是一种追求。

4.三年级写作教学初探 篇四

【关键词】作文;新课程;观察力;想象力;评改;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三年级是小学低段到高段的过渡,也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也是老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关键时期。尽管二年级时已经进行过一些写话练习,如写周记、日记等,记得二年级时,我用“小小周记王”的评比、“我们的周记”专栏等等一系列的评比活动,已经初步调动孩子们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兴趣。但我深知,进入三年级,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还是重中之重。文学家苏轼曾说过:读书首先要培养阅读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走进生活,让学生乐于表达

写作源于生活。小学生习作的内容大多是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见闻、认识和感想,是对人物、自然、社会甚至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习作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表达真实情感。批改周记时,我常常发现,要是这周家长带孩子去哪里玩了,那么他的周记就特别长,虽然大多是记流水账,但至少有话可写。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有意设计了两次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并口头表达出来,在表达过程中注意表达的面。活动之后,再回想活动过程,学生大部分能简单说出活动的程序、步骤、过程,之后再让学生把活动过程记叙下来。有了真实的体验,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有话可写了,甚至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这样,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活动过程记叙下来,而且语句较通顺,有的甚至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我更加注重对平时活动的积累。本期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春游、图书漂流活动、父亲节等等,活动过后,我及时地让学生在课上交流,表达,再形成文字记录下来,真实的体验让学生乐于表达,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二、引导评改,让学生学会欣赏

在二年级的写话课上,我常常把孩子们写得好的有时候甚至是全班的小作文、小周记在班上念出来,我发现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听着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自己的生活趣事或者小心事、小秘密,听着自己的小故事从老师的嘴里念出来,他们总是特别高兴和开心,教室里常常传出孩子们哈哈大笑的声音。久而久之,他们的积极性越发高涨,写出的小文章也越来越好了,常常有小朋友来追着我问:“老师,我的作文你改了没有啊!”“老师,我这周的周记写的怎么样啊?我写得很认真哦”真正做到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孩子们乐于书面表达,那么,学生写好了作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与评改,只有这样,作文能力才会提高。三年级开始我重在作后指导,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评改。利用孩子们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孩子们互相评改,然后再返回来修改自己的作文,把评改也作为重头戏之一。当然,对于细节描写的指导评改是必不可少的,抓关键部分进行示范评改也很有必要。例:细节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的点拨,让孩子们茅塞顿开。这样,学生在初稿上修改矫正一部分问题,又避免了千篇一律,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

三、关注积累,让学生下笔有神

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否则心中纵有万般思绪,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自我校开始“书香校园”活动以来,整个校园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这为孩子们开辟了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孩子们充分地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学的魅力,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选择课外阅读书目来说,应多阅读一些古诗、名人名篇等。摘抄优美段落,背诵名师名篇等等。针对这一要求,从上学期开始我就从基础入手,首先关注学生对优词佳句的积累以及美文美篇的欣赏。我始终认为,培养语感是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我狠抓学生的朗读训练,直接从课文入手,从课外同步阅读入手,选择以情感人或者以智启人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堂朗读,或者请优等生范读等等这样多种形式的练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常常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仿佛身临其境。

四、尊重个性,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在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更是提出:“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则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等,这都着重强调了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为鲜明突出。

针对这一要求,我努力做到在平时的习作课上,在指导课上,针对一种题材,鼓励孩子们积极发言,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力求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观察生活。例如,指导学生在写图书漂流活动时,在动笔之前,先让孩子们说说这次的感受。有的孩子说:“这次图书漂流活动,让我大开眼界,各种各样的图书都有啊,我漂流到了一本什么书……”那么,我就鼓励他的作文以观察事物为主,重点写好这本书,或者是这本书的读后感。有的孩子说:“今天的图书漂流活动,我跟我的搭档密切配合,把我们班的图书全部漂流完了……从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这样,他的作文就定位为一次活动,以记事为主。通过孩子们的各抒己见,大家都受到启发,有的又产生新的灵感,一次活动下来,大家写出了题材多样,风格独特的文章。

总之,我努力从作文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作文,在收获成效的同时,争取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的力度加大,帮助学生养成长期的有意识观察生活的习惯;二是走进生活,扩大接触面;三是阅读积累的质量逐步提高,从积累到运用,落到实处,老师做深入指导;四是充分利用课堂作文,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有一定的序列性和逻辑性,我今后必须加大力度钻研教材,用好课堂作文这一重要阵地,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5.浅谈三年级作文教学 篇五

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过去把作文当成是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如:为了写好一处自然景观,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事先收集的图片音像资料,有美丽的星空,有神奇的溶洞,有奇形怪状的群山,有飞流直下的瀑布,看了令人心驰神往,唤起了学生想把看到的告之于众的欲望和无穷的想象力,激发了写作的兴趣。又如:写表扬稿前,我把事先录制好的有关同学们热心帮助别人,拾金不昧,为同学、老人送温暖等感人场面重现在大家的面前,同学心中除了有敬佩之意,不约而同地表示要写一份表扬稿表扬一下这些身边的好榜样。可见,巧妙地使用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欲望。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习作的最重要的素材源泉之一。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在学校,经历学习、文体、课余娱乐、交流等活动;在家里,参与家务活动,与家人亲密接触;社会上,目睹市场经济繁荣,家乡日新月异,充满着时代气息。学校、家庭、社会赋予了孩子们丰富的自然、人文的环境,这些都是孩子们习作的素材。可是,孩子们对这些素材熟视无睹,或者习作中轻描淡写。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孩子们调动自己的感官去关注周围的事物与现象,关注身边的生活,以此积累生活素材。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我的做法有:

(一)美化生活

如在教学“光彩夺目的春天”这一单元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利用一周的时间观察校园内春天景物的变化,把自己发现的点滴现象讲给身边的人听,最后把春天的校园画下来,涂上色,参加班级《美丽的校园》画展。为了便于学生交流,之前我特意引导学生认识校园内的不同品种的花草树木、景致,以及告诉他们这些花草树木的外形结构。

(二)感受生活

如在教学“感受关爱”单元时,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经历的印象最深的事,边说边演。这一单元课文学完,评选最佳“小演员”。

(三)讲述生活

建议学生与教师平时多交流。一方面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经历的想说的先告诉老师,然后老师推荐给班上交流。另一方面,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生活,从中发现学生感兴趣有内容可说的话题,与学生主动交流,然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

三、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指导学生写日记谓之“道德长跑”,外出讲课几乎每次向青年教师、学生真心诚意地建议:“坚持每天写日记。”语文老师经常苦口婆心向学生说明写日记的重要性,但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提取有意义的生活素材,尤其是小学生。因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写日记积累生活素材也是很重要的一步。首先,是日记格式的指导,学生通常在日记中忽视了这些。留下日期、天气等更能使我们记住自己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记住自己的经验教训,回头看时产生历历在目的感觉。日记格式也毕竟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就像写信必须有写信的规范,不得轻易改动。其次,在日记素材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随文练笔,遇到文质兼美、思想内涵丰富的课文,让他们随手写写感受;学校开展的大型的活动,可以趁机让学生在日记中聊聊自己的想法。比如: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学习黄业珍老师的先进事迹。她的事迹非常感人,于是萌生让学生写日记的念头,这样他们记录的是自己内心的触动与看法。当然,还可以指导学生写他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包括他们发生矛盾,受到批评时等等,既可以练笔,又可以促使他们自我反省,找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

四、规范积累本

曾让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好词好句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后来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对于一些非常优美的句子,可以先摘抄,再在摘抄的句子旁配以阅读的评语。有个同学是这样做的:摘抄——多么奇妙的化学啊!化学又是多么神秘的一门学科啊!评语——听他这么一说,再加上两个感叹号的提示,我也喜欢上化学了!摘抄——每到黄昏时分,太阳顺着这杨树缓缓地滑落下去,便出现了如诗般的夕阳。评语——这句话概括地描写了夕阳的时间及美景。“滑落”一词更突出了太阳落山时的动态美。这样的评语,或是真心流露,或是智慧闪现,或是个性彰显……同学们只要“对症下药”,阅读质量自然提高,更有助于语言积累的巩固。

6.三年级英语拓展教学初探 篇六

关键词:湘少版;三年级;拓展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拓展教学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教学得到适当的延伸,为英语课堂带来生机。那么,如何用湘少版三年级教材拓展教学呢?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立足教材,巧妙拓展

1.词汇

本教材每单元都有B部分单词,教师可拓展同一主题或结构的词汇,让学生通过横向比较扩大词汇量。有些单词是有关联的:monkey 和key(三上),short和shorts(三下),postman(三下)分解成post和man等。教授一个新词时,有意进行渗透性拓展,学生无意中就学会了另一个词。

此外,教师还可采用联想法进行词汇拓展。在教三下Unit 3的颜色时,可拓展常用颜色:purple、orange、gold、brown等,而在学习Unit 4的衣服类单词时,又可让学生联系Unit 3说衣服的颜色、大小特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2.句型

三上有许多交际对话,但在欧美日常生活中并不只有教材上的这种表达方式。如三下Unit 1中的“How are you?”句型,若回答“Fine,thanks,and you?”就太课本化了。其实回答方式很多:“Well”,“Not so bad.”“Pretty good.”“Good!”等。

此外,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组合。如三上Unit 6中的“Whos he/she?”句型,教師可把教学内容拓展到其他方面,如询问年龄、班级、同学等,这样学生之间就有话可说,对话也更有意义。

二、立足文化,发散拓展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下面简单举例。

例一:三上Unit 4中学“How old are you?”时,可提示学生与外国人见面问年龄是不礼貌的,在他们眼中年龄、收入都是个人隐私。

例二:三下Unit 6中学thirteen时,可告诉学生13被西方一些国家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如一些高楼没有13层,房牌号没有13号等。

例三:三上Unit 5 中学family时,让学生了解“f-father,m-mother,i-I,l-love,y-you”,合起来是“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学习了动词love和连词and的表达,同时让学生明白感恩与关爱。

三、立足作业,深入拓展

固定的家庭作业以外,教师可通过有层次区分的作业来拓展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将每单元A部分对话进行改编:在学完打招呼、询问人物、年龄等交际用语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改编出属于自己的场景对话,这样既避免了后进生的尴尬,又启发了优秀的学生。另外,教师可在班内开展一些活动:如英语歌曲show,英语小报、制作单词卡片等,让学生的英语学习真正从课内走向课外。

有效的拓展会给人柳暗花明的惊喜,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在拓展教学时,若没充分的把握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难易度

笔者刚调入本校时要上一堂公开课(三上 Unit 7),我设计了拓展内容,句型上结合“Whats it?”编排了一个自认为简单

的chant:

Whats,Whats,Whats it?

Its,Its,Its a dog...

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学完单词后句型完全没掌握,chant的改编以失败告终。

反思:

学校大部分都是进城务工家庭的孩子,家里无法播放教学光盘,预习和复习达不到要求。上新课时,新词没有学好就贸然进行拓展反而影响学生的有效输入,无法达到目标。所以,教师要在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给学生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学习兴趣,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

2.注重实用性

学生在三下Unit 8中学习“I like...”和“I dont like...”表达对天气的喜好。此句型在上学期已学过,因此笔者用此句型开展讨论,将范围扩展到文具、动物、衣服、颜色、水果等。学生进行一轮brain storm之后,一些很好的句子便呈现在课堂上:

I like white T-shirt, I dont like black T-shirt.

I like red apples,I dont like green apples.

总之,好的拓展能体现教师精心的设计,吸引学生多多参与,更能使英语课堂锦上添花。 尽管这几年拓展教学的研究从未中断,但如何在课堂上做好拓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褚琴伟.浅谈三年级英语的拓展教学[J].学周刊,2014(8).

[2]陈翠,故事引导,激发学习之乐,新课程·小学,2014(6).

上一篇:挖掘机驾驶员福利奖惩制度下一篇:小学管理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