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方法(共13篇)
1.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方法 篇一
关于制作播出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的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制作播出的管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制作播出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的暂行规定》,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理论电视专题片是指宣传、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电视专题片;文献专题片是指宣传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生平业绩的电视专题片、电影纪录片。
第三条 理论电视专题片须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组织制作。文献专题片须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以及中央电视台组织制作。
第四条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成立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含电影纪录片)创作领导小组,负责理论文献专题片播出的审定工作。审看理论、文献专题片时可邀请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必要时报送中央审定。
第五条 设立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创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负责处理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根据领导小组的意见起草有关的报告、批复,与制片单位共同安排领导小组审片的具体事项。
第六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以及中央电视台组织制作理论、文献电 视专题片(含电影纪录片),事先应将制片计划(包括片名、主题、集数、每集主要内容等)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批。审批同意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批复件抄送中共中央宣传部。
第七条 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制作播出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的暂行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组织制作理论电视专题片应事先将制片计划(包括片名、主题、集数、表现方式和主要内容)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审批。审批同意后,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将批复件抄送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第八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理论、文献专题片完成后,应报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定。报送时除须报送完成片的全部录像带外,还应同时附送完成片脚本20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接到全部送审件后30天内提出审查意见。
第九条 如领导小组对各单位送审的理论、文献专题片提出修改意见,各报送单位和制片单位应根据领导小组提出的意见认真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成品带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审看,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修改的情况提出是否可以播出的意见报告广电总局领导审查批准,并将审查批准的情况抄报中共中央宣传部。
第十条 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定的理论、文献专题片(含电影纪录片),由总局颁发理论、文献专题片播出(放映)许可证。没有播出(放映)许可证的理论、文献专题片和电影纪录片,一律不得播出和放映。
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组织制作的理论电视专题片,报经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审定同意后,由省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播出许可证,可在地方各级电视台播出。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须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批。
第十一条 凡经审定同意播出的理论、文献片的最后审定带一套留存领导小组办公室存档备查。
2.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方法 篇二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选题,镜头剪辑,同期声,音乐
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之间的界定和区分, 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颇有争论的话题。笔者认为, 二者在“真实” 的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其所谓的区别, 不过是在学术界理论争端的阴影下, 在实践领域约定俗成的不同而已。电视专题片在表现形式上是艺术的真实, 在选题上一般是自上而下, 具有广泛的意识形态基础;电视纪录片则是客观的真实, 在选题上一般是自下而上, 具有“草根” 的个性化形态。至于二者的异同, 学界已有连篇累牍的论述, 笔者不再列举, 现仅就电视专题片的制作链条上, 摘出部分环节, 略谈自己的认识。
电视专题片以其独特的视觉和领域, 为受众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或者知之甚少的世界, 带领受众进入一个较为陌生的空间, 以好奇和新鲜引发受众兴趣, 故电视专题片已成为电视媒体吸引受众眼球的一个重要阵地。集艺术性、审美性、 哲理性于一体的电视专题片, 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兴趣, 从而形成了电视屏幕上的一个新亮点。[1]媒介在引导社会舆论的主体功能下, 还要吸引受众的眼球, 以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娱乐至死”的理念在媒介繁衍生息, 甚至将专题片排斥在主流媒体之外。但笔者认为, 电视专题片对受众认知、价值观、 情感和道德观念有巨大的影响, 会有持续稳定的发展空间。因此, 打造好的电视专题节目, 不仅可以提升节目的收视率, 也可通过高质量的专题片提升电视台的影响力和公众形象。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需要具备很多条件, 诸如选题、 立意、拍摄、剪辑、解说、配音以及感人的细节和背景, 笔者不能一一阐述, 截取其中几个方面, 做出如下梳理。
1精心的选题和立意
电视专题片的选题和立意, 在整个环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 决定着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好的选题, 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 要选好题材, 策划者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 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实际情况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 判断重大题材的价值取向, 确定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2]受众赋予电视专题片的价值不是娱乐, 而是要给受众解密鲜为人知的世界, 或者客观真实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文化意义, 故而专题片的选题和立意要有认知和文化价值。只有这样, 才能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激发并满足受众的收视欲望, 提升收视率, 达到专题片的效果。
譬如, 海峡卫视拍摄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节目《客家人》, 其中五枚拳的专题片, 其选题就突出了地方特色、认知价值和文化价值, 赢得了受众较高的赞誉。首先, 五枚拳是中国众多拳种中, 极少数有着“传女不传男”门规的拳种之一。在很多拳种“传男不传女”的情况下, 这种门规有着自己的神秘感, 这种神秘感引发了受众的收看欲望;其次, 关于五枚拳题材的地方戏被不断搬上当地舞台, 且“五枚拳”走进了福建省上杭县中都镇中心小学的体育课, 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海峡卫视播出这样的节目, 可谓接地气的杰作;第三, 与五枚拳在当地享有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相比, 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以及其间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背后, 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这一角度审视“五枚拳”, 就极具认知价值, 也包含着特有的文化价值。 通过这档专题片, 让受众深入了解被确立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枚拳”。 五枚拳始于明代, 发源于北方的武术流派, 创始人是少林寺僧尼五枚师太, 在中原极少传承, 但在闽西汀江河畔的上杭县中都镇古基村得以继承, 成为客家武术的代表性拳种。由五枚师太弟子花鼓娘子梅花带入上杭, 并将五枚拳与当地拳种结合, 创立梅花拳 (亦称五枚拳) 软桩八法, 也就是现在的上杭女子“五枚拳”。这样的选题和立意, 符合当地受众的欣赏情趣和口味, 受众在节目中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互动, 并且, 在当地有着广泛的代表性、现实性和普遍性。因此, 选题和立意是电视专题片的关键, 好的题材能给受众一种迫不及待的心理期待, 自然会收到好的社会效果。
2镜头的剪辑
有了精心的选题和构思立意, 加上专题片的精心策划, 拍摄人员才能有章可循, 有的放矢, 在拍摄中截取最能表现主题的镜头。好的选题和拍摄的整个过程, 最后要通过剪辑完成作品。专题片的剪辑就像裁缝, 有了素材和构思, 就要围绕主题和构思裁剪素材。可以说, 镜头的剪辑在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电视专题片有别于电视剧和新闻报道, 镜头的剪辑也有不同的要求。“电视专题片具有‘一短四多’的特点, 一短就是时间短, 一般为15 ~ 25分钟, 最长不超过30分钟;四多就是镜头多、 语言多、特技多、字幕多。”[3]针对电视专题片的这种特性, 剪辑师要在繁杂的镜头画面中, 在符合受众思维逻辑的基础上, 创造性裁剪组接, 制作出画面流畅的视频作品。剪辑师根据主题和构思对镜头加以取舍, 没有固定的范式, 这里不再赘述, 现将镜头组接中常见的问题, 列述如下。
2.1动静结合
镜头剪辑的常态原则是动接动、静接静, 这样的组合可保证画面的流畅性和延续性, 既有助于在画面中展示事物的细节, 也可使画面生动形象。两个相对静止的镜头组接时, 要保持两个镜头画面内容的一致性。譬如, 莆田电视台 《文化莆田》栏目第三十九期《青山绿水, 爱在岭下》, 在游人结伴而行傍水山路登山的镜头后, 紧接着出现一个女子在溪流边洗手的镜头。这两个镜头的组接过渡就十分吻合, 既保证了画面流畅, 又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两个主题画面运动的镜头组接, 要根据运动镜头的方向, 合理保留或者去掉上一镜头的落幅和下一镜头的起幅, 达到动接动、静接静的目的。一动一静的两个镜头组接, 要寻找运动镜头的停顿处或遮挡处切换, 实在没有停顿或遮挡处, 就要选择在运动镜头不醒目的地方进行切换。其次, 无关镜头的剪辑, 要遵守小景少留, 大景多留的原则, 这样才能保证画面的质感和流畅。
2.2剪辑节奏
影响电视专题片节奏的因素很多, 诸如人物、事物的构图、色彩变化、解说、 音效、效果特性, 镜头的运动和组接等, 但主要因素是镜头的运动和组接。专题片的节奏严重影响着其质量, 如果处理不当, 要么感觉无精打采, 让受众感到乏味;要么跳跃太快, 让受众不知所云。 节奏的控制, 除了拍摄人员根据节目及编导的意图控制摄像机的移动速度外, 后期制作人员应根据表现的主题和情节安排, 对镜头合理取舍, 对长短镜头进行张弛有度的搭配, 形成错落有致的节奏, 增强节目的可视性。譬如《青山绿水, 爱在岭下》专题片中, 长镜头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到了瀑布, 伴随着瀑布的声响和李梦阳的诗句——“瀑布半天上, 飞响落人间”, 选择了一组静止镜头, 让受众慢慢体会何谓人间仙境。
2.3声画和谐
电视是声画合一的视听艺术, 在电视专题片中, 声画和谐不仅是表现主题的需要, 也是受众的需要。解说词、同期声等有声语言是画面的补充, 音乐背景可以更好地渲染烘托氛围, 只有声画二者和谐统一, 才能彰显电视艺术的魅力。处理声画关系, 要做到既相对独立, 又相对统一, 所谓的独立, 镜头画面为表现主题的主要载体, 声音是辅助和衍生;所谓的统一, 在声音与画面的搭配要做到天衣无缝, 不能驴头马嘴或虎头蛇尾。相对独立能给受众留下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回味无穷的感受, 相对统一能让声音与镜头剪辑相得益彰。
电视专题片的镜头剪辑是一项艺术再创作, 在保证画面流畅的前提下, 不仅要尊重镜头的真实, 还要艺术再现。“视艺术是时空的视觉艺术, 画面表现必须具备视觉的连贯性, 其主要表现在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继承和延续上。这种继承性和延续性通常情况下是镜头剪辑完成的。”[4]除此之外, 音效的搭配, 不仅能衍生信息, 凸显主题, 还能烘托氛围, 提升电视专题片的艺术性和可视性。
3同期声和音乐的使用
3.1同期声
专题片的真实, 不仅要依靠生动的画面展示, 还要有声音的补充, 故而同期声是专题片的重要元素之一。同期声是与视频镜头同步记录的现场声音, 包括现场同期声和采访同期声。现场同期声是拍摄现场声音信号的同步记录, 具有原始的真实, 不仅烘托意境、渲染氛围, 还增强画面的生机和活力。采访同期声是现场记者根据提前编好的提纲, 针对某一话题, 让被采访者直接发言, 与电视受众进行交流。同期声对专题片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滥用同期声, 会适得其反。“同期声是一种独特的造型元素, 只有谨慎地、艺术地加以运用, 方能成为‘遣词造句’的有效成分。”[5]笔者曾看过个别专题片, 将现场的所有声音, 甚至噪音全部剪辑到片子中, 导致片子吵杂混乱, 有的现场同期声和采访同期声同时出现, 且互相干扰, 没有主次, 只能听到乱哄哄一片。还有的同期声与事实不符, 夜景中添杂着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诸如此类, 不但没有发挥同期声的作用, 反而使画面显得虚假。
3.2音乐
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与同期声一样, 不是独立的存在, 必须为画面所表现的主题服务, 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音乐的神奇在于它可以通过旋律, 将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电视专题片中, 不仅要通过画面和声音展现真实, 还要表达情感, 但仅通过画面表达情感显然是不够的, 仅用声音传递情感, 有点单调和苦涩, 合理使用音乐, 就可以将专题片中角色的思绪、情感以及情节的发展波动, 生动地展现给受众。譬如, 莆田电视台为国庆六十年献礼之作的《莆田六十年》——莆田崛起专题片中, 当镜头出现妈祖像、妈祖庙时, 舒缓的音乐仿佛将受众带进了厚重的历史, 感受妈祖故里的文化底蕴, 当镜头出现在东圳路等现代莆田街区时, 改用欢快的音乐, 体现莆田崛起的速度和城市的魅力, 真是绝妙的组合。
诚然, 音乐的选择要考虑与其他要素的相互配合, 特别是音乐要与当前展现的画面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音乐的起落, 音量的高低, 以及乐段之间的过度衔接, 都要非常流畅。既不能喧宾夺主, 又不能与同期声混杂, 更不能与画面相背离。
总之, 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是一个繁杂而有创造性的工作, 要在真实性的指导下, 精心策划, 选取具有典型性、时代性的题材。后期制作要以镜头画面为中心, 音响为辅助, 做好镜头的剪辑组接和声音画面的统一, 使专题片的诸要素之间形成互补, 共同为主题服务。只有这样, 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专题片, 也才能在“娱乐至死”的现代观念中, 为电视专题片求得生机。
参考文献
[1]郑琦.电视专题片的意境与生命力[J].新闻传播, 2009 (3) .
[2]段正孝.电视新闻专题片制作中选题的重要性与原则[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8) .
[3]张宝臣.电视专题片的剪辑技巧[J].青年记者, 2013 (14) .
[4]葛葵光.浅谈实用剪辑技巧[J].文艺理论, 2010 (8) .
3.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方法 篇三
正因为交通建设的迅猛前行,反映交通战线的电视片、电视栏目也越来越多,创作形势鼓舞人心。由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宣传中心领衔拍摄制作的反映保定客运站郭娜陆地航空班的《温暖》和表现石安高速改扩建转体桥建设的《梦圆中国第一桥》就是例证,这两部电视片分别荣获了2012年第17届和2014年第19届河北省电影电视艺术奔马奖一等奖和特等奖。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大多数反映交通建设的电视片多停留在表面建设和成果的展现上,重场面、重气势,轻内心、缺情感,拍摄求急求快,因此很难以沉下心来拍出经典之作,引起人们内心的感动。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创作态度的问题,一个能否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挖掘生活的问题。我们在上述两部片子中,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在深入采访中确立主题
诚然,高速公路的建设少不了雄伟壮观的架桥机,巍峨如云的塔吊,大功率的挖掘机、装载机、搅拌机和运输水泥物料的重型卡车,甚至规模庞大的盾构机。但我们不要忘了,操作这些设备的是人。设备是冰冷的、客观的,人是有感情的,有主观思想的。只有把人写好,写出感情来,路、桥才会变得鲜活和更有生气。
2009年,笔者作为制片人和总编导来到了太行山的深处——保阜高速公路阜平至山西段的建设工地,拍摄八集大型系列专题片《筑路铁军英雄歌》。当时一进场,接待摄制组的同志就向我们介绍:这里既有华北高速建设的最高桥墩,也有穿越河北山西界的3800多米的长城岭隧道。这里的情况是海拔高、施工期短,山高坡陡,桥隧相连,大多数工程都属于急难险重型的,条件恶劣,施工条件艰苦。
我们在工地采访了一天,确实象他所说,这些大桥和隧道应不应该向观众反映呢?应该。但更应该向观众介绍的还有什么呢?摄制组为这个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大家莫衷一是,各执己见。开始时反映艰险为主的占了上风。因为编导和摄像爬了一下120米的高墩,确实不容易,刚爬一小段就两腿发软,前后冒汗,心里发慌,手脚发紧。先别说操作,就这几上几下,加上上厕所,一般人你都难以想象。隧道里就更甭说了,高低不平,泥汤飞溅。刚炸开的岩壁怪石嶙峋,面目狰狞,有的软围岩地方塌方下沉,可说是家常便饭。出于一些风俗习惯,摄制组的女记者还给挡在洞外,女记者乔装打扮了一番才混了进去。一圈下来筑路人的辛苦,筑路人的危险,筑路人的不易,已在我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哪下笔呢?就在摄像登高远望,攀上爬下之时,我们编导组却发现了两个意外的故事。而就是这两个意外的小故事,最后却成了架构保阜高速建设电视片的核心线索。因此,我们深深体会到:深入第一线细致采访是拍好片子的重要的第一步。
当时我们发现,一位工程师的宿舍里摆放了很多石头和野花野草。通过进一步采访我们知道,这里山高谷深,文化生活贫乏。晚上天黑得早,除了看书和打球,几乎没有别的活动。下班后,这位工程师在山谷里捡拾一些小石头,拼成假山,作为一种乐趣,以打发无聊的时光。他有家室,但干起活来无暇顾及,他就把思念妻儿和老人的心寄托在这些山石之中。他甚至做了工地小山的造型,说是带回家去,让在西安的妻子和孩子一块享受这山中建设之外的快乐。他在给编导讲述时专注而凝神静气,似乎建桥筑路不是他的主业,而给家人做的这些物件是他更看重的东西。就在这些山石旁边的墙上,挂有一张全家福的照片。上边除了他之外有美丽的妻子地和乖巧的孩子。静悄悄的屋里,他自言自语的说:“好几年了,真的,我们还没回过家呢……”
第二个发现是,编导在跟中铁一局工程建设部门党支部书记及驻地村庄老乡一起聊天时,见到了一个身穿崭新银白色绸袄的家属,一打听才知道她是从重庆山里来的姑娘。由于男友在山里施工好长时间不回家,她是千里辗转来工地探望未婚夫的。编导见她穿得很特别,就问:“你这衣服在哪儿买的,这么漂亮?”她有点不好意思,说:“是在重庆买的,来时坐了两天火车加上半天汽车没舍得穿,刚才快到工地时才换上,头一次来,左询右问的,这不刚来就碰上了书记和你们。”“那就是说,你还没见到你的未婚夫呢?”我问她。她低下了头,红红的腮上露出了羞赧:“没见。”这是一位多么好的姑娘啊,千里寻夫,盛装而且充满坚贞和期盼。我叫来摄像,就拍这个千曲百折的寻夫故事,这就是一个让人动容的好选题。虽然姑娘千里寻夫的事不大,但我们却可以感受到筑路铁军的伟大、奉献和坚守。
二、纪实片要把典型人物拍出精神境界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重点拍摄了这两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我们的意图是通过镜头告诉人们,当家国不能两顾、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我们的筑路人想的是什么,干的是什么。正是由于他们无私而又伟大的奉献,才使蜿蜒的巨龙在崇山峻岭之中不断延伸,才使祖国的上善大道变得更加美好。
在张承高速的建设工地,我们重点拍摄了同在工地工作的小两口技术人员。他们已经30出头了,由于常年在大山里的工地上流动作业,特别渴望要一个孩子。但是由于工期紧、任务重,最近怀的一个孩子又不幸流产了。工地领导曾劝他俩离开工地到老家休息一段时间,好好调养一下。但他俩在大清河特大桥建设的关键时期还是坚守了下来。我们的镜头就是从夫妻俩下班后牵着一条小狗在山间散步开始的。他们走过林立的钢筋,走过初见雏形的桥梁,走向远方落日的河岸,默默无语而又紧紧相依。背景声就是妻子对孩子的渴望和描述及丈夫的自责。当编导在取景器里看着他们默默而坚强的背影之时,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作为千千万万的筑路者之一,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工作的意义只有在你开车走上他们建好的大道之时才会感受得到。但作为无数高速路的奠基者,他们又是伟大的,他们奉献了青春,奉献了至爱,甚至奉献了自己生命的结晶,他们,正是他们,不就是我们时代最可爱的人吗?
三、拍好行业专题片,必须对所拍的行业有深入的了解
《筑路铁军英雄歌》在开拍之前,我们对这一领域的知识、技术以及相关历史事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与各级相关领导进行了访谈,从而准确地把握住了片子的大方向和技术方面的关口。
四、相关领导和群众审片之时,一定要充分征求意见,为进一步修改做好准备
当时,来看片的中铁一局总工、总经理等相关人士说,没想到我们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展开叙事,几位饱经风霜的铁汉子感动得哽咽难声:什么叫理解?这就叫理解,理解我们的苦,理解我们的甜,理解我们心中那不灭的期盼。然而,他们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也还提出了很好的七条修改建议与意见,后经我们认真修改,八集系列片播出以后,当总编导采访时任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焦彦龙时,他坦率地对总编导说:“我看了那么多反映交通的片子,唯有你这一部让我落了泪。”
五、片子结尾的思想认识与精神境界提升乃画龙点睛之笔
我们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其实,《筑路铁军英雄歌》,你只从这名字上,就知道这是一部有深度、有硬度、有气势的片子,但是,如果在片子的结尾部分,你再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故事,展示他们伟大而又美好的情怀,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乃至用放眼世界的眼光看自己,那作品就会再上一个台阶,收到意想不到的纪实与艺术效果。
4.电视专题片宣传片制作流程杂谈 篇四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专题片如同一张名片,是塑造、展现行业形象的最佳手段。通过声音、影像等资讯,随着音乐的节奏,在轻松的环境之中就可以去真正了解一个行业的精神、文化和发展状况,而不是仅仅是复杂的广告设计及大量宣传的累加。电视专题片宣传片制作流程一般分为:
1、脚本策划写作——>
2、素材拍摄——>
3、非线编辑——>
4、音乐音效合成——>
5、输出光盘或磁带
无论属于哪一类的专题片,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策划沟通。一部片子不可能面面俱到,都要有一个侧重点,所以从那各方面反映主题,用什么手法等要先策划清楚。最好能写下策划大纲。这期间要做大量的采访、资料搜集及意见建议的征集工作。
2、主题,撰写解说词。解说词是专题片的灵魂,占整个片子分量的60%左右。解说词要精炼,切忌报告式。
3、做好分镜头,实施拍摄。解说词完成后,一定要作好分镜头工作,起码在解说脚本上,要对每段文字所表现的场景作说明。充分作好拍摄的前期镜头准备,甚至还要考虑到后期制作中的表现手法。拍摄的时候注意镜头尽可能要稳,特别注意多拍摄特写镜头,利于转场和表现细节。大场面镜头构图要干净、注意俯拍、仰拍一些镜头。各类镜头的设计
拍摄以实用的为标准,也就是说要深入的理解脚本。
4、耐心编辑,充分展现。专题片反复修改是常事,所以要有耐心。充分展现,使指充分的调用各种元素如、镜头特效、转场特效、配音、配乐及后期包装等手段为做好专题片服务。严肃性的专题镜头特效少用,配音人员的挑选要注意,不同的主题应找合适的人声。
由于我台所接的专题多是政治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根据我台实际重点说一下写、拍、编流程里沟通问题:
一、脚本的写作:
根据客户要求及专题片内容,进行前期采访,收集素材,由制作人员说稿,探讨镜头的运用,出文案初稿,并送交客户审阅。
客户从内容上对文稿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参与审片人员要改定稿件,直至文案通过。避免中途改稿,致使我们做大量的重复工作。
二、素材的拍摄
拍摄前应深入理解脚本,和脚本作者做好沟通,那些应该怎么拍?拍什么?记录什么?采取什么手法拍摄?这就要有个选择问题,准确的选择就是一种对脚本的再创作。根据这些准确选择,结合拍摄现场作出适当的调整。紧紧抓住观众的“兴奋点”和“共鸣点”,使用不同的拍摄手法,从
而升华其内涵,突出其主题,进而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于拍摄方法大家都是内行,我不在多说了。
三、专题片图像编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图像要完整,要有起幅和落幅,以摇镜头为例,摇之前和之后要有1-2秒的静止。
2、节奏要一致,每一个镜头在时间线上的长度要基本一致,要长都长,要短都短,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长度按起幅或落幅计算,中间不算。
3、运动镜头和静止镜头间隔使用,相同方式的动镜头不要相接,比如一个推镜头之后再接一个推镜头,除非你有特别用处,一般不这么用,看着不舒服,中间隔一个静止的或摇,再接推要舒服一点。如果动动相接又没有起幅落幅,一定要加长于1秒的特技软过渡。
4、不要空间跳跃混乱。我们写稿子的人,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一段里内容,牵涉到的地点和图像,一会在东一会在西,而图像编辑千万别乱跟着跑,不要刚才在室内,现在室外,下一个镜头又回到刚才相同的一个室内,应该是室内的用完了再到室外,不要与配音100%对位。电视本来就是边搞边象的,用不着的图像一定要舍,缺少的一定要去补。图像编辑步骤主要有
1、素材采集、整理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目前较理想的后期制作环境,具有编辑的方便性、灵活性和多带复制画面无损失等特点。素材采集似乎很简单,要提醒大家的是素材名称一定要一目了然,分组采集,采集时音频、视频分开。分场景对素材整理打包,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编辑效率,还可以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
2、编辑
编辑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在不断的重复选镜头,确定编辑点,上下镜头连接等工作。
2.1 镜头的剪辑
素材采集完之后,编辑的第一步就是选镜头,选镜头需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素材本身的质量、美学质量及所表达的内容。
素材本身的质量是指技术质量,比如曝光是否正确,镜头中有推拉摇的变化速度是否均匀,影象是否清晰等;美学质量顾名思义是指镜头画面是否美观,构图色彩用光整体效果等,有时还要考虑最后合成时所附加其它元素的协调性,比如加字幕等;镜头画面所表达的,当然是和节目对应的内容相关的,镜头再漂亮,但如果和内容毫无关系的话,应坚决舍弃,相反一些镜头如果质量稍差,但叙事必需又不可能用其它镜头来替换,那就一定要留下来,这些镜头会发挥出现实感和真实方面的魅力。另外,对于有些拍摄不到的镜头,我们可以用二、三维动画,FLASH动画来形象的表达,既丰
富了画面的内容形式,又增强了一定的趣味性。
2.2 镜头的长度
一个镜头到底多长?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遇到过,每一次镜头的转换都让观众的注意力发生转换,镜头的长短直接影响该镜头对观众的刺激程度和被观众接受程度。镜头的长短的取舍取决于很多方面,主要是所编节目的版块类型。娱乐性、宣传性的节目版块使用的镜头大多较短,如2000年的申奥片,片长4分钟,即240秒,它一共用了240个镜头,平均一秒一个镜头,然而在纪实类版块节目中就无须如此,科普类也是,讲究不得短于“最低限度”,所谓“最低限度”是指一个镜头最起码要让观众看清是什么内容的长度,如果少于“最低限度”,会产生因镜头时间不足,信息接受被突然中断,而导致观众视觉不适应,相反如果镜头太长,又会让人感觉很拖、很乏味,所以镜头的长短也是重要的一环,一方面要注意低限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视觉的节奏。对于合成后的节目我们要反复推敲以下几点:每个镜头的质量是否过关,与前后镜头的协调性,逻辑是否合理,转接是否自然,表述的正确性,音视频的同步问题,字幕有无错漏等,确信这一切都达到了最佳状态,节目编辑也就基本完成。
专题后期编辑决不是简单的镜头堆砌,而是赋予节目以美的认知和魅力,目前大多数我台专题制作摄像脚本写作是
5.电视栏目的分类介绍及评析方法 篇五
1.新闻类栏目。大体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小栏目。
2.教育类栏目。大体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小栏目。
3.文艺类栏目。太体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小节目。
4.体育类栏目。大体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欣赏、健身健美等小栏目。
5.服务类栏目。大体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小栏目。
在了解了电视栏目一般知识的基础上,评析电视栏目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评栏目内容。主要看栏目内容定位是否贴近栏目受众,是否有自身的特点。例如《东方时空》的栏目定位是鲜明的,各小栏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栏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栏目的主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评析时可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加以论述。
2.评栏目结构。主要看栏目怎样开栏、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的逻辑过程。栏目的启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实际反映该栏目编导的才情。
3.评栏目主持人。主持人是构成栏目风格的重要因素,它跟栏目的定位相得益彰。有些电视栏目以某一位名主持人为标志而设置,往往根据主持人的学识、风格来选题或设计节目,甚至以主持人的名字来给栏目命名。这就可以评析主持人是如何体现栏目定位、主持人有何特色等内容。
4.评栏目制作。主要看栏目制作是否大气精致。具体而言,可评析下列几方面的制作艺术:
1)摄像。看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合乎要求的节目素材。
2)照明。看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布光,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看录音师是否能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地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看剪辑师画面镜头组接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
5)合成。看图像、语言、美术、音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上所列的电视元素哪些该强化,哪些要淡化,何时此显彼隐,何时此强彼弱,都要经过合成才能把各种表现要素的作用组织起来,了产生整体效应。所以,合成是节目制作的终端,带有定型作用,是最终体现栏目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要工序。评合成最能评析出栏目的制作技艺。
在评栏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看片头是怎样出现的,片尾是怎样结束的。两者的画面构图有何寓意,色调如何,节奏感如何。
电视节目分析,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的提纲进行布局谋篇:
1.电视片内容概括10%;
2.本片思想教育意义10%;
3.艺术特色总说,包括:总体的手法10%,总体的艺术特征10%;
4.艺术特色的举例:选择1-2个艺术独到之处25%;
5.举例2-3点艺术细节20%;
6.缺点和不足10%;
7.结束语5%。
写作的品评材料要在当场获得,看片时尽量寻找素材,看片过程确立写作纲要。
将有价值有心得的要点写下来,根据写下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确立写作主旨和文章的标题,再将材料进行筛选,选择最有说服力,最能靠近主题的来写作。要注意有点蕉有面章的标题,再将材料进行筛选,选择最有说服力,最能靠近主题的来写作。要注意有点窦有面地分析。
总的来说,考试时的顺序是:确立主题、选择材料、动手写作。
6.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方法 篇六
在当前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微波传输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微波传输技术的自身缺陷或是其他问题,使得微波传输过程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常会造成传输质量的下降。要减少这种微波传输故障的出现,技术人员首先应当进行的就是对微波传输系统的了解,技术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系统的机构有充分的认识,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微波传输系统的稳定运行,防治在微波传输过程中出现信号的不通畅,影响传输的质量。在微波传输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部门需要针对微波传输站点进行地质和传输情况的备案,以便于在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进行检修。在传输技术的选择上,国家广播电视中心要针对微波技术提出样的规定,统一的微波站点和传输设备的技术标准可以方便故障检修工作的进行。同时,城市规划过程中也要避免规划设计对微波传输过程的影响。其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对于微波信号的故障判断能力和检测技术,提升故障位置的检测准确性,并缩短故障检修所使用的时间,使得检修过程的效率得以提升。最后,由于微波信号传输过程是不可见的,因此在传输过程中信号很有可能会受到多种类型的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其传输质量不佳,在传输过程中需要对信号额不同参数进行全面的对比和优化,从技术层面实现对传输过程的调整优化。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重视环境因素对传输质量的影响,传输距离的增加会使得传输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传输过程中需要对传输通道进行有效的保护。
2微波传输通道的故障排除
在实际的微波传输站点的管理过程中,假如在传输中信号的接受质量下降,且两个信号传输站均增加了传输发射效率,但是其实际传输质量没有得到较好的优化。在对故障进行检修的过程中,检修人员首先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询问和调查,分析在传输问题出现时是否存在恶劣天气状况。之后,工作人员可以协助检修技术人员对传输站中的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主要的检修项目包括站点的天线、馈线系统是否安装正确,使用检修仪器对馈线和天线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假如馈线出现异常,那么技术人员可以先对馈线进行清理,假如传输质量没有得到改善,就需要更换馈线。完成天馈系统的检测之后对信号接受过程的接受电平参数进行检查,假如数据和信号传输过程的标准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就可以认为是天线的位置出现错误,对其进行调整直至接受电平参数正常。假如在完成上述的检查步骤之后仍未能发现故障,那么造成传输故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微波传输中存在阻碍,使得天线的接受电平的数值下降。在对障碍的检查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使用检测软件对微波电路进行全面的检查,对电平的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另外,技术人员可以使用传输信号的路由图来对传输障碍进行分析,在检查过程中网络图像可能存在延迟,因此,在实际检测中可以使用路由图来提升电平检测过程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3微波故障及解决措施
3.1微波传输故障的影响
由于微波发射设备主要是通过微波来进行广播电视信号的发射和传输,受限于微波本身性质的影响,微波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信号的衰减就会影响广播电视信号的正常传输。在实际的信号传输过程中,微波信号会因为多种原因而产生信号强度之上的衰减。在实际的生活中,有序环境中存在波长和频率不定的杂波,导致微波传输的效果受到影响。微波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之下就会在微波接收端的接收过程中出现微波频率的混乱,破坏接收端对于电视信号的接收质量,影响了信号的可靠性。在广播电视信号的微波传输过程中由于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传输信号会出现较多的衰减,直接影响接受质量,使得微波传输过程的载波干扰比不断下降,影响了信号的可靠性,在实际传输中影响信号传输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的两种:第一,地面传输环境影响。广播电视的信号是在一定的传输区域内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受到周边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在该区域的不同类型传播断面上进行传输时由于区域内的反射系数和电平损耗存在差异,使得信号在不同区域内有着不同的衰减效果。因此,在实际传输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传输断面对微波传输质量的负面影响,防治反射现象影响微波传输过程。第二,气相因素的影响。在微波的传输过程中气相因素的存在碎玉微波的传输距离和传输质量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由于微波传输距离交叉,因此传输载波很容易受到传输过程中极端天气的影响,增加载波传输的能耗。一般微波在山区中进行传输时会发生较大的损耗,因为山区中的气相因素较为复杂,微波信号在衰减的同时,还会发生反射现象,使得微波传输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3.2抗衰减措施
为了提升微波传输过程的质量,提高广播电视系统自身的性能,在实际的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抗信号衰弱处理方法,由于广播电视信号在微波传输过程中对于系统的运行情况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优化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针对系统进行优化,减少信号衰弱的不良影响。在系统中使用分集接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传输质量,在信号的接收端将多路受信设备和输出信号设备进行整合,可以有效控制信号传输过程,降低信号衰减的不利影响。针对微波传输站点,在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和改造,结合频率分集理论和空间分集形式来控制信号衰减过程。除此之外,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对传输设备进行定时的检测,应利用相关软件查询微波电路。查询过程中认真记录各项参数,尤其应充分观察电平的变化情况。其次,通过传输路由图检查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物,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一般网络提供的图像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不能直接反映微波传输情况,因此必须依靠微波传输路由图进行测量和查询。
4结论
科技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微波传输中故障排除方法将日趋完善,由衰落导致的微波信号传播过程中的中断现象能够有效的避免,尤其目前使用的数字时钟再生、ATPC、每跳无损伤倒换开关等抗衰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衰落对广播电视微波信号的影响,显著提高了广播电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国舜.广播电视微波传输通道故障判断方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17):47.
7.电视专题片制作技巧初探 篇七
1. 电视专题片主要制作流程
1.1 拍摄前准备工作
在专题片拍摄之前对专题片进行策划, 了解专题片的主题和拍摄目的, 确定专题片的风格、形式。在这些内容确定的基础之上, 对专题片进行文案编辑, 具体是将专题片的文字解说部分做好, 这是专题片的重要内容, 与画面同样重要, 决定专题片的成败 (2) 。
1.2 拍摄工作
拍摄工作的重点就是确定拍摄的内容、拍摄的画面、拍摄的时间等等。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镜头分工工作, 节约拍摄时间, 确定拍摄中的顺序和时间, 对于地域跨度比较大的画面拍摄时注意协调好拍摄路线和拍摄地点。此外, 在拍摄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收集与专题片相关的资料, 充实专题片的内容。
1.3 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是电视专题片的核心环节, 决定着整个电视专题片的质量和水平。它是通过各种软件将拍摄中的文字、画面、背景资料、音乐等因素融合而形成一部具有视频音频效果的电视作品 (3) 。在后期制作开始阶段要注意谋篇布局, 确定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专题, 点明专题片的亮点;其次是合理运用特效, 运用特效对专题片进行包装美化, 可以有效地提高专题片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为整个专题片增色;再次是字幕和图片的应用, 字幕的运用可以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而一些图片的出现则是点睛之笔。最后是背景音乐和同期声的运用, 背景音乐对于环境的衬托和气氛的调节有着重要作用, 在适当的环节运用好背景音乐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期声的处理可以适时增加气氛。
2. 电视专题片制作要点
2.1 拍摄手法要富有表现力
电视专题片依赖于众多的画面, 这些画面的采集都需要通过拍摄来完成, 高超的拍摄手法能够突出画面的表现力, 提高电视专题片的质量。拍摄技术和方法一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 拍摄角度和拍摄题材要体现出自己的创意, 吸引观众的眼球。二是情, 在拍摄中注意任务的表情的细节变化, 捕捉人物的个人情感, 表现人物的人情味。三是深, 在拍摄之中, 对于涉及到一些具有意义和内涵的东西要深度挖掘, 通过画面表现专题片的深度。四是精, 对于专题片所表现的内容, 一定要有所取舍, 捡重要的富有表现力的东西, 不可赘余拖沓。
2.2 语言要善于调动观众气氛
电视媒体作为一种视频和音频的结合体, 能给观众以视觉和声觉上的综合体验。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表言达意的最有效方式, 人们通过语言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电视专题片中的语言是专题片和观众交流的重要形式, 是观众感知专题片主题和内涵的重要媒介, 直接决定着专题片的整体效果 (4) 。因此, 做好电视专题片, 要注重运用好语言元素, 调动观众的气氛。
2.3 做好细节处理, 突出真实性
细节最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性, 对于专题片而言, 处理好细节就是处理好专题片中的特技、转折、音效、片头片尾等具有一定技巧的小环节。特技可以提高专题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片头片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和价值升华的效果, 转折则会让专题片情节流畅, 无突兀之感, 音效能起到衬托的作用。处理好细节对于加强专题片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
2.4 音乐要突出感染力
音乐是电视作品的重要一环, 有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之分。制作专题片之时, 合理利用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 对于突出主题、提高感染力有着重要意义。如专题片在描述战争环节时, 运用一些急促的、有力的音乐可以让人更好地感知战争环境的紧迫性, 对于满目狼藉的战争结果则可以用低沉、舒缓的音乐来衬托。音乐制作要遵循在整体上服从内容, 细节上服从画面的宗旨, 达到和谐统一。
3. 电视专题片关键技术的处理
3.1 叙事断点的处理
专题片创作时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而变得越加困难, 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叙事断点过多。所谓叙事断点就是在专题片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空白环节或是过渡环节, 这些环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专题片制作是由一个个画面或点组成的。如在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 (下转第46页) 年》中, 这部专题片主要是讲楚国从西周时期开始发展到最后被秦国所灭的八百年历史, 讲述了楚国的主要文化、风土人情、制度建设等等。由于主题时间跨度为800年, 因此在制作中, 不可能将每一年的事件都展示出来, 只是以楚国的历代君王为线索, 从楚王熊绛一直延续到楚怀王的八百年历史。整个专题片分为发源、崛起、强盛、衰落四个部分, 每一个部分都可以说是一个叙事断点, 在专题片制作中如何将这些断点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是电视专题片处理的关键。采用空白镜头和字幕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当时间跨度比较大时, 可以采用空白镜头加字幕说明, 弥补了跳跃性太大造成的空洞, 而且空白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这部专题片从熊绛的封爵到楚庄王的问鼎, 中间采用了较大幅度的跳跃, 用了较多的空白镜头。
3.2 风景片拍摄技巧
风景片是拍摄得最多的电视专题片之一, 风景片拍摄要考虑镜头、特写等拍摄技术的应用, 如在风景纪录片《张家界》的拍摄中, 拍摄组就从各个角度对张家界的风景进行了拍摄。有高空航拍的远景, 有云雾缭绕的近景, 对于一些特有的东西要给镜头、做特写等等。通过后期的制作, 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整体上是一副云雾缭绕的梦幻画面, 然而镜头给一个特写, 拍到张家界某景点的时候, 则出现了秀丽的自然风光。这种风景纪录片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 需要制作人员对现场有一个整体了解, 清楚哪些东西是拍摄真正所需, 哪些需要给特写等等。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环境, 还需要通过镜头的调整或是长短镜头的转化来完成相关拍摄。在后期制作上, 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对拍摄效果进行编辑, 使最具有特点的风景展现在观众眼前, 突出重点, 而不是一味的相机记录。因此在整个后期制作中, 影片运动、镜头拼接都需要较高的技术。
结语
电视专题片是一种通过拍摄和后期制作的综合产物, 在整个过程中, 前期准备、拍摄过程、后期制作缺一不可。在后期制作中, 要注意一些技巧的运用, 如叙事断点的处理、风景片中镜头的选择和影片剪辑等等。文章结合了笔者多年的电视专题制作经验, 总结了专题制作中技术性的问题, 对同行有一些指导性作用, 对研究电视专题片制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摘要:电视专题片制作是基于成品片的基础之上的, 主要是对作品成品的包装, 以达到更吸引观众的目的。文章介绍了电视专题片的发展现状, 论述了电视专题片的特点和概念, 讨论了专题片制作的意义所在, 从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流程和制作技巧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对电视专题片的发展作了一些预期。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制作技巧,后期包装,编辑
注释
11温向军论电视专题片制作与技巧山西科技2011, 26 (4) :147-149
22李明霞, 郭晓峰.电视专题片制作浅谈[J].中国有线电视, 2009 (11) :236-238
33高鑫.电视纪实作品创作[J].广播电视, 2010 (16) :345-346
8.论电视语言的修辞方法 篇八
选择修辞法
“修辞活动是一种语言手段的选择活动,这一选择主要是在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同义手段中间进行的。”①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存在着多种同义手段,选择最恰当最得体的一种,是修辞的中心问题。电视语言的修辞则通过对画面、声音等的选择来进行。主要包括——
景别的选择。景别是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不同的景别具有不同的表现力,远景视野深广、宽阔,全景能完整地观照事物和场景,中景能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近景能表现人物的局部表情和细微动作;特写画面则如同音乐中的“重音符”,语言文字中的“惊叹号”,具有透视心灵的冲击力和爆发力。景别的选择就是对画面叙述方式和内容结构方式的选择,是创作思维活动最直接的表现,不同的景别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视野、气质和韵律、节奏。
镜头的选择。摄像的镜头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固定镜头便于突出主体,使观众能以平静稳定的心态充分体验画面内涵;运动镜头能使观众视点不断变化,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注意力,引起强烈的心理感应,因而具有更大的修辞空间。推、拉、摇、移、跟、升、降等是最基本的拍摄技法,又是有效的修辞手段。推可以突出重要情节因素和细节;拉可以形成反衬、比喻的效果,发挥感情的余韵;摇,可以表现对比、并列、暗喻、因果的关系;移,能造成现场感和真实感;跟,更能强化纪实效应。②
角度的选择。同一拍摄对象,用不同的角度表现,会得到不同的视觉形象,并体现出不同的感情倾向。平角拍摄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亲切;仰角拍摄令人感到崇高、庄严,富有气概;俯角拍摄则能如实交待环境,但拍摄人物会显得压抑、猥琐,具有贬义。不同方向上的正侧转换也有各自的形象特征。
写实音响的选择。写实音响指生活环境中自然存在的声音,包括动作音响、背景音响,甚至噪音等。自然音响同画面结合,不仅能够造成电视特有的真实环境感,而且能够用来营造特殊的电视语境,调动受众的想象和联想,有效地增强感受的丰满度,建立场效应,形成所谓的“声音景深”。
人物语言的选择。相对于画面语言来说,人物语言更能展现人的内心世界。人物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信息,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等,是反映人物内心、展现矛盾冲突、表达感情的很好手段,还能加强作品的现场感和逼真感。选择好片中的人物语言,对于渲染气氛,增强真实感,反映生活的原生态,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作用。
客观音乐的选择。电视片常选择使用客观性音乐,即声源来自画面中的音乐,其表现形态通常有:片中乐器声音,片中人物演唱,片中歌舞等。客观性音乐既保持了音乐的表现功能,又具有了同期声真实、自然的特点。
超常修辞法
超常修辞法,是用形象新颖、别开生面的方法来创造性地传达创作者主观意图的修辞法,其中融进了创作者很大的主观性,体现了更大的能动性。超常修辞法,是指通过对各种语言要素的加工、拼接、组合所形成的修辞,故又可称为蒙太奇修辞。蒙太奇是一种基本的影视语言的语法,而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它更是一种修辞手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画面蒙太奇。这是电视从电影继承过来的最基本意义上的蒙太奇,就是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一些场面的镜头画面,依据一定的逻辑和规律加以连接,形成新的含义。
画面蒙太奇总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叙述蒙太奇,一类是表现蒙太奇。前者是最简单、最直接,也是电视片中使用得最多的蒙太奇。它是把许多镜头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集中在一起,作用是叙述一段内容,展示一件事情。集中体现出修辞魅力的是表现蒙太奇,它不注重事件的连贯和时间的连续,而注重画面的内在联系。它以两个镜头的并立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两个画面的冲击产生一种直接而明确的效果,以引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
长镜头是另一种与蒙太奇相对立的修辞手法。长镜头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一种真实感,保持一个事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它是纪实风格最重要的修辞手法,而蒙太奇则把事实隐化,代之以一个合成的现实,在艺术作品中自然无可非议,但在纪实片中不宜过多使用。
声音蒙太奇。电视片中有许多种声音元素,大致分为三种——解说词、音乐和同期声,音乐又可分为主观性音乐和客观性音乐,同期声可分为写实音响、写意音响和人物语言。
解说词,是附加于影像之上的画外声音,用来解释、议论、抒情、介绍背景、表达作者观点等。解说词一般是制作后期通过录音加上去的,在结构上与电视作品本身是一种平行关系,但在表达效果上却与画面交叉相融,是画面不可缺少的表意、叙事和抒情因素。
音乐音响语言虽在电视节目中表意不确定,但“在难以表现感情的深度和广度的时候,在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最浓烈的时候,在画面气氛需要渲染的时候,在连接画面转场过渡的时候,音乐音响语言就大有用武之地。”③音乐音响都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前者写实,后者写意,而写意音乐是最常见的,这是由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写意性决定的,它能加深作品的寓意,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准确地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与情绪。
声画蒙太奇。声画蒙太奇的特征是利用画面与声音之间的有机联系来进行叙事。在多数情况下,以画面的连续组接来展现一条叙事线索,而以声音的连续组接来展现另一条叙事线索,然后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合成来建立平行或交叉的对位关系。声画蒙太奇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电视叙事的能力,节省镜头尺度,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电视语言修辞手段。
注释:
①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②秦瑜明:《电视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2002年。
③孔德明:《电视文体写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9.电视分析方法 篇九
编导考试时的笔试一般会写影视作品分析。编导网发现最近两年很多艺术高校越来越侧重于分析电视节目。分析电视节目的文章我们叫做电视节目分析。在考场内一般会给出一段或者一期电视节目,比如一期《快乐大本营》《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或者一段电视散文比如《我的大学》,记录片比如《北方的纳努克》《北京的风大吗》《幼儿园》等等。写电视节目评论文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写:
第一段: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例如某期《鲁豫有约》,先说你对鲁豫有约总体的认识。总体的认识包括这档栏目的主持人定位、栏目风格节奏、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包装等等。详细写作侧重见《编导高考培训手册》电视节目分析的讲解。
第二段: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鲁豫有约》访谈的对象时杨幂,那你就要注意观察主持人在向杨幂提问问题的时候是怎样来层层提问的,主持人是如何来选择问题的。这期节目的看点在哪里。再说一下这一期节目的设计结构。看一下有没有请其他的嘉宾啊,比如杨幂的男朋友以及剧组的人员。这些都是可以分析的元素。
第三段: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1·节目内容。本期节目表现了什么内容,让观众在电视前获得了什么信息。这个角度的观点一定要紧贴内容来评论。
2·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编导策划的结构,如果是访谈类节目的话,这里所谓的结构就是主持人提问的问题的一个列表,主持人的提问是怎样慢慢往下继续的。主持人不可能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他开始问什么问题,中间问嘉宾什么问题,最后如何来结尾,这都是编的提前策划好的。你就分析一下节目这样进行的原因。
3·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看一下主持人在这期节目的表现是否优秀,主持人的风格和这期节目的风格搭配呢。主持人是怎样让节目层层递进的。
4·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技术包括摄像、电视节目后期的包装、音响、大屏幕的设计、电视节目剪辑的节奏等。
10.电视节目制作心得 篇十
这学期上了电视节目制作这节课,感触颇多。与其他课程相比,电视节目制作更加注重实践,更加贴近实际操作,给了我机会亲身投入拍摄工作中去。从而对整个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技术运用的熟练性的重要,以前看电视的时候并不觉得这里面有多复杂,却又如此自然。想要整个片子流畅的播放出来,还真不容易。从前期的策划选题,到整个的拍摄过程,再到最后的进行剪辑,都是需要费心费力,全力以赴当这一切经历过来,我看着片子制作完成以后,心里的兴奋不言而喻。
电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其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决定它必须要充分展示社会人生美与主体性情美。这就要求电视编创人员,坚持弘扬社会主旋律与鲜明的个体风格和谐统一的原则,去阐释社会生活之美,去表现生命之美、理想之美和未来之美。其次,各类电视节目,可以说都是主体对某些物像的切割筛选、删除渲染之后的再生物。因此,电视节目制作就必须要坚持充分展示生活真实美与意象物化美的美学原则。再次,电视是一种大众媒介,这就要求电视工作者深入向民族优秀传统学习,充分发挥电子传媒时效性的动能,及时满足大众对文化的需求。
参与和体验电视节目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我们从前期策划到中期拍摄再到后期剪辑的每一个环节,了解一个完整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的方方面面。这个过程让我们掌握了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技术,成为可以应对基本需要的全面人才,同时也让我们能够体味和感受各个工种间配合的重要,而后者可能对我们更为重要。套用初中课本中的一句话,电视节目制作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这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同时也是一个艺术的综合。这里有语言文字的文学艺术,有摄影摄像的声光艺术,等等。下面,分几个方面谈谈学习中的点滴体会。
1.策划与编辑 好的节目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好的策划,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好点子。这个点子就是节目的灵魂,决定了节目发展的方向。节目前进的道路平坦通途还是崎岖小道,很可能就在出发的一刻决定了。为了一个好的选题大家讨论了很久。而一旦一个可行的方案推出以后,后面的工作就会在这个前进的方向上一帆风顺了。如何才能有一个好的策划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必须很好的理解要做的节目的意图:要做给谁看,要对他们说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明白你的宗旨是要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规律,用你的受众易于接受的切入点,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出发,把一个事情说明白。这些,是我们很多从业人员所欠缺的,也是我们学习中所应当重视的。之后,要在拍摄前尽可能多的做功课,包括考虑到实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拍摄过程中的具体步骤等等,最好能形成书面。如果有大量的语言表达,则应该有比较完整的文案。
2.拍摄 拍摄过程是整个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技术含量相当高的环节,一方面要求相关人员熟练操作各种专业设备,另一方面要求其有较高的审美水平,能做到不仅拍摄到事物本身,还能通过这个拍摄过程展现出其美好或者丑陋的一面。虽然客观的事物是不变的,但是不同的人拍摄出来,就会有千差万别。可以说,看到一部作品的画面,就可以看出这个摄像人员或者导演的审美价值观。尽管目前我们在学习阶段接触到的还都是比较简单的设备和比较低的要求,尽管目前的设备只要把所有设置都调到auto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那些只是所谓的表面文章。我个人在拍摄过程中的体会是,通过摄像反映思想的过程主要在于视角的把握而不在于技术的操作,一个合适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状态决定了你的关注程度,而不是是否在拍摄中运用了各种技术手段使一部作品显得花里胡哨但是内容流于空洞。这个观点在新闻纪实作品中尤为突出,过度的技术参与反而可能降低了真实和可信度。在这里,我并不是反对技术的进步,而只是提出一点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内容永远应该大于形式,内涵永远应该大于外表,这个思路在后期的剪辑中同样值鉴。
3.后期制作后期的制作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俗话说是七分拍,三分剪,其实在很多具体的应用中,剪辑的重要程度可能更大一些。特别是一些文艺作品,很多气氛的烘托、特技的加入都是依靠后期制作完成的。我个人是偏重新闻纪实性的,一般的应用中剪辑的作用更多的是从大量素材总选择需要的素材,然后拼接成段子,用来支持和反映主题。但是这个剪辑同样是有讲究的,我的实践经验就是挑核心内容,尽量保持简洁。很多时候自己拍摄的素材会难以取舍,结果是自己陶醉的很而旁人不厌其烦,在这个时候我们呢就应该更加注意对于主题的把握,点到即可。总而言之,参与过制作的方方面面,就能够做到不仅仅从节目主持的角度看问题,而可以从节目全局审视你的创作。同时,对于你与各个工种的合作和沟通也是很有帮助的。良好的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在遇到分歧时候也会进行很好的沟通,在最繁琐的剪片阶段,良好的合作气氛促进我们的进度,愉快工作的同时,也收获了较好的结果。所以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学会讨论和沟通,学会分担,是很重要的。
11.小议电视新闻的画面编辑制作 篇十一
【关键词】新闻编辑;画面;制作;节奏
电视新闻的画面编辑,是电视新闻制作中的重要环节,记者拍摄回来的录像素材,通常并不是可供播出的完成节目,出去极少数情况如实况录像、无剪辑拍摄外,大多数节目都需要在后期编辑中去粗取精,合理安排镜头顺序,协调声画关系,使之成为声画完美结合,叙述清楚合理,能为广大观众理解接收的播出片子。画面编辑的工作内容,包括镜头的选择、镜头长度、镜头组接、镜头的节奏等几个方面。
一、镜头的选择
画面编辑的首要工作是从一大堆素材中挑选可用的镜头,由选择出来的镜头构成完整的片子或节目,从某种程度上说,选择镜头是节目成败的关键,对编辑成的片子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怎样选择镜头呢?从广义上说,就是选择好的镜头,从狭义上说,则是从镜头的景别、角度、方向、内容表现、和质量等多种具体因素出发,去挑选那些有利于说明新闻事实的能完成主题表述的,并且便于合理组接的镜头构成完整的片子。
(一)镜头景别。镜头的景别既是取景范围,又强调着观众收看的目标,还是形成蒙太奇句子的因素,要挑选合适的景别镜头来构成完整的片子;(二)镜头内容。镜头内容表现不准确或不得力,都能造成观众的不理解、误解或不信任;(三)镜头运动。镜头运动的目的是让观众看的更充分,更全面,推、拉、摇、移牵着观众的视线和注意力,各种镜头运动要有主语引导,确立视觉重点;(四)镜头长度。不同的镜头角度有着不同的表现效果、感情色彩。要让观众看什么,怎样看,角度的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五)镜头方向。方向直接影响着画面内容的表达,正确处理镜头间的方向关系,才能形成清楚的表述,避免镜头的不连贯和叙述的混乱;(六)摄影技术。由拍摄技术不过关造成的画面不平稳,摇晃抖动,运动速度不均匀,起落幅度不准确,画面不清晰等问题,都会影响观众的观看;(七)构图和光影效果。各种残缺的或别扭的构图不能选用。镜头的光线效果要好,并且与别的选用镜头能够协调统一。
二、镜头长度的确定
在考虑镜头长度时让人看看清楚画面,又要照顾到片子的节奏和情绪的表现,由于镜头景别的不同,表现的范围内容的多少也不同,不同长度的画面,表现着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感染力,一般常用的能够让人看清楚的景别,长度是这样的,全景一般8秒左右,中景一般5秒左右,近景一般2~3秒左右,特写一般1~2秒。
镜头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叙事性镜头和描写性镜头。叙事性镜头长度应保证观众既要看清画面,又要留下印象,如果镜头太短,该交代的事情没有交代清楚,一闪而过,观众就看不清。如果镜头太长,事情已经交代完了,镜头还在继续,观众就嫌长。最佳点应是,当观众看清画面时,及时切换。
三、镜头组接
(一)合理地组接镜头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按照事物发展的自身逻辑顺序组接,第二,按照主题规定组接,第三,按照同一主题组接,第四,按照同一地点组接。
(二)镜头组接的方式和技巧。在组接镜头时,电视新闻常采用这些方式来结构镜头:顺序式、倒叙式、积累式、平行式,另外还有对比式、混合式、比喻式、平行交叉式等组接方式。无论采用那种方式来组接镜头都要根据所报道新闻的内容及特点灵活运用,力求编出叙述明白,转换流畅,生动引人的片子来。
(三)场面过渡。场面过渡有两种,一种是技巧转场,常用于电视剧、纪录片、专栏等;一种是无技巧转场,常用于电视新闻编辑。
第一,技巧转场。淡入淡出,通常用于两个大段的结束和开始;化,前一镜头淡出同下一镜头淡入叠起来,造成前一画面在逐渐模糊中转化为后一画面的效果,主要用于同一段落、同一层次;划,前一镜头画面逐渐剥去,同时,在空着的地方显现出后一镜头的画面,常用于表现地点场合的变化;定格,在画面刚开始时,使画面静止不动,一般用于划分不同段落、不同主题或不同的任务形象之间的间隔。
第二,无技巧转场。无技巧转场就是从“切”到“切”的转场方式,直接从这一段跳到另一段上,不用任何形式技巧,省略去许多不必要的过场戏。无技巧转场的表现手法有同体转场、相似体转场、出画入画转场、挡黑转场、主观镜头转场、声音转场、运动镜头转场、同景别转场、虚化转场等。这些转场过渡方法是新闻片比较常见的,它摒弃了技巧转场的人为痕迹,显得更真实。
四、节奏
节奏在新闻中是对比因素有规律地交替出现,是基于灵感的有机的运动次序。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指画面内部事件展开、主题运动所形成的节奏。外部节奏也是指蒙太奇节奏,指镜头转换所形成的节奏。
影视的节奏是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处理的不同主题内容的片子,对于节奏的要求不同。抒情性的片子节奏比较舒展;故事片、电视剧的节奏则要张弛相间,波澜起伏、以烘托气氛。编辑要掌握各种节目内容对节奏的要求,合理地处理镜头之间的关系,用适合内容表达的节奏,来增强节目的感染力,为节目添色。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电视新闻的画面编辑技巧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学习和提高,强化自身的编辑技巧水平,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并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深入研究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并将此类编辑技巧运用到平时的新闻编辑工作中去,从而制作出极具亲和力,创造力,受群众喜爱的新闻节目。
参考文献
[1]陈秀芳.地方广电新闻的编辑技巧[J].魅力中国,2013,(06).
[2]王秀红.浅谈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4).
[3]穆丽红.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析[J].华章,2012,(33).
12.制作电视早间新闻的要点 篇十二
第一, 内容为王, 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新闻
这个时段的新闻主要是对昨夜今晨所发生的最新、最快的事情的报道。它的采制特点是:
丰富实用。包括国内、国外要闻及报摘、网络新闻。当然所用的新闻最好是侧重于能影响家庭的事件, 甚至让观众看到的是具有个人价值的信息。
对象明确。早间收视对象是上班、上学前的人, 以及准备早餐的家庭主妇。
简明扼要。早间新闻不仅要求新闻要短、节奏要快, 而且要求播报用语明了, 语速轻快, 叙述清晰, 可听性强, 即便不看电视也能知晓所报道的新闻信息。深度新闻报道和分析、评述类新闻就不合时宜了。晨报报摘也多是主持人用个性化的广播语言对报纸上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评述。
复播量大。由于人们离家的时间不一样, 所以新闻重复播出次数多, 让错过某些内容的观众还有再次了解的机会。但要注意新闻在复播过程中其表现形式和播报形式不要重复, 要注意变化, 可采取变化角度来报道, 也可不断加入事件的最新进展, 最好能让自己的记者到现场报道。
全力直播。一般早间新闻的头条均为直播报道。通常的做法:一是双视窗或多视窗的运用。也就是在主演播室——事件现场——事件相关画面三者之间运用双视窗或多视窗来强化新闻报道者与新闻事件的接近感, 让观众更有亲临现场的感觉。二是要注意主演播室主持与现场记者在对话的过程中, 主持人的主要功能是提出各种问题、倾听对方回答, 各种观点和判断由被采访者给出, 而不是由主持人表述。
风格清新。人们在早晨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早间电视节目的内容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因此, 早间新闻节目的风格应当欢快、清新、向上、充满生机, 包括主持人的语音语调、音乐的使用、演播室的设置、画面色彩和光影的运用都要符合情绪的基调;另外, 节目转换相对要快。节奏上, 长栏目与短栏目相结合, 硬新闻与软新闻相结合, 中间穿插天气预报和广告, 张弛有度, 既紧凑又使人安心。再有, 早间新闻节目的内容上, 要谨慎报道凶杀、暴力、悲剧等主题, 即便是早间新闻板块的专题节目也是非新闻性的, 都是贴近生活的轻松愉快的话题, 没有社会事件和深度报道, 更多的是给受众提供资讯和知识, 而不是让他们进行思考。还有, 为了保证风格清新, 有些电视台在城市的主要建筑物上设置摄像机, 每节广告之后, 都直播从各个不同的建筑物上切换下来的城市晨景, 观众会产生清新的感受。
资讯
早间新闻节目除做好新闻之外, 服务性的资讯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因为观众除了关注昨晚今晨发生的天下大事外, 更想知道新的一天的天气状况、交通状况、市场物价等与自己一天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信息。
那么如何做好早间节目服务性资讯呢?
一是重点突出。早间节目服务性资讯中最重要的是天气与交通。下面就这两个方面的制作做个概述。
首先, 关于气象的预报。
插播频率高。几乎是每10分钟就复播一次, 常在每个新闻段落的开始或结尾插。有的甚至将当日气温作为固定信息在两个小时内都与节目名称一道组成节目形象标志出现在屏幕右下角, 来体现早间服务的特点。
气象信息丰富。包括现在的风速、气压、湿度、温度、阴晴雨雪, 昨天、今天、下午、晚上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时间跨度还包括一周天气形势预报。
播报形式多样。播报形式不是简单的站在一个气象图前的背诵, 而是多采用演播室与外景结合的现场直播形式, 报告天气的各个方面。并且每一次复播采用不同的播出或表现形式, 或大屏幕动画演示, 或气象主持人口播, 或实地报道, 或为了造成直播效果, 在城市设立若干个直播点, 主演播厅与分演播厅实行双视窗对接, 造就直播城市的感觉。
做好现场连线。可与相关的气象站连线, 报道气象的适时信息, 让尚未出门的市民先看到他们所生活的城市此刻外面的情况。另外, 为了体现现场感, 可将演播厅放到露天广场上。这样开放而且透明的演播室会吸引大量的群众驻足观看。因此, 在进行气象预报的时候, 除了让演播室的主持人介绍外, 也可以让身处外景的记者来叙述, 甚至可以到演播室外的人群中去采访, 这既让聚集在演播室外大楼周围的群众有机会表现自己, 也同时以此来加强与电视观众之间的亲和力, 保持节目的情绪基调。
趣味性。可向观众出一些关于气象的小知识考题, 以此来提高天气预报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迅速快捷。由于高密度的滚动播出, 所以可以及时看到当地的气象状况。另外, 通过安装在街头的自动摄像头, 即便是风雪夜也可把路况信息传达到观众面前, 增强真实感。
其次, 关于交通的预报。
强化插播的高频率。平均每15到20分钟插播一次, 每次平均在1分钟。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实时公路交通状况, 突出报道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和处理情况及相应的影响。
强化直播的效果。通常设计现场连线, 与相关的交管部门合作, 进行早间路况直播, 用交通主播与交管局警官共同出镜、现场讲解的方式, 为观众呈现早间路况现场。①
二是信息丰富。对于所播报的内容, 不应只限于天气、交通、物价这些方面, 其实, 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生活资讯, 如就医、股票、彩票、电影、出版、书籍, 当天的展览会、音乐会、人才市场、卖场大减价等信息, 都是重要的。资讯要做到全面而权威, 充分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
三是因时而变。也就是说服务性的信息应是灵活的,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侧重点。
四是细节服务。在每一小段节目结束时, 可以在屏幕的下方出现下一段节目内容的字幕, 以加强节目的整体性。还有, 就是在电视屏幕上方始终有时间的显示, 使观众一抬头就知道现在的时间, 而且让主持人不停地播报时间, 随时提醒观众不要忘记上班上学。这样既让观众安心, 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②
第二, 演播室设置。早间新闻的演播室设置最主要的特点是家庭化。家是最容易让人放松的地方, 这样的设置与早间新闻栏目轻松活泼的风格相吻合。通常家庭化的演播室有三个演播区:
主演播区。这个主演播区的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客厅风格, 二是通透开放。所谓“客厅风格”是指主演播室被设计成家居特色, 用暖色调的背景, 配以台灯、沙发、木质茶几等构成家庭会客室的环境;同时特别重要的还要求不断与现场进行连线的两位主持人的衣着打扮要相应多用偏暖性色调, 少用冷色调, 这既与居家客厅会谈风格相融合, 也让观众在寒意的早间收看节目时感受到温馨与欢愉。而主演播区的通透开放是指演播室与室外的环境相呼应, 透过窗户可见楼群实景。在节目的过程中保持使用这样通透开放的背景, 可让受众感觉到新闻报道与收看在时间上的同步性, 给人以亲近感。
分演播室:新闻景区。这是播报要闻回顾或时政新闻的场所, 所以景区设计要相对工整。
分演播室:起居室风格的服务演播区。有交通主持人、天气预报主持人, 用于播报与观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资讯。
主演播区和分演播区在直播节目的过程中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和映衬。它们之间的转场经常是由两方主持人直接交流完成的。
第三, 节目编排:整体编排、前紧后松、峰谷效应。
整体编排。早间电视新闻的开端作为整个节目的缩影, 通常是通过短短的标题来表现整个节目情调及特色的;中间部分大体以7分钟为间隔, 分别安排几个主题性的板块;结束段常常选用一条特写或风趣新闻, 让观众在清新轻松的氛围中结束当天的早间新闻节目。③
前紧后松。这个原因与随着早间时间的流逝、观众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传播内容与形态不同有关。通常上班上学的人多在7点30分前就要出门, 因而一般早间节目的开头要承担新闻汇总的功能, 因此许多早间电视节目的前半段多以简短而紧凑的新闻信息播报为主。加之人们在出门之前, 需要了解天气情况、出行情况, 这样频繁而快捷的天气预报和出行介绍自然成为早间节目前半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在有限的时段内让观众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短、平、快就成为前段节目编排的必然要求。
峰谷效应。它是把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看成错落有致、高低不平的山峰。通常把当天最新、最重大的消息安排做头条, 一般越往后, 新闻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价值依次递减;但每当节目快接近收视低谷状态时, 一定要安排能使节目重回高峰状态的节目, 比如通过安排突发性新闻、新闻特写、集束性的新闻、情趣别样的新闻等方式来拉动收视状态。
参考文献
[1]陈正荣:《中国城市电视台发展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 华艺出版社。
13.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方法 篇十三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阐明了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意义。小城镇建设档案是城建档案的组成部分,《城建档案分类大纲》把县(区)村镇建设档案定为M大类。因此,做好小城镇建设的档案工作,也是城建档案馆的工作任务之一。
笔者从1993年开始从事城建声像档案工作,从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各地城建档案馆交流的情况看,小城镇建设声像档案工作几乎是一项空白。主要原因是:小城镇数量多,而且地域分布广,拍摄工作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使是有一定设备人员条件的城建档案馆,也难以对所属县市的小城镇进行较为系统的拍摄。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地区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特别是涌现出的一批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小城镇,其中有被称为“世界钮扣之都”的永嘉县桥头镇、“中国电器之都”的乐清市柳市镇、“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苍南县龙港镇等。从1997年开始,我们温州市城建档案馆开始着手拍摄温州强镇系列电视专题片。迄今为止共为三十多个经济强镇中的22个乡镇摄制了专题片。其中《潮涌涛飞看双屿》、《眼镜之乡——马屿镇》、《风景这边独好(仙岩镇)》、《东海明珠(梅头镇)》等多部片子作为乡镇的宣传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中播出,有些乡镇还把我们的专题片作为接待来宾的宣传片。通过几年来小城镇建设专题片的摄制,我们摸索出了一套工作经验,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
一、前期筹备工作
拍摄小城镇建设系列专题片工作涉及面大周期长,如果没有当地乡镇政府的配合,是无法开展工作的。由于城建档案馆在乡镇中知名度相对不高,这就需要一个有权威的部门来牵头组织。于是,我们把这个工作设想和温州市规划局村镇处(同时挂温州市村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牌子)同志联系,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1997年5月,温州市规划局发文《关于进一步开展小城镇建设声像档案工作的通知》,发送到各有关乡镇。这为以后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怎样解决拍摄工作所必需的经费问题呢?如果全部由城建档案馆负担,显然难以承受。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即由我们核算出拍摄一部村镇专题片的合理成本,再由当地乡镇政府决定是否参与系列专题片的制作。拍摄成本由差旅费、材料费、人工费以及后期制作和设备折旧等费用组成,我们核定的成本是每个乡镇八千至一万元,低于电视台的制作收费标准。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由于平时接待、宣传任务较多,也确实需要一部宣传片,而我们的拍摄工作正好能为它们提供服务。因此,得到了大多数乡镇政府的支持。
二、拍摄的主要内容
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共性。以我们的拍摄大纲为例,以下的内容是在每个乡镇都必须拍摄的。
1、乡镇全貌;
2.主要街道和建筑物、镇政府大楼;
3、基础设施,如水陆交通、园林绿化、农田水利设施等;
4、配套设施,如变电所、水厂、垃圾转运站、大型交易市场等;
5.文化设施,如中、小学校、影院、活动中心等;
6.主要乡镇企业的生产情况;
7.农猖讪的生产、养殖和示范基地;
8.乡镇领导会议在过查工作、主要负责人访谈。
在一般情况下,所拍摄的素材资料与专题片的时间比例应不小于5:l,即制作一部十五分钟的专题片需要75分钟的素材,通常我们都达到90~120分钟的素材量,有时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因此,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对有关内容加以拍摄。
需要强调的是,在拍摄时,除了运用推、拉、摇、移等基本拍摄技巧外,一定要合理安排人物的活动。
比如拍摄学校,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拍摄水厂、变电所,要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拍摄企业、农田水利,最好请乡镇领导到现场检查等等。而不是只拍摄固定的建筑物,这样拍出来的画面才会生动而富有情趣,这是拍好拍活一部专题片的关键之一。
一个乡镇的拍摄时间大约需要3-5天,拍摄点通常有数十个。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必须有当地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向导。
三、怎样编写解说词
优美、恰当的解说词是一部优秀电视作品的灵魂,小城镇建设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也是一项艺术创作过程。解说词的写作有以下几点基本的要求:
一要清楚明白。专题片同时作为一个乡镇的宣传片,要做到条理清晰、言之有物,让每个没来过本地的外乡人看过之后,能对本乡镇的工、农、商业、城建、党政建设等各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要真实。小城镇建设专题片作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真实记录,对真实性要求严格。数据要求准确可靠,涉及小城镇建设专业知识的,应符合其专业技术知识,用词要准确规范。
三要有观赏性。专题片是一部艺术作品,而不是工作总结。要做到语言生动、具有艺术感染力,避免平铺直叙。
编写解说词需要深入调查采访,广泛收集资料,需要收集的资料有:上年度乡镇工作总结、乡镇对外宣传的文字材料、新闻单位的报道文章、主要乡镇企业、学校、市场等有关单位的情况介绍资料等。
解说词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简介、介绍地域、人口、发展历史等;第二部分工业经济建设,介绍乡镇支柱产业、主导产品;第三部分城镇建设,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农田水利建设等;第四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如教育、文化设施、党的建设;第五部分,前景规划与展望。
当然,在编写过程中,要突出每个小镇的特色,如经济特色、文化与传统特色、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特色等等,尽量做到一镇一品,各有千秋。
四、后期制作的要求和技巧
有了符合要求的拍摄素材和解说词,好比是烧茶有了好的原料,还须精心烹调,才能烧出一道好莱。专题片的后期制作是一个工作量很大的过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部15分钟的专题片,其后期制作的时间大约需要15小时。后期制作的总体要求是:主题明确,取材合理,镜头剪接自然紧凑,画面清晰流畅,解说与画面同步而不脱节、背景音乐与主题和谐一致,片头片尾字幕齐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在编辑制作前,一定要作好各种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将所有素材从头到尾测览一遍,详细标明每组镜头的内容和起止时间,这样,才能在选材时一目了然,心中有数。编辑时,我们一般采用插入法进行编辑,即先把解说词逐段录制到编辑带上,然后再根据其内容和长度逐幅插入画面,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容易操作。此外,编辑中还要适当地运用特技手法,使片子更加具有观赏性。
在镜头选择时,要综合考虑片子的内容、节奏。风格以及观众视觉心理等各种因素。切忌说到山就用山、说到水就用水的看图说话式的编辑模式,使解说词和画面相辅相成,做到源于画面,而不重复画面,概括画面,而不脱离画面。
【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方法】推荐阅读:
电视专题片的制作08-12
电视专题解说词09-02
电视专题栏目策划案10-04
《电视节目制作》教案11-30
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国家开放大学专题07-12
电视机销售方法总结10-03
关于办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请示06-24
电视节目制作实习报告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