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14篇)
1.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我县小城镇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农村社会的发展一般需要经历两个必然阶段:一是由农业化到工业化;二是由工业化到城市化。第二阶段是农村社会结构的一场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次飞跃。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必须加块建设小城镇。但是,目前在小城镇建设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人就我县小城镇建设中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
一、小城镇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小城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小城镇18个,其中建制镇7个。并确定了横溪、白塔、下各3个建制镇为中心镇,形成了县城———中心镇———集镇三级梯度建设发展模式,使小城镇的旧貌换新颜。但是,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及原因。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难统一。所谓认识难统一,指的是当地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没有积极地组织和领导当地的小城镇建设。这样,首先是导致有的小城镇规划起点不高,基础设施落后,水平较低,功能不强,个别地方甚至是有“镇”无“街”,有“镇”无“市”。
2、规划难控制。规划难控制指的是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划实施,建设出现无序现象。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端:一是想搞好小城镇建设成为一句空话。少批多占、不批自建、“先建后办”,“边建边办”、“先搭车后买票”的论调和现象应运而生,这样红线被超越,街道被侵占。二是建设行为明显短期化。有的在同一个地点来一个一年一小拆,三年一大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损失,规划真正成了一张白纸。
3、管理难规范。管理难规范指的是小城镇的违法建设和违章建筑得不到有效制止,小城镇建设的日常管理处于失控状态:市政设施无人维护,环境卫生无人过问,小城镇社区化管理形成“真空”。这样,导致小城镇建设混乱,出现许多无证设计,无证建设、无证施工现象;小城镇街道的乱堆乱放、乱摆乱停、乱丢乱倒、乱写乱贴的现象就比较严重。
二、主要原因
1、认识不充分,职责不明确。这主要是当地领导对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从战略上摆正小城镇建设位置,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关系,更没有把小城镇建设工作当作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上级人民政府没有及时审批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对小城镇建设的责任也不明确,提拔用人时没有与建设好小城镇的政绩挂钩,调动不了乡镇领导建好小城镇的积极性。
2、队伍不稳定,把关不严格。乡镇分管城建工作的领导不稳定,是导致规划难控制的主要因素。因为分管领导对总体规划的编制,详细规划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规划道路永久性建筑的控制,各项工作的衔接,心中均有一本账。规划实施有很强的连续性,而分管领导变动频繁,整个工作部署就会打乱,今年我搞一套,明年你搞一套,后年他搞的又是一套。乡镇政府班子成员都是通过选举后上任的,有的领导自身素质偏低,把关不严,选举时欠下的“人情账”,在建房审批时偿还,批建的房屋超越道路红线,有的还擅自更改总体规划,丧失了规划法规的尊严,给规划管理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成为了小城镇建设中的“绊脚石”。同时,体制不配套,机构不健全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三、对策措施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三难”问题,都集中体现在政府行为上,“三难”实质上是小城镇建设中政府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因此,把小城镇建设由低起点转到高起点格局上来,重点要强化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一)强化认识引导,内在规律要“懂”
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重要是培育功能,不是简单地盖房子,不是盲目地把农民赶进集镇而政府就此撒手不管。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要遵循规律,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小城镇不能就建设而发展,而应当把小城镇建设与推进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市场建设、转移剩余劳动力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推进,使小城镇真正成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服务中心。除此之外,上级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对乡镇一把手和分管领导进行培训,组织赴各地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考察,开阔视野。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审批上报的小城镇规划;同时,要像广东沿海地区那样,提拔乡镇领导与建设小城镇的政绩挂钩,上下级要签订责任状,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强化规划引导,规划起点要“高”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蓝图,管理的依据,又是节约用地,合理布局的前提。小城镇建设必须立足长远,以“城市化、社会化、现代化、协调化”来规划好、建设好。具体做到以下3点:一是超前性。整个规划必须确立“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近期、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保土管等方面关系,使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工业小区合理开发起来,与市场流通、社会设施、住宅区域及公用事业等项建设兼顾起来,做到30年不落后,50年不拆迁。二是连续性。规划可以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调整完善,但大的思路不能变化,不能半途而废,朝令夕改,更不能规划一套,实施一套,规划和实施两张皮的现象,必须确立战略眼光,搞“接力赛”,努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整体性、系统性。三是可操作性。整个规划既不能不切实际,急功近利,也不能瞻前顾后,消极等待,必须处理好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有紧迫感,创造条件,不丧失任何一个发展机遇,使整个规划看得见、摸得着、好操作、好实施。
(三)强化规划实施管理,管理手段要“狠”
小城镇规划编制完成后,要按程序抓紧报批。一经出台,就是指导小城镇建设的法规文件,具有法律的约束效力,必须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坚决做到“四个一”,即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要寓规划管理于建设管理之中,对违章建筑、违法占地行为,一经发现,就要严肃处理;对典型案例,要公开处理,造成声势,推动执法工作,以增强全社会的规划意识
2.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 各地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 不少地方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 由于没有综合考虑, 甚至忽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致使小城镇的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欠帐”问题十分突出。我们通过对德州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状况的调查分析, 提出几点意见, 供大家参考。
1 当前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现状
当前全国许多小城镇没有编制消防规划, 普遍存在消防站数量不够;市政消火栓数量少, 消防管网压力不足;消防装备差, 且数量少;消防道路不畅等较多问题。
(1) 德州市小城镇区建设规模普遍小, 人口少, 发展不平衡, 没有编制消防规划。镇区消防安全布局隐患多, 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互相混杂, 各类建筑毗连成片, 既无防火间距, 又无消防通道, 有的甚至缺少消防水源。部分厂区内生产、生活、危险品储存混为一体, 火灾隐患大。目前, 德州市共有123个小城镇中, 只有6个城镇编制了消防规划, 在总体规划中形成了消防规划专篇的不足25%。消防规划不完善, 导致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无序和欠帐。
(2) 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欠帐”大, 市政消火栓完好率低。大多小城镇现有消火栓安装普遍存在数量不足, 管网管径小, 压力低等问题, 加之, 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效果差, 完好率低。目前, 德州市123个乡镇中, 安装有消火栓的仅88个, 占总数的71.5%, 其中34个乡镇尚未安装消火栓, 欠帐率达80%以上。全市供水主管不到100mm的乡镇有53个, 部分供水主管不到50mm, 一半以上供水压力不足0.25Mpa, 还有35%的不足0.1Mpa。部分城镇消火栓、消防供水管网的日常维护保养不落实, 许多消火栓年久失修, 难以正常使用。
(3) 灭火救灾的基本装备缺乏, 城镇自我救灾能力非常薄弱。小城镇大多离公安消防队较远, 各地小城镇普遍存在重组织队伍建设, 轻装备配备的问题。目前, 德州市90%以上的小城镇依托乡镇干部和基干民兵等组建专职消防队, 但是, 从调查情况看, 大都空有组织, 没有配备消防手抬泵、水枪、水带等基本的灭火装备。使专职消防队的组建缺乏真正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2 关于加强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1) 建立保障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正常渠道。当前, 经济建设发展较快, 许多小城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大幅增长, 而消防经费却仍是多年前的标准, 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器材装备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各地政府应当采取相应措施, 把消防经费纳入城市消防整体规划之中。同时, 市、县两级政府应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 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形式支持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道路和装备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支持小城镇向银行申请贷款,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并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凡在小城镇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租金及水资源费等返还小城镇政府, 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城镇抗御火灾的能力。
(2) 加强小城镇消防基本装备的配备。在加强小城镇消防专职队伍建设的同时, 要进一步加强消防车辆、手抬泵、水带、水枪等基本消防装备和防火服、头盔等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 并开展经常性训练、演练, 不断提高专职消防队员的业务水平与技能, 切实增强城镇抵御火灾的能力。
(3) 因地制宜, 逐步抓好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小城镇消防规划是加强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 为此各地要结合小城镇建设规模、人口、功能等实际情况, 按照《消防法》、《山东省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 将小城镇消防安全布局、消防水源、消防道路等合理编制消防规划, 既要实现功能分区, 又要注重原有影响城镇消防安全布局的企业的改造和搬迁工作, 对新开工项目要严格按照功能分区要求实施, 防止形成新的隐患。
(4) 科学规划建设消防水源, 增强小城镇消防供水能力。小城镇大都远离城市, 市政供水条件差, 要通过对原有水厂或水源的改扩建, 提高消防供水的可靠性。同进, 要抓好小城镇镇区内可利用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建设, 对镇区内可利用的水池、水塘、河流等, 要因地制宜修建一些供消防车、消防泵用的取水井、取水口、取水码头等, 不断增强城镇消防供水能力。
3.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87-01
一、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人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水利设施来提高农业的抗灾害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农业朝着产业的方向发展,还能够在保证水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提高粮食的总产量。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加强对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在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避免一些灾害的发生,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 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性
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分布不均,这就造成了我国粮食的短缺。而作为我国粮食发展根基的农业和稳定我国粮食发展的水资源,其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使这两者共同推动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进行有效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利用现代化的灌溉方式和对水利工程进行技术性的改造,完成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证农业水资源的良好供给,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最终实现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
(三) 有利于保证社会的稳定
农业问题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要想实现农业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而进行有效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的供给,还可以巩固我国农产品的基础性地位。所以,只有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才能使农业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保证我国社会的稳定。
二、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不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要想使得农田水利社会更好的为农业服务,首先要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度。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由于农村地区对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使得他们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时候,并没有对其地形和影响因素进行谨慎的研究和考察,造成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不完善。此外,由于没有引进技术,使得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出现了许多不科学的地方,这样一来就不能使农田水利设施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
(二) 农田水利设施陈旧
我国现阶段许多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都是在20世纪建成的,一些老化的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再加上一些先进的设施还不够完善,使得农田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当代农业对水资源利用的需求。这些陈旧、破损的农田水利设施不能得到及时的维护,则会造成水利設施老化的加剧,长期下去不仅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还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缺少资金支持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的改进和对农田水利设施中一些陈旧设施的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从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现状来看,尽管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来进行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一些地理环境比较特殊的地区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带来了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的解决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当地政府的投入只能是杯水车薪。所以,资金的短缺不仅不能使水利设施建设正常有序的进行,还使得许多的农田水利设施不能得到及时的完善,最终影响农业的生产。
(四)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由于农民对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节水意识不强,导致农田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浪费严重。此外,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和农药化肥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流入河流,导致水资源被污染,这些污染的水源又用于灌溉农田,引起了农作物安全隐患,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 优化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措施
(一) 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建设者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正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农田水利设施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 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政府财政拨款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是紧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来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扩大政府预算中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设备维修的资金准备,满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要求。第二,构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力量,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让投资者能够获得利益。扩大投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加强金融机构的支持,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上的支持,鼓励人们参与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 提高资源和设备的利用率
由于我国目前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所以对新技术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在解决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问题上,农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改进灌溉技术,对使用时间久的设备进行维修护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保证农田用水的正常运行。而对于水污染来说,减少污染水源的排放和净化处理污染水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提高粮食质量,保证生产粮食的安全性。
(四) 进行环保施工
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树立环保意识,不仅如此,施工人员更要将环保贯穿于整个建设中来,使环保意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所以在建设的时候,要坚持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评估体系,将建设中可能会造成的环境和生态问题降到最小。
总结: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提高以及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和技术的投资力度。在优化各种水利设施的基础上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农田水利设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序.内江市农村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4.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时下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问题;对策
招投标制度是国际国内普遍采用的工程建设项目的采购方式,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因此,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工程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尽管如此,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建筑业规模越来越大,与之而来的是工程招投标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亦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并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例如,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腐败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违纪违法行为仍然处于易发、多发、高发状态;对招标投标的监管,仅仅是操作程序上的监督与交易现场形式上的监督,对于幕后的行为却束手无策。
随着竞争的激烈,一些部门和工程建设企业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使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规避招标和招投标弄虚作假的问题严重
一些建设单位打法规的擦边球,肢解工程,将应依法招标的工程项目进行拆分或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分段实施,使其达不到规定的必须招标的要求,或只对项目的主体工程进行招标,附属工程直接发包。如对楼房的建造进行招标,监理工程、装修等由业主直接发包。还有一些招标人强调工程“特殊”或以实行招标会加大成本、增加工作量为托辞,规避招标。当然,也不能规定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均进行整体招标。有些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很大,如果整体进行招投标,可能出现没有投标人有能力完成的情况。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中化整为零,规避招标的现象,主要是招标单位的寻租导致的。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防止招标过程中的寻租,从源头上解决规避招标的问题。具体的措施有:加强工程监管;变革工程发包依据;是否需要公开招标的发包依据由原来的初步概算变为有权部门审核;加大工程跟踪监管的力度,财政等部门在委派工程财务总监的同时就要对建设程序进行审核,发现应招标而未招标的工程,应通知建设方依法废除工程施工合同,重新组织工程招标。
2相互串通,暗箱操作,陪标现象不断
在招投标过程中,有些投标单位为了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顺利中标,私下与招标人串通,投标人之间相互围标,以不正当手段中标,甚至标书都出自内定的投标单位,只是个别项目金额作以调整,以达到串标的目的。此外,在招投标中陪标现象也时有出现,即在参与的投标单位中,由一家投标,另外几家陪标,使得最终招标项目落入这几家投标单位,事后由中标单位对参与陪标的单位承兑事前许诺。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加大打击力度,导入宽免制度,“黑名单”制度等方式解决。首先可以加大处罚力度,在刑法中规定增加串通招投标罪的罚金额或徒刑期限,而且主刑与附加刑同时适用,对串通招投标行为起到威慑的作用。其次可以借鉴国外的宽免制度,即招投标者中的内部人员提供了串通行为的相关内部信息,可以免除或减轻处罚。宽免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自首者的积极性,使有关机关尽早发现违法行为并采取相应措施。在规定宽免制度时,要保证其透明性和确定性,明确规定成为宽免制度申请者的要件,同时还鼓励揭发其他串通者的行为。最后可以通过公布发现串通招投标行为的招标人名单,将其加入“黑名单”,规定其在一定年限内不能进入该市场。
3评标委员会问题重重
招投标法对评标委员会的相关规定不科学,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评标委员会的权利范围过大。现实中,其常常超越评标的职责,如审查供应商或投标企业的资质。第二,评标委员会的权利内容太大。评标因素往往包括专业技术、经济、法律等问题,所有的专家难以做到对技术、经济、法律等所有因素进行准确评判。另外,由于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的细化,往往存在某行业的专家对该行业中的某些具体产品、服务或者技术内容不够专业。第三,专家自由裁量权大大。在某些评标中,可能出现同一投标人评标专家给出的分数悬殊;不同评委对同一投标人评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评标专家有的分值普遍偏高,有的普遍偏低等情况。第四,评标专家容易被误导。由于技术水平方面的问题或阅读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时间有限,评标专家可能被招标人(采购人)代表或者评标委员会内部其他专家的误导,使招投标流于形式,背离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原则。
针对评标委员会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严格限制专家的自由裁量权,实施评标专家声明制度和推广电子化评标来解决。限制专家的自由裁量权可以采取两种做法:一是评标标准定量化,尽可能采用客观、量化的标准,将不能客观定量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二是严格遵守和执行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标。评标专家申明制度可以有两项:专家声明是否熟悉评标项目专业;在开标后声明是否与投标供应商存在利害关系。电子化评标则能够在物理上对评标专家进行隔离,从而有效解决“合议”时的误导问题。
4中标后投标单位人员大幅变更,后续监管缺位严重 一些招标单位在与业主签订施工合同协议书并开始施工后,将项目部主要人员进行了实质性的变更,变更比例甚至超过了50%,招标人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往往在中标文件中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人员不能更换,必须更换时更换人员的资质不得低于被更换人员且须经业主同意。可是在实践中,一些中标单位还是在业主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更换项目人员,且变更后的项目人员的资质往往不符合招标文件的规定,导致工程质量存在隐患,后果不堪设想。即便业主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更换项目人员的情况,要求投标承诺人员进场,业主与投标人的谈判也往往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导致工程无法如期完成。我国现行的工程招投标管理体制,对招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管理是由多个部门负责的,这种多部门的管理格局,有利于发挥有关部门在专业管理方面的长处,但由于监管主体和监管职责划分的不明确,后续监管机构的缺位和不积极,导致后续监管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对招投标工作无法实施全过程监督。
针对中标后投标单位人员大幅变更的问题,可以通过事后监督和准入清除制度解决。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建设工程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记录备案,并规定中标单位须保证施工时间。最后是形成准入清除制度。行业主管部门着发现投标单位未经业主同意更换大部分项目人员的现象,对投标单位给予降级直至吊销挂靠当事人的资质等级和项目负责人的执业资格,取消一定期限的市场准入,并处以一定数额的罚金。
总之,规范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应在健全配套法规、加强部门协调、完善监督机制、培育行业自律等方面下大力气,加强对招标、投标活动的依法监管,使工程招标投标的各环节置于“阳光下操作,从根本上保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海涛.当前我国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的建议.建筑经济,2003年08期
[2]贾立术.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现状及问题分析.项目管理者联望.2008年
5.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班组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MsoNormal” style=““>如何抓好班组建设
“MsoNormal” style=““>
总所周知,煤矿企业是一个高危行业,为了规范人的不规范行为,控制物的不安全因素,平禹二矿经过许多年的工作实践,先后出台了很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标准,不断规范着我们的安全工作行为,使我们的企业稳步走向安全发展轨道。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居高不下的违章行为和安全隐患,为企业持续的安全发展带来了隐患。虽然近年来我们狠
抓企业管理,强化班组安全建设,但是班组安全管理的基础仍很薄弱,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MsoNormal” style=““>
一、班组职工安全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打造高素质安全型员工的需要
“MsoNormal” style=““>我矿现有10个生产区队,64个生产班组,正组长64名,副组长67名,其中初中文化70人,高中文化61人。职工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安全素质低,职工中中高级技工比例偏低,特别是在今年推行安全文化建设、规范职工安全行为的进程中,抽查职工背诵条身边常见的“三违”行为及隐患、安全事故案例、本工种手指口述操作要领的过程中,差距较大,有80%以上的职工经过区队集中培训、个别辅导、职工自学等方式,都能顺利过关,但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在背诵本工种的手指口述操作要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有极个别职工还存在不配合的态度,有的即使配合,也存在记忆力差、文化基础差,有的字都认不到几个,要想过背诵手指口述操作要领关,真是难上加难,通过职工教育工作组、各区队队干的耐心教育,有的职工勉勉强强地能过关,但各队都存在极个别文化基础较的职工,始终过不到关,成为此项工作的拦路虎,使打造安全型员工的工作进展不大。加之,多年来未招收合同制工人,导致班组成员主要由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即“农合工”组成。他们中大部分来自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家庭生活一般比较贫苦,且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另一方面“农合工”来矿的目的在于挣钱养家,他们认为煤矿是粗活,只要有力气就行,因此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差,尽管企业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但是他们的素质很难提高,造成班组职工整体素质偏低。这与煤矿企业不断更新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很不相适应,反差很大。
“MsoNormal” style=““>
二、个别职工按章操作观念不强,不适应规范安全行为 的需要
“MsoNormal” style=““>安全文化建设对职工安全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职工安全操作技能还不适应安全文化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大部分职工没有形成标准化作业、团队协作和规范操作的习惯,造成现场违章现象屡禁不止,隐患重复出现,而且隐患在现场未能得到及时处理。据统计,我矿1至5月共反“三违”270人次,揭隐患673条。个别管理人员、职工在掌握安全质量标准化知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有极个别队干、班组长对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都不熟悉,更别谈在现场按标准操作,还极个别职工存在习惯性违章行为,规范操作意识淡薄,导致矿在安全质量标准化方面要求不严、起色不大,与兄弟矿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目前,随着安全文化在内的企业文化推进,对职工安全操作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业行为要求越来越规范,而职工操作技能低下和行为不规范的现状与之形成了较大反
差。
“MsoNormal” style=““>
三、主要对策与措施
“MsoNormal” style=““>
1、建立班组思想文化
“MsoNormal” style=““>安全工作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效益,最大的责任。我们各级管理者及每一个职工就必须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个责任,尽心尽力地做好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工作。当前,平禹二矿在安全管理中仍然存在安全意识不强、安全责任不到位、现场落实不细等问题,要有效遏制事故发生,彻底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必须解决安全认识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安全生产全过程。要用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班组建设工作,解决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解决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相结合,认真地分析和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坚持班前、班中、班后不断线,因人、因地、因时去跟进,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力求实效,共同构
筑牢固的安全生产思想防护体系。要培养班组群体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的主人翁意识。倡导大家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煤矿事故可防可控、必防必控”的安全理念,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从职工培训、管理创新、技术进步、设备更新等多方面多层次努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建设。
“MsoNormal” style=““>
2、建立班组制度文化
“MsoNormal” style=““>一要切合实际地建立安全机制。安全机制是探索和实施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措施的基础,为深化班组安全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在建立安全机制的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班组安全管理的科学指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旨在提高职工积极性的制度措施。强化安全监督机制,建立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人人监督、纵到底、横到边的安全网络体系;实行标本
兼治,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从而形成行为有规范、考核有依据、奖惩有标准的制度体系;建立安全风险共担机制,形成“逐级负责、分工负责、系统负责、岗位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超前控制,健全安全检查评比机制,将安全一票否决制和量化考核指标同劳动报酬、奖励等福利待遇挂钩。二要建立健全的班组安全活动制度。班组安全活动是创建安全文化的有效载体。结合当前基层班组安全活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今后要在活动的实效上下功夫,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不断增强基层班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意识。“MsoNormal” style=““>总之,班组建设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需要长期熏陶,同时要讲究科学性、普及性和可操作性,在实施途径上要做到日有行动、月有安排、季有打算、年有筹划,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立足于班组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完整性和实用性,通过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班组建设工作一定会在
6.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农村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下半年莲都区召开了低保扩面会议,提出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加强管理,实现“应保尽保”的工作思路,对于有效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在基层实际操作低保扩面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一、当前农村低保扩面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不少村民甚至村干部对如何算符合低保标准的条件不了解,对低保对象的界定难以把握,仅仅单纯地依靠印象来做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二)扩面的重点不明确。此次的扩面重点应该在于一、二级重度残疾人或者原先符合低保条件而没有保的困难农户,而不是在原一户保1人或2人的基础上简单地增加人数。
(三)低保扩面催生“终生”制、“养懒汉”说。目前,有些村庄的部分村民认为享受低保就像工作人员领工资,可以一辈子享受;有的单身懒汉领到低保金后生活有了保障,不愿意辛勤劳动获得收入,就靠低保金过日子。
二、改进低保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严把政策宣传关。不光要对镇各住村干部进行低保相关政策的宣传,还要在各村制作宣传栏和政策公示栏,向群众公开低保申请条件、审批程序、结果等。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民政助理员进村入户等多种渠道,进行政策讲解。
(二)规范评议制度、抓好公示关。严格按照低保标准评定对象,对一些收入难以核实的家庭,应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然后在村里公示结果,接受群众监督,这样能有效地杜绝“人情户”“关系户”的产生。
(三)不能盲目扩面低保,应当坚持应保尽保,不该保的坚决不保的原则。对一些因病、灾等临时原因导致短期困难的农户,更适合采取临时性的救助方式,要鼓励农民靠自身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绝不能让低保变成养懒汉的助推器。针对很多农民年老仍不得不参加繁重的劳动维持生计的现状,建议分流一部分低保资金给老年人发养老金,这比低保更易于操作,并且对于弘扬尊老家庭美德、稳定农村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7.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关键词:铁路,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规范会计核算
一、引言
财会管理在铁路基础建设展开中, 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搞好基础建设抓好铁路系统的良性运作, 铁路的财务管理推至首位。实践工作中, 铁路财务管理还存有许多不足,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的金融机遇, 铁路财务管理存的这些问题和不足, 需要铁路基础建设发展财会工作人员认真研究、探索和解决。
二、铁路基础建设发展开中财会工作的问题
1. 财会制度缺失
制度是做好财会工作的保证。但是, 在铁路基础建设的某些部门, 却依然存在着忽视制度建设的现象, 在实际工作中, 未建立健全可依的“财会管理机制”, 从而导致一些部门仅凭感觉与经验无规划随意开展各项经济活动。财务管理制度缺失, 也导致了岗位职责不清晰, 致使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影响了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使得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资金安全存在一定风险, 影响了财会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2. 会计核算失真严重
铁路管理力度不足及财务体制不健全、外部监督不力与财务会计管理机制的缺失, 是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违法的主要原因。其违规主要呈现:随意操控成本与利润、非法投资、偷税漏税、弄虚作假、胡挤乱列成本费用等等, 导致会计账簿所记载的事项失真严重, 不能确切反映铁路企业经营情况。财会制度不健全, 财务管理混乱, 基础工作薄弱, 致使会计核算不规范, 最终导致了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3. 财务管理人才缺失及无约束不足
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会计人员的素质, 决定了会计工作的水平。由于现代社会普遍认为财务人员不用水平高, 只要经验足就好, 导致现有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铁路因其机制的特殊性, 从业的财务人员并不少, 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却不多, 并且严重缺失。有的会计人员虽然持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但却对财会业务、政策模棱两可, 又不注重加强业务学习, 所以导致了财务管理的混乱。铁路很多部门财会人员都存在能力差、素质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现状;有些人员操作性、原理性错误, 乱用会计科目, 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的低级错误;现有人员的知识水平无法适应当代信息飞速发展的需要。一些部门的财会人员, 只会记账与报表及应付税务检查等简单工作;有的未按照定核算现金资产, 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不能按规定做到日清月结;还有的部门账目会计要素不全等等。财务人员的素质, 难以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无法做到对财务工作展开科学计划、决策、预测、监督、控制、检查与分析等管理, 不能有效发挥财会工作的管理职能。
4. 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虽然我们通常说要加大监督力度, 但现实情况是, 上级主管部门并没有对基层单位真正负起监督、检查的责任。因此, 基层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基本上是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虽然有一些检查, 但多数是走过场, 应付了事, 缺乏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正是由于上级的疏于管理, 这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好与坏, 完全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一旦会计人员放松学习、丧失了工作责任感, 单位的财务工作就可想而知了。
三、铁路财务管理的加强与完善
1. 提高对会计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会计财务工作, 要认识到会计工作在铁路基础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是国家宏观金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认识到财会工作, 并不仅仅是做好内部资金和财务的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是通过会计分析, 为铁路建设发展提供第一手、真实可靠的信息, 切实提高财经法纪的严肃性。
2. 健全财务管理与会计制度
资金的筹集、运用与投资收益分配的管理制度, 是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 为展开会计工作当遵守的规则与方法及程序总称。铁路基础建设, 应依据《会计法》及《会计准则》, 结合实际状况, 确立财务管理与会计体制。务必确立《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成本控制体制》、《资产管理清查体制》等。并且设立管理机构与管理岗位, 提高各种体制执行状况的考核力度, 真正将管理制度抓到实处。依照国家法律设置账簿, 编制会计凭证, 定期编报财务报表。不管经营业务种类与性质, 皆以财务管理与会计制度制约经营运作模式, 令其会计报告能够全面准确地呈现经营成果, 准确记录现金流量及资产存量等状况, 为有关债权人与税务机关等给予有关财务情形的报表与纳税申报资料。会计工作虽然技术性很强, 但有其自身的工作规律, 各项财会制度的制定应符合会计工作客观规律的要求, 要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如果制度规定模棱两可, 操作性不强, 其贯彻就会大打折扣。
3. 完善监督制度
完善合理的会计监督体制, 是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与正当经济利益的重要前提。会计监督制度, 就是指财会部门在筹集资金、使用及耗费与收回和分配的相应经济业务处理过程, 各方面需遵守的准则。同时需制定《财务内部控制体制》、《对外投资担保的管理体制》、《大额资金的联签审批与动态报告体制》、《采购及付款制约体制》与《销售及收款制约体制》和《廉政建设管理体制》及《财务内部审计体制》, 对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而实行内部财务监督, 监督其真实性、合法性及财务人员廉洁性。
4. 全面落实会计财务各项检查制度
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等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会计财务检查, 对一切有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消除, 对违规操作行为严肃处理, 加大查处和处罚力度。在检查过程中药坚决避免搞形式、走过场, 每一次检查要研究制定检查方案, 落实检查责任制;检查内容要全面, 检查重点要突出, 特别是要对会计财务核算、费用开支、内控制度执行等进行重点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防止差错, 堵塞漏洞, 从而保证会计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5. 提高内部制约措施
铁路各部门在建立各项体制时, 还需提高内部制约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赊销成为重要手段, 所以, 所赊账款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其二, 实物资产控制。为确保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所采取的财务制约举措。要完善内部财产物资管理的控制制度, 例如《仓库管理体制》与《存货盘点体制》于物资采购及领用与销售和样品管理上创建适宜的操控程序, 由制度上确保操作规则, 维护安全, 堵住漏洞。还有, 财产管理与财产记录必需分开, 产生内部牵制, 财产管理与记录及检查核对等系列工作不能由一人管理。需定期检查盘点, 及时揭露问题与促进管理的改善与责任的提高。不定期突击检查, 督促管理人员与记录人员保持警戒;其三, 提高会计监督与反腐控制。监督与反腐倡廉结合, 监督贪污、腐化及铺张浪费。于会计监督过程, 经济活动内的资金运作及生产经营与收入分配等展开监督, 制止与查处假账、违背财经纪律及营私舞弊与挥霍浪费等行为;其四, 提高内部审计控制。组建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体制。其是对单位、部门进行内部监督, 依例检查账目与有关资产, 监督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 提高企业管理与促进经济效益。会计工作还需接受内部审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依相关条例对会计工作展开监督。
6. 培养管理人才
财务人员素质的好坏, 直接影响企业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 铁路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其一, 提高政治思想。财会人员, 要热爱本职工作, 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做到乐业与敬业, 以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与信任;其二, 态度教育。工作态度, 是会计人员履行义务的基础, 亦为完成工作的前提条件。会计人员从事业务活动, 做到勤业与创业、积极主动及勇于创新;其三, 责任教育。职业责任, 为会计职业道德核心、评价会计自身行为主要标准。于会计工作中应严格履行财务条例与法规, 将履行职业责任、变成自觉行为。其四, 纪律教育。工作纪律, 维护贯彻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保障。会计人员需有强烈事业与责任心, 坚持原则, 正直无私, 廉洁奉公。财会人员处理业务实事求是, 保持公正立场及不弄虚作假。会计人员工作须照章办事, 不受其他部门与集体利益影响。同时自觉规范行为, 树立职业形象;其五, 提高业务培训, 增强业务素质与工作水平。工作技能为完成会计工作首要条件, 需加强会计的技能培训, 让财会人员掌握专业所需知识, 提高专业工作所需的技术与工作能力。会计人员只有学会相关职业技能, 方可做好预测、核算、控制及事后分析与考核, 胜任会计工作。财会人员还要常常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方针、财务制度与财经法规及企业制订的财务管理措施, 丰富专业理论知识, 增强工作能力。还需了解必要生产经营常识, 熟悉生产的经营流程, 参与经营管理, 实施会计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李明.财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财务时报, 2010 (.3) 12~14.
8.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水利建设;问题;建议
1 当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河流堤坝设施年久失修,老化程度严重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修建的,按照目前农业的发展趋势,这些水利工程发挥的作用非常低,普遍灌水排水效率很差,大多数功能退化严重,甚至已经丧失功能,这就导致了排涝能力差,农田一旦积水很难快速排出,旱季时由于灌溉功能弱化,也不能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灌溉需要。
1.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无人问津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始大面积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其中主要包括小型水坝、池塘、水渠、泵站和桥梁等,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些新的沟渠逐步建立起来。但是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尤其是最近几年,农业税的全部取消,农村“两工”随之取消,田间水利设施成为“无用之具”,基本无人问津。部分地区的水渠、沟渠杂草丛生、严重堵塞、排灌不畅、垃圾四处,严重削弱了其排涝和浇灌功能,还有些农村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将原来的池塘填平变为耕地,有些地區多年无人管,经过雨水的冲刷变为了荒地。目前农村地区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缺乏统一的管理监督制度和规划,农民随意乱挖沟渠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严重浪费了逐渐匮乏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而且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水利设施投资结构不科学,抓大放小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逐步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资,绝大多数是大型的江河、湖泊、主干河流以及大型水库工程,目的在于防灾,从而严重忽视了农村地区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不少乡镇政府对本地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到基础项目的百分之一,有些地区更少,突出表现在农田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2 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畏难情绪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属于政府性工程,具有公共产品的公益性质。新世纪新阶段,广大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要想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品德修养,面临的压力比较大,这也给广大基层干部思想和行动上带来一定的畏难情绪。
3 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增加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当认清其特殊性,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各省市除了继续加大在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巩固的资金投入,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及时下拨资金,加强农村河塘、堤坝、沟渠的整修改进,确保有固定的资金用于改建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3.2 改革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鼓励农户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
鼓励农户对小型水利设施的投入的前提是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不断开放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范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缓解地方政府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财政压力。
3.3 强化监管制度,确保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其监督管理制度的改革,全面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农民群众参与水利设施建设监督管理模式和长远机制,鼓励群众参与监督。对于跨区域的河流、沟渠、堤坝等地域型水利设施建设,仍然坚持“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各地区政府协调统筹,组建自发性监督管理协作小组,进行多元管理。在日常的维护中,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由上级统一协调安排,采用轮流上岗、推磨转圈、轮流收益负责的原则,确保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
3.4 各级政府应将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纳为基础工作内容,使其制度化、常态化
9.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新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人民银行新的职责和任务,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其职责将得到“一个强化”、“一个转变”和“三个增加”,即强化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把直接金融监管职能转变为履行对金融业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能,增加了反洗钱和管理信贷征信业的职能。随着各级人民银行监管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对人民银行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基层央行的科技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与履行央行新的职责不适应的地方,如果不加以有效解决,必将影响基层央行履行新的职责。笔者试从央行新职能对科技工作的要求入手,简要对基层科技工作存在的制约央行职能履行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一、央行职能调整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新人行法的出台,相应地对人民银行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二是要求计算机应用水平从基本业务应用向深层次辅助决策发展;三是要求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度更高;四是要求央行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系统更加安全。
二、基层央行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环境跟不上金融电子化业务发展的需求
1、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硬件设施档次总体偏低。由于受办公经费和其他因素限制,一些计算机等设备档次仍然达不到标准配置。如目前多数基层央行几乎没有一台使用专业处理器的高端服务器,大多服务器均使用高端PC代替。而目前投入运行的新业务程序对计算机配置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如在2002年底《国库核算系统》升级至2.0版后数据库对主机的配置标准更为严格,内存的优化配置竟达到512MB,基层央行计算机配置中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而部分基层央行正在服役的计算机中PⅡ以下的机型却占有相当的数量。
2、正版软件数量较少。一直以来,由于一些正版软件价格的居高不下,且更新速度较快,除杀毒软件以外,基层支行很少去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正版软件。虽然业务软件均由上级行统一下发,但日常工作中仍需要一些操作软件和工具类的应用软件,而使用盗版软件却又与保护知识产权相违背,这种情况经常使科技部门处于尴尬境地。
3、网络通讯速度较慢。目前县支行的许多部门的日常业务均需要通过网络专线向上级部门传输数据,如信贷登记咨询系统、NOTES通讯系统等,加之近阶段部分基层央行开通展示自身形象的信息网页,使网络专线的工作量更为繁重。如果几个县支行在同一时间段向上级单位传输数据或传输的文件容量较大时,极容易发生“塞车”现象,使网络专线受阻。
4、无专用防护网络安全设备。随着央行内联网使用的效率日益提高,而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却未能进一步改善,目前多数基层央行都是利用软件进行安全防护,对于一些计算机病毒攻击也许还有一些效果,但对于从互联网上随处可以下载而且即便不是计算机高手也可熟练掌握的黑客软件来说,基层央行的网络还是显得有些脆弱了一些。
5、科技技术资料档案不够健全。近一阶段,一些业务股室对口的上级部门开展新业务程序的培训工作时,将以前由基层央行科技和业务人员共同参加的方式改为只让业务人员参加,业务系统也由上级部门在培训时负责安装配置,以至于后期升级补丁程序也撇开科技部门直接下发到业务股室。这种做法虽然是节省了部分培训费用,而且给基层央行科技人员减轻了一些负担,但却影响到基层央行科技部门无法为新系统建立起完整的技术资料档案。许多支行科技人员都遇到这种情况:业务部门遇到突发性硬件损坏或者系统瘫痪等事故造成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要求科技部门进行协助时,科技人员往往因为未参加培训没有相关技术资料,甚至系统安装盘都没有,所以也无法重新配置安装系统,直接影响到基层央行电子化业务的正常开展。
(二)科技素质跟不上金融电子化业务发展的需求
1、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由于受人事制度制约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基层央行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几乎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人才,大多科技人员都是通过自学来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所以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2、缺乏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培训。近几年来,计算机等科技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而科技人员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机会却越来越少,如果不是上级行推广一些安装配置较为烦琐、操作难度较大的业务程序,科技人员几乎没有什么培训的机会,更谈不上计算机新技术、新业务方面的系统性培训,阻碍了基层央行金融电子化的快速发展。
3、科技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尽管央行积极倡导科技兴行,也开展过一系列计算机知识全员培训工作,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人员,基层央行员工的整体科技素质仍然不高,许多员工对计算机只能做到系统性、按部就班的业务操作,或者是打打字、处理个简单的文档等,不能够完整熟练掌握上级行配备的硬件设施以及金融电子化产品和服务功能,对科技人员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
4、对计算机安全意识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仍有一些基层央行员工对计算机管理工作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安全意识淡薄,松懈日常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密码口令设置简单、越权限操作、备份数据未能做到安全保管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极易造成因管理滞后带来的安全风险。
二、解决基层央行存在问题的建议
1、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稳定基层央行科技队伍。一是可以考虑将县级央行科技人员上划一级,统一归中心支行科技部门管理,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县支行科技人员兼职过多的问题。同时,由于科技人员的统一培训、统一调配和统一调度,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而且可以使中心支行科技部门摆脱因一些日常问题而奔波于各县支行的困境,从而有效解决中心支行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二是加强对基层央行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素质。一方面基层科技人员要积极参加上级行组织的业务应用系统培训,另一方面上级行要组织科技人员定期参加专业知识培训班,及时更新基层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计算机技术日益迅猛的发展步伐,适应央行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安全等工作的需要。三是适当提高科技人员的岗位补贴,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解决科技人员行政级别,提高政治待遇;放宽基层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稳定基层央行科技人才队伍。四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基层科技人员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基层科技人员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加快电子化应用步伐,提高应用水平。一是提高网络应用水平,要充分挖掘现有网络资源的潜力,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努力提高央行的办公效率;二是加快网络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与金融机构网络的互连互通,将社会资金在金融系统的流动情况纳入央行的监控范围以内;三是组织开发 央行综合业务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央行办公质量;四是制订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加快央行重要数据库建设,保证信贷咨询等重要数据库的完备性和真实性。
3、强化计算机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切实提高基层央行领导对计算机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实行计算机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主要负责人要定期听取科技部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计算机安全工作。建立计算机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做到职责明确,落实奖惩。二是杜绝网络漏洞,确保网络安全。由上级行制定整体的网络安全规划、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和有效的管理制度,强化网络之间没有设置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保密措施。三是由上级行统一制订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应急方案。四是强化对基层科技人员计算机安全知识的培训力度,增强基层科技人员发现、处理计算机安全事件的能力。
胡绍军
排行榜 | 站内搜索 | 网上调查 您是第3518932位访客
Copyright 2007-2008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ALL Rights Resever
10.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
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
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
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三)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准城镇化”现象明显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区土地不断扩张,由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加上二元体制的约束,造成人口与产业集聚也不协调,另外大量外出农民工有较大的回流空间,需要更长时间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突破口,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推进改革,促进不完全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转变。
(四)小城镇缺乏引导,新型城镇化特色培育不足
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城镇来说,大部分经济规模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一些镇政府规划意识淡薄,城镇管理工作严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
(1)城镇建设沿着公路两侧无序蔓延、散乱布局,加之一些乡镇企业和农民住所也在公路沿线分散布局,形成了“马路经济带”,浪费了大量耕地,破坏了城乡自然生态环境。
(2)城镇缺乏必要的功能区分,城镇居民建房仍然沿用农村的单家独院形式,城镇普遍缺乏环境基础设施,水污染也较严重。
(3)城镇缺乏特色,不少城镇不重视地方特色的塑造,盲目攀比,不断大拆大建,导致大量有价值的、反映本地历史与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建筑物被拆,城镇特色风貌逐渐消失。
(4)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设施水平差,文化站、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十分缺乏,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观念行为还不适应城市社会的要求,城镇的文化、科技、教育的建设急需加强。
(五)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不足,阻碍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显得十分重要,这对实现密集区域城镇化集约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显著的功效。大多城市近年来在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上协调不够,互相竞争激烈,产生重复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城乡规划工作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础依据,推进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农村城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规划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二是突出配套基础设施的原则。对农村城镇化的防洪、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园林绿化、消除、商贸金融、科教文卫体等设施要统一规划,一步到位,完善配套。三是农村城镇化设计高标准原则。设计要体现地方风格、时代风貌和可持续发展。对主要的商业区、街道、重点功能小区的建筑、园林景观等要实行规划控制,重点工程要坚持执行规划方案,规划要体现以自然为本的原则,尽可能保护城镇中的山、水、绿地、景观,因地制宜。
(二)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合理的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同时并重,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动态管理、精细管理水平。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城市管理队伍。二要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三要切实加强综合整治,推行“门前三包”和市区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办法,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四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
(三)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保持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四)大力发展实体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发展基础
优先发展工业。要立足本地区位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着重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和科技化“四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商贸和现代物流业、文化教育和房地产业。
(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
把满足城市多方面消费需求作为调整的切入点,大力发展以生产肉、蛋、奶、果、菜、花及其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农业,同时切实加快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伴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繁荣,使农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文化设施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代表着城市的现代文明和建设成就。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工作。既要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性建筑或建筑群落、街区;又要按照城市人口和服务半径,具体规划专业博物馆、社区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1.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吉林省依兰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城镇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重要的能力源泉。近年来,随着县域工业的快速发展,依兰的城镇化水平已有明显提高。2012年,依兰县城镇化水平为49.4%,在黑龙江省排名第13位,到2013年,其城镇化率又进一步提高到52.1%。但是,依兰县的农业人口数依然占总人口数的60%以上,大量的农业人口长期被滞留在农村地区。同时,依兰县的小城镇与县域经济相对落后,简单地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促进农业的政策实施相当困难。当前,依兰县应充分利用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握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步伐。
1 依兰县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镇化发展底子薄
依兰县是传统的农业县,人口较多、底子薄、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发展存在着资金筹措难、建设基础差、乡镇规模小等问题。2014年全年财政预算收入总计5.74亿,用于城乡社区支出1.43亿。支出所占比例较2013年已经有所提高,但仍然不足。在此之前,依兰县一直把城镇化建设简单化,将城镇建设当作城镇化,如在各个乡镇所在地修建几条新街道,建几批新房子就当成是城镇化建设。大多数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少,设施简陋,不完善,功能不健全[1]。
1.2 城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依兰县在2012年10月成立县城乡规划委员会以前,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经济结构单一雷同,大多数乡镇的总体外观仍然是“一个集市、一两条街道、几栋办公楼”,多数乡镇也仅仅是政府所在驻地和人口较集中的居民集聚区而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多功能不够健全。忽略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合理配置。农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1.3 产业结构不合理
依兰县的产业结构规划起点低,无显著特色,并没有根据依兰县的实际,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滞后严重,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依然较低。这就使城镇的发展缺乏繁荣经济的有力支撑,缺少对产业发展的吸引力,主导产业的发展不是很不显著。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没能充分利用和发展该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不依据该地实际资源条件,不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盲目引进外地的产业项目,不仅舍近求远,而且没能充分发挥该地区的资源优势,导致整个依兰县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层次较低。
1.4 观念创新意识不强
依兰县基层乡镇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总体较低。各级乡镇干部学历普遍偏低,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仅占总人数的20%左右,乡镇干部的知识、经验结构以及能力水平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甚至部分乡镇干部不仅不懂科技知识,而且不愿意学习科技知识,使得这部分人的科技知识严重匮乏,其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理念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能为农民的致富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在部分乡镇中依然存在,地方乡镇干部和群众认识不到位,不敢为人先,不善于抢抓机遇,不积极地应对市场风险[2]。
2 依兰县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共同发展
依兰县要在思想观念和工作布局上坚持把城镇化进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落实各项工作。准确把握农村城镇化的内涵,立足依兰地区实际,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好城镇与乡村建设,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科学决策、扎实推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各项工作。
2.2 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整体公共服务水平
从全局考虑依兰县整个城镇县、乡、镇与外界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整个城镇内的交通体系与城际间的交通体系,使城镇内部循环通畅、城镇内外联通便捷。同时,全面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和合作医疗体系,加强农村人口户籍管理,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乡镇社区的医疗水平,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
2.3 加强城镇主导产业发展支撑
根据地方实际,选择依兰县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项目和产品为该地区未来的经济龙头企业培育、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和市场相匹配的主导产业,使其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主导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注重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以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优先考虑劳动密集型的主导产业,吸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乡镇人口的聚集程度。要及时调整和更新主导产业,动态协调主导产业与市场之间的需求关系。
2.4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决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及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合理配置城镇及乡村的财政资源,建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统一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使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在现有水平上逐年按比例适当提高,逐渐形成连续、稳定、规范的支农惠农政策和制度。多渠道争取政策性资金,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农民富余资金,集中用于新农村试点建设。活跃市场,拉动内需,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小城镇建设。
3 结语
总之,当前依兰县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基础薄弱、整体规划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干部群众的观念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依兰县必须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城镇主导产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只有这样,依兰县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必然会迎来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苗绘,李海申,田媛.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1):49-52.
[2]孟祥林,王印传.新型城乡形态下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2.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二
1 商丘市概况
河南省商丘市地处豫、鲁、苏、皖4省的结合部,是河南省的东大门,北接齐鲁,南襟江准,西与开封毗邻,东隔安徽一角与江苏省的徐州市相望(见图1)。商丘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陇海铁路、京九铁路,郑徐高铁、商合杭高铁,连霍高速、济广高速、商登高速、商周高速,310国道、105国道等国家级道路在此交汇。截至2014年,商丘市总人□750.64万,常住人口604.70万,全年生产总值1697.58亿元;中心城区人口规模120万,建设用地规模120km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7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城市发展历程
商丘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先秦时,商丘为宋国地界,汉代为梁国,后称梁郡。唐代改为宋州。北宋初期,为商丘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此后历代,商丘一直为州府治所。
1913年,陇海铁路在朱集设站,后改为商丘火车站。解放后,原朱集镇一度成立县级朱集市。1951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并为商丘市。199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商丘地区撤地建市,为地级市,原地区所辖县市归并商丘市,市区由梁园区及睢阳区组成,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为梁园区,2003年12月市人民政府又从梁园区迁驻睢阳区。
商丘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演变经历了从古城单中心布局,到古城、火车站区域双中心相向发展,再到现在的古城、火车站区域、商务中心区三心鼎立的局面(见图2)。在市县融合、城市外拓的发展过程,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3 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
3.1 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建设相对滞后
从城区总体看,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不足。2014年,商丘市中心城区内部道路网密度为3.13km/km2。道路面积率低,城区道路总长211km,其中主干道总长74.3km,占道路总长度的35.2%,次干道60.4km,占28.6%;支路总长76.3km,占道路总长度的36.2%。中心城区的包河以东区域、道北区域热力设施尚未铺设。部分区域项目落地建设时,路通,但水、气、暖不通,使城市建设陷入尴尬局面。
3.2 部分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
分析商丘市基础设施布局现状,市中心城区内重要地段设电厂,居住区附近有宁陈庄燃气储气站,开发区水厂和第1污水处理厂相距较近,新奥天然气门站与昆仑燃气门站相距不足干米。现状建设用地规模120km2,内设污水处理厂8座(含在建)(见图3)。
3.3 基础设施项目相互不协调
目前,商丘市城乡规划局负责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管理局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电力由商丘市电力公司负责建设运营,燃气由民营企业新奥燃气负责建设运营,热力由民营企业恒源热力公司负责运营,第一污水处理厂由民营企业康力环保公司运营。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存在不统一协调的现象,如道路修整完成后,电线杆仍位于机动车道中间,排水设施敷设完成后,人行道又被挖开敷设热力管线。
3.4 部分管线建设未经规划
商丘市中心城区主干路及地下管线建设与管理由市级政府负责,次干道和支路由区级政府负责。部分地区道路、管线建设未经规划,造成道路与周边路网不衔接,管线与周边管网不衔接。
3.5 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不高
部分管线未严格按照规划路由敷设,且不向规划局报送最终施工图。商丘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数据库尚未建设,各类现状基础设施位置未能清晰显示,存在管线被挖断现象。
4 典型城市案例借鉴
4.1 巴黎基础设施建设
巴黎启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达73项,小项目预算为几百万欧元,最大的项目高达30亿欧元(见图4)。作为巴黎市政府项目,由城市规划局组织专家讨论,确定原则与目标,同时听取周围居民意见,再报市政府审批。若出现2种意见争执不下、难分优劣的情况,规划局则将2种不同意见提交政府,并说明各自理由,由市政府组织公开听证会,邀请各方代表参与,由巴黎城建委员会最终决定取舍。涉及与巴黎大区有关的项目时,市政府要与有关省政府磋商,达成共识。
4.2 上海市市政设施建设
上海市充分认识到市政设施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政管理新的体制、机制。1998年,上海市在全市推行市政设施“管养分开”改革,分为“事权下放”“管养分开”和“企事分开”3阶段,引领行业内重大改革,探索建立新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城市管理体制。在完善市政管理体制的同时,上海市还积极探索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确保市政设施高效运转。引入市场机制,改变按人头费支付市政设施维护费用的做法,实行按具体任务核算经费;关注市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市政管理投入(见图5)。
5 基础设施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规划引领,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其长期有效的执行有赖于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的规划能最大限度地杜绝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提高建设的整体效率。城市总体规划应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内容,以指导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全市应统一思想,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由规划局许可后方可建设。
5.2 寻找多元化投资主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商丘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收入较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基础设施产业自身缺乏积累机制,故须以多种融资渠道方式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除政府出资外,还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用多元化投资机制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对项目规划及建设引入市场机制,以提高项目建设效率。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承包单位。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实行全过程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
5.3 严格批后管理
管理部门应严格加强批后管理,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经常检查,看施工位置与规划位置是否一致;加强竣工后验收制度,未经验收不得投入使用,建设资金不得一次性支付。管理部门应建设商丘市统一的基础设施数据库,以便管理和使用。
5.4 学习基础设施管理新理念,提高管理水平
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应直接管理。对基础设施的管理,政府应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将部分职能交由社会负责,政府只需加强监督管理即可。
5.5 加强公众监督
加强公众对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监督,监督基础设施管理全过程。政府部门应广泛听取城市居民意见,建立专门机构收集公众建议,及时发现基础设施管理中的问题,并予以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新一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J].上海城市规划,2010(3):20-23
[2]代淑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研究[J].新西部,2010(5):43-48.
[3]王立校,靳秉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初探[J].经济论坛,2008(15):46-47
[4]郭先登.关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研究[J].东岳论丛,2008(1):160-164.
13.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三
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姓名:曾莉芳学号:51号 摘要:小城镇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纽带,在城市发展中占有中药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广西与其他省份比较差距还很大。小城镇发展还比其他省份落后,虽然总体上有取得不错的发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根据广西小城镇的现状总结出了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建设策略发展城镇
一、广西小城镇发展的背景介绍 广西作为西部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沿边、沿海、沿江优势,是祖国西南出海大通道,而且广西地处西南与华南的接合部,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广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各项改革,以政府为主导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综合协调发展,全力建设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区域、南贵昆经济带等区域有较强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能力的小城镇体系,使得城乡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放在全国比较,广西城镇化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广西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县域城镇化水平仅为31.35%。
二、当前广西小城镇发展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一)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各地方小城镇发展不平衡 广西各市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等不同,形成了四个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的城类型,分别是: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为主的北部湾沿海城镇群;以贵港市、玉林市为主的桂东城镇密集区;以南宁、柳州、桂林为主的沿桂海高速公路点轴发展区和以西北山区城镇点状发展区。每地区城镇发展带动力都不一样,比如邻近广东的桂东地区,资源丰富,水陆交通条件好,很多城镇都成为了外商投资的对象,带动了其经济的发展。桂南地区属沿海地区,可利用港口发展经济,而其他较为多山的地方城镇,特别是喀斯特山区等地,石多土少,可利用的资源少,在空间上也难以拓展城镇发展这些不利因素导致没有得到一个可以拉动经济发展的外来力量。再加上一些地方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导致规划滞后、建设粗放。更是使得各个地方的城镇发展不能齐头并进。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城镇密度呈东多西疏的趋势,(二)中心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我国的大部分城镇发展多是依托大中城市发展起来的,广西的中心城市数量不多且城市的综合实力也比较弱,据专业人士分析按广西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应设16或17个地市级城市为宜的,但是实际上广西只有14个地市级城市,据2013年最新的中国大陆城市综合实力及影响力分类排名,作为广西首府的南宁只属于三线城市,可见广西的城市综合实力较为其他省份落后,在最新盈利竞争力排行榜上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都超过广西进入前十强,在人均GDP上也比其他城市要低很
多。所以,在广西城市的竞争力比较薄弱,对周边的城镇没有太强烈的带动力,难以发挥辐射力带动全区城镇化的发展。
(三)城镇经济力量薄弱,缺乏优势产业支持 一个城镇的发展比需要有自身的产业支持,才能走的长远。像是桂林,就以旅游业为支撑,像是阳朔等周边城镇也得到发展,除了旅游业,工业这第二产业也是尤为重要的,我们说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和基础,工业化水平决定着城镇发展水平,但广西的工业化水平还滞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在广西中具有工业化实力的就只有柳州市,而西北等地区城镇则没有优势产业的支持,比较难以发展。广西最不得力的产业就是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滞后已成为制约广西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瓶颈, 导致城镇经济发展不起来。小城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而广西许多重点中心镇,在聚集企业、劳动力和经济总量等方面能力也较弱,许多地区缺乏优势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强力支撑。
(四)城镇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吸引力 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水平低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对“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宽,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少数地方还没有能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同时,不少地方对原有的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许多地方对城镇建设的详细规划、特色设计还不重视,致使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建设也就不完善,因此发展就受到阻碍,问题也随之增多,导致城镇公共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条件跟不上,不具有地方特色,人文精神没有得到体现,城镇人的素质不高,这样一来就和农村没区别,外来人来说缺乏了吸引力,农民也不愿在这里发展自己,人口数量少就更难以发展,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加快广西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14.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四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举措。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人类都在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共中央已经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指出小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明确了今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
一 新疆小城镇发展现状
新疆小城镇主要是沿盆地边缘和公路、铁路为轴线散落分布且南北间发展不平衡。数量上,北疆多于南疆、南疆多于东疆,北疆小城镇占总数60%以上,北疆铁路沿线成为新疆小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
近几年,新疆小城镇的发展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新疆有县城以外的独立建制镇162个,独立建制镇建成区人口74.04万人,建制镇建成区面积23366.37公顷。2008年末,新疆总人口2130.81万人,城镇人口为844.65万人,城镇化率39.6%。新疆有乡镇企业37.83万家,比上年增加1000多家。
新疆小城镇目前以二,三产业为代表的城镇经济尚不够发达。同时与全国柱产业的支撑。新疆现有的小城镇更多的表现为消费型城镇,而不是生产型城镇。新疆的小城镇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省区市相比还有较大差异。但是,新疆小城镇与乡镇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互动的良性循环。全区农村小城镇区共占地176.7平方公里,平均每镇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有关资料分析,镇区面积越大,聚集的人口,企业越多,镇区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镇,镇平均农业人口,企业数要比全区平均水平高于77.9%和19.2%。城镇企业的数量及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镇的经济水平。①
二 新疆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小城镇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有的是个性的,有的是普通性的。有的是受客观因素影响的,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体制的瓶颈造成的,有的是政策的缺失带来的。就
①新疆年签:新疆年签社,2009年版,第222页 是各地方对小城镇建设的理解不全面,没有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系统工程进行通盘考虑。
(一)对小城镇建设认识不足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资源丰富,文化多元,地域辽阔,但经济比较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且民族成分复杂由于绿洲散布在干旱区的分布特征,各城镇相距较远,人口密度小且分布不均。新疆城市体系存在着功能交叉和重合现象,表现在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和大、中、小城市、城镇与乡村之间功能不清,协调发展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多数县城和一般建制镇是为农业和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小区域中心城镇,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水平低,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弱。由于新疆的许多市镇是通过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力量推进城镇化的结果,使城镇人口虚化扩大,大量乡村人口未经职业和空间的转移,而只是因为所在地行政建制发生变化而成为市镇人口。市镇中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使城镇功能弱化,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不明显。
1.未积极发展农业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天正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同全国特别是同东部沿海省份相比,在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末,新疆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进入了在波动中徘徊的历史时期。农民收入同城市职工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农业长期增产不增收,农民生产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农产品供求形式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将加剧农产品的卖难,开拓农村市场和扩大内需的方针难以真正落实;农民生活得不到持续改善,农村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最终实现。农民收入问题是事关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党和国家新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在传统的小农是的生产经营方式由来已久,农业的发展十分缓慢,农业还是弱质产业。当前新疆农业存在的问题是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低,农业资源利用低,农业投入不足,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民增收缓慢和农民进城受歧视。长期下去必然受到自然资源,财力,物力,环境容量的制约无论是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是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都还远远不够。
2.农民进城建镇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农民工外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闲置的状况,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地方财政状况的改善,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是现在却显现出了极 大的弊端,除了给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带来管理,安全上的隐患之外,更是对基层地方上带来许多难题,比如计划生育工作难以进行。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员大量外出,以村组为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妇检无法进行,生育指标无法落实,出生人口难以统计等。再说农民工在进入城镇后由于缺少平等性的福利待遇,使他们缺少对城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亲和感,同时加剧了他们生活的困难度,随之而来还将产生一些诸如偷、抢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原则上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应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雇主不愿意为农民工投保,加上农民参保意识低的缘故,致使他们在城镇中生活的一些最基本的社会福利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3.对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视不够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目前市场经济在新疆占较大比重,这使乡镇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不少政策体制性障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的限制。乡镇企业没有与其他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同等的机会,在一些基础设施、垄断和半垄断行业乡镇企业难以进入,从而极大地缩小了乡镇企业的投资和生存发展空间。二是审批限制。政府部门对乡镇企业注册、经营、增项、转业等各个环节的审批限制较多,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三是政策落实和服务不到位。近年来,从国家到自治区政府,为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但总体来说,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乡镇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仍受到不平等待遇。在企业改制、工业园区建设、原材料供应、铁路运输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乡镇企业效益的提高。此外,收费项目太多,使乡镇企业负担过重。四是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十分突出,地、县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工作难度较大。
(二)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薄弱,城镇规模小,设施落后
城镇建设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新疆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小城镇的发展政策还缺乏连续性、反复建设、频繁改造,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造成极大的浪费。很多地方都是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是先建设后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1.新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基础差
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的各种基础性物质设施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总称。新疆小城镇基础设施存在以下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很多城市存在交通拥堵,出行不便,垃圾围城,环境污染等问题,一些城市还存在供水紧张,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城市道路,垃圾收集和处理,公共绿地,公园和休闲设施,污水处理等疾驰设施建设,仍有很大差距。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方面来讲,多数城市仍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资,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普遍存在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始引入市场机制,但城市政府仍是基础设施的主要投资者,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状态已有相当缓和。但总体上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规模和质量上仍有待改进。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始实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从实践情况看,由于缺少配套政策和有效的规划手段,经常出现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基础设施的市场准入,产权界定,市场推出,产品和服务定价等政府规制手段,以及相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约束,都还有待完善。
2.小城镇规模偏小,城市功能类型趋同
在我区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利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弱。
城市功能是城市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机能和作用。城市功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新疆绝大多数小城镇城市功能专业化不突出,大多以行政职能为主,兼有现代化工业成分,工业部门少,产业特色不明显,城市功能表现出趋同的特性。多数县城和一般建制镇是为农业和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小区域中心城镇,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弱。
3.小城镇布局不平衡
全区小城镇发展规划基本上按行政区划分,并自成体系,很少从自然经济圈和整体功能以及区位特色上进行布局。新疆小城镇数量虽然进步增加,但规模小,建设档次低积聚能力有限,规划设计趋同,建筑式样单调,千篇一律的现象突出,既没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也没有建筑特色。特别是部分小城镇发展规划与城乡布局规划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在时空上存在错位。一些地方没有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到本区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造成城市和城镇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小城镇布局规划的凝固化现象比较突出,小城镇的布局规划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随意改动规划方案,小城镇布局规划形同虚设,小城镇区域发展不平衡。现代服务业在小城镇发展很慢。外源式模式推动新疆城市迅速发展,而 内原式模式则使新疆小城镇发展较为迟缓。这两种发展模式的形成及其产生的推动力不同,正是造成新疆小城镇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三)乡镇企业发展不足,布局分散
新疆现有乡镇企业中,传统工业,建筑,交通,饮食服务行业比重较大,与农业的相关度不高。从新疆乡镇企业发展历程与现状来看,乡镇企业产业趋同性大产品缺乏竞争力,规模效益差,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认识上不到位、政策体制性障碍、企业产业化层次低、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职工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现代管理方式应用少,地域性特征显著;行业布局不合理及自身发展上的欠缺等问题,导致企业自身发展困难,劳动力吸纳能力弱,对农业增值的贡献小,更缺乏对小城镇建设的推动力。
1.新疆乡镇企业的产值不高
近年来,新疆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壮大。截至2002年底,新疆乡镇企业总数达到35.19万家,完成现价总产值362.9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73.95亿元,实现增加值90.49亿元,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的5.7%。2002年,全区乡镇企业出口企业只有6家,完成出口交货值0.89亿元,比上年下降59.7%;①在新疆,一方面高等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向沿海地区的严重流失,造成新疆乡镇企业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新疆乡镇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乡镇企业的布局不合理
由于受地理及发展水平的限制,新疆乡镇企业分布较为分散,且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偏小。从地区分布看,我区中小企业集中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北疆地区,而广大的南疆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仍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为例,仅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伊犁州这三个地区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数已占到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总数的66.6%以上,而南疆仅为20%左右。新疆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多民族省区,在全区85个县、市区中,几乎所有的县、市区都是以中小企业为经济支柱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主角。它对推动我区县域经济增长,安置就业、活跃市场等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地区经济的支撑。②
三 新疆小城镇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小城镇建设与体系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观系统内所有的因素。新疆
①②新疆企业年签: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的独特地理条件促使新疆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应按照“规划科学化、建设最优化、机制市场化、管理法制化”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因地制宜,确定具有新疆特色的小城镇发展的道路。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1.正确理解和把握城市化的水平和发展速度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地区进步程度的标志。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目前,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障碍是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吸纳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不平衡,因此只靠某一途径往往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必须采取符合国情的综合性多元政策,根据区域条件不同,城市化的方式和战略应有差异。尽管我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了一些发展,工业化率也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这并没有带来我们所想的城市化。城市化长期低水平的徘徊,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采取有效措施选择适度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才能使我区社会经济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
2.必循认识好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存在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对大多数小城镇来说,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得以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可以说,没有乡镇企业的聚集集中,就不可能出现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工业,不会出现大量的第三产业来为工业和职工生活服务,不会出现大量农民变为城镇居民,于是,小城镇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反过来,小城镇建设形成良好的环境,又可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乡镇企业上水平、上台阶。小城镇在规划时,一定要考虑长远,要把居住区、商贸区、文化区、工业区统筹规划,使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地方政府要加强引导,做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1.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引导
城市化要靠市场机制作用,人员流动要靠市场吸引,不能用行政办法,但引导作用不能放弃,对农民进入城市,尤其是小城镇,“门槛”不能设得太高,否则,会挫伤农民弃农从工从商的积极性。国际经验表明,每转移一个农民劳动力到工业,可以带动两个以上劳动力进入服务业。而服务业要实现正常的利润,必须达到“门槛人口”数量,这就要求小城镇建设要有一定的规模。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涉及党政各个部门、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小城镇建设,镇是基础,县是关键、县、乡(镇)都应当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小城镇建设领导机构。要把小城镇建 设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营好小城镇,及时研究和协调小城镇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乡(镇)职能部门要分工协作,主动提供服务,形成强大合力,一方面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另一方面抓好具体管理工作。
2.要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
发展小城镇只是城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发展小城镇应采取有重点,因地制宜,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战略。其着力点在于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使之成为规划合理,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整治,特色明显和有较强聚合力。要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城镇密集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要纳入所区域城镇体系的总体规划,以组团式布局形态与中心城市或其他城市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形成为中心城市服务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城镇。距中心城市较远的小城镇,要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服务功能,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就爱哦与中心,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北疆铁路沿线地带城镇化发展在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较多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发展,尽快形成一批中心城镇,作为北疆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中心。重点发展展业市场型,旅游型,工矿型,交通型,综合型等特色小城镇。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各异的特色小城镇体系。
3.要做好统一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必须先行。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要从合理的区域发展的需求角度来提供小城镇发展的充分供给。新疆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地方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对城镇化的进程,小城镇人口,小城镇布局,小城镇规模等方面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同时,要逐步转变政府职能,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管理小城镇,既让市场机制力量对东小城镇发展,又能保证小城镇急步健康发展。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工作十分重要,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注重实效,突出特色,与中心城市配套规划,形成城镇一盘棋,周边城镇相互呼应的系统效应,使小城镇成为联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城市的纽带。
积极发挥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的监督,控制和引导作用,抓好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编制,注重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质量。加强区内在城镇体系发展上有必然联系的各级行政机构的协作,速进共同发展。
4.要合理布局
合理布局新疆小城镇建设要明确不同等级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提出新疆小城镇发展战略,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发展及区域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确定小城镇规模结构,按照区域产业布局,小城镇内部经济结构和区域人口分布,形成梯次规模结构。小城镇产业定位,各个城镇之间要合理的产业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城镇,防止产业趋同。按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t色产业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中,并努力促进大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合理把握城市化的进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度合理的推进新疆小城镇的发展,合理布局,精心策划,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三)地方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用地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还可以带动房地产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产业的更快发展,而产业的有力支撑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扩张。因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1.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新疆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抓紧做好全疆城镇供水水源规划,天然气利用规划和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快城镇供气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进一步加快城区的的管网改造,提高供水能力,缓解缺水城市和区城供水不足的矛盾。加快市内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城市公共停车场,城市立交桥及行人过街桥涵的规划建设和人流高峰地段的交通组织。建设完善的城市排污系统,改造和新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处理等级。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和美化,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城市新区建设,要确保绿化用地,做到同步到位。
2.合理利用土地
对目前的用地政策必须进行改革。首先,要向重点和中心小城镇倾斜。对土地供需矛盾特别突出的小城镇,建设用地可在区县甚至全市范围内予以调剂解决。可以将非重点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指标划出部分用于支持重点和中心小城镇,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其次,要严格控制小城镇建设上的土地浪费,坚持高起点、要做好镇区村庄的改造工作,村民住宅要一步到位实行多层化。第三,要积极探索以区县为区域单位的耕地总量控制,实行动态平衡。第四,小城镇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的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公开竞标。小城镇建设土地收益分配情况,各地做法不一,现在总的看是以上缴为主。在今后制定政策时,可以考虑将土地收益的大头留给镇财政,这样,一可加速小城镇建设,二可促进城镇土地升值。第五,通过迁村并点和消灭“空壳村”,转换出土地用于小城镇建设。
结论
总之,新疆地区由于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等特点,决定新疆地区城市化道路必然与内地城市化道路存在差异,综合考虑,新疆地区应该走以大中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的扩张和完善、集约化和内涵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使城镇成为各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通过城镇要素的聚集与扩散功能的充分发挥,带动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宴良.新疆城市化《十一五》规划及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 社,2008年出版.[2]杨宏山.市政管理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3]泽尔民别克.对新疆小城镇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新疆财经,2003年第5期.[4]李仁玮.新疆乡镇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疆财经,2003年第3期.[5]杜鹰.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9期.[6]朱磊,张琰.新疆兵团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农垦经济,2004年第5期. [7]沈晓红,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安徽:安徽农学通报,2002 年出版.[8]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9]黄达远.论铁路与新疆的城镇化发展[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 [10]李继红.西部城市化及其模式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1]高杨波.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2]高杨波.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五大问题[J].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4期.[13]王作峰.小城镇建设与农村耕地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07-05
古田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 优化基础设施12-13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07-04
湖北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对策10-05
小城镇发展问题11-25
关于**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11-25
小城镇近期建设重点06-14
论小城镇警务建设09-25
小城镇建设学科总结10-06
小城镇建设论文格式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