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寻宝记(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2024-07-07

骆驼寻宝记(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共9篇)(共9篇)

1.骆驼寻宝记 篇一

1、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习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2、学习童话的特点并学会声请并茂的朗读。

3、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像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品析本文语言特点:虽朴实却非常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

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想问问同学们,在你眼中,什么是宝?

(学生答......)

天下无人不爱宝,而且宝贝时时处处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但是真正得到宝的人并不多,有些人错将废物当作宝,有的人明知什么是真正的宝,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追求,可是由于怕苦怕难而不敢追求到底。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宝,我相信只要大家善于思考、积极参与,人人都会得到的。大家说能不能?(能)那么,下面就让咱们一起踏上寻宝的征程,从陈伯吹的《骆驼寻宝记》里寻找到所需要的宝贝吧!

二、朗读活动

1、请学生比较朗读第一段并请学生说出不同之处

提示:童话阅读的.主体是孩子,它究满了想像和夸张,读时一要注意语气要抑扬顿挫。

童话的朗读,要体现儿童口吻,唤起儿童新奇的情趣,以便使儿童的思维和情感顺利地进入到童话故事之中去,在新奇的兴趣中长知识受教育。

指导示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件无价之宝一句中遥远一词要拖长声音,无价重读,好消息轰动了整个禽兽国,飞禽走兽们个个跃跃欲试火烧火燎地要去寻宝语速要快些,读出禽兽们急切的心情,跃跃欲试,火烧火燎要读出讽刺语气。

比蒲扇还大、一千公斤香蕉要读夸张嘲讽的语气,读金丝猴上路时,应表现出金丝猴高傲娇贵的神气劲。对第三段几种动物上路表现是略写,读时速度要快,还要注意精神放松、感情投入,这样就会很自然地与课文情节内容和谐一致了。

2、学生默读

3、小组朗读

三、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

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呢?

明确:写众多动物寻宝途中的表现,都是为了下文突出刻画骆驼的形象做铺垫,都是为了从反面衬托骆驼的高大形象。

3、语言赏析: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示例:①、写大象,作者抓住象耳朵大,力气大,鼻子长的特点来写。写耳朵----比蒲扇还大写力气背上一千公斤香蕉,说明它的力气之大;作者还形象地活用成语一臂之力。以一鼻之力来突出大象鼻子长而有力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

②、写金丝猴,作者抓住了金丝猴毛发的特点,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穿上金光灿灿的丝绒袄儿,写出了金丝猴毛发颜色、质地的特点。

③、作者用了一群、挤在一起来表现鸭子喜群居的特点。把鸭子寻宝的动机说成是买个清水池塘洗澡,写出了鸭子喜欢戏水的特点。

④、作者只用了巨人和高瞻远瞩两个词就把长颈鹿脖子长、看得远的特点形象地写出来了,又含有讽刺意味。

⑤、黄绿交织的彩羽写出了鹦鹉羽毛的美丽,饶舌则写出了鹦鹉善于鸣叫的特点。

四、课堂练笔

1、从课后练习二中我们了解了作者如何抓住动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下面请同学列举文中没有出现的动物,如果它们也去寻宝,又会怎样上路,怎样退场呢?

要求:①、展开合理的想象

②、抓住动物的特征

2、同学交流

五、作业

分析骆驼形象,并思考从骆驼身上学到了什么?如果你是骆驼,你会怎么做?

板书:

其 它 动 物:半途而废 不得宝

对 衬

比 托

2.读《骆驼寻宝记》有感 篇二

现实生活中像我爸爸这样的”劳动人民“也有时候就倒在沙发上玩手机了,也不去做饭。我的妈妈也是如此,下午趁我去学习,自己却开着空调在被窝玩游戏了。我回来了,她就开始睡觉了,你说是不是?在当今社会中也有许多半途而废的人,他们只顾现在的好,不顾未来。

比照《骆驼寻宝记》的主人,我们遇到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是的,只有坚持才有希望!

3.骆驼寻宝记读后感 篇三

这真是一篇有趣的文章。太有趣了,不得不提笔写这篇读后感。在这个故事里,动物们听到燕子的话,立刻带着家人向远方的天边跑去。但是跑了几天,大家就有些后悔了。于是,他们纷纷往回走。但是只有骆驼,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隐藏在远方的宝藏。

好吧,我最好介绍一下。

这是一头非常善良的骆驼。它在暴风雪中载着一个222磅重的商人和他的杂物,跛行的腿被冻伤了。寻宝之路,必经冷水滩、冰湖、热风洞、扁骨。好消息是,在过热风洞中,骆驼冻伤的腿被热风烘烤,血管畅通。骆驼终于到了珍宝关,遇到了一位仙女。仙女送给它一串珍珠,一枚刻有骆驼图案的金牌,一颗重达500克拉的大钻石,祖母绿、玛瑙、琥珀、水晶、珊瑚……但是骆驼不要。它应该有益于每个人的财富。于是仙女给了骆驼一个篮子,里面装满了可以在沙漠中生长的种子。就这样,骆驼带着真正的.“宝物”回到了沙漠。

看完这篇文章,我颇为感动。其实,不仅珍贵的东西是宝物,骆驼捡到的都是宝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这宝物虽然不像翡翠,也不像水晶,但确实是一件值得寻觅的无价之宝。其实,像骆驼一样持之以恒的寻宝精神也是无价之宝。

4.骆驼寻宝记(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四

一、学习目标:

(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三)感受和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二、学习过程

(一)学生阅读课后(口技漫话)了解口技的渊源典故。

(二)学习了解作者作品

(三)朗读课文

(1)小组为单位试读

(2)自读课文教师予以正音:吠叱间曳

(3)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停顿;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四)翻译课文

1、自译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学生借助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指出不足

2、学生质疑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统一意见

注意以下字词的意思

但哗乳是走

3、请一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五)复述故事

要求反复熟读课文同桌互相复述课文故事

(六)整体感知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时用浪线画出口技人表演时发出声音的`句子

(七)分析理解正面描写部分

A:讨论(1)第二段中模仿四口之家被大声吵醒的过程中声音变化的顺序是什么?

(2)表示救火纷乱的词语有哪些?

B:讨论文中按时间推移展现了哪三个场面?

(八)分析理解侧面描写部分

讨论:表演者是通过哪些道具表演出繁杂声响的呢?听众的反应有哪些?

(九)学生朗读课文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5.骆驼寻宝记(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五

高峰二中林伟雄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主题。

3、学写简单的童话。

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了解童话的特点。

2、感悟童话中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泉水叮咚》。

2、多媒体展示课题本文的文体、作者简介、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

二、整体感知,探寻小溪流的`成长足迹

1、默读课文,思考:小溪流的歌分为几个乐章?

2、观看视频,概括小溪流的各个阶段的歌声特点、力量表现、和劝阻者有哪些?

3、概括小溪流的歌是怎样的歌。

三、品味语言,分析小溪流的形象

1、品读1-3自然段,思考问题。

①小溪流最喜欢做什么?

②找出第二自然段的动词并体会其作用。

2、品读4-45自然段,感受小溪流的语言特点。

①找出小溪流跟劝阻者的对话部分,并练习对话。

②学生表演小溪流跟劝阻者的对话。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小溪流勇于进取,坚定乐观的精神品质。

④讨论:小溪流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他最终还是流入了大海,体现小溪流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⑤讨论分析劝阻者的特点,作者安排劝阻者的用意何在?

四、联系实际探究主题

在生活中,同学们是像小溪流呢?还是像劝阻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五、质疑

六、小结

七、拓展延伸

以《小树苗的歌》为题构思一篇童话。

八、布置作业

完成《小树苗的歌》。

6.骆驼寻宝记(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六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澄清(chéng)发髻(jì)贮蓄(zhù)镶(xiāng)着落(zhuó)

着急(zháo)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

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ppt显示的一段话。如下:

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预设:北平、没有风声的、伦敦、响晴、热带、温晴、对比。)

“完成一段话”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明确“对比”的手法。

(2)济南总得特点是什么?

(预设:温晴。)

此处学生可体会几个字词:(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2)“响晴”和“温晴”有什么区别?--“响晴”指天气、阳光晴朗的刺眼,而“温晴”有温暖之意,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

2、研读第二段:指定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温晴”的特点,思考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预设: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下面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组: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受着阳光的照射,暖和安适,真是个理想的境界。

(预设:甲句中有“晒”、“睡”“唤醒”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带有生命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第二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预设:用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生活在这样的济南,人们的心理感受怎样,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预设:“面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依恋,喜爱之情。)

学生通过品读“阳光照射下的小山”部分,对作者的“热爱,一往情深”的情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请同学有感情朗读,以情感知,以情带读,以情悟理。从而达到“回归工具性,提升人文性”的目的。

3、自由赏析,合作交流

从第3、4、5自然段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进行细细品味,可结合以上方法,找出关键字词,体会妙在何处?(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句子,思考体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第三段:(1)“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2)“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3)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第四段:(1)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第五段:(1)拟人手法,“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手法,“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通过学生自己寻找优美的句子,结合以上方法加以揣摩,并大胆表达,这一设计是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不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的能力,还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小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得,畅谈“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我得到了什么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在一堂课的听讲之后,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以及知识需要,会产生多元的心灵触动。而那一点收获,正是一堂课的成功之处。请学生谈谈他们新产生的认识,一方面能使教师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做调整,及时反思。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本想根据文章的特点,从工具性出发,如体会优美的语句,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在字里行间感受济南的“温晴”,以提升人文性的原则。亦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最终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但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充实,略微面面俱到的讲析,整堂课的重难点不能较明显突出,有点本末倒置。《济南的冬天》是是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作者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而这种特点,需要通过不断的朗读揣摩加以突破,而本教案设计的“朗读”环节,只停留于表面,学生不能从读中体悟作者的情感。所以,本教学设计可以从两方面加以修正,一是明确教学重点,二是务实朗读环节。

王雅

7.骆驼寻宝记(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七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正确认识人生苦与乐的关系。

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积累文章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那么著名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在“最”字上加点)

(二)作者简介: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

(三)课文朗读: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①注音: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莫若:不如。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快速阅读,整体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1、2段中找)

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3段中找)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五)、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根据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六)、分析课文:

A碧致鄣谝徊糠郑

第1自然段:ィ帷⒆髡呤褂蒙栉剩“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馈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ィ帷⒁黄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例:

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b、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B、讨论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乐呢?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c、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C、讨论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b、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d、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最苦: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负责任:对人、对事、对己

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

最乐: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尽责任:人生第一件乐事

苦中真乐: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二课时

D、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

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与前一段的“翻过来看”,衔接严密。)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

5、“苦中真乐”--苦乐观。(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

③小结: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七)、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第三步: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第四步:句型练习--仿写:学生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_____若能____,虽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八)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

3、你所希望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

(九)结语:播放《说句心里话》,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也都应有他的责任。只要我们尽职尽责,我们就会快乐,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十)、课后研习,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2、写一篇心得体会。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最苦最乐

贫?失意?老、死?知足、安分、达观(不苦)现象

欠钱没还如释重负

负恩惠未报尽心安理得

责得罪人没赔礼责吃苦--真乐

任该做没做任(苦乐循环)本质

勇于责任,不逃避责任,能享受真乐!

8.骆驼寻宝记(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背景:大班的孩子喜欢益智类的玩具,这种玩具要求动脑、动手,操作性强,往往具有挑战性。因此,根据他们现在的发展阶段,我为每一位孩子准备了一套七巧板,从易到难,放入益智区后,深受孩子的喜爱。但部分幼儿并没有掌握七巧板的拼搭规则和技巧,因此,我选取此内容进行教学。

活动目标

1.认识七巧板,初步了解七巧板的拼搭规则。

2.借助课件,尝试以多种方式用七巧板拼搭相关图案,感受七巧板的有趣。

3.提高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了解七巧板的拼搭规则。

活动难点:能够尝试以多种方式用七巧板拼搭相关图案。

活动方法:

1.演示法:动画激发兴趣。活动通过动画,小熊借助七巧板的帮助,克服困难,得到了魔法棒,童话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2.操作法:操作体验乐趣。在课件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动手、动脑中,尝试以多种方式用七巧板拼搭图案来帮助小熊寻宝。

活动准备:

1.《小熊寻宝记》课件。

2.七巧板(每人一份)。

3.教师七巧板操作卡片一份。

一、导入,认识七巧板

1.(出示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朋友,看看是谁?(小熊)它有一套心爱的玩具--七巧板。

2.七巧板里有哪些图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三角形?认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小结:就是这七个图形组成七巧板,“它们就像是7个好兄弟,相亲相爱不分开”。

二、自由探索,初步感受七巧板的拼搭规则

1.小熊很喜欢变魔术,瞧,它用七巧板变出了什么?

2.你们想不想玩玩小熊的七巧板?把它拿出来玩一玩吧。(幼儿操作)

3.谁来说说,你用七巧板拼的什么?

教师小结:七个图形组合起来,就变成不同的图案。

三、尝试用七巧板拼搭不同图案,大胆挑战,体验拼搭成功的乐趣

(1)师:(播放课件)小熊一直想要一根魔法棒。终于有一天,它知道了魔法棒的消息,于是,小熊迫不及待带着它的七巧板出发了。小熊带着七巧板走到岸边,想要过河,可是该怎么过去呢?提供“小船”的结构图,幼儿看图拼搭,教师指导。

(2)(播放课件)小熊过乘着小船过了河,来到草地上。天黑了,小熊累了想休息,这时该怎么办呢?(搭一顶帐篷)提供“帐篷”的外形轮廓,探索几种不同的拼搭方法。

(3)(播放课件)第二天,阳光明媚,小熊带上七巧板继续出发。走过森林,来到一个山洞前。小熊走进去,发现了藏宝箱。可是,宝箱却打不开,为什么?(因为有锁)创设集体合作的氛围,幼儿完成“正方形”图案,打开宝藏箱。

(4)(播放课件)藏宝箱打开了,小熊终于得到了想要的魔法棒。小熊带着魔法棒,心满意足的回家了,为了谢谢大家,决定要把好玩的七巧板送给大家。

四、延伸: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七巧板真好玩,它还可以变出很多不一样的魔术呢,让我们带着小熊送给我们的七巧板,再去探索更多有趣的玩法吧。

教学反思:

1.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让孩子边动手摆边说。激发了孩子的活动兴趣,使孩子在看、听、想、摆、说的游戏过程中掌握了七巧板的“玩法”。使孩子体会到了“玩中学”的乐趣。

2.在游戏中孩子以集体、个人、小组等方式进行。特别是在小组活动中孩子体会到了合作、分享、参与的快乐。

3.此次活动虽是一节拼图活动,但是孩子把已有的知识进行了综合运用,并有个别孩子进行了再加工。

如果再上这节活动课,我不仅要充当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还要充分参与到游戏中去,与孩子共同探索,共同成长,共同欢笑。

大班优质数学教案《小熊寻宝记》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487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钟》》: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钟》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看整点,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时钟》教案吧。

9.骆驼寻宝记(语文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篇九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2、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二、理解课文

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的字词。

瘦瘪、炫耀、执著、揶揄、落寞、哽咽、蹒跚、憧憬

3、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揶yē揄yú:(书面语)嘲笑。

蹒pán跚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憧chōng憬jǐng:醒悟。向往。

炫xuàn耀:夸耀。

费解: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执著:这里是坚持不懈的意思。

荤hūn菜:用鸡鸭鱼肉等做的菜。

落寞:寂寞,冷落。

哽gěng咽y: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造孽niè:方言,可怜。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________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5、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明确: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的收入收养了“我”。(2).

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3).

3).为了“我”,她改变了泼辣的性格。(4).

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6).

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的很平静。(7、8)

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15、25、26

6、分角色朗读:“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请同学们用“养母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教师示范,学生发言)

7、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8、质疑: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作点拨)。

小结: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课文

(一)、分析文中“我”这一形象

1、“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3)淡忘家,与家完全隔绝;(4)悔悟,为自己的无知、虚荣流泪。

变化的原因:幼年纯真、长大后虚荣、老婆婆的话教育了“我”。

2、“我”的形象:为爱感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3、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二)、总结课文

1、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2、本文以“小巷深处”为题,还不如改为“我的养母”,这样会使中心人物更突出,你认为怎样?

(不能改。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同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意蕴丰富。)

(三)、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谈谈本文选取的事例有何特点?

(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达情感。)

2、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刻画人物,抓住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内心描写)

3、本文怎样体现母爱的?

(本文中的小巷深处是母女俩的家,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

(四)、阅读文章第28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辛劳、坚忍、坚强)。

2.你觉得母亲在憧憬什么,等待什么?

(也许在憧憬、等待女儿有出息的那一天,也许在憧憬、等待女儿体会自己一片爱心的那一天。)

3.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

二、感悟课文

教师: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__________,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________”

1、教师示范:

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们按句式发言

2、教师指出最重要的是:

①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②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④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3、小结: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三、布置作业:

①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读书文摘卡”上。

②课后练习

上一篇:年中人事工作下一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