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不良的矫正

2024-07-15

品德不良的矫正(精选11篇)

1.品德不良的矫正 篇一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德育工作是构筑学生幸福人生的基础工作,一直以来,德育都被臵于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学生不良品德和行为的形成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为了提高德育的效果,笔者就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作一个简要的探析。

一、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

1.家庭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权威性的影响。

(1)行为不良,举止不雅。有些学生家长在孩子面前不知检点,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渐渐地接纳并习惯于这些不良品性和行为,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教育不当,引导不够。一是对子女过分宽严失度,或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不懂得对子女进行道德伦理的教育;二是忽视对子女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任由子女不良个性随意张扬,养成了专横跋扈的不良习气;三是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四是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各弹各的曲,各唱各的调,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五是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不和,结构缺失。有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家庭婚姻破裂,有的父母长期“内战”,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得不到父爱、母爱,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2.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有的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个别学校对德育工作认识不到位,放松或忽视德育。一是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把德育工作喊得响,但是忽视了经常性的德育教育和实践,对德育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错位”;二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不力,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实施办法,如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九年级都是这个目标,但如何让这个德育目标在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分层级去实施,在个别学校还不很明确,致使热爱祖国的教育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个别教师个人修养不到位,不能为人师表。一是有的教师唯我至上,不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冷漠歧视,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二是一些教师出言不逊,行为不雅,追名逐利,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3)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或教育思想不成熟,缺乏处理问题的艺术,在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或不良心理表现的时候,拿不出适当的处理办法,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主流从整体上说是好的,应当肯定,但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

(1)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因此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扩大到学生群体关系中,缺乏积极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只讲享受不思进取,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集体和社会,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挺而走险。在道德观念上,导致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社会责任不强。在生活方面,攀比享乐、追求高消费。

(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法制逐步健全,外界条件有所好转,但一些腐朽文化的沉渣,仍然腐蚀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影像、书刊时有出现,不健康网络,不规范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毒害很大。二是坏人教唆,特别是个别中专、职高的女同学,离家在外求学,缺乏管教,在坏人教唆下,放弃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做人的尊严,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3)优裕的生活环境使很多中小学生失去了艰苦生活的磨炼,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

二、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防范与矫治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提出了要求,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1.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长幼相处有序,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1)父母应有高雅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筑起与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家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学气氛,少一点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2.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学生。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面向少先队员、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

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少先队员、“团员群体”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一些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起始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坚持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思品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3.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社会环境。

(1)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就能对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心中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自豪之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荣辱观等。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2)有关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场所,为群众提供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

(3)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各类文化作品流入市场要严格把关。

总之,在校学习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社会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品德不良的矫正 篇二

关键词:品德不良,原因,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品德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 例如最开始的小偷小摸, 最初的无意攻击行为, 开始的占小便宜骂人打架, 考试作弊, 等等, 这些不良品德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引导, 就有可能发展为盗窃行为, 行凶犯罪, 严重的诈骗行为, 等等, 具有不良品德的学生将来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不良品德不容忽视, 要及时发现, 及早矫正。 家庭和学校要紧密联系, 共同携手, 发现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 找到矫正方法, 共同努力,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

1.学校的原因。 正规的道德品质教育大多是在学校中进行的。 从客观上来说, 课堂上, 老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 老师讲得生动与否, 理论与案例结合与否, 老师的讲课水平高低等因素都决定学生掌握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情况好坏。 从主观来说,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积极性, 学生的听课态度, 对老师所讲内容的领悟能力, 消化理解水平都影响对道德品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掌握。 如果老师讲课水平不高,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里面风气不正, 经常出现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 学生在不良的学校大环境下受到影响, 形成不良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2.家庭的原因。 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是不相同的, 家长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都是不同的。 有的家长没有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意识, 对孩子放任不管;有的家长想管, 但是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育不好孩子;有的家庭是单亲家庭、离异家庭, 对孩子来说没有好的成长环境; 有的家长素质较低, 言行举止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 孩子在耳濡目染中, 学到了不良的言语行为, 逐渐形成了不良的道德品质。

3.社会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 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 接触社会的范围越来越大,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大环境对学生而言总体是好的, 但是也存在不良社会风气。 有违反社会规范的, 如不遵守交通规则, 不排队购买商品, 乱扔瓜果皮核, 随地吐痰, 说脏话打架的, 等等。 也有违反国家法律的, 如偷盗, 抢劫, 甚至杀人的。 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或多或少对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 社会经验不多, 辨别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 比较容易受到影响。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1.培养深厚的亲情和师生情, 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 大部分品德不良的学生, 长时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斥责, 使学生认为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自己不是好学生, 因而对家长和教师都有一定的对抗情绪。 因此, 家长和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 真正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多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 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教师的关爱。 只有这样, 学生才愿意和家长、教师进行更多交流, 倾诉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实际的做法, 也愿意接受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和要求, 从而改变不良言语和行为, 纠正不良品德。

2.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强信心和勇气。 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 都有被别人认可的愿望, 品德不良的学生既有自卑感, 又有一定的自尊心。 家长和教师经常批评和训斥学生, 让这些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别人喜欢和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 破罐子破摔, 不再上进。 教师和家长在批评和教育这些品德不良的学生的同时, 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唤起品德不良学生更多的自尊心, 使他们知道自己还有长处和优点, 自己也是可以被别人接纳的和欣赏的, 自己还有希望成为好学生, 从而使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

3.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日常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语行为, 发现不足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多给学生讲讲好的典型和学习的榜样及社会行为规范和国家法律法规, 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影视作品, 也可以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现身说法, 还可以带学生到敬老院、 福利院、 贫困户等需要关爱的家庭和场所让学生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唤起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从而提高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认识, 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育学规定, 教师教育和教学的重点是后进生, 品德不良的学生应该是老师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对象, 家长和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爱, 真正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抓住恰当的时机教育他们, 用各种办法和措施帮助他们, 使品德不良的学生发生改变, 健康地成长、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对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探索 篇三

一、正确认识,防微杜渐

事實证明,品德不良行为在中学生阶段发生率最高。据有关调查统计,这类行为在品德问题行为总数中,少年期占38%,青年初期占48.4%。从国内外的一系列统计数字表明,13-15岁是出现品德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趋向的高峰年龄,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高峰年龄,这两个高峰年龄正处在中学时期。因而,中学时期的教育尤为重要,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现象,掌握品行不良行为的先兆及特点,从而做到防微杜渐。

品德不良行为的先兆及表现有:

1.厌学、纪律松懈,经常旷课逃学,喜欢打游戏,进歌舞厅、网吧,打扑克赌博,甚至小偷小摸。

2.经常与校外不良人士聚集在一起,甚至结帮成派打架闹事。

3.有早恋行为,经常登录不良网站。

4.经常欺辱弱小同学,敲诈勒索钱物,讲究吃喝,爱慕虚荣。

5.对自己的学业不闻不问,热衷社交,爱慕虚荣,讲究吃喝。

6.对周围人的一举一动十分敏感,对自己所犯错误极力掩饰、对抗,且对教师的好意持以沉默、回避或无礼的反抗态度,把教师和学校的教育看成“吹毛求疵”“整人”“压制”。

以上这些都属于品德不良行为,它还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复杂性。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意识的支配,多数表现为动机有意的,只有极个别情况是无意识的。

2.行为的持续性。不良行为出现的次数多、破坏性大,在一定程度上给了班级、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行为的突发性,地点的不确定性。上午没异常,中午就出事;教室没发生,宿舍出问题……

鉴于以上现象和特点,教师不仅要发挥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且要起一个“救火”员的作用。要认识到他们毕竟是孩子,受生活阅历局限,心理素质还显得稚嫩,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我们要像对待生病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进行“治疗”,促其“猛醒”。

二、点燃“闪光点”,尊重他们、信任他们

我认为,要抚平不良品德学生心灵上的创伤,教师就要尊重信任他们,发现积极因素,及时表扬,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我班曾经有一位品行有障碍的学生,我多次找其谈心、劝导,均告失败。于是我决定开展一个“我为同学找闪光点”的活动,活动中学生踊跃发言,极尽溢美之词,说出了这位同学身上许多的闪光点,他还是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多的赞美。活动后,这位同学表示一定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同学们对他的信任,一定多为同学们争光,为班级添彩,自此,他进步了,大家推选他为物管委员。

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学生心灵上虽然遭受过创伤,但他们仍然向往美好的未来,期待同学的尊重和教师的表扬与信任。所以当这样的学生有了点滴的进步时,教师必须及时表扬,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愉快,强化所取得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上进心。

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品德不良行为的学生,总持否定态度,不是批评,就是处罚,这样就满足不了他们爱和自尊的需要,从而产生破罐破摔的念头,也就起不到纠正的目的。暴风骤雨式的批评是不会让这些问题学生心悦诚服的,只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这些学生,克服马太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这样才能拨动他们紧绷的心弦,引起他们感情的震动和内心体验,缩短师生距离。

我们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影响学生的心灵,指导他们的行为。但要注意在说服教育时,语言要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可用寓言故事、现实事例来启迪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思;可就事论理,用伟人、英雄人物的事例说明问题;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层层剖析,逐步提高他们分析、判断辨别的能力;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共同活动时,在师生心情愉悦、感情融洽时引入话题,听其言、观其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扬其长、尽其才

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些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不良品德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他们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别的同学都生活在阳光下,他们只能生活在角落里。实际上这些学生都有一定的特长,只要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就能扬其长、尽其才。我班的小蔡同学喜欢唱歌,能言善辩,我就不失时机地安排他担任文娱委员,他多次参加歌咏比赛和朗诵比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小匡同学爱好篮球等体育活动,我就让他担任体育委员,并成立了班级篮球队,代表班级参加比赛,他们总能打出水平、赛出信心。这些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不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品质,逐步踏上健康成长的轨道。

总之,在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中,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个性,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我们对他们热情关怀、严格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就能使他们改过自新,健康成长,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

【责编 张景贤】

4.新时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篇四

本人从开始教学到现在均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在身历与学生打交道的几年里,我感到如今的中学生思维太活跃,身体太好动,打架、逃课不新鲜,早恋、网恋也不少见,缺乏公共道德、社会责任感、是非观念不强。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进程不断加快,有些教育问题却愈加复杂与严重,使学校教育经常遭遇尴尬困难的境界,特别一些问题已经对学校正面、正统的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如何在有效地制止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对于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首先建设,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下面谈谈我在管理班级中的几点体会。

一、想尽办法掌握学生心机,制定班规

随着社会、媒体频频向学校施压,学校本有的一些权力慢慢地在退让,再加上孩子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趋于多元化,可谓孩子的思想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孩子在个性化发展中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对此我认为管理一个班级就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像管理自己家庭一样有条不紊,而这系统工作的核心就是制定一系列深入孩子的心,能受到孩子支持、遵守的班规。制定一份对学生具有约束力的班规,我经常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家长中去,去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洞察他们平时的爱好,缺点,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再围绕«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订出切实可行的,为绝大部分学生所能遵守的«班规»,并在班里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讲解,向学生讲明若违反班规不仅给班级抹黑,而且给自己前进道路凝聚更多的绊脚石。让学生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那这样学生就会容易接受。

前年我刚接手的一个班级,在走到班级里,我就发现纸屑到处都不得是,桌椅歪歪斜斜,整个班级像打过仗似的,于是我便对全班进行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教育,班级不卫生对大家健康、学习都是不利的,几经教育我还是发现收效甚微,于是我便暗访了很多学生,班委,成绩优秀的或纪律差的同学,大家反应在发现纸屑时大家都互相推诿,不予理睬,并形成不良“恶性”循环;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后,我决定在班级实行卫生责任制:每位同学管理好自己位置的卫生,如果别人把纸屑扔在你座位上时,请你一定要他捡起来,如果有同学“懒帐”的话,由老师出面解决,不知谁扔的纸屑那自己要打扫;卫生区实行小组责任制,如果一星期学校五次评比有两次以上拿黄牌的,这一小组下周要重扫,如果五次都拿红牌的,这一小组可以在下一轮中免扫一次。这办法果然奏效,从此以后我都能看到学生在一个整洁、干净的教室里学习。

二、抓“闪光点”,以“长”制“短”。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教育的不完善,或社会环境的误导,不良行为是屡教屡犯,最后班主任老师对他们也没有了信心,当成“废品”看待,但事情也没完,在班主任老师的“另眼相看“中,那些同学或是要表示自己的存在,说是表示对老师的抗议;或是”破罐子破摔“,变本加厉地吵课、逃课,一点都不把老师看在眼里,批评习以为常,到后来顶嘴,吹胡子瞪眼睛,让班主任老师也骑虎难下。其实很多事情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复杂,我们不如以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些”废品“。我们的学生是平凡的,再平凡的人也有“闪光点”,经常逃课的同学或许在校运会为我们班级捧回了冠军,吵课的同学或许在班级中有着很强的号召力,不念书的同学或许能帮老师很好地贴好海报......我们何不让他们多表现这些优点,及时发现表扬,让他锁住这一种优越感,当他的某一优点被肯定后,会激发出他更多的热情,可能使他的缺点改正。我班的姚其雄在上学期是年段室的“常客”,吵课、逃课、打架对他来说一点都不新鲜,批评、写检讨一点都不见效,一天中午我到班上发现他又在说话,我要他将功补过,当几天的午休的纪律委员,我本以为他又会顶我几句,没想到他却高兴地答应了,由于他在班级中人缘好,个头大,在这几天的午休纪律中我班都拿“A”,而且他常在下午我上班时把午休有说话同学偷偷告诉了我,使我诧异地发现原来其雄同学还是个“宝”,我及时在班级表扬了他并发给他一张“积极分子”的奖状,使他更积极地做事。现在他不仅是班级的纪律委员,也是年段的纪律委员,而且逃课打架现象几乎不再出现了,当然对这类学生的缺点并不就视而不见,不要批评,相反对其缺点应在私底下及时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缺点,使之明辨是非。

三、未雨绸缪,用“心”交流。中学生违纪往往发生于一念之间,往往是防不胜防。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事先有所预知,防微杜渐,不能总是等事后再去“投火”,当消防队员。我平时也经常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对于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学校发生的事情,都会结合自己的感受向学生进行教育。如学生被盗、被抢、交通事故(特别骑摩托车)、用电不慎导致的火灾等,我便在班级里进行安全教育;校园中发生打架事件,我就会在班上宣传团结友爱的意义,同学能在一起或能相互认识是有缘分,要珍惜友情等,同时也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增加他们的责任心,增进他们的感情。对学生有不良行为的苗头,我经常主动找他们谈“心”,尽量把可能发生的事件扼杀掉,与学生谈心中得知其同学的思想动态,在交流中以平常的态度对思想进行引导,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看待学习等。这样不仅能制止一些同学不良行为的发生,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四、给学生一个楼梯下,也是给老师一个楼梯下。面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或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教师处理事情时很容易情绪化,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变相体罚等,想知道这样做是无济于事的,可能会把学生推向反而,逼急了狗还会跳墙,甚至反咬你一口。我也经常遇到这类事,有一次刚到年段室,发现我班有三名同学站着讲话,查明是他们听不懂某科教师的课,又讲话,被科任老师赶出课堂,这三人中有两人是经常被教师赶出来的,检讨书也写了几回,再写也没啥用,我本想大发一番脾气,臭骂他们一顿,后来想他们如果以后再犯,那不是很损自己的威望,我得找点对他们有用且能接受的事让他们做,于是便与他们订下“君子之约”,期中考地理在书本某一范围内25题选择题要求要对20题以上,否则多错一题要抄一遍地理试卷,他们都认为可以做到,便拼命地念起地理来,这情景对这三名同学来说可是个“奇迹”,期中考他们也都如愿以尝地通过我的考验,同时我借机鼓励他们更努力一点,其实他们各方面都能做得更好的,从他们自信的脸上,我发现给学生一个楼梯下,让他们用力所能及行动来弥补过失,在行动中找回自信,这样子比被骂得垂头丧弃强几百倍。同时也是给老师一个楼梯下,有利于在学生面前树立更好的威望。

5.初中生写作不良习惯如何矫正论文 篇五

据笔者抽样分析得知,近三年,我市中考作文在不设置审题障碍的前提下,学生跑题或偏题作文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并呈现上升的趋势,分别达33.6%、37.75%、39.239%。为了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9月上旬,我们进行了中考考场写作经验再现问卷调查。我们在四星、三星、二星级高中及省重点职中等四所学校中随机选取800名高一新生作为调查对象,最后回收问卷783份,回收率达97.9%。调查分别从读题、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起草、成文、修改等方面设置了十五个问题,要求同学们将考场写作的情景或体验真实地予以再现。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初中生写作中存在着一系列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具体表现为:

1.读题审题――浮光掠影

调查显示,有89.6%的同学在写作前只是将题目粗略地浏览一遍,没有读题审题的意识,更不用说掌握读题的方法和审题的关键了。如果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情形更是糟糕,往往仅凭借以往的经验即下笔千言。殊不知,作为中考的文题,一般来说总是有它独特的个性化要求的。譬如20我市中考设计了一道同学们都十分熟悉的以和谐为主题的材料题,于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假思索地大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 人与环境的和谐,而忽略了材料所表现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写作重点及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写作要求,导致了跑题、偏题文的高频出现。

2.选材立意――生搬硬套

有90.1%的同学文章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从考前读过的优秀作文或自己曾写过的与考题相类似的作文中套用来的,而缺乏从生活中找米的意识,更不用说选材立意的求新、求高了。无论什么样的题目,无论什么样的写作要求,他们总能以不变应万变,按既有的套路来写作:写老师总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或到医院,或到家中为生病的同学补课;写父母总是顶风冒雨,为自己的孩子送雨具;写同学总是由于某件小事而闹矛盾,最后在老师或同学的调解中重归于好……在去年的中考中,就有相当多的同学自拟了《团结的力量》 《团结起来力量大》等题目,选取的都是同学间的矛盾及其化解的题材。这样的文章不用说新意了,就是与题意的切合也牵强得很。

3. 提纲起草――绝无仅有

有95.1%的同学在考场写作中没有编列提纲或写草稿。不用说中考写作是如此,就是作文课上的写作也是这样,甚至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写作文从来就没有列过提纲,写过草稿。即使在我省第五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预选赛中,两个小时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时间是很宽裕的,再说是竞赛,按理说应该认真地列提纲,拟草稿,力求精益求精。可是,据现场观察统计,能这样做的同学也不足10%。可以想见,这种跟着感觉走出来的文章 是很难保证不跑题、偏题的。

4.斟酌修改――敷衍了事

有93.4%的同学(在考试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文章写好后只是对添字、漏字作了些改动,没有从文章的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推敲修改。更有甚者,其中有20.11%的同学文章写好后连读一遍都没能做到。连写作的最后一道防线都自动放弃了,自然也就很难保证所写的文章不跑题、偏题了。

二、原因探析

1.目标意识薄弱,教学行为无序

据了解,目前有相当部分的老师对初中学生应达成的写作目标不甚了了,因而在教学中随意性很大。不用说没有切合实际的训练序列,就是学期的写作教学计划,也只是流于形式、应付领导检查的几条筋,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于是,写作训练往往成了应景、应时、应事的花瓶。新学期开学,就写《新学期的我》;春学期写《校园春色》、秋学期写《秋天的校园》;学校举行集会或开展某项活动,就写《记一次______会议(活动)》。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习作不能写,而关键是这样的写作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写作心理和需要,违背了写作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潜在规律,造成了学生对写作课可有可无的误解,使他们对写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进而对写作失去兴趣,且把它当作是额外的负担。

2.重视技术指导,轻视态度培养

从近年来笔者所调研的数十节写作课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们在教学中明显地存在着重视写作技术和技巧指导,轻视正确的写作态度和健康的写作心理培养的现象。无论是七年级、八年级,还是九年级,老师们在写作课上都热衷于向学生传授如何开好头如何结好尾怎样写人物的外貌怎样刻画人物的性格使文章语言亮起来的几种有效方法使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的技巧等所谓的写作的秘诀前提条件: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端正的文风。目前学生作文缺乏新意,很难打动人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写作技术不成熟,而在于不能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不能从生活中找米,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而是假话、空话、套话连篇。显然,这与老师们教学行为的失当是不无关系的。

3.追求多读多写,忽略示范引路

要提高写作水平,多读多写,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这里也有一个怎么读,如何写的问题,正如俗话所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据调查,目前初中生课外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不是文学名著,除玄机魔幻类作品外,就是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了。有相当多的同学阅读这些优秀作文,不是品味优美的语言,欣赏精彩的片断,揣摩巧妙的章法,丰富自己的积累,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而是为了解写作的燃眉之急。他们往往根据老师出示的作文题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到作文选中搜索与作文题相类似的优秀作文,以便借来为自己所用。这样的多读多写,恐怕连事倍功半的效果也达不到,甚至还会产生负作用(如前所列现象二即源于此)。对此,老师们没有引起应有的警觉,有的听之任之,没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必要的指导或示范;有的还积极提倡,在备考中,给学生印发若干范文,并要求他们背诵,以便应考时模仿套用。

4.批改评价不实,讲评反馈空洞

据笔者调研所知,现如今语文老师改作文普遍地比较马虎,可以说很难见到精批细改的作文了。这其中不排除有班级学额或老师的周课时数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恐怕还是老师对作文批改的认识问题。有相当多的老师认为作文批改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劳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因而对学生的作文往往采取只批不改的处理办法,即文前打个分,文后签日期,文中句出几个错别字。当然,有时为了应付领导检查,体现精批细改的要求,也会写上眉批和总批。而这些批语也大多是笼统的、程式化的,如有的老师在学生作文中的病句下面划上横线,然后作旁批语序不当。 至于这个句子究竟哪几个词语语序不当,怎样调整才恰当等,既没有对原句进行修改,也没有在旁批中用文字加以说明。再如文章选材新颖,构思精巧,主题深刻,语言流畅等笼统的、缺乏个性的总批也是屡见不鲜。如此批改,自然无法真正知晓学生在习作中的得失,讲评时也就只能是清谈一番了。这样的批改和讲评使同学们无法从习作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因无法真切地知晓自己习作中的毛病并及时地加以改正而形成了不良的习惯。

1.Mba论文如何选题

2.如何写论文的格式

3.如何确定论文题目

4.如何写科技论文

5.Word毕业论文如何排版呢?

6.议论文如何入题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

7.研究生如何撰写SCI论文

8.艺术毕业论文如何写作

9.毕业论文如何创新

6.品德不良的矫正 篇六

万源市中学 张翔

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己成为在校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更加丰富。但是,许多资料显示:存在焦虑、恐惧、强迫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则明显增长。这不断警省人们: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独生子女心理素质的提高刻不容缓。现就我班李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我对学生不良心理矫正的探索。

一、祖母的哀求

“老师,你帮帮我呀,我这么大年纪了,还受罪呀。他爸妈不管,把这个孽障送回来,我如何管得了!”原来她就是李星的祖母,他祖母介绍到:他父母在成都做生意,在成都有房有车。李星之前在成都读书,常与家长较劲。他祖母说:“他们一天都忙,自己不管孩子,放在我这儿读完小学就弄到成都去,孩子一到成都就与他爸闹别扭,他爸一急就是用电线抽,从不讲道理,那哪行呀。孩子都成这样了还说是我惯的,未必我还管错了!”原来李星到他父亲那儿去了,父子之间无法沟通,造成李星的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看到他祖母委屈的样子,我答应帮助这个老人。我对这个孩子的心理表现做了深入的研究。

二、李星不良心理的成因

1、隔代呵护,家庭教育失范

李星的父母在外创业,李星一直在爷爷婆婆的呵护下长大,样样都能顺利地得到满足。他父亲讲了一个细节:一年春节,家中很多客人,李星边洗脚边看电视,洗完后转身穿上鞋继续看晚会。爷爷看到了对李星的父亲说:“不去把水倒了,摆在那儿,好看呀?”李星的爸又急又气,还是无可奈何的执行。还有李星小时候边吃面条边吃薯片,李星的父亲让李星先吃面条,李星“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爷爷过来说:“小孩子也,对他那么凶干嘛?孙儿乖,快吃,我打你爸爸。”李星停住了哭声,并说:“买火炮放在爸爸头上,炸爸爸。”对小孩子不能明辨是非的想法理应批评、澄清,可爷爷为了顺从孙子却跟着说:“好,好,快点吃,吃了去炸爸爸。”这无疑是增长了小孩子的反叛的情绪,混淆了幼小心理的黑白是非,给家庭正面教育带给不可挽回的消极影响。家庭环境使李星分辨不清是非,弄不清对错,难以形成热情、开朗、言行一致、办事有分寸、讲原则的性格和道德品质。相反,却养成孩子忧郁、冷漠、怀疑、表里不一的古怪性格。

2、缺少关爱,道德底线被突破。我多次家访,才知他父亲很能干,事业也确实做得很成功。就是认为孩子学习不行,挣钱没地方用,在外提到自己的孩子没有面子,心情很不好受。所以,一见李星就生气,没有好的语言,讽刺李星成才,李星的父亲在交谈中说:“只要是那块料,他读他的书,我挣我的钱,多给他挣点钱不好吗?他就是不争气。”李星也不示弱,常用“都是你没管过我造成的”还击,父子俩常发生争斗,谁也不服谁。李星一点也看不起父亲,常在同学中说他父亲能挣钱是运气好,没有本事,还说自己今后肯定比父亲行。来到班上后,同学们又另眼相看李星,使他心情更不好,老师也没有深入了解总认为他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他有一次很激动地对我说:“老师,我不是坏学生。婆婆现在也认为我是个孽障,老师总爱把我和那些坏学生放在一起,他们都是不学习的人,我怎么能是那样的人。我只是对爸爸不满,我的休息时间都被他请的奥赛辅导老师占了,我不喜欢音乐,爸爸硬给我买个钢琴,我想回来读书,在成都与他们作对才成了这样的。”我给他指出了正是他自己的行为,使老师和家人产生了对他的看法。每个独生子女类学生在教育时思想都有一个转化、感动的.底线,来自道德、情感或物质、荣誉等。我们的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常不顾学生自身的感受,没有切实地去分析学生的真实处境,给他们以关爱;而是,把自己的想法一古脑儿加在学生身上,伤害了学生的真情,思想底线突破后,看不到希望,他们就以烂为烂,有时甚至产生报复心理,让他走向反面。

三、李星的心理特征

1、自负虚荣,心灵孤独。李星长期与爷爷、婆婆一起,对他的要求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和娇宠,谈的都是长处,他在鲜花、赞扬声中自我陶醉,过于自负,迷失自我,产生了极强的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由于成绩表现得不如人意得不到家长和同学们的承认,李星的自尊进入了一个怪圈:在校与别人比吃、穿、玩,穿的是名牌,谈的是名星,成天谈的是足球、游戏,富家子弟特有的表现,自尊演变成了虚荣使交友的面越来越窄。同时,李星的父母根本没有时间陪孩子娱乐、谈心交流。由于父母难以有效沟通,爷爷、婆婆只是实际意义上的摇钱树,无法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需求和心理感受。李星又很少与同龄人沟通交流,没有知心朋友,找不到情感倾诉的对象,常常感到非常苦闷、忧郁、孤独。

2、执拗任性,情绪暴躁。一次上自习课,他在玩手机,我走到他面前生气地说:“你没认真学习在玩手机。”他说:“我没玩手机。”我拿过手机说:“一个学生要诚实,不想读书就走,帮父母干点活还能产生点价值。”他说:“我也没说我是学生,走就走。”于是,他扬长而去。我看手机上还有他没写完的信息:爸妈我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以前有很多事,我真的错了,我现在表现……我后悔没让他写完,确实把他当时心境破坏了,也难怪他发怒,真的,有时错误也是美丽的。物理老师上课时不知他的名字,让他答问时就说:“后面那个胖学生起来回答。”一下就激怒了李星,把凳子一掀就往外走。原来他本身胖,怕同学们笑话,从来都忌讳别人叫他胖子。李星从小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享受着百般呵护,优越感十足,性格执拗,在家中一切都受他支配,自己认定的事就是对的,就要去做,谁也不能改变。

3、渴望朋友,乐于助人。李星刚来时,打扮时髦,全身被名牌包裹着,对同学不屑一顾,很久不能融入集体之中,同学与他格格不入,言行没有朋友关注,快乐、痛苦无人分享。他深感恼火。于是,我暗地找班委成员主动接触他,并转告他转换角色。他在自我解剖中说:“同学很关心我,我要尽快融入班集体中,不能自以为是了,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中才会有永恒的生命,我也只有回归到同学中去,才能感知集体的温暖。”不久,他的服饰、发型改过来了,语言随和了,还主动把自己从成都买的教辅用书、课外读物带来与同学们分享,并在班委倡导下开起了一个图书角,同学们终于接纳了他。我班一个女同学得了肾衰竭,团支部组织同学们上街募捐,由于他刚来到班上,就没有人与同他搭档,他很委屈地找到我说:“老师,我也要去募捐,我先捐五十元放在你这儿,不要说出去。不然,同学说我有钱在出风头。”我也想借机考验他一下,就找来熟悉情况的组织委员同他一道去。他表现积极,举止大方,敢说敢做,他们的小组募捐的情况很好。面对这个有朝气的孩子,我心中对他渐渐有了好感。

三、我对李星的教育方法

1、找寻心灵沟通的契机。我一直在寻找李星父亲身上令人起敬的事,来唤醒李星的心灵。有一次,我在全班主题班会上讲了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个军人退伍后,靠开车挣了钱,准备把生意做大点,就去做香菇生意,结果一下就把老本亏进去了,于是回过头来开车。有一次,旅客都下车了,在车上发现一个包,包里有八万多元钱,还有许多证件,他把这些东西交到派出所去了,归还了主人,当时主人给他三万元作酬金,他没有要。后来,这个老板佩服他的为人,帮助他做生意,重振旗鼓。现在这个司机在成都做生意了,也发展得很好。全班同学都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李星都表现出敬佩的神色。后来,我找来李星让他谈感受,他很佩服这个司机,并赞扬他是个英雄。我说这个人就在你身边让他猜,通过数个答案的否定,在他很疑惑时我告诉他这个人就是他父亲时,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说我没想到我爸还这么高尚呀!李星从心中佩服父亲了,我抓紧时机说你爸身上还有很多优点你不知呢,你去了解一下吧。他在与他父亲的接触中互相增进了感情,同时李星的父亲也开始尊重李星的人格和注重李星个性的发展了,父子俩的心终于融到一起了。

2、搭建心灵疏导的平台。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是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就是学生坚强的精神支柱。李星从小练过书法,字写得好,班委让他主持办板报,在与同伴们组织材料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有一次,他素材中有一段《背影》的写作花絮,讲的是朱自清与他父亲的矛盾,后来,朱自清为了表达忏悔写了《背影》,让其父亲老泪纵横,理解了儿子,并含笑九泉。我问他为何选这篇文章,他说:“父子间有了矛盾,都不好受,我有这种经历,我父亲那时,认为我有很多毛病,因为,我没有为他争光,在朋友面前不敢提我的表现和成绩,他要我成为神童,那哪行。常用武器就是讽刺、挖苦,我一顶嘴,他就骂,有时还打,我根本不想和他们一起。”还常责怪:“你看,你看,你婆婆把你惯成啥样了。”“我当时心理真受不了,我婆婆对我多好呀。我就更加逆反,他的语我都不听,反着来。”“现在,我也有点后悔没听父亲的话,确实伤了他的心,他辛苦在外奔波不也是为我吗?我把这段写下来,让人们都了解朱自清的心境,以此让同学们都理解父母吧!”孩子可塑性是极强的,一个细节可以打动一颗心,只要给他一个支点,他找到了智力的最佳释放点,就能产生强大的情感动力。

母亲节到了,我照例布置学生回家做一件关心母亲的事,并写出自己的感觉。李星给我讲:“母亲不在家。”我说“你回去关心一下祖母吧。”他高兴地答应了。后来在他周记里看到:“我今天回去给婆婆洗了一次脚。开始,她不愿,我说这是任务,她才答应了。我看到她脚上的茧,心里酸酸的,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来关心我。特别让我吃惊的是她右腿上有道伤痕,婆婆说是年轻时骨折做手术留下的。那时,生活很艰难,婆婆去捡砖,一不小心砖倒下来压折了腿,她为了我们这个家付出了多少呀。听婆婆讲,当时,爸爸还在读高中,为了家,也被迫辍学,因为他是家中的长子,后来爸爸当兵去了,在部队里自学又考上了军校。我原先从来不知这些家事,认为爸爸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运气好,我彻底错了。婆婆还对我说,我现在看到你就想起你爸爸读书的情境好苦呀。我只想把对他的不好在你身上弥补起来呀,我边洗边流泪,婆婆也哭了。我下决心,我一定要争气,不再让婆婆生气了。我批阅后,让他在班上的“青春心事”主题班会上讲了这件事,讲完后,见他泪流满面,他在班集体让自己的情感自由渲泄,让自己的苦有人知,欢乐有人晓,让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他又回到了集体中,同大家一起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共同进步。从此,找到了精神的支柱,再也不封闭,再也不孤立无援了。只有他自己的心理认知才是最有效的行动指南,如果没有自身内心体验和亲身经历,外界什么力量也无法办到的。

3、营造心灵调适的氛围。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深知李星真正要成为一个好学生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努力,我们开始注重培养他健康的人格,教会李星学会做人。我们在班级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让李星在班集体中得到公平、公正的认定,然后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培养加强李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开展自我解剖活动,结合学校规章制度,制定了《自我教育常规手册》,让李星与班委成员结对子,结合存在问题自我解剖言行,如他分析爱说谎的原因: (1)怕挨老师批评,因此学习上经常说谎。(2)怕挨骂,因此不敢跟家长说实话。(3)自己太懒,又管不住自己,因此经常不完成作业,违反学校纪律。然后针对规章制度提出要求,确定达到的目标,在和谐的氛围中,随时让内心得到正确导向的体验。同时,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培育学生的健康审美情绪,熏陶学生情操,潜移默化学生的情感,让一幅标语、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次活动交流,使反叛的心趋于感激,躁动的情绪趋于平静,让枯萎的心灵绽放花朵。只要各个环境充满爱,就能软化每颗僵硬的心。

四、引起的反思。现在教育有一个显著特点:过去是孩子不了解父母,父母很神秘,现在是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家庭、社会受利益趋动,真正给孩子有价值、具有实际意义的导向已不能成为主流,童话离我们太远,生活离孩子很近。复杂的对象,简单的教育,单一的环境,正是今天教育无力的重要原因。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病态是成人教育的病态所致,因为真正的教育即人格的教育被荒废了。我们做教师的必须认准每个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源头,相信每个学生都是能教育的,用爱心和耐心在他们荒芜的情感沙漠中培育出绿洲。李星成功实现了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又高高兴兴回到了温暖的家,看到他朝气蓬勃的脸,充满活力的表现,我们谁又不高兴呢!但是细想起来,我们对学生都有不接受的时候,有时还近乎于残忍。想开初,我听到李星要来,内心还是很自私的,暗地里对班委招呼,让他们注意李星的表现,害怕他影响班上的纪律,这给后来我做李星的工作带来了无形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家长一定要留心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思想。

作者邮箱: ZHANGGOU70@YAHOO.COM.CN

7.试述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 篇七

行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且很难界定的概念。广泛意义上的行为既包括了外显行为, 也包括了内隐意识历程。外显行为诸如画画、跳舞等, 内隐行为诸如焦虑、恐惧等。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的大多数行为不是天生的, 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儿童通过良好的学习, 获得了各种知识技能, 形成了良好的品行, 建立了良好的行为模式。同时, 也有部分儿童在不利条件影响下, 进行了不正当学习, 形成了不良的行为方式。行为矫正技术的功能就在于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行为矫正技术主要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来处理行为问题, 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有效的方法。一般来讲, 行为的改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没有到有, 指某些良好行为的建立或塑造;一种是不良行为的矫正, 即将个体的行为从不良改变为良好。

二、儿童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

1) 由遭遇到不公正对待后的消极反抗所导致。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认为由于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差、教师评价不公平等原因, 都容易使儿童因遭受挫折而产生攻击性行为。2) 由后天不恰当的模仿学习所形成。在常见的儿童不良行为中, 有许多就是由同伴压力造成的, 如抽烟、酗酒、打群架、逃学、撒谎等行为。对有些儿童来说, 最初他们其实并不想从事这样的活动, 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但在同伴们的引诱、劝说甚至是言语相激之下, 于是有很多儿童就可能以自己的屈服来换取友谊的维持和延续, 于是同伴压力占据上风, 取得胜利, 不良行为得以形成, 不断巩固。3) 由父母和教师不正当的强化所造成。

三、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儿童良好行为的养成, 但由于家庭、学校的教育的缺陷等方面的原因, 不少儿童表现出一定的不良行为。这些不良的行为表现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还会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积极想办法予以消除。下面是运用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进行的行为矫正。

(一) 消退法

这是指在一定情景中, 行为产生以前被强化的反应, 若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 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景时该行为的发生率会降低。消退法实施的步骤简单方便。因此, 它可较广泛地运用于家庭日常生活中, 用以消退儿童某些不良行为, 尤其是在有些孩子有非分要求、无理取闹和放纵任性时。在实施消退法前, 首先, 必须明确要消退的行为是什么。其次, 在问题行为出现之后, 要严格执行不予关注的原则。孩子很多过分举动的目的是想引起成人的注意, 无论以任何形式去回应都相当于强化了该过分举动。因此, 家长切不可因一时“心软”或是无意识而去和孩子搭话。否则, 由于得到偶然的强化, 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仅无法消退, 反而会“变本加厉”。不良行为一般都很难通过一次消退就会停止发生, 通常需要经过几次, 发生的频率才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退, 因此家长在实施时必须把握好使用的尺度。

实施消退法时必须注意:1) 坚持一致性;2) 关注“消失爆发”现象。因此, 有时候家长必须“狠心”, 一定要严格执行“不予关注”的原则。举例:涛涛每次跟妈妈去公园都要坐碰碰车。如果不坐, 就要赖在地上大哭不肯起来, 妈妈没办法只得满足他的要求。可以看出, 涛涛把大哭和赖在地上当成武器, 治得妈妈没办法。他哭闹行为的强化物就是妈妈给他买票坐碰碰车。后经专家建议, 处理办法是:在他哭闹赖在地上时, 明确告诉他即使哭闹也不会给他坐碰碰车, 带他走, 他若不走, 大人不予理睬, 可先慢慢往家走。几次后, 涛涛的这个坏毛病就改掉了。这种采取不理他的方法, 在心理学上称为消退。当个体的任何一个行为一连发生多次, 都未能带来满意的结果, 无法获得想要的强化物, 其行为发生强度会逐渐减弱, 最后等于零, 不再发生。一般来讲情况轻微、不太严重时用消退法来处理是有一定效果的, 但若情况严重时效果可能不明显, 那就要用下面的间歇强化法了。

(二) 间歇强化法

间歇强化法, 具体指个体在特定时间内不良行为次数减少时, 就给予强化, 终至不良行为不出现或出现次数减少到人所能接受的范围。儿童无法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但当我们成人发现时, 往往已有一定的时间了。不良的行为已经比较牢固的体现在孩子的身上, 想立即予以消除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 应采取渐次递减的方法逐步削弱不良的行为, 才能见效。举例:某小区里有一个球场, 每当午休时便有一群小学生在踢足球。吵闹声使得住在周边的人都无法午睡。偶尔有人喊他们两声, 那群小孩反而吵闹声越大。一天, 赵叔叔对孩子们说:“今天你们比赛, 喊得最响者得溜溜球一个。”小孩们争相大叫, 胜者果然得奖。第二天赵叔叔又说:“今天赢的人发贴纸一张。”小孩们不太满意, 叫声疏而弱。第三天, 赵叔叔又说“今天奖品为花生一粒。”小孩们一听, 纷纷说:“不叫了, 真没意思, 回家写作业了。”

(三) 惩罚法

又称厌恶法, 指儿童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一种厌恶刺激, 以促使不良行为减少。惩罚的类型有三种:体罚, 谴责和隔离, 当幼儿表现出不良行为时, 及时撤除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 以阻止或削弱其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惩罚法只能部分地减少或抑制不良行为, 不能使之完全消除。全面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需要其他行为矫正方法的辅助和教育的配合, 加之此法缺点多, 疗效不持久, 容易引起幼儿反感, 不宜作为首选。但也有大量事实表明, 在矫正儿童不良行为中, 如能恰当地运用惩罚也能起到极好的教育作用。

已有的研究表明, 问题行为表现为一个慢性的过程, 需要多层面的、复杂的、有针对性和个性化设计的干预, 需要长期地进行。在对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时, 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使行为发生预期的变化。同时, 有研究者发现, 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环境 (如社区环境质量、经济结构、居住条件等) 、父母因素 (父母个性特点、抚养行为) 和儿童自身的社会心理因素 (气质、性别等) 、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等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 在干预中要综合考虑自身、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 可以将家长、老师及同伴作为强化资源, 从而促进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

儿童行为矫正, 只有最合适的方法, 而没有最好的方法。家长、教师应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用最科学的方法引导那些行为有偏差的孩子早日步入正常的轨道, 以健康的身体、心理、行为去充分享受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的童年。

摘要:人的大多数行为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儿童在不利条件的影响下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方式。这些不良的行为表现不仅影响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还会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本文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及如何消除不良行为方式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儿童,不良行为,行为矫正

参考文献

[1]吕静.儿童行为矫正[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2]林文正.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品德不良的矫正 篇八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期刊上读到了一篇关于“标签效应”的文章。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弥补兵力不足的问题,大胆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这些犯人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服从指挥。针对这一严重的问题,政府请来心理学家进行战前训练:让他们每人每月都给家人写一封家信,信中不允许谈及违纪散漫的事情,只能说自己在前线的表现优良,如自己是怎样遵守军队纪律、听从统一指挥,是如何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半年后,这些犯人竟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成为了很优秀的战士。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它在潜意识中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定具有强烈的引领作用。所以,如果对一个人有了“标签”一样的看法或者说法,就会在潜移默化间引导其向“标签”所指的方向靠拢。

我眼前一亮,感觉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想:小C不会是一个生来就惹人烦忧的孩子,一定是某个阶段“男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过于突出,且带来了不好的后果,才被家长或者老师贴上了“好动惹事”的标签,同学们也在共同玩耍生活中不断提起,起到了强化的作用,让他自己也在心底里逐步接受认同了自己是个“好动惹事”的孩子。

既然“标签效应”能够使小C同学向“好动惹事”这一消极方面发展,我何不利用这一效应再把他向积极的方向引导呢?于是,我和英语、数学等各科老师共同商量拟定了一个计划,即平时细心寻找小C同学的闪光点,抓住那些哪怕一闪而过的机会,给他贴上“正面标签”,对他实施积极的心理暗示训练。

一、 “忽视”缺点,弱化他“多动”的印象

对小C同学的引导,首先从弱化“负面标签”的影响开始,采用“忽视缺点”的办法,慢慢淡化他本人对自己“多动”的关注度。针对他“惹事生非”这一最让同学们反感的特点,我嘱咐坐在他周围的同学,别和他当面理论。这样做是希望他内心产生一种感觉,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的“犯错率”在逐渐降低。

二、 寻找优点,放大他“善动”的亮点

弱化“负面标签”的同时,寻找小C的优点,贴上“正面标签”非常重要。学校的“科技节”开始了,花样繁多的科技竞赛吸引了很多同学的目光。我听说过小C的“竞赛史”,他是只要有活动都举手要求参加,但是由于没有努力争先意识,每次活动都是“无功而返”,这一年多来他已经很少再有机会参加任何竞赛了。我准备从这一次科技节的竞赛项目中选出一项让他参加,扭转他的“败局”。

小C喜欢撕纸叠东西,经常被撕得不剩几页的作业本就是证明。这次竞赛中有一项“纸飞机直线距离赛”可以让他试试。于是,在选拔选手的前一天放学前,我告诉同学们班级初选的方法,并且送给他五张A4纸,告诉他:“你平时叠出的纸玩具很精致,有这方面的潜力。但是,会玩只是最低级的水平,玩好可是需要高级水平的,晚上回去上网查查,也许有机会参加学校比赛的!”第二天一早,五个造型、叠法各不相同的纸飞机在他的课桌上一字排开,足见他前一天晚上下足了功夫。果然,班级初选中,他的纸飞机有两架包揽前两名,迎来了不少同学羡慕的眼神。我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我的‘设计师’,把你这两架飞机的设计方法传授给咱们班李×、张××、晁××,学校比赛时,他们将和你一起并肩作战!”课后,他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飞机一步步拆开给几位同学看,然后再重新折起来,并告诉其他人,头部稍重、尾部稍大各有什么优势。初次尝到了“被重视“的感觉,他是那么认真和投入,我看到了希望。

后来,学校的春季运动会开始了,他在鼓励中苦练跳双绳,取得了第一名;踢毽子,本是腿部灵活的女生的强项,可是小C为了能够再次参加比赛,每天都坚持练习,也代表班级参加了比赛……“为班级争光”“不怕吃苦”“运动健将”等表扬的词语逐步出现在大家对他的评价中。

三、 氛围营造,树立他“良好”的形象

如果要改变小C,除了改变他本人之外,还需要改变他周围的“舆论环境”。我开始尝试用他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例子,时时引导同学们发现他的优点。后来,我发现同学们的日记中、作文中竟然很多都拿他作为例子了,尤其是年级作文竞赛《夸夸……》中,我们班有七八位同学都写了他:《心灵手巧的“飞机设计师”》《夸夸我班的体育小达人》《“过头”但不“过分”》……于是,我安排学生在班级里交流这些作文,让学生放声朗读。我相信,发现这么多双欣赏的目光注视着自己,他的内心里肯定不会平静。

渐渐地,好多老师提到小C时都会说:“小C变了……”我暗自欣喜。

不仅是对小C,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实施积极的心理暗示,贴上“正面标签”,用积极的思想、语言不断强化,都会成为激励其向光明的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有时甚至会创造奇迹。

9.品德不良的矫正 篇九

只要老师心中真正装着学生,课堂设计就自然会赢得学生的赞成票,课堂必然会生成许多精彩。蒲老师的课堂设计理念新,方法活,最后的反思全面且有效。值得商榷的是,本节课是否应该把解决学生自身面临的诱惑作为一个重要课堂资源?

《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把“讲堂”变成“学堂”、把“课堂”变成“舞台”、把“学生”变成“主角”、把“创新”变成“常态”

二、、课堂亮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并能始终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活动探究、分组讨论、谈话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贯彻竞争、监督的机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学生学法

自主朗读、合作探究、生教生、抓住关键词背诵

五、教学思路:

(1)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贯彻竞争、监督的机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2)将学生分为4个大组,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斗志,提升学生的参与的广度、深度、目标的达成度。

六、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个组,给每个组命名:北大班,清华班,哈佛班,剑桥班。每组找一个记分员。要求组员为荣誉而战,举手抢答问题,最后看哪个组得分最高。

七、目标达成(关于教材分析暂不赘述)

(1)两个重点:理解熟记:不良诱惑的危害?怎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2)两个能力:区分诱惑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3)两个目标:学生能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参与及表达能力的提高.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三言两语,1分钟)

从学生感兴趣的歌曲《潘多拉》FLASH导入,问学生你知道潘多拉魔盒的故事吗? 引出本节课,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

(二)出示目标(2分钟)

通过整合本课知识,我设计了情景活动: 几个人物(找几个学生扮演,与其他同学对话)

设计了一条主线(小明的困惑):一个初二的同学小明,小明结交了不少朋友,各种诱惑纷纷而来,小明很困惑,他该怎么办?请同学们帮帮他?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不良诱惑的危害?怎样抵制不良诱惑?

(三)学生先学与老师后教(老师巡视,与学生沟通)(25分钟)小明的困惑一:帮小明区分生活中的不同诱惑 P38观察生活说一说: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哪些诱惑? 哪些属于不良诱惑?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讨论。1分钟时间。讨论结束后抢答。记录得分。

得出结论:生活中不同诱惑的影响不同。

小明的困惑二:

小明结交了4个朋友,请大家来分析“他们”是好朋友还是坏朋友?经受不住“他们”的诱惑会有什么危害?

列举漫画和真实案例来谈一下各自的危害? 用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认识。总结:不良诱惑的危害?

注意:学法指导:分条理,明角度,抓关键词。学生活动:3分钟强化记忆。

按组竞赛,看哪个组记忆的又快又准。齐背,学生监督。检查单个学生。关于重点知识的突破,可以用事例和练习题来突破。

小明的作业:他住的社区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准备举办“拒绝不良诱惑”的宣传活动。为社区设计宣传标语。

小明的困惑三:

小明懂得不良诱惑的危害了,但是他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时会抵制不住不良诱惑?(举例说明弟陷入吸毒泥潭)

学生整合知识,学生补充,老师总结。(1)认识能力低

(2)受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的驱使。

小明的困惑四:

有时会抵制不住不良诱惑的原因也找到了,怎么落实行动呢? 小明应该怎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呢? 学生讨论、简单表演

情境设计:如果遇到下列情况,自己会怎样拒绝? 学生讨论实践后后得出结论: 老师总结:三个方面。

(四)课堂练习(10分钟)题型包括选择题和主观题。学生自己解答。

在这里特别注意让学生上讲台讲解。

(五)本课小结(构建知识体系)(2分钟)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

P41,弟

(1)为在自己所住社区举办“拒绝不良诱惑”的宣传活动做宣传海报。(2)在学校举办一个“远离不良诱惑”为主题的宣誓签名活动。

谈谈反思:

(1)针对现在依然存在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过多,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我努力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变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听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究,合作学习。

(2)注意用情境教学,利用体验型教学设计尽可能的将理论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3)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斗志,提升学生的参与的广度、深度、目标的达成度.(4)注重了宏观设计,努力体现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多种能力的训练。(4)注意微观教学设计,注重学法指导,注意三维目标的达成。

(5)注意三贴近,从学生身边出发,学生更有兴趣,更易于接受。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变成学生的自主行为,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6)注重了导入设计,生动有趣,设疑把学生调动起来。注重了结尾设计,条理清楚;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伏笔。本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

(1)在设计时对学情研究还是不够,以后要多研究学生接受能力,学生已有知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等等,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2)组织学生讨论时,要认真设计,该设计讨论时设计,不该设计时坚觉不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讨论的问题设计要“深”,防止学生讨论时一盘散沙。

(3)在设计时,要注意紧扣教学的需要,设计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智力价值或活动价值,更加有实效,追求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10.品德不良的矫正 篇十

一、问题的提出

聋童是儿童中具有听觉障碍,并由此引起语言障碍的群体。按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统计,我国0~14岁听力残疾儿童的出现率占同龄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二点八,占同龄儿童总数的百分之十点六,全国约有听力残疾儿童约八十六万人。从目前我国聋校教育的现状来看,严重存在着注重一般知识、技能、规范的教育强化而忽视学生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聋生存在的各种心理上的偏差又反过来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因此,“聋哑学生不良心理行为特征及其矫正”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心理测试、心理调整、心理会谈等方法,使聋童学生了解自己的环境,增进身心健康,获得良好的适应过程。

二、具体的研究与实践:

(一)从研究模式着手

1.聋生的不良行为特征研究模式:在研究中,主要是对中年级的“主题型研究活动(或系列性主题研究活动)”形式和高、低年级的“小課题研究”形式。

2.矫正模式:在研究中,模式并非是指某种固定不变的操作程序,而是可调控的、变通的、灵活的组织形式。例如:我们运用开设的个别矫正课、健康教育课、兴趣活动课、思品及政治课等,对聋生进行心理及行为方面的矫正。

(二)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

由于我校的学生是1-9年级的聋生,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观察法:即在对学生进行不良心理行为及其矫正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开展及其表现进行考察,以思考如何开展更有效。?

调查法:即以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师和学生对其不良心理行为特征及其矫正的认识、意见和建议。

行动研究法: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取“预测——设计——开展——调控——反思——改进”的动态研究方法。

反思讨论法:即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前面的研究得与失进行反思和讨论,以不断修正研究目标,完善研究方案。

(三)研究目标

1.提高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因生理缺陷而导致的心理问题。2.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3.提供了有效案例,积累了对聋童的不良心理行为特征及其矫正这方面的经验。

(四)研究原则

科学借鉴原则:即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努力学习有关“聋童心理学”“聋童教育学”以及一些先进理论和优秀成果,也要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地选择和借鉴,而不是盲目照搬。

实事求是原则:即如实总结和反馈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不因急功近利而夸大或虚构研究成果,成绩要总结,失败和教训也要实事求是的反映出来。

坚持不懈原则:即不管研究过程中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强,成功与否,均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五)研究内容

1.聋童的不良行为特征及其矫正的课程资源开发。根据学校、学生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城镇农业资源,开发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

2.聋童的不良心理行为特征及其矫正的课程实施模式:

(1)中年级“主题型模式”的研究。(2)高、低年级“小课题研究模式”的研究

(六)、研究的周期与阶段

确定周期为2年,共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成立了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课题领导组:组长:校长;副组长:副校长;课题研究组:教导主任;规划管理并具体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少先队辅导员;负责低段的小课题研究;骨干教师:负责中段的主题研究和高段的小课题研究;后勤主任:负责影像资料和学生作品的收集

(2)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聋童不良心理行为特征及其矫正的课程理念,开展校本培训。

(3)制定了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

(4)按中、高、低段开发聋童不良心理行为特征及其矫正的资源包。

(5)设计制订了聋童不良心理行为特征及其矫正的管理手册。

2.成果交流组织实施阶段

(1)集中抓好了三个典型,即中段一个班和高低段各一个班,并适时向全体教师展示。(2)分年级段按计划实施聋童心理行为特征及其矫正的过程。(3)对聋童不良心理行为特征及其矫正的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4)定期组织工作交流和成果汇报观摩活动。(5)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展调研活动。

3.总结阶段

完成课题研究主体报告和有关聋童不良心理行为特征及其矫正的论文和案例。

(七)确定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及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案例、影像资料、学生作品等。这些资料在每一个阶段都进行了收集积累,并整理归类。

(八)确定了研究的主要措施

1.时间的合理安排

利用每周1-2课时的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课,以及每周安排的二课时个别矫正课,课时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集中使用。时间上除课内,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

2.内容的互相融合

聋童不良心理行为特征及其矫正的辅导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性格修养辅导、择业辅导。这四块内容各有侧重,但必须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在实施时,要把握住他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处理好各块之间的关系,可将两三项结合,也可融为一个整体。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设计、调研、参观、访问、实验,制作交流与评价等,从而促进其相互融合,以实现该课程的总体目标。

3.形式的基本特点

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分为高、中、低三个年级段进行,四、五、六年级为中段,以主题型研究活动(或系列性主题研究活动)形式为主。其基本模式是:学期初整个班级提出一个主题内容,然后全班分成若干组围绕这一主题,选择其中的一个研究点,开展研究,最后在期末组织成果交流,完成一个主题内容的研究任务。七、八、九年级和一、二、三年级为高低段,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为主,研究内容以本班学生为选题范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研究的小课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一个学期完成一项研究活动为宜,整个研究过程应包括五部分:(选题-制订小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过程-结题)

11.大学生常见的不良认知方式及矫正 篇十一

根据研究和咨询实践发现, 大学生常见的不良认知方式主要有追求完美、以偏概全, 自我中心、主极端思维、负性思维[1]。

一、大学生常见的不良认知方式

(一) 追求完美。

具有此类认知方式的人凡事追求尽善尽美, 对事情的了解必须十分完全, 什么都必须做得恰到好处, 不容许有半点闪失, 一旦有些许的失误, 便认为全盘皆输, 甚至认为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二) 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犹如盲人摸象, 就是指缺乏全面搜集信息与了解情况, 仅根据某个细节或非核心的部分信息便对自己、他人或某个事件做总体评价、下结论。

(三) 自我中心。

思考问题、说话、做事都是从“我”出发, 其他人也应该以“我”为中心, 考虑到“我”的需要和感受。具有这种认知的人很主观, 难于理解别人为什么会有跟自己不同的想法。

(四) 极端思维。

要么全对, 要么全错;要么全好, 要么全坏;要么完全成功, 要么完全失败。总之将一切绝对化, 视生活为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 没有中间地带。

(五) 负性思维。

具有这种认知方式的人, 缺乏客观、对人对事缺乏全面地思考和分析, 脑海里充斥着各种负性暗示, 对自己感到消极、悲观。比如, “我不会通过这次四级英语考试”, “没有人会真心喜欢我”等。同时他们会否认任何与这些负性思维相矛盾的证据或者观点, 他们会觉得“那不是真的”。

二、不良认知方式的危害和合理的认知方式

(一) 不良认知方式的危害。

不良的认知方式会危害心理健康, 比如具有追求完美这种认知方式的学生常常被别人或自己认为是很有才干的优秀者, 往往自尊心强、害怕失败、对自己要求甚高, 无休止地驱使自己去“努力”, 很难有“轻松”可言。如果遭遇某次事件, 或经历某次失败, 程度轻一点的会产生“郁闷”感, 稍严重的就会产生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

而一个惯用极端思维、负性思维去认知世界的学生往往会做出不合逻辑的推理判断从而歪曲事物的本来含义。

大学生自我中心会使他们仅仅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的狭小的生活空间和旧有的生活模式上, 难以分清理想与现实, 过去与现在。

不良认知方式危害无穷, 最为严重的后果是会导致各种神经症, 如抑郁症、强迫症等。

(二) 合理的认知方式。

与不良认知方式相对的, 能够尽量摒弃主观色彩, 不偏狭, 不钻牛角尖, 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自己与他人, 以符合现实世界的观点、信念去推断和解释所遇到的人和事, 就是合理的认知方式[2]。矫正认知偏差的目标就是形成合理的认知方式。

三、不良认知方式的矫正

(一) 确认歪曲的思维和错误的观念。

可以要求有不良认知方式的学生写下自己的消极想法, 并协助其对自己产生更有更现实意义的自我认知。比如以某学生失恋为例, 该学生坚持认为自己是个笨蛋, 是个毫无价值的人。我们可以就“我是个笨蛋”这句负面的自我评价进行语义分析。“我”只是个抽象的整体概念, 应该包括“我”的各种行为, 以及与“我”相关的各种东西等。因此, 可以说“我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得像个笨蛋”, 却不能说“我的衣服像个笨蛋”。通过这样的练习, 可以帮助其学会用客观标准来看待自己的问题, 并且获得对问题以外的其它行为的新认识[3]。

(二) 识别负性自动思维。

指出这些自动思维的错误所在并获得正确的归因。在上例中,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 我们需要进一步指出该学生的自我概念——“我是个笨蛋”等是他深层的错误观念。“我一无是处”, “我很失败”等便是随后产生的负性自动思维。当其处于抑郁状态的时候, 这些负性想法便接连自动出现, 毫无根据, 自己却信以为真。对此, 我们首先需要让该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某方面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所有方面都如此。同时我们可以训练其学会正确归因, 如“分手是因为彼此性格、价值观等存在诸多差异, 而不是因为我不够好”。另外我们还可以进行角色互换的练习, 以便其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他们还可以在脑海里设置一个预警性按钮, 当出现类似想法的时候, 预警性按钮便发挥监控作用, 对自己叫停。

(三) 运用认知重建法改变思考和行为模式。

通过将消极的自我陈述改变为更有建设性的积极陈述从而改变自我挫败和降低自尊的思维, 进而改变其行为模式。因为人的思维和态度会影响人的动机, 也即是认知行为矫正法最基本的假设——我告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就会成为那样的人;你自己相信自己应该做什么, 你就会那样去做[1]。仍以失恋为例, “如果我想要下次恋爱成功, 那么我将要同那个女孩先从朋友做起, 在确认彼此的性格和价值观大体一致的时候再考虑是否进一步发展恋情”, 以此来替代以往消极的自我陈述“我是个失败者”。认知重建是基于有效的预期之上的, 通过设立可以达到的预期目标, 发展现实的有效策略并坚持向预期目标努力, 同时用正确的反馈信息予以评价, 个体便可以发展出对自己有把握的感觉, 行为的有效性便得以提高[4]。

(四) 替代反应。

在第三步开始对自己做积极自我陈述的基础上, 那么接下来就要用具有建设性的行为反应来替代消极行为。如可以去跟自己的朋友聊聊, 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以此来替代当事人很快便给自己下结论的举措。

总之, 不良认知方式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阻碍其成长成才, 必须及时加以矫正。但是矫正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需要当事人通过脑海里的预警性按钮时时监控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以及歪曲的自我认知, 运用自己新学会的积极的自我陈述和建设性反应, 持之以恒方能产生有效改进。

参考文献:[1]李寿欣, 宋广文.西方认知方式研究概观[J].国外社会科学, 1999, (1) :19-24.[2]Abramson LV, Metalsky GI, Alloy LB.Hoplessness depression:A theorybased subtye of depress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89, 96.[3]Enns MW, Cox BJ.Perfectionism and depression symptom severity in 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J].Behavior Research Therapy, 1999, 37 (8) .[4][美]Gerald Corey著, 石林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中国轻工业出

参考文献

[1]李寿欣, 宋广文.西方认知方式研究概观[J].国外社会科学, 1999, (1) :19-24.

[2]Abramson LV, Metalsky GI, Alloy LB.Hoplessness depression:A theory-based subtye of depress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89, 96.

[3]Enns MW, Cox BJ.Perfectionism and depres-sion symptom severity in 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J].Behavior Research Therapy, 1999, 37 (8) .

上一篇:总包与分包单位安全管理协议下一篇:上海游记作文:游上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