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的美育

2024-08-01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精选14篇)

1.初中数学中的美育 篇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今天的教育家面临着一件使人着迷的任务,发现如何在理性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其中,美育就充当着贯通理智与情感的.主要角色.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可见,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美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作 者:李晓玲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特殊教育学校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3关键词:

2.初中数学中的美育 篇二

数学美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等之中的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的形式, 数学中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的、意义深刻的。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善于发现它、正确地利用它。

例如, 在讲解正六边形时, 如果教师带着一个蜂房走向课堂, 同学们就会在为蜂房内部的和谐结构惊叹的前提下, 顺理成章地走进对正六边形的探讨学习。教师把生活中的数学美展现给学生, 这样的情境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使他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 去追求美、研究美。

那么,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我有以下体会:

1. 带学生到大自然中, 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美, 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直接地体会到数学美

如校园上空飘扬的国旗上的五角星及其排列, 体现着数学的结构之美;建筑工地上的铅锤线、三角架、房屋的结构等, 都体现着数学的应用之美;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与定位、无人驾驶的飞船的准确航行, 都让人惊叹数学的伟大。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之美, 学生就会自然产生学习数学的冲动。

2. 把数学美融贯在教学中

如在学习公式a+b=b+a时, 教师可以把这些公式的美观、对称、和谐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3.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自体验发现数学美的过程

如在讲解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时, 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 细心的同学一定能发现这三条线段都能相交于一点的美丽而巧妙的事实。这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的数学美, 学生一定会牢牢记住的。

4. 对数学美的认识,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要用心去感知发掘其内在美、实质美

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其中a≠0, b 2-4a c≥0) , 表面上看并不太美观, 但它为求根计算带来了方便, 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方法美、普适美, 如果学生再认真地研究一下, 学生就会发现它更具有令人折服的“内在美”:“±”表明它有两个根;“a≠0, △=b2-4ac”会显示根的数目及方程的性质。

3.数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三

教学中揭示美的内涵

1.揭示美的内在联系。较为典型的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转化,通过电脑可得到动态的展示,教师应由此启发学生发现它们的性质、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统一美,产生一种和谐而自然的美感。

2.展示美的表现形式。形式之美大量地存在于数学知识的内容当中,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等。教师选取精美的图片,通过电脑进行演示,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其从中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采用电脑动画的形式,引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来表现“海上生明月”的情景等,都可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引发对美的直觉感受。审美直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数学中也存在着通过美育进行相关素质培养的素材。如讲授垂径定理这一节时,教师可根据课本例题变化图形,并引导学生继续将图形加以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生会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创造”之中,在探索过程中产生对美的感受,同时审美意识得到强化,审美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学中营造美的氛围

在美的环境里生活,保持一份美感,无疑能使人们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激发。如果学习的过程有了这种氛围,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营造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讲初一几何引言部分时,教师可从五星红旗上的五星如何画、中国古代的名楼和名塔如何测量高度等入手,将生活中的实物通过电脑动画抽象成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进入美的情境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引导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转化为几何形式来解决。

2.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讲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从中发现规律,教师再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热情就会更高涨。

3.感受应用之美。如讲到黄金分割时,我简要介绍一些著名艺术作品,如维纳斯雕像之所以让人感受到美就是因为其符合黄金分割的比值,国歌的旋律中也能体现黄金分割的原理。数学美用于生活的一些事例,能烘托起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

4.初中数学中的美育 篇四

就数学本身而言,也是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这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发自内心的对数学之美的赞誉。而数学的美育功能在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与数学教学没有多大关系,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之美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鉴赏数学之美,更没有引导学生创造数学之美,以致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党和国家要求要不断提高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下面谈谈数学的美育功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的作用。

一、创造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种最为关注情感领域的,以丰富、发展和完善人的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数学美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出非常美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心旷神怡的美妙情境中。学生在捕捉数学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教学《对称》一课,教师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优美的音乐中,蝴蝶和蜻蜓(它们都是对称图形)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它们一会儿飞到一片树叶上(对称的)站立,一会飞到房屋上(对称的)驻足„„。学生完全被优美的情境所吸引,啧啧称奇、惊喜不断。教师话锋一转: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把问题引向深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问题要生活化。生活的美就是数学的美,情境的美也是数学的美。

二、以优美的数学典故、壮美的数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兴趣。许多数学知识都连着一个数学典故,壮美的数学发展史倾注着千百年来人们对数学的热爱。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搜集有关资料,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热爱数学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些新教材出现:你知道吗?数学家的故事等栏目,教师要加以利用。比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学习《乘法口诀》以后,出现《你知道吗?》栏目:“乘法口诀”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读起来很顺口,使乘法算的又对又快。学习《方向与位置》后,出现《数学万花筒》栏目:指南针是我们的祖先在2000多年前发明的,指南针是辨认方向的能手,„„。对这些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扩充内容,扩大教育效果,使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发奋学习。

数学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认识千克、吨以后,教材中出现了曹冲称象的画面。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画图和自己的了解,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们在故事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挖掘数学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的美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美,它有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比如乘法口诀就是一种形式的外在美。它具有美的简洁性特征。语句短小,意思准确,排列整齐。读的顺口,算的迅速。再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出现的:

1×9+29×9+7

12×9+398×9+6

123×9+4987×9+5

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继续往下写3道题吗?这也是一种外在美,一种形式美。

数学的外在美还表现在对称、旋转等几何图形上,学生在对这些图形的认识中,既能感受到数学对称、和谐之美,又能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

数学的内在之美体现在它高度的抽象美与严密的逻辑之美上。学生在观察、讨论、推理、验证的过程中,会体验到数学的这种内在之美。

数学的美无处不在。教师要深入挖掘,并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使数学教学活动同时成为一种数学审美活动,成为一种情感体验。

四、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创造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运用它是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创造数学美,是数学美育功能的高级形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和敏捷性。比如学习《可能性》以后,让学生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习《统计》后,让学生统计班级里喜欢看电视节目同学的情况,统计小区居民扔塑料袋的情况等。学习《方向与位置》后,设计一幅月球学校平面图。学习《时、分、秒》以后,测试一下类似的,自己一分能走多少米?学习米以后,测量操场一周有多长?新教材中也安排了许多实践活动。教师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亲自动手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亲自体验数学的应用,体验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创造之美。

5.在“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 篇五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本文就‚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等进行美育初步探讨

关键词:‚用数学‛ 美育

一、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涵义 《美学与美育》对美育的阐述是:‚美育,全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运用美学原理,用自然、艺术等审美材料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教育手段。其目的是要达到培养审美感受、审美创造的能力,更为主要的是培养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 ‚美育的作用:①以美导善,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②以美导真,在美育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去认识、发现社会、自然的规律。

(二)美育的重要性

1、美育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2、美育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

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教育,应该转向培养有智慧的人才。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事实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3、美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

二、数学的美有哪些方面 罗素说过:‚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与其它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人们认为数学美就在于其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等形式,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数学的简单美具有形式简洁、秩序、规整和高度统一的特点,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反映和研究客观规律的数学科学,集中反映了和谐美的特征。严谨性是数学的独持之美。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

三、在‚用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

(一)创设情景

1、创设美的情景,以美导善。‚用数学‛体现着数学的所有美。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学习的情境,提供学生解决问题全面清晰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已动手动口动脑筋探索知识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能力。创设美的情境,在情感上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方法上能促进学生的方法的正迁移,在知识上能促进知识的同化,同时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目的。

2、创设真的情景,以美导真。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用数学‛就是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它体现的就是科学的真实美。在‚用数学‛教学中创设真的情景,可以达到以美导真,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去认识、发现社会、自然的规律的目的。

(二)陶冶情操,培养完美人格

1、树立信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学生学知识就是为了用知识。就用数学教学而言,更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从而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更喜欢数学。

2、求实精神 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寻觅数学结论完美和解题方法最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3、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在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团体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培养合作精神。

4、创新精神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用数学教学中应该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励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在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就是通过创设真实而美的情景,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产生情感共鸣,起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形成完美人格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 浩 美学与美育

6.初中数学中的美育 篇六

刘颖涛

内容提要:美育,通常亦称审美(认识美)教育或美感(感受美)教育。它以成为当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方法、场地不失时机地渗透美育,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之中轻松地全面地认识物理规律、掌握并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题词:美育;审美教育;物理教学;

正文: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物理学揭示的虽然是“冷冰冰”的客观真理,但也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审美因素,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方法、场地不失时机地渗透美育,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之中轻松地全面地认识物理规律、掌握并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物理学的发展和中学物理教学的深化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认识美)教育或美感(感受美)教育。对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是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在接受教育时,情感因素仍超过理智因素。因此,对他们而言,美育这种情感教育更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是以理性教育为主的德育及以开发智力为目的的智育所不能完全代替的。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是居于同等地位的,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美育尤其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的发展。

美育的作用也是其他方面无法代替的,德育、智育、体育等有一定的强制性,而美育的作用有一定的自觉性,具体包括以下一些特点:

(一)、美育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感化人,而不是以理性说教强制人。

美育没有任何形式上的束缚和规定,它只是让人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美育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

(二)美育还是非常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育就是使人“乐”的教育。当人们处于快乐状态时,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美育是不可抗拒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从内心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逻辑思维的状态中,情感是从属的,受压制的。而在知觉和表象等活动中,情感得到了激发和表现。

(四)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积极地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反映了美育对成就全面发展中的人的作用。

(五)美育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美育就是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美育把外在的人类社会的利益变成内在心理的要求,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使人向往美,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培养自己的爱美之心。

二、美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自然学科的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还需加强,在此以中学物理教学为例来探讨美育的实施。实践证明,中学生学习物理刚开始时兴趣浓厚,物理成绩普遍较好,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许多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兴趣消退,物理成绩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尤其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女生的物理成绩直线下降,且学习上感到很吃力。这是由于物理教育缺乏持久的召唤力、感染力,也是美育未能寓于物理教育之中的结果。

(一)、物理教育实施美育的原则

物理教学中进行美育必须以熔融、渗透为准绳,以我国国情、人情为方向,发掘物理教学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1、真、善、美统一的原则。

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要让学生认识到真和善的事物才是美的,要追求美,就要追求真理,就要尊重事实。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有科学性错误,实验时不弄虚作假,失败时要分析原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2、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要循序渐进,使美育的实施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根据审美主体即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方法,并且采用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物理教育中实施美育,必须注意不能一味的灌输、说教,更不能强迫,而必须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学生自愿、乐意受教。还要注意物理教育中的美育不同于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它不能脱离学科内容,要善于把知识传授同美育教育结合起来。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美是在实践中创造的,美感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所以美和美育离不开实践。并且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在审美实践中亲身去体会、感受、领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实践过程。

(二)、努力发掘物理教育中的美育因素

1、物理现象美

美首先在自然现象,物理现象给予审美感官以快感。朦朦胧胧的白汽、冬天松枝上的白霜、光彩夺目彩虹、海市蜃楼、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等给予学生以强烈的视觉享受与刺激。望远镜、照相机、显微镜、摄像机、电灯、电话、电视机等皆给人以美的享受。

2、物理实验美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前的猜想、实验过程中的体验等无不给人以美感,物理实验也凝结着人类的能动创造性。如引言中安排的观察玻璃罩内短蜡烛的燃烧、观察加热烧瓶颈时烧瓶中小金鱼活动的现象,非常有趣的实验调动了学生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活跃的想象,达到精神亢奋状态,不自觉进入某种美妙境界。

3、物理学科美

科学美建立在自然现象美的基础上,物理学科中大量奇妙的物理现象、新颖的与丰富的理论、公式和方法。物理概念、公式、理论,以其简单、对称、和谐、统一和新奇构成物理学科美的独特内容和形式。(1)物理用语美:物理用语是一种从最佳抽象形式表现感性的形式美。某些规律代表了发现者的理想、情操,使物理规律成为美的感性形象。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原理、帕斯卡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

(2)概念理论美:物理概念理论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凝聚了人类的聪明才智、理想愿望,闪烁着科学美的光辉。物理概念的描述,显示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直观与抽象的统一,使人产生崇高的美感。

(3)知识结构美:物理知识各因素或部分的内部组织,相互联系,安排合理,协调匀称、完整,体现物理学科的多样统一的整体美、和谐美,即知识结构美。初中物理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为主干,以物理规律为血肉,物理计算为运用,相辅相成显示整体美,体现出结构严密、统一和谐之美。

(三)美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的途径、方法与形式

1、挖掘课本美育素材,展现美

新编初中物理课本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它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工具,它不仅注重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功能,而且在编写的思想、体系、内容上融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与一体,蕴含大量美育素材。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1)形象感染美。课本虽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前位,而以其美的形象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如介绍居里夫人、法拉第等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启迪学生树立积极探索、勇于求真、追求进步的信念。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用具体的事例和大量的图示描述我国劳动人民、科学工作者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如墨翟的小孔成像、汉代砖刻图片、滑轮使用记载、明代发射的火龙、现代超导的研究、和平得用原子能等。

(2)图像画面的直感美。人的视听感官是感知美的主要感官。引导学生观赏图像画面,直接感受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真实美。课本配置的图有:演示实验图,有趣的物理现象图、实验工具图、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事例图,自然景观图、科学家肖像图等,看过这此生动而直观的画面,给人似有观形如睹物闻声之快感,对学生认知意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助动作用。

(3)内容新颖美。新编教材编写的又一特征是在内容思想上有新颖的美感。新增内容有必学内容:声学、无线电通讯常识、未来篇等篇章;有常识性了解知识:磁浮列车假设理论、放射性光元素等;有阅读性新知识,如火箭、激光知识等,这些新知识不仅给学生新感觉,还拓宽了学生认识视野,感受到物理学充满富有新颖的创造性和现代新气习。在编排的思想上不仅大胆地按照认识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打破传统的力、热、光、电板块式编排体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更重要的是突出物理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智能,注重能力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

2、创设美育情境、降压减负,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美。

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充分发挥教材教育功能为学生创造条件,设置愉悦的学习环境。初中物理教学重在认识过程导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学生认识客体的指导者,又是学生提高智能的服务者;使学生对表象认识既有清晰感,又要减少认识心理畏惧感;既要根据学生认识能力适当的延伸,又要避免过重的偏难的训练负担。课堂美育环境创设,需要通过看、做、想、用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学得有趣有用,从而喜爱物理学,可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验教学,物理教学以物理实验为根基,每个测量、测定或研究型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课外兴趣实验,无不给学生留下真实感。尤其是演示实验选用的简单易操作的器材越近学生学习生活用具,教学效果越显著。如用一支钢笔可做的实验有:摩擦分类、摩擦起电、压强与受力面积关系,大气压强存在的验证等。学生看过这些实验,立即意识到一部分的物理实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发现无疑是一种美的感受。

(2)对于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采用挂图、放映幻灯片来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直观感。

(3)激趣设疑。物理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一门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求知好奇的心理,开展有趣的实验,尤其是用玩具做的实验,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用弹弓研究动、势能转化,用青霉素瓶做大气压存在等实验。根据这些实验现象提出设问,让学生思考随着教学内容展开而揭示谜底,设问要新、奇、悬。引导学生探根求源,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之中。

(4)反差对比:对于易混淆的物理概念采取反差对比教学方法,加深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印象,正确区分不同物理量的内涵,从而达到认识物理规律的本质。如歌曲与吵杂声对比,区分乐音与噪声;拿出凹面镜与凸面镜对太阳照,请学生观察聚光点,再让学生用这两个面镜给自己照像,对比两面镜的作用与功能。

(5)生动、新奇、真实、雅俗的举例。物理知识来源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离不开举例说明或验证。用生动、新奇、真实、雅俗的事例予以补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这些引例取材如:社会新闻、消息、歌词、诗句、格言、寓言故事等。

3、发挥想象,拓宽认识领域,激励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的想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它分简单创造新的想象、突破经验的局限,取得认识的普遍性。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拓宽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领域,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1)编制习题。根据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物理实验的数据编制习题是件有趣的活动。学生乐于参加这项活动,学会从简单的已知、求条件对换、补充条件到自编习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进行再创造。由此认识到物理习题编制并不神秘,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教师再顺势抽几道习题加以评比,看谁编题较好,更符合实际,予以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2)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习题课教学不是简单的分式加数字的演算教学,而是围绕题目给定的条件指导学生明确习题考察的知识点,挖掘习题中隐含条件和等量关系,学会用公式解题,思索习题解法可行性,联想习题的可变性,延伸性,使学生能熟练地从不同方面学会一题多解。对可变性习题可采取增补或变换条件、结论等方法进行,学会解答模型题,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应变能力。

(3)摹拟实验故障。实验出现故障是常见的,具有可能性和偶然性。参与实验操作的每个学生会遇到不同的故障,而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教师事先在课堂上通过设置故障,并加摹拟,最终排除故障,增强学生分辨能力和识别能力,提高认识和操作能力。

(4)探究物理量可能性测定方法。教材中有些物理量可以用不同器材进行测定。如物质的密度,导体的电阻等,由于选择测量器材的不同,方法就不会一致,但结果相同。以此引导学生加以想象,选择较合适的测量方法,达到理想的测量效果。

三、结束语

审美教育是中学物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美学教育,物理教师应该努力发掘物理的内在美,同时还应该学习一些美学知识,向艺术家、艺术作品学习,使物理教学真正变成一种艺术。虽然中学物理内容是粗浅的,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揭示出物理世界简洁、对称、和谐统一的内在美。只要物理教师能根据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条件及中学物理教材的特点,有机地实施审美教育,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参考文献:

〔1〕 黄春玲.物理教学中的美育[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 吴海清.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美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 祝风,李凌.物理学中的美和物理教学中的美育[J].辽松学刊(自然科学版),1994(2).〔4〕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7.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探索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教育,探索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 美育能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前者是抽象、严谨而又理性的, 后者却是形象、生动和感性的。如果让二者有效的结合, 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善于挖掘蕴于数学之中美的因素, 从而适时恰当地进行美育, 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数学中的美、欣赏数学中的美, 并不断地去表现数学的美, 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变得主动学习, 使学生在美的学习中创造出数学的美, 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一抽象课堂插上美育形象的翅膀

美育能将“抽象”的数学教学插上“形象”的翅膀, 使课堂充满艺术的美。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现实世界让它用数字、图形、符号这样的语言来精确地描绘了出来。就算是非常简单的数字“1”也是从众多的具体事物“一个人、一张纸、一辆车、一支笔、一本书、一块橡皮”中抽象得来的。尽管小学数学的学习多是一些最简单、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像图形的认识与变换、数的认识和运算、简单的数据统计等等。但从我们刚开始学习数学知识的那一天起, 这些知识就被赋予了浓厚的数学色彩。如果没有这些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基础, 数字概念是无法建立的。所以, 美育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必将为抽象的数学内容插上形象的翅膀。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数学来源于生活, 最终也要回归于生活。只有让数学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数学知识成为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 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爱上数学, 形成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提炼外在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美育既然是可以通过各种“美的事物”进行教育的, 就决定了小学数学中的美育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很多“美的事物”都可作为数学教育中美育的内容。

首先教师应注重提炼数学学科的外在美,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庄重美好的形象、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饱满的表情、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张有弛的节奏、简洁优美的板书、和谐轻松的气氛……这一切都可能激起学生的美感体验。因此教师的外在美在我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美的事物”不是我们数学所特有, 在其他各科教学中它们也同样发挥着很大作用。即相对于数学自身它是属于外在的, 因此, 我们称之为外在美。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渗透美育, 关键在于美育的思想观念, 它的原则方法对小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对形成小学生的数学兴趣以及创新精神非常重要。因此要达到用美育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师首先应该注重自身的外在美, 才得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挖掘数学知识中丰富的内在美

数学本身也存在着异常丰富的内在美, 亦即我们平时说的数学美。数学美其实是到处可见的, 比如全世界通行的阿拉伯数字, 可以说是全世界共识最简单的数字, 用这种文字表达出来的数据全世界的人都能一目了然, 而且更奇妙的还在于用0~9的数字能表达出无限多的数。这与作曲中凭7个音符能谱写出各种令人心醉的乐章一样, 是非常令人惊叹的美!

在几何的学习中, 学生可以从线条和图形的美了解到许多形式美的因素。线条和图形都来自于人们的生活, 它们具有刚强、均衡、柔美等特征。例如:竖直线意味着刚直、挺拔;横直线表示平稳、开阔;曲线给人以优美、柔和的感觉;圆形具有完满、流转的美;矩形有刚劲、整齐、对称之美;正三角形具有平稳、安定之美等等。教师在教同学们学习图形的时候, 如果能够说明这些图形、线条的特点和它的象征意义, 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

巧妙运用媒体深化数学教学的内在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多媒体能把抽象的概念、法则或公式等变得直观, 变静态为动态, 从而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 帮助学生领悟其内在的美。把情景图等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课件, 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 使静态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创设学习情景渲染气氛。

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受到美的熏陶,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体系, 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数学学习活动中, 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数学的美,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美, 让学生形成美的心灵和美的灵魂, 才能使他们在一种美的气氛中接受数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陶冶。

参考文献

[1]吴瑞裘等编著.美育教程[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2]吴振奎、刘舒强.数学中的美——数学美学初探[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7

8.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八

成功的教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数学教学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探索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在美的情境中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创设的情境不仅应是生动有趣的,而且也同样应该是体现着数学的美。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首先放映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并伴有录音:“秋天来了,秋高气爽,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白云下面有一条清清的小溪,旁边有一座漂亮的小房子,那就是兔子温暖的家。你瞧,兔妈妈带着6只兔宝宝正在草地上做游戏呢。”“通过6只活泼可爱的小兔的出现,把学生带进一个美的意境,同时,以恰当的问题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能帮兔妈妈把六只小兔分成2组,并且每组分的同样多吗”?一个“帮”字,给了学生助人为乐的成就感,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主能力的平台,他们一个个踊跃参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运用多媒体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是如何平均分的,帮助学生学学习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在这样的导入中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目的,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枯燥的数学练习不仅无法持续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感受数学的美。因此,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练习形式,有助于学生保持兴趣。

二、在美的情境中引导探究

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共同体的交往,要求在交往中富有人文气息,每个参加教学活动的人应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特别是精神的满足。这对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言谈举止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品行。新的数学课程倡导人文,新的数学教材张扬个性,教师要让学生时刻在美的语言激励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并引导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当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联系生活、显露生机、洋溢情趣、充满智慧,数学学习必将成为每一个孩子乐在其中的美差。”是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言行中出发,激发探究的动机,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独特的现实美。

数学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将实物照片、素描、文字、表格、图形、字母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数学意义的理解。如小学数学第十册“美丽的校园”这部分教学内容,其中有一项活动是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测量、平面图形、比例尺等知识,绘制校园的平面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测量、收集数据、确定位置和比例尺,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结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将来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和数学建模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在美的情境中体验成功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最根深蒂固的需要还是莫过于让自己是个成功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是特别强烈的。学会了新知识,学生的内心是愉悦的,特别是学困生,成功的意义更是无法言喻的。让学生在这种美滋滋的感受中说说收获或质疑问难,既保持对课题相关内容的兴趣,又可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感受深层次的成功。教师应根据数学教材的特点,运用数学材料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捕捉时机,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七巧板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构图,让学生感受几何构图的优美。教师也可以通过美术造型表现出的美因势利导。如设计图案,可以直接从学生学过的各种图形入手,讨论用这些图形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平移、对称、旋转)可以设计出美观的图案,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这样即使是应用题也可以设计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来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美,数学就在身边的美的生活中。

9.高中语文中的美育论文 篇九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原则、方法与条件

1.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其美育教育同样具有一定原则,如交流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等“在交流性原则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沟通,营造一定审美环境与氛围,进而在交流之中感染学生,促进其主动去欣赏美感受美”在体验性原则之中,学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参与审美活动之中,进而才能在感情上与作者进行直接交流,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原则之中,则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了解,进而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的审美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1.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方法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为实现美育教育,通常会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营造审美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调整课堂环境和光线环境等,使学生获得一个良好的审美氛围,进而才能促进审美教育的进行”例如在讲授5荷塘月色6一文时,通过带领学生欣赏荷花与荷塘的相关图片与文章,并配以相应的音乐,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的审美感受进行丰富,进而促进学生融入这一氛围之中,对该文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激发审美情感”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之中的主体,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其预定教学效果“为实施美育,教师同样需要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进而才能不断产生审美情感,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之中,对美有真切认识”。

三、诱发产生审美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之中,只有使学生真正获得一定审美体验,其才能获得进步与发展”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进而对文章产生个人体会与思考,并在思考之中逐渐感受文字之美“同时,教师通过对文章之中/空白点0的扩展,还能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升,通过自我重构创造图像的过程之中,获得属于学生个人的审美体验”此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不断利用教材之中的美育内容,构建独特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进而不断促进美育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审美能力有显著提升“

1.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支持条件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实施美育教育,同样需要一定支持条件,其主要是指对教师和学生等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其不但需要有一定美育理念和审美意识,同时还需要由深厚的学养,先进的观念和高尚的人格;其次,就学生而言,其需要不断建立主题意识,进而提升其对审美的认识程度;再次,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也应对美育教育予以重视,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总结

10.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十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上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可见,美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重要作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有其自身的魅力,英美文化有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进行美育很好的材料。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初中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一、教师要提高英语素养并具备广泛的知识面,用心感知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材料

英语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能写会画,而且能歌善舞。除钻研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以外,还要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更,与时代的脉搏联系在一起。现行初中教学材料的排版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社会的、人文的、如人物传记、体育、音乐、美术、诗歌,还有科技、环境保护、人口等诸多方面都要求教师能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能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才能展现教材中的美育材料,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愉悦的享受,受到美的陶冶。美育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在渗透美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进入角色,很好地把握材料,组织课堂。用标准、优美的语音朗读课文,用悦耳动听的口语以及手势、姿态语言为学生讲解,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和学生交流,充分利用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美的享受中学习知识,同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使美育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现。

二、多方面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在课堂活动中实施美育

初中教材编排中有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美术、历史、地里等内容。特别是与现实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引人关注的问题。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用正确的历史观,挖掘美育的素材,适时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当今信息社会里,人们的审美观相互影响,很多信息都是人们共同了解的。共同的审美情趣,对于教师实施美育有极大的帮助。教材的涉及面十分广泛,教师对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应有总体的把握。教材对英语知识的安排是由浅入深,螺旋式的上升。每个内容在一定阶段都会重复。这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教材也很重视英美文化的比较学习,主要通过比较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来学习,其中美育有各自的特色。其次是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购物、打电话、发电子邮件、观光旅行、与别人预约、出行、写日记等等。还有对学生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环境污染和保护、科学技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更多个方面进行介绍,每一个方面所包含的美育渗透是不相同的,比如,学生在学习观光旅行时,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能打动学生。

三、在课堂上适时进行美育渗透,和课堂教学的德育、智育有机联合

英语课堂是在严密的组织下进行的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组织,学生的参与要相得益彰,教师的讲解要精少、口语规范、神情并茂、感染学生,引起学生互动。师生都是美育的渗透着,学生在课前要对教材内容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现实生活中十分生疏的,涉及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有关内容。事先教师提供一些直观材料,供学生参考。选取材料要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特征。这些材料与课文内容有紧密地联系并具有美育的成分,能把美育同其他方面的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些材料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给学生提供一幅美丽而适当的图画,给他们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教学中要多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或者录音机、挂图、卡片等。不管哪一种方法,都可以进行美育的渗透。当然先进的手段能提供的信息量大,所孕育的美的内涵更加丰富,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但是录音机、挂图、简笔画、卡片也是简单易行十分有效的手段。费时少,直观明了。出事的图画要注意美的形象,引起学生兴趣。任何美的事物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载体,只不过美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完美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教育,美育在英语教学中所采取的手段,安排的时间,内容都不能与德、智、体、美等方面割裂开来。

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体现了美育的渗透

11.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 篇十一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千奇百怪、纷繁复杂的的动物世界;生物与环境之间, 生物与人类之间无不体现着生物的生态美、生理美、形态美、结构美。教师应该在教好知识的同时, 努力发掘教材中美学的因素, 激发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去寻找生物界的自然美。

1. 生物的生态美。

生物与生物之间, 生物与人类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有一种相互之间的和谐, 这种和谐被称之为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时就会表现出生态美。例如水绵藻的叶为丝状;仙人掌的叶全部变成刺状;蝗虫的绿色外形, 变色龙能够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颜色;北极狐和白熊猫的体表为纯白色等都起保护作用, 这些都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态美。

2. 生物的生理美。

如仅仅有2.5厘米大的小鸟——蜂鸟, 就能完成一切鸟类所应具有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蝙蝠的特征与无声飞行有关, 而兔子的足下生有肉垫, 指趾末端有钩爪, 能缩进和伸出使得兔子能轻而易举的逃脱猎狗的嗅觉。这些都是生物的生理美, 无不让学生感到自然造物的神奇。从而使学生对美好的大自然油然而生产生的美感。

3. 生物的形态美。

茫茫生物圈, 在教学中可通过实践活动、实地观察, 发现生物的多种形态美。青青的小山, 绿绿的溪水, 纷繁的花海, 悠闲的牧羊人, 让学生感受到自然和谐的形态美;猛虎长啸森林, 骏马驰骋草原, 雁群列队南飞, 松鼠跳跃林间等等无不体现了生物的形态美。当这些大自然中美的景象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他们会情不自禁发出“如在画中”的感慨。美感有心而生。

4. 生物的结构美。

如果大自然都是一副模样, 世界将是单调的堆砌, 可世界是多彩的, 世界是美丽的。比如鱼有鳍可以在水中游泳, 马有四肢在陆地上奔跑, 鸟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飞翔, 它们广泛分布在水中、陆地和空中, 点缀着大自然。让人赏心悦目, 叹为观止。再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它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形态, 也能给人对称的美感。动物中, 各种精巧的蛋壳、贝壳、龟壳, 以及人的头盖骨, 都是曲度均匀、质地轻巧的“薄壳结构”, 同样给人以良好的美感。再联系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 受生物结构美的启示, 人类模拟玉莲的叶脉结构而设计了许多宽敞明亮的大型建筑, 受车前子花瓣排列次序的启示而建造了新颖别致的螺旋状楼房, 直接造福于人类。结构美不仅是美, 更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

二、重视教学艺术, 让学生自主发现美、欣赏美、从而为了美好的事物而不懈努力

教学不单单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种启发。因此, 在教学中不但要把生物知识生活化, 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 美化生物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欣赏生物世界的自然美的同时, 时刻感受到生物教学的艺术美, 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1. 展示内容美。

针对生物教学内容的特性及其蕴涵着美的因素, 展示其美的各种形态。例如, 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节教学时, 我准备各种颜色鲜艳的、适应不同生活的种子, 放在一个大玻璃缸中养殖, 让学生隔着玻璃看清它们的特征;在对“草履虫”、“衣藻”等水生动物的教学时, 采用录像特写镜头进行展示, 从美学角度归纳出生物的自然属性。又如讲“光合作用”时, 课前在实验台上放置妖艳欲滴、靓丽芬芳的海棠花, 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被吸引, 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播放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片段, 配以抒情音乐以及优美的画面, 营造出一个百花争艳、蜂蝶飞舞、欣欣向荣的春景,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想像力,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花的结构中都存在着对称美、均衡美, 都遵循着美学原理, 蕴涵着美学规律。由此再引申, 不同环境中的花不同, 同一环镜中的花也千差万别, 说明生物各自以自己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 实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使学生体会这其中的生态之美。从而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探求美的真谛, 得到美的享受。

2. 运用语言的美。

语言美是生物课堂必备的条件, 是师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教师的语言要自然流畅, 生动风趣, 富于感染力;语气要柔和, 声音要优美, 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语调要抑扬顿挫, 并与体态语言配合得自然恰当。比如在生物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成语, 能够生动风趣地解释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又使学生欣赏语言美。画饼充饥——人的条件反射;津津有味——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 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而使味蕾感觉到甜味;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 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 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3. 设计电化教学实验美。

电教化教学实验是全新的教学多媒体, 使用或设计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具有动态感的教具, 不仅学生感兴趣, 更能起到突出重点、化难为易的作用, 也是教师对美的追求的具体体现。比如果实的形成过程, 植物的生殖等等都是微观的肉眼无法观察的生物变化。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电脑, 设计优美的画面, 动态的过程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教师在使用标本、模型和挂图时, 也应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所蕴含的和谐、对称、色彩艳丽和富有节奏感的美。

总之,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应立足于生物学科, 挖掘生物教材, 讲究课堂艺术, 重视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感受美, 培养学生欣赏美, 最终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摘要:美育始终渗透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物教学中的美育能否恰到好处取决于:教师是否有较高品位的审美修养, 以便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美, 感受美, 形成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是否能把教材中蕴涵着美学观点的知识进行解构, 并通过直观教学法, 将其展示给学生。

12.幼师音乐教育中的美育 篇十二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心灵出发,到达心灵深处的美育活动。音乐美育即音乐审美教育。就教育的本质来讲,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以及较强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完善学生人格、和谐身心发展、培育高尚情操、积蓄优秀品质等方面均起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内化效果。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幼师音乐教育,它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发育的幼儿,是国家的未来。因而,在幼师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全面树立音乐美育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加显得突出和重要。这既回应了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即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也凸显了音乐美育功能与其他艺术教育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一、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可行性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映照出人的美好的精神世界。幼师音乐教育中,本身就富含了音乐审美教育元素,或叫音乐审美教育功能。在常规的学科设置中,声乐课、钢琴课、器乐演奏课、合唱合奏课等,均是从不同教学角度、不同教学目的出发,实现着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声乐课中学唱一首《我爱你中国》,会让学生领略到祖国秀美的山河,激发热爱祖国的崇高之美;钢琴课中,弹奏一曲莫扎特的《小步舞曲》,能让学生体会到外国古典音乐的优雅之美;教师和学生互动、合唱《让世界充满爱》,便会唤起大家热爱和平的一种大爱以及和谐之美。这些,均是在平日教学中就可实施、体现的具体的音乐审美教学内容。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在对学生的美育方面,音乐美育以富于情感的人性化方式,引导着学生感受美的魅力、欣赏美的真谛、创造美的愿望,进而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价值、自觉增强文化艺术修养、完善道德人格。

二、幼师音乐美育的内容

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一般应着重在感知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培养、认识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综合体验的一种音乐艺术审美能力。

敏锐的听觉感知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和欣赏音乐的前提。幼师音乐教学中的视唱练耳课、音乐欣赏课、声乐课、钢琴课,及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的基本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视唱练耳课应担负起对学生听觉感知能力的培养,其他音乐课程,实际也是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学习、欣赏音乐缺少音乐想象的翅膀是不可思议的,没有良好的对音乐音响的想象和联想,也就不可能生发相应的音乐形象,更谈不上音乐审美上的意义。这一点上,幼师特色的音乐欣赏课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的主要目的也就是对音乐本身富含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层次地审美体验,同时,使之自我的思想情感得以拓展和升华。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保护学生个体的音乐情感体验,不应强求所谓的“标准化”。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音乐情感差异化的体验,就会自然存在。这也说明了音乐艺术所独有的艺术欣赏个性。

音乐艺术作品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与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因此,欲达到完美的音乐欣赏效果,还应从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作者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体裁样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完美的、综合性的音乐审美体验。上升到音乐美育教育的认识高度,幼师音乐教师所有的教学努力,都应是“育人”、“树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外部世界中,获得更多的感知和正确的认识。想想,我们的中外音乐大师、著名的教育家、杰出的科学家、甚至政治领袖,如:贝多芬、孔子、钱学森、周恩来等,谁没有和美妙的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呢?

三、幼师音乐美育的途径

实际上,音乐美育在幼师音乐各科教学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即使在技术含量要求较多的教学中,也包含着音乐美育的因素,哪怕是技术性的欣赏美。

(一)开设音乐欣赏课程

音乐欣赏课中欣赏古琴传统名曲,在给学生提示必要的基本欣赏要素,以及古琴的抹、挑、勾、吟、揉、绰等具体弹奏技法外,还可以对古琴艺术上升到人文化的审美艺术表述。如是: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史可查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古琴不仅是一种演奏音乐的乐器,它还代表着中国文人怡情养性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蕴含着关爱自然,天人合一以及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这样升华了的音乐欣赏,浸染了学生的艺术文化熏陶,无疑是一种令学生走向更高层次的艺术欣赏,而获得从心灵到精神上的美育满足。

(二)在声乐教学中贯穿音乐美育

幼师声乐教学中,教授中外经典名曲是必不可少的。像教唱中国经典民歌《茉莉花》,除歌唱技巧以外,如果教师能从多角度对歌曲进行解析,上升到多维审美高度,同时伴随着必要的声乐技术训练,就可能更好地使学生表达歌曲形象,体现特有的艺术风格。如:《茉莉花》是我国的一首经典民歌,它已从江苏唱到了全国,从全国唱到了世界。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了《茉莉花》,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美国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将《茉莉花》改编成萨克斯独奏曲,使之风靡世界。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茉莉花》再次唱响了世界。《茉莉花》这首民歌,已不仅仅停留在歌曲本身的意义上,它可以是中华民族高尚的情操、向上向善的精神体现,很好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像这样充满多维审美信息量的声乐课,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依托提高幼师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幼师音乐教育在美育上的强化,还应尽可能多地创造师生共同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从实践中获得综合音乐艺术审美体验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合唱重唱、合奏重奏、配乐舞蹈、音乐比赛、文艺晚会。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应身先士卒,并激发学生随着音乐的美妙律动,适度摆动起身体,大胆自我表现,充分体验音乐的情感之美、情态之美,使学生感知到合作的愉悦,分享音乐的快乐。实质上,学生在随着音乐进行有韵律的适度摆动,是学生对音乐情绪体验的一种外化表现,这样的表现,也很好地展现了幼师年龄段学生朝气蓬勃,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美好形态。此外,教师应积极参与与学生互动的音乐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构建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念,增强感知能力,和谐身心发展,使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愿望得以实现,并使之不断地丰富和成熟。

(四)提升教师的音乐美育观念

幼师音乐教育活动中,音乐教师的审美意识、审美视野、审美情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音乐教师应进一步增强美育观念,尽可能多地汲取自身专业以外的其他的艺术养分,丰富艺术美学思想,贮备足够的教学能量。

13.浅析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十三

摘 要

美育对于人的生命和心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化素质教育,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也是我们“大语文”的体现。有意识地把审美意识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识别假恶丑,激发写作兴趣,化被动写作为主动创作,写出真实的作品。然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审美意识渗透还不够,注重模式而轻能力,重课堂而轻生活,重指导而轻讲评。面对这些问题,教学工作者首先就要转变观念,强化美育意识。而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就先应让学生明白美育的含义,再从引导学生从大自然里、生活中、社会上采撷美,进而创造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美,这样学生有了写作素材才会开始动笔――呈现美,而作文后进行的修改、润色――再创造美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作文教学;美;美育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essential function to peoples life and soul. In order to deepe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reached in “course standard of Chinese”: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grade and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 develop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health, the requirement that form right personality progressively”,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infiltration is unavoidable in the teaching of composition, certainly this is embodiment of we “great Chinese” too. Permeat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rough composition teaching consciously, help students to widen the visual field , beautify soul, cultivate ones taste, improve and appreciate beauty, distinguish beautiful ability ; Help them to find the truth, good and beauty in life, discern false evil is ugly , stimulate the writing interest, turn passive writing into and create voluntarily, write out the true works. But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permeate still enough among real composition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mode and light ability, the heavy classroom commits suicide alive, but heavy guidance is commented on lightly. In the face of question these, teaching worker will change the idea soon first of all, will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infiltration in concrete composition teaching, should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irst, and then pick beauty from in the nature, in life, society from guiding students, and then create the situation and lead students to comprehend beautifully, in this way students have writing materials that can begin to start writing ―― Appear beautifully, and the modification, polishing that carry on after the composition ―― It is essential links too to recreate beauty.

14.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十四

一、从课文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产生美感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以达到帮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既是导演, 又是演员。教师可以像导演指导演员进入角色那样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教材, 让他们迅速自然地进入教材所揭示的情感世界, 使他们体会到教材深层的审美意蕴, 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佳作, 在讲朱自清的《春》时, 我认为教师要通过对这篇美文的学习, 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春天美景产生全方位的感悟, 对作者笔下的春天形成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对春天的美产生向往, 让学生获得沐浴在春光中的美好境界。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作者笔下的春天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来展示春天的美景, 在描写春天美景的同时运用大量的拟人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 从而把春天赋予人性化。例如作者笔下的春花图, 作者是以动写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用拟人手法写出百花烂漫, 春花竞放。“像火、像霞、像雪”, 三个比喻句排比, 写出春花绚丽, 百花争艳。“遍地是、杂样儿”写出野花众多。“像眼睛、像星星”, 写野草众多, 进一步展示春意的浓郁, 所有这些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例如, 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 可以让学生仔细地反复地去品读原文, 特别是父亲去为“我”买橘子的片段。原文中写到买橘子需要“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整个片段流露出慈父的爱子情深, 父子之情是人世间最为珍贵的亲情, 作者通过对买橘子这件小事的详细描述,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场面真实感人地留给了读者, 读者也能从中品味到浓浓的父子情谊。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作者同样的感觉, “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真情的流露。每个人在当时的情境之下都会产生同样的感觉, 这种感觉没有半点虚假, 而是实实在在的。人间真情的熏陶与教育也是美育教育的内涵之一。

二、从修辞的运用上体会美

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在文字的运用上更是变化万千, 修辞手法的运用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例如, 在《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中写天上的云的形态时, 首先用“天上的云,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来进行总体概括, 然后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形象地介绍它们的具体形状:“它们有的像羽毛, 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 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 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 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 像河川, 像雄狮, 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 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 用读者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如羽毛、鱼鳞、羊群、棉絮、峰峦、河川、雄狮、奔马来形象地比喻天上的云, 从而把抽象的云的形状加以具体化, 也让读者从自己熟悉的云的形状上感受到了云的美, 也可以从中领会到大自然的神奇,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得到美的享受。再如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朱自清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新颖独特, 认真品读, 美妙无穷。如在描写荷叶的时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的风姿, 裙子与荷叶形状相似, “亭亭”与“出水很高”相对, 荷叶出水很高让作者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以动态的人美写静态的叶美, 赋予了荷叶动态美, 使无生命的叶子有了人的情态美, 用比喻的方法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 使我们在美妙的遐想中得到无尽的享受。

上一篇:申请不定时工作制下一篇:母爱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