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案

2024-06-14

科学课教案(15篇)

1.科学课教案 篇一

小班科学教案 认识国宝熊猫

活动目标:

(1)知道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

(2)知道熊猫是生活在深山竹林里爱吃剑竹的动物。

活动准备:

幼儿去动物园看过大熊猫,与幼儿共同收集熊猫的玩具或照片,熊猫吃竹子的图片一张或录象带一盘。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熊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师:小朋友很喜欢小动物,你们看,谁来了?(出示熊猫玩具)

(1)提问:你们喜欢熊猫吗?为什么?

(2)提问:熊猫是什么样子的?

(3)提问:它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大熊猫为什么是我国的国宝?

提问:你们知道大熊猫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叫国宝大熊猫)

它为什么是我国的国宝?(它是我国的特有的动物,很早就生活在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很少,我们都要爱护它。)

3、教师用关爱的情感与幼儿共同小结:大熊猫形态可爱,动作有趣,性情温和,是我们喜爱的动物,它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可现在却越来越少,它的生存面临的危险很多,我们都要关心它。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T:“糖好不好吃啊?张开嘴巴让我闻闻,恩…好香啊,啊呀,糖都跑到你们的牙齿里面去了,牙齿里面藏着糖会怎么样啊?那我们吃完糖以后应该怎么样啊?所以,我们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

2.科学课教案 篇二

关键词:PBL,神经外科学,教案设计与撰写,素质教育

神经外科学涉及到神经解剖、生理、病理和神经病等学科,内容庞杂,功能复杂而抽象,专业性极强,但现今神经外科学授课时间相对较少,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难以使学生掌握到较为全面的神经外科知识。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作为国际上尤其是医学院校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1],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将所学医学基础知识与神经外科临床相结合[2],提高学生对神经外科的兴趣。在PBL教学模式中,高水平的PBL教学案例是开展PBL教学的关键。虽然有关PBL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教学中应用的报道有一些[3],但是,探讨神经外科学PBL教程的设计与撰写的研究则鲜见报道。

本文探讨和总结仁济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的三个神经外科学典型病例的PBL教程,包括:《贾宝玉“衔玉而生”他脑内藏“玉”》、《他为啥“大小”眼?》、《头破血流》(英文)的设计与撰写,以进一步提高神经外科教学效果。

1 神经外科PBL案例内容及格式

所有PBL教程均分为教师版及学生版。教师版应包括完整的标题、案例摘要、病例检查结果、学习目的、教师授课注意事项、讨论要点、问题及讨论引导;而学生版只包括标题及病例检查结果。在撰写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版PBL教程应具有故事性,比如神经外科学的这三个教程就具有吸引“眼球”的地方。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脑内怎么会有“玉”呢?它和脑肿瘤有什么关系?;“大小眼”得的是什么毛病?;成语“头破血流”意味什么神经科情况?学生学习神经外科的兴趣就一下子被激起了。

下面以具体实例《贾宝玉“衔玉而生,他脑内藏“玉”》阐述神经外科PBL案例撰写的细节要求。

1.1 案例摘要

一位18岁的男性青年,主诉无明显诱因的头痛头晕3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左额骨板下占位,转诊至神经外科后行头颅MRI平扫+增强及MRS,初步临床诊断左额占位(胶质瘤可能性大)。排除手术禁忌后在全麻下行左额占位切除术,术中发现颅内占位为黄白色、质地硬、分叶状组织,送检病理结果示软骨瘤,术后给予了常规的抗炎、止血、脱水及营养支持治疗措施,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恢复良好后出院。

本例PBL教程分别从基础医学(解剖、影像学、病理学等)、临床医学(颅内软骨瘤的诊断思路及治疗策略)、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卫生政策、医患沟通学等)等方面展开讨论。讨论要点:(1)头痛、头晕的常见疾病及其伴随症状及其对鉴别诊断的作用;(2)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及其分类及其好发部位;(3)头颅CT低信号的意义?高信号的意义?

1.2 入院后辅助检查

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出凝血系列、血糖、乙肝五项、HCV、HIV、RPR,示各项检查检查结果均无手术禁忌;心电图检查示正常心电图;胸片检查示正常胸片;头颅MRI平扫+增强:颅内诸结构显示清晰,左侧额叶颅板下可见不规则分叶状异常信号影,其在T1WI及DWI均为低信号,T2WI为混杂高信号,增强后可见环周及病灶中央不规则管状强化,病灶大小约25mm×22mm,病灶环周无明显水肿,余脑实质内无明显异常强化;头颅MRS示无明显波峰。根据对患者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初步诊断为左额占位,脑胶质瘤可能性较大。主要的讨论要点:(1)左额叶占位最常见的疾病;(2)左额占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3)左额叶最常见占位的影像学表现;(4)MRS中各种化学物所代表的意义;(5)MRS中未见到明显增高峰值,且与初步诊断胶质瘤并不符合,主要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手术适应证后进行颅内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为5.5×2.5×3cm3大小,呈黄白色,不规则结节状团块,外周包绕一层薄壁纤维囊。病例结果提示为软骨瘤。主要讨论要点:(1)颅内软骨瘤的基本组织学特点及发病率、发病机制、预后;(2)颅内软骨瘤的病理学特点。

1.3 病例小结

患者主因头痛头晕入院,通过逐步进行辅助检查排除了其他引起头痛头晕的疾病,最红确定病因:左额颅内占位。就颅内左额部占位最可能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进行讨论,使学生对颅内占位性病变有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术后病理示颅内软骨瘤,从颅内软骨瘤的发生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对颅内软骨瘤进行系统讨论,并引导学生从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医患沟通等方面吸取经验教训。

2 神经外科PBL教案设计与撰写特点

现今神经外科学主要包括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疾病、功能神经外科和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等5个亚专科[4],其中前2项为教学大纲要求的医学生重点学习内容。而第3项是随着疾病谱改变最近出现的高发病率的亚专科。科室PBL教案涵盖了这3个亚专业。神经外科PBL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具有3个条件:合格的设备、受过PBL正规培训具有先进理念的师资队伍和一定数量、定期更新的PBL教案。其中,PBL案例为PBL教学模式的关键,好的案例不仅能够融合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于病案之中,而且要求通过病案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查询资料,寻找答案,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我们认为神经外科PBL案例的主题主要包括:(1)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2)神经外科疾病的发病机制;(3)神经外科疾病的预防;(4)神经外科疾病与人口健康、医疗服务、经济政策;(5)神经外科的人文关怀、医疗道德及专业态度。

总结3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体会在神经外科PBL撰写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能够提高案例的质量:(1)由于神经外科学对医学生而言难度大,而且抽象,因此PBL内容必须简单扼要,但要涵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2)案例内容需与现代先进的科技密切结合,特别是与广泛应用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先进的神经外科设备如神经导航、神经内窥镜相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先进的3D影像学对学生有良好的效果;(3)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及社会伦理等结合,使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使学生对单一疾病的解剖、生理、生化等有系统了解,对这一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预后、人文关怀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解。

3 神经外科PBL教案应用效果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医学教育的挑战[5]。PBL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采用提问的方式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者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6]。PBL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PBL教学还能打破医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仁济临床医学院2006级,2007级本科生共36人中应用自己编写的神经外科PBL教案,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半年后测定这些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对神经外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临床工作自信心与兴趣都高于其他人。

笔者认为成绩的取得归因于:(1)应用了真实可靠、个体化的案例。这些案例来自授课教师的亲身诊治经验,而不是来源网络或国外病例。(2)教师按照患者的病情演变和诊疗过程展开,借助不同的道具使学生迅速进入医生的角色。教师巧妙地设计了提示性问题。(3)神经外科诊断讲究定性和定位,其中影像学资料在神经外科疾病定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病理学资料在疾病定性中作用显著,设计神经外科案例时结合了如CT、MRI、MRS等鉴别诊断的影像学手段以及神经病理学基础科学。

4 结语

PBL案例的编写是实施PBL教学模式的第一步,需要神经外科医生有扎实的专业结构、广博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深厚的写作功底。神经外科PBL案例的设计和撰写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较其他学科案例设计更为复杂,对编写者的要求更高。作为新兴的学科,神经外科案例的设计除遵循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到科研与临床的有机结合[7]。国内PBL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虽然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其设计与撰写以及其在教学中的经验积累能使其取得最佳效果。同时我们倾向于将神经外科PBL教学法应用于医学院高年级学生。

参考文献

[1]Barrows HS.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J].Med Educ,1986,20:481.

[2]Belland B,French B,Ertmer PA.Validity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research:Areview of the instruments used toassess 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J].InterdisciplinaryJournal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2009,3:59.

[3]方亦斌,王志农,刘建民,等.“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神经血管介入进修生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98-199.

[4]马廉亭.微侵袭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60.

[5]Mcpaland M,Nobole LM,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859.

[6]Newman MJ.Problem 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and overview of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approach[J].J VetMed Educ,2005,32:12.

3.科学课教案 篇三

关键词 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课

科学课的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本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

一、认真做好实验,客观展现科学事实

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好坏,还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不成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一味地空洞说教,也得不出实验结论。

例如在“白光的分解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地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再如在“凸透镜有成像功能的实验”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收集事实、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推广应用”的多种方法的组合,从而使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距纸屏近,可以成缩小清晰的像;凸透镜距纸屏远,可以成放大模糊的像;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在“不同平面镜中的像”的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很容易认识平面镜是由玻璃和一层银粉构成的,再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使学生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与像的大小相同,物与镜和像与镜之间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左右方向相反。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再现科学原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常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从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中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来导入新课,可以增强观察对象的可见度与清晰度,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也走进农村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己尝到甜头,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感知,促进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如日食、月食的形成,如果只利用课本上的平面图来给学生讲解,既不形象也不具体,效果不是很理想,甚至有些学生对环食的形成和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环食或偏食还是一知半解。为了让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课件来导入此课的学习。将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摆放好,并让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关知识。

例如在“小水滴的旅行”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小水滴在大自然中的长途旅行,浏览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特征,并对这些云、雾、雨、雪、露、霜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小水滴的变化形态:气体破时间界限,把水在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课堂新颖性、创新性,扩展了教学容量,改进了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他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4.中班科学课教案 篇四

执教者: 班级: 时间: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土壤有多种颜色,有干湿和硬软之分,里面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

2.尝试用小实验的方式探究土壤特点,知道土的人类的作用。

3.乐意参与活动,萌发珍惜土地的感情。

活动准备:

教师资源:挂图、、土壤1份(内有一份树叶、树根等);大盘子1个(里面有干、湿的土壤);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捏一捏、想一想,探究干湿的区别。

(1)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颜色的?除了黑色的土,你还看见过什么颜色的土?猜猜它是软的还是硬的?

(2)教师:请你们来捏一捏土壤,感受一下有什么感觉。

(3)教师:什么样的土壤是软的什么样的土壤是硬的?

(4)教师:土壤有多种颜色,它们有的是干土,有的是湿土,软硬程度也不一样。

2.出示挂图,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土壤剖面图和小实验,了解土壤对动植物生长的作用。

(1)教师:土壤对上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教师:可以种植植物、花草树木、庄稼……还有许多美丽的建筑。

(3)土壤里面有什么?

(4)教师:有许多小生物在这里生活,有蚯蚓、蛇、青蛙……

(5)教师:土壤里面的小动物要呼吸空气的,为什么它们能在这里生存怩?

3、活动延伸:

5.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

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6.中班科学课教案《滑坡比赛》 篇六

一、活动目的

1、探索感知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的滚动速度。

2、尝试用记录表的方式表现实验的结果,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二、活动准备

1、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

(1)实物: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

(2)记录活动表格

(一)幼儿资源包:

(1)实物(各种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

(2)记录活动表格

(二)亲子活动包:

(1)提供三种不同的斜坡:(高的斜坡、矮的斜坡、带绒布的斜坡)

(2)记录活动表格

(三)自行准备:

(1)课桌。

(2)示频仪、电源插座。

(3)黑板。

2、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斜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能滚动的物体,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3、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各样的能滚动的物体和高矮不同的斜坡。

三、科学词汇斜坡:就是一个斜的面。

四、方法词汇观察:观察滚动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快慢。

操作:在活动中让幼儿把能滚动的物体在不同坡度的坡面上滚动。

记录:记录不同高度的坡度物体滚的快慢。

五、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实物导入:让幼儿观察斜坡,说说斜坡像什么?

2、问题引导让幼儿说说小球等一些可以滚动的东西放在斜坡上,轻轻地把手松开,它们会怎么样;再出示另一个斜坡,请幼儿观察比较两个斜坡有什么不同;如果把两个一样的玩具分别放在高矮不同的斜坡上同时滑下来,谁会跑的快一些。

3、幼儿作业先猜想,并将猜想的结果用“√”表示在“我猜想”这一栏里。

我猜想哪个滚的快先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物体从哪个斜坡上滚下来快,然后让幼儿自己去试一试,然后把自己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最后利用滚的快现象,进行滑坡比赛。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比赛时,教师要关注幼儿是否选择两个一样的物体;操作时是否同时放手;提醒幼儿滑坡比赛时是否用相同的斜坡。

5、教师小结。

这次游戏活动让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斜坡,知道了不同的斜坡,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个斜坡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如搬运工人从上面往下面搬东西时就可以用这个斜披帮忙,可以减少很多的力气。

6、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提供多种滚动的物体:感知不同的物体在相同高度的滑坡上滚动的快慢,并记录于下表。

7.科学课教案 篇七

一、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使学生热爱科学

科学课切忌枯燥乏味, 上成单纯的读、写、记、背的课。每一堂课教师都要尽量挖掘学生的兴趣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使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

1.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标本、挂图、模型等。

2.利用好活动基地和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例如, 细致观察狗尾草, 用简图画出狗尾草的主要形态特征。例如:《寻访小动物》一课, 把学生带至活动基地, 划定一个范围、一棵大树、一个花坛……仔细观察这个范围里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做好调查记录。

3.种植植物, 养殖动物。例如:种植凤仙花, 并做好大约三个月的记录。种植前教师做好指导, 之后每一堂课前都要引导学生交流凤仙花的生长情况, 指导学生继续做好观察和记录。

4.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整合。例如:观看视频资料,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5.动手操作。例如:引导学生用纸造一座“桥”, 自己制作并且加固一个正方体框架,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6.自制教具。例如:制作一个小天平, 制作铁钉电磁铁。

7.做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

二、逐步形成学生科学的观念和思想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它重事实讲证据。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大胆质疑、一丝不苟、主动探究, 对探究结果要用科学术语精准概括, 为了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 要耐心认真重复实验,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认真听取他人看法, 从科学事实中归纳出科学概念, 对结论要做出合理解释的习惯。以逐步形成学生科学的观念和思想。例如:教学《水珠从哪里来》一课, 出示装好冰的玻璃杯,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外杯壁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学生说是杯内的冰化成的, 有的说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使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 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接着引导学生: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用实验证明吗?学生通过小组分析讨论达成共识, 做一组一个空玻璃杯, 一个装有自来水的玻璃杯, 一个装冰的玻璃杯的对比实验, 并设计填写完成科学记录单。最后得出结论: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的冰有关系, 并做出解释。

三、探究学习中积累掌握一些科学技能与方法

科学课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科学课堂中, 使学生逐步积累一些科学技能与方法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之一。

1.观察技能。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就通过观察大树, 使学生了解科学课中的观察与平时的随意看有什么不同之处。科学课的观察是有明确目的的, 在观察前要做好准备, 如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观察任务。运用什么方法观察, 运用感官, 利用工具……要求带好纸笔, 做好记录。

2.实验技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实验, 尤其是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和对比实验, 掌握实验技能。在实验前, 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明确实验的目标, 实验使用的器材和材料, 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的注意事项, 小组同学的分工合作。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流程去做, 并做好记录。实验后要把器材洗涮干净, 放回原处。

3.动手操作技能。对于教材中适于动手操作的内容, 要准备齐全材料, 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探究学习, 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所学科学概念, 掌握相应的动手操作的技能。手脑结合, 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整理加工观察、实验信息的方法。记录不仅可以用文字, 还可以用维恩图、简图、记录表、气泡图、网状图、柱状图、流程图、循环图等形式。使用这些记录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联想、比较, 判断, 概括能力, 表达与理解能力。每一种形式都有其优点。例如:维恩图可以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 简图可以了解事物的构造。

5.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敢于提出问题, 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猜想, 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之后作出判断和结论, 通过交流、讨论、辩论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听取他人的想法, 加深对科学事实的理解, 从中归纳出科学概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判断、归纳、想象、分析、推理、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

四、利用课外、校外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

对于一些课堂时间不够的拓展性的实验, 可以延伸到课外继续研究, 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阅读科技报纸杂志、书籍、观看电视科技节目、上网等收集积累科学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例如, 在学习《探索宇宙》一课时, 引导学生课外收集我国和其他国家探索宇宙历程的相关内容,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进程, 感受科技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增强自豪感、责任感, 激励他们将来为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课是探索自然现象的, 容不得半点马虎。利用每一节科学课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尊重客观事实、尊重他人、乐于动手、愿意与人合作、敢于质疑探索、敢于发表自己见解、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积极的科学品质。

参考文献

8.科学课教案 篇八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思维能力;能量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發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琳娜,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1(11).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

[3]连文星,等.《浅议科学思维方法教育的紧迫性》[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19(2).

9.科学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篇九

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建立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

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准备】

水槽、硬纸袋、塑料袋、集气瓶、砖块、吸管、风车、面巾纸、香水、记录纸(气泡图、维恩图、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猜猜里面有什么?)

1、师:出示黑袋,如果不打开,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

学生摸并判断,教师分别拿出验证:苹果、乒乓球、矿泉水。

2、师:抖抖空袋子,问“还有什么?”(空气)

二、证明空气存在

师:关于空气,同学们能介绍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吗?

1、空气知识的了解(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板书在黑板上。)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空气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那它真的存在吗?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

3、小组讨论开始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教师巡视,参与各种方法验证)

4、生交流汇报

5、师小结: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

三、空气无所不在

1、师取一袋学生收集的空气提问:这里面的空气哪里来的?(教室)

2、师:我们身体中也有空气,水里面也有,那粉笔中呢?

3、师提示可以把粉笔放入水中,如果有空气会怎样?(有气泡产生)

4、师小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板书课题)

四、空气与我们

1、师:动物需要空气,植物也需要,那我们人呢?

2、观看空气被污染图片,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在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气、低碳、环保,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美丽的地球。

五、比较水和空气

1、师: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2、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和空气讨论汇报

3、师利用维恩图整理空气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结课

10.七年级科学科学入门教案 篇十

第一章科学入门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等.可以这样说: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2.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5.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标准即长度单位,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6.长度的主单位是米,较大的还有千米,较小的还有分米厘米厘米等。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7.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或量杯.8.量筒的使用方法: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量液体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9.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在水中,两次读数的之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0.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程度,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1.实验室中常用的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它的规定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2.液体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测量范围的温度.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纪录读数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3.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符号kg表示,较大的单位有吨,较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等.4.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大小完全由物体本身决定.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5.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常见的是托盘天平.6.托盘天平的使用: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天平放水平.调平衡,用平衡螺母调节.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先放大砝码,再加小砝码,最后移游码.读数,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8.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检验假设交流和评价.第二章观察生物

.生物和非生物间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没有生命.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它具有生物结构,新陈代谢现象,生长发育现象,生殖,繁殖后代的能力遗传和变异等特征.2.判断动,植物的主要依据:一是生物体能否能否快速自由运动,二是是否能进行光合作用.3.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脊椎骨.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间的根本区别有: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4.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节肢动物,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动物.5.植物界里,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植物,最低等的植物是藻类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可用种子繁殖

植物类别

果实

种子(孢子)

代表植物

被子植物

种子

青菜

裸子植物

种子

银杏

蕨类

孢子

苔藓类

孢子

葫芦藓

藻类

孢子

海带

6.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动物名称

生活习性

呼吸

体表

体温

生殖、受精

代表动物

鱼类

终生水生

磷片

不恒定

卵生、水中受精

鲫鱼

两栖类

幼体水生成体两栖

幼体用鳃成体用肺

皮肤裸露

不恒定

卵生、水中受精

青蛙

爬行类

陆生

鳞片或甲

不恒定

卵生、外有硬壳

鸟类

陆上飞翔

被羽毛

恒定

卵生、外有硬壳

鸽子

哺乳类

水、陆

被毛

恒定

胎生、哺乳

7.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眼和口器,胸部长有两对翅,三对足,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8.具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植物是被子植物植物,也称是绿色开花植物植物;有根,茎,叶,种子,无花,无果实的植物是裸子植物植物;只有根,茎,叶的植物是蕨类植物;只有茎,叶的植物是苔藓类植物;生物体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直接构成的植物是藻类植物

9.等级分类的七个等级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1.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A、使用时操作步骤:A.取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放在体前略偏左.B.上镜:从镜盒取出物镜装在转换台上,取出目镜装在镜筒上.c.对光: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集光器,选取一个大小适宜的通光孔,左眼观察目镜,用手转动反光镜,当观察到一个明亮视野,对光完成.D.观察: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观察物对准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压住装片.眼看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和装片接近.眼看目镜,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观察到模糊的物像时停止.双手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象清晰为止.E.移像:反向移动装片。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倍数的乘积.2.生物体的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整体

3.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4.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细胞内有无细胞核

5.细胞的主要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保护作用的是细胞膜;具有遗传物质的是细胞核,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6.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间的不同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等,其中叶绿体是动,植物细胞间的主要区别.7.组织:定义: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动物体内的四大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植物体内的组织有:机械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等.生物体生长的原因:是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细胞在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而产生不同组织的原因是细胞分化的结果.8.细菌和真菌:统称微生物.细菌:属原核生物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形态.真菌有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食用菌食用部分是地上菌丝形成的子实体。

细胞名称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叶绿体

细胞质

液泡

属于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真核生物

真菌细胞

真核生物

细菌细胞

原核生物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左右,仅差0.33%。

2、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经纬网将地球分为若干个部分,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将地球对分成东西两半球。

3、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比例尺分类:方向表示方法:线段式、文字式、数字式

4、太阳是能发光发热的气体球体,他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10倍多,表面温度约为6000℃,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5、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1/400,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质量是地球的1/81,月球的直径是3476千米、为地球的3/

11、太阳的1/400。

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昼夜温差大,因此无生命,无天气变化,不能听到声音。

月球的表面布满了环形山(主要是陨石撞击而形成的),在地球上看到月球上亮的部分是高原或山脉,暗的部分是盆地或山谷。

由于月球质量小,所以月球对它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就小。

6、星座是为便于认识恒星,把全天分成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称星座。星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北极星在小熊座,织女星在天琴座,牛郎星在天鹰座,天狼星在大犬座,南天星空中天狼星是最亮的星,北极星总在北方。把北斗星斗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即可以找到北极星,斗柄指向随季节变化: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

7、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有太阳、九大行星、卫星、慧星等天体按一定轨道围绕_太阳公转而构成。日地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8、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XX亿多个,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9、月相(1)月球和地球一样不会发光,太阳总是把半个月球照亮,则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月相形成的原理:A.是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B.是由于日,地,月有规律地相对运动造成三者相对位置改变,使地球上看到月球的反射部分也有规律地变化.当月相出现上弦月和下弦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是成90度角;当看到新月,满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在成90度角.新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一,满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十五,十六,而初七,初八出现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出现下弦月.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0、日食和月食

地球上某地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日全食:月球挡住了全部太阳光时,就发生了日全食.日偏食是月球挡住了全部太阳光时,就发生了日偏食.日环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的中间部分就发生了日环食.日全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先后顺序是:太阳被月球遮掩是从日轮的西缘开始,东缘结束.原因是: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球发生月食时并非全黑,而呈古铜色,这是由于地球的反射光造成的。

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日,地,月位于一条直线上,月又位于日,地的一侧,当月球被地球的阴影逐渐遮掩,就发生了月食现象.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各种固体熔化的特点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叫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像硫代硫酸钠、明矾、金属、石膏、水晶等。另一类叫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像松香、玻璃、蜂蜡、橡胶、塑料等。

2。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之一,不同晶体熔点不同,冰熔点是0℃。硫代硫酸钠的的熔点是48℃。金属钨的熔点在金属中是最高的。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3。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一切液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界放热。

11.有趣的科学课 篇十一

说着,彭老师笑眯眯地从包里拿出一堆人体内脏模型,有心脏、肝脏、肾脏、小肠、大肠等等。同学们都倒抽一口凉气,大声说:“太恶心了!”瞬间,我仿佛看到明晃晃的手术刀、一跳一跳的心脏,似乎还闻到医院那种呛人的药水味,头皮直发麻。

等同学们安静下来后,彭老师淡定地说:“同学们,为了便于学习,现在我就把这些内脏按照分布在人体内的位置贴在我身上。”讲台下面又是一阵骚动。接着,彭老师用一圈圈胶带把这些内脏模型结结实实地捆在了自己身上。此时的彭老师被层层胶带捆得像个木乃伊,加上身上的那些内脏模型,看起来真是阴森恐怖。

“大家看,这是食道。”彭老师艰难地用手指着脖子下面的通道,“食道是运输食物到胃里的通道,它本身并没有任何消化功能。下面我们再说说胃……”这堂课,我听得津津有味,四十分钟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下课了,彭老师要把他的那副“武装”摘下,但因为身体被胶带捆得行动不便,导致有些内脏拿不下來。他幽默地说:“老师的肝撕不下来了,老师的肺撕不下来了!”“哈哈哈……”整个教室瞬间溢满了欢声笑语。

感谢彭老师给我们带来这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让我不再惧怕内脏模型,也让我对这堂课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

12.科学课也需要阅读 篇十二

一、合理使用科学课阅读材料

(一) 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相结合进行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中就有不少的科学知识, 不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得到的。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有关的科学信息并结合生活与学习中的经验和体验, 把知识进行重组从而来获取得到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的资料给学生进行阅读。如:在教学湘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营养与健康》中的第一课《食物中的营养》一课时, 学生在平时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 已经得到一些有关食物中的营养的信息。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 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 教学中又无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来认识食物中的营养。这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内容, 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 人体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哪些;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 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通过这样的阅读, 学生感受到了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 使学生建立了饮食健康的意识。这时, 学生会对食物中的营养充满探究的兴趣。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 及时地提供一些资料给学生阅读。如: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成分的详细知识;矿物质的种类和人体缺乏时的症状及预防。通过这些补充阅读, 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食物、食物的营养, 以及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从而以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 发现食物与人体的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并发现食物自身奇妙的变化。

(二) 结合声音、文字、图片等进行阅读

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达到读得轻松、悟得迅速的目的。如:在教学湘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2课《昼夜交替》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段花园和动物园的画面, 边欣赏边介绍动物的作息规律和植物的开花时间。再给一组植物图片让学生阅读, 说一说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通过这些阅读使学生初步感知到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调动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及兴趣。紧接着提问: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 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列举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老师再出示一段视频, 向学生介绍一些动物的昼夜活动情况。如:猫在夜间活动的秘密、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夜晚活动的昆虫节律等, 使学生知道昼夜的变化对动物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把声音、文字、图片等资源整合使用, 引导他们在各种不同形式的阅读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进而帮助学生结合阅读和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 激发了学生自觉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

(三)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阅读

网络资源包括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 丰富多彩, 内容新颖, 也成为了我们教学的百宝箱。如在教学湘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中的第五课《走近矿产》时, 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岩石和矿物可以分成那几类?2.岩石和矿物在生产生活中有那些用途?3.我国有那些岩石和矿产资源?现状如何?4.岩石和矿物是地球上宝贵的资源, 我们如何保护它们?

让学生小组合作, 上网查找文字、图片、视频、动画, 也可以网上在线提问, 网络交流, 边查找边记录整理。查找结束后, 全班交流汇报, 汇报时可以语言描述;可以利用图片介绍;也可以通过视频汇报。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 使学生在愉快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岩石和矿物的更多用处, 知道它们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从而理解了保护地球上的岩石和矿物资源的意义, 对学生树立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有很大帮助。

二、认真开展科学课阅读指导

(一) 课前阅读,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 阅读“引言”:

《科学》在每个主题单元的首页设置了“引言”,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该单元的兴趣, 并指明该单元的研究方向。如《动物》的“引言”对学生很有激励性, 我很好地利用了它, 通过引领学生对“引言”的阅读、讨论,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课, 引领学生进入这一单元。

师:我们来读读课本第1页的短文, 读后说说, 关于动物世界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动物世界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师:噢!同学们提的问题真不少。从今天开始, 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想知道的这些问题。但这可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 我们需要用几个星期的时间, 一步一步地去研究, 一个一个地去解决。

2. 阅读“资料库”:

《科学》在每个单元的结尾设置了“资料库”。这个“资料库”除了为学生提供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之外, 还让学生明白了学科相容的道理, 更加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二) 课中阅读, 享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由于知识经验和水平的原因, 在科学探究的开展中, 学生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部分学生在探究活动进行中无法深入探究而处于停滞状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差异让学生阅读科学教材, 从中获得启发, 把科学探究活动深入下去。如《我们的身体》中, 让学生把人体各主要器官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表示出来, 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因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p83页的“资料库”和p75页的内容并从中获得启发。

(三) 课后阅读, 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

对科学探究活动而言, 一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教师在组织好课前准备性阅读和课中探究性阅读的同时, 引领学生进行课后延伸性阅读活动──阅读搜集各种科学资料, 也是非常重要的。如, 学完《变化的天气》后, 号召学生阅读、搜集更多的天气信息、预报方式等等, 这不仅让学生扩大了知识面, 增加了科学探究的广度,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探究的习惯。

13.小班科学课《认识色彩》教案详案 篇十三

说活动目标:

这次科学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能通过颜色来区别事物,注重培养幼儿愉快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因而就产生了本次活动的三个目标:

1.认识红、绿两个颜色。

2.能够按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

3.乐意并愉快地参与活动,能在活动中大胆发言。

其中活动难点是幼儿将红花、绿花送给对应颜色的兔子。

说活动准备

红色剪纸兔子和绿色剪纸兔子已经红绿剪纸房子,还有让幼儿送给红绿兔子的红绿花各十个。

说活动过程

一:认识颜色

1.我出示玩偶绿青蛙和小红鱼。

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小朋友们想不想请他们出来呀?现在和老师一起喊1、2、3请出来好不好。和幼儿一起喊1、2、3请出来分别请出了绿青蛙和小红鱼。

2.我向展示红螃蟹、绿乌龟的图片让幼儿反复认识红绿色。

我通过提问幼儿螃蟹是咋样走的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进而跟着我的问题描述螃蟹和乌龟的颜色。

二:学习按颜色分类

1.我通过自己遇到两个可爱的小动物然后同样和幼儿一起请出小兔子,用兔子穿了新衣服来让幼儿自己辨识红、绿兔子的颜色。

2.我通过幼儿每天离园回家让幼儿联想红绿兔子也会回家,但是红兔子、绿兔子今天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引导幼儿为红兔子、绿兔子找房子。

3.最后用红兔子和绿兔子打电话的形式让幼儿得知红兔子喜欢红花、绿兔子喜欢绿花。进而将准备好的小花发给幼儿让其送给红兔子和绿兔子。

14.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 有趣的声音 篇十四

教学内容:科学——有趣的声音(小班)

教学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2、通过探索,感知不同的容器、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学准备:回形针、黄豆、白沙、硬币、串珠、海棉球每组各一盘、各种容器每人一个

教学过程:

1、导入:

新年就要到了!我们要演节目,想请小朋友来制作乐器

2、展开:

——介绍材料,提出要求:

你们看我都准备了什么?(快速展示一遍)

怎样才能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呢?(幼儿回答,教师示范)

要求:a、每次只能放一种东西。

B、注意安全

C、仔细听听放不同的东西声音是否一样

——请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盒子,试试什么东西放进去声音最好听?

你放了什么东西?

你们两个的声音一样吗?为什么?

——探索比较不同的声音:

a、用同样的两个纸盒分别装豆和沙,比较:

总结:同样的盒子,装的东西不一样,发出的声音

不一样

b、用塑料瓶和纸盒同时装黄豆,比较:

总结:不同的盒子,装同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c、用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装同样多的回形针,比较:

总结:同样的盒子,大小不一样,装同样的东西,声音不一样

d、用同样的纸盒,分别装一勺沙、装满沙,比较:

总结:同样的盒子,装同样的东西,装得多少不同,声音也不同

e、同样的容器和材料,用力摇和轻轻摇,声音也不同。力气不大也不小的时候,声音最好听

(请两个幼儿上来摇,大家比较不同)

——请幼儿用自制乐器为儿歌《哈巴狗》伴奏:

请你选一种你认为最好听的材料放进去,准备好乐器:

a、按节奏伴奏

b、互换乐器,伴奏

3、延伸:

我们下次创造出更好听的声音好吗?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15.科学课教案 篇十五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中, 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 学生是评价对象。评价活动一般都由教师提出, 学生的职责主要是听从教师的安排, 做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种评价活动中, 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 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 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此, 评价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很难体现。

1.学生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自订学习目标, 自己检查目标的达成度, 自己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自己采取措施调整与改进,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 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看法, 师生共同改进教学。除了自评以外,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还应包括他们之间的相互评价, 这种互评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 在学习中建立一种新的伙伴激励的机制。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意义的。

2.家长参与。学生家长总是在以各自的方式关心着自己孩子的学习, 通过让他们参与教学评价, 就可以引导他们把关心的着力点放在最适当的地方, 与学校教育、教师的要求保持一致, 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 这对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3.课程专家、社区有关组织和人士参与。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科学教育更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作和支持。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学生在运用各种探究方法 (如参观、访问、调查、观察、交流等) 进行科学学习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关系。这时, 就可以请社区有关组织和人士对学生的科学活动加以指导和评价, 以促进社会和学生的相互了解, 这样, 有利于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

当然, 在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主体中, 教师仍然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是以上所有教学评价活动的发起者、协调者和主持者。

二、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也就是评价时不能再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 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即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乃至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与成就。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 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多方面的变化与进步。《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而在科学素养的主要纬度上的具体发展水平从三个方面作了明确的界定, 那么, 我们对小学科学课的评价策略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进行评价。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处于三大分目标之首。在这方面重点可以评价他们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等。就具体某次科学活动来说, 可以评价他们认识科学探究的程度, 如是否知道科学探究活动常用的方法, 是否知道科学探究活动中主要的环节等;也可以评价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 如评价学生观察是否全面, 设计是否合理, 提问是否正确, 假设是否恰当, 测量是否准确等。

2.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 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 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与引导, 可以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感受、体验与内化有关的情感目标。在这方面可以评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是否浓厚, 学习动机是否强烈, 学习是否认真, 对身边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 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不能作出多种假设和预测, 其中有没有大胆的想象和创新, 是不是乐于与同伴合作, 能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并乐于采纳, 对事实依据是否尊重等。

3.对学生的科学知识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科学知识进行评价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条信息, 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对各种科学基本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运用情况。如学习了生物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一些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之后, 能不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或有没有“科学能够改善生活”的观念等。

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 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 才是有效的, 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 各年级评价的内容应各有侧重, 有重点地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科学课程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目标概念, 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不仅包括原有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领域的要求, 由于这些要求与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教学目标, 因此, 对它们的评价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单纯的书面考试 (如以往的单元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从教学评价的角度讲, 评价方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收集信息, 而信息的特性则是由该信息所隶属的评价指标的特点所决定的。比如, 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评价指标, 由于其所具有的个别差异性、内隐性等特点, 就必然要以描述性的定性信息为主;“方法能力”领域的评价指标, 其相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评价指标, 具有更强的客观性与共性, 到达与否的界限也更清楚, 与有关行为表现的对应也更加明显, 因此, 使用定量信息的机会也可以更多一些;“行为习惯”领域的评价指标则以外显的信息为主, 大多可以直接采集和记录, 应该可以包含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两种, 关键是看哪一种收集方法更有效、更可行。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可以采用的方法除了原有的书面测验以外, 还应该包括教师的现场观察、访谈、轶事记录、专题作业、作品分析、学生学业档案、评定量表、学生的自评、互评等。

四、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以往评价与教学往往是分离的。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大纲与教科书的要求, 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 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与评价没有太大的关系。而评价则是一个教学过程结束以后, 对这一段教学的质量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措施。它不仅与教学在时间上有先后, 而且在关系上也存在着因果联系。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把评价仅仅窄化为一种检查教学结果的手段, 认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就是“证明”。随着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 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调控、改进等功能不断得到开发, 人们越来越注重评价对教学的参与性。不但在一段教学结束时使用评价,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以及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都使用评价, 出现了评价伴随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趋势, 实现了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在科学学习中, 小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不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一个点、一个点地学习,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总结, 每一个点和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分别实施评价, 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具有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地跟踪与调控。因此, 评价必须全程伴随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科学教师应该创造各种办法, 在教学活动的开始、中间、或一个阶段后, 随时关注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 记录各种能体现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有变化的有价值信息,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判断和做出各种评价。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大面积铺开, 课程评价越来越显示出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评什么, 怎样评”, 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系到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只有整合、协调各个评价主体, 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全程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关键词:科学课程,科学素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育学试题及答案7下一篇:销售团队精神霸气口号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