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教学反思

2024-09-26

周长教学反思(14篇)

1.周长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对“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进行激活、评判、再认与更新。下面是关于最新周长教学反思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周长教学反思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在教学中,唯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课堂我首先创设情境,剪图形,看卡通小动物在跑道上跑步的动画,感知“一周”,接着通过描一描,说一说,指一指获得感性知识,从而使学生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最后提出“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让学生实际动手测量解决这一问题,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主动探索出测量图形的各种方法,如绳绕法、滚动法、尺子测量法等,在操作实践中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本课中力争组内交流,同桌交流,全班,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参与面广,热情高,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合作、交流的成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成功之处: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小蚂蚁绕树叶边线爬一圈,让学生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之后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周”是周围的意思,再加上一个“长”字,“周长”是什么意思?

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

随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测量与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的计算很粗心马虎,很多计算错误。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不足之处:

但是在学生指一指描一描的过程中占用了很多时间,有两个地方比较重复啰嗦;动手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改进之处:

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怎样计算?”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2.周长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片断:

1.活动一:小小设计师

问题:装修房子, 房东要求地板用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木条来铺, 问可以选择几种形状的木条?

(1) 实践:用准备好的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 看看有几种摆法, 并求出所摆长方形的周长。

(2) 投影展示学生摆出的长方形。

(3) 讨论:A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B这些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吗?为什么?

C通过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4) 汇报讨论结果: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周长不相等。因为都是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所以面积相等。周长的变化就大了,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比较接近时, 周长较小, 反之, 周长变大。

2.活动二:小小规划师

问题: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米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花坛, 可以围出几种形状不同的花坛?怎样围花坛的面积最大?

(1) 实践:用16根小木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 (1根小木棒的长当作1米) , 计算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 并填写下表。

(2) 讨论:A.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

B.周长一定时, 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与长、宽之间的差有怎样的关系?

C.在什么情况下, 这个花坛的面积最大?

(3) 汇报讨论结果:周长相等时, 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不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 长方形的面积越大。所以, 围出的花坛的形状是正方形时, 花坛的面积最大。

教学反思: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了两项活动,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然后再观察比较, 最后得出结论,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真正实现“用教材”

新课改强调, 教师要摈弃过去那种“教教材”的传统思想, 充分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整合、重组教学内容, 真正实现“用教材”。这节课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 增加了研究“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一课, 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集体交流, 最后总结出结论。

三、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 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感性认识, 进而抽象概括出结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小小设计师”和“小小规划师”两项活动, 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和计算, 总结、概括出周长与面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师有序地引导下,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四、突出了以对比为主线的思维方法

3.周长教学反思 篇三

一、揭题

(出示一个圆形的硬纸片)师问:这个图形叫什么?生:圆。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圆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的知识。(把圆形硬纸片贴在黑板上)

二、梳理与沟通

1.昨天老师布置每个同学把这个单元的知识复习整理一下,谁愿意把你的整理结果拿上来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师随意拿几个学生的整理结果。

2.整理。(师挑选其中一个同学的整理结果展开教学)(1)这个同学认为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和扇形的认识,你们同意吗?大家都同意,老师就写黑板上了。(板书;认识、周长、面积、扇形)师:由于“扇形 ”是选学内容,所以这节复习课我们不重点讨论了。(在“扇形”前面画上“*”)(2)圆的认识。①师:在“圆的认识”里,你们知道了哪些知识?这个整理结果是谁的,那就你来说一下吧。生:我知道了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还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②师:他知道圆里有圆心、半径和直径,这些你们知道吗?生:知道。师:大家都知道,那请你在老师给你的圆纸片里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好了以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③師: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呢?生: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师:下面老师出几个半径或直径,你们说说直径或半径,行不行?④师:他说圆是轴对称图形,你有办法证明吗?生:就拿刚才这个圆纸片,折出它的对称轴就行了。(学生动手折)师:还能折一条吗?生:能。(学生动手再折一条对称轴)师:还能吗?这样的对称轴能折出多少条来?生:无数条。⑤这个同学了解了这么多知识,非常了不起。(3)圆的周长。师:看来大家对圆的认识都掌握得很不错,圆的周长公式你们也都清楚的吧。圆周长公式是c=πd c=2πr,你们知道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吗?同桌相互说说看。指名再说。生:我们通过实验,用圆纸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发现,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所以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师:原来是这么回事(板书:c=πd c=2πr),这个同学真不错,不仅知道周长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么来的,你们知道吗?来一点掌声表扬一下这位同学,也鼓励一下自己。(4)圆的面积。师:圆面积公式你们知道吗?一起说说看。生:s=πr2。(板书:s=2πr)师:周长、面积公式我们都已掌握了,这里有几个圆,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吗?(5)师小结:这位同学按照知识一块一块地进行整理,条理比较清楚,他叫什么,这种整理方法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你也是这么整理的有吗?还有没有不同的整理方案?小组中交流一下你的整理方案。

三、应用

1.(出示学校喷水池的图片)这是哪儿你知道吗?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喷水池,现在老师想知道这个喷水池的占地面积和它一圈的长度?你们能不能计算?为什么?

生:不能计算,因为缺少这个喷水池的半径或直径。

师:老师特意去问了总务处的黄老师,他说这个喷水池的半径是2米,直径是4米,现在你能算了吗?

(1)学生计算。(2)反馈。(3)师:你为什么计算周长用直径,算面积用半径?(4)如果用半径算周长怎么列式?用直径算面积呢?

2.知道半径或直径,我们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但是园林部门碰到了一个问题,人民公园里有一棵有千年古树,为了保护这棵古树,需要这棵树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树干横截面什么形状?可是又不知道它的半径或直径,总不能把这棵千年古树砍倒了去量一量,你能不能帮他们想一个办法?

(1)同桌讨论。(2)指名说说想法。生:拿一把卷尺绕树干一圈,就得到它的周长,然后就能计算了。(3)园林部门就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了,量得树干的周长是3.14米,请你算算树干横截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我们班的同学真是了不起,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难题,老师还想请你们帮个忙,愿不愿意?老师住的小区里有一块边长30米的正方形空地,最近物业管理部门准备对这块地进行改造,想在这块地里建一个圆形花坛,沿着花坛的四周修一条小路,其余的地方铺上草坪,为居民创造一个休闲的好地方。现在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员,设计出一个绿化的工程图。

(1)学生设计。(2)学生展示设计图。(3)挑选其中的一个设计图让学生计算一下花坛的面积和小路的面积(只列式)。

【反思】

一、复习课要出“复习味”

复习课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一不留神就会上成了练习课,让学生能独立解答书本上的每一道复习题,就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于是练习——反馈——再练习——再反馈就成了我们的教学模式。学生感觉没劲难道是他们的错?

我们认为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全面回顾,把零散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既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又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 。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把在课堂分割讲授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说,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这正是复习的中心任务,也是复习课出“味”的地方。这种综合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着重帮助学生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如何统一于一个整体并在整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所以本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梳理与沟通”,而“味道”是通过众多“厨师”的劳动才能享受到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时间上的考虑,课前我们布置学生自己把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相当地好。每一位学生都自画了一张图,有“树枝图”、“阶梯图”等等,而图中有字有意,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自己对这一单元所学内容做了一个归纳整理。看看这些图文并茂的学生作品,略通数学的人便立即可以知道这一单元要复习的主要内容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这些图有繁有简,文字有多有少,但很明显,那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晶。虽然学生不可能做得完美无缺,但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做了,而且在独立完成这些图式时,不仅自我复习了这一单元的知识,而且由于是自我经历的过程,所以记得特别牢。课后我们与几位同学谈起这些情况时,他们一脸的兴奋。他们说,老师把归纳总结这一单元内容的任务交给了他们,是对他们能力的相信。在课堂上我们紧紧抓住学生的整理结果展开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劳动”价值,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本节课的“大厨”,教师只不过是一个“服务员”,把一道道美味佳肴呈现上来。在这一过程中,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圆的有关概念、公式等,又使学生知道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复习的“味道”自然而然地飘散出来。

二、复习课也要讲究练习设计

当然,只“练”不“理”就象断线之珠,有“理”无“练”犹如无米之炊,复习课虽然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但是仍然要注意练习的设计。本案例的练习主要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基本练习穿插在知识的梳理与沟通这一环节中进行。基本训练的安排我们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材内容的特点,要练在知识的重点上、难点处;二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要练在薄弱处、疑惑中。如在学生复习了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我们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来并用字母表示,又用这个圆纸片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使知识落实到实处。在掌握了圆面积公式之后,让学生回忆它的推导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我们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不但知识的梳理过程得到体现,而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到位,复习过程扎实紧凑,教师易于调控。

第二层次是应用发展练习。此时练习的设计我们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习题,而适当补充一些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解决此类习题,使学生在应用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计算学校喷水池一周的长度和占地面积、树干横截面面积,设计一个小区的绿化工程图并计算花坛和小路的面积,学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获取的难道比会解答书本上的卫星天线、自动喷灌机要少吗?

复习课并不是单纯重温旧的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各种常规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练,最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只要我们教师能少些传统,多些创新,复习课照样可以精彩纷呈。

4.《周长》教学反思 篇四

一、通过操作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篇五

一、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周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让学生指一指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边线,如:数学书、三角尺和课桌等。学生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二、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真实有效。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主要要学会测量两种图形:一种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一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在探索测量曲线图形的方法时,我让学生量一量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用线来测量的方法,而后同桌合作用线围一围树叶的周长,最后用尺量一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这一环节操作起来总显得有点困难。

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通过比较交流,发现先用直尺量每条线段,然后计算得出周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学生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去创造――在个性创造中发展数学思维。

教育具有创造未来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6.《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篇六

北街小学

廖素芳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蚂蚁爬树叶的情境,利用动画演示,让学生融入情境,并在自学指南的指引下,进行初步的自学,亲身经历描树叶的边线,并与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描的,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树叶的周长。此环节借助自学指南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效果较好。

2、互动深思,揭示概念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并认识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揭示周长的概念。再利用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让学生再次去体验、去感悟,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此环节层次明确、步步深入,学生能顺理成章的理解周长概念,但在具体操作中,此环节忽视了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放手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引起重视。

3、拓展测评,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两个部分的挑战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

7.浅谈《周长的认识》的教学 篇七

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我通过展现一副由十字绣作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是一幅十字绣图画 ,我想裱上漂亮的边框挂起来 ,但是我该买多少边框材料,多了浪费,少了不好看,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好吗? ”这一建议驱动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对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这幅刺绣作品要用多少材料镶边才合适进行思考, 从而很自然的引出周长. 这样的教学引入为学生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伏笔.

再如,用树叶、各种平面图形、测量 工具等辅 助教材上课,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各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就 是关注学 生的学习 过程. 在教学《周长的含义》时我设计了 “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一系列的活动, 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如:学生摸周长时,感受到长方形 、正方形的 边线是直的,而圆形的边线是弯的. 因为有了找、摸的体验,便能清晰地概括出周长的含义. 让每一名同学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再如, 我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去说一说周长的计算.如:在一个长为22厘米,宽为16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在它的边上剪去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6厘米的小长方形,剩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这一题有三种情况,给时间让学生相互讨论,最后分别得出三种情况来.

第一种情况:如图:这是小长方形贴在大长方形的两条边上,这时候的周长为:(22 +16) ×2 = 76(厘米).

第二种情况:如图:这是小长方形的10厘米的长边贴在大长方形的一条边上,这时候的周长为:(22 + 16) ×2 + 6×2 = 88 (厘米).

第三种情况:如图:这是小长方形的6厘米的短边贴在大长方形的一条边上,这时候的周长为:(22 + 16) ×2 + 10×2 = 96(厘米).

在求解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让学生自主说出自己的想法,使他们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当学生解答出题目的时候,提升了他们的成就感,从而可以让他们爱上这一学科.

三、彰显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探讨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 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 课堂上富有个性的评价, 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从而得出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但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升华,而且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用一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长9分米,宽5分米,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分米?

由学生来分析题意,得出答案.

解析:第一步先求出这根铁丝总长度,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9 + 5) ×2 = 28(分米);第二步再求出用这根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边长:28÷4 = 7(分米).

(9 + 5) ×2÷4 = 7(分米 ).

答:正方形的边长是7分米.

再如:用一张长为30厘米,宽为21厘米的长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通过周长的含义,可以分析出,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只能是长方形的短边的长度,也就是长方形的宽21厘米,那么剩下的图形就是一个长为30 - 21 = 9厘米,宽还是21厘米的长方形. 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 + 宽) ×2,可得结果.

(30 - 21 + 21) ×2 = 60(厘米 ).

答:剩下的图形的周长是60厘米.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激励着学生. 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均处于理想的状态下,如果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话,那么这可视为一节成功的课. 而这些都得益于我校对课题管理的实效性研究,在科学规范的课题管理制度下,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同学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摘要:认识周长是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是在介绍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四边形的基础上展开的,它也是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真正的掌握并理解了,才能对周长的计算、测量以及应用做到得心应手,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图形的面积做好铺垫.所以,学生学好周长的这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圆的周长》教学案例 篇八

针对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师:这个图形你们认识吗?(正方形)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一位学生指一指)想要求出它的周长,你需要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师:怎么知道边长呢?(量一量)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已经量过了,边长是20厘米,算出它的周长了吗?(80厘米)你是怎么算的?(20×4=80厘米),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有什么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

(课件出示圆)

师:这个图形你们认识吗?你能指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指后课件演示)

师(出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圆的周长(板书)。

二、探究新知

现在我手中有一个圆,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用尺子测量出圆的周长呢?(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小组讨论)

(一)测量圆的周长

要求:合理分工,仔细测量,如实填写。

(学生开始测量填表……3分钟口头反馈)

你们都得到圆的周长了吗?

(二)为什么要学习圆的周长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完成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来轻松一下。老师这里有一根绳子,你能变出一个圆来吗?(一学生完成)老师问一下,你能比划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比划)你还能用绳测和滚侧的方法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不能)

师:量不出来没关系,现在老师也想来玩玩(不时变化圆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生:圆越来越小。

师:圆的周长呢?

生:也越来越小。

师:为什么圆的周长越来越小呢?

生:因为圆的半径越来越小。

师:圆的直径呢?(也越来越小)看来圆的直径越长周长就越长,直径越短周长就越短。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否从中找到求圆周长的好办法呢?让我们来研究一下。

(三)探索圆的周长公式

师:请同学们继续四人小组合作,先测量出圆的直径,再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最后完成表格。

要求:仔细测量,认真计算,如实填写。

(学生测量并计算3分钟)

师:通过同学们的实验和老师的实验,我们都能得到周长/直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称为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如果用字母C表示周长,d表示直径,就可以写成C/d=π。

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我们中国是最值得骄傲的,早在2000年前就在《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周三径一”,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后来我国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简单介绍下……)

(学生列式计算并反馈)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三、知识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收获不少,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些练习:实际问题的解决。

【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积极参与,主动获取圆的周长的有关知识。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教学前为了使学生能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概念,探究新知前,设计复习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意义:即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在新课探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绳测”“滚测”“软尺测”三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肯定了他们的方法。感悟、理解新知十分重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由于新知识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自己又亲自动手实验了,由此学生对新知理解得很好,在运用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体会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真正含义。

通过本次课的研究,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理解到深挖教材的内涵是设计好问题的前提。根据教材的内涵,巧设问题可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成为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桥梁和阶梯,那么我们的课堂提问就一定是有效的。今后我不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在各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灵巧的、新颖的、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我的课堂更精彩、更高效。

9.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篇九

这节课让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内容: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让学生自己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什么是周长,并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其次,我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时空,让学生选班级物品摸周长;选身体部位摸周长;选喜欢的方法量周长。选一选活动,能让每一位学生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前面摸桶、摸小黑板,再张扬个性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或愉悦,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再次,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两次“量一量”,一量树叶的周长,二量同学腰围。学生自己量树叶的周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这样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即使学困生也不感到困难,轻松学会了“周长”。总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当然,在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多,个别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在活动描一描及量一量中比较慢,为了照顾到这些孩子,使教学的最后一环“拓展练习”只好布置为课后完成。

篇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一、注意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引入,通过提问向学生了解双休日到哪里玩?再顺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许多漂亮的红叶图片,给了学生美的享受。学生因此有了得到红叶的欲望;紧接着我又创设了第二个环节,通过描红叶的轮廓来增强对红叶的记忆。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二、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在老师语言的激励下,学生先通过观察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周长的存在。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用合适的工具去测量腰围等等。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在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强化周长概念。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是:测量学生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不仅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周长的认识,而且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对测量方法的新认识,为以后周长的计算作了铺垫。第二个层次是:观察判断周长是否一样?通过这个练习,引发学生对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判断、讨论、验证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平移使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使学生产生平移思想。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个层次是:设计测量小房子的周长。(作业)此相练习的设计意图是:设计测量干扰因素,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周长。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班级人数多,个别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在活动描一描及量一量中比较慢,为了照顾到这些孩子,使教学的最后一环“拓展练习”只好布置为课后完成。

2、由于孩子收集的树叶形状的单一性,在汇报及展示量出树叶的周长时,没能显示出面积小而周长大的情况。

篇三: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周长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重点体现“合作和体验”两个新理念,从授课中,要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到“什么是周长”,通过摸、算、测等活动来感知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独特的:

1、引入新课“新”

妙用“蚂蚁赛跑”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再通过争论哪知蚂蚁赢这个问题,初步得出边线、一周的长度等概念,为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打下基础。

2、学习方式“新”

10.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十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教学前为了使学生能利用知识迁移归律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概念,探究新知前,我设计了复习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的问题,然后提问什么是圆的周长?这时学生可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概念,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意义:即围成圆的曲线的长。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 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绕”“滚”“量”三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肯定了他们的方法。当学生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时,我又引出了甩小球的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我又问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圆是根本无法测量其周长的,这时我引导学生猜想,并在此观察甩小球游戏,最终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为什么圆的周长仅与其半径或直径有关?这个问题教材里未显示有关内容,如果教师不设计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就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甩不同绳长的小球让学生观察、猜想。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感悟理解新知十分重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在验证结论时,我又让学生自主选择验证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十分感兴趣,并且很快的得出了结论。由于新知识是学生自己猜想出来的,自己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的,由此学生对新知理解得很好,在运用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体会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真正含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理解到深挖教材的内涵是设计好问题的前提,根据教材的内涵,巧设问题可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我们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能够成为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桥梁和阶梯,那么我们的课堂提问就一定是有效的。

11.《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十一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8页~第99页的例题及 “试一试”、“练一练”和第101页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课件、圆规、细线、直尺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吗?他们特喜欢运动,(课件出示)瞧,他们正在跑步呢!小头爸爸沿着正方形场跑一圈的长就是正方形的什么?

怎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点击出示:边长100米)请说出小头爸爸一圈跑了多少米?(100×4=400米)那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师:对!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的长短有关。

师:同学们再来看,大头儿子沿着圆形场地跑一圈的长是圆的什么?(圆的周长)

师:(边说边指)真聪明,这一圈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片,说一说、指一指你手中圆片的周长?

师:说得很好,我们把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出示课题)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步感知

师:是呀,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也许你能从这题找到答案。

(出示例4,请一名学生读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我们一般用车轮的直径长度来表示车轮的规格。那车轮滚动一圈的长度,就是车轮的什么?

师:对!车轮滚一圈的长度就是车轮的周长。

师:请大胆地猜测一下,这三个车轮各滚动一圈,哪一个车轮行的路程比较长?

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演示)师:同学们的猜测非常准确。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三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汇报)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直径长周长就大,直径短周长就小,那也就是说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师:非常棒!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那周长与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实验探索

(1)绕线法

师:现在老师想知道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怎么办?

(让学生汇报并演示测量方法)

师:刚才这位同学向我们介绍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绕线法。请注意,绕线时要紧贴圆绕线一圈,把多余的部分剪去或作上记号,再把这根线拉直,量出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精确到0.1cm)

师:想用绕线法试一试吗?

师:直径5cm的周长是……

师:你们的结果跟他们接近吗?

(2)滚动法

师:除了用绕线法测量圆的周长,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师:真棒,也可以用滚动法测量。在用滚动法测量时,首先要在圆上做个记号,把记号对着尺子的“0”刻度,然后把圆沿着尺子滚动,等到这一记号又对着尺子的另一刻度时,读出的这个刻度就是圆的周长。(边介绍边演示)

师:那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精确到0.1cm。

师:你能用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吗?请拿出三号或四号圆片,同桌两人分工合作,用滚动法测出它的周长并量出它的直径,精确到0.1厘米,把测量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

四、总结公式

师:刚才我们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出了这4个圆的周长,(小黑板出示)现在老师想测量这个大花坛的周长,用这两种方法方便吗?。

师:这说明两种测量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那计算圆的周长有没有更好地方法呢?请大认真观察实验数据,想一想,看一看,你有什发现?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请学生汇报)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他发现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到底是不是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到底是多少?

师:(学生汇报,逐渐完善了表格后)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格,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实际上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做圆周率(板书:圆周率)

师: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它是一个不循环小数。(板书:π=3.141592653……)为了计算的方便,我们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3.14,(板书:π=3.141592653……≈3.14)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课件演示)听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

师:的确,我们的祖先很伟大。

师:正因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现在如果我们用字母C来表示圆的周长,用d来表示圆的直径。那周长C 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c=πd)如果告诉你半径r,那c又该怎样表示?(学生回答后板书:c=2πr)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刚才的研究,得出了圆的周长公式,现在我们运用的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五、解决问题

(一)初试本领

1.课本99页课后第1题。

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英寸是一种英制长度单位。

请同学们求出这三个车轮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2.刚才这道题是告诉我们圆的直径求周长的如果告诉你圆的半径,会计算它的周长吗?分组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走进生活

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可以发现要求圆的周长,一般要知道些什么?

1.出示:摩天轮的半径是10米,坐着它在空中转动一圈转了多少米?

师:求在空中转了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2.出示:一个蛋糕盒的直径是35cm,给这个蛋糕盒包上外包装纸,外包装纸有多长?

师:求外包装纸有多长,该怎样列式?

3.出示:现在你能求出大头儿子跑一圈的长度了吗?

(三)挑战极限

师出示:根据图中的信息,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评析:本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练中深化了对公式的理解,在练中体会了周长公式的应用,在练中体悟了数学的魅力。)

12.周长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关注学生差异,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也会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计算图形周长的特殊方法。

首先,我们先从三角形的周长进行研究。我准备了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棒,如果选择其中的三根搭一个三角形,可以搭成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先在脑子里想一想。你想到的三角形,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请将算式直接列在草稿纸上。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班级中只有20%的学生是十分有序地考虑了三角形的三种类型,写下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算式。有70%的学生写下了不止三个算式,而且还在努力地写,但是所写的算式许多是同一种类型的三角形,算式是很多,但是类型不全的占有很大的比例,照这样写下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凑齐三种类型。还有10%的学生只写了一个算式,就没事做了。巡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后,我看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占有班级绝大比例的第二类学生,如果这时我不及时介入,他们还会执著地写下去。因此,我适时地介入,在学生写的过程中进行语言上的引导和启发:“有的同学写了很多算式,但这些算式中有许多只表示三角形的一个类型,我们不是要比谁写得多,而是要比谁写的类型最全,赶快调整一下。”在我的及时启发下,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类型意识,进行了有序思考。

二、关注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形成思维策略

师:很多同学都写了这样的算式(板书:6+6+6;6×3),你知道这是怎样的三角形吗?

生1:他选用是三根相同的小棒,都是6厘米的小棒,搭成的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师:(板书: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6+6+6,老师知道就是将每条边都加起来,那么6×3是什么意思呢?

生2:3根6厘米的小棒。

师:为什么有3个6,这里只写1个6就可以了呢?

生2:三条边都一样长,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一条边的长度,再乘以3就能求出周长了。

师:如果给你的小棒再多一些,每根小棒的长度是10厘米,可以怎么表示?每条边的长度是20厘米呢?再长一点,每条边的长度100厘米呢?这样说的完吗?你们有没有办法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这么多不同的情况?

生3:可以用“a×3”来表示。

师:这里a和3各表示什么?

生4:a表示任何一个数。

师:那a在图形中表示什么?

生4:表示每条边的长度是6厘米。

师:三条边怎么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呢?

生4:因为三条边都相等,所以可以用一个字母a来表示。

从学生的学习起点看,我感到如果教师给足学生时间,绝大多数学生也能写出三角形每种类型的所有算式,并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周长,但是这与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出思维策略的目标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这里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我在课堂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在众多的学生基础性资源中,诸如“6+6+6”或“6×3”的算式最多,说明“等边三角形”是学生最先想到的三角形类型,也就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类型。既然学生的基础性资源中含有这样的共性资源,我就有意识地选取了共性部分进行重点分析,也就是从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入手来引导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一步步的梳理引导,帮助学生抽象出问题丰富多样性背后的统一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策略。

13.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十三

1、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调集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活动情境:备课初稿中:侯老师由参加运动会的生活话题引入两只瓢虫比赛的情景,既有学生喜闻的动物比赛的情景,引发学生弄得兴趣。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运动、激情的音乐营造热烈比赛的场面,引导学生不觉间参与高喊加油参与情绪高涨。

2、探究环节在一系列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逐步感悟认知,学生抽象思维、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空间观念建立进一步完善。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描一描、找一找、指一指)思考、想象等活动中。认识循序渐进由一周-――周长――什么是周长的感悟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在学生经历了充分感性认识和交流对周长的理解基础上借助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等一周描红线的过程再次直观呈现,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抽象思维,从而正确理解概念,教师引导规范表达揭示周长概念。学生经历了探究周长概念的全过程。

之后引导学生由国庆节引入节日广场的花坛如何保护的话题,引入周长的算法探究学生在想办法思考、讨论、操作、汇报的完整解题过程的同时学生深入认识、内化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3、练习的设计生活化,注重了层次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思考:

找生活中物体表面一周学生感悟充分,但是在表达时不够积极,采用4人一组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思维碰撞可能更充分。

14.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篇十四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就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

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等等。在练习巩固中,“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都努力为学生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的是本节课的练习量少了一些,自己的教学驾驭能力还不足,学生的开拓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2

一是知识的形成不应是给予,而应是探究获取。以前教学这个内容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学生死记公式,那么,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

二是倡导算法多样化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对于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既然有的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道理非常明显,如果是学生们能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最好记、又实用的计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3

1、关于算法的优化?

和云同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基本出现的是:方法一:长*2+宽*2;方法二:(长+宽)*2。在这两种方法中,需不需要优化?想想还是需要优化的,因为(长+宽)*2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逆向思考的题目作用非常大。比如已知周长,求长和宽,就需要这种方法作基础。那么在优化的时候,如何进行优化呢?怎样优化才能水到渠成?还是没有很好的方法。

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用手势表示(长+宽)*2,使学生理解(长+宽)是一份,长方形的周长有这样的两份。加深学生对这种算法的理解。

那么是否在练习中设计一题:如已知长和宽的和是6cm,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此时学生可能会感受到用(长+宽)*2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性。而用另外一种方法长*2+宽*2就有了它的局限性,不知是否可以?

2、对周长公式的理解。

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长*2+宽*2后,进行了几道的尝试练习,我觉得需要进行小结。问:为什么求长方形的周长要用上面的方法去做呢?目的想要使学生体会到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四条边的和,所以不管是怎样的长方形,都可以这样去求周长。但是学生的回答却是:长和长一样,宽和宽一样。却不能回到我的设计意图上,课中自己就去引学生思考这个方面。那么问题该怎么问呢?这样问是否可行。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4

诚然,本节课学生的活动面如果能更广些,让每个学生都能释放出自己的能量,那么本节课所带来的效应会更大,更喜人。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这是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对人本管理成果的乐观预见。而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幸福与自豪,为了让语文课堂恒久的绽放出这样迷人的光彩,我会继续用执著去耕耘,用热爱来注解,用师者的智慧与才情去打造出一节节更精彩的语文课。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课上让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并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更应该让数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二、积极自主,经历探索与思考

学习者有了探究问题的需要、兴趣、积极愉悦的情绪之后,灵活有效的思维、自主的研究,是使探究具有实际价值的保证。在长方形周长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有的利用方格纸(每个小方格边长为1厘米)进行研究,在方格纸上,数出或者计算出图片的周长;还有的用尺子量出各个边的长度然后相加;还有的只量出长方形的一组长和宽,只量出正方形的一条边的边长,然后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计算。亲身的经历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也为总结周长公式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总结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一点在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时候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方面。我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最后根据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再总结出周长公式。随后,孩子们用这个学习方法小组总结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的学习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可以预见,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此类的学习任务,他们一定也能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如果学生有了积累学习方法的意识,并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得到大步的提升。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交流展示过于仓促。在全班交流过程中重要方法没有充分得到讨论,正方形周长学生小组推导后只汇报了结果,没有让学生汇报研究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没有充分的领会,自己遇到问题后的灵活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6

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和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习继续学习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我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再配以电教媒体的动态演示,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教学的: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老师。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小动物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赛,看谁最先跑到终点的场景,两个小动物认为都认为自己的路程长?到底谁的长呢?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情商”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以高昂的激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二、通过“转化”的思想探索计算公式

由于学生有前面图形的周长的计算基础,让学生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已经不是难点,但是如何从众多的计算方法中,概括出一般的计算公式是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通过动态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转化”成一条直线,从而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乘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乘4

三、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让学生能利用概括出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有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1、基本练习,巩固所学计算公式。

2、为靠墙的长方形为上栅栏,怎样计算栅栏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只需要围三条边的长。

3、用12根小棒摆一摆,看能摆出什么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计算出周长。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7

在教授这节课以前我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孩子来说,要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已经很勉强了,更何况要求他们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那么怎么使抽象变形象,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就是我这节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了!

要把这节课上得形象,上得有声有色,上完以后使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概念、公式推导过程深深印入学生们的脑海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好动、活泼的天性,使用形象的学具并配以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我积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站在课堂的主导地位上,让他们想学、要学、主动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分三段编排,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是第二段的主要教学内容。目的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汇报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通过两个实例加以应用。让学生在探索中、在应用中,掌握它们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有所收获。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个方面。

1、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教后体会:

1、“课前小研究”的设计不仅对新知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铺垫,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形成深刻的认识。具体设计如下:

a量一量:

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b.描一描:

出示一些图形,用彩笔描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c.算一算:

我是这样算周长的:

d.用一用

(1)一个长方形的篮球场,长是28米,宽是15米,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有一块正方形的桌布,边长是5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e.说一说:

我发现:

这一设计,通过量每条边的长度和描图形边线,充分尊重了学生,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巩固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周长的一般含义,为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2、小组汇报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上台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交流、验证的过程中,体验了各种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

3、练习设计注重应用。

概括出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安排了两个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篮球场题和桌布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起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欲望。也为今后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4、遗憾点:教学本节课的出发点是放手让学生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交流中提升。但老师的补充说明仍然太多,教学的实施仍有不少操控的痕迹。

其实,适当的放手更是对学生的尊重。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9

《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我刚进学校时,第一次上的公开课的内容,第一次上这内容时的情景在脑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课后明叔点评了一句话:“你这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课应该让人感觉十分青涩吧,虽然每个环节师父都细心地指导我,但在自己实践时,仍然有很多地方没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开课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边老师的指导和时间的磨砺下,如今再来上这个内容时,对于每个环节,该如何设问,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逻辑性还不是很强,要想正确引导学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思路,而应该多去揣摩学生的思想,然后在他们的思维基础上进行牵引,往往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仍然采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进行情境引入,但发现学生的情绪并不如我原来的学生那么高涨,当时便想:难道是我的童话故事学生之前听过?课后我问了问学生,他们说这个故事之前并没有听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应呢?课后我进行了一番思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会上网,他们能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开始早熟。曾经喜爱看《喜羊羊》的孩子们到了三年级,心里开始出现矛盾,一方面平时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开始排斥《喜羊羊》,他们觉得这个动画片很幼稚,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看的动画片了。同样,所谓的童话故事对他们来说也就显得很幼稚了,听到后兴趣自然不会很高。在今后的课中,不管用什么进行引入,都应该先对当时的学生的喜好、心理进行一番了解,而不应该还停留在对原来学生的了解中。时代在变,孩子们也在变,只有顺应了他们身心的发展规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

随后在新授时,学生能利用周长的概念以及长方形的特点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三个公式。在运用时,我发现学生普遍都能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采用连加的居多,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学生们却很少用到,这本来是三个公式中最简单的一种,学生却不去选择。难道它现在变得很复杂了?其实不然,这种方法仍然是最简单的一种,只不过现阶段的学生还未学习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如果题中给出很大的数字,用这个公式他们就无法计算出结果。这使我不禁想到,这一册的教材其实是安排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只不过在《周长》之后,倘若在教学时,先把《多位数乘一位数》提前上完,再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他们便能用三种方法完整地解决,这时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的简便之处便体现了出来。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时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去上呢?这个值得我们去探讨。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0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这样就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等等。在练习巩固中,“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纵观整节的教学,我都努力为学生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的是本节的练习量少了一些,自己的教学驾驭能力还不足,学生的开拓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1

本课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读课文。初读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出示几个学生较难读准的儿化音,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读。第六自然段生字较多,我就用大屏幕出示第六自然段,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生学得较扎实。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我引导得不是很到位,比如:让学生说说自己生病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从而指导学生读好小鸟生病的这段话时,学生并没有完全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情景中,所以小鸟那种难过、痛苦的感觉也读得不是非常明显。在指导牵牛花为了去陪小鸟而使劲爬呀爬呀这个自然段时,虽然我预设了很多,但是我自己的情感还不够投入,没有达到预期的那种效果。

学生都有生病的时候,我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生病时的感受,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小鸟生病时的心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好一、二自然段。

我由段到重点的句子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小鸟孤单、寂寞的心情怎么样?这样通过反复地读和各种形式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小鸟生病时孤单、寂寞的心情,从而把句子读好。

“牵牛花”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段,体会牵牛花的精神是本课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可是我执教这篇课文是借班上课,学生课前不能预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练。于是,我让学生在自由朗读6、7、8自然段的同时,选用“蔓儿缠榆树”等词语说说牵牛花是怎样帮助小鸟的。但我觉得这还不够,于是又现场采访牵牛花,现在大家都是牵牛花,我想采访一下:牵牛花,牵牛花,榆树那么高,难道你不累吗?(生答)既然那么累,那你为什么还要使劲爬呀爬?学生说为了让小鸟早日康复,我再累也不怕。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牵牛花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精神。

本课教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学生的有感情朗读需要教师的不断的去引导,去示范,并踏踏实实的去强化练习。通过反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最好的进步方法,它可以让我更快的成长,帮助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2

核心提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在周长的认识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从 “看”到“指”从“ 指” 到 “ 描” ,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很好。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合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片段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学中我借助杨伯伯付工人工资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学生很容易自己推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不过,这节课我并没有把公式硬推给学生,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我想这才是教学最需要的。

2、注重学生课堂的主人翁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在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综观整节课,我和学生都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但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给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没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今后我会多加注意的。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5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导入的两个长方形周长大小差异明显,没有很好的达到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性语言过多,总结性的语言不精准,知识性的总结没有做到最贴切,而且过于重复学生们的回答,导致用时较长,延误了后面的教学设计。学生们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习的设计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

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

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

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

上一篇:药士、药师、执业药师的区别下一篇:夸张手法描写人物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