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2024-09-10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14篇)

1.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篇一

诗情画意的古诗教学

摘 要:本文旨在突出插图对于学习古诗的作用,初知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能用自己的话写出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关键词:插图 古诗词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老祖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宝贵的财富。古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瑰宝之一。学生学古诗,可以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想象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培养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可是,孩子们在学习、理解古诗的过程中总是困难重重。如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感受作者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难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摸索发现:教材中编排的许多古诗,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如果能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插图,就能比较容易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古诗优美的意境,获得情感体验,逐步形成良好的欣赏能力。[1]

2017年,我校开展了以《“梨园文化”生态教育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为了能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我选取了丘处机的《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辞》和元好问的《梨花》等几首有关于梨花的诗词来和学生共同学习。由于选取的诗词学生接触的少,理解起来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为学生搜集了与诗词相关的图片,借助图片学习,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古诗的效率。

一、吟诗看图,初知诗意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辞》是金元时期全真教掌教丘处机所写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梨花的作品。共上下两阙,距今时代久远,篇幅又比较长,学生初读时便倍感吃力。学生的认知是符号开始的,有了直观的视觉冲击,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就会具象化,所以选取了几张去梨园时拍的梨花照片来作为本词的插图。学习这首词时,先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请学生欣赏这幅插图,说说从图上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和画面:春天来了,满世界都是生机勃勃的春意,走进梨园,梨树枝头的梨花一团团一簇簇,挨挨挤挤,就像冬天的雪花一样。到了晚上,月光映衬下的梨花发出白色的光,把人间都照亮了。看着这些梨花,她们就像是一个清秀的女子,端庄、洁净、高雅。紧接着学生再回到诗词中朗读,一边读一边看插图中的画面,不仅能初步大致感受这首词的意思,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看图想象,理解词句

叶圣陶先生说过“书籍里有些图画,绝不是装饰和点缀,图画跟写在书里面的文字有着一样的作用。”[2]插图带领学生走进插图,深入了解古诗的意思。当学生从文本走入插图时,开始了一场梨园之旅:芳草萋萋、漫天飞花的暮春季节。每年清明前后都是梨花开放的时节,梨花就像白锦一样香气四溢,枝头上挨挨挤挤的梨花就像团团白雪,暮霭沉沉天地阔的静夜里,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人间与天上都溶浸在皓月与花色交织而成的氛围中,月光皎洁、花似雪明。这样的感觉很像姑射真人,天姿灵秀,给人一种高洁的感受。梨花清高绝俗、不与群芳同伍,世俗之人未能欣赏,梨花的清高傲骨未能赏识。也只有能进入洞天福地修行的有道者,才能心领神会。一幅幅插图,让如花瓣似的只字片语的理解,串成像梨花般美妙的文字。插图和文字的有机结合,让晦涩难懂的文字融入了图画中,活灵活现地展现到学生眼前。

三、融入图画,感悟词情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辞》这首词虽是咏物,实则咏自己,这正是文人咏物的寄寓手法。这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幅集作者丘处机的背景和作者赏梨花于一体的插图,读着作者的简介,看着图上作者赏梨花的姿势和神态,闻着这首词散发出的迷人芬芳,孩子们慢慢的融入画中。配着一首悠扬的乐曲,诵读这首优美的词此词把梨花独特超群的气质,写得生动鲜明,让人有清新脱俗、灵秀异常的感觉,虽结尾不免落入谈道论教的范围,但仍不失为一首佳作。词人所选取的歌咏之物,往往是个人内在性情与艺术风格的表征,因此丘处机歌咏浩气清英、仙材卓荦的梨花,可以看出其清新脱俗的风格、灵秀异常的神人气息,而表现于作品中。

四、诗图结合,学会表达

《礼记乐记》(3)中有“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成焉”,插图带孩子们走上一条想象表达之路。伴着音乐,闭住眼睛,吟诵着这优美的词句,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那美丽的梨花世界:远远望去,那一团团梨花让我仿佛置身花海,花香阵阵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蝴蝶、蜜蜂也沉醉与这美丽的世界。微风吹过,一片片梨花随风起舞,好像下了一场梨花雨。这捧着洁白无瑕的花瓣,就好像看到了一张有红扑扑脸蛋的小娃娃,嗅到了淡淡的清香。流连于梨园之中,好像与一位身着白衣仙女姐姐偏偏起舞,她的笑容是那样纯洁,动作是那样优雅,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与世无争、超凡脱俗。

学生配着音乐,看着插图,有感而发。同时借助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绮丽的梨园画卷。这就是插图的魅力所在:让困难的变得简单、抽象的变得具体。背诵诗词也就水到渠成了。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观察古诗插图,帮助学生走进诗歌的美妙意境,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审美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切莫把插图当作“摆设”,而应充分关注插图,巧用插?D,将诗与画有机结合起来,使古诗教学绽放无限精彩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文集》

[3]《礼记乐记》

2.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情画意,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触动学生的心灵,活跃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文本,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我们不能将安静、有序看成课堂教学的标准,而是要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天性,让课堂展现出诗情画意,从平实走向生动,从单调走向丰富,让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得到释放,让小学语文教学走向新的阶段。

一、生动导入,创新情境

老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还要有诗意、隽永的语言,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陶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领悟生命的真谛。同时,我会利用音频、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在舒缓、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自然、社会的风情;还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操作教具,或者一起表演、一起游戏等,激活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进诗情画意中来。

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啦啦啦,啦啦啦,我是捉蟹的小行家”,我一边比画,一边哼着小曲,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大屏幕上出现了大海美丽的图画,海浪声响起,全班同学一起唱起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动人的旋律让课堂弥漫着动人的气息。朗朗的读书声传来,学生们全体投入。你读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提出后,大家非常积极,有的说,赶海真好玩,可以追浪花,可以捡贝壳,可以抓螃蟹,还可以大声地呼喊;有的说,我最喜欢小作者描写大虾的片段,他把大虾描写成一个戏台上的武将,威风凛凛,却成为我的俘虏;还有的说,小作者观察非常细致,在他的眼中这些海洋小动物太可爱了,“努努嘴”的小螃蟹居然“束手就擒”……

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心灵完全解放,表现会更加积极主动,全身心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创造更多的奇迹,结出更多智慧的果实。

二、平等对话,润泽心灵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指出,语文教学实际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是精神层面的自由交流,更是灵魂之间的自由碰撞。在教学中,我不会用师长的威严来压制学生,更不会要所谓的标准来苛求学生,我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与学生平等对话,润泽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爱生之意,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个性主张。

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课下看了我发的《阿炳生世录》了解了阿炳的生平资料,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上课中,我们读完课文,疏通大意后,一起聆听了这首有名的《二泉映月》,并一起畅谈听后的感受。有的学生听出了宛转悠扬,有的学生听出了深沉悲伤,有的学生还听出了压抑的激愤,有的还领略到了音乐中的哀伤之美……这首曲子的感染力很强,因为这是阿炳对生活、对月光下二泉的生动展现,饱含着深情。于是我们开始探究音乐背后的故事,盲人阿炳卖艺为生,艰难度日,饱经了旧社会的风霜,感受了人世间的冷暖。学生们说这首曲子把阿炳对生活的感悟全部表达出来,至真至美。大屏幕上,月光下的二泉,阿炳一个人回忆往事,美景与哀情间构成对比,乐曲的感染力才如此强烈啊……体会了情感后,学生诵读时对语气的把握就更准确了,“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情感喷薄而出。

小学生就如稚嫩的幼苗,需要每个老师精心的呵护,也需要每个老师的细心引领和点拨,让学生能愉快地与文本、同学、老师对话,敞开自己的心扉。

三、感悟生命,升华认知

生命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课题。在小学生的眼中,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星空、大地等都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教学和生命、生活联系起来,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感受文本的生命情怀,升华学生的生命认知,让小学生懂得关爱、包容、坚强、勇敢等,为日后的人生打好基石。

在《第一朵杏花》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分角色朗读小孩子和竺爷爷的对话,体会背后的内涵。学生们揣摩了双方的心理,用奇怪、高兴、激动、自豪、怀疑、肯定等语气读出来,表现小孩因发现第一朵杏花而无比兴奋的心情。我问大家,你们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精神?有的说,竺可桢善于观察大自然,积极探索的精神值得钦佩;还有的说竺可桢对小孩子非常有耐心,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学完课文之后,我问大家你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一个个小手举起来,有的说,春天,我发现小草发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还有的说,他在奶奶家发现了刚刚成形的小黄瓜,非常可爱;还有的说,自己的京巴狗下了一窝小狗,可爱极了……只要善于观察,我们就能发现生命之美。

富有诗意的生命,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两者相得益彰。小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在语文课堂高唱生命的赞歌。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富有诗意的、审美的情景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我们要为小学生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节奏美、音乐美、内涵美,张扬自己的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乐学语文,乐享语文。

参考文献

[1]应中赋.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美感初探[J].教育艺术,2008(12).

3.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篇三

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审美教育的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语文教学还存在诸多较为显著的问题,其中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如下:

1.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在讲授课本时未能真正贯彻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思想,以分数为教学的第一基准,一味按照自己的设计将教学进行到底,不给學生留任何创造与独立思考的空间,丧失了本应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领略美的机会。

2.不少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教学时,习惯将课本分析得过于透彻细碎,将本应是艺术的语文教学演化成为了刻板的公式模式,使学生无法体会到语言的美,从长远学习语文的目标来看,本末倒置。

3.从上述当今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因为语文本就是一门富有艺术感的学习,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学生的尊严与兴趣,唤醒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以及激发学生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激情。“诗情画意”可以为语文教学带来诸多良好影响。

(1)“诗情画意”的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趣。当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方块字时,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诗情画意的想象,见字生情,寓情于景,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在大海中徜徉,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能自然而然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2)“诗情画意”的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语文课文本身运用了美学的思想观点,如课文《桥之美》,文中句句包含了作者对桥之美、绘画美乃至生活美、艺术美的独到理解与执着探寻,是一曲对艺术与美的赞歌。如此文章,如果单调机械地让学生学习生词,分析中心思想及语言结构,只会丧失文章本身最为精妙的审美思想,只有用心去感受文章中的诗情画意,才能获得文章所传达的审美认识,领悟语言之美,随之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3)“诗情画意”的语文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成绩。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提升兴趣、感受美的诗情画意的语文学习,学生会在发自身心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并做到语言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作文能力,语文成绩的提高便水到渠成。

4.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1)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画意,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张力,才能深深吸引学生。

(2)教师运用丰富的情感与诗化的语言引导学生体验美。教师是学生最好的镜子。当教师在课堂上激情飞扬诗情画意时,学生会深深地受到影响并以此作为自己学习语文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成绩、感受美并创造美的双重目的。

(3)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诗情画意”。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是课堂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然而由于大多数课堂学习以应试为目标,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很多教师更倾向于一味讲解,力求“透彻”,而不愿通过更为现代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事实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4.诗情画意学文言 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QQ号:358900743

Zhao19581219@163.com

(赵孝云,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江夏区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中语会会员。

1977年1月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83年4月开始在襄樊市保康县一中从事高中语文教学,自开始参加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多次获省级优秀评卷教师。~连续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并承担襄樊市高中语文复习命题研究工作;209月以“拔尖人才”从襄樊市保康一中调入武汉市江夏区一中,担任两个班语文教学、班主任。先后做了8位青年教师导师,并担任过语文备课组长、语文教科研组长。年10月后参加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考试语文命题工作5次,获二等奖两次、一等奖两次。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40多篇,多篇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

吴龙云,女,武汉市江夏一中教师,江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2001年参加工作,有论文获国家德育中心论文二等奖,)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一一听、说、读、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说到底语文就是生活,它是对人们生活的艺术再现,语文和生活他们的外延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生活的丰富多彩,语文的元素也同样是丰富的。比如嬉笑怒骂是生活,在文学里面也有相应的表现。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表现得如此的紧密,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的生活。为此,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  利用学生的特长,激发学习的热度

记得我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古文的教学一直是我的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于是我反复的思考,想找课文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的连接点,正当我冥思苦想的时候,随便到班上转转我看到班上一个很调皮的.学生在安静的素描,于是我的灵感打开了,下课的教室这么吵,他却在素描,我何不抓住这个契机?《兰亭集序》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特别是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于是布置下去,先让他们自己预习,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根据书上提供的资料画一幅画,同学们都很兴奋,纷纷拿笔挥舞起来。我趁机说“明天上课前请画得较好的同学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要求是尽量逼真。”,第二天上课我提前到教室,看着学生丰富多彩的“得意”的画作,有的学生甚至根据自己的想象配上了对白,我笑了,对他们的作品,我尽量少提意见,但我也指出不足的地方,争取和课文的内容相符合,甚至一草一木怎么安排,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我都一一强调,我请一个绘画稍好的学生上讲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学生们都议论纷纷,我又强调,与课文内容比较,对她(胡h)的绘画作品作出评价,同学们都说好,我又问好在哪,要求用课文的内容描述,同学们一一回答,并又加以评点,特别难以绘画表述之处我和学生们一起解决。如学生画中的竹子安排的地方与“映带左右”不符合,可是学生很少发现瑕疵,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读课文,对“映带左右”进行解释,讨论过后学生明白了:“映”是“映衬”,“带”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环绕,围绕”的意思。“左右”是什么的“左右”呢?于是找到了第一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左右”是兰亭的左右(周围)”于是我们将竹子“搬”到亭子的周围,趁机又问“山上树木很多,作者为何只写竹子?”学生们又讨论开了,有的想到了“岁寒四友”,有的想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又笑了,在画与文的结合中我们找到了对古人的敬仰,精神上受到了的洗涤,同时对古文的畏惧也淡了,在图画的引导下,我和学生一起激情地背诵着……

二、  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仍以《兰亭集序》为例,文中第一段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景中胜景,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信可乐也”的境界,可是第二段有一个字与这种“乐”不相符合,请学生去找一找,学生迅速地读课文并且很快就找到了“痛”字,我问“面对如此美景,作者痛什么?”要根据课文内容思考,我让他们默读课文。

在几分钟的思考与讨论后,学生们发现了关键所在,纷纷说到:“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原来是在痛时间的流逝之匆匆,感叹生命的有限。

“痛”字该如何解释呢?下面同学们议论开了:

“痛苦、痛惜、珍惜……”

我们根据上下文再读“哦,是痛惜时间。”

一切已经在一思一答中见晓了,于是我又和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情感,我又调动他们以往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对于文本理解更生活化。

终于在热情的回忆生活中将《兰亭集序》全文的情感一一分解。最后,我们根据黑板上的图画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5.田园诗情教学反思 篇五

《田园诗情》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效果良好。尤其是对“极目远眺”的理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我问同学们“极目远眺”是什么意思?有的同学迅速作出了回应“向远处看”。我接着问:“远眺”是向远处看,“极目”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一下子说不出来了。有的同学反应很快,马上拿出词典查阅,但很可惜,词典中并无“极目”的意思。我接着说:“能不能用动作来表示呢?”有的同学迅速举起了双手。我把他请到了台上。我先让他表演“远眺”,他做了个向远处看的动作。我接着说“极目远眺”,他的动作和刚才的动作并无多大区别。我有些想放弃,想亲自示范。但又一想,这样哪有学生亲自体验来得深刻。于是,我又说了一遍“极目远眺”,这次我说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极目”上,他似乎受到了启发,眼睛开始睁大,用力向远处看。我又连续说了几遍,他做的越来越好,同学们也从他的表演中理解了”极目远眺”的意思,即”睁大眼睛用力往远处看”。紧接着理解“极目远眺”说明草原之广,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这件事可以说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一定可以完成任务。所以,老师们,让我们充分信任学生,收起我们的手,放宽我们的心,别再包办代替了。

6.田园诗情教学反思 篇六

本文每一小节的内容都是一幅恬美的田园画,那些画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的内容画出来,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将自己所画的荷兰风情画上的内容介绍给大家,从而促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

当然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时,我先从理解内容入手,说说“牧场之国荷兰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学生“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适时作感情朗读的指导。

然后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作者写牛、马、羊、猪、鸡在碧绿草原上的活动,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体现了荷兰以畜牧业为主的特点,更突出了动物与环境与人和谐的统一。

7.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篇七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诗词蕴含的情

读古诗词,可以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品读”“赏读”等形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诵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的MP3伴奏带,有的直接有名家的范读,可以边表演边跟着学,这不失为其中的一种手段。当然,每个人的喜好不一,可以从网上下载不同的版本或内容仔细地品味学习名家的朗诵,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习得其精华,养成很好的诵读习惯。如同样是《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就有很多种诵读的版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伴着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演唱,想着“明月几时有”的画面,会很自然地找准节奏,找到其重音,读得多了,自然地会找到语感与平仄。

古诗教学,读诗的过程就是探求和作者情感碰撞的过程。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地渗透作者背景的介绍,这样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然后,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找到学生生活经验与诗词所诉之情的结合点。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中,就可以结合作者生活的经历,体会诗词,了解作者早期生活的闲适,理解其优美怡人的境界,接着介绍作者的后期生活,来理解为什么这是一追忆之作,能写得如此情真兴逸,真趣盎然。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画,来解读诗词体现的意

古诗词用语言塑造意象,通过意象传达诗情。古诗人中诗书画三绝的人是很多的,郑板桥就是其中一位。《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学生看着图,望着字,就很容易将这首诗背下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作品直观,他们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笔者在古诗教学中,常会让学生读熟了古诗之后,就试着将古诗的内容画成图,图的质量不要求很形象,但一定有其意境。如学习到《望月》中提到的《水调歌头》的时候,有的同学画了个圆,圆的旁边打了个问号,就代表了“明月几时有”;画个简笔人,举杯向天,酒气与云气相合,就代表了“把酒问青天”;在云里画个三角形,三角形加个正方形就代表了“天上宫阙”;在窗户上画点冰花,就代表“高处不胜寒”;在房子旁边画个美女跳舞就是“起舞弄清影”;天上画个苦脸,地上画个笑脸,就代表了“何似在人间?”……学生的作品未必能精准地表达诗词的意境,但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的诗词意境很难理解,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表现。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多种形式的画,让学生画,让多媒体来展示,让文本上的图示来说话,这些都是助推诗词意境解读的方法,可以有选择地运用。

三、通过不同曲目的唱,加强语文音乐的圆融

到网上查阅一下,就会发现《春晓》《明日歌》《咏鹅》《清明》《游子吟》《村居》《出塞》《登鹳雀楼》《悯农》《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曲子,苏教版小学语文中大多数有,在教学中,可以和音乐教师对接,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几首,进行教唱,而其他的诗歌可以用旧曲新词来套唱。通过不同形式的比赛,强化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古诗的喜爱。

如《渔歌子》教学片段:

(1)播放音乐,在音乐声中,让学生读《渔歌子》全词。

(2)听《渔歌子》全曲,学生试着跟唱。

(3)用多媒体出示《渔歌子》画面,让学生说出词意。

(4)展出另一首同题《渔歌子》,让学生用原典试唱新词。

在这里,教者将音乐和《渔歌子》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理解了词意,又学会了歌唱,一举多得,体现了一种大语文观。

当然,这种唱诗练习,光靠课堂训练是不够的,要和早读及全校的相关比赛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立体式的教学,才会形成一种学习古诗词,唱读古诗词的高潮。

8.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篇八

【关键词】语文;诗意化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的构建,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业务素质,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冲破传统的藩篱,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使篇篇文章构建成一幅美丽的语言画卷、学生在其中装点美丽的风景,文章因学生的感悟变得更加美好,学生因在美丽的语言画卷中而逐渐地成熟和感性,为其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份保障。

一、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对于一篇文章学习的激情,源自于文章本身的美感和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而学生积极性的产生则由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有的学生自身会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文学探索的欲望。而有的同学由于以前语文基础不是很好,语文学习成了自己的一种负担,面对高考,这部分学生会觉得语文学习无从下手,一片迷茫,而教师就可以发挥其引导作用,利用创设课堂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采取诗意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朱自清先生的精神世界。在文本讲述开始,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美景的视频,激发起学生对于自然景色的一种享受感觉,这种感觉将为学生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调。月下荷塘的美景中,教师可以动情地吟诵一首关于自己心情的小诗,创设一种诗意的氛围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教师可以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比如说,“这样的月色下,同学们有没有过想出去走走的时候?那时那刻你的心中是否有着一丝的怅惘?是否需要在这样的美景中去排解?”这样的引导会引发学生无尽的想象,他们仿佛真的置身于那样的情景中去诉说自己的心事了。在这种带有淡淡的迷茫中再去看《荷塘月色》,应该是别有风韵的,引导学生把握行文的脉络,睡不着——走出去——欣赏美景——走回来的轨迹中,学生体验着一个文人的伤感,也体验着美景与情感之间的微妙的关联。

诗意的情景创设,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片语文的美景中流连忘返,也可以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增强对于语文学习的动力。教师优美的语言描述,再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势必会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增添情趣,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

高中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至关重要。高中教学的目标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文学家,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情趣教学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个性化展示与教师的思想碰撞交织在一起,共同地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进而将学生带入文学的世界中,受到一定的精神浸染,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我的语文鉴赏能力。

例如在苏轼的《赤壁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增加情趣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并在其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开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朗读的视频,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中使学生获得文言文的美感,感受作品中的皓月当空、碧波万顷、澄澈空灵的美景,让学生在自我感知中去切身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使文章变得更加情趣化,学生亲自置身于美景中,使学生消除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还可以使学生迅速地把握好行文的脉络,并在真实的演绎中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角色扮演后,教师还可以一个评价环节来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看看角色演绎得是否到位,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认知。

对于文言名篇的解读,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及现代意义上的解析。唯有此,通过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师生共享名篇,才能使课堂散发浓浓的诗情画意。

三、渲染情感,使学生获得精神发展

文本是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主要依据,文章中精美的语言应该通过学生来进行表述,故而教师要立足于学情,揣摩文本及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在课堂上利用问题情境的方式或者是朗读品味的方式,来把握作者在文本中蕴藏着的情感。

例如在《陈情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寄予在作品中的忠孝不能两全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如泣如诉的深情陈述。教师可以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假如你是李密,你会……”这样的留白性问题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想象,进而再引导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将自己也想象成在当时情境下进退两难的李密,设身处地地朗读课文,在心与情的交织中感受作者的万般艰难的处境,那种凄苦、悲凉渗透在文本中需要学生在朗读中细细地品味,那种诚恳和期待也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

适当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深悟文本中渗透的思想感情,获得更为深刻的认知,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的教学不是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要以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获得更为深刻的发展,积极地创建诗意的教学情境,增加情趣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在诗情画意中学会学习语文,在自由的语文天地中欣赏迷人的风景。

9.《田园诗情》教学设计 篇九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2.初步了解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并正确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本课生字新词的意思。难点:初读课文,了解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两节课,我们到了山东的济南,看到了美丽、神奇的泉水。到四川的九寨沟领略到了那里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今天,我们到素有“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的荷兰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请学生打开课文,自学完成: 1.认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和新词。

2.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把课文读通、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几遍。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在讲什么?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和新词。

极目远眺 仪态端庄 绿意盎然 骠悍强壮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默默无言

舒缓平稳 顽皮 严肃 偶尔 汽笛声 一抹晚霞 牲畜 2.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请你告诉大家,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3.说说你在朗读课文时,遇到哪些句子比较难读? 4.指导学生把句子读好。5.指名朗读课文。

6.说说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 5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了解荷兰是在欧洲西部,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荷兰)

3.你想不想将来当一个导游,游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那么,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请你回去后,认真阅读,铭记于心,下一课,就请你带我们去游览,好吗?

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体会作者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2、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德育目标:激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世界文明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简单地了解了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的荷兰,今天我们要真正踏上荷兰之旅,去感受那儿的(指读课题)。

2、欣赏动画,感受荷兰

播放教材配套光盘中的“动画欣赏”。

3、说说感受

(1)看了动画,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自由交流

(2)师: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在你的脑海里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呀?

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的荷兰呀!还想不想去驻足尽情地欣赏呢?

二、细读探究,品味荷兰

1、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想想荷兰给你留下的印象,找找

/ 5

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把它们划出来,再试着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自读品味。

3、集体交流: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呢?你是从哪个自然段中体会到的?请具体说说你的理解。

A第二自然段“极目远眺„„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

(1)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体会到的荷兰是什么样的?(美丽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圈画词语:碧绿、黑白)所以你觉得荷兰是美丽的,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个别读、齐读。

(2)从哪句话我们也能体会到荷兰是美丽的?(引出“郁金香”一句)是啊,碧绿的草地还有色彩斑斓,鲜艳夺目的郁金香装扮,多迷人啊。通过朗读我们再来欣赏这迷人的景色。

(3)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还能体会到荷兰是什么样的?(自由舒适的)说说你的理解。(圈画词语:有的、仿佛、活像、好似)你觉得这句话写得精彩吗?为什么?(排比、拟人的手法)

指导朗读:谁愿意带领我们再次欣赏那形态各异的奶牛。B第三自然段“碧绿色的低地„„自由王国的主人。”

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体会到的荷兰是什么样的? 说说你的体会。(圈画词语:成群、除了、没有)如果你是骏马,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自豪)

指导朗读:现在你们就是一匹匹骏马,通过朗读尽情吐露你们此刻的心情吧!真是个马的自由王国啊!(板书:马的自由王国)

C第四自然段“在天堂般的„„自己的王国。”

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体会到的荷兰是什么样的?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介绍?听了他的介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天堂般的动物世界)

D第五自然段“到了傍晚,„„默默无言。” 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体会到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宁静安谧)

你能把这份宁静与我们一起分享吗?从他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圈画词语:才、沉默、偶尔、又是一片寂静、谁都不、也没有、默默无言)我们再来感受这份宁静好吗?

E第六自然段“运河之中,„„微弱的光芒。” 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体会到

/ 5

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宁静安谧)

试着准备一下,看看哪位同学最懂得欣赏,真正地感受到了那份宁静。

三、小结

四、作业

1、抄写词语、优美的句子。

2、完成天天练。附板书:

10、田园诗情

美丽迷人的 真正的荷兰是 天堂般的动物世界

宁静安谧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演演小导游,展示如诗如画的荷兰田园风光。

2、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

教学重难点:如何用语言描述如诗如画的荷兰田园风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知识吗?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儿的呢? 生讲述,帮助学生回忆。

二、引导描述

1、现在,我们正要去荷兰游览,可是,我们缺少一名导游,这可怎么办哪?(师一脸的愁容)

2、学生踊跃举手,争当小导游。

3、那作为导游,我们要向游客介绍清楚什么呢?(荷兰田园风光的特点)

4、怎样才能说清楚、说详细,让游客感到不虚此行呢?

5、生讨论后试讲。

6、集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 5

三、引导背诵

1、确定背诵段落

小朋友们,学习了课文,你被哪些景色深深吸引了?能说具体些吗?

2、指导背诵。

四、作业

1、补充习题。

2、将这如诗如画的荷兰田园风光介绍给你的爸妈听,并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作为本周的日记。

10.田园诗情教学设计 篇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一些优美词语和句子。

2、边读边想象画面,凭借语言文字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激发学生赞美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真正的荷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漂洋过海,再次去享有“欧洲花园”美称的荷兰看看,去欣赏那里的田园风光,去感受那儿的(指读课题)——田园诗情。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荷兰,知道荷兰是——花之国,水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引读并课件出示第一小节)

同时我们通过读书交流,知道课文向我们展示了5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图,分别是(根据生回答点出课件):奶牛图 骏马图 家畜图 傍晚图 夜晚图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五幅田园风光图,感受这真正的荷兰!(板书:真正的荷兰)

二、品味荷兰

(一)指导奶牛图

1、荷兰作为牧场之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草原上的奶牛。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课文那一小节描写了荷兰的奶牛?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配乐朗读)

不着急,自己再默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想一想。(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1:(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草原)

点出: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

请你读读这句话

“丝绒”是什么知道吗?(它是一种以蚕丝和人造丝为原料做成的丝织品,摸上去十分柔软、舒适)(出示草原图片)想象一下,躺在这如丝绒般的草原上,仰望着蓝天白云,你会有什么感受? 先让学生交流让指导: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出示“极目远眺”,能换个词吗?(放眼远眺、放眼远望)

指名读(看得真远呀) 齐读

远远望去,碧绿的草原、黑白两色的奶牛,构成了一幅色彩和谐的美丽图画,紧紧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起读好这句话。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2:(仿佛看到了正在吃草的牛群)

点出(1):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指名读

每头牛都有各自的形态,你能想象一下还有的牛在干什么吗?(训练说话用上:有的??有的??)

学生交流:(有的正在悠闲地散步,有的牛儿凑在一起,似乎在说着悄悄话??) 因为有了这些牛群,让我们感觉整个草原显得是那么温馨。能把这种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评价:牛群是多么悠闲啊!

(2)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红“仪态端庄”)读着仪态端庄这个词,你想到了谁?

在这牛群中,牛犊顽皮可爱,老牛沉稳庄重,如同一个温馨幸福的大家庭。谁来读读?

评: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而富有温情的画面啊。

谁能把两句话连起来读好,带领我们再次欣赏形态各异的奶牛?

评: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姿态各异的牛群

除了这碧绿的草原、悠闲的牛群,你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3:(仿佛看到了大片的郁金香)

出示: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

见过郁金香吗?见过荷兰的郁金香吗?出示郁金香组图。

瞧,这大片大片,五颜六色的郁金香是多么迷人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知道绿意盎然是什么意思吗?老师这有两句话,同学们读读,比较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句子)比较: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

绿色的村野乡间,是大片鲜艳的郁金香。

评:充满的绿色的村野乡间显得生机勃勃,其中点缀了大片大片的郁金香,那么多,那么美,怪不得荷兰要被称为“花之国”了!谁来读好这句话?

听着你的朗读,老师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芳香。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花之国迷人的美景!女生读

小结:是啊,一望无垠的草原好象铺上了丝绒地毯,大片大片色彩斑斓的郁金香点缀其间,牛群在草原上自得其乐,好一幅温情的田园风光图。(板书:温情)

读着这幅温情的奶牛图,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示卡片:的荷兰 对,(指板书)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来!带着这样的感受,咱们一起美美地读好第二自然段。

(二)自学其余四幅图,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1、刚才老师带领大家抓住一些重点句,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一起欣赏了这充满温情的奶牛图,现在请同学们在剩下的四幅图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找使你喜欢的词句,然后用笔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师巡视)

2、交流:你喜欢哪一幅图?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红相关的句子、词语。

预设(1):喜欢骏马图

是什么吸引了你?

出示: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自由驰骋。 指名读

(出示骏马图片)骠悍强壮是怎样一种体魄!鬃毛飞扬又是怎样一种速度啊!谁能表现出骏马的力量、速度之美?指名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这骏马奔驰的场面! 再读

你就是一匹自由驰骋的骏马,飞奔着,飞奔着,你有什么感觉?

你也是一匹在原野上驰骋的骏马,飞奔着,飞奔着,你有什么感觉?(高兴、自由) 是的,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引读并出示句子: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

谁能通过朗读表达无比自豪的心情?指名读

点评:老师仿佛看到成群的骏马在无垠的原野上自由驰骋!——男子汉一起读好这段话!

这真是骏马的自由王国啊!(板书:自由)

欣赏着这幅自由的骏马图,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卡片:( )的荷兰 是的,荷兰也是一个自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指板书)

预设(2):喜欢家畜图

出示第四小节: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这些动物们过的怎么样?(安闲)

如果把“安闲”这个词换掉,你打算用上哪个词?(自由自在、悠闲??)

看,安闲这些词用的多好!从这个词,联系这样的环境,我们读出了动物们的悠闲动物们的惬意,动物们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心满意足。能用朗读把这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读

你知道吗?这段话还是一首小诗呢!(重新出示调整后的句子)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

白色的绵羊

悠然自得,

黑色的猪群

不停地呼噜着,

成千上万的小鸡,

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

安闲地欣赏着

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喜欢吗?自己先练练,等会老师请读得最认真的同学配乐来读一读。

点评:真好,我仿佛看到一群绵羊那悠然自得的样子。

真好,我感觉到了小鸡、山羊多,那种自由自在、鉴赏家般的样子。

是的,这许许多多的牲畜,都在荷兰的草原自由自在、安闲地生活着。(板书:安闲)

读着这幅安闲的.家畜图,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呢?卡片:( )的荷兰 荷兰真是个天堂般的动物世界,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指板书)

预设(3):喜欢傍晚图

出示第五小节: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傍晚的牧场给你什么感觉?课文中有个词写出了傍晚牧场的特点能找到吗?(点红:寂静)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根据交流,点红:才 严肃沉默 偶尔 谁都不 也 默默无言)这些词知道什么意思吗?都写出了一个:静。

谁能读出傍晚的寂静?(点评:多么宁静的傍晚呀!)

让我们轻轻地缓缓地读一读,感受傍晚的寂静。

读着这寂静的傍晚图,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示( )的荷兰

有谁喜欢荷兰的夜晚吗?

预设(4):喜欢夜晚图

(出示)这一小节中,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点红: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荷兰的夜晚十分宁静)

除了这句话,还有描写荷兰夜晚宁静的句子吗?

根据回答,相机出示:车船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分别指名读(评价:多么安静的夜晚!一丝声音都没有。)

引读: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沉睡的——无声的——漆黑的——只有——。 齐读 荷兰的夜晚是那样的宁静而安详,(板书:宁静)

读着这宁静的夜晚图,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卡片:( )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指板书)让我们通过朗读一起来感受这宁静而美好的夜晚。(齐读这一节)

三、回味荷兰

1、总结:是啊,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娇艳欲滴的郁金香,动物们的自由王国,黄昏挤奶的劳作,寂静无声的夜晚,这一幅幅画面就组成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恬静而充满生机,是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指板书)

2、想把荷兰美丽的景色留在心中吗?自己读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背下来。——指名背

板书:11、田园诗情

温情 自由 安闲 宁静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真正的荷兰

附教学反思:

《田园诗情》教学反思

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具有“欧洲花园”美称的荷兰。文中优美秀丽的田园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真情地抒发了作者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让我带领我的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捧着不忍放手,以至于深深地陶醉其间。

11.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篇十一

可见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它存活于有心与心、有法与无法、缥缈与真实编织的和谐空间中,让学生能够沉醉于语文教学的美感之中。教师既可以敏锐地抓住学生眼前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并加以积极利用,推动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也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智慧公之于众,形成万马齐鸣的场面,更可以让学生在文本的交流碰撞中绽放灵智的火花,让课堂在自然推进当中展现诗意的精彩。动态生成的意义就在于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因生成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让平实的课堂因生成而变得趣味无穷,让简单的课堂情节因生成而变得跌宕起伏,变得更具有诗意,就是要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那么,如何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呢?

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

导语的设计引入。每次上课,教师需要找到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诗词、名句或故事来营造氛围。

多媒体的配合使用。多媒体的引进使语文课堂更为生动形象,优美的景色、灵动的文字、生动的讲解,当场就把学生带进了似真似幻的境界,如此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诗意。毕竟,这种诗意并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经验智慧的积累。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诗意语文的教学方式依然在探索之中,它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钻研、去体会、去完善。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文明里。”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情”,有了“情”,便有了阳光温暖、生机活力。一个情感真挚充沛的老师,不仅能让课堂熏染上浓浓的情意,更能把学生的心灵陶冶得圣洁、美丽。饱蘸的语言主要靠隽永、生动的语言来传达,教师要善于用诗化语言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如说到母爱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吟诵孟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到作文要在朴实中见光,告诉学生“作文如装修,简洁的美最永恒”;讲到人应当勤奋学习时说:“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一定是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时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将是一片空白”;讲到面对人生困境时脱口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情感灌注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静静地流淌,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师生互动、灵活创新且富有诗意的情境。

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要大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灵活创新地营造教学情境。通过创设灵活创新的情境,完成了对学生从“成语——句子——篇”的想象力的训练。另外用音乐画、表演、活动等方式创设诗意课堂情境,也有很好的效果。

再次,教师要注重相关知识的迁移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传达的是作者炽热的情与爱,只有读才能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让读者与作者笔下人物进行角色换位,使读者的情与作者的情和谐统一,使文本中那些准确传神的、充满灵性的语言能唤起学生心中某种情愫。不仅会让课堂诗情琅琅,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它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由“积累”到“运用”这样一种最高的境界。事实上,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是一个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语言的学习,人文素养的培养无疑是在量的储备中逐渐形成。

最后,课堂上师生心灵要平等的对话。

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心灵对话的语文。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曾言:“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课堂上,教师应始终在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即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是独立平等的交流。在这里,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尊卑之别,在教师所设计的语文课堂里,文本即是作者本人的形象,而师生则融身于他以字为声的世界里,在这个形象的世界里,三者相围而坐,如故友闲谈,从彼此的对话中寻求心灵上的滋养。

“诗是情感的黄金”,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才动人,有诗意的教师才珍贵。让我们用燃烧激情,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诗意,谱写心灵流动的乐章,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编辑结语:

一个有学养、有书卷气、情趣高雅的老师,他无论教体育还是教美术、数学,都能教出诗意。体育,表现了人类的力量之美、竞技之美、体能之美;美术,让人学会用美的眼光欣赏世界,用色彩和线条表现世界;数学,用逻辑的、思辨的、数理的概念来表达这个世界的理性之美、抽象之美、逻辑之美……各个学科,它既然能成为一门学科、一个智慧的结晶,它的本质肯定都是美的。从这个角度讲,“诗化教育”触及了生活的本质,触及了教育的本质,触及了孩子成长的本质。

让我们怀揣一颗诗心,怀揣一种诗情,引领学生与优雅同行,陪伴学生与美好相伴。让我们与孩子共同经历一个诗化的生活,共同体验人生的幸福!

12.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 欣赏古诗的画面美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古诗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诗中图画, 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作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 将画面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其尽情欣赏领略古诗的画面美。例如, 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 诗人对六月西湖的景致作了极力渲染描写, 表现了内心抑制不住的赞叹之情。学生诵读有声有色, 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学中, 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写意的国画:十里荷香, 画面色彩淡雅渲染, 虚实相衬, 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 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再如, 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 我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 伴着哗哗的瀑布声, 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的情境: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李白孤身一人来到庐山瀑布脚下, 只见太阳照射在美丽的香炉峰上, 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云烟, 烟雾袅袅, 若隐若现, 宛若仙境。这时哗哗响着的巨大水声引起了诗人的注意, 循声找去, 只见一条瀑布从山顶上飞流直下, 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水雾蒸腾, 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李白隽永的诗句顿时化作形象可感的动态画像, 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 那色彩、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 使学生立刻“未入诗先入境”。这样借助多媒体将诗中的事物、景象形象化, 让学生有具体的画面可感, 使其油然而生愉悦之情, 兴趣盎然地进入诗歌的学习中。

二、品词析句, 体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练。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 充分运用多媒体,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 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含义深刻的词语, 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比如, 高鼎的《村居》一诗中“醉”字是整首诗的灵魂, 它将堤岸、杨柳、小草、黄莺都写活了, 它们都沉醉于迷蒙的春景中, 但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个字的深刻内涵的。教学时, 我安排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自由点击欣赏与诗歌配套的录像:春光明媚, 小草从睡梦中醒来, 吐出被春风染绿的嫩芽自由地生长;黄莺展开柔嫩的翅膀, 在高空中自由飞翔, 仿佛在歌唱春天;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秀发, 抚摸堤岸;儿童放学后急急忙忙跑回家, 在春风中奔跑着放起了风筝……录像放映结束后, 我的心似乎被牢牢地锁定于形象、生动、自然的田园风光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说说诗人描绘的景物中什么“醉”了。学生们各抒己见, 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说:草儿醉了, 醉在尽情的生长中;黄莺醉了, 醉在自由的翱翔中;杨柳醉了, 醉在迷蒙的春烟中;堤岸醉了, 醉在杨柳的抚摸中;儿童醉了, 醉在无忧无虑的放飞中;诗人也醉了, 醉在迷人的春色中, 醉在孩子们的欢笑中;我们也醉了, 醉在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诗画中。此时, 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从资料库选择与古诗相符的乐曲进行配乐吟诵。学生们都作出了贴切的选择, 读出了发自内心的陶醉。从学生丰富灵动的想象中, 对音乐的准确选择中, 对诗的“醉”人朗读中, 学生获得了真切深入的体验, 而这正是凭借信息技术进行形象化教学达到的效果, 学生已经读懂了诗歌的精髓。

三、渲染氛围, 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王国维说:“其文章之妙, 亦一言以蔽之:有意境而已矣。”就古诗而言, “意”即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诗歌描绘的景物形象和生活画面。诗人写诗是“情动而辞发”, 学生学诗则是“入境而悟情”。古诗教学贵在“入境”, 也难在“入境”, 而多媒体手段则能引导学生直观入境, 在“境”中会诗意、感诗情、悟诗思, 进而领悟诗的意境。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 诗中千山万径, 一舟一蓑一老翁, 描绘了一幅极具空间感的画面, 给人以深远感和寂寥感。诗人仅仅是想描绘一幅画吗?当然不是。然而仅仅依靠文字很难读懂他的“醉翁之意”,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首先展现“千山层叠、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这样一个苍茫旷远的远景画面, 营造出幽静孤寂、寒冷凄清的氛围;然后慢慢将镜头推进, 聚焦在头戴蓑笠与孤舟相伴正在垂钓的老翁身上, 从而刻画出老翁那种不畏严寒、清高孤傲的形象;最后再将镜头拉回到远景画面, 一个失意但是不屈的形象跃然“画”上。有了以上的动画铺垫后, 再出示、讲解诗人的思想和时代背景, 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 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渔翁正是柳宗元本人的寄托和写照, 他借江畔雪景和垂钓“寒江”的渔翁, 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 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

四、诵读吟唱, 体验古诗的情感美

“诗歌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虽然短小精悍, 但意境深远, 音韵和谐, 具有音乐美, 而音乐本身就是最美的视听语言, 二者相通相融。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千古绝唱, 诗文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 尽可能地将古诗中“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 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是首送别诗, 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 完全融于天水一色的江南美景之中。教学时我选用了与本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 那舒缓、悠扬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使他们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他们仿佛回到了1000多年前的长江之滨, 黄鹤楼下, 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 目送帆船的影子消失在天水之间, 可诗人仍伫立江边, 不肯离去。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所以, 运用音乐渲染氛围来感受诗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激发想象, 升华古诗的表达美

古诗的语言不仅精练, 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它以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 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 启发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如教学《游园不值》时,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咏读诗句的基础上, 结合插图, 让学生展开想象, 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特定镜头去想象“满园春色”的美。同学们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园子里各种花都开了, 红的似火, 黄的似金, 白的似雪。”有的说:“我仿佛听到小草伸懒腰, 打呵欠, 拼命往上长的声音。”……学生用语言描述了园子的色彩美、声音美、动态美、静态美, 这其间也自然能体会到春之美, 生命力之美。

再如, 在教完《咏柳》后, 我就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一幅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动态画面:在清清的小河边, 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 翠绿翠绿的。美的氛围启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他们发表欲高涨, 一句句精妙的话语脱口而出:“柳树, 你是春天的使者, 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春天因为有了你, 而更加生机盎然!”“你那亭亭玉立的姿态是春天最美的画!”……孩子们积极地发现、自由地表达, 个性得到发展, 生命意识被唤醒。对诗歌的体悟, 在想象和创作中得到了再一次升华。

13.四年级语文田园诗情教案 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诗的语言特色,感知荷兰的静谧与美丽。

2、激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世界文明的热爱之情。

3、积累文中佳词妙句,并能用之描述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教学创意着眼点:感受与表达想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2、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过渡: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简单交流,不作深入要求。

三、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2、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3、自读自悟

4、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5、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6、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四、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3、(如时间允许)课堂内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域外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等。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

2、提问:田园指什么?你认为田园会有哪些诗情画意?

3、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回答。

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质疑:文中的田园指哪里,它又有那些诗情画意?

2、自渎课文,寻找答案。

自读要求:

(1)读书时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课文介绍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3)把自己认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划下来,不懂处作上记号。

3、生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集体交流,讨论自学成果:

(1)名读课文,看是否通顺流利。

(2)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

(3)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句话表现出的这种感情最强烈?

(4)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的?

(5)把你喜欢的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6)重点理解下列句子: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飘扬。

沉睡的牲畜,无声地低着,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三、自主性练习。

自选作业:读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摘抄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某一处景色。

四、展延伸:

14.四年级上册田园诗情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主要设计意图:课文描写了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运用拟人,比喻等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本设计遵循“得意得言得法”的理念,以自读感悟为主要方式,进行整体阅读的教学,力求依托教材以大板块的设计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诵读感悟,丰富语言积累,关注语言形式,加强语言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的语言特色,感知荷兰自由与静谧的美好。

2、激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世界文明的热爱之情。

3、积累文中佳词妙句,并能尝试运用描述景物。教学重难点: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学创意着眼点:感受与表达相结合。

一、回顾荷兰印象。

1.上节课我们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的荷兰(板书),在捷克作家恰佩克,细腻优美的语言文字引领下,边走边看,在如诗如画的田园里欣赏到了几幅画面,还记得吗?老师把大家说的编成了词串。

碧绿草原,奶牛成群

无垠原野,骏马驰骋 天堂草原,牲畜安闲

寂静牧场,无声挤奶

平静低地,万物沉睡

评价:大家的声音太整齐划一了,每幅画卷有自己的特点,能读出来吗,指名读再次齐读。

2、作者在最后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通过上节课一、二自然段的学习,知道荷兰是怎样的荷兰。(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奶牛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是奶牛的家)

【设计意图:本环节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通过词串的复习体会文中的主要内容,同时编排的词串中很多是本课生词,正好也是对生词的一个巩固练习。“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是作者文末的感叹,作为本教学设计的一个线索,贯穿始终,使课堂浑然一体之感。】

二、精读品味 感受荷兰牧场白天的诗情

1、从课文里,我们还能读到怎样的荷兰呢?请大家轻轻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生:我看到骏马在自由驰骋,荷兰的牧场是自由的王国。生:我看到绵羊悠然自得。„„

师:看来这碧绿的草原是动物们的自由王国。板书:自由

2、汇报交流:

第三段 指名读,从哪里看出是骏马的自由王国? △ 板块一:

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

(1)这个句子中可没有自由的字眼儿,你怎么看出他们的自由的? 生:我看它们长得这么强壮,飞奔得这么快活,觉得他们是自由的。师评:这飞扬的鬃毛也在宣告着它的自由。生:这里要读

师:碧绿的原野滋养着骏马,纵容着它们,使它们永葆天生的野性。生:这里要读

(2)“骠悍强壮、腿粗如桩”是怎样的体魄!“鬃毛随风飞扬”又是怎样的英姿!让我们来看看图,谁能通过读表现这种气魄?

评:哇!你很有力量!你也是一匹神气的小马!读出了骏马自由飞奔时的情景。你哪里是在读骏马,好像就是表白自己。师:让我们这些小骏马们齐声诵读!读出群马在草原奔腾的气势!读出了自由!读出了豪情!△

板块二:

“除了运河没有什么能够„„”

(1)除了„„没有什么?能不能换个方式说说这句话? 师:指名读,说感受。

生:没有什么能抵挡骏马,这碧绿色的低地任由他们驰骋、随意漫游。生:骏马想去哪儿都可以,到处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2)我们一起来想象画面感受一番。引读:

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仍然----(女生读:自由驰骋!)即使前方出现了浅浅的河水,它们依然(男生读 自由驰骋)即使前方出现了小丘、泥沼,它们依旧(自由驰骋)。集体引读: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飒爽英姿!除了——— 评:这真是个骏马的自由王国啊!△

板块三:

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1)想象一下在自由王国里,骏马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干些什么?

生:想跑步撒腿就跑,想喝水运河就在身边,想散步晒晒太阳也不错。

师评:那一望无际的牧场都是你的竞技场。这碧绿的草地都是你们的,没有食物的纷争。„„„

师:当所有的要求和愿望都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自豪、满足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读。

(2)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也想成为它们中的一员,去体会拥有自由王国主人的尊贵!你想不想来体验一番?指名读。

(3)现在,你们就是这奔腾的骏马,面对着辽阔无垠的草原,读读看。把它们换成我们。恩,听出了你们这些小骏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热爱。

师:让我们面对这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读出我们的豪迈!(学生齐读。)

(4)师总结: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的心中都会澎湃着一个词——自由、无边的自由。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3第四自然段:绵羊野猪 小鸡 长毛山羊

(1)这还是谁的自由王国呢?指名学生汇报读。

(2)引读看,在天堂的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怎么样?黑色的猪群呢?成千上万的小鸡 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呢? 学生读到相关内容,随机展开: 羊──师:说说羊儿怎么这么自由清闲,得意舒畅?

生:有天堂般的绿色草地,羊当然什么也不愁,自然会悠然自得。生:这里是美若天堂的家,他们感到幸福无比。

评:哪里有幸福哪里就是天堂。真是天堂般的感觉。

猪──“呼噜”是什么意思?如果猪会说话,它会呼噜什么?对谁怎样加以赞许呢? 生:他一定会点着头说:“多么广阔的绿草地啊,你是我们快乐的家。”

生:它也许会说“在这里,没有人类来打扰我们,也没有敌人威胁到我们的安全,我和朋友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多么幸福啊!”

生:它可能在高兴得歌唱,我的家就是这个美丽的天堂草原。

评:好快乐的猪啊!好可爱的猪。好幸福的猪。好惬意的猪。好自由的猪。鸡──连平日里很胆小的鸡,长毛山羊在这样的环境里也是显得非常──安闲。这里是是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3)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到猪的快乐,也看到了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读出你的感受。

评:动物们好悠闲的生活!读出了动物们的自由自在、心满意足。来,我们一起美美地去享受享受这天堂般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设计意图:文本的3、4两个自然段,呈现出来的是动物们在绿色草原上的悠然的游憩、自在的生活。此处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学会捕捉信息的能力,鉴赏分析的能力,在品味语言时学会联想,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悟到“真正荷兰”的一个独特的内涵——自由的天堂。】

(5)同学们,作者仅用了三句话便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生动的动物群像,你能理解他的这种写法吗?(这里是略写,这样有详有略,突出重点。这是概括描写。你有作家的潜质懂得不少写法的技巧。)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描写一幅幅画面时,可以有重点地抓住重要景物作特写,如写“奶牛成群、骏马驰骋”的画面就是浓墨重彩的;而在一幅有较多事物的画面中,我们不妨抓住特点,粗线条地勾画。

【设计意图:两个自然段详略写法的对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习得语言的表达形式。】(6)动画播放。白天的荷兰,是美丽的,自由的,在这碧绿的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看着奔驰的骏马,看着安闲的牛羊猪群,你会总想吟上一首诗,或是唱起一首抒情的歌,那么,让我们看着图,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背这段美妙的文字好吗?

三、感受牧场傍晚和夜晚的诗情

1、过渡:白天的牧场,生机勃勃,诗情画意,那么到了晚上又是怎样一番情景?闭上眼睛,仔细地聆听(老师轻轻范读)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宁静)

2、学生默读5、6自然段,你觉得课文中哪些描写把你带入了这种独特的诗情之中,边读边圈圈画画。先自己读读,再和小组同学分享自己的体会。

谁愿意用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宁静?(生读,师扣住“静”字评价。)

3、汇报谈体会。

第一部分:傍晚寂静之景

哪些词句使你感受到这份“静”呢?

板块一: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1)生: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

(2)师:有汽笛声应该不“静”呀,怎么能说“静”呢?预设:学生不能回答

师范读: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读的时候强调了“偶尔”、“寂静”)生:汽笛声不多,偶尔才会响一两声。远处传来的汽笛声都能听到„„因为很静才能听到远处偶尔传来的汽笛声。

师:你说得真好,读书,要一遍遍地把书的感觉读透。你来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读)这是以动写静,我们常说“鸟鸣山更幽”,平时也说“教室里静极了,只能听到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声音”。

板块二:严肃沉默的奶牛

师:再找找看,你还从哪儿感受到傍晚的寂静?

生: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了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师:严肃沉默是奶牛的神态,它大概就是前面提到的老牛—— 生:老牛仪态端庄,他们好似牛群的家长一样。

生:奶牛不言不语,和我们家长一样成熟、稳重它可能在想? 生:奶牛在想,可不能出声,因为我是长者、家长呀。生:人们都怕打破这份宁静,我也不能发出声音。师:这里多安静呀。【设计意图:关注到文本的拟人手法,关注到作者幽默的笔法,语言的情趣美。】 △

板块三:

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生:汇报此句。

师:谁都不叫喊吆喝,人与动物全都低声细语,可见这儿环境的寂静。师:铃铛也没有响声,你体会到?

生:牛儿站立不动,所以没有一点儿动静。奶牛不但站立不动,它的神态是严肃沉默 师:它大概就是前面提到的老牛——

生:老牛仪态端庄,他们好似牛群的家长一样。

生:奶牛不言不语,和我们家长一样成熟、稳重。师:它可能在想? 生:奶牛在想,可不能出声,因为我是长者、家长呀。

生:人们都怕打破这份宁静,我也不能发出声音。生:明天我要好好多吃点草才能产出更多的奶。恩,在孕育着新的一天。

师:在这里奶牛也是懂得享受宁静的。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奶牛静立不动,挤奶的人动作轻柔,没有嬉笑,没有呵斥,有的只是相对无言的交融、默契。生:谁再来读。

师:挤奶的人也在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祥和,收获与喜悦。

师小结:奶牛严肃沉默,自然一片寂静,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人、动物与自然是和谐。谁愿意用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宁静? 第二部分:夜晚平静之景

过渡:在荷兰的夜色之中又从哪儿体会到这份安然与宁静呢? △

板块一: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狗不叫了,圈里的牛„„ 师:随着晚霞的消失,夜幕降临,牲畜的归圈,整个牧场——,生:静悄悄的,恬静悠然,宁静无比,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指名读出这种感受。师:真是万籁俱寂。你来读读。

师:读着读着,这里的文字仿佛就成了了一首小诗。谁来读读,读出你的理解的味道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

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

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师:马儿怎么会忘记了踢挡板?

生:玩累了,白天闹得太厉害了。吃得饱饱的懒得动了。周围伙伴们都没动静,它也忘记调皮了。

师:是呀,牲畜们都睡了,睡得又香有熟。你来读读

师:你那轻轻的声音,缓缓的语速,一定是不愿打破幽静的气氛。谁能读出这种意境? 师:一切都入眠了,就连远处的几座灯塔也仿佛是个瞌睡人,睡眼朦胧,“闪烁着微弱的光”。谁能读出这份静谧?

师:漆黑的夜晚,只有微弱的光芒!怎一个静字了得,女孩子一起来读读让我们再来感受牧场夜的静!生读。

评:语调放松些,语速稍微慢些,“安谧静美”的感觉会更好些。板块二:车船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

生:读,说感受。车船过后,运河的水平如镜,也只是车船经过的时候有过一点点声音。师:这一阵过后,一切又静下来了。内心的安宁,犹如平静似运河水,如此恬静,安详。指名读。

师:美好充实的一天要拉上帷幕了,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总结: 师:同学们,这就是傍晚和夜晚的牧场,一切是那么的静,那么美好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音乐声)共同读出这种夜色荷兰的田园诗情。

设计意图:欣赏品读感悟荷兰牧场傍晚和夜色的静谧美好,让学生抓住自己读有心得的语言,谈谈读后感受,再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体会这些语句表达的静谧,在读中感受景色美,语言美,并进行语言的积累。

四、回味领悟“真正荷兰”。

1、沉醉于荷兰的牧场,内心无限安宁,难怪作者在游历荷兰之后也感慨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说话练习书读到这里,你觉得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呢?(自由、宁静)

如果你是一支郁金香,一匹骏马,一只小猪,一位牧民,是一位游客,你觉得真正的荷兰就是———

生:我是一支郁金香。真正的荷兰是鲜花的王国。就说我们郁金香吧品种就有200多个,是当之无愧的荷兰的国花。(花之国,欧洲花园是你当之无愧的美誉)

生:我是一匹骏马。真正的荷兰是动物的自由王国,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的运河,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自由驰骋,„„(你把课文的句子都用上了,好方法,积累就是为了运用。)生:我是一位游客,我觉得真正的荷兰还是天堂般幽雅洁净,这里的人们爱动物,爱自然,人们的生活也很舒服也是人们的自由王国。(你和作者一样爱上这里。)

生:我是一位牧民。风景宜人的牧场,是动物们自由的天堂,也是优美宁静而充满生机的人间乐园。(这里自由。静美。)

师:是啊,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者不仅是在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还有什么? 生:这不仅是在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更是表达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创设了说话的情境,又渗透了说话的指导,激发学生对荷兰牧场之国的喜爱向往之情。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文本的语言进行表达练习,把语言的学习与积累运用到学生说的语文实践中,促进语言的学习内化,也是对文本学习的拓展和提升。

3音乐文字。资料介入:捷克作家恰佩克当年游历荷兰时,自己的祖国即将遭受法西斯的入侵,家园遭受着战争危险的冲击。眼前异国的风光、色彩、情调和氛围,无数的美扣动了作者诗人一般的心弦。荷兰就是他想象中的美好世界,是一座纯洁的世外桃源„„ 师:听了这段介绍,现在你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荷兰?

生:他喜欢荷兰的宁静优美,自由舒适;他希望自己的家乡也能和荷兰一样。荷兰是他想象中的美好世界,是一座世外桃源„„

设计意图:文章是紧闭的眼帘,写作背景的资料呈现,就是要掀开它,让它露出晶光闪耀的双眸,露出美的精髓来。

4、这就是作者为什么写《田园诗情》的原因。最后让我们带憧憬与向往, 和作者一起满怀赞美之情告诉所有的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田园诗情。感谢同学们用你们真情的朗读,丰富的想象让大家领略到了荷兰田园诗情的独特魅力。

上一篇:数控机床下一篇:仙人掌说明文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