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2024-10-10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共15篇)

1.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一

会计监督工作是会计工作当中相当重要的一项业务, 会计监督工作就是会计机构和从事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 对企业中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资金上运转进行监管, 使与经济往来有关的活动按照合法的、合理的、正常的流程进行, 避免在经济上出现影响企业正常运转的行为发生, 使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会计监督的执行主体是通过相关的法律确定的经过相应的机构授权的合法的会计机构和从事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会计监督工作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监督企业中流动资金的使用情况, 保证这些流动的资金能够得到正确合理的使用;对商品在流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和商品的成本进行监督, 尽量的使在这个过程中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在企业的收益和获取的利润上进行监督,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要不断的对企业进行督促, 使其在拟定的销售目标上尽可能的完成或者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超额完成, 获取最大的收益和利润;在企业的收入和支出上进行监督, 确保企业做到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关系;对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 使其遵守相关方面的财政政策和制度管理, 在自身意识上有所提高, 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运转秩序。会计的监督工作是根据相应的法律制度, 以此来保证企业当中各项业务的运行都能够符合法律的要求, 合乎企业的规范, 在会计信息的科学准确性上有所保证, 使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获取利益最大化。会计监督工作是从事先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管理三个方面来对企业的会计工作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的意外状况而进行监督管理工作的, 但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的监督过程必须要实现协调统一, 相互促进, 互为参照, 使其成为一套具有严格体系的监督行为。

2 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

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的迅速,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 经济建设发展的越来越成熟, 那么会计工作亦是如此, 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创新改革, 在不断的改进中逐步得到了完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目前的现状来看, 我国的会计工

作的监督行为在相关的法律机制方面并没有得到完善, 这样的话会计人员在监督的过程当中就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执行, 监督工作得不到有力的执行, 从而直接导致了企业中的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运行。比如说, 虽然新的《会计法》已经颁布了, 但是和新的会计法相应的法律措施却没有规范的政策出台, 这样直接导致了会计的监督工作在法律上缺乏有力的支撑和保护。其次就是, 有一些企业虽然有了新的财务制度在运行, 但是在财务观念上并没有进行转变, 还是沿用过去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执行新的财务制度, 企业在相应的财务规章管理机制上也没有进行更新, 这样的做法就是对新的制度利用旧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处理, 是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陷入混乱的境地。

2.2 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失调

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 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 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以致会计秩序混乱, 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在一些企业中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 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 伪造会计凭证, 办理违法会计事项, 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 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 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

2.3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

一般来说, 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人员之手, 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前些年我国会计人员奇缺, 而现阶段, 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 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 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 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职业风险意识, 职业判断能力弱, 自我管制能力差, 惟命是从, 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 有意造假, 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3 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

3.1 加快法律体系建设, 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 应尽快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 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 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处罚;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 如《经济法》、《证券法》等, 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 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主要体现在: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 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这样就使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者相联系, 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 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3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培

养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在专业素质上进行强化, 在职业道德上进行提升。定期的对会计人员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和业务考核, 对于国际上的会计信息进行不断的更新, 在思想观念上不断的进行革新, 培养一支全面的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队伍, 会计人员只有在自身的素质上有所提升, 才能将会计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殿荣.会计监督略论, 2003-10-10.

2.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1.财务管理结构不完善,理念与模式比较落后

财务管理结构不完善是当前企业管理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资金问题,它涉及了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与企业生产、销售实现有效的结合;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中小型企业大都为私营企业模式,比如:家族式企业,企业投资者即为经营管理者,所以,存在很大一部分企业未将财务管理列入企业的管理层中,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相当缺乏,严重的甚至将企业财务与家族财务混为一谈,财务管理职位未能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财务管理得不到重视

大都属于小规模经营模式的中小企业,员工较少,忽视了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因此优秀的专业财务人员比较缺乏,且不能形成吸引,严重的导致账目核算、财务管理上的错误或误差,影响企业生产、销售等战略目标的制定。

3.缺乏充足的资金,融资难度较大

资金是企业发展中最为直接且影响最大的因素,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是因为财务管理的忽视和资金的缺乏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都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解决本企业的资金需要,而当前的银行贷款制度又对中小型企业提出了限制,融资渠道单一,造成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难度大的现状。

4.缺乏科学性的盲目投资

中小型企业大多存在着盲目性投资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为:企业自身规模比较小、目光短浅、投资分配不合理等,导致中小型企业对短期目标的极力追求,却造成了资金回笼比较困难,严重的甚至面临破产的状况。这些中小型企业“急功近利”,反而与技术开发、管理能力以及市场拓展等形成了矛盾,缺乏在產业发展方向的科学性。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生产规模、组织成本、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造成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专业性较弱、结构简单、内部控制力较弱等问题存在,其直接原因为企业管理层未能真正重视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专业性不强,导致财务分析与决策的失误。

2.财务管理的观念和模式比较落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观念与模式也应与时俱进。我国中小型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私营的家族式、集权式企业,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很多企业未能设立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混乱和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财务管理观念与模式急需更新。

3.资金短缺

我国中小型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限制多且比较困难,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因此企业缺乏足够的运营资金,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同时给中小型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与伤害。

三、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理念与模式

依据《税法》与《会计法》等相关法律,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岗位分工制与轮换制的建立,有利于对会计核算的规范,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企业管理者应积极主动进行现代管理方法的学习,招聘具有专业素质的财务人员,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建立绩效激励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重视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者首先应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更新观念,敢于突破家族式的传统管理方法,具有创新精神,致力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重视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重视高级人才的吸引与保留,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不断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3.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完善资金链

企业联营,是中小型企业加强抵御环境冲击力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通过企业联手,实现产品开发、生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利用资金捆绑,有利于各个企业在发展中互相促进,进而有效推动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4.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供给

资金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转的血液,科学投资,合理规划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应重视并解决中小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解决中小型企业的资金问题,提高资金供给,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此外,中小型企业也可自行创设融资渠道,比如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以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5.企业应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从加大企业的现金流转,规范投资、融资管理,加强利润分配等方面入手,致力于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构成部分,只有不断加强并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才能利于企业管理的有效进行,才能保证中小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足进步。(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张倩.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管理学家,2011(11):129.

3.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三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其总量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国民经济和外贸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当前剧烈的市场竞争形势面前,中小企业在扩大外贸出口中遇到诸多困难,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大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产生的,发展历史较短,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改制后形成的各种股份制企业,大都是只有十几年甚至几年的历史,总的来讲除个别企业有了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以外,大多数企业底子薄、基础差,特别是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方面,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㈠、信息不畅

我国中小企业一直以来都主要立足国内市场,为大企业加工零部件或生产“非标”产品居多,有些中小企业虽然进行独立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但往往也只是拾遗补缺而已。中小型企业定位的局限性使得其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对推销自己产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方面信息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根本不重视国际市场情况。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很多根本没有国际市场需求,自然也就谈不上出口贸易了。即使有的中小型企业想打入国际市场,也往往求助于一些中间商,特别是为了节约成本求助于一些信誉不佳的中间商,一旦受骗这些企业对国际市场就会望而却步、畏缩不前。

㈡、进出口贸易量小、品种单一

我国中小企业在出口方面,除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外,大约只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20%左右。即使在进出口贸易较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出口贸易中,居主导地位的仍是低附加值、品种单一的服装、鞋类、玩具、家具、小型电子产品或附件,以及小礼品、小五金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来料或来样加工形式,贸易额不大、生命力短、竞争力差、利润不高,受国外市场主导性强,市场不具有稳定性。

㈢、人才相对匮乏

中小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重视对生产必需的生产技术人员或推销人员的选择,对懂得国际经济贸易的人才不重视,甚至不招聘此类员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更注重企业当前的既得利益,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有了解市场行情、懂得国际贸易操作程序和规则的专业人才,而专业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之一。

㈣、国内政策和国际环境的限制

1、国内政策

⑴人民币升值,出口成本上升。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最近几年,人民币基本上每年都在升值。人民币升值意味美元贬值,直接导致出口成本直线上升,价格上扬,竞争力下降,对企业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⑵国家出口退税下调。

从2007年1月1日起,国家多次调低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遇税率,因而导致企业出口成本提高、利润下降,对自营出口业务、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商品及产品销往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影响更大,特别是对纺织业。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率3%左右,中小企业则更低。

⑶国家限制“两高一资”商品出口。

近几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调控。从2007年7月1日开始,我国将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将被取消,今后,我国还将加强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限制,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手段,包括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资源税、污染费等,有效限制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及加工水平低的产品加工贸易,使数万家中小加工贸易企业遭遇严峻考验,一些企业面临着产业转移甚至倒闭的风险。

⑷各种原材料及费用水平上升。

原材料价格上涨已成为当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最突出问题。近几年,在国际市场石油、有色等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双重拉动下,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原材料的涨价与工业消费品的价格刚性恰如一双铁钳,紧紧地钳制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2、国际环境

⑴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中出现一股“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这些贸易保护措施的目的主要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适应本国政治目标,保护本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使中国外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⑵对中国商品打压和歧视。

中国商品最近在西方发达国家突然遭遇了一场“寒流”:从玩具到水产品,从牙膏到橡胶轮胎,仿佛一夜之间,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在西方主流舆论中都变成了“问题产品”。中国商品遭受打压和歧视,对我国中小企业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对策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要发展,要走进国际市场,就必须在解决认识问题的前提下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我们的中小企业真正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得到长足发展。㈠在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上下功夫

中小企业自身要主动开辟信息网络,要加强市场调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分析比较市场需求与企业产品的关系,为企业参与对外贸易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必须主动走出去,比如要主动参加与企业相关的世界性的各种展览会、博览会,这不仅能起到宣传自己的作用,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市场,了解产品,了解技术,了解竞争对手。另外,有关国内大企业驻外机构可以利用驻外机构本身有偿提供信息服务和有偿合作,对企业自身发展和经济合作都是很有益处的。同时也可以建立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信息化网络体系,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都应当以此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牵头建立外贸中小企业互动式的信息交流平台。

㈡要加强研发力量,不断开发新产品。

中小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谋求发展,必须加强研发力量,不断推陈出新,开发适销对路新品,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让企业获得新鲜血液,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活力,企业发展要有前瞻性,新产品的开发问世将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增强发展后劲。㈢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以质量和品牌取胜。

中小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是当务之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无品牌或弱势品牌的企业将成为强势品牌企业的贴牌加工厂,不会拥有自己的终端市场。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才有竞争的基础和潜力。“价格战”的老路已经行不通,现在消费者关心更多的是商品的质量、科技含量以及品牌。推行新退税制度后,小企业应尽快认清这种形势,目前在与原有的合作商保持稳定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地加大产品的科技投入,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创国际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地位,争取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能公平竞争。

㈣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出口成本和费用水平。企业要发展必须在强化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必须练好内功,固本强基,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中求发展。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

管理,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化管理环境,明确管理目标,改善管理技术,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系统,提高内部管理的效果,着力降低出口成本和费用水平,使企业的经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㈤要加强对外联络,用好用足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对外联络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企业对外联络和宣传是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辟多种渠道,搭建交往平台,为走向世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四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商场现代化》

作者:王仕杰 梅 强 文学舟

[摘要] 本文从我国不同模式担保机构的现状出发,阐述担保机构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信用担保 现状 问题 对策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担保功能的需求迅速增长,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快速成长,为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帮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截止2005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2914家,共筹集担保资金815.15亿元,累计担保企业26.34万户,累计担保总额4673.87亿元,累计实现担保收入57.66亿元。

一、我国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及发展现状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0]59号《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意见》的基本框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践模式,归纳起来包括政策性担保、互助担保和商业性担保等三种模式。

1.政策性担保机构

政策性担保机构是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而建立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担保机构。近年来,政策性担保机构在所有担保机构中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到2005年底,政府全资或参与出资的机构所占比重为39.57%;政府出资217.02亿元,仅占担保资金总额的26.62%。

2.商业性担保机构

商业性担保机构是民间投资的,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担保机构。截至到2005年底,民间出资1961家,在担保资金总额中,非政府出资占担保资金总额的73.38%;四川省民间资本组成的商业性担保机构104家,占81.9%,民间出资20.9亿元,占其担保资金总额的73.1%。

3.互助性担保机构

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为缓解自身贷款难而自发组建的担保机构。我国中小企业担保的实践,最初就始于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近年来,互助担保远远落后于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的发展,只是在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快。2005年末浙江省有会员制担保机构46家,主要集中在杭州萧山和余杭两地。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

1.担保相关的政策法规存在缺位

现行的部门规章立法层次相对较低,效力有限,属指导性文件,缺乏法律、法规的刚性,使得实

际执行中的效力和作用受到影响。1995年出台的《担保法》仅侧重于普通的担保行为,对于专业性担保机构的运作活动没有明确的规定,对担保行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对参与担保的专业担保机构所做出的法律规范效力也相对薄弱。

2.与业务伙伴的合作关系有待改善

中小企业作为担保机构的客户对象,对担保机构的认识存在偏差,自身规模小、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信用缺失等先天性缺陷又影响着担保业务的开展;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收费标准参差不齐,使得中小企业的负担过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广东中小企业获得担保贷款的综合成本为8.3%,比普通银行贷款高2.3个百分点,比民间借贷高0.3个百分点,在三种融资渠道重成本最高。

3.自身资金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我国担保机构的户均资本金还不到3000万元,代偿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我国担保机构总体担保放大倍率不足2倍,远没有达到1:10的政策许可范围;大部分担保机构的业务仅限于对短期流动资金的担保。

我国担保机构的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担保机构很多都缺乏完善的担保保证金制度、集体审核制度、风险内控制度、运行监测制度、代偿制度和债务追偿制度等,影响担保机构运行质量和效果。

4.不同模式担保机构的发展不协调

各地区担保机构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明显好于西部地区。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互助性担保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它们,只是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的比较好。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整个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占绝大多数,而互助性担保机构数量则少的可怜。

三、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一方面,应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规范担保机构的日常管理;另一方面,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再担保体系的建设,完善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制度。此外,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确立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统一监管,完善其市场准入、市场运作、市场退出制度。

2.改善和合作伙伴的关系

针对中小企业广泛宣传担保的杠杆效应和获得担保的运行程序,降低担保费用,减少中小企业通过担保获得贷款的成本;加大和商业银行的合作,提高担保贷款在银行整体贷款业务中的比例,真正实现“平均互利、风险共担”,扭转担保机构高风险和低收益的不平衡现状,和商业银行建立合理的代偿的分担比例。

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提高自身的资本金实力,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担保机构要通过提高业务收益、担保资本金来源多样化等手段,提高自身的资本金实力,进而增强代偿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要建立完善的担保保证金制度、集体审核制度、风险内控制度、运行监测制度、代偿制度和债务追偿制度,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4.国家出台政策引导不同模式担保机构的良性发展

要大力推进中西部等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实现不同区域间担保机构和担保业务的互动,在东部较发达地区担保机构发展较好的同时,带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平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发展报告 [R].呼伦贝尔:第七届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2006

[2]王鹏:担保理论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9月

[3]广东民间投融资问题研究课题组.广东信用担保机构调查报告[J].南方金融,2005年第2期

5.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五

[摘 要] 《民营经济三十六条》的出台使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融资困难的

严重制约。本文认为这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下的市场失灵,并针对这一失灵问题提出从政府和企业两方努力来解决这种信息的不对称, 以便扫清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关键词] 民营中小企业 融资 市场失灵

一、引言

改革开放2 8 年来, 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经 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根据“2005·中国民营中小企业问卷跟踪调 查”, 发现融资困难, 人才短缺,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管理水平落后, 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而且选择融资困难的比例 更是达到了7 5 %。

二、民营经济融资现状分析.融资方式主要为自筹资金的内部融资。企业进行融资决策 的关键是决定其资本结构,使融资的风险,成本,与收益之间寻 求一种均衡。但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缺少政府和金融机构有力的 支持,主要依靠内部融资,形成了较为特殊的融资结构。表1 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对比 单位:%

由该图我们不难看出:(1)虽然随着民营中小企业的不断成长 自我融资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其比例仍在90% 以上。(2)在民营中 小企业发展的初期也是其资金最缺乏的阶段其非金融机构融资的 比例高于或等于银行贷款的比例,这说明商业银行在对民营中小 企业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3)除自我融资和银行贷款外其他的 融资渠道相对较少,比例总计不超过3 %。

内部融资方式的优点在于, 可以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获 得一定的独立性, 避免过多的政府干预, 但依靠这种融资方式进行 资本扩张, 其速度是极其缓慢, 很难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 来 满足企业资本迅速扩张的需要。因为这种融资途径受到民营中小 企业自身状况的制约, 而且还受资本分散程度的制约。2.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状况。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 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即间接融资。但这一渠道现阶段还比较 窄小,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偏小。表2 乡镇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

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出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 的比重不到9 %(扣除乡镇企业中的集体企业)。间接融资的渠道 是我国各个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但是, 上面数据却说明民营中小 企业却很难通过这条渠道进行融资, 它们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在整 个融资总额中占有的比例很小, 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力度很不够。

外部融资方式虽然在成本上较之内部融资要高, 但是在企业的 起步和成长期会是一种很好的融资方式, 在我国当前中小企业靠 直接融资(上市发行股票)的方式还比较困难。间接融资这种方 式更切实可行, 但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中的种种问题 使得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较少, 这一融资渠道也表现 的比较窄小。

三、中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是信息不对称 情况下的市场失灵。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商品或劳务市场上,交易的双方往 往对于交易的对象具有不对称的信息, 使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 托”最优,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一种“帕累托”改进状态,市场失 灵主要是因为竞争的不完全(或存在垄断)、信息的不完善(不 充分、不对称)、存在外部经济效果、存在公共产品、存在交易 成本、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等。一方对于交易对象具有信息优势,另一方则在信息上处于劣势。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市场失灵。在一个 经济效率的市场条件下,资金的流动应该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但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中,由于存在着诸多壁垒,资金的供给与 需求难以得到协调,也就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联系实际分析,大部分的中国民营中小企业有以下四个方面 的不足,这使得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装备差,经营业绩和预期收益不佳,企业业绩不稳定。2.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这是 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深层次原因之一。3.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透明度低。4.企业信用 较差,并且缺乏信用的积累。以上关于现阶段民营中小企业的弱点具有普遍性,而面对中 国民营中小企业参差不齐的状况,商业银行如同面对着一个信息 不对称的劣等品市场,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这就 增加了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而这种成本正是在这种信息的不对 称的情况下用在了收集足够的信息上面,这样银行便会提高贷款 的门槛以防范和化解道德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向民营中 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四、关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既然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从理论上是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的市场失灵,就是在现有体制下, 单纯的市场作用对某些领域无 能为力, 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 便需要非市场的 力量即政府的介入, 需要政府对这一市场进行调节和改进。笔者 认为作为政府应当着力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对目前的金融机构进 行一定的政策扶持,以降低其对中小企业的监督审查成本。二是 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二板市场。

另外,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拓宽其融资渠道的基础, 对 于中小企业首先要从讲诚信做起, 其次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完善 企业法治管理结构。其三是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健全财务制度, 为 银行提供客观准确的财务信息。其四是建立自有资产补充机制, 提高企业内源融资的能力。参考文献:

6.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六

煤炭企业发展受资源限制明显, 国家为保障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统筹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 助推煤炭企业长远发展。高速运行的市场经济下, 煤炭企业对净现金流的期望越来越高, 要求企业决策者具备财务风险控制意识。煤炭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必须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财务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保障企业全面、有效和经济的管理企业风险, 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可以加速企业资金周转, 保障资金流转安全;还可以为确保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

二、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和特征

(一)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相对于企业短期负债而言, 表现为流动资产严重不足, 缺乏流动性。企业爆发流动性风险, 可能引发短期偿债能力不足,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er) 投资风险。投资风险简而言之就是企业由于投资失误到导致的财务风险。投资风险不可忽视, 增加企业偿债风险的同时也会连累主营业务风险, 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三) 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指企业因营运资金不足而引发的风险, 是煤炭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存货大量增加、销售规模扩大、大量购置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增加等是导致营运风险的主要因素。

(四) 成本费用控制风险。

成本费用风险指企业由于煤炭成本及期间费用控制失误, 形成成本、费用超支风险。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成本费用大幅快速上升, 另一个是成本费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

三、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目前, 我国煤炭企业大多数采取的是战略导向型的积极应对风险的管理模式, 高度重视财务风险, 积极规避财务风险导致的损失, 或者将损失降低至尽可能小的范围。然而大多数煤炭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仍然在进一步完善中, 呈现出一下几个特点:一是内部风险控制环境不断改善, 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拥有完整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财务风险管理走向深入, 风险管理范围显著扩宽, 涉及各项基本业务、各类风险;三是监督机制不断完善, 内部信息沟通更加顺畅。

四、加强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 提高认识, 加强引导。

提高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对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风险控制工作当做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来做。成立由企业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企业内部风险防控小组, 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风险防控会议, 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风险管理氛围。

(二) 强化煤炭企业资金预算管理。

煤炭企业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现金流预测。企业财务风险防控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重大资金流流向和用途的监控, 积极主动对现金流东情况实施预测, 根据经营情况实际, 适时、适度调整修改预算, 采取适度从紧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保证企业资产的流通性。

(三) 采取资金集中管控制度。

资金集中管控是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方式。煤炭企业资金集中管控体现企业集中经营的管理理念, 坚持“预算控制、量入为出、效率优先”的原则, 统一、集中对企业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实行集中管理, 将企业现金政策、业绩考评权限集中于公司总部, 减少环节, 降低运营成本。

(四) 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定期举行培训, 提高煤炭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 建立一支适合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队伍。适时展开煤炭企业内部风险防范会议,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做好风险防范预警工作及应急风险处理预案。

(五) 实行内外部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

一方面积极培养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 积极配合企业管理层做好企业内部风险识别、控制工作。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企业外部审计的作用, 认真对待外部审计的结果和建议, 结合内部审计, 研究发现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共同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五、结语

煤炭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 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相互配合, 共同推进。我们应该充分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和做法的同时, 密切结合企业发展实际, 探索一条适合煤炭企业发展的道路。

摘要: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面对的一项重要问题, 关系煤炭企业长远发展。现代社会经济社会变革日新月异, 企业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必须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本人首先介绍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阐述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然后描述当前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大田.浅议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经贸导刊.2010 (09) [1]张大田.浅议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经贸导刊.2010 (09)

[2]卢智强.煤炭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0 (08) [2]卢智强.煤炭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0 (08)

[3]王应劬.国有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10 (05) [3]王应劬.国有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10 (05)

[4]刘辉.浅谈新形势下煤炭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J].中州煤炭.2010 (07) [4]刘辉.浅谈新形势下煤炭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J].中州煤炭.2010 (07)

[5]朱亚光.浅谈煤炭企业成本管理[J].煤炭科技.2010 (01) [5]朱亚光.浅谈煤炭企业成本管理[J].煤炭科技.2010 (01)

7.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七

摘 要: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依照会计法规利用相关会计信息,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会计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目前,随着国家各个领域、各种体制改革的深入,会计工作已经逐步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被认可的同时,会计监督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从会计监督的概述、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应对企业会计监督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会计监督;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5-0034-02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国内的今天,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企业主、经营者的目标。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压缩费用、节能增效等方法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企业利润的有效途径。与之相对应的,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在会计工作受到重视的同时,会计监督作为会计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却有被逐步被弱化的趋势。

1 会计监督概述

1.1 会计监督的定义及特点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取得具有经济监督权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依法成立的社会中介机构,依据相关会计法规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合法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本单位内部预算的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会计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及事后监督。会计监督是经济监督的一部分,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形式相比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综合性、双重性等特点。

1.2 会计监督的范围和目的

①通过对会计凭证、会计账本、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审查,来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客观性,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②通过对各项资产的审查、监督,从而保证企、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的保值、增值。

③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监督,以保证少投入、多产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实现既定利润目标

④结合企业的经营情况对纳税情况进行监督,以防止企业因偷税、漏税而带来的税收风险,同时也保障国家税收收入按期、足额入库。

⑤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此保证其符合相关财务制度的要求。

2 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企业的负责人对会计监督缺乏足够认识

企业日常管理中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即厂长负责制)已经成为企业现代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活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可谓好处多多。然而,法人代表负责制,也给企业的会计监督带来了很多问题。诸如:企业负责人搞“一言堂”对会计工作不重视、忽视对会计法规及政策的学习、对会计人员的任免随意性较大的问题极为突出。此类问题的出现也给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2.2 企业会计监督制度的缺乏及其执行不力的问题

会计监督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之一。会计监督制度的缺失表现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包括对企业流动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以及内部审批授权制度等制度的缺失,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时无章可循。对于有些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相对完善的企业,相关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等会计监督职能过程中,由于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制度执行的不坚决,造成了会计监督功能的弱化。

2.3 企业会计监督机构设置的问题

2.3.1 内审机构的地位较低

企业的内审部门承担着执行会计监督职能的任务,而由于大多数企业对内审部门的工作不是很重视,觉得内审部门可有可无,因此内审部门在企业中处于的地位相对较低,无形中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2.3.2 内审工作有会计人员兼任

一些企业出于节约人力成本的考虑,企业内审由会计人员兼任。造成会计监督形同虚设,不利用会计监督的实施。

2.4 企业会计人员自身的问题

目前,企业会计监督弱化的问题与企业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会计工作本身,属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工作,一些企业为了压缩费用,聘用一些会计业务能力一般的人员担任。有的会计甚至没有经过正规院校的财会专业培训,没有取得相应的会计职业从业资格,造成会计水平参差不齐。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基础,会计人员的自身业务能力如果有欠缺,实施会计监督将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2.5 会计监督中的信息化管理不完善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是会计核算领域的总体趋势,然而现今只有一些财务核算正规的企业采用了财务电算化系统,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核算。而大多数企业出于成本费用及信息网络安全方面的考虑,财务核算没有采用信息化管理或者信息化工作不完备。如果企业的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业务量大,那么手工记账容易出错;另外,手工记账存在会计核算舞弊的风险,从而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实施。

3 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

3.1 提高企业负责人对会计监督的认识

①企业负责人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我国《会计法》有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②企业负责人要加强对相关会计法规及税收政策的学习,要从思想上端正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能随意撤换本单位会计人员,尤其是会计机构负责人。

③建议对符合条件企业的上级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对单位的会计工作实施垂直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3.2 建立健全、严格执行会计监督制度

从目前我国的会计法规及相关政策来看,我国应该加大会计监督方面的立法,赋予会计人员更大的会计监督权力。同时,应该提升我国会计中介机构对会计监督参与度,从国家的层面以会计立法的方式加强会计监督。

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企业要建立健全、严格执行会计监督制度。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一项便是“有法可依”,从中可以看出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是执行会计监督的前提条件,也是防止会计监督弱化的一个主要途径。企业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国家相关的财税政策,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会计监督制度,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法可依”。同时,会计人员要严格按制度执行会计监督职能,不得徇私舞弊。

3.3 设置强有力的内审部门

内审机构作为企业会计监督的执行机构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由内部审计部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首先,从内审本身来看,内审计从属于本单位的领导,是本单位的一个职能部门,是为本单位监督活动服务的。其目的是协助企业的领导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内审部门具有以下特点:内部审计独立于企业内部其它各职能管部门,一般情况下,都接受企业的法人代表或是决策层的直接领导,独立开展工作,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内审部门具有特殊地位,是其它职能部门所不能取代的。

其次,从其所进行的主要工作来看,不同行业及企业的内审工作也是各有侧重、针对性的,即使同一行业、领域及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内审工作中,其目的、内容、方法、手段也都不尽相同。因为内审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等特性,使得内审工作所起的作用与效果也是多方面的。

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监督和服务的两项职能已经越来越被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企业应该在设置一个强有力的内审部门的同时,赋予其更大的会计监督权力,使得内审部门能实实在在的起到企业内部的“经济警察”的作用,从而使会计监督工作得以有效的加强。

3.4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在实施会计监督,会计人员作为会计监督职能的实施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企业应该聘用一些思想品质优秀、业务水平较高、能胜任处理复杂会计业务的人员充实到公司的会计机构中来。建议会计机构的负责人,最好由具备一定级别会计职称或者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的人员来担任,以提高会计机构整体的会计核算水平,以此来提升会计监督。企业还可以定期聘请社会上的会计中介机构,到企业进行审计,并对审计中所发生的问题秉着公正、客观的要求,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的益处是,首先企业会计人员在配合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过程中,能够检测到自己工作的不足,并纠正工作失误,同时使得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对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帮助的。其次,通过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可以从外部力量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监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使对企业的会计监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5 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①信息化建设对于现今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意义,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起到降低管理费用、增加目标利润的作用。

②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达到共享,使部门之间的信息得到有效的交流、沟通,提高企业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③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结果都是应该以货币可靠计量的。因此说会计工作监督工作是企业管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企业要在财务核算中采用财务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这样既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率。在财务核算电算化的同时,对整个核算单位内部的也要实施信息化管理,把会计信息与企业其他部门的经营管理相对接,把会计监督工作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过程当中,真正的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4 结 语

企业会计监督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加强企业负责人对会计监督工作的认识,完善及严格执行企业会计监督制度、设置强大的审计部门、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等五方面作起,才能改善会计监督的弱化问题,从而提高会计监督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刘允媛.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及其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10).

[2] 于莉萍,孙方方,靳鑫.论高校会计监督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

8.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八

【摘要】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货物运输和快递行业发展迅速,这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和发展机遇。特别是我国民营物流企业,以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占领市场。企业的快速膨胀要得到持续发展,就离不开全面预算和正确的战略决策。本文将从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概况、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改进对策

引言:

新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开始起步,至今已经历了接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相对于国外的企业,我国民营企业起步时间明显晚于国外。而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物流企业则起步更晚。但是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网购变得不再陌生,这不仅给物流企业带来大量业务,同时催生了一大批新兴的民营物流企业。这些民营物流企业在市场的潮流中抓住机遇,规模迅速变大,但是由于没有扎实的基础,会计预算工作不严谨不仔细,造成公司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将对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概况

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也包括了民营物流企业。目前来说,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态势是非常好的,而且随着物联网的扩展,物流企业将迎来一个更好的时代。

经济发展带给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的强大需求机遇,当有些公司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市场覆盖面很广,自身又难以处理时便愿意委托其他企业来完成其物流业务,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就出现了商机,促进了一大批民营物流企业的诞生和发展。

有准确数据显示,从2010年起,从事相关物流行业企业在以20%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中国物流行业的总体规模是急速增加的。截止到2014年7月,中国已有42万家相关的民营物流企业和机构的存在。

但是快速的发展是需要完整的制度和准确的战略方针来指导的。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就像一个只有一条腿的巨人,在向前奔跑的时候决定速度的往往是双腿的协调而不是单独跳跃。只有解决了存在问题,民营物流企业才能获得新生,实现飞跃式前进速度。

目前民营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在物流行业迅速发展时期,政府管理不及时,管理制度不完善,往往造成物流市场的乌龙混杂。一些虚假或根本没有营业执照的公司也趁机招揽业务。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流行业管理困难,而且服务质量不高,给客户带来麻烦。

(二)物流信息不流畅,而且信息记录不完全真实准确。物流行业的信息传递及信息记录非常重要,只顾盲目扩大规模的企业经常会忽略信息系统建设,造成信息交流不及时,信息传递出错等情况。

(三)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失。由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产业,特别是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是近年来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相关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速度远远赶不上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相关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匮乏。

二、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其实我国民营物流企业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方面,是阻碍我过民营物流企业长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部分将针对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展开讨论。

(一)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基本概况

为了谋求全面长久发展,一些民营物流企业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对自身的全面预算工作的开展。物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包括组织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控制、预算考核几个主要方面。

组织管理主要在于业务职能、管理职能、事务性职能部门的管理。对这些企业核心部门的全面预算,准确掌握实况,有利于公司方针的制定和战略方案的实施。

编制管理,主要是指包括业务收入、成本、资产、负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看似简单的四个名词,实际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却是整个公司的工作所围绕的重心所在。公司是否能达到盈利目标,正来源于收入、成本、资产、负债四个项目的运转情况。

预算执行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性在于,能够把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分开的部分,听说过执行管理,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以便于相互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

预算考核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使预算管理得到真正实施,起到真正作用。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业绩考核系统,就需要对预算和结果的考核落到实处,首先要从实施预算考核情况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在货物存储、货物运输调度等方面进行对业务活动效果进行系统化的组织、计划及协调,保证预算跟踪、分析、预测及考核,确保预算得到实行。

(二)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预算管理组织的体系建设不成熟。企业全面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企业组织的保证。由于全面预算工作涉及到的部门多,范围广,所以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内部资源,给全面预算管理形成合力,让全面预算的实施顺利开展。但是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初建,还不完善。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于全面预算工作难以开展,很多理论性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也普遍缺乏,大多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都还在摸索阶段,取得明显成效的较少。

其次,预算编制管理的指标内容设计不合理现象大量存在。物流企业主要工作在于运输、仓储等,同时根据客户需求对运输、装卸、储存、加工配送等进行操作,大部分物流企业拥有与自身业务相一致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正因为内部部门多,涉及员工多,上下信息的沟通难以真实无误,全面预算工作的指标内容也就不能真实利用到全面考核中去。

最后,预算结果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不作为。预算结果考核机制的目的在于对全面预算的实施进行真实反馈。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物流企业对全面预算考核机制的建立是不够重视的,甚至更多情况是全面预算考核机制形同虚设。预算考核结果的运用与机制建设也相对滞后,直接成为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结果考核效果较差的关键因素。

三、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健全。基于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情况,也就无法履行全面预算管理中的职能,为了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准确编制、实施及调整评价,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组成上下级合理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二)预算编制管理的指标内容设计要合理。要进行全面合理的预算和管理,离不开真实有效,来自于各个部门数据的分析和综合。先对资本、业务、筹资等进行预算,然后进行整体财务预算。最后就是根据业务情况,包括现生产、销售收入、销售费用、成本、采购成本、支出费用等进行预算编制管理的指标的设定。合理的指标设定,不仅能提高员工效率,也是正确的公司发展决策的体现。

(三)要不断完善预算结果考核机制,并且严格实行。实施企业内部预算考核机制的目的就在于要惩罚分明,让整体流水线操作顺畅起来。完善加强预算结果考核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加强财务资金的预算工作,调节资金的收支平衡状况,把握每一笔资金流向,防止财务漏洞的产生给公司带来风险;可建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部门,既有具有财务处理的能力,又有对各个部门的深入了解作为支撑,能够对公司全局有较好的把握,制作出完整的全面预算系统;增加专业物流管理人才数量,一个优秀又具有凝聚力的团队能够给公司创造更多价值,而人才就是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婷.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以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为例.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06.05

[2]胡云琪.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会计师.2014.03.10

9.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九

质量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是进行质量监督的基础,质量监督机制要在满足工程标准及具体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完善,遵循质量监督相关规定及原则,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科学合理的构建监督机制。按照相关部门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制建立的指导,针对工程较为分散的特点,将监管机制落实到每个行政主管部门,实现无盲区监管。加快推进质量监督体制的改革,转换质量监督方式,改变监督手段,实现授权执法转为委托执法、监督实体质量转为监督责任主体、分级监管转为随机抽查、传统监督方式转为科学监督四个转变[4]。

2.2依法监督,奖惩分明

根据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实行建设单位负责、监督机构控制、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督方式,强制性实施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对于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对于监管人员的违法行为根据情节的严重性进行合理有度的处罚,包括违法行为记录归档、罚款、降低信用等级等处罚措施。增强建设单位及监督机构的责任意识,政府进行合理性的`指导,为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2.3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力度

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工作应从材料设备、施工人员、施工工艺、施工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严格控制工程设计及施工方案设计质量,按照工程标准及施工要求,合理划分施工组织,保证各人员持证上岗【5】;保证材料的质量,杜绝使用劣质材料,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妥善堆放,设备操作人员应避免违规操作,减少对设备的损坏,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证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出现故障应及时进行维修;严格把控施工人员施工质量,对关键施工点进行实时监督,保证施工人员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的正确性,一个环节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质量验收,验收合格并签字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施工;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应详细调查施工周围环境,了解环境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及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量避免不良影响的产生;质量监督机构应不定期对各施工环节进行检查,不合格的环节应返工,重新施工,直到检验合格为止。

2.4实行分层分类监管,落实监督责任

针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分析其项目特点、质量控制要点及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质量监督方针,对各环节实施分层分类监管,对关键部位及隐蔽工程项目实行重点监管,质量监督较薄弱的地方应有针对性地调整监督机制,增设监督人员,加大监督力度,将各人员的监督责任落到实处,保证工程质量。

2.5提高监督人员素质及监管水平

加大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增强监督人员的责任感,培养其工作素养;监督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学习新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提高自身工作水平。

3结语

工程方对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不重视是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作为工程质量的有效保障,质量监督工作做得是否到位,是影响工程质量、发挥工程功能作用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力度,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机制,深化监督体制改革,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监管,严格监督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加强对各施工环节的监察力度,落实各工作人员的监管责任,实行不定期审核,奖惩分明,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水平及自身素质,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应找出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保证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真正发挥出水利工程的功能作用,造福于人民。

参考文献:

[1]胡学家,姚海滨,杨香东等.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实践探析[J].中国水利,(4):30-31.

10.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 篇十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各项事业和经济建设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小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经过长期的改革发展,目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中小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财务管理是对与财务处理相关的活动的经济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以及企业日常收入开支、效益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等。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了,需要中小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的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财务管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工作是其整个经济管理活动的核心,尤其是近年来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更是给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部分中小企业领导和管理者缺乏科学的财务成本管理理念,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基础作用,不能利用新时期的发展机遇改进财务管理模式,严重阻碍着中小企业在新时期的持续稳定发展。

1.2 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

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就是财务核算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业务活动范围也较小,在进行会计账目核算时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对账户进行设置和登记,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账务核算、结账、对账时容易出现偏差或错误,造成企业账目不清,甚至危害中小企业财产安全。其次,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不按照规定进行费用支出的账务处理,收入入账也不够及时等,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规范性。另外,中小企业在进行账目设置时缺乏与企业实际情况与市场发展现状的联系,容易导致会计数据缺乏真实性,财务核算准确性下降,财务信息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不能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3 融资筹资困难

中小企业由于其内部结构及自身性质在发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融资筹资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小型企业发展规模普遍较小,发展速度缓慢,资金周转速度也较慢,这就使得银行和金融机构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即使能够提供贷款,在金额方面也有限制,也不会给予太大的优惠,这就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困难。第二,中小企业在创办初期由于企业信用、偿债能力等都不确定,业绩浮动也比较大,导致筹资困难,难以得到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扶持。第三,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都是非国有企业,缺乏国家和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再加上目前我国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进入机构还比较缺乏,同样会使得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自持而陷入发展困境。

2 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有效性的一个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充分了解自身实际情况并掌握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打破陈旧的管理思维模式,更新财务管理思路,采取更加灵活的财务管理手段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市场适应性。还可以适当引进财务精细化管理观念,加大对财务成本、资金等的管理,积极发挥财务管理在核算、监督、预测、决策等方面的职能,引导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朝着现代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 规范企业财务核算制度

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中小企业首先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健全财务核算制度,严格按照我国的会计和财务工作规范和法律法规进行财务核算。明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填写,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财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体系优化财务核算制度,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账务登记、费用报销、预算管理等工作,从而提高中小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2.3 强化企业融资实力

要想切实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效性,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水平,强化融资实力。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筹资方面面临的困境,首先中小企业要不断进行内部资本优化,实现内部资本的积累,从而提高信用额度,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向银行贷款,扩大融资渠道和融资数额。其次,为了强化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要规范投资程序,必须在科学分析了市场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之后再制定具体的投资方案,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企业由于投资不善面临的财务风险。然后,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拓宽渠道,扩大其资金来源和资金数额,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

3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面临的困境,需要中小企业管理者及时转变和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清楚地认识到目前自身的实际发展能力以及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发展形势,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企业财务核算的规范化水平,强化自身的融资实力和财务管理能力,为提升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才昌.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4,16:95-97.

[2]沈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179.

11.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十一

财务内部控制是在控制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具体的企业财务活动中有所体现, 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和充分地获取并使用各种资源, 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 而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1]。

二、我国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总体上显得非常薄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距离[2],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科学合理的设计制度是保证企业良好运作的关键, 但如果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 内部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此外, 我国也有些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符合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要求或陈旧过时不适应变化的生产经营环境。

(二)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得力

内部监督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而现今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甚至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各职能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 导致了内部控制人员或部门职责不清, 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 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分析企业的盈利与否都是以信息作为重要依据的。畅通的信息可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顺利地开展下去的基础;但是有的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沟通受阻, 甚至存在虚假的信息, 导致企业信息失真, 经济利益受损[3]。

(四) 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偏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会计人员的队伍在逐渐地地在壮大和发展, 但是会计人员的素质却良荞不齐, 一些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在利益和权利诱惑下, 弄虚作假。甚至我国的一些个别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具备会计基础知识, 他们的业务素质较低, 因此很容易做一些违反财经法规和违法违纪的事情, 这些单位的财会人员就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三、改善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企业能否存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建立健全一套严密而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良好内部控制体系是促使并且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完善人事制度和奖惩制度, 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建立健全一套严密而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 建立统一的信息沟通系统

良好的信息系统能够确保组织中的成员清楚其所承担的职能, 了解控制制度中所承担的责任等。一个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不仅要有向下的沟通渠道, 还应有向上的、横向的以及对外界的信息沟通渠道。而企业的会计系统就是信息的载体, 能够为企业提供盈利信息、投资信息等。

(三)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控制有效与否的决定因素与会计人员的诚实状况、业务知识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素质的优劣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与业务素质不高, 就会在工作中遇到困难, 而且容易受到权利和金钱的诱惑。因此, 要经常与会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对有异常行为的会计人员及时地开导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防范控制。

(四) 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和明确权责分配

在我国的部分企业中, 内部控制人员或部门职责不清, 责任不明, 因此要建立严密的分级授权制度, 加强重要岗位的控制。会计岗位设置应当实行职能分开的原则, 杜绝一人兼任非相容的岗位或者独自完成会计全过程的业务操作的现象, 例如经管现金的出纳人员不得监管收入、费用等账簿的等记工作和会计档案保管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分清责任, 防止挪用现金以及隐藏流入的现金[4]。

(五) 加强内部监督,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内部监督体系, 会使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包括审核会计帐目、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 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比较熟悉本单位的情况, 对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提出, 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让内部控制工作真正得到落到, 使内部控制更趋于完善。

四、结论

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 是企业保持科学、健康发展的最根本制度之一, 因此我国早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需求日益凸现。而对于企业来说, 优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要从内部“法典”和“家规”的高度, 来规范和推行内部控制制度, 以培育出具有优化流程、明确授权、抵御风险、纠正错弊等功能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内部控制并对其存在的财务报告不真实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此外还提出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周兴荣.企业会计制度设计[M].科学出版社, 2006.

[2]陈丽.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中国科技财富, 2011 (18) .

[3]徐俊菊.论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商场现代化, 2007 (07) .

12.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十二

对中国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观念落后、与供应商关系对立、物流系统效率低下、支撑技术应用不足”等缺陷,进而指出我国零售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策,从而提高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中国零售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

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客户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运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曾对中国的制造企业和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管理观念落后

所调查的零售企业中89.6%的企业不理解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80.6%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就不到20%的具有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企业而言,他们所理解的供应链管理部门即物流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产品的采购,仓储和运输等,而不具有统一协调整个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能力。

(二)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尚未建立

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供货商的供货准时情况反映良好,近一半的零售企业(44.8%)与供应商的合作时间在一年至两年。供应链结构趋于稳定,但是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尚未建立合作的战略伙伴管理,甚至双方处于利益对立状况。双方在价格上进行博弈,把渠道伙伴作为产生利润的来源,导致双方无法建立互相信赖的协作关系。

(三)物流系统效率低下

生产企业(供货商)和零售企业为了在与外部打交道中不至于陷入被动,都尽量完善自己的物流系统,这就导致两者的设备设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重复,85.1%的零售企业以及65.2%的制造业企业自备运输工具,94%的零售企业以及97.2%的制造业企业自备仓库,很少利用第三方物流。

(四)支撑技术应用不足

61.2%的零售企业在零售终端对全部商品都采用条码标识,但在储运单元和货运单元,条码技术的运用却不够,74.6%的零售企业依然实行人工点货,极大地降低了仓库管理的效率,增加了出现差错的概率。

62.7%的零售企业建有企业内部局域网,在信息平台建设上超过了制造业和批发业,但是利用度却不够,只有38.8%的企业在网上公布商品信息,17.9%的零售企业提供网上购物方式,多数企业仅限于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送业务相关信息,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电子数据交换。

二、中国零售业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

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供应链管理模式有着根本的差别,前者强调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后者则重视系统的集成,不仅关注内部的资源,而且关注企业外部资源,突出一体化的整合思想。转变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涉及外部企业战略关系的系统变革,如果缺乏系统环境的支持很难取得成功。零售企业在供应链系统设立中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引进专业供应链管理人才,在企业内部宣传供应链管理思想,介绍国外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为变革奠定好思想基础。

(二)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

传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渠道成员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每一方都想尽量从其他方身上多拿些好处,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价格不稳定。信息彼此封闭。设施重复浪费,实际上对双方的共同利益造成了损害。零售企业不应该把渠道伙伴作为竞争对象,而应该借助于自己和最终消费端最接近的优势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伙伴,建立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使得交易各方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实现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更高价值服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三)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供应链管理要求各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进行创新,消除各部门、各职能以及各企业之间的隔阂,进行跨部门、跨职能和跨企业的管理及协调,即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这种重组包括三个方面。

1、企业部门内部的BPR。企业手工业务处理流程中,存在很多重复或无效的业务处理环节,如一些非创造性的统计、汇总、填表等工作,计算机完全可以取消这些业务而将中间层取消,使每项职能从头到尾只有一个职能管理机构,做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

2、部门之间的BPR。企业应该根据供应链中的角色,重新设计和构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对原来的垂直型组织结构进行改变,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目前,比较盛行的方法是按照商品品类来设计部门,从而有利于零售企业对单品实行全面控制,使得商品经营和管理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3、企业与企业之间的BPR。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大增加,就要求企业之间必须保持业务过程的一致性,这就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BPR,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四)优化物流配送系统,加强库存管理

如何实现有效的商品配送,在特定的服务水平要求下降低库存成本是每个零售企业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可以采用的对策如下:

1、建立配送中心的中央管理运送模式。集中库存与分散库存相比,可以通过减少安全库存以及联合调剂来降低库存水平,减少缺货情况,对于大型连锁集团而言优势极为明显。

配送中心是零售业统购分销这一竞争优势实现的中心环节。配送中心的根本作用在于扩大、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它可以从总体上布局,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作用。从布局、规模、功能、时机、批量上进行全盘考虑,实现高效、经济的集中物流配送。

2、JIT以及快速反应。零售企业应该采用ECR或QR等供应链管理手段,由过去的“预测推动型”订货策略转变为“需求拉动性”,缩短提前期,用大量的小额订单取代过去的大额订货,从而使得配送中心减少无效库存,并提高反应速度.

3、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管理库存实际上就是零售商的补货系统由供应商执行,零售商商品数据的任何变化随时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决定未来的货物需求数量并向零售商补货。这样可以降低补货成本、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降低库存水平,提高产品的可获得性,从而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

(五)第三方物流管理

零售企业也可以将库存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从而将精力主要集中于核心业务,而不必建造新的仓储设施或者由于库存过高而花费过多资金。

(六)实现信息化管理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可靠支持。零售企业与供应商要共享需求情息、存货状况、生产计划、生产进度、促销计划、需求预测和装运进度等信息,并且在各企业间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

三、结束语

13.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十三

来源:http://

【摘要】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迅速在世界各国传播和普及。分析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找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出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影响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原因,最后就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管理会计 现状 原因 对策

我国从开始引进管理会计,到某些管理会计方法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这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会计所具有的解释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职能,无疑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所以,加快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步伐,将管理会计更好地融合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1979年,西方管理会计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传人我国,事实证明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目前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中的全面预算、责任会计、变动成本法等在我国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国外行之有效的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本量利分析等方法在我国企业并未被普遍采用。而且早期在经济发达国家所兴起的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平衡卡等)就更知之甚少。人世后,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前我国企业能源利用率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另外,我国企业的管理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普遍较高,单个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亦会被劳动人数总量多所抵消。因此,普及管理会计知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影响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原因分析

2.1 企业外部原因 第一,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管理会计要真正发挥作用,给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处于一个平等、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二,缺乏管理会计准则。管理会计之所以在我国企业中得不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就是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会计准则。

2.2 企业内部原因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决策服务的,企业内部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管理会计应用的企业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不仅要懂得经营,更要懂得管理,尤其是会计和财务管理。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第二,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一方面,将会计管理定性为记账、算账和报账的传统做法仍比较普遍,另一方面,经营管理者的“长官意志”,依靠所谓的“实践经验”进行管理的习惯势力也比较严重。

严重地影响了管理会计的推广。第三,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与管理会计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管理会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应用性,会计工作者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对

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也是关键性的。由于我国引进管理会计理论的时间短,应用的时间更短,会计工作者的理论知识结构层次不合理,会计职业水准不高,致使企业难以应用管理会计。

2.3 管理会计本身的缺陷 管理会计本身的缺陷也影响着管理会计的普及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管理会计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很好地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我国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第二,管理会计的发展不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现在的管理会计研究,基本上都是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的,研究领域比较狭隘,不能很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

3.1 建立机构,推进管理会计职业化进程 管理会计实行职业化,一是要建立管理会计的组织机构,可以是管理会计协会或者单独设立的管理会计协会。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管理会计师开展管理会计实务工作;规划和指导管理会计师不断研究管理会计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方法;组织执业管理会计师们进行专业培训,拓宽和夯实专业知识,促使管理会计师们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建立管理会计师的资格确认制度,对于从事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可以依一定程序免试确认为管理会计师。三是在企业中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

在西方企业里,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部门,与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等部门并列,独立于财务会计部门,使它能够独立地、完整地发挥参谋作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中,一直没有设置管理会计部门,管理会计工作往往被忽略,使管理会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

3.2 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提高决策效率“管理就是决策”是著名经济学家西蒙的观点。可见预测和决策在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应用电子计算机可以更及时、更有效地开展预测和决策,促进管理会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近年,电子计算机在管理会计领域的运用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可以在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计算的基础上开发适用与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生的不同经济活动、不同专题进行预测分析,通过输入各种已知的信息资料,由计算机自动给出分析结果,减轻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再结合经验分析,提高分析的可信度、可行性,促进管理会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3.3 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在我国,管理会计无论是教学,还是理论研究,很多的内容体系基本上是从国外引进的,西方管理会计的一些新兴理论,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众所周知,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如果理论上存在问题的话,势必影响到实践中的应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对管理会计的目标、对象、假设、职能、原则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行理论研究时,需由过去单纯的规范理论研究转向多种研究方法互补,通过实证研究、实地研究等方法总结和发展我国企业管理中新的模式和方法。

3.4 制定管理会计准则,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完善企业管理管理会计之所以不能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其根本原因就是管理会计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管理会计准则。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基本准则》,准则的制定可以将管理会计的原则、观念和实际应用方法融为一体,可以进一步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3.5 深化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构建适合我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发展时间不长,缺乏完整的基础理论研究,大学的管理会计教材内容使学生感到很空洞,缺乏具体应用性,学生难以学习和掌握。为此,必须加强对管理会计的概念、基本特征、服务对象、职能作用、目标、假设、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内容的研究,形成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理论研究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在管理会计的研究中,一方面,要善于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更应注重总结提高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实际经验,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提炼、推广,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14.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十四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经营特征

(一) 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统一

中小型企业中, 经营者往往就是最大的股东。自己出资, 自己经营, 这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决策灵活及时, 经营目标明确和强烈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优势, 经营者目标与股东利益取得一致;另一方面表现为公司在经营上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 资金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不利于公司的良性发展。

(二) 经营多属于负完全责任的个人经营

企业的经营决策主要依靠领导人自己对市场的直观把握, 因此企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能力。其特点一方面表现为有权力、善独裁;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内在的激励机制, 经营者具有机动性、成本意识及担当风险的勇气, 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开拓精神。

(三) 初始资本及可利用的资本少

企业经营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及借款, 资本额少, 加上外部融资能力的限制, 使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资本增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这就将中小企业的活动领域限于中小资本能以操业的范围, 否则会遇到极大的风险。

(四) 具有经营机制方面的灵活性和易变性

中小型企业在经营中表现为对市场需求的变动反应及时, 可合理调度、配置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如在中小企业密集的地区就表现为主导产品突出、专业化程度高、管理成本低, 在大环境相对萧条时期, 能加快调整步伐, 适应环境, 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

(五) 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中小型企业从事的行业多容易进入, 所以在扩大其产业市场的时候, 许多新的对手会参加进来, 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 而中小企业自身弱小, 难以抵挡经常性波动的冲击。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原因而参加了联合组织, 缺乏协调性。因此表现为经营者常常为避免竞争而寻找出路, 在质量、性能、设计上搞差别化, 避开价格竞争, 力求实现不完全竞争。

(六) 受环境变化刺激或冲击大

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型企业一般缺乏大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 资本金小, 产品品种少, 顾客面窄, 常常依赖于某一种产品和技术, 因而环境一旦发生变化, 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和压力就会增大, 许多中小企业就是因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政策的压力而破产。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 资金短缺, 筹集融资能力差

中小型企业注册资本较少, 资本实力有限, 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 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是企业生产周期中需求量最大的, 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在筹融资上面临的主要外部问题是缺乏政府支持, 造成融资渠道少, 使其只能通过间接渠道进行融资, 获得资金困难, 造成后续资金不足, 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第一, 在银行信贷政策上, 存在歧视;第二, 在银行利率政策上, 存在所有制歧视;第三, 在直接融资方面, 资本市场侧重于为大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二) 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中小型企业更多地把会计作为一种信息披露的需要或者是记账的手段, 而没有把其视为管理工具。在会计记账过程中往往忽略企业的实际情况, 有时就会产生错误信息, 对决策者产生误导, 而且即使财务报表反映出了存在的问题, 管理者也常常不重视, 不能利用财务工具为管理服务。

(三)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实际情况来看, 许多中小型企业根本没有设账本, 另外设有账本的企业也存在亲属管账、会计出纳不分、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从中小私营企业的角度来看, 企业有炽热的追逐利润的内在冲动, 近年来, 其凭借自身经营方式灵活等明显的优势和社会功能, 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如鱼得水, 发展迅猛。但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起来, 其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诸多问题。

(四) 对资金缺乏投资预算决策功能

由于投资决策不是中小型企业经营中日常财务活动的主要部分, 因此经营者一般不太重视资金的计划和预算。中小企业行为常常表现为缺乏长远规划, 企业的大部分决策由经营者一人凭借个人的经验和意志决定。

(五) 对资产的管理缺乏科学性, 控制薄弱

中小型企业一般没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严格制度, 管理上人为作用较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缺乏对会计信息的分析, 认为会计报表的编制己经是会计工作的阶段性总结, 没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忽视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

第二, 对存货没有加以控制, 大量库存产品占用了大量资金, 造成资金呆滞, 周转不灵。

第三, 对应收账款控制不严, 造成大量资金回收困难, 往往形成大量呆账。

第四, 资产保管不利, 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没有完善的管理手段, 造成出问题时无法核对, 资产损失严重。

三、完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希望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中小型企业本身也要重视市场的研究, 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 努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笔者对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一) 设立符合自身需要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 政府加大扶持支持力度, 增强企业外部融资能力;

(三) 加强财务预算功能, 规范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 加强财务方面的分析和控制;

15.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 篇十五

关键词:现代企业;合同管理;法律制度;审查监督

合同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法律表现形式,现代企业经济往来中各方主体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去履行其权利义务的,合同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把好合同管理关,是现化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就如何推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不断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遵循法制制度的保障,进行浅要分析。

1.合同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A.合同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合同管理是指对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导、监督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不仅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手段或程序,还包括调查、谈判、起草、签订、履行、监督等环节,使合同依法订立并全面履行,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

B.合同管理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企业权益

加强合同管理制度,对企业而言,可以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求得生存与发展;对社会而言,它可以通过规范企业的组织行为,实现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从对外开放的角度讲,它也是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实现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依法实施合同管理,可以充分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2.我国企业合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合同管理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起初过于简单、粗糙不规范,发展至今逐步细致规范趋于完善,但企业在合同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合同管理中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足、法律制度建设滞后

不少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与管理方式以及法律管理制度都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对合同管理重视不够,经常是辛辛苦苦赢得的利润,却由于合同上的漏洞而交了学费。相比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现在企业的合同管理完善很多,但至今在合同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不少人对市场与合同、合同与合同管理两对关系缺乏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与合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市场的运作需要合同。另一方面,合同的成立必须以市场为前提。若不了解二者的依存关系,只顾到市场承揽任务,却不去签订合同或草率签订,遇上纠纷就会因缺乏依据或者依据不足而吃亏。

合同与合同管理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合同产生在合同管理的前期阶段,往往合同生效这一阶段倍受重视,但合同履行阶段容易被忽视。一旦合同签订了就束之高阁忘记履约或大打折扣。因此,合同管理的问题多数产生在中后期履行阶段。

合同法律和合同法律意识滞后。我国从1999年3月才制定了统一的合同法,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进程中,企业所处的合同法律环境是不完善的。企业从业人员的合同法律意识较为滞后,不懂得合同法律是合同订立和履行全过程的法律依据,订立签署合同随意性强,造成不少失误和损失。

企业缺乏一套严谨的合同管理制度,对合同管理未能体现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很多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出现诸如合同原件丢失,在签订合同时对方资质未进行严格审查,一旦合法权益被损害便无法主张自己权利的案例。到目前为止企业的合同管理虽说基本上达到了有章可循,但有章不循的现象还不时出现。

B.合同文本不规范、条款过于简单、模糊以及文字不严谨

可以说,合同讲究咬文嚼字。一些合同的条款过于简单,合同条款约定的意思不明确或不严谨,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比如最漏掉违约责任条款等。有些合同只讲好话,不讲丑话,不懂得签合同应当“先小人后君子”的诀窍。

C.合同的主体资格问题

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是合同得以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合格的主体,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根据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法人的分支机构需由法人的授权委托书才可以享有对外签订合同的资格,同时作为法人职能内部科室是无权对外签订合同的。现实中一些公司的分部、销售科等职能科室甚至销售员工经常代表法人对外签订合同。既无法人授权委托书,又无身份证明,一旦发生纠纷责任很难明确。

D.主从合同关系不明确和违反法律法规签订无效合同

主合同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合同,从合同是指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才能成立的合同,如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等。没有主合同的从合同是没有根据的合同。《合同法》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目前公司与企业所签订的合同,有些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实质也是无效合同。

E.合同的生效与履行问题

合同的生效不同于合同成立,一般情况下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生效,但是合同上面仅有签字或盖章,而有的到底是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签字盖章不是很清楚;还有些合同未明确履行期限;另外,在履约过程中发生合同内容或主体变更时,不少负责履约的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及时变更的意识;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地发出必要的书函,是一方主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招数。可惜这几点往往被忽视,从而埋下安全了隐患。

3.加强企业合同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为了更好的防范合同管理风险,结合上述合同管理方面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A.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

建立怎样的合同管理体系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笔者通过实践调查并结合有关的理论知识,认为在合同管理上实行“统一管理、归口审查、分级审批、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管理模式。

统一管理,就是由集团公司制订统一的合同管理制度,确定统一的合同管理部门;归口审查,即对合同内容,由集团及二级单位两级合同主管部门归口审查,有关专业管理部门联合会审;分级审批,即按合同的性质和标的额大小划分集团和二级单位的合同签订、审查审批权限。各负其责,即对合同项目承办单位对合同订立、履行全面负责。确定了管理体系,还要明确各级机构及同级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它是保障建立管理体系目的的具体落实,只有各主管机构、部门各司其责、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才能把合同管理工作做好。

B.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其他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法律关系,大多是通过各种合同来体现的。因此建立健全各项合同管理制度非常重要。比如合同归口、合同授权委托、合同审查、合同公正制度、合同专用章、合同归档等制度。这些都是合同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只有健全这些制度,才能对合同法及有关合同法规、规章在企业经营中贯彻执行情况、签订、履行合同情况、对合同纠纷的解决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有效地监督检查,而合同审查制度又是其重中之重。合同的专业性、法律性很强,特别是一些重大合同,能否正确地签订对企业关系极大,因此,必须经过审慎、严密地审查才能保证所签合同的可行性和合法性,才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C.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制度

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后,在实施过程中,尚需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制度是必要的。根据监督检查工作的性质,该项工作应由企业主要领导负责,企业法律机构作具体工作,检查期限分为定期和不定期,其工作内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对合同法及有关合同法规、规章在企业中贯彻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企业合同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合同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不断修改、完善各项合同管理制度;对签订、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合同履约中的问题,制订对策,通过整改使合同顺利履约;对合同纠纷的解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采用妥当方式处理纠纷,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减少经济损失。

E.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

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利用网络、外聘专家讲课、选送深造等渠道对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合同业务、法律事务、《合同法》和公司有关合同管理办法、规定的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施合同管理。而成功的企业合同管理,是把合同的权利义务按职能分工分解到各部门,由各部门去履行属于自己职能范围的权利义务。只有这样、合同管理才能真正到位,履行责任才能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徐兰英,李向民.企业如何加强合同管理规避和防范交易风险

[2]陈 通,任明,宫立新.企业合同管理风险辨识及评价研究

上一篇:八年级上语文作文教学下一篇:有理数集体备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