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的观后感

2024-12-01

乱世佳人的观后感(12篇)

1.乱世佳人的观后感 篇一

斯嘉丽的心开始砰砰直跳,她心里有个声音告诉她,这不是也许,这是真的。现在她要马上找到瑞德,她要跟他说,她爱他,她好几年前就开始不知不觉地爱他了,她不能没有他。她从来没有这样冲动过,她从来没有这样觉得自己不可抑制地爱上一个人,连她当初对艾希礼那样执着的爱跟现在也没法比。她急匆匆地跑回家,她在空荡荡的家里到处寻找瑞德,他在哪,他在哪,上帝知道她是多么害怕在失去梅兰妮后又再失去他呀。

瑞德在楼上的起居室里,他坐在椅子上,茫然地看着窗外的天空。他觉得累了,几年来爱情的烈火对他的折磨,已经把他的心烤焦了。他问自己:他还爱着斯嘉丽吗?真正的爱即使成了灰烬也还是爱,而不是恨——他已经明白。只是像从前那样热情似火的爱,他已经陌生了。幸福是两个人的合唱,而不是一个人的独唱——他已经知道。只是他一直以来那么想得到幸福却一直得不到,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命中注定如此。他爱着不爱他的人,爱他的人他不爱——他不明白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如果这是上帝和他的较量,他已经认输了。房子里的一切都在勾起他的回忆,虽然有些是那么美好,更多的却是痛苦,还是离开的好。至于斯嘉丽,她总会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再说,他为她做了那么多,也已经够了。即使有一天她会真的爱上他,难道一切不是太迟了吗?一切还能从头再来吗?他能忘记那些痛苦的记忆吗?既然爱情难免痛苦,他为什么不试一试远离爱情呢?享受生活比为爱情受苦更有意义,不是吗?安逸、尊严、文雅、温和——他以前一直蔑视的贵族绅士的那一套精神秩序,难道不正是为了像他这样看透了爱情的中年男士准备的吗?他渐渐回忆起了他的婚前生活以及更早的成长经历,他有了一种新的冲动——他要回一次查尔斯顿——他的家乡,他离开那里太久了,他要回去,他要重新感受一下少年时代他曾呼吸过的那些泥土的芳香,见一见那些与他从小一起长大但久已未见的老朋友,也许还会得到什么新的启示也说不定——他以前总是走得太急,难免忽略一些东西。别了,斯嘉丽,他爱她,永远,但他现在要爱自己了。

故事的结尾,在相识十二年、结婚八年后,四十五岁的瑞德选择了独自离开,而二十八岁的斯嘉丽也独自回归了她的桃瑞园,他们都同样需要平复自己的悲伤,重新汲取为了生活和爱情而奋斗的力量!

人的命运,或向上或向下,有开始必然有终结,有结果必然有原因。但人只有在一次次不得不面对各种无法扭转的令其痛苦的生活状况时,才会一点点反省自己:我的生活,到底是在哪里出了问题?

爱情,是人在年轻时所无限向往和执着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但是,人在年轻时对人生的认识事实上有很大的矛盾,一方面,人自己的潜意识为人默默指引着人的自然需求,另一方面,人自己的意识为人热烈指引着人的社会需求,而这两方面往往各行其是,竞相争夺对自身的支配权,爱情也是如此。

只是到了人不再年轻时,才恍然发觉:人生总有另外一面,从自然的角度说,人总是会老的,从社会的角度说,人的处境也总是会变的,许多事情,年代过了,意义也就不同了,许多问题,地位变了,角度也就不同了,过去认为应当那样才对的东西,现在却认为应当这样才好。

当青春成为昨天时,人首先应当努力的,往往不在于解决好外界存在的问题,而在于解决好自身存在的矛盾。内心的一小步,等于外界的一大步。

生活,总要不断向前看,毕竟,每一个明天都是新的一天。

观看电影乱世佳人的个人观后感

2.乱世佳人的观后感 篇二

一.对待爱情热烈、执着

她深深地爱上了受过良好教育的阿希礼, 阿希礼知书达理、风度翩翩。斯嘉丽陷入了苦恋, 同时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她深深地爱着阿希礼, 为他的魅力所倾倒;但另一方面, 阿希礼却又偏偏爱的是美兰尼, 道德礼教的约束让她不敢跨越雷池半步。这让挣扎于理智与情感的斯嘉丽痛苦不堪, 最终, 情感战胜了理智。在阿希礼和美兰尼举行婚礼的前一个晚上, 斯嘉丽以大胆热烈的方式向阿希礼表白。然而, 阿希礼拒绝了她, 离开了房间, 失去了理智的斯嘉丽更愤怒地把随手拿到的花瓶扔向墙壁。花瓶碎了, 斯嘉丽的心也碎了, 但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这竟然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白瑞德船长。同阿希礼截然不同的是, 白瑞德船长冷漠、傲慢、自大、说话总是一针见血, 这让斯嘉丽甚为反感, 同样地, 斯嘉丽也处处不饶人, 首次的相遇俩人不欢而散。阿希礼与美兰尼结婚了, 斯嘉丽痛苦万分, 而她却选择了一条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道路—————她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查尔斯, 她以为可以藉此摆脱阿希礼的阴影, 殊不知已经深深伤害到自己的感情。少女时代的斯嘉丽, 可以说是不成熟, 甚至是幼稚的。然而, 随着南北战争的爆发, 查尔斯在前线病故, 斯嘉丽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 为了摆脱困境, 万般无奈下她设计嫁给了肯尼迪。在困境中, 斯嘉丽变得日渐成熟, 担负起对家人的责任, 甚至对昔日的情敌—————美兰尼也照顾得无微不至。

斯嘉丽爱的第二个人, 也可以说她真正爱的人是白瑞德。斯嘉丽对白瑞德的感情要比对阿希礼的感情复杂得多, 既有爱的迷恋, 但白瑞德的话总是一针见血, 并常常刺到她的痛处;也有恨的无语, 但白瑞德却总是在她最彷徨、无助时给她帮助和温暖;又或者说她对他又爱又恨, 白瑞德不是曾说过:“斯嘉丽, 哪怕是世界末日, 我都爱你, 因为我们太相似了, 我们都太坏了:自私、狡猾, 而且都善于识穿别人的伪装。”也许, 正因为性格相近, 所以彼此才更爱对方, 这样的爱, 是自然之爱、原始之爱、精神之爱、灵魂之爱。白瑞德—————这个影响斯嘉丽半生的男人, 在见到斯嘉丽第一面时就爱上了她。婚后和谐幸福的生活是短暂的, 儿女的不幸夭折, 美兰尼的病逝, 阿希礼的出现, 再次让俩人的关系紧张。白瑞德和斯嘉丽的矛盾不断上升, 最后, 伤透了心的白瑞德选择了回避斯嘉丽。失去了的才是最好的, 当斯嘉丽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人是白瑞德时, 她毫不犹豫地离开阿希礼赶到白瑞德身边, 表达自己对白瑞德的爱。伤透了心的白瑞德还是离开了斯嘉丽, 斯嘉丽并没有绝望:“我要想办法找回他, 一定有办法。但今天我累了, 不能想了。明天再想吧!明天再想吧!”

二.对待生活勇敢、坚强

斯嘉丽是勇敢的、坚强的, 命运曾经垂青于她, 赋予她美貌, 但更多的是给与她磨难。年轻的她历经情场失意、内乱战火、家园重建、爱女夭折、丈夫出走等一系列困难和挫折, 但她从未向命运低下高贵的头。正如阿希礼所说:“亲爱的, 我还从未见你掉过一滴眼泪。你总是那么勇敢, 从来不怕面对现实。”相反, 阿希礼作为一名南方贵族青年, 却整天沉浸在那旧日和谐温馨的梦里, 永远也无法面对新的现实。斯嘉丽永远那么娇小清丽, 但是经过战争的洗礼后, 她彻底地改变了。从前那个娇生惯养的贵族小姐不见了。她全凭一腔对红土地毫无道理的深情和倔强的个性, 完成了一场一个人的战争。她本不敢、本不愿、本连想都没想过会与整个世界作战。这个女人的坚韧让人佩服:为了一句诺言, 留在一座围城中为自己心爱人的妻子接生;母亲死了, 父亲疯了, 往日一呼百应的大小姐赤脚在荒地里为一家老小刨土觅食;生平连袜子掉在地上都不曾自己弯腰捡过, 却举枪杀死了闯进家园的北方佬;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 她抛掉贵族小姐的高贵与骄奢, 整日像黑奴一样劳作。她甚至光着脚丫到处寻找食物, 偶尔发现一根萝卜, 就像个饿狼一样扑过去咬。当饥饿使她心力憔悴, 扑倒在土地上的时候, 她依然能够站起来, 对着上苍大喊:“上帝为我作证, 我是不会屈服的!”此时的她, 俨然古希腊的战斗女神, 高大坚韧。“不管怎样, 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多少个疲倦恐惧却无人可依靠, 大家的温饱都指望着她的夜晚, 这句话是她惟一的安慰。

三.对待世俗反抗、背叛

当斯嘉丽的新婚丈夫查尔斯死后, 她能够抛弃世俗观念而不顾, 顶住压力去参加舞会, 在舞会上, 斯嘉丽又一次见到曾在塔罗庄园与她父亲辩论过的雷特。舞会开始的募捐仪式上, 雷特出重金邀请斯嘉丽作他的舞伴。本来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大厦就是相当脆弱的, 丈夫的忽然战死使其轰然倒塌, 一切都灰飞烟灭, 只留下名义上的片片残骸和联系, 与其虚伪地放声大哭, 倒不如还原自己本来的面目, 将其真实的情感赤裸裸的流露出来。斯嘉丽终于忍不住这种诱惑, 穿着丧服就步入了舞池, 任凭人们用诧异的眼光看着她。为缴纳重税, 斯嘉丽在绝望中费尽心机去亚特兰大城找白瑞德借钱, 但得知他已被关进监狱。归来的途中, 她遇上了本来要迎娶她妹妹而拼命赚钱的暴发户弗兰克, 为了要重振破产的家业, 她骗取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把婚姻当作交易, 这是良心的背叛, 既欺骗了自己的妹妹, 又欺骗了她根本不爱的弗兰克。为了扩大经营, 斯嘉丽背着弗兰克买下了一个倒闭了的木材加工厂, 自己独自经营起来。一个女人经商, 而且也像男人一样赚钱, 和曾经与南方打仗的北方佬做起生意来了, 这在亚特兰大是前所未有的。斯佳丽的所作所为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遭到亲友们的指责和谩骂。就在弗兰克死后不久, 斯嘉丽又一次不顾亲友的劝阻和反对, 丧服还未换掉, 就接受了白瑞德的求婚, 他们的蜜月是在新奥尔良度过的。这就是斯嘉丽, 一个超越世俗、我行我素的女子, 拥有冒着将会遭到世人唾骂、名声扫地的危险而展现真实自我的勇气。

四.对待利益的不择手段

为了满足个人私欲, 达到阿希礼与自己远走高飞的目的, 斯嘉丽豪不顾及美兰尼的存在, 无论在他们婚前还是婚后, 三番五次劝说阿希礼与自己远走它乡。为了筹集土地税, 为了重振家园, 她不惜出卖自己的爱情, 把婚姻当作交易。为了使自己的木材厂获取暴利, 她不惜雇佣犯人劳作, 迫使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斯嘉丽以上行为, 我们回过头来从她在战争其间回到塔拉时家庭的惨状就不难理解了, 母亲病死, 父亲痴呆, 家里没有任何食物, 全家人等着她想办法。面对这一切, 她发誓:“上帝是我的见证, 他们别想打垮我, 我会度过这一切的。我将永远不再挨饿, 也不让家里人挨饿, 不管是撒谎、去偷、去骗、去杀人?”。为了摆脱饥饿, 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斯嘉丽的一生里, 想要得到什么, 就直接用最简捷的途径去拿;她贪慕虚荣, 及时行乐, 却从灵魂深处折射出了爱与责任的光彩。

《乱世佳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情节, 展示了斯嘉丽的性格得以形成的过程, 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斯嘉丽经久不衰的形象, 刻画了她“水一般的温柔和火一般的热烈”, 显示出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的极高造诣。

摘要:本文通过对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特征解析, 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其性格特征, 使斯嘉丽这样一个鲜明、生动、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斯嘉丽性格特征的把握和理解。

关键词:斯嘉丽,爱情执着,生活坚强,世俗反抗,不择手段

参考文献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浅析《乱世佳人》中的电影音乐 篇三

一般来说,电影音乐的编年史是可以详查的,即使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电影也从来不曾纯粹地抛开音乐存在过。在无声电影之后,有声电影的出现去除了其中的原始音乐,在1932年与1933年间,马克斯?斯坦内把有规范的有记载的交响乐搬上了荧幕。1939年,马克斯?斯坦内刚刚和惠勒完成了《红衫泪痕》,他又为《黑暗的胜利》、《风流种子》、《老处女》、《青春万岁》、《海伦?凯勒》和其他五部电影音乐谱曲,同时,马克斯?斯坦内又受到大卫?欧塞尔兹尼克的委托,谱写了《乱世佳人》中的音乐。在这段好莱坞电影繁华时期里,有很多作品被创造出来。它们都有接近三个小时的音乐,斯坦内以其自己独特的方式用了十年时间创造了新的电影音乐。简单地说,他的音乐继承了瓦格纳的客观性,是好莱坞交响乐主义最好的象征。

《乱世佳人》中很多的音乐片段,无论从整体选择上还是细节处理上,都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斯?斯坦内的编剧风格。这些独特的音乐创作很重视对各种音乐风格的借用和引用。影片《南方往事》中,斯坦内就体现了他的音乐风格。斯坦内很少去客观地追求电影音乐的开端技巧,就如音乐进入银幕那一刻,除非电影进展有着特殊的要求。就这样,华尔兹舞曲,美妙的华尔兹音乐,结合着亚历山大管弦乐队所演奏的其他两三种综合性舞曲,终于问世了。抛开管弦乐和铜管乐本身不谈,这种南方华尔兹音乐曲风也同时具备管弦乐特色和特定的音乐主旋律。从那时起,它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用在电影音乐中的情感篇章。迪克西兰爵士乐代表着美国南部风情,塔拉曲则象征着北方的种植园。这就是重要的音乐两分法。因为南方在战争中失去了本色,而塔拉曲却经受住了,至少从恒久的地方特色上说是这样的。迪克西兰爵士乐在影片的情感抒发过程中,像回忆录那样,唤起了对逝去生命的无限怀念,而塔拉曲的主旋律则突出表现出它们的乡土特色,或者说表现了渴望回归的情感。管弦合奏音乐把民间情感音乐像音乐主题那样划分了段落并使之戏剧化。南方的衰落,盖茨堡的创伤在迪克西兰爵士乐的音乐旋律中都被表现出来,在斯文斯河畔的乡村民谣中找到了归宿,也在《勇者无敌》的小号演奏中达到了顶峰,而与之配合的场景是联邦政府的旗帜被撕得支离破碎。电影的第二阶段由一些精彩的剪辑开局,它们总结概括了谢尔曼侵略南方的历史原型,比如硝烟、火焰、残骸。

另外,这种大同主义也构成并体现了电影音乐的实在性。斯坦内在他的作品中借鉴了许多前辈的东西,在《乱世佳人》的音乐里,斯坦内迫不得已吸收了《汤姆?莎亚历险记》的部分音乐片段,由于世俗限制的关系,斯坦内又太过主观地生硬地模仿了一些管弦音乐作曲家。在20世纪30年代,斯坦内的作品比其同行而言具有更多的音乐主题。《乱世佳人》给斯坦内带来了很高的声誉,甚至有些夸张。它的音乐是围绕十段主旋律渐渐展开的。电影中最真实、最著名的段落,仍然是塔拉曲的旋律,描写郝思嘉的种植园,是整部影片的支柱。后来,人们对郝思嘉、白瑞德、韩媚兰、保姆妈咪、妓女拜尔?维亭和双胞胎塔莱顿又加以音乐配合。实际上,变化的管弦合奏乐不表达瞬间的情感,它比主题旋律更贴切人物的深刻本质。奋进的管弦合奏体现了格拉德的健壮体魄,而当郝思嘉得到父亲发疯和爱人去世的消息时,这种合奏就被幽怨的主旋律所代替了。但格拉德的性格则停留在主旋律的演绎中,那是一种爱尔兰式的乡间摇曲,从而阐释了人物的文化根源和民族情结。韩媚兰的音乐是若有若无的抒情篇;妈咪的音乐是积极欢快的摇曲主旋律,其中的重音用来断句。而对于拜尔,作者就用悲怆的主题音乐:因为她是一个值得怜悯的、失去希望的悲剧形象。而描述退场的音乐旋律却截然相反。卫希理和韩媚兰的音乐显得具有双重的忧郁和伤感,这里的音乐渐弱,渐渐消失。与这种和谐的情感相对的,卫希理和斯卡莱特的音乐是宽宏的、悲壮的,有着悲剧化的气势。

卫希理并没有专有的主题音乐。斯坦内将其人物置于夫妻的双重主题里。表达了他对妻子和过去的怀念,对美丽的郝思嘉的痴迷,也有对现代南部的向往。卫希理被女人们操纵着,也被他依存和向往着的往昔南部支配着,但如果没有这些,他是不会存在的。这种背井离乡造成了其他的音乐空间,充满了激情,却又是简洁的表达。在描述凯蒂和拜尔时,民间乐曲得以实现,或者说是这种忧伤的民间音乐在电影开始时阐释了郝思嘉这个人物。首先她是一位漂亮的南方女性,是其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斯坦内借助一种派生的旋律使郝思嘉的这种定义并不显得孤独。然而这种旋律比电影中的其他旋律用得少得多,当然只要是女主角表现其激昂性格的片段里,它都有所体现,也许只是一点点。卫希理在南方民谣中找到了其个性,而郝思嘉则是在塔拉曲的旋律中定位了她的坚强和独立,代表了她与众不同的气息。

这部电影的片头字幕就首先概括了往昔的南部,配乐上以简短的迪克西兰爵士乐打头阵,以同样的合奏悲哀音乐结尾,同时伴以塞茨尼克珍爱的落日夕阳做为画面場景。序曲部分也包括合奏形式的北方式的完整发展篇章,这使其蕴含了另外两种同样重要的感情,白瑞德的音乐则更大程度地借助北方的塔拉曲旋律,尤其是在十二橡树出场的镜头里。我们会为片头的这种既非郝思嘉,也非格莱德,也非那两对情人的音乐旋律所震撼,同时会被这种叙事性的音乐形式所倾倒。或许这种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情调很难被人们接受,而这就是斯坦内集中表现其高贵、奋进而又宁静的音乐主题的方式。斯坦内对于这种叙事音乐之间的转移同样显得很拿手。这种音乐主旋律间的转换用的是重音和曲线的变化,从中流露出情感,使故事情节更具色彩和新意。例如为了着重体现塔拉曲的北方风景,他就减少了郝思嘉这种渐近的音乐旋律。另外还有韩媚兰安慰被女儿之死沉重打击白瑞德的音乐。合奏的管弦音乐召唤并增加了白瑞德、韩媚兰、妈咪等人物的情感。人们很容易在这里的电影音乐旋律中感受到真是而悲壮的情节,这种配乐的混杂成就了人们的感觉的变化,从而使电影人物的转换更加自然。

4.《乱世佳人》观后感 篇四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乱世佳人》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乱世佳人》观后感1

看完《乱世佳人》这部电影,真的让人回味无穷。看完一遍之后还想看,更想买原着看一遍。

这部电影的演员的精湛演技真的让人佩服到五体投地,特别是女主费雯·丽演的郝思嘉,将郝思嘉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美国南北战争前,思嘉只是个任性调皮不懂世事的富家姑娘。她爱上有妻男人阿希礼,她无视兰妮,多次向阿希礼表达自己对他的爱慕之意。但他却悠游寡断不直接告诉思嘉,他爱的是兰妮,并不爱思嘉。但是思嘉,猫一样的女人,拥有着迷人的外貌,没有哪个男人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上。所以也不能说阿希礼完全不爱思嘉。我个人真的不喜欢阿希礼,既然有妻之人,就应果断拒绝别的女人,不要再给人留有希望。

说到思嘉的爱情,那真的是太虐了。结婚3次,最后都没有好结果。第一次为了气阿希礼冲动不加思考的一次婚姻,战争使年轻的思嘉成为了寡妇。第二次,她为了保住塔拉庄园,为了不挨饿,为了生存,不惜抢了妹妹的未婚夫,卖了自己,最后她第二个丈夫也死了。第三次婚姻是与白瑞德。这一次婚姻是彼此的真爱。在思嘉认为自己一直喜欢阿希礼的过程中,瑞德一直都帮助思嘉渡过一个个困难,同时他也和思嘉一样,会自私,贪婪。他潇洒倜傥,自信过人,相信付出一定有回报。他对思嘉的用情无不使人感到落泪,包括我在内。但在思嘉一次次伤害下,在疯狂嫉妒思嘉爱着阿希礼下,在他们女儿邦妮死后,在兰妮死后,他对一切都灰心失望之极,最终他选择离开。愚蠢的思嘉在兰妮死后才觉悟,发觉自己真正爱的人是瑞德,可惜一切都太晚了。但坚强刚毅的思嘉怎么会放弃他,她觉得回到自己的庄园想办法让他回心转意。

《乱世佳人》观后感2

对郝思嘉一直都是又爱又恨,直到又看了一遍《乱世佳人》,蓦地发现已没有恨得感觉了,更多的是心酸,夹杂着些许无奈,看着她为爱希礼疯,为他痴狂,为他疯癫,为了他不顾一切,世俗的礼教规矩,世人的流言蜚语,都不会让她停下追逐爱的脚步。

无疑,她对爱的执着追求让我感动,白瑞德对她无怨无悔的爱同样令我沉迷其中。郝思嘉从来都不懂爱。一直以来她都以为自己爱着艾希礼,用尽一切手段,不惜伤害一直爱着她的美兰,不惜用自己一生的幸福来打赌,守候着一份无望的爱情。她从来看不见白瑞德的深情厚谊,更加感受不到他热切的爱恋。难道真的是当你不爱一个人的时候,他做什么都是错的,而当你爱着他的时候,他就千般好万般好。

对待爱情,我们当然应该执着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真爱,但带给我们的不是快乐而是无尽的痛苦时,那么,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这到底何为爱?而自己的爱情是否让对方,让周围的人感到痛苦。当自己掉进无尽的深渊时,是不是可以试着松开自己的手,给自己与别人自由呢?

试着抬头看看周围的风景,一定会有值得你去驻足停留的目的地,敞开心扉,你会发现原来有个人一直在默默守护着你,你,不曾发现。上帝给予我们每个人爱与被爱的机会,爱是如此宝贵而又奢侈的东西,一旦交付,便会倾注全力。当然,爱不是无限的,当爱被矛盾冷漠一点点磨没时,便在无挽回的机会。珍惜每个爱的机会,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相爱却不能爱,想挽留已不可得。

《乱世佳人》观后感3

玛格丽特一生唯一的著作,她十年磨一剑,历尽心血,鞠躬尽瘁,完成了美国文学史上譬如一块宝玉一般的著作。

读完这本书,接着把电影看完了,使更深刻地认识各个人物,多情的斯佳丽好像一生注定坎坷却又内心坚强犹如一块磐石,她总能依靠她那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以及勤奋的双手,取得成功和胜利,她是那么的聪慧,机制而又不失善良优雅。

她费尽周折回到tara,一路上风雨无阻,历尽艰辛,回到家乡,却发现只有废墟和那年老痴呆的父亲,她又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新的泰拉。最后她与瑞德的爱情又经历风风雨雨。

她一生仿佛一直都在经受磨难与考验,先是爱丽舍对她爱情的背叛,又是丈夫的牺牲,在南北战争中她拼命活了下来又失去了父亲,本来该与瑞德有白头到老的完美爱情,两人却又经历了风雨与曲折。她不停地面临生活的挑战和生存的考验,却不屈不挠,从不抱怨,不会自卑,不会自甘堕落,而是顽强拼搏,与现实斗争到底。

她是多么地坚强与勇敢,生活总是充满着无限悲伤而她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与之相斗争。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而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却不是那么令人乐观。我们唯有坚强地去面对,迎接挑战,没有理由和借口去逃避,我们有机会去夺得胜利,有能力去化解生活中各种个样的矛盾与曲折。相信风雨的历程会有难以忘却的回忆,经历过它,一定会有美好的彩虹。

《乱世佳人》观后感4

乱世佳人》最近我花了两个晚上看完了,看到最后,我流泪了,不仅是感动,也是在哭自己逝去的爱情。

借用《大话西游》的一段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刺下去吧,不用在犹豫了!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哪个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而斯嘉丽作为女主,在男主白瑞德离去的那一刻,她能这样精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吗?她还不是傻傻说着挽留地话:哦,白瑞德,你不要走,不要离开我,我从几年前就爱上你了,我确信我爱的人是你,求求你,你走了我怎么办?这样撕心裂肺的祈求,男主听着很滑稽,他已经不再相信斯嘉丽了,决心返回老家去寻找美好的事物。

爱是一种职责、一种承诺、一种精神、一种百折无悔的选取,因此玩弄感情的人最终必将被感情所玩弄。结果女儿的去世在其深深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其痛苦是撕心裂肺的,但是她却又因仍爱着卫希礼而使深深爱着自己并屡次给予自己帮忙的丈夫白瑞德因误会离开了自己。此时她才真正地感觉到她是多么地爱自己的丈夫,只是一向生活在自设的感情梦幻中没有发现罢了,但是为时已晚,一场梦醒来后已是曲终人散,在清风明月夜,在陶乐这片历经沧桑的黑土地上只留下其孤寂的灵魂默默地伴随着空荡荡的房屋。可悲!可叹!

好吧,斯嘉丽悲伤而无奈的关上门,耳边又想起父亲对她说的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于是她对自己说:家,我要回家。我要想办法让他回来。不管怎样,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乱世佳人》观后感5

一直期盼着12月的到来,期盼着与佳人一起度过这个传说中的“末日”,而就像糖糖的微电影《逐爱之旅》中说的一样---没有爱的世界才是末日的开始……

在这个寒冬,会有一部带着大爱小爱向你缓缓走来的剧,她叫做《乱世佳人》

在这个寒冬,会有一位带着隐忍坚强向你缓缓走来的佳人,她叫做张莲心

在这个寒冬,注定我们心中会被另一股暖流所温暖,她叫做佳人魅力

自此,12月的寒冬不再那样冰彻心骨……

地方台播出《乱世佳人》时,推掉所有的活动每晚准时收看着,佳人的魅力让我那么的期待上星那天的到来,时间会将我们的期望变成现实,12月5日安徽卫视,《乱世佳人》盛大上星,祝佳人火爆荧屏……

很久没有动手敲文的我在地方台播出时,曾写过几篇剧评,因自身文笔功力有限,不求可以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及经历表达的淋漓尽致,只希望自己能够理解在那个乱世中艰难生存的每个人,一直想着在剧上星时为她做点什么,可是自己除了会敲敲文字似乎没有其他可选的支持方法,所以在米总@T_小米Soso 的建议及支持下,我决定跟着安徽卫视剧集的播出写乱世的连载剧评,欢迎大家批评指教,同时也感谢米总@T_小米Soso 的建议,是你给我了鼓励,给了我支持,我像个小学生一样只会写半命题的作文,缺少创意,谢谢你弥补了我的缺点,给了我这么好的建议,呵呵,抱抱!

今天是首映礼,上集体照和佳人美照三张,坐等12月5日,安徽卫视,乱世上星!

篇二:电影乱世佳人观后感《乱世佳人》观后感6

《乱世佳人》是由导演维克多弗莱明/乔治库克/山姆伍德执导,由美国制片,片长238分钟/ 234分钟,1939-12-15(亚特兰大首映)/ 1940-01-17(美国)上映。

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南方农场塔拉庄园的千金斯嘉丽(费雯丽饰)爱上了另一个农场主的儿子艾希礼(莱斯利霍华德饰),遭到了拒绝,为了报复,她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艾希礼妻子梅兰(奥利维娅德哈维兰饰)的弟弟查尔斯。

战争期间,斯嘉丽成为寡妇,失去母亲,挑起生活的重担,不再是当初的千金小姐。战争结束后,她又两度为人妻,嫁给了爱她多年的投机商人瑞德(克拉克盖博饰)。

然而,纵使经历了生活的艰苦,斯嘉丽对艾希礼的感情仍然没有改变。艾希礼妻子梅兰的去世,给了斯嘉丽一个机会,一边是深爱自己的丈夫瑞德,一边是心心念念多年的艾希礼。斯嘉丽会给自己怎样一个不一样的明天?

经典的老片,曾经在电影频道看过上集,本次得以把这部200多分钟的长片看完。欣赏了大名鼎鼎的两位主演费雯丽和盖博的精彩表演。没想到1939年的片子居然还是彩色的。

本片是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史诗大片,而且是以失败的南方的角度描述的。虽然有黑人,但是没有描写黑人地位的变化。还是通过感情的主线来贯穿全片。

说实话,我个人比较喜欢片中的梅兰妮,的确如瑞德所说的是完美的女人,贤德淑良,品德高尚,为人善良。虽然没有突出的个性,是我喜欢的类型。我反而不太喜欢斯嘉丽这样漂亮活泼但是过于逐利的类型。

愿望往往不如人所愿,尽人事听天命。

《乱世佳人》观后感7

我第一次看《乱世佳人》这部电影,是我在上海刚上小学时妈妈带我去看的。那时,我没有什么印象。第二次是在日本,借录像带回家看的。

从这时起,我就开始喜欢这部电影,喜欢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出场人物。现在,我自己有了这部电影的VCD。一有时间我就看这部电影。每看一次,都会有一个新的感动和发现,每次的感动和发现都不一样。这部电影能够站在许多立场来看,你可以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登场人物去思索、去生活。所以我已经看过很多次了,但总觉得看不厌。

这部电影描写的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的一位女主人公的人生。我非常喜欢这位女主人公。她的名字叫赫思嘉,她美丽而任性,并不是一个被大家欢迎的人。她要当女主人,要从零开始。每天都有许多困难在等待着她,但她没有屈服,也没有放弃。她这时说了一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从现在开始,我和我的家人不会再过一天没有东西吃的日子,我最讨厌饥饿。”这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她会耍手段,但很坚强,很热情,是个活泼可爱的女人。她喜欢幸福和富裕的生活,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爱。但命运不那么简单。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她所爱的人上了战场,她的家园荒废了。她失去了她所爱的母亲,父亲因受刺激,脑子也糊涂了。她们家没有吃的东西,没有男子汉。

5.乱世佳人观后感 篇五

从这时起,我就开始喜欢这部电影,喜欢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出场人物。现在,我自己有了这部电影的VCD。一有时间我就看这部电影。每看一次,都会有一个新的感动和发现,每次的感动和发现都不一样。这部电影能够站在许多立场来看,你可以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登场人物去思索、去生活。所以我已经看过很多次了,但总觉得看不厌。

这部电影描写的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的一位女主人公的人生。我非常喜欢这位女主人公。她的名字叫赫思嘉,她美丽而任性,并不是一个被大家欢迎的人。她要当女主人,要从零开始。每天都有许多困难在等待着她,但她没有屈服,也没有放弃。她这时说了一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从现在开始,我和我的家人不会再过一天没有东西吃的日子,我最讨厌饥饿。”这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她会耍手段,但很坚强,很热情,是个活泼可爱的女人。她喜欢幸福和富裕的生活,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爱。但命运不那么简单。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她所爱的人上了战场,她的家园荒废了。她失去了她所爱的母亲,父亲因受刺激,脑子也糊涂了。她们家没有吃的东西,没有男子汉。

6.乱世佳人观后感精选 篇六

经历了贫穷的斯嘉丽在橡树下发誓,要不择一切手段让自己不再挨饿受冻,她确实也这么做了。为了300块钱。她去欺骗白瑞德,说自己一直很喜欢他,而事实是一直以来她都很讨厌他。精明的白瑞德很快识破了她的谎言,一个大子也不愿借给她。而后,还是为了那300块钱,她欺骗妹妹的爱人与自己结婚。因为他有钱,可以帮她度过难关。知道真相后的妹妹对她极度憎恨,丈夫也发觉自己受骗。在丈夫死后,面对白瑞德的追求,她又提出了一大堆这样那样的要求。其实那时的她已经拥有了一家木材厂,已经比较富有了,可是她还是想得到更多的钱和享受。都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是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还整天想着吃,那这人其实已经和动物没什么分别了,活着就是为了吃。她不知道这个世上最好的东西其实都是免费的,就像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需要一颗所谓恒久远的钻戒来证明一样。恒久远的钻戒很有可能某天就成为对你们当年的信誓旦旦的讽刺。

她也是个只活在当下,不考虑长远的人。影片一开始是双胞胎兄弟围着她团团转,给她献殷勤的场景。当然她那时不会知道,真正爱自己的人是耻于做出这样的行为的,他不会与谁去比,与谁去拼,那样只是在不断地告诉他自己你不够爱他,没有一下子就选中他。而他享受不到那种专属与独一无二的感觉。所以白瑞德只会在她落单的时候才会去追求她。幼稚的女人会很享受这种众星捧月般的感觉,从她的又得意又有点傲慢的表情上可以看出这一点。

当双胞胎兄弟向她提起战争时,她开始不耐烦了,觉得那还是很遥远的事,她现在要忙的是享受生活。她不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战争的到来使她猝不及防,晕头转向。母亲去世,父亲去世,家仆散尽,陶园被毁。为了生活,她不得不放下小姐的架子,开始干起农活。她总喜欢将问题搁置,而不愿意去面对,就像鸵鸟一样。总以为明天就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即使是在白瑞德最终离她而去时,她想的居然还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白瑞德会再回来。她不去想白瑞德对她已经绝望,也不想着当时将他挽留住,而是寄希望于所谓的新的开始的明天。明天真的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吗?今天的问题不解决,何来新的明天?

斯嘉丽、白瑞德、艾斯利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斯嘉丽过于自我,感情上也是这样,甚至在艾斯利已经有了孩子后居然还提出要与他一起私奔;白瑞德前半生可能比较浪荡,但遇到斯嘉丽后,对她确实是一心一意;艾斯利是个懦弱,在感情上摇摆不定的人,在斯嘉丽与妻子之间一直纠结。好在在妻子临死时,终于发现最爱的还是自己的妻子。

7.乱世佳人的观后感 篇七

(一) 服装的色彩款式以及配饰都可以在剧中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在电影《乱世佳人》中, 郝思嘉的服装最为明显。在战争开始之前, 郝思嘉作为一位天真无邪的少女, 她的服装颜色主要是白色与绿色。影片开头, 郝思嘉身穿白色多褶裙坐在家门口与塔尔顿两兄弟聊天, 乳白色的裙子衬托着郝思嘉木兰般白皙的皮肤和乌黑上翘的眼角。 白裙子不仅象征着郝思嘉在异性眼中纯洁高贵的模样, 同时也说明了思嘉对外界发生的一切并不了解。当两兄弟兴致勃勃地讨论战争问题时, 她说:“只要你再说一声战争, 我就进屋去, 把门关上,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像对战争这个词这么讨厌。”1此时的郝思嘉更像是一位傲慢的公主。郝思嘉参加十二橡树舞会时穿着“苹果绿碎花波纹绸裙”, 绿色的绸裙衬托着她那双淡绿色的双眸, 而绿色也象征着郝思嘉追求自我世界的鲜明个性。当得知美兰与卫希礼将要订婚的消息, 郝思嘉立马向卫希礼表白, 将内心的爱统统倾诉出来。 当卫希礼拒绝了郝思嘉的心意时, 郝思嘉不带半点犹豫的巴掌, 代表了她心中所有的愤怒和委屈, 这样一种率真、自我的行为通过绿色的服饰间接性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二) 服装对人物的情绪起伏和情感活动有着直接、准确的描绘。2服装是反映人物心情的“晴雨表”。影片中, 郝思嘉经历了两次丧夫, 而那件黑纱丧服则从侧面反映了郝思嘉内心的失落, 黑色是她对自己青春的叹息, 泪水更是她情感的发泄。而在影片中另一件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服装是郝思嘉的绿色天鹅绒礼服, 战争结束后, 郝思嘉身穿“绿色天鹅绒礼服”前往监狱里看望白瑞德。这里的绿色与前面在十二橡树里穿的淡绿色礼服不同, 如果说前面的绿色代表着郝思嘉对自我感情世界的追求, 那么此时身穿苔绿色礼服的思嘉在经历了丧夫、战争、土地课税问题之后, 她从一位清高的公主向独立的女人转变, 此时的绿色象征着郝思嘉在生活的困顿中乐观率真的态度。

(三) 服装样式的变化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有着直接关系, 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2由于战争的爆发、物资匮乏, 郝思嘉的服装由华丽转为朴素。在战争中, 最为朴素的便是土黄色布料所制成的长裙, 郝思嘉为了美兰的病去找医生, 镜头中昏黄的救助站、漫天飞扬的尘土与郝思嘉那土黄的长裙融为一体。

二、道具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一) 影视道具能烘托环境的时代气息, 展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2影片中, 郝思嘉屋内的手枪反映了战争结束后南北环境的动荡以及南北人民紧张的关系。战争结束伊始, 北方的逃兵闯入郝思嘉的住宅, 她在紧张与害怕中开枪打死了这个北方逃兵。此时的手枪深刻而准确地反映了南北社会环境的混乱。同样反映战争动乱的道具是白瑞德从军营里偷来的马和马车, 孱弱的马和摇摇欲坠的马车, 显示出南方军队的战争实力已经非常虚弱。

(二) 影视道具具有抒发感情的作用。无论是睹物思人, 还是以物传情, 都反映了道具在影片中承载着人物的感情。 2影片中, 婚后白瑞德和郝思嘉的最大感情危机起源于卫希礼的照片, 郝思嘉在生完孩子之后, 坐在化妆台前拿出了卫希礼的照片, 她用手抚摸着相片, 内心还在想她无法得到的卫希礼。而这一道具作为媒介传达信息, 为后来两人的情感冲突做了铺垫。此时白瑞德到卧室, 无意间发现了这张照片, 误解了郝思嘉不想再生孩子的原因是因为还在挂念着卫希礼。由此可见, 如果没有这一道具, 剧情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郝思嘉和白瑞德情感矛盾的激发点也无法点燃。

(三) 影视道具是起到剧作结构作用的串联工具。2也就是说, 串联工具不仅与影视的情节主线紧密相关, 并且为剧情的人物动作展开起到推波助澜、穿针引线的作用。郝思嘉各式各样的帽子作为剧中道具, 就具有这样的作用, 白瑞德从法国带回来的“绿色绸纹帽”为两人关系的更一步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无论是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还是道具, 它们在影视中的功能和特点决定了要服从于电影的特征, 在银幕上展现, 以创造剧中人物形象和外部功能为目的。所以, 在分析影片的时候, 我们应善于捕捉影视服装、道具在剧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导演真正想表达的内涵。

注释

11玛格丽特·米歇尔著, 范希春译.飘[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8.《乱世佳人》浅析 篇八

关键词:南北战争;情感;土地;文明

一、创作背景

自美国独立以来,南方和北方一直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在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北部和中部各州开始了工业革命。而南方则实行的是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北方资产阶级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认为南方奴隶制度严重阻碍了北方工业的发展。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双方矛盾不断激化。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南方蓄奴州纷纷独立。1861年4月,南方邦联军先发制人攻占萨姆特要塞,内战爆发,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 1861—1865),战争最终以北方胜利告终。

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内战消灭了奴隶制。《乱世佳人》()这本书从南方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在北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南方人们的生活现状,以及南方贵族阶层的爱情故事。本书中对亚特兰大的沦陷以及战后斯嘉丽等人的生活进行了大量描写,反应了战争对南方种植园文化的冲击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二、《乱世佳人》故事梗概

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以美国内战作为创作背景,讲述了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斯嘉丽(Scarlett O’Hara)爱上了十二橡树庄园园主的儿子艾希礼(Ashley Wilkes),斯嘉丽悄悄向艾希礼表白却遭到拒绝,并且被当时受邀请来的商人瑞德(Rhett Butler)知道了。不久,艾希礼和梅兰妮(Melanie Hamilton)结了婚。斯嘉丽赌气嫁给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Charles Hamilton)。战争爆发后,查尔斯上前线并战死。斯嘉丽成了寡妇,这时,梅兰妮邀请她来查尔斯的姑姑家小住,斯嘉丽便来到亚特兰大。圣诞节前夕,艾希礼从前线休假回来。在他们独处的时候,斯嘉丽再一次向艾希礼表白。但是,艾希礼却在临走前把梅兰妮托付给斯嘉丽。1864年,北军直逼亚特兰大,斯嘉丽想要回到塔拉,但正巧梅兰妮即将临盆,斯嘉丽留下来照顾她,为梅兰妮接生。此时,亚特兰大城一片混乱,当天夜里,斯嘉丽求助于瑞德。瑞德偷来了一辆破马车,经过一天的颠簸,她们终于回到了塔拉庄园。

但回家才发现,两个妹妹重病在床,母亲己离开了人世,整个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斯嘉丽的肩上。1865年 4月,南方邦联军投降,战争结束。不久,艾希礼终于活着回来了。第二年新政府命令塔拉庄园限期交纳新附加税。一筹莫展的斯嘉丽去找瑞德借钱,偶遇暴发户弗兰克。为保住家园,她勾引弗兰克跟她结婚。

之后,弗兰克和艾希礼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北方军包围,弗兰克中弹死亡,艾希礼在瑞德帮助下负伤逃脱。几个月之后,斯嘉丽和瑞德结了婚。一年后,女儿邦妮出生,而瑞德跟斯嘉丽的感情却因她忘不了艾希礼而破裂。与此同时梅兰妮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夫和儿子托付给斯嘉丽,此时,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礼,斯嘉丽终于明白,她真正爱的人是瑞德。

当斯嘉丽赶回家里告诉瑞德她是真正爱他的时候,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斯嘉丽。被遗弃的斯嘉丽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三、玛格丽特(Margaret Mitchell)和《乱世佳人》

玛格丽特·米歇尔(Margaret Mitchell)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Atlanta),一个在美国内战中遭受重创的南方城市。当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乱世佳人》的很多部分与米歇尔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的相似点,她的生活经历为她的小说提供了一些原形。例如,瑞特·巴特勒被认为是以米歇尔的第一任丈夫为原型构建的。菲茨塔拉德庄园是玛格丽特童年的乐园。她在那里听到的家庭的历史,战争的故事和母亲的童年,她想象着过去这里的豪华舞会和烤肉野餐,这与小说中塔拉庄园的描写有着许多相似点。玛格丽特18岁时,认识了青年军官亨利少尉。并很快陷入了情网。亨利有着英俊的外表,诗人般的气质,这便是玛格丽特心中的“艾希礼”;但一战夺去了这个年青人的生命,也给玛格丽特带来了毕生的痛苦,这大概也就是郝思嘉对艾希礼爱情火热与疯狂的来源,米歇尔将之融入于作品本身,以缅怀她的初恋情人。1918年,她的母亲去世,玛格丽特成为她父亲和长兄生命中唯一的女人。亦如她的作品一样,她代表不了母亲在父亲心中的位置。这与斯嘉丽处境及其相似,玛格丽特无形中将自己的生活再次融入作品。当然,除此之外,作品中有一段对亚特兰大沦陷的时候的描写,也是来源于小时候,她的外祖母绘声绘色地对她讲述当年亚特兰大沦陷的那个夜晚, “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没了整个城市,你无论朝哪儿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难以形容的亮光映彻天际。”这便是作品中亚特兰大沦陷当晚的原型。

《乱世佳人》凝结了玛格丽特十年的心血,小说以美国的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中的佐治亚州为背景,从南方人的视角出发叙述了以斯嘉丽为核心的人物情感和生活经历,翻印了在美国旧南方向新南方转折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在情感选择、生活态度、思想观念上的变迁。

四、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三个不同时期的斯嘉丽

作为《乱世佳人》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非常的鲜明。不同于其他贵族妇女,她聪明,坚强,勇敢,叛逆而迷人。以下主要从三个时期来对斯嘉丽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nlc202309030016

(一)战前的斯嘉丽:任性,叛逆,骄傲

作为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女儿,斯嘉丽拥有着财富和地位,尽管作品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斯嘉丽长得并不漂亮”,但是接着塔林顿兄弟对她狂热的追求的描写又足以让我们看到她独特的魅力。她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又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的熏陶。她热衷于舞会,喜欢穿梭于众多男子之间,成为各种聚会的中心,在十二橡树的烧烤宴上我们可以看出,她擅长吸引异性,时时关注如何引人注意,不能容忍其他女性抢她的风头,就连自己的妹妹也不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任性,自负和虚荣。当塔林顿兄弟告诉她艾希礼马上要跟梅兰妮结婚时,她在心里说:“啊,这不是真的,是他哥俩弄错了,艾希礼是不能爱她的。像梅兰妮那样的小个子是没有人会爱上她的。”在遭到艾希礼的拒绝后,为了报复艾希礼,她赌气和自己一点也不爱的查尔斯结婚。这就足见斯嘉丽小姐的幼稚和任性。

(二)内战时期的斯嘉丽:自私,坚强,勇敢

内战使斯嘉丽饱受磨难,同时也是她巨大的转变过程。由于战争的爆发,查尔斯病死沙场,斯嘉丽成了寡妇。尽管她不喜欢梅兰妮,但亚特兰大沦陷的时候,斯嘉丽为了兑现对艾希礼的承诺,还是留下来照顾她。即使对接生的事一窍不通,听到梅兰妮痛苦的呻吟,她还是去帮她接生,并在当晚拖着刚生过孩子奄奄一息的梅兰妮和孩子们逃离亚特兰大。这种骨子里的坚强让她在那个时代,那种困境下得以生存。斯嘉丽一心想回到塔拉,但她回家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世,父亲悲伤过度,神志不清,而塔拉种植园留给她的几乎一无所有。面对这一切,斯嘉丽痛心,绝望,但她并非沉浸在悲痛之中。她抛弃了贵族小姐的矜贵与骄傲,整日像一个黑奴一样劳作。她到田里去采熟了的棉花,在北方佬来临前带领大家将食物和牲口藏好。当一个北方佬骑兵威胁到她们的生活时,为了保护母亲的东西和辛苦得来的食物,她还开枪杀了人。当她交不起税款时,她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想到用母亲的窗帘改做成衣服,精心打扮,去亚特兰大找瑞德。当遭到瑞德的拒绝时,巧遇妹妹的追求者,暴发户弗兰克,为了拯救塔拉,她勾引弗兰克和自己结婚。斯嘉丽是勇敢的。艰辛的生活已经让她完全明白了现实的残酷,也给予了她生活的勇气与魄力。

(三)战后的斯嘉丽:独立,倔强,自私,虚伪

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后,斯嘉丽对生活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她清楚地知道只有理智地面对这个新兴的世界,不断地去顺应自己的时代和社会,才能保全她自己、她的家人和塔拉。为了能赚取更多的钱,她抛弃了上流社会的传统观念,买下锯木厂并抛头露面亲自经营。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她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人做生意。斯嘉丽已经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她想的只是能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不再贫穷挨饿。另一方面,她仍然爱着艾希礼。但现实中的艾希礼仍然活在对过去的美好回忆里,不愿意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直到梅兰妮死后,斯嘉丽才发现自己爱的是瑞德。然而,瑞德最后离开了她。斯嘉丽被所有的人抛弃了,不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事业上,她都成了一个悲剧人物。

五、总结

《乱世佳人》这部作品中,斯嘉丽是可悲的,她无法把握眼前的幸福,珍惜瑞德的爱情,她用一生的精力和情感去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就像瑞德说的:“你把自己的幸福拱手相让,却去追求一些根本不会使你幸福的东西。”最后留下的是永远的痛苦和悔恨,一切都随风飘逝。作品中对人物的描写也到位,除了之前分析的斯嘉丽战前、战争时期以及战后性格的巨大转变以外,瑞德、艾希礼、梅兰妮以及斯嘉丽的父母对其性格也有重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对斯嘉丽深爱塔拉这片土地的描写非常点题。从第一章斯嘉丽的父亲出场,并对斯嘉丽说“土地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你去为之工作,为之战斗,为止牺牲的东西,因为它是唯一永恒的东西”,到战争时期斯嘉丽为了保护塔拉,求助于瑞德,以及最后瑞德离开了,斯嘉丽又想回到塔拉重新开始,都反映了主人公对塔拉,对土地,对家园的深爱。作者用“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描写一种人们对未来的寄予希望的一种情怀,毕竟,逝去的都已逝去,只有不畏困难,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勇敢地追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才能在乱世中得以重生。

参考文献:

[1]Margaret 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M].Beijing: World Book Publishing , 2001.

[2]Margaret 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M].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11.

[3]常耀信.英美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4]陈惇.西方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美)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全译本)[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9.乱世佳人观后感600字 篇九

乱世佳人观后感1

《乱世佳人》这部电影,最最让我们纠结的,就是白瑞德与郝思嘉的爱情。郝思嘉是个美丽动人的女子,无数男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她一心爱着的只有卫希利,但她心爱的男人拒绝了她的表白,娶了另外的女子。白瑞德与郝思嘉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十二橡树园,卫希利的家,白瑞德对郝思嘉一见钟情,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特别的女人。他说,因为了解她,因而仰慕她。

他爱她,爱得疯狂,爱得热烈,也爱得隐忍,爱得卑微。他知道她心中爱的是卫希利——尽管他已是别人的丈夫,他知道她不爱他。他尽量藏起自己的爱,表现得无所谓,就仿佛他没有多爱她,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调戏她,只是为了好玩。他不愿承认自己爱她,虽然他也有深情表白过:“我爱你,哪怕是世界末日我还是爱你。我爱你胜过任何我爱过的女人,我等你久过任何我等过的女人。”,但他因爱而卑微,而胆怯,所以求婚时,他说了:“我爱你不会比你爱我多多少。”

郝思嘉结了两次婚,当了两次寡妇,才嫁给了白瑞德。白瑞德给了郝思嘉所有她想要的,让她过上了比以前更富有的生活,以此来表达他对她的爱。但是他发现,郝思嘉仍然深爱着卫希利,这让他嫉妒得发狂。他又一次收起了自己的爱,对郝思嘉恶语相向,带着女儿邦妮离家出走。嫉妒蒙蔽了他的双眼,取代了他的理智。如果他清醒一些,就能看到在他带着女儿回家时郝思嘉的兴奋;如果他理智一些,就能发现郝思嘉对他的感情。但他没有,他只是不理智地在得知郝思嘉怀孕后掩盖了自己的喜悦,说出了让郝思嘉伤心的话,也害她失去了孩子。

乱世佳人观后感2

主人公斯佳丽坚强勇敢,敢于反叛传统,不理会他人的舆论,这是我最欣赏她的地方,在南北战争的混乱下,她是适者,她冷酷精明,所以才能不再饿肚子有安全保障,但是同时她也失去了很多,比如说爱情亲情友情和荣誉,所以看完我也是很矛盾的,有的就必有失,她是强者但精神空虚,那些吃不饱肚子的人彼此之间却有浓厚情谊和事业理想,到底谁才是赢家?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乱世佳人观后感。

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乱世佳人观后感。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乱世佳人观后感3

大约一年前,我读了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现在又把电影看了一遍。电影很长——3小时53分钟,不愧是一部华丽的舞台剧。

这部电影情节和原著很符合,而且看着更让人震撼。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我也特地去网上搜索了一番。为了更好的看这部电影,我觉得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以下几点:时间,参战双方以及结果。

(美国南北战争时间为1861年4月12日——1865年4月9日;参战双方分别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美利坚联盟国;其结果是北军获胜,废除奴隶制。)

电影中女主郝思嘉的情感是一条主线。她美丽高贵又傲慢。想要极力展现她的年轻与美貌。当然她也会因为别人对她的偏见而伤心,最重要的是她自认为她十分热爱阿希礼,但是表白被拒。我想正如瑞德说的那样,阿希礼和郝思嘉不是同一种人,也许郝思嘉爱着的只是她自己幻想的人,不可否认,阿希礼温文尔雅,有一种忧郁而清新的气质,不同于其他爱慕者,阿希礼暧昧而神秘,但这也反映了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空想主义,他害怕面对现实,还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

郝思嘉第一次嫁人是因为阿希礼结婚,她一气之下嫁给了她的爱慕者之一,可是后来她的丈夫死于南北战争,她成了寡妇。第二次嫁人是她抢了妹妹的情人,当然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金钱。但是,也许她有争夺男人的潜意识。第三次白瑞德娶了她,可是她似乎忘不了阿希礼。经历一番爱恨情仇之后,结局是她向他示爱,他还是离开了。

乱世佳人观后感4

读书的时候观后感、读后感是老师比较喜欢布置的作业,相对而言,读后感写得多,观后感写得少,因为学校统一组织看电影的时候少。最近找了两部曾经看过的老片子来看,剧情一样,看得心情和感受完全不一样,写观后感,慰寂寥。

费雯丽真美。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对我说,漂亮和美完全是两个概念,你可能很漂亮,但并不一定美。可费雯丽真是美。两部影片《乱世佳人》和《魂断蓝桥》都是费雯丽主演的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一部彩色,一部黑白,《魂断蓝桥》里的费雯丽还很年轻,《乱世佳人》里的费雯丽抬头总是有皱纹,但魅力依然不减,所以才有“她有如此的美貌,根本不必有如此的演技;她有如此的演技,根本不必有如此的美貌”的说法。

对家乡的信仰。有人说,在人们心目中出生的地方永远赋予我们任何事物都无法比及的情感,这种情感会是我们所有勇气和力量的源泉,当人们回到那里时会有一种轻松和幸福的感觉。所以,当战火纷飞、满目苍夷的时候,斯嘉丽冒着生命危险要回到桃瑞园;当瑞德离开她的时候,她也要回到桃瑞园,她相信桃瑞园和土地将给予的她生的力量和爱的力量。而瑞德,一个利益至上的商人,明明知道南方将土崩瓦解,仍然弃商从戎保卫家乡;当宝尼去世,一切希望破灭的时候,他仍然选择回到他的出生地。本网

勇敢坚强的斯嘉丽。很少文学作品那么去表现和刻画一个女主角的缺点的。从开篇到结尾,斯嘉丽的自私、虚荣、精明、刻薄,不择手段就表现得一览无余。可另一点也毫无置疑,斯嘉丽也是勇敢坚强的。为坚定的迷情,虽然是迷茫的,但至少是真心付出,至始至终的;为了保卫家人保卫故土,不顾一切的掩饰柔弱、用智慧反抗战争。她从一个自私、爱漂亮、爱玩的不谙世事的小女人,在短短的一部电影中,蜕变成一个热爱自己家园,扛得起责任和包袱的勇敢而又智慧的女性。

乱世佳人观后感5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斯嘉丽(费雯·丽饰)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礼(莱斯利·霍华德饰),但艾希礼却选择了温柔善良的梅兰妮(奥莉薇·黛·哈佛兰饰)。斯嘉丽赌气嫁给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

南北战争爆发后,查尔斯上前线并战死。斯嘉丽成了寡妇,但她内心却一直热恋着艾希礼。斯嘉丽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克拉克·盖博饰)相识,但拒绝了他的追求。目睹战乱带来的惨状,任性的斯嘉丽成熟了不少。不少人家惊惶地开始逃离家园,但正巧梅兰妮要生孩子,斯嘉丽只好留下来照顾她。战后斯嘉丽在绝望中去找白瑞德借钱,偶遇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为了保住家园,她勾引弗兰克跟她结婚。弗兰克和艾希礼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北方军包围,弗兰克中弹死亡,艾希礼负伤逃亡,在白瑞德帮助下回到梅兰妮身边。斯嘉丽再次成为寡妇,此时,白瑞德前来向她求婚,她终于与一直爱她的搞私运军火和粮食致富的白瑞德结了婚。一年后,女儿邦妮出生,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他跟斯嘉丽的感情却因她忘不了艾希礼而破裂。斯嘉丽再次怀孕,但在和白瑞德的争吵中滚下楼梯流产。白瑞德感到内疚,决心同斯嘉丽言归于好,不料就在这时,小女儿邦妮意外坠马摔死了。

与此同时梅兰妮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夫艾希礼和儿子托付给斯嘉丽,斯嘉丽不顾一切扑向艾希礼的怀中,紧紧拥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无法再忍受下去,转身离去。

乱世佳人观后感6

乱世佳人改编自经典名著《飘》,作者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全文以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斯嘉丽与白瑞德的爱情故事,以及梅兰妮、艾希利等人发生的故事,以下是我看完后的感慨。一颦一笑,好似一株亭亭玉立的兰花。

斯嘉丽一出场,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所有人的目光情不自禁地跟随她去了。费·雯丽的美,让人感觉心旷神怡,思绪联想到那句“这世间竟有如此标致的美人!”。费·雯丽凭借美丽的外表、高超的演技,将她和斯嘉丽这个人物紧紧结合,仿佛都可以将斯嘉丽的灵魂传神地演绎。

斯嘉丽可以在宴会上吸引所有绅士的目光,似乎没有哪儿个人可以忍住不去看她。仗着她漂亮又有魅力,她肆无忌惮地和绅士们调情。然而,年少的斯嘉丽却深爱着艾希利。就算艾希利选择和梅兰妮结婚,她还是抱有一丝希望,等待着艾希利回心转意。为了艾希利,多次拒绝白瑞德;为了艾希利,放弃了尊严。但也是为了艾希利,她尽心尽力保护着梅兰妮,克服种种困难,在战火中保全了性命,活了下去。她生性洒脱,无拘无束,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穿梭在每个人的视野中,撩拨每个人的心弦。最打动我的,是斯嘉丽的真实。

她所处的时代,女人被“淑女”的条条框框束缚。但她却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不顾世俗的眼光。在她那里,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在守丧期,她可以不顾别人的眼光,与白瑞德跳舞;为了庄园的再次繁荣,勾引自己妹妹的爱人。这种勇气,在当时可能是很少见的。

斯嘉丽不喜欢梅兰妮,因为她觉得梅兰妮软弱、假善,在其他人面前毫不掩饰对梅兰妮的厌恶。

10.《乱世佳人》观后感精选600字 篇十

电影由一场烧烤宴会引出,从三姐妹谁能去参加宴会到郝思嘉恋上阿希礼再到思嘉被拒绝,整个过程引发了我对爱情的看法。思嘉对阿希礼算得上是一见钟情,而不幸的是,他爱上的却是自己的表妹,他对她只有好感,称不上是那种可以陪伴一辈子的情感,而思嘉又认为她爱的人就一定要娶她,她相信一见钟情也能走一辈子,所以当阿希礼宣布与表妹订婚时,她给了他一个巴掌,气冲冲的想挽回这自己心中的“男人”。而现在对于还 处于青春期的我们,谈及爱情这个敏感词语总是遮遮掩掩,但在实际中,我们的爱情观也在慢慢“成长”,即将成年的我们,现在是花一般美好的年纪,谈爱情是未来终究会遇到的人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我一直不相信一见钟情,那些都只是肤浅的,外貌和气质只是蒙骗过关的基础,哪个人不是私底下一面和陌生人面前的你一面截然不同的?看了那么多爱情片,终究觉得日久生情更靠谱,因为你了解过,接近过这个人,而你会做出自己爱情观里的判断,再去考虑是否能保护好这段感情。在爱情里,我深信感觉的重要性,或许这个时候女性的第六感发挥了重要作用,都说女性的第六感很准,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反正我认为,爱情里没有肤浅的感情。

电影里还 有一句话,“不要浪费光陰,生命即是由时间构成。”是的,人生就是由时间构成的。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到老去死去,你人生的载体就是分分秒秒,倘若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过得精彩,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追忆,那就应该抓住时间的脚步,跟随时间的影子,不断往自己的人生中添加有意义的内容。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在浪费时间,这就是他们口中的无聊,他们把这些时间用一个无聊概括了,没有想过在这些时间里用看书或者其他的方式度过,最令人有罪恶感的就是睡觉了。所以我很喜欢初三那种充实又忙碌的生活,虽然很累,但是自己心里有底,不会对不起自己,什么都不做。常常在周末回家时,作业在学校完成了,拿回来的书到上学了还 未翻开,那些时间被懒惰征服了,我也经常告诉自己要珍惜时间,可是我就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也不知道要怎样才能改过这个坏习惯。

11.乱世才女乱世情 篇十一

乱世出英杰,乱世有奇情。大凡纷乱的大变革时代,亦是觉醒的华夏儿女激扬人生的大舞台。出身豪门,与国民党特务沈醉的奇异婚恋;投奔延安,创作出红色经典……品读莫耶的人生历程,令后人或击节赞赏,或感慨唏嘘,或拍案称奇。贺龙元帅说:“莫耶是我们一二○师出色的女作家。”著名作家杜鹏程说:“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在这位红色才女的身后,还深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呢?

反对封建习俗,

少年离家出走

莫耶(1918—1986),原名陈淑媛、陈爰,笔名白冰、椰子、沙岛。1918年12月25日出生于福建省崇善里东溪乡(今安溪县金谷乡溪榜村)。她自幼聪颖好学,10岁时与大哥赛诗,即兴吟出:“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风吹野花馨。”是乡人公认的才女。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冲击各界、深入人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孕育了民主、科学、爱国、战斗的伟大精神。尽管莫耶出生在一个封建气息浓厚的小乡村,仍沐浴着“五四”的新风成长。莫耶自小有主见,敢于挑战旧的思想观念。在父亲纳妾的时候,她曾在作文中直言斥责,数落父亲。1932年,莫耶随父移居风景如画的厦门鼓浪屿,就读于著名华侨领袖黄奕住创办的慈勤女子中学。在校学习期间,她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由此激发了她的写作热情。1933年,15岁的莫耶在《蓝天》杂志上发表了诗歌《无声的期望》,显示出在她尚且年幼的心里已种下了向往革命与光明的种子。

莫耶的国文教师、中共地下党员陈海天发现了她的写作才华和激进思想,便组织她和几个同学创办了《火星》旬刊,创刊号上发表了莫耶的小说《黄包车夫》,向欺压穷苦人民的旧社会提出控诉。后来莫耶的父亲看到藏在家中的这本刊物后,极为震怒,与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1934年秋,16岁的莫耶在母亲和大哥的帮助下,离家出走到了上海。

莫耶到上海后,常与一些左翼作家接触,她深入工厂了解女工生活,写出一批宣传妇女解放的作品。

与沈醉的一段奇异婚恋

莫耶到上海后,化名白云,在《女子月刊》当校对、编辑和主编。出众的才华和俊俏的外表使她很容易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深受“五四”思想熏陶的她也敢于大胆追求幸福。1934年,白云和一个叫陈仓的年轻记者偶然邂逅,这便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国民党陆军中将、军统大特务沈醉。白云热情奔放又活泼大方,是上海滩一位思想激进的美丽新女性,自从结识西装革履、潇洒俊逸的“记者”陈仓后,两人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不久便同居了。一年之后,白云为陈仓生了一个男孩。直到这时,他们彼此都还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白云更没有想到,陈仓的真实身份竟是一个军统特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白云投身抗战洪流,与戏剧家左明组建了“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她担任编剧及文字宣传,写了抗日救亡剧作《学者》并在《西京日报》上发表。日军占领上海后,白云所在的“第五队”准备转至西北大后方进行抗日宣传并寻机前往延安,白云自然也想让陈仓随她一同前往,然而,陈仓深知让他去延安,岂非自寻死路?!基于对这份感情的珍惜,陈仓鼓起勇气告诉了白云自己的秘密职业,但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他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并打消去延安的念头。但白云看得更远,她深知自己和陈仓之间是信仰和根本立场的分歧,没有回旋余地,于是她毅然选择分手,独自跟随“第五队”前往延安。

这之后,陈仓仍对白云念念不忘。1938年底,陈仓被派往远离前线的湖南临澧特训班当教官,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启事,寻找白云的下落。启事恰好被白云的好友赵清阁无意看到,于是辗转告知了白云。毕竟有过一段真挚的感情,白云很快和陈仓取得联系,两人开始通信。但此举对双方而言都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举动,因为当时延安正在排查敌特,戴笠也反复告诫部下不得与延安亲友通信。此事被特训班副主任、陈仓的姐夫余乐醒发现了,立即严厉制止。加之陈仓在信中多次提及,希望白云离开延安重续旧情均遭拒绝,两人不久便中断书信往来。他们的孩子长大后,进入了国民党航空学校。在大陆解放前夕,这个孩子随学校一同去了台湾,从此杳无音讯。

《延安颂》,献给

革命圣地的心灵之歌

1937年10月,白云随“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到达延安,从此翻开了她人生中崭新的一页。当时投奔延安的爱国青年多以改名来表达自己对革命的追求,她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鲁迅小说《铸剑》中那柄锋利的宝剑“莫邪”的谐音,取名莫耶。

“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是当时沦陷区及大后方第一个到达延安的文艺团体,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亲自接见并宴请了全体队员,莫耶和队长左明被安排与毛泽东同桌吃饭。毛泽东在饭桌上说:“现在延安的文艺家多了,是不是办一所学校啊?”中共中央其他领导都表示赞成。毛泽东接着说:“那就叫鲁迅艺术学院吧。”不久,莫耶和全队人员由洛甫(即张闻天)介绍,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莫耶担任了救亡室文娱委员。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成立,校址就设在延安北门外大砭沟的半山坡上。莫耶从抗大调到鲁艺学习,她的宿舍就在半山坡的窑洞里。莫耶每次走出窑洞眺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迎面耸立的巍巍宝塔。她经常想,什么时候能爬上宝塔山,依偎在宝塔旁,摸一摸宝塔的砖石啊!终于有一天,她独自涉过延河,顺着盘亘的山径,来到宝塔山前,绕了一圈又一圈,浏览山下潺潺的延河,瞭望庄严雄伟的古城,听着延安城中远远传来的歌声,直到夕阳西下,方才尽兴而归。

延河更是与她朝夕相处。早晨,莫耶和鲁艺的女同学们列队到河边,在延河的沙滩上做体操、发音练唱。到了夏天,同学们还到延河里练习游泳,欢声笑语荡漾在延河两岸。每天晚饭后,除了在城里礼堂演出或看演出外,她们就成群结队漫步延河边,低吟浅唱。每逢明月东升,延河晶莹闪亮,更是充满诗情画意……

就这样,歌声伴随着莫耶她们成长,延河也像她们一样,总有唱不完的歌。莫耶心里常想,什么时候能唱出激动心弦的歌?唱出自己写的赞颂延安的歌呢?

一天下午,延安城里开大会,散会后,鲁艺的同学们出了北城门,爬上校舍的半山坡。莫耶和几个同学站在土坡上,望着从城里出来的一队队抗大的同学和战友,听着他们的歌声和口号。这动人的场面,使她心潮汹涌,热血奔腾。这时,音乐系的朝鲜族同学郑律成正站在她身边,看出她心情激动,就对她说:“给我写个歌词吧!”郑律成的请求,引发了莫耶心中孕育已久的激情。

莫耶虽然熟悉福建家乡的青山绿水,欣赏过第二故乡厦门鼓浪屿的海滨风光,但她觉得都比不上延安。一幕幕沐浴在革命光辉之中的景象,激起她的无限情思,创作的激浪在她心中跃动,酝酿已久的诗句在她脑中翻腾。她抓住这一刹那的灵感,提笔将满腔激情倾泻在一个小本上,写好了歌词: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哦,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哦,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

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搏斗。

哦,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坚固的抗战的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莫耶把歌词写好后,写上题目《歌唱延安》,交给郑律成。郑律成看过后,高兴地拿走了。

不久后,在延安礼堂举行的一次晚会上,第一个节目就是《歌唱延安》,由郑律成和女歌唱家唐荣枚男女声合唱。莫耶怀着激动和紧张的心情,想听听观众,特别是毛泽东等首长的反应。唱完后,毛泽东高兴地鼓起掌,听众们也热烈地鼓起了掌。第二天,中央宣传部的同志来要了《歌唱延安》的词曲手稿。不久,鲁艺的秘书长魏克多拿来一张铅印稿给莫耶,告诉她中央宣传部的同志已将歌名改为《延安颂》,问她有什么意见。莫耶高兴得跳起来连声说:“题目改得好!叫《延安颂》好!”

诞生在巍巍宝塔山下、滔滔延河之滨的《延安颂》,带着无数革命者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从延水河畔,宝塔山下传颂到抗日前线和全中国,成为革命圣地延安的光辉象征。莫耶也因此在延安红极一时,声名远扬。

“出色的女作家”

1938年冬,莫耶响应八路军一二○师师长贺龙提出的“拿起文艺武器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号召,加入了鲁艺组织的实习队,与作家沙汀、何其芳等跟随贺龙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任一二○师政治部战斗剧社教员,后任剧社创作组组长。她不仅从事创作,还参与编印前线刊物——《战斗文艺》。同年,她代表部队文艺工作者加入晋绥边区文联,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在文联成立大会上,贺龙赞扬说:“莫耶是我们一二○师出色的女作家。”

在战地,莫耶跟随部队长途作战,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卓越的工作成绩赢得了赞誉。她与人合作并独自创作了一大批话剧、歌剧、舞蹈等作品;剧社演出的服装多由她剪裁缝制,有时她还登台演出;她口袋里总是装着笔记本,随时随地采访、记录。在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期,她常常是一茶缸开水、一把炒豆充饥,有时在集体讨论后,连夜写出一个小戏,第二天就排练演出。1944年春,莫耶调至晋绥军区政治部《战斗报》任编辑、记者,她自告奋勇担负起两个版面的编辑任务,经常深入前线部队,写了大量的战地通讯和战斗故事。她住的土窑洞,灯光经常彻夜不熄,白天她仍照常工作或劳动。1948年秋,莫耶随《战斗报》调回延安,1949年春随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北。

1950年,莫耶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后任总编辑,同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与李克农的外甥、《人民军队报》社长方唯若结婚。

因文学创作历经磨难

1955年,莫耶转业到《甘肃日报》社任副总编辑。1956年,在“反对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运动中,经省领导同意,莫耶在《甘肃日报》上发表文章并配发社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1957年“反右”时,与这篇文章有关的人被错划为“右派”,莫耶也因此受到批判和降级处分。

“文革”中,莫耶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并被下放农场劳动改造。1979年,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关怀下,笼罩在莫耶身上的长年冤案得到彻底平反。莫耶出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一心倾注在文学创作上,相继创作出电影剧本、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编辑出版了自选集和回忆毛主席、彭德怀、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文章。她在《自序》中写道:“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进入暮年时期,时间愈少,愈感到珍贵。总希望一息尚存,只要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她虽一生坎坷,但那不屈不挠的顽强作风和创作实践,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定信念。

12.乱世佳人的观后感 篇十二

一、欲望的服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女性形象

我国爱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其自身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附属物和屈服者而存在,女性往往从各个方面迎合男性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

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认为:“女人们只能依照虚构的理由变成她们现在的样子,因而她们首先在自己的心目中承认,她们本来就注定是低等的、柔顺的、渺小的、琐碎的、无关紧要的,等等。”[1]古代中国是个男权社会,封建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和桎梏从来没有停止过。受这种文化传统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在男性符号暴力影响下完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美色”和“贞洁”两个方面。

先秦文学有不少关于女性美色的描写,如《诗经·硕人》赞美庄姜:“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魏晋小说《西京杂记》中卓文君被描写为:“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荡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唐人小说中则有“妖姿要妙,绝代未有”的李娃,“容色姝丽”的任氏。还有元明戏曲中的崔莺莺、杜丽娘等,或是“娇羞花解语”,或是“温柔玉有香”。这些女性有一个共同特点:容貌出众,同时还被赋予贞洁的品行,如李娃“节行瑰奇,有足称者”,任氏“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婚姻生活正如恩格斯提到的那样:“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结婚的基础,而是结婚的附加物。”[2]“美色”和“贞洁”两个特点是男权主义将符号暴力强加给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消极品质,可以说,这两个特点是按照男性的要求来规范的,美色迎合了男性的官能满足,贞洁迎合了男性的心理满足。一旦不能符合这两个要求,女性往往会被打入另册,塑造成淫荡、刁悍、嫉妒的反面形象,如《任瑰妻》中的任妻,《裴谈》中的裴妻,《秦将》中的石妻,《段氏》中的段明光,等等, 全无温良贤惠的品质,表现为刁蛮无理、盛气凌人, 令男人望而生畏。一切显示,在封建社会的很长时间内,女性的存在及其文学反映,只不过是男性欲望的满足和服从。

二、既美且才———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特点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较以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佳人由以往美貌的代名词转化为才貌的结合体。

才子佳人小说中众多女性形象,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女性普遍的貌美特点,但除了貌美的特点外,才子佳人小说更加强调女性的才美,以往用来形容男性才学的专有名词屡屡出现在才子佳人小说的女主人公身上。在《平山冷燕》中,尽管山黛美貌异常,小说却淡化其容貌,突出其才学,书中交代她从小“间出一言,必颖慧过人。……过目成诵。七岁便解作文,至今十岁,每日口不停吟,手不停披”。《玉支玑》中的管彤秀“女子之常,不足为异,即其诗工咏雪,锦织回文,犹其才子之一斑”。《定情人》中的江蕊珠等无不诗才出众,充分凸显了女性的才美。

一切表明,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已经开始摆脱传统文学中女性徒具外美或才美不均的形象,作为群体的女性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对才学的渴求,才美的重要性对她们的社会存在已经超过了貌美。

(二)表现为佳人超凡的胆识、智慧和独立自主能力。

如果说才学是女性在闺阁生活中通过自身修养而获得的话,胆识则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为人处世的历练而获得的。才学为女性提供了参与社会生活,提升自身价值的可能,胆识则使得这种可能变为现实。才子佳人小说要突破传统女性无才便是德的藩篱,在赋予女性才学特点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赋予她们与男性相同甚至超越男性的智慧和胆识。

《好逑传》中的女主人公水冰心“虽然一闺阁淑女,实不愧须眉男了。一凡事件件皆先知,种种周备”,属于一个权变通达、有胆有识的才女。水冰心作为早期佳人的形象,突出了女性的个人胆识和处世谋略,她对官场的了解、对人心的揣摩都达到了练达洞明的地步。这一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固定模式。有胆有识的水冰心形象并非个案,我们可以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发现大量类似的形象。如《玉支玑》中勇敢作弄尚书之子卜成仁的管彤秀,《赛红丝》中与无行文人常莪草斗争的裴芝、宋萝,《锦香亭》中拒绝权贵的葛明霞,都是与恶势力斗争的足智多谋的佳人典范。

可见,在才子佳人小说中,情节模式的构设对佳人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与才子的交往,小说突出佳人的才学特点,通过与离间小人的周旋斗争,则突出了佳人的智慧和胆识。

(三)表现为佳人视野的扩大与社会参与能力的增加。

这实际上是女性才能增长的结果,她们身上日益增长的才学膨胀着她们了解社会的欲望,闺房之外的缤纷世界对她们具有无限诱惑力,作者适时赋予了她们一种走向外界的能力和勇气。佳丽们一洗中国女性只知道闺阁怀怨、伤春恨时的传统形象,她们和男性一样,关心起功名事业来。在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丽们安身立命的资本已经不仅仅是美貌,更重要的是她们在诸多社会关系中的游刃有余的处世能力,她们开始参与社会,她们绝不逊色于男性。

小说中的佳人不但才貌双全,而且对君臣之道、父兄之礼稔知于心。《平山冷燕》中山黛因《白燕诗》蒙圣恩隆眷,以“君子不以冥冥废礼”为由,望阙拜谢,之后又拜谢父母养育之恩,道德礼仪之圆熟周到,有甚其父,难怪山显仁称:“我儿不独有才有礼,竟是个道学先生。”另一女主人公冷绛雪,争礼论才,丝毫不逊色于山黛。《好逑传》中水冰心拒绝过其祖逼婚的理由是:“礼义所出,名教攸关,焉肯上无父母之命、下无媒妁之言,而畏强暴之威,以至失身丧节?”

小说中的佳人不仅熟悉各种社会关系,而且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她们读书写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显示了女性日益觉醒的入世意识,即想做一番事业,不负平生所学的壮志豪情。

从以上分析可知,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一次全面超越。鲁迅早已注意到这种变化,他指出:“盖缘所述人物,多为才人,故时代虽殊,事迹辄类,因而偶合,非必出于仿效矣。”进而称之为:“既美且才,美而又侠者也。”[3]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并不是作为个案出现的,而是女性形象改造更新后的一次集体亮相,这种现象背后必定有其特定的时代思想文化背景。

三、尚情思潮与心理认同———佳人形象形成的文化背景

女性形象的变化在才子佳人小说中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变化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尚情思潮的文学表现。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突出“才”的同时,强调“情”。如天花藏主人说:“金不炼,不知其坚;檀不焚,不知其香;才子佳人,不经一番磨折,何以知其才愈出愈奇,而情之至死不变耶!……才慕色如胶,色眷才似漆,虽百折千磨而其才更胜,其情转深。”[4]才与情是小说表现的主旨,小说的情节安排都是为表现这一主旨服务的。

才子佳人小说中对情的强调,实际是明代以来社会尚情思潮在小说艺术中的表现。明代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新兴的市民阶层应运而生,随之也出现了与封建传统观念分庭抗礼的新观念———市民意识。思想领域王学左派的兴起,对个性和情欲的肯定,更是带来社会人生观念的巨大转变,王阳明提倡“百姓日用即道”,李贽“非周孔而薄汤武”,王艮肯定“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在市民经济发展和相关学者的倡导下,一股追求个性、肯定情欲的社会思潮迅速在全社会中弥漫开来。

在中国古代社会,对情欲的肯定,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女性的肯定和尊重。因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女性的情感和正常的欲望诉求往往受到禁锢和制约,女性意识的张扬和肯定对冲破传统的封建道德和伦理束缚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完成的。中国传统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由第三方掌握决定权的婚姻模式注定女性的真实情感和欲望要受到压抑,婚姻甚至可能成为某种利益交换的牺牲品。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争取婚姻自主权成为一种时尚,她们不但憧憬美满的婚姻,而且付诸行动,自行择偶,甚至不惜采取女扮男装的极端形式。

总之,明代以来的尚情思潮为佳人形象突破传统女性形象的藩篱创设了良好的文化背景,才子佳人小说则把这种思潮转变为文学创作实践,使之形象化和具体化。

(二)失意人生的情感寄托。

罗曼·罗兰说:“艺术家不是独自一人进行创作。他在创作中反映他的同时代人心情,整整一代人的痛苦、热爱和梦想。”[5]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对传统女性形象的突破反映了创作者怎样一种文化心态呢?我们可以从才子与佳人的角色定位入手来分析这个问题。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存在角色的互渗性,即才子容貌女性化、人格柔弱化,佳人才学书生化、志向士人化。两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大致反映了小说作者们对自身现实境遇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憧憬。才子柔弱化,一定程度反映了小说作者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和无奈。佳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作者的心理遗憾,这种功能又是通过作者对女性的心理认同得以实现的。

现存的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真实姓名多不可考,以名号见存的有天花藏主人、夷狄散人、鹖冠使者、青心才人、名教中人、烟水散人、云封山人、吴素庵主人等,从这些名号上看,作者或称才人、或称散人,他们对自己的才学自视甚高,但又与世俗不合,散诞不拘。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寄托理想的最佳途径。女性在中国社会处于从属地位,是被压迫的对象,小说作者正是从这点找到了传统女性与自身落寞处境的契合点。如果说传统女性生活可以比喻作者的现实处境的话,佳人形象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则是落魄文人不满现实,寄寓理想的一种艺术隐喻。在《四才子书序》中可以看到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故一品一行,随人可立,而绣虎雕龙,千秋无几。”一悲其“生才之难”。即便有“落笔时惊风雨,开口秀夺山川”之才,然“徒以贫而在下,无一人知己之怜。”再悲知才之难。因此,他明确指出编次才子佳人小说的目的在于使“天地生才之意,与古今爱才之心,不少慰乎?”[6]既美且才的佳人形象,无疑对这种落寞心理起到了一种艺术补偿作用,也是作者理想人格的隐喻。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集中反映了明末清初文人群体对女性的心理认同感,以及借此寻找精神慰藉的创作目的。改造后的佳人形象,承载的正是这些落魄文人张扬个体价值的功能,通过这些佳人形象,文人的人生失意和仕途坎坷得到了艺术补偿和心理安慰。

总之,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是中国文学中女性新形象的一次集体亮相,她们不但完成了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对传统的颠覆和超越,而且是当时社会思潮和文人心态的形象反映。

参考文献

[1]布尔迪厄著.刘晖译.男性统治[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2:39.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72.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32-135.

[4]天花藏主人.飞花咏序.佚名.飞花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2.

[5]罗大冈.罗曼.罗兰这样说[J].读书, 1990, 3.

上一篇:三年级拔河比赛作文下一篇: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