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区林业生态建设

2024-09-06

南沙区林业生态建设(精选10篇)

1.南沙区林业生态建设 篇一

抚仙湖径流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简介莫绍周抚仙湖径流区内天然林植被稀少,人工林树种结构单一,森林覆盖率不高。径流区内居民点多,人口密度高,开荒造地、樵采林木、放牧等,加剧了植被的破坏。林地内下木、地被植物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每逢雨季,特别是突降暴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同时夹带大量N、P、BOD、COD等污染物质入湖,导致湖泊淤积、水质变坏、危及湖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安居乐业。为保护抚仙湖,于2001年开始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一、项目建设规模及布局

(一)布局原则

1、项目建设布局于抚仙湖径流区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及二个国有林场范围。由市政府全面规划,以县为单位分期实施。项目建设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先面山后远山、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

2、因地制宜,按不同立地条件,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 多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低效林改造以多植阔叶树为主,实现林分树种结构合理、有效。

3、对现有林分加强管护,逐步实施分类经营,合理利用。

4、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以营 造公益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结合,乔、灌、草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混交林,加大封山育林(管护)力度。使湖盆坝区近面山先绿起来、1覆盖起来。

(二)建设规模

①工程造林10.36万亩。其中:澄江县6.40万亩,江川县1.22万亩,华宁县2.74万亩。

②低效林改造20.92万亩。其中:澄江县15.08万亩,江川县2.74万亩,华宁县3.10万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32.45万亩。其中:澄江县21.60万亩,江川县3.75万亩,华宁县7.10万亩。

④退耕还林2.70万亩。其中:澄江县1.53万亩,江川县0.67万亩,华宁县0.50万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建中心苗圃45亩。

(三)建设时间

1、前期2001年至2005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62624亩。其中:澄江县38380亩,江川县7700亩,华宁县16544亩。

②低效林改造125580亩。其中:澄江县90480亩,江川县16500亩,华宁县186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92215亩。其中:澄江县129615亩,江川

县20000亩,华宁县42600亩。

④退耕还林16165亩。其中:澄江县9165亩,江川县4000亩,华宁县3000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中心苗圃45亩。

2、后期2006年至2010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40976亩。其中:澄江县25620亩,江川县4500亩,华宁县10856亩。

②低效林改造83620亩。其中:澄江县60320亩,江川县10900亩,华宁县124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32285亩。其中:澄江县86385亩,江川县17500亩,华宁县28400亩。

④退耕还林10835亩。其中:澄江县6135亩,江川县2700亩,华宁县2000亩。

(四)造林树种选择

1、荒山造林树种:华山松、云南松、云南樟、黑荆树、木荷、圆柏、栎类、刺槐、车桑子等。

2、经济林树种:板栗、李、梨、花红等。

3、湖岸道路绿化树种:雪松、银杏、榕树、云南樟、缅桂、黄葛树、清香木、水杉、喜树、龙爪柳、迎春花等观赏树种。

4、四旁美化绿化树种:雪松、银杏、紫薇、缅桂、柏类、榕树、黄连木、清香木、滇扑、龙柏、龙爪柳等。

5、绿色旅游通道绿化树种:雪松、龙柏、银杏、迎春花、黄葛树、云南樟、喜树等。

6、石灰岩裸露地区绿化树种:圆柏、车桑子、黄连木、苦刺、清香木等。

7、低效林改造树种:樱桃、木荷、圆柏、刺槐、苦刺等。

二、项目组织实施

工程造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集中人力、财力,一片一片的开展,反对撒胡椒面。应按照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的原则开展工程造林。

林业局成立了抚仙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室,负责编制计划任务、资金使用、施工设计,进行监督检查,筹措和调配项目建设资金,对竣工项目组织检查验收并作好工程项目分报表和验收的申报工作。

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实施单位签订责任书,任务落实到人,定期检查,列入当年任期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工程项目施工采取招投标制,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组织施工,进行质量检查和监理。

三、项目效益分析

抚仙湖径流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以培育、保护、优化公益性森林

植被为主要目的,通过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地被物的覆盖度,提高林分质量,实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空气中粉尘,改善生态环境。在森林培育过程中,也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包括活立木储备,适当间伐被压木可获得一定薪材、木材等林产品。

1、生态效益。一是增加森林覆盖率和地被植物的覆盖度。抚仙湖径流区目前有林地面积193469亩,有林地覆盖率仅29.5%,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有林地面积可增加177563亩,新增森林覆盖率19.8%,地被物的覆盖率将提高0.3左右。工程完成后,径流区森林覆盖率可达到49.3%,林分内树种结构合理,郁闭度增大,林冠下草本植物、灌木共同组成多层结构,保水、保土、净化水质功能将显著提高。二是基本控制径流区的水土流失,显著地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后劲。三是极大地改善湖区自然景观,还湖区山青水秀的本来面貌,促进抚仙湖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2、直接经济效益。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能有效利用社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此外有林地在第11年开始第一次间伐抚育,第21年进行第二次间伐抚育,可有相当的间伐木材收入。在营造生态林的同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经济林,有一定经济收入。

四、工程实施进度

到2002年12月止,已完成工程造林6.7万亩,低效林改造3.55万亩,封山育林28亩,澄江路绿化50公里,投入资金2854.45万元。

2.南沙区林业生态建设 篇二

1 生态林业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生态林业不仅仅是单纯的林业发展, 而更是一种结合了经济学后, 将生态学和环境学有机的融入的一种科学。它的理念更是符合我党针对我国的现阶段的各种发展中的问题所指定的, 是一个更加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林业发展理念和方式。基于它的特殊性, 我们在发展的时候, 应该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才能达到效果:第一, 优化组合的原则。即根据自然搭配的理念来选择和组合林业中的各种树种, 才能达到优化生产和自然环境的目的。因为只有符合自然规律的, 才是最合理的。第二, 因地制宜的原则。仍然要根据自然规律, 选择最合适的林种和树种, 该原则主要指的是根据该地区的具体情况来栽植树木。第三, 注重效益原则。这里指的效益不仅仅是经济效益, 还是生产的效益, 也就是林业的总体的产出情况的综合评估。第四, 综合发展的原则。即要在发展的过程中, 注重对周围环境以及其他的产业的协调发展。

2 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新的体制的规划和调节。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的改革必须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因为每一个发展理念都涉及到发展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所以, 我们要调整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改革体制和制度, 使其符合新的发展要求。所以, 调节和规划体制是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其次, 新的工艺的设计和改进。再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 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情况, 改革和改良原有的各种发展技术, 结合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和栽培方法, 将林业建设的工艺发展水平调节到与生态临也的发展相适应的情况。

第三, 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任何的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和管理, 而人的种种行为都是基于自己的意识和理念的指导。所以, 我们只有加强了人的意识的培养和宣传, 才能使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认识到生态林业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3 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前景

3.1 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生态林业之所以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是因为可持续发展是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一种发展理念。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而断送了长期发展的道路。生态林业建设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 如果想达到这一效果和目的, 就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调整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方式, 才能达到生态环境和人的和谐持久的发展关系。我国的生态林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并且有很多的地方已经开始落实这一政策和理念。各种自然保护区的形成以及生态区的建立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3.2 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发展的最佳模式就是达到自然和生态的稳定的发展, 保持原有的和谐的状态就是一种稳定的表现。其多样性则表现为形式的多样性, 即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其发展的体系中。虽然林业发展的主体是森林和树木, 但是我们可以适当的开展各种其他形式的物种的共同发展模式。

3.3 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任何事情都要控制适当的度的问题, 不能因为生态林业的方式新颖, 成效显著, 我们就一味的大力发展, 否则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还会适得其反。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适度的原则, 将生态林业的发展步伐控制在社会经济和林场经济可接受的范围内。以防止因不协调的发展而造成的生态林业的超前或者滞后导致的生态林业的发展不平衡和不适应。

3.4 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 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 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 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 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 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 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和促进, 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发展林业时, 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 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 提供林产品方面, 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 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 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 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 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 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 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 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 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 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洪雪, 杨清福, 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06 (5) :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2: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 2005, 30 (3) :46-48.

[4]郭志伟, 代力民.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 2003, 16 (4) :1-6.

3.南沙区林业生态建设 篇三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发展

1.树立正确的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2.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3.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机制

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

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4.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科]

【参考文献】

[1]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46-48.

4.年林业生态建设总结 篇四

××年,我旗林业生态建设在旗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林业局大力支持下,全旗认真贯彻落实两个《决定》和全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生态立旗战略,集中力量抓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和“双百万亩”林业精品工程建设,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力度,活化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标准,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经过全

旗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林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果显著。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主要成果及特点

今年,全旗共完成人工造林万亩占市下达任务的,占旗下达任务的其中春雨季完成人工造林万亩,秋季成人工造林万亩;合格面积万亩占旗下达任务的。退耕还林完成万亩,占下达任务的荒地造林完成万亩,占下达任务的双百万工程完成万亩,占市下达任务其中综合治沙完成万亩,丰产林完成万亩。在三个薄弱环节中,农防林完成万亩公路绿化公里村屯绿化个;封山育林完成万亩,占市下达任务的育苗完成亩,占市下达任务。

从林业生态建设各项指标看,都处于良好发展态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双百万亩”工程开局良好。按照全市林业工作的安排,“双百万亩”工程是全市今后五年核心工程、示范工程。今春我们重点抓了这项工程。首先在布局上,坚持集中连片,实行整体推进。工程重点安排个苏木乡镇,年规划完成全旗综合治沙万亩,速生丰产林万亩,杜绝了撒胡椒面的做法。二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在工程施工上,把工作重点放在造林质量上。甘旗卡镇营造的千亩沙地速生v好范文版权所有!丰产林,选用年生,胸径在厘米以上杨树苗,进行开浅沟,深栽植,栽后采用大水漫灌,修杈留全株,效果非常好。三是把“双百万亩”工程和原有“”工程对接,扩大规模。我们在安排工程地块时,尽量和原有“”工程连接起来。从原来千亩地块扩大到万亩和几万亩,尽量形成规模。四是把“双百万亩”工程和林产业结合起来,围绕林产业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大丰产林营造速度。由于安排妥当,今年“双百万亩”工程效果非常好,今年全旗完成综合治沙精品工程万亩,丰产林建设万亩。尤其是速生丰产林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二)三个薄弱环节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今年的农防林建设、公路林建设和村屯绿化动手早、完工快、效果好。全旗今春完成农防林建设万亩公路林建设公里村屯绿化完成个。农防林、公路林建设是近几年比较突出的一年。在工程施工上,我们把农防林建设和道路建设结合起来,采用大网格、宽林带,打破村屯界线,进行整体规划,综合治理。欧里苏木五个嘎查统一规划,进行集中栽植,他们采用半地下畦田整地,栽二年生标准苗,栽后浇水,一春完成农防林建设公里。海力吐镇、金宝屯镇、协尔苏镇、浩坦苏木、打破苏木乡镇界线,实行联网。四个单位一春完成农防林建设达公里,仅海力吐镇一春就完成公里农防林建设。按照总体规划,要在原基础上向四周幅射,最后形成覆盖十二个苏木乡镇、二个农场控制面积万亩,纯造林面积万亩的我旗东部、南部农防林、牧防林兼用材林基地,今年刚刚开了个头。公路林建设进展很快,巴阿公路公里公路林一春完成了任务。目前国、省、旗三级公路已基本全部绿化,乡与乡之间公路凡是定线也已绿化完成,村与村之间公路是今后绿化重点。全旗个嘎查村以村旁、宅旁绿化基本成型,但村内重要街道绿化是今后建设的重点。

(三)补植补栽工作扎实进行。⒉⒊××年我旗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万亩,其中退耕万亩,荒地造林万亩,为确保工程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要求标准,从去秋、今春、雨季、今秋,各苏木乡镇对三年工程全面进行补植补栽,做到大坑大水认真栽植。确保一次性补植成活。据统计,全旗已完成三年工程补植万亩。

(四)私有林业发展势头强劲。为了提高全社会造林积极性。我们放开了手脚,大力发展私有林业。认真贯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林业政策。实现了从原先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根本性转变。坚持以户为主,责、权、利相统一。完善和鼓励各种投资主体,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靠利益和市场两个机制,调动广大群众造林积极性。在今春完成的造林面积中,全部都是个体造林和引资造林,即使是集体统一营造的路林和农防林,栽完后有的卖到户,有的是无偿分到户,全部实现了不造无主林。

5.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篇五

来源:作者: 洪海园林

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四川是长江上游的主体,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于增加生态产品生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产品,包括美丽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可爱的动物、宜人的气候等,是人类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比方说,大树结的果实算是物质产品,释放的氧气就是生态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的是,生态产品靠自然生态系统来生产。随着物质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态产品越来越短缺,甚至成为“奢侈品”。十八大将生态产品生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概念和根本任务。

然而,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必须改善生态,实现生态良好。香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固碳释氧、杀菌降噪、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肺”。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荒漠生态功能较弱,但是面积广大,并可以通过治理挖掘其潜力。林业承担了建设森林生态、保护湿地生态、改善荒漠生态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职责,是社会生态产品的最大提供者。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香樟林业已由物质生产为主转型为生态建设为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首先,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林业建设生态系统的类型最多、力度最大、面积最广,涉及我国陆地面积的64%,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建设者。离开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到的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生态产品等等,都与林业密切相关。规划生态空间以林业生态用地为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优先,生态修复以林业生态工程为依托,增加生态产品必须发挥林业的主体作用。第三,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赋予了林业“四大地位”、“四大使命”。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地管理、修复自然生态、发展林业产业、保护野生动物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拥有除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生态资源丰富,生态责任重大。近年来,四川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维护了生态安全。全省森林面

积2.55亿亩,森林蓄积16.66亿立方米,分别比十年前增加37%和11.5%;森林覆盖率35.1%,比十年前增加近10个百分点;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125个,管理面积1.17亿亩,森林和湿地公园133个;森林植被年储碳量7700万吨,森林和湿地年生态服务价值1.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监测显示,四川境内输入长江的泥沙十年来减少了46%。

承担起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香樟林业重任在肩,必须切实承担起五大历史责任。首先,要承担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要立足四川、服务全国、贡献世界,努力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人居生存空间。其次,要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的历史责任。要增强主动意识,自觉当好自然生态系统的看护者,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本源基础。第三,要承担起建设重大工程的历史责任。要通过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有效扩大森林、湿地面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灾区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状况持续好转。第四,要承担起参与绿色发展的历史责任。要充分发挥林业产品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特点,依托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第五,要承担起引领生态文化的历史责任。森林孕育人类,林业传承文明。要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多样性、直观性、生动性、有效性,通过繁荣生态文化引领强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修复自然生态是扭转生态恶化的主要措施。当前四川省生态状况总体好转、局部恶化,川西北土地沙化、湿地退化问题严重,川南地区石漠化较为突出,干热河谷地区植树造林困难,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任务仍然繁重,一些重要的水源地、自然保护地生态面临退化的严重威胁,必须主要依托重点生态工程来解决。各级林业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已有工程,适时谋划启动新的生态工程,有效恢复和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贯彻十八大精神,四川香樟林业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线,努力实现由维护生态安全向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由森林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步确保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这个总体目标,要着力构建五大支撑体系。一是构建科学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加强生态用地管理,保证和拓展生态空间,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科学的规划基础。二是构建完善的自然生态建设体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努力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果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三是构建发达的绿色产业富民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实施山区林业扶贫开发,推进香樟林业惠民工程,促进林业助农增收。四是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引领体系。着力推进城乡绿化、生态旅游、生态创作,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领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五是构建有效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健全林业法治,落实科技兴林,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绩效考核和制度规范,推进四川现代林业持续发展。

四川省将重点依托四个方面、十大工程来开展生态屏障建设。生态保护方面: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在通

6.市冬季林业生态建设方案 篇六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按照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目标和我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具体要求,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点面结合,突出抓好淇河绿化、生态廊道绿化、宝山工业园县绿化、太行山绿化等重点工程,圆满完成今冬明春林业生态建设任务。

二、目标任务

今冬明春全县生态造林任务6.4万亩,其中太行山绿化工程2万亩,能源林工程2.7万亩,宝山工业园县绿化0.5万亩,淇河绿化0.6万亩,道路绿化45.2公里,面积0.6万亩。育苗面积0.19万亩。四旁植树50万株。义务植树50万株。

三、建设重点及责任分工

(一)太行山绿化工程

太行山绿化任务2万亩,其中大河涧乡0.8万亩,位于大海线两侧,肖横岭、牛横岭一带;上峪乡1.2万亩,位于大海线两侧,邪矿、柏尖山一带。树种以黄连木、火炬为主,株行距2米×3米,每亩110株。按照山西长治造林模式建设,由县林业局组织实施,大河涧乡、上峪乡负责协调,20xx年8月底完成。

(二)宝山工业园县绿化工程

宝山工业园县绿化任务5000亩,其中大河涧乡亩,位于肖横岭、潘荒一带;上峪乡3000亩,位于上庄、上峪一带。树种以黄连木、火炬为主,株行距2米×3米,每亩110株。按照山西长治造林模式建设,由县林业局组织实施,大河涧乡、上峪乡负责协调,20xx年8月底完成。

(三)淇河湿地公园绿化工程

淇河湿地公园绿化任务540亩,位于快速通道淇河一桥至二桥之间。其中玄武岩厂植被恢复40亩;农地造林470亩;综合服务县建设及绿化30亩。树种以花灌木为主。由金山办事处负责租地、管理、管护,县林业局负责前期造林和技术指导,20xx年4月底完成。

(四)淇河生态园绿化工程

淇河生态园绿化任务504亩,位于淇河西岸育才学校以南、花窝村南界以北。其中,湿地景观林240亩,主要栽植芦苇、蒲草;河岸景观林、竹子景观林共264亩,主要栽植雪松、栾树、垂柳、火炬、碧桃、迎春、竹子、千屈菜等。由长江路办事处负责租地、管理、管护,县林业局负责造林和技术指导,20xx年4月底完成。

(五)淇河森林公园绿化

淇河森林公园绿化任务200亩,位于107国道淇河桥以西、铁路桥以东的淇河两岸。树种以白腊、五角枫等乔木为主。九洲路办事处、长江路办事处负责租地,采用义务植树方式栽植,县林业局负责技术指导,20xx年3月底完成。

(六)淇水诗苑项目绿化

淇水诗苑项目绿化任务100亩,位于淇河东岸,107国道以东,湘江路以北。主要栽植花灌木观赏树种。由县林业局负责实施,九州路办事处负责协调,20xx年3月底完成。

(七)金山森林公园绿化

金山森林公园绿化任务340亩,位于淇林小镇周围。由金山办事处负责实施,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县林业局负责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20xx年3月底完成。

(八)快速通道绿化

快速通道绿化任务10.8公里,分三段实施。1.刘庄至快速通道一桥段。长4.3公里,每侧新造林15行,3行火炬、1行侧柏、11行杨树,宽度15米,外侧挖防护沟;2.许沟至西柴厂段。长4公里,主要进行补植补造;3.朔泉路口至西鹿楼段。长2.5 公里,每侧新造林15行,3行火炬,1行侧柏,11行杨树,宽度15米。以上任务分别由大赉店镇、金山办事处上峪乡负责实施,县林业局负责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20xx年3月底完成。

(九)鹤濮高速绿化

鹤濮高速绿化任务3.8公里,每侧铁丝网内栽植3行火炬,网外栽植1行侧柏、1行柳树、8行杨树,外侧挖防护沟。由大赉店镇负责实施,县林业局负责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20xx年3月底完成。

(十)村镇绿化

完成2个乡镇绿化任务,分别为上峪乡、金山办事处,重点搞好镇县绿化。完成村庄绿化10个,分别为大河涧乡的大河涧村、肖横岭村;上峪乡的南山村、鹿厂村;金山办事处的山后村、下庞村;大赉店镇的焦庄村、斜里村;钜桥镇的岗坡村、野猪泉村。重点搞好围村林、道路及街道绿化。由有关乡镇、办事处负责实施,20xx年3月底前完成。

(十一)农田林网绿化

对钜桥镇的万亩粮食高产核心示范县内所有道路高标准栽植行道树,沟河坑塘栽植风景片林,提高示范县的生态效果。由钜桥镇负责实施,县林业局负责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20xx年3月底前完成。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广泛动员。各乡镇、办事处要充分认识造林绿化的`重要意义,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措施,广泛动员,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造林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造林护林意识。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造林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全县上下要树立全局观念,要继续实行县领导分包乡镇、办事处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县、乡、村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办事处和行政村。实行乡镇、办事处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林业站站长为技术负责人的责任制。县直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认真抓好落实,确保造林成果。

(三)科学规划,认真施工。各乡镇、办事处要根据全县造林规划设计方案和造林技术标准,认真搞好实地规划。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将造林任务分解到村,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专业队。要抓住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确保造林任务顺利完成。

(四)加强管护,确保成活。从苗木供应各环节入手,把好苗木选购、运输、存放等关口,确保苗木质量。要制定科学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管护责任。乡镇、办事处要对新造林实行领导包片包路段制度,设立管护责任标牌,明确责任人和管护责任,做到每片林木有人管,每段林木有人看。县文教体局要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爱林护林教育,每所学校要建立一个爱林护林基地,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爱林、护林意识。要充分发挥护林员、森林防火消防队、林政和林业派出所的职能作用,调动广大护林员的积极性,同时,要对毁林案件依法从重从快处理。

7.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分析 篇七

林业有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承担着生产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的重要职能。保护森林发展林业, 是减少自然灾害,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 是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 保障木材安全和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方式。

2 林业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

林业建与对林业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林业的发展无论如何都以森林资源的存在和扩大作为根本。中国森林资源的状况决定了林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森林资源的变化对林业的发展规模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 林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使用和发展方式也影响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3 林业生态建设

3.1 林业生态建设的作用

建设生态林业即在达到林业产业作为产业本身需要获取利润的目的基础上, 拓展林业产业对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最大可能性。生态林业的建设, 能够有效改变目前粗放型林业产业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使用状态, 减少森林资源的破坏性使用, 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目前林业生态建设的情况

由于洪涝灾害和随之而来的其他自然灾害如土壤沙漠化和雾霾天气严重等土地、气象方面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第一个值得记录的就是人工林的增长。自“天保工程”开展以来, 中国人工林以每年500万hm2的速度增长, 进入21世纪后, 人工林的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除了人工植树外, 以飞机播种进行树种播撒的造林方式也加快了树林增长的速度。现在, 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已有4700万hm2之多, 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 堪称世界首位。

4 林业产业发展

4.1 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林业产业是指那些使用森林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企业, 林业产业发展的表现集中体现在林业企业的建立、投资规模扩大和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 其经济效益的达成直接作用于社会的表现, 就是为国家提供税收, 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林业企业的建立除了这2个作用之外, 还能够使林区周围居民摆脱过去的“靠山吃山”的落后经济状况, 为山区和林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提供条件。除此之外, 林业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表现在林业产业发展带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反过来作用于林业建设上。林业产业是依托于林业建设而诞生的产业, 一切林业企业所进行的专利技术发明和产业模式开发, 都与林业建设息息相关。林业产业的生产技术发展, 实际上也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建设的行为。

4.2 目前林业产业发展的情况

首先, 国有大中型森林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使得林业系统成为为GDP增长贡献最多的五大产业之一。目前, 林业所包含的产业已经涵盖了轻工业、医药行业、旅游产业等多个方面, 据2003年林业利润产值报告, 林业全年总产值已经高达4000多亿。保守估计, 10年来, 林业产值的增长绝不输于其它主要行业。其次, 林业本身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林业科技贡献率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21.2%提高到90年代中后期的30.3%。林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 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定》、《防沙治沙法》等, 这些法律的颁布保障了我国森林保护活动有法可依, 也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但是, 林业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使林业发展的作用并未达到理论上的效果。一方面林业企业作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组织, 即使有先进科技支持, 还是不能克制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集约式的产业模式并没有被推行到所有的林业企业中去, 很多欠发达地区的林业企业, 仍以砍伐树木作为实现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

4.3 林业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林业产业发展模式一直是林业产业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全球都以“可持续发展”为产业主要的发展模式的情况下, 林业企业作为对环境保护负有重要责任的产业, 再坚持粗放型的产业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进入到生态绿色的产业模式当中, 避免林业产业陷入由于砍伐输出和原料输入 (造林) 的速度不平衡导致无木材可用, 无土地可植树的产业恶性循环中。面对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资源消耗的矛盾, 国家政府也将大力介入到其中, 未来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国家森林保护和产业限制法律的制约, 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模式可能不再是林业企业的选择题, 而是被固定的发展线路。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环境下, 我国的森林资源使用状况朝着绿色、可持续、科学的方面演进, 在未来, 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将是林业产业的主要模式, 而中华大地也必然会被大面积的森林覆盖, 重焕神州风采。

摘要:探讨了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作用、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以期为我国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林业提供帮助。

8.加快林业发展 建设生态辽宁 篇八

辽宁北临科尔沁沙地,东西两侧为山地丘陵,南部是2290多公里的海岸线,中部为辽河平原,大致是“六山一水三分田”。这样的地理特征决定了林业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从根本上改善辽宁人民生存状况、促进辽宁全面振兴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不仅提出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能源消耗、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指标,还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辽宁,让辽宁天蓝、水清、地绿,山川更加秀美。

近年来,辽宁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着力加强了林业建设。“十五”期间,全省完成造林面积2328.3万亩,比“九五”期间增加了809.3万亩,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增长,林分质量显著提高,实现林业产业产值957亿元,比“九五”增加一倍。目前全省有林面积已达到7900万亩,比“九五”增加了1000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了2.4亿立方米,比“九五”增加了60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5.13%,比“九五”增加了3.17个百分点,林业建设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辽宁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生态建设历史欠账多,工业污染负荷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很突出。辽宁林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水土流失面积达6000多万亩,还有近千万亩荒山亟待绿化,1300多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辽西北地区与科尔沁沙地接壤,目前尚有2000多个村屯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威胁。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建设生态辽宁,必须把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充分认识林业建设在整个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森林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防治污染等重要生态功能,实现林业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生态辽宁、实现辽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林业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林业作为一项产业,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辽宁的苗木、花卉、山野菜、中药材和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迅速、势头很好,不但为城市绿化、荒山造林、美化环境提供了条件,也给农民带来了丰富的财源。“十五”以来启动的林业重点工程,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去年全省实现林业产业产值260亿元,对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5年来已使57万户农民直接受益,退耕农户由垦荒种粮转变为种树育林,得到的国家补贴累计达20多亿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将农村绿化摆到重要位置,着力建设城乡一体的绿化体系。今年已将“绿化村屯,美化家园”作为义务植树的重点,开展了“绿色小康村”创建活动,通过完善农田林网,扩大四旁植树,增加村屯林草覆盖,改善了农村自然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生态建设没有产业发展的林业是不完整的林业,只抓生态不抓产业的林业是没有活力的林业。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要树立现代林业的发展理念,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毫不放松林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丰富、可再生、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既使山川增绿,也使群众增收。

“十一五”期间是建设生态辽宁的关键时期。林业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努力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确保全省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到2010年林业产业产值实现1500亿元。围绕这一目标,我们确定了辽东为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核心区、辽中南地区集中搞好沿海防护林和村镇绿化、辽西北以荒漠化土地治理为重点的战略布局,加快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努力实现辽宁林业的跨越发展,构建以绿色辽宁为主体的生态辽宁。

近一个时期我们将突出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去年以来,我们全面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是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长效机制,是“十一五”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积极探索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新形式。加快建立以林权交易为核心的林业要素市场和相关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大對林业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个人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开放式林业投入新机制,谁投资、谁营造、谁收益,使广大造林营林者从林业发展中得到实惠,调动城乡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千军万马植树造林的新局面。三是努力促进管理进步,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确保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对林业建设项目资金实施全过程监管,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林业既是一项重要基础性产业,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具有社会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事关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因此,我们把发展林业作为“十一五”规划和建设绿色辽宁的一项重点任务,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主要领导同志切实把林业发展工作抓实抓好。要坚持把林业建设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全面落实林业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充分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维护林区的社会稳定。要千方百计增加对林业建设的投入,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和主要基础设施的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要加大林业宣传的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全省人民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决心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推进我省林业大发展、快发展,为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和谐的新辽宁,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而不懈奋斗。

9.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概况 篇九

一、基本情况

赤峰市处于东北与华北地区的结合部,距北京、沈阳均不到500公里,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总人口460万人。全市三面环山,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横贯东西,境内山、坡、平、谷俱全。全市气候特征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750-2000毫米,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6倍,十年九旱,多风沙。受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我市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易于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特点使赤峰成为松辽平原的水源供给地和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二、生态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建国60年来,我市各族群众同荒山、沙地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并取得了生态建设的显著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不断加快治沙步伐,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全市林业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防沙治沙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多年来,我们在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历届市委、政府和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参与下,大力开展了防沙治沙工作,使沙化面积逐年减少。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使林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资47.5亿元,年均5.94亿元,完成治理面积1500.78万亩,年均18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97.38万亩,飞播造林95.9万亩,退耕还林307万亩,农田林网46.5万亩,封山(沙)育林554万亩,无论是在投资规模上,还是在建设任务上都达到了历史新高。在防沙治沙工程布局上,全市基本形成了按山系、流域规模治理,做到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通过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飞播、封山封沙育林育草和合理调配生态用水等措施,恢复和增加了植被。目前,全市已治理万亩以上流域22条,形成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示范区20处,治理区草原植被达到80%以上。据2008年底统计,我市森林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682万亩增加到420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33.07%,活立木蓄积达到5723万立方米,保持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全市有5个旗县区实现了平原绿化,平川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全市防沙治沙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先后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单位等光荣称号,曾被国家林业局领导誉为“在祖国万里风沙线上,为我国林业建设树起的一面红旗”。赤峰市敖汉旗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

通过实施造林种草、封育禁牧、流域治理、水源工程配套等综合治理措施,提高了林草植被盖度,增加了土壤肥力,涵养了水源,改善了区域性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的频数。全市特别是北部旗县沙尘暴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农田、草牧场沙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据国家1994年第一次和2004年第三次沙漠化普查结果显示,我市沙化土地面积10年减少了112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12.3万亩,从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全市沙地治理呈现出“总体控制,局部好转”的局面。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自治区级保护区7个,市级自然保护区4个。当前,我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从今年开始,我市准备用4年时间基本完成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二)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近年来,全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走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木材加工与综合利用、特色养殖、森林沙漠旅游、森林食品采集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底,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为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全市坚持“兴产业、富职工”的原则,充分利用国有林场的土地资源优势,在坚持生态优先,资源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不断谋划林业产业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改革驱动、科技推动,使林业逐渐走上产业兴、职工富的和谐发展之路。目前,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投入产出比,全市已涌现出一批林场职工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如克旗联峰林场,2007年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30座,总面积13000平方米,引进先进设备,当年生产叶类蔬菜1.8万公斤,实现产值14.4万元,获利10.8万元。2008年,联峰林场以承包的方式将大棚转让给职工,平均每人多增收6700元,走出了一条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之路

(三)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成果得到巩固。近年来,全市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防消结合”的方针,以不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为总体目标,全面落实防火责任制,不断强化防火宣传教育,狠抓野外火源管理,切实加强防火通讯和扑火队伍建设,避免了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执法、防治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程度有所下降,检疫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趋势得到遏止,外来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范。全市各级森林公安机关通过开展“雪原一号、二号”、“飞鹰行动”、“严打滥伐非占”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震慑了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分子,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确保了国土生态安全。2004年,全市有2324.9万亩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占全市森林面积的56%,年均补偿资金1.1亿元。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多年来,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推动林业工作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加大对生态建设的领导力度,明确把“生态立市”列为我市三大发展战略之首,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基本市策不动摇,把生态建设作为关系群众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状,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建设联系点。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与保护步伐的决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关于实行全市封育禁牧的决定》、《赤峰市林业建设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任期目标责任制检查考核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打造生态精品工程。为加快赤峰市防沙治沙步伐,在长期的生态建设过程中,我市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每年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春、夏、秋三次治沙造林大会战,年出动人数达100多万人次,投工3000多万个,保证了林业建设扎实有效、深入持久的开展。在群众大会战中,全市逐步建立了“统分结合,轮流治理,以工换工,大体平衡”的大会战机制,涌现出了敖汉旗黄羊洼沙化退化草牧场防护林工程、宝国吐乡大青山山区综合治理工程、翁牛特旗响水防治荒漠化先导示范工程、松山区龙潭山区综合治理工程等一大批防治荒漠化示范样板工程。

随着“两工”的取消和京津风沙源、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启动实施,我市及时调整林业建设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使林业建设组织形式和模式从依赖国家向动员全社会力量转变,促进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健康发展。从2008年开始,全市积极探索了新的造林机制,并重点推广了“工程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先造后补”等三种新的造林建设管理模式。这些建设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牧民治沙造林的积极性。据统计,仅2009年全市实现个体造林达85.35万亩,并涌现出5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122户以上。按照“巩固完善以往工程,精心打造在建工程,谋划培育未来工程”的总体要求,全市共新建重点工程15处(其中封育项目2处),总建设面积33.86万亩,涌现出了翁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30

5线和响道线)、翁旗东部万亩林果基地建设、宁城县南部果树经济林建设、宁城县沿河防护用材林基地建设、敖汉旗四家子镇沟道治理、右旗杨树用材林基地建设、喀旗大扁杏基地建设等全市重点示范工程,为全市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样板。

(三)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建设质量。赤峰市属于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造林成活难度大,因此全市始终坚持科技兴林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在林业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实践中,全市成功探索出了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先后取得了“沙化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流动沙地生物沙障治沙技术”等100多项林业科研成果和“引洪淤沙造林模式”、“沙区小生物圈建设模式”等成功治理模式以及套袋覆膜、苗木蘸根保湿、坐水覆膜造林等适用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当地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的技术难题,极大地提高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四)不断深化林业改革,释放林业发展活力。2003年,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出台,赤峰市认真贯彻《决定》精神,全市在林业发展机制和政策措施进行了重大调整,先后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林业分类经营、基层林工站建设、国有苗圃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林业建设等改革工作,并且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前列。通过开展一系列林业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队伍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局面。

在历经了林业“三定”、“五荒”拍卖等林业改革工作后,从2004年开始,赤峰市率先在全区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印发了《赤峰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推开。全市抽调516人组建了84支林改工作队,举办林改培训班34期,培训人员1982人次。落实林改配套资金1168.31万元,其中市级财政配套林改经费230万元,旗县区配套林改经费938.31万元。目前,赤峰市已有2167万亩集体林地落实了经营主体,其中商品林改革已接近尾声。同时,积极探索林业配套改革工作, 我市于2006年底组建了自治区首家林业要素市场,为农牧民搭建了信息平台和活立木流转交易平台。据统计,要素市场已成功举办63场林木交易会,成交金额5640万元;完成森林资产评估17起,抵押贷款463万元。敖汉旗、克旗、元宝山区、翁牛特旗也组建了林业要素分市场,完善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今年,市林业局还积极同市金融办、市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赤峰支行等部门就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事宜进行了协调沟通,出台了《赤峰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暂行)》,为下一步盘活林木资源和农牧民抵押变现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政策依据。

(五)坚持依法治林,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多年来,在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的前提下,赤峰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全市生态建设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级森林公安机关认真组织开展了系列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了破坏生态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森林草原防火和森林病虫害工作常抓不懈,确保了全市无重大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降低了自然灾害对林业建设成果的破坏,巩固了已有的生态建设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治理难度较大、任务艰巨。赤峰市林业生态系统尚未形成,需要治理的地区多为远山大沙,治理难度较大,以及部分沙化退化的草牧场急需治理,每年要完成200-250亩的治理建设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是林业产业还相对滞后。全市还是“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概况,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着经营意识不强、龙头企业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林产业发展缓慢,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不能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三是林业改革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的意见》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林改工作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而且成为当前我市的一项重点工作。

四、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赋予了林业新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市林业的发展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努力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日益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生态安全意识,坚持现代林业发展道路。根据《赤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规划要求,赤峰市有70%的国土面积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其中禁止开发区面积996万亩,主要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限制开发区面积8486万亩,主要包括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赤峰林业以生态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构建生态安全防护体系为主要目标,因此必须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道路。不断加大造林绿化步伐,绿化荒山荒沙,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构建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是赤峰林业永不懈怠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必须加大林业宣传力度,宣传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宣传我市林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生态安全意识,为林业建设和保护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征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二)抓住机遇,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期继续实施至2012年,年平均投资1.5亿元,今后,全市将本着“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集中投资、重点投入沙害严重区域,加快治理步伐。在建设方式上坚持封、飞、造相结合,以封育为主,力争在2012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结束前,完成综合治理1000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40%的目标。

在抓好远山大沙绿化工作的同时,积极抓好人居环境建设,让森林进城、上路、入村、进校园。以身边增绿为目标,积极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争取在2012年前基本完成森林城市创建任务,逐步把赤峰市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的投资城市、文化深厚的旅游城市,城市品位获得明显提高。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兴林富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要在合理利用、提高林草资源的经济效益上做文章,在林种树种设计上要有战略性,既要考虑生态效益又要兼顾农牧民利益,对于商品林,要放开搞活,要积极引导林农采取集约经营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经营潜力,提高商品林的林地产出率,增加农牧民增收。加强技术服务,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重点建设杨树速生林、落叶松用材林、千万亩山杏林、蚕桑、沙棘、小苹果、大枣、林木种苗、扁杏、山葡萄(葡萄)+个林业产业基地。在保护好的前提下,积极引导林场职工、农牧民发展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特色旅游业。继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力争培育几个大型龙头企业,努力构建龙头企业加基地的林业产业模式,带动全市林业产业发展。要依托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林业开放,积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为林业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要按照国家政策投向,做好项目储备,努力争取新的项目投入,谋求产业发展。

(四)不断深化改革,积极营造林业发展良好环境。一是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民和林业投资者的经营主体地位,调动农民和社会造林积极性。在推进主体改革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积极推进配套改革。以市林业要素市场为中心,在各旗县区分别建立林业要素分市场,形成市县两级信息联网,更加方便农牧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为他们搭建便利的林业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提供林业法律政策、林业科技和实用技术、森林资源资

产评估、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林地和林木产权流转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二是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工程招投标造林”、“合同制造林”和“先造后补造林”三种先进建设模式,2009年各旗县区推广面积不低于总建设任务的50%,2010年全面推广。

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和记者朋友,在以往关心和关注赤峰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更多的宣传报道,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10.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县 篇十

一、20**年造林绿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营造林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今年我县营造林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本,狠抓工程造林,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绿化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春秋季营造林为突破口,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年来,全县共完成营造林任务6.8万亩,其中天保公益林建设3.9万亩(人工造林0.9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退耕还林配套封山育林0.9万亩,原料林基地建设2.0万亩。育苗250余亩;完成绿色通道建设22公里,其中公路绿化18公里,河流绿化4公里;零星植树650万株。全面完成了上级下**的营造林任务。

(二)天保工程顺利推进。我局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第一,如期完成上级下**的3.9万亩公益林营造林任务。一是科学制定营造计划。认真执行“踏查-复核-设计-再核实-计划下**”的程序,克服了计划的盲目性,避免了工程建设的重复,做到了决策的科学和准确。二是狠抓技术培训。今年我局举办了为期五天的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森林管护人员培训,培训人员**55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强化责任,创新工程管理技术。全面实行规划设计人员、检查验收人员、技术指导和项目法人、施工单位负责人终生负责制,落实了责任。在工程管理中,使用了林业GIS信息管理系统,使工程作业设计更科学合理,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四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全县落实管护人员571人,新增管护人员300人,管护森林75.4万亩。

(三)退耕还林工作稳步推进。20**年以来,我县累计实施退耕地还林11.3万亩,由于退耕还林是一项政策补助持续时间长的惠民工程,为了既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能保证老百姓按时领到国家补助,我县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大力开展补植补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我们紧紧抓住春秋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对历年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地进行了调查,并及时进行了补植补造。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面积2.23万亩,补植补造用苗325万株,涉及58个乡镇,215个村。二是狠抓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去冬今春,我局继续对20**年以来的退耕还林任务11.3万亩全面进行了检查验收,于5月底前将20**年的退耕还林补助兑现给了合格的退耕农户,确保了退耕农户的利益。三是及时兑现退耕还林政策。为了配合财政与粮食直补实行“一卡通”,我局组织对全县实施的退耕还林进行了全面核查,分逐村、逐社、逐户进行面积核实,为政策兑现提供准确的依据,杜绝了抵扣现象的发生,有效地保护了老百姓的利益。四是按照国务院国发〔20**〕25《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精神和省、市会议精神,县政府委托我局牵头,编制了《**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规划》以及《**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和《**县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方案》,圆满完成了县政府交给的工作任务,并通过了市政府和省政府的审批。五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精神和**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府办函〔20**〕316号《关于开展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工作的通知》和**市林发〔20**〕203号文件精神,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将阶段验收成果工作交与我局完成,全县组织10余名技术骨干,历经半个月,逐乡镇、逐村、逐小班进行了全查,全面完成了退耕还林退耕地还林阶段县级自查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国家和省组织的的阶段性检查验收。

(四)义务植树蓬勃开展。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是我们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通过对全民义务植树重要性、全民性、法定性和义务性的广泛宣传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全民义务植树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提高了参与义务植树的自觉性。今年是全国开展义务植树运动的第27个年头,为了开展好义务植树运动,我县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县政府办公室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20**年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安排部署了今年的义务植树工作。二是组织开展县级义务植树活动。今年先后开展了两次义务植树活动,春季义务植树在3月7日开展,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及县绿委各成员单位、南外镇、青年学生等300余人,在雷音铺村6社滴水湾参加了义务植树,栽植湿地松5500余株,面积50亩,为我县全面义务植树起到了较好的表率作用。同时为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推动国土绿化上台阶。10月10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及县绿委成员单位、河市镇政府干部以及青年志愿者130余人在河市镇机场南大街开展秋季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米径为8厘米的天竺桂260株,一条长600余米的绿色走廊得到了绿化。为了抓好河市镇场镇的绿化工作,县政府投入绿化资金100万元,栽植园林大树1000余株,加强场镇公共绿地绿化,修复完善阁溪桥至机场绿色通道建设,把河市镇打造成全省环境综合治理的示范场镇。斌郎、麻柳、赵固、万家等乡镇均举行了大型的春秋季义务植树活动,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三是兴办领导绿化示范点。今年县委、县政府领导绿化示范点在百节镇菜家坡村2社村茶场,面积80亩,栽植树种为香椿,带动了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层层兴办义务植树或造林绿化示范点。四是不断拓展公民义务植树形式,组织公民参与育苗、管护、认养、宣传国土绿化、以金代劳等多种形式履行义务植树义务,公民履行义务的积极性极为高涨。对农村部分的义务植树,我县采取杨树原料林基地造林与农民义务植树相结合,今年我县在百节、石桥等十个乡镇发展杨树原料林基地2.0万亩,涉及73个村、378个社,7751个农户,仅此一项植树**180万株,老百姓通过栽植杨树发展原料林,既履行了义务植树义务,又种下了增收的希望,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义务植树工作。截止目前为至全县应参加义务植树61万人次,实际参加义务植树**59万人次,义务植树建卡率**到100%,尽责率**到95%,累计义务植树285万余株。

(五)积极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20**年我局积极开展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绿化工作,成立了工作机构,落实了工作资金。通过对林农的科技服务,实物帮扶等措施,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我局以福善镇八庙村为重点,支持道路建设14公里,其中公路12公里,生产路2公里;维修堰塘12口;建沼气池40口;建蔬菜基地100亩,养鱼100亩,养羊3000只,养猪200头。全面地完成了县委、政府下**的新农村建设任务,改善了示范村的村容村貌,深受老百姓欢迎。

(六)狠抓种苗基础,提高种苗质量。种苗是造林绿化工作的基础,苗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两大工程的造林质量。为此,我局进一步加强了苗木的管理,规范了种苗运作,实行了定点育苗、定向培育,特别是对马家苗圃的苗木进行了统一管理。全县共育苗250余亩,为工程造林提供各类合格苗木890余万株,主要有柏树、杉木、马尾松、香椿、元宝枫、桤木等10余个树种,满足了工程造林所需种苗。在种苗生产中,采取多种措施抵御冰冻霜雪灾害影响,抵抗洪涝灾害的破坏,加强田间水肥管理,除草、施药、杀菌兼施,预防病虫害发生,力求培育大苗、壮苗。在种苗管理中,严格“两证一签”制度,种子合格率**到95%、良种使用率**到30%以上,苗木合格率**到100%,一级苗率**到40%。

(七)加强营造林后续质量管理,巩固造林成果。按照“造一片,成一片”的要求,切实加强营造林后续质量管理,巩固造林成果。一是认真落实了管护责任,加强对退耕还林造林地的管护,将政策兑现与管护效果直接挂钩,督促农户管护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加强造林地缺窝补植,对造林存活率(保存率)**不到栽植密度的小班,组织补植补栽。三是狠抓幼林抚育,指导、督促农户采取松土、除草、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幼林长势良好。四是认真抓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规划和城乡绿化专项规划。从规划入手,力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营造林后续质量管理,巩固造林成果。五是加强了对林农的培训。我们以搞好林业两大工程为主题,充分利用专题集中培训和“科技下乡(含科技赶场、科技咨询等)”、“科技活动周”等有利时机,进行“科技赶场”活动,向广大林农发放技术资料0.8万余份,培训林农0.6万人次。

近年来,我县造林绿化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涉及乡镇多,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退耕还林工作量大面宽,个别乡镇政策兑现仍然存在抵扣现象,群众来信来访时有发生;由于连续洪灾和旱灾的影响,个别地方退耕还林保存率差,补植补造不到位;过去实施的退耕还林,产业发展意识不高,国家停止补助后,退耕农户收入减少,退耕成果巩固难度大。二是荒山造林项目由于国家只补助种苗费,没有管护经费,荒山造林质量差、成效差,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不断,保存率较低。三是公民义务植树意识淡薄,一些地方义务植树宣传发动不够深入,组织不到位,适龄公民植树率不高。四是资金严重不足,工作开展困难。退耕还林的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分户建卡、合同签定、政策兑现,义务植树的宣传、组织、种苗费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绿化美化工作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却没有资金来源,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二、20**年造林绿化工作打算

20**年造林绿化工作总的指导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指导,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县”为目标,在继续抓好重点工程造林基础上,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突出以人为本,以通道绿化、村镇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为重点,多栽树,栽大树,努力推进全县造林绿化工作。

(一)稳步推进工程造林。两大工程是“十一五”期间我县造林绿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按照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要求,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作风,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造林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对作业设计、造林施工、检查验收、政策兑现、抚育管护、档案建立等关键环节的管理。退耕还林工程要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巩固成果上来,把巩固现有退耕还林成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乡镇政府目标考核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

(二)进一步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提高营造林质量。从作业设计、种苗建设、施工作业、检查验收到抚育管护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奖惩兑现。进一步强化工程造林监理制度,对造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整改。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强化营林措施,大力营造合理密度的混交林、复层林,使混交林在新造林面积中**到30%以上。采取有效的技术经济措施,因地制宜搞好低产林、低效林改造试点,切实解决林分“过密、过疏、过纯”的问题。

(三)加强绿色通道建设。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抓好道路、河道等宜林地段的植树造林,使全部**到绿色通道建设标准;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绿化,努力营造农村人居环境。

【南沙区林业生态建设】推荐阅读:

南沙秋游作文08-25

相约南沙的作文500字06-17

上一篇:【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下一篇:秘书接待文化礼仪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