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

2025-01-15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精选8篇)

1.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 篇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因此,它有其特有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方法如下:

1、进行心理知识的教育,加强中学生自我心理修养,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更离不开自我心理的修养。因此,让每个中学生都能了解自己,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最终能够自觉地维护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行心理知识教育的方式有多种,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举行心理知识讲座等。

2、建立“心理档案”,使心理档案发挥依据、助手、参谋的作用。“心理档案”是中学生了解自己,把握自己,挖掘自己潜能,进行自我教育的依据;同时,它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资料,是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的助手。

3、开展心理咨询,促进中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开展心理咨询的形式有:开设心理咨询室,设立咨询信箱,团体或小组咨询以及心理热线电话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心理行为训练。为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从提高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办“成功者夏令营”、“挫折训练冬令营”、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

2.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 篇二

1.研究样本

我对2004年至2009年间CNKI上的期刊进行了检索, 检索关键词为“教育技术能力”。为了找到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 将其来源限定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开放教育”、“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和“培训”。经检索, 返回211条记录。经过认真筛选, 得到学术论文共131篇, 本文将以这131篇文章作为研究样本。

2.研究问题

本文通过对论文数量、年份分布、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的分析, 试图了解以下问题:从2 0 0 5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来, 这一项目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 是否达到了当年计划的要求, 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现状如何, 未来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

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 论文数量的年限分布

学术论文的数量是反映该领域研究活跃程度的一个重要维度。从下图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颁布之日起就成了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关注的热点, 其中, 2 0 0 8年的论文数多达6 1篇 (由于2 0 0 9年的论文数据不完整, 所以数量偏少) 。

(二) 研究主题的设计和分析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指出, 能力建设项目主要围绕“标准”、“资源的开发”、“培训的组织”、“考试”等方面开展。因此, 我从这四个方面对文献样本进行类别划分。

从表中可以看出, 对“培训的开展”探讨最多, 其次是“标准”, 而在“考试”方面关注的则较少。

1. 对标准的研究

2005年的论文数比后两年的论文数要多, 当年有17篇文章是对标准的探讨和研究, 占到当年论文数的68%。这是因为2004年底教育部颁发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标准》, 为了正确理解和领会标准的精神, 发表了大量文章。

2. 资源的开发

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过程中, 研究者开发和制作了大批教学资源和教师培训资源, 其中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等多家单位联合编写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和《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两套教材, 教材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指导思想, 采用三维立体化教材模式, 即教材不仅包含印刷材料, 还包含配套光盘和分布式网络培训平台。

此外, 很多研究者对资源的管理和建设展开了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是韩骏等在分析培训资源的建设和利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的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与利用的3 R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培训资源的组织和存储方案、再生与再利用机制、知识管理与服务。

但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资源建设方面, 虽然在三维立体化教材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教学设计的案例资源, 但是数量有限, 针对具体学科的资源太少, 并且针对特定地区教育现状的资源太少。资源共享方面, 虽然提出了一些资源共享的机制, 但是共享程度并不高。各地应该根据当地的教育水平设计适合本地区教师有效开展培训的资源, 并将培训的成果快速转化为培训中的资源, 进一步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和效益。

3. 培训的开展

随着实践的开展, 理论研究也如雨后春笋, 主要归纳为对能力建设的介绍、问题与策略 (对策) 、培训平台、模式、评价 (质量) 、教学设计六个方面。

(1) 对能力建设的介绍

教育部曾倡导教师信息技术的建设, 2005年开始具体到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因此2005年的论文对该项计划关注较多。这22篇文章涉及能力建设的具体内容、目的和意义, 能力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改革、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之间的关系的论证, 从信息技术向教育技术过渡等方面, 有利于该项工作的参与人员达成共识。

(2) 问题与策略

由于受各地培训条件和时间的限制, 培训多采用短期集中培训为主, 且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 因此培训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 对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大量涌现。赵兵川以教育绩效为目标提出“以政府投资为主, 多渠道改善基础条件;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水平;加强教师素质建设, 创设培训绩效提升基点”。这些策略涉及管理和教学等层面, 保证了培训灵活、高效地开展。

抽样的论文中有7篇对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研究, 也有基于某所学校的个案研究, 视角多样, 代表性较强。

(3) 模式

指导培训开展的主要模式是曹晓明于2 0 0 6年提出的3 C培训模式。3 C源自于学习圈、活动圈、环境圈, 体现出混合式学习理论的思想。在3 C培训模式中, 物理学习环境基本是静态的, 构成了培训环境的物理基础, 技术支撑环境是活动圈中很多学习活动发生的场所, 对组织培训过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实践者也提出了诸多的模式。包括张世红等提出的基于M o o d l e平台的教师教育技术远程培训模式、顾小清提出的基于远程培训的多重培训模式等。这些模式的提出有利于培训更加深入灵活, 体现出本土化的特征。

(4) 培训平台

在资源开发中建立了分布式网络培训平台, 该平台由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门户网站和各个培训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 (c h i n a E T A) 构成, 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提供服务, 保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顺利开展。这套网络培训系统既支持培训期间的教与学, 又支持培训后教师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

(5) 评价

如何对每一位学员做出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 这是培训过程中的难点, 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此展开了研究。

魏顺平于2 0 0 8年通过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评价方式与实施过程分析, 认为此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评价方式具有激励、调控、导向、发展等功能, 具有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并有专门的过程性评价软件的支持, 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 企业培训中的评价方式也引入到了此次培训评价中, 如3 6 0度绩效考评等评价方式。

(6)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掌握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体现, 也是培训的重点和难点。在研究中, 值得关注的是魏顺平、何克抗在2 0 0 9年发表的《教学设计电子绩效支持系统设计研究》, 他们构建了一个具备教学设计方案编写的全过程支持功能和教学功能的教学设计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I D-E P S S) 。该系统可用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学设计方案编写环节, 采用在线编辑的方式, 编写过程中向教师提供大量优秀案例以及教学设计知识, 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范。

4. 考试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 (简称N T E T) 分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大类, 教学人员水平考试又分为初、中、高三级。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初、中级的考试大纲, 大纲以《标准》为依据, 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规范应用为目的, 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认证体系, 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对于考试关注较多的是裴纯礼, 他认为培训中的评价能够较为有效地考查教师的认知能力水平, 考试中的评价则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活动, 有效地考查教师较高认知水平的教育技术能力。

三、问题分析与展望

此次能力建设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从制定标准、建设资源、搭建平台到培训的大规模实施, 只用了两三年时间, 在较短时间内让众多教师获得核心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相关研究关注点比较集中, 多为资源建设、问题对策、模式、新平台的研究、评价方式的探讨、质量保障和和教学设计几个方面, 移动技术和项目管理也被引入到培训中。

3.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 篇三

(2013年10月2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就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 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

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5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七、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八、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省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做好整体设计,制订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规划方案,2013年底前报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年度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开发测评工具,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的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提升工程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成立执行办公室(设在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具体工作。采取招投标机制,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保障经费。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西部省份要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地市及区县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4.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 篇四

凡是参加过远程培训的老师都应该能体会到,学习的烦恼,那个烦人的自动更新时间模式,让不少老师都头疼了,还好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软件,嘿嘿,这样我们就不用整天拴在电脑前,彻底解放了自己,只要登录了,就不用管了实现了自动更新学习时间的,高效 安全 稳定!,自己该忙什么就去忙什么吧

嘿嘿,不要忘了给好评!(本人亲自试用感觉效果不错)

1.下载软件,直接双击打开软件,在桌面生成这个图标 打开软件后,查看提示,设置自己省份的登录地址,这个你得自己从浏览器复制,.3.设置登录网址之后,就会出现本省的登录页面,输入自己的账号密码,进入课程学习就不用管了~~O(∩_∩)O哈哈~

下载文档

…http://119.188.72.24/3/ishare.down.sina.com.cn/21827372.exe?ssig=22dDfTmIuS&Expires=1337702400&KID=sina,ishare&ip=1337564238,221.1.215.&fn=%E8%87%AA%E5%8A%A8%E6%9B%B4%E6%96%B0%E5%AD%A6%E4%B9%A0%E6%97%B6%E9%97%B4.exe 点击网址直接迅雷自动下载

5.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 篇五

教学人员考试大纲(初级)(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 2006年4月

一、考试性质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National Teacher’s Skill Test of Applie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NTET,以下简称NTET)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推出,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对应,NTET分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大类,教学人员水平考试又分为初、中、高三级。本大纲适用于教学人员(初级)。

二、考试目的 以“能力标准”为依据,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规范应用为目的,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认证体系,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最终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考试实施的组织管理,由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实施考试的宏观指导,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组织制定考试大纲、组织考试命题,考务组织与管理、研制开发考试平台、印制并颁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证书等工作。

教育部考试中心领导下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NTST)专家委员会”协助完成拟考试大纲、审核考试命题、评估考试结果等工作。

考试中心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教育考试机构设立承办机构,负责本地区的考试工作的实施,根据规定,设置考点、组织评卷等。省级承办机构下设考点,负责考生的报名、考试及相关管理工作。

四、考试形式

考试方式为机考,考试及评分均在Windows平台上进行。

考试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考核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试卷中列举的教学案例和选用的素材针对不同学科、学段,并由此形成考试科目。应试教师可在报名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类见表1。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试题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以“任务导向”方式展开,题型包括教学解决方案选择、教学内容填充、常见软件问题解决策略选择、视频教学片段分析、应用软件操作等。考试中所涉及到的软件种类及版本见考试要求中的相关部分。

表 1 考试素材分类与考试对象

序号 科目编号 对应素材来源 考生 1 T101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师

T102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

T103 小学英语 小学英语教师T104 小学科学(自然)小学科学(自然)老师T105 小学品德、生活与社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T106 小学音乐 小学音乐教师

T107 小学美术 小学美术教师T201 中学语文 初、高中语文教师

T202 中学数学 初、高中数学教师

T203 中学英语 初、高中英语教师

T204 中学物理 初、高中物理教师

T205 中学化学 初、高中化学教师

T206 中学生物 初、高中生物教师

T207 中学地理 初、高中地理教师T208 中学思想品德 初、高中思想品德教师T209 中学历史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高中历史教师

T210 中学音乐 初、高中音乐教师

T211 中学美术 初、高中美术教师

T212 技术 信息技术教师

五、考试日期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NTST)”一般每年举行两次,时间分别在寒假和暑假,具体考试日期由考试中心在考试前6个月向社会公布。开始报名时间为考试前40天。

六、考点

考点资格由省级考试行政部门按标准认定,教育部考试中心备案。各省在考试报名前1个月,向社会公布考点信息。

参加考试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参加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或由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其它相关培训。

七、合格证书

考试合格者将获得由教育部监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合格证书”。

八、其他

关于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的详细考务信息,请咨询教育部考试中心,或省级考试承办机构和考点。

总体要求

参加考试的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参加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或由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其它相关培训。

具备初级教育技术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应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相应的要求。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和意义。

2.了解教学过程的基础知识,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并予以应用。

3.了解教学资源的基础知识,掌握数字教学资源获取、存放与整合应用的方法。

4.了解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应用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给定的教学环境下,针对给定的教学内容,有效选择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完成教学设计方案。

2.能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合理选择和利用已有的数字教学资源。

3.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实施教学设计方案。

4.能应用教育评价有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具有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能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3.能够遵循和传授与技术应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意识。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按照典型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教学环节(教学设计、资源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进行组织,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以及教学环节中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

1.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

内容

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求了解教育技术的定义

了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2.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设计的相关概念

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要求

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含义

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3.学习理论 内容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要求

了解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的主要不同之处

二、教育技术应用的意义

内容

(1)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

(2)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

要求

了解推广教育技术的意义与作用 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流程

1.需求分析

内容

(1)学习者分析

智力因素(知识基础、认知能力)

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2)教学的环境条件分析

硬件设施(DVD播放机、电视机、计算机、卫星教学收视设备以及计算机网络、视频投影机、学科教学设备、学科实验仪器)

教学软件平台与常用的工具软件

要求

1)根据自己所处的学科、学段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

2)正确使用所处环境中可供使用的各种硬件设备

3)了解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软件平台及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功能

2.教学目标分析

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的描述

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教学重、难点的提炼

教学序列的组织

要求

了解教学目标的分类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对教学序列进行合理安排

3.教学策略初步选择

内容

(1)教学活动的排序

(2)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3)教学方法的选择

要求

根据给定的教学要求在提供的教学策略中进行恰当选择

4.教学媒体选择

内容

(1)依据学习目标

(2)依据学习内容

(3)依据学习者特征

(4)依据教学条件

要求

根据给定的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5.教学评价方案制定

内容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要求

制定初步的教学评价方案

二、电子教案的设计与制作

1.电子教案的特点、结构及制作工具

内容

电子教案的特点

电子教案的基本结构

电子教案的制作工具

要求

了解电子教案的特点

理解电子教案的基本结构

了解电子教案的常用制作工具

2.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电子教案

内容

新建、输入并保存电子教案

编辑电子教案

文字、段落格式的设置

图像和页码的插入

公式与特殊符号的插入

表格的插入与编辑

查找与替换

要求

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或WPS Office)在给定的模板中完成电子教案

资源准备

一、资源准备的基础知识

1.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

内容(1)教学资源的定义

(2)常用教学媒体

挂图、标本、模型、实验仪器

教科书、文献资料

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影片、幻灯片

光盘(CD-ROM、VCD、DVD)、硬盘

网络

教学媒体的选择

要求

了解教学资源的含义

了解教学媒体的类型及来源

了解常用教学媒体的特点

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范围和优势

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2.常见数字教学资源格式

内容

可执行文件格式(*.exe)

文档格式(*.doc *.ppt *.xls)

音频格式(*.wav *.mp3)

视频格式(*.mpg)

图像格式(*.jpg)

要求

区别常用数字教学资源的格式

掌握常见数字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

二、数字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存放 1.数字教学资源的获取

内容

数字教学资源获取方法

① 截取计算机屏幕上所需的教学图像

② 利用录音软件录制教学音频素材

③ 查询、收集网络上的数字教学资源

数字教学资源的分类查询和关键词查询

使用浏览器的“收藏夹”和“历史记录”收集常用网站 ④ 下载与保存数字教学资源

下载与保存链接的文件

下载与保存需要的网页、文字、图像

树立教学资源的版权意识

要求

了解教学资源可用的获取方法

掌握获取数字教学资源的基本方法

获取数字教学资源时记录出处,引用时自觉注明

2.数字教学资源的存储与组织管理

内容

⑴数字教学资源的存储

⑵数字教学资源的组织与管理

要求

掌握存储数字教学资源的基本方法

使用文件夹对数字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

三、教学演示课件的制作

1.教学演示课件

内容

演示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制作教学演示课件的常用软件

PowerPoint WPS Office 要求

了解演示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道可用于制作演示课件的常用软件

2.制作教学演示课件

内容

(1)模板与版式的选用

(2)文本的输入与编辑

(3)图形、图像、文本框和艺术字的插入与设置

(4)幻灯片中动画与幻灯片间切换方式的设置

要求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利用常用软件(如PowerPoint或WPS Office),制作教学演示课件

教学实施

一、教学实施的基础知识

1.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内容

(1)教学准备

(2)在实施中感受、理解教育技术对新课改的支持作用

(3)评价反思

要求

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理解教育技术对新课改的支持作用

根据教学现场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环节及相关内容

2.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

内容

(1)集中讲授

(2)自主学习

(3)协作学习

要求

了解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

3.教学信息呈现

内容

把握教学信息的呈现时机与方式

合理借助媒体呈现教学信息 要求

了解教学信息呈现的要素

利用技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呈现教学信息

二、教学设施的使用

1.辅助教学的主要硬件设备及其功能

内容

(1)教具或仪器对教学的支持作用

(2)DVD播放机和电视机对教学的支持作用

(3)计算机、网络和显示设备对教学的支持作用

要求

了解辅助教学的主要硬件设备及其功能

掌握辅助教学的主要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

2.常用软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内容

(1)Word、WPS Office(2)PowerPoint(3)Windows Media Player(4)IE 要求

根据数字教学资源类型选择相应的软件

三、教学中的交流

1.对教学交流的认识

内容

(1)交流及互动的重要性

(2)交流的内容

日常教学信息

要求

认识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能根据特定内容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 2.交流工具的使用

内容

利用文字处理软件批注和修订文档

会收发和管理电子邮件(包括附件)

要求

掌握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或WPS Office)进行批注与修订

掌握利用电子邮件与学生、教师或其他人讨论与交流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

1.教学评价的功能和类型

内容

(1)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功能、诊断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

(2)教学评价的类型

按评价基准分类(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按评价功能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按评价分析方法分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要求

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

了解不同分类标准下的教学评价类型及其特点

2.教学评价的内容

内容

(1)教学资源

(2)教学效果

要求

了解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1.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内容

数据的收集

平时作业,测验、考试结果

小组协作学习的各类文档及成果

调查问卷

数据的处理

学生的总成绩、平均成绩和成绩排序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数据统计工具的使用

Excel WPS Office 要求

选择合适的方式收集学生的评价数据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对评价数据进行初步处理

2.统计结果的分析与公布

内容

评价数据的分析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评价结果的表达

评语

表格

统计图表

要求

了解数据分析的一般方法与内容

根据数据的统计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1.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内容

(1)教师教学过程评价表

要求 从教学过程评价表中分析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教学反思

内容

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与效率

教学反思的方法

撰写教学日志

观看教学录像

教师间的交流讨论

要求

初步形成教学反思意识

了解可用于教学反思的方法

6.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 篇六

考试内容按照典型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教学环节(教案设计,资源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进行组织,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以及教学环节中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基本知识:

1、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

2、教育技术应用的意义 教案设计:

1、教案设计流程

2、电子教案的设计与制作 资源准备:

1、资源准备的基础知识

2、数字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存放

3、教学演示课件的制作 教学实施:

1、教学实施的基础知识

2、教学设施的使用

3、教学中的交流 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

2、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3、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一、NTET中信息技术考查知识点

1、Word中:文本的输入、格式设定;突出显示修订、加批注;文档换名另存等

2、Excel:排序、求和、求均值、标准差函数(stdev)、条件格式设定、条件计算、给工作表重命名、创建图表等

3、PowerPoint中的各类插入元素(视频、图片、文本)、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结合具体的情境)、动画效果设置等

4、电子邮件的发送(加附件)

二、教育技术考试操作题题型 Interte操作题型

1、网址的收藏及改名

2、网页的搜索

3、网页上图片的保存

4、主页的设置

5、网页保存为文本文件

6、收藏夹中文件夹的建立与整理 电子邮件的收发

1、邮件的新建

2、收件人、标题和正文的输入

3、附件的添加 Word题型

1、在规定位置处输入文字

2、设置字体、字号、颜色、字型(如加粗、倾斜、加下划线等)

3、文字的对齐方式设置(如左对齐、居中、右对齐)

4、编号的插入与设置

5、页码的插入与设置

6、删除指定的文字

7、批注的添加

8、着重号的添加及颜色设置

9、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更改

10、文字的特殊效果设置

11、文章段落设置,如首行缩进2个字符、段前和段后间距

12、段落中首字下沉设置(如下沉字体、下沉行数、颜色等)

13、查找与替换,如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替换

14、文字的边框设置

15、数学公式的输入

16、图片的插入

14、修订:突出显示

15、批注的插入

16、表格的插入

17、文字的底纹颜色设置

18、页眉和页脚

19、分栏

20、特殊符号的插入:如① ② ③ ④

21、字符的间距设置

22、Word保存为网页格式

23、表格格式的套用

24、行和列的删除

15、图片设置成灰度图

16、页面设置

17、图片的水印设置 PowerPoint题型

1、插入文本框、输入文字

2、字体、字号、颜色、字型(如加粗、倾斜、加下划线等)

3、文字的对齐方式设置(如左对齐、居中、右对齐)

4、图片的插入及设置(如透明、大小、环绕方式)

5、文字或图片的自定义动画的设置

6、给幻灯片添加编号和可更新的日期

7、幻灯片背景颜色和背景图片设置

8、幻灯片切换效果设置

9、剪贴画的插入

10、超链接的设置(链接到幻灯片、链接到网页)

11、音乐的插入与设置

12、艺术字的插入与设置

13、项目列表符号的修改

14、标注的添加

15、图形的组合

16、幻灯片模板的应用 Excel题型

1、求总分

2、排序

3、行和列数据的插入

4、柱形图的插入

5、行的合并

6、字体、字号、颜色、字型(如加粗、倾斜、加下划线等)

7、行的底纹颜色设置

8、单元格的格式设置(如合并单元格、保留小数位数)

9、工作表的重命名

10、函数的使用:RANK、SUM、AVERAGE

11、序列的填充(如学号:1023689401~1023689412)

12、数据的筛选

概念等理论复习资料

1.教育技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3.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4.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

5.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广义的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一切手段,包括书本、图片、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通信卫星等。

6.媒体成为教学媒体的两个基本要素: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用于支持教与学的活动。

7.多媒体:指的是多媒体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所谓多媒体信息是指集数据、文字、图形与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信息。多媒体技术则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集成型、交互性、和控制性是多媒体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8.教学媒体选择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教学对象。4)依据教学条件。

9.教学媒体选择方法:1)问题表。2)矩阵式。3)算法型。4)流程图

10.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11.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

12.授导型教学: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形式。

13.授导型课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媒体(至少四种):.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实物展示台、录像机、影碟机

14.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5.探究型学习的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16.探究型学习的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17.MiniQuest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部分。

18.皮亚杰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9.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20.教育评价功能: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21.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更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

22.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习进展过程中所做的评价,具有反馈的功能,其目的是监督学习进程,对学习进程进行调整或修正,这类评价将原来预定的发展目标作为评价依据。

23.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是在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关注的是整个教学阶段所产生的结果,目的是了解整体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具有对后继新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24.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根据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按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25.教学重点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理清教学重点。

26.教学难点指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阴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27.行为主义:学习是个体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教师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学设计。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28.认知主义: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29.人本主义: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性、人的尊严、价值及其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对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对个性强,性格孤僻的学生的教育。重视合作学习和发挥学生主动性;重视学习动机、情意教育;支持双主式教学设计。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和学生的热爱,要有责任心。

30.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适合于非良构领域的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复杂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的选择与调控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支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环境能充分展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足够的材料、细致数据分析与操纵的工具等。

3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能力: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32.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33.什么是教育技术,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哪些方面?

答: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它的主要研究领域可以从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来回答,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系统设计、内容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分析等;开发主要包括:文印技术、音像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综合技术等;利用主要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并制度化、政策与法规等;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等;评价主要包括: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

34.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有哪些,它对教学有哪些影响?

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等。可以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研究内容来看其对教学的影响,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着重说明学习是怎样产生的,关注观察个体行为永久性的变化,研究什么是学习的基本条件,并研究学习系统所含因素存在的理由(如动机、练习、反应等);教学理论侧重于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它更加关注如何用特殊的方法控制个体行为的改变,研究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研究教学系统所含因素的功能(如目标、学生、教材、评价等)。教育传播理论主要是研究教育信息传递活动的规律,关注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等方面。

35.什么是教学设计?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它们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答: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36.信息化教学设计即“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提倡教师不仅需要通晓现代信息技术,而且需要掌握如何学会设计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其主要环节包括: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修改。

37.常见的教学媒体配置模式 提示:

(1)简易型多媒体组合教室配置模式 录音—幻灯组合教学环境

录像—电视—投影组合的教室环境(2)集成型多媒体教室配置模式

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环境:包括计算机、大屏幕投影屏幕、电子投影机、超亮度多媒体电子投影仪、视音频媒体、多媒体教材创作系统等。

语言实验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将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或普通计算机教学环境中的计算机与与局域网或internet互联

(3)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

教室网教学环境:典型的局域网,在其中学生可进行集中、个别化、小组等教学活动,教师可随时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

校园网教学环境:采用intranet结构,把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共享起来。因特网教学环境:信息资源丰富,但也比较分散和混乱,还不适合作为标准的教育信息系统支撑平台和环境。

外联网教学环境:Intranet利用internet通讯设施,将多个本来互相独立的intranet进一步连接起来。

38.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 提示:

利用图书信息检索工具获取图书资料 期刊信息检索

利用目录型检索工具搜索网络资源 利用网页搜索引擎搜索网络资源 39.网上教育信息资源的类型: 提示:

电子书籍。是以数字格式传播的正式书籍类出版物;

电子期刊。包括电子报纸、电子杂志和期刊、电子新闻和信息服务(NIS)。数据库。是指大量信息对象的集合,允许用户根据某些属性进行检索。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例如专题数据库、图书目录和地址簿等。

虚拟图书馆。指由比较严肃的学术和科研机构建立的网上信息库,这些库往往集中于一个或几个专题,广泛收集网上的学术作品和相关网站地址,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类编目,有的用超文本建立索引,有的用关键词检索。

电子百科。即电子百科全书(包括电子辞书)。

教育网站。包括:教学类、教育类、研究类、资源类、综合类等。电子论坛。指由Usenet、BBS之类的技术支持的网上讨论。

虚拟软件库。虚拟软件库专门收集免费及试用的软件,可以自由下载使用,但试用对使用期限有一定限制。

40.关于Shareware、Freeware及FreeSoftware软件

提示: Shareware即为共享软件,它允许用户可重新发布该软件,但是任何人想继续使用它需要支付一笔许可费用,通常是由个人开发的,一般没有支持且没有公开的源码,它希望得到使用者的资助。Freeware即为免费软件它通常使用于那些允许重新发布,但不允许修改的软件包(他们不提供源代码)。FreeSoftware即为自由软件是指允许任何人使用、拷贝、修改、分发(免费或者少许费用)的软件。特别是这种软件的源代码必须公开。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公布源代码,就不能称之为自由软件。“自由”实际上指的是使用上的自由、获得源程序的自由、修改的自由、复制和推广的自由。

41.关于Internet教育资源“合理使用(Fairuse)原则”

提示: “合理使用原则”通常是指为了学习、引用、评论、注释、新闻报道、教学、科学研究、执行公务、陈列、保存版本、免费表演等目的,可以不向版权人支付报酬而使用其作品。这是为了在保护版权人利益,加强对版权限制的同时,又不至于减慢慢信息传播速度和增加社会成本。

美国在1976年修订的版权法对“合理使用”有如下定义:使用任何方法复制各种材料,将这些材料用于批评、评论、消息报道、教学(包括用于在教室内使用的多本复印件)、学术及科学研究不违背版权法。它允许教师、学生、学者及艺术家们使用持有版权法的各种资料,不必取得作者和出版商的许可,也不必付任何使用费,这对促进知识的进步和提高教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育界,对“合理使用”信息资料比较一致的看法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教育界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保护,即教育工作人员有权利通过可靠途径获得各种用于教学、学习、学术研究、个人学习的信息资料。

在创作和学习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自由的使用信息资料。

教育界在网络世界利用“合理使用原则”不应该受到诸如以“授权”或者“执行”为名义的各种理由的干扰。

在使用网络信息资料时,教育界也有尊重版权和版权人的义务,即教育界应该教育它的下属机构和工作人员了解知识产权和使用受版权保护作品的法律依据。

42.什么是探究型学习?

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设计过程,说明探究型学习如何选择主题? 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 符合探究型学习的特点 实现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43.资源的查找中应注意什么?

与主题相关程度 资源引用规范 作资源引用记录

44.什么是量规?如何设计量规?

量规专家海蒂•古德瑞齐将它定义为“为一项工作列出标准的评分工具”。而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专家祝智庭教授则将它定义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的绩效(Performance),并且获得可靠的分数,设计量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

教学目标不同,量规的结构分量也应不同。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电子作品时,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考虑;而在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时,又会从学生的出勤率、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考虑。另外学生的水平也是决定量规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符合学生水平的结构分量在评价时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2)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

对量规中各结构分量的权重(分数)进行合理的设置不但可以帮助有效的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好努力的方向,起到目标导向的作用。结构分量的权重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真接的关系。还是以电子作品的评价为例,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制作电子作品的有关技术,那么赋予技术、资源利用结构分量的权重应该高些;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作品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那么赋予选题、内容、组织等结构分量的权重则应高些。

(3)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中的每一部分

在对量规的各结构分量进行解释时,应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而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语言。如在评价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时,如果标准是“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收集能力”,则此标准形同虚设;而如果标准是“从多种电子和非电子的渠道收集信息,并正确地标明了出处。”,则标准就明确得多。后者所具有的可操作性,正是量规最可宝贵的特质之一。

45.如何使用量规?

使用量规进行评价时,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学习进行前提供量规。

在学习提出预期要求是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发挥量规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作用。

(2)与其他评价工具配合使用。

正如强调探究型学习不等于否定接受式学习一样,强调量规的优势,也不等于否定其他评价工具(特别是传统评价工具)的作用。每种评价工具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配合精品

使用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比如,在要求学生以电子作品递交作业时,采用量规与范例(学生作品范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就会非常有效。

(3)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量规的要求。

关注过程的评价特别强调要求评价要随时并频繁地进行。这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以便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量规来衡量和自己的绩效。

(4)为自评和互评设计良好的氛围。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应该积极地鼓励这类评价,如要求学生互相浏览作品,根据量规提出修改意见等。但切忌为学生的互评施加压力,否则势必会影响互评的质量,如要求以学生互评的分数作为期末考试分数等。

4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定义: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美国《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47.列举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三种以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问题:教学目标漂移,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来引导整合活动

解决策略: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而服务。

问题:当让学生使用技术工具进行探究时,发生信息迷航或目标偏移。

解决策略:教师进行有效和必要的引导,提供参考网址或支架,使学生关注于解决教学问题。

问题:教学时间过于紧张,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开展有效的整合。

解决策略:在更弹性或宽泛的设计时空(例如从课时层面发展到单元层面)来综合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问题:整合过程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仍然是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

解决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投入性和活动参与积极性。

48.Webquest:是由美国著名专家作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首创的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式探究型学习模式。完整的webquest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部分。Miniquest只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个部分,也可以选择地增加过程、资源、评估等要素。

Miniquest特点:Miniquest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精品 的能力。通常,熟悉互联网的教师能用较短的时间设计出一个Miniquest。另外,由于学习者只需要1-2课时就能完成一个Miniquest单元的学习,因此,Miniquest能够很容易地插入到常规课中,教师不必用一个较长的网络学习单元来“代替”大量的常规课时间。在电脑硬件资源不很充分的情况下,仅需1课时的网络探究学习活动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模拟试题资源链接

一、操作考题(目的是按照考试大纲进行强化训练1-5为必学,6-10为灵活训练)1.2007-2008年《教育技术》Word 应用操作题(2-1)2.2007-2008年《教育技术》IE使用 操作题(2-2)3.2007-2008年《教育技术》Email处理 操作题(2-3)4.2007-2008年《教育技术》PowerPoint 应用操作题(2-4)5.2007-2008年《教育技术》Excel 应用操作题(2-5)6.2007-2008年 教育技术能力考试理论操作题上(2-6)

二、学科考题(目的是为所报的某一学科的老师提供强化训练的完整考试题,各4套)1.2007-08教育技术考试题(中小学语文)(3-1)2.2007-08教育技术考试题(中小学数学)(3-2)3.2007-08教育技术考试题(中小学英语)(3-3)4.2007-08教育技术考试题(中学历史地理)(3-4)5.2007-08教育技术考试题(中学物理化学)(3-5)6.2007-08教育技术考试题(生物自然))(3-6)7.2007-08教育技术考试题(中小学音乐)(3-7)8.2007-08教育技术考试题(中小学美术)(3-8)9.2007-08教育技术考试题(中小思想品德)(3-9)10.2007-08教育技术考试题(中小学信息技术))(3-10)

三、摸拟考题(提供14+26套考试题,请灵活使用)精品

1.2007-08教育技术各学科考题及答案(小学14套中学26套)(4-1)2.2007-08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模拟考试题(答案)(4-2)3.2007-08中学教师教育技术模拟考试题(答案)(4-3)4.2007-2008年 中小学教育技术考试综述模拟考试(4-4)5.2007-2008年 中小学教育技术总复习理论操作300题(4-5)6.2007-2008年《教育技术》模拟题1-5(4-6)7.2007-2008年《教育技术》模拟题6-10(4-7)8.2007-2008年《教育技术》模拟题11-15(4-8)

7.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业 篇七

本次展演活动旨在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中小学教学软件开发和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产业和科研事业繁荣发展。

展演活动的形式主要为展览演示、论坛交流、信息科技成果体验等。具体展演内容包括:

1. 优秀案例展区。

由各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负责, 组织推荐本地区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方面有创造性、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意义的优秀典型案例, 充分反映各地应用信息技术在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组织专家对这些优秀案例进行评审, 推荐部分案例进入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序列。

2. 应用成果展区。

由高校、科研、出版等机构展示具有学校实用经验、应用效果良好, 或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富有创意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产品和服务。邀请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效显著、特点突出的部分地区或中小学校参展。

3. 公司企业展区。

由声誉良好的国内外知名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现场互动体验、新技术应用推介、新产品应用说明等形式, 展示为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开发的产品和服务, 展示其信息技术及教学应用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

4. 展演交流论坛。

8.素质教育下如何布置小学英语作业 篇八

一、交际作业的设计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英语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英语学科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常常忽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交际作业的设计来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Shopping”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本节课的重点句型进行小组交际练习。如:

A:Can I help you?

B:Yes.I want to buy a book. How much is it?

A:Thirty yuan.

B:I will take it.

引导学生模拟上述情境来自主编写对话,并自己结成小组进行对话练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交流中练习本节课的重点句型,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对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动手作业的设计

动手作业的设计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所以,我们要立足于英语教材,要设计有效的动手实践作业,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自主地走进英语课堂。但是,在动手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

例如,在教学“At the farm”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有关“蔬菜”的相关内容,掌握tomato,potato,carrot等词汇。所以,本节课的作业就是给自家的蔬菜贴标签。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将这些蔬菜的名称制作成名片,其中包括英文、中文和音标,这样的动手作业要比让学生简单抄写几遍来记忆要好得多,而且还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生活作业的设计

生活作业的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英语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在生活作业的设计中,一是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要家长辅助。在学校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尽量使用英语,哪怕是汉英结合。比如,在教学“Weather”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为了让学生的作业丰富起来,我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天气的时候要用上今天的词汇,哪怕就是一句“今天的天气cold”,虽然有点“混搭”的效果,但是,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连词成句了。

四、竞赛作业的设计

竞赛作业的设计主要是考虑现阶段的学生好胜心强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以正确率为评价标准来进行比赛,或者是以获得的笑脸数来评价等。总之,竞赛作业的设计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练习名词单数变复数时,我们就可以选择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来完成相同的题目,并比较正确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要选择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消除学生对作业的畏惧感,同时,也使英语作业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秋节赠上司祝福语下一篇:医院科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