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的

2024-08-19

学生核心素养的(12篇)

1.学生核心素养的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仙源镇中学

穆鲲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评价逐步转变为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近年来,教育部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评价更上一个层次,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我校在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注重课程开发,融多项课程于专题教育之中

去年春季学期,我校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对今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不良行为表现与我们初中阶段的大有不同,那是的我们,学校既没有围墙,老师管理、学校管理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但我们最调皮的也莫过于利用课间时间溜到寝室抽支烟,偶尔早退一次,或许就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打哈瞌睡,对乱丢乱扔、乱打乱骂、强制翻阅围墙、夜不归宿、对家长不尊、对师长不尊等现象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没有进取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意识,更谈不上爱国了。为此,学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家长重视不够、教师教育不实。近些年来,家长只顾去思考如何挣钱,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老师为了片面的抓质量、抓分数,尤其是科任教师,多数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价值资源,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的教育,就连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没有注重培养。据于此,我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班级课程中另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专题教育课,并融多项教育于一体,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政教处、教务处分别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教育、爱国守信教育等教育主题展开教育,并在每次教育中都要选择学校内或校园外的一些典型违纪违规事例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享,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以德育教育十大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根据德育研讨会的研讨情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趋势,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了以“孝道、修德、公正、责任、感恩、诚信、友善、爱国、宽容、砺志”为主题的十大教育主题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实践、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每月第一个周的升旗仪式后,由当周的行政值周领导,按照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并明确本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落实监督责任主体,然后就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比如,在三月份开展的孝道主题教育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春季期间为家长、为长辈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交到政教处,由各班班主任对照学生写的情况向其家长了解,再要求学生在本学月中做一件体现孝道的事,学月中再由政教处利用每周五降旗时列举一些关于孝道的事例给予熏陶。在四月份的诚信教育主题教育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学月第一周,要求学生写了承诺“五要五不要”,然后由政教处进行监督引导,重点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对照检查,抓他们的诚信情况。每月最后一个周,由政教处开展评价,评选出最具孝心、最具诚信者等,并上学校积善积德光荣榜,并对主题教育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三、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采取方法是:(1)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实现合作、互动和分享信息;即教师要学会放手,做到学生自己会做的教师精良不讲,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的,教师尽量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精良少讲;(2)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对课程设计要进行大胆的创新,活用和用好教材,不能把教材作为教材来教,即教师要敢于创新;(3)教师与学生保持沟通,建立一种乐观的教育文化气氛,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4)、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5)、要灵活设计问题,要求少而精,一般情况,每堂课,初中阶段最多不超过四个问题,但每个问题必须要有价值,要有讨论和探究的价值,也必须围绕课题设计,同时我们还在教学设计中,加了一个内容叫做中考链接,作为学生训练和提升学习能力的内容。

四、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这项措施,主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而实施的。主要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利用德育教育十大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一月一评价活动,每月评选出十大主题教育之星,在积善积德榜上公示,具体由政教处实施;二是开展示范引领评价,即将近年或当期,我校在中考、月考中名列前五十名的同学和在近期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评价,并张榜公示,作为引领,做到每月一更新;三是将学生各类表现纳入学风示范评价,每月底评价公示一次,并授牌,这项主要由教务处根据各班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情况来进行考核评价;第四一个评价就是开展突破性评价,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或问题能独立解决,且方法比较新颖的这类学生,连同题目、解题过程一并在学习展示栏中展示。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的很多,要求也很高,作为学校层面,我们也只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围绕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实现逐步提高和逐步转变,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实现,且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这个大环境的熏陶作用。

2.学生核心素养的 篇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教学真谛,其中,“疑”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能激励学生乐于参与自主学习。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缺乏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一定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积极投入到行动之中去,才能喷发出自主探究的思维火苗。因此,我们要合理、灵活地调整、补充、改造教材,为学生创设如下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

1.开门见山创设问题情境。所谓“开门见山”,就是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采取直观教学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譬如,我在执教《前滚翻》一课的导入阶段,直接用球和方块做演示,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球远比方块滚得快?前滚翻时到底怎样操作才能象球一样滚动?通过讨论与体验得出结论:只有把身体抱成近似圆形状态,才能容易滚动,这是参与前滚翻项目中最基本动作。

2.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这是创设问题情境时的一个重要条件。譬如,我在执教《立定跳远》一课中,先让学生打开联想的闸门,畅想小白兔、小猫、青蛙等小动物跳动时的敏捷动作,然后让他们感悟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从而为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扫清障碍。

3.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譬如,我在执教《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这一内容时,就用多媒体播放《小猕猴摘桃子》的故事片段,并提出问题:小猕猴如何跳起来摘桃子?摘玩桃子又是轻松怎样落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很快便明白了“单跳双落”的动作要领。

4.归纳演绎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不错的选择。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投掷垒球》一课时,先让他们联系曾经学习过的投掷纸飞机、小沙包等动作,从而让学生思考:投掷垒球的窍门是什么?许多学生很轻松的说出了投掷垒球的基本方法。

二、改变学习方式,锤炼探究能力

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有千差万别。我们在尝试探究性学习方式时,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不仅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而且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勇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发挥体育委员和学习组长的带头作用,让学生担当起展示自己风采的角色,达到 “形散而神不散”的美妙境界,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要学”、“会学”、“学好”。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时,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主动去体验高标准动作。在室内上理论课时,还必须鼓励学生借助一些运动的分解示意图或上网查找相应的资料,通过生生互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和发现,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注重反馈评价,巩固探究成果

1.自我评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自我评价成为学生深层次探究的动力。

2.生生互评。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及时反馈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引导他们开展角色变换、小组之间、个人之间的互评,营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相互激励的教学氛围,让他们明白同学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道理,从而总结出探究活动的得失,不断提高自身的评判是非的能力。

3.教师评价。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进行合理化评价,并指出纠正探究活动中办法,坚持表扬和鼓励为主,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3.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 篇三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前言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相关文件,其中提到:“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都一步步走向具体化,可操作化。

一、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内涵

“核心素养”一词并不是凭空捏造,它的出现源于三大研究领域,主要是“人格构成及其发展”研究、“学力模型”研究以及“学校愿景”研究。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要素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以及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核心素养注意“核心”两字,这就区别于一般的素养和能力,国家、社会的需要多样化,个人需要个性化,如何确定哪些素养是核心?学生应当如何把握住核心素养,即评价标准确立。

二、基于国际核心素养的内容结构看其界定特点

关于核心素养得研究由来已久,根据笔者参考的文献,在此简单阐述其中三种代表性的三种主要的核心素养模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的九大核心素养要素运作、美国的核心素养结构模型——“21世纪技能”、芬兰模式。

三、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及其评价标准

1.学生核心素养的要素确立。对于各国或国际的核心素养要素,辛涛等人就试图将所有的核心素养框架按照OECD三个核心素养框架进行分类。而根据其他国家和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界定特征以及理论基础,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核心素养要素:

(一)基于学生个体发展

笔者就学生基础教育学龄段的小学教育这一阶段进行细致阐述。小学教育与教育体系内其他教育阶段相区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等方面。而最重要的特性是基础性,其核心是奠定儿童长远发展的基础。

(二)基于学校课程体系建立

我国的课程体系应至少含有以下四个部分: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资源,质量评价标准。

(三)基于社会需求

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建立,主体是学生而不是人,因此区别于把“人”在这社会需要的能力与“学生”进入社会的能力素养。有一句话被经常提及,学校就是个小社会。

(四)基于国家教育培养目标

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诊释。基于这样的目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而在构建中,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2.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立。在借鉴和自我的思考之下,只能粗略勾画一个自我觉得“应然如是”的学生核心素养结构模型。从核心素养要素的确定,即从个体、学校、社会以及国家的不同层面入手,分析出有如下几点学生核心素养:(1)基础要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2)方法论要素:学科素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行为要素:合作沟通能力,信息素养。

三种结构类型中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关乎行为的核心要素存在于人与社会之中,行为背后的支撑源于个体的方法论主宰,最后方法论的核心素养是由于基础要素的存在而形成稳定的方法论。三种核心素养的内容构成学生个体从理论到实践的总体框架把握。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具体到课程改革上,由此发展到核心素养的结构建构和评价,也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007.

[3]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4].教育部: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中小学德育,2014,05.

4.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四

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就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本出发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分别对应文化性、自主性、社会性。从这三个维度看,它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学习、自我发展和社会交往,体现的是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的特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即全面发展的人要有的综合素养:(1)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即个体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责任如自尊自律、孝亲敬长、热心公益、规则与法治意识、公平正义,国家认同如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爱党护党,国际理解如全球意识人类视野、尊重多元文化差异;实践创新,包括劳动意识如尊重劳动、具有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即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或工程思维。

(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即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包括乐学、善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信息意识数字化生存能力;健康生活即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包括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3)文化基础,人文底蕴即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即人文领域基本知识、成果及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人文情怀即以人为本,审美情趣及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及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科学精神即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各学段、分学科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创新,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重组,实施创新,评价改革。

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我们必须调动一切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环境、学校各种活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树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大课程观,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5.P3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篇五

P66制定基本路线的依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P67基本路《环保过年》;如何恢复《印象家园》,国家、公民、企业;我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可持续发展要求;P95我国被告计划生育的原因理由依据;被告计划生育的意义;我国放开二胎的原因;二胎制的意义;人口现状基本特点;计划生育的成果;P96基本国策;1989年《环境保护法》P97如何看待课本循环使用;P98探究;关于环保节能的理论依据;为建设;可持续战略对中学生的要求启示;中学生如何落打击非正义行为,国家采取的措施;P12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P16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不负责的表现;P17责任的来源;P19负责任的代价;P20承担责任的代价;对个人负责的内涵;P21对自己负责的原因;对社会负责的意义;P22不负责任的表现及危害;P24如何对自己负责;P25对社会负责的表现;P26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P27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需要;P28(某校参加公益活动的数据)对上述材料的感想与启示;解决上述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实施希望工程的意义;P29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

P34中特的总依据;中特的总布局;中特总任务;中国梦核心目标;中国梦实现途径;(“民富”)材料说明;P38我国国强的表现;P39共和国发生巨变的主要原因;P40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什么党能成为中特领导核心;P41为庆祝“党成立95周年”小论文的理论依据;共产党先进性表明在;建党95周年成就的启示(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感想);中学生对党的先进性的合理化建议;P42“中特”;党的指导思想;“中特”的组成;指引中国发展的旗帜是什么;“中特”道路的内容;“中特”理论体系的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P43党的惠民政策说明什么道理;

P44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中特”总依据;中特社会主义初总任务;我国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中特总布局;引领中国前进

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P49共和国巨变的根本原因;巨变的主要原因;我国分配制度;作用;P50分配中注意事项;基本国情---决定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原则;分配制度的作用;结合海涛创业经历,请从政府企业家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企业良性发展;P5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如何理解共同富裕;怎样致富;谈一谈对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共同富裕的认识;违法劳动收入;违法非劳动收入;合法劳动收入;合法非劳动收入;P52如何致富;致富的注意事项;“四个尊重”; P53我国人民怎样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代会的性质及职权;人代会的性质及内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人代会的关系;P54全国人大常委;我国被告人大制的原因、理论、依据;人民如何行使权;我国如何实现民主;人国人大的职权;全国人大职权;P55国家机关与人大的关系;国家机构;地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P56党委;人大(权力机关)五级;政府;政协;法律体系;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P57青少年对人大制的态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与各民族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P58处理民族关系;“民自”的基本依据;直接依据;形成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P59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巨变)原因;实施西部开发的意义;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P60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自的作用或目的;政

线制定依据;地位;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P68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经济建设的重要性;P70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青少年的;P72为什么要改革;P73改革的性质、目的、作用、目标、原因、成果;改革的意义;P74我们应怎样对待改革;P75对外开放的有效方式和基本途径;开放的原因意义;P76对待开放的态度(开放对我们的要求)

P78科技对经济社会国家发展的作用;科学家的优秀品质;米种子改变世界说明;中奖科学家的意义;P79教育的重要性;P81我国科技教育的成就;我国教育科技的国情(不足、现状)探究关于某企业科技发展善的社会调查;P82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原因(原因、理由、理论依据)P83我国要建创新型国家的原因(为什么要加强科技创新);创新包括;创新对个人的作用;如何建立创新型国家(变中国创造);P84国采取的科技创新措施;P85开展保障机制活动的目的;P86学校教育创新活动形式;坚持教育创新的原因;;家教育创新措施;人才强国战略;如何看待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P87青少年如何成为创新人才; P90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理由依据;人口国情;我国人口问题及危害;P91造成我们资源环境形势严重的原因;节能减排、两个社会、循环经济、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因理由理论依据;意义;典型例题分析:《新环保法》被称史上最严环保法;资源国情;我国资源问题(形式)P92环境国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P9

3实环保行动;当代公民的绿色行为;

P99中华文化特点;传统美德的品质;P100工匠精神内涵、特征;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P101海外掀起春节热汉语热兴建孔子学院说明;国家增设传统假日、设立文化遗产、中小学弘扬民族精神月、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高考加大语文分值、汉字听写大赛的理论依据意义;请为文化传统的保存发展提合理化建设;民族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关系;P102民族精神的作用;P103从国家角度谈弘扬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P10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十九大;P105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07青少年如何培养民族精神;

P115四个全面与中国梦的关系;P116共同理想的作用;P117个人理想、理想的确立;中国梦内涵;中国梦的本质;中国梦的路线图;十九大;P120发展艰苦奋斗精神的历史必要性。P121现在我国的时代进步、艰苦奋斗过时了;发展艰苦奋斗的现实必要性;P123青少年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青少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原因;中学生缺乏艰苦奋斗表现;P124艰苦奋斗的时代特征要求;

P126霸权主义;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P130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的作用;P131中国发展的机遇和条件;P132我国如何抓机遇迎接挑战;P133青少年如何走向世界;

P136学习压力过度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如何正确面对考试? 怎样克服焦虑?怎样走出阴谋;实现人生理想,正确成才目标与人生价值之间的关系;平凡岗位优秀业绩对我们的启示

一“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1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的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

2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结、维护国家统一等。

14.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城自治创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五、“核心”中心”类 1.尊重自然的核心:保护环境。2.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3.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4.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

5.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发展科技、教育。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8.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国家的根本太法: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9.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0.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原则: 1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民生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基本”类

1.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井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现代化建设。

4我国的基本战略:科数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

5,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7.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8.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公民的基本权利:人格权。人生最基本的权利:人身自由

13.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纳税、保守国家秘密、维护民族团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6.“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7.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其中,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重要保障。

18.犯罪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审,刑罚当罚性,最本质特征。

三、“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力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我国的最高法律监督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4.我国的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5.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6.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7.我们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8.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10.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四、”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4.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5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7.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8.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9.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0.贯彻“三个代表”的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六“原则”类

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5,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

七、“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八、“决定”类

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十一、“矛盾、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3.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普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4.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6.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点:强制性、统一性、公益性。

7.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原因或表现: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8.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9 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数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

4.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5,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6.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基本经济制度。

7.物质文明决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8.经济力和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九、“前提”类

1.发展两岸关系的前提: 一个中国。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十” 重要““重点”类

1,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4.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

5.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

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6.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8.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十二、带有“两”的知识点

1.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人格尊严和法律地位的平等。

2.广义的义务包括两个方面:既包括法定义务,又包括道德义务

3.继承权的实现方式有两种: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4.维护权益的两种主要途径:诉讼手段和非诉讼手段。

5.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十三、带有“三”的知识点

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身体外形的变化、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性机能的成熟。2.认识自我的三条途径: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3.对人有礼貌要求做到三个方面:语言文明、态度亲和、行为举止端庄

3.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具有强制性。3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三种诉讼: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5.犯罪的三个特征;严重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 刑罚当罚性。

各民族共同繁荣。

10.三个重要国情: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11.“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2/.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十四、带有“四”的知识点

1.人常见的情绪有四大类:喜、怒、哀、惧。2.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的四种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3.多种分配方式中的四种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4.现阶段的四大基本国情:人口、资源、环境、科技。

5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新型民族关系的四个特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6.历史核心素养学生问卷 篇六

为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体系的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请你仔细阅读并斟酌后从中选出答案,以作为我校课程改革,尤其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非常感谢您的参与!

牛东初中 姓名

1、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并能理解和掌握()A、已经具备 B、基本具备 C、稍有具备 D、不具备

2、具有以人为本意识,尊重学生、关切学生发展()A、已经具备 B、基本具备 C、稍有具备 D、不具备

3、在审美情趣方面,你认为我们学生应从哪些方面提升?(A、具有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积累 B、能理解尊重文化差异,发现感知文化美

C、具有健康的审美取向 D、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新能力

4、在理性思维方面,你认为学生该从哪些方面提升?()A、崇尚真知,理解学科原理和方法B、尊重事实证据,有严谨的求知态度

C、能运用科学思维认识、解决、指导行为

5、在勇于探究方面,你认为学生该从哪些方面提升?()A、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B、有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 C、能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D、其它

6、在乐学善学方面,你认为学生该从哪些方面提升?()A、理解学习价值,有积极浓厚学习态度 B、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C、能自主学习D、其它)

7、在珍爱生命方面,你认为学生该从哪些方面提升()A、理解生命意义人生价值B、具有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 C、养成健康文明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D、其它

8、在自我管理方面,你认为学生该从哪些方面进行()A、能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 B、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C、合理分配利用时间 D、其它

9、在国家认同方面,学生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A、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

B、具有文化自信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 C、了解、热爱、拥护中国共产 D、其它

10、在劳动意识方面你认为学生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A、尊重劳动,具有积极劳动态度 B、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劳动技能

C、主动参与社会实践D、其它)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查

学校: 班级: 姓名:

1、老师在上课时是否让学生上台讲解或者听取学生讲解自己思路?()A.是 B.否

2、你认为你是否善于质疑? A.是 B.否 C.一般

3、你认为你是否学会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多选)()

A.会学习B.会独立思考问题 C.会发现问题并质疑 D.会解决问题

4、在问题解决方面,你认为你在下面哪些方面有所提升:(多选)()A.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B.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 C.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 D.其它

5、在批判质疑方面,你认为你在下面哪些方面有所提升:(多选)()A.具有问题意识; B.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C.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D.其它

6、在勇于探究方面,你认为你在下面哪些方面有所提升:(多选)()A.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

B.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C.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D.其它

7、在乐学善学方面,你认为你在下面哪些方面有所提升:(多选)()A.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B.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C.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D.其它

8、能够根据自身学习状态,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A.能 B.不能 C.不清楚

9、在珍爱生命方面,你认为你在下面哪些方面有所提升:(多选)()A.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 B.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C.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10、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具有抗挫折能力。A.已经具备 B.基本具备 C.稍有具备 D.不具备

11、在社会责任方面,你认为你在下面哪些方面有所提升:(多选)()A.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 B.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

C.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D.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

E.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利;

关于历史学科素养问卷调查

牛东初中 年级 班级

1、你知道历史学科哪些核心素养吗?(多选)()A、时空观念B、人文素养C、史料实证D、唯物史观

2、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容的?(多选)()A、报纸 B、网络 C、老师 D、同学 E、其他

3、你能有意识把人物事件放在时空框架中学习吗?()A、能 B、不能 C、不确定

4、除了老师讲解,你能自己理解判断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吗?(A、能 B、不能 C、不确定

5、你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A、能 B、不能 C、不确定

6、你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有油然而生的文化自豪感吗?()A、有 B、没有 C、不确定

7、你能在学习中认识到不同文化的不同魅力吗?()A、能 B、不能 C、不确定

8、你能体会历史“史料论证”核心素养中的实证精神吗?()A、能 B、不能 C、不确定

9、你认为以下哪些不属于人文素养?()

A、民族精神 B、人文精神 C、内在情感 D、宗教知识

10、选出下列选项中与文艺复兴有关的绘画。()

A、《向日葵》B、《干草堆》C、《格尔尼卡》 D、《蒙娜丽莎》

11、你知道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三权”是指哪三权?()A、行政权 立法权 司法权 B、监督权 选举权 教育权 C、行政权 检察权 立法权 D、参政权 监督权 立法权

12、你知道什么是史料实证吗?

A、没听过 B、知道一些 C、了解并经常应用于历史学习

1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哪几种?可多选()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述史料 D、电视连续剧

14、“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是谁提出来的?()A、老子和孟子 B、孔子和老子 C、孟子和荀子 D、孔子和荀子

15、志愿者服务体现了关爱、和谐,你对他们如何认识? A、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B、他人利益高于一切

C、反对个人主义为目的 D、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16、你知道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什么吗()A、爱国 B、民主 C、科学 D、自由

17、我国实施的“863计划”是指()A、教育发展计划 B、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 C、农业发展计划 D、“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18、在我国太湖地区水污染严重。污水对山乡古镇产生了极大威胁。对此必须实施()

A、科教兴国战略 B、人才强国战略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依法治国方略

历史核心素养调查问卷分析

为配合学校本学期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校本研修课题,为本学科核心素养课题探讨研究提高更充分可靠的材料依据,了解学生的本学科素养现状,我们历史学科结合自己学科特点,特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学校三个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一是通过师生共同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学习从重知识转变为全面培养人才,二是力求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由“以知识点为核心”,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最终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问卷共发放321份,收回321份,回收率为100% 从问卷的反馈情况看,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对自己学过的知识答题正确率较高,相反没有接触过的即便是常识性问题也会出现失误。还从问卷可以看出我们历史教学的误区,那就是重视课本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所以提醒我们教育,尤其中学教育,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学历史教学作为一门主要承载着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教育学科,更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查还可以看出出:学生对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素养和历史价值观素养涉及问题知晓率较高,人文素养和历史价值观的问题答题积极性和准确率也高,但对于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还有历史理解和解释知晓率和答题兴趣都不是很高,同时发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依然以课堂为主,很多学生渴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高个人素养。分析原因也和初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面已经理解能力有很大关系。

问卷调查让我们明确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和教学目标。

一、在以后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会根据学生程度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在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的基础上完成教学。

二、教学的目的和评价方式也要改变,减少训练应试技能的。重视历史学习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7.《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 篇七

本报北京9月13日电(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13日在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该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据介绍,课题组下一步将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出发点,在今年年底前,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以此推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

8.学生核心素养的 篇八

关键词:核心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新媒体

G633.6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快速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需求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变革,而信息技术变革反过来又呼唤人们新的技能——“21世纪技能”,即围绕创造、发明、交往等为核心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概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7年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项目,从功能论角度认为核心素养应具备以下特点: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国内研究学者辛涛等人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科属性、功能指向方面论述了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当前及将来社会中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是跨学科跨情景的知识与技能 。学者施久铭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学者柳夕浪认为,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了三者的统整。

二、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在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地位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有效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表现在对媒体信息的理解、质疑、选择、能力、管理、评价、应用能力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中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在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中,“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占据着三大技能领域之一的地位,并指出“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领域包括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信息通讯与技术素养。在新加坡“21世纪素养”框架中,同样包括“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即对信息的管理、使用等提出要求。

三、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出现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改变了以往主要由报刊、电视、广播等构成的传统媒体环境,取而代之的是复合型媒体时代,即由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交叉组合的以数字技术推动的媒介融合式时代。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其批判能力还不足以分辨网络上所有信息的真伪性,往往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性,网络暴力、游戏、不健康的视频或帖子往往会对青少年的言行举止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而荒废了学业、因网络暴力引发现实中的悲剧、因被不健康的视频、帖子误导行为犯下大错等现象屡有发生。新媒体满足了青少年对新奇事物的探索好奇心,但受到一些负面案例的影响,有些中小学生完全屏蔽了网络信息,不去接纳网络中有利的资源,这使得中小学生不能在信息时代得到全面发展,这种状况就有待教育者给予正确的指导。

四、核心素养语境下提高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中小学生接触媒介的机会大大增加。针对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及核心素养体系中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从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层面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1.社会层面: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新媒体环境中出现的种种不良行为,社会相关人事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管制,使得不法分子得到严惩、法律的权威性得到加强。当然,这种监管机制是在确保新媒体能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应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和网络不法信息案例教育工作,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对网络信息的认识。相关技术部门应在根本上提高网络管理水平,确保“人人平等”网络环境的健康运行。

2.学校层面:创设传播媒介知识的教学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多半来自学校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恰当的措施,培养、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当前,国外好多国家,包括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大、中、小的正规教育。学校教育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认识、密切关注媒介发展动态,这样才能采取更为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媒介的认识,如聘请专家人士作报告、开展讲座沙龙、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举办媒介素养竞赛等。

3.家庭层面:营造与孩子共同探索的氛围

家庭作为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基地,其示范影响作用会对青少年的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注重自身媒介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家庭氛围的随意性使得青少年可以自由选择查看网络信息,家长应多加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营造共同探索网络信息的氛围,确保孩子安全上网、文明上网、获得网络中更多有益的信息,同时提高孩子解析网络信息的能力、锻炼良好的判断力与思辨能力。

4.媒体层面:健全相关部门的安检制度

媒体机构作为网络信息产生、传播、应用的重要途径,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媒体机构人员应当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提高职业的责任感,严格制定健全的安检制度,确保网络信息的健康运转。同时,要引导中小学生对媒介制作流程的认识,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增强对媒介部门的了解,从而提高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框架中的元素也得到相应的调整,媒介素养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影响也在进一步扩大。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注重对其媒介素养的培养,确保在新媒体时代养成合理利用媒介的习惯,从社会、学校、家庭、媒体机构层面进行严格把关,除此之外,中小学生应不断對自身进行反省和认识、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为发展成为符合新媒体时代的合格公民打下牢固基础。

9.学生核心素养的 篇九

窦桂梅报告提纲

一. 成志教育内涵(立人为本,成志为学)1. 理想和抱负

2.意志志向(承志——立志——弘志)3.使命:为聪慧与高尚的人奠基。二.成志教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1.五大核心素养:①身心健康② 善于学习③ 审美情趣 ④学会改变

⑤天下情怀

2.1+X课程:

“1”优化国家课程整合。“X ”发展个体的校本课程。

低段 –启程课程 中段 — 知行课程 高段-修远课程

⑵ 课程实施路径:

① 学科内渗透式整合 ② 学科间融合式整合 ③超学科消弥式整合

⑶ 主题教学的实践课程 三.经典课程

课外阅读——课内化(大、中、小微课时)1.晨读 :深化点是数学阅读 2.数理化通俗阅读 3.儿童课程

四.主题教学的走向和展望

1.整合素养——双全与人,主题:成志教育 照耀一生 2.学科素养——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基于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清华文化的结合。

核心素养基于世界与未来教育对人的要求。

10.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篇十

2016年09月18日11:14 教育专栏作者:京城教育圈 我有话说(6人参与)

重磅消息!千呼万唤始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微博]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今天正式出炉。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相比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征求意见稿共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25个基本要点。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则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减少了3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少了7个。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微博]、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总体框架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6大素养18个要点具体的主要内涵和重点到底包括哪些呢?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文|德宏观教

11.在活动体验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十一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则将学生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点。

思想品德课程既是一门学科课程,更是一门特殊的、带有明显综合性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然而,受应试教育的牵绊,长期以来,教师习惯用学科化的思维去理解思品课,认为上思品课就是教课本,以致当前的思品课堂充斥着碎片化的知识教学以及程式化的技能训练。而知识和技能本身是不能自然转化为人终身受用的素养的,也无法真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为在知识的习得以及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学生学会的至多是认知层面的“做人”,而要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一个有素养、有道德的人,则需要通过创设丰富生动的、教育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历、体悟,才可能实现内化。体验性的活动教学更契合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2.学生核心素养的 篇十二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6年2月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9大素养。放眼国际,核心素养的研究从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开始,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等都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可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国内需要,也是国际趋势。

1. 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核心素养”是从“素养”这一概念中衍生而来的。“素养”是一种应对复杂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就是指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学生在经过教育之后所具备的个人成功生活和社会健全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体。

新时代下,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选择有所不同,但都是沿着DeSeCo项目团队提出的内涵路线发展的。这些核心素养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人与自身的发展,包括具有良好的自我概念以及把自身的需要和愿望转化为有目的行动的能力等素养;第二个方面是人与工具,工具是指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等;第三个方面是人与社会,其中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相处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等。

2. 核心素养的特质及作用

蔡清田教授等人在对DeSeCo项目团队提出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后,认为核心素养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质:多元面向、多元场域、多元功能、高阶复杂和长期培养,概括为“三多元一高一长”。其中多元面向指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涵盖知识、技能与情感等层面;多元场域强调核心素养的跨领域培养与应用;多元功能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长期培育说明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人的一生;最后,高阶复杂是指核心素养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深度。由此可见,核心素养从广度和深度上涵盖人的一生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培养。

蔡清田教授在《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核心素养》一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育基因改造的核心,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更是培育能自我实现与社会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之重要基础。可见,核心素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个人发展成功的个人生活,二是由此促进功能健全的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

3. 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和相应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观念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合理性,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是关键。蔡清田教授也在其文章中指出核心素养与学科、领域的连接方式,“各教育阶段领域、科目的规划应结合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及各领域、科目的理念与目标,转化及发展成为该领域、科目的核心素养及学习重点,并视需要提供补充说明。”另一方面,一种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多门学科来培养,一门学科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核心素养,学生完整系统的核心素养并非通过各门学科核心素养的简单拼凑就能实现。因此,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时,我们应更加重视课程的融合和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互动,增加教学的情景性,通过打通课程界限,共同培养学生整体的核心素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怎样培养人”

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要把握好核心素养的特质,也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更要立足于本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始系统学习数学的阶段,数学教师要注重在此阶段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科学、系统的建构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架构,这些理想必须经由教师的转化并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叶澜在书中写道:“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素质提升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1)教师应不断深入研究,树立素养教育理念。

在教学实践前,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的研究,深刻地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背后体现的教育理念。通过对三大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报告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核心素养背后体现了两大教育理念: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终身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和课后评价等时候都应本着“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备课时既要考虑学生现有阶段的特点和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趋势和兴趣;课堂上,要努力构建“生本课堂”,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树立发展主义作业观,把学生从繁重作业中解放出来。其次要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情的掌握,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素养教育。最后还要把握好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将学科核心素养转化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2)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适与整合课程。

统一的国家课程未必适合每一位学生,实现国家课程到学生课程的转化,需要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转换。教师在传递国家课程价值时,需要根据学情和当地文化,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简化和改变。素养教育理念下,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素养的培养,适当地对数学课程进行补充、简化和改变,使数学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服务。

核心素养具有多元场域的特点,表明核心素养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素养,需要各门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才能实现。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即实现横向整合;同时也可以根据要求对本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即实现纵向整合。清华附小提出了“整合数学”的课程理念,即基于清华附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统整、开发、重组、优化、融合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以探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提升数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最终追求,开发了生活数学、数-科整合、文化体验、数学实践和小课题研究几类数学课程。

(3)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教学反思是成功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学反思既是对前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也是上好下一节课的准备与借鉴。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要根据课堂情况,结合素养目标,审视这节课是否达到要求,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继续沿用,有哪些不足的环节需要改进。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走向专业化的道路。

教师自我更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路径之一,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了解数学教学知识,也要了解数学史和数学精神;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也要把视野拓展到其他学科领域,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目前,我们教育进入了教育4.0阶段,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不局限于制作课件和使用多媒体,而是思考科技介如何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关键,建设好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对新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2. 课程内容:增添数学文化

文化的特性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化”和“化人”,文化具有塑造和改变人的作用,要谈人的素养,离开了文化空间是不可思议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忽视学生对数学的领悟和体会,这使得许多学生难以从数学中感受温暖。在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也提到了文化修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适当地加入数学文化的元素,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数学文化的作用。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即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精神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在数学课堂中增加数学文化,就像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数学课堂更具有活力。

例如,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阶段,这段时期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数学史。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发展历程,及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故事的导入,首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添课堂的趣味;其次,在了解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领悟到数学家们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数学精神,同时激励自己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最后,通过对故事的梳理,了解数学知识点的发展和演变,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数学文化注入课堂教学的形式。

将数学文化注入课堂的最简单方式就是教师通过课堂口述,将一个个数学故事告诉学生,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体现素养教育的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分享故事和阅读交流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课堂上,让学生给大家讲述数学故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课前,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科技与信息素养就能得到培养。课堂发言过程中,学生需要先对故事进行整理,在课堂中用流利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这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沟通能力。课后,通过自评和他评,学生也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而在整个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对故事进行体会,感同身受,领悟其中的情感,体会其中的精神,使人文与审美素养得到发展,也对自己的国家产生认同感,对国际文化持包容、理解的态度。也可以让学生阅读与数学史相关的书籍,来开阔眼界,通过分享和交流,培养沟通能力。清华附小在其小学四年级的文化体验课中,让学生回到远古时代,体验当时人们是如何计数的,了解世界不同国家计数的发展,丰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悟人类智慧的伟大。

数学文化注入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温馨,使学生的数学理解更加丰富和多元,也使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

3. 教学方式:数学联系生活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一门学问,数学教育应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数学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这样就能将数学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互动。

(1)多种教学法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灵活、恰当、交叉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法,例如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情景教学法就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感知数学。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欲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学生通过个人或者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两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点,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很有帮助。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增加一些生活的元素,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索怎样分才公正。

除此以外,在数学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客教育和数学实验等教学方法都可以加以借鉴。

(2)课题研究式学习。

研究不是研究者专属的权利,教师要做研究,学生也要学会做研究。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深入研究,就能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别有一番风味。首先,课题研究学习中,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相关的知识,还囊括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其次,课题研究需要学生掌握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学生有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最后,课题的解决需要不同方法的实验,需要不断地假设和证明,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会在分工合作中承担自己的责任。

清华附小的低年级学生以“生命与生长”为主题,开展《蒜苗长高了》小课题研究,在高年级则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申请研究课题,最后通过答辩获得相应学分。这种课题研究学习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其完善的实施和评价体制也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之前,必须要做好全面的理论层面的工作。

4. 教学评价:实现“共同建构”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需要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少不了评价这一重要环节。课程与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发生了改变,评价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纵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评价理念和思想是沿着“技术理性”“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这样一条线发展而来。在素养教育下,评价理念该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

(1)丰富评价对象。

首先,传统评价观下,评价对象仅限于学生,且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这是“技术理性”和“成就本位”影响的结果。核心素养的内涵广泛,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显然,我们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的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传统的评价理论带有明显的“管理主义倾向”,学生永远都是被管理的对象,这与核心素养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精神不符,我们应不断丰富评价对象,扩大至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权利对任课教师、所用教材和所处环境进行评价,提出建议;教师也能够根据学情和自己情况对学生、教材和环境进行评价。丰富评价对象,师生共同建构评价体系。

(2)创新评价内容。

通过分析小学数学试卷,不难发现许多题目的表述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范围,考察的内容局限于书本上死记硬背的知识,导致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培养。分析国际数学测验试卷可以发现其考试内容更凸显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考察学生的基本素养。评价内容由书本拓展到生活,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教师在编写试卷时,应当减少试卷中死记硬背的内容,将生活情景、社会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应用题,让每个问题都更具情景性。

(3)增加评价方法。

传统的纸笔测试采用的是量化评价的方法,把学生所学量化为具体的分数,具有直观性,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这样的评价方法也存在许多弊端。现如今质性评价方法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比如档案袋评定、苏格拉底式研讨法,这类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发展的解读,更加深刻和全面。两种评价方式都各具优缺点,在数学教学中要综合运用这两种评价方法,全面、准确、深刻地评价学生。例如,关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使用传统的纸笔测验,关于学生能力水平和情感发展以及道德水平的评价,用质性评价方法更为合适。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先要在理论层面上把核心素养研究透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将素养教育落实到位,将理性转变为实际。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闱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7-18.

[2]汤卫红,姜国明.整合数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样态[J].人民教育.2015(13):30-32.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4]蔡清田.课程设计与发展的关DNA:核心素养[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30.

[7]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04):48-51.

[8]陈胜庆.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J].地理教学,2015(04):12-14.

上一篇:班主任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环境卫生精神文明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