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课程答案

2024-11-19

领导科学课程答案(共6篇)

1.领导科学课程答案 篇一

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论述了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即(C)A.领导就是管理B.领导就是指挥C.领导就是服务D.领导就是组织

2.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关系是(C)

A.领导科学就是管理科学B.领导科学从管理科学中分化出来并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C.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是根本对立的D.领导科学接近于硬科学,管理科学接近于软科学

3.“引导”作为领导的一般职能,其核心是(B)

A.正确地提出任务B.正确地规划目标C.科学地制定领导方法D.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4.“实事求是”是我国领导工作的一条总原则,它要求各级领导者(C)

A.为保护地方利益可以拒不执行上级正确的方针、政策B.不顾当地情况贯彻落实上级正确的方针政策

C.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把具有普遍意义的方针政策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贯彻执行D.条件太差可以放弃发展

5.下列关于依法治国的观念,不正确的是(B)

A.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B.依法治国就是按上级领导的讲话治国

C.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D.依法治国要特别强调依法治“官”

6.领导者要敢于善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要有永不满足的态度,这属于现代领导的(C)

A.竞争观念B.信息观念C.改革创新观念D.效益观念

7.现代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所谓大局,最重要的是(C)

A.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B.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C.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学会妥协,搞好领导班子团结

8.渐进决策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人(B)

A.西蒙B.林德布洛姆C.埃泽奥尼D.杜拉克

9.下列说法中属于经验决策的是(A)

A.“眉头一皱,计上心来”B.“谋”、“断”分工,“外脑”辅助C.信息优先,科学预测D.程序科学,方案优选

10.现代决策理论大师西蒙提出以“满意标准”代替“最优标准”作为选择方案的原则,这是(B)

A.否认决策的优化B.强调决策在一定现实条件下的优化C.强调决策的主观随意性D.否认决策的客观标准

11.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载体是(C)

A.领导方法B.领导职能C.领导体制D.领导作风

12.集权制的最大优点就在于(A)

A.统一政令、指挥灵活B.具有弹性和应变能力C.激励下级的积极性D.有利于联系群众

13.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影响人们积极性的内因主要是指(C)

A.社会交往B.物质待遇C.人生观D.生活挫折

14.领导活动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领导选才用人的(D)

A.封闭性B.主观性C.情感性D.公正性

15.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人才使用制度是(B)

A.世袭制B.聘任制C.任命制D.终身制

16.领导者对人才考核的内容,最重要的是(B)

A.德B.能C.勤D.绩

17.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首要的素质条件是(D)

A.生理素质B.身体素质C.政治素质D.知识素质

18.领导活动中“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做法属于领导指挥职能的(C)

A.命令方式B.说服方式C.示范方式D.协调方式

19.领导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C)

A.转变职能B.组织协调C.统筹规划D.信息引导

20.下列答案中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是(A)

A.“解剖麻雀”,举一反三B.蜻蜒点水,浮光掠影C.先入为主,按图索骥D.编造信息,取悦于上

21.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领导班子团结的思想基础是(C)

A.“一把手”的意志B.共同的利益关系C.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D.领导者的气质协调

22.领导者在需要准确了解总体的真实情况时,须主要采用的调查方法是(C)

A.抽样调查B.重点调查C.普查D.典型调查

23.下列选项中,对基本领导方法与日常工作方法的关系,不正确的叙述是(C)

A.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D.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24.领导艺术的最突出特点是(B)

A.综合性B.创造性C.经验性D.稳定性

25.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特定的对象,就是(B)

A.理论B.人C.实践D.机构

26.既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中心环节,又是科学预测的基础的是(C)

A.整体协调,学会“弹钢琴”B.抓两头带中间C.调查研究D.召开会议

27.在事情复杂多变、被授权人精明能干、而领导者又对情况不太熟悉时最宜采用的授权类型是(B)

A.刚性授权B.柔性授权C.模糊授权D.惰性授权

28.领导效能考评方法中最能体现党的群众路线的是(D)

A.目标考评法B.模拟考评法C.比较考评法D.群众评议法

29.下列答案中,属于运用领导动力原理的方法是(B)

A.目标规划法B.发挥机构人员效能的方法C.信息沟通的方法D.安排工作时间的方法

30.领导作风的内在基础是(A)

A.领导素质修养B.领导方法C.领导决策D.领导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31.人类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表现为(DE)

D.原始集体领导—个人专制—社会主义集体领导E.原始平等—充满阶级剥剥和压迫—社会主义新的平等关系

32.在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应该是(ABCDE)

A.相互信任的关系B.相互促进的关系C.相互转化的关系D.相互支持的关系E.相互监督的关系

33.群体路线原则,要求各级领导者树立(ABCD)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观点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社会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D.相信和依靠群众的观点E.严格管治群众的观点

34.领导者在决策活动中的主要职责是(ABCE)

A.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B.组织决策方案的制订C.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

D.包揽与决策活动有关的所有事情E.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

35.领导者采用相宜授权的意义是(ABCD)

A.调动下属的积极性B.增强下属的责任感C.减轻领导者的负担D.培养锻炼下属的能力E.免除领导者的责任

三、简答题

36.领导者的含义及其在领导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答: 1)领导者是指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在一定的职位体系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

2)领导者领导活动的主体。其主体作用表现在:

①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凭借其综合影响力,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被领导者围绕在自己周围。②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代表组织的根本利益,进行科学决策,发布指示命令。

③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确定组织的发展目标,决定机构设置,选人用人和工作安排等。

37.当代领导基本职能的含义和内容

答:1)领导的基本职能是指领导活动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具有的基本的社会功能,它贯穿于各种领导一般职能的始终。

2)当代领导基本职能的主要内容有三项:

①决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领导工作的过程就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

②用人。领导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人的得失。

③思想政治工作。任何领导活动都是通过对人的组织和激励,达到对世界的改造。

38.现代领导者树立依法治国观念的基本要求

答: 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各级领导者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其基本要求有:

①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A.领导—领导者—被领导者B.经验领导—科学领导—经验领导C.奴隶社会的领导—封建社会的领导—资本主义社会的领导

②强调法律的极大权威,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把立法、守法、执法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④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党在依法治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39.领导者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

答:政治素质是领导者素质的首要条件。其基本要求是: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时时牢记党和人民的利益。

2)要有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3)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负责。

40.领导者理事艺术的要点

答:1)掌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2)掌握抓住中心和统筹全局的辩证统一。

3)掌握领导积极性与广大群众积极性的辩证统一。

4)掌握明晰性和含糊性的辩证统一。

5)掌握创造开拓与和谐平衡的辩证统一。

6)掌握宽与严的辩证统一。

四、论述题

41.试述领导活动中必须实行权责一致的原则

答:1)权责一致原则要求各级领导者都应具有一定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

①职务:是指领导者所处的一定的职位和由此产生的职能。

②权力:包括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各种权力。

③责任:是领导者必须承担的与其权力相对应的义务和履行义务的行为后果。

④利益:是指与职务相联系的一定报酬形式。

2)职、责、权、利是实现有效领导的必要条件。领导者必须实行权责一致原则的必要性在于:

①职务与权力分离,就会使领导工作出现工作的“虚位”。

②权力与责任分离,往往是官僚主义产生与泛滥的基础。

③职务与利益相脱离,会使领导工作缺乏必要的动力。

42.试论领导者在选才用人过程中衡量人才的标准

答: 1)人才标准问题,是领导者选才用人的核心问题。领导者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指衡量一个人是否属于合格人才的标尺或准则。这个标准就是德才兼备。所谓德,是指思想道德品质;所谓才,是指才能和智慧。

2)德才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对德才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在社

会主义条件下,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所谓才,就是要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本领和才干。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将人才的德才标准具体化为“四化”方针,这就是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由于人才标准的不同,便形成了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的两条根本对立的人才路线。我们要坚决贯彻任人唯贤的人才路线,反对以“派”划线、以“亲”划线的任人唯亲的路线。

五、案例分析题

43.某区政府领导拟将一长期亏损的国有副食冷库基地改造成一个副食品批发市场。为此进

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包括项目审批、征地拆迁、建筑规划设计等。不曾想,外地一开发商已在离此地不远的地方率先投资兴建了一个综合市场,而综合市场中就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副食品批发场区,足以满足附近居民和零售商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区政府领导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继续进行副食品批发市场建设,必然亏损;如果就此停建,则前期投入将全部泡汤。

请用上述材料分析说明领导科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

提示:(1)这一案例涉及哪些领导科学知识和原理?

(2)你认为造成这种境地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该区政府领导,应该如何作出决定?

答:1)此案例反映了领导决策中信息原则的重要性。造成这种两难境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坚持领导决策的信息优先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充分、及时、全面、有效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某区政府领导在决定副食品批发市场项目之前,显然缺乏全面细致的市场调查,不了解在建的综合市场特别是其内部的副食品批发场区。因此盲目决策,匆忙上马,陷入困境。

2)此案例反映了追踪决策的重要性。当原有决策方案实施后,主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决策目标无法实现时,要对原决

策目标或方案进行根本性修订,这就是追踪决策。

3)走出两难境地的方案,可以有不同的思路。比如,一种是迎接挑战,继续兴建。但要调查研究,对原决策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得所建批发市场在规模、设施、服务和管理等方面超过竞争对手,以期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另一种是及早决断,对原决策方案进行根本性修订,重新考察、确立和论证新的项目,实行转向经营。

二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是(D)

A.控制B.管理C.决策D.服务

2.下列关于领导者地位与作用说法错误的是(D)

A.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组成活动主体B.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发起者、实施者和责任承担者

C.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D.领导者是一种外在的因素

3.领导的基本职能是(D)

A.调查研究B.预测规划C.沟通协调D.科学决策

4.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B)

A.科技落后B.脱离群众C.理论上停顿D.教条主义

5.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说明领导者应具有(B)

A.指挥能力B.统筹能力C.组织能力D.决策能力

6.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领导者所应采取的决策类型是(D)

A.常规型决策B.最优决策C.程序化决策D.非程序化决策

7.组织的最高决策层,由于工作复杂多变,其领导宽度是(D)

A.宜宽些B.宽窄没关系C.宜随机安排D.宜窄些

8.诸葛亮作“隆中对”,帮助刘备策划三分天下的大计,这属于(B)

A.科学决策B.经验决策C.确定型决策D.战术决策

9.现代社会的人才总是处于某一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这表明人才具有(C)

A.创造性B.历史进步性C.社会性D.专业性

10.对人才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D)

A.德B.能C.勤D.绩

11.如果领导者与其近亲或直系亲属在同一单位且具有从属关系或有监督关系,则应实行的人才使用制度是(D)

A.任免制度B.奖惩制度C.交流制度D.回避制度

12.领导者用人不疑的关键在于(B)

A.领导者无条件地充分信任下属B.领导者信任下属,获得下属的信任

C.下属无条件地充分信任领导者D.领导者正确运用“疑”和“用”的手段

l3.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方针是(B)

A.表扬和批评相结合B.疏通与引导相结合C.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D.理论与实际相结合14.领导者通过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讲解有关理论和道理,从而使对方转变思想的方法是(A)

A.说理教育法B.情感交流法C.榜样示范法D.个别引导法

15.按照一个系统或单位的指挥、监督和控制方式划分,领导体制可分为(D)

A.一体制与分离制B.集权制与分权制C.一长制与委员会制D.层次制和职能制

16.领导体制的核心问题是(C)

A.组织结构形式B.人员配置方式C.权限划分模式D.领导管理模式

17.领导者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B)

A.文化知识素质B.生理素质C.能力素质D.心理素质

18.毛泽东1927年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调查时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是(D)

A.种试验田B.胸中有数C.解剖麻雀D.开调查会

19.正确处理社会主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矛盾的根本方法是(D)

A.调查研究方法B.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C.实事求是方法D.群众路线方法

20.“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反映的领导方式是(C)

A.命令式B.说服式C.示范式D.参与式

21.不“惟上”、不“惟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决策,领导者这种工作作风属于(C)

A.密切联系群众B.改革创新C.实事求是D.谦虚谨慎

22.领导者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属于(B)

A.工作作风B.思想作风C.生活作风D.学习作风

23.作为一切领导活动出发点和归宿的是(C)

A.领导方法B.领导目标C.领导效能D.领导决策

24.三国时期,马谡曾给诸葛亮出过许多好主意,于是诸葛亮命其挂帅镇守街亭,结果以大败告终,这说明领导者用人必须(C)

A.引入公开竞争机制B.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C.不因其长而忽视其短D.重大问题集体决策

25.李山是某局业务科科长,在应该由他进行决策的许多问题上,他都去请示主管副局长并由这名副局长最后拍板。实际上,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做法,并几乎成了一种惯例。从领导科学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违背了(B)

A.人尽其才的要求B.职权与职责对等的要求C.领导宽度的要求D.职责绝对性的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我国领导的总原则是(ABCE)

A.党的基本路线原则B.民主集中制原则C.群众路线原则D.系统整体原则E.实事求是原则

27.我国人才选拔制度主要有(ABC)

A.选举制B.考选制C.荐选制D.回避制

E.培训制

28.我国领导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有(ABCDE)

A.党的领导原则B.法制原则C.民主管理原则D.合理划分权限原则E.活力与效率原则

29.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应具有(AE)

A.梯形的年龄结构B.同一的气质结构C.相似的知识结构D.相等的性别比例E.互补的智能结构

30.下列各项中属于领导综合影响力的是(ABCD)

A.坚定的政治信念B.出色的领导能力C.渊博的理论知识D.高尚的道德情操E.多变的权力手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1)相互信任的关系(2)相互促进的关系(3)相互支持的关系(4)相互转化的关系(5)相互监督的关系

32.领导者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要求。

现代领导活动基本上说是创意性活动,这就决定了现代领导者要有改革创新观念

其根本要求是:

(1)要有改革意识(2)要有创新和进取精神(3)要有开放观念(4)要有未来观念

33.贯彻民主公开原则在领导活动中的意义。

民主公开原则,要求领导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扬民主,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

(2)在领导活动中贯彻民主公开原则,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将有助于领导科学民主决策;有助于办事程序公开,便于群众民主监督;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34.科学的决策必须符合的基本标准。

(1)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2)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

(3)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4)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

上述标准中,第一第二条是非标准;第三第四条是优劣标准,只要决策结果符合这四条标准,就是科学的决策。

35.领导授权的艺术。

授权对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培养锻炼干部和更好的完成群众目标有很的作用。(2分)

领到授权应坚持:

.(1)因事择人,视能授权;(2)明确权责,适度授权;(3)授权留责,监督控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12分,第37小题13分,共25分)

36.为什么说领导活动中必须实行权责一致的原则?

(1)要求各级领导都应具有一定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并使它们相互一致,做到有职有权,有权有责,职权责内在统一。

(2)职务与权力分离,就会使领导工作出现“虚位”。有职无权,或者有权无职。都会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3)权力与责任分离,是官僚主义产生和泛滥的基础。权力只是完成任务的手段,责任才是权力的本质内容。有权无责,往往会导致权力被滥用、以权谋私现象出现。

(4)职务与利益相脱离使领导工作缺乏必要的动力。利益是一个人工作成绩、活动价值的体现。领导者合法利益应该得到保护,如果片面强调领导的思想觉悟,而忽视其利益要求,就容易降低工作效率。

37.请结合领导科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阐述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1)在现代社会,人才问题不仅历来是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我国 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根据时代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个科学判断面提出来的。

(2)所谓人才,是指具有时代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有较高的才能和专长,以自己的本领和劳动对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3 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带头者和推动者。人才是事业之本,是否正确的选人才,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盛。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否正确的选才用人,多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将起“关键性”作用。

(4)只有牢固树立人才强国战略思想,认真抓紧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38.一位老红军的困惑

一位老将军重新回到当年老革命根据地,了解到当地实际情况之后,向陪同他的当地领导干部发出了三问:“一是为什么现在交通条件好了,领导干部反而离群众远了?二是为什么领导干部文化水平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却少了?三是为什么群众生活好了,对领导干部的意见却多了?”

请运用领导科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提示:(1)老将军“三问”的现象,其原因是什么?(7分)

1)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以权谋,不依法行政,甚至违法行政,脱离群众趋势严重。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领导干部和政府机关忽视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照顾,只是一味强调形象发展,只图自己政绩,忽视社会协调发展,忽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导致矛盾积压,干群关系紧张。

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文化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和机关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却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中摆脱出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主要以管制手段为主,而不是法律、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的的综合手段。

(2)作为老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干部,应该如何改善干群关系?

1)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树立为群众服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观念。

2)要不断提高领导者素质,增强为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具体而言,要不断增强理论素养,要善于从实践中得到锻炼,要不断进行工作方法创新、工作体制创新,与时俱进。

3)要规范政府行为,拓宽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渠道,使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觉做到依法行政,保证权力公平、公开、公正的行使。

4)对那些违背政府根本宗旨、破坏干群关系的行为,一定要予以严惩,推行责任追究制度。

2.领导科学与艺术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篇二

一、判断题

1.马基雅维利认为,领导者就是要不择手段地获得和使用权力。()2.强化理论是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3.领导者仅仅是指一个职位,它不涉及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4.特质就是素质。()

5.变革性领导者要求领导者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欲望,还要超越这些欲望、超越自身的利益。()

6.在将领导力与追随力整合后发现,命令式的领导者适合于墨守成规的追随者。()

7.领导特质理论关注的是出色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8.组织文化代表了一个群体或组织所认同的信念、价值观。()

9.权变理论主要关注的是领导权力的历史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和特点。()10.韦伯认为有效的领导者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是某种精神力量和个人特质。()

11.领导与权力的关系密不可分,领导可以等同于权力。()12.追随者的情绪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动力。()

13.印象应该是个体真实性格的反映,而不应该是个体对自己的外部包装。()14.专注地倾听就是要做到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考虑。()15.创造力强调的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16.权威性可以等同于权力。()

17.权力的结果可能是承诺、服从或抵抗。()

18.对于成功的领导者来说,只要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就足够了。()

19.权力可以存在但不被使用,它是一种潜力或能力。()

20.群体一形成就具有了群体凝聚力。()

二、简答题

1.请客观地评价特质理论

2.请简要列出“大五”各维度的描述性特质的具体内容。3.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4.领导者应该如何建立起与追随者的信任关系? 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双因素理论包含哪些主要的观点? 7.请简要解释为什么团队不可能总是成功。

8.请简要介绍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以及三个层次所包含的内容。

三、论述题 1.如何获得权力?

2.你如何看待领导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两者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 《领导科学与艺术》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T T T F T T T T F T F T F F T F T F T F

二、简答题

1.请客观地评价特质理论

答:特质指的是可以影响我们行为方式的性情,但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它们,而只能通过领导持续的行为方式来进行推断。

从二十世纪早期的伟人理论开始直到特质理论,人们普遍认为领导者同追随者从本质上是不同的,认为领导者在社会中是那些优异的、超乎常人的个体。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滞后,特质理论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使得这种领导理论研究也达到了其他理论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在概念层次上,它突出了领导过程中领导者的能力,为领导者的转变和改进提供了一些基准。

但是特质理论也有自己的死穴,以至于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对行为主义研究的兴起,导致了许多人认为个人特质并不能用于预测未来领导者的成功,并且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其他的领导现象。直到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领导者智商和个性才重新获得了研究者的青睐。这些缺点包括:

1)到底是那些特质综合区分了领导者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特质理论没有界定出一个权威性的领导特质群。

2)该理论没有能够最终明确领导者应该具有的特质,更没有将特质与领导成果联系在一起。

3)就单独的特质是很难解释和塑造成功领导的,特质理论忽视了情境因素。除了上面为人熟知的批评,有人批评说研究多数都仅仅针对关注男性领导者,也有人批评说这个理论的失败在于承认领导特质是一种接受者性格特点。追随者必须接受这些特质对于有效的领导者是必须的或者足够的,否则领导者将很难说服他们来服从。还有人指出最近出现的魅力、创造性和灵活性这些重要的概念都不包含在特质理论中,然而它们他们是后来领导理论的焦点。2.请简要列出“大五”各维度的描述性特质的具体内容。

(1)外向性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

(2)宜人性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这些态度既包括善于为别人着想、富有同情心、信任他人、宽大、心软、直率,也包括充满敌对情绪、愤世嫉俗的、爱摆布人的、缺乏同情心。

(3)严谨性强调责任意识,并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

(4)情绪性评估的是情感的调节和情绪的不稳定性。

(5)开放性侧重对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以及对不熟悉情境的容忍和探索。

3.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答:一方面,领导者对追随者施加影响力才能构成领导者-追随者关系,这样造成的影响或结果可以有三种形式:服从、认同、内化。

另一方面,对于形成领导者——追随者关系,追随者对领导者的感知对于形成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4.领导者应该如何建立起与追随者的信任关系?

答:(1)公开:不信任既来源于人们已知的东西,又来源于人们未知的东西。要保持组织内的信息畅通、决策透明化,对问题要坦诚,充分披露相关信息。(2)公平:在做决策和采取行动之前,要客观公正地考虑他人的角度,特别是在绩效评估时候要做到客观、不偏不倚。(3)说出你的感受:同下属分享感受,让别人感到你很真实、有人情味儿。(4)讲真话:真话是诚实的固有部分。人们一般更能忍受得知他们“不想听到”的事情,而不能忍受向他们撒谎。(5)行为一致性:人们希望事物具有可预测性。通过核心价值观和信仰来指导行动,使得人们能够知道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6)兑现承诺:信守诺言,让人们相信你是可靠的。(7)保密:人们信任那些言行谨慎的人,来确保自己的秘密不会泄露。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成员间的身体接近性。(2)群体成员以及目标的一致性。(3)群体规模大小。(4)群体与外部的关系。

(5)群体的地位、声望和成功经验。(6)加入群体的难度。(7)领导方式。

(8)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6.双因素理论包含哪些主要的观点?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与助手们对九个企业中的203名工程师、会计师采用“关键事件法”(Critical Incident Method)进行访谈。他们设计了许多问题,如“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满意”、“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不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根据对调查所得大量资料的分析,他发现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与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前者往往是因外界的工作环境引起的,后者通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基于以上发现,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也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这样,在满意与不满意中间就出现了两个中间状态。

从调查中赫茨伯格发现,造成职工非常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政策与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主管的关系、与同级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性、工作条件、个人生活、地位这十个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当。赫茨伯格于1959年在《工作激励》一书中,把这一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含义是只能防止疾病,不能医治疾病。即改善这些因素,只能排除职工的不满,而不能使职工变得非常满意,也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另外,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社会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重大责任、在工作上有发展前途、以及个人有成长晋升的机会等。这些因素都是工作本身的因素,赫茨伯格把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s),即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些因素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引起职工的不满,但影响不是很大。

为了确实提高激励的效果,赫兹伯格建议领导者首先要更加关注激励因素,许多组织已经尝试着将该理论应用于实际。例如我们比较常见的,采用扩大下属的工作范围,使下属在工作计划和工作管理中负有更大的责任等方法,来调动下属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实行了弹性工作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下属对工作本身产生了兴趣,获得了责任感和成就感。

其次,赫茨伯格强调不能忽视保健因素,要尽可能改善保健因素。领导者应尽可能通过有效措施改善保健因素,尽量减少和消除在调动下属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过程中的不利条件。即使因条件所限目前难以改善,也应向下属进行解释说明,以求得下属的理解。

赫茨伯格还特别分析了金钱的作用。金钱可以使劳动者获得物质上的弥补和精神上的安慰,多劳多得。长时期工作的运转而个体得不到补充,则这种无报酬或少报酬的劳作难以持久,但金钱的作用仅此而已。赫茨伯格认为,金钱只是保健因素而非激励因素。发挥激励作用的并不是奖金本身,而是下属把奖金看成了公司对其工作成绩的承认,看成了取得成就的标志,因此才能起到激励作用。7.请简要解释为什么团队不可能总是成功。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团队作用可以是正面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也常见“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样的悲剧。我们无法保证团队永远都会成功。现实中总是存在着一些“搭便车者”(Free rider)坐享其成他人努力成果的现象,即由于团队中的工作职责导致的社会堕化(social loafing)。

一般说来,糟糕团队的地形成主要有以下五点原因:领导不力、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信任、目标不明确、责任分工混乱、沟通不畅,这五条中四条与领导有关。领导在团队建设中至关重要。团队工作的内容可以不同,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可以不同,只要抓住了团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就有可能打造优秀的团队。领导者的作用重要但是又不能凸显,关键是有但又不能过分强调。领导者要在领导的同时让队员感到是他们自己在领导整个团队。这样,当每个队员都产生自己对团队的拥有感时,就再也不必苦苦思索是否合作的问题,而是忘我地投入工作。

8.请简要介绍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以及三个层次所包含的内容。

组织文化往往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其中,第一、二层级是组织文化的实质内容,第三层级则是组织文化的表达形式。因此,我们往往观察到的只是文化的表层。

第一层级作为最深层的是组织的基本假设与前提。组织的基本假设和前提有五类: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人定胜天、人为环境的主宰;人为环境所左右;人需要与环境和谐相处。

(2)真理的本质:真理是外在权威人物所决定,或是经由个人研究和考验而定。

(3)人性的本质:人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还是性善恶混合。(4)人类活动的本质:成员均须接受统一标准考核,倾向于集体主义导向的普世主义(universalism),或者是应该依据个别考量予以考核,倾向于个人主义导向的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

(5)人类关系的本质:成员与组织关系被认为是层级权威的上下直线关系、平行的团体取向关系,还是个人主义本质。

居于中间层级的为组织的价值、规范以及期望。主要是对组织员工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及精神层对组织成员行为的要求,例如组织的工作作风、组织风气、组织目标和组织道德等。

居于表层层级的则为组织的人工器物与创造物。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它往往能够折射出组织的作风、哲学等。例如,建筑物的布局、室内空间的设计和布置、成员的衣着、产品的外观和包装、组织的纪念物等等。

三、论述题 1.如何获得权力?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韦伯提出,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组织资源在决定谁拥有权力上都很重要。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就是由我们对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的。

第一个来源是经济资源。第二个来源是地位。第三个权力来源是团体。五种权力来源

二十世纪50年代,社会学家约翰·佛兰奇(John French)和伯特兰·瑞文(Bertram Raven)创立了社会权力基础(Bases of Social Power)理论。这五种权力来源包括五种复杂的关系:一个主要是领导者的函数,一个主要是情境的函数,一个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关系的函数,一个是领导者与情景之间关系的函数,最后一个同时涉及到领导者、追随者和情境这三要素的所有方面。

(1)法定权力(Legitimate Power)(2)专家权力(Expert Power)(3)强制性权力(Coercive Power)(4)奖赏性权力(Reward Power)(5)参照性权力(Referent Power)

2.你如何看待领导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两者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

要准确地说出领导和管理的区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人会隐约地感觉到,管理更多地意味着效率、计划、文书工作、过程、规则、控制和一致性,而领导意味着风险承担、互动、创新、变化和愿景。有人认为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基本上是一种价值的选择,因此是价值偏向的、创造性的。

每个研究领导科学的学者基本都会对领导与管理做出区分,就如同提出领导的概念一样,这种区分也因强调不同的方面而数不胜数。

理解这些区别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将管理看作是应付复杂性的过程,而将领导看作是应付变化性的过程。大型组织的不断膨胀导致了管理层级的出现,用以维持在计划、预算、报告、监督等方面的控制。所以,好的管理意味着即便是在最复杂的组织中,事情也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即管理的本质是稳定。而领导要应对社会中因技术、竞争、规则和经济以及人口等方面的变化越来越频繁地、持续地给组织以变化的压力,即领导的本质是改变。因此,管理关注的是控制复杂的管理工作,而领导是要挑战当前的做事方法并为组织设置新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领导者就是做正确的事,而管理者是正确地做事。史蒂芬·理查兹·柯维(Stephen R.Covey)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管理就好比有效地爬上成功之梯;而领导决定了梯子是否倚靠在了正确的墙上。”

同样是对远大目标的追求,领导总是要求能量的瞬间爆发。不同于管理的控制机制那样强行地将人们置于正确的轨道之上,领导者的鼓舞和激励,通过满足人们对于成就感、归属感、认知感、自尊、把握自我命运以及不辜负生命等的需求,来激发人们的潜能。无疑,上述情感是如此地打动人心,从而必将激发起强有力的回应。

领导者还通过协调组织中的非正式关系以追寻目标。这些非正式关系构成的一张隐形而有力的关系网,能够以一种非常类似于组织的正式层级所使用的协调管理方法来协调群体行为。非正式的关系网能够处理更多的有关非常规行为和变化的协调问题。大量的沟通渠道以及由此而来的个体间的信任感,使各种妥协和适应成为可能。一旦有矛盾产生,这些关系便会发挥作用从而使矛盾得到解决。而其中最重要的,也许就在于通过这种对话和妥协,使得彼此之间以一种联系和相容,代替了可能的疏远和竞争。所有这些都要求比管理协调有更大量的沟通。同时,与正式的层级结构的做法不同,这一切全部通过非正式的关系网来完成的。

组织既需要管理者又需要领导者,那么所有的管理者都是领导者吗?或相反,所有的领导者都是管理者吗?当然不是!有些时候他们两者是相同的、统一的。在理想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可以发展出领导技巧因而被认为是领导者。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约翰·科特(John P.Kotter)指出,领导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技巧,并且它和管理互为有效补充。可现实中,许多管理者永远都成不了领导者,许多的领导者成为了绝望的管理者。

领导者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领导者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领导者无论他们的职位如何,都被周围的人看作是在某种情形下为他们提供领导活动的人。并不是所有的领导者必然具备完成其他管理职能的潜能,因此不应该所有的领导者都处于管理岗位上。一个人能够影响别人这一事实并不表明他同样也能够计划、组织和控制。同样,管理其他人也并不立即意味着拥有了领导地位。领导者与管理者两者之间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一个管理者被赋予一个职位,任命使得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进行奖励和处罚,其影响力来自于他们所在的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亚伯拉罕·扎莱兹尼克(Abraham Zaleznik)干脆认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基本上就是两类不同的人。一些人天生就是管理者,而另一些人天生就是领导者。没有哪种人比另一种会更好,他们只是不同罢了。

总之,通过管理同领导之间的区分,我们认识到领导和管理是紧密联系,但各具特色的活动,只有同时兼顾两者,组织才能良好地运作。

虽然领导与管理各具特色,但是两者却有着许多重叠的领域,特别是在协调和控制职能上。因此,许多管理学家将领导与管理混用,彼得·德鲁克就认为管理就是领导。

管理是用于应对复杂性的。管理的实践和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应于二十世纪的一个最重要发展,即大型组织的出现而言的。如果缺乏良好的管理,复杂型组织必将趋于一团糟,进而直接危及到它们的生存。有序的管理可以赋予组织更多的秩序和连续性。的,诸如产品质量、收益等相应的秩序和连续性。

与此不同,领导则是相对于变革而言的。近年来,领导之所以能够变得如此重要,部分原因在于当今的经济更加富于竞争性,更加趋向于变化不定。新的环境下,变革日益成为维系生存、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而更多的变革总是要求更强有力的领导。

然而,当我们致力于改进组织的领导能力的时候应当记住,过强的领导辅以过弱的管理同样不好,有时甚至还会更糟。领导和管理构成了同一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的两个体系,它们各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同时又都是当今经济条件下,组织取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组织所面临的真正难题在于,如何将强有力的领导和强有力的管理结合起来并使其相互制衡。

领导者与管理者交叉

如果说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还算是有所联系的话,那么领导者和管理者之间往往有着更多的交叉,甚至在许多小型组织中,两者是合二为一的。领导既不神奇也不神秘,它并不必然优于管理,同样,它不可能完全替代管理。而且并非所有的人都既擅长领导又精通管理。有些人能够成为卓越的管理者却不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而另一些人则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成为强有力的管理者。所以,成熟的组织对两种人同时并重,且力图将两种人纳入统一团队里。

3.领导科学课程答案 篇三

领导科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领导工作严格遵循决策程序,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所体现的领导趋势是(B)

A.领导方式民主化B.领导方法科学化

C.领导主体集团化D.领导工作专门化

2.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是(C)

A.领导经验B.领导权术

C.领导规律D.领导权威

3.领导活动的功能主要在于通过发挥影响力让别人办成事。领导发挥影响力的方式是(A)

A.指导下属B.事必躬亲

C.无为而治D.行政驱使

4.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本质是(A)

A.掌权者、指挥者和管理者的统一 B.当权者、负责人和服务员的统一

C.掌权者、控制者和指挥员的统一 D.当权者、独断者和主导者的统一

5.在我国各项领导原则中,必须首先坚持的最根本的原则是(D)

A.实事求是原则B.群众路线原则

C.民主集中制原则D.党的基本路线原则

6.官僚主义产生与泛滥的基础是(C)

A.权力与职位的分离B.利益与职务的分离

C.权力与责任的分离D.权力与资源的分离

7.领导者的法治观念的实质是(A)

A.对法律精神和法治价值的认同与贯彻 B.对领导主观能动性超越法律的认同和贯彻

C.倡导法律的工具性价值D.倡导严刑峻法

8.领导者创造政绩的根本途径是(C)

A.在最短时间内追求最高速度和最大增长B.主要依靠各级领导干部的决心和想象力

C.主要依靠大兴求真务实之风D.实行高指标、高投入、高消耗

9.决策者对偶然发生或首次发生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称为(D)

A.危机决策B.风险型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D.非程序化决策

10.“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着占先,全盘皆活”,这句话强调的是(A)

A.领导决策的重要性B.选人用人的重要性

C.领导方法的重要性D.领导观念的重要性

11.“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句话说明了人才使用过程中的(C)

A.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B.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的原则

C.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 D.长期优待、灵活使用的原则

12.有任免权的领导机关或领导者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对人才授予一定职位的制度,被称为(B)

A.选任制B.委任制

C.聘任制D.荐选制

13.围绕公民的理想、道德、文化、纪律及法制素质,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属于(C)A,理论教育B.政治教育

C.公民素质教育D.时事政策教育

14.思想政治工作中,理论教育的目标是(A)

A.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B.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

C.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D.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15.设置领导的组织机构,要在依法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变革。这是领导组织设置所应坚持的(C)

A.否定性原则B.前瞻性原则

C.适应性原则D.合法性原则

16.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领导制度不同,因此,领导体制存在着明显差异,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这就是领导体制的(D)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

C.民族属性D.地域属性

17.著名诗人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这说明领导者应具备优秀的(C)

A.能力素质B.政治素质

C.身心素质D.道德素质

18.领导者善于洞察和满足下属的需要,激发其实现目标的动机,保持其工作的热情。这体现了领导者的(B)

A.沟通能力B.激励能力

C.创新能力D.控制能力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领导者的(A)

A.辩证逻辑思维方法B.系统性思维方法

C.战略性思维方法D.创造性思维方法

20.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就是说(C)

A.所有的人都是可造之才B.创造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C.创造是人人都具备的禀赋D.创造来源于少数精英分子

21.领导者根据工作目标全面审查自己的活动安排,取消和减少不必要和可做可不做的事项,合并相同相似的事项,这种精心安排时间的方法是(B)

A.织网法B.压缩法

C.归纳法D.节律法

22.领导者批评下属的正确做法是(C)

A.清算旧账,集中批评B.不许申辩,不留余地

C.就事论事,人事分开D.响鼓重锤,维护权威

23.领导者发扬良好学风的要求是(D)

A.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局部经验B.照抄照搬文件,追求上级满意

C.钻研理论知识,坚持本本主义D.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24.领导作风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领导作风的改变也不是一日之功,这反映了领导作风的(A)

A.稳定性B.独立性

C.自主性D.客观性

25.把领导绩效考评划分为定性考评、定量考评的依据是(A)

A.考评方式B.考评对象

C.考评目的D.考评层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C.组织目标 D.客观环境E.家庭背景

27.被领导者的特征包括(ABCE)

A.服从性 B.受动性C.对象性 D.虚无性E.源泉性

28.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的组织职能主要表现在(ABCDE)

A.配置组织结构 B.规划目标C.提出任务 D.分配权力E.选人用人

29.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的基本要求是坚持(ABCD)

A.正确的政治方向 B.正确的政治立场C.正确的政治观点

D.严肃的政治纪律E.政治敏感性与鉴别力

30.下列符合领导者战略思维的是(ABCE)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超前思考,徘徊不前E.顾全大局,着眼整体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领导者抉择决策方案的基本要求。答:①时效性;②系统性;③民主性;④合法性;⑤灵活性;

32.人才使用制度中委任制的实施原则。答:①先考察后任命的原则;②工作需要与个人专业特长相结合的原则;③集体讨论决定的原则;④严格审批程序的原则;

33.简述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榜样示范法。答:榜样示范法是指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为范例来教育工作对象,以提高他们思想觉悟的一种方法;①要培养和树立榜样;②要宣传榜样,组织工作对象向榜样学习;③通过榜样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具体形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多样化、形象化,增强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对工作对象的感染力,从而收到示范的更佳效果。

34.领导者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答:①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问题;②各级领导干部加强集体领导问题;③加强组织纪律问题;④健全并执行好组织规章制度问题;⑤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问题;⑥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

35.领导绩效考评的基本方法。答:①领导考评与群众考评相结合;②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相结合;③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试述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答:①转变观念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前提。②改革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保障。③开发人才资源,搞好后备队伍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重要源泉。

37.试述领导者驾驭会议的艺术。答:答:会议是领导者实施领导的常用工具,驾驭会议艺术在领导活动中可以发挥巨大的成效。驾驭驾驭会议会议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要善于控制会议的进程;②保持言简意明的会风;③言行举止要适当;④处理会议问题的技巧;

五、案例题(本题15分)

38.同样的官,不同的结局

唐某在担任某国家级贫困县县委书记后,让有关部门安排重新装修了办公室。在这个122平方米的办公套房中,既有奢华的办公设备,也有多功能卫生间、真皮按摩椅、高档茶具等生活设施,墙上还悬挂着唐某花费12万元请书法家为其题的字“清正廉洁”,整个办公室装修费用高达200多万元。唐某只身赴任,不甘寂寞,背叛家庭,先后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唐某还喜欢吃喝玩乐,抽高档烟、喝高档酒、戴高档手表,工作时间频繁进出娱乐场所,他认为这是官员身份和生活品位的象征。2013年初,唐某在某豪华会所大宴宾客时被省纪委检查组当场发现,后被免去县委书记职务。

某县信访局长张某坚守信访岗位24年,一身正气,真心诚意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2000多人次,处理人民来信2000多封,以务实的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化解

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一方稳定,也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被人们赞誉为“连心桥”上的贴心人。张某一贯保持平民本色,骑自行车上班,出差住中低档宾馆。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后他表示:“我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去了解社情民意,关注民生,永远做人民的勤务员!”

请运用领导科学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提示:(1)结合案例分析说明领导者生活作风的基本要求。答:①思想作风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②学习作风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③工作作风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④组织作风要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⑤生活作风要廉洁奉公,艰苦奋斗;

4.领导科学课程答案 篇四

一、填空题: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划。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 简洁越好。

2、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4、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 集体 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 合作 意识。

5、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 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 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6、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 结果 和 标准。

7、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 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8、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 学习。

9、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答: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3、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答:(1)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养生实践能力。

(5)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得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6)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4、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答:(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2)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

信任;

(4)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

(5)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5、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6、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答:《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三、辨析题:

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教师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开发的课件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答:正确。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都是课程资源。

2、《摆》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

(2)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答:同意。课时目标的制定中能从科学三维目标来考虑,关于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制具体而又结合科学课的具体内容,操作性强。

3、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

答:错。家庭也有许多与科学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

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答:正确。从科学教学的目标考虑,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都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成长的。

四、观点论述题: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要点: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其联结点在于教师。教学方法必须体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上,教师起主导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又受制于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

2、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请你根据下面的案例,谈谈你对王老师处理方法的观点,并说说你打算如何来处理?

第一节课还在下雨,第二节时就停了。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出现一些小水洼。刚刚做完课间操的一群小学生蹲在花池旁,热烈地议论着什么。还有几分钟就要上第三节课了,教小学科学的王老师从工具库中提着一大包下节课要用的教具朝教室里走去。经过花池时发现他的学生还未进教室,他低头一看,原来他们正对草丛中的两条蚯蚓感兴趣。

“他们为什么从泥土中钻出来了?”

“是因为缺氧。下雨时,小鱼也会从水中探出头来呼吸。”

“现在的雨都是酸雨,把土都给腐蚀了,蚯蚓在土里呆不下去了。” “土里有空气,下雨后土里灌满了水,没有了空气,蚯蚓憋得慌。蚯蚓不喜欢太湿的地儿。”

“他们出来让雨给他们洗个澡。”

王老师一看表,马上就要打上课铃了。他招呼同学们进教室准备上课,这节课他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他很高兴同学们对自然界保持着的积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涉及蚯蚓的探究是在下一学期探究“动物与环境”的一课后。在那一课里,将引导学生主要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

作为教师,他还没有随意改动教学进程的权利,否则在上级进行教学检查时就可能受到批评。走进教室里,他发现同学们仍在小声地议论着蚯蚓的事。因此,他上课时不得不把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从蚯蚓上移开,转到本课的探究题目上来。不过他对同学们说:

“我刚才已经注意到同学们对蚯蚓的兴趣,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研究,你们可以把今天的发现记下来,日后会用得到。不过,这节课,老师打算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答:要点。案例中王老师虽然关注了学生对蚯蚓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告诉学生把发现记下来以便日后研究,但是他还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没有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而是让学生去探究教学进程中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教师应该有权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可以随时插入临时性的单元或课题。一学期多数探究主题将是预先确定或设计的,但应该允许少数例外。

我们的课程首先就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了解儿童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应该是关注对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而不应该对学生说:“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探究。”也不应该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以后再说。”

因此,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第二,每学期都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的即时兴趣做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还可以每学期集中安排一些课时,与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来探讨一些“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3、为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答:提示: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径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4、教育专家提出:“听”会忘记,“看”会记性,“做”才会理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答:要点:这句话运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光讲授、学生倾听,应该多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科学课中教师应该提供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五、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大自然中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

生A: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B: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生C: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

[案例分析] 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答:值得。原因:(1)“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一堂课中,如果教师直接进行反驳,告诉学生结论,学生显然是不信服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后续探究活动给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拓展。

(2)学生去搜集树叶,比较树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观察探究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趣的,主动进行的。

(3)在第二节课堂中学生通过搜集到的大量树叶的比较,自己得出了“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的结论,这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更好。虽说了要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花了比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教学方法是十分可取的,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比较、概括等多种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体”、“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等教学理念。

2、[案例描述] 激趣导入(略)

画月亮

师: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生都举起了手)

师: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生:行!)师: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明白了吗?(4人一组,每组有10张24开的白纸)(生:明白了。)

师: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生动笔画)

说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师: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众不同?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变变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师: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 排月亮

师: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 师: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

师: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变化的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看月亮

师: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怎么办?

大家出出主意吧!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是模拟实验还是…… 生:实际看一看。师:好,大家再讨论讨论:怎么看?晚上出来看月亮不害怕?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看多长时间?很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怎么记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案例分析]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要点:这一课的教学策略:

通过教师的提示指导、学生的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及讨论交流来学习。学习的途径: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对月亮的认识→画出记忆中的月亮(画月亮)→在讨论交流中表述自己的一半是记忆一半是画出来的月亮(说月亮)→按记忆和逻辑顺序把画出来的不同的月亮排起来(排月亮)→寻找解决“不同排列的正误”的依据→观察模拟的月相→观察真实的月相(看月亮),即采用了“学生对月亮的认识从记忆中的月亮向现实中的月亮发展的过程,过程的每一步都经过观察(或实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策略,结合实际生活并且是从生活出发达到了解科学观察的必要性和方法的结果,完成教学目标。

对教学策略的新认识:

1、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已经设计好了。

2、教学策略包含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就是说,要指向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目标。

3、教学策略包含一定的教学理论成分,是对一定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受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支配和制约。这一具体化以教学模式为中介。

4、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基于对现实的教学活动的认识。因此人们认为它是对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

5、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进行推进的措施。因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5.领导科学课程答案 篇五

单选题

1.关于领导者处理问题中始终需要面对“事”的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回答:正确

    A “事”的内容比“人”的内容更重要

B 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员工岗位职责、工作规范、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标准属于此 C “事”的内容稳定性更强,具有一致性

D “事”的内容,即与实际发生的事情有关的情况

2.上世纪50年代开始,闻名于世的管理学大师戴明指出,管理就是

回答:正确

    A 实现或者提高不可预见性的过程 B 实现或者提高可预见性的过程

C 领导、沟通、组织、协调、决策、计划、检查、控制等的代名词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3.对“用系统化来进行管理”,理解正确的是

回答:正确

 A 即用由“事”的对象所构成的体系来进行管理

 B 组织管理水平很高,遇到某件事情不需要决策者或管理者每一次都来重新进行讨论和判断  C 绝大部分的事情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就已经明确了应该处理的方法  D 以上答案都正确

4.之所以做出“人”比“事”还要重要的论断,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回答:正确

 A 所有的系统都是由人来创造的  B 所有的资源都要通过人来发挥作用  C 以上都包括  D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5.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其中扮演领导者角色的人可能包括以下几种

回答:错误

 A 校长  B 老师  C 班长  D 以上都包括

6.在组织或者企业内部,现在的被领导者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即

回答:正确

 A 价值多元  B 主见增加  C 知识丰富  D 以上都包括

7.对应于内部被领导者的变化,领导者所迎接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回答:正确

 A 整合困难  B 使人信服  C 专业水平 D 以上都包括

8.“操之在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回答:正确

 A 把握自我的选择权

 B 从“受害者”到“责任者”的心态转变  C 从自己做起  D 以上答案都对

9.随着经济领域中智慧经济比重的不断增加,加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各种组织里,尤其是企业中人的位置已越来越重要。

回答:正确

 A 是  B 否

10.以前,领导力界定为“领导的能力”或是“领导者的地位与指挥能力”;现代“领导力是一种制约力,它能使人们超出常规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并且十分乐意这么做”。

回答:正确

 A 是  B 否 11.在如今的组织或者企业内部,不同的人价值观往往不一样,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回答:正确

 A 是  B 否

12.领导力应该表现为一种相互凝聚的合力,即领导者与追随者相互作用而迸发出的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能力。

回答:正确

 A 是  B 否

13.作为一个领导人,要能够对自己的下属施加和产生影响,第一件要做的工作就是为下属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强制执行。

回答:正确

 A 是  B 否

14.领导者发挥领导作用的过程,在于其能够带领被领导者和追随者在一个环境中跨越障碍、达成最终目标。

回答:正确

 A 是  B 否

15.在变化快速、竞争激烈以及关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中,组织或企业的领导者首要的就是具备周密的思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考意识。

回答:正确

6.课后习题答案--第9章 领导 篇六

领导职能

同步测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A

5.C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ABD

3.BD

4.ABCD

5.AB

三、简答题

1.简述领导在组织中的基本作用。

具有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

指挥作用,指在组织活动中,需要有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

协调作用,系指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激励作用,系指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发展生涯的行为。

2.简述领导理论的主要类型。

围绕领导方式的有效性问题,许多管理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概括有三大类理论:(1)领导者特质理论:有效的领导者可以从其个人的品质特征中识别;(2)领导行为理论:领导者最重要的不是其本人的品质特征,而是其行为和特殊的领导作风;(3)领导权变理论:有效的领导者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还取决于所处的客观环境。

3.如何认识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领导与管理的最大区别体现为:领导是一种变革的力量,领导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追随关系。而管理则是一种程序化的控制工作。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和相容性。

4.权力的构成有哪些?

(1)职位权力。职位权力是在组织中担任一定的职务而获得的权力。主要有三种:合法权、奖赏权和惩罚权。(2)非职位权力。非职位权力是指与组织的职位无关的权力,主要有专长权、个人魅力、背景权和感情权等。

5.领导行为理论的主要类型。

(1)勒温和怀特的领导方式理论;(2)坦南鲍姆的领导连续模型;(3)利克特的四种基本领导方式;(4)四分图理论;(5)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图。

四、案例分析

ABC公司是一家中等规模的汽车配件生产集团。最近,对该公司的三个重要部门经理进行了一次有关领导类型的调查。

一、安西尔

安西尔对他本部门的产出感到自豪。他总是强调对生产过程、出产量控制的必要性,坚持下属人员必须很好地解生产指令以得到迅速、完整、准确的反馈。安西尔遇到小问题时,会放手交给下级去处理,当问题很严重时,他则委派几个有能力的下属人员去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他只是大致规定下属人员的工作方针、完成怎样的报告及完成期限。安西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导致更好的合作,避免重复工作。

安西尔认为对下属人员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对一个经理来说是最好的行为方式,所谓的“亲密无间”会松懈纪律。

所安西尔说,在管理中的最大问题是下级不愿意接受责任。他讲到,他的下属人员可以有机会做许多事情,但他们并不是很努力地去做。

他表示不能理解以前他的下属人员如何能与一个毫无能力的前任经理相处,他说,他的上司对他们现在的工作运转情况非常满意。

二、鲍勃

鲍勃认为每个员工都有人权,他偏重于管理者有义务和责任去满足员工需要的学说,他说,他常为他的员工做一些小事,如给员工两张下月在伽里略城举行的艺术展览的入场券。他认为,每张门票才15美元,但对员工和他的妻子来说却远远超过15美元。通过这种方式,也是对员工过去几个月工作的肯定。

鲍勃说,他每天都要到工厂去一趟,与至少25%的员工交谈。鲍勃不愿意为难别人,他认为艾的管理方式过去死板,艾的员工也许并不那么满意,但除了忍耐别无他法。

鲍勃说,他已经意识到在管理中有不利因素,但大都是由于生产压力造成的。他的想法是以一个友好、粗线条的管理方式对待员工。他承认尽管在生产率上不如其他单位,但他相信他的雇员有高度的忠诚与士气,并坚持他们会因他的开明领导而努力工作。

三、查里

查里说他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与其他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清。他认为不论是否属于他们的任务都安排在他的部门,似乎上级并不清楚这些工作应该谁做。

查里承认他没有提出异议,他说这样做会使其他部门的经理产生反感。他们把查里看成是朋友,而查里却不这样认为。

查里说过去在不平等的分工会议上,他感到很窘迫,但现在适应了,其他部门的领导也不以为然了。

查里认为纪律就是使每个员工不停地工作,预测各种问题的发生。他认为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没有时间像鲍勃那样握紧每一个员工的手,告诉他们正在从事一项伟大的工作。他相信如果一个经理声称为了决定将来的提薪与晋职而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那么,员工则会更多地考虑他们自己,由此而产生很多问题。

他主张,一旦给一个员工分配了工作,就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去做,取消工作检查。他相信大多数员工知道自己把工作做得怎么样。

如果说存在问题,那就是他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混淆。查理的确想过,希望公司领导叫他到办公室听听他对某些工作的意见。然而,他并不能保证这样做不会引起**而使情有所改变。他说他正在考虑这些问题。

问题:

(1)你认为这三个部门经理各采取什么领导方式?试预测这些模式各将产生什么结果?

a.安西尔的领导方式充分地体现了对生产的关心,是以生产为中心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可能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但员工的士气可能比较低。

b.与安西尔相反,鲍勃的领导方式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高度关心,是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虽然不能带来像任务型管理都那样的生产高效率,但因为组织气氛舒畅而友好,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士气。

c.查里对人和生产这两方面都表现出了适度关心,采取的是比较折中的领导方式:一方面,要清晰地界定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另一方面,充分信任和尊重员工,取消工作检查。查理的领导方式可以在生产效率和员工士气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2)是否每一种领导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下都有效?为什么?

上一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下一篇:高中生物知识点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