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24-12-25

2018-2019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12篇)

1.2018-2019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一

2018-2019学年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天气变化是可以(观测)和(预测)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20、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21、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一天中(清晨)温度最低,(中午)的温度最高。

5、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9、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

10、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12、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3、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4、、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6、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7、(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8、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9、(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

(大雨)或(雪)。

22、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23、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24、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是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标准。

25、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2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2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8、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29、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30、我们是怎样描述天气的?

我们用云量、降水量、气温、风速和风向来描述天气。

31、在云的观测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哪些联想呢? 云千姿百态,并且不断地变化,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32、秋季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天气的变化有关吗?

秋季里,人们开始收获庄稼,开始穿秋衣、秋裤。这些特点与天气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33、哪的气温可以反应当地的气温?

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应当地的气温。

34、说一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 气象学家是根据云的多少,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给云分类的。

第二单元

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2、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

3、通过(搅拌)、(研碎)、(加热)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4、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6、溶解现象发生在(液体)与(固体)之间,还发生在(液体)与(液体),以及(液体)与(气体)之间。如水里的动植物就呼吸溶解在水里的空气。

7、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8、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弱)。

9、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离出来。

24、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25、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26、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10、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11、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2、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

13、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14、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15、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16、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17、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少数)溶解,大部分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18、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19、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20、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21、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22、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23、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28、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29、怎样辨别某种物质是否可以溶解在水中?

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来判断,经过过滤,如果滤纸上有这种物质,说明它不能溶解在水中,如果没有,说明能溶解在水中。

30、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呢?

物质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说明这种物质已经溶解了。反之,没有溶解。

四、问题解答

1、我们怎样来理解溶解,(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答: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分离出来。

2、把食用油倒入水中充分振荡后,再静置一会,我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再倒入洗涤剂,振荡后会怎样呢? 答:会出现油在上,水在下的分层现象;倒入洗涤剂振荡后,油水分层消失,油可以溶解在洗涤剂中。

3、先摇晃一下汽水瓶,再打开汽水瓶盖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有气体从瓶中溢出。因为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的方法溶解的。打开瓶后,条件变了,气体溢出了。

4、水果糖溶解的快与慢与什么有关?怎样使水果糖块溶解得快?

答:与糖块的大小、水的温度和是否搅拌有关,把糖块研碎放到热水里搅拌,溶解的快。

5、盐是否能任意多的溶于水?我们怎样做才能溶解更多的盐?

答:不能。用更大的杯,放更多的水才能溶解更多的盐。

6、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了,原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怎样呢?

当杯中的水完全蒸发后,原来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变成固

体,留在杯底。第三单元

声音

1、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的物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人说话时能发出声音是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3、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是可以被(控制)的,在许多场合和环境,我们应当控制自己发出的声音。这说明(振动)是可以传播。

20、从听诊器中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和(橡胶管)传播的。

21、正在游泳的人引起水的(振动)而发声,这主要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

2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1450)米。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5000)米。

23、我们怎么听到声音的?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

4、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利用这一原理我们可以自己制造小乐器。音高的单位是(赫兹),它表示的是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5、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7、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对声音进行分类、描述和记录。

8、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它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9、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10、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1、(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

12、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低)。

13、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14、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

15、尺子伸出桌子的(长度)与(音高)变化有关系。

16、在拨动钢尺或塑料尺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尺子振动(幅度)和(音量)之间的关系。

17、如果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里面就成了(真空)。由于缺少声音传播所需要的(物质),所以听不到声音。

18、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即没有传播振动的(物质),宇航员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使用(无线电)设备。

19、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会引起水的(振动),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觉到了声音。

24、人的耳朵有一个(鼓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鼓膜)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25、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鼓膜)。

26、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如果外界声音特别大时,会使鼓膜(穿孔)。声音大时,鼓膜振动得(快)。声音小时,鼓膜振动得(慢)。

27、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28、耳廓的作用(收集声音),耳道的作用(传递声音),鼓膜的作用(引起振动),听觉神经的作用(向大脑报告信息)。

29、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30、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3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或(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32、一旦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33、在塑料罐里放几粒豆子,做成一个发声装置(发声罐)。

34、当别人咀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咀嚼时听到的声音大,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靠(空气)传播,后者的声音靠(固体)传播,固体传播声音(较强)。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持)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3、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生命活动时,各个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4、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5、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6、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可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

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肺活量)增大,(心脏)强健。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8、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

23、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24、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25、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我们跳动起来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都会增加。

26、虽然食物有不同种类,但它们都是由若干种基本(营养成分)组成的。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一下几种: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加,但(氮气)不变。

9、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10、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心跳也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11、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12、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1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14、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等。

15、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流出)心脏,心肌舒张,血液(流回)心脏。

16、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被吸收。

17、人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量),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氧气),需要的能量来自(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8、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臼齿)20个。

19、口腔里的牙齿能(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唾液可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20、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21、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22、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它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

2.2018-2019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二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 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蓝花

2、4、6、8…双数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3.2018-2019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三

关键词:五年级上册;有效;自主对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48-2

一、优化情景设置,有效地自主导入新课话题

对话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就会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如果在课堂初始就可以创设恰当的情景,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快速进入“课堂主体”这个角色。

【案例一】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时,笔者发现教学内容是学校的环境设施,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比较了解了,对话题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如果生硬地介绍课文内容,未免枯燥,课堂效率也不高,于是笔者安排了一个源于课本的story time,但又丰富于它的学校环境(如下图):

How many1F2F3F

Playground

Classroom

Computer room

Library

Art room

Music room

Table tennis room

让学生用there be句型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进行猜测,来完成表格。如:

S:Is there an art room in the school?

T:Yes,there is. But not only one. Can you guess how many?

S:There are two.

T:Yes. Where are they?

S:Are they on the third floor?

T:Yes,they are.

这样,学生就自主地进入了本课的情景,自然地进行本课的话题讨论,成了学习的主体。

所创设的情景应是反映真实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所熟悉的并乐于参与的,同时又是浓缩的情景,具有语言的概括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优化提问艺术,有效地自主推进对话教学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在高年级对话教学中常常可以运用到,但往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是教师,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学生是被动的,被老师“牵着”思考。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否能让学生更加投入,更有成就感,进而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呢?

【案例二】 笔者在进行五年级上册Unit6 My efriend的文本教学时,如若采取传统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机械教学方法,学生被教师“牵”着走,课堂上的气氛往往很沉闷,因此,课堂效率也不高。后来做了如下尝试,效果不错。

先介绍I have an efriend.想认识他,了解他,可以向他提问。

T: I have an efriend. Do you want to know him? You can ask him some questions.

于是学生就来了兴趣,要认识这个新朋友,提出了很多自己想了解的问题:Whats his name? How old is he? Where is he from? Does he speak English? What does he like? What does he do? ...

笔者将其一一通过板书做简单记录,接着让学生听一段与efriend的对话录音,在录音中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录音中没有提到答案的问题,以He didnt give us the answers. 擦掉板书,一笔带过。于是剩下的板书便是此段对话的梗概,学生看着简单的板书已能复述刚才的录音中的对话内容。

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一个引领自己如何在对话中捕捉信息的过程,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话信息内化的过程,这种方式比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机械教学来得更高效,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优化任务驱动,有效地自主强化对话运用

在学习完对话后,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任务促使学生使用对话中的句型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巩固所学新知,融会贯通地运用新知,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

【案例三】 在学习了五年级上册Unit3 Our animal friends之后,学生来介绍自己的animal friend,可一直局限于那么几种常见的动物,说了个开头就可以知道下面的内容。学生一点也不感兴趣,气氛十分沉闷。这时,笔者灵机一动,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在纸上画一个“怪物”,长什么样完全由你自己决定。画完后,大家一起来猜同学的“怪物”的长相。没想到,这一招真的很管用,学生似乎打开了话匣子,给出的回答真是精彩至极:

S1: Does it have six legs?

S2: Yes, it does.

S3: Does it have a long tail?

S2: No, it doesnt.

S4: Does it have four eyes?

S2: No, it doesnt.

S5: Does it have two heads?

S2: Yes, it does.

S6: Does it have any wings?

S2: Yes, it does.

S7: Can it jump?

S2: No, it cant.

……

一场头脑风暴。学生将所学的的单词与想象结合起来,运用的淋漓尽致,课堂完全成为了他们的舞台,让笔者这个导演看了一场精彩的表演。其实,笔者只是简单地将任务内容进行了细化,却在无意中起到了优化任务的作用,把学生从开始的无味且无趣的任务中拯救了出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觉投入到用形容词比较级来比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任务中。

四、优化实践过程,有效地自主拓展对话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必须在实践中出真知。以下三个案例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拓展对话的能力。

【案例四】 概述对话。

概述对话是培养学生提炼、归纳文本能力的有效手段。在练习五年级上册Unit6

What do they do?这一对话文本时,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Mikes father is a . He teaches . He has . Mikes mother is a . She writes . She works .

Su Hais father is a . He helps . Su Hais mother is a . She makes .

这一练习突出Story time的内容,就是对文本的一个简单复述。形式上切合学生实际。因此这一练习对学生掌握对话文本与否起到了较好的检测、反馈作用,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主地去内化已学的文本信息。

【案例五】 创编对话。

开放、自由的“创编对话”较之封闭、严谨的“表演对话”更具语言的鲜活力和生命力。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的模式,鼓励学生围绕主题,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性活动中自主地把对话文本语言活化为生活中的真实语言。

【案例六】 续编对话。

4.2018-2019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四

一、本期教材分析

本教材《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二年级上册共编成10个主题单元,《问声好》、《时间的歌》、《童话故事》、《跳起舞》、《愉快的劳动》、《小动物的歌》、《音乐会》、《生活多快乐》、《美丽的动物》、《新年好》及期末测验《游戏宫—快乐的冬令营》。基本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二、教学目标

(一)聆听能力

1.能通过聆听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形象、体验不同音乐特点,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能通过聆听感受民族乐器唢呐的音色及歌曲《小乐队》的趣味性。

3.能通过聆听感受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歌风

(二)表演能力

1.能够整齐地按要求演唱歌曲《早上好》、《小麻雀》、《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小红帽》、《有一个人在林中》《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我的家在日喀则》、《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我的小绵羊》、《小袋鼠》、《快乐的音乐会》《唢呐配喇叭》、《同坐小竹排》、《西伦达》、《金孔雀轻轻跳》、《大鹿》、《小拜年》、《过新年》;能在歌声与动作表演中表现歌曲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及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意境并通过歌曲的游戏,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

2.感受大自然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

3.学习藏族舞蹈的动作,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藏族音乐。

4.能准确地、有感情地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5.能主动参与听、唱、舞的音乐实践活动,表达自己愉快、欢乐的情感。

6.能采用不同的情感演唱歌曲,学习并表演傣族舞蹈动作。

(三)创编与活动能力

1.能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2.能主动参与为歌曲伴奏,即兴编创动作,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音响,编创节奏等音乐实践活动。

3.能主动参与编创动作表现歌曲,填唱名、选择打击乐等音乐实践活动。

4.能够听着鼓声走和停,锻炼自己的节奏感和内心听觉及动作的反应与控制能力。

5.能主动投入编创歌词、动作、填充字母谱、编创旋律等音乐实践活动。

6.通过编创动作、歌词,能尝试用口风琴模拟鸟儿的叫声等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7.能为歌曲编动作,用七个音编创旋律,表达自己的情感。

8.能准确地为歌曲打节奏和用打击乐器伴奏,积极参加探索声音的游戏,主动与他人合作。

9.积极与同学合作编创一定的情境,表现歌曲的内容。

10.积极参与编创旋律,用打击乐表现歌曲气氛,自编表演动作等音乐实践活动。

(四)知识技能

1.能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2.能结合口风琴键盘认识“d、r、m、f、s、l、si、d1”八个音,能按正确的姿势、按字母谱准确地吹奏口风琴。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预计,四个班的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

四、教学措施

1.要注重学生感受音乐,有目的、有层次地安排每一教学步骤。

2.要注重学生互评与自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形成评价的常规、习惯。

3.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

5.2018-2019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五

(一)一、选择题(共 20 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

1. 地球所有的水资源都汇集到一起也只能形成一滴直径约 1384 千米的水珠,如图。保护水

资源是每个地球公民应尽之责。下列家庭用水习惯中,你认为既科学又经济的是()A.洗碗筷时不间断地冲洗 B.洗澡擦香皂时不关上喷头 C.刚买的新车每天都用水冲洗

D.洗菜、淘米、洗衣的水用来浇花、冲厕所

2. 规范实验操作是实验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A. B. C. D. A.取用固体粉末 B.往试管加粉末状固体 C.滴加液体 D.称取固体食盐 3. 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推理出蔗糖溶液应该是()A.无色透明 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 C.混合物 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与水不分离 4. 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

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

是()A.F1 B.F2 C.F3

第 4 题图

D.F4

5. 小明通过学习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2∶1,但实验所得数据中氢气和

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 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A.反复多次做实验查找原因 B.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C.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八年级科学第 1 页(共 8 页)D.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6. 在 10℃时,KNO3 的溶解度为 20 克,则此温度下 KNO3 饱和溶液中质量比关系正确的是

()A.m

∶m =5∶1 B.m ∶m =4∶1

C.m

∶m =5∶1 D.m ∶m =4∶1 溶液溶质

溶液

溶质溶剂溶质

溶剂

溶质7.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色透明、均

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配制溶液时只能用水作溶剂

C.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气体 D.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8. 如图所示,将系于绳端质量相等的铁桶和实心铁球同时浸没在水中,静止在如图所示位置,绳子对它们的拉力 F1 和 F2 的大小关系是()A.F1>F2 B.F1=F2 C.F1

9. 汤圆刚放入水中时,会沉入锅底(如图甲),煮熟时则会浮出水面(如图乙),对此下列

解释中正确的是()

甲 乙

A.煮熟时,汤圆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导致汤圆受到水的浮力大于汤圆重力而上浮 B.煮熟时,水的密度变大,导致汤圆受到水的浮力大于汤圆重力而上浮

C.煮熟时,汤圆受到水的浮力不变,但汤圆的重力变小,导致浮力大于重力而上浮 D.煮熟时,汤圆受到水的浮力和汤圆的重力都变小,但是浮力仍大于重力而上浮 10.能比较出室温下白糖和食盐溶解性大小的一组实验是()11.一定温度下,向右图所示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

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 B.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 C.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

八年级科学第 2 页(共 8 页)D.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

12.小华在复习阶段整理了以下概念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

13.取一只空牙膏袋,一次将它挤瘪,另一次将它撑开,两次都拧紧盖子后放入同一杯水中,如图所示,则()

A.两次牙膏袋的质量 m

和 m 的大小关系是 m >m

乙 B.两次所受的浮力 F

和 F 的大小关系是 F =F 甲

乙 C.两次所受浮力与重力关系,F

G

甲D.两次排开水的体积 V

和 V 的大小关系是 V

14.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 克。该温度下,某氯化钠溶液的组成模型如图所示,若保

持温度不变蒸发 50 克水,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Y)与蒸发水的质量(X)的关系是()第 14 题图 A. B. C. D.

15.地球上的水的总储量约为 1.386×1018 米 3,但地球

上的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 2.53%。如图是地球

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量各占世界

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南美洲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 B.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C.水是循环的,没有必要担心水资源不足

D.大洋洲水资源总量最少,人均水资源缺乏最严重

16.用细绳连在一起的气球和铁块,恰能悬浮在盛水的圆柱形容器内如图所

示位置,若用力向下轻轻戳动一下铁块,则气球和铁块将()A.下沉 B.悬浮 C.上浮 D.先下沉再上浮 17.下列关于粗盐提纯实验操作要领,其中错误的是()A.溶解、过滤和蒸发时都要用到玻璃棒 B.引流的玻璃棒应该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C.漏斗中的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D.蒸发结晶食盐时,一直要加热到水分完全蒸干

八年级科学第 3 页(共 8 页)

第 16 题图

18.20℃时,将硝酸钾饱和溶液 100g 和 200g,分别加热蒸发掉 20g 水后,冷却到原来的温 度,各析出了晶体 a g 和 b g,则 a 和 b 的关系是()A.a<b B.2a=b C.2b=a 19.净化水的以下操作中,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D.a=b A. B. C.

20.如图所示,玻璃水槽中装有一定深度的水,一正方体木块

漂浮在水面上,在水槽口下方设有固定的水平金属网。现 缓慢向水槽中注水,使水槽内水面上升,直到水面与水槽 口相平。则在注水过程中,木块下底面受到水的压力变化

情况是()A.先增大,后减小 B.先增大,后不变

C.先不变,后增大

D.

D.一直增大

二、填空题(共 7 题,共 27 分)21.(2 分)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题。

(1)在 各 个 水 循 环 的 环 节 中,能 使 陆 地 上 的 水 资 源 不 断 得 到 补 充、更 新 的 环 节 是。A.B-F-C B.E-A-G(2)“南水北调”主要是通过改变水循环中的 的重新分配。

C.A-D-G D.A-G

环节(填字母),来达到水资源

22.(2 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图 1 和图 2 回答问题。

图 1.水的电解 图 2.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1)图 1 是电解水的实验,能收集到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气体的试管是(2)请在图 2 中用“ ”、“

”表示反应后的生成物。

八年级科学第 4 页(共 8 页)

(填字母)

23.(3 分)粗盐中含有许多不溶于水的杂质,小科用以下装置去除此类杂质,请回答实验中 的相关问题:

(1)实验正确的步骤顺序为(填序号)。(2)b 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为。(3)a 步骤中正确的操作是在 时候停止加热。24.(6 分)小华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F =。(用图中的科学量符号表示)(2)分析乙和丙可知,弹簧测力计测得拉力大小关系是:F1 F2。(选填“>”、“=”或“<”)。

(3)小华认为不能通过乙和丁的探究得到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其原因是。

浮25.(4 分)资料显示:牛奶中掺水量越多,牛奶密度越小。小科想通过测定密

度来比较二种牛奶品质的优劣,她自制了一个可测液体密度的“浮标”―― 在竹筷子下面缠绕一些铁丝,如图甲所示。

(1)纯牛奶是(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分别将“浮标”浸入 A 和 B 两牛奶中,待静止后,筷子与液面相平的位 置分别标记为 A 和 B,如图乙。比较标线 A 和 B 的上下位置,可知 A、B 牛奶的密度为 ρA ρB,由此可知 A、B 牛奶品质的优劣。26.(4 分)下图是对 20℃一定质量的甲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按照图中规律分

析:

(1)20℃时,1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 克;

八年级科学第 5 页(共 8 页)(2)n 的数值是。27.(6 分)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温度/℃ 溶解 度/g 氯化铵 29.4 37.2 45.8 55.2 65.0 77.3(1)8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 50g 氯化钠和氯化铵的烧杯中,各加入 100g 的水,充分溶

解后,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将其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2)若要把溶解在氯化铵溶液中的物质全部结晶出来,应采用 法结晶。

三、实验探究题(共 3 题,共 18 分)28.(6 分)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图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0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1)按实验要求,图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填名称);

(2)如果配制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可能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所用氯化钠药品不纯; B.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C.配制完后将溶液转移至试剂瓶时洒出了一些; D.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E.将量好的水从量筒里倒入烧杯时,量筒内壁有少量的水残留。

(3)配置溶液也可以利用浓溶液配置稀溶液,若该实验小组用溶质质量分数为 98%、密度 为 1.84 克/厘米 3 的浓硫酸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稀硫酸 100 毫升,计算时必须查阅 的数据是。29.(6 分)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同时还会 不断地向外散失水分,水分的散失受多种因素影响。小刚同学想:叶片 面积会影响植物散失水分吗?针对这一疑问,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一株生长健壮的樟树上选取两段枝叶相似的枝条,A 枝条保留全部 叶片,B 枝条去掉大部分叶片。

②用量筒量取 500 毫升清水,分别注入编号为甲、乙的两个锥形瓶里。③把 A、B 枝条分别插入甲、乙锥形瓶里,并用脱脂棉塞紧瓶口。④将两个实验装置至于相同光照下照射相同的一段时间。

⑤取出锥形瓶中的脱脂棉和枝条,用量筒分别测量两个锥形瓶中剩余的清水量:甲 325 毫升,乙 490 毫升。

(1)实验步骤③中,用脱脂棉塞紧瓶口的目的是。(2)分析实验数据,小刚能得出结论:。

八年级科学第 6 页(共 8 页)(3)为使实验结果更具普遍性,请提出一条改进建议:。30.(6 分)为证明空气浮力的存在,科学兴趣小组利用自行车气嘴(松开时可充气或放气)、矿泉水瓶、细绳、气球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在矿泉水瓶盖和底部上各钻一个小孔,分别将两个自行车气嘴固定在瓶盖和底 部,如图甲所示。将气球用细绳与矿泉水瓶底部的气嘴套上。打开瓶盖,使瓶内空气和 外界空气一样,再将瓶盖拧紧,使其不会有空气漏出。

步骤二:松开矿泉水瓶瓶盖上的气嘴,用打气泵向矿泉水瓶充入气体,当用手压瓶子感

觉较硬时停止充气,再用天平称出整个装置的总质量 m1。步骤三:,再称出整个装置的总质量 m2。步骤四:将 m1 与 m2 进行比较得出结论。(1)将实验步骤三补充完整:。(2)若发现 m1 与 m2 的大小关系是 即可证实空气浮力的存在。

(3)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发现气球老是漏气,使实验存在误差,他们改进实验装置,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将一空心金属球与配重通过细线悬挂在定滑轮上,调节 配重质量使二者保持静止,用气泵往玻璃容器内缓慢压入空气,观察到 的现 象,说明金属球受到空气浮力的作用。

图甲 图乙

四、解答题(共 3 题,共 15 分)31.(4 分)如图所示,一块体积为 V 的木块漂浮于 20℃的硝酸钾饱

和溶液中,烧杯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如图所示。当 温度升高时(假设木块和溶液体积不变且忽略木块的吸水性),木块会上升,但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保持不变。请你结合下列 材料和浮力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资料一: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温度关系如表所示

温度(℃)10

138

169 溶解度(克)20.9 31.6 45.8 63.9 85.8 110 资料二:硝酸钾溶液质量分数增大时,溶液密度也随之增大

八年级科学第 7 页(共 8 页)32.(5 分)甲烧杯中盛有 30℃、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饱和硫酸铜溶液 100 克,进行如图所

示实验(不考虑水分蒸发)。

(1)乙中溶液(填“是”、“不是”或“可能是”)饱和溶液。(2)计算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 0.1%)。

33.(6 分)“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世界上下潜最深的作业型深海 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体积约为 30 米 3,空载时质量约为 22 吨,最大荷载 240 千克。

(海水密度取 1.0×103 千克/米 3,g 取 10 牛/千克)

(1)若“蛟龙号”某次负载 200 千克物体时,采用注水方式实现下沉,则至少注入多少质 量的水?

(2)“蛟龙号”完成水下作业后开始上浮,它开始上浮到漂浮在水面上的过程中受到的浮 力大小如何变化?

6.2018-2019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六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拼音乐园(13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huì

páng

tiào

wàng

chàn

dǒu

jǐn

shèn

()

()

()

()

()

xián

zhī

chēng

jiǎo

jié

()

()

()

()

()

(二)选择加点的字正确的读音,填序号。

(3分)

腼腆:A、tiǎn

B、diǎn

()

绿林:A、lǜ

B、lù

()

挑拨:A、tiāo

B、tiǎo

()

婀娜:A、nà

B、nuò

()

禁不住:A、jìn

B、jīn

()

脊梁:

A、jí

B、jǐ

()

二、字词积累(15分)

(一)形近字组词。

(5分)

瞻()

侨()

誊()

诵()

祥()

檐()

矫()

誉()

桶()

样()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2分)

异:①有分别,不相同。②

奇异,奇特。③

另外的,别的。④分开。

奇珍异宝()

异口同声

()

离异()

异国他乡()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8分)

毫不犹()

再接再()

夜以()日

众志()城

安然无()

满腔()火

一如既()

励精图()

1.这个玻璃盘很坚固,从桌面上掉了下来,仍(),没有裂缝。

2.经过他()地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希望他以后能()。

3.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地支持你的。

三、句子天地(12分)

(一)补充句子或按要求填写。

(5分)

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2.,万事功到自然成。

3.悠悠天宇旷。

4.我本来看好我们国家的男子篮球队的,可自从开赛以来,球队一直是(填写歇后语),令我失望透了。

5.行书,正楷。

(二)写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3分)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2.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3.石头像雹子一样,向敌人头上砸去。()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4分)

1.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改为“被”字句)。

2.爸爸对我说:“我明天要出差,你自己去公园玩”。(改为转述句)。

3.多读好书能够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修改病句)。

4.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改双重否定句)。

四、知识回顾(7分)

1.体现红军不畏艰难的诗句是毛泽东笔下的“。”我还

知道他的其他作品,如《

》。

2.《钓鱼的启示》让我明白了的道理;和珍珠鸟的相处中我懂得了:。

3.汉字大约产生于

多年前。

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五、口语交际。

(3分)

福泉古城文化悠远流长,到访的游客众多,但市内河水污染严重,有人把生活垃圾倒入河中,有人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入河中。为此,各学校将组织一次社会调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假如你是一名学生,要采访下列人员,你将如何明白得体地提问?

1.采访一位在河边晨练的老人,向他了解对这一污染现象的看法。

2.采访市环保局局长,向他了解环保部门对河水污染问题采取的措施。

3.采访一位在河边开餐馆的老板,保护好河水不被污染要怎样做。

六、快乐阅读(20分)

(一)课文《钓鱼的启示》片段,回答问题。

(10分)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jǐn

jìn)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

转(zhuàn

zhuǎn)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jǔ

jǐ)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sì

shì)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请用“——”选出片段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

2.文中“转眼间”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3.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举个例子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对于父亲的决定,“我”的表现是怎样的?分别用三个词语填入括号里。(3分)

“我”()——()——()

5.文中画“——”的句子具体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0分)

游圆明园遗址

天气晴朗,碧空万顷,凉风袭人。我、奶奶、妈妈和表弟一同去圆明园遗址游览新开辟的福海公园。

来到圆明园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那威严的狮子,它们身上伤痕累累,但雄姿犹存,似乎随时准备与敢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把他们吞下似的。继续往里去,只见废墟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路两旁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充满了无限生机。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走到旧址旁,我看见一匹石马屹立在那里,怒视着远方,它好像在咒骂那些夺我中华之宝、杀我中华儿女、毁我中华园林的帝国主义侵略者。

侵略者虽然烧毁了我们美丽的圆明园,但是摧毁不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精神。这边虽还是伤痕累累的劫后遗址,但在那边却已建起了漂亮的福海公园,使它成为第二个圆明园。

继续往前走,我眼前一亮,啊,福海真美呀!湖水环绕着一个小岛,碧水又在群山之中。小岛的中央有不少的亭台楼阁,显得典雅秀丽。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群山就像个大托盘,托着湖水这块美丽的翡翠。那一座座小桥像一条条翡翠上的彩带,与群山相连。这里湖映山,山环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

啊!圆明园,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

1.作者写福海公园的美,先写了湖水的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_

像个大托盘。(4分)

2.文中的过渡段是第_____

自然段,它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3.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用“——”画出来。(2分)

4.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掉,告诉我们什么?(2分)

七、习作。

(30分)

题目:我真

要求:

(1)在横线上填一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如:高兴、激动、佩服、后悔……,把题目补充完整。

(2)围绕中心写一件事。内容具体,要注意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表达出真情实感。

(3)字数在400字以上。

提示:题目中所填的词语,实际上就是要表达的中心,因此选择的材料都应跟所填的词语有关。

2018—2019学第一学期小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五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拼音乐园。

(13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

(一个词1分,共10分)

汇集

磅礴

眺望

颤抖

谨慎

嫌疑

哺乳

崎岖

支撑

皎洁

(二)选择加点的字正确的读音,填序号。

(一个0.5分,共3分)

A

B

B

B

B

B

二、字词积累。

(15分)

(一)形近字组词。

(一个0.5分,共5分,答案不唯一,写对即可)

瞻仰

屋檐

华侨

矫健

誊写

名誉

背诵

水桶

吉祥

样子

(二)②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8分)

成恙

治(每个空0.5分)

安然无恙

夜以继日

再接再厉

一如既往(每个空1分)

三、句子天地(12分)

(一)补充句子或按要求填写。

(每小题1分,共5分)

1.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2.滴水能把石穿透。

3.切切故乡情。

4.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5.流畅

端庄。

(二)写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每小题1分,共3分)

1.夸张

2.反问

3.比喻。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每小题1分,共4分)

1.父亲的教导一直被我记在心间。

2.爸爸对我说,他明天要出差,叫我自己去公园玩。

3.删去“和提高”。

4.这不得不说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四、知识回顾(,每个空1分,共7分)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卜算子·咏梅》。

2.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四千

汉字书法

五、口语交际。

(每小题1分,共3分,答案不唯一)

(略)

六、快乐阅读(20分)

(一)课文《钓鱼的启示》片段,回答问题。

(10分)

1.jǐn

zhuǎn

(每个0.5分,共2分)

2.时间过得很快。(1分)

3.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东西或事物。

如:金钱、地位、荣誉等也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的事。

(每个空1分,共2分)

4.争辩

乞求

依依不舍(每个空1分,共3分)

5.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0分)

1.清

绿

群山

(每个空1分,共4分)

2.三

承上启下

(每个空1分,共2分)

3.啊!圆明园,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

(2分)

4.要巩固国防,提升自身的经济与科技实力,这样才不会受别人欺负。(2分,回答合理即可)

七、习作。

(30分)

一类(25—30分):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生动,语句通顺;字体工整,书写规范。

二类(15—25分):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生动,语句通顺,有少量错别字。

7.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篇七

一、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情况

五年级共有6个平行班,每班学生均为40名,各班男生比例较大。本学期,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课程非常感兴趣,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分组探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

通过一学期的科学学习,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素养有了进一步发展。本学期,我以科学教科书为依托,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智力,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这样,或许会激活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本学期我们以主题研究的形式学习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地球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声音的传播、自然世界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我们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的有机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1.地球和地表的变化:以学生对地球表面的认识以及对火山、地震现象的了解为主要内容,以“解暗箱”为主要探究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由表象推测事物内部变化规律的科学探究方法。

2.声音的秘密: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主题,在内容设置上突出“做”科学的特点,强调体验式、发现式的科学探究方法。

3.秋冬星空:依据《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要求,将星空作为学生长期观察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重点研究秋冬星空的显著特征,侧重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实际的观点分析观察结果,对星空的变化进行预测。“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旨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4.生活中的材料:以常见材料为研究目标,培养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行选择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实验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严谨性、实验材料的多样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5.水循环:从学生熟悉的蒸发、沸腾等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水灾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认识水灾自然界循环变化的内在联系。

6.研究与实践:以《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材料与我们的生活》两个研究专题,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通过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问题,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情况

重点:本学期的学习,我们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教法学法的选择

1.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2.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运用自我反思性评价与教师评价、小组成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3.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4.认真学习和把握课程标准,吃透大纲教材,将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节课。

5.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喜欢科学学科,积极主动地学习。

6.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综合发挥教材的整体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因材施教,使教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7.组织指导科学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

1.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不够均衡。

2.受条件限制,有些实验因学生的实验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影响了实验效果。

3.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自制力不强,不能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活动,收获不够理想。

4.学生的课外探究情况不够理想,有的学生观察事物不够细致,记录不够详实,需要家长和教师及时提醒,提供必要的帮助。

8.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八

本学期我教五年级的科学课。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由于我是第一年教小学科学于我是,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不够,所以我会加倍用心的准备备课过程。另外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微小生物的丰富结构、神秘的身体,声音的秘密、生活中各种材料的变化、运动与机械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以及一些生物的生长及环境和生物的关系。

2、认识光以及有关光的一些知识,了解一些光与热的应用。

3、了解我们生活着的地球。

4、知道各种材料变化的特点与用途。

5、认识运动与机械的形态变化及相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9.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九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四年级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二、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基础的、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较四年级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识切块”式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认识自己》《声音的秘密》《物质的变化》《运动与机械》《研究与实践》等6个单元,共26个课题。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0.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

本学期有很多收获,也有一些自己并不满意的环节。现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素质。

本学期新教了一门科学学科,对于我来说既是一个陌生也是一个挑战,对于教材不熟的情况下,我认真专研新教材,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杂志,上网搜集学习资料,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提高学生的各种各种能力。

二、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为工作指明方向。

有人觉得教学计划是花架子,是让学校领导看的,我还是不太同意。如果随随便便写一个计划,肯定不会有太大的价值。如果是悉心制定的计划,价值就太多了。我刚执教科学才一学期年,有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我觉得有的放矢。在教学工作进行之前己对全册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对重、难点比较清楚,对学生上学期和现在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晰,在教学中能把握先机,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注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课以老师讲授为主,介绍科技发展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变

化和影响等;有的课以活动为主,老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有的课要以学生搜集资料为主,在课上互相介绍自己的收获;能做实验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要尽量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在教学中,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结果性评价。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又要关注学生课上表现,如回答问题流利、简明,能用上自己生活中积累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课上听讲、做笔记情况等,特别关注学生自己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动手实验等。五年级的刘学新等几名不爱学科学的学生,就是被我用为数不多的几次表扬调动起来的。在期末考试中,他们几个学生的成绩还不错的。

五、继续搞好实验工作,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在实验前进行安全和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热情都很高,如做化石模拟实验时,学校里没有熟石膏,各班学生从家里零零散散带来不少,足够年级学生做实验用了。学生扦插、种种子和水泡的花卉,我拍照下来,在电脑上让全体学生欣赏和学习借鉴,达到带动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环境的的变化、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和新成果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学习生活,开拓学生视野,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现在,学生非常爱上科学课,即使是复习课,看到我走进教室,脸上的笑容也能说明一切。通过一学期师生孜孜不倦的努力,科学成绩达到了学校奖励的标准,成绩可以看到,问题也很明显。如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还不能深入,如学生做完种子发芽试验后,只有几个同学进行了后期养护,大多数没有成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有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相信我的教学成绩也会有可喜的收获。

11.2018-2019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十一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科任教师:高义福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教五年级三个班的科学课。三个班共136人,通过三、四年级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科学专职教师不够和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地球内外的不断运动变化、声音的秘密、神秘的秋冬星空、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材料、水循环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知道火山地震的成因。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及噪音的危害与防治。3.了解秋冬季节的星空。4.知道各种材料特点与用途。5.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及相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渗透内容:

第一单元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 种子法》的法制教育、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畜牧法、防沙治沙法》的法制教育。

第二单元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法制教育。

第三单元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法制教育。

六、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在教学中合理渗透法制教育。

七、各单元、各课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l.地球内部有什么 2课时 2.火山 1课时 3.地震 14.做一块卵石 15.各种各样的矿物 16.地表的变化 1第二单元 声音的秘密

7.声音的产生 18.谁能传播声音 19.怎样听到声音 110各种各样的声音 111.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1第三单元 秋冬星空

12.秋季星空 213冬季星空 2第四单元 生活中的材料 14.木材 115纸 1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16.陶瓷 1课时 17.金属 1课时 18.玻璃与塑料 1课时 19.材料的分类 2 课时 第五单元

20.蒸发 121 沸腾 1

22.凝结 123.水的三态变化 124.小水滴的旅行 3研究与实践

1.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2.材料与我们的生活 1总课时:26课时

12.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十二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10、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六、教学进度表(略)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 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课堂的优化策略下一篇:重温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