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离婚现象调查报告

2024-08-02

浅析当代离婚现象调查报告(共4篇)

1.浅析当代离婚现象调查报告 篇一

法律实践报告提纲

专业:

姓名:学号:

实践单位:

一、实践目的: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二、实践时间:2014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28日

三、实践方式:

调查方式

1.数据查阅。

2.走访调查。

四、调查分析离婚的原因。

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一是家庭矛盾。从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二是从婚姻质量的高低;三是从家庭内部分析;四是对比结婚前后的看法,根据双方各自对对方的了解程度;五是看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离婚。

五、写离婚的特点。

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性别分析。是男、女方谁提出离婚较多,并分析原因;二是从区域进行比较,将农村与城镇进行比较;三是从年龄段分析,分析各阶段年龄离婚情况。

六、离婚的手段。分两大类,一是法律途径;二是自愿协商通过民政途径。

七、实践结果。

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

八、实践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简单介绍个人对离婚现象的认识。

离婚现象调查报告

婚姻家庭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社会制度,他为繁衍后代、稳定社会家庭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多的考验,从西方国家开始蔓延到全世界,离婚在当代中国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在过去离婚这个词想都不敢想象,封建社会从一而终的思想根深蒂固,特别是驾驭在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上,一旦离婚就有人指三道四。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类对自由的追求打破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要求,特别是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婚后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使得离婚的人越来越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和谐和稳定。近一个月来我通过调查、了解、分析离婚原因,得出了些结论。

一、调查时间

2014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28日

二、调查方式

(一)数据查阅。对xx近三年的离婚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查找离婚的普遍规律。

(二)走访离婚人员。走访因起诉离婚和民政登记离婚共30对,年龄分布在36到60岁之间,通过调查了解后认真总结出离婚的原因有大致有五个方面。

(三)走访群众对离婚的看法。

通过走访群众了解他们对离婚的看法,特别是离婚对社会的影响。

三、离婚的原因。

(一)为家庭中经济问题发生矛盾。家庭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细胞,一旦缺少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其稳定性就会动摇。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婚姻是一种体现成本与收益之间关系的社会现象。一旦收益与成本不相符合必然会导致婚姻的破裂。由此原因引起的情况分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生活困难开支入不敷出,沉重的生活压力使夫妻双方心情焦虑,常有怨气稍不顺心便发生口角,长此以往便形成感情破裂。二是经济困难,为了生计夫妻一方不得不外出打工一年半载难相聚。并且夫妻一方因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双方即使见了面,也因观点兴趣不一致而无共同语言夫妻感情因此而疏远引起离婚。.(二)对婚姻质量要求的提高。由于婚姻道德观念的变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冲击,现代社会的发展是高节奏的,任何工作都在以极快的节奏和频率在运转。在这样高节奏的社会里竞争四处可见。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交流减少,心理压力增大,人心灵上由于缺乏交流变的近乎空白。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群属性迫切需要个体的交流,而婚姻家庭也就当然成为首选的避风港。他们希望从家庭中得到慰籍。一旦这种要求打不到满足就会导致对婚姻的失望。在这里离婚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

(三)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离婚现象中家庭暴力仍然突出。存在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比较底,男权思想较重。男权思想是古老“文明”的遗产,然而,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些人或家庭中仍有存在,更是产生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以自我为中心的丈夫在家庭中保持高傲姿态,一旦妻子做出不合要求或不如所愿的行为就会换来暴打,作为弱势群体的妻子则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不敢声张,默默忍受。以致家庭暴力更为频繁,最终导致离婚。

(四)草率结婚导致离婚。夫妻双方因婚前恋爱时间短,相互了解不够,把婚姻视同儿戏,草率结婚致使婚后夫妻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婚后发现对方有许多缺点自己不能忍受,于是双方常吵架造成矛盾加深最终导致感情破裂。一些媒体将这种现象称作“昙花婚姻”。另一类是双方发生一点小矛盾缺乏沟通不能互相谅解草率提出离婚,而对方为了面子也轻率地同意离婚。

(五)其他原因造成离婚。第三者插足导致离婚的仍然占很高比例。婚外恋不仅十九世纪即使在二十世纪也同样是当事人起诉离婚的主要理由。“有钱就变坏”、“有权就藏娇”的“陈世美”仍然随处可见。再婚离婚的也有一定比例,离婚的原因多种多样,更多的女性因不堪忍受丈夫的暴力、遗弃、虐待、不尽义务、酗酒、赌博、吸毒、犯罪、嫖娼等恶习或与丈夫性格不合而急于逃离不幸婚姻。

四、离婚特点

(一)女方提出离婚案情形多。在调查中发现女方提出离婚的占整个离婚的70%。这说明妇女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地位的上升以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反映了女性反对封建婚姻的束缚为追求幸福的婚姻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要求离婚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从这点来看离婚率升高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农村离婚案件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悬殊增大,有些地方经济落后生活困难,夫妻之间的矛盾加深,常为家中的经济问题发生争吵。另一方面在农村有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员,由于环境的变化思想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夫妻之间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产生差距而提出离婚。

(三)30到40岁的年龄之间提出离婚的较多。在调查中这个年龄阶段提出离婚的占的比重大。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正处在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小孩要供养生活压力大的阶段。夫妻双方遇到困难不

能互相理解相互鼓励。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经过几年的创业他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实力嫖娼、找情人、包二奶。

五、离婚的手段

(一)欺骗谋利的假离婚。假离婚是婚姻当事人双方为了共同或各自的约定的暂时离婚,等目的达到后在复婚的行为。

(二)暴力威胁的强离婚。夫妻一方,一般是有过错的方在提出离婚遭拒绝后,气急败坏,以暴力威胁配偶,变本加厉的恶待配偶,使对方终因不堪忍受起折磨而离婚,这不仅严重违背了道德要求,而且触犯了法律。

(三)诬陷迫害的恶离婚。在离婚中一些当事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过错或不是主要过错者,不仅在离婚过错中甚至在感情出现危机时就开始征集配偶的过错证据,并相互指责和攻击,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过错行为提供假证或辩解,使对方不得不接受离婚。

(四)以牺牲子女利益为代价的悲离婚。离婚自由权利的实现是在损害和牺牲其子女利益的条件下实现的。

(五)硬拖不离的仇离婚。有的夫妻不能正面面对现实,当一方提出离婚时,另一方往往以受害者自居,死拖硬缠着对方,坚决不离婚,特别是因为对方移情别恋而意欲再婚而感到悲痛时,常以极端手段来捍卫自己的婚姻,到处喧嚷对方的过失和隐私,损害对方的人格和尊严,从而报复对方的背叛。

六、调查结果

婚姻是一叶舟若,要达到幸福的彼岸需要夫妻真诚配合患难与共。幸福的婚姻使人如沐春风,不幸的婚姻让人饱受创伤。面对婚姻时应该注意下列问题。

避免轻率离婚。进一步加强感情的培养和交流。针对婚后一到二年离婚较多这一婚姻危险期,一是婚前双方要加强了解,婚后要多交流、沟通,产生矛盾后要相互谦让、包容多想对方的优点,多检讨自己的不足。在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冲动地去民政部门或者上法院办理离婚手续,而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试离婚。“试离婚”是婚姻存续与婚姻解体之间的移行阶段是一种准备性离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试离婚日子后,平静下来的夫妻两人也许会发现在他们彼此心里对方还是像从前一样重要。重归于好后离婚的事情便不了了之,“试离婚”有助于双方婚姻解体后的生活适应和心理调适,给双方提供一个情感空间。

做好离婚财产分割。在离婚财产分割的原则是“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在这时男女平等的原则

不意味着一律平均分配财产。而应该兼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由于目前我国妇女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对女方进行适当照顾,有利于保障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妇女,离婚权利的行使也有利于经济收入较差的妇女克服困难、重建生活。

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家庭责任感。教育广大群众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家庭观念,倡导“以德治家、以责护家”的家庭文化,教育广大群众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拒色防变教育广大群众珍爱家庭爱护家人,共同把家庭建设成为充满感情的温馨港湾。

七、心得体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核心,幸福、美满的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应该把家庭创建作为维系亲情、遵守道德、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的重要载体,让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总之,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对结婚、离婚应该报谨慎的态。

2.浅析当代离婚现象调查报告 篇二

学生厌学即对学习失去兴趣, 无法从学习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大体上, 厌学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 学习缺乏兴趣, 厌学情绪弥漫;第二种, 严重的厌学症, 完全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产生的一种反感, 对学习成绩和学习目标不关心, 采取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 甚至用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来应对学习。严重的厌学症的主要特征是对学习相关的任务非常反感, 并把其当作非常痛苦的事情来看待, 久而久之产生拒绝学习、逃课、甚至辍学、退学等现象。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厌学现状

高职院校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有所不同。各类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开展各种适合本校的职业教育。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中采用的是理论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其中, 高职院校的教学一般包括普通课程教学 (如基础课程等) 、专业课程教育以及社会实践三项。而在各类教学活动中, 学生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

(一) 学生对公共课的厌学

大多数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出现厌学的现象, 如不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一般都是迟交或者抄袭其他学生的作业。这类厌学的学生, 主要是对某些课程, 如政治理论课、英语等一些公共基础课产生厌恶的念头。学生在进行这些课程学习的时候, 只抱着“六十分万岁, 多一分浪费”的心态。上这类课程的时候, 基本上是不听讲、不看书、不复习。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成绩一般或成绩偏下的学生身上, 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其实对这类课程也是没有多大的兴趣。

(二) 学生对专业课的厌学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差别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职业技术人才。因此, 在人才培养方面, 高职院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培养。所以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多数高职院校在大一下学期就开设了与职业技能相关的专业课程。可是, 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课却非常厌倦。表现在:虽然很多学生在教师和辅导员的要求下去上专业课, 可一等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离开课室, 学生便开始不能约束自己的课堂行为。学生对自己专业课的期望成绩也不是特别高。如只希望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简单的题目就会尝试着做做, 一旦题目需要花点时间去思考, 就放弃做题, 转而抄袭甚至不交作业。上课的时候, 一般都是偶尔听听教师上课, 听得懂的就听, 听不懂的就选择放弃。

(三) 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厌学

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在大三上学期就面临校外顶岗实习或者社会实践。但是一些学生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感兴趣, 从而放弃外出实习或者应聘。这些学生不愿意去学校外面找工作, 成天窝在宿舍, 顶岗实习的专业日志随便应付, 不按时上交毕业论文, 也不按时参加本专业的返校实习答辩, 甚至在大三开学伊始, 直接向学校提出休学、退学申请。

二、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一) 中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

在改革开放初期才开始逐步走向高等教育的正轨。从而致使整个社会对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错误的认识, 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因为高考本科落榜才来读高职院校的。因此, 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信任和认同度不高。导致高职院校院校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产生怀疑, 认为自己比不过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产生自暴自弃, 认为读书无用, 致使其在校期间只是混一个文凭。

(二) 中国应试教育与“象牙塔”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生活

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广大高考考生在入学之前接受各种各样的升学压力, 从小学到初中, 再到高中和大学。精英教育模式使得各类考生都对大学生活充满着向往和渴望。加之大学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自由和自主的环境, 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得到缓解, 再让其重返课桌椅认真学习, 不免有些抵触及厌学情绪。

(三)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

当前, 我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整个社会都在多元化地发展。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席卷整个社会, 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的高职学生, 面临着思想观念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及心理成长的变化。学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时, 难免紧张和焦虑。同时, 受到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消极心理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学习, 而是选择一种逃避和得过且过的心理面对竞争。有的学生认为, 学得好不如找工作找得好, 找工作找得好不如与领导关系处得好的。有的学生认为大学就是为了混张文凭, 也有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培养不出理论型人才, 只需要满足就业择业的要求即可, 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完全是浪费时间。因此, 部分学生对待学业不认真, 忽视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厌学现象。

(四)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加重

众多高职院校依然把理论教学, 尤其是公共基础教学放在重要位置, 而忽视了高职教育应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 公共基础课和理论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占有大量的比例, 使得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如某些高职院校依旧把公共英语、高等数学课程等基础课程摆在重心, 并在学业测评和综合测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 有的学校甚至把毕业证与英语考证直接挂钩。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却不太偏重, 只是从理论上教授某些专业知识, 而忽略对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 某些高职院校的实践课教学比例依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 对于高职院校这种枯燥无味的课程设置, 学生的厌学情绪无疑高涨。

(五)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爱好

第一, 高职院校在短期扩招, 学生人数达到空前的数量, 而教师却存在一定的不足, 存在“粥多僧少“的情况。这就导致有的学校不得不聘请外校的人员来授课, 而这些人员很多是高等学校的在职研究生或者在企业工作的员工。没有经过专业素质的培养, 导致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第二, 许多教师没有把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纯粹是一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 外加参杂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 让学生对大学的教学模式完全失去兴趣。第三, 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疏远。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只顾自己上课的任务, 而忽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最终, 一部分学生因为听不懂而对课程产生厌恶感, 最后放弃学习。第四, 高职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课堂管理。厌学学生往往因为教师上课不点名、不需要回答问题, 从而抱着侥幸的心理逃课或者迟到、早退。同样, 高职教师认为学生考勤只是班干部以及教务员或者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而已。学生是否听讲、是否来上课与自己无关。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应是师傅与徒弟之间的融洽关系。但由于高职院校把教学与行政分开, 使得众多教师完成教学之后就随即走人, 对学生的管理几乎不参与, 与学生之间更谈不上互动, 且不要说对学生的厌学行为进行管制。

(六) 家长对高职学生的关心存在缺陷

因为大学采用的是寄宿式的管理, 所以学生家长一般是通过电话与学生进行联系, 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而这种沟通方式, 给学生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弊端。如家长无法与学生取得面对面的交流, 不能及时地了解其最新动态。如果学生存在逃课或者旷课的现象, 他们是不会轻易告诉家长在学校的这些表现的。此外, 如果辅导员或者班主任通过电话与家长取得联系, 即使告知家长学生在校存在厌学的表现, 家长也只能与学生进行电话沟通教育, 缺乏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

(七) 大学丰富的课余生活花费学生太多的精力

因为进入大学之后, 学生面临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如学生社团、老乡会等。很多学生把重心放到与学业无关的课余生活上面。当他们面临学业与娱乐的时候, 他们更愿意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 而放弃了“学海无涯苦作舟”, 有些学生甚至翘课去从事一些社团活动。而当他们一旦花了很多的精力在课余生活上面, 势必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久而久之, 就产生厌学的念头。

(八) 多媒体以及高科技产品促使学生课中与课后的分心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 伴随而来的是许多数码产品的普及。许多学生一旦觉得上课无聊没意思, 就会拿出自己的数码产品听歌、上网、看小说、看电影甚至上网购物。而在课后, 许多学生把时间放在电脑游戏或者视频娱乐上面, 而忽视学习, 有些为了方便直接在网上搜索教师布置作业的答案, 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对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的解决对策

在校高职学生的厌学现象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 同时影响到高职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质量, 最后影响到整个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作为高校管理者, 面对高职学生厌学现象产生的危害, 应当分别从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高职课程的改革与设置、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家庭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出发, 帮助学生走出厌学困境。

(一) 努力转变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与管理理念

高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尤其是高职院校, 教师更应该努力把教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很好地教给自己的学生。首先, 高职教师应该打破以前那种上完课就直接“拍拍屁股走人”的高高在上的形象, 改变先前那种“放羊式管理”, 转变成为学生群体服务的“家长”。在课后, 抽出多点时间与学生接触。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甚至亲人, 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其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进度的真实接受程度, 从而调节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其次, 高职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努力尝试改变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改变原来的那种刻板、古板的上课作风, 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 使得学生不仅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而且被高职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二) 加大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以及整个招聘市场对应届高职毕业生的需求而开设各种课程。高职院校设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增减一些公共选修课和社会实践课。可采取提高选修课、辅修课和公选课占有整个课程比例的方法, 对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专业爱好和不同志向的学生分别开设。实行学分制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力,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如针对大三学生, 在基础课和理论课完成之后, 可根据学生能力高低, 与企业进行“订单式”、“顶岗实习式”培养,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操作性更强的岗位实践。

(三) 正确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课外生活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 多数学生熬夜迷恋网络游戏, 导致上课无精打采, 致使学业成绩一落千丈, 最终跟不上课程进度而产生厌学现象。应利用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时间观, 引导学生正确分配好时间。针对个别网瘾比较大的学生, 及时联系学生家长带领其多参加有益身体健康的户外活动, 来达到分散学生网络游戏的注意力。整治学校附近的娱乐场所, 禁止学生在娱乐场所中玩耍导致晚归甚至夜不归宿。完善奖学金评比制度, 鼓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积极性, 弘扬正气, 抑制邪气, 消除大学生厌学现象。

参考文献

[1]熊逸民.职业大中专生厌学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8) .

[2]张珊去.学生厌学心理及原因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1 (8) .

[3]郭英, 周文静.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10) .

[4]于小艳.大学批判精神对大学生厌学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10) .

[5]唐芳贵, 肖志成.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4) .

[6]张欣.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3.浅析当代离婚现象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诚信 诚信观 社会教育

“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基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树人之本,立德之源,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也是人类社会存续的必要条件之一。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各个领域已频频发生“非诚信”事件,如“毒奶粉”、“地沟油”、“华南虎”和“学术造假”等等。在各种“非诚信观”的“灌输”和影响下,高校大学生的诚信观也产生一定的偏差,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大学生仅占0.48%。高校中的各种非诚信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一种惯性,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的非诚信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2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

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树立了正确诚信观念不仅关系着个人行为品质和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

2.1 错误的价值观和社会不良习性的影响

开放型的社会是当今的主流社会形式,全球化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文化价值观领域也同样属于全球化的范畴,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也是全球化的重要表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开放性质,与此同时,各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离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影响到我国社会的思想领域,对国民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如西方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等。大学生年龄和社会经历决定了他们缺乏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因此受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强调行动、强调效果,把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更加注重个人短期利益的得失,个人行为更是紧紧围绕着“自我”二字。社会的各种不良习性更是通过各种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人行为,诚信被视作为一种影响个人短期功利实现的因素。

2.2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足

“诚”与“信”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简单商品的交换活动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已形成和确立了传统的诚信观,儒家的思想中,将诚信的地位更进一步提高,被视作为最基本的德性观念和道德原则。在当代,我国虽然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的基本原则和要素,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力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在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不难看出,升学仍然是家长和学生唯一的关注点。在诚信教育中,学生仅仅被视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因而在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对学生的引导严重不足,无法激起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情况下,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就可想而知,教育的效果更是无从体现。在社科院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观念淡薄,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

2.3 大学生对待诚信的态度的偏差

错误的价值观影响下,诚信缺失现象已经渗入到高校里,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学术造假频频发生、助学贷款逾期不还、“非诚信”恋爱、网络诚信缺失等等现象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偏差。进入高校后,学生的教育管理由以前的他律转变为自律,摆脱升学压力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自律化的大学学习生活,个别学生甚至盲目地、完全地拒绝他律的管理,从而形成了极端的个人主义, “自我”因素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诚信观,诚信被视作为影响个人利益获得的障碍。社会阅历的不足和下意识的忽视,使得大学生无法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也不会去刻意培养自己的诚信观。社会不好的诚信风气、不好的诚信传统和对诚信的奖励及对失信的惩罚不力对大学生的教育力已大过学校的教育力,要使大学生走向诚信,已不再是单靠学校说话就算数或者仅仅只靠学校教育就能解决问题的时代了。

2.4 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

我国教育现状的一个特征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导致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在诚信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孩子的个人素质的养成偏离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道德社会化水平,由于受到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以及对社会道德的认知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灌输非诚信的内容,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差,这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相背离的。在社会教育方面,受我国教育资源短缺这一现状的影响,教育部门无法做到及时与每个受教育家庭进行沟通,在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方式、培养目标等等方面与受教育者的家庭达成一致。社会教育和家庭之间的脱节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诚信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3 改善大学生诚信观念现状的举措

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诚信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诚信被定义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伦理道德方面塑造和弘扬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美德,不仅是对个人修养和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民族的兴起。

3.2 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发挥媒体网络的正面宣传作用

环境是社会个体活动的基础,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形成良好诚信观的主要外部条件。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尤其是政府,对于优化社会舆论环境更是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广泛开展对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增强按照合同办事的信用意识;通过媒体曝光、文艺宣传、行业示范等多种生动鲜活的形式,使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守信者光荣并受尊敬,失信者可耻并受惩罚的良好舆论环境,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确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3.3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

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结合,避免出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家庭的诚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对子女进行良好的诚信教育,使之养成自觉的习惯。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和关心诚信家庭的建设,诚信的家庭氛围,友好、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诚信观念的形成。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最直接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为子女在生活、工作各方面做出诚信的表率,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对孩子诚信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霭.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6,1.

[2]马超.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对策[J].改革与发展,2010,2.

[3]李芳炎.诚信的哲学思考及其对诚信教育的启示[J].中国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

4.浅析当代离婚现象调查报告 篇四

同学您好!我们是嘉职院在校大学生,应我们应用文期中考试课题的需求,特在此做一

份问卷调查。主要是想了解您对现今同性相恋现象日益浮出社会表面以及国家法律是否许可该问题的一些看法。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当代大学生可以更理性对待同性恋群体,也希望能引起社会对该群体的重视。

对于本次问卷,我们将完全采取匿名制,且结果只用于课题研究。您可以放心坦诚作答,我们绝对保障您的隐私权。感谢您的帮忙!!O(∩_∩)O~~

本人信息: 性别: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1.您认为您的思想观念属于以下哪种?()

A很传统B较传统C中间D较开放E很开放

2.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同性恋的?()[多选题]

A网络B杂志书刊及其他读物C电视等媒体D学校课程E其它

3.您身边是否有是同性恋者或行为上表现为可能是同性恋者的人?()A有B没有

4.关于同性恋,您认为以下最合适的描述是哪种?()

A一种正常的情感抉择,只是性取向不同B一种另类的时尚潮流

C一种变态的心理扭曲但无害社会D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罪恶的5.当您看到同性恋时,会不会有异样(不同寻常)的眼光?()

A完全不会B会,有一点C会,十分介意

6.您可以接受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是同性恋吗?()

A可以B不可以

C朋友可以,家人不行D家人可以,朋友不行

7.如果您发现您身边认识的人是同性恋,您的态度会是怎样?()

A完全接受并祝福他们B试图帮助他/她扭转性倾向, 建议他们去看心理医生C不能容忍,排斥、远离他们D一定程度上接受,但

有些顾虑E把你们原本亲密的关系变成普通友谊

8.以下几种恋情,您能接受哪类?()

A男同性恋B女同性恋C双性恋

D都能接受E都不能接受

9.现在有一些同性恋自己的或者后援的社团和组织成立,您的看法是?()A很佩服组织者,并十分愿意加入B会考虑加入,但不会有什么大的作用C讨厌,回避或无视此类组织D无所谓,对此不关心

10.您觉得国家是否应该允许同性恋结婚,得到《婚姻法》的保障?()A应该B不应该

11.您觉得您属于以下哪类人群?()

A 同性恋倾向者B 处于朦胧阶段,还不明确自己是不是同性恋者

C 坚决反对同性恋者D对同性恋者持无所谓态度者

上一篇:公司信息收集管理机制(暂行)下一篇:中考英语模拟试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