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小学作文教学的论文

2024-09-05

反思小学作文教学的论文(共20篇)

1.反思小学作文教学的论文 篇一

小学六年级作文教学的案例与反思

背景说明:2012年5月2日,是我修完产假回学校上班的第一天,接手后我所任教的601班刚好是作文课,教学内容是以“师恩难忘”为主题的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单元的作文。因为是毕业班,小学六年美好的生活就要结束了,习作要求是给老师写一封信,写出心中一段难忘的回忆以及对老师的一片感激之情。我怀着兴奋(三个月半未进教室了,心里有些激动。)又不舍之情(孩子们再过两个月就毕业了)走进教室。开始上课,我并没有说这节课上什么,也没说要写作文,只是跟大家问好,寒暄(因为上学期我带过他们,大家熟识。)。

期间大家回忆了上学期我们之间的很多事情,在热烈的气氛中,我插入主题,“回忆那过去的日子”。让大家先分组讨论。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那些我们走过的日子。(我托宽了写作范围)

教学案例:

片断

(一)选取什么样的题材

师:在过去的六年中,什么最让你怀念,什么人什么事你最想写一写? 生:我想写一写小学生活中最令我开心快乐的事。

生:我写去年六一节我首次登台表演后的幸福与激动的感觉。生:我要写四年级那次数学考试不及格后那段时间里的心情、感受。生:我要写那年我们去野炊,大家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做饭的事。......师:这些事例都能反映出大家在过去的美好时刻。片段

(二)有关题材的主要内容

师:既然大家都各自选好了要写的题材,那么你们具体从哪些方面来表达呢?

生:那次登台我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帮助,大家陪我练习,不断鼓励我,上台时还给我加油,我都历历在目,我就写同学们对我帮助。

生:我要写那次野炊时发生的趣事,上次王一同学变成大熊猫的样子我至今想起还想笑呢!

生:我要写数学老师周老师在我考试失利后,对我的关心和鼓励,表达对他的谢意。„„

片段

(三)有关题材引发的想法(在热烈的讨论中听到一丝抱怨。)生:过去的日子都过去了,有什么好些的。

师:(为之一震,微笑着说。)你说的可能有一定的道理,老师很想听听你的高见,你能说说你不喜欢写过去的原因吗?

生:(不自然的)因为...因为...在以前的日子里,我常被老师批评,受到同学嘲笑,我不要回忆。

他的一句话引起了一阵窃笑,我为之愕然。另一个和他差不多的学生也轻声附和:就是。

师:老师觉得你们太悲观了,总有好的,让你们高兴的事吧,请大家就此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我觉得他们俩不应该有此想法,挨老师批评,说明自己做的不好,也该回忆一下,想想自己究竟哪做的不好。

生:对,从他们的话中我好像听出了自卑与自暴自弃。既然不想被批评与嘲笑,就该努力上进啊!

生:就是啊,如果学习上有困难,也可以找大家帮忙,与大家打成一片,自然就开心了啊。

......(教室里一时群情激动,为他们找优点。)

师:任何一个人都有闪光之处,都有值得别人赞赏的地方,同样自己也应该发现自己的优点啊,我相信你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快乐过去吧,写下来告诉大家吧!

教学反思:

学生要写出好的作品需要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对写作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在本课的作文教学中,我希望学生找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激起兴趣,激发写作热情。上述案例中,我找准切入点,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谈话中引出主题,为写好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与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教学片段

(三)不是课前的预设,听到那两个学生的发言后,我心里先是为之一震,我没想到他们会对过去的生活只留下痛苦,心立刻感到凉飕飕的,可这就是他们真实的感受!庆幸的是,我没有假装没听见,忽略他们,而是采取了“冷处理”,而是将话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性的思辨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两个学生的想法无疑是自卑与无奈的,但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发言的积极性考虑,我没有在课堂上一味的说教,而以同学们的“感同身受”的话语教育他们、引导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转变自己自暴自弃的态度,受到教育。

总之,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课堂生成,合理采用教学策略,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反思小学作文教学的论文 篇二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当下, 多数语文教师是这样进行作文教学的:作文教学按照教材的编排, 比如这一单元要求记人, 教师就安排学生写一篇记人的作文;下一单元要求写事, 教师就安排学生写一篇写事的作文。也就是教师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 只是被动地听从书本的安排,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针对每一类内容都练过, 但都只是蜻蜓点水浮皮潦草般地接触一下而已, 至于效果如何, 有多少学生的作文有待提高, 有多少学生的作文需要认真修改等问题, 教师则不闻不问。因为许多教师自己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只是认为练习写过就可以了。

所以, 作文教学首先要反思的就是教学有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新课程标准中有针对小学生习作的明确标准。其中三年级到四年级要求学生:1.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 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五年级到六年级要求学生: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 学写常见的应用文;4.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教师应该把这些标准牢记于心, 用以衡量自己学生的作文水平, 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那么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再者有了明确的目标, 就可以围绕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 实施相应的策略。

二、反思教学策略

(一) 少讲技巧, 多写多练

传统的作文教学手段太死板, 教师总是在布置作文之后先讲一些写作的套路, 告诉学生不能这样写、不能那样写, 结果导致本来就不知作文为何物的小学生一下子就云里雾里, 一句话也不敢写了。所以, 对于小学作文, 教师不能讲太多要求, 否则就是对学生的限制, 应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写, 完全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 少批评, 多些耐心

小学生写作文有错误是正常的, 纠错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教师必须允许学生犯错, 他们只有在错误和改错的循环中才能学有所得, 并且在犯错中得到的长进才是印象最深、记得最牢固的。初学作文, 有学生把“开头空两格”错误理解为“开头空两行”, 交到我面前时, 我意识到了学生的错处, 但我没有指责她的话, 而是耐心地分析了正确的段落格式, 直到她明白为止, 并鼓励她要认真地完成作文。后来这个小女生的作文一直很好, 成了班里的作文小组长。

还有一个小男生第一次作文就出现了多个错别字, 我意识到必须从一开始就要遏止住他这个毛病, 我认真地给他圈起来并一笔一划地改正。在课上, 我没有指名道姓地批评他, 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个医生误把“食指”写为“十指”而使病人失去所有手指的故事, 学生听了很震惊, 明白了写错字的危害, 纷纷检查自己作文中还有没有错字。而那个小男生也把作文中的错字都认真地改了一次, 并且保证再也不写错字。我趁着这个时机告诉大家, 防止写错别字的方法很简单, 只要有一本《新华字典》就可以了, 它是不会说话的“老师”, 只要我们有耐心, 一定会彻底消灭错字。学生接受了我的建议, 从此, 很多学生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

(三) 少模仿, 多修改

固然我们的教材里有许多语言规范、优美的文章, 将它们作为范文为学生的写作引路是很好的。但是, 我们的目的是“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 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品味文中的好词好句, 让学生理解作者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体会作者是如何来抒发自己丰富的情感的。而不要让学生全篇模仿例文的结构和内容, 否则学生的写作思路就被固定化了。要让学生大胆地去写、去想象,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而不是模仿出来的, 因此不要惧怕学生写无章法的作文, 只要能写出真实感人的内容, 那就是可塑之才。要知道, 玉只有经过雕琢才能成为润滑的玉器, 但前提是它必须是闪着特殊光芒的玉, 如果只是光泽一般的石头, 即使再圆滑也无济于事。

三、反思作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一般情况下, 教师认为作文课上不需要创设情境, 只要确定好写作内容, 说明了写作要求就可以了。但在教学中我发现, 这样的作文课学生没有写作的灵感, 自然觉得作文难写, 长时间在这样的状态下“被迫”写作文, 也难怪没有了写作的兴趣。

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学生应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曾经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让几名学生站到教室外边去, 然后让他们的同桌描述一下这几个人的衣服是什么颜色, 有几个图案、几个扣子等, 结果没有一个完全说对的。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明白了什么叫留心观察, 增强了认真观察事物的意识。

总之, 小学作文是基础, 这个基础能不能牢固, 关键要看教师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 大胆创新, 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发荣.谈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学语文, 2011 (3) .

3.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反思

从小学到高中直至大学,都有教师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差,有个别大学生甚至连毕业论文都不能顺利完成,可想而知,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有多么差。究其原因,就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夯实,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低。在我任教的班里,有一部分学生总感觉作文难写,每次写作文都胡乱应付了事,显然得分不会高,平时作文练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小学正是打基础的时期,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文,乐于用笔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是教师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当下,多数语文教师是这样进行作文教学的:作文教学按照教材的编排,比如这一单元要求记人,教师就安排学生写一篇记人的作文;下一单元要求写事,教师就安排学生写一篇写事的作文。也就是教师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只是被动地听从书本的安排,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针对每一类内容都练过,但都只是蜻蜓点水浮皮潦草般地接触一下而已,至于效果如何,有多少学生的作文有待提高,有多少学生的作文需要认真修改等问题,教师则不闻不问。因为许多教师自己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只是认为练习写过就可以了。

所以,作文教学首先要反思的就是教学有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新课程标准中有针对小学生习作的明确标准。其中三年级到四年级要求学生: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五年级到六年级要求学生: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的应用文;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教师应该把这些标准牢记于心,用以衡量自己学生的作文水平,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个标准,那么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再者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围绕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实施相应的策略。

二、反思教学策略

(一)少讲技巧,多写多练

传统的作文教学手段太死板,教师总是在布置作文之后先讲一些写作的套路,告诉学生不能这样写、不能那样写,结果导致本来就不知作文为何物的小学生一下子就云里雾里,一句话也不敢写了。所以,对于小学作文,教师不能讲太多要求,否则就是对学生的限制,应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写,完全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少批评,多些耐心

小学生写作文有错误是正常的,纠错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教师必须允许学生犯错,他们只有在错误和改错的循环中才能学有所得,并且在犯错中得到的长进才是印象最深、记得最牢固的。初学作文,有学生把“开头空两格”错误理解为“开头空两行”,交到我面前时,我意识到了学生的错处,但我没有指责她的话,而是耐心地分析了正确的段落格式,直到她明白为止,并鼓励她要认真地完成作文。后来这个小女生的作文一直很好,成了班里的作文小组长。

还有一个小男生第一次作文就出现了多个错别字,我意识到必须从一开始就要遏止住他这个毛病,我认真地给他圈起来并一笔一划地改正。在课上,我没有指名道姓地批评他,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个医生误把“食指”写为“十指”而使病人失去所有手指的故事,学生听了很震惊,明白了写错字的危害,纷纷检查自己作文中还有没有错字。而那个小男生也把作文中的错字都认真地改了一次,并且保证再也不写错字。我趁着这个时机告诉大家,防止写错别字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有一本《新华字典》就可以了,它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只要我们有耐心,一定会彻底消灭错字。学生接受了我的建议,从此,很多学生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

(三)少模仿,多修改

固然我们的教材里有许多语言规范、优美的文章,将它们作为范文为学生的写作引路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的目的是“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品味文中的好词好句,让学生理解作者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体会作者是如何来抒发自己丰富的情感的。而不要让学生全篇模仿例文的结构和內容,否则学生的写作思路就被固定化了。要让学生大胆地去写、去想象,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而不是模仿出来的,因此不要惧怕学生写无章法的作文,只要能写出真实感人的内容,那就是可塑之才。要知道,玉只有经过雕琢才能成为润滑的玉器,但前提是它必须是闪着特殊光芒的玉,如果只是光泽一般的石头,即使再圆滑也无济于事。

三、反思作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一般情况下,教师认为作文课上不需要创设情境,只要确定好写作内容,说明了写作要求就可以了。但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作文课学生没有写作的灵感,自然觉得作文难写,长时间在这样的状态下“被迫”写作文,也难怪没有了写作的兴趣。

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学生应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曾经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让几名学生站到教室外边去,然后让他们的同桌描述一下这几个人的衣服是什么颜色,有几个图案、几个扣子等,结果没有一个完全说对的。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明白了什么叫留心观察,增强了认真观察事物的意识。

总之,小学作文是基础,这个基础能不能牢固,关键要看教师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发荣.谈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学语文,2011(3).

4.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篇四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浅谈

余干县峡山中心小学程先波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由于受制于家庭条件、生活范围影响,他们接触的新鲜事物稀少,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因此造成学生作文缺少个人见解、创新及假大空现象特别严重。看了一篇范文,大家都照范文写,一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或抄作文应付了事,或凭空想象,东拼西凑,由此形成作文大同小异。写妈妈的都是“冒雨送我去医院看病”,写做好事的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帮老人洗衣服”„„

5.小学生作文教学反思 篇五

解决这一难题,须从根源上找原因。教学中发现学生作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内容空洞无物,缺乏创新;二、没有真情实感,空喊口号;三、语言乏力,品之无味。四、字数达不到要求。找到了问题的结症所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兴趣,搜集材料

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缘于学生知识面窄,可写之物太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是较难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发生在身边的事,网上的新闻告诉他们,让他们说出来,交流后在写,并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2、善于发现,勤于思考

其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还是很多的,只是学生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老师的一个眼神,父母的一句叮嘱,同学的一个灿烂的微笑以及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是学生写作的题材。学生缺少发现的眼睛,不善于思考。教学中我会就某一件事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3、欣赏美文,品味语言

常于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找一些精美的文章,从写作手法,修辞,感情色彩等方面引导学生赏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怎样遣词造句才使语言富有表现力。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品味能力。

6.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六

↘蕝蝂·貨℡

一:设计思路: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

二、教学步骤: 片段1:

师:(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

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我对母亲的爱。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课题)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展示句子)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希望是 ;希望是 ;希望是 „„

生1:希望是春天刚展开笑脸的桃花

生2:希望是春天刚扎好辫子的柳树 生3:希望是春雪覆盖下努力生长的麦苗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片段3: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归纳出: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 难道友谊 „„

生1: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生2: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生3: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生4: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我们都知道,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那谁还能说一说,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问句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把上面这个 “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

三、教学反思:

1、课程资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要的材料,而不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2、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练习。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3、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的教育。本课中学生精彩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7.小学科学教学的反思 篇七

1. 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电化教育既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优化科学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可谓功不可没。

1.1 运用多媒体教育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自然教材中介绍的一些自然现象因受时空限制,只能由教师言传口授,学生无法亲眼观察其变化过程,其所得也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性上。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能使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看得清的东西,变抽象为具体,大大增强教学表现力。例如:执教《声音的传播》一文时,学生通过自行实验,得出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但声波是什么形态的,学生对此模糊不清,似懂非懂。于是我将一只盛有清水的玻璃缸放置在投影仪载物台上,用小棒碰击水面,屏幕上立刻出现一圈圈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的水纹,使学生明确:声波就像水纹一样向四面八方传播开去的,从而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声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1.2 运用多媒体教育有利于化远为近

在自然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知识,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只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若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执教《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时,因月球可望而不可及,学生对有关的月球知识了解甚微,所以就要唤起学生对这“空中楼阁”的向往之情。我播放《地球的邻居———月球》中的有关片断,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月球与地球间的关系,以及地球的容貌特征,在此基础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所以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是直根,土豆、红薯等是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科学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广度

广度即问题的思考范围或问题的空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无处不在的力》第一课《力在哪里》的开头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硬果壳为什么会裂开?(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什么移动?(3)飞机为什么会飞上蓝天?(4)运动中的自行车怎样才能停下来?问题的思考范围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可操作性强。(1)硬果壳在钳子挤压下变形裂开;(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运动动;(3)飞机靠自身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及空气的浮力飞上蓝天;(4)运动中的自行车靠刹车产生的阻力停下来,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使学生体会到力无处不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的生活讨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虽然300多年前的牛顿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无形的力看不见也摸不着,难以想象。

4.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

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 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首先要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放下包袱,鼓励他们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5. 学生的评价内容要全面

8.反思小学作文教学的论文 篇八

一、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

目前,教师的教学反思多为感性认识,窄而浅,缺乏理性思考,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把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教学成了“空思”。

置身于当今不断发展的教育特殊时期,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原有的教师成长经历几乎不再适用,每个教师处在成长中。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培养会学习、善思考、能创造的学生,教师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经常的通过教学反思来回顾与梳理自己的实践行为,记叙自己的教学经历,提炼自己的教学智慧,走出自己的狭隘空间,才能全面的认识现象的本身,否则,只能是天天反思日日如此,年年反思岁岁依旧。

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的经验,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读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对如何教学,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带领学生走出自然提供了反思的标尺,读专业性的书。领略大师的风采,模仿名师的课堂,对自己的反思大有启迪。就不会导致在行为上依然停留在经验型教师水平。

二、对反思的认识和实际的反思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决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教学反思的意向,在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反思,但反思的内容比较单一,侧重于反思较低层次的教学技能,对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反思不多。在反思的方式上,侧重于课后反思,缺乏反思的连贯性。决大多数教师的自我评价都很高,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很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淡薄——对自己教学的高评价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距离。多数学校对教学反思都有要求,但不明确,不具体,造成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涵并不理解,并没有从内心真正接受学校的要求,而自觉自愿的进行教学反思,处于表面应付状态,对教学的反思也還停留在“反省、回顾”的水平。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都是影响教学反思发生的因素。大多数教师都能积极的认同教学新思想、新理论,如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但所认同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之间还有距离,说明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三、反思形式单一,反思内容和反思范围有限

教师对反思方法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几种方法。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反思的方法主要是写反思日记和反思教案)以及评课说课的形式。遇到问题采取在头脑中“想一想”,这种形式并没有把反思正规化,而是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的过程或反思的形式。采用建立教学档案、教学录像的反思形式则比较少。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采用这些方法在操作上比较复杂,或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的支持,而教师们对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以及评课说课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通过对反思方法选择理由的调查发现,选择这几种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及时地解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是可以获得即时的反馈,便于改进。

四、教师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还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上

在对教师的反思行为结果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反思日记或反思教案中涉及的最多的内容是仅仅对事件进行描述,尝试着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提供证据的占少部分,但仅仅是依据个人判断给出解释以及与自己的对话,对教学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探究,而涉及广泛的社会背景问题的几乎没有。在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探讨得最多的是对教学技能、方法、技巧等合理应用上的问题。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反思水平主要是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

9.《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篇九

其二、文中的个别句子有所删减调整,更加符合新教材的团结。如课文第一段中“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一句删去了“语言不同”,成为“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小小一个细节的变化,是大方向指引的结果,正如我们的孩子们说的:“他们都在学校上学,肯定都说普通话,怎能语言不同呢?如果各自说自己的语言,怎么交流呢?”这不就是民族团结一心的象征吗?

其三、课后题目,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

1.朗读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2.模仿说话: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选择一个场景说说。

课文内容基本没有大的改变。在试教的过程中,通过课文内容的细节变化和课后习题的变化,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变化的意图,理解总结表达方法,学习运用。因为有了具体的方法指引,学生在模仿例文介绍自己的学校时,有话可说,语言也生动有趣多了。选择的场景也很广: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教学楼前……

教材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后资料袋中,阿昌族和所示图片不符。图片是纳西族,不是阿昌族。

10.谈小学识字教学的反思 篇十

摘要:本文首先对小学识字教学进行概述,阐明小学师资教学的目的并说明反思小学识字教学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文章的第二部分重点对小学识字教学进行教学思想、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上的反思;最后,作者总结了两种能够改善小学识字教学现状的方法,希望本文能够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教学反思

引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学生接触我国优秀的文化历史的第一步就是“识字”,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识字量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强弱,而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识也是他们传承中华文明的起始。

1.小学识字教学概述

1.1 小学识字教学的目的

小学识字教学是指对小学生进行的汉字知识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小学生掌握中国汉语言系统中基本的字词,并通过这些字词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口语、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小学识字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的生活教学,因为没有识字,就无法真正的融入社会。

1.2 反思小学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内容,也最能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掌握的学习技巧和对语文形成的学习态度将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可以说,小学识字教学出现问题,则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乃至学生升初中、高中后的语文学习都会出现问题,因此,对小学识字教学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2.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反思

2.1 对教学思想的反思

我国小学生的语文识字量在近几年来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甚至在学前班中,识字量多少也逐渐呈攀比之风。虽然小学生的识字量在逐年增长,但很多小学低年级学生仅仅是认得字,却不会写字,也不会用字,这说明单纯追求识字量增长实际上是在做无用功,即识字教学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启发不够,儿童在识字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下降,汉字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充满诱惑力的新事物,而成为一种要记住的“任务”。

2.2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以背为主的学习模式下,教师对字义讲解也逐渐趋向刻板,从课本含义讲解汉字是中高年级教师主要的讲解方式,这种讲解方式忽视了语言文字的文化性质,汉语作为一种社会符号的功能,在纯粹的书本知识中被忽视了。

2.3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多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仍旧是识字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很少在课堂上真正用到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新式教学方法,而拘谨于课堂的识字教学与生活脱离,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实际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方法指导下,小学识字教学的目的也仅仅体现为“学生识字量的增长”。

3.解决小学识字教学问题的方法

3.1 将识字教学的教学思想从“教什么”改为“学什么”

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思想影响,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被演绎为神圣不可侵犯,课堂上教师是先知先觉者,甚至是担当真理的角色。虽然近代教育对“师道尊严”进行了形式上的批判,但那种思想根深蒂固,没有从根本上颠覆它在学生心中的统治地位,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仍然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思想。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学生面对陌生的汉字只会“背住”而不问“为什么这样写?从哪里来”。表面看来,教师教会了学生认字,可实际上却削弱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最根本动力――求知欲。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小学课堂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将学生的能力发展视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有所改进,改变语文教学的教育目标,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将语文识字教学从“我教给学生什么”转化成“学生想学什么”为主题的课堂。

3.2 以主动学习为主创新小学识字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识字教学的教学目标细化,考虑到识字教学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大意义,教师们除了对学生识字量和对汉字记忆进行教学目标制定之外,还应该制定以语言文化体会和文字意义体验为主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创新性的主动学习过程来完成。例如,组织学生们进行“识字本”剪贴活动,即鼓励学生将学过的字与看过的事物相匹配――将春天发芽的草、夏天开出的花制作成标本并在下面标注“花”和“草”;或者将看到的动物画下来、将零食和糖果包装上可以用汉字表达的事物剪下来并收集,在下面标注“青蛙”、“兔子”等,久而久之,学生们对自己识字量的掌握和提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为了互相“炫耀”自己精彩的识字本而不断主动的去识字,教师将发现学生的识字欲望越来越强烈,对汉字的理解程度更深,如有的学生会向教师表达出“鸡冠花是因为它的形状而得名的”,这就证明,学生自己理解到了汉字对事物的形象描述的作用,而识字对于他们来说,再也不是枯燥的“记住”,而是一种充满快乐的获得性体验。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在我国语文教学整体中占有着基础性的重要地位,而目前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思想不够先进、教学内容刻板、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的问题。要使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有所改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教学思想从“教”转为“学”,并根据对教学目标的细分去创新小学识字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反思 篇十一

一、关于第一节课堂教学重要性

第一节课意味着教育事业的开始,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也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就学生而言,他们对未来的新教师充满了诸多的期盼和想象,并希望快点见到教师去印证下是不是自己心中的那样。从新时期儿童的心理研究来看,儿童对未知的新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总是满载期盼,又总是过多于羞涩。对不同教龄阶段的教师来说,上好第一节课具有不同的意义。首先,对于刚参加工作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上好人生当中第一节课是人生教育事业开启的奠基石,是初次和学生接触的美好时光记载,所有的都是第一次具有纪念意义;对于老教师来说,上好第一节课是必然的,教师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学生,激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第一次接触学生需要严肃中带着可亲,可亲中具有一定的严师风范,这样既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又保障了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对神圣教育事业的尊重。第一节课意味着美好的开始,对所有的教师都非常重要,我们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二、关于学困生学生问题处理是否得当

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会有学困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存在。针对学困生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客观实际的角度去分析每一个学困生学习数学困难的成因,在分析成因过程中不可带有主观的个人因素。儿童时期的学困生问题,有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绝大部分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比如儿童本身还处于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阶段;家庭原因;自身思维方式原因;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等。教师要同学困生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找出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原因,并记录在案,而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有效的对策对学生给予帮助且不断跟踪反馈,让他们从阻碍中出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关于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

一方面,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强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小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无法分辨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必将阻碍小学生数学学业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从这个两个方面出发去寻求针对这两个方面的举措,经过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总结,他们发现数学实践创新活动有助于破解数学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建适合学生自由、快乐、友爱的学习情境,在知识讲解上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入生活进数学的方法、创新思维发展的方法等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以实践助学习,以学习促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四、关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发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改变以前师生相分离的教学状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掌控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只是引导作用,双方共存于一个教学共同体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不足之处能够引起教师的注意并促进教师去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素养提升;另外,教师的新思维新方法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去主动学习数学。

五、关于正确评价学生,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总结,有利于新的教学发展奠定基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比较高的层次要求,就是要求教师要站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公正、公开的评价,但是要转变评价内容,多采取鼓舞和激励的方式,让学生树立信心,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保护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批评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评价中尽量不用,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指正就可。特别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变化情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创地位并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进行评价活动的时候,针对教师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是教学活动直接实施者,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是否能够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正确认识和对待,可以说教师对教改的践行起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是有必要的,是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12.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探讨 篇十二

一、确定反思教学思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经常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因为, 思想是行为的动力, 只有思想的转变, 行为才能跟着一起转变。因此, 教师应确定一个反思教学思想, 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及时反思改善,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在确定教学反思中可以:1.教师应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充实自己的相关教学知识。2.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 将时尚的元素引入小学语文课堂。3.教师应注重以人为的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投入自己的情感。

例如,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前, 首先应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可以去网上查阅资料, 也可以自己调查, 多与别的语文教师交流, 在一些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身上学一些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策略, 向一些“新”的语文教师身上提取一些时尚教学的元素, 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另外, 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日常多关注一些社会新闻, 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正面影响的新闻融入自己的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也在与时俱进中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从小就获得超前的思想。同时,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融入自己的情感, 而不是只把教学当成自己的工作, 应注意关注学生的成长情况,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注意反思教学过程, 增加师生互动交流

在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机械性的练习, 而忽视了自己的这一行为导致学生对学习小学语文逐渐丧失了兴趣。因此, 教师应注重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在教学前的反思中, 确认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正确, 能否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的反思中, 应注意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应, 以及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在课堂教学后的反思中, 回忆、思考自己的教学中的不足, 总结经验。以下是对教师在反思教学过程中提出的几点建议:第一、关注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 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第三、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第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教师在讲到《观潮》这篇课文时, 教师应想到有些学生去过海边可以想象到课文中的情景, 但有的学生没有去过海边或许想象不到课文中的情景, 因此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涨潮时的视频, 课上为学生播放, 将课文书面的文字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眼前,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讲故事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带动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同时, 教师应明确小学语文教学并不只为了应付考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 提升自己的素养。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考什么学什么, 不考就不学”的思想, 指导学生将听、说、读、写在日常学习中想结合, 逐渐提升学生语文的全面发展。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设置问题, 并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提升学生思想升华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不只要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主要应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让学生在反思中认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并及时的改善、进步, 从而逐渐提升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 教师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提升学生思想升华时可以:首先, 用自己的反思影响学生学会反思。然后,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反思。最后, 总结学生的反思情况, 帮助学生从内心正确认识自我。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可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效率, 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反思, 就会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改进后就会不断的进步、成长。因此, 在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的发展进行教学反思, 以不断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周敏.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5.

[2]张朋成.浅谈反思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6, 02:203.

13.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总结 篇十三

一、小组学习的组合形式。

在小组学习的初始阶段,各小组的成员经过比较合理的组合后,在一个时期内各组的成员就相对固定,哪怕是调座位,也要考虑小组固定不变这个原则。组内的分工很明确,谁发起讨论,谁维持纪律,谁代表发言等,在一个时期内都相对不变,只有全体同学对合作学习这一方式能够适应了,才考虑重新组合各小组。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需要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时,要求是不需要老师提的,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找到自己的小组,很自然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很少有多余的动作。发言时,不是个别同学的发言,而是整个小组的发言——发言时,全体小组成员起立,可以想互启发相互补充,发言完毕后才全体坐下。这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群言堂,教师只主导,学生是主角,可以自由的发挥,大胆的创造,这是一个个小团队在学习,所以极少有我们所苦恼的个别学生开小差的现象发生,这是多么高效的课堂。这是老师们长期培养学生长期训练的结果,看得出,学生们也很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每个小组都可以展现自己的(广州的学校对班额的控制是说一不二的,都不超过46人,人数不多,所以小组数也不是很多),能够时常表现自己,获得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当然乐此不疲。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常态化。

14.《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篇十四

在揭示课题后,我问首先提出了疑问,问孩子们看过课题后有什么想了解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们还不懂得什么是质疑课题,答案不尽如人意。于是,我便换了一种方式,问孩子们如果是“我们的天华小学”你会怎么读呢?孩子们纷纷表示可以用自豪的、骄傲的、赞美的、喜爱的语气,我马上乘胜追击,让孩子带着感情来齐读课题,效果明显好了不少。

紧接着,通过课件让孩子们了解各个民族的风情和习俗,并适时地让孩子们补充。学生们兴趣很高,了解到了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生活,了解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美丽的学校共同学习,这所独特的学校也让孩子们无限向往。

在教学时,我尽量做到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边疆的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书声朗朗。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接着,我继续让孩子观察课文插图上小动物的.神态、动作,适时进行拓展。

15.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探讨 篇十五

1. 针对学生的反思性教学探讨

1.1 反思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是6~12周岁的孩子, 在这样一个年龄跨度比较长的阶段, 学生的心理变化是比较大的, 与其相关的年龄特点反馈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区分学生的年龄特点, 积极进行反思探讨, 力求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和品德教育活动.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兴趣教学很重视, 这阶段的学生将兴趣树立成了探究新事物的重要心理倾向.教师反思出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 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 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 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 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 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 比一比, 谁抓得多.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谁的多, 多多少吗?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1.2 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会逐渐融合, 这时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学生灵感的“智慧的火花”, 虽然会使得教师原有的教学环节设计被打散, 学生的反馈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 但是作为一名反思型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把握学生的反馈.教师应该明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该以听取和指引为主,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这些学生的反馈意见,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总之, 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课后进行积极的反思, 使得课堂教学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这样的反思记录,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使得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使得教学盲点在短时期内获得了有针对性的补救.

2. 针对教师的反思性探讨

2.1 教师的反思误区

反思性教学从表面上理解很容易, 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甚至是痛苦的, 因为反思性教学需要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调整.有些教师认为, 谈一些成功的经验, 不仅可以得到大家的好评而且能够提高本人的威信, 所以不愿意进行改错式的反思.还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在课堂教学出现错误时才需要反思, 反思是错误的代名词.更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教学的本意是为学生着想, 为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就不应该“责怪”教师, 反思毫无意义.这样的认知都是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 其实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整理和探究, 因为任何成功都是相对而言的, 在成功的背后总会有更大的挑战, 即使今天成功了, 为了明天更大的成功, 也要反思.

2.2 教师的反思手段

(1) 反思课堂中的成功

教学设计虽然有着教育理论的支持,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 对于设计合理、有效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及时将成功的做法经验记录下来, 从学生的课堂思维状态来反映教学状态, 从教师的反思记录情况来实现教学的自我超越.例如:开展合作学习和情景教学之后, 学生的兴趣高涨, 积极性提高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南北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了师生交流,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学得容易, 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这时教师就应该将合作学习的开展方法和情景教学的导入方法进行记录, 作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参考.

(2) 反思课堂中的失败之处

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可以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例如:数学教学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在反复练习后, 学生解题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理解题目和思考能力反而下降了, 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都无法解决.这时教师积极反思, 探索新课改教学理论, 从“学”的角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情况, 以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展, 就会找出原因主要是教师强调解题方法的“最优化”时, 缩短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

总之, 反思性教学的开展不仅促进了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发展潜能,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师生关系发展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创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反馈, 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从“成就人”的角度去探求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赵宝荣.论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与教师发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1) .

[2]张占巧.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3]张军英.小学数学体验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7.

16.我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六

笔者以为,如果我们在教学之前,不能对课程标准有一个正确、完整的理解和认识,就会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1个都不能少”,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制度,是假设全班的同学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是一致情况下,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步、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一刀切”。想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知识基础、家庭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致力于“填平补齐”,而且要在照顾绝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挤出多余的时间照顾学困生,开小灶,让他们学有所得,完成基本要求“为学有余力的学优学生提高、拔尖”。

二、“在活动中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我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应仅仅是一个接受现成数学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构建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教师在教授中很难教会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实践的活动中逐渐领会的。这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参与其中的学习过程,才是有效的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展和发生过程,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就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绝不替代,让他们自己亲手实践。教学时,紧抓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背景,为学生获取新知提供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启发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知的生长点,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有效确定学习起点;比较新旧知识的不同,发现矛盾,通过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新知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尝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教学应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应用可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让学生构建知识,而且还应懂得知识的来源以及实际的应用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数学课本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数学资源,尤其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和应用题等的学习,教师都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分析和整理,将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转变成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另一方面,由于课本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都被摒弃在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地处理好数学教材和生活实例,数学的学和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让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内在的动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除了要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之外,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和需要等一并进入了课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与学生以同伴的形式交往,使学生得到各项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反思,抛砖引玉,以期与其他同行商榷。

参考文献:

[1]马复.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7.《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篇十七

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绘声绘色。”……

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今天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不够积极,我相信学生也会慢慢进入状态的!

18.小学习作的教学反思 篇十八

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创设氛围使学生敢说,鼓励学生发现自己,说真话,是我们中年级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学生习作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无内容可写”,这就是平常的积累不够。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周围的世界每天发生着多少事情?

学校、家庭、街头……虽事事入了眼,却未必入了心,学生经常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生活一缺少观察,缺少体验;二缺少思考,缺少发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还要注意在习作时调动学生积累,让学生的各种积累“呈于眼前,浮于笔端”。

而积累的途径,有效的无外乎两种,即充实生活,博览书籍。在小学生习作上,我们提倡“儿童习作无禁区”!要求学生习作时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就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教师则要做到“童言无忌”、“宽容童言”、“呵护童真”。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用自己的语言自由抒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体验。只有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门槛,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学生的想象才能真正放飞,学生的语言才会充满灵性,学生的个性和才情才会得以彰显。

19.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探究 篇十九

关键词: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许多教育家教导我们, 教师要经常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 并指出: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就是对教师教学情景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假设和检验, 进而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 我们可以说: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后, 经过反思进一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行为。在新课改下,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填鸭式”教学,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 要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的进行反思, 从而改进教学方法, 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首先, 教师要充分认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工作的事后比较和反思, 可以找到自身工作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进一步从中发现问题, 进而通过认真思考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 教学反思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研究语文教学。

这里“教学反思”中的“反思”, 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和教学内容反复进行讲授、反复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 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不断开展教学活动, 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的行为。

2.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在新课改下积极进行课改实践。为做好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讲授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理论性的东西, 课后为学生布置好多习题, 而由于学生理解能力较差, 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个时候, 教师就可以通过反思后的课改实践并从中寻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 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理念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都知道:思维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新课改背景下, 语文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改的发展需要, 要及时更新不适合形势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 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改的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处处体现着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2. 教师要努力丰富自身的语文专业知识。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与否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及教学反思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那么, 语文教师如何才能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语文专业修养呢?我以为应该主要通过研读文学名著或著作、语文学术论文等。教师通过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 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还可以从中学会许多研究语文教学的方法。

第三, 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策略的探索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是广大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那么, 教师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来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做好每一课的课后反思笔记或课后小结工作。语文教学课后反思笔记或课后小结是语文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尝试。教师如果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会使教师尽快成长为新时期的复合型研究教师, 因此, 它对语文教师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课后小结和反思笔记, 就是指教师在课后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偶然的想法记录下来, 并重新审核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行为。

2. 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理念,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 自然能全身心地认真投入工作, 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方法上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如果长此以往, 就会慢慢影响教学质量。因此, 年轻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 在深层次上转变教育理念, 并用于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 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教师要尽心搞好每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必须首先搞好每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充分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步骤;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内容整理好充分的教学资料;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巩固好刚学的新知识。通过这些事先设计好的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并使学生能活学活用刚所学的新知识, 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教学反思是值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特别重视的一项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它的重大意义, 充分发挥它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我们广大教师要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 全面而深入地进行冷静的思考, 从而审视和发现自我, 使自己经过认真反思得到的经验得以升华, 不断弥补和改进自身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 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当然, 目前新课改下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但是,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对于语文教师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语文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尝试。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做好了这项工作, 就会使自身尽快成长为新时期的复合型研究教师。

参考文献

[1]王绍平.谈谈语文课后练习的处理[J].石油教育, 2009, (1) .

[2]陆青春.例谈课程改革下的语文练习[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1) .

20.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与反思 篇二十

关键词:情境创设; 算法多样; 算法优化; 估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94-001

数学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下面笔者就当下数学课堂中计算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计算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雾里看花”与“画龙点睛”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对创设情境大费周章,结果有的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

【反思】在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今天遇到了感兴趣的数学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从而启发学生从情境中能积极地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实现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在计算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有效突破和理解算理中的难点。如332-298=332-300+2=34,学生对多减的要加上这样的简便计算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如果我们创设一个买东西情境:张阿姨今天带了332元,在超市里买东西花去298元,他付给了营业员300元,营业员多找了她2元,必须补给张阿姨2元。这样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算理:把298看成300先减去,再加上多减去的2元,从而感受到简便计算的价值。可见,创设情境要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从生活中找“原型”,从而选择合适的引入方式。

二、计算教学中算理算法的“背道而驰”与“相得益彰”

陶行知先生认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有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大量的练习,就可以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了。但实际情况却因为学生算理不清,造成知识迁移的范围有限,因而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我们不难想象一个连基本计算的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怎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呢?怎能会具有计算多样性的能力呢?

【反思】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对算理的及时抽象与提升,也是对算理的实践验证。学生学习计算时,不是仅仅能单纯地按照计算法则机械地计算,更要能理解计算中每一步的道理,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即达到算理与算法互相融合的高度。如一年级时学生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后,接着学习“8加几”、“7加几”等进位加法时,当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后,要及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而这时的追问就是算理与算法的最佳融合点,学生不仅知道8加几的结果是十几,也能知道结果的由来:把8凑满10需要2,再从另一个数里分出2来,10加剩下的数就是十幾,同时也能知道不仅能把8凑成10,还能把另外一个数凑满10。当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合理运用方法计算时,也就是达到了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计算能力不断提升。

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时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计算教学中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的“各自为阵”与“殊途同归”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计算教学要尽量避免机械重复,既要考虑算法多样化,又要优化算法,更要处理好算法“创新”和“承接”的关系。

还有些同学用了竖式计算出结果。一番展示后,老师说:“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算法就用什么样的算法。”(下课)

【反思】现在有很多老师认为“现在计算教学一定要算法多样化,算法越多越能体现课改精神。”但学生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已经知道了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那么第(7)、(8)种的方法完全没必要在这节课中展示出来。你说有哪个学生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上述案例反映了在计算教学中少数老师对算法多样和算法优化这对基本矛盾的认识模糊。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归宿必然是优化,如果说算法多样化是过程,那么算法的优化则是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必煞费苦心“探索”多样化的算法,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刻意引导学生寻求“低思维层次算法”。而应该面对众多的算法与个性化的算法,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优化选择。

四、计算教学中估算教学的“虚有其表”与“名副其实”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但是,当下的课堂中出现了不少为了估算而估算的奇怪现象。

【反思】上述教学片段粗看还算自然,但仔细推敲,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估算环节就像一场“计算秀”,成了教学过程的一个“摆设”。个中原由,一是这几题估算结果很不典型,与准确结果之间的差距太大,同时教师也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二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估算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估算是检验计算结果正确与否的重要且方便的方法之一。但在上面案例中学生估算结果后就没有下文了,这显然是极不到位的,根本没有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的真正价值所在,没有成功的体验,学生自然就不会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检验。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审视计算教学的价值,厘清计算教学的思路,选择计算教学的策略,展开合理有效的计算教学研究,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学工处工作总结下一篇:2016尔雅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期末考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