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教师)

2024-07-02

教师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教师)(共11篇)

1.教师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教师) 篇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学习心 得

汽车工程系 崔选盟 二零一一年一月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使我了解到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纲要》的工作方针。通过对《纲要》的学习,我的心得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我国的教育阶段大体可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其中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还很薄弱,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城乡间存在很大差别,《纲要》中重要项目和改革试点中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即是针对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所制定的一系列解决办法,如:让落后地区的孩子们能走进学校,努力提高教育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形成较完善的教育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去落后地区教学。

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也是教育体制中相对比较落后的两个领域,职业教育体现在就业难的问题,而继续教育则体现在教育体系结构的问题上。《纲要》中所提到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缓解普通高等教育现在所面临的模式化教育的问题。针对继续教育,《纲要》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到2020年,努力形成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体现在对下岗人员再就业方面的帮助。通过政府的加大投入和继续教育体系

结构的完善能够解决保障社会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根本问题,进而缓解社会压力。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式高等教育方面的核心内容。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方向,提升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高素质社会品格、具备个人独立思维能力。使之在就业过程中具备竞争能力,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

制。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加快和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精神;提出“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明确要求;提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实现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行列、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二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六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

交桥”,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七是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三、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重大措施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

一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

二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改革,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

三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的教育统筹权。

四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五要鼓励先行先试,支持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保障。

四、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重要举措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二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三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四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二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切实强化教育督导,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四要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纲要》中还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

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作为教师不仅要在师德方面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更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认真研究、探索《纲要》中所涵盖的相关改革方案,深入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贡献一份力量。

单绪成:如何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我把它归纳成4321工程。抛砖引玉,希望和大家讨论。提高教学质量的4321工程 4个体系:一个符合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专业体系;一个符合用人单位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一套精炼实用的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教材体系;一个科学合理管用的的制度体系。3支队伍:一支作风正、水平高、能力强的管理队伍;一支满足高职教育要求的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支优秀的政治辅导员队伍。2个环境:一个适宜师生学习和工作的自然环境。一个适宜师生学习和工作的人文环境。1个条件:一个完备的实习实训条件。此即4321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二、教师队伍建设及师德修养方面

《纲要》中指出要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核心,科学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

部署,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分阶段和分地区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教师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升教师思想素质,鼓励年轻教师继续学习深造,完善教师待遇及比例结构,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教育发展规划,是我国教育发展体制上非常重要的,而且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做了战略性部署,同时对学院的办学发展和办学理念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教师,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心得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在教育界内引发了对此纲要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中国自2008年8月启动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去年年初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到今年3月《规划纲要》也经历了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将开始全方位的改革,并决定到202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走向。

通过对《教育纲要》的学习,我觉得作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工作人员,深感责任重大,下面针对教育规划中关于孔院建设各方面的内容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

《教育纲要》第十六章第五十条中指出: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拓宽渠道和领域,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

我们清楚的看到“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又一次被写入了教育纲要。首先,我为我们所做的事业感到骄傲,但同时,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更是油然而生。这就要求我,在以后得工作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国家赋予的重任。用使命感、责任感鞭策自己,以热情、激情、感情做事业,以锐气、朝气、正气、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二、鼓励发展青年教师

第十七章第五十三条指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江学者奖励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我们虽然不是一线参与教学的老师。但是,从《教育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年轻同志的重视。要求年轻骨干尽快成长起来,进入国家高精尖的队伍。所以,作为年轻同志,我备受鼓舞,我所在的工作部门汉办财务处很重视年轻人的培养和提高,所以我有信心和能力学习好,服务好。

三、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八章第五十六条指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第十八章第五十八条指出 :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

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国家各项纲要和规划中,都反复强调资金的合理使用,加强监管。在教育界内更是尤为突出,因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由此可见,其经费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国家汉办财务工作人员,我们理应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与时俱进。加强经费管理、确保资金安全。积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坚决杜绝“小金库”现象。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第十九章第五十九条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互联网是通讯的重要工具,远程汉语教学,形成国际化的多语种链接,已经逐步建构完成。

五、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第二十一章第六十六条指出:组织实施重大项目。2010-2012年,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完善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支持孔子学院建设。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各地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孔子学院建设,充分体现了孔子学院建设已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六、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十二章第六十九条: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不断的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学习心得

上学期期末时也曾学过这个纲要,但并没有这次那么详细,那么深入,还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材料。粗粗翻阅这本书后,大概讲得是对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憧憬,也对未来一个时期内教育发展与改革作出了具体的战略与工作方针。通过上午与下午的学习,在范校的讲解下,对本纲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接着就来谈谈我此次的学习心得。

首先,本纲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我们都耳熟能详。那么人才来自于哪里,靠谁培养,怎么培养,培养怎样的人才?依靠的都是学校教育。这也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发展。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那儿聚集了世界一流的人才,因为那里有世界一流的名校。如哈佛,它的建校历史比美国诞生的时间还要长久。比方北京、上海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两个城市,仔细一瞧,不难发现那里也拥有着许多中国一流的大学。由此可看出一个地区要发展、甚至一个国家要强大,都不能不振兴教育。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国情——是一个人口大国,人民的素质直接影响祖国的未来。综上所说,所以我十分赞同纲要将发展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其次,纲要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现在推行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与“育人为本”本质相同。即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教学工作中,不能只顾及少数优生,更要关注后进生与极易被忽视的中间群体,尊从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不能盲目的“一刀切”,应考虑学生的阶段性与个体差异性。

最后,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包含三个层次:第一,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实际上要真正做到教育公平,仍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的高考算是相对公平的考试,但也存在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现象。只要我们有那个信念,并持之以恒。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我相信终有一天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以上三点是我本次学习纲要最有感触的地方。还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与时代同进步。

今天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纲要》指出: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

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其中,“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重要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2.教师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教师) 篇二

刘延东同志强调, 要加强领导, 周密组织, 精心部署, 注重实效, 以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宣传好、贯彻落实好。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任务繁重复杂, 必须加强顶层设计, 全面规划部署, 分步有序推进;必须落实领导责任, 完善协调机制, 强化督导检查;要开展调查研究, 制定配套政策, 细化部门和地方工作任务, 构建分工明确、相互支持的工作体系;要系统规划, 重点突破, 扎实开展各项改革试点;要启动实施教育发展项目, 精心设计, 精细管理, 使每一个项目都成为得民心、惠民生的项目, 成为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教育发展增添后劲的项目;要建立相互衔接的教育规划体系, 完善分区域教育规划, 制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等七个分领域专题规划;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切实加大教育投入, 通过科学配置、严格监管,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加强教育质量管理, 形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科学质量标准体系, 健全以教师、教材、教法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政府、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质量监测体系, 推动教育事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 应坚持从实际出发, 只要符合中央确定的原则精神, 只要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就要振奋精神,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敢于突破, 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部下发通知, 要求全国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一要大力学习宣传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二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推进贯彻落实。三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 有序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四要抓紧启动实施重大项目, 切实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五要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 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六要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督促检查。

3.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学习心得 篇三

潘立鑫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从中能看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首先是《纲要》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是《纲要》中提出的关于教育改革和规划的总体方针。

优先发展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长期坚持的一项方针政策,并始终不遗余力的执行。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现代社会强调的就是一切以人为本,而教育以人为本体现在那里?那便是育人为本,具体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传统教育一直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

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但这并不是教育或者教师本身的错,而是源于传统教育体质与目标,所以要实现这一点,便要进行教育体质与目标的改革规划,这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否艰苦,可想而知。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事物总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中,教育要想向好的方向发展,必然要进行改革创新,这里的改革创新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其次是《纲要》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其中第一个关键词是教育现代化。何为教育现代化?我个人认为所谓教育现代化应该是教育水平应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而今看来,这一水平还很难达到。而究竟怎样的教育才能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这正是教育改革和规划过程中要探究的问题。

第二个关键词是学习型社会。什么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即全社会将学习作为主题,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社会形态。这将是个长期目标。

再次是发展任务。《纲要》中提出的发展任务囊括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涵盖我国所有方面的教育,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但是我个人觉得应该将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也纳入其中,因为学生除了学校学习生活外,大部分都在社区、家庭中生活,这部分的学习也应重视起来。

接下来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基础”教育工作者,这里说教师是“基础”,是因为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都和教师发生关系,教师队伍的好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否达到。对于我们学校的师生来说,最直接的便是成绩的好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仅是学校等教育部门的任务,也不仅仅关系到教师自身,这也是全社会以及每个家庭的责任。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但社会、家庭也应该理解教师,社会、家庭对待教师的态度也应改善。

最后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国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信息化是必须走的道路,但事实上我国教育信息化还处在初级阶段,许多学校还不具备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部分落后地区的学校甚至没有任何的电教设备。先进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与利用。

4.教师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教师) 篇四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专题》的学习,收获确实是丰富且充实的。通过学习,使我初步了解到现在教育的种种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素质,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作为教师,如何去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落实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如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让他们学得开心、学有所获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得到的启发。

作为语文学科,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却发现,有时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并不能真正博得学生的喜爱与欣赏,大多数学生还是很被动地来完成作业,因此,作业的质量总是得不到提高。

经过继续教育培训之后,自己专业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有了一些新的理念,我尝试用开放式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由“要我做作业”转变为“我要做作业”、“我喜爱做作业”,真正做到作业目标自我确定,作业方法自我选择,作业效果自我评价。

一、作业目标自己定。如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让他们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水平制定自己发展的作业目标,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给自己确定“背诵、积累、拓展”性的目标,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降低要求,为自己确定“掌握生字、熟读课文、摘抄段落”的作业目标,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各项潜能,只是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

二、作业方法自己选。

不同的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如空间智能较强的学生喜欢涂涂画画、想象设计,如从他们的手抄报或采蜜本中就可看出;交际智能较强的学生爱与人交往,与他人合作的意图明显,每遇表演系列活动时他们最积极;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喜欢说话、写话,常利用语言表达思想,课堂回答与日记是他们最好的展示„„

三、自我评价,张扬个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成为一个自我监控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学习一些自我控制的技能;让学生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探索活动。

学生在根据自定的作业目标与自选方法完成作业后,应学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来增强监控自身思维过程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必须让学生清楚明白地说出来或写出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作业方法、效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5.教师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教师) 篇五

近一个月以来,我在网络上参加了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通过收看教育部有关领导的讲话和专家讲座,参与学习研讨,使我进一步提高了对学习和贯彻全教会精神和《纲要》重要意义的认识。领导和专家的讲话高屋建瓴,方向明确,思想新颖,启发思考,令我受益匪浅。现结合自己主抓的教学研究工作,谈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只有深入学习和贯彻二十字工作方针,才能把握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

《纲要》提出了二十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这次学习中,袁贵仁部长深入阐释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他指出,这“五个必须”是一个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来教育改革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这“五个必须”贯穿于《纲要》的全文之中,体现为《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我感到只有深入学习和贯彻这二十字工作方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纲要》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发展目标。

二、只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把提高教育质量落到实处

纲要指出“只有好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实践表明,“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切实为师生减负增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真正找到出路,把提高教育质量落到实处。我们在所承担的国家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行动研究中,在全国首先提出并形成了“学案教学模式”,在高效课堂课题研究中,我们形成了“五策四字四度”教学改革新经验,“五策”是: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策略;二是学生主动学习策略;三是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四是教学管理的创新策略;五是学校、班组文化个性化建设策略。“四字”是指课堂教学要追求“趣、实、活、新”四个字;“四度”是指课堂教学要力争达到四个满意度:一是学生喜欢;二是同行佩服;三是领导认可;四是自感成功。引导教师实现由“主讲人”向“主持人”转变,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让学生学得高兴、主动和深刻,教师要认真研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点。由于我们坚持自己好的东西往实处、深处去做,引导教师研究课堂,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的素质在不断提高,浚县的教育教学质量在稳步提升。

三、只有让校长有思想,把学校办出特色,才能将素质教育引向深入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思路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要想办出特色,关健在于要有一个有思想的校长。”“校长没有思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校长如果没有思想,学校的发展状态就非常“疲软”,学校工作“盲目”且“忙动”,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满意度的提升。这是我县近年来立足“一手抓安全稳定,一手抓教育质量”,引导农村学校实现创新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新认识。在这次学习中,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的《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全面分析了基础教育“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指出了“学校特色发展的途径”。然而,学校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课题引发思考,思考引起探索,探索就会形成经验,本土化的经验就是特色。课题犹如一面学校发展的旗帜,让学校的发展有了方向感。从我县几年来对实施课题引领过程来看,经历了先动员少数学校承担课题,到部分学校同意承担课题,再到目前“校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主动承担课题三个阶段。学校从不理解到认同,再到主动立项论证、开题实施、主题深层推进,彰显出了校长思想的成长性变化。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教学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校校有课题,一校一特色”,是我们在引领学校创新发展中的指导思想。一开始,学校可能没有什么特色,但是有了课题研究,就会引发校长拓宽思路,在联系和整合中产生创新思维。以我县成名的申店学校“星级管理模式”和淇门学校的“腰鼓艺术文化”形成的特色过程为例来看,两所学校特色的形成都来源于市级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引导校长进行有益的联系与整合。前者受农村“十星级文明户”牌子和执法人员佩戴胸牌卡的启示,将素质教育的内含以六颗星的形式巧妙建构起来定格在小学养成教育之中。在实验研究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农村特色,操作方便,规范有序的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模式”。每周五的评星课和晋升星级给小学生带来的成长性体验成为最大的亮点,这一模式经验已在全县所有小学推广。后者则是顺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将学校所在的淇门村濒临消失的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腰鼓艺术文化重拾起来,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并逐步形成学校的校本课程。这一联系和整合性做法,深受学生的喜爱和群众的支持,成为我县通过特色办学吸引学生,提高教育质量的成功范例,同时也成为我们思考如何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生动启发。

6.教师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教师) 篇六

一、高等教育先导发展, 京津冀区域发展应该确立的新理念、新战略

(一) 21世纪国家间的激烈竞争博弈中, 高等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集聚区域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

2006年9月, 美国政府在《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未来指向》报告中指出, “今天,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美国, 高等教育中卓越、创新和领导力的国家能力将成为我们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凝聚的核心力量”[2]。2009年11月, 英国政府在《更高目标:知识经济中大学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 “大学是知识经济和文明社会的心脏, 是英国保持国家特质并屹立于世界的根基。一个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成就, 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思想和文化潮流”[3]。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 在规划21世纪继续保持领跑地位战略时, 发达国家将高等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 把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制胜法宝。在世界发展史上,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工业革命中的英国, 以及之后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兴盛都是以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作为基本支撑路径的。

高等教育集聚的区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发源地和汇聚地。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是美国高等教育最为集中的区域, 聚集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 吸引着美国各州乃至全世界的青年才俊和优秀学者在此学习和工作, 每年为该区域培养数以千计的各学科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 为区域内各类产业蓬勃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本。除世界一流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也拥有诸多地方教学型大学和社区学院。接受纽约市财政拨款的纽约城市大学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公立大学, 拥有超过26万的学位生和27万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学生, 为本地劳动力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供坚实平台。

在全球化背景下, 区域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作用, 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贯穿马萨诸塞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马里兰州和哥伦比亚特区, 这一区域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金融业、创意产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政府信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尽管该区域仅占美国国土面积的3.68%, 但其在2008年占全美GDP的比例高达22.4%。连同五大湖区域、旧金山-圣地亚哥城市带区域和德克萨斯州阳光地带, 美国东西南北四大著名区域的发展都有明确的定位和要求, 各自承担不同的国家责任和使命, 共同铸就了美国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在这些区域, 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高等教育集群以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标志的集聚—溢出效应倍增, 有力地保证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能力始终处于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前沿水平。可以说, 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布局与技术创新的关键核心要素, 一国之内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区域, 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

(二) 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是优化京津冀区域发展思路, 实现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选择

京津冀区域发展潜力巨大, 有可能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是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制高点与桥头堡。在环渤海地区, 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与天津两大可以打造成为全球具有重要意义的“双核”门户城市, 是最具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的区域。在经济上,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天津滨海新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试点区, 大飞机、大火箭、大炼油、大乙烯、大造船、大机车等国家重大项目落户京津冀区域。京津冀区域开始成为吸引和凝聚创新人才和创新科技, 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至关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优化发展主体功能区。在文化上,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体现与标志。在全球以文化为主要标志的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京津冀区域内极其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将有机聚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成为打造中国特色软实力的主要阵地。在交通上, 京津冀区域内汇集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天津港和黄骅港四大重要能源货运港口, 京藏、京承、京哈、京津、京石高速公路与京津、京石高铁形成了放射状便捷高速交通网络, 首都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紧密连接全国、全世界, 京津冀已经建设成为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国际航运、国际空运和国际物流中心。京津冀向内辐射和带动东北和西北内陆地区, 向外积极参与东北亚合作与发展。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发展框架下, 京津冀区域未来发展必须走优化发展的道路。京津冀区域的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开始减弱, 必须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 必须把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放在首位, 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要走区域优化发展的道路, 必须依靠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只有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强大的高等教育集群优势, 实施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才能为其全方位输送优质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 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高等教育先导发展应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 应成为优化京津冀区域发展思路, 实现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选择。

二、政府主导、科教驱动: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是指:中央政府与区域内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紧密协作, 以规划、财政、人事、法律等宏观政策调控手段为主, 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整合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 确立区域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战略, 发挥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并影响全国的创新发展。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 是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为基础, 以高等教育溢出效应倍增为特征, 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核心, 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一)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为基础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以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关系为前提, 高等教育发展引导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本身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达的重要标志。

1. 京津冀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 生态集聚效应显著。

无论从数量、质量、发展程度和开放程度来说,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都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 也是我国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主要代表,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的密集程度和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在世界各国发展中都是不多见的, 是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得天独厚的最大比较优势。

京津冀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总规模占全国1/10以上, 北京、天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 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每十万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都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每十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基本达到了国际大都市的平均水平;普通本科高校数量和高水平大学数量居全国之首, “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占全国的1/4强, 设有研究生院普通高校占全国1/3以上;京津冀区域研究生教育总规模占全国1/5, 博士研究生总规模占全国1/4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开放程度最高, 京津冀区域外国留学生在校生数量占全国40%, 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外教占外教总数32.4%, 京津冀区域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也保持领先水平;高校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 以及拥有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的比例居全国之首。此外, 京津冀区域还聚集着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高水平科研院所。这一切都为在京津冀区域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先决条件。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 要求改变区域高等教育亦步亦趋跟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 从区域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和普惠化水平, 使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中心。

2. 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贡献力强, 资源溢出效应倍增。

新经济增长理论把以高等教育为核心的“技术进步”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认为技术 (或知识) 、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提升、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以高等教育的溢出效应倍增推动区域发展为基本特征。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强, 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用大。北京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社会的贡献力逐年增加。北京教科院高教所经过计算, 得出1990-2007年北京高等教育对地区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是3.32%[4],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之多。1990-2000年, 天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48%, 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天津高等教育转化为产业生产力的能力居全国前列[5]。京津冀区域资源比较丰富, 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城乡人口比重和受教育程度差异比较大, 在未来数十年, 还将面临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挑战。据预测, 京津冀区域人口总量将于2027年达到峰值——1.26亿, 超过京津冀区域人口承受能力的上限[6]。区域内劳动力转移, 区域外大量流入劳动力的培训等问题都需要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加强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 为区域内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多类型、多规格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撑。

长期以来河北为京津两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甚至做出很大牺牲。京津反哺河北支持河北共同发展, 既是经济上应尽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要求, 其中高等教育可以发挥独特的功能。整合京津冀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 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资源的共享, 进一步发挥外溢功能, 可以有力促进京津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合作, 最终促成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的和谐稳定。在区域合作发展方面,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走在了前面, 京津冀区域需要把握时机, 迎头赶上。

(二)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全面推进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指出, 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为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全面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 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主要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国家政策驱动、外资投入驱动模式为主, 资本的集聚效应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所累积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尖锐, 迫切需要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型。世界金融危机也迫使我国进一步加速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从出口外向型经济向进一步扩大内需、内需外需并重转变,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科技创新力和知识贡献力将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京津冀区域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和适度竞争并存的产业格局, 产业发展呈现出不断加深的专业化趋势。要使京津冀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将其强势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实际发展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产业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问题就是必须增强区域技术和知识自主创新的内生能力, 形成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链和大的产业集群, 使区域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京津冀区域肩负着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任, 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地, 也是拉动中国区域经济成长的强大引擎。从京津冀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区域高等教育已经具备生产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和创新人才的能力。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就是要以推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全面促进区域内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

1.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原始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是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 尤其以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发现和发明为主。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原始创新的主体。作为国家基础研究最重要的资源集聚区, 京津冀区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位居全国首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京津冀区域基础研究投入居全国之首。2006年京津冀区域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为1056.57亿元, 占全国的18.35%, 而基础研究投入占到了全国的近50%左右。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明显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是我国唯一能与美国、德国、韩国等高技术领域强国投入水平相当的区域。第二, 京津冀区域在基础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方面在全国居领先水平。第三, 京津冀区域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居全国之首。2007年京津冀区域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数达到45026篇, 占全国的26.2%, 领先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并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第四, 京津冀区域高校科技人员占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的比例居全国之首。2007年京津冀区域高校科技人员7.84万人, 占该区域科技人员总数的12.1%, 高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7]。

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增强我国原始创新的源头供给, 解决我国经济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进一步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和地方贡献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实施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京津冀区域高水平大学原始创新的能力水平和主体作用。

2.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 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相匹配, 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 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也就是说, 集成创新是将已有技术有效组合, 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集成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发挥高等教育的纽带作用,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日本是依靠集成创新实现科技腾飞、国力强盛的典型。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集成创新能力, 建立官产学研合作组织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种子或创意的基础上, 促进新风险企业的创办;改革国立研究机构和国立大学为独立行政法人, 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自主性和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措施, 日本在新技术革命中, 实现了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腾飞。

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非常重视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在国家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应用研究”等意见和措施。2007年京津冀区域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971.3亿元, 占全国的43.6%, 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合同成交数占全国的28.4%, 长期领先于珠三角地区, 从2006年开始高于长三角地区[7]291。高等教育在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 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每年产生的辐射全国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数千项。集中了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 同时, 还是全国最大的软件开发和生产基地。中关村是以北京地区高等院校集群为母体的, 在这里密集坐落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9所, 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213家, 两院院士占全国院士总数的37%, 是我国最大的科教智力资源密集区。近年来, 中关村科技园区对北京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在60%以上, 对经济品质提升和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 京津冀区域还拥有亦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基地等多个科技创新区, 成为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的主要集散地。

倡导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 需进一步发挥高校在集成创新中的作用, 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 努力实现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显著提高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能力。

3.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是发展中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快,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发优势”, 即可以凭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实现技术赶超。日本、韩国、爱尔兰等国家十分注重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 成功走出了一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颁布后, 国家和各地相继颁布实施了关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实施细则, 强调“积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吸收与创新的联合研究开发, 或者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依托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智力、信息、资金和政策资源, 引导区域内企业引进高新技术, 实现技术创新。”[8]在实践层面上, 也进行了引进高等院校共建创新载体,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积极探索。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 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的作用。第一,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中的技改项目, 以高校众多实验室和科研项目为区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载体。第二, 以培养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 精通国际规则的人才, 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撑。第三, 建成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区域, 为我国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拓展空间。

(三)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强调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政府主导是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从区域发展来看, 政府主导是指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它不仅负责制定区域发展战略, 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而且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还要发挥基础性作用。

1. 京津冀区位特征决定了京津冀区域发展新模式必须强调政府主导。

第一, 京津冀区域的经济主体是国有经济, 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第二,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是公立高等教育,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中有20%是中央直属院校, 北京地区中央直属高校占40%。因此要整合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 发挥区域高等教育的合力, 必然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第三, 京津冀区域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 承担重要的国家使命, 它的区位特征和战略地位要求其改革发展需要突出强调整体设计、稳步推进, 必须体现出强烈的国家意志。2009年3月, 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同意中关村先行先试, 为我国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2009年底, 国务院正式批复调整滨海新区行政规划, 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 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此前, 国务院还批准首钢整体搬迁至河北曹妃甸, 启动了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新布局规划。国务院在京津冀区域的一系列措施, 反映出京津冀区域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其复杂性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紧密协同, 突破原有行政区划的界限, 对区域发展和体制改革做出一系列制度安排。

2. 政府主导不等同于计划经济。

政府主导并不是计划经济的专利。美国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国家, 在相当长时期美国甚至没有设立联邦政府教育部, 但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 曾有过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干预成功主导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做法。最为典型的案例是著名的赠地学院运动。美国政府和国会以法律的形式强有力地主导了高等教育的布局规划, 出现了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应用型大学,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9]。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发挥中央政府各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做好区域内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建设与优化发展区主体功能相匹配的特色鲜明的区域高等教育, 做好跨行政区划的发展规划, 为区域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谋篇布局, 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三、思想解放、体制创新、资源统筹: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

(一) 政府思想解放是前提,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科教资源统筹是重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 京津冀区域发展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天津凭借其良好的商业传统和轻纺工业, 河北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矿产区, 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异军突起、高速发展, 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联动发展, 京津冀三地各自为战、孤立发展, 北京、天津凭借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人才、资金、技术优势, 经济快速发展, 而河北不仅没有搭上“京津经济快车”, 享受辐射带动之利, 反而由于环绕京津, 在人才流、技术流和资金流方面出现巨大的“空吸现象”, 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紧邻京津的河北地区还出现了人口超百万的环京津贫困带。同时, 随着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 京津两地的发展也因为缺乏足够的腹地支撑, 越来越陷入“现代化孤岛”的困境, 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土规划,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完善区域政策, 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突破行政区划界限, 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京津冀区域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 其发展模式亟待创新, 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做强区域高等教育, 以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进步, 这是根据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实际和比较优势, 在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的一次创新。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推进, 前提是三地政府部门思想解放, 关键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三地政府必须摒弃本位主义的发展理念, 形成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大视野、大规划, 在管理体制机制上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界限, 同时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 有力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

加大统筹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 是成功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的重点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分布差异巨大。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京津两地科教资源密集, 而河北面积是北京的11.4倍, 人口是北京的4.4倍, 普通本科院校却只有北京的1/2;京津两地相继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而直到“十五”末期河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21%, 尚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同时, 河北省科研机构数量和整体实力与京津两地差距巨大。京津冀三地科教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对区域产业梯次转移和技术成果扩散转化都将造成重要影响。第二, 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统筹不够, 对区域经济整体贡献力不高。由于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 科技与高等教育管理分属两个系统, 系统之间的资源统筹乏力,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 各省市科教资源的配置, 更多地体现出为本地产业发展服务的取向,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明显不足。近年来,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与河北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等大型综合项目加快推进, 迫切需要加强区域层面的科教资源统筹力度, 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优势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第三, 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各有困境, 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已经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但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土地资源短缺日益凸显, 空间布局结构问题制约困扰着北京高等院校的优化发展, 同时, 北京市属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生源结构优化的问题。天津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发达, 而普通本科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与北京优质高等教育错位发展问题。河北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 高等教育需求强烈, 但省域内高等教育, 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 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高等教育经费短缺。打破行政区划带来的政策壁垒和限制, 优化区域内的高等教育资源, 实行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强区计划势在必行。

(二) 以启动国家教育体系改革试点计划为契机, 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

1. 坚持政府主导、点面结合、梯次推进、追求共赢的基本工作原则。

《纲要》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第六十七条提出“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 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 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对于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的实施, 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工作原则:第一, 政府主导。京津冀区域合作必须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三地政府主导作用。建议国务院责成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联合制定《关于推进京津冀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此之下, 充分发挥三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协作机制和在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教育资源调控、优先合作领域确定等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第二, 点面合作。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注重实效、稳步推进, 通过区域内各地教育行政机构的协调沟通, 确定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合作领域的顺序, 按照“项目合作———全面合作———一体化发展”的工作目标, 以点带面, 优先推进共识程度高、条件成熟的合作事务或项目, 力争在一定时间内有所突破, 从而不断积聚对于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提升区域教育合作内容的范围和水平。第三, 梯次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立足区域发展的实际, 遵循“总体规划, 先易后难, 区域联动, 整体提高”的发展路径, 使京津冀地区成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中心、国际教育信息交流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教育资源输出中心。第四, 追求共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以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宗旨, 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提升区域整体高等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2. 北京、天津应该扮演积极的倡导者、真诚的合作者、务实的行动者的角色。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教育发达地区, 北京、天津应在促进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扮演好三个角色:即积极的倡导者、真诚的合作者、务实的行动者。所谓“积极的倡导者”, 就是必须跳出行政隶属和地区利益的狭隘视野, 全面深刻认识到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对国家教育现代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影响以及自身在此进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所谓“真诚的合作者”, 就是必须把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 一方面坚持各地区不论发展水平高低, 一律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有主动服务意识, 主动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工作。所谓“务实的行动者”, 就是指要按照实事求是、力求实效的原则, 做好区域整体规划和政策配套工作, 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稳步推进区域教育合作。

3. 建立长效权威的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的机制主要有“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三省市常务副省 (市) 长参加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 (高层) 座谈会”、“15+1”城市领导参加的“市长论坛”, 但都偏重于经济方面, 教育方面尚未启动。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目前最为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问题;二是制度层面的制约问题, 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建议成立“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 承担起协调、规划、管理等职能, 下设协调管理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就合作的相关问题开展工作。

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对于带动华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发展, 拉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发展, 乃至推动东北亚合作发展也很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 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不仅仅是考虑高等教育自身如何发展的问题, 而且是着眼于经济社会全局发展, 因而研究探讨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的意义作用和责任就显得更大、更重要和更紧迫了。

参考文献

[1]吴岩, 等.探索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02) .

[2]赵中建.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87.

[3]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Skills, UK.Higher Ambitions: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a Knowledge Economy[EB/OL].http://www.bis.gov.uk/policies/higher-ambitions, 2009-11-01.

[4]杨振军.首都高等教育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3) .

[5]刘丽娜.天津市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科教文汇, 2007 (01) .

[6]刘行舟, 等.京津冀人口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7]国家统计局, 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7.教师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教师) 篇七

学了《纲要解读:如何当好教师》的讲座后,学到了很多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受益菲浅。我认为,要当好教师就是要做好三件事:

首先,教师应该多读书。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所以虽然每天工作繁忙,不仅要完成几节课的教学任务,要备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要及家庭生活,有太多的事情要做,那么我们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其实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早上起床后读上十分钟,晚上睡觉前再读上十分钟,课间休息还有几个十分钟,也可以充分利用一二个,一天下来就能保证三十分钟啦,坚持一各月就有900分钟,一年下来就十分可观啦。既然有了时间,又该读点什么书呢?《给教师的建议》、《爱的教育》、《班主任工作大全》等都值得我们仔细阅读,毕竟这些都是可以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啊。

其次,还应该好好琢磨一下教材。这是我们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资本,怎样科学合理的向学生传达知识讯息才能达到最高效率,也是我们应该花时间思考的重要问题。

8.教师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教师) 篇八

雍熙三小 宋帮远

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于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我国教育的重视。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纲要的内容有血有肉,时效性很强,各条都针对现实教育里的问题,制定了周到的策略。内容有的放矢,浅显易懂,行文流畅,脉络分明。纲要涉及到教育中的各种各样问题,如教育体制落后,缺乏灵活性,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内容跟不上时代,方法单一,不够丰富,中小学生作业过多,减负是越减作业越多;提倡了多年的素质教育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高素质的创新性、综合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与社会脱轨;城市和乡村、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投入产生了教育不均,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村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内容在时常见诸于报端,是社会的公众话题,我也有所关注,以下是我学习的一点心得。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应该就是推行素质教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成败论英雄,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好坏。“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畸形的教育体制下,减负谈何容易。要推行素质教育,首当其冲,应该改革考试制度,不能让分数束缚了孩子的天性,不能让无数具有棱角的学生进了学校,都以圆形这样的成品走出学校。教育要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否则,减负只能是空谈。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毋庸置疑,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是经过立法的,地位不可动摇。在九年义务教育方面,国家仍需加大力度监督,建立和健全教育监督机制。邓小平同志说过:“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用在教育立法监督方面,也是可以的。好的教育制度可以使坏学生变好,不好的制度可以使好学生变坏。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投入,只有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才能谈得上巩固。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身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中国近二十多年的教育改革政策是在从一名学生到一名老师的漫长转变中有所感受的。上初中时国内的一些学者专家就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并在积极为此努力,然而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素质教育一直都仅限于表面上,所有的改革都在无奈的为学子们最终的高考让路,“三好学生”的标准提了很多年,可我只知道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德育、体育我们总在提,可真正把它们放在和智育相等的位置上的行动少之又少。就我自己而言,我发现步入了社会,做了老师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素质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多么重要,教育改革的迫切其实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致,可是任何的变革都是需要时间和实施者辛勤的付出的,我很荣幸在我可以投入到这一场改革的行列中去,并真诚的希望我的学生在数年以后不会像我一样有遗憾。

9.教师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教师) 篇九

——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体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创办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这是近一个月来,我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的最大感想。我强烈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隐隐地看到中国教育发展的曙光。

下面就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中国特色的教育致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要贯彻素质教育主题,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绷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根弦,实行育人为本、有教无类,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要深化课程改革,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发挥学生特长,尊重个人选择,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拘一格培养。要立足学校实际,加强学校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要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自立、自我成才。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目前普遍存在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我个人认为,减负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念,积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为党和国家及人民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就此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有明确的指示。但是,学校的设置的“学习课程、科目”是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的考核、考试是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标准、招生考试是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是能否“坚持育人为本”培养中国新型人才的前提。“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我们期待着“和谐社会”的构想尽快变为现实,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

我认为:国家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用人制度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句空话;育人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没有连贯性和衔接,单纯地强调在孩子的某一成长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是完全不切实际的,是完全不可能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国家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用人制度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在教育实践中,始终都会是“穿新鞋,走旧路”的局面。这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翻天覆地的教育改革,必须仔细地从方方面面进行周详的考虑、广泛听取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性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用人制度。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重道远的工作!

二、中国特色的教育呼唤师德高尚、勇于创新、终生学习型的教育者。

《纲要》在保障措施部分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教育家。这同时也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教育者除了教师,不可缺少的是我们的家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

当前家长的养育和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我们中国孩子的身心成长。养育问题,首先在于家长对营养认识产生了偏差。养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孩子缺少艰苦的锻炼。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吃苦的价值。在教育的问题上,由于中国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用人制度的影响,家长在教育观念中存在重智商轻情商的误区。在教育方法上,家长存在重言传轻身教、期望过高、批评过多、比较不当、奖励不当、要求不当、作风不当等等压抑孩子个性发展、伤害孩子心理的误区和手段。

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纲要》指出:“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 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只有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才可能培养出各方面都有成就的孩子。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应该致力于提高家长的观念和素质。

第三,中国特色的教育呼唤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以课堂为主渠道的教学诸种因素和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非教学育人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环境中的教学因素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如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业量、作业批改形式,考试形式等都要紧紧围绕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针对当前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纲要》中提出,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加强学校和师生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稳定安全,构建和谐校园。

第四,中国特色的教育呼唤新型教育管理者。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正像郭振有老师所说的:“校长是设计师、导师、公仆。”即学校的发展靠校长来设计;校长是老师的老师,提高教师的素质需要校长的辅导;做全校员工的仆人为他们服务。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办学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和对人的亲和力去影响其他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群体 意识,行为规范等等。要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甘当人梯,注重教师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并采取积极的措施,留住人、培养人,才能稳住人、发展人,构建和谐校园。

10.教师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教师) 篇十

一、建立新型师幼互动关系

新《纲要》则较多的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语,这既突出了对幼儿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理念。“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新型师幼互动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一种真正的平行的横向关系。只有教师和幼儿在这种真正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地与教师交往,才能形成互动关系。

二、关爱、尊重幼儿,促进幼儿成长,为其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每一个教师都必须真诚地关心和热爱幼儿,并且是每一名幼儿。这是作为专业教育者必备的,也是专业教育者与非专业教育者(如家长)的首要区别。被尊重是幼儿的权利与成长的需要。幼儿无论怎么不成熟,都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权利的主体,他们和成人一样拥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兴趣和需求。以帮助幼儿充分认识自己,锻炼并增强他们的优势和信心,促进每一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富有个性地发展。

新《纲要》自始至终贯彻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精神,而且强调“幼儿园教育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把幼儿作为一个年幼的个体来培养,而且要把幼儿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个体、未来的社会成员来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为其一生成长奠定基础。

三、具备全面、正确了解幼儿和有效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

教师必须具备正确、全面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这是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会不了解或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或规律,易导致教育过程中的失误或矛盾冲突等,显然这种教育是失败的。教师对幼儿全面、正确的了解,既可来自书本知识和听课,更需要来自于自身工作经验的积累,来自于与幼儿共同生活、交往和教育互动这一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反思、改进。

教师还应具备有效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过去,我们总是在找教材、用教材,却忽略了孩子们真正需要什么,也忽略了所选所用教材的适宜性——即是否适合本班幼儿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和领悟,在选择教育内容上我们有了新的认识。从孩子们的眸子、兴趣和需求中找到了孩子们渴求的知识。这正是一名教育者所需要的“眼光”。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是短暂的,不能更深入地开展主题,只能停留在表面。

四、具备创设支持性环境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健康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还要为幼儿创设充满关爱、温暖、尊重的具有支持性的精神心理环境,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纲要》指出,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和每一个孩子交往,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同时注意积极地调整周围人对幼儿的评价,给幼儿积极、健康、支持、温暖的成长环境。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正确把握幼儿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才将避免或再次发生过去历次教育改革在两极价值取向上的偏颇,力图在教育目的与幼儿发展规律之间寻求平衡点,揭示“控制幼儿”与“放任幼儿”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兴起,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发展,体现《纲要》“以幼儿发展为本”提倡终身教育的这一理念。

11.教师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心得(教师) 篇十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多年酝酿、数易其稿,现已正式出台了。近期,在区教育局的安排下,我认真学习了《纲要》全文。作为一所中学的党支部书记,一名教师,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我心潮澎湃、倍受鼓舞,感觉真正迎来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春天!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的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动了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但是,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理念陈旧,对师、生的评价标准单一,甚至有偏差,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创造性思维缺乏、创造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不高等。

通过阅读《纲要》全文后我感受很深,现结合我校实际就学校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和落实德育在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升管理育人意识。由学生科牵头,学校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组成德育工作小组,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的德育工作队伍。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班主任始终是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工作中最辛苦的人。学校实施的《岳麓实验中学班主任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目的就是落实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规范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提供多种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提升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树立一批优秀班主任的典型。通过班主任常规教育比赛,如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召开主题班会观摩、开展主题班会教案评比等,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年轻教师学习班主任管理工作,通过结对拜师和培训,学习班主任常规管理工作,使班主任的后备力量得到加强。

(二)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学校坚持依法保障学生权利、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学习名人事迹、身边榜样以及法律知识、礼仪常规、校纪校规等内容,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良好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教育规划纲要》并不反对学校提高高考升学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指出,我们国家现在就业压力大导致升学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办人民满意的高中不考虑升学率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比如现在GDP要讲绿色的GDP,下一步高中学校提高升学率的时候提绿色的升学率,就是说把升学率作为一个结果,而不能作为唯一的目标,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使每一个学生全面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要把关系处理好,我 们并不是反对升学率,而是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坚持正面教育、示范带头与约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竭力将全体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兴奋点引导到学习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发生根本性转变,使学生的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三)积极推进班级自治,强化学生常规管理。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班委会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推进班级自治工作,拓宽管理渠道,增添管理力量。严格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认真抓好学生卫生、饮食习惯、仪容仪表、宿舍管理、出勤考勤、违纪违规行为等常规管理,组织开展“做文明学生”等主题教育,建立学生行为习惯要求、班级管理细则以及宿舍管理的系列规章制度,使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教育和文体活动。在充分利用节庆日、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等活动开展主题教育的同时,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在高一年级开展孝亲敬老“感恩”活动。即每天给家中的老人说一句问候或祝福的话,休息日做一件家务活,给父母的生日一个惊喜,帮身边的老人做一件好事,写一篇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作文;高二年级以“集体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积极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开展“青少年维权岗”、“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等活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高三年级以 “考前心理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为主。学校利用假期时间组织高一级新生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培养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形式,在学校范围内大力弘扬勤俭节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拼搏进取的民族传统精神,使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合作,树立文明学生、文明宿舍、文明班级和文明单位的良好形象。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方针。据卫生部、教育部的学生体质检测显示,我国学生的体质已连续20多年下降,而且有加速下降的趋势!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人数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

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心理健康的教育,改革体育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抓好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咨询、指导,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对已有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学生要及时予以疏导、治疗。

二、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教师评价体系

对于学校而言,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资源,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更是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教师评价涉及到教师队伍的引进聘用、选拔晋升、职称评审、培养考核等方方面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环节。

长期以来,在社会整体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在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在全社会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下,考学生实质就是考教师,实质上就是教师座次的排序。教师的心血,教师的付出,结果如何全在升学率上体现出来。这种对教师的奖惩性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终结性评价,它忽视了教师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 经难以适应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需要,而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则代表着更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发展方向。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其实质是把教师评价从传统的单纯管理监督手段,转变为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手段,从简单的鉴定、选拔手段提升为集激励、引导和教育为一体的专业服务。

发展性教师评价具有评价目标的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更注重定性分析和系统方法的应用,不仅强调结果性评价,更重要的是做到全程评价和全方位评价,强调完成工作的质量和发展过程。

(一)对教师的多主体评价。1.教师自我评价

可以说每一个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背景和工作对象是最了解的,最清楚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同时他们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因此,在对教师评价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教学后记、自评调查表、自我总结等方法,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2.同事评价

同事间特别是同一个备课组之间的教师整天在一起合作共事,他们对彼此间的优点、缺点等情况较为了解,所以,同事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被评教师可从同事评价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因此,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评议、评价调查表、听课评课、民意测验等方式开展教师互评,对于改进教育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都非常有益。3.领导评价

学校成立教师评价领导小组,通过评价调查表,领导小组成员充分交换意见,对教师分阶段实施评价。4.学生、家长评价

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座谈访谈、调查问卷、评价调查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由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作出评价。

(二)对教师的成长记录袋评价。创建教师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收集教师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典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多主体评价记录、教学实绩、获奖证书、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等相关资料。这样可使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状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的成长记录袋展示活动,让教师在回顾、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培养教师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激励教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能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科学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情感体验等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和研究课堂教学,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研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育人为本,倡导多元化评价标准,建立新课程框架下的学生评价体系。传统的学生评价强调评价的鉴定功能,忽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教学功能,存在着标准单

一、内容单

一、方法单

一、主题单

一、重心单一等不足,这种“一卷分 高低”的评价只能了解学生能复述了多少事实、试题答得好不好,而不能评价出学生是否达到了的程标准所要求的各项目标,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取向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因而,必须建立适合我校实际的、更为科学全面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

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要利于发展和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将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的分等鉴定改变为诊断、激励、调节,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注重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二)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后者一方面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业好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予关注。教师应该在采用即时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的同时,在学科目标的指导下形成规范和有效的纪录,形成对学生整体和深刻的认识,加强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一直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四)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中,传统的书面测试也是评价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应有口试、访谈、现场观察、专题作业、制作、杰出表现记录、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理解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而不是强调科学探究的结果与结论。只有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适应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达到科学评价的教学功能。

总之,通过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纲要》的出台,体现了国家的意者,表达了百姓的愿望,更是反映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声。《纲要》指明了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方向,摆正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于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下,在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确指引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必将迈进更加科学的发展阶段;教育必将迎来科学的春天!

上一篇:浅议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下一篇:如何提升酒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