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共13篇)
1.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题目: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10年多的时间里,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作为新课标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已经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更好地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语文教师对开发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深刻、开发利用原则把握不清是其重要的原因。通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4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为基础,充分论述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性原则,以期对广大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裨益。阐述了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途径以及应当如何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
关键词: 教育资源 开发 利用
目录
一、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二、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2.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三、怎样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学习资源
2.提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 3.引导学生整理利用信息资源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寻找和发掘与学生学习相关、符合学生逻辑与主题的资料,其中包含社会生活的资料,其过程具有开放性并应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和面对当今信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可以让语文教学超越其本身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它对于转变以往语文教学中那种缺乏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而现代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上,使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但是接受还有发现,这两种方式应是相互相成的,教师应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应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并超越教师的教学,学生对书本知识应有其独特性、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学生的直接经历,个人知识,生活经验应当受到重视。如有的教师在教《大自然的语言》这课时就先让学生质疑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读的段落,然后通过多媒体引入课堂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位学生就把自己读到过关于恐龙化石起源的知识应用到理解“三叶虫”的形成上。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学生,可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得很自由、自主。
2.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2.1 扩大教育资源的范围
教育资源不再是以往人们所想的那样局限于教科书,或者是国家配套的辅导资料,其实教育资源的范围很广,我们要善于发掘。如下:
2.1.1 发掘教材
语文书一直是语文教育中的主要教学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作用还将呈相对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是说就要逐步舍弃语文书,因为现今的语文教材已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它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体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已逐步改变以往过分强调学科中心主义的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发掘教材,在教学时把语文书中的文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开发更多的资源。如在教《桂林山水》这课时,有的教师就先让学生在网上或者图书馆查找有关桂林山水这方面的资料,学生有了自我动手的机会自然表现得很积极,很快他们就找到了大量关于桂林山水的照片、历史传说和故事,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曾经到过桂林所拍下的照片也拿回学校当作资料。教师在学生提供了大量资料后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共同讨论,结合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同时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VCD,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都得到冲击,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节课前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共同开发了大量的资源,但是笔者认为这还不够,在今后我们在课后还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些探究性的题目让学生花更多时间找资料、思考,如请学生谈谈“桂林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题目看起来可能会比较大,但它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1.2 确立儿童现有的兴趣与生活经验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它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有联系,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因素,因此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便成了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应该确立本班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经验,如一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吗?他们知道小鱼、燕子、老牛的尾巴有什么功能吗?他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功能?在确立了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小动物并对动物尾巴的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在教学当中在这方面就应少讲,尽量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知道的动物尾巴的功能,并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互相提出问题,为赢得比赛学生就会主动查找资料。他们的经验也在不断的自主查找、询问中获得。由此看来确立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以便于设立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就很重要了。但是不是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找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获取经验的机会。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大多数都只知道圆明园是被八国联军烧毁的,但圆明园的原貌如何他们并不知道,里面珍藏的东西如何珍贵根本体会不了,当然也不会对八国联军产生什么仇恨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对文章中心有进一步的了解,笔者认为可让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原貌(照片、历史)及珍贵物品的资料(如曾展出的铜猴首、铜羊首、铜虎首的价值),甚至可以带他们参观珠海圆明新园。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或者参观的过程逐步了解历史,同时仇恨八国联军的感情也自然产生了。学生在获得了一定知识经验后学起课文来就会更投入,更轻松。
2.1.3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因此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不仅决定教育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还是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其促进者,引路人的作用,不但要把自身的资源传授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如在学习《狱中联欢》这一课时,许多学生都没读过《红岩》这本书,对文章描写的情节比较难理解,如果要学生回家自觉阅读,笔者认为面对如此厚重的一本书,想必也无多少学生能真正地看一看,这时教师就可利用本身的知识经验告诉学生有关江姐、成刚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介绍描写比较精彩的章节给学生,这样学生阅读时就不会感到吃力,对阅读也会产生兴趣。另外由于教师是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做好准备,以便能在能力、需要、经验等方面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如有一位教师对《三国演义》的故事以及文中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物的性格都非常熟悉,因此在教《草船借箭》这一课时这位教师就先引导学生提出“十天之内造箭尚且不易,诸葛亮为什么仅仅三天就能完成任务,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何处?”等问题,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生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互相争辩、讨论。在这节课中教师虽没运用大量软件,但凭自身对课文理解的深度以及丰富的知识经验,通过讨论和争辩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育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2.1.4 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资源,学校既可采取和图书馆建立联系实现两者资源共享,也可在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可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课文前笔者认为就可让学生先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对课文以外相关的资源了解以后自然上起课来就有兴趣了。
2.1.5 互联网
互联网的开发可突破传统教学内容的狭隘,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有的教师就让学生借助网络收集有关信息丰富的作文内容并通过网络的群组管理功能让学生按实际需要分组,学生通过计算机通讯进行协作学习、单独写作,教师可立即对学生所写的文章进行批阅,或者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修改自己和别人的文章,这样学生与教师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个别辅导,互评自改,从而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范围。
2.1.6 社会生活实践
学生能否顺利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是否经常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教师应当定期安排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如参加学农活动,参加校外帮助孤寡老人的活动等。教师还可联系学校附近的街道、公园、商场,让学生参观并充当志愿者,以便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
2.2 扩展教育资源的空间
由于教育情景与经济投入的不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即便如此,笔者认为对于薄弱学校来讲教育资源也可以是相当丰富的,这类学校所缺乏的不是先进的设备而是对于教育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哪怕是一棵树、一朵花、一幅图,它也有其教育价值,关键是我们怎样去运用。因此我们应当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
2.3 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 以往的教育资源一般只是从教科书中获得,再者就是通过购买一些外国材料,以此作为教学材料,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缺乏。其实获取教育资源的手段是很多的。教师既可通过多媒体呈现教育资源,也可通过CAI有序地呈现,另外还可以把教育资源分门别类让学生交流选择。如有的教师在教《我坐上了飞船》这课时就采用了多种手段开发教育资源,如利用多媒体在一年级学生面前呈现了高山、平原、岛屿和海洋,学生通过多媒体马上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含义,省去了教师不少的教学时间。到后来教师又通过电脑有序地呈现中国地图上的长江、黄河与万里长城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做练习或是观看介绍这些地点的照片,学生在认识了这三个地理名称后自主地在计算机上观看照片或做练习(找出这些地方的位置)。由于教师在开发教育资源时利用了多种手段,因此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怎样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可寻找多种外在资源辅助学生学习。如有一位教师在教《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前了解到学生对这个故事并不熟悉,故事发生的年代离他们的实际生活也比较远,于是老师就把这个故事的片断根据课文的内容播放出来,学生在边学课文的同时边看VCD,不知不觉就被老师带进了教材。
2.提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
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变化快,教师在短短的几年内把教科书上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教师应把教科书上的重心转化为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如有的教师在教《趵突泉》这课时就先提供给学生多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如为学生提供查找有关济南趵突泉的网上地址或是参考书目的名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朋友组成小组共同学习。由于学生掌握了查找信息的方法,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所讲的内容连在场的老师都没听过,其信息量远远大于以前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所获取的知识。
3.引导学生整理利用信息资源
现代生活信息量如此之大,学生即便取回了大量的信息也不知道如何整理和利用使之切合课堂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学生筛选并整理出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如《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关于地球的资源环保的信息可谓应有尽有,学生在网上、图书馆、书店都可找到这方面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可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只是照着资料读,有的学生不识字读错音,有的对其意思不甚理解。面对如此情况教师应利用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或引导其作出自我分析,取出资料的精华,读出自己真正的见解,将资源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资源。
总之,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应当共同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中。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张华 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6月 402-418页
[2]《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214-227页
2.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篇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迅速完善,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院校、家长、教师的广泛关注。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课程资源已经发展成为美术教育开展的重要资源和内容之一,广大教师通过应用美术教育信息化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基础没有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对传统基础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成为美术有效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辅助工作。对此,鉴于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不断开发和研究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对于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本文就是基于此背景下,展开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并结合本人多年研究经验提出了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措施。
1.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的研究
1.1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下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所遵循的原则,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开发的目标要与基础没有教育教学课程相一致。即要求我们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中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开发,并针对标准对课程知识进行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来增强基础美术知识的蕴含。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为学生提高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美术课程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意境美,以及对美术基础技能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第二,在基础没有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中要坚持形式和手段多样化的原则。只有将开放形式和手段多样化,才能不断拓宽美术信息课程资源的渠道,才能打破传统书面美术的形式,来推动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朝着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确保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即要针对美术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开发,这样既可以将基础美术教学便捷化,有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美术知识时个性的发展。第四,在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中要坚持多方合作开发的原则。现如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传统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所以,在信息化资源开发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师,应该注重开发的多方合作,来推动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创新与共享。
1.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开发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有量化管理和制度管理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下量化管理,即要求我们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奖罚机制,来提高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效率。量化管理通常是在去除情感因素的基础进行的,它是真实数据的充分反映,在做好预设工作的前提下,快速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指导后期工作的进行。其次,我们在来探讨下开发制度管理方面的内容。制度管理对于量化管理、对于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度的严格约束,才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才能推动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的有效策略
2.1首先,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利用美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观念。我们所说的观念就是广大人民对待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看法和态度,该观念的正确与否关系着美术信息化资源课程的利用效果和成果,对于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应用与美术教学当中,对于美术教学本质及目的的了解必不可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到美术教学中,促进多媒体教学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建立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与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的评价机制,是提高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率的重大举措,同时,这一机制的建立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将各项资源、各种成功经验进行整合,来将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信息化资源利用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平台上,实现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实现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3.幼儿教育中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三
摘要:儿童是自然之子,自然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在幼儿教育中,大自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创造了美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了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引领儿童走向自然,体验自然,创设一个富有自然气息的教育环境,让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儿童;自然资源;利用
中国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80-02
大自然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的滋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空间渐渐被吞噬,如今的儿童,特别是城市的孩子,大多数生活在高楼大厦遮蔽的空间,他们越来越难以感受到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我们应该重新看待自然对儿童的教育作用,注重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让每一位儿童都能得到自然的沐浴,全面和谐地健康成长。
一、自然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大自然气象万千,千姿百态,是一部生动、形象的百科全书。自然中一切可以看得到的、听得到的、呼吸得到、触摸得到的都是教育的资源。除了大自然,自然物也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教育资源。一盆花、一颗石子、一洼水、一块泥巴都能激起儿童想象、创造的欲望,作为他们探索创作的材料。自然材料的性质完全不同于那些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塑料、泡沫、电动玩具等,它们多姿多彩且极富变化,在自然界中找不到两朵雷同的花朵,也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即使同一片叶子,每时每刻也在悄悄地改变,能给儿童带来启迪和生机。
陈鹤琴先生认为:“要扩大儿童眼界,丰富儿童的经验,要指导儿童向大自然、大社会取教材,在这广阔的课堂里,有着内容极其丰富、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活教材。这对于儿童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见,大自然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资源。
(二)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儿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心灵纯洁,对自然有着别样的亲切感,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沟通融合。他们喜欢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中的生灵对话,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体验大自然的美妙。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环境。
2~6岁的儿童,其大脑发育不够完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适宜感知可视、可听、可感的事物。从大自然的特点看,自然界形象、直观、多彩、生动,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大自然为儿童提供了自由、开阔的活动天地。在大自然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消除了距离,沟通了心灵,远离了一成不变、生硬的由教师一手包办的活动环境,儿童成为环境的主人,他们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抚摩小草,纵情地奔跑、欢笑。俄国著名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曾提出:“儿童需要亲眼观看太阳的起落和月亮,一句话,必须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现象融合在一起。”确实,大自然为儿童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环境。是他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生命源泉。
(三)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目标。大自然是养育人类生命的摇篮,也是养育儿童生命的摇篮。大自然不但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经验,更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认识自然。可以帮助他们适应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从而身心和谐地健康成长。
大自然多姿多彩,瞬息万变,以其多面性、易变性、全方位性的形式展现在儿童面前,激发起儿童天生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任由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也赋予儿童无穷的生命力和活力,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展现活泼好动、天真好奇的天性,充分自由地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以其形状、色彩、气味、声音吸引着儿童的感官,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因而,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语言更加丰富,视野更为开阔,对事物有更贴切、生动的认知,探究事物更为积极和主动。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儿童可以爬山、远足,看蓝天白云、闻大地芳香,这些活动能锻炼儿童的意志,强健儿童的体魄。开启儿童智慧的大门,培养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心灵,大自然给予儿童的美好感知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利用环境中的天然材料
大自然赋予儿童取之不尽的天然材料,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可以成为激发儿童创作灵感的有用之才,一片叶子,一根树枝,一把细沙,一颗石子,是儿童认识、探索世界的凭借,也是他们进行操作和创造的绝好材料。不同的天然材料具有不同属性、质感,以及不同的肌理效果,能给儿童带来不同启示。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收集周围环境中的天然材料:石头、树叶、贝壳、蔬菜、瓜果……让孩子动手动脑进行操作、创造。
秋天的树叶,在语言活动中,是儿童发挥想象力创编故事、儿歌的素材。在科学活动中,树叶可以用来排序、分类、比较。各种各样的树叶,在美工活动中可以作为各种图案的创作材料,制作出形象生动的图案。同样,石头、种子、贝壳等都是孩子们探索、创作活动的材料。儿童在操作天然材料的过程中,了解了不同物质的特性,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
(二)创设富有自然气息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环境日益受到侵蚀的现代社会,为儿童创设富有自然气息的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在幼儿园中种植各种植物。供幼儿观察、认识、游戏。这些植物应该是发芽周期短、生长迅速、变化显著的花卉、树木。这样有利于儿童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其次,开辟种植园,让儿童参加种植蔬菜、瓜果。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此外,还应在幼儿园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蝌蚪、小金鱼、乌龟,供幼儿观察、探究。
创设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是,幼儿园要为孩子留一块自然的没有人工化的野草地。有一幼儿园曾经有一块没有修整过的野草地。每年的春夏,这里长满了车前草、马兰头、野葱、蒲公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小草,开满了紫的、蓝的、粉的、白的各种小花,草丛里还躲着各类小昆虫,孩子们在这里认识各种植物,采摘五颜六色的小花,探寻各种各样的小昆虫。这片野草地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可是,幼儿园在整修园舍的时候,铲除了五彩缤纷的野草。铺上了单一的草坪,孩子们也随之失去了一块自由的乐土,也失去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可见,不能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环境的美与不美,要用自然的心来为儿童创造一个属于他们的自然的世界。
(三)走向大自然
带领儿童走向自然,体验自然,是对自然资源最好的利用。大自然赐予我们绚丽多彩的美景。春天,万物复苏,绿草如茵,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夏天,绿树成荫,生机盎然,既有雷鸣电闪的倾盆大雨,还有雨过天晴时显现天边的彩虹;秋天,天高云淡,秋风乍起,落叶翩翩飞舞,果园的果子熟了,田里的庄稼熟了,大地铺满了金色的毯子;冬天,雪花飘舞,银装素裹,大地沉浸在洁白的世界中。教育者要抓住时机,引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吸取天地自然的精华。可以带他们到湖边、河岸、溪旁、海边捡石子、拾贝壳;到田野、树林看翩翩起舞的蝴蝶、采摘多姿多彩的野花;让他们感受春风拂面,也经历雷霆万钧。
教育家们极其重视以大自然作为教育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在大自然——“蓝天下的学校”里给孩子们上课,他把课堂设在蓝天底下,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场上。他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节课是在葡萄园里这样进行的:“一串串成熟了的琥珀色葡萄垂在绿叶之间。……孩子们环视四周,觉得果园被绿色薄雾笼罩着,犹如海底的童话一般。大地表面——田野、草地、大路——似乎在透明的热气中颤动,阳光照射在树林上好像满树都有火花在闪烁。”
拥有这样一个“蓝天下的学校”或许只是个美好的梦想,但是我们应该尽力创造机会带领孩子走向自然,认识自然,感悟自然,让孩子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一部生动、形象的百科全书。儿童生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的生命离不开自然的滋润。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引领儿童走进自然,发现自然、认识自然、体验自然、亲近自然并融入自然,从而使每个儿童拥有一个快乐而又健康的人生。
4.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篇四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
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所谓地域文化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间美术特质的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结晶,从洪荒时代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美术,地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它不仅具有群族文化本体根性揭示价值,而且它又再现了各个地域的族群文化的艺术价值。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地域美术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征。其次,从应用的角度讲,地域美术造型变化万千,异彩纷呈。它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也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通过艺术课堂的引入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引领和强化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肩负着美术教育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使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少年儿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冷淡与漠视,另一方面,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少年儿童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敬而远之,甚至于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难以传承,而且也加剧了小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衰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挖掘和剖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以中国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富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美术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当前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地域文化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各地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地分析、整合、把握与运用。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发挥其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以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为例,从我们现行的中国美术教材中很难找到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材料,如河南地域的豫剧艺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商丘地区虞城县的“泥人李”、河南民权的画虎村、河南省虞城县的木兰文化等文化资源。这些既有传统文化资源,又体现了新时代的典型的地域文化,以美术学科为例,这种丰富而悠久的美术资源,在中国美术史上既没有应有的陈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有效保护。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传统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探究、梳理与传承,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价值还需努力发扬和彰显。在当代社会普遍提倡全球化、接轨论的当下,积极探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探索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构建中国族群本土美术核心的价值,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整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以美术学科为例,研究地域美术,需要我们依据地域特色的不同,通过不同的美术中心区的筹建,依托分析、探讨、整合、继承和发扬等必要环节,切实构建中华美术的多地域研究体系。而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依靠各地的高校师资力量,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建立起各有美术特色的、具有较强地域性、专题性的美术文化中心区,不仅可以引领当地的美术文化建设,还可以积极有效地引领全国美术的良性竞争化发展。而在中小学中,通过体现着地域美术资源的相关课程的开设,将会对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着不无裨益的作用。
(二)加大科研力度,积极研究和传承地域文化
各地相关教育机构,应充分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地域文化资源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当地师范院校教师,配备相关经费,形成一个集行政领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力为一体的科研小组。
以专家团队为中心的科研团队,通过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的设计与打造,将相关教师散兵游勇式的研究队伍有效集结起来,逐步形成一个集探索、研究与最终应用为一体的涵盖专家队伍、师范教师和一线教师等不同梯队层次的科研团队,切实营造人人重研究、人人重实践的良好氛围。
品牌活动的打造,不仅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交流,建立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的交流机制,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地区的美术专业教师分阶段轮训。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不能只保持在理论研究的层次上,而应将相关的课题研究真正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环节上来。这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将当地的相关资源加以整合、梳理,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字,充分运用本地文化资源,使学术理论充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报请有关部门,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地域文化教材的形式,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有益补充。
(三)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切实建立地方艺术课程资源数据库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艺术学科的教师教学活动,大多数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来解决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发课例、编写乡土教材的同时,要逐步以图书、课件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建立地方性艺术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网络公共平台,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针对体现着地域文化资源特点的优秀课件或是理论探索文字,将一线教师的个人成果整合在网络资源管理库中,使广大艺术教师之间,利用更大的资源空间,以更加平等、合作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而对于各个地域的历年有关研究课题,需要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梳理、整合与公布,此举不仅可以促进美术资源共享,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地域文化资源的使用率,并有利于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四)通过文体活动,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利用阅览室、宣传板报,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切实发挥地域文化资源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以彰显地域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活动,如“家乡美书画展”、汇演以“家乡美”为主题的艺术节目等活动形式,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把艺术课堂移动到大自然中,组织学生到本地风景区文化场所去观光游览。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诗篇,引导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感染学生进行创作。
5.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篇五
2、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六.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作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理论准备,制定并论证研究方案,申请立项、开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5年2月)。课题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撰写活动方案,典型案例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推广成果。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①以调查分析为起点,确立研究的起始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在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有哪些乡土资源可供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开发和利用。针对现状,设计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案,通过活动实践,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
②着眼整体联动,着力构建本土化环境下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在课程资源多元结构的情况下,其开发和利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易变性,必须构建起本土化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③注重务实多样,着力寻求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的途径。 一方面乡土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的财力、物力、人力、网络设施等条件相当有限,要在这种反差下发展性地开发出乡土课程资源,必须找到有效的途径,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开发无果。
④有效生成,着力探索本土化环境下发展性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模式 。
6.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篇六
徐辉 罗会斌
摘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机制必须进行适当的创新。从加大农村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开发力度,创新农村人才的使用方式,建立农村人力资本团队,创建农民的创业平台,完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的补偿机制以及创新农村人才信息服务体系等六个视角提出了创新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创新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1.“生产发展”的内涵与要求。“生产发展”就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其主要内容是要以高效生态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以生物化学和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对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出了较高的需求,这就必须从新型农民的培养入手,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在提高农民基本文化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培训农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学会使用新农具,新机器,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问技术与海洋开发技术,进而把传统农民提升为现代农民。
2.“生活宽裕”的内涵与要求。“生活宽裕”就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从微观角度看,家庭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彻底改善主要依靠农民自身的努力。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才具备掌握市场信息、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能力,才能真正具备就业与创业的能力,才能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3.“乡风文明”的内涵与要求。“乡风文明”主要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
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朋友破除农村封建文化的思想,做到通情达理,对他人讲礼貌,邻里问互帮互助、团结共建和谐农村。这就要求农民在追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同时,注重农村的文化建设。通过农村文化建设来达到凝聚、整合、同化、规范广大农民的行为。设施建设,比如乡村公路的硬化,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解决农户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认真治理农村的污水、垃圾乱倒、乱扔现象,清洁家园,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4.“管理民主”的内涵与要求。“管理民主”就是在“村民自治”的组织原则下,健全村级组织的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等机制和办法。“管理民主”是对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综合考察,是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地位的组织保障。这一目标对农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实现“管理民主”,就要积极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
从以上二十字方针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和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支撑。因此,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十一五”以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新观点与做法
1.在农村教育中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靳贞来、李煜(2006)提出将学习型组织这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理论应用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中,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开发相结合。
2.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市场体系。郑兴明(2006)认为中国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体系极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也不发达,这构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障碍。大力开发和合理配置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市场体系。
3.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张红雷、刘光亮(2006)认为,应尽快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推广培训机构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经常性的农民科技培训,送科技下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农业院校应通过函授、辅导、委托培养等途径直接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拓展学科领域,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改造传统学科,积极推进成人高等教育考试向农村延伸,为农业和乡镇企业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
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科
技创新体系。
4.加强涉农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徐小军(2007)提出要加强涉农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为新型农民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5.坚持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增加定向培养比例。中央投入大量资金,从2007年起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近年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农村大学生进城求学后回农村服务的意识;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到农村工作,以支持和带动新农村建设。2007年出台了免费师范生应到农村服务十年的政策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广大农村定向培养了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的创新思路
1.加大农村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开发力度。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指工作中部分人才具有的某种专门技术、工作技巧或拥有某些特定的信息。农村实用人才(农
村土秀才),例如,有丰富的种植和养殖经验的老农,在农村中具有一技之长的木匠、篾匠、泥瓦匠、花匠等农民,他们就具备农村专用性人力资本,我们要提炼他们的经验并形成文字材料,编成书,供他人学习。将来对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必须掌握相关技术才能取得经营的资格。
2.创新农村人才的使用方式,建立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据卡特针巴茨和斯密斯(Katzenbach,J.R&Smith,D.K,1993)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团队化比人力资本的非团队化对经济发展的绩效更好,其大于个体人力资本绩效的总和。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前半个多世纪,人们关注的主要是对人力资本个体的研究,直到现在以团队为对象的人力资本研究仍未成为研究的主体。
所谓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是指将具有不同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主体,根据资本互补、合力最大的原则,组成的一种农村人力资本合作团体。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为载体组织农村人力资本团队或在政府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导向下设置的相关模式(如福建的“六员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3.创建中国农民的创业平台,推动全民创业。在当前农村应尽快创建农村创业风险基金、创业培训平台、优势产业平台及农民创业者协会平台,以解决农民创业中遇到的进入管制、资金约束与创业风险问题,充分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推动全民创业。
农村创业风险基金的设置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创业培训平台主要是通过培训活动教会农民创业;优势产业创业平台指政府通过发展优势产业以为农民提供创业机会,引导农民创业;农民创业者协会平台是将农民创业者凝聚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互联、互助、互补、互带效应,以老带新、以大带小、以多帮少,进一步激发农民创业激情、提高创业成功率,使先创业者不断做大做强、后创业者少走弯路,深入推进全民创业。
4.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对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一是强调对参与新农村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予以重奖;二是对农村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建议上浮一级工资,优先评定职称,优先推荐享受各种荣誉。
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激励,则在评定农村专业技术职称的同时,可以考虑定期召开拔尖人才的表彰大会,以荣誉激励人;还可以对考核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一定的书报津贴;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村青年人才作为乡(镇)、村的后备干部,在工作中要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返回家乡工作的,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可以报销其大学期问的学习费用。积极探索从大学生中选任委派村干部,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干部选拔机制。
5.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的补偿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青年通过升学或进城打工等途径大大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为这些人才的培养付出了大量的费用,才使他们积累了足够的人力资本,以能够在城市定居或就业,而这些人城市化以后给农村带来的收益远远低于为城市创造的效益。
6.创新人才信息服务体系,搭建农村人才的交流平台。各级基层政府除了收集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情况外,更要想办法搭建农村人才的交流平台。譬如可以建立乡(镇)、村的网站,在网站上专门开辟一个栏目,提供人才的供需信息,为实现农村人才的充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
7.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篇七
一、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的特点
1. 资源耗用的连续性
时间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它只有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一个方向, 一去不复返, 永不停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的耗用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 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也无论是否真正“使用”了时间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 时间的流逝都是持续进行、没有间断的, 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这一进程。
2. 资源数量的稀缺性
正如经济学原理指出那样, 资源总是稀缺的, 时间资源也不例外。尽管从时间本身而言, 时间是永恒的、无限的, 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 但对每个生命个体或具体事物而言, 时间则是稀缺的、有限的, 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 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 时间资源就更为有限了, 它所涉及的仅仅是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极短暂的阶段。显然, 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 就显得尤为迫切。
3. 资源使用权的专有性
俗话说, “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不仅是因为时间的易逝性, 更是因为时间资源的专有性、独占性和排他性。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学校之间是不能相互借用、转让或买卖时间资源的, 时间资源是不具有任何流动性的, 学校只能使用好自己所拥有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
4. 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
这是指时间资源的使用具有一次性的特征,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过去的时间不可能再追回来;另一方面是指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异质性导致时间资源的利用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比如, 学校只能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入学教育, 如果等到毕业时再开展入学教育, 则毫无意义。时间资源的这种一次性、不可再生性, 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于捕捉“时机”, 把握当下。
二、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时间利用不充分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时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时间资源, 它的使用效益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低效性也主要体现在此。据一份对安徽省、江西省6所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况调查统计显示, 喜欢上思想政治课的学生占22.8%, 比较喜欢的占31.2%, 两项合计仅50%多。至于为什么不喜欢政治课, 原因多种多样。调查显示教师因素方面占39.7%, 内容因素占37.2%, 家长及社会因素占13%, 其他因素占10.1%。其中, 从教师方面而言, 认为教师教法单一、照本宣科的占35.5%, 讲授内容单薄、脱离实际的占43.5%, 教学手段落后、陈旧的占21%。所有这些数据都表明, 思想政治课虽然进行了多项改革, 教师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但效果仍不乐观, 课堂时间资源的利用率亟待提高。
2. 其他学科的课堂时间育人内容匮乏
由于其他学科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漠视, 课堂教学基本是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许多学科教师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知识传授, 在课堂上仅仅传授专业知识, 把课堂完全简化成了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学习的“单一课堂”, 而忽视本学科的育人职能, 忽视对蕴藏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和使用, 把本可、也本应在课堂内同时并进的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 大大降低了课堂时间资源的利用率。
3. 课堂外的时间资源多被忽视
有些学校只重视课堂内的教育, 忽视课外的教育, 只关注大事情, 忽视小细节, 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过于薄弱, 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脱节。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侃侃而谈要遵守社会公德, 课后对于学生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的行为却视而不见。这种教育的不连贯性、去生活化, 使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出双面性和不稳定性, 课内表现给老师看一个样, 课外随心所欲又一个样, 必然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益
首先,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充分把握好、利用好每一个“45分钟”, 全面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引人入胜地把教学内容讲深、讲透、讲活, 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 学科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和思想政治意识, 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 认真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能。学科教师要不断提高深入发掘蕴涵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 结合课程教学以及学生的学情, 得心应手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在给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人文精神等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政治觉悟, 从而实现“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有机统一, 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2. 留心观察课外资源,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益
首先, 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具有转折性或阶段性标志的时机。例如, 新生入学, 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 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新的阶段的开端, 也正是学生渴求得到帮助、指引或教育的时刻, 学校应积极回应学生的这种需求, 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开展教育。第一, 组织军训, 帮助学生快速走出假期时的那种放松的状态。在一系列动作训练中, 深刻体会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增强国防知识的同时激发爱国热情, 树立纪律意识, 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第二, 开展校史教育, 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接纳学校, 进而热爱自己的学校, 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第三, 开展校规校纪教育, 专门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及相关的规章制度, 使学生在这些规章制度的规范约束之下, 获取一定的思想政治认知, 并快速实现角色的转换, 适应新的生活。
其次, 要及时捕捉各种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纪念日。比如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 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各类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 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效果往往更好。
再次, 要及时捕捉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紧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在学生中展开热烈的讨论, 并积极引导, 这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比如, 可以通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组织师生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等,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通过引导分析某些官员的贪污腐败事件对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等。
3. 教育过程实现日常化和生活化,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益
杜威曾说过:“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也应融入生活, 在生活中进行, 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脱离生活的根基, 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而认为仅靠每周的几节理论课或几次实践活动就可以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难免坠入理想化、形式化、教条化、简单化的泥潭, 也必定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生命力、感染力及有效性, 因为“用这样的方法最容易培养伪君子和伪善的人”。
因此, 每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在开展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同时,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和生活化。一是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 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 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 可谓校园无闲时, 时时都育人, 校园无闲处, 处处都育人, 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加深入、持久, 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1]操国胜.关于建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的思考.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4) .
[2]吕达, 刘立德, 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 (第1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3][苏]列.符.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8.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学前教育;软资源;现代素质教育
下面笔者就学前教育阶段有关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学前教育的特殊性
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大、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性表现为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在老师指导下的、系统的和有目的的游戏活动,大多数受幼儿喜欢的游戏都是某个地区长期以来历代相传而保留下来的传统游戏,是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文化的结晶,其特点是造价低、易自制、易学习(无师自通)、无污染、趣味性浓、教育价值大(教育目标综合性强),如跳绳、翻绳、编制(织)、折叠、木枪、滚铁环、木陀螺、丢手绢、泥沙土石建筑等。
二、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规律告诉人们,当教育硬件建设达到某一程度后,软件,而不是继续投入的硬件就成了制约教育质量(即学生素质)或是否能保持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了。
那么教育软件究竟是指什么呢?教育软件是指遵循教育规律,使教育过程保质、足量和高效进行的操作系统中硬件以外的条件总和,包括教育组织内环境状态(如办学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科学管理机制),教育者素养(如身体素质,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知识,经验和技能素养等)和外环境状态(如家庭,社区,行政等)。
(一)当前学前教育软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
主要表现为:
(1)理论研究者对实践缺乏或不能指导。各级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如职称评定要求)的调整对理论研究者进行引导。
(2)实践者缺乏或没有理论指导。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实践者不具备系统的学前教育和管理理论——理论具备性缺陷。通过《教师法》和各种“持证上岗培训学习”等使这个问题得到缓解;二是实践者具备了相应的理论,但不能有意识自觉应用——称为理论应用性缺陷,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专门训练(即元认知训练)得到解决。
2.重视保教研究,忽视成果推广
当今学前教育研究项目,参加研究单位(包括幼儿园)和人数,研究成果之多,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重视是空前的。但大部分成果只停留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或成果转化只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忽略了成果的大面积转化,研究价值没能得到充分体现。
3.学前教育管理中的幼儿园管理仍然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
管理的实质是提高效率。最大效率的获得依靠科学的管理,即具备管理学知识和管理才能的管理者在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下组织、协调和控制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和信息),使其综合价值得到最大利用的管理。在幼儿园就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制度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人的主动性,各尽其才,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好废旧边角余料,变废为宝,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如季节变化、地理环境、农田耕播、厂矿企业、泥沙土石等)和人文资源(如当地传统游戏,玩具,人才,社区资源,如家庭、示范园、学校等),所有这些资源的利用程度都取决于管理者和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即管理和教育工作中的科学含量。
(二)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软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发展
当今学前教育建设和消费出现了一味追求硬件现代化,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中的精华悄悄被逐渐遗弃,这些都不利于幼儿探索、动手、想象、思维、意志、合作等品质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当地的传统文化的结晶难于保持和发展,是“花钱不讨好”的事情。
2.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符合当代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和现代教育战略思想
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其特点决定了软资源的开发比硬资源的投入更有效。传统文化的吸收,废旧边角材料的再利用等对幼儿来说比精致的现代玩具更具有吸引力,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更大的作用;另外,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创造性作用比硬件的作用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更综合和更持久地发挥效益,同时也使他们的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即达到自身发展和他人发展的高度和谐的统一。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花钱不多,效果非常”的事情,易于建设和维持。
3.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现代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素质教育思想(全面、全体和主动)是一致的。任何一种传统游戏无不渗透着对幼儿的全面教育和受到幼儿的喜爱,因而乐于使他们主动参与。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三、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学前教育中的可行性
1.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为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大环境保障,理论指导和依据
《教育法》、《教师法》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国家政策和法规,为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大环境保障。
科学管理理论,如目标管理,目标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等为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全面深入的素质教育研究成果为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实践指导:幼儿游戏研究,幼儿园目标教育系统,岗位流动制(系统内和系统外岗位流动),全程动态量化管理,自制教玩具制等。
2.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技术准备良好,只缺乏意识
大部分软资源是现成的,如教师的学历,传统游戏文化,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等,通常人们只是无意识地(或不自觉地)利用着这些资源,只要经过专门训练是可以达到自觉地应用并创造性地开发的。
3.学前教育实践证明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有效的
人们在实践中得出:好校长能带出好教师,好教师能带出好学生,强将手下无弱兵等,都说明管理者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管理者的工作有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素养,另一方面取决于他是否能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他所管理的所有资源的价值,如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自觉创新性等,这些都是软资源的开发;另外,幼儿园实践证明,硬件一流不等于管理和教育一流,所以,有的地区对幼儿园的评价实行类级制,即将硬件和软件分开评价。最后,教育实践也告诉人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容易产生质的变化,效率高,而靠经验的摸索式的实践只能产生量的变化,效率低,因而,教育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有效的。
增加教育投资,改善教育硬件设施无疑对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硬件能否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却是由人来决定的,人是制约硬件投资效益的决定因素。
9.草原蝗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九
草原蝗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草原蝗灾是昌吉地区草原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每年蝗虫发生面积6.53万hm2,严重危害面积5.33万hmz.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176万元,并造威草原生态恶化、草原沙化和荒漠化,严重制约盲牧业生产.同时,由于蝗虫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药用价值,因此,开展蝗虫的综合治理,减轻或消除灾害的损失,探索草原蝗虫的综合治理新途径,引导牧民中增收的新方法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开展蝗虫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作 者:宋跃斌 努尔加列力・巴依哈布力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市草原站,昌吉,831100 刊 名:新疆畜牧业 英文刊名:XINJIANG XUMUYE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433.2 关键词:蝗虫 开发 利用10.活动课程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十
1.开发利用活动课程中的情感教育资源
实践性是活动课程活动性所表现出的突出特征,而人的情感总是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中逐步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即人的情感来源于实践活动而又表现于实践活动中。活动课程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深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社会的、科学的、体育的、艺术的等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等情感不断加深、巩固;其二,学生的种种情感在活动中反复得到体验、验证,某些消极甚至有害的情感得到转化或消除。这样,学生的积极情感才愈来愈稳固、愈来愈深刻,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健康地发展起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课,并尽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开发利用活动课程中的意志教育资源
活动课程主要由学生主体性活动构成,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整个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学生随时会遇到困难,困难常常由学生自己尽力解决,这样,在解决困难的同时也就多了一次磨练意志的机会,而每一次意志磨练的结果又激励着学生去迎战下一个困难,以此形成战胜困难—意志训练—战胜困难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意志,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通过学生自己努力又能够完成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
3.开发利用活动课程中的理想教育资源
活动课程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理想在学生兴趣、情感等的培养过程中容易树立,学生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注入了深深的情感,他就会树立追求这个事物的理想,而一旦扬起了理想的风帆,意志的小舟将破浪前进。因此,在活动课程中,教师要考查学生的兴趣,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按照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活动,使学生彼此之间既能互相帮助,又能相互提高,共同进步。首先,活动课按教育目标设计而成,其中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升旗活动、晨会活动等本身就直接承担着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任务。其次,活动中提倡学生之间彼此的合作、交流、团结,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团结。
4.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主要是指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之间张力的问题。首先,二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要把握好“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这一目标,处理好知识点与教育点的关系,做到在教学中以教育点统率知识点,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其次,要澄清一种错误认识“,德育首位”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均片面“德育化”,也不意味着把德育和文化知识教学对立起来,而是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意渗透,或在教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施“不经意”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5.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以知识或观念形态出现在教材中的道德,来源于生活中的道德———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教师使用教材的过程就是要将教材中的道德“复活”或还原为学生真实生活中的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的创新。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但是这些德育因素往往是以潜在的形式隐蔽地存在着。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潜心研究,只有这样,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才能得到充分挖掘。例如,针对小学课本中“百分数”一节进行教学时,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有关储蓄的知识,学会有关百分数的计算,也要结合本单元内容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像书中所说的小主人公一样把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使学生明白储蓄对国家、对自己的益处。
6.设计相应的学科课外活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渗透
11.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篇十一
一、活化教材资源,激活文本
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对教材的正确解读。教材是实施品德教学最主要的课程资源,但是许多教师却将其弃之不顾,这实在让人遗憾。其实,新的品德教材已面目一新,不再是一味罗列道德故事,其中大量的图片、对话、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都值得我们教师充分利用。从教材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利用教材中的信息是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第一步。
如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安全》(北师大版,下同)一课,教材第19页有一段配有插图的文字,内容是:“一天,小红独自在家时,有一个不认识的人敲门,他说是来查水表的,小红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请他进来。我们帮她想想办法吧。”一位老师在教学该环节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办法。经过讨论后,学生想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还进行了模拟表演⋯⋯如此就激活了文本,让儿童懂得在面对陌生人时要提高警惕,学会与他人交往。
教材资源是丰富的,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遗弃”,而要有舍有取,合理利用。要根据当地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环境,适时适量地补充符合学生需要的鲜活资源;要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课标要求,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合理的补充和调整。
二、精选生活资源,走进实境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品德教师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挖掘和提炼生活中的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四年级下册《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一课时,在向学生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某学生在放学回家路上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受伤)后,出示近期社会上交通安全事故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在“交通安全大普查”教学环节中,教师播放了前期拍摄的本校学生放学时的录像,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行为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身边真实的故事和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规则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如此,学生获得的感受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道德认识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激活信息资源 ,丰富体验
品德教学需要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信息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正好为拓展课程资源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切切实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不要忘记》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南京!南京!》中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惨无人道的历史,感受当年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唤起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产生不忘过去奋发向上的民族之情;之后又让学生交流从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了解到的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资料,如胡锦涛主席访日的“暖春之旅”,日本国际救援队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救援等,让学生正确、理性地看待中日关系,感受如今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
如此,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来激活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学生的感受也更真切、更动情。
四、优化活动资源,实践感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灵活多样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需要,整合各种活动,以丰富活动内容,凝炼教育主题,提高教育效果。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调查访问、资料收集等),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品德教材中留有不少实践空白,我们可利用文中的插图、故事等开展小竞赛、小创作、小绘画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模拟生活,体验生活,加强行为训练,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此外,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中也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如:清明节、中秋节、雷锋纪念日等,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节日活动,将平时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积淀的情感,在一次次组织、策划、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展示、表达出来,从而拓宽品德教学的时空,提升活动的内在价值,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
五、捕捉生成资源,灵活驾驭
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活中“可遇不可求”的珍贵资源,特别是那些反映了学生真实想法的意外生成问题尤其如此。当课堂中的意外生成资源正好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时,教师就可以将其加以引申,逐步质疑,让学生自己说出问题的实质,这就使得学生的小问题逐步放大,成为课堂中可利用的鲜活资源。与之相反,当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对教学目标的生成意义不大时,教师就应及时“刹车”,一带而过。这样利用生成性资源的课堂既不会失去教师的主导性,完全跟着学生走,也不会让人感觉忽视了学生的课堂需求。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抚育我》时,让学生在组里、在班上讲一讲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在众多的交流声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声音:“我爸爸不爱我!”老师马上问该学生:“你为什么说爸爸妈妈不爱你呢?”学生不情愿地说:“我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他们只爱工作,还把我寄养在姑姑家。”老师一愣,接着用一句“这并不能说明父母不爱你”搪塞而过,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该老师并没有从“不和谐的音符”中抓住这一可贵的教学契机。而对生成性的课堂,教师的预设不可能囊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要凭借教学机智去生成新的教学思路。如这一案例中学生表达的那番感受,其实并不是一种错误的感受,只是他没有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和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是极其正常的,这种不同的感受恰恰是教育中完全可以利用起来的一种真实、有效的资源。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讨论、思辨:“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工作是为了谁呢,是为了自己享乐吗?”“爸妈整天工作,又不能照顾你,又看不见你,他们的心情你理解吗?”让学生在讨论、思辨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自己的认识,生成自己新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明辨是非,提高能力。品德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让教师能够根据学习发展态势和学生综合素养动态生成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是不可预设的,老师要有高超的驾驭技巧,形成新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显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显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品德教学是一个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文化气息和人文气息的活动过程,因而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应该是立体的、多样的、综合的。任何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因素,都应该进入品德课程资源研究的视野,并对之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样的品德课堂就是灵动的,就能充满活力,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狮岭教育指导中心
广东广州510800)
12.楠属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篇十二
1 楠属植物资源的利用现状
1.1 楠属植物资源的状况
据《中国树木志》 (第1卷 1983) [1]记载, 楠属约有94种, 分布于亚洲、美洲热带和亚热带。我国约有34种, 产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主产西南和华南, 以云南、四川、湖北、贵州、广西、广东最多。多为珍贵用材树种。楠属植物大多散生于海拔1 0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或沟边、溪旁, 多喜欢阴湿的地理环境, 为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组成树种, 其中许多植物木材优质, 树型美观, 开发潜力很大。本文共筛选出观赏价值较高的楠属植物18种, 即:闽楠 ( P.bournei) 、湘楠 (P.hunanensis) 、白楠 (P.neurantha) 、紫楠 (P.sheaereri) 、山楠 (P.chinensis) 、浙江楠 (P.chekiangensis) 、利川楠 (P.lichuanensis) 、披针叶楠 (P.lanceolata) 、崖楠 (P.yaiensis) 、竹叶楠 (P.faberi) 、红毛山楠 (P.hungmaoensis) 、乌心楠 (P.tavoyana) 、细叶桢楠 (P.hui) 、桢楠 (P.zhennan) 、琴叶楠 (P.pandurata) 、大果楠 (P.macrocarpa) 、普文楠 (P.puwenensis) 、沼楠 (P.angustifolia) 等[2,3,4]。
1.2 楠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楠属植物虽多可作为优良观赏植物, 但有关它们的研究却极少, 现有报道也仅仅局限于闽楠、桢楠等少数种类在种群生态学和生长特性等方面作过调查研究[5,6,7,8,9,10,11,12,13]。虽然葛继稳就湖北省包括楠木属在内的珍稀濒危植物的数量、分布、就地保护现状提出了进一步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颜立红等也以湖南省的56种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植物 (含楠木属) 的定量化分级指标来确定植物种的濒危程度和优先护存序列, 但遗传学研究现状几乎空白。近年来, 主要针对浙江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从种实采集处理、育苗造林、生物学特性到生态习性、更新演替, 这对于这一珍稀濒危绿化树种的推广、繁殖、保护、更新以及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4,15,16,17]。
1.3 楠属植物的园林应用
楠属植物多为世界著名的珍贵用材树种, 木材坚硬致密, 不翘不裂, 不易腐朽, 削面光滑美观, 芳香而有光泽, 为上等建筑、造船、家具、雕刻和精密模具的优良用材,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紫楠的根、茎、叶还可提炼芳香油, 供医学或工业用;种子可榨油, 供制皂或作润滑油[18,19]。而楠属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除了少数几种作为植物园或树木园的物种引栽外, 多数种类可谓久居深山无人问。这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园林绿化中, 植物配置水平仍停留在对传统成熟的植物应用上, 从而导致全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没有很明显的区别, 植物材料单调、雷同, 千城一面的状况。
2 楠属植物资源的优良特性
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 城市园林对植物选择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建设城市生态园林和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人们已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栽培模式。楠属植物的许多种类是现代生态园林建设中观赏价值高的理想树种。主要优良性状[20]:
2.1 树型优美, 观赏价值大
楠属植物树型高大通直, 树冠端庄美观, 宜作庭荫树、行道树或风景树, 或在草坪中孤植、丛植, 也可在大型建筑物前后配置, 显得格外雄伟壮观。楠属植物为常绿阔叶树种, 四季常青, 在公园绿地中可与其它落叶树种配置使用, 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
2.2 分布范围广, 适应性强
楠属植物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泛。各省均有适宜其生长的乡土树种。近年研究发现, 虽然部分楠属植物的现有分布范围很狭窄, 但是其潜在的分布范围却相当广泛。闽楠的分布跨浙、鄂、湘、赣、川、黔, 最南分布到两广和福建, 最北可达安徽南部和河南。紫楠的分布范围也相当广泛, 最南分布在中南半岛, 最北可达江苏南部, 现宜溧山区尚有野生林, 与苦槠、青冈栎等混生。浙江楠的现有分布范围较为狭窄, 成片分布仅见于浙江杭州云栖、理安寺, 其余主要零星分布在江西、安徽和福建, 多与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冬青科、山矾科、野茉莉科和樟科常绿树种混生。近年试验发现, 浙江楠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对土壤要求不严, 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能力, 其潜在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目前江苏南部的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吴江、宜兴均已引种成功, 并能安全越冬。
2.3 繁殖容易, 便于引种推广
楠属植物大多在5~6月份开花, 10~11月份果实成熟, 可用梯子、枝剪、高枝剪采集, 也可用竹竿击落于地面收集。种实出籽率40%~60% , 种子千粒重250~360 g。混沙低温层积越冬贮藏, 也可阴干后随采随播, 层积处理可以解除休眠, 提高发芽率。试验表明, 紫楠的发芽率一般在64%~82%, 发芽势为32%~42% ;浙江楠的种子多胚, 发芽率较高, 一般在76%~92%, 发芽势为42%~54%;闽楠的发芽率一般在70%~86%。可见, 楠木属树种的繁殖是较为容易的, 便于大面积引种推广。
2.4 早期生长迅速, 成材期短
楠木属植物为深根性树种, 根繁叶茂, 早期生长快, 成材期短。据福建莱舟林场试验, 在福建, 闽楠1年生苗高可达40 cm , 根茎达0.82 cm, 4年半生闽楠幼林平均树高2.43 m , 最高3.6 m , 平均直径3.9 cm , 最粗5 cm, 冠幅1.57 m[17]。据南京林业大学树木组试验, 在南京, 浙江楠1年生苗高可达25 cm, 根茎达0.58 cm, 2年生苗高可达120 cm , 根茎达119 cm , 3年生苗高可达200 cm。根茎达218 cm。在马鞍山, 6年生平均树高达3.40 m, 最高5.8 m, 平均胸径达4.28 cm, 最粗5.8 cm。与其它常绿阔叶树种相比, 速生性明显。
2.5 病虫害稀少, 抗逆性强
楠属植物体内具油细胞, 有樟脑气味, 不易感染病虫害, 苗期虫害仅发现有少量的地老虎、卷叶蛾、灰毛金花虫等食叶害虫, 尚未发现病害。另外, 楠属植物苗期抗逆性强, 只要水分条件充足, 夏季在全光下也能正常生长而不遭受日灼危害, 因此完全可以全光育苗, 不需遮荫, 从而减少了育苗成本。
3 楠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3.1 楠木属植物资源的保护
历史上, 楠、樟、梓、稠被人们称为四大名木, 而楠木被冠以其首, 足见人们对楠木的喜爱, 然而这一优良的树种特性也成了导致楠木致濒的主要原因。无论是作为地带性常绿阔叶林中的伴生树种, 还是作为建群树种, 楠木都是众矢之的, 成为乱砍滥伐的主要对象。不仅楠木资源日渐减少, 楠木的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对于楠属植物而言, 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在摸清资源的情况下, 尽早尽快开展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了解各种植物的遗传变异状况, 确立保护策略, 筹措资金来实施保护和开发计划[21]。①就地保护, 即在楠属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地方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证楠属资源和其生长环境不再受到人为的干扰和破坏, 使它们按照自然演替的规律生长、发展下去;②迁地保护, 即对那些分布不集中或生长在极其脆弱的生境中、实施就地保护有一定困难的楠属资源, 将其转移到人为选择的较安全的人工生态系统中进行保存;③离体保存, 即采用组织、细胞或DNA基因库等方法来保存楠属的基因资源。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一方法有可能成为未来基因资源保存的主要方法。
3.2 楠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将楠属植物资源成功地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 首要的工作是引种驯化。引种驯化是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观赏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 或只需要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 并能正常生长发育, 达到预期观赏效果的称为简单引种。如果引入地区自然条件和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或引入物种本身适应范围较窄, 只有通过其遗传性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需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 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的方式为驯化引种[22]。追溯引种驯化理论的历史时, 一般都把达尔文学说作为起点, 其观点使引种驯化成为可能并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真正在国际上最受重视和应用的是德国著名林学家迈尔 (Mayr H.) 1906年提出的气候相似论。
3.2.1 气候相似论
该理论认为树木引进时, 引进地和原产地的气候必须相似, 引进的树木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一理论明确了气候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制约作用, 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失为现代树木引种驯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成功的引种例证, 如杭州植物园从气候相近或相同的天目山、黄山、九华山等地引进大量树种, 成活率较高, 而南京地处北亚热带, 其引种范围则没有浙江、江西等地广, 很多常绿树种受到气候的限制, 在南京不能安全越冬。
3.2.2 生态历史分析法
这一方法是前苏联总植物园在试验了3 000多种植物后总结出来的, 并由库里基阿索夫于1953年提出[23]。其理论基础是根据某一植物区系成分起源的分析和揭露这些成分的生态历史, 在引种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外来的区系成分, 把它们迁回原来生存过的生态条件下, 这些植物不但极容易引种成功而且生产率可以得到大大提高。最著名的事例是天山苜蓿, 它不是天山植物区系的成分, 当将其从天山的旱生条件引种至湿生条件下时, 它的生长状态比在天山好, 而且其后代的植物体结构和功能也由旱生类型迅速地变回湿生类型。许多孑遗植物的推广种植成功是对生态历史分析法强有力的支持, 比如, 水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广布种, 但由于冰川的袭击其分布范围变得十分狭窄, 目前该种在很大范围内的推广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目前此方法对于自然区系植物的引种工作具有特殊的价值。
3.2.3 生态相似法
这一方法由中国学者朱彦丞提出, 认为植物引种驯化应从整个植物生态环境出发来分析, 在生态条件相似时所选择的植物材料引种就容易成功, 生态条件相差悬殊的植物材料引种不易成功。
我国劳动人民在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和方法上也有自己的贡献, 早在汉武帝元鼎6年 (公元前111年) , 就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引种原则。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出“顺天时, 量地利”和“人力之至, 抑或可以回天”的引种驯化原理, 指出了植物是可以驯化的, 20世纪30年代庐山植物园的建立使得植物引种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13.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篇十三
作者:蔡友胜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31
更新时间:2006-11-20
主讲人:蔡友胜
小学美术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可以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社区,也可以来自于社会,甚至更多的范围。美术教育应善于从各种教育资源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立足于多元的文化观,积极的探索和开发新的教育资源,从广袤的、宽阔的认识出发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效的实施。
从世界各国的基础艺术教育方面进行窥视,我们不难发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中都包含着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条文。《美国艺术教育国际标准》(1994年公布)中指出:为了确保学生接触艺术学习不仅仅是接触的水平、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地方管弦乐团、合唱团、戏剧团体和舞剧院,个体职业艺术家,美术馆、博物馆、音乐会和其它表演活动等等、可以为学生提供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小学校学习指导底要领、图画工作编》(1998年公布、2002年实施)第3期指导计划的作或与各年级的内容的处理中指出:各年级的B鉴赏的指导与儿童、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利用地域的美术馆等。在校内的适当场所展出作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校生活在活中能够鉴赏作品。《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美术编》第3指导计划的作或与各年级内容的处理中,指出“以日本、外国的儿童少年的作品,亚洲的文化遗产作为各年级的‘B鉴赏’的题材,与此同时、积极活用美术馆、博物馆等设施和文化财产,”为了让孩子可以随时鉴赏,在校内的适当场所展示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活用学校图书馆内鉴赏用图书,影相资料等。《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与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中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宽广资源,既充分利用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地方文化财产,作为学校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和适当场所,特别是美国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是确保学生深入学习艺术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应营造专为延续、扩展和深化学生能力发展和发挥的环境。这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改革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极富启发意义的。从我国美术教育的情况来观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学生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并开始了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现。1992教育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育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如:要按10—20%的课程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按少而精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课外美术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教育的“跑道”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但教育的过程与相关的过程模式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0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标准中注意和着重体现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与知识、技能的并重观念,并认为美术课程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还将拓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并通过设置一些综合美术各领域的课题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在各省组织编写的地方美术教材中以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体现,美术教育教学的视野扩大了,教育资源的开发已成为了美术教育研究的一大课题。2001年2月教育部制定的新的美术课表已经正式公布,将在未来5年内逐步推广,因此作为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环节的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我们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校内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
开发具有特色的校内课程资源,除按美术教材进行的教学外还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已有条件(或创造条件)进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积极开创展示学生美术作品或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场所或画廊(艺术墙),这样不仅可以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气氛、丰富校园文化艺术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欣赏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美术教师可根据校内开展的美术兴趣小组的创作活动或收集课内学生的优秀作业,在学校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经常的展示各种美术作品,如:举办美术课堂作业的展览、美术创作和美术复制(临摹作品)展,作品展览应多形式和多内容,从平面绘画到立体工艺制作等等均可进行。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特色项目举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展,以产生好的效果和具有辐射能力的影响作用。
2、根据新的美术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自学和合作学习以及教师自主的开发教材内容,这些都需有大量的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作为参考。因此应用和建立校内的美术图书馆的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充分考虑的美术理论书籍、美术教育理论书籍、美术作品集、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录像带、光盘等进行整理补充,专项管理,以供学生学习美术以及教师进行美术教学选用。
3、综合利用各个学科的教育资源。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有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包括了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数学中的逻辑艺术、自然科学中的自然规律、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行为艺术相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艺术及高尚情操。案例
1、在艺术课一年级教材《请你认识我》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教学有重点的培养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还应该加如一些情景剧的表演,有的可以扮演爸爸,有的可以扮演妈妈,还可以扮演其他角色。在表演过程中要求他们要用语言把角色的身份表现出来。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孩子不能很好的把任务的语言掌握好,不要紧,我们可以耐心的给他们作好示范。如次反复学生既乐于学而且还勇于表现自我。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案例
2、一年级《泥土的故事》一课中,我们可以加入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从而达到丰富课堂教育形式的效果。还可以加入一些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首先,请小朋友在自己的身边收集一些泥土,有的里面长满了花草,有的里面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有的是黏土可以捏合在一起;有的是散沙,稀松没有粘性。然后组织学生体验从触摸土开始进入教学。教师与学生一起摸土、抓土、闻土的气息、观察土的颜色,对土有初步的认识。接着观赏:从对日常生活的认识转让到对艺术的学习。师生一起观看与土地的作品米勒的《拾穗》、《晚钟》,重点分析《拾穗》。教师准备一些问题,如:“刚刚看到作品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看到了什么?作品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这三个人在干什么?他们看上去是什么样子?”最后,请学生到前面来表演:作品中的人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及时容进戏曲表演的环节。要根据自己的印象,用形体动作摹仿画中人物。案3.在活动中发挥“活动资源”的优势。学校生活是儿童心目中最具有集体活动的舞台。他们积极地想把平常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美术技能、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小小天地里。这就是孩子们表现欲与表现才能的最充分的展现。教师应该给他们以这样的机会,锻炼他们,指导他们。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在教育中活动。学校的儿童画廊由于处于老师、家长、外来参观者和小朋友们进出的必经之路上。所以,不管是谁经过是都会不由自主地在这里呆上一会儿。大家纷纷簇拥上前,问一问:嘿!看看,这是谁的画儿啊?多棒呀!这无行中提高了作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刺激了其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让孩子们布置校园画廊的时候,学生还在教师的指导中学会了如何将版面处理简洁而又有美感。另外,学校还应经常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如:“主题班队会黑板报的评比”、“七十二行社会实践活动”、“校园艺术节”、“庆祝建队日”、“庆祝国庆节”、“新年庆祝会”、等活动。同学们都要利用美术知识和技能布置教室,美化校园,这些学校都可以加以合理的利用。
二、学校周边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随着城市小区的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学校周边的各种文化氛围使得学校的社区资源开发更趋丰富。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体育建筑设施以及其它教育信息手段都可以作为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把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中拥有的大量美术名作、文物、美术文献资料与颇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艺术作为对学生进行欣赏、查阅资料、写生的重要内容。同时学校美术教育还可以跟剧院、影院、艺术团体、少年宫、艺术科研部门的活动进行携手,开展多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使美术课程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和不断的丰富,使教育思路更为宽广,使学生的视野更为扩展。例如: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利用周边著名的公园以及大学院校的文化资源。把公园古朴的历史建筑以及大学历史悠久和厚重的校园文化还有多种植物浑生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多用途的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史馆等作为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一笔不可多的社区文化教育资源。学生长期在此耳濡目染,身临其境,必将收益匪浅。因此,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是我们在今后美术教育中应充分考虑并加以实践的重要课题。案例
1、如综合课例:《家乡的建筑》。教师根据地方美术课教材要求,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和寻找自己家乡有特色的建筑。师: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美丽的建筑,古朴的、现代的,小朋友们知道和了解吗?你们看见过我们学校周边有特色的建筑吗?(引导学生讨论,自主选择,决定参观路线和计划,同学们自由组合分组实施)学生讨论后决定去公园,在那里去观察和了解古朴的古代建筑。地点:校园东部著名公园。师:今天老师与同学们游览著名公园,请同学们带上速写本,小画板,铅笔,水彩笔,照相机。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可以拍照,认真写生,一路上大家要团结合作,注意安全。(老师和学生愉快的在公园亭阁前停留下来,认真仔细的观看这幢古老的建筑。教师向学生介绍楼台亭阁的建筑特色,学生们有许多发现。教师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指导他们拍照,写生或参与他们的记录与讨论)。这一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去观察了解中国古老的建筑风格,感受古代建筑古朴的美和用材的特点,增强对传统建筑艺术的了解。案例
2、综合实践活动:秋天的树叶(树叶贴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寻找秋天树叶进行树叶贴画创作。
师:美丽的秋天已经悄悄到来,它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寻找它呢,特别是秋天的树叶非常美丽,你们知道到哪里去找吗?
教师强调指出,就在我们这里,就能感受秋天的气息,看见秋天的景色,也能在学校周边环境拾到秋天的树叶。
(引导学生讨论,选择寻找树叶的方法、路线、计划)
地点:大学校园内或公园内
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到校园(公园)内去拾树叶,秋天的公园和校园格外美丽,白果树、梧桐树等树叶都变黄了,呈现出一派浓郁的秋色,尤其市白果树,梧桐树最具有代表性,同学们可以观察、拍照、速写、记录和拾树脚下的落叶,大家要团结合作,注意环保和安全。
(师生愉快的走进大学校园(公园)内寻找有落叶的白果树、梧桐树以及其他树,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引导学生拾树叶,夹好,整理好并带回)
活动的片段情景:
学生甲:看,那些梧桐树,白果树的叶子都变黄了,好看极了!
学生乙:梧桐树的叶子大,黄里呈红色,白果树叶子象小扇子一样,呈柠檬有呈金黄色,更好看。
学生丙:这些叶子落在地上好多啊!他们为什么会变黄而落下来呢?
师:是呀,秋天一来,这些树叶为什么会变黄呢?是什么原因呢?有没有不变黄的树叶满载大学校园(公园)里有没有不变黄的树叶,找一找来证明。
(教育学生不能去攀折树上的树叶,去拾已掉在地上的没有变黄的树叶和已变黄的树叶)。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丁:老师,我们今天拾树叶,除了观察、感受秋天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师:同学们,丁同学提的问很好,今天拾树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完成树叶贴画收集材料,我们将今天拾的树叶带回去创作一幅漂亮的树叶贴画好不好?
同学们夹好自己拾的各色和各种树叶,排好对,回到学校准备下一节课的树叶贴画。
(这一活动意在引导儿童去观察秋天的树叶以及观看在秋天里不同树叶的颜色和各种树叶的形状,增强对植物的了解;收集树叶贴画的材料,利用社区的这一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自然中寻找创作的材料、获取创作的灵感。
评价:
一、学生自我评价:这次活动感受如何?有兴趣吗?
二、教师评价:这次活动课同学们上得很好!能团结合作,加了知识,增强了生活的情感和学习的情感。
三、大家讨论:把收集的树叶带回去,整理好自己创作一幅美丽的树叶贴画。爱护公物,爱护卫生。
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美术教师应充分考虑当地城市和周边农村的文化建筑、园林、民宅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同时将现代化城市的环境艺术、公共雕塑、现代建筑、公共设施和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也作为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特别要注意当地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作为教学内容开发,设计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考虑。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能给学生以审美审艺的体验与感受,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继承传统、宏扬传统文化、美化城市、美化环境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对学生在进行标志的识别与设计教学课时,应将体现这一城市文化资源利用的内涵与锻炼学生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对标志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增长知识,通过对标志的分析、整理、归类,获得标志的相关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一种方法,通过对标志文化这一形象的识别,掌握标志设计的原则方法,使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对标志文化这一形象的了解和认真的观察,又对学生进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义务的很好教育。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案例
1、标志的识别与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标志的收集、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2、学习标志的知识和设计方法。
3、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标志设计
教学重点:学习标志的知识和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学到的标志知识,设计出美观新颖的标志。
教学准备:标志图案资料,设计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标志的资料。
1、教师将学生集中起来,展示一组标志图案,简要说明标志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标志的兴趣。
2、请学生观察所展示的标志具有哪些特点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教师进行小结。并简略介绍标志的特点,使学生对标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布置任务。
请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收集标志。告诉学生收集标志的途径:
(1)公共场所;
(2)书店、图书馆;
(3)上网咨询;
(4)其它途径。
二、整理、归纳、交流。
1、请学生把收集到的标志归纳、整理出来进行集中展示和交流。
2、请学生介绍标志收集的方法、地点及收获。
3、请学生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1)标志的作用及社会意义,应用价值?
(2)标志有哪些特点?
(3)你喜欢什么样的标志,为什么?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可参与学生的讨论,对一些观点独特的学生给予及时肯定,对观点错误的认识进行及时纠正。)
三、学习标志的相关知识和设计方法。
1、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1)标志的概念?
标志是以文字和图案构成、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标志符号。
(2)标志的特点?
形象概括、简练醒目、美观实用、信息传达明确。
(3)标志的分类?
A、政治机构、社会团体组织机构类标志
B、公共服务方面标志
C、工商、企业方面的标志
2、教师介绍标志的设计方法。
(1)工具材料的介绍
(2)设计步骤:
A、构思阶段:
(1)意图表达清楚、信息传达明确。
(2)形象要简洁鲜明。
B、确定表现形式:
(1)抽象或具象。(2)图案或文字。(3)黑白或彩色。
C、画稿
注意线条流畅,图案的精致美观。
D、写出设计构思说明
文字简练、表达明确、言之有理。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完成教材中的填空作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提高美术素养。
2、请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标志设计知识和方法,为某团体、大会或自己喜爱的商品设计一个标志。(也可以按照书中标志的分类任选一类进行设计)
有条件的学生可在电脑上设计。
3、作业要求
(1)
具有标志的特点。(2)方法正确、有新意。(3)工整美观。
4、教师辅导要点:
(1)启发学生应用标志设计的原则,大胆想象构思。
(2)涂色时要均匀,特别注意边缘的整齐。
(3)彩色标志的设计注意色彩的协调,一般不超过三种颜色。
五、展示、评价、总结。
1、将学生设计的标志进行集中展示,请学生相互评价、交流。
2、教师小结。
对设计有特点和个性的标志进行评价、表扬和鼓励。
三、有条件的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家的工作室和艺术工作坊,也是开发艺术教育资源的一项内容。
对艺术家工作室的采访不仅能了解艺术家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而且还能直接了解艺术品的创作、诞生过程。参观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的艺术工作坊(如陶艺作坊)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制作过程以及蕴涵其中的深沉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还能使学生增添艺术知识、感受传统艺术文化、四、积极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资源,为美术教学增添新的内容。
信息来源广泛和快捷,美术教学应根据学校的有利条件进行信息化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应鼓励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美术与美术有关的信息,同时美术教师也应用网络不断获取美术教育的信息,了解美术教育的新动态,开发出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积极进行信息方面的交流,利用学校的网络功能在美术课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制作个人美术网页或班级、学校的美术网页开展学生间、学校间、省市间甚至国际间的学生作品交流。美术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其它国外的美术教师、美术教育研究者、艺术家等进行多方面的研讨。例如1:《祖国的古建筑》一课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得了丰富的资源,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从http://就浏览了北京故宫,在14个网页分类中,让学生畅游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在指导学生欣赏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精品时,将“古建筑历史”、“中国历代书画精品”、“陶瓷真赝品对比”作为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增加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资源的这一利用和开发,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2:在中国画山水教学设计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从真实的山,真实的水导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然后对比映示中国画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再用动画的形式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完成一幅教学作品。这样,学生的直观印象更加深刻,信息接收量更大。在美术课程中,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更全面多样,不仅提高了收集信息,获取新科技,新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交融,产生互补。例如3:在《我最喜欢的地方》一课教学中,让学生从计算机互联网上去浏览,学生不但能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地方,还能浏览很多的国家,了解当地的地理、民族风情、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等情况,极大第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实现了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从小学美术教育依靠单纯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转向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其它资源;拓展教育渠道,延伸艺术课堂,把体现高尚文化精神、美学的高雅艺术转移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之中,把艺术教育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既体现了美术教育中蕴涵的宽容、包容心理素养,又表现出了教学应构建宽泛的框架。同时又体现出教学思维的多元化,对丰富美术教育教学的内涵,扩大学生的认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意和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种多元的开放式的课程将是今后美术教育探索和实践的必然趋势。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小学美术个性化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方案)
【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推荐阅读:
应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思索08-09
(教育科研)《校园网校园网的应用与开发研究工作报告》08-05
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2-03
利用社区资源教育学生12-26
利用远程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06-25
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06-09
远程教育资源使用心得体会12-15
杨玲: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09-06
11-12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工作计划、总结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