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的意义

2024-06-09

经典诵读的意义(共12篇)

1.经典诵读的意义 篇一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诵读国学经典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关键字:国学经典 意义 影响

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祖先留下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为深远,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诵当中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让孩子的性情得到开朗,培养他们的自信

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在学校举办的庆元旦经典诵读比赛中,孩子们都主动的参与这次比赛,在家精心的准备,在比赛那天,孩子们的表演都非常的精彩。在老师的鼓励下,很多以前很胆小的孩子,积极参加的这次比赛,客服了自己的胆怯,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四年级的笠翁对韵中,有很多的生字。同学们通过课前查字典,把自己不会的字全部查不来了。在笠翁对韵中有很多成语故事和典故,有的同学通过查资料,弄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很多小故事。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很多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因为孩子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孩子读书有望了。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对写作文比较敢兴趣。当然,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五、诵读国学经典,增加了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六、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

七、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马来西亚著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在他的讲座“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那一个民族?回答是犹太民族。他接着又说,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但现在却又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他认为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法宝。

综上所述,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2.经典诵读的意义 篇二

一、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孩子学习经典不仅有利于学语文, 而且有益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 经典是文化结晶,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 孩子可以在其中汲取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素养, 从而丰富自身的人文学科素养, 促进对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学习。同时, 学生也能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 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并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丰富内涵、开阔胸襟、净化灵魂、启迪智慧, 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等, 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

二、诵读国学经典, 培育高尚道德

据科学研究发现, 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 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 (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 , 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 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 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孔子倡“仁”, 孟子崇“善”, 以及诚信、孝悌、廉耻、礼义等, 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中国人做人之根, 也是孩子成长的标尺、指针。比如, 我家孩子从2 岁左右开始诵读《三字经》, 当他读完“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后, 他明白了谦让, 懂得了分享。在他做事拖沓、不积极时, 我让他背诵“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当他吃饭慢, 总想说话时, 我提醒他“食不言, 寝不语”。经过两年多的读经, 我发现我家孩子在道德礼仪方面明显优于同龄的孩子, 他自己也因此变得自信、勇敢。我的育儿过程也变得省心、省力、省时。

三、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习能力

经典对孩子的提升, 不仅局限于人文学科, 更指向孩子整体的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的巅峰时期, 而智力、情商也处于萌发阶段, 如果有效地开发, 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此时学习经典, 对于他们记忆力的锤炼、智力的开发、专注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 诵读国学经典, 也是为孩子一生晕染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 而且会惠及其一生。

3.经典诵读,阅读教学的另一种意义 篇三

一、书读百遍、感悟内容,为阅读教学抛砖引玉

“生活无小诗,句句是经典”。让经典走向学生生活,如:看到学生不爱思考时,可以来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到珍惜时间时来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班级孩子不认真学习时也可以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在教育教学中常把诗词歌赋挂嘴边,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对经典的追溯,也引领了他们引经据典,辩证地接受从而为我所用。对于一个出口是经典的老师,必定令人敬畏,一个腹内有经典的学生,却也令人刮目。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对此,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

二、有心栽花、注重形式,向閱读教学倾吐芬芳

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而且,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最合适“熟读”成诵。日积月累,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在小学校园里,开展经典诵读的形式多样,例如本学期我们学校学生在操场上举行了一场大型地诵读活动——千人诵读,吟诵古文,感悟古韵。以这样的新颖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参与中成长,在诵读中领会,在形式上独创。学校每学期也都要举办“经典美文诵读”活动,学生在一遍一遍地演绎,声情并茂地吟诵,团结协作地表演的过程中就是进行心灵的洗礼,会有铿锵有力的歌颂祖国锦绣江山的气魄型诵读,会有婉约含蓄,却又意味深长的抒情升华版朗诵。班级的师生共读一本书,共背一首诗,也是面向了全体,全员参与地形式活动,所以学生们的诵读水准与日俱增,犹如一朵含羞待放的花骨朵,在等待绽放,把花香倾吐人间。

“以文会文”,文言和白话,就是父与子、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学生熟读成诵后再实践应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老师认为许多老一辈的人之所以能够对文言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是得益于他们小时候的经典诵读。培养语感,小学是关键,诵读经典,提升阅读水平当从娃娃抓起。

三、黄金分割、抓住契机,问阅读教学要效率

学校组织小学生诵读、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在时间的安排上要突出三点:课前、课中和课后,因为诵读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而且每日诵读活动,也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一)积跬步,成千里

充分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请一位同学来领读4到5首古诗文,每天的日积月累,孩子在齐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加深认识,培养语感,熟能生巧后便熟能成诵,也无需教师去逼着孩子机械记忆。叶圣陶先生说过:“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让学生吟诗背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因为我们引导学生诵读的都是古诗中的精华,这些诗词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黄金点,抓契机

经典诵读教材、小学生必背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字文》及诸子百家等篇章和名篇名著都是可选的阅读、诵读教材。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能在课堂教学中抓住精要之处指导,蜻蜓点水就足够,无需反复冗长地讲说。知之、好之、乐之,引领学生在玩中读,出游时,引领春天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孩子们立刻来了劲,抑扬顿挫、满怀诗意地吟诵出。课堂中还可以引导孩子在比中读、唱中读、画中读,游中读,读无处不在,诵无处不有,既丰富了古诗文上课的形式,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三)课内外,引活水

课前、课中的经典诵读工作做到位以后,那么课外、课后的延续与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设置诵读角,放置一些古诗文书籍,或者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书目,可以每天利用文体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回家后,鼓励学生和家长诵读5分钟,一起体验诵读的乐趣。经典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开辟古诗文园地,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练习的书法作品,诗文小报,优美的文字、古色古香的图片展示学生的眼前;稚嫩的作品,用心的笔迹牵动着学生纯真的心。潜移默化地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孩子在黄金记忆时期积累、消化国学经典,充实儿时的记忆,丰腴童年的涵养。经典诵读,阅读教学的另一种意义。

参考文献:

[1]盛波.浅谈古诗文的背诵教学[J].大连教学学院学报,1998

[2]何为.经典诵读[J].中国侨网.

4.经典诵读的意义 篇四

——罗源凤山小学“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方案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它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和用语用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做好“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一)抓住学生的最佳记忆期,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学生诵读诗文经典,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在校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新知识,活跃思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活动要求

(一)广泛宣传经典诵读的目的意义,不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取得社会、家长的支持。

(二)各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抓好过程管理。

(三)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诵读,自然成诵。不定诵读指标,以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

(四)各班要结合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评选诵读小能手活动和诵读经典竞赛等,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深化。

(五)各班要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势,发挥多种功能,让孩子在活动中诵读。

三、诵读内容

主要诵读内容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课内或课外的经典诵读内容及《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等,具体篇目和朗读形式自定,朗读时间限定在6分钟以内,比赛时要求脱稿。

四、组织开展全校“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一)参赛对象

全校1----6年级学生

(二)比赛程序

1.初赛

各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此基础上,定于12月20日至21日组织进行初赛,利用校内语文活动课或班会课分小组进行选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确定决赛参加对象。

2.决赛

决赛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时间初定为2012年元旦前。地点在四层会议室。

(三)比赛规则

1.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2.诵读作品自选,但必须是中华经典诵读篇目。

3.参赛班级必须脱稿朗诵。诵读时可加音乐伴奏,伴奏音源由选手自备。

4.参赛班级比赛时间限制在8分钟以内。(超时将酌情扣分)

5.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0分制,其中:

a.作品内容(15分):选材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b.节目形式(15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如有配乐,配乐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c.语言技巧(40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嗓音条件较好,声音圆润悦耳,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0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五、奖项设置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

总之,我校将以这次比赛活动为契机,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全校掀起中华经典诵读的热潮,真正让广大师生阅读经典,亲近经典,热爱经典。

六、凤山小学“中华经典朗读比赛”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陈增兴校长

副组长:卓诒恭副校长、肖应强副校长

成 员:教导处、德育处、教研组组长、各班语文教师、班主任(负责本班的具体参赛选手的选拔、培训和指导及各班的安全)

凤山小学“中华经典朗读比赛”活动评审委员会:

评委:各位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

凤山小学

5.诵读《金刚经》的现实意义 篇五

《金刚经》与中国佛教、中国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国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下《金刚经》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诵读《金刚经》的现实意义,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者,要算《金刚经》了。《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般若经在东汉时期就已传到中国。魏晋南北朝盛行于教界,当时的中国文化界流行玄学,推崇老庄,崇尚虚无,与般若经典所说的空,表面上看上去颇为相似。于是那些玄学者,也就研究起般若经典来了。僧人为了弘法的需要,也以般若经教去迎合玄学,用老庄概念阐释般若思想,形成了般若学研究浪潮,出现般若学弘扬史上的辉煌时期,即六家七宗。(1)但因为般若经的翻译问题,当时人们对般若思想却不能正确理解。后来罗什弟子僧肇,就曾撰论对此作了批评。(2)

罗什西来大量地翻译般若经论,在译出《摩诃般若》的同时,也译了与《般若经》相应的一些重要论典,如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的《百论》等,对隋唐时期相继成立的各个宗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吉藏创立的三论宗,就是直接依据《般若经》及龙树、提婆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命名;天台智者创立天台宗,除了依《法华经》,许多重要思想也都来自《般若经》、《大智度论》。禅宗更不用说,下面专门介绍。

《金刚经》在中国虽有多种译本,但最早的本子是罗什翻译的,而现在佛教界流行的也正是此本。大概是因为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畅,或内容的忠实程度,其他本子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才使它独行于教界。有的文人爱其文字之优美,而去读诵;有的文人喜其哲理丰富,而进行研讨;至于那些禅修者,更视《金刚经》为修心的指南,开悟的钥匙;而民间一般信徒也不甘落后,他们也以读诵《金刚经》为日常功课,并从中得到灵感。《金刚经灵感记》一书就是收集了从古以来读诵《金刚经》得到感应的例子。的确,这部经典太殊胜了,才使得人们乐于接受它,弘扬它。

《金刚经》与禅宗

达摩西来弘扬禅宗,在传授心地法门、顿悟禅法的同时,并推荐《楞伽经》作为禅修者的印心典籍。因此经名相丰富,说理繁多,译文生涩,对于修学顿悟的禅者来说,要去研讨它无疑是一大难题。因而到四祖之后,《金刚经》就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就曾劝人念“摩诃般若波罗蜜”。(3)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到了六祖惠能,与《金刚经》的因缘就更为密切了。

一、《金刚经》与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从他后来见五祖时,与五祖两人的对话看来,惠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只是没有大彻大悟而已,实在是宿慧深厚,来历不凡。

随后,惠能取得那个诵经员外的资助,拜辞老母,便千里迢迢地来到靳州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经过一番往返考核,五祖对这位边远山区的年轻人,不得不另眼相看。于是就安排他到槽厂劈柴、踏碓。过了八个月多,五祖要传法退居了,就让门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证上的见地。惠能的偈子获得五祖的印可,并传其衣钵。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惠能发心求法到得法,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

惠能的悟道偈,也充分体现般若性空的思想。般若讲性空无所得。《般若心经》曰:“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金刚经》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六祖的悟道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阐明的都是同一实质。

六祖后来在弘扬佛法时,总极力称赞般若法门。《坛经》说:“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又曰:“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得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5)这是说持诵《金刚经》功德无量无边,持诵《金刚经》能入甚深法界,见性成佛。

二、《金刚经》对《坛经》的影响

读过《金刚经》的人,再去接触《坛经》一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打开《坛经》的第二品,便是《般若品》。此品以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为开头,展开了说法,接着显示般若的功用。祖曰:“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6)从第一义上来看,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的确没有什么差别。可是凡夫与佛因为存在迷与悟的不同:凡夫迷故,处处着境,没有智慧,因而便有烦恼;而圣贤以般若智慧通达诸法实相,不住于相,烦恼了不可得,当下就是菩提了。

进入《定慧品》,六祖又依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7)何为无念?《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显然,这与《金刚经》所说的“人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样的。何为无相?《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金刚经》也认为“实相者,即是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对于坐禅,六祖从对般若法门的体验中,提出了禅家特有的方式。比如以往坐禅,禅者注重坐相,并对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规,而《坛经》中却呵斥坐相。经中记载:“有神秀弟子参访六祖,祖问:汝师何为开示?对曰:常教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8)从般若法门的无住前提看,禅者假如拘泥坐相上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为道乃无相,道遍一切处,自然应该从行住坐卧的一切举动中去体验。

又在坐禅用心方面,小乘禅观讲究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坛经》却叫我们坐禅,要心无所住。祖曰:”此门坐禅,元不执心,亦不执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着即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9)这是从见性、观实相入手,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同小乘禅观,由定而慧,显然不同。

以上仅举几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其实《金刚经》对《坛经》的影响是全面的,而非部分,这有待于今后专门研究。

成佛是智慧的成就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之所以不译成华言,是因为中国词语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概念。倘若一定要把它译出,那就勉强称曰”智慧“。

梵语波罗蜜,译成中文包括两个意思。一是过程义,是指我们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称曰波罗蜜,从这个意义上,古人译曰”度“,六波罗蜜又曰六度。一是究竟圆满义,是指一件事情彻底成就了,称曰波罗蜜,从这个角度,古人译曰”到彼岸“。

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中的前五种,并非佛教所特有,比如布施,佛教固然倡导布施,其他宗教乃至社会也提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不如此。那么,世间的布施与佛教的布施有何区别呢?世间的布施总是住相的,而佛法则要我们”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又世间布施有相则有限,佛法布施要不住相,无相则无限也。

那么,造成两种布施差别原因在哪里呢?简单地说是般若。凡人般若未能开发,以妄心住相布施,将来只能招感人天果报;菩萨以般若引导布施,三轮体空,不住境相,布施就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世间的布施等行不能称曰波罗蜜,惟有在般若引导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才是成佛资粮,始可称波罗蜜。

般若,经中说有三种:一、文字般若,即三藏十二部典籍,或者可以说,能够开发般若的一切文字,我们不妨都称它为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显示的义理,以此思想观念去观察人生的一切现象,如实地透视一切,由正确的认识能通达实相,能生般若而称般若。三、实相般若,即般若的体相。三种般若实质上只是一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从能出生般若意义上,方便称为般若,实非真正般若也。

般若又分实智与权智。实智,是亲证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般若之体。它无智无得、智境一如,没有差别,菩萨在修行过程中,经过了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始证得。权智又称方便智或后得智,是了解现象差别,引导六度万行的智慧,是般若之用。权智是在证得实智后生起的,故曰后得智。在修学佛道上,实权二智缺一不可。

般若波罗蜜就是说明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众生在生死的此岸,要到达成佛的彼岸,惟有依赖般若。《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无上菩提。《维摩诘经》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10)一切诸佛都是以般若与方便二智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产生一切诸佛。又梵语佛陀,中文译为:智者、觉者。因此,成佛是乃智慧的成就。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东晋道安大师把佛经科为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通常又有证信序、发起序两个部分。证信序是记述佛陀当时讲这部经典时的法会条件,各个经典在模式上基本相同,因而又称通序;发起序是佛陀讲这部经发起的因缘,经中或有或无,千差万别,故又称别序。

发起序与经的内容往往关系非常密切。而不同的经典,发起因缘也各异,像《华严经》、《法华经》等,都是以放光动地,恒沙菩萨,百万天人云集为发起因缘。反过来看看《金刚经》,那就平常多了。经中记载:”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刚经》以日常生活作为发起因缘,它正体现了般若法门的修行风格。

说到修行,通常很容易让人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总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如果从”修行“二字的意义去看,修行还不只是局限在这上面。行是指身、口、意三业之行,我们的意业因为有贪嗔痴的关系,使得我们不断地造作杀盗淫妄等业。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修正错误的思想、语言、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道相应。

《金刚经》以显实相为宗。实相即诸法真实相。证得实相要离相,不住相。所以《金刚经》以无住生心为要领,表现在修行上也没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即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的四威仪中修行。因为实相是无相的,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要通达实相自然不能住于某种相,而是要在日常生活处处离相无住,才能与实相相应。

这就是后来禅家讲的道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如何从生活中去体会道呢?禅家告诉我们,要拥有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11)道是现成的东西,只是因为被妄想执著所覆障,而不得显现。现在倘能去除染污之妄心,道就能自然显现。

南泉禅师也有类似的开示。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拟向怎知是道?“ 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12)道从平常心中证得,不可以起心求道,起心者,如马祖所说的造作之心,是非之心,取舍之心,凡圣之心。凡人有了这许多心,早就与道相违了。所以南泉说:拟向即乖。另外道也不属于知与不知,凡人的知是妄觉,不知又处无记状态。总之与道都是不相应的。

《金刚经》解决什么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如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那我敢断定他一定还没能够树立正信。因为一个不清楚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的人,对于学佛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样也是搞不明白的。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当机者须菩提就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以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的。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了。

生活在这个世间的人,对自己的生存十分重视。为了人生的幸福,我们上学、寻求谋生的知识;工作,获得生存的财富;成家,建立情感的依赖;锻炼,造就健康的身体。这些虽与我们人生关系确实都很密切,但还有更重要而又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首先总会责怪环境,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内心。其实,心才是根源。世界的差别是由于人类心的差别,因为心的不同,这个世界才有文明与野蛮、道德与罪恶、痛苦与快乐、善良与丑陋、先进与落后、清净与染污、光明与黑暗。

我们要改造世界,获得人生幸福,无疑先要从心下手。大家知道,人类现代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存带来了许许多多方便,今天我们所享受的物质条件,古代帝王做梦都不曾想过。但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恐怖、不安。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利用科技成果,制造那些杀伤性极强的武器,以此毁灭他人。广岛原子弹的爆炸,一座完整的城市,几百万人的生命在一刹那间就灰飞烟灭,多么可怕!科技本身并没有善恶可言,它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用来毁灭世界,问题在于是谁来掌握它,拥有它的人有着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假如我们的心充满着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这个世界一定到处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你想这将是一个多么险恶的世界;相反的,我们如果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世界就会出现善良、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一切惟心造,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心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便是说明这个道理。风与月永远是那样,但人们心境不同,所产生的感觉往往大异其趣。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除了外在的顺境这个因素,还需要有主体的心灵去感受。当你感受时觉得快乐,那才是快乐;假如觉得痛苦,那就是痛苦。正像用同样的饭菜,健康时享用它,觉得可口香甜;病弱时食用,毫无味道。同样坐在椅子上,一个远行者坐下来休息,感到快乐无比;而看书写作者,因为坐的时间长了,觉得厌倦。看来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实在不能从表面看,只有当事人才是最清楚的。

拥有健康心境,是建立快乐幸福的根本。一个人倘若心境不好,有钱痛苦,没钱也痛苦;有地位痛苦,没有地位也痛苦;有爱情痛苦,没有爱情也痛苦;有事业痛苦,没有事业也痛苦。拥有良好心境,与上面所说的情况就截然相反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良好的心境呢?因为我们有烦恼,烦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我们有烦恼,所以我们才活得不自在。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的不安定的烦恼因素。如何降伏烦恼呢?般若法门告诉我们,从通达空、无住入手。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执法起贪嗔痴烦恼。如果能以般若智,通达我法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四相与人生

读诵《金刚经》,经常会见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相简称曰四相。四相都是我相的不同表现形式,其实是一我相,或称我执。它与法执构成了世间的执著,是般若法门所扫荡的对象。

我相,是四相的总称。众生在五蕴和合的生命体上,执有一个常恒不变的自我,以此因缘,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感,来支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平常我们总是特别爱自己的生命体,一个人忙于吃、忙于穿、忙于住、忙于成家、忙于事业,人生的一切努力,似乎都在为了生命体的延续。青年男女的恋爱,说我爱你,实质上也是基于爱自己,这是我爱。人都喜欢自以为是,总是觉得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因而固执己见,这是我见。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摆出架子,要别人尊重他,即使不如人家,也不肯承认,这是我慢。众生由我痴,非我执我,起我见、我爱、我慢。

人相,我们的生命体以人的形式出现,称曰人相。人有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汉族人、满族人、傣族人;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因为有了我,这就出现了人与人的界限、种族与种族的界限、国家与国家的界限。因为有了我,大家又都以自己为最优越,因而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歧视,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歧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歧视。这就造成了人类社会不能和谐,不断引发战争。人又以万物之灵自居,觉得自己高于其他一切动物,以人为中心,觉得其他一切动物,都是为了人类生存方便而生存的,因而就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任意宰杀众生,造下许多杀业,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众生相,生命体的构成,是由五蕴的假合。依此众缘聚成生命体,称曰众生。众生随着业力的不同,众生相也可谓千差万别。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是说生命体的四种不同受生形式;天道、人道、鬼道、地狱道、畜生道,是告诉我们生命形式的五大种类。就人道而言:有男的、女的;富贵的、贫穷的;健康的、病弱的;劳心的、劳力的;庄严的、丑陋的;善良的、邪恶的;胖的、瘦的等各种不同相。因为有了我相,众生之间才出现对立矛盾现象。

寿者相,有情随着业力所招感的一期生命,从生到死这个过程,称曰寿者。人既然生到这个世界,他就希望永恒,永远都不死,尤其是功成名就的人,当他钱财地位都有了,他们简直不愿意死去,像古代帝王委托道士寻求长生不死之术,以求得长寿。希望我的生命体得以无穷尽的延续下去,这是寿者相;传统儒家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认为人必须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往开来,惟恐绝后,这是寿者相,因为这是通过子孙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有的人在社会上建立了一番功业,就希望他的事业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这也是寿者相。

6.经典诵读的教学案例 篇六

我与广告“零距离”

八公桥一中:段周格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开拓学习资源的意识,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思考,对文化的关注。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技能,实现“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丰富资源的学习”、“基于目标的学习”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

3、展示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朝着社会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合作,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各类广告及有关广告文字资料(含书籍、图片、实物、影视资料)。

2、学生课前自选对象进行广告创作。

3、实物展示台、录音机、投影机、电脑多媒体、文字卡片。

[活动内容]

一、导入。

从生活中的广告入题。了解广告:广告是一种宣传方式,通过报纸、招贴等介绍商品或文娱体育节目等。

二、展示。

展示各类广告和广告实物。

三、介绍。

介绍广告的知识:你想了解它的成长史吗?想知道它的未来吗?请听××同学来告诉大家。

四、欣赏。

自选角度(构思、设计、效果等),谈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则广告。

如:臭名远扬,香飘万里。(一家臭豆腐店广告)口服心服。(一家矿泉水广告)雨天更显潇洒。(雨靴广告)

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某理发店广告)

输入千言万语,打出一片深情。(某电脑公司广告)

抹去过去,改善现在,创造美好的未来。(美容霜广告)

小心驾驶,阁下无法复印。(复印机店送货车广告)

五、辩论。

召开“小小辩论会”。

以广告的作用、影响为中心。正方的观点是:我们的生活需要广告。反方的观点是: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广告。赞成正方观点的同学与赞成反方观点的同学各坐一边。并各选三名代表上台辩论。

顺序:正方1: 反方1: 正方2 : 反方2: 正方3: 反方3: 反方总结 正方总结

六、析艺。

学习广告语的表达艺术。

1、幽默艺术

如:不打不相识。(某打字店广告)

只要青春不要痘。(美容霜广告)

如果你的汽车会游泳,请照直开,不必刹车。(交通安全广告)

这种大衣的唯一缺点是,将使你不得不忍痛扔掉以前购买的内衣。(名贵裘皮大衣广告)

送钱来,我们会治好你的痔疮;否则,您留着钱,也留着你的痔疮。(某国痔疮诊疗所广告)

2、修辞艺术

如: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酒店广告对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某运动鞋广告)别把我们分开!我们是一块长大的。(某水果店香蕉柜告示)

3、搭配艺术(音乐和画面、图片与文字、画面与声音等)

七、设计。

“争当最佳广告设计师”活动。

1、公益广告设计

2、家乡的名优特产中广告语设计。

3、广告的广告。

如:在广告这行当中,真诚是一种可以像其他任何东西一样买卖的商品。

做广告就像在黑暗中向个姑娘眨眼:你知道自己做什么,但是别人不知道。

学生交流。

八、总结。

同学们的广告语设计得太精彩了,课后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在兴趣小组学到的摄影、绘画、音乐技巧运用到广告,使我们设计的广告更丰富。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还有好多同学搜集整理许多的资料没有上来展示,大家不要急,今后我们还将沿着这一话题继续搞好有关的系列活动,相信同学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有更大的收获。

评论0

八公桥一中:段周格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忆江南》的片段(一):

(多媒体出示古诗内)经典诵读的教学案例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忆江南》的片段(一):

(多媒体出示古诗内容)

师:古典诗词语言精美,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哪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师:古典诗词语言精美,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哪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好。江南处处是美景,诗人抓住江花、江水这一江南美景,让我们看到了江南的又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师:请你读出这种意境。(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现在我们来想像一下,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红日普照,使鲜艳的红花红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生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录音机配乐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艳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的翡翠。

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情并茂地诵读)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 因为我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像中的画面。

师:很好,想像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鸣。这就读出情,读出了味。

这就是诗的语言的品味。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把诵读、想像融汇其中,进人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诗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忆江南》教学片段二: 师:诗人感慨:“能不忆江南?”这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请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的极度思念之情。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

生:(读)能不忆江南?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无限的眷恋!师:请你读出无限的眷恋!生:(读)能不忆江南?(深情地)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师:请你赞叹!生: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师:我听出诗人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生:江南好!(小声叹)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不同的诵读,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内涵、韵味、美感。以读来检验对诗的语言的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为了更好的推动教委的阅读工程及我校的读经诵典的水平,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全校师生深入体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为了达到人人都能背诵经典的要求,我校制定了详尽的活动方案。以促使全体同学们更加积极背诵经典古诗文。

一活动目标:

(一)质的方面.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然后浩浩荡荡地走向世界。

2.探索开展传统经典诵读和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

3.诵读中华优秀古诗文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传统经典文化诵读的形式和方法。

(二)量的方面

1.每学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词15首。背诵格言警句、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各10句。

2.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感知古诗写了什么。能够初步意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把古诗文诵读活动融入生活,拓宽学习的渠道。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古诗文,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5.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6.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积极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二活动内容:

(一)对培养学生热爱和诵读中华优秀古诗文的方法、途径的研究。

(二)诵读中华优秀古诗文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三)对做人、做新世纪中国人所具备的素质进行研究。

(四)对做新世纪中国人学校家庭共育方法的研究。

三活动过程:

(一)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1.在教室显眼、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地方补充装饰古诗文的内容。

2.每天定时间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系列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3.每一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室外边的宣传栏出一期诗文专刊。

4.有条件的班级在教室张贴、悬挂师生的诗文书法作品。

5.充分利用好黑板报,让教室的墙壁动起来,开辟“古诗乐园”、“今日格言”、“精彩段落”等栏目。

6.图书室面向学生开放,保证借书渠道

(三)因地制宜,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

1.集中指导。班级的黑板上方留有“每周诗角”和“成语沙龙”两块园地,每两三天由书法比较好的同学书写一首古诗,作为每天的必背篇目,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

2.分散训练。每天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古诗文背诵作业,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背诵。

3.注重活动渗透。

(1)唱古诗

选择适合的民族音乐,真正把诗变成歌,更易背诵。

(2)对古诗

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检测古诗的背诵情况。

(3)诵古诗

齐声背诵,声势浩大,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宏大和壮美,油然产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4)赛古诗

各班定期举行古诗擂台赛。

(5)画古诗

我们让学生根据对古典诗文的理解,想象古诗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画出来。

(6)古诗改写

要求学生根

(三)因地制宜,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

1.集中指导。班级的黑板上方留有“每周诗角”和“成语沙龙”两块园地,每两三天由书法比较好的同学书写一首古诗,作为每天的必背篇目,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

2.分散训练。每天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古诗文背诵作业,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背诵。

3.注重活动渗透。

(1)唱古诗 选择适合的民族音乐,真正把诗变成歌,更易背诵。

(2)对古诗 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检测古诗的背诵情况。

(3)诵古诗 齐声背诵,声势浩大,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宏大和壮美,油然产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4)赛古诗 各班定期举行古诗擂台赛。

(5)画古诗 我们让学生根据对古典诗文的理解,想象古诗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画出来。(6)古诗改写 要求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将其改写成散文、记叙文等,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4.加强指导,领会诵读方法。

(1)寓背诵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动中读背。

在动态的表演中进行背诵。传统的读书、背诵方法重在语感的传达,缺少动态的体验。诵读应该是:在得意之处,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心花怒放;在愤怒之时,眉倒竖,眼圆睁、拍案而起;诵读应该吐人之心声,展人之神采,舒人之动作。应该是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的展示,与文本神谋,与作者心印,如同一把锋利的刻刀,能够在学生记忆的底板上划下深深的印痕。在动态展示的过程中令学生心驰神往。

(2)据意而育,分门别类,在横向的对比中进行背诵。

诗按内容来分,有写景的,有叙事的,有抒情的,在背诵的过程中,可以把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整合到一起,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理解上的难度,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横向的对比中感悟诗的情韵。例如可以让学生搜集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把《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诗归纳到一起。

(3)据时而背,借助季节变化,跨越时空界线,穿越时光隧道,面对自然风光,身临诗中境界,把诗人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化为眼前大千世界。这种方法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例如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花红柳绿,春光烂漫,就可以让学生背诵与春有关的古诗《草》、《早春》、《清明》、《绝句》等,让学生浸润于自然风光与翩翩诗情之中。当盛夏来临之际,可让学生背诵与夏有关的诗文,如《小池》、《夏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步入了秋的高远,让学生背诵《秋思》、《秋浦歌》、《枫桥夜泊》、《明月几时有》;当隆冬到来时,可让学生背诵《梅花》、《卜算子咏梅》、《江雪》等。

(4)创设背诵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音乐走进课堂,用音乐烘托情感,为学生配乐诵读;要用动态的画面展示诗文中描绘的风光,让学生看图背诵……

(5)多种形式综合背,走出机械背诵的狭窄胡同。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可以采用两人赛、小组赛,可以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可以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可以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要让多种形式的综合背,交织于学生背诵的过程之中,要让灵活而富有变化的方式激发起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四活动结果: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师生能态度认真,充满自信的展示自己,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品,能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整体配合较为默契,达到了我们预期效果。在教委举办的诵读大赛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五活动反思:

7.经典诵读的意义 篇七

一、呼唤:传统教育的回归

权威的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在走低, 半数中国人不读书。人们对现代文化过于依恋, 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 甚至不屑一顾, 学生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差, 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农村, 每个班都有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 受家庭经济条件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近83.2%的学生除课本以外, 家里没有几本课外书, 缺乏读书的条件与氛围;学生缺乏有效的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随手乱扔垃圾、不用礼貌用语等现象经常见到;校园“快餐文化”充斥, 漫画、科幻、武侠奇幻小说在学生中广为传阅……当今语文教育、学校教育越来越呼唤一种回归, 一种对传统教育的回归———1998年,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2003年, “古诗文诵读百县计划”正式启动……农村中学的经典诵读热正悄然兴起, 方兴未艾。

经典诵读, 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谚语云:“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 老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诵读经典可以使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吸纳更优秀、更精粹的东西;可以使孩子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事实证明诵读经典, 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最后我想引用经典诵读的倡导人李振村先生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只看眼前的利益, 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 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二、开发:适切的校本课程

当前, “经典诵读”选材面不宽, 多局限于旧学中的启蒙读物;序列不清, 缺乏系统化、序列化, 难以形成校园特色文化。诵读内容不加选择, 不加辨析, 诵读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忽视学生年龄特点。

为此, 扬州市教研室在拟制定“初中经典诵读”的课程蓝本中提出:“ (选入) 经典中能体现对初中生产生道德引领、人格塑造、情怀培养、责任意识形成等积极作用而又不繁难艰深的名篇。经典阅读要融入扬州本土文化, 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关于“初中经典诵读”内容的选读建议:《诗经》、《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现当代诗歌》、《现当代散文》等。还特别强调“扬州文化源远流长, 楚汉、唐宋文化史上, 扬州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明清时代‘扬州学派’的发端, 王氏父子、‘扬州八怪’、朱自清、汪曾祺等, 一脉相承, 绵延至今, 是经典诵读课程不可或缺的本土元素。”扬州徐冬梅老师主持的“亲近母语”阅读实验在选材方面就做了有益的尝试, 青少年能从《亲近母语》丛书中接受古今经典美文的熏陶, 《亲近母语》丛书深受各地青少年的喜爱。

三、实施: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和区别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而经典是文化之母, 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单依靠现行的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是不可能完成时代赋予语文教学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

当然, “经典诵读”不同于“课堂教学”, 更不是“课堂教学”衍生品或附庸, “诵读”应避免“课堂化”、“表演化”, “经典诵读”要体现时令或具体情境变化。方法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重在让学生感受和积累;还要通过评价促进“经典诵读”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在实践层面构建“经典诵读”的质量保障系统。可以通过“制作诵读卡, 实行学分制”, 建立“国学经典学习档案袋”, 对学生及时评价, 及时激励。

综上所述, “经典诵读”的开展中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为何读———让每一个青少年接受经典诵读教育,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潜移默化地变化其气质, 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 以维护人性光辉、提升人格品质;这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追求。二是读什么———读中国古代、近代与现当代的给人们来带来精神财富的“最有价值的书 (诗文) ”, 它们要贴近青少年的实际, 体现本土化的特点;精选内容便是夯实基础, 它决定着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三是怎么读———让经典诵读回归课堂教学, 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 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逐渐让经典诵读成为青少年自觉行动。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 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徜徉在祖国历史文化长河中, 真正领略到经典诗文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是教育行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

摘要:自赵朴初、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来, 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响应和推广, 但由于近现代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及其影响, 仍有一些人还不太理解诵读经典的深刻意义及其合理性, 不易接受传统的诵读学习方式……影响了经典诵读的健康开展。本文就诵读意义、课程开发和活动实施阐述一点思考。

关键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回归语文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 》

[2]《小学语文教师》.2007.1

[3]《“经典诵读”夯实做人根基》.《北京教育 (普教版) 》

[4]《青少年经典诵读基本理论》.王财贵

[5]《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负面影响》.杨莉君

[6]《关于“我市初中阶段国学经典诵读开展情况”的调研》.《扬州市教育科研》

[7]《苏教版初中语文“诵读欣赏”编辑意图》.谢媛

8.诵读元典的意义 篇八

这种情形固然是因为现代人需要掌握的技能、知识量大大增加,而我们的精力又实在有限,个人只能根据兴趣去接触一些元典。但另外也说明我们对于自己传统的典籍重视不够。重视不够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给学生准备的经典诵读量少,另外就是诵读的选择也出于种种原因,不尽然是古代的经典。举一个例子,杜甫历代公认的最好的诗如《秋兴八首》、《北征》等,都不在学生课本的选择范围。而曾经学过的课本里的杜诗,还有像《三吏》、《三别》这样的“现实主义”而艺术水准不太高的题材。

经典的数量不会太大,否则我们对于经典的标准就太宽泛了。《道德经》、《论语》等都不是大块头。对于元典的阐释、争论千万倍于元典本身。我们不少的时间花费在别人解读的经典上,而殊不知这些内容,大体都带有解释者个人的因素。任何一种语言和表达,都有其特定的语境。《论语》产生时期的中国社会型态如何?孔子对于不同对象而阐释“仁”的内涵之间的差异,对于一个概念的前后不同表述等等这些方面,只有通过直接接触元典,从整体上把握圣贤的意旨,庶几可以有一个比较接近本体的了解。如果断章取义、或者人云亦云,难免不会和先贤的本意产生龃龉。

读诵元典,另外一个需要做的,就是“知行合一”。先贤创说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他的感受全部来自自己的体验。孔子心目中的“仁”和一般人的不同,依据他个人的身体力行和对周围的观察、感悟而来,而一般人都没有孔子的智慧和体验,往往从一己的偏见出发来解读经典,出现种种的错讹自属难免。比如一个“孝”的概念,每个人大概都知道,可如果没有身体力行,就不是真知。“修身”的概念,包含了不仅仅是读书明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体悟和积累,一个天性质朴的人,比较接近“仁”的状态,而一个天性质朴的人,也一定比较接近“道”,他内心体悟到了也不一定说出来。我们对元典的诵读和躬行,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发现、唤醒这种状态,纠正我们的一切妄想和偏执。

9.难忘的经典诵读比赛作文 篇九

比赛规则是: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中自己选背两首诗,再抽背三首诗。老师让同学们把古诗题目分别抄在一张张小纸片上,然后把小纸片折起来装在了一个纸盒子里。选手们上台时把手伸进盒子里,拿出三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再开始背自选的古诗。在背古诗时可以添加一些动作。一共有十位选手参赛,有一位选手因生病,没有参赛。

老师讲完比赛规则后,比赛开始了。第一位选手张婷婷走上了台。老师请了周新愉同学上来监督我们。张婷婷也许是由于紧张,她的自选诗和抽背的诗,背得都不太流利。接着,后面的选手依次走上了台。终于到我了,我的心怦怦直跳,怀里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我背出了自选的两首诗《清明》《凉州词》,还加了一些动作。我打开纸片,是《风》《鹿柴》《池上》。还好,都会背。我流利地背了出来。背完之后,心里悬着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来了,我感到很轻松。走到位子上时,我才发现手上有许多汗。最后一位选手章文昊走上台,他也背了出来,还加了许多动作。

开始评比了,有七位同学因诗背不出来而出局了,只有我和章文昊留了下来。接下来,进入投票环节了。最终,我打败了章文昊,获得了到学校比赛的机会。

10.经典诵读的作文400字 篇十

3点30分,演出开始了,瞧!四个小主持人用铿锵有力、激情飞扬的声音为这次诵读专场拉开了序幕。瞧!《美哉,诗酒流连的篇章》的小演员们上台了,他们的表演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多变,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个节目表演完了,接着就是第二个,第三个节目……

终于,轮到我们一年级四班――《读经典,学做好孩子》的表演了。我们穿着整齐统一、带有十足的书生气的演出服伴着音乐的节奏上台了。同学们都很认真地互相配合,声情并茂,动作优美,都努力将演出效果做到最好。等我们班表演完毕,在钧茹、依宸同学的带领下,我们整齐地向观众鞠躬,并谢谢大家,也获得了台下领导、老师、家长和小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

11.农村小学经典诵读的“四要” 篇十一

经典诵读活动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经典诵读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更是打下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诵读活动不应该只是个别教师的自觉自主行为,应该是全面铺开的教师群体的行为。

学校层面必须确立经典诵读去功利化的意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学校不以学生背诵篇目的多少来评价教师的付出,鼓励教师创新诵读形式,将诵读活动艺术化,唱经典、演经典;提倡经典和养成教育的结合,让经典指导学生的言行;推荐优秀的古诗文赏析活动和好的经验。

适度的指导必不可少。学校要求各年级制定诵读目标,诵读有计划,有实施方案,重在落实;诵读有内容,读有所获。固定学生诵读时间,让诵读活动常态化。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经典诵读课,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呈现经典内容,学习诵读的方法,欣赏经典的魅力。

二、 经典诵读要有内容

中华文化经典篇章浩如烟海,要合理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篇目。农村学校开展诵读起点低,缺少可以复制的成功经验,基于现实情况,濉溪县推进“一主两翼”的内容选择方法,避免了内容选择的盲目和重复。“一主”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为主,让学生诵读、积累这些篇目内容;“两翼”是以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为“一翼”,学校自主选择的主题诵读篇目为另“一翼”。

学习经典,可以打牢做人的根基,利于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做好“助读”,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价值解释;解释经典的内容大意,让学生不畏惧古文,从而激发诵读的兴趣。

学校可以开展主题诵读。诵读活动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利用“我们的节日”“书香校园”“践行《弟子规》”等活动,创造诵读氛围,让学生诵、比、演,有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诵读中。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个性化阅读,追求在诵读中熏陶他们的情感,浸润他们的心灵。

三、 经典诵读要有方法

经典诵读要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方法是诵读。低年级学生乐于诵读,感受诗文的优美;中年级学生,诵读力求字正腔圆、语调自然,初步体验诗文蕴含的感情;高年级诵读要把握诗文的语调、节奏,体会作品情感,感受诗文意境,逐步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可见,小学阶段重在感受古诗文的优美,把握诵读的腔调、节奏,体会情感,主要方法是读。在推进古诗文诵读时要注意方法的使用,即熟读成诵,诵中积累。

小学生每天早晨应该有十分钟的诵读时间,下午有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选择阅读。课余可以布置家长和孩子亲子共读,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学字识词、掌握文本的节奏和韵律,体悟情感。

四、 经典诵读要有活动

诵读活动要课内外衔接。通过教材的经典诗文学习,有目的地推荐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或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以一篇带多篇,引导学生诵读。教学中,开展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同类作品的比较中感受语言的丰富。教材中没有出现的题材或别具一格的形式,可以在古诗文推介课中欣赏,带领学生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此外,诵读活动还要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时间开展诵读检查活动。让校园文化墙会讲古诗词,让“课前一诵”和各门功课相互联系,让放学路队响起诵读的声音,让诵读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学校还可以组织专项的诗词展示会、朗诵会,让诵读活动艺术化,增强诵读的感染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诵读。

12.经典诵读的意义 篇十二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由于一些中职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忽视基础文化课的学习, 虽然对经典文学作品有着粗浅的认识, 但仍然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感性的认知。直接导致学校在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很难与他们交流沟通并达成共识。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中职学校进一步加强经典诵读教育, 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如今, 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的“流行文化”对中职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向中职生讲授传统美德, 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 会潜移默化地规范言行和行为, 心地向善, 提高修养。学生熟记大量经典美文, 接受到的是最美好、最善良、最高雅的文化熏陶, 从而变得文思敏捷、言谈儒雅, 表现出良好的人文修养。

(二)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经典诵读活动采用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精品, 这些优秀的作品拥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准确生动的语言、血肉丰满的形象及高超的艺术手法, 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学生可以在经典诵读中培养爱国心、民族情、山河恋和报国志。

(三)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育人环境。

在经典文化引领之下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可以形成幽雅的人文气息和厚重的校园文化底蕴, 从而实现“办特色教育, 创学校品牌”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同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陶冶情操, 树立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中。师生在诵读活动中彼此交流、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更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化职业学校的育人环境。

二、经典诵读社团的特点及优势

中职学校学生经典诵读社团是以学校德育部门为领导, 以普通话教师、语文教师和其他艺术类教师为引领, 以学生活动为载体, 发动部分对于经典诵读有着共同观念、兴趣、爱好和追求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组织。其特点及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群体目标的整合性。

社团成员都有着对文学和朗诵的浓厚兴趣, 能为共同的社团目标而努力。同时, 由于经典诵读活动还会涉及其他艺术领域, 如音乐、表演、舞蹈等, 社团可以把更多具有其他特长和爱好的同学吸纳进来, 整合多种多样的学生特长资源, 促成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 社团成员的广泛性。

对于经典作品的诵读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是产生社团凝聚力的内在条件。经典诵读社团将众多兴趣爱好、志向相同的同学汇集在一个团队内,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提供了充实的课余活动和发展个人爱好的多种场所。

(三) 活动方式的灵活性。

在社团的策划和组织下, 成员们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也可以根据各班 (或各专业) 特点开展班级之间、专业之间的展示活动, 还可以利用升旗仪式、班会、团会时间让社团成员上台表演……此外, 加强横向联系, 鼓励社团之间组织联合活动, 进而实现跨专业、跨校乃至跨地区的联系。

(四) 优秀典型的示范性。

有些学生成员进入经典诵读社团之后, 能够很快成长为社团的中坚力量, 并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有些学生还在各级各类诵读比赛中获得奖励。这些优秀的社团成员逐步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明星”, 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引起其他学生的仿效, 重塑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观念。

三、经典诵读社团的组织与管理

目前, 各中职学校里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组织。在这些社团中, 只有经典诵读社团的群众基础好、普及性强, 易于组织、便于管理, 投入少、见效快。那么, 怎样更好利用这些优势对经典诵读社团进行组织和管理呢?

(一) 学校重视, 加强管理。

学校德育部门应定期了解经典诵读社团的组织机构运转情况, 了解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 协调解决社团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活动内容上, 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 注重活动质量和内容, 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同时, 对于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成员和先进典型要及时鼓励和表彰, 对于社团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不和谐因素要及时纠正和处理, 引导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 教师指导, 专业引领。

为了保证经典诵读社团正常及顺利运转, 除了加强管理之外, 还应通过相关专业教师团队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具体来讲, 可以构建以下几个专业教师团队:一是管理教师团队, 由学校德育部门的领导及处务人员担任, 主要负责对社团日常管理事务的监督, 协助社团学生负责人开展工作, 上传下达, 并负责社团的主要外联工作;二是指导教师团队, 由学校的语文教师、普通话教师及艺术类教师担任, 主要负责在业务上对社团成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辅导, 从专业角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并负责重大表演活动及比赛的排练工作;三是外聘教师团队, 由学校对外聘任各知名艺术团体的专家担任, 主要负责引领经典诵读社团成员进一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为社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并为优秀社团成员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创造机会。

(三) 组织研讨, 促进交流。

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 和其他门类学科一样, 必须通过社团活动开展有组织的研讨交流。学校应通过经典诵读社团的管理教师团队定期组织社团成员开展诵读艺术的研讨和交流, 进一步发挥社团的指导教师团队的引领作用,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背景知识的学习、发声技巧的培训、表演形式的探讨等一些专题的研究学习, 不断提高社团成员的学习兴趣和诵读水平。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研究能力、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团队意识得到增强。

(四) 开展活动, 丰富内涵。

中职生参加经典诵读社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期望能发掘自身的闪光点, 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这个“舞台”就是学校为其搭建的展示经典诵读水平的各种平台。因此, 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如国旗下的讲话、经典诵读比赛、课本剧展示、舞台剧表演等。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 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 寓教于乐, 把学生的共同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经典诵读社团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培养目标也在持续不断地更新。同时, 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传统经典文化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为了适应新形势, 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职学校的经典诵读社团活动必须改变惯有做法, 明确发展方向:变“由学校德育部门主管”为“举全校之力齐抓共管”, 变“诵读名家经典”为“我读我原创”, 变“上台表演”为“网络诵读”, 变“埋头实践”为“开发课题研究”。

(一) 采取有效措施, 形成德育合力, 推进经典诵读活动向纵深开展。

学校德育管理部门要把经典诵读作为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并制订长远、学年、学期和具体活动计划;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要明确诵读篇目, 保证诵读时间, 并将各专业、各班级的诵读情况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依据;学校总务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为经典诵读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场地、器材、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经典诵读社团要自发引领广大学生诵读经典、感悟经典、践行经典, 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推进经典诵读活动向纵深开展。

(二) 整合职教资源, 编写校本教材, 鼓励师生原创诵读作品。

经典诵读社团的指导教师团队应充分利用现行职教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作为诵读资源, 还可以在各专业教辅资料中寻找诵读资源 (如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材的作品选, 旅游专业的各地风光解说词等) 。另外, 组织相关教师结合本地人文、地理、历史, 为社团活动自编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同时, 鼓励教师和学生创作诗歌、散文, 增强原创性, 使社团活动更贴近中职生的生活。

(三) 创新诵读载体, 丰富活动形式, 积极探索经典诵读活动的新路子。

要拓展诵读载体, 积极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覆盖面广的优势, 将经典诵读社团的影响力传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发动计算机专业师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 为经典诵读社团建立主题网页, 开办朗诵艺术网络沙龙;建立社团专用的录音棚, 为优秀的诵读节目制作录音并向校外推广。

(四) 寻求理论支持, 注重过程研究, 把经典诵读与德育课题结合起来。

经典诵读社团的不断发展及社团活动的推陈出新, 需要学校德育部门和社团领导者加强学习和研究, 寻求理论支持, 更新教育理念, 强化德育效果。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应成立课题组, 开发专门的课题, 以指导和加强社团活动的过程管理;也可以把经典诵读与学校现有课题结合起来, 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学校可以把经典诵读社团的管理及活动纳入课题组的研究对象中, 为课题研究提供原始数据和材料;同时, 课题研究为社团管理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规范其管理行为, 明确其发展方向。

“经典润泽心灵, 诵读激发情感”。通过在中职学校创办经典诵读社团, 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 实现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规范中职学生的言行举止, 教会他们“爱国, 爱人, 爱己”, 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从而促进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6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上海教育, 2009 (14) .

上一篇:开发商工作总结怎么写下一篇:it技术人员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