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体育局工作总结

2024-10-18

区体育局工作总结(精选8篇)

1.区体育局工作总结 篇一

区教育局体育工作总结

一、20**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体育)均衡发展。

1、加强投入建设,增加资源总量。一是加大资金投入。2013年,年初部门预算总计教育投入安排资金100.32亿元,同比增长16.76%,继续确保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二是加快基建项目建设。2013年,教育局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共涉及45个项目(校安工程捆绑计算为1项),安排资金计划约8.11亿元,其中基建财力资金4.357亿元,教育专项资金2.28亿元、其他建设配套资金1.47亿元。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上师大附中迁建、三林体育中心新建工程顺利完成,川沙体育场改扩建、航头中学新建、周浦体育中心新建工程等项目稳步推进。三是加快校安工程建设。四是推进实事工程建设。新增7所幼儿园均已投入使用。为106所郊区初级中学更新、配齐实验室设备,20所中小学校直饮水工程项目已上网招标。扶持21所老年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在50所学校进行心理辅导室标准化配置工作。按计划完成了15个农民健身家园、6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个百姓健身游泳池、15条百姓健身路径、4个百姓健身房的招投标和建设工作。五是做好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工作。

2、积极挖潜疏导,缓解入学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一是适当扩班,增配教职员工,加强教学管理,确保学生安全和教育质量。二是引导资源紧缺地区的学生向资源相对富余地区分流,缓解高行、孙桥等地区的就学压力。三是与街镇合作,将闲置资源暂借给小学招生办学,缓解曹路等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困难。四是加快相关学校校舍的改扩建,扩大学校招生人数。五是在公办学校已无空余学额的区域,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就读。

(二)推动改革创新,增强教育发展的生机活力。

顺利通过“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综合督政工作,受到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高度肯定。

1、深化“六种模式”,加强内外联动,拓展优质资源。目前,浦东幼儿园总量占全市的五分之一,优质资源比例已居全市前三甲。我区市级新优质学校有4所,分别为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中1所。加强特色高中创建工作,确定了香山中学等10所学校为XX区第一批特色高中创建学校,23所学校申报了31个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上中东校第一年开办高中、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在浦东校区第一年招生,联系市教委争取政策支持,并协调学校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局镇合作、办学联合体等形式,开展校际互动交流,在学校文化、教育理念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融合,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2、强化扶持监管,规范民办教育。一是完成2012检查,覆盖25所普通民办中小学、41所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87所幼儿园、38个教育民非中介机构,对查出问题的学校下发整改通知,并检查整改情况。与新区工商等部门进行对接,认真落实《XX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登记暂行办法》和《XX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制订了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登记初审工作制度,推进民办培训机构规范发展。二是有9所学校获得特色学校创建校或特色项目创建校称号。三是开展民办中小学事务性工作委托工作;拟定民办非营利学校的实施意见。

3、创新完善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一是集团共建机制。浦东职业教育集团包括中职学校、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等,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格局。二是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方式,实施“订单式培养”、定向式就业,目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近400家,并建立了16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实习基地”。在海大职校、临港科技学校等4所中职校内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三是中高职贯通机制。探索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职教体系,上海航空服务学校(与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新区首家经过认定的市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学校。群星职校和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临港科技学校和上海电大南汇分校等也分别签订了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协议。四是区校共建机制。与区内27所高校建立工作联络沟通制度,为高校在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促进高校在专业定位等方面与新区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将“区校共建、实事共办、资源共享”落到实处。

4、拓展工作载体,构建学习型社会。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下发《XX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与促进终身教育发展实施意见》,周浦镇、陆家嘴街道、南汇新城镇、唐镇、潍坊街道和洋泾街道荣获“2011-2012XX市学习型社区”称号。二是推进老年教育工作。目前新区已有11所街(镇)老年学校被评为“XX市示范性老年学校”,8所被评为“XX市特色老年学校”。三是加强社区教育工作。举办街镇社区(成人)学校管理干部第三期培训班,加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

5、丰富活动载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所有区级以上文明单位开设道德讲堂,开展“八个一”活动;在小学阶段全面试点“十八大精神”、“两纲”等教育进课堂活动;分层开展“中国梦·我们与梦想同行”中小学生主题教育,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提高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

(三)加强师资管理,全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组织开展新一轮校(园)长聘任工作,深化校(园)长负责制改革。完成了基层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队伍现状调研,组织开展了基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工作。组织实施了2013年XX区教育系统校(园)长聘任工作,对直属单位和体育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组织开展了2012年普教系统校长职级评审和认定工作,组织新区中小幼校(园)长、书记开展暑期专题培训。推荐全国高中校长研修班学员1人,长三角优秀青年校长培训人选5人,区委党校主体班次培训人选10人,全国初中校长研修班培训人选1人。

2、深化教育(体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一是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现有466个单位、2.4万人完成职称过渡各项工作。组织开展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建平中学杨振峰、教发院李功爱被评为首届XX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二是实施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单位有262家,其中教育单位254家,体育单位8家;事业单位在编职工近1.1万人,占新区事业单位总人数的40%。

3、加强教师招录培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认真组织2013年教师招聘工作,新招录教师的学历水平有较大提高。二是培训见习教师1159名,其中民办学校教师43名。三是组织开展新一轮名校长、名师基地(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审工作,加大优秀教师培养力度。现有44个校长和教师培训基地、299名学科带头人和1925名骨干教师。四是开展寻找“身边的张丽莉”活动;北蔡镇中心小学孙丽萍被评为“XX市教书育人楷模”;龚路中心小学蔡忠铭同志荣获“XX市教育功臣”提名。

(四)加强开放合作,提升教育(体育)国际化水平。

1、上海纽约大学顺利开学。2013年,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志性项目——中美合作办学的上海纽约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并完成第一届招生,标志着XX区推进教育国际化取得了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2、开展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参照XX市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评审和管理要求,组织高中学校进行了全市普通高中申请国际课程试点申报工作。目前,全区共有8所高中开设国际高中课程,其中公办3所,民办5所。

3、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化工作。新区中职学校积极参与市教委组织的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现有6所学校的6个专业通过市教委审核,获得了开发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资格,并接受市教委评审获通过。

4、推进教师海外培训。在海外教育发达地区建立校长教师培训基地,加大校长和教师的涉外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教育国际化需要的师资队伍。近两年先后派遣200余名校长和教师赴境外研修。

5、参与组织重大赛事,展现浦东良好形象。输送运动员参加第12届全运会取得辉煌成绩,浦东共输送104名选手参加25个项目的比赛,约占XX市参赛人数的1/6;共获个人或团体项目15枚金牌,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上届全运会浦东共获得2块金牌)。成功举行第五届区运会。成功举办2013年射箭世界杯赛(上海站)、2013年世界九球中国公开赛。认真做好2013年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杯赛、2012-2013赛季cba上海男篮主场、2013赛季中超联赛上海申鑫队主场比赛、2013—2014亚洲冰球联赛等赛事保障工作。

二、2014年工作思路

在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浦东教育、体育系统要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开放、多样、优质”的发展方向,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提高新区群众的健康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区,服务浦东经济社会发展,为新区群众提供满意的教育(体育)服务,推动新区向教育(体育)强区迈进。

1、建设为先,夯实事业发展基础

(1)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本着解决突出矛盾的宗旨,协同发改委、建交委、财政局等部门,积极落实财政扶持补贴政策,加强与街镇的沟通合作,加快第一批36所急需建造的公建配套学校建设,尽快缓解部分区域入学矛盾。对其他104所公建配套学校,按轻重缓急分批加快推进,逐步解决历史旧账。同时,协同相关部门严格把关,促使教育公建配套设施与住宅开发同步规划、同步立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防止再欠新账。

2014年,计划安排教育和体育基建项目投资工作量7.67亿元,安排资金计划7.37亿元,安排基建财力投资计划5.16亿元,涉及各类项目43项(校安工程专项捆绑计算为1项)。其中教育项目39项,安排财力投资计划3.82亿元;体育项目4项,安排财力计划1.34亿元;“校安工程”教育专项经费1.31亿元;建设配套费0.9亿元。2014年,计划新开办公办学校13所。

(2)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以议案办理为契机,加快区级体育中心、体育实事工程、公共绿地配套体育设施的建设,稳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规范管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健身需求。(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开展特级教师后备培养工作、名校长后备培养工作,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大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力度。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十二五”规划,做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一步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2、改革为重,增强事业发展后劲

(1)深化“六种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深化集团办学、委托管理、与高校合作办学、城郊结对、局镇合作、办学联合体等具有鲜明浦东特色的“六种模式”,完善相关运作机制,不断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和校际间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高区域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2)服务自贸区建设,做好教育服务领域扩大开放工作。深入研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围绕“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开放措施”,做好相关工作,助力自贸区建设。(3)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深化缺编学校用人和分配方式改革,改进事业单位职称评聘、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工作,健全完善教师资源配置、遴选、评价和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教师敬业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深化体教结合,加强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教育、体育管理的体制优势,落实好《XX区体教结合学校管理办法》,加强新区体教结合学校的工作,完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条龙”直升式培养路径,将体教结合学校中的运动员引入社会化高水平体育俱乐部受训,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成才率。

3、质量为魂,提升事业发展效能

(1)实施“三类评审”,拓展优质资源。积极实施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评审、区素质教育实验学校评审和区示范幼儿园评审等“三类评审”,推动全区优质资源较快增长。

(2)发挥规模效应,放大优质资源比例。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以办多校区的方式来扩大优质资源的适度规模效应,积极放大优质资源比例。总结和推广优质学校办学经验,继续培育优化教育服务组织,树立浦东教育优质品牌。

(3)依托知名高中,引进优质资源。依托知名高中,加大引进优质资源力度。重点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在深化川沙中学体育教学、北蔡高级中学航海特色教育、华师大附属东昌中学金融文化特色课程等6个高中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向其他高中拓展。

(4)课程实践并重,提升职教质量。推进XX市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示范校的申报和创建,带动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推动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使学校逐步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专业品牌。持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浦东中职校学生创业园创建,积极组织、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加强中职学生专业技能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中职学校实训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领域和功能。

4、法治为本,规范事业发展方式

(1)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营造合力育人氛围。结合浦东实际,以学校章程、家长委员会建设为抓手,加强对依法治校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按照教育部、市教委要求,认真做好一校一章程工作,深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凝聚学校、家长、社区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2)继续加强监管,妥善安置外来人员就学。继续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安置工作,巩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费义务教育全覆盖。加强对全区面上农民工子女学业质量监控,完善对这些学校的年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校长教师培训制度等,加大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扶持,帮助改善办学条件,从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加强指导和监管,促进农民工同住子女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同时,加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或看护工作,努力将学龄前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全部转入正规幼儿园或看护点,接受规范的学前教育和看护。

(3)深入实施“绿色指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XX区推进落实〈XX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实施方案》,通过改进教学研究方式、加快学校课程建设、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相关支持评价系统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社会、家庭沟通和协作,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把减负增效贯穿于教育教学和校内校外各个方面。

5、开放为翼,拓展事业发展空间

(1)促进国际教育发展。优化国际学校的设点布局,在外籍人员随班就读学校探索“走班制”教学等,加强新区学校与驻区国际学校的联谊。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中外民间活动和志愿服务,提高学生国际交往能力。(2)开展课程合作共建。积极与各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接洽,研究新区学校国际课程建设的引进、实施、评价机制等,提升新区学校课程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与境外优质教育的有效衔接,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鼓励支持建平中学、民办平和学校等开设高中国际课程班,建设新区教育国际化品牌。

(3)培养国际教育师资。加大校长和教师的涉外培训力度,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教育国际化需要的师资队伍。

(4)创新体育办赛机制。全力配合市体育局做好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分听证中心在浦东的运作,加强与世界体育组织的联系合作,不断增强浦东体育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探索创新办赛机制,以招投标等方式,实现国内外重大赛事承办的规范化、专业化,打造XX区品牌赛事。

2.区体育局工作总结 篇二

来自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体育教育专家及一线体育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整个研讨过程在主持团队的引导下紧紧围绕主题展开。集体的智慧不断刷新着网页,不同的思想在这里激烈地碰撞,网研气氛十分热烈,真实体现了“草根争鸣”。随着研讨的深入,大家对体育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最终就研讨提纲相关问题达成共识。

众“智”成城,达成共识

吴兴区体育学科名师工作团队在导师唐锋权的引领下,凝聚力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唐锋权老师现任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教学分会理事、湖州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吴兴区教育局研训中心中小学体育教研员、吴兴区教育工会委员,他非常重视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牵头成立了由李春林老师担任组长的体育学科青年教学改革小组及由部分优秀体育教师组成的名师工作团队;他还非常支持《中国学校体育》的办刊理念,要求区内每位体育教师每年征订《中国学校体育》,汲取其中的营养以帮助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本次研讨的话题即来源于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团队通过对区内学科的调研,发现体育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和利用。因此唐锋权老师抛出这一问题让名师工作团队进行内部研讨,统一思想,形成团队内部的“小共识”,然后将此话题推荐到“草根争鸣”论坛进行网络研讨,希望通过全国同行的参与,引起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育教学价值的重视,群策群力,集众人的智慧,对体育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处理及利用达成全国范围内的“大共识”,并结合教学案例讨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和策略。

精心准备,引领释疑

由于这已经是名师工作团队近几年来第3次主持“草根争鸣”论坛,具备一定的现场主持经验,加之论坛对团队的信任以及团队成员在话题的提出、团队内部的前期讨论、相关理论及内涵的学习、研讨提纲的确定、团队成员的分工、研讨典型案例的选择、区内老师的动员、主持现场的布置等方面倾注的大量心血,确保了本次研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每位团队成员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案例,确定了最合理的研讨路径,即“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理念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特征?”、“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需要考虑哪些相关因素?”、“充分利用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来提升课堂效益的策略有哪些?”3个问题分3个阶段依次进行,分别阐述了体育课堂“生成性”资源“是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做好?”的问题,并对研讨过程中出现的疑惑进行释疑、解读。来自全国各地的180名体育一线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争相发帖、跟帖共计1237条,其间主持人根据研讨情况适时进行小结,2个小时的激烈研讨转瞬即逝,而由于很多教师的讨论意犹未尽,活动结束时间一度推迟。各地区的教师观点鲜明,意见独特,为本次网络主题研讨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资源。

课例研讨,深化认识

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因此团队对提纲3中案例的选择尤为慎重。导师特别强调分享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要求每位成员从各自的课堂教学或调研中选取案例供大家内部交流,因此所有研讨案例均来源于区内调研过程中获取的课堂教学实际案例。王勇坚老师负责提纲3的主持工作,在确保案例原貌的前提下多次修改完善,在网络研讨前一晚再次召集提纲3的主持小组研讨至深夜,最终确定3个典型教学案例,分别从体育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入手,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讨,为教师们对案例中“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处理与利用进行了更直观、更有针对性地剖析,极大地提高了研讨的实效。同时,不少参与研讨的教师也抛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丰富了案例研讨的内容。

通过案例研讨,教师们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资源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从实例研讨中挖掘出的一些对“生成性”资源有效的处理策略也更加贴近课堂教学实践,从而让这次研讨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成效凸显,重在实践

“草根争鸣”论坛网络教研为团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实现了教师间远距离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主动参与与互动共享。本次研讨活动旨在引导教师们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概念,促进教师增强“生成性”资源的教学意识,使教师在课堂中学会观察,捕捉信息,寻找策略,灵活变通,促进生成,从而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益服务。

3.区体育局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羌区学校;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化传承

如同中华民族其他族群一样,羌族具有古老、智慧等特点,千年演进与凝聚造就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羌族文化。“5·12”汶川特大地震带来华夏国殇,数万同胞罹难,而以龙门山脉断层带和岷江上游地区为聚居区的羌族同胞,厄运尤巨。羌族文化传承的活体——传承人的伤亡令羌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于是抢救、挖掘、保护羌族文化成为广大文化工作者迫不及待的任务。震后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开展,羌寨、羌民活动场所恢复重建,增修若干博物馆收藏羌族文物,搜集与整理各种文化信息,制作数字化的文献、图片、影音建成羌族电子资料数据库。这些工作对羌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有缺陷。

一、羌族传统文化“活化”传承观念中看学校教育功能

文化是历史的凝练与选择的结果,其相对的持续性与稳固性体现在族群共同的意识、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只有把民族文化附着于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人身上,代代相传,薪火不熄,才真正体现出“活化”的不竭生命力。如果只是物品、资料档案和数据库,对于文化传承了来说,那没有被用的就是没有用。“物化”的资料只是文化的静态“保存”,没有活力就缺少内涵,更没有生命力。要让羌族文化实现动态的可持续的传承,就要让文化与其主体结合成为有机体,并渗透于族群成员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显露出文化的特质。应把羌族文化内容融入羌区中小学的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在民族文化的环境中熏陶成长,这是羌族文化的“活化”传承。全球化的今天,社会文化多元共存,信息随着网络快速更新,文化的现代化同质化出现。差异化表现为更多元形态,而民族传统越来越不占有话语权。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是公认的,但这并不代表刻意突出民族差别或者强行保留传统习俗,而是要创造机会把民族文化继续放到历史中接受选择。尽管我们都不能左右选择的结果,但我们对于民族文化传承来说做了应该做的。

对于人的教育来说,传统文化是没有速成班的。只有从小耳闻目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点点滴滴地形成具有民族传统特质的固化意识、个性与行为习惯,并在后来的族群文化交往中找到自己的心理归属。学校教育从小就开始,并伴随着人一生的成长。学校教育引入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并贯彻始终,学生就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教育,头脑里对于民族文化就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行为的诠释。学校是文化传承的机构,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表演场所。在教育资源、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学校更能集中而有效地做到人与民族灵魂的结合。文化与教育注定是文明前进的两条腿,国家、地区、民族的教育因为各自的文化而有了特色。羌族地区的学校对传承羌族传统文化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当地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是学校的职能之一。

二、基于教育特质分析羌族传统体育文化

中华民族各族群传统文化中,都拥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谣谚语、歇后语、谜语、山歌、舞蹈、体育项目等,记述着民族千年步履和血脉轨迹,承载着乐观、朴实、包容、勇往无畏、开拓进取的精神,其中蕴含自我意识的民族个性,无形中对成员的言行有规范的功能,也是纯化人民心理的力量。羌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衍生了乡俗禁忌、道德准则,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维系了部族内外交流,同时造就了淳朴善良、重情厚礼、律已待人的民族性格。尽管羌族文字缺失,但羌族口头文学依然以多样的形式、广泛的题材教育影响着一代代的后辈。如《木姐珠和斗安珠》、《造人类》、《开天辟地》等神话故事,《石狮子吐金》等寓言,《羌戈大战》等史诗都具有良好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

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也是在体育教育中学习体育发展史、领悟民族体育精神。纷争的历史导致羌族多次的长途迁徙,战争武力、迁徙行走、劳动狩猎等都促成了原始体育的生成。作为古羌族的一支也是保存古羌文化较为完整的一支,聚居于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自然环境较恶劣,交通闭塞,社会经济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与外界较少的交流也使得其民族体育活动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体育的形成是多方面的,除了地理环境、社会文明发展与历史文化变迁之外,还有作为民族特征之一的宗教信仰。音乐歌唱配合有人体运动的舞蹈、体育活动等为媒介,可以使宗教、祭祀活动产生更多的神秘感染力,这使羌族体育活动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同时也因宗教信仰的教化力量而普及于民众当中。原始宗教产生了原始历法,羌族历法中许多的传统节日,如羌历年、祭山会(敬山节、祭天会)、娲尔娥簇(瓦尔娥足、妇女节、传歌节)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跳起“沙朗舞”、“猫舞”、“麻龙舞”和“大藏舞”等体育舞蹈,或者筛糠、推杆、抱蛋等多种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在举行羌族人家婚丧嫁娶或庆祝丰收时也会举行,或增加情感交流,或烘托集会氛围。

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增强体质,增加体育素养,有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羌族体育文化具有物质、宗教、习俗、精神寄托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的文化特征,如扭棍子、溜索和推杆等项目的运动特征隐示了羌民改造物质的进程与智慧;祭祀舞蹈、拜祭动作组合以及敬神角力比赛等都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表达;跳沙朗、跳於兔、牦牛愿、猫舞、大藏舞、盔甲舞、皮鼓舞和溜索、溜棍子撵趟子等是传统信仰下带有习俗的体育文化生活印迹;观音秋、捡石子、斗鸡、摔跤等突出了休闲娱乐的特点。羌族体育文化的传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体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体育文化和社会活动内容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在增强人民体质,丰富大众文娱生活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羌族传统文化传承概念里羌区学校体育教育的策略

首先是羌区学校要以羌族文化“活化”传承为指导思想,建设具有浓厚羌族传统文化氛围的特色校园,充分利用羌文化熏染力创建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多方面的教育基地,打造羌文化系统教育的航母。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让学生沉浸在这种亲切、熟悉的环境中,使其基因中增加了羌文化的信息。这些系统工程包括校舍风格、空间布局、宣传管理、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课外活动开展、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等许多方面。例如设置羌族武士或体育形象的人物的雕像,建筑刻画或悬挂的尚武图腾,在课间开展羌族体育舞蹈、体育游戏活动等。结合羌族刺绣、图案、工艺、服饰、语言、歌曲以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编制趣味体育比赛,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鼓励学生成立羌族文化小组或社团,应用板报、校刊、广播等各种渠道加强宣传,在言行举止、礼仪服饰上对学生作出一定的力所能及的传统文化要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浸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nlc202309020700

第二是开发羌族体育的课程资源,让羌族传统体育课堂更多丰富多彩。这里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校内课程资源,包括羌族体育校本教材、电子资料(如PPT、教学视频、表演或创作的影音作品等)、体育场地器材、体育运动开展的体制等。密切结合当地羌族文化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差异性的思考习惯,由想象力建立起与生产生活的有机联系,培养其创新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是要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遵循教育性、健康性、安全性、主体性、趣味性、民族性、地域性、和经济性等原则为羌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进入学校前进行必要的筛选、改造与创新而使之转型,以确保其适用性,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利于健身、健身、交往及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教师本人终身学习提高和挖掘潜力创新改革,也建议教育文化有关部门能根据条件组织教师的培训、交流或者深入羌寨的调研与学习。学校内部也可以组织教研活动,发挥老新教师之间“传帮带”的作用,或者派出相关老师到地方高校、民族大学进行进修,也可以邀请来自科研机构、民间社团的有关专家学者或者羌族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到学校进行座谈、讲学。

第四是羌区学校要密切联系家庭、社区,形成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合力。以传统体育活动为纽带,由教育部门牵线,与社区、乡村共同组织文体活动,重构家庭、社区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摇篮”,既能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民族传统文化亲和力,把羌族特色的民房、饮食、服饰、语言、民歌、舞蹈和羌族节日等联系在一起给学生留下习得的记忆

综上所述,只有把将传统文化浸透于具有主动能动性及思想灵魂的下一代学生身上,才能实现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动态、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这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长远而有效的途径。羌族聚居区学校对建立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校园方面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也应在本着地方学校为地方服务的理念,在羌族文化挖掘、传承与发扬方面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项神圣而艰巨复杂、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社会各界不断地深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覃荣周. 全球化视野里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活化”传承[DB/OL].零壹华网洛阳市中京区论坛: http:// luoyangzhongjing.chiefnation.01hua.wang/201304/d012208467134.asp, 2013-04-08.

[2] 李建辉, 覃荣周,卢永雪,等.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四川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2):4-7.

[3] 刘通,徐飞,邓凤英,等. 羌族大学生体质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基于阿坝师专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研究[J].电子测试,2013,(12):4-7.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2013年度课题(编号QXJ1301);四川省教育厅社科类重点科研项目(编号09SA003);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重点课题项目(编号ASA09-11)。

4.区教育局工作总结 篇四

一、20工作开展情况

(一)均衡发展巩固提升

1、“全面改薄”稳步推进。全年教育投入14376万元,17个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全部完工,落实校舍校舍维改资金642万元,完成教学及辅助用房、室外运动场等15258平方米,完成设备购置360万元,全区所有小学教师和中学学科带头人共600余人实现“一师一机”。

2、大班额有效化解。6所学校迁扩建工作按序推进;朝阳小学建成使用,接收新生近500名,化解了叶祠、吴嘴两小学大班额问题。

3、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拨付义保经费841.7万元,全年义保经费核拨工作提前完成;落实“应助尽助”政策,落实建档立卡贫困高中生资助资金55万元、学前教育奖补资金141万元,资助贫困生580人次。

4、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行学前教育“公建民营”新模式,C-2幼儿园顺利开园,2所幼儿园通过市一类园初评;义务教育阶段12所学校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有声有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中高考成绩喜人。

(二)师资建设显著加强

1、教师紧缺问题有效缓解。继续推行教师编制正常补充机制,招聘新教师10人,顶岗支教大学生70余人,定向培养师范生8人。

2、教师交流机制常态运行。32名中小学教师参与交流。其中,跨区支教1人,区内同学段交流14人,初中教师到小学跨学段交流17名,创全市教师交流工作先河。

3、师德教育持续加强。执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建立校长履职、年度考核制度,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1名教师被评为全省特级教师,2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安庆市最美教师”和提名奖称号,1户教师家庭被评为市级“五好文明家庭”,1户被评为全区“最美家庭”,市级“巾帼建功标兵”1名、“最美XX女”2名。

(三)防汛救灾高效有序

在今年的特大水灾面前,区教育系统在灾民安置服务、江堤巡查排险中,无私奉献,倾情付出,全系统捐献救灾物资5万多元。同时,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保障了秋季正常开学。

(四)教育科研成果丰硕

1、课题研究扎实见效。3项课题顺利结题,5项新课题申报成功。

2、综合评价改革深入推进。杨桥中心学校围绕评价改革实验的五个维度20项指标出实招、见实效,成为市级样本校,大桥中心学校“以评价促转变、以评价促发展”做法全市推广,罗岭中心学校“表现性评价”列入教育部综评改革验收亮点项目。

3、教师专业素质显著提高。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才”的“135”工程成效凸显,“新教师汇报课”、“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全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3名青年教师分获一、二三等奖。

4、教育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成功组建“彩虹桥”教育信息化工作团队,开展项目经验推广和提升活动9次,赴外地名校考察学习1次。“一师一优课”晒课611节,其中优课近200节,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论文评选,获奖近90人,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类竞赛获奖20人次。

(五)素质教育精彩纷呈

1、成功举办中小学生“汉字·汉语”文化节,并在市级比赛中获得小学组二等奖、初中组三等奖的佳绩。

2、黄梅戏进校园、书法进校园、经典诵读、阳光体育大课间等活动普遍开展,社团文化亮丽纷呈。

3、师生115件征文、绘画作品获省市区等级奖,纪念长征80周年征文比赛获市级优秀组织奖。

4、三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并积极参加了全市小学组足球比赛,校园足球火热开展。

5、在市第十三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市民运动会众多比赛项目均取得不俗成绩。

(六)安全管理精细到位

采取部门联动或自查自纠等形式,充分发挥责任区督学作用,全年共开展较大规模的安全专项检查12次,53所学校视频监系统投入使用。全区中小学校安全应急疏散“一月一演练”累计达150余次,开展安全专题讲座、培训106场,受训师生1.5万人次。

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全区教育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标准化建设及薄弱学校改造任务依然艰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任重道远;

2、在城镇化建设和园区发展进程中,学校拆迁还建工作进展较慢。

二、年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优化全区教育格局。紧抓大宜城建设契机,协调推进6所学校迁扩建工作步伐。通过扩建,完成新城小学(丁家小学)综合楼建设,增加优质学位,满足周边群众教育需求。

(二)进一步提高教育均衡水平。全面改善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办学差距,消除“大班额”,推进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巩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成果。

(三)加速推进集团化办学进程。全力服务全市集团化办学工作,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在朝阳小学和月形小学探索建立合作办学模式,实施名校带动战略、教师交流制度、强师工程、信息共享制度。

(四)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管并举,对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分批次、分层次全员培训,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推广彩虹桥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高度融合。

(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长效补充机制,继续招聘新教师,缓解师资不足矛盾;继续推行校长、教师交流机制,使交流工作常态化;尝试开展局机关与学校双向挂职锻炼工作;实施“优培工程”,“青蓝工程”、“一师一优课”工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六) 以研兴教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研工作做法,努力向“大教研”转型。教研人员不仅要在学科研究上对教师进行高水平引领,还要对教师未来的发展,对课堂、学校改革的方向做出判断和引领,推进优质高效课堂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七)教育扶贫精准发力。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代际贫困的.根本途径,围绕实施贫困家庭精准资助、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配备三项主要任务,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攻坚克难,助推全区扶贫攻坚再上新台阶。

5.区教育局工作汇报 篇五

一、以全域开放、深度融合为路径,加快提升教育全域国际化水平教育国际化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颁布《XX区教育国际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配发国际化能力培养、国际化进社区等三个行动方案。发布立项国家级课题《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制定实施《教育国际化达标、示范学校评估标准》。全面启动“国际理解教育进校园”活动。汇编出版《国际理解教育系列丛书》。新增61名外籍助教(教师)。

教育开放渠道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举办首届大型教育国际交流月活动。举办中、新、英校长和中美校长论坛。与英国韦克菲尔德地区教育局、新加坡智能教育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川大附中等9所学校入选中英校际连线项目。全年出国留学人数位居六城区第一。

二、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持续建设高位均衡的国家样板 城乡均衡工作全面深化。成立三大学区联盟,实施管理职能下沉、教育资源共享、学术研讨繁荣、生源互动联动四大举措。实施公办、民办学校一体化管理,建立联体考评、干部互派、资源共享等结对发展机制。高位均衡武侯经验入选《2010-2012全国教育均衡发展》丛书。学前教育质量规模提升壮大。新增11所公益性幼儿园,新增公办幼儿园3所,有效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持续深化。对全区小学6年级1.1万名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监测,投入996万余元对全区学校进行教学质量专项奖励。承办第四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论坛等全国性大型教育盛会。在全市义务教育工作会作经验交流发言。探索建立“立城优城”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工作得到傅勇林同志肯定批示。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高考本科上线1788人,高考本科升学率64.8%,从2011年的全市第4,超过金牛、成华,提升到2012年的全市第2,增幅位居全市第一,被表彰为“优秀等级”区县,授予全市唯一的“进步最快奖”。

素质教育内涵更加丰富。评选“新三好”1575名、“好家长”469名。汇编出版《校园周边环境管理知识系列读本》。创办《武侯教育》杂志。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示范校”、“特色文化示范校”评选标准。43名教师获XX市班主任技能大赛总决赛一、二等奖。被空军政治部、省招委授予空军招飞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文明委授予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被团省委、省教育厅等八家省级单位授予第27届四川省青少年科创大赛基层优秀组织奖。9个艺术节目和作品获四川省第7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省一等奖,7个艺术节目和作品将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节,创全省县(区)级单位和我区历届参赛的最佳成绩,被省教育厅授予县级优秀组织奖。教育质量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三、以完善教育标准化、现代化体系建设为目标,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与职业教育成效突出。全面实施以终身教育为职能导向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承办2012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荣获“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突出贡献奖”等三个最高等级殊荣。已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2个、国家级示范社区学校1个、市级示范社区工作站14个,国家级示范课程5门。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工作受到刘奇葆同志回信勉励和肯定。学校现代化提升改造全面加速。礼仪职中实训综合楼工程、川大附小分校综合楼扩建工程等竣工完成。科技园小学、川大附小江安河分校扩建工程等主体竣工。完成1600间教室光环境改造,建设远程互动教室15个,装配电子白板614套。

教育资助“不重不漏全覆盖”。落实各类教育惠民政策资金3315余万元,成为全市民工子女规模最大的区县。农民工之女入学专项补贴、杂费补贴588万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作业本费1313.93万元。中职农村学生和城区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价格补助55758人次745.67万元。高中助学金补助4330人次331.71万元。公益性幼儿园、城乡低保家庭幼儿补助5280人次285万元。

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教育系统中小学党建特色工作被中组部初步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党建工作会的发言区县。构建由20余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全球智库”。选拔60名干部教师赴海外培训基地美国乔治福克斯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研修。举行第二十二届校长工作研讨会。举办暑期校长研修班研修班,分批举办9个针对副校长、学校中层管理者的培训班,学校中层管理者以上干部100%参训。以“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为载体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承办“西部六省一区”名师培养高峰论坛。成立19个名师工作室,启动“五名巡讲”工程。全面实施启动“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

一、以创新驱动发展试点园区建设为统领,不断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新签约引进航天拓鑫玄武岩纤维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项目4个,其中重大项目1个,到位资金1.017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汽车智能电控系统等一批研发项目加快建设;组织航天模塑等12家企业申报国家、省级研发中心,新获批川汽等省级研发中心3家;新获批宁江山川等市级联合实验室3家,新建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14家。二是加快搭建创新平台。成功申报成都创新驱动试点区;建成省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经开区工作站和省技术转移中心经开区分中心;新聚集sgs、智信天合等科技服务机构3家;筹建成都经开区园区科协,先期发展企业科协11家及会员单位19家。三是加快营造创造环境。推动设立1亿元创新驱动发展资金,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立及创新载体创建等工作;研究制定《XX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2014-2017)》等5个政策文件,强化区域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及推进实施。

二、以深化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不断激发区域科技创新活力。一是优化项目组织实施方式。首设科技后补助专项,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及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对154个项目进行了重点支持,其中汽车(工程机械)类别48项,占工业类项目60%。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40亿元,技术交易额达20亿元。二是优化科技资金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筹建3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创投基金,筹建“债券融资风险资金池”;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达30亿元以上,占gdp总量3.5%;争取国家省市立项达60余项,帮助企业获取经费6238万元,比上年增长约47%,区级财政投入科技项目经费1770万元。三是优化政产学研结合机制。推进校(院)地合作,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向本地聚集。推进电子科大汽车电子创新城、西南交大汽车工程研究院等10余个项目洽谈。

三、以百亿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建为指引,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实力。一是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服务。组织知识产权特派员深入企业开展综合服务;组织知识产权专题培训及网络、电视和报社宣传,提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意识。二是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分别培育知识产权试点和示范企业2家;专利申请量预计达到2360件,超目标任务10%,其中发明专利1100件,超目标任务9%,汽车产业专利450余件,占专利申请总量22%;实施专利实施和产业化项目13项。三是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深入红旗超市等进行专利执法检查;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组织12家企业旁听侵权案件庭审。

四、以推进科技富民科普惠民行动为抓手,不断提高科技富民惠民实效。一是积极推进白肉枇杷产业化项目。完善1个品种资源圃,建设白肉枇杷资源圃20亩、种苗圃12亩;筹建1个专业化公司,探索市场化运行模式;建成1个引种示范基地,在茶店镇民主村建设引种示范园50亩;组建科技服务队2支。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新品种引种示范。筛选4个水蜜桃新品种,在山泉和茶店镇完成1550亩示范基地建设和新品高换工作;实施省科技厅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引进12个水蜜桃新品种,示范及辐射面积达5000亩,农户人均增收1200元。三是深入推进全民性科普科创工作。开展主题科普活动15次、科普宣传30次、科技竞赛10次;实施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新建科普基地2个,科技信息服务站2个、数字图书室1个、科技信息微信服务平台1个。

五、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优化科技管理服务水平。一是深入转作风优服务。践行“三视三问”,走访企业50余家、村(社区)20余个、群众100余户,搜集建议200余条,深入自查问题100余个;开展组团帮扶等服务活动8次;建立四风问题等5本台账,梳理归类存在问题39条,全面整改落实。二是切实强队伍提素质。印发汇编资料3套,组织集中学习30次,专题讨论3次,形成心得体会12篇,调研报告7篇;强化人文关怀,建立干部关怀谈心机制。三是全面抓管理增效能。制定《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流程》、《科技项目经费配置实施办法》《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纪律管理的规定》、等10余项制度,推进项目精细管理、优化财政资金配置使用、强化勤政廉政管理监督。综上所述,区科技局全年结合党的群教活动的开展,两手抓两促进,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效。但对标先进、反思不足,仍存超前谋划不够、创新服务不够、重大项目推进缓慢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创新举措、卯足干劲、攻坚克难,力争在来年取得更好成绩。

一、已完成工作情况

1、办结一起党员违反计划生育案件。

2、办理2起关于机关工作人员违反纪律作风的信访案件,办理4件群众来信来访件。

3、按照区纪委要求参与网络舆情正面引导19次。报送区纪委工作信息8篇。

4、参加区纪委组织的为期一周的培训。

5、对机关、村(社区)工作纪律作风进行督促检查14次。

6、开展机关党员干部、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会员卡清退活动。

7、参与监督统规办组织的招投标7次;农林水办招投标1次,工程验收2次;城管办政府采购3次。

8、到分水村督促指导开展群教活动。

二、正在推进的工作情况

1、调查处理辖区内群众信访案件2件(东洪二组、青台山村)。

2、开展廉政文化“八进”活动。

3、拟定大面街道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拟定大面街道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任务分工。

4、对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进行广泛宣传。

三、计划开展工作

1、按照区纪委要求开展正风肃纪工作。

2、督促检查机关、村(社区)工作纪律作风。

3、开展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调研活动。

4、对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巡查。

5、对村(社区)“三公”经费开支进行专项检查。

6、开展机关各部门风险点排查。

一、领导重视,前瞻性强

我局党组历来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时时将新闻宣传工作置于重要的议事日程,为协调抓好相关工作,我局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坡为组长,纪检组长万青为副组长,其余党组成员及各科室队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并于年初,结合工作重心,就新闻宣传要点、宣传方向和主要宣传渠道做了详实的规划和说明,将宣传工作目标任务下达到科室队,每月通报一次上报稿件情况,经常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全面展开和实效性的取得夯实了基础。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深化主题教育,提升了党员干部思想政治觉悟。

一年来,我局以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梦·四川篇”主题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思想宣传主线,以“造舆论、树正气、鼓干劲、塑形象”为目的,充分利用系统内外宣传资源和各类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以及本局门户网站对相关的学习内容、安排部署及相应成果等进行了及时宣传报道,就兰辉、郭兴莉等同志先进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传播和颂扬,使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心灵得到了全然的洗礼,在提升党员干部思想觉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贯穿作用。截止目前,自编印发各主题教育学习资料宣传小册60余份,开展“走基层”宣讲活动2次,设置专题展板2处,组织观看《安监局长》等教育片3次,共计上报各类讯息107期,其中专题简讯60余期,专刊讯息3期。

(二)助推部门职能建设,扩大了部门社会影响力。

针对诸多市民群众对质监部门的职能不太了解,一些企业对法律法规不太熟悉,凡是涉及质量问题,都找质监部门的现实难题,我局从宣传质监部门职能和主要业务工作为导向,结合阶段性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传统宣传模式和现代宣传模式的不同优势,对部门的职能工作和主要业务工作进行了有效宣传。一是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化日”、“质量月”等质监主题宣传时段抓好了对外宣传工作,全年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约10000余份,发放质量强市知识问答2000余册,张贴质量强市宣传画报10000余张,积极参加了由成都电视台33频道录播的区政府领导访谈和骨干企业质量访谈节目;二是围绕重点工作展开有效宣传,2013年,我局主要在“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和“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方面加大了宣传力度及资金投入,在《中国质量报》、《龙泉开发》、龙泉电视台等媒体和本局门户网站建设上也注入了大量精力和财务,仅在全国“质量月”启动仪式的宣传费用就投入近2万元;三是强化了与有影响力权威媒体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完成了龙泉驿质监工作宣传片的制作、“质量强区”宣传片的制作和标准、计量、特种设备等业务工作宣传资料的制作,为部门的职能宣传工作筑建了有利平台。

(三)加强宣传队伍培养,提高了宣传工作水平。

在完成今年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我局还把打造良好的宣传队伍和提高新闻宣传整体水平作为新的发展思路,注重了对新闻宣传员的培养,多次组织新闻信息写作方面的培训,并通过外出学习和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了宣传员的写作水平和规划、制作等方面的能力,为强化本局新闻宣传工作做了有益的铺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3年,我局在新闻宣传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个别职工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认知度还有待于加强;二是新闻宣传的途径需要进一步予以拓展;三是新闻宣传队伍的素质还有待于提高,表现在:有时新闻稿件上报不及时,稿件质量还不高,市局采用数量还不多。

一、凝心聚力、恪尽职守,全面完成20xx年目标任务

今年来,我局按照市局和XX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坚持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细化工作,分解任务,强化落实,跟踪问效,切实做到权责明确,措施具体,重点突出,决策科学,落实有力,确保了各项工作按计划、分步骤有序推进。

(一)以推进标准实施和名牌带动“两大战略”为切入点,夯实质量基础,狠抓质量强市工作。为了巩固质量提升工作,年初,及时调整了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把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20个镇、34个市级部门,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召开了1次质量强市工作联席会议,全市有多家企业申报首届XX市政府质量奖。认真引导、指导企业争名牌创品牌活动,今年,全市有9家企业9个产品获得第十一届“四川名牌”,“彭州蒜苔”国家地标产品保护完成了前期申报准备工作、“佳惟他猕猴桃”省级示范项目建设顺利通过考核验收。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今年采标企业有2家、采标产品有2个。切实规范公共信息标识,开展了“双语”标识检查3次。大力督促企业按标生产,企业标准登记4个、备案14个、复审1个,做到了数据录入率、纸质档案完整率、存档备查率“三个”100%。积极推广代(条)码运用,今年新办代码1497户、年检3054户、变更1383户、废置168户、迁出6户,新办条码10家、续展10家。

(二)以实施市场和医院计量器具“两个免检”为落脚点,提供技术支撑,狠抓惠企利民工作。重点抓了集贸市场和医疗卫生“两项民生工程”建设,制定了“诚信计量市场”实施方案,突出城区3个固定集贸市场计量监管,坚持了每月1次计量巡查,完成了3个市场全年2次免费强制检定工作,共检定计量器具736台(具)。与卫生局联合下发了《XX市医疗卫生民生计量工作方案》,举办了由21家医疗机构参加的计量管理人员培训班1期,开展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用4类免费检定工作,共检定b超(彩超)40台、体重秤48台、血压计1135具。开展了元旦、春节、“3.15”、“5.20”、国庆等计量专项检查6次,共检查城区、村镇固定集贸市场50家(次),宾馆8家(次),商场(超市)23家(次),餐饮店20家(次),加油站15家(次),抽查计量器具900余台(件),其中集贸市场、宾馆、加油站计量器具受检率100%,合格率100%;餐饮店计量器具受检率76%,合格率100%;商场(超市)计量器具受检率89%,合格率100%。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完成了51家加油站305支加油枪、720辆(其中XX县380辆)出租车计价器周期检定。

(三)以突出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两个安全”为着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狠抓质量监管工作。督促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与120家企业签订了《特种设备安全生产承诺书》。抓好企业法规知识、操作技能宣传培训,举办了叉车、锅炉等特种设备培训班3期,新训、复训操作人员145人(次),组织了“安全生产月”“咨询日”活动,发放《特种设备安全法》及特种设备安全知识、使用常识等宣传资料380余份。强化应急救援预案建设,参加了燃气泄露事故等联合应急演练3次,现场处理小区电梯投诉案件4个。开展了电梯维保专项整治行动,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80人(次),检查电梯维保单位28家、电梯使用单位63家、电梯832台,发现安全隐患62处,整改率为100%,下达检查记录82份、监察意见书10份,立案8起。以监督抽查为手段,加大对问题产品企业后处理力度,共抽查了10大类380个批次产品,批次合格率达到94%,其中电线电缆产品12个批次;家纺服装、床上用品76个批次;家具、床垫产品123个批次;建材产品48个批次;纸箱、卫生纸、塑料袋用品69个批次;消防产品4个批次;食品包装、餐洗用品23个批次;眼镜产品14个批次;农资产品8个批次;石油产品3个批次,基本遏制了问题产品和问题区域的质量隐患,推动工业产品质量提升。

(四)以扭住生产厂门和打假治劣“两个源头”为关键点,保持高压态势,狠抓行政执法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生产许可、强制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准入企业的后续监管。按照“一厂一档”的要求,建立了29家强制性产品企业(3c企业)、104张有效证书档案,建档率100%。按照“企业分类、产品分级”监管,建立了“四类三级”企业质量状况数据库,录入了企业产品分类档案基本信息41家。积极创新执法模式,变覆盖式检查为区域性监管,将全市20个镇分成2个监管责任片区,使监管职能有效集中、监管重点相对明晰、质量责任比较具体、各项工作相应到位。围绕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百姓关切的电梯安全和重要消费品问题,突出假冒伪劣、缺斤少量等重点,采取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稽查人员共开展巡查、检查9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281余人(次),检查生产企业92家(次)、经营商场5家,查处违法案件45件(其中举报投诉5件,交督办案件3件),立案31件,结案33件(其中2013年2件),结案率达到100%,开门审案7件,没有发生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严厉打击了坑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积极维护了市场经济发展良好社会秩序。

(五)以落实党组主体和纪检监督“两个责任”为支撑点,强化班子建设,狠抓能力提升工作。针对班子成员人事变动,及时调整了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班子成员分工及职位代理,制定了《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认真落实党组主体、纪检组监督“两个责任”和专题约谈以及签字背书工作,局主要负责人与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与科室队主要负责人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同时,采取个别约谈的方式,局主要负责人与班子其他成员、分管领导与科室队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约谈对象达100%。根据理论学习的安排,组织中心组学习(扩大)会12次,按照“四个亲自”的要求,局主要负责人讲廉政课2次,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廉政巡演3次,群发“廉洁过节”温馨提醒短信7次。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及时调整工作力量,查摆梳理“两方案一计划”落实情况,新建问题台账4个,做到了按时限销帐,围绕“立、改、废”要求,新建制度4个,修改制度5个。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班子成员开展“走基层”活动4次,党员干部进行“双报到”活动2次。

(六)以维护门户网站和政务微博“两个平台”为结合点,加强信息报送,狠抓文化宣传工作。坚持“三贴近”,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水平,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不断提升部门形象和影响力。建立了政务微博管理5项制度,指定了1名兼职人员,认真维护门户网站、政务微博信息公开、为民服务重要平台,全力搭建起与群众互相沟通的桥梁、公共服务的通道。围绕质监工作重点热点,以提升正能量为主题,及时更新信息内容,展示成果,传播资讯,推动交流,方便政务。一年来,在“中国·成都”政府网站上传、更新81条,局门户网站上传、更新信息75条,腾讯微博原创信息69条、转播49条,新浪微博原创信息37条、转播48条。认真采写、报送质监政务信息,局班子成员结合工作实际,每人撰写了1篇调研文章,全年编辑内部简报67期,并积极向报社、网站投稿,其中彭州电视台报道质监动态工作10次,《今日彭州》采稿31篇,《彭州公众信息网》采稿45篇,《四川新闻网》采稿39篇。

二、找准症结、攻坚克难,认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我局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由于我市小型企业多,技术基础差,管理水平低,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水平难度较大;二是市场和消费群体不成熟,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不完善,假冒伪劣还存在一定市场;三是造假者由公开转为“地下”,由城镇转入农村庭院,给执法打假带来一定困难;四是执法人员年龄偏大、人员较少,技术水平、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面对质监体制改革,个别同志思想出现了波动,想自己的出路较多,工作激情有所放松。对以上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推进2015年各项工作

2015年,我局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质量和标准为抓手,坚持“四以”方针,注重“四力”建设,落实“四新”要求,认真履行服务、监管和执法职能职责,持续推动产品提质增效和产业提速发展,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质量为纲,增强抓质量的协同力,质量强市工作要有新进展。一是继续推进质量强市战略。认真落实《XX市关于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工作的实施意见》,定期召开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按照具体明确、切实可行、量化考核的原则,将质量强市目标分解细化到镇、到部门,形成政府重视质量、部门监督质量、企业提高质量、社会关注质量的良好氛围。继续运行质量强市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将完成目标任务情况纳入镇、部门绩效考核重要内容,适时向社会通报质量强市工作情况。二是继续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各类企业生产过程落实质量安全责任的监管,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广度和力度。完善质量信用机制,落实质量信用企业政策优惠措施,加强质量失信企业依法严厉查处,同时列入“黑名单”,通过媒体进行“曝光”,维护公平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诚信守约的良好氛围。认真撰写产品质量分析报告,争取得到市委和市政府领导批示或转化为政府决策。三是继续强化产品质量抽查。督促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防止出现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的产品质量问题。加大对电线电缆、妇女儿童、农资、眼镜等涉及民生产品的监督抽查频次。积极有效地运用监督抽查结果,把抽查结果的社会公布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对抽查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后处理力度,督促其限期整改合格。以抽查结果为依据,做好产品质量状况评价和产业发展预测分析,为政府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二)坚持以安全为先,提高保安全的战斗力,服务保障民生要有新成效。一是大力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发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信息系统的作用,积极开展动态监管,努力实施特种设备定检“消红”行动;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及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监控,做到“监管对象有底、监察设备有数、应急处置有招”;以电梯监管为重点,扎实开展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努力排除安全隐患,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不断完善特种设备安全应急预案,积极组织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大力加强产品质量督查。一要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农资、建材、电线电缆等重要产品的专项执法打假系列行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二要围绕扶优扶强,对冒用名牌品牌产品的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打假行动,为全市名优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三要围绕热点难点,加强对机动车安检机构安全技术检验、加油站短斤少两的监督检查和计量器具强制检定以及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抽查。三是大力加强食品相关产品监管。按照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转后的职责分工,继续抓好食品包装材料、容器、食品生产经营工具等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的监督管理,对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容器等材料进行认真梳理,合理归类,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发挥好在食品安全监管链条中的职能作用。

(三)坚持以发展为大,强化促发展的推动力,服务转型升级要有新作为。一是切实抓好标准实施工作。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持续做好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与执行标准登记工作,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杜绝企业无标生产。全力做好“佳惟他猕猴桃”农标示范项目考核验收和“彭州蒜苔”地标产品保护申报工作的政策、技术指导。采取资金、科技、文化相结合,继续做好对口挂点扶贫村的帮扶工作。二是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节能减排、绿色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标准的宣贯,指导企业建立节能标准体系。认真执行《节约能源法》和《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抓好5000吨重点能耗企业的能源计量监管与服务工作,督促企业提高计量器具配备率和受检率。加强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电饭煲等“节能惠民”家电产品能效标识专项执法检查,增强企业能效标识管理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三是切实抓好名牌推进工作。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名牌创建、地理标志保护等手段,培育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质量、品牌、标准、计量、认证为手段,积极鼓励、支持、引导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活动,力争培育区域特色突出、质量标准水平先进、品牌带动辐射作用强、集聚效应明显的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6.区体育局工作总结 篇六

xx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区委“三五一”工作思路,全力以赴战疫情促发展。全年接待游客xxxx.xx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xxx.xx亿元,端午、国庆期间旅游接待人次领跑全省各景区,总体恢复情况好于省、市平均水平。南岳庙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获xxxx年文化和旅游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全省文化旅游系统标兵集体和全省文化旅游企业单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复工复产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等荣誉。

(一)凝心聚力,落实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成效显著。成功申报xx国际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权,这是xx国际旅游节举办xx届以来首次确定在xx举办,由我区具体承办,但综合考虑国际疫情的持续爆发,为确保节会国际营销效果,省文旅厅和市政府决定延迟到xxxx年择机举办。《南岳庙会》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进入公示环节。瞄准xx大湾区以及高铁沿线、xx机场通航城市、高速公路沿线等主要目标市场,全方位开展旅游营销。举办了xx文化旅游推介会,推出xx高铁冠名列车,打造全新的“流动名片”。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以南岳游击干部培训班陈列馆和党建主题公园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线路、以《圣火南岳》为核心的xx小镇、以xx为亮点的xx区美术馆将于元月份,同步在天子山实现开园、开馆、开演。

(二)精准施策,全区旅游经济发展强劲复苏。文旅活动精彩纷呈。持续开展“我在寿岳有棵树”“星空节”“麻姑献寿”等文旅活动,带动景区人气。旅游形象大幅提升。制定年度旅游宣传营销工作方案,高速、高铁、机场等重要人流密集场所均可见南岳户外旅游形象广告。自媒体平台运营成效显著xx微信公众号粉丝超过x万、微博粉丝达xx万之多、官方抖音号关注人数增至xx万。xxxx年x月,发布的xx省文旅新媒体传播力指数排行榜,xx旅游排在榜单TOPx。科学制定系列优惠政策。推动出台全国医护人员免票、xx籍游客五折购买景区门票的优惠政策,引导区内百余家涉旅企业,配套出台针对旅游团队和特定市场不低于七折的消费优惠政策。主动加入“xx全域旅游卡”,推动xx旅游年票纳入全市工会福利,大力发展短程游、自驾游,助力南岳旅游强劲复苏。

(三)为民惠民,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不断丰富。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提质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平台及图书室,在红星田园综合体内建设“xx小时书屋”,提供线上服务、开展线上活动。开展“艺抗疫情 云游xx”主题作品创作和征集活动,多篇作品登上“学习强国”或省市级媒体平台。举办“开启新征程·健步奔小康”xx区xxxx年元旦全民健身环城跑、xxxx年xx省“我们的节日·重阳—敬老孝老 寿岳福韵”等文化体育活动,极大提升了文化铸魂影响力。对标对表《xx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查漏补缺,确保验收合格。建设“一码一图”智能语音讲解系统,植入个性化、多样化的讲解服务。

(四)夯实基础,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保持对整个市场的高压态势,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为我区文化和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所辖宾馆酒店、旅行社、文化企业进行地毯式摸排,全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行业无感染疫情病例、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旅游投诉。

xxxx年,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x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国际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xxxx年旅游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接待游客人数增长x%左右,旅游总收入增长xx%左右。

(一)突出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保障,激发文旅发展活力。召开xx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颁布实施《xx区全域旅游建设指南》,进一步理顺文旅产业发展机制,将“人人是旅游形象”纳入旅游业发展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并适当增加权重,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形成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引领区的合力;结合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在严守生态、耕地等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推进旅游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政策突破,出台旅游演艺、消费街区培育等旅游新业态发展和支持旅行社发展的专项扶持奖励办法,形成南岳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高校、专业机构的合作,建立南岳文旅智库,开展导游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红色故事宣讲员,建立全民导游讲解体系,不断提高旅游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xx部门《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参照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全面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出实名制购票、网上预约、扫码入园等服务功能,提升消费便捷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全域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完成xx区美术馆暨xx首展工作,启动xx和“xx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中国美协xx创作中心南岳写生基地,完成少儿图书馆建设和文化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启动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馆立项选址工作。推动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站)与乡村旅游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探索市场化运营,搭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和全域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要素,加快推动消费升级。完善旅游产业链,既是南岳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加快配齐做强旅游产业基础要素。以天子山庙会小吃街、松麓街文和里美食城、水濂路土菜集聚群和华升娱乐城大众美食区等为重点,引导发展以寿岳素席、xx土菜和时尚网红餐饮为代表的美食街区,形成集聚效应,满足“食”的需求。成立民宿协会,制定民宿发展地方标准,评选优秀民宿品牌,引导发展城市民宿、乡村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形成规模效应,丰富“住”的选择。加快xx镇和xx古镇商业步行街旅游业态布局,引导发展以“福”“寿”“火”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开发,形成品牌效应,补齐“购”的短板。推出xx祝融剧场“一台戏”、飞行影院、冰雪体验馆等新业态,打造以休闲娱乐为重点的特色休闲街区,形成洼地效应,填补“娱”的空白。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精品旅游线路,丰富“游”的内涵。提质和改造城景区交通场站,优化景区交通运营线路,发展旅游公共交通,破解“行”的瓶颈。

(四)聚焦“商学养闲情奇”等发展要素,打造新的发展引擎。以文旅融合为重点,大力实施“旅游+”和“+旅游”战略,纵深推进区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和康养休闲产业,推进润和养老养生中心项目建设和xx台景区提质改造,着力实施一批养生旅游基地、医疗服务机构、医疗旅游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以xx为龙头的文旅康养中心和以“研学基地”为重点的项目建设,打造xx旅游发展新支点。加快推进xx酒店、xx酒店等高端旅游酒店和xx文化园、旅游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承办xx乡村旅游节,推出以红星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为重点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旅游为民,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南岳旅游发展新引擎。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探索以邺侯书院、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陈列馆、党建主题公园为重点的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市场化运营,不断开发政策所向、市场所需的旅游线路产品。加强“三山联盟”战略合作,联合罗荣恒故居、岳北农工会旧址等红色景区,在“七一”之前推出以xx为中心的红色旅游线路,打造xx旅游发展新增长极。深度xx文化、xx文化、xx文化的当代价值,依托xxx多处景区景点,通过人物塑造、场景设置等手段,推出网红事件、网红人物、网红场景,打造xx旅游发展新引爆点。

7.区体育局工作总结 篇七

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是建设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的首要条件。体育健身意识, 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对体育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可, 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理解、体育健身参与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奉献与效率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等。只有具有强烈体育意识并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成为激发农民身体锻炼的动力。怎样利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时机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使他们在离开农活时能形成正确的健身态度和观念、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 养成体育健身的兴趣、行为和习惯, 继之终身受益,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城乡结合区农业生产机械化, 农民农闲时间大大增加, 对农民农闲生活调查的结果:外出打工第一, 接下来主要活动是看电视、打牌。农民农闲生活非常单调。31%的农民对自己的农闲生活“很不满意”, 46%的觉得“不太满意”。表明农民有着强烈的改善农闲生活的愿望, 有着追求更高精神享受的愿望。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系我国长远发展, 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民农闲生活应走出家门, 多参加体育运动, 体会运动给身心带来的快乐, 运动愉悦心情;体会运动促进身体健康的好处, 运动增进健康。改变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的思想, 让农民对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体会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可, 由此产生积极向上的健身思想观念。增强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理解、体育健身参与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奉献与效率意识和终身体育等意识。为了更好地激发农民健身意识, 应加强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 广泛开展宣传体育知识的学习、研究,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条例》, 介绍体育赛事活动, 扩大体育影响力;结合重要体育赛事活动和定期组织群体体育活动的举办宣传体育活动;积极开展体育先进乡镇、先进村组评比活动, 各乡镇建立体育协会, 充分调动各村体育协会以及晨、晚练农民的积极性, 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健身锻炼中来;开辟农村体育专栏, 宣传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方法, 不断增强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全面快速发展。以此构建和谐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

2 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

建设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 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也很关键。有了体育人才, 组织体育活动社区化就有可能实现。因此, 应以乡镇为首, 各村组为点。加强农村村大队基层体育组织建设, 建议将乡镇文化站扩建为文体站, 有计划地在农村培养一批体育指导员, 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积累人才力量。有条件的镇街、行政村要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各镇街要加大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力度, 每年要为农村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若干名。各村都要建立晨、晚练辅导站并配备持证上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指导农民科学健身。各乡镇要积极创建农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吸引和组织农村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及时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各乡镇要积极创建负责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修人员。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要适时向农民开放, 实行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体育设施的使用率。现阶段, 农村社区体育骨干的缺乏,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体育社区化的发展。在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 可以不定期组织体育知识讲堂, 组织一批有体育能力的人进行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培训, 并利用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师资力量, 这对推动新农村体育社区化模式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 新农村体育社区基层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 应由上至下依次成立县级体育组织、乡镇体育组织和村级体育组织。其中村级体育组织是农村体育最基层的组织, 它直接联系广大农民, 组织开展农民的体育活动。还要充分发挥村大队基层体育组织的引导、管理, 加强乡镇和农村大队对农民体育锻炼活动的管理工作, 提供专人咨询、指导。同时, 加强针对农民体育活动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加大新农村体育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是促进新农村体育社区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乡镇政府机构只有自上而下制定一系列针对农民有政策倾斜的体育法规体系, 健全体育管理制度, 制定大力发展新农村体育社区化的方针政策, 拟定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 不断完善农民的各种体育活动保障制度。有了强大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与社区体育指导人才及规章制度, 建设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就会开展起来。

3 加强农民体育活动形式的生活化意识

城乡结合区开展社区体育的核心是要促进农民热爱体育运动,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从思想上提高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认识, 让农民觉得体育运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解除农民认为的体力劳动就相当于锻炼了身体。适宜的体力劳动, 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过量的体力劳动不但不会锻炼身体, 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 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着本质区别, 简单来看, 体育锻炼和劳动都会让人流汗、耗费体力, 表面看起来很相似, 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不同。体育和劳动最主要的区别。首先, 体育锻炼都是抵抗地球引力、使人的重心向上的运动 (比如跑、跳等) , 而劳动则是沿着地球引力方向、使人的重心越来越靠下的运动 (比如种地、除草等) ;其次, 体育锻炼使人的重心上移、步伐越来越轻盈, 劳动使人的重心下移、步伐越来越沉重。还有, 体育锻炼使人舒展, 劳动使人蜷缩, 体育锻炼能减缓人们衰老的脚步、使人留住青春, 而劳动则会加速人们的衰老。为了调动农民体育健身积极性, 农民体育活动的形式应多样性, 应具有特色乡土民情性的运动、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 使内容更贴近农民生活, 在场地的利用和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利于农民生活, 从内容形式及时间安排上, 以村为社区单位, 不论老少不论男女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上来。农民健身活动形式生活化还应充分考虑发挥家庭的作用。因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主角, 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体育更贴近生活, 更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种, 它能真实、全面、科学地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合度。家庭体育是贯彻执行体育法规政策, 增加体育人口的重要突破口, 又是学校体育的扩展与延伸, 更是终身体育的起点与归宿。

4 结论

建设城乡结合区的农村健身社区化, 首先条件应提高农民健身的意识。其次, 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建设也很关键。最后, 在行政政策与宣传激励相结合下, 不断提高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活动形式上要因地因时制宜, 经常性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活动与比赛。只有这样,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体育活动才能有组织、有计划、有保障、稳步、快速、持续地向前发展。

摘要:城乡结合区的农村从经济、人们的生活意识思维等分析, 逐渐接近城市生活。响应党中央三农政策新农村文化建设, 其中体育文化是重要组成成分。体育文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农民体育健身。城乡结合区的农村农民经济收入较好、生活思维水平提高、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提高的前提下, 为发展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健身社区化, 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 为建设、发展和谐社会、和谐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区,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

参考文献

[1]胡庆山, 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6, 26 (10) :21-26.

[2]沈梅.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3) .

[3]张发帮.青海省农牧民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 2012 (8) .

8.区体育局工作总结 篇八

一、冰雪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阿城区幅员辽阔,山区与平原并存,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农村中小学冰雪设施资源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保障。我们根据各学校所在位置不同,条件差异和历史传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冰雪体育设施的创设。

1.合理布局学校场地

阿城区教育局、进修学校每年冬季来临之际都会召开冬季上冰雪学校的专题会议,鼓励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操场的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规划出相应规模的冰场和雪道专用区域。平原地区的学校要在每年的十一月中旬完成冰场、冰道的浇灌任务,确保学生在十月下旬能够全员上冰;山区学校,则要求他们在操场四周预留出越野雪道和雪地乐园。据统计,2011年实现浇冰场、冰道面积8000多平方米,雪道2600多延长米,雪场乐园10000平方米,为冬季体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场地保障。

2.创新开发冰雪器材

为了满足冬季上冰雪的需要,体育教师积极动脑,不等不靠,想方设法争取自制冰雪体育器材。为保证每个学生上滑冰课的时候都有一双冰鞋,各个学校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筹措。例如向上级部门申请、向各界求援,修理原有的旧冰刀,鼓励学生自备冰刀等,来满足学生上冰用刀。目前上冰学校冰刀覆盖率达到了30%以上,保证了学生的器材使用。在阿城区中小学校园中,滑雪运动已走过了整整二十三年的历程。今昔比照,从起步时几副木制滑板到现在有几十副高山滑雪板和上百副简易滑雪板;从起步时学生滑纸壳到现在滑雪爬犁;从开始几名同学蹒跚滑行到两个班能同时上滑雪课。凝聚了各级领导和体育教师的无数心血。为了全体学生都能有机会体验滑雪的乐趣,山区体育教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动员家长自制木滑板,将滑雪体校赠予的几十副淘汰高山雪板,去其两边,钉上五个片带,上百副简易滑雪板就制成了,利用竹竿代替滑雪杖。不具备做滑雪板的单位就号召学生齐动手,制作了大量的脚滑子、龙舟板、冰爬犁、单腿驴、雪地高跷、冰猴、冰壶等,极大地满足了冬季体育课的器材需要。

二、冰雪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对完备的冰雪体育设施和器材是解决学生上冰雪的物质保障。而冰雪人力资源的开发则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冰雪活动带来的乐趣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我们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

1.体育教师冰雪技能的培训

冰雪技能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运动项目,要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冰雪运动能力,教师应该首当其冲。为此哈尔滨教研院每年冬季都举办全市规模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滑雪、滑冰技能培训和比赛。截止到2012年,已经开展了10届,受训教师达到800人次。阿城区参训人数占全区体育教师总人数90%以上,现在100%的教师至少掌握了一项冰雪技能,80%以上的老师已经至少掌握了两项冰雪技能,并在历届滑雪、滑冰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教师能力的提高无疑带动了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为冰雪运动的普及、开展积蓄了技术能量。目前阿城区有多名冰雪项目的运动员已经成为国家级健将,在国内外赛事上大显身手。

2.学、练、赛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阿城区有浓厚的冰雪文化底蕴,有丰富的冰雪人才储备。在学生冰雪技能成长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学、练、赛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不同人力资源的作用。在冰雪运动普及、学习推广阶段,学生的冰雪技能主要依靠体育教师的教学和辅导,在体育课堂和课外活动中来实现。当有一部分学生的成绩有了飞速发展的时候,则聘请社会指导员和业余体校的教练,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使其成为冰雪骨干力量。然后这些骨干力量通过分组学习等方式再反哺其他同学,形成全员发展、有序提高的良性循环局面。在每年的一月份,全区都要举行不同级别的滑冰、滑雪比赛,以赛促练,学赛结合,为每所学校、每名学生搭建了学习交流、切磋技艺的平台。

3.奖励与督促并行

教育局、文体局每年对冰雪运动做出贡献的教师和单位都要授予“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称号。进修学校每年进行优质冰雪课的评比与竞赛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奖励,有效地激励了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避免了冰雪优秀人才的流失。同时,每年全区教育地工作大会上,会对各校冰雪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与学校领导、教师考核、评优、定职相挂钩,有力地督促了学校冰雪课程的开展。

三、冰雪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课程改革以来,阿城区紧紧依托冰雪资源,努力开发冰雪课程资源,已经形成了以速度滑冰,越野滑雪,冰雕雪塑为代表的冰雪课程资源体系。

1.速度滑冰

教学中,我们组织上冰学校自编校本课程,将起跑、滑跑、冲刺等完整的速度滑冰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创编丰富多样的游戏,巩固滑冰技术。如游戏推人、钻山洞、老鹰捉小鸡等。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了解滑冰技术的同时形象地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比赛情况,以促进学习。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从不忽视安全教育工作,每年上冰之前都开展上冰安全学习,广泛宣传,深入人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滑冰习惯,不做危险的动作,沿着规定方向有序进行。让学生学会摔跟头,合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使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喜爱上冰雪项目。

2.越野滑雪

每年冬季山区的学生最盼望的就是下雪。雪薄的时候可以在操场开展平地的越野滑雪,学习越野滑雪的平地两步交替滑行,以及简单一步推进、自由式滑行等技术,还可以增强学生体能。雪足够厚以后,就将两节体育课串到一起,由两名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滑雪场上高山滑雪课。按学生滑雪基础和兴趣,自由选择滑高山板、滑简易板、滑雪橇板或者滑雪爬犁。每次上雪课,学生虽然很累,但都不愿离开滑雪场这个大乐园,因为在这里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滑雪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享受到滑雪运动带来的无限快乐。2011年,阿城区的校园越野滑雪得到了哈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为了让这项活动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哈市教育局准备每年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扶持,这无疑为校园滑雪运动打了一针强心剂。

3.冰雕雪塑

冰雕雪塑是阿城区冰雪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冬季到来,各个学校都要举行“爱冰雪、冰雪情”为主题的冰雕、雪雕的竞赛活动。全校师生纷纷参与,积极行动。到附近的河流中取冰,或用脸盆、饭盒冻冰,设计冰雕雪雕的方案。全员齐动手,彰显各自的特色。虽然是寒冷的严冬,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享受着劳动创造带来的乐趣。进入阿城区的每一所校园,都可以看到风情各异的冰雕雪塑作品。一个个美丽的冰雕、雪雕已成为阿城区中小学小学特有的明信片。

上一篇:五四贺词下一篇:迎国庆全民健身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