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传导(精选8篇)
1.金融危机传导 篇一
国际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的总称,一般指一国金融领域中出现的异常剧烈动荡和混乱,并对经济运行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一种经济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什么是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种经济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定义
国际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的总称,一般指一国金融领域中出现的异常剧烈动荡和混乱,并对经济运行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一种经济现象。他主要表现为金融领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如信用遭到破坏,银行发生挤兑,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股市暴跌,资本外逃,银根奇缺,官方储备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出现偿债困难等。
货币危机
国际货币危机,即一国货币汇率短时间内出现异常剧烈的波动,并导致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性的货币支付危机发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债务危机
国际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债券债务关系中,债务国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不能按照债务契约规定按时偿还债权国的债务本金和利息。从而导致国际金融业(主要是银行业)陷入金融危机,并严重地影响国际金融和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一种经济现象。
银行危机
国际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国际银行也出现信用危机,从而导致地区性或全球性银行也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发生银行破产的一种经济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表现
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金融领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以至于影响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表现有:
1、股市暴跌。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标志之一。
2、资本外逃。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主要标志之一。
3、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并伴随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
4、官方储备大量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
5、出现偿债困难。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原理
很多人感觉到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都在问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很多经济学家通过各种理论、模型,以专业的角度向大家长篇大论地讲解,可是很多人听过之后还是弄不明白金融危机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通过《两兄弟种粮》的故事通俗地讲解一下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理。
很久以前,地球上有一块不为人知的荒岛,后来探险家们前往世界各地探险,无意中惊奇地发现这块荒岛地域辽阔,地质肥沃,环境也还不错,这一消息传开后,人们不远万里竞相前往这块被誉为宝地的荒岛圈地、抢地。有一家哥弟俩人也结伴前往,好不容易圈占了一处肥沃的土地,与此同时,其他一起赶来到邻居、同行人也抢到了划归自己名下的一块地,就这样,这块荒岛很快就被人们瓜分完毕了。
两兄弟看到眼前这么大块地,激动无比。哥哥说:“弟弟,我们把地划分为两半,一半由我种植土豆,一半由你种植小麦,怎么样?”。弟弟听后说,“分成两半地可以,但是我喜欢吃土豆,不喜欢吃小麦氨。哥哥说,“没关系,等我们各自种植丰收后,我把我收获的一半土豆给你,你把你收获的一半小麦给我,这样我们俩吃的还能够丰富一些,生活不是很好吗?”弟弟一听,觉得哥哥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采纳了哥哥的建议。这一年,哥哥用新圈占土地的一半种上了土豆,弟弟用另一半土地种上了小麦。第一年风调雨顺,两兄弟在各地的田间辛勤劳作,土豆和小麦都丰收了,哥弟俩人按事先的约定交换了粮食,每人都有土豆和小麦,生活过得很美好。
可是第二年岛上的气候发生变化,不再风调雨顺了。哥哥种植的土豆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没有了收成,但是弟弟种植的小麦基本未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依旧有很好的收成。这时候,哥哥为自己的生计而犯愁了,但是想到弟弟种植的小麦还是有收成的,自己也不能在这块岛上挨饿,于是和弟弟商量,说自己先写一张借条,借弟弟的小麦先把生活问题解决了,等自己种植的土豆丰收了再多还一些土豆给弟弟。弟弟想到,都是自己的亲兄弟,不应该让哥哥饿着啊,而且哥哥一向说话算数的,所以就把自己收获的小麦分了一半给哥哥,自己手里拿了一张哥哥坚持要给他的借条,并存放到了床头的箱子底下。
春去秋来,转眼就到了第三年,哥哥本来是要把土豆种出来还给弟弟的,但是第三年天公还是不作美,气候条件更恶劣导致土豆颗粒无收。没有办法,哥哥只好厚着脸皮再次向弟弟借小麦,自己仍然写了一张借条给弟弟。
当哥哥从弟弟那里拉回小麦,走进屋子时脑子里瞬间想到:原来这一年我不忙关系也不大啊,我没有吃的时候弟弟是会借小麦给我吃的。就这样,从第四年开始,哥哥就不再用心种土豆了,心里盘算着大不了到时候打一张借条。尽管第四年气候很好,但是哥哥仍然没有用心去打理自己的田地。不过这时候哥哥也在琢磨:要是弟弟不再借给我土豆怎么办?哥哥开始为自己的生活准备后路。想到周围几年前一起到岛上来的人,哥哥就在岛上周游看了一圈,看到周围的邻居种着大豆、梨子、苹果等等,都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哥哥灵机一动,对一个种苹果的邻居说:“你看我家有小麦,我弟弟种植的小麦产量更是丰盛,你能不能借些苹果给我,我给你一张借条,以后用小麦交换?”种苹果的邻居不知道两兄弟是独立经营,只知道他们家的小麦产量的确很多,想到小麦还是耐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所以就借出了苹果,自己留下了一张哥哥写的借条。哥哥见到此笔交易做成,迅即如法炮制,结果是周围的邻居各自都收到了借条,哥哥想到即将到手的满屋子食粮,心想自己不用种粮也能够过上富足、自由的生活,心里乐开了花。
哥哥由此没有了种庄稼的心思,心里面打起了各种算盘。他盘算着要是弟弟不给小麦怎么办?这可是要用来和周围人进行交换的。这位哥哥的脑袋瓜的确异常敏捷,心里一合计,干脆就不再想种地的事情了,索性在本应用来种土豆的土地一角搭建了一个炼铁的炉窑,制造了大刀,并将第一把制作完成的大刀挂在自家门口。
很快第五年就到了,弟弟要来向哥哥兑现借条,取回自己多年想要的土豆了,到了哥哥家的门口,看到此处门庭若市、人来人往,走过哥哥家挂着大刀的门,继续往屋子里走,看到房屋内壁都挂着寒光闪闪的大刀,越往里走心里越是感到害怕,到了屋子大厅一看,厅里虽然小麦不多,但是其他的谷物粮食倒不少,弟弟本来是想要回土豆的,但是看到杀气逼人的大刀和其他粮食,心里想,“哥哥虽然没有土豆,但是还是有其他粮食,应该还得起”。由此作罢,弟弟也就不再向哥哥提及自己的土豆,还收到了哥哥给自己的又一张借条。以后的日子,弟弟手上的借条越来越多,哥哥的日子越来越舒服。
空闲下来的哥哥后来想,这样做还是不行,索性就在种土豆的地上盖起了房子,开了一家酒吧,提供了一个邻里、路人可以饮酒、喝咖啡的休闲、娱乐场所,于是,越来越多的邻居到了哥哥开设的酒吧里喝啤酒、喝咖啡、拉家常。
一天,前来饮酒的一位邻居喝得起兴,有些醉了,就对同桌的伙伴说:“喝酒真是享受啊,我手里的借条这么多年了,怎么就没有为我带来享受生活的机会呢?”同桌的伙伴一听,就问,“你也有借条?你的借条哪来的啊?”这位喝醉酒的邻居开口就说,“就是这位开酒吧的、这家老大借我东西之后留下的呀。”这一下关于借条的信息曝光了,大家把自己的借条拿出来一看,全是哥哥欠的。这还得了!
故事发展到这一步,问题就出来了,当大家都想要把手上原本认为有价值的“借条”变成自己应当享有的“果实”的时候,事情就闹大了。
放大到国际经济运营中,国际金融危机也就发生了。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1)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
(2)贸易收支巨额逆差;
(3)外资的过度流入;
(4)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
(5)过早的金融开放。
2.金融危机传导 篇二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 全球贸易需求急剧减少, 导致我国出口导向型产业面临调整, 金融危机风险首先通过外资外贸途径向我省传播。有利方面是我省面临承接沿海企业产业的历史性机遇, 而不利方面则是我省不仅自身企业出口萎缩, 还要承担沿海企业产品内销挤压。同时, 应美日欧等国国内需求的下降带来的连锁反应, 未来我省可能面临引进外资难度加大、部分外资撤资湖北的负面影响。
1、出口市场萎缩对我省出口企业的短期影响不大, 但中长期可能因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同时, 受金融危机对欧日美等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省未来吸引外资难度加大。我省尽管近期出口形势较好, 据我省出口和引进外资都保持了高速增长, 且我省出口所占比重不大, 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尚不明显。但是, 金融危机是系统风险的释放, 其向湖北传导和扩散具有典型的滞后特征, 我省几个重点商品出口企业已经出现增长乏力, 受反倾销影响如武钢, 新冶钢将减少出口。而对化工行业而言, 由于产能过剩, 加之国家对化肥出口征收高额关税, 企业产品出口基本停止, 大量产品库存无法变现, 导致流动资金严重匮乏, 企业停产、减产面积不断扩大。在吸引外资方面, 全省新批合同外资, 同比下降6.3%。其中, 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 同比下降17.2%;合同外资, 同比下降13.8%。我们认为, 由于存在滞后效应, 外经外贸的负面影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有着更为严重的表现。
2、尽管面临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但沿海企业的“产品挤压”对我省后期经济发展可能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2008年8月6日国务院通过关于长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 对其定位是两大转变:整体经济由“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工业经济由“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 这就意味着沿海大量的制造业面临转移。但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具有地域上的多选择性。一是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引导下, 向本省欠发达地区和山区转移。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省都纷纷出台了相应政策和措施。二是沿海地区产业有的已经和正在向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转移。三是沿海地区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对我省如何营造出适宜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 有选择地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出紧迫性和策略性的双重考验。我们认为, 受沿海产品内销挤压影响最大的是我省的中小企业, 将面临沿海企业和省内大企业的双重挤压, 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一方面, 随着沿海出口企业转入国内市场, 将以强大的资金、技术优势大举抢占内陆市场, 严重挤压我省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 我省一些中小企业因成本控制、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能力弱化, 受到上下游强势企业的挤压, 生产经营资金紧张, 产品销售不畅等困难, 部分企业将面临减产、转产甚至倒闭的境地。
二、通过产业链传导影响
金融危机风险通过国内交易传播最直接的影响表现为:我省重化工业“怕冷不怕热”的特征暴露无遗, 一些重要产业发展乏力已然显现, 钢铁、造船、汽车等行业发展未来面临严峻困难。根据市场交易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 我们将其归结为库存成本拖拽型、订单萎缩型、“烂苹果”传染等三种类型。需要说明的是, 这三种类型的划分并非相互排斥, 未来很可能会交叉影响, 产生更为不利的综合负面效应。
第一, 库存成本拖拽型。库存成本拖拽是指在前期国内外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时期, 企业为预防原材料的继续上涨而提前预购大量原材料, 但目前全球原材料价格急剧下降, 企业高库存成本难以消化, 成为利润下滑的主要拖拽力量。典型库存成本拖拽型行业如钢铁行业, 下半年开始钢铁价格大幅下降, 钢铁企业库存急剧增, 企业利润大幅锐减。钢铁产量和价格的双重下降可能对吞噬之前的利润总额。未来钢铁行业结构转型的压力增大。对有色行业而言, 铜价、铝价大幅下降, 企业制造成本与产品销价出现大幅倒挂, 企业生产越多亏损越大, 近半企业生产能力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第二, 订单萎缩型。如造船行业, 长江航运集团下属造船公司2008以来订单同比下降30%以上, 尤其是7月、8月、9月下降的更厉害。据该企业反映, 整个造船行业到目前为止订单下降40%以上。而欧洲客户对运输行业前景看淡, 要求延期交货、延期付款, 货款收回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货款收回, 也存在着汇兑风险。因此, 未来造船业的形势更为严峻。纺织行业虽然国家两次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率, 但行业没有明显变化, 对汽车行业而言:库存上升, 汽车库存超过2万辆。载货车因经济下滑市场需求减弱, 产量持续下滑;再加上车市冷清, 丰田、大众、日产等国际品牌已开始生产中低档轿车, 大大挤占了市场份额, 使得神龙公司自有品牌车型上市受到极大的市场压力。
第三, “烂苹果”传染型。“烂苹果”传染是指坏企业对好企业的传染和“拖后腿”效应。高负债率企业、低附加值企业停产破产会导致一般企业停产破产, 继而通过债权债务等市场交往连累低负债率企业、高附加值企业发展受阻, 如行业龙头企业关闭了大部的生产线;大多数员工在家休息。从目前情况来看, 化工行业增加值较上月回落。对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严防三角债生成与传播对优质企业的恶性传染。
三、通过金融市场传导影响
由于我国金融系统在次贷领域介入有限, 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实质性影响有限。但金融危机还会通过国内外的资本市场联动, 影响国内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 从而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如果资本市场持续低迷, 在当前间接融资渠道控制较严的背景下, 企业经营活动增长速度减慢, 会对资本市场发展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就我省而言, 金融危机的风险也从金融市场开始登陆, 主要表现为房地产等行业的流动性枯竭和金融行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受损, 后者会导致银行的慎贷惜贷, 进一步紧缩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1、流动性枯竭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处的流动性是指货币作为交易中介实现流通功能所需具有的性质。当经济较为景气时, 投资者较有较高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 信贷规模扩张倍数相应增加, 流动性增强;相反, 当投资者信心缺乏时, 金融衍生的杠杆比率下降, 同时信贷出现紧缩, 导致流动性枯竭。一直以来受流动性影响最为直接的房地产行业面临流动性枯竭的严峻考验。
2、金融行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受损, 可能出现进一步的银行慎贷惜贷局面。一是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已然将风险逐渐传导至金融行业。由于武汉主城区商品房销量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 可以预见, 未来住房消费贷款仍然维系增长缓慢格局。二是我省一些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风险的加速积聚, 使商业银行面临信贷风险加大的考验。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有1824家发生亏损, 亏损面达18.1%。企业资金链出现严重困难, 加大金融信贷风险。而中间业务的增长也开始呈现疲态。今年以来, 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 偏股型基金、QDII理财产品、证券等产品和业务交易量明显下加降, 中间业务尤其是零售代理类中间业务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总体而言, 金融行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受到不利的持续负面影响, 反过来也制约了我省企业的融资行为。
四、总体影响
总体而言, 金融危机导致我省企业陷于困境具体表现为六大方面:即出口受阻、沿海内销挤压、库存成本拖拽、流动性枯竭、订单萎缩、“烂苹果传染”, 其直接后果是企业利润下滑和失业率上升。同时由于银行的慎贷惜贷, 导致企业新增投资减少, 新增就业也会相应减少, 进而表现为中长期的居民增量收入减少, 而股市等投资领域的不景气又重挫了居民的资产性存量收入, 其综合后果是消费的有效需求减少, 财政收入存在下滑的风险。金融危机的总体负面影响开始显现, 中长期将影响到我省消费和企业投资。
1、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 中小企业面临更为不利的市场环境。全省工业利润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40%, 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有近200家停产。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双双下降。
2、财政收入持续存在下滑的风险。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总体有所下滑。
3、居民收入增长形势不乐观, 导致未来消费需求将逐步放慢。主要原因一是收入增长明显放慢, 将导致未来一般时间消费增长减速, 从目前来看, 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二是随着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放缓, 就业困难。三是股指大幅下降将形成的财富负效应。耐用消费品增长可能减速。四是受沿海出口企业倒闭影响, 农民工面临就业困难。
4、金融危机对就业有着严重的冲击。第一, 存量的增加。部分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经营困难, 企业人口增多, 第二, 增量减少, 由于企业对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持牢慎态度, 新增就业率下降。第三, 回量的反压, 由于外向型企业, 投风险能力弱, 中小企业倒闭, 外出务工人员回流。据不完全统计, 全省返乡农民工人数达70万人左右, 其中因沿海企业倒闭导致的非正常回流大致在30万左右。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全球性金融危机, 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 在全国经济增长出现逐步回落后的大背景下, 虽然湖北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发展, 但金融危机传导对我省的影响开始陆续显现。本文主要从外贸外资, 国内交易和金融市场层面剖析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经济,传导剖析
参考文献
[1]、许克振. 湖北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J]. 政策, 2009, (01) .
3.论次贷危机的传导路径 篇三
关键词:次贷危机;传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055X(2009)03—0009—04
近年来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学术界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比如:金融危机是如何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传导的?美国的次贷危机又是如何从一个区域性危机最终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本文试图从传导路径的角度对次贷危机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次贷危机的产生和演进逻辑
所谓“次贷”是指美国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在美国,依据信用分值(FICO)、负债比率、信用特征三项指标,住房抵押贷款被划分为三类,即是优质住房抵押贷款、中级住房抵押贷款和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三类贷款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的份额大致分别为75%、11%和14%。次贷的借款人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信用级别低,还款能力低。参考张明先生的观点,可把次贷危机的产生和演进逻辑概括为三个环环相扣的风险链条:
(1)美国长期低利率和“居者有其屋”的口号,使得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从2002年开始,在科技股暴跌和“911”事件的双重重击下,美联储开始不断地降息,从而使得低收入家庭能够承担起按揭贷款。从此,美国住房市场开始了一轮牛市。
(2)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导致信用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向资本市场传递,信用互换的加入突破了次级债券的限制。在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推出一个又一个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将次级贷款打包为次级债券。通过信用互换(CDS)的方式,保险公司、对冲基金或投资银行对次级债券进行担保,提高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卖给全世界的银行和投资者,将风险传导到资本市场。在次级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嵌入了大量的杠杆机制。据估计,“金融杠杆比例”平均为15倍。就是说,如果最初的房价是100万,现在的房屋债券就至少是1500万。那么,美国现有的12万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就变成了180万亿美元的债券,这是多么庞大的金融泡沫。
(3)基准利率提高和房地产价格下跌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从2004年4月到2006年7月,美联储加息17次,利率由1%上升至5.25%。不断上升的利率导致房地产市场在2006年出现“拐点”,房地产价格下跌,交易量急剧萎缩。次级贷款开始出现违约,次级债券价格暴跌,次贷危机爆发。
二、次贷危机的传导路径
如图所示,本文认为,次贷危机爆发后,其传导路径包含两条主线、六个关键因素。所谓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指次贷危机造成金融机构股价下跌和破产,进而影响资本市场、信贷市场,最终通过消费、投资、生产、进出口等活动的萎缩而影响实体经济;第二条主线是指国际资本的流动,造成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和新兴国家股市大幅波动,进而放大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所谓六个关键因素,是指以市定价(Mark to Market)的会计记账方法、以在险价值(Value Risk,VAR)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财富驱动的消费观念、谨慎投资心态、国际贸易一体化和资本全球化配置。
这两条主线和六个关键因素使得次贷危机像瘟疫一般,迅速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领域,迅速从美国扩散到欧洲乃至全世界,演变为金融海啸。下面,本文将沿着这两条主线和六个关键因素,具体分解次贷危机的传导路径。
三、危机如何传导至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关键因素来分析危机如何传导至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
1.以市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导致金融机构股价大幅下跌甚至破产
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后,次级贷款的整体违约率逐步上升,债券价格大幅缩水。虽然持有这些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并未出售这些贬值的债券(即没有发生真实亏损),但由于金融机构均实施了以市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它们会参照市场上正在交易的相似金融资产的价格来确定自己所持有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次级债券市场价值的缩水,将会导致金融机构的账面价值发生同样程度的缩水,金融机构将被迫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资产减记(Write-down),在利润表上则出现相同规模的账面亏损。这正是从2007年夏季以来,跨国金融机构频频披露巨额资产减记及账面亏损的原因。
一旦金融机构开始做资产减记的动作,这些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资本充足率和权益占比将会下降,股价也会随之大幅下跌。持有次级债券或对次级债券进行担保较多的金融机构,资产减记后,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被迫破产。2008年9月后,雷曼兄弟、AIG、富通银行等国际金融大鳄破产就是这么一种情况。这时,次贷危机已传导至资本市场。
2.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导致金融机构收缩信贷
金融机构实行以在险价值(VAR)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市场的价格下跌,相应发生的去杠杆化行为则对信贷市场产生巨大影响。金融机构的各项资产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而在险价值管理的核心理念,就在于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应该能够弥补该机构承担的总风险,如公式(1)所示:
E=v*A(1)
其中E为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A为金融机构的总资产,V为1美元资产中包含的在险价值。公式(1)表明,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等于该机构承担的总风险。
金融机构的财务杠杆被定义为总资产与自有资本的比率,即:
L=A/E(2)
将(1)代入(2)中,可得
L=1/V(3)
公式(3)表明,对于实施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金融机构而言,其财务杠杆比率与其承担的整体风险成反比。如果金融机构承担的整体风险上升,则该机构将不得不进入去杠杆化阶段。
去杠杆化过程有两条途径。途径一是通过变卖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从分子方面降低杠杆比率;途径二是通过股权融资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从分母方面降低杠杆比率。
相比而言,金融机构更倾向于选择途径二。2007年次贷危机刚开始爆发的时候,金融机构主要通过股权融资来进行去杠杆化。例如:富通银行向中国平安股权融资,摩根斯坦利向中投公司融资,花旗集团向新加坡政府和科威特可转债融资,美林银行向科威特、淡马锡融资等等。但是随着次贷危
机进一步深化,股权融资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这些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一方面出售风险资产,会压低风险资产的市场价格,造成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另一方面,又会使得金融机构尚未出售的风险资产的市场价值(账面价值)进一步下降,需要再次进行去杠杆化。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比较特殊。因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还必须遵守巴塞尔协议提出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就是说为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商业银行减少风险资产的去杠杆化行为还将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一旦企业无法获得急需的贷款,就随时可出现因为流动资金不足而出现的破产。换句话说,资产价格下跌导致信贷市场出现持续紧缩,这表明危机从资本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
四、危机如何传导至实体经济
次贷危机如何传导至实体经济,可以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这三个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来分析。
1.财富驱动的消费观念造成消费大幅下降
从1990年代末期美国不断降息开始,美国居民消费模式逐渐由“收入驱动”转变为“财富驱动”。由于资产价格上涨造成家庭财富价值上升,导致很多美国家庭越来越青睐举债消费。而次贷危机爆发后,股票价格和资产价格下跌将通过负向财富效应影响美国居民消费。美国居民举债消费的意愿和能力显著下降,可能重新回归到“收入驱动”的模式。
从2008年1季度开始,美国消费意愿持续下降。2008年10月28日,据位于纽约的商业研究机构The Conference Board发布的消息称,他们统计得出的美国消费信心指数从九月份的61.4跌落到lO月份的38。这一数字也是该项指数自1967年创立以来的最低值。
2.信贷收缩和谨慎投资心态压低新增投资
次贷危机造成消费减少,企业产品销售出现困难,企业生产能力过剩,扩大产能、新增投资的意愿相应下降。另一方面,即使企业有愿望进行投资,但由于商业银行收缩信贷,资本市场大幅下跌造成股权融资功能丧失,企业无法获得新增资金,从而消弱了新增投资的能力。08年下半年,许多大型企业开始大幅度收缩投资和生产,例如:10月,香港富商李嘉诚的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决定暂时叫停全球业务的新投资;11月19日,全世界最大的化工集团德国巴斯夫公司将临时关闭全球80家工厂,另外约100家工厂将减产等等。
3.国际贸易一体化将危机传导到新兴国家
在国际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全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条时代,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立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条产业链的前端就是美国和歐洲的消费,末端就是新兴国家的制造业。欧美消费习惯改变,消费模式从财富驱动型逐渐回归到收入驱动型,消费大幅减少,影响欧美进口大幅减少。作为产业链条末端的新兴国家制造业,就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广东珠三角外向型企业大范围破产倒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消费下降,引起企业生产和投资下降,从而导致进出口下降,资本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企业裁员,消费进一步下滑。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极大损伤了实体经济。
五、国际资本的全球配置放大次贷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本的全球流动。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短期资本流动,使得金融危机加速扩散。国际短期资本又称国际游资,它是指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在各国之间游走的资本,包括各种短期投资的基金、炒作外汇的短期资金、银行抵押或贴现票据、随时可变现的债券和股票等。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在全世界的国际游资高达7万亿美元左右。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国际游资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放大危机,这就是次贷危机传导的第二条主线。
第一种方式,改变证券资产的全球配置,影响全球证券市场。在次贷危机中,由于在欧美市场遭受损失,国际资本纷纷撤出包括中国、香港、越南、韩国等在内的新兴市场,套现资金回流美国弥补亏损,造成新兴市场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剧烈下跌。例如,中国、越南、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国家证券市场在次贷危机发生后,均下跌超过60%。
第二种方式,寻找资金避风港,影响全球汇率市场。次贷危机后,国际资本寻求相对安全的投资领域进行投资,资金相继流出新兴国家,回流美国,造成汇率大幅度波动,新兴国家货币贬值,美元升值。
第三种方式,利用“羊群效应”,即通过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影响石油和大宗商品市场。危机爆发后,国际资本对经济前景不看好,出于悲观预期,纷纷撤离大宗商品期货和石油期货市场,造成国际商品价格和石油价格大幅下跌。08年,石油期货价格从147美元跌至35美元,铜、铅、铝等期货价格也下跌超过50%。
这三种方式共同作用,引起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新兴国家的证券市场、汇率市场和期货市场剧烈波动,影响消费、出口、原材料和原油价格,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总之,次贷危机通过两条主线和六个关键因素,依次传导至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外汇市场和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影响实体经济,并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放大危机产生的危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其传导表现出速度快、影响面大和损失严重的特点。次贷危机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也让我们能够重新思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金融创新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演进逻辑和风险涵义[J].银行家,2007(9):98—101.
[2]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7—8):32—37.
[3]平安证券AIG和Fortis危机的历史借鉴[J].行业动态。2008—10—26.
4.浅析金融危机是生活方式危机 篇四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成为这段时期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这场危机,有人强调其并不表明美国的整个经济发展机制出了问题,而只是美国靠借钱发展的模式出了差错;正当此时,西方社会也有许多人却认定,这场金融危机已证明“全球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梦想破灭了”。他们强调,目前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相继采用“国有化”手段,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纳入政府掌控,这种手法与市场经济理念背道而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论》“热”了,马克思“火”了。在西方许多地方,人们争相购买和阅读《资本论》,试图借助《资本论》来理解和解释眼前所发生的一切。这说明马克思的“幽灵”再次在西方世界游荡,由《资本论》奠定的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又“出场”了。
在我看来,把眼前这场美国金融危机,仅仅说成是“美国靠借钱发展的模式”出了差错,只是窥豹一斑之言。美国这场金融危机,理所当然就是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危机。离开了美国的经济制度,单纯地谈论什么借钱的多少、借钱的方式妥当与否,是片面的。从哲学眼光观察这场美国金融危机,我更愿意把它视为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危机,当然也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危机。我们透过借债危机看到了经济制度的危机,同时也透过经济制度的危机看到了人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危机。
一、“占有的”存在方式发展到了极致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随着新自由主义以及其他各种思潮的广泛流行,人越来越被看作是充满着“物欲”的“经济动物”,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享受似乎成了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和最高享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顺利地从“生产型资本主义”调整为“消费型资本主义”,无论是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是就单个的个体而言,都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消费”作为宗旨。消费主义的流行、消费欲望的放大,是与人的风险意识的减弱成正比的。人们为了使自己有更多的钱去无节制地消费,走上了以下两条途径:其一是“赌”。人们完全成了一个投机者,企图通过投机使自己在短时期内暴富。当代资本主义也就成了“赌场资本主义”。而社会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一切就变得不确定了。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也就是一个投机的社会。在金融狂的影响下,工业也不得不过分地集中于短期收益上,正是这种谋取短期效益的理念,又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其二是“借”。人们为了让自己在今天尽情地消费,就想方设法用明天的钱,“寅吃卯粮”,也就是说向他人、特别是向银行借钱。“明天的钱”就是还没有挣到手的钱,而其中大多实际是“根本不可能挣到手的明天的钱”。这些人尽管并不具备可以赚到“明天的钱”的能力,但就是敢于花虚拟的“明天的钱”。当然,由于把生活的富裕寄托在借贷上,当今的许多美国人根本没有积蓄。纽约市议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纽约20%的人根本没有任何积蓄,45%的纽约人虽有积蓄,但只够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销。当今在美国,不仅是个人靠借贷来超前消费,而且整个国家也是靠举债过日子。美国的发展是建立在靠借别人的钱的基础之上,美国是世界上空前的债务国家,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可以说,美国整个国家就是这样存在着,而单个的个人也是这样存在着。我们可以把这种存在方式简单地描述如下:通过“赌”和“借”去进行“超前的消费”、去满足永无止境的“物欲”。关键在于,美国的主流文化一直在助长这种存在方式,一直在说明这种存在方式是合理的、正当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已构成了当今美国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美国思想家弗洛姆曾经提出,当今人类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to be”(存在),另一种是“to have”(占有)。当今美国人把弗洛姆所说的“占有的”存在方式发展到了极致。我们可以在这种美国人的存在方式与美国的金融危机之间看到其内在的联系。
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预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我们不仅联想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而且也联想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考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全部批判,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马克思之所以对资本主义不满,不是因为这种社会形态无法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那种以对物的依赖为特征,即以“占有”为特征的存在方式得到充分的实现,从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来使之得以实现;而主要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那种存在方式的强烈不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归根到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他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那种人的存在方式的否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马克思看来,当代资本主义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带来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存在的异化。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人类存在异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规定了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关系。马克思指出:“工人只有当他对自己作为资本存在的时候,才作为工人存在;而只有当某种资本对他存在的时候,才作为资本存在。资本的存在是他的存在、他的生活,资本的存在以一种对他来说无所谓的方式规定他的生活的内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就是对现代人类存在状态之基本架构的分析,是对现代文明发展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就是揭示以资本为原则的现代发展所具有的无法自我逾越的界限和片面性。马克思预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那种以对物的依赖为特征,即以“占有”为特征的存在方式也将愈演愈烈。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当今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
三、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美国金融危机所暴露的社会危机,能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其创造性就在于在“市场经济”前加上“社会主义”这一限制词。以前有人提出,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除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将计划与市场相互对立的观点,摈弃了那种死水一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从而“拯救”了社会主义。现在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拯救”了社会主义,与此同时也“拯救”了“市场经济”。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的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相互结合,这种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市场性”与“计划性”的结合,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内涵,是给“市场经济”赋予“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不仅仅体现在“市场化”与“宏观调控”的结合,更体现在“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的结合。英国工党智囊机构费边社的理论家索尔·埃斯特林、尤利安·勒·格兰德等人编著的《市场社会主义》一书给“市场社会主义”下的定义简洁明了,广为流传:“运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便是我们所说的市场社会主义”。按照弗洛姆的说法,马克思建立社会主义的目的,在于“通过恢复一切人的未异化的、从而是自由的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并达到那样一种社会,在那里,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人不再是„畸形的‟,变成了充分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经济”这一手段运用于建立一种能使人充分发展的存在方式这一崇高目的。我们只有这样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而如果我们把如此加以理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付之实践,那么我们一定既能由于把市场与计划结合在一起,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而且又能由于给“市场经济”赋予“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从而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的过程变成一种新的人的存在方式创建的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
5.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有何区别 篇五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有什么区别,金融危机会不会演化为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
而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6.金融危机 篇六
1、对出口经济的冲击。中国近几年的发展,三驾马车有些失衡,基本是靠出口拉动为主,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外向经济比重太高。出口的马车太大是大洋马,投资马车国有投资太多是枣红马,消费这驾马车是瘦毛驴,三驾马车不匹配,拉起车来跑的既不顺又不快。实践证明速度决定增长,结构决定发展,研究发展必须注重结构。黑龙江近些年来发展缓慢的主要根源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产太大,大而不强;二产太大,大而不优;三产太小,拉动力太弱。只有真正调整到位,才能为经济发展积聚后劲积聚潜能,所以结构决定发展。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为68.3%。黑龙江为24%,过去靠出口拉动经济,现在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中国的出口市场在萎缩,订单在减少。所以第一波受影响的是出口企业,江浙大量出口企业倒闭,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金融危机订单减少,开工不足;二是国内劳动力涨价,特别是新《劳动法》的推出,使企业用工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了21%,使企业制造出口产品的活劳动成本大幅度增高;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2008年国家为了治理经济过热,开始紧缩银根,控制货币发行量,首先紧的就是出口的中小企业,没有渠道融资。相比而言,银行更愿意给国有大企业贷款,安全系数较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风险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提供贷款,逼得中小企业到民间通过地
下钱庄、高利贷融资,最后换不起债,老板跑了,企业倒了。所以这次北京两会着重的研究了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因为出口企业倒闭,其需要的原材料和设备是改造靠国内制造业来提供,这样一来金融危机的影响随即就波及到实体经济。所以中国的钢铁价格下跌,汽车卖不动,价格下跌,利润变薄,企业经营困难,库存增加。所以这次救助十大产业更加关注的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救助问题。
3、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虚拟经济资本市场相对应的冲击更大。所以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感冒,中国股市应声下跌,从过去6124点一直跌倒1648点,我们1亿3000万的股民,资产损失了20万亿,很多股民被套的痛不欲生,这就是资本市场的变化、损失。
4、对就业的冲击。这次北京两会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之首就是就业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现在就业形势很难,2000万的农民工在出口企业下岗,提前返乡,春运潮一票难求。返城没有工作,在家无法安置。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15万,去年没有工作的大学生还有115万,两者相加共计730万。社会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稳定之源。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本来存在的就业难问题雪上加霜,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5、对消费的冲击。中国的消费市场萎缩,购买力不足,既有群众收入水平下降带来的,还有群众消费信心不足带来的。消费者没有强烈的购买欲,不去参与消费,造成企业库存增加,库存增加就点减产,减产就得减员,减员会造成消费水平更加低下,消费更加不足,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次的消费不足是全方位的,穷人和富人的消费心里都出现了问题。富人认为金融危机是原有的数字化的财富缩水了,资产蒸发了,就不能在无所禁忌的消费了,所以富人在保守消费。穷人看到现在工作难找了,钱难挣了,就更加小心谨慎的消费了。现在的消费疲软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能用消费拉动经济。所以各地组织家电下乡,发放消费券等措施都意在刺激消费,用消费拉动经济。
二、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四大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是危中有机,危急中有转机、商机、生机,我们要抓住机遇,放大效应。
一是调整结构的机遇。经济低迷的时候是调整结构的最佳时期,因为经济发展顺畅的时候,注重的是GDP、财政收入和总量的扩张。现在要静下心来,从浮躁走向务实,扎扎实实抓产业结构的调整。危是旧经济增长方式之危,机是调整结构之机。
二是自主创新的最佳时机。我国的大路货的产品出口受阻了,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自主创新有了新的市场需求和拉动。国内的传统制造业受到挑战,需要我们要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要自主研发,扩大自己无形资产,塑造自己的高科技高品牌,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企业洗牌重组的机遇。经济困难时期,企业往往要洗牌,优胜劣汰,淘汰落后的产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环保生态产业,要在洗牌中调整自己的结构和产业定向,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实现优胜劣汰。现在譬如平安保险、工商银行等很多企业在境外并购。从世界上看经济危机中企业重组是必然的,抓住机会,瞄准方向,选好伙伴加快重组,把自己做大做强。
四是深化改革的机遇。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下滑,压力增大,这正是深化改革的好机会,静下心来抓体制、机制改革。燃油税的改革刚刚推出来,这是因为交通部多年作梗,现在才刚刚理顺出台。国家大部门改革启动了新一轮的行政体制改革。现在各个省份都在进行,将部门整合,精简职能,放宽经济发展环境,让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央代发地方债是财政制度的改革,按照预算法地方财政不能有赤字,不允许发地方债,这次金融危机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
7.金融危机传导 篇七
(一) 进出口贸易概况
受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结构受到严重冲击。根据近几年的统计, 美、日、欧市场占中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 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需求的急剧减少, 导致国际市场萎缩, 使中国进出口贸易下滑 (见表1、表2) 。
自2008年11月, 中国的进出口已经出现连续四个月出口负增长。2009年1月进出口总值1418亿美元, 比2008年同期下降29%, 首现十余年来创纪录的两位数跌幅。
(二) 外贸出口增速
根据海关总署2008年10月31日公布的数据, 前3季度中国进出口保持了25%的增速, 出口总额为10740.6亿美元, 相比2007年同期增长22.3%, 进口总额为8930.7亿美元, 增长为29%。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目前基本上良好, 然而出口实际增长率已降至3%, 出现历史最低。贸易顺差明显回落, 出现了负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到了6.8%, 自2008年11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 月度进出口总值自2001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三) 外贸顺差的程度
2008年10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增速比上月放慢了0.5个百分点, 而进口增速则加快了9.4个百分点, 从而使1-10月的出口、进口增速分别比前9个月放缓、增长了0.6个百分点, 贸易顺差扩大势头持续放缓。有研究数据显示, 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 中国出口增速就要放缓6%。而美国进口2010年有可能保持零增长, 再加上2009年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近来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加快, 2010年中国的出口增长有可能从去年的25.7%大幅下降为18%, 而且存在进一步放慢的可能。
2009年1月份当月仍实现贸易顺差391亿美元, 增长102%。但事实上进出口双双下跌, 只是因为进口跌幅高于出口, 才使得顺差保持增长。
二、危机传导链条一:外贸企业内外交困
(一) 经济寒冬, 外需不足
华尔街风暴在全球蔓延之际, 经济衰退的阴影笼罩在全球经济上空, 而这一片低迷已经开始影响依存国际市场的中国出口企业。欧盟和美国是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 对中国的出口非常重要。如果他们的消费者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 中国的出口市场将严重受损。次贷危机发生后, 欧美国民财富大幅缩水, 信用规模急剧收缩, 使得居民消费支出减少。次贷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 从而减少当前消费。
(二) 币坚挺, 优势降低
人民币一直保持升值步伐, 这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 并加速了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从而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进一步降低, 对外出口形成更大的挑战。不少出口企业为了减少美元贬值的损失而改用欧元结算。但金融危机扩散到欧洲市场, 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从去年4月的11.2元回落到如今的9.3元左右, 出口企业再度受损。虽然美元已经呈现升值趋势, 但是否长效还有待观察。
(三) 贸易保护, 摩擦加剧
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指出, G20中已有17个国家实施了贸易限制措施, 反映出贸易保护主义已有抬头趋势。以美国企业为主导, 利用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手段, 如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壁垒等保护其国内市场。
(四) 成本上升、经营困难
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汇率改革以来, 以外贸导向为主的生产型企业, 日子越见艰难, 部分出口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和制造急升的困境。
三、危机传导链条二:实体经济受到波及
众所周知, 金融危机已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相应地, 中国的钢铁、电力、汽车等重要行业已呈下滑态势。下文将分别从重工业和轻工业两个方面对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的传导加以研究。
(一) 重工业:以钢铁行业为例
2008年上半年仍从每吨2300元飚升至6000元的钢材价格, 6月份以后就开始急剧下跌, 仅2、3个月的时间全国钢价从6月份的最高点均价6338元/吨降至1120元/吨-2600元/吨不等, 下降幅度平均达30%左右, 已跌破今年初的价格水平。与此同时, 许多地区的中小钢企纷纷宣布减产、停产, 不少小型钢企已经开始倒闭。70多家国内大中型钢企加入了“减产”大潮, 国内钢企月产量已经减产20%以上, 最大预计减产50%。
钢铁行业遭此行业寒冬, 国际金融危机可谓罪魁祸首。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国际市场萎靡, 导致需求减少, 从而中国钢材产品出口的订单大幅减少, 据海关最新统计, 2008年10月份中国出口钢材462万吨, 环比下降30.73%;1-10月累计出口5312万吨, 同比下降1.2%。国际市场需求骤减, 加之国内市场因为房地产行业亦陷入困境而出现的国内钢材需求短期也难以回升的现象, 导致中国钢铁行业进入所谓的冰期。
(二) 轻工业:以纺织业为例
中国的纺织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且在中国出口中占有主导地位, 在经济危机中首当其冲。金融危机使得美国金融资产价值剧烈波动, 美元汇率波动带来了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初级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自三季度美元开始升值以来, 国际原油价格出现近年来的首次大幅度下跌, 三季度环比跌幅将近20%。同时, 化纤产品价格因原料大幅波动而大幅下降, 引发化纤企业对库存产品的恐慌, 使得市场上出现了轮番降价销售的现象, 造成了竞争秩序的混乱。订单减少、生产停滞、工厂倒闭、大量职工失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特别是沿海企业的普遍现象。
两个问题凸显在这里。第一, 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其生产运营的正常进行就意味着成千上万的职工生活有了保障。而作为加工制造环节, 一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二是缺乏良好的营销渠道和市场, 决定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外依存度高, 收经济危机影响巨大。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农民工问题不得不引起广泛重视。由此引发的对中国劳动力素质、劳动保障体制及就业机制等问题的思索将成为中国完善社会体制、稳定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二, 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底下, 创新机制的不健全, 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危机给中国出口加工企业带来的打击足以证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紧迫性。从某种程度上说, 经济危机或许会成为中国企业转型的助推器。在危机中, 无数竞争力不强、产能底下、管理混乱、缺乏自主科研创新能力的企业倒闭破产, 只有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存活。它好像一把巨大的筛子, 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筛除了一些障碍。但同时应该看到, 面对危机的形势, 如果中国企业没有适应能力, 将会受到比目前更大的打击。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此番危机中不得不伤筋动骨, 如若处理不好, 产业结构的急转弯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遗症。
四、应对措施
(一) 采取多项措施, 增加国内需求
目前, 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 只有增加国内需求, 国内的过剩的生产能力才会被消化, 从而也消除了制造巨额外贸顺差的根源。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推进金融、教育、交通、环境等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 即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扩大内需。
(二) 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首先, 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考虑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 同时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 为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 除了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外, 中国应该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 保持国内经济相对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此次财政拉动的投资应该是以消费型导向的投资。一是拉动农村消费市场, 提高农村的消费能力, 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二是拉动城市消费升级,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稳定股市预期;三是房地产方面, 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 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另外, 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 加强内外经济和贸易政策的协调性
加强内外经济和贸易政策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力, 提高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短期内, 要综合考虑外贸政策 (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等) 与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资源价格、劳工和环境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增强协调性, 使国内改革与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出口产业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 从长期来看, 转变中国外贸发展方式, 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 以及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 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 这应是化解外部危机, 对中国经济贸易影响的根本途径。
(四)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为了稳定出口, 应放缓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速度。考虑到目前中国面临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 政府应暂时放慢人民币对外升值的节奏, 甚至在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实行小幅度的贬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一段时间内的稳定, 慢慢恢复出口企业的信心, 游资进入中国的趋势会有所抑制。
(五) 调整产品结构
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可以减小“次贷危机”给外贸出口企业带来的影响。具体办法是:把低档产品的出口规模、品种和数量缩小, 产品结构向中高档方向调整, 以此来尽力保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不变。推动企业加大创新和研发的投入与力度, 由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加工环节向高端发展, 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等环节延伸, 提高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赢利空间和整体竞争力。
(六) 调整出口市场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办法, 而且, 调整的步伐要在稳健中尽量加快。在巩固原有市场同时, 也要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外贸企业为缓解出口压力, 应摆脱单一贸易依赖, 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放眼全球, 近些年来, 拉丁美洲、南亚、东盟、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出现飞跃式发展, 这些市场拥有蓬勃商机, 经济充满活力, 进口需求越来越大, 值得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 把这些活力市场纳入本企业的出口市场考虑范围, 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
参考文献
[1]、林谦, 王宇.经济统计指标和指数在金融危机预警理论中的应用[J].知识丛林, 2006 (10) .
[2]、宋玲霞.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企业的影响分析[J].东南亚纵横, 2008 (10) .
[3]、胡少甫.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 .
8.金融危机传导 篇八
关键词:土地本位制 土地金融化 泡沫经济 启示
20世纪70至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日本房地产市场形成了“土地神话”这一神奇的现象,日本土地价格大幅上涨并不断向其他领域传导,最终泡沫经济破裂并引起了长达10年的经济衰退。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也存在类似的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房价和地价循环持续上涨的过程。因此,以比较和借鉴的视角,对中国和日本在这一特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政策操作进行研究和反思,对于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及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防范泡沫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日本“土地本位制”催生的“土地神话”
20世纪70至80年代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日本的土地价格出现了长期快速上涨的过程。由于土地价格长期持续单边上涨,久而久之在日本民众中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幻觉”的错误观念,即认为在日本这样一个国土资源狭小的国度,土地的价格只会上涨,不存在下跌的可能。但在当时,日本的地价已经远远高出了其可以利用的价值,只是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大量资金涌入导致了日本地价的虚假繁荣。认为“土地的价格绝对不会下降”这一在事实上并不存在,但在民众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被称之为“土地神话”。
日本作为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担保物在日本银行体系的运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抵押品,更成为日本经济金融运行的核心。据日本大藏省的统计显示,1980-1990年的十年间,日本年均新增贷款中,近60%的贷款是以土地为担保发放的。因此对于日本经济而言,土地在社会资金配置中处于核心地位,各种资金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土地这一抵押物开展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土地本位制”。
土地本位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土地所具有的融资担保属性是“土地本位制”的前提和基础
由于日本的大量贷款是以土地为担保进行的,随着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日本企业获得的贷款数量不断上升。大量企业将获得的贷款又通过各种渠道再次投入到土地的炒作中,使得土地的价格出现了循环式的上涨过程。这在战后资本不足的情况下,使很多日本企业获得了大量的贷款支持,支撑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这一过程能够得以维系,其必要前提是土地价格会永远上涨,否则,日本的金融体系就将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在当时的环境中,日本金融界坚信“土地神话”的存在,因此逐渐把土地价格上升的预期加入到担保评价因素中,据此来评估贷款。这进一步巩固了“土地神话”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
(二)金融自由化导致的银行风险偏好上升,进一步巩固了“土地本位制”
20世纪70 年代,日本逐步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大幅降低了国内企业进入股票市场融资的限制,许多优质企业转向股市融资,因此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银行业的利润率也开始下降。同时,为了应对日元升值导致的经济低迷不振,日本央行长期保持低利率,使银行利差不断缩小,由此导致大量银行贷款流向风险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土地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抵押品。这一方面增加了对土地和股票的需求,资产价格进一步上升,另一方面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出现大量银行坏账埋下隐患。
(三)汇率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日本的“土地本位制”
1985年,迫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日本政府被迫签订了“广场协议”,由此开启了日元大幅升值的过程。1985年6月,1美元兑换250日元,但到1987年末,已经上升到1美元兑换120日元左右,升值达50%以上。受日元大幅升值的影响,日本的工业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1986年日本工业出现了负增长。为了缓冲升值对日本产业的冲击,日本中央银行放松了银根。日本的货币供应量M2增速从1985年初的约8%增加到1987年的12%,增加了近50%;日本央行从1986年到1987年短短两年的时间内连续5次降息,将官方贴现率从5%降到2.5%。
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大量资金进入到以房地产和股票为主要标的的资产市场,带动了房价的进一步上升,而房价的上升进一步提升了土地的市场价值和担保价值。当时,日本银行界将土地视为没有风险的抵押物,因此,无论企业的规模与性质,以土地为抵押进行贷款申请,可以轻松地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地等同于银行的信贷额度,这更加刺激了企业对土地的追捧,土地在日本经济体系中完全处于核心地位。
“土地本位制”下日本泡沫经济的膨胀及破灭
在大量廉价资金的带动下,日本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1986年,东京房地产价格上涨62.2%,1987年上涨106.20%。除东京外,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这5个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在1988年后也快速上升。按照当时东京的地价水平计算,东京的地价已经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土地价格的快速上涨也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大幅上涨,日经225指数从1986年开始上升,到1989年末达到38915点,是1985年广场协议时的3.1倍。此外,土地融资担保功能的进一步加深,使得大量的企业放弃主业,转而进行土地炒作。在大量资金的作用下,日本的土地价格继续快速上涨。而伴随这一过程的是住宅及商业用房价格的快速上涨。这产生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大量以工薪收入为主的日本居民没有能力购买价格超出自己收入数倍的住房,特别是在东京等大都市,高达年收入数倍的高价住宅将大部分人挡在了购房大门之外,造成了日本社会的不稳定。二是商业用房价格的高企,使得大量在日本投资的企业成本大幅上涨,在某些较大的城市,其办公租金的价格占其成本的近一半左右。土地的高价格成为外国企业进入日本的障碍。至此,以土地为核心的日本经济泡沫已经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运行,导致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不断加大,社会问题不断增多。
【金融危机传导】推荐阅读:
金融危机的概念07-06
金融危机的周期09-04
美国金融危机过程10-11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11-14
金融危机的原因 英文06-10
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06-22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09-26
金融危机的本质及影响11-27
金融危机会计本科毕业论文09-02
金融危机对国税收入的影响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