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道士塔

2024-06-10

第三册道士塔(10篇)

1.第三册道士塔 篇一

《道士塔》教案

主备人:莫小妍 授课人:黄飞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背景史实、明确其悲剧性。

2、能力目标: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3、情感价值: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介绍余秋雨

三、研析课文

1、整体把握

本文共四节,请大家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

2、内在情感

我们可以看到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上在逐步深化。但这仅仅只是概括了每部分的内容,我们要的是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其实每一节都在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每部分都有作者想要突出的本质内容,而作者的情感也是随之而动的。这才是我们所要把握的重点。

(1)、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那他们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其实就是一个民族和一段历史的关系。在课文中有作者的原话“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湖北麻城的农民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而他只是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一叙述表达作者无比沉痛的心情。)

(2)、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作者想要突出的是什么呢?(作者特别写出了王道士对敦煌文物的破坏性行为以及自己心中的历史沉重感,所以他要突出的是愚昧和痛心。这“愚昧”显然不只是王道士的愚昧,如果是也不会如此痛心,我们从作者的叙述中知道是为那个民族的愚昧,那段历史的愚昧而痛心!)

(3)、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突出屈辱和悔恨。这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段文字读来都让人心痛,粉刷价值连城的壁画都让人觉得荒谬了,更不用说为了几个银钱大卖宝物。其中对王道士品位的描写和王道士送客的描写十分精彩,冷静而客观,沉郁而无奈。作者的情感也被推向了一个高潮,终于怒吼出了:我好恨!这种“恨”,不是对劫掠者的恨,而是对被劫掠者的恨;是民族的悔恨,是历史的悔恨。作者的心是及其苍凉悲怆的。)

(4)、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这是作者在“恨”之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余地。虽然国际学术讨论会给出了一个光明的结论,但中国专家们没有太大激动,只是默默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我们的敦煌学者忍辱负重几十年并不是为了一个“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结论,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焕发出它的光彩。所以光明背后仍是伤感与痛楚,耻辱与愤懑,作者只能用惜墨如金的一笔给人以无限思考。)

小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注重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注意一些关于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的表达,只有用心去读去理解才能引起共鸣,才能深刻理解到文字背后的内涵。

四、反思

了解了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史实,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注意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起悲剧性,思考造成这出悲剧的原因。

2、了解重要语句所蕴涵的意义,并注意对词语感情色彩的品味。

【教学过程】 —、思考谁之罪?

敦煌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却横遭抢劫大量流失。这场悲剧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痛,在痛之余我们也在思考,是谁酿成了这出悲剧?请大家展开讨论。

﹙一﹚走进千古罪人——王道士

1、我们先来看看王道士的所作所为,请大家在课文当中找到他的罪状 粉刷墙壁(第二节第三段)、砸碎塑像(第二节第4段)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道士你做何评价?

(愚昧、贪婪、无知、麻木、小丑、罪人„„)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找同学起来读一读。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承担起这笔文化重债,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C、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

请大家认真品味这几句话,多读几遍,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思考为什么说他只是一个小丑? 明确: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白什么是爱国,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比起卖国求荣的统治者不过是“小

巫见大巫”。所以他只是那个时代的怪胎,是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且千载难逢的“机遇”,他成了错步上前的小丑。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去向谁声讨呢?

(二)、直面罪魁祸首——统治阶级(满清官员)

对王道士罪行的声讨与审判没有消解作者的愤怒,减轻作者的沉痛。即使没有王道士,国宝的流失也是必然。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遗留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于列强有机可乘,这才是酿成这出悲剧的根本原因。

二、品味精彩语句、语段

本文有较强的技术感染力,得力于两点:一是诗化的语言,二的传神的细节。诵读、品味。

1.“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品味: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如画如诗,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到那个可悲的时代,去追溯那一段可悲的历史。

2.“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品味:外国掠夺者掠走大量珍贵文物,老弱的民族被野蛮地宰割。

3.“王道士起得很早——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品味:王道士把这巨大辉煌的文物宝库当作了自己的农家小院,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认真”地毁坏珍贵文物,令人扼腕痛惜。

4.“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再作下一步筹划。”

品味:可悲!可叹!可恨!看似轻松的描述中寓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5.“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依然一片惨白。”

品味:时空错位,作者竟闯入这历史悲剧的舞台,想拦止住王道士手中的刷把和铁锤,甚至想向他跑求。表达了作者极度痛惜之情。

6.“中国是穷——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物。”

品味:有这样腐朽的政府,有这样腐败的官员,敦煌文物的遭遇可想而知。作者痛恨、痛惜、痛心之情可见。

7.“王道士频频点头——两道深深的车辙。”

品味:这两道深深的车辙,明明是两道深深的历史伤痕!

8.“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品味:反语,这是作者对当时政府极端失望后的激愤之辞。

9.“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品味:这话从外国学者口中说出,回击了前文外国掠夺者说中国人无法研究敦煌文物的借口,同时也证明中国人在屈辱中奋起,中国学者“越是屈辱越是加紧研究”,中国人有能力,也有决心研究和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三、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有很多的感触,下面请大家翻开我们《学习的艺术》的课前导航,认真阅读后再结合我们所学的课文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随感。(《谁是敦煌的罪人》《学者还是强盗》《主权回归与文物回归》《敦煌再辉煌》„„标题仅供参考)

四、反思

增强了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道士塔. 篇二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2.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⒉介绍敦煌文化。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添加一个恰切的小标题。

明确:第一部分:道士塔中王圆 敦煌石窟枉守护

第二部分:无知道士瞎折腾 灿烂文化毁灭中

第三部分:只因物多运费高 管叫遗产他乡跑

第四部分:敦煌专家研究苦 忍辱负重保财富

四、小结

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逐步深化。王道士出卖敦煌宝物已经是百年前的一个历史事件,是一个既成事实和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在余秋雨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活络。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对作者在文中所述情感进行分析;

⒉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具体分析

㈠导入

⒈课文的题目是“道士塔”,而课文主要内容是写的什么?

明确:敦煌文物的流失-→罪魁王道士

⒉假如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来审判“敦煌文物的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怎样审判?写下审判他们的审判词,并当庭宣判他们的罪行。

明确: ⑴王道士:粉刷壁画、砸碎雕像、贱送文物、廉卖文物

⑵满清官员:放任自流、馈赠佳品、中饱私囊(重刑)

⑶国外掠夺者:欺骗、低价、大量巧取豪夺

⒊假如你是审判庭上的一个旁听者,旁听了他们盗毁敦煌文物的.罪行后,你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说明。

明确: 王道士DD愚昧无知贪财(罪人小丑)【反语】

恨满清官员DD腐败无能渎职(民族悲剧)【对比】 〉痛惜无奈愤怒

国外掠夺者DD狡猾欺诈野蛮(学者)【反语】

※ 结合练习二穿插揣摩句子的含义

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⑵…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细细刷上…憨厚地笑……达观地放…

⑶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⑷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⑸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痕。

⑹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⑺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⒋敦煌文物遭盗毁,余秋雨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挽救的?怎样理解他的举动?

明确:a、低声哀求DD“等一等”(想阻止悲剧,但无能为力)

b、拦车队,大哭一场DD“难”(遗产无处安放,无助无奈)

⒌偌大的敦煌文物,竟然毁在一个愚昧无知的小小的道士手里,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莫大的悲哀。作者对于整个历史事件的思考是什么?

明确:寄希望于新时代的学者和爱国者。

※ 研究探讨:

⑴怎样理解一个日本学者的说明?

明确:国外掠夺者可以掠夺走敦煌文物,但带不走敦煌文明,它的根在中国。

⑵面对日本学者的发言,中国专家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激动”?“默默地”表达了中国专家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①因为敦煌是中国的;②敦煌的历史在中国专家心中永远是一段难言的心痛,情感是压抑的。

㈡归纳.写作特色

明确:叙议结合

三、课文小结

作者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道士塔》通过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表明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官员的愤怒,对文明的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主权。

[1]

3.读《道士塔》有感 篇三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于是眼前浮现了一幅幅绚丽的油画――橘色的背景,太阳惨淡,一条并不清澈的河流过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缠缠绵绵地向前,河岸旁的空地上有几座高高低低灰白色的僧人圆寂塔。其中一座的主人,叫做王圆。

守护莫高窟的僧人很多,可被人们记住的,只有他。因为他的昧,他的罪。

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呵,被他一点一点的摧毁,荡然无存;被他大堆大堆送出,至今仍是耻辱。

令人直至今天也还震惊的壁画,被他一刷一刷刷得洁白无暇,那婀娜多姿的雕像被“委屈”地打碎,空出的位置重新立了怪像。他错了么?没有啊,他只是在整理自己的宅院,那是他自己的,他自己的……他只不过是嫌弃那太过花里胡哨、昏暗的壁画,然后将它刷白。他只是想要住得更好而已,他错了么?错了么?他只是毁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可以么?

余秋雨教授是想对他说:“请等一等,等一等……”想跪下求他停下的,心中却只剩下惨白。

王道士家的墙裂了缝,然后他开启了一个“吞吐中国的荣耀与耻辱”的洞,洞里满是千金难得的文献资料。但那时,只是一卷卷破烂不堪的废纸罢了,放着还占地方。外国人抱着哪怕倾家荡产也要观摩那珍贵文化的决心来到了莫高窟。他们来了,来了,得到了想要的,却只得无奈地耸耸肩――太过容易了,不是么?简单得令人扫兴。王道士把一车一车的文献送了出去,心头也越来越喜滋滋的,兜里的银元越来越重,生活也奔向了小康……

“王道士,莫非你以为那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只值几个银元?不以卷计以车计?”

“呵?只是一堆再无法利用的废纸啊……竟还可以换到钱,我觉得很好啊。”

王道士是真的成了罪人,他让现在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心在泣血啊,因为他的昧,他的罪。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被大量官员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余秋雨教授恨王道士,可他更狠的的是二十世纪初的官员,那些贪婪、永不知满足、自私的中国官员,恨他们对莫高窟的轻视,恨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漠然,恨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糟践!

官员们极尽奢侈,却没有运费,无法运送。没有么?没有么!

4.道士塔读书笔记 篇四

倘若没有被送或被刷被凿,那宝贵的文物又将是“何去”呢?

我们可以这样想:王道士将情况上报给官员们,官员们上报给朝廷,朝廷花大力运费将敦煌文献运到故宫保管了。这样是不是文物就不会流失?答案是“不是”。可想而知,就算是将这批文献运到京城,在当时的那种环境,我们也是没有能力保管。近代史上中国的那份懦弱,一个泱泱大国竟被一群小不点欺负。割地的割地,赔款的赔款,人家想要什么,我们就得给什么,人家骑到我们头上,我们只能装出一副谄媚的样子来强颜欢笑。英法联军侵入京城,圆明园里的宝物等没有几个能幸免的。联军叫,京城举,英法一炬,可怜焦土。连圆明园都这等悲惨,我们也不敢肯定敦煌文献免于洗劫。更何况,八国联军侵华,光绪傀儡和慈禧奶奶连自己的宫殿家产龙椅都顾不上了,那还有心思管这个?因此,即便是运到京城,最终还是难逃流失的悲剧。

5.《道士塔》读书笔记 篇五

我也曾今带着份喜悦,踏进承载千年文化的敦煌,而在莫高窟的门口便已染上一层淡淡的悲愤,人如烟云,浩浩荡荡的堆积在窟下,排着龙长的队伍肆意喧哗,一地垃圾,莫高窟下何尝还留一片净土,安静的.方寸啊。他们用悼念的眼神细细品味那古老而又多彩的壁画,这里沉淀着多少文化大家的精品。

他们尽情挥洒才华于此,只为求的那流芳百世的美丽。每一笔用心勾勒出的线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乱世之争,倾国之美。每一个洞中都还残余着往昔伤痕的尘灰。无知的王元箓轻松地粉刷洞里貌似碍眼的壁画,而麻木的神经还在为昏庸无光的未来做着计划,却不知已走上不可悔改的路。墙上的裂纹似乎正诉说着什么,裂纹将我们定格在一段时空,但我们还是无法拯救。一做做成为废墟,不忍细看的婀娜塑像,一袋袋的似垃圾般被挥霍。王园箓——你到底在做什么?

一座新的文化地窖已被经过粉刷的墙壁很快突出的裂痕而被挖掘。但这并没有给我们下欣喜和自豪,却带给我们更多的忏悔和对当时政府腐败的鄙视。大雨倾盆般席卷向我们的知识,不渺小但还是依旧未被重视。那些贪图金钱的王园箓用大批大批,成百上千的字画换得不值得一提,少的可怜的银两。火烧圆明园的场景像一场过时的黑白电影,不停一幕幕浮现于大脑,我的思绪好乱,真的好乱!夹杂着各种情感,王园箓却还在一旁安逸的赚着他的小本买卖,始终毫不眨眼的抽干中华民族所剩无几的文化鲜血。我现在正浸泡在文化的苦水中。他以为自己的“慷慨”会被人传颂,可是却成为低俗、无知、愚昧的代名词。每当国人在细细钻研花高价买入的微型胶卷,不忘国耻日夜艰辛,我们只是无偿的弥补这过错。

6.道士塔读后感 篇六

——《文化苦旅》选节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冷的是人心,悲凉的是情感。

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两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蹋,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道士塔》中王圆篆绝对是一个愚蠢的角色,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让他来承担这段历史,的确是厚爱他抬举他了,他是一个小人物,他根本担负不起这样重大的责任,连替罪羊的资格都不够,但是透过他,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愚蠢的政府,一个没落的文化族群,乃至一个愚蠢的民族,一种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一个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够对自己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他不懂文化,但认识银元,他不懂守护,却知道奉送。这正如鲁迅先生写的那样,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其实王道士也很冤枉,那么多拱手将国土和主权送出去的人,都没有受到谴责,而且堂而皇之地享受荣华富贵。王道士也很幸运,至少算得上青史留名,不过不是流芳百世,而是遗臭万年。

抛却王道士不说,当时的政府做了什么?他们难道不知道敦煌是一个宝库吗?

知道,但鲜有人考虑这些,官员们大都在考虑自己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关系用什么打通,有什么机会可以捞一笔„„于是,捧着宝藏的人奉献了自己的奴颜媚骨,而上官们也名正言顺地享受地方官员的孝顺,就这样一个庞大的腐败系统悄悄地蚕食了这个宝藏,就算王道士是个尽忠职守的卫士,也会淹没在这样的交易洪流中无声无息直至终了。

只运走一些东西,不打紧,但如果运走了思想和灵魂,文化的土壤就会日渐贫瘠,那时我们只能是走在无尽的沙漠中去寻找海市蜃楼了。

7.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篇七

一、目标:

1、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

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态,进而感受一种民族的耻辱之痛,一种文人的无奈之痛,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

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

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跟着学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

(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

C、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初读(学生很冷漠)

再自由读,读出什么感情?(谴责、嘲讽、同情……)

齐读,要有点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

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宝贝,却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诚如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

(四)、面对这样的悲剧,面对这样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样的?请大家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秋雨感情的语句,读读,并用:

“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达,简单地阐明理由。

可能有:

(这是一个痛苦不已的、矛盾的、愤怒的、理智的、近乎自欺欺人的、无奈的、字字带血,句句含泪的……)

(如果可以,要引导学生体会末节光明背后的伤感与痛楚,扬眉吐气背后的耻辱与愤懑,那是文人的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啊)

(五)、作业:

感受余秋雨

板书:(空白处补充学生的看法)

王 同情 讽刺 余

道 秋()

士 谴责

8.道士塔读后感 篇八

再次品读最终冷静下来,余秋雨先生写出来应当不仅仅是发泄情绪吧?至少我们应当从中理解点教训?

首先是莫高窟当时的主人,一个农民出身的没有多少知识积淀,单纯为了谋生的道士,一个一本正经毁坏着无价之宝的道士。这位王道士的日常是化缘,得了钱便把精美的壁画用石灰刷去,再把塑像捣毁,堆起灵官之类的。他做这些也必须是毫无私心吧,他也许还会感动于自我的付出。这么辛苦的工作和改造,也许也是自我的职责所在吧。只是他太狭隘了,用一个农民道士的审美改造着这个历代文化碰撞构成的精粹。他的改造最根本的原因是无知。是因为那些精粹在他眼中没有任何价值。

当发现藏经洞时,他本能是上报官员,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无过错,但将这个惊天秘密如此轻易泄露,作为莫高窟的主人或许还是因为他的无知吧。倘若他稍微学习一点文化知识,稍微提升一点点修养,或许他就不会如此轻易行动了,不会因为拙劣的谎言就轻易答应斯坦因用四块马蹄银换走走五辆大车文物。

从王圆身上,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知识带来的力量。我们常常疑惑学习有何用?尤其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升的现代,衣食无忧,不学习照样能够过的很好,也有很多人学历不高的人成为商业传奇,以此“鼓励”了多少学子在大好的年华放弃了学业。可是学习真的没用吗?不为功利的目的,至少能够提升我们的见识,提醒我们做事之前深思,不至于犯那么幼稚的不可饶恕的错误。就冲这一点,就冲着对王圆的恨意和悲叹,我们也应当好好学习,不是吗?

与王圆构成鲜明比较的是翻译蒋孝琬。从名字上就能看出这是一个生于书香世家的书生,不然不会有这样动听有内涵的名字,父母必定是期望他孝顺有才华的。有才华,他做到了,但孝就难说了,孝顺父母我们姑且不知,但于国家他实在是玷污了这个字。

他必定是深受中华悠久文化浸润的,所以在借阅王圆随手递给自我的几本经书时,他激动到不能自我,他立刻就明白了这些是无价之宝。于是他秉烛夜谈,甄别文物,那么轻易就读懂了这些历代传承下来的精髓。他那么聪明深谙谈判之道,王圆的犹豫在他的聪明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他替斯坦因筛选最有价值的经书,替斯坦因翻译,替斯坦因谈判,还屁颠屁颠的到这个外国侵略者面前邀功。

我难以推断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倘若王圆的破坏和纵容是因为无知的话,那蒋孝琬的助纣为虐又是因为什么呢?被迫?金钱?地位?可是作为一个精通传统文化,有深谙西方列强的侵略之道,他怎样不会清醒的意识到自我是在犯一个弥天大罪呢?是在遗臭万年呢?那他又怎样能做的那么心安理得呢?

他的学识并没有成全他的修养,学富五车与低劣卑鄙同时集中在他身上,他犯的错就这点来看要远比王圆更不值得原谅,更值得所有中国人的反思。

倘若王圆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那蒋孝琬就告诉了比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良知。这或许也是我们教师更应当交给孩子们的吧?在这个全民学习的时代,竞争变得更为直接和残酷,那么坚持一份良知作为做人的底线就变得尤为珍贵。

9.《道士塔》的教学反思 篇九

以前看到一个教育的寓言:跳蚤能跳多高。讲述科学家用一个实验说明了没有限制跳蚤能跳到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度。引用这个寓言来阐述教育上的一个道理。似乎给学生压抑的便是教师的教和为检测教学效果的考试。如果没有了这两样的限制,学生也会像那跳蚤般能跳到让老师惊讶的高度。但是实际情况怎样呢?

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学的意思,在教学合一中能够达到教学相长。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截然分开的。学生习惯了有东西压制着,你忽然拿去了压制他们的东西,比如说让他们自学一篇课文或者自学其它的课目,学生所表现出来很茫然,一节课上无事可做,养在笼中的鸟儿放回归到森林里去了,因为长期的驯化已不能适应自然界的风雨!

今天中午课上,我让学生阅读余秋雨的《道士塔》,给出了写作的提示:谁是罪人?是学者还是强盗?敦煌文化重现辉煌?

这样的三个话题基本上涵盖了作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在第一教时笔者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节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把他们的文稿收上来一一看了一下,却让我大失所望,他们对课文内容浮浅的理解,只是简答题一般的结构方式,干瘪而无味的语言,更有草草的书写,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觉这节课尝试的失败。

我真的想不通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无能。其实阅读材料并不深奥,课文的内容也易于理解,可是学了十几年的书,字写不好,句子读不通,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是似是而非,表达更是词不达意,每次考过之后,还津津有味地争论卷面上的分数,但是平时语文的素养如此的溃乏,真的有一种对语文无可奈何之感。

回想起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似乎也没有值得借鉴的东西,以前教过我的教师的课都已随时间而灰飞烟灭了,研究那些优质课教师的课堂结构,师生活动的课堂实录收获也只是了了,谈不上什么启发和收获。学校里许多课题的研究,我参与过几个课题的研究,似乎课题的炮制也略微知道了这些课题研究的情况,每一项实验似乎都有一种美好的结局,而所有的结局其实都是在纸上谈兵,是研究者一种善良的推测。我因此也怀疑那些写在书刊杂志上的所谓经验。

我似乎很相信,学生只有读,只有写,才能写好语文,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除了语文课本,参考书之外,读其它的书则会被班主任没收,教学生写,学生所有的活动都在教室里,这里面每时每刻都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教师不在,学生干部就充当了教师的耳目,每一次课外活动都被学生认为是奢侈的事儿,都是班主任开恩的赏赐。现在我也能明白,我们为什么写作文的时候一提笔常常笔落深沉,记下烦恼郁闷的事能够滔滔不绝,那是因为压抑在心里的委曲太多了,这里有竞争的急功近利,有背负家庭的希望的不堪之重,还有肩负着教师的名誉的分数,唯独失去了思考,我们的学习但底是为什么,对于目标的迷失,使我们的学习失去了冲动,失去了青春的激情的学习使得我们青春黯然无光。常常在一些庸俗的书里憧憬着一些无聊的虚幻的明天。

10.《道士塔》读书笔记 篇十

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国宝向慕名而来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遗憾。

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遗憾、痛恨、愤慨。强烈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天,在这个觉醒了民族当中,开始做一些事对遗失文化进行补救。于是,在遗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那么,元凶是谁?是犯下了强盗行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王道士?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天朝”?或许真如古人所说“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凉之中文物们,只好让强大势力来替我们保管?想想旧中国所背负“东亚病夫”耻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真理,我心在滴血,我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心。

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身上,但它带来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然而时光即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我们所能做,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遗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让它定格在那一个个耻辱之日、罪恶之日上空,化作晴空中阴霾,眼睁睁看着愚钝王道士在毕恭毕敬地带路,看着洋人们在莫高窟洞开一刹那惊诧瞪大双眼,看着一箱箱文献、一尊尊泥塑、一车车诗卷、一幅幅壁画被运走。这样奇耻大辱,哪个国人还能坐视不理?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这样写道:“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决胜负于城下。”激荡人心语言,道出了每位中国人心声。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在作无谓对峙与较劲,从而无法统一。看看,现在中国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继续沦为洋人奴隶;有一些人忘掉了耻辱,忘掉了历史;有一些人在伦敦、东京等地博物馆买下中国文物胶卷,回国后对着相片作空头研究;还有一些人在呐喊中吼出愤怒,却永远只是呐喊,无法付诸实践。

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时至今日,不少人认识了这个名字:王圆箓。我在想,如果让他知道了国宝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严重性,他会怎么做?依然赚取蝇头小利?又或者,转做了更大买卖?还是改邪归正,捍卫国宝?无从得知———我想象力有限。

【第三册道士塔】推荐阅读:

上一篇:百度百科创建词条入口下一篇:谈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