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保护

2024-11-20

发展与保护(共10篇)(共10篇)

1.发展与保护 篇一

凤凰的发展与保护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湘西边陲,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全县37万人口,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0%以上,但湘西凤凰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浑厚,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等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鲜明。

所以说凤凰的旅游资源发达,其主要是古城游和苗寨游,所以凤凰的发展前景在于结合其自身优势发展少数民族风情游,和古城休闲游。凤凰城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凤凰县的县城,它紧邻沱江而建,吊脚木楼布满山坡。这里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乡,他曾在《边城》中描绘过它素朴而迷人的风情。沈从文大师笔下的凤凰八绝:1.沱江边的菜场以及在河边捣衣的女人。2.沙湾的吊脚楼。3.北门外沱江边上的露天餐座。4.哺育了沈从文、黄永玉的文昌阁小学。5.黄丝桥古城。6.文庙、三王庙、武侯祠、文昌阁、笔架城等人文景点多种多样。7.黄永玉题字的理发店,师傅有推拿的绝活,专治落枕。8.古戏台是当地画家的聚会地。湘西古城开发时可以着重从这以上八个方面,打造特色古城湘西游。同时对现有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强化培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使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凤凰旅游开发必须实施有效“整合”,利用整体的力量和联合的优势,加快各精品旅游景区(点)和黄金旅游线路连线并网,建成以山、水、城、郡为特色,融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凤凰——张家界——沅陵旅游金三角,拓展凤凰旅游市场。

由于近年来凤凰旅游的过度开发和游客的日益增多,现如今凤凰旅游的承载力明显不够,垃圾随处可见,夜晚酒吧等各色休闲场所噪音污染严重,为了配合其发展需要,保护势在必行。

一,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凤凰的旅游优势在于民族特色强,保护好民族文化需做二,到,尊重民族特色,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建成民族特色游模式。做好古城保护,凤凰的另一旅游特色就是其古朴,保护古建筑和古街道做好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政府应加大对古城的古朴街道和重要的古建筑的保护,使其保持好古色古香。

控制游客数量,凤凰由于近年来旅游持续升温,游客已超负荷,克制游客势

在必行,控制休闲场所的噪音,凤凰作为休闲旅游其休闲模式已定。噪音严重的影响

了游客的休息所以应划时间开放,让游客能满意的休息。

做好旅游管理,禁止当地人当街拉客,保护好古城卫生,维护好古城形象,切实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四,五,

2.发展与保护 篇二

一、优美的环境是旅游资源具有观赏价值的前提

大自然是美丽的, 无论是巍峨的山川, 还是秀美的田园风光, 或是海滨的浪花朵朵, 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 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 享受之余津津乐道, 也可使人们身体上得到锻炼, 心理上得到愉悦, 乃至心灵上得到震撼。“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我国的海南三亚是全国旅游收入占全市总产值最高的城市,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仅三亚这座城市就具有20个“中国旅游之最”。因此, 优美的环境是所有旅游者所向往和追求的。

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生活环境与所受教育背景的不同, 有一部分旅游者对人文旅游资源格外关注。他们更钟情于古色古香, 文物古迹, 对人文景致特别感兴趣。这种知识的获得与原本的文物建筑也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增添了这一部分旅游者的旅游兴趣。

但是, 大自然的美, 往往都是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近几年, 似乎所有的事物与“绿色”两字连在一起, 就是好的, 健康的, 积极向上的。诸如“绿色蔬菜”“绿色猪肉”“绿色家园”“绿色食品”等一系列的绿色标识, 铺天盖地地抢占了市场。原因很简单, 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 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 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 而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 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 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 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 享受自然美的机会, 人们就会认为这是对身体有益的, 是健康时尚的行为。因此, 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 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 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 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 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 只有环境美, 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 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 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景区、景点, 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更丰富的旅游资源, 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是持续优美环境的有利保证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 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景点的同时, 开辟新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 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 要用好法律武器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 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 以确保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按照我国《森林法》的规定, 风景名胜区的林木属于特种用途林, 国家予以特殊的保护。在特殊用途林内, 不仅不许任意砍伐, 而且不准砍柴和放牧。确需进行更新, 抚育性采伐的, 须经地方主管部门批准。因此, 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 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 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 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 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 为人类的休养生息, 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 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 做到防患于未然, 以避免及减少灾害的发生。如近两年来, 全球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而且比率明显高于前几年。“512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智利大地震”今年的“巴基斯坦特大洪水”“吉林第二松花江的特大洪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等等, 一组组血淋淋的场景, 让我们心灵振撼, 至今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久久无法平静, 而且直接造成了旅游收入直线下滑。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旅游业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48.74亿元。为什么我们要一次次的抢救, 一次次的寻找。我们为什么不能避免它, 或者是降低它的危害呢?这些都是人们破坏自然环境所造成的, 是我们人类可以防止和避免的。

再次, 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 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位于浙江省北部的天目山麓旅游景区, 由于景区对生活污水处理不重视, 各景区经营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净化处理直排溪河, 景区生态环境渐渐被破坏。近年来, 临安市农村能源办公室一直致力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模式的探索及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如今临安八百里养生园景区已回归至“真山、真水、真空气”特色的生态旅游环境。所以, 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 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 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 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三、搞好环境保护, 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旅游者观赏到我国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景致, 持续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我们必须把环境保护提到日程上来, 特别是对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严重性的旅游者来说, 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 就显得更为重要。

1. 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开发与利用

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 必须是风光秀丽, 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 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因此, 必须应用美学的观点搞好环境规划。对旅游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预测合理的旅游规模等, 从而提出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如风景名胜区应当根据规划, 提供能满足旅游接待量的旅游设施, 使旅游者能安全、方便地进出;风景名胜区应当按照规划确定的游览接待容量, 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 不得无限制地超量接待游览者, 因为风景名胜区的各个旅游景点, 都有各自的一定限量。旅游点内外的交通设施、服务网点以及其他旅游设施条件, 也都有一定的限量;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的各项旅游设施建设, 都应当与景观相协调。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 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休养、疗养机

浅谈手风琴的演奏技巧

石木子 (辽宁省葫芦岛市文联辽宁葫芦岛125000)

摘要:手风琴是一门演奏艺术, 对于专门从事手风琴演奏的人来说, 还有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本文将结合键盘和风箱及乐曲音头音尾的处理这几方面的内容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技巧;触键;风箱;音头;音尾

1829年一个威尼斯的乐器制造商制造并命名了真正意义上的手风琴 (accordion) , 至今, 不过百余年历史。作为一件外来乐器, 他在中国的历史就更短了。在50年代, 随着专业手风琴教育机构的创建, 手风琴这件乐器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它进行学习与研究, 并经常举行各种演出、比赛等交流活动, 在有些国家还设置了专门的教学研究机构, 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水平, 加强重视科学研究。现笔者将结合自身演奏经验, 对其演奏技巧进行浅析。

一、触键的重要性

手风琴由三个部分组成——键盘, 风箱和左手的低音贝司。左手具有独立的排列结构和指法差别, 由于他同时具备三种技术内涵和技术系列, 所以是一件很难去掌握的乐器。要想使之奏出优美的旋律, 首先要有正确的坐姿, 演奏时要把琴身放在腿上, 自然而然地将重量转化到脚下。所以正确坐姿的状态下人们并不会感到有太多载重的感觉, 接下来是演奏, 即手指下键, 打开风门, 风箱产生压力, 导致簧片振动发音, 这样给人的第一认识是听到的声音来源于风箱, 触键的力量常常被认为手指只要按下去就可以了, 不需任何的力度表现, 但实际上, 触键时手指仍应要有一定合适的力度, 并处于放松的状态。因为长时间连续使用某些肌群, 会过早地诱发肌肉疲劳、僵硬甚至痉挛的发生, 从而影响音色的质量和对乐曲整体意境的诠释。触键动作尽管需要很多关节和肌肉的配合才能完成, 但触键中真正重要的是按键一刹那间指尖对琴键作用力的性质。在这几个毫米的空间、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内, 手指用力的大小、按键的深浅、下键和起键速度的快慢, 才是演奏者通过触键控制声音的基本方法。

二、风箱方面的训练

在手风琴的演奏中, 风箱的运用是关键, 是核心部分, 是手风琴乐器的心脏, 只有对风箱有了深刻的认识, 才能对音乐的内容进行更深刻的诠释, 在风箱的运用上, 如同弦乐演奏者对弓法的运用一样, 要严谨、细致、合理。那么, 我们要如何自如地运用风箱呢?在演奏中应注意要以自然, 舒展的演奏状态为主, 不要把乐器作为一种机器, 而要把它作为身体的一部分, 注意它应有的呼吸节奏, 顺着风箱的自然下垂方向合理地控制风箱。在手风琴演奏中左手的难度更大是因为左手不仅担任贝司的演奏, 还担任着推拉风箱的任务, 因此, 初学者首先要练习风箱的拉开和推压及控制。拉开:在操作风箱时, 最初的动作是将它外拉伸展成扇形, 使其上部分几乎是由它自己的重量来打开的, 而且用左手顶着皮带, 使风箱尽可能地拉成近似直线。前臂不应该支撑左手键盘的内侧板, 但可以轻而稳固地靠着它。向外拉时还要注意

构。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点景点上, 除必须的附属设施外, 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努力把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 构成为一个适合于康乐消费的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 提高游客环保意识, 进行宣传教育

风景名胜区应当充分利用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特点, 开展健康、有益的游览和文化娱乐活动, 宣传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 普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风景名胜区的居民和游览者, 应当爱小臂用力肘部不抬起, 运行方向略向左下方。推压:在推压风箱向内时, 以自然形状推回, 用力均匀, 音量均衡。要尽可能不使用倒扇形风箱, 因为在倒扇型风箱的使用过程中, 左臂需要克服地球引力并且是悬在半空中的, 再加上乐器自身的重量, 会使风箱在平稳的控制过程中付出许多不必要的力量也会使演奏者在体力上消耗过多。风箱的切换是演奏中至关重要的。在换风箱时, 一定要注意风箱在切换时要有“意识”。这一点关系到风箱是否能保持平稳, 音乐的连接是否顺畅, 快速的跑音是否被遗漏。在切换风箱时, 除了要有意识外, 还要讲究风箱在转换当中力量的合理分配, 为使声音保持平稳、均匀, 风箱要在不同的位置运用不同的力量, 同时做合理的调整。在对风箱的训练中, 还有抖风箱、顿风箱、震风箱等非常重要的技巧, 它们可以表现出手指所做不到的效果, 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扩宽技术范围。当然, 无论哪种技巧, 都要做到手臂放松, 因为只有自然、放松、通畅才有可能找到声音与力量结合的准确点, 而且状态也会是贯通而松弛的。无论是哪种技巧, 都不是孤立的, 都需要服从音乐的内容需要, 这种能力的提高来源于艺术的修养, 演奏者对音乐的感受越深, 风箱的控制也就越加细致。

三、关于音头、音尾的处理

从开始学琴, 就应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有“始”有“终”, 一位优秀的手风琴演奏者, 要重视乐曲音头和音尾的处理, 乐曲开始时, 要给人以饱满严谨的感觉, 乐曲结束时, 要给人以完满终止的归属。开始弹奏时不要在左、右手已开始按键才启动风箱, 这样发出来的声音肯定不精神、不透明、不坚实, 因为手风琴的簧片振动很敏感, 按键后再启动风箱, 声音是由虚渐实, 没有圆润感。也不要在按键后才想起乐句开始的音符是f力度而突然加强风箱力度, 这样更糟糕, 听起来, 会给人一种浮躁感。正确方法应是:左、右手的触键与风箱的起动 (无论是开还是关) 都应在同一个力点下, 这样, 发出的声音才有活力, 才有“神”。整首乐曲要结束时, 正是乐曲感情完美的诠释点, 或是对前段乐曲旋律的变奏演绎, 或是表现整首乐曲高潮的迸发, 要弹奏的不急不躁, 不要因为到了结尾就草草收场, 要扎实地弹奏每一个音符, 给人以意犹未尽, 绵延留长之感。

总之, 演奏是一种高度集中、创造性极强的劳动, 是一种集记忆力、想象力、反映力、听辩力、感受力于一身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运动, 我们应尽力把每一个乐句, 甚至每一个音符都修饰成为有血有肉, 精致完美的艺术品, 进而造就出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 真正用我们的音乐去拨动每一颗心弦, 这就是演奏者一生所追求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凌.《音乐杂谈》.北京出版社

[2]姜杰.《姜杰手风琴演奏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吴守智.《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概述》.《手风琴园地》

3.保护与发展和谐并进 篇三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迪庆州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

近年来,迪庆州大力坚持“生态立州”发展战略来推动全州生态文明建设,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4年“云南环保世纪行”聚焦“生态退化”,积极寻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黄金平衡点”,迪庆州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在加快推进“和谐迪庆”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保护与发展和谐并进,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坚守住绿水青山。

多措并举

构筑生态屏障

生态问题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地处著名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地带的迪庆州,是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迪庆州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遏制生态退化摆在全州战略全局的高度,多措并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实效。通过优化产业配置、强化环境监察执法、严格项目审批、完善法制建设等强有力的措施,不断促进迪庆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此外,迪庆州还坚持“生态立州”的发展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森林迪庆”建设,持续开展退耕护岸林、退牧环槽、天然林保护、土地整治、小流域治理、防污治污等一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实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推进“两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大节能减排,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保护、水土保持、饮用水源地保障等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试点。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严把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关,加大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有效地防止重大环境事件发生。

源头控制

生态发展显实效

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迪庆州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也是全省贫困面积较大的地区之一,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的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在任务与责任面前,迪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全身心投入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在绿色发展中建设好美丽家园,实现迪庆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从源头上进行控制,避免走“以环境换产值”“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加大保护和修复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全州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 1983年以來,迪庆州申报建立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碧塔海、纳帕海、哈巴雪山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以迪庆州为核心的“三江并流”地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数据显示:迪庆境内面积9109.8平方公里,占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总面积的51.27%,占全州国土面积的38.16%。而“三江并流”区域以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0.4%的区域拥有中国20%的高等植物和25%以上的动物种数,拥有北半球绝大多数的生物群落类型,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丰富的地区,因而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2005年,碧塔海和纳帕海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国际重要湿地及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地。同年,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建立。

通过多年的努力,迪庆州在自然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效。目前,迪庆州已划分20个生态功能区,全州受保护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23.5%。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保护区面积达320129公顷,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13.4%。

据悉,未来迪庆州还将继续加强对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州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40%。

走效益型生态旅游发展路子 如今,生态旅游是迪庆的一张亮丽的“名片”。经云南省人民政府1997年向全世界宣布:世人向往已久的香格里拉就是迪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以及香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香格里拉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有效平衡生态资源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迪庆州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近年来,迪庆州委、州政府以生态环境资源为依托,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并以保护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走一条效益型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子。先后建设完成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白马雪山、普达措、纳帕海、松赞林寺、东竹林寺等一批著名的景区景点。尤其以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为迪庆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找准切入点,香格里拉在保护与发展中更加和谐。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以俊美如画的高山湖泊、高原草甸及多样性的奇花异草不断地吸引着四方游客驻足于此。为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迪庆州委、州政府创造性地引入“国家公园”这一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极大地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已开放的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自2006年开展生态旅游以来,截至2013年共接待游客61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2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为云南探索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借鉴经验。

生态立州,林业优先 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发挥着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迪庆州紧紧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切实加强全州草地生态环境保护、湿地保护和森林保护工作,使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3.9%;在加快林业全面建设和构建生态文明的工作中,全州始终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作为林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使之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作为“两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迪庆州把生态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和基础建设来抓,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恢复并有效保护了迪庆的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位于香格里拉县南部的小中甸镇,境内生态植被完好,湖泊星罗棋布,自然景观迷人,是一个典型的林业乡镇。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这里林海莽莽,生物多样性保存较为完好,但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生态又是极其脆弱。自2000年3月小中甸镇开展天然林保护工作以来,使全镇森林资源得到了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69.4%。

截至目前,迪庆州林业用地面的2826.63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78.9%。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3.95%,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41亿立方米。“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是迪庆州林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州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林下资源开发、野生动物驯养、森林生态旅游等林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核桃保存面积80万亩,年产核桃5.4万吨,涉林企业近6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林业总产值达11.7亿元。

创新模式

生态移民为民生

沿着金沙江边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崭新漂亮的藏式民居映入眼帘,这是德钦县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达日综合开发项目——色贡通、习龙通移民新村展现出来的新景象。

近年来,迪庆州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扶贫战略,敢啃“硬骨头”,敢打“攻坚战”。作为德钦县近年来创新的扶贫开发模式,达日综合开发项目是探索实施“人下山、树上山”生态移民战略、推进集中连片开发的重要示范工程。

在扶贫模式上,着力破除在高寒生态脆弱山区就地扶贫、长期投入、重复投入、长期贫困的陈旧思维。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上解决。2011年,156户898人搬迁到达日村,实施集生态、移民、扶贫、产业建设“四位一体”的集中连片开发战略,生态移民开始正式进入社会实践层面。

紧紧围绕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推得开”的目标,科学确定“党委领导、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连片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产业建设跟进、社会保障统筹、综合服务配套、基层组织健全的工作布局,达日综合开发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

搬迁户离开了世代生活的高寒山区、生态脆弱区和地质重灾区,迁到了靠近市场、靠近公路、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人均拥有0.4亩基本农田,户均拥有170平方米的砖混主体房屋和104平方米的畜圈空地,真正实现了“五便利、一个保障”。用当地农牧民的话说,那就是出门行路便利了,子女上学便利了,看病求医便利了,获得信息便利了,寻找就业门路便利了。碰到灾害,生命财产安全有保障了。的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

生态移民既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又是关系社会和諧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实举措。通过移民搬迁,大大减少了上山乱砍乱伐林木、乱开垦山地等活动,减少了木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了垃圾的排放,降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地区环境的破坏,加快了植被等自然资源的修复,切实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记者参与2014云南环保世纪行香格里拉之旅已经告一段落,然而迪庆州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却从未停步。

大力实施“生态立州”,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走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可循环、高产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切实保护好香格里拉这片神奇的土地。

加快推进“和谐迪庆”建设,争当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的过程中,迪庆州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迪庆的优势,更是资本,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培育绿色文明,发展绿色经济,着力构建共有“绿色家园”。

持续开展“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大力推进绿色“生物产业链”发展、着力实施“三江”流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持续巩固“禁白”成效。

迪庆州正朝着“和谐迪庆”的发展方向大步迈进,让“香格里拉”这块世界级的品牌,永久美丽绽放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

4.核电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四

核电发展与环境保护

以相同装机容量的核电和煤电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充分说明了核电是较清洁的能源,是未来可开发和利用能源的.主要方向.文中还简述了开发新能源的途径和核电发展的前景.

作 者:金杰坤  作者单位:湖南省环保局,辐射环境监督站,湖南,长沙,410077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0(3) 分类号:X591 关键词:核电   火电   节能   新能源  

5.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篇五

摘要:认识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明确保护丽江古城的意义,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试探讨 古城的保护方法,和对丽江古城发展的几个想法。关键词:丽江古城 世界遗产 保护方法 丽江古城的价值

说到丽江古城的价值,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完整性。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丽江古城的完整性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经过岁月的冲刷所完整保留下来的不是一间房子,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整个城镇,让人震撼,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整体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名城。古城的总体布局、民居建筑、院落装饰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特点,又保持着纳西族的特质,反映了世代居住在丽江的少数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

丽江古城开放、和谐、注重历史的文化价值观和地域群体的文化凝聚力,是它作为世界遗产为人类所贡献的突出普遍价值所在。古城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做出了典范,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是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2 丽江古城现状分析

1990年以前甚至20世纪90年代早期,丽江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木材砍伐和农业,属比较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1994年以后,丽江地区经济依靠旅游业得到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丽江的经济支柱;游客人数和旅游业收入分别从1994年的9万人次和700万元,增加到2011年时至9月的13863.5万人次和893.1亿元。

现在的丽江古镇内,没有任何的工农业生产活动,自从旅游发展以后,原古镇居民的数量一直在减少。据调查,1996年以前约有3万居民居住在古镇内,现在已不足6000人,而且其中的大部分为老年人,有30%的仍然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居民的大量外迁主要是由于旅游发展以后古镇内生活成本增加以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内地价和房屋出租价格暴涨,物价也跟着水涨船高,居民在高消费的压力下迁离古镇,并且把房屋出租给别人赚取租金。房屋的承租者绝大部分为外地人,他们到丽江古镇来主要是为了经商,经营项目基本集中旅游产品销售、餐饮业和客栈服务,这也就是为什么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丽江古城中的纪念品也和其他旅游景点一样丝毫没有自己的特色。有数据显示,现在古镇的商铺

[2]

[1]多达1306家,商人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缺乏保护古镇水资源的意识,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了丽江旅游业的过度商业化和纳西文化的衰落。3 丽江古城的保护

丽江古城最吸引人的就是它建房布街的不拘一格、建筑结构的灵动活泼和文化风貌的独树一帜。因此我认为古城的保护应该包括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文化。

有形的建筑从狭义上去理解即是对传统建筑的街区进行复原和修复以及对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保护,而从广义上去理解则是对旧建筑和历史风貌地段更新改造以及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协调方法。无形的文化方面则主要是对于民俗文化和语言的保护。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古城的街巷格局的保护

古城街道、小巷现有的历史风貌,如保持古城那种“曲径通幽,不求平直”的自然风貌,不应在古城再建“东大街”那样一马平川,直来直去有违古城传统格局和审美趣味的新路。如何在古城建设“城市广场”,也应在突出当地特色和与古城传统整体格局相吻合的前提下思考,避免如一些大中小城市现在流行的那种“城市广场”的模式。如果要开辟城市广场,最好在古城之外。3.2 古城风貌和格局保护

要保持古城民居的现有格局和风貌,古城内的房屋修建装修,应接受统一的古城城建和历史文化专家组的审核认可。要保证培植一片速生林或者保留一片天然森林,用来专门供应古城的民居建房用料,当然内部的一些装饰可以采用仿木料的现代建筑材料。内部装饰要做到与传统审美观相适合但又有现代的舒适感。

3.3 历史文化旧址、建筑和遗物的保护

丽江古城有不少历史文化旧址和建筑,应该加强保护。丽江古城有不少古老的深宅大院,有些是“茶马古道”上著名藏客的住宅,有些是过去一些家族的祠堂等。在这些祠堂和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湖南凤凰古城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当地有不少古老的当地家族祠堂、名人古居保护得很好,保留了原来的风貌,有些修旧如旧地修复了,比如大作家沈从文故居等。这些古宅大院配上详细的图文解说,吸引了大批的游人,从参观这些宅院中看到了本地的独特建筑文化和人文景观。我认为,每一座古城镇里的历史遗产景观,已经有着一种历史和具体的人事相融而成的人文价值和精神魅力,不应随意地改建甚至拆迁,应该遵循“修旧如旧,整旧如初”的原则。3.4 古城周围环境的保护

其实,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具体的建筑物和城市格局、民众生活、社会历史文化氛围也应该是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比如距离丽江古城20多公里的玉龙雪山,以及作为古城水源地的黑龙潭及其周围山水,与古城历史文化、古城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城市建筑美学和丽江的传统城乡格局的角度看,古城周围应该留下比较多的田园和原野,各种建筑物也要尽量与古城的风格相协调。在进行新城建设和周围的环境建设时,我认为也要尽量突出当地特色,避免雷同于昆明、大理、迪庆等周边地区。因此,在建设居民小区的城市规划上,应该突出地方特色,从民居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装修上、街道格局乃至街道的取名等,都应该突出地方特色,使古城周围的居民社区也成为丽江古城区、坝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3.5 “原住民”的保护

[3] 据“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丽江县、宁蒗县纳西族、摩梭人和彝族文化多样性及其现状评估”课题组的调查, 1986年底,丽江古城有居民4269户15279人。到1999年底,已有1527 户5001 人迁出古城。即13 年间, 已有35.77%的居民户、32.73%的人口数迁离古城。1987至1999年间,每年平均有117.5户385人迁离古城。而1990年最高达293户1165人,最低的1999年也有68 户193 人。每年平均有103.8户311人迁入古城。13年间,丽江古城的居民净减了113户802人。照此推算,再过26年时间,丽江古城中的居民将全部迁离古城,古城中将无人居住而成为一个“空城”、“死城”。大批纳西族的聚居使古城成了纳西族传统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汇聚与集中点,而随着自发、分散和缓慢地外迁,文化大量的失落,消亡。即便孤立、零星的存在部分,也迅速地被现代外来文化所同化和淹没。古城本地居民迁走后,房屋依然存在,但房屋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却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居民把房屋的所有权转让出去,即出售;另一部分居民则转让了房屋的使用权,即出租;也有少数房屋是闲置或无人居住的。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古城居住的结果,使古城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大量地被“外来文化”所置换。而这种“外来文化”与古城的传统风格、历史风貌格格不入,反差极大,逐步使古城丧失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因此,要采取措施留住古城的居民,我认为关键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古城居民从旅游中获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产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居民的自豪感,心甘情愿地居住在古城中。目前丽江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力图把更多的“原住民”留在古城,以后可想更多的方法实现留住更多的“原住民”的目标。3.6 民俗文化和语言的保护

古城的核心魅力在于那鲜活地延续至今的多元文化,纳西民俗和完全不失历史传统,依山就水的城市空间布局和民宅结构。假如丽江古城没有了那些白发的纳西老乐手,那众多身着本族服装的纳西妇女,那古城人纵情谈笑时使用的纳西语和一年四季令人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以及充满古城多元文化特点的社区民俗活动,即使古城内有很多数百年的古老建筑物,活水滔滔长流,那也不是世界所瞩目的“活着的古城”,丽江古城的灵魂是古城的民众生活和独特的地方人文精神。

因此,我们在呼吁保护有形的古建筑的同时,不要忘记更多地珍视和保护那些虽还存活在民间但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日益衰落的无形的文化,应采取更多的方式,在学校传授乡土知识和纳西语课程,在电视台、电台开设纳西语节目频道等方式来保护住上述民俗文化。应鼓励、保持和恢复古城的各种民俗节庆活动,鼓励各种民间的文学艺术组织展开活动。如今,随着社会文化的剧烈变迁,很多少数民族已经面临着母语逐渐消失的危险。如果纳西语断了传承,纳西人千百年热烈生动的人生和朴实深邃的智慧,将会因为母语的失传而无法薪火相传。母语既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灵魂,母语的消失,意味着一种文化没有了自己的灵魂,而一种没有了灵魂的文化是不会生动而充满活力的,它总归要逐渐消逝,比如很难想象没有了汉语的汉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因此,保护和传承母语,是丽江古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4 丽江古城发展的想法

当今世界,在全球一体化和主流文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当代社会也在发生重大的文化变迁,特别在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变迁是非常突出的现象。当中国还有可能成为绚丽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大国,我们应该做的事就应该是去极力地促成、保住而不是等到必须拿着放大镜去在一个单一文化模式中去寻觅民族文化残留物而得出一个“民族文化尚存在”的“科学结论”的那一天。当代的文化趋同,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和融合等,如果是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不是靠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而发展的省份,可能其负面影响还不大,但对西部省区今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有区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的区域来说,保护正在趋向衰落的民族文化资源,就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性要务。

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丽江古城的各种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包括纳西语的传承,充满本地民俗情趣和民族文化个性的各种礼仪习俗的保护和传承,因为这是丽江古城长久保持它的吸引力的重要文化依托。

参考文献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六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经济

前言

如今林业产业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同时也是构成我国的生态体系的一个关键分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能大力促进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又能起到对于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作用。但从其传统的发展历程上来说,因为人们缺乏相应的对于生态保护的认识,在传统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这一产业并没有发挥恰当的作用。现在,林业产业所拥有的生态效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思考怎样在做到经济发展规划之前,做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其生态效益,成为相关企业必须注意和引起重视的热门议题。

一、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意义

作为整个森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产业和野生的森林系统一样,有着生态作用,如改善环境质量等等。但是,从当前看,这种环境不是很好,其原本的生态系统不断地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目前,商品的树种不断增多,造成当地的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少,进而致使其生态的作用和能力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其经济效益持续降低。做好对于生态的保护,不但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在林业方面的经济发展,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全新需要,更有助于落实国家整体的战略目标。因此,作为一个有必要的系统,并且其绝大多数是可以再生利用的,这种生态能源,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人们越来越需要林业,在经济方面以往陈旧的发展方式,已不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将发展的方式进行有效创新,并给予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才能在保护生态之余,促进林业经济与其共同、和谐发展。也能由此看出,做到对它的维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对于其环境的保护,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投资,做好环境方面的建设,才能从源头做到这一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对于林业产业相关社会功能的论述

林业作为能源和人类社会有交集的产业,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正好反映了人类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生态环境的。它很多社会的功能,都是由此生成的,一是可以体现出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的作用,从而可以很好的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行为,可挽救很多已经濒临灭绝的树种,因此它还可以推动文化的进步,还能起到延续的作用。

(一)分析林业产业相关的生态功能

作为森林的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林业还有着和森林生态一样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由于其本身就很繁琐,就通常而言,这一系统主要包括四部分,地表的植物、灌木以及草和乔木,他们又能细分出多种不同的类别,所有生物关系复杂,一起构成整体的生态系统。从这个角度说,林业能够很好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保护水土资源。和湿地的系统一样,森林也具有巨大的保水功能,它可以依靠地下全面的、复杂的根系,在对自然雨水进行吸纳、收集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减小水的蒸发量,从而避免水土的流失。3.对生态资源的平衡。森林能够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的水和食物,还有生存活动的空间,因此它是很多野生动物依赖的地方,同时又因为它是保护的屏障,避免了一部分的人员对当地的干扰。比如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在努力调节之后,当地林区的环境不断趋于安稳,并吸引了很多的珍贵的动物加入其中。这类野生动物是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能够很好地平衡当地的生态资源,这些都离不开森林的天然保护。4.调节林业的生态。近些年,人们逐渐认识到气候这一严峻问题,伴随现代产业不断的创新发展,造成了很多空气、气候方面的问题。而森林不仅能够吸收有害有毒的气体,对空气进行净化,释放氧,还能够很好的调节气候。根据有关数据表明,位于林区附近的城市,空气和气候,和没有林区的地区进行相比,都要优越很多。

(二)对林业产业相关经济功能的论述

除生态和社会功能外,林业还具有重要的经济的功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循环资源,也是一种紧缺的资源,它很好的促进了生态社会的健康发展。由于树木本身就具备经济能力,而木材更是被普遍运用在各个领域,遍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是由于过度追逐经济利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因此需要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改进,以有效提升其生态效益。

三、基于林业生态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措施

(一)加大对于林业生态环保的建设力度

林业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的任务,为了发展林业经济,必须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建设力度,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使得人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存,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把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紧的结合起来。不但要进一步平衡我国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促进其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

(二)加大对于林业产业环境的保护力度

我们必须要承认,对于其保护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因此也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强宣传倡导工作,让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保护林业生态是多么的重要的一件事。只有他们认识到对于林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其保护的行列中,从而将保护和发展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发展。此外加大这种宣传力度,也有利于全社会了解相关的产业,从而更好地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和资金的投入,更好的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

(三)优化林业生态保护相关法规条例

我国地域广阔、森林资源极为富饶,林业企业遍布各地,但由于近年来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社会对于其需求不断增多,加之一些违法分子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攫取经济利益,造成这一系统被严重破坏。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做好相关工作,健全有关法律,通过法律的方式,避免各种违法现象发生。并利用各种支持政策,吸引广大行业对于其投资,更好地促进林业产业的经济发展。

(四)认真贯彻并执行相关的方针

要想做好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相关的方针,重视其特有的生态的作用,加大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经济、社会这三者能够协调发展。对于一些新政策,一定要满足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以及当代经济发展要求,在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对其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做好相关建设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相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发展混农经济林模式

这主要指的是利用一些自然的条件,结合相关的社会背景,并综合利用多种资源,在保证相关资源得到保护的基础上,栽培一些经济的植物,如食物、药用及蔬菜等,从而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系统,实现一种现代化的林农能够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更具稳定、高效、合理的功能。不断提高相关资源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发展相关的经济。

(六)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推动其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林业生态的旅游项目,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不仅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很好的的宣传方式,不仅为其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还在人们的旅游中强化环保的意识。值得关注的是,各地要做好对于当地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和发展工作,依据当地资源的特点和它所具有的优点,统筹各方面的发展,合理地进行开发和使用、科学进行发展方向的设定,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同时,实现当地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七)注重林业资源多功能的发挥

在对整个系统进行保护过程中,必须合理的利用,这是大势所趋,在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同时,注重发挥相关的经济功能,重点做好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发挥其生态功能,为促进相关的经济发展提供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前期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时,必须很到位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其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应趋势,确保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方能兼顾到经济和生态两者利益同时发展,共同进步。此外,还必须很好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建立规范和秩序的市场,加大对其经营风险的预防,保证林业经济能够得到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八)推动城市环境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国家不断加大对于环保事业的投资,现代化的环保理念也正逐渐引起人们注意,人们要求改善城市环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应将绿地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重视保护环境。为推动城市的工业能够和环境和谐发展,必须对一些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合理利用林业资源,积极保护资源,做好对于相关产业的规范,使得经济和生态环境能够和谐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环境与工业能够协调发展。结束语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在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要很好的发展相关的经济,这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必要方式。因而,我们应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行的力度,做好对其建设和保护,贯彻和执行相关的方针,全力发展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保护当地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注重其资源的多功能发展,从而促进工业和城市环境能够统一发展,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推动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乾明,李珍.林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xx(27)

[2]李春雷.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道路及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30)

[3]廖冬云.毕节试验区林地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林业论坛,20xx(03)

7.论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 篇七

1 树立正确的林业发展观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 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1,2]。同时, 在林业发展中要解决生产经营者的投入与收入问题, 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要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收入偏低的问题, 改善生产生活的条件, 特别要解决自主经营的林场、自然保护区内贫困职工脱贫以及生产、生活的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1.2 树立维护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 过度使用资源、破坏环境、造成资源枯竭, 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 既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 又要不断培育新的森林资源, 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1.3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要改变人类主宰世界、征服世界的观念。纵观人类历史,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征服自然, 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 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 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 将必然导致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 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 努力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 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 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 充分利用自然力, 提高生产力。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 是充分利用自然力、尊重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 也是节约人力物力、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 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应当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观指导林业建设, 改善生态状况, 实现山川秀美, 推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与林业发展相适应, 达到生态要求, 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协调, 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构建生态文明新的社会形式。

2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3,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林业建设要承担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加大对林业科技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力度,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让生产经营者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各项有用的技术指导, 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的技术潮流;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要加大人工林培育, 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 停止天然林的商品采伐, 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 重视商品林基地的建设。保护好我国的天然林资源, 就必须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 加大人工林培育, 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 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 切实保护好天然林。只要通过政府政策导向, 结合市场选择, 实施分类经营, 鼓励私人部门的投入、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及其他速产丰产林, 使林产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 通过经济手段建立生态建设动态机制

据专家核算, 森林提供的生态效益比其物质产品效益要大得多, 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于其自身经济价值的10倍以上, 生态建设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入, 一是资金有限, 二是投资效益往往不如私人投资效益高。必须采取经济手段, 推动生态效益市场化、货币化。实践证明, 造林和管护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不一致, 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 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益的。

4 加强宏观调控

生态建设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出发点, 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各种手段综合治理, 建立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 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涉及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 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 投资难以得到补偿, 投资者一般不愿长期投入。因此, 国家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 坚持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 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机制, 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在生态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使全社会投入到建设生态、美化环境这一宏大工程中来。

5 结语

在现代林业发展中, 应通过利益诱导, 实现保护和发展资源的目的。使森林的培育获取较高的利润, 保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解决经营林业的激励机制, 要规范市场行为, 为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创造公正、公平、公开和诚信的市场环境。主要是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和评估制度, 按照有利于林业为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要求, 把生态建设放到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优美的自然生态, 让子孙后代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楼国华.推进林业创新创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J].绿色中国:A版, 2008 (3) :75-77.

[2]邵权熙.浅论创新与我国林业创新体系[J].中国林业, 2000 (11) :33.

[3]柴文秀, 张守贞.台子乡林业发展的方向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3) :333.

8.让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 篇八

罗哲文曾被文保圈中人士归为专家组“温和派”的代表。缘由是:在北京东四八条专家论证中罗老获邀但因故未参加。他后来的书面意见是:情况不明,不好判断。因其态度不显锋芒而被封“温和派”。面对这样的评说,今年85岁的罗老沉默不语。但在记者的关于古城保护的采访中,他多次语气坚定,不留余地:“一旦制定了保护规划,就不能随便修改,每一任地方政府都要执行,”“一些重要地段,不能单纯交给开发商。”

其实他这种坚持的态度早就在当年骑着小毛驴上山考察长城的崎岖路上,在面对大举拆除北京城墙而默默一步一步地沿着城墙勘测原始资料的身影中,在呈给周恩来总理的保护团城的报告里,就已经令人敬仰了。无论是否“温和派”,这位老人在近70年的古建研究和保护工作中,对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条路罗老继续走着,继续做着很多事……

《中华民居》: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具备哪些文化遗产?

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在城市之中和城市附近还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史迹,有宫殿、坛庙、陵墓、寺、观、衙署、府第、园林、石窟、民居、桥梁、关塞等等。

《中华民居》: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大约分几类?

罗哲文:大致有7类:大统一时期的帝都,如西安、洛阳、北京等;诸侯国家或封藩封王的首府,如曲阜、江陵、绍兴等;边疆省区早期地方政权的首府,如大理、拉萨、日喀则等;军事重镇,如大同、榆林、张掖等;海外交通的港埠,如广州、福州、上海、天津等;风景游览城市,如桂林、苏州、杭州等;革命历史名城,如瑞金、遵义等。

《中华民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如何能让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罗哲文:有了法规,可以着力做好几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第一是摸清家底,特别是一些还未被公布的名城、名镇、名村。第二是可以狠抓一下保护规划的编制。第三是将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发展当中,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华民居》:保护古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如何平衡?

罗哲文:建新城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中外都有成功案例。巴黎、罗马等年代久远的古城,就采取了原样保护古城区、另外开辟新城区的做法。我国云南的丽江、山西的平遥和陕西的韩城也采用了相同的办法,古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都被接纳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原住民的生活质量也能够与时俱进。

《中华民居》:保障原住民的利益对于保护古城的意义何在?

罗哲文:要让原住民成为既得利益者,只有知道了古城的价值,才不会将保护当包袱,继而认识到这笔全人类的巨大财富不只是现在的财富,也是世世代代子孙的财富。如果封闭古城,祖先留下来的财富很可能在百姓眼里甚至当地政府心中成为“一堆破烂”,他们就会大拆大改,甚至重盖新房来改善生活。

《中华民居》:您认为如何规避旅游给古城古镇带来的不可修复的破坏?比如在景区开设宾馆、饭店以及架设观赏缆车等等。

罗哲文:首先,当地政府的官员保护意识要提高。其次,制定规划时就要把保护的问题考虑进去,一旦制定了规划就不能随便修改,每一任地方政府都要执行。炸掉“西湖第一高楼”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外,一些重要地段,不能单纯交给开发商,一些开发商为了赚取暴利,往往会不顾文化遗产的保护。景区的索道大多也是开发商引进的,其实在国外,景区是不修索道的,如果确实出于运输的需要,也只是在不影响风景的后山修建必要的一段。

《中华民居》:您认为目前保护古城最重要的工作是?

9.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篇九

2003 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硕士 一班 刘 斌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发展经济难免带来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需要付出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另一方面,保护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都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这是相辅相成的一面。由此可见,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处理不当.则会相互影响,彼此阻碍。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保障广大人民利益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人民造福。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把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之中,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我国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环境和生态方面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巨大的。且不说像沙尘暴、水污染等人们切身感受的事实,据国家海洋局的报告,在我国沿海地区,有70%的海滩被侵蚀,10多个海湾港口正在丧失原有功能,滨海湿地丧失近一半,红树林减少了66%,近岸珊瑚礁95%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70%的水域遭到污染,2000年,近海发现28次赤潮,累计面积超 过1万平方公里,正成为最严重的海洋灾害。由3000位各国专家参与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最近的报告说,全球变暖将比以前设想的严重得多,而且还会持续数百年。报告认为,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燃烧矿物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这表明联合国气候会议通过的《京都协议书》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美国人口虽然只占全球的4%,可是排放的温室气体却占全球的1/4,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布什总统宣布不执行这个协议,当然引起各国人民 的抗议。

人们常说发展经济要“以人为本”,如果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而垃圾、噪音和污染却增加得更多、更快,那又怎么体现以人为本呢?香港有份报纸的一篇文章说,当人们突然发现,钱有了,房有了,豪华的吃穿也有了,有的还有车;可是那清澈的、潺潺地、荡着碧波的水却已经浑了、脏了、臭了、少了、有的干脆没了。你愿意过那种日子吗?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在松辽平原采访,发现一个以生产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引进、上马了将要带来污染的工业项目,引起农民群众的严重不安。一位领导同志与记者交谈时坦率承认,县里对此并非不了解,而是实出无奈:由于没什么工业企业,经济总量小,税源少,全县财政捉襟见肘。自知没什么明显的比较优势,也只能引进这样的项目。明明知道某个项目要产生污染,还要引进;为追求GDP的增长,急于把“蛋糕”做大,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类似现象时下在全国不少地方。产生这一现象根源在哪里?关键在于一些地方领导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好像发展经济就得破坏环境,保护环境经济就无法发展经济。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其实恰好相反,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适应21世纪绿色文明的主潮,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出现,正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解决两者的对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毋庸置疑,人类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短期内确实存在矛盾,人们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如何分配资源作出选择。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投入,就意味着必然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然而必须看到,环境的合理性和经济的效率性又是统一的。节省资源,减少污染的过程,本身就是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过程。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那种先污染后治理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实施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投入。我们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了!全国政协委员杨先明说过,明智的开发就是保护。在当前各种原材料、初级矿产品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多地区热衷于上新项目,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但是经验表明,盲目性的开发往将会成为未来环境问题的开端。因此,需要我们一开始就对资源的优势重新有一科学的认识。

首先,必须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重新认识西部的资源优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的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一些产品包括很多资源产品的原有优势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将不复存在,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开发的重点是那些在国际市场上仍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其次,必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重新认识西部的资源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区分资源的多样性、资源的丰裕度和资源的市场价值之间的重要差别,而不是盲目地把资源的自然存在与多样性当作资源经济优势。三是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西部的资源优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本部的资源优势的开发必须以生态的保护作为前提。四是必须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重新认识本部的资源优势。由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作用,人们对资源的使用价值的认识深化了,本部的很多资源优势将会被进一步发掘出来。因此应重新认识资源优势,全面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延长其资源开发产业的生命周期。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人们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其显著特点是林业建设已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被赋予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被赋予首要地位;在西部开发中,被赋予基础地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新时期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主导需求的变,赋予了林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特殊地位和责任。林业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工作重点、管理体制等都在随之发生变化。林业已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个综合性、社会性极强的公益事业。林业部门作为国家生态建设的主管部门,已由一个专业经济部门转变为宏观调控、执法监管、公共服务的综合部门。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林业执法和监督工作特别重要。目前,由林业部门作为执法主体的有《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退耕还林条例》等5部法律、6部法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执法主体。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如此我们建议国家把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脱贫致富、农牧业产业化规划,把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作为实现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向发展生态产业转化的根本途径;同时,以科学的发展观、新型的生态观,面向市场,发展优势产业。

10.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十

摘要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为经济的发展,各种污染等有害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大部分人都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仍然随意丢弃垃圾,乱砍滥伐,排放污物等。因为人类的无知,使得我们这个美丽家园从此不再美丽,使得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一望无际,见不着边的空地。如何能使得这个问题得以改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的到有效的保护。关键字:环境保护;污染;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法

一、环境

1.我国的资源

1.1 什么是资源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1.2我国境内的资源分类

(一)按性质分类

①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农产品。再生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和水能、潮汐能等;一类是生物资源。

非再生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的储量、体积可以测算出来,其质量也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百分比来反映,如矿产资源。

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区分是相对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资源,但它们却是古生物(古代动、植物)遗赅在地层中物理、化学的长期作用变化的结果,这又说明二者之间可以转化,是物质不灭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表现。

按资源的恢复更新的能力,还可分为不可恢复的资源(如各种矿石、石油等),可恢复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如土壤、陆地和海洋中的自然植物和有益动物以及水能和太阳辐射能)。

从资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划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

专有资源:如国家控制、管辖内的资源。

共享资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资源等。

②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通常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类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又称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技术资源广义上也属于社会人文资源,其在经济发展中愈益起着重大作用。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同时代生产力的标尺是不同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来决定的。在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集中表现在邓小平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按用途分

①农业资源

②工业资源

③信息资源(含服务性资源)

(三)按资源状况

①现实资源:即已经被认识和开发的资源。

②潜在资源:即尚未被认识,或虽已认识却因技术等条件不具备还不能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③废物资源:即传统被认为是废物,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又使其转化为可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2.3 我国的资源状况

①自然环境脆弱。

中国自然环境先天脆弱,历史上长期开采,再加上现代规模巨大、作用强烈的人类活动,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本底不高,极易遭受破坏i4J。因此,在中国实行有节制地自然资源开发并尽快建立资源循环系统就更加紧迫。

②自然资源种类丰富,人均占有量低。

按人均计算,中国人均矿产资源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 /2:此外,矿产资源中贫矿多,高品位矿少。据统计,我国铁、锰、铜、磷贫矿所占比例分别为全国总储量的97 0r6 , 94 06 , 65 % , 93,这是矿种探明储量的平均品位,有的远不及国外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矿产资源中伴生复杂矿多,单一矿少汉,这就使矿物加工、金属分离和提取费用增高。

大部分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以有色金属为例,中国的稀土、钨、锡、铂、锑为优势资源,但由于多年开采,有些已经出现资源危机。

而用量大的铝、铜矿,中国的自然条件不好。中国的铝土矿以一水型铝土矿为主,占总储量的97.9,这种矿石加工难度大,耗能高。中国铜矿储量严重不足,贫矿多,混合矿多,外部条件差。因此,大量矿物的开发与自然资源的缺乏存在明显的矛盾。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点:总量大、人均少、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表现:①资源危机、水危机 ②因使用不当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2.我国的环境现状

2.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思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2 环境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也变严重了。出门到处看看我们会发现,原本看似美丽的城市,其实污染已经快要覆盖整座城市了。例如:前两天和同学一起去海边了,可以看到海滩上、海水里随处可见人们吃喝完,用完之后的果皮纸屑,这些垃圾看似渺小,可是积累起来就会发现它的巨大,以及它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是多么的严重,其后果有时甚至难以预估。

记得小学有一次秋游时,学校组织去一个地方叫“快乐农庄”,刚进门就看到了两个巨大的用易拉罐所做成的恐龙和老鼠,听工作人员说是因为以前游客总是随地乱扔垃圾,因此他们相处了这样的办法,用易拉罐做了两个模型,起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要爱护、保护环境,有效利用它,很多我们所认为的垃圾其实是可以利用的。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对待大自然,废物也是可以利用的。

但是,大部分人们都不愿意去动脑经思考这类的问题,不管是可利用的,还是不可利用的,对他们来说,那都是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出去游玩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周围的很多地方都有随处乱丢的垃圾,总是不愿意将它带到垃圾桶里,也许垃圾桶就在不远处,可就是不愿意。殊不知,少一份垃圾,我们的地球就多一份美丽。

2.3环境污染

①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②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铝等废物。它们成了城市卫生的第一号敌人。

③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毛病。我们若仍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赃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5)矿山废水、废渣。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海、陆、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公里到海底11公里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百分之九十五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公里的范围内,人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弄污这有限的生活环境。

话虽这么说,但是,真正意识到我国资源有限、地球需要我们的保护、我们生活的周围的地方的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的保护。尽管如此,防御这些问题,使之不再继续恶化下去是必要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毅力、有信心,总有一天保护地球的意识会深入到大家的内心里去。

优美舒适的环境,能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而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我认为,如果想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三、其他建议

在我看来,除了可持续发展之外,应该再实行一些其他的保护环境的措施,落实环保行动等。例如:

第一,人类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决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第二,要从我做起,首先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们的家园、善待地球,共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而我认为如果想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应该要:

1)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要以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更要注意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

2)绿色消费 环保选择

我们要做到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减少水与空气的污染。尽量购买低砩家用制冷器具、无砩发用摩丝,减少对臭氧层的污染。

3)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

我们必须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减少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

4)分类回收 循环再用

我们要做到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

5)保护自然 万物共存

不猎杀、使用珍稀动物和受保护的动物,关爱与保护野生动植物;植树造林,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木。

6)讲究卫生 保护环境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制造噪音。

总结

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地球的环境中,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我们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基本。没有了它,我们也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了。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性问题。因此,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两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

正得到有效的保护。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可持续发展引论》 叶文虎

[2]《可持续发展论》张坤民

[3]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724.htm

上一篇:《祖国啊_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球体和圆柱体》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