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舞蹈教育的对策(共10篇)
1.普及舞蹈教育的对策 篇一
21世纪的中国走的是科学发展的道路。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中的文化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胡锦涛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经济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社会不是沿着单一的轨道发展的, 而是全面和多元化发展的, 其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式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衡量的标准之一。
二、普及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 随着国家全面改革开放的开展, 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呈开放式发展, 教育制度也相应改变了以往的封闭、单一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国家已经开始推广舞蹈教育的普及工作, 决定将它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推广提高, 舞蹈艺术必须适应群众的欣赏要求, 努力提高舞蹈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 这是非常重要的。
1、在舞蹈教育在教学中的普及和其重要性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不仅锻炼人的体能, 提高人的艺术感悟力, 同时也能培养人的气质, 对于身在校园的学生来说, 可以增强体质, 改变不良姿态, 使其动作协调优美。舞蹈教育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 有利于激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 扩宽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培养坚强的品格和坚忍的意志。舞蹈教育是美育的最好方式之一, 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 更是不容小觑的。学生们在舞蹈的世界里, 不仅从感官上收获了某种愉悦, 而且是超功利性的, 对于思想境界的提升, 思想情操的陶冶都得以实现和提高, 与其说是美育教育, 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教育, 舞蹈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优秀舞蹈表演和艺术, 从而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感受舞蹈的魅力和文化, 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气韵, 对于民族舞蹈的态度, 要倡导学生懂得团结每个民族, 保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舞蹈文化, 舞蹈教育对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增强集体荣誉感。音乐与舞蹈属于同源关系, 异中有同, 互相联系, 不可分割。而音乐属于舞蹈的灵魂, 它支撑着舞蹈并且辅助着舞蹈。音乐可以为舞蹈渲染和烘托气氛, 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命运, 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艺术形象。而舞蹈在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潜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对比来说, 学生接受过舞蹈教育后, 比接受舞蹈教育之前, 身体的灵活性要好得多, 身体的各个部位也变得比接受舞蹈教育之前更加敏锐。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创新的体现, 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理解能力更加加强, 创造能力更加强大, 从而实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目标。
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校开设舞蹈课 (以形体课为主) ,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 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的目标, 同时也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之光, 他们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将来, 不论是身体素质, 还是社会交往能力, 艺术创造能力, 品味素养高低等都是一个民族的整体面貌的重要特征。舞蹈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这些方面的培养和锻炼都有着积极和良好的作用。
2、全民普及舞蹈教育——校园之外的舞蹈教育
舞蹈教育已经不单单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在社会的其他阶层中也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广和发展。舞蹈本身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吸引了广大普通民众的喜爱, 在不同阶层人们的业余生活中, 舞蹈也成了一种常见的娱乐和交流方式。舞蹈是人们的一种身体语言, 其中传达出的信息是非常之多的。在很多地方的街头巷尾, 公园, 小区, 广场, 集体舞蹈的组织已经屡见不鲜。舞蹈已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可以在舞蹈的过程中, 扩大社会的交流面, 结识新的朋友, 锻炼身体的同时, 从很大程度上环节精神上的压力, 适度转移人的焦虑情绪, 使人们走出了家庭和工作的单一生活环境, 有机会和时间去接触和了解更多的人群, 为生活展开了另一面, 在众人的一起跳舞的过程中, 享受一种集体感的欢乐, 当然也锻炼了身体, 促进了健康, 从而调节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因此, 舞蹈锻炼除了可以强健身体, 娱乐性能也不容忽视。
不过, 群众在开展舞蹈健身活动时对于锻炼的标准和科学的把握方面相对欠缺, 这对于全民健身活动中作用的充分发挥和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阻碍作用, 这一方面的问题解决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
另外, 舞蹈教育的在社会中的实现能力较为薄弱的另一个原因是现有的形式多为有偿学习, 舞蹈班的开设一般需要一定的费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阶层的舞蹈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阻碍作用。这也是传统的艺术天才观念留下的弊病。因此, 对于社会阶层的舞蹈教育普及需要结合国家的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也要提高全民的舞蹈学习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普及舞蹈教育, 无论是在学校的内对青少年的教育, 还是在社会之中, 对广大民众的教育, 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发展, 但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普及工作深入开展。舞蹈的重要性已然无需再多赘言, 舞蹈教育自然是实现舞蹈特性的重要形式, 只有为人所知, 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 舞蹈教育的普及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进行和完善, 为最后建设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其内容和形式也逐步丰富, 舞蹈教育是推广和普及舞蹈艺术的主要形式。在当今社会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中舞蹈教育占有的比重, 推广和普及舞蹈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从舞蹈教育在全民普及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作用展开论述和讨论。
关键词:舞蹈,教育,普及,重要
参考文献
[1]、陈雯, 论舞蹈教育在高等舞蹈教育中的作用[J].浙江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7月版
[2]、于平著, 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刘桂芳, 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7月第4期
2.普及舞蹈教育的对策 篇二
关键词:舞蹈教育 发展现状 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14-02
“舞蹈是一门动作的艺术,舞蹈是一门感觉的艺术,舞蹈是一门表现的艺术,因而,舞蹈的教育应该成为一门通过对人的动作、感觉、表现的训练,促进身体、心理与思想发展的艺术。”[1]舞蹈教育作为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均落后于沿海地区,艺术教育的普及更是如此,很多地区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再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部分人群对于中小学开展舞蹈课程的不理解与不支持的现象。基于此,要不要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开设舞蹈课程?如何发展与普及舞蹈教育?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舞蹈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甘南藏族自治区舞蹈教育普查现状
2014年笔者就甘南藏族自治区艺术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普及进行了实地调查,先后对甘南合作市三所中小学的部分学生、家长、学校主管领导以及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四个群体展开调研,内容包括舞蹈教育普及情况、对舞蹈教育课程的认识、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采用问卷调查、采访等方式,对所获得的数据、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一)学生对于舞蹈教育的态度及意见反馈
调研就甘南合作市:合作第二小学、合作藏族小学、合作中学三个学校进行调查采访,在发放问卷中涉及的“对学校开设的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喜爱程度”这一问题的数据调查分析中,喜爱舞蹈课程的学生约占36%,肯定了该地区学生对于舞蹈教育的喜爱程度。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甘南合作市艺术教育中并没有普及舞蹈教育教学,通常舞蹈教学仅限于第二课堂活动,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知,学生对于舞蹈教育喜爱是肯定的,很期待开设舞蹈课程。
(二)家长对于舞蹈教育的意见反馈
通过对问卷问答题中家长对于学校师资和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的整理,家长们普遍认为:对于舞蹈类课程的教师教学,教师更应该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尝试和体验舞蹈艺术的乐趣,增强课堂气氛,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舞蹈教育的魅力,享受舞蹈带给他们的快乐。而对于硬件设施方面,家长对于学校现有的设施配备表现出较为满意的态度,但更希望校方尽可能的提供更多的设施设备,让孩子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舞蹈,培养孩子更为全面的艺术特长。
(三)学校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舞蹈教育的态度
表1:甘南合作市各小学艺术类教师统计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甘南合作市主管部门认为未来甘南合作市中小学舞蹈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景非常可观。他们所拥有的民族艺术资源,为当地发展舞蹈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是,仍然存在师资力量匮乏、教学场地较少、设备单一等问题,这些因素影响了甘南合作市的舞蹈教育。
二、甘南藏族自治区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舞蹈类教师的短缺和舞蹈特长生较少的“回环”问题
根据甘南市教育局提供的艺术类教师情况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该地区艺术类师资力量相当缺乏,舞蹈专业教师数量几乎为零,由于师资力量的极度匮乏,且影响到了正常艺术课程的开设,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舞蹈教学的开展和教育的普及。
因为缺少专业教师,学校方面在舞蹈课程的开设上首先面临:“有场地、有设备、有学生、无老师”的问题,如:合作藏小由于全校只有1名艺术类教师(音乐专业),无法开设全校近20个班级的音乐、舞蹈课,所以全校公共音乐、舞蹈课变成了“选修课”,只在每班通过报名和选拔方式,对个别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授课方式来进行“个别教育”。很多喜欢舞蹈的学生不能真正接触、了解和学习舞蹈课程,致使他们的艺术天赋得不到很好的挖掘,从而影响他们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因此,培养不了更多的舞蹈专业特长生。
所以,舞蹈类艺术特长生的缺少,影响到当地向专业院校、团体输送的舞蹈专业学生的数量,学生毕业回生源地工作的舞蹈教师更少,由此产生了这个回环顶针的链条关系是影响当地舞蹈教育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场地不足
当地专业的舞蹈教学场所几乎没有。通常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共用一间艺术教室,而教学条件也大多比较简陋。如:合作市藏族小学,全校只有一个专门的音乐教室。
(三)教学硬件设施单一、陈旧、缺乏
通过对校方负责人的问卷调查和采访,音乐教学方面:只有简单的电子琴、钢琴和手风琴;舞蹈教学方面:几乎没有专业的舞蹈训练场地、道具;美术教学方面:只有一些画架、雕塑和石膏像。各种教學设备及硬件均比较单一、损坏情况严重,而且设备较少。
(四)地域特殊性对于艺术类教师的招聘限制
由于甘南合作市的教学模式分普通类(即汉族、藏族、回族、保安以及其他民族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般同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模。)和藏民族类(即只针对藏族学生的教学模式)两种。所以在招聘舞蹈专业教师的过程中,尤其是藏族教学模式的学校在招聘工作中,为了更好地交流和推广本民族的艺术教学,合作市采取了对本地区生源的保护政策,优先录取甘南籍的艺术类教师,因此,其他生源地的教师招聘受限,无法被聘用。
三、甘南藏族自治区舞蹈教育普及的发展建议
nlc202309081919
本着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教育均衡”的原则,综合以上调查过程中舞蹈教育的普及出现的问题,现将主要问题的发展建议概括如下:
(一)扩展师资队伍
通过(表 1)甘南市教育局提供的艺术类教师统计情况显示,甘南地区极度缺少艺术类教师,尤其是舞蹈专业教师。因此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发展当地艺术教育。
1.培养定向舞蹈特长生,服务当地舞蹈教育
在初高中生中培养专门的舞蹈艺术类特长生,并签订就业合同。当地相关部门给予经费的支持,能够提供或分担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上学所需费用,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回生源地工作。当地少数民族考生优先考虑培养,以便稳定师资、更好地交流,避免师资易流失的现象。
2.平衡专业条件,提高教师待遇
通过与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谈话我们了解到,现在甘南合作市招聘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如果可以降低舞蹈专业教师的招聘标准,能够允许大专学历舞蹈专业或舞蹈特长的毕业生、老师参加当地的教师招聘工作,以便更好地扩大舞蹈教育的教师队伍。
在招聘过程中,能够提供给愿意到当地就业的舞蹈专业教师较为优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引进教师资源。
3.非专业教师转型,扩充舞蹈教师队伍
藏族人民通常能歌善舞,因此可以就地取材,在现有教师队伍中挖掘有舞蹈特长的教师,委派他们去专业的艺术学院进行短期的专业培训,更好地服务与促进当地舞蹈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4.高校服务地方,加大教育实习
在普及舞蹈教育的今天,各大高校均有开设舞蹈艺术类专业,这为我们普及和推动艺术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有利的资源,安排高校大学生进入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在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力的同时,带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发展。
(二)推广艺术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
为更好地推动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联合当地或有能力承办艺术演出的单位,以“流动舞台”(拥有专业演职人员、配套道具设备、花车等演出场地组成的可以流动性演出的专业班底)的形式,在各中、小学进行进校园的专业演出,让学生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舞蹈艺术的氛围和魅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们直观的了解舞蹈艺术,从而产生感知美、体验美的能力,这也是一种艺术教育的形式。
(三)发展当地特色的舞蹈教育
我们常说:“藏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极为丰富的特色艺术资源,希望在以后的艺术教育(舞蹈类)中能够加强藏族特有的民族歌舞教学,如:课间操可以将传统的广播体操改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集体“锅庄”,这样既能够达到锻炼身體的目的,又可以更好地推广特色艺术教育
(四)扩充教学场地,完善教学设备
由于舞蹈教学设备的单一、缺乏和损坏,教师无法让课堂变得更为丰富,学生也无法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希望相关教育部门和校方能够提供专项经费建立专业的舞蹈教室并购置舞蹈课程所需的教学设备、服装、道具等。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更好地促进舞蹈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综上所述,此次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三所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四个方面的舞蹈教育状况调查,针对教学设备、教学水平、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出现的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学设备陈旧和缺损、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进行了详尽剖析,得出以上结论。希望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促进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舞蹈教育的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98.
3.普及舞蹈教育的对策 篇三
一、目前社科普及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错位,公众将科普简单理解为自然科学的知识普及,社会科学被弃置一旁。科普对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科普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是对于科普理所当然地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这一点,长期
以来,人们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一提到“科普”,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自然科学,而社会科学几乎是被“遗忘。了,”科普“也就成了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
(二)社科工作组织机构松散,理论研究与现代化建设实践不相适应,缺乏社会影响力。
社科普及工作力度不够,最本质的原因在于研究力度不足,社科研究组织机构松散,研究人员大都处于散兵游勇状态。我国目前科技队伍只有几百万人,且不说与欧美国家相比,连印度都不如,而从事社科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大都是”业余作家“,专门从事理论研究人员太少,理论工作者缺乏深入现代化建设实践第一线的条件保障和兵团作战的组织保障。这种状况造成目前我国社科理论研究的”五多五少“:综合研究多,专题研究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抽象研究多,个案研究少;考证栓释多,开拓创新少;个人研究多,合作研究少。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缺乏对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系统、全面研究,缺乏社会效应。这是社科普及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之一。
(三)社科普及工作机制不完备,经费投人严重不足。
科普工作是一项具有政府行为的公益事业,但目前,全国自上而下还没有建立起社科普及的工作队伍和工作机制,社科普及工作还处于一般号召阶段,国家虽然出台了《2000--2005年科普工作纲要》,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而且经费投入严重滞后,2001年度,我国社科基金总额只有6000万元,大约相当于自然科学基金的1/27,远远不能满足社科理论研究的需要,更谈不上对社科普及工作的资金支持。
(四)缺乏对社科普及工作的理论研究,社科普及方式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上。
社科理论界对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经济社会、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进行社科知识普及,缺乏理论研究,特别是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群体,如何进行社科知识普及,普及哪些内容等等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以致于社科普及工作基本上停留在一般灌输的状态,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大。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我国社科普及工作的严重滞后状态,制约了我国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和三个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4,而西方发达国家在1990年前后,这一比例巴达7。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这一比例在0.5以下。由于我国公民总体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社会公众在生活中判断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模糊,这样就给”法轮功“等邪教以及封建迷信等活动的蔓延和伪科学的盛行造成可乘之机,造成人们思想混乱,是非标准模糊,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因此,尽快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水平,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
二、提高社科普及工作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全社会对社科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创造舆论环境。
其一,要迸一步提高对社会科学工作重要地位的认识。江泽民同志2001年8月7日在北戴河与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特别地强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即”四个同样重要“。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要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他把哲学社会科学提到关系民族兴亡的高度,突出强调了”五个高度重视“,即要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条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重大课题的攻关,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的成就和作用。这是对2001年”8·7“北戴河讲话的迸一步深入发展。
其二,要提高对社科普及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科普“,其意义决不仅仅在于进行某种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塑造和培育人们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具有为自然科学和各种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规范方向、激发动力,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作用。没有正确酌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任何学习教育活动都
可能因为缺乏强大的内在动力而事倍功半;没有科学认识客观世界、区分是非曲直的方法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就难免走弯路;没有强大的科学精神作支撑,人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就难免迷失方向。所以,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科普“工作,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走出”象牙塔“,使丰厚深刻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通过
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给人们提供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真正达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和呼唤,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前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努力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掌握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拥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社科”科普“工作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培育和造就这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社科”科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工作。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大对现代化进程中热点问题的理论研究,提高社科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说到历史上思想解放和科学创新的伟大年代时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必须在自身发展和涉及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就必须有强大的理论思维。今天,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黄金投的发展契机。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机遇,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好现代化进程中关系全局的理论问题,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首先,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人研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深人研究国际局势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次,要满足现代化建设对社会科学成果层次多、范围广、容量大的迫切需要,特别是经济腾飞阶段,对战略规划、政策咨询、观念更新的巨量增长的需要。再次,要针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快速推进,努力形成面向世界、兼收并蓄、积极关注和参与国际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研究新格局,迸一步拓展理论思维的深度和研究视野的广度。
根据时代发展对社科工作的需求,社科工作本身必须改革传统研究体制。一是努力提高社科工作人员待遇,吸收优秀人才充实社科研究队伍。二是要注意打破原先分得过细过死的学科界限和科研部门之间的”围墙“,提倡学科交叉、横向联合、彼此渗透,以催生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成果。三是改进社科研究方式,建立”数码社科研究方式。,促进社科研究的现代化、信息化。四是发扬团队精神,协助攻关和鼓励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多出精品,出上品,解决好焦点、热点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影响力。
(三)建立健全社科普及工作的机制,促进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
首先,要加快科普工作立法步伐。中央和省级立法部门要加快科普立法进程,明确并规范专门科普管理机构及职责,以便统一管理。法规建设中,要注意将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放在应有的地位,从根本上防止具体工作进程中“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发生。其次,建设一支与社科普及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科普工作队伍。鉴于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特点,社科普及工作队伍应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建,要吸收热心科普工作的社科工作者和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兼职结合的队伍,要激励广大科普工作者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其三,要建立社科普及工作正常的经费投人机构。要加大对社科普及工作的投人,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建立起以政府拨款为主渠道,社会集资、单位自筹、利用外资等多渠道的投人体系,不断改善科普工作条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其四,要建立社科普及工作基地,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经常性的社科普及工作。社科普及应访长期开展,不要“猛攻猛灌”,一阵之后就罢手;应该普及到社区、企业、学校、农村,真正丰富、充实百姓的生活;活动日程要提前告知,并要加
大宣传的力度,真正做到广而告之。其五,要组织出版一批高水平的社科读物。要像组织院士写作科普
读物那样,组织社科领域内高水平的学者撰写面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和机关千部的社科普
及读物。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媒体技术,出版一批社会科学普及精品读物,制作一批优秀的社会科
学普及动画片、电影片和电视剧;应该从孩子们开始,让社会科学从小学就开始进人课堂。
(四)加强社科普及工作的理论研究,推动社科普及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农村人口众多·、基本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的国家,要推动社
科普及工作深入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社科普及工作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一要注意研究社科普及工作与提高人口科学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迸程的内在联系;研究社科普及工作与促进社会人口思维方法的科学化,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排除各种非科学思想影响的作用;研究社科普及工作与促进人类不断开拓新的生活方式,不断推动生活进步方面的作用,从而为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创造外部环境。二要注意研究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所应普及的内容、普及的方式方法、社科普及工作应达到的目标、检测办法等,不断提高社科普及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三要注意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社科普及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为我所用。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建立科普理论研究工作的创新机制,不断推动我国科普工作的创新。
4.普及舞蹈教育的对策 篇四
一、农村的经济结构造成了需求较弱。农村地区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尤其是偏远地区,基本没有结算的需求,只是存取款,存折和存单基本能满足需要。
二、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就存折和银行卡比较而言,存折已深入人心,又直观明了,银行卡由于看不到余额,所以很多人感到不放心。
三、农村地区的自动柜员机投放量极少,人们感受不到银行卡的便利。由于安全和农民的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还没有自动柜员机投入使用,这也对银行卡的普及造成了影响。
四、金融机构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农村地区,人们对银行卡还比较陌生,有很多人从没用过银行卡,这与金融机构宣传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如果金融机构加大宣传力度,使他们了解到银行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一定会提高人们用卡的积极性。
虽然存在以上的不利因素,但这些状况正在逐渐改变,朝着有利于银行卡普及的方面发展,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更应抓住机遇,进行业务创新,使信通卡得到普及,作为利润新的增长点。
随着利差的逐渐缩小和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贷款的利润不断缩小,所以很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相比信贷业务,中间业务具有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就河北农村信用社而言,更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利用自己在农村地区的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而银行卡就是很重要的载体,目前时机已比较成熟。
一、全省联网、大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农信银系统的开通都为银行卡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将会有更多农民不再以务农为生,他们将转变产业工人或自己经商,他们的流动性将加强,视野也将空前开阔,金融需求将出现多样化。目前中国人口中,农民占多数,这种转变将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市场。
农村信用社应该抢抓机遇,在以下几方面做好文章:
一、加大宣传力度。目前信用社在农村是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但在农村却有很多人不知道信用社发行了银行卡,更不知道我们也可以实现全国的通存通兑,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所以我们应该采用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提高我们信通卡的知名度。
二、加快ATM和POS机的投放进度。尽快在各网点设置自动柜员机,在超市设置POS机,让人们充分体会到银行卡所带来的便捷。
三、尽快开通网上银行。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开
通网上银行,就可以开拓很多新的业务,比如说代缴各种费用,也可以以网络为载体,设计出多种产品,因为我们的优势在农村,所以说我们的产品尽量与农村有关,争取成为农村和城市沟通的桥梁,这样我们又可以争取一部分客户。
四、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为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行业是资本密级型和知识密级型行业,信息化对现代金融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业务创新的物质基础。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大投入,提升自己的科技实力和人员素质。
5.普及舞蹈教育的对策 篇五
北京农学院 沈文华
1、ERP教育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
ERP(Enterprise Resoruce Planing)是“企业资源计划”的英文缩写,虽然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到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直至现在的ERP,其发展进程已经经历了四十多年,但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在我国广泛传播却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引进到国内,只有几年的时间。
十多年来,ERP的传播者和先行者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已经在我国企业应用ERP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摆脱了ERP起步难、实施难、发展难的境地。目前,国内外有一大批ERP的著名厂商,如国际上的SAP、ORACLE、QAD、IFS、MICROSOFT、SCALA和INTENTIA、国内的用友、金蝶、浪潮等,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中SAP和ORACEL公司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中占据了市场优势,而国内用友、金蝶公司则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ERP市场上独领风骚。ERP在管理软件市场上已经相对成熟,成为企业信息管理中的核心应用软件,但是,国内熟悉ERP的专家和各层次的应用操作人才匮乏,成为ERP发展的瓶颈制约。近年来,经过国内外著名软件公司与高校的广泛合作,ERP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对ERP各层次管理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ERP在国内综合性大学MBA、EMBA教育中受到重视,在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的MBA和EMBA中都开设了与ERP相关的课程或专题讲座,一批高层管理人员已经熟悉并掌握ERP的原理,并投入实际管理和操作运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软件学院率先与SAP(中国)公司合作,以SAP的技术与产品作为工程硕士培养方向的项目,其培养方案、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实验环境、实训方式到就业通道,都是在SAP环境下,围绕ERP工作的各个环节予以配置,他们以熟悉SAP商务解决方案的ERP领域初级专家为该校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以SAP为主要研读内容,其课时占全部学时的50%以上,可谓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本科层次ERP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多数有管理学科的院校还没有设置独立的ERP课程,一般都在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电算化会计等课程中讲授相关知识;部分院校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增设了“ERP理论与实践”类的课程,其中只有少数院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ERP教学体系,包括ERP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目前,ERP的教学主要通过第二课堂和实验课程在本科教育中进行普及和推广,特别是通过用友等国内著名的管理软件公司组织的校企合作、建立ERP实验室、推行沙盘决策模拟实训课程、组织沙盘决策模拟比赛,带动了普通高校对ERP教育研究和发展。各高等院校在建设文科实验中心、强化综合模拟实习中,已经把ERP的教学和研究放到重要地位予以思考,并围绕ERP教学不断加大对设备、软件、师资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部分院校把ERP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验组织列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除此之外,全国还有各种类似GMC的国际挑战赛、受跨国公司、外资企业资助的高校决策模拟比赛,这些符合ERP基本原理、以实现企业资源最佳综合利用为目的的决策模拟实战演练,极大地调动了本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ERP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由于涉及高校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提高,提倡情景式、激励式、探究式、自主式、互动式、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也由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受到越来越多高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重视,在探索性的教学改革中已经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2、ERP教育在高校普及推广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ERP教育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有了快速发展,但与目前企业所亟需的ERP人才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即包括数量上的差距,也包含质量上差距。形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和突破的制约因素。
2.1 传统教育体制阻碍ERP的普及推广
现行的高教管理体制至今仍保留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长期计划经济管理的思维方式严重束缚着高等教育改革、阻碍着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育。普通高校的招生完全是按计划指令进行的,不能轻易更改和突破;各院校本科专业设定,必须服从教育部的统一规定,除极少数经批准的综合性大学,一般院校新专业的建立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教育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没有办学特色的专业普遍存在各高等院校之中,由此决定了国内多数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同、课程设置相同、教学大纲相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方法相同,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一统,给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预留的发展空间十分狭窄,对其他新型课程的发展如此,对ERP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当新型课程处于探索性试验阶段时,很少有院校愿意主动介入,一旦教育部门承认了某个新的教育发展领域或探索性课程,大家又会蜂拥而上,照抄照搬,计划经济体制所固有的“唯上性”和“依赖性”,与ERP的推广应用必须因地制宜,必须保持鲜活的生命性背道而驰,影响着对ERP教学创造性地研究和发展。
2.2 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ERP课程的教学发展
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老师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中既有对老师这个崇高职业的赞美,但同时也把老师比喻为是一个产品的设计者并兼作生产者,学生则是一种产品,得按照预定设计的“图纸”进行标准化的“定制生产”,这种带有强烈的“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教学观念,体现在教学及其管理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专业的设置、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思想道德言行的规范与管理,处处体现的是定制的标准,“要”你如何,你“必须”如何,“否则”就会如何,在这种“标准产品”的生产领域,缺少询问“为什么”和“如何做”的自由探索空间,更缺少不怕犯错、勇于创新的教育环境与激励机制。虽然我们以往的教育要求中也经常提到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贯彻中,往往将“分析问题”解读为用上级、权威理论、演说、或书本规定的要求来观察学生分析是否合理、是否越轨,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局限为能否模仿性地重复应用书本知识。这种以“服从”作为学生学习标准的教育与“创新思维”为标准的教育区别,正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下培养目标的根本区别,而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狭隘理解,只能造成学生仅将衡量知识的标准限于卷面分数好坏和面面俱到、不求甚解的叙述,使我们培养的学生难以承担走上社会后改造社会的重任。对于很多老师来说,习惯于“我教你上、我讲你听、我灌你记、我考你背”的应试型、被动型的教育方式。与此相反,ERP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自主性、灵活性、探究性、体验性、协作性,它要求授课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摆脱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固化的教学模式,需要跨课程的综合学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需要具备很强的概括总结能力、启发教育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很显然,我们目前极缺具有这样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教师。面对即将开展的像ERP这样要求生动、活泼、互动式的教学活动,一些老师感到不适应、不习惯,也缺乏深入研究和勇于探索、勇于投入的信心和勇气。
2.3 传统的考核机制影响教师投入ERP教学的积极性
相对于其他各专业、各门比较成熟的课程,ERP是一门全新的、边缘性、综合性、探索性的课程,又由于其需要跨专业、跨课程的知识背景,需要老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新学习,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潜心研究和课前准备。在教学环节中,它更侧重于实验与操作,适合于小班教学。但在传统的教学工作量及其考核体系中,各院校往往缺少对探索性、研究性课程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习惯以教学数量为业绩考核的硬指标、以课堂理论教学为重点考评对象,即使在特别强调教学质量和课程评估的今天,也往往因为缺乏对文科类实验课程的研究,对ERP的教育缺少评判标准而被领导和老师们所忽视。虽然ERP的成功开设已经吸引越来越多老师的关注,但由于利益指挥棒的导向,只有一批勇于奉献的开拓者才愿意投入,在实际教学安排中ERP的教学仍有遭遇冷落、不受重视的现象出现。
3、解决ERP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
ERP作为一门极俱挑战性、有用性的课程,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从教学体制和教学管理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目的是为了从更深的层面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
1、教学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是院校领导们不容回避但必须敢于面对的问题,认识和突破管理体制上的禁锢,正是各级领导需要做的事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中,在人才市场的急切呼唤声中,加快改革的步伐、渐进地对带有根本性的体制问题进
行大胆实验、突破和变革,对教育管理层面的改革敢于进行大胆尝试,必须形成各级领导的共识。与昨天相比,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坚冰已经打破,一批有胆识、有魄力的院校领导,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已经迈出越来越大的步伐。ERP要想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实验上得到快速发展,首先必须争取到领导层面的重视和支持,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讲过,“观念能改变历史的轨迹”,而领导们教育观念的变更,对ERP的根本认识,决定了ERP教育普及的速度和推广的覆盖面。一些ERP教育快速发展的院校,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获得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校教改政策的大力促进,因此,如何促进和带动院系领导重视这门新兴课程的建设发展,是ERP教育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2、作为ERP教育承担者的高校教师,也需要重视和解决对ERP教育的观念更新问题。改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在ERP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教师,一定是付出极大艰辛的教师,只有积极投入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之中,才能享受到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要想获得领导的支持和亲睐,也只有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敢于投入精力,肯于吃苦耐劳,不断取得成功,才能吸引院校领导的注意力。当前,老师们按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和教育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先进教学理念,来指导ERP课程的发展,这门深受学生欢迎的新兴课程可以获得更快发展,老师们也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成功机遇的。
3、要抓住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良好契机,深入研究,推动ERP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正在高校全面推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项国家级的评估极大地推动了各级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和软硬件设备经费投入。一般院校在评估过程中获得的资金总量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ERP教育所需的硬件设备,所依赖的软件投入,所需要的各级领导重视、对教学成果所需要的总结推广,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很多机遇使我们认识到,现在的教学环境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有很多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现在都可以想和可以做了,很多推动教改的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支持不到位往往是由于我们的工作不到位、谋划不到位。围绕ERP精品课程的建设、围绕ERP教学方法的改革、围绕ERP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可以做到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4、以ERP教育为主题的校企合作应该有新的深入发展。毋庸置疑,国内外一大批著名的管理软件公司集团把合作的对象锁定普通高等院校是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校企合作,共谋ERP教育的发展,已经远远突破了本来意义上的院校依靠企业对ERP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支持与合作。ERP教育通过教学理念的传播、掀起了文科教育实验的新尝试,高校加快管理类学科实验教学的改革,企业支持和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ERP教育毕竟只是高校管理科学和文科实验中心重点建设的若干内容之一,不可能包打天下和游离于管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单打独斗。企业应在ERP人才培养的就业通道、ERP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与高校一起,做出更多的探索与合作。毋庸讳言,高等教育本身所具有公益性、知识财富的社会共享性,教学经费投入的有限性,与企业终极目标的排他性和维利性,是存在一定矛盾的,这就需要企业与高校有更多的联系和沟通,在ERP教育的发展方面形成更多的共识,从当务之急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师资,校企合作要为培养一大批合格的、能够把管理科学知识熟练应用于ERP教学的师资队伍制定更为紧密而又切实可行的合作计划和发展规划。
5、ERP的教育与培养目标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分层次进行。就多数一般性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而言,目前ERP教育应聚焦在普及ERP知识、了解ERP作用,掌握ERP的原理和能胜任部门级ERP操作管理的应用方面;在软件工程类硕士和MBA硕士中培养工程师级的应用专家和培训专家;ERP高级人才的培养,应由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和EMBA学员来承担。这样才能各负其责,培养的人才各有所用。在普通高校管理学科的本科教学中,应围绕各自的培养目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以沙盘模拟决策对抗性训练为代表的ERP认知性综合实验,在中年级中,可以开设比较复杂的以计算机决策模拟为主的验证性综合实验,在高年级可以结合企业创新计划的策划与制定,开展创新企业的风险投资为主、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品牌与无形资产建设等内容的综合性实验。
6.普及舞蹈教育的对策 篇六
舞蹈艺术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 可分为群众性舞蹈教育和专业性舞蹈教育。前者以普及为主, 它通过短期训练班的培训和舞蹈基础知识的传授, 不仅可提高群众舞蹈艺术的欣赏水平, 而且可以健美身体, 改善仪表, 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全民素质审美。所以世界各国对于群众性普及舞蹈均很重视。而其中, 幼儿舞蹈普及和青少年的舞蹈教育更为重要和突出。
一、普及舞蹈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主要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这一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发展阶段, 其性格、品德、思想及其智力都在不断的成长, 并且开始对世界好奇, 有学习模仿能力。因此幼儿教育是给未来更高级的教育打下基础。学习舞蹈, 可以培养儿童心理健康, 在音乐和节奏动作中感受美, 并且通过模仿, 听音, 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创造力。舞蹈的学习中孩子是在互相帮助互相嬉戏跳跃等过程中学习经验, 这是一个活动的开阔的过程, 过程中培养孩子的互帮互助的品格和坚韧的性格。幼儿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 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通过幼儿表演来表现幼儿生活的情趣, 反应幼儿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态度, 所以说舞蹈教育在幼儿的身体健康、智力、创造力发展及性格品质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1、普及舞蹈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 家长普遍的认识到让孩子从小就在音乐、舞蹈的熏陶中受到美的教育, 对孩子身心发展、儿童智力开发和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在外工作忙把孩子托给幼儿园, 甚至一大部分孩子上全托幼儿园, 周末才能见到父母, 无形中给孩子心理造成了阴影。幼儿会出现性格孤僻, 不爱说话等现象。学习舞蹈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里, 比如听欢快的音乐, 学习两人或多人配合的组合, 一块学习、配合, 来分享欢乐。孩子的天性就是天真,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快乐, 释放天性, 通过身体的运动和音乐的配合节奏的配合唱歌跳舞, 培养小孩子的审美, 气质。因此普及幼儿舞蹈教育已成为社会各阶层所关注的问题。幼儿舞蹈教育也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次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能力, 是发展其他素质的物质基础, 孩子在学习中开发身体, 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
2、普及舞蹈教育对开发幼儿潜能和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起重要作用
国内外很多资料都指出幼儿时期的教育是人一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刻。而智力发展实际上是各种心理能力的总汇, 是人内在的心理智能与知识的综合体。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 这一时期孩子对什么都是充满好奇的, 天真和模仿是他们的特有表现。幼儿学习舞蹈对幼儿智力开发、体质与技能的提高与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我带过业余班的小朋友, 有次课间休息我提议做游戏, 让大家通过舞蹈来表现自己认识的动物。孩子们开始手舞足蹈起来, 很多孩子的表演都透露出孩子的天真, 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表现自己所认识的动物, 惹的大家哈哈大笑。这就是最基础的潜能开发。舞蹈是一种多功能表现的艺术, 它要听音乐, 数节奏, 感受音乐, 肢体协调, 有美感, 还要模仿, 想象,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相互配合, 时间空间都会得到认知。可见, 舞蹈教育对幼儿潜能的发挥是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让孩子在玩中, 动中, 和美中得到智力与创造力的多重发展。
3、普及舞蹈教育对幼儿性格和品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虽然人的生理条件对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是微小的。人的性格是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长期塑造而成。幼儿时期进行良好的舞蹈教育, 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欢乐的环境中通过身体感受音乐, 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学习舞蹈因为有基本功的练习和幼儿之间的相互配合, 也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学习精神, 性格韧性。拿教学经验讲, 幼儿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有些小朋友, 会有暗暗比较心理, 如小朋友踢腿20次, 其他小朋友就要踢腿40次, 这是集体学习过程中培养出的一种性格上的韧性, 而通常学习舞蹈的孩子这种精神也在其他学习过程中有所体现。幼儿于此同时也学会了互助关爱吃苦耐劳格。并且通过学习舞蹈, 接触我国各色的少数民族舞蹈和古典舞蹈, 也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普及舞蹈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普及青少年舞蹈教育是一个使青少年接受舞蹈艺术美的熏陶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让青少年具备较好的人体美的基本素质, 获得协调动作的能力, 领悟舞蹈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也为青少年身心发展提供了生动、广泛的舞台。其次, 普及舞蹈教育对未来全民素质提高, 审美气质, 修养文化, 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1、普及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基础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德是非常重要的。如吴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 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但是对于接受能力有限的青少年来说, 仅仅依靠教师教授、书本宣讲是远不够的。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品格的形成阶段。舞蹈能把生活的艺术形式可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比如:把好人好事, 英雄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美德通过舞蹈形式加工创造, 发挥舞蹈的生动、直观的优势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和意识联想,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启迪。舞蹈课的基本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而思想品德和意志的磨练就是要在艰苦的训练中磨练, 产生质的变化。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大多处于衣食无忧, 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没有机会让孩子们吃苦, 吃苦的过程能培养美德, 学习舞蹈就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 体会共同奋斗, 吃苦, 进步的体会。大学时, 我也在一所中学当实习老师, 刚开始教学的时候, 孩子们不能吃苦没有耐心, 遇到比较困难的动作就不专心, 没有学习的毅力。但是通过几个月的学习舞蹈课程, 这些孩子越发喜欢舞蹈课, 不仅是一种学习课本知识后的放松, 而且在课业汇报时, 学生发现, 舞蹈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学习而最直观的展现自己的学习效果, 并且观众的反应也是直观的。他们可以很直接感受到自己的课业没有白学, 苦也没有白吃。几个月下来学生们开始热爱舞蹈, 积极学习, 不仅在身体协调性上有了提高, 对于舞蹈的基本要领也得到了掌握, 更重要的是磨练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可见, 枯燥无味的训练对学生意志品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学生只有在训练中坚持下去, 其意识和意志才可能产生, 并通过反复实践累计, 不断扩大和巩固才能更加强大。
2、普及舞蹈教育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时期是对人开发的最佳时期, 参加各种文艺表演和舞蹈竞赛时是锻炼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最好环节。有些孩子自己练习的时候挺好的, 动作到位, 音乐配合默契, 可是一上台, 面对观众就开始紧张忘动作站错队。可见心理素质的培养多重要。所以在日常训练中排练一些舞蹈小品, 中小学中儿童节, 青年节等活动都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以此来展现才华品味成功的喜悦。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参加演出, 不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还增加了舞台经验, 增强了竞争意识, 自信心也得到提高。
3、普及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
当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 而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唤起创造热忱, 帮助人们提高到更高的水平”。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都有着自己的思想、意见、以及对各种事物的认知。但是, 也正是这一时期, 由于是孩子的发展及叛逆时期, 家长、学校甚至社会都倍切关注他们, 会制定一系列的计划要求希望孩子能发展的更好, 成为栋梁之才。但是在这样的多种关照与教育大环境下青少年的很多思想都被束缚。而舞蹈创造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和一个比较合理的途径。教师教授基本动律动作, 而真正内心的抒发, 是表演者也就是孩子们自己。青少年可通过自己的编排, 把身边的故事, 心理的想法完全靠舞蹈形式表达抒发, 并且舞蹈的直观表现形态又容易在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心中得到共鸣。舞蹈不同于其他科目, 没有局限性, 学生们通过对音乐的理解, 来表达自己是悲伤、快乐或者是喜悦的心情, 不必在乎外界的一切, 这时在自己内心深处, 最原始的东西被激发心灵得到释放, 不必受到外界的束缚, 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诠释快乐或悲伤。正常智力的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 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得以实现。大胆, 创新, 是这一时期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过程, 舞蹈的学习创造则是一个抒发和培养孩子创新的有效途径。
4、普及舞蹈教育有利于增进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
我国拥有56个民族, 舞蹈也是风格迥异, 千姿百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会学到各民族舞蹈, 从而了解不同民族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为舞蹈本身就是生活的再现, 只不过是把它舞蹈化、夸张化了。这个学习过程会增加青少年对少数民族的认识, 对少数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 增进民族间团结及友谊。
三、国内舞蹈教育的现状
在现阶段国内的学校教育中, 舞蹈教育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是培养专业舞蹈演员, 这通常分布于专业院校。专业院校将舞蹈教学分为许多个教学科系, 如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等。这种教学注重于技巧表演专业方向单一, 而且专业性强, 招生条件门槛高, 不是普及舞蹈教育的关键出路, 是培养国家未来舞蹈家, 专业性演员的教育形式。二是普及性舞蹈教育即非专业学生教育, 它以舞蹈来锻炼身体、对人的身体, 审美, 气质等进行美化、开发智力、提高修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升, 非专业舞蹈教育的地位也逐步提高, 舞蹈教育在现各个学校也普遍增加。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了解舞蹈并参与其中。但是, 幼儿舞蹈和青少年舞蹈普及这一块, 却还是一个比较大的空缺。并没有得到幼儿园到中小学的全面普及。
四、舞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1、舞蹈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因受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所限, 大多数青少年失去了接受舞蹈教育的可能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 我国只有个别的专业学校, 只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人才, 如各大音乐舞蹈学院附中附小, 或者特殊音乐舞蹈类为主的幼儿园。但是这种教育形式由于条件苛刻, 门槛较高, 专业性过强, 不适合每一位儿童学习。而普通学校里, 只有极个别的学校有舞蹈教育。大多数中小学对舞蹈教育不够重视, 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很多学校只为参加比赛而排练演出, 这种一时的活动, 校方在提供服装、道具、排练场地等方面处于被动, 也会挫伤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这种恶性循环, 小则不会有质量好的节目, 每年各种如六一儿童节, 五四青年节的校园晚会只是草草了事粗制滥造的。大则造成了我国艺术文化这一块的发展较慢, 创新空白。其实舞蹈课程不仅和体育课程一样可以强健身体发展骨骼, 而且还融合了音乐, 表演等多种形式, 也可以丰富幼儿及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完全可以编排到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中。
2、舞蹈师资缺乏, 舞蹈师范生新兴专业就业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合格舞蹈师资紧缺, 我国有众多舞蹈艺术类院校, 但他们培养的舞蹈专业人才, 很少 (下转72页) (上接69页) 去支教, 而且也缺乏教育理论, 容易使学生缺少信心, 另一方面, 教师的补充渠道不宽敞, 体质不够完善。其实现在很多非专业院校, 如师范类院校的艺术系, 这几年的舞蹈专业也都办的有声有色, 学习舞蹈教育的学生也逐年增加。但是舞蹈毕业生今后面临的就业局面却也遭遇尴尬, 因为师范类毕业多数为面对幼儿及青少年, 但是在普及幼儿教育及青少年舞蹈教育这一块, 却又是一个空缺, 没有院校招收专门舞蹈类师范毕业生, 大多是招收音乐教师。其实两者结合的最大突破与完善, 就是普及幼儿及青少年舞蹈教育。我想这也是今后舞蹈普及最大最完善的出路。
总结
7.普及舞蹈教育的对策 篇七
关键词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 价值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之于大学生的价值意义
1.1 科学有序的舞蹈训练能增强大学生的体能与气质
舞蹈训练要让学生站美、跳美,让学生通过舞蹈学习做到恰如其分地呼吸,掌握好气韵,使舞蹈的基本动作的训练与恰到好处的呼吸结合起来。这个不断增强自身的舞蹈美感与动作协调性的过程,是加强肢体相互间的协调平衡训练、肢体部位的力量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强大学生对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配合感,更快更准地反映音乐节奏,熟知身段与肢体在舞蹈动作中的功能与作用的过程。有序的、科学的和有一定强度相配合的舞蹈训练对提高大学生身体活动的表现力,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提高体能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气质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人格特征。是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习得改变和塑造。舞蹈学习中诸如节奏、韵律、呼吸、体能、美感等方面的训练,目光的训练、嘴巴的训练、手的训练等,能发展关节韧带的柔然性,改进神经系统和感官器官的机能,增进肌肉神经间的联系,改善不良姿态,培养学生优美的体态与气质。
1.2 科学有序的舞蹈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精神修养
舞蹈表现出一种柔与韧结合的美,舞蹈学习的过程是提高大学生认识与表现美的过程,更是一个残酷的艺术训练过程,其艰苦性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持续的舞蹈训练首先能增强大学生的耐力与适应性,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舞蹈教学中更多的是集体舞的学习,集体舞蹈的学习要求学生关注队形的整齐与动作的一致性,能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其集体观念。舞蹈也是有情感的身体活动,是生命情感最直接、最强烈的表达,柔曼的舞姿、急速的旋转、轻盈的跨越、肢体的舒展……动作在音乐的渲染中充分展开,舞蹈者能由身心一体中得到心理的、精神的愉悦,科学有序的舞蹈训练可以释放丰富的情感、调试情绪与需求、怡情悦性,从而达到身心健康。
1.3 科学有序的舞蹈训练能加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舞蹈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如舞蹈中舞蹈形式的完美、舞蹈形象的生动鲜活、舞蹈所体现出的积极情感等。在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感受不同节奏类型与美妙旋律,进而体验与理解不同民族与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如中西方舞蹈与音乐的不同表现、中国各民族舞蹈与音乐的异同等等,在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赏析与学习中感受世界的精彩与文化的丰富,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文化与艺术修养。在舞蹈教学、舞蹈实践和舞蹈欣赏中,也能对服饰、舞美等方面有更多的了解。舞蹈是社会生活与风尚的表现与反映,不同时期与地域的舞蹈都带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征,如别具一格的古老艺术敦煌舞蹈,在舞蹈鉴赏中首先需要了解敦煌舞蹈的形成与特性,需要分析敦煌壁画人物与舞姿,在对国内各平易近族(尤其是汉族和西部各平易近族)和中外列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的交融缔造分析中,在对敦煌壁画形成时代及当时的风土人情、着装爱好等人文景观的分析中,提炼出敦煌舞姿的外部特征来。这种学习就像一门形象的历史课,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起到了加强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效果。
2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实施对策
2.1 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是实施教学的基础与保障,普及型的高校舞蹈教育需要较大的舞蹈室,使用胶地板或者木质地板,以防止对学生膝盖的损伤;保持教室窗户明亮,室内的一面有镜子,要有把杆;舞蹈教室有基本的电器教学设备,如音响设备、多媒体设备、摄像机、播放机等;教室可进行简单的布置,要注意保持教室的清洁。
2.2 切合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教材
普及性高校舞蹈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出表演技能优良、能在舞台上准确塑造人物形象的舞蹈演员,而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普及性的高校舞蹈教育面对的学生舞蹈基础较差甚至完全没有舞蹈基础,加之受大学生年龄段的影响,此时的他们骨骼已经基本发育定型,比之长期进行舞蹈学习的学生,身体软度较差,较为坚硬。若使用专业舞蹈教育的教材进行教学,必然极大地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师与学生都会苦不堪言,学生甚至会打退堂鼓。
因此,应选用切合大学生实际的舞蹈教材,以初级形体训练内容为基础,辅之以多种典型舞蹈风格综合的组合,将教学重点放在舞蹈动态美、动作的协调性与舞蹈风格的掌握上。在舞蹈教材的编写上,应能结合大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好,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有较强的求知欲等特点,贴近大学生与社会生活。
2.3 舞蹈实践与舞蹈赏析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舞蹈实践与舞蹈赏析的结合有利于相互促进,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将舞蹈实践与舞蹈赏析并重。在舞蹈实践中,通过芭蕾基训、古典舞身韵组合及舞蹈小组合的学习来训练学生的协调性及美感。基本的基础舞蹈训练必不可少,通过组合舞蹈的学习,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活度,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具有感染力,提高学生在表演中眼、手、身法、步的配合。在舞蹈赏析中,通过不同物种的成品舞作品或舞剧、大型晚会的赏析使学生学会欣赏舞蹈,进而迁移到自身的舞蹈练习中。
2.4 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学习氛围营造得恰如其分,师生关系处理得当,犹如润滑剂,更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在舞蹈实践中要把握好节奏,舞蹈技术训练课的中心任务是练习,如果把握不好穿插讲解的节奏,练练停停、停停练练,消了汗再去练将会前功尽弃,而且会带来危险;第三是教师规范的示范与训练中适宜伴奏音乐的选择,舞蹈的模仿性要求教师示范要做到规范,舞蹈训练中适宜的伴奏音乐能对学生的练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四是教师应善于采用强制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在强制性的舞蹈教学中启发学生,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最后要注意经常复习与因材施教,普及性的高校舞蹈教育特别要注意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由浅至深,照顾到学生在身体状况、动作技巧、接受能力、心理因素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同时普及性的舞蹈教育课时一般较少,需要强调经常性的复习,以达到有效的积累,进而温故知新。
参考文献
8.教育知识宣传普及口号 篇八
家庭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教育。
学习帮你成栋梁,教育助你达小康。
德为贵,能为重,勤为先,绩为行。
你的未来,我来导航。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和谐XX教育。
我们要做花蕾的浇灌者,未来的守望者。
有了知识,我们就是未来生活的主宰。
树高千尺不忘根,致富思源靠教育。
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
给学生爱,但不求回报,这是教师的爱。
和谐源于文明,文明始于教育。
更新教育理念,创XX教育品牌。
以爱为支点,撬起希望的明天。
奉献是一种责任,付出是一种幸福。
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要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质学超群,教育引领未来。
潜心读书,专心学习,成就未来。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智博涵。
两鬓渐白终不悔,为育桃李以身许。
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引领发展潮流,与时俱进上游。
9.教育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 篇九
高等教育质量首个国家报告
昨天上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包括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及3本专题报告《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和《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个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介绍,4本报告统分结合、各有侧重,突出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研制过程中参考了4000多位评估认证专家的质量评估报告、700多所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40多万个数据,并对20多万份专门调查问卷、数百人次深度访谈进行了系统分析整理统计。
高校毛入学率高于全球水平
质量报告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教育“体量”世界最大,人才培养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强有力基础支撑。20在学总规模364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2625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及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同时,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上井喷式增长。与相比,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3.6倍。从到底,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57%;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2倍多,且过半数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
创新创业教育仍是高校软肋
10.大学舞蹈教育现状与改革对策 篇十
关键词:大学舞蹈 教育 改革
加快大学舞蹈教育改革步伐,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舞蹈理论和技艺的传授。学校要从舞蹈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健全舞蹈教育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目前,很多大学对舞蹈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造成舞蹈教育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对此,学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舞蹈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塑造体型美、身韵美和技术美,让学生舞蹈技能得到提升。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高雅气质,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信心,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确保大学舞蹈教育取得新的成效。
一、大学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一)舞蹈文化认识不足
在大学教育引入舞蹈教育内容以后,很多政策与规则通常由非舞蹈专业人员制定而成,他们认为舞蹈就是做扭腰、摆手等简单的肢体动作,学生只要学好了这些肢体动作,大学舞蹈教育就能获得成功。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他们忽视了舞蹈本身的内涵和代表的思想,导致舞蹈教育成为了锻炼身体的课程。此外,很多大学舞蹈教师在时代环境影响和自身固化思想下学习舞蹈,降低了舞蹈学习难度。这样虽然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但是未考虑到舞蹈本身的情况,没有站在人才培育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致舞蹈教育价值不能得到体现。
(二)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舞蹈表演需要将生活情感与文化内涵体现出来,进行表演时若缺少情绪铺垫与酝酿,则表演者内心的主观情感就不能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导致表演只有干巴巴的动作,得不到观众的认可。而很多学校的舞蹈教育只有基本阐述,对舞蹈技巧训练过于重视,忽视了将舞蹈的美感表现出来。舞蹈教师应该做好对学生的引导,重点是学生的表情与眼神要符合标准[1]。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自己对舞蹈的投入,以民族舞《孔雀舞》为例,该舞蹈重点是要在观众面前呈现出孔雀高贵典雅的姿态,以此将自己的美好愿景表达出来。表演时需要借助舞者的肢体语言,将昂首、漫步、嬉戏、开屏等孔雀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整个节奏要舒缓,在表演各种动作的过程中,脸部表情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学生在舞蹈学习中若面无表情,没有全身心投入到舞蹈表演中,则很难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也会降低学习舞蹈的兴趣,为大学舞蹈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理论教学占比偏低
学生在舞蹈表演过程中,经常会让人产生一种疏远的感觉,不能真正走进舞蹈者的世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并非是舞蹈者缺乏基本舞蹈技巧动作,也不是舞蹈者能力不强,而是因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够丰富,无法将舞蹈动作与技巧有机结合在一起。对此,大学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舞蹈技巧训练以外,还要为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有了理论的积淀,学生的技巧才能得到提升。当前,虽然很多学校也增强了一些舞蹈理论基础教学的内容,不过由于舞蹈教师不重视理论知识,理论课教学显得过于沉闷,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其实,舞蹈理论知识属于一门单独的学科,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学科理论知识的沉淀与发展,都代表了其他学科各个时期的表现与存在。舞蹈也是一样,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所学舞蹈的风格及发展过程,从而准确抓住舞蹈所需的情感氛围,这样的舞蹈才能真正打动人,也让今后的舞蹈学习有了良好基础,学生舞蹈鉴赏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学生如果没有学习舞蹈理论基础知识,站在长远角度来看,则存在极大的隐患,对学生舞蹈实践能力的提升带来了阻碍。
(四)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当前,各学校舞蹈教师学历水平有高有低,主要是由于我国舞蹈研究生全面培养体系建设滞后,从规模上看,很难和其他学科相比,因此所培养的人才也很有限。同时从现有的舞蹈教师来看,能力还有待提升,需要学校引起重视。
二、大学舞蹈教育改革对策
(一)做好引导,认清舞蹈文化
开展大学舞蹈教育,目的是培养舞蹈人才,既要将舞蹈动作表演到位,还要真正领略到舞蹈的魅力,了解舞蹈文化,理解并领会舞蹈艺术蕴含的内容。以《傣族舞》为例,该舞蹈是对傣族人民社会现实的反映,重视群体,可以在群众之间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魅力,并非简单几句讲解理论就能够实现,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才能表达出这种艺术感悟[2]。相对于艺术来说,需要重视对感情的酝酿,如同傣族舞这类大众喜爱的舞蹈,主要是由于体现了傣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生活态度,因而可以让观众受到感染。可见,在大学舞蹈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各类舞蹈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舞蹈的艺术风格与文化渊源展示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共鸣,之后在自己的肢体语言中融入这些情感,让脸部表情与肢体动作相得益彰,配以内心情感的涌动,展现出所有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的波动过程。并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让自己的舞姿得到美化,利用肢体语言展现内心的情愫,让人产生酣畅淋漓的感觉。不仅如此,大学舞蹈教师还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增强其舞动作的感染力,进行舞蹈教学时,再配合音乐这个媒介,将学生逐步引入到音乐氛围里面,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旋律中,可以更快感受到舞蹈的韵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喜欢的舞蹈种类,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关系,确保舞蹈教学更加的顺利进行。
(二)转变舞蹈教学方法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舞蹈教学方法的转变,除了是转变某些教学活动与手段以外,还要转变以往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尽量将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意识融入进来,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索问题的精神。第二,转变教学观念。应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第三,转变教学方法。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不断创新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舞蹈能力。首先,在训练舞蹈技巧的过程中,教师要多设置一些表演性组合,为学生今后在舞台上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舞蹈教学中要强化学的观念,即在每次舞姿与造型的训练中,都要通过最完美、最投入的动作进行展现,让学生想象自己面对的是观众,而并非是学生。最后,教师要做好动作的讲解,引导学生透过这些舞蹈动作,感悟舞姿中蕴含的精神与意义,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真正了解并掌握舞蹈艺术的灵魂。
nlc202309082250
(三)增加理论课程比重
舞蹈和常规学科的艺术学科有很大区别,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常规学科的教学大纲计划模式也有一定差异[3]。在我国各类教育中,主要采用教学大纲计划模式,虽然该模式能够推动专科课程朝着预定目标发展,但是也让课程显得过于呆板僵硬,缺少变通和人性化因素。在现阶段大学舞蹈教育中,仍然采用统一的模式,舞蹈教育在教材使用与课程制定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对于理论课程而言,不仅有专业课,还要增加舞蹈理论课程,让学生知识结构变得更加完整。如可以开设《舞蹈编导常识》《舞蹈基础理论》《中国舞蹈发展史》等课程,让学生了解舞蹈艺术的概念、定义、种类、题材和美学特征,丰富学生舞蹈艺术认识论方面的知识。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解舞蹈作品如何利用音乐进行构思和创造、舞蹈动作的提炼和发展、舞剧和舞段的形成等。舞蹈编导课程对学生走向社会极为有利,在活跃基层文化、普及舞蹈教育上,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编导能力。从目前大学舞蹈教育现状来看,大多都注重技巧,忽视理论,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实践能力与人文素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要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此外,大学舞蹈教育还要与地方实际相整合,合理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需求得到满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由于教师决定着大学舞蹈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有较强的舞蹈专业技能。对于大学舞蹈教师而言,应具备以下能力:第一,基本编舞能力,可以为教学创作多套舞蹈动作,而不是采用别人的作品敷衍了事,要加大对学生编舞能力的培养,做到因材施教[4]。第二,较强的表演能力。要能够将自己带入到舞蹈之中,用自己投入的表演影响学生,将教授的内容恰当的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学习到全面的舞蹈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师体现责任心的有效途径。第三,较高的教学水平。大学舞蹈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基本教学原则,了解当前教学的规律,将教学目的清晰的表达出来,可以引导学生轻松探求舞蹈本质。第四,丰富的舞蹈专业理论知识。若是教师缺少一定的舞蹈相关知识和文化,那么在课程上学生就无法信任教师,从而降低舞蹈教学质量,并导致学生最佳舞蹈学习时间被延误。因此,大学舞蹈教师在提升舞蹈素质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以上几点要求以外,还要加强学习,且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或者聘请优秀的舞蹈专业教师。教师要跟上当前舞蹈艺术发展的步伐,学习更多的舞蹈专业理论知识,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确保舞蹈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三、结语
当前,大学舞蹈教育除了可以让学生学习舞蹈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能够让学生了解舞蹈艺术的内涵。艺术源于生活,通过舞蹈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舞蹈的美。当前,对于大学舞蹈教育而言,重点是培养有较高素质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舞蹈人才,学校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抓好舞蹈教学改革工作,吸引更多优秀的舞蹈专业人才,保证舞蹈教育能够与社会实际发展接轨,这样大学舞蹈教育成效才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肖泽朦.关于舞蹈教学中常见问题和对策的探讨[J].艺术科技,2014,(03):384.
[2]卢慧.高校舞蹈教育现状与改革对策[J].大舞台,2014,(06):211-212.
[3]李罡.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现状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3,(16):220.
[4]张红丽.大学校园舞蹈的发展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10):52.
【普及舞蹈教育的对策】推荐阅读:
体育舞蹈知识普及活动策划书08-02
在农村普及银行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07-09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汇报专题片文本08-23
关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10-08
南宁市中学生性教育普及情况调研08-30
创新知识的普及09-26
普及普通话的小报09-30
理论普及07-04
银行知识普及08-25
江淮普及行总结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