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朵花音乐教案(精选4篇)
1.五十六朵花音乐教案 篇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
2、初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3、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增进民族团结。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2、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领航
聆听音乐,激情导入——播放乐曲《爱我中华》
1.56个星座56枝花指的是什么意思?歌曲中把我国56个民族比做了(星座、花、兄弟姐妹)
2.56个民族怎么是一家呢?(都生活在中国的领土上,都是一家人)师:是啊,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富饶土地,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组成了团结友爱的一大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大家庭,感受它的团结和温暖吧!
二、自主学习
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呢?
三、合作探究,交流指导
了解中华民族的组成和民族的分布
1、小组讨论,分析民族地区分布图。
师:我们看看祖国的版图上生活着哪些民族呢?请同学们在“中国主要民族分布示意图”上找一找,(出示: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看看这些民族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师:同学们通过找民族的活动后,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师:(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和赞赏)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3%(板书:汉族)其它民族人口数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板书:少数民族)
2、了解“五大民族自治区”
师: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中央在少数民族人数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民族自治区,这些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现在,全国已建立了五个自治区。你能从分布图上找出来吗?我国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一分布特点也反映了汉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A、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B、下面请同学们将5个自治区在地图上找出来,(出示:中国政区图)并且说说这些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再用你喜欢的颜色勾边。
C、生看分布图,指出相应位置,教师相机介绍名称:内蒙古自治区、宁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D、师:我国除五大自治区外,在一些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还建立了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此外,还建有1300多个民族乡。
3、抢答竞赛活动:完成“我所知道的民族” ● 必答题 1、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汉族)
2、我国哪个省居住的少数民族最多?(云南)
3、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是哪个民族?(珞巴族)
4、炎帝与黄帝是我国哪个民族的始祖?(汉族)
5、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是什么?(蒙古族)
6、居住在我国海南省的少数民族是什么?(黎族)
7、《阿凡提的故事》是哪个民族的民间故事?(维吾尔族)
8、“献哈达”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习俗?(藏族)
9、“泼水节”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习俗?(傣族)● 听力题
1、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歌曲,请问:歌曲所唱到的是哪个民族的 歌曲?用到什么乐器?(傣族、葫芦丝)
2、“高山长青,涧水湛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请问:这首歌是哪个地方、哪个民族的歌曲?(台湾、高山族)
3、请认真听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首个歌里唱到了一个少数民族,请问是哪个民族?(维吾尔族)
附加题:著名的歌唱家腾格尔,他演唱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传遍大江南
北。请问他是哪族人?(蒙古族)还有著名歌星韩红所唱的《青藏高原》大家耳熟能详,请问她是哪族人?(藏族)● 图像题
请写出下列图片代表的民族。
四、巩固提升(总结课堂)
1、同学们,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多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心相连的兄弟姐妹。让我们一起高歌,歌唱民族的团结,歌唱民族的欢乐祥和。
2、师生共唱《爱我中华》。
五、测评达标
1.我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_____个民族,其中_____族人口最多,其他______个民族的人较少,只占全国人口的______%。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由此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2、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别集中分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5个主要少数民族。
3、说说自己:你是哪个民族的?你了解自己的民族吗?
2.五十六朵花音乐教案 篇二
教学总目标:
1.继续培育学生民族平等、民族友爱的观念,尊重和学习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传统。2.继续积累各民族各地区民歌的音调,使民族音调在头脑中生根。3.学习几个少数民族舞蹈的动作,大胆、热情地表演。建议课时:5课时 本单元教学内容:
歌曲两首《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 欣赏歌曲两首 《小放牛》《猜调》
欣赏乐曲《送我一支玫瑰花》 音乐活动 《我的家在日喀则》(集体舞)
本单元教学重点:
背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和 《其多列》,了解苗族、哈尼族和藏族的简单情况,学会苗族和藏族踢踏舞的简单动作。
歌曲《苗族儿童庆丰收》
欣赏《送我一枝玫瑰花》〈猜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唱欢庆气氛的《苗族儿童庆丰收》歌曲,加入锣鼓渲染气氛。2.模仿吹芦笙和敲铜鼓的动作。学做几个苗族舞蹈的动作。3.欣赏民歌两曲,区别童声合唱的音响效果与齐唱的不同。4.边唱边模仿弹奏冬不拉的动作,倾听弹拨乐器声音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感受《送我一枝玫瑰花》
1.教师谈话:小朋友,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出示课件:各民族画面)请你们看,这里有那些民族呢?今天老师准备带你们到另外两个民族去游玩。你们听,是什么车来接我们(教师在钢琴上弹出汽车,火车声)那我们想座什么车去?
2.火车是怎么叫的?呜!下面我们用5的音按音乐火车的节奏发出呜的声音。
教师:各位旅客,我们的音乐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呜……(全班学生用呜发出火车音乐,并用脚来感受节奏)小朋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出示课件:云南画面,放“猜调”音乐)云南的小朋友唱起了歌在欢迎我们呢!我们和他们一起唱好不好?
3.感受律动。
教师:小朋友,我们的音乐火车又要出发了。呜……(学生继续做开火车的动作)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出示课件:新疆画面)对!我们来到了新疆,新疆的小朋友高兴的跳起了《送我一枝玫瑰花》歌舞。
二、新授歌曲
1.谈话:音乐火车继续出发了,呜……我们又来到了什么地方?来到了苗族,苗族的小朋友吹着芦笙、唱着歌在欢迎我们呢!
2.录音范唱师拿出芦笙,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知道这是用什么做的拉吗?
生:竹子。师:这是苗家人最喜欢的乐器,每年我们都要举行赛芦笙,小伙子们跳的芦笙舞棒极了,想听歌声吗?
3.感受旋律。
学吹芦笙动作,跟音乐哼唱lu。4.跟节奏读儿歌,做动作读儿歌。
5.词曲合起来轻声唱、分男女声对唱、齐唱。
三、歌曲处理
1.师:苗家出了个大歌唱家宋祖英,你听过她的歌吗?谁能学两句? 生:表演
师:我们都来学学她的味道,演唱“牧童谣”。师:寨子里的人爱热闹,怎样使歌曲更热闹? 生:商量,实践。2.苗族舞蹈。
师、生:围成圆圈,在《苗族儿童庆丰收》的歌声中,跳起苗族舞蹈。
四、小结
师:我们一起唱歌跳舞,歌唱我们的欢乐苗家,今天太高兴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拍张照片,做个纪念吧!一、二、三、茄子!
《其多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其多列”歌曲,了解哈尼族儿童的生活习俗,如长刀(常用的劳动工具)、竹筒(盛水用)、竹叶、衣服上的花纹等。
2.区别抒情与欢乐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采用将“花”插在“花瓶”里的形式)教学过程:
一、游戏:猜猜我是谁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和方法。
参加游戏者每人自报姓名,让大家熟悉自己的音色。2.先不蒙眼睛练习一下。以熟悉游戏规则和方法。3.蒙住眼睛,分批进行游戏活动。4.老师纠正不明确规则的同学。
二、律动(感受“其多列”)
小朋友,我们来用动作感受一下哈尼族民歌“其多列”,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
三、学唱歌曲《阿西里西》
1.教师有感情地范唱后,提问:歌曲中大家在干什么? 2.教师第二次范唱,学生拍手哼唱。3.听录音拍节奏哼唱。4.按音乐节奏朗读歌词。(其多列——快来)5.初步学唱歌词。
1)集体跟琴轻轻演唱。
2)分组演唱。
6.介绍名称和基本奏法,分组探索,还可以有哪些奏法 用堂鼓和小钹为歌曲《其多列》作伴奏
四、歌表演
3.五十六朵说课稿 篇三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好大一个家》第一课时《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一、以生为本,目标导航
据课前了解,当阳的学生以汉族为主。学生都清楚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民族人口较少,但对于各少数民族的分布、民族自治区及相关民族知识却了解甚少。
针对上述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读图,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分布特点。知道全国设立5个自治区,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5个自治区,并能说出它的名称。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上充分交流,课后回味与反思。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悟到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
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知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教学要求及教材特点,我采用 “对话式”、“直观感受”、“活动体验”等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通过生生,师生交流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接着让学生观察示意图,找特点,从而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进一步引出民族自治区这个名词以及民族不分大小,地位一律平等相关知识。
二、活动串珠,生成精彩
“五十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围绕这个大“家”,为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活动板块,这五个活动板块就像五颗珍珠,各有各的色彩。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如下:
(一)是猜一猜,感受“家”之趣。开课伊始,我身着本民族的服装与学生见面,并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来自哪个民族?顺势提问:你们是哪个民族的?不言而喻,学生立即就能感受到原来少数民族就在我们身边,少数民族在服饰、习俗、饮食等方面都各具特色。我们的祖国大家庭是如此的有趣,如此的丰富多彩。
(二)是找一找,感受“家”之博。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着、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环节,我主要围绕“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和“五大民族的名称、分布”两个知识点来探究。对于这两个知识点我以 “中国主要民族分布示意图”为蓝本,以“看图提示”为主线,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加同伴对话交流的方式,在知识交流中、在思维碰撞中弄清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特点和五个民族自治区。同时辅之以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准确地找准五大自治区的位置。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民族众多。
(三)是赛一赛,感受“家”之美。家之美,美在名称各种各样,美在服装丰富多彩,美在习俗独特各异......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了关于民族知识的相关资料。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民族名称我知道”“民族知识我了解”“民族知识我竞赛”,多层次,多梯度的设计,让学生在交流中、在活动中、在竞赛中对民族知识了解得更全面。比如:我在自己学校上这一课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就提出了“穿青人”这个话题,如果不是关注新闻,学生就不会发现在56个民族之外还有“穿青人”,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资料的习惯在高年级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样可以拓宽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或课堂,而是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价值,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
(四)是说一说,感受“家”之暖。这一环节中,我选取了“少数民族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留影”的一组照片呈现给学生。其中有党的十八大代表,我校“英子姐姐”刘发英老师在人民大会堂中的留影,介绍在长阳四十三万土家儿女中出现的一个代表。并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图片、身边的事例感悟: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五)是唱一唱,感受“家”之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心相连的兄弟姐妹,让我们一起歌唱民族的欢乐祥和。师生共同高歌《爱华中华》。在歌声中感受民族团结之乐,民族祥和之乐。
三、且教且思,追求高效
五环节,组构成了层序清晰的活动链,五个维度的体验,使教学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通过教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有这样几点体会和感悟:
(一)在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时,教师可以提出若干问题,提示收集、整理资料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索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
(二)教学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变化,抓住转瞬即逝的偶然因素,做足动态生成的文章,用好学生这个活资源,不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驾驭、调控课堂的策略。
(三)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调查、游戏等活动。
4.五十六朵花音乐教案 篇四
1、在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2、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辽阔的草原》,能辨别蒙古族音乐的民族风格特点。
3、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教学重难点: 蒙古族文化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进教室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师:刚才大家进教室的时候听到的这首歌曲,都很熟悉吧?这是我们初中时候学过的一首歌曲《爱我中华》。歌曲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五个是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语言,许多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大多数能歌善舞,在他们聚居的地区流传着大量的民歌和舞蹈音乐。下面我播放几首歌曲,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歌曲风格分别属于我国那个少数民族?听的时候注意它们的节奏、节拍、曲调以及情绪。并进行比较总结出歌曲的音乐特点。记在纸上。(分小组讨论)
歌曲名
民族
音乐风格
第一首
《天堂》
蒙古族
自由宽广,质朴,粗旷。
第二首
《天路》
藏族
节奏规整,情绪热烈,曲调清新、质朴。
第三首
《阿里郎》
朝鲜族
富有动感,情绪祥和,优美抒情。
第四首
《青春舞曲》
维吾尔族
轻快而活泼,富有动感。
第五首
《赶圩归来啊哩哩》
彝族
节奏密集,有弹性,旋律活泼、跳跃。
生:(回答)师:由于各个少数民族在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所以同学们很快就判断出它们都属于那个少数民族。
下面我们来聆听几首不同少数民族的作品。一起领略一下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一、新课教学
1、赏析《辽阔的草原》(1)赏析全曲
师:首先先请同学们聆听第一首作品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随着歌声一起走进呼伦贝尔大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蒙古族文化。(带着问题聆听)总结歌曲的音乐特点。(播放音乐)
全曲为对比呼应的上,下句一段体结构,羽调式。节奏自由,旋律舒展,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2)歌曲《辽阔的草原》简介(展示课件)这是一首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歌曲。
按照民歌的体裁分类,蒙古族民歌主要有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长调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通常指那些旋律舒展悠长,气息宽广,感情深沉。具有浓厚的抒咏特色和草原气息的民歌。一般来说,牧歌、赞歌、思乡歌等大多属于此类。短调是指结构叫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特征的民歌。狩猎歌、叙事歌、以及一部分舞蹈性的宴歌、情歌、婚礼歌是短调。乐器:马头琴。
全曲表现一个年轻牧民虽然有了爱人,但爱人的心思像随时可能遇到泥滩的草原一样,令人难以捉摸。20世纪50年代初,蒙古族年轻女歌手宝音德力格尔带着这首歌曲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赢得了金奖。从此这首歌便成了蒙古族民歌的象征之一,传唱全国。(3)介绍蒙古族的相关文化。(课件展示)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历史悠久,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落,建立了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蒙古族自称“蒙古”,别称:“马背民族”。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习俗: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宗教: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节庆:传统节日有“白节”、那达慕大会等。
白节: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那达慕大会: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播放舞蹈视频)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4)活动
我们之前听的是蒙语版的原汁原味的《辽阔的草原》,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加入流行元素的由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辽阔的草原》,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旋律。(5)总结
【五十六朵花音乐教案】推荐阅读: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教案09-15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仡佬族12-10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08-12
五十六个民族56首歌12-23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1000字12-21
小学体育第十六课教案11-12
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案第十六课 刷牙08-25
五十音图关联单词08-07